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2024-08-29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19篇)

1.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一

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1、目的和意义: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具体、生动、概括等特点,它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图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无法替代的,也是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必要工具。学生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在与地图打交道。而且纵观近十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大有“无图不题”之势。因此,提高高中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我教的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读图、识图、辨图感到惧怕,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考试中主要失分也就是读图题。可见,读图题已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提高成绩的“拦路虎”,让很多的学生对地理敬而远之。那么,造成学生读图、识图、辨图能力差的原因有哪些呢?作为地理教师我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呢?为此我希望借助这个课题的研究,从中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高中学生读图、识图、辨图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打造出真真的地理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解题的能力和水平。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策略和途径,为高中地理教师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2)实践价值:地图的学习是高中地理学习的生命线,也是地理教学的主旋律。提高学生对地图判断、分析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高中教师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判读能力,改善目前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3)推广价值:高中学生对地图判断、分析能力普遍较差,为此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一些专家对此也做了不少的研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著,提出了不少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但有些不够全面,有些方法效果不够显著。对此,我愿意通过的不懈努力,为提高高中学生地理的读图能力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使读图、识图不再成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拦路虎”。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教材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构建学生头脑中的地图,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是我们地理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真真理解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并且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我校地理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2.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二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地理上有误区。他们认为地理靠考试前背一背就可以得高分了,只重视地理知识点而忽视对地图的理解与应用,同时由于基础知识欠缺,对地图“一知半解”,不知读图的方法,当然也就谈不上读图分析问题,因此导致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同时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读图能力的培养步骤

1. 展图。

在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中的“中国的疆域和人口”时,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只是简单呈现在课本上,因此在学习这节课时,要在黑板上挂出大幅中国政区,引导学生看、读并画中国轮廓图。

2. 说图。

利用挂图或板图, 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

例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图”先让学生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

3. 绘图。

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让学生在玻璃片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进行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

二、加强对地图的训练运用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对地图学习的贯彻不仅仅是要做到使学生读懂地图,更重要的是进行填图、绘图的规范化课堂训练,培养填图绘图能力。填图、绘图训练多用于地理新课教学后,一般作为巩固作业。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1. 填图训练。

一般指在“地理练习册”上的各大洲、各分区或国家轮廓底图上,按要求填注山脉、河流、海洋、城市等多种地理事物,以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空间格局,加深对地理事物因果特征的理解。填图时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册找准填注的位置,注意书写文字的端正,并养成“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的文字注记习惯。

例如: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有关《日本》、《印度》等国家地理的学习中,填图练习具有很好的课堂复习与反馈的效果,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一个国家综合性的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学生对填图练习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引入竞争机制,学生对填图练习有浓厚的兴趣,会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这项教学活动中去。

2. 绘图练习。

大多数可以在空白地图上进行彩描。

例如:区域地理中的《世界气候类型》的作业中,可以要求学生把“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区域涂上绿色,把“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区域涂上蓝色。彩描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描得比重比调要有侧重。颜色无论是点线面,均应根据地理事物的类别加以区别,比如有的可以打点,有的可画斜线,这样同样可达到预期效果,并能节省大面积涂绘色彩的时间。

通过识图、析图训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自读分析与识图习惯。这种教学策略可以运用在区域地理的“自主学习、认识国家”中,指导学生运用经纬网、地图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知识自主读图,合作讨论,获得国家或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除引导学生自读分析各种分布型地图外,还应结合课本内容,设问引导学生识别一些景观图,数据型图表等,以加深对地理事物及其特征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学习《日本》一课,我采用了这种策略。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阅读地图、认识国家。组织学生阅读地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得的信息,我通过多媒体链接,补充相关知识,并作小结。包含的国家地理要素有地形、河流、湖泊、矿产、城市、交通等。第二环节,分析资料、认识国家。仅从分布图上无法获得所有的国家地理知识,所以,我查找了相关资料,通过资料分析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知识。第三环节,整理信息,构建知识框架。先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描述,然后整理归纳这些知识,构建起国家地理的基本框架结构。第四环节,分析信息,建立简单联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三、地图教学的经验总结

在地理教学工作和图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应将多媒体教学与地理图表教学相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图表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清晰。

2. 要尽量采用单一信息的地理分布图,从而既减少图表信息含量,又降低读图的难度,并突出重点。

3. 应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读图练习。如讲解了国家地理的一般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读图,谈谈从图中还能获取哪些知识,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又启发发散性思维。

3.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读图能力

引言

图像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气候图、等高线图等。相对于单纯文字描述的地理知识,图像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地理和其他学科存在的主要差别。运用好地理图像,将会极大的促进地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好地理图像,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意义

地理图像在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理知识方面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图是主要工具之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最终运用所得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知识是抽象的,而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运用地理图像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空间感,在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同时巩固和理解已经学会的知识。如果抛开图像开展地理教学,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一些学生虽然会读图,但是缺少发散性思维,不知道根据已经学会的图去推断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或者对所得信息进行有效归纳。传统教学并不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一些复杂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即使教师详细讲解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遇到生疏的地理图像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极大的影响了做题的正确率。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2.高中地理读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中并没有开展有效的读图教学。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运用地图,学完后不知道如何读图等,都是当前高中地理读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重理轻文

很多高中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认为地理和语数英等不同,是一门并不重要的“副科”,不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自然也就不重视培养自己的读图能力。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做题过程中,都不知道运用地理图像去解决问题,而是单纯依靠理解问题和抽象思考来解决地理问题,做题正确率不高,地理读图教学也很难发展。

2.2教师不重视读图教学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对读图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不清,开展读图教学太过强调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读图教学过于“模式化”。

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措施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3.1看图

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才能保证读图的正确率。目前高中生在读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缺乏基本的地理知识、不了解地图中的注记和图例、分析和理解地图缺乏全局思维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排除看图障碍。例如在一幅等高线图中,左下角和中央分别有山顶和湖泊,让学生根据图像判定下面几个选项:a.湖泊为咸水湖b.地势四周低中间高c.湖泊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断裂下陷d.水系为放射状分布。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左下角的山顶,等高线数值会随着向山顶迁移而增加,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2)注意看图顺序。看图顺序正确才能保证读图的正确率,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读图,例如在分析洋流图时,看图顺序一般是热带—副热带—极地—副极地,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图像情况灵活变化,例如在分析山脉图时,可以根据方位看图,也可以根据山脉走向看图;(3)注意整体看图。图像中的点、线、面都是包含在整体环境中的,因此在看图时要注意整体性,例如在分析铁路分布图时,就要注意沿线河流、工业基地等,根据整体了解周围事物,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2分析

掌握了看图的方法后,就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根据图像总结归纳出相关的地理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但是要注意的是重视理解图的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时,学生虽然能够记住它们的分布情况,但是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不甚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理解和运用基本原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图像中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地理知识,研究地理知识的变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根据已经学会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如果对亚洲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有充分理解,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形成的原因;(2)构建知识网。实际上就是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有些初中地理知识就能够用于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地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可以举出初中地理中喜马拉雅山的“地形雨”等例子,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结束语

综上,新课改对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掌握了这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地理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宝国.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初探[J].甘肃教育.2014.(18):117

[2]李孝敬.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理图像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4.(95):9

[3]沈洪波.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图与析图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4.(10):124

4.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指导学生读(识、用、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色和地理常规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要通过地图获取知识,使所学的知识要落实到地图上,就要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地图和地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地理似“肉”,地图犹如“骨架”。学生只有把地理知识附在地图这副“骨架”上,通过地图形成清楚的地域概念,才能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他们在地图上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能力。

一、诱导-——读图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自己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读图方法,那是最为宝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读图内容,诱导学生做到手、眼、脑不离地图,左图右书,使地理教学达到“地理知识、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统一”,真正达到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的作用。例如,在秦岭—淮河线一节内容学习时,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投影展示秦岭——淮河图

1、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并同时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描出这条线。

2、请再仔细读图: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3、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4、秦岭—淮河的范围,包含哪些省区?(出示判断题,判断部分省区分别)a)先让学生先到到大屏幕前指出各省的名称。

b)描出各行政单位的分界线,再分别说出各行政单位的名称。

c)实战演习:出示湖南、河北、江西、山东、浙江、陕西、山西省区让学生判断分别位于秦岭和淮河南北

5.请同学们来讲述秦岭—淮河(综合复习分别讲述秦岭—淮河).二、“指导——绘图”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会读图的同时,模仿绘图,学会学习。首先,教师绘图讲解。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简笔画这种教学手段,边讲边绘图,能绘出比较标准的祖国疆域图、河流、山脉、交通图、示意图等。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指图回答问题,做到边说边指,手口相应,这样,枯燥的地理知识才能具体化、趣味化,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的技能。然后,指导学生绘空白轮廓图。比如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步教学方法:

1、自绘中国空白轮廓图板图;

2、师生共同填空白图:把我国主要山脉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弧形山脉的顺序依次绘在板图上。

3、五分钟识记:对照板图边说边指,记名称、走向和位置。

4、实战演习:让同学们亲自到黑板前指出山脉名称

5、自描一副中国空白轮廓图,默填山脉。

三、对照——填图

通过地图掌握地理事象的分布,填图是不可少的,正确填写空白地图。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做填图题要注意的是,不能照着有关图抄,而要默填,做到看书不填图,填图不看书,才有好的效果。使填充练习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一节后,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步骤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1、在中国铁路线分布图上首先识记南北铁路干线。

2、闭住眼睛二分钟默记。

3、在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填充图上依次填注我国南北铁路干线。

4、仿照上面过程进行东西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的填图。

四、训导——作业

教师设计基础训练题,对学生进行反馈检测。设计多种练习,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这是培养识图,用图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完“祖国宝岛” ——台湾省一节内容后,针对本节内容知识点多,读图训练内容多的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一组练习: 一、填表

最大岛屿 最长山脉 最高峰 最大平原 最长河流 最大湖泊

二、连线题:

最大的港口 台北 食品工业基地

最早的城市 高雄 政治、交通、文化、经济中心

最大的城市 台南 重化工业基地

三、综合训练题

1、在右图填注下列地理事物 台湾岛 澎湖列岛 钓鱼岛

太平洋 台湾海峡 东海 南海 赤尾屿 兰屿 绿岛

3、假如你要赴台旅游,请你说出台湾至少三处风景名胜:

5.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五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山东 莒南 ●王秀建

纵观现在初中地理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革,在原有的文字叙述之上,加上了很多的图表。这一改革表明在初中的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图可以作为一个媒介帮助我们理解初中地理知识。这包括世界的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特征以及人口、交通、资源等情况。但是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读图能力,图表的展示不仅不能够给他们带来帮助,反而理解地图成为他们的负担和压力,导致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一、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地图,对于刚刚触及初中地理知识的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对于专业地图(比如等高线图)理解更为吃力。所以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对读图能力的训练应当贯穿于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有耐心地从基础开始教学。在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中最基本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地图“三要素”。即地图比例尺、方向坐标以及图例。

在教学中学生清楚扎实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的基础后,方能继续深入地理解地图的内涵。在这一基本训练之上,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清地图的类型。这其中包括地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各种类型,经常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慢慢地就能够区别每种地图不同的特点、性质以及各自不同的读图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引导看图

初中生对于图表有陌生感,很多学生拿到图表之后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图表繁杂的表现形式和数字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初中生普看图的通病。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图。比如教导学生在拿到地图的时候先看图表名称,了解图表所要展示的内容。在这基础之上,利用地图三要素找到图表中重要的地理事物,明确他们的性质和概念,对他们进行分类。再结合所学知识把图表中的事物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文字化概括,最后依靠文字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这种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让学生面对地图的时候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让其明白了自己拿到地图后,该干什么,该想什么,该做什么。

三、培养感情

由于读图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图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世界地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觉记忆各个大洲、大洋的轮廓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增加这节课的趣味性,可以展开一个绘画竞赛,主题就是描绘各大洲大洋的形状,并要展开丰富联想,利用大洲大洋的轮廓再进行创作性的绘画。(范文网 )比如中国的疆域轮廓可以指引学生记忆成一只大公鸡,或是一个穿着纱裙的美少女战士。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会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利用世界地形地貌分析各大洲出现的各种地理现象的原因。

四、贯穿教学

对于读图能力训练并不能脱离课堂,只要求学生一味地自我理解。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

一方面通过图表的展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理解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做到图文并茂,将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的地理第二语言。

例如教师在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课时,在介绍当地地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一部分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图片或视频,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地貌图片,给学生一个形象化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起学生对这一地区的兴趣。之后将这一地区的自然山川景观图片抽象化,向学生展示地形图和农牧业分布图等地理情况,这时候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结合书本知识,讲解图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五、补充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平时训练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影响读图、识图能力。教师不能对这部分学生丧失耐心,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在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读图能力补充训练。比如和他们一起用趣味形象的生动的图形记忆法来区分各大洲、大洋的轮廓;进行一系列的填图训练,或是裁剪一些简易地图。

总之,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单纯的背诵地理知识以应付考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无法激发起学生兴趣,又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莒南县筵宾镇初级中学)

6.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六

——在比赛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为了提升全区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地理课堂效益,增强全区教师的凝聚力,在区教培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2014年3月13日下午开展了龙泉驿区中学地理教材地图读图用图技能竞赛。

全区高中地理教师分为9个小组,各自抽取一幅教材地图进行分析。比赛开始前,刘晓群教研员为大家解读了比赛评价量表,强调对于教材地图要重视读图习惯的培养,重视图中信息与知识的有效结合以及图中信息与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结合,并创造性选择教学方式,这使我们以后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利用教材地图。

比赛过程中,各小组经过40分钟的交流讨论,并利用电脑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总结出一份PPT成果。最后各小组用10分钟时间展示交流,说明了每幅图的读图用途设计,并且特别重视读图习惯和方法总结,能够让学生联系地理知识,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7.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从看图入手帮助学生提升读图用图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 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文化基础比较差的美术生在初中地理学习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是跳过地图或者只看彩色图片, 缺乏基本的读图意识。针对这种现象, 我充分利用美术生的专业优势, 从高一年级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看地图, 帮助他们提高看图读图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地理读图的重要方法, 从而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比如, 在实际教学中, 我会把生活中的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气象图、车站中乘车的线路图、简单的旅游图、学校环境示意图、商场导购图等展现在学生面前, 向学生说明地图比语言文字更直观、更具体、更简明、更形象、更清晰、更明了。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 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学习、生活中需要地图, 地图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从而使学生养成了在学习中主动找图、读图的习惯。

二、读图与析图的典型方法

(一) 有序读图法

有序读图法是指按地理事物的一定顺序进行读图的方法。根据读图顺序的不同, 有序读图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空间顺序法是一种运用最广的方法。只要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 都可采用此法。如:阅读《水鸟》时, 可先指导学生采用由近及远的方法, 依次读出近处是碧波荡漾的湖水, 远处是茂密的水生植物, 天空中有飞翔的鸟群, 整体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反映了湿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在读一些水平分布地图时, 还可以采用由远及近法、中心辐射记忆法、顺时针记忆法、逆时针记忆法等。

时间顺序法也一种常用的方法, 像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地球运动图、人口增长统计图、大陆漂移图等用以表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的插图都具有明显的时间顺序, 都可采用此法。如阅读《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时, 可以按“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的时间顺序, 依次读出各节气的太阳直射点、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再把各节气的单幅图组合在一起联系成一个整体, 这样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的情况。

逻辑顺序法是一种重要对地理事物内在联系进行深层思考的读图方法。像地理特征图、地理成因图、地理规律图、地理联系图等用以揭示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插图, 都可采用此法。如阅读《辽中南工业区图》, 我们就可以按辽中南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中心→工业区的地位→环境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 引导学生运用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这一经济地理学原理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发展工业的条件, 重点从原料、能源、水源、交通运输条件、市场、劳力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 简图绘制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利用美术生较强的美术功底, 引导学生亲自绘制有关的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析图、识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利用山体模型的侧视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根据大气层发生发展的过程, 设计出简明的“三圈环流”“地壳物质的循环”等地理示意图 (原理示意图与过程示意图) , 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地理教学, 使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基本方法

(一) 通过强化读图训练, 使学生掌握读图的一般顺序

当学生遇到一幅图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先读图名, 即这是幅什么图;再读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再次读有无坐标轴, 若有坐标轴, 要看清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最后读取图表中表达了哪些地理信息。这种读图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历年的地理高考题中由于学生不正确的读图习惯, 漏读、误读图名或漏读、误读图例而导致失分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二) 明确地图标示的重点, 引导学生有效读图

我们看到的教学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 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效读图, 让他们全面找出所需要的地图信息。

四、通过读图练习, 提高学生综合用图的能力

(一) 图文结合能力

学生看到一幅分布图, 要学会从“有什么、在哪里和为什么”三个方面入手, 并用准确的、科学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同样, 如果给出一段文字, 学生脑海中要迅速浮现出所对应的地图, 并一一定位, 其他地图亦然。

(二) 多图合一能力

学生学习一个区域, 要能够在一幅地图上综合掌握其上的自然地理知识 (地理位置、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流与湖泊、资源) 和人文地理知识 (国家、城市、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旅游区) , 做到多图合一, 提高掌握地理知识的效率, 并且要能够很好地将相关的知识加以总结。

(三) 图图转换能力

地理学在表现同一内容时, 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图表形式。如地形图, 既有分层设色的地形图, 也有地形剖面图。以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为例, 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上, 沿经线或纬线或其他有特殊意义的线进行剖面图的解析。又如, 在描述一个地区气候资料时, 既有统计图 (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 也有数字表格, 学生要能够将二者进行迅速、准确的转换。

8.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21-02

地理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地理知识可在地图上得到完美的展现,甚至还可以演示出来。在日常教学中,某些地理知识在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但是通过观察地图就能够明确地了解。地图就像地理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目前,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地图教学,大部分试题都与地图有关,基于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还应当引导学生阅读各类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意义

(一)读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的需求

在认知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综合运用两种思维形式,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地理这一学科内容异常丰富,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地理事象,这些资源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地理内容包括了季风、大气团等地理事象,形象思维就是从这些事物的表象入手,分析其特征,由此认识地理。在课堂上,生动的形象是深化认知的要求,假如没有这些形象的地图资料作为支撑,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自然也无法运用知识。

(二)读图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最终目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地理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今,大部分的信息与时空地理环境都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也是时代的需求。地理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其中读图能力是地理素养的基础。无论在课堂还是生活中,都要使用地图进行定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读图与析图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

(一)夯实基础知识,增强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地图与教材中包含的图表是地理课堂的第二种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其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地理知识,还能够呈现出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与区域特点等,能够帮助学生找寻地理事物间的联系。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也增加了很多考察学生读图能力的题目,题目通常是以图表为素材,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正确地描述地理事物与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正确读题,从地理图表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同时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现象,是高考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地理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当带领学生掌握解读地图的要素,在解读地图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地图中的关键要素,了解图例与注记的意义,由此完成知识迁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地图的几大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以及辅助要素。为后续的读图奠定基础。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名词、概念等。例如时区与地方的特点等,教师可带领学生了解地理概念的含义,接着再进行区分。如对比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归纳与分析。此外,还应当完全掌握名字的形成原因与特点,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习亚热带季风气候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名词形成的原因,了解名词的特点,气候的变化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下农业生产的特点,从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农业分布区,分清楚基本的概念,如此便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比掌握大量分散的知识更有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且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如此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就能够快速的从知识系统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每一册课文的目录都整理出来,让学生记住,同时还可将几大地理知识模块写出来,使学生能够按照顺序复习,提高复习效果。

(二)交给学生读图的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读图习惯

在学习地理时,想要顺利地用图,就应当先学会读图。高中生不喜欢读图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读图或者读不懂一些较为复杂的地图等。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掌握读图的技巧与方式,如此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除了要背熟地名,能够在地图上快速地找到正确的地理位置,还应当按照地图上标注的颜色来判断地理问题。例如以解读西北地区的地图为例,教师应当先为学生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图,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按照地图的图例来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山脉河络的分布情况等,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对比西北温带、暖温带的荒漠地区与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地位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如居民分布情况、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情况等。按照读图的情况得出结果,与地理教材中对西北地区的描述是不是一样。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师生共同读图,教师可先示范读图,学生模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记住更多的地图信息,且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从地图中得到一些必要的信息,这样就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读图水平。但需注意的是,教师在示范时,思路必须清晰,需要将析图的过程呈现给学生,用简单有效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只有让学生多练习,多探索,才能够使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水平。

(三)勤于积累资料,善于识记辨析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寻找多个兴趣点,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读图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对地图素材的识记上,只有准确的记忆地图的位置与轮廓,才能够熟练地从地图中提取所需的信息。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使用栅格法来绘制中国区域图、省区图或者世界区域图等,还可绘制洋流图与交通路线图等。此外还应当强调学生了解一些特殊的区域,如南极半岛以及希腊半岛等,掌握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等。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就能够掌握更多种类的地图,当学生看到地图就能够联想起相关的区域地理信息特征,如此便可提高学生辨析地图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世界地图或者旅游地图等,通过此种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主动接触地图,在无意中就能够唤起学生读图与探索地图的水平。经过培养,学生的识图与读图能力都可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重视图表转换,引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读图能力的核心是通过解读图表来处理地理问题。近年来,高考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拥有灵活的思维,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才能够提高地理成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活用图表”,实现图像与文字以及数据的转化,再通过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就能够顺利的解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读图题,重点培养学生图文转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读教材与地理图册上的原图后,可通过变化图形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例如教师可通过“一图多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如热力环流示意图可变为三圈环流或者城郊环流图。而等值线图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变换条件,如人类活动与地形的联系:如输水线应当是地势从高到低的;机场应当是地势稍高,能见度好的等。

综上所述,读图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来说非常关键,学生了解怎样看图、用图,对于将来参加建设以及规划布局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当发挥地图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将地图教学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末,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9.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九

1怎么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在学校中的老师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求老师对教学理念进行改进,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学识渊博,善于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富有主见,阅历丰厚,而且对于现在教育技术熟知并能运用,而不是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来上课。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搞好课堂的气氛,并不是一个在整堂课中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而是要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慢慢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培养创新思维。其次,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有一种创新的意识。正所谓人的行动是依靠自己的意识来完成的,这时候就需要学生的脑海中牢牢地记住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而并不是只有老师的定论是正确的。在一个问题的出现时,如果学生经常独立思考得出结论,那么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就是一种创新。第三,学生还要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首要的前提,那就是基础知识。如果没有知识的基础又哪里来的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并不是能够天生就有的。

2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2.1激励学生敢于进取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学生对于失败很恐惧,很担心出差错,对于风险也是有所畏惧的,因为他们害怕被别人当成笑话,取笑他们,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才会导致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想法也不敢提出来。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失败是成功之母”。当学生出差错了,失败了,这时候我们的老师就要激励学生们要敢于面对失败,端正态度,找出自己失败的缘故,学会总结,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能让失败变成有意义的,变成真的“成功之母”,成为通往成功的途径。学生的自卑感强烈,他们没有自信。所以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看到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2让学生拥有大胆的想象力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的重要性,并不是有知识就够了,知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然而想象力是无穷大的。正所谓想象力是人们在科学领域里翱翔的翅膀,要有创新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想象力。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要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发掘他们所潜在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得以加强。

2.3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多疑多问

作为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疑问,并且还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有耐心地去解答。对于问题提出不同的疑问也是创新的一种,也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即便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很低的层次或者不对时,老师也不能打击他们,而是要激励他们,让学生一直保持这样的积极性。正所谓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的学生。所以,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培养学生的好问,使他们在好问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着一定的作用的。

2.4安排具有创新型的功课

伴随现在教育的进步,对于我们学生的作业也应该有一定的变化,而不是之前那种很传统的理论知识或者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突破这个,多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作业,这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来作答,没有标准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推进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的活跃,增强创新能力。所以,具有创新型的作业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需要。

2.5让学生踊跃的参加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在户外活动时,可以不用被书本范围所制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

3小结

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怎么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地创新,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教育事业里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庄小强.普通创造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李志芳.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年科学,,(4).

10.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十

莱阳一中 李宪伟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审美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亮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学生往往不是通过一次阅读就可以深入领会的。它需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去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的重读,提倡从不同的角度随机地进行阅读理解,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下面,试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组织开展鉴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谈一些肤浅认识和做法。

一、发掘教材范例,点亮鉴赏之灯

教材(包括教科书、读本和阅读材料)是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材料。多数篇章闪耀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之光和对人生的认识之光。善教者应从教材入手,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引导学生踏上鉴赏之路。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鉴赏自然美与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正如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中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惟转化的文字,为形象,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态,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生存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二是重视发掘教材中蕴涵求异、创新意蕴的文本,并引发学生头脑中的旧有观念的激烈碰撞,使之在对新与旧的观念的质疑,思索中进入鉴赏的境地。如学习《庄周买水》是鉴赏作者的巧妙构思,折射现代生活的面貌。作者借用了有关庄周的一些事情巧妙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情节。同时作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加以改造、生发,让内容折射现代生活的色彩。教学实践证明,这一鉴赏对学生的震撼是很大的。三是注意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地去鉴赏。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可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一文在景物描写中暗指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的成长,一文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自己在大革命失败时期“颇不宁静”中偷来片刻的淡淡喜悦。

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但教师的点拨是“火种”,也不可缺少。教师应努力做到善

于引导学生为自己制作“火种”,进而培养学生燃起大火“照亮自己”的能力。

二、立足问题教学,培养鉴赏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鉴赏是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要切合语文学习的目的性、特征和规律,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习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学会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获取与人实践能力。事实鉴赏学习的策略,主要是要立足于问题教学。在这里,“问题”是教学的重点,需倾注极大的热情。首先,要精心设计鉴赏性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鉴赏性学习是可以将问题作为落脚点的,因此,能够寻求到富有鉴赏意味的问题是教学的第一步。评价“问题”质量的标准,一是能否激发学生鉴赏兴趣和热情,二是是否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三是是否符合“知人论世”的原则。在问题提出方面,应努力从教师设疑布阵的“要我鉴赏”到学生自发释疑的“我要鉴赏”。其次,要精心组织鉴赏性的讨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教学中,应极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自主鉴赏的积极状态之中。第三,要恰倒好处地惊醒总结,并留有余地,把鉴赏的热忱延续到课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对教师讨论的问题进行评判,看看孰是孰非。不评判固然不对,但不把握好评判的“度”也不利于鉴赏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鉴赏的良性发展。比较理想的评判,应是在肯定鉴赏行为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进行扼要的剖析,对一些还需作进一步透视的问题进行思路、方法或角度的点拨,或将鉴赏要点深入浅出地处理,同时勉励学生在 课余时间探其精髓。

三、组织网络教学,提高鉴赏水平

11.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读图能力;方法

读图能力是学习高中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读图题所占的分值比例都是比较高的,说明高考很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因此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有效读图、高效读图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图中获得有效信息,并学会用图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在读图方面的得分率。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从看图入手帮助学生提升读图用图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文化基础比较差的美术生在初中地理学习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跳过地图或者只看彩色图片,缺乏基本的读图意识。针对这种现象,我充分利用美术生的专业优势,从高一年级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看地图,帮助他们提高看图读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地理读图的重要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把生活中的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气象图、车站中乘车的线路图、简单的旅游图、学校环境示意图、商场导购图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说明地图比语言文字更直观、更具体、更简明、更形象、更清晰、更明了。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学习、生活中需要地图,地图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从而使学生养成了在学习中主动找图、读图的习惯。

二、读图与析图的典型方法

(一)有序读图法

有序读图法是指按地理事物的一定顺序进行读图的方法。根据读图顺序的不同,有序读图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空间顺序法是一种运用最广的方法。只要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都可采用此法。如:阅读《水鸟》时,可先指导学生采用由近及远的方法,依次读出近处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远处是茂密的水生植物,天空中有飞翔的鸟群,整体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反映了湿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在读一些水平分布地图时,还可以采用由远及近法、中心辐射记忆法、顺时针记忆法、逆时针记忆法等。

时间顺序法也一种常用的方法,像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地球运动图、人口增长统计图、大陆漂移图等用以表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的插图都具有明显的时间顺序,都可采用此法。如阅读《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时,可以按“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的时间顺序,依次读出各节气的太阳直射点、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再把各节气的单幅图组合在一起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的情况。

逻辑顺序法是一种重要对地理事物内在联系进行深层思考的读图方法。像地理特征图、地理成因图、地理规律图、地理联系图等用以揭示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插图,都可采用此法。如阅读《辽中南工业区图》,我们就可以按辽中南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中心→工业区的地位→环境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引导学生运用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这一经济地理学原理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发展工业的条件,重点从原料、能源、水源、交通运输条件、市场、劳力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简图绘制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美术生较强的美术功底,引导学生亲自绘制有关的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析图、识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利用山体模型的侧视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根据大气层发生发展的过程,设计出简明的“三圈环流”“地壳物质的循环”等地理示意图(原理示意图与过程示意图),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基本方法

(一)通过强化读图训练,使学生掌握读图的一般顺序

当学生遇到一幅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先读图名,即这是幅什么图;再读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读图的根本;再次读有无坐标轴,若有坐标轴,要看清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最后读取图表中表达了哪些地理信息。这种读图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历年的地理高考题中由于学生不正确的读图习惯,漏读、误读图名或漏读、误读图例而导致失分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二)明确地图标示的重点,引导学生有效读图

我们看到的教学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效读图,让他们全面找出所需要的地图信息。

四、通过读图练习,提高学生综合用图的能力

(一)图文结合能力

学生看到一幅分布图,要学会从“有什么、在哪里和为什么”三个方面入手,并用准确的、科学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同样,如果给出一段文字,学生脑海中要迅速浮现出所对应的地图,并一一定位,其他地图亦然。

(二)多图合一能力

学生学习一个区域,要能够在一幅地图上综合掌握其上的自然地理知识(地理位置、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流与湖泊、资源)和人文地理知识(国家、城市、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旅游区),做到多图合一,提高掌握地理知识的效率,并且要能够很好地将相关的知识加以总结。

(三)图图转换能力

地理学在表现同一内容时,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图表形式。如地形图,既有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也有地形剖面图。以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为例,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上,沿经线或纬线或其他有特殊意义的线进行剖面图的解析。又如,在描述一个地区气候资料时,既有统计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也有数字表格,学生要能够将二者进行迅速、准确的转换。

12.区域地图读图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区域地图,读图能力,教学策略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区域地图(包括政区图、地形图、河流水系图、气温及降水分布图、交通城市图、资源分布及土地利用图等)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是信息量大、精度高的知识载体,是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形象思维的重要依据。大部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都需要凭借区域地图来显示,研究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空间结构与联系,也需要依靠地图。掌握地图知识,培养区域地图的读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的关键环节。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地理高考能力要求,明确指出要熟练判读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即依据地图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图例和注记等要素,从图中正确选择判断,并获取判读所需要的地理信息的能力。近几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区域地图作用都有充分的体现,因此,高中地理学习要对区域地图给予了足够重视。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区域地图读图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指导学生的读图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在学习中,要切实使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如读图要注意地图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区域分布图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下面几方面中尽可能获得多种信息:1.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2.读出经纬网大致范围。3.读出主要国家、省区、城市、铁路、山脉、河流等重要地名。4.读出工农业、人口、气候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规律。5.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地征。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把所学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地图上。地图册要随身带,课内外随时结合看。教室张贴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多媒体经常播放区域图,让学生耳濡目染等。重大政治、经济、环境等热点问题应及时落实在地图上,并注意引导学生读图、识图,深入了解相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背景信息,结合政、史进行评价、分析。教师最好多准备中国政区和世界政区和其他重要区域空白图,经常让学生把学到的重要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加强检查和督促,使图植根于学生脑海中,使学生从知识点的记忆到空间概念的形成,完成由文字记忆到图形空间分布的迁移。

二、狠抓“地理位置”,突出“区域定位”,强化空间分析

近年来,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都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一般来说,试题大都遵循以下设计思路:展示区域经纬网地图,进行区位空间定位,判断重要地理事物;提供区域地图或统计资料,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简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成因;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评价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等。很显然,具备必要的空间位置概念和较强的读图能力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以,在区域地图的教学中要狠抓“地理位置”、突出“区域定位”、强化空间概念及区域分析。文综地理高考要求学生有清晰的空间概念和对重点地区空间位置的识记。“区域定位”是地理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方法包括:

1. 经纬网定位:

要求学生掌握标志性经纬度,重视一些重要经纬线经过的区域(如赤道、回归线、30°N以40°N、极圈,本初子午线、20°W、160°E、90°E、120°E、180、75°W等),能根据经纬度进行具体区域判定。如主要大洲和世界主要区域或其他重要地理事物的大致经纬度。

2. 海陆位置及其他相对位置定位:

如西欧位于大陆西岸;波斯湾沿岸产油国,等等。又如交通位置:马六甲海峡介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联系太平洋与印度洋;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国家或城市,等等。

3. 自然、人文地理事物特征及分布规律定位:

如根据气候、自然带等地带性分布特征进行空间定位,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4. 特征地理事物定位(形状、轮廓):

根据一些突出的特征地理事物可以确定位置。如长城的符号、水系的形状、岛屿的轮廓、一些地理事物的组合关系等。

5. 特殊注记信息(地名、数据等):

一些熟悉的地名信息或特殊的数据信息都可以作为定位的重要依据。

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点”,一般指城市、港口、矿产地等;“线”,一般指山脉、河流、铁路、航线等;“面”,一般指某个地区、国家、地形区、经济区等)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也是强化学生相对空间位置概念的重要途径。如在复习我国地理时,可在中国区域图上拉起几点线(如沿长江、黄河、海岸线;沿京广、京九、陇海———兰新线等),带动学生熟练掌握沿线重要城市、港口、工农业区,重要地理事象的相对空间位置及其相关联系。

在明确地理位置的基础上,要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带来的影响。要指导学生按照“认识区域、认识国家”的理念,学会从地图和有关资料中提取、分析信息、推测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中。要区分要素图和要素叠加图的使用,单要素图重点把握分布规律,要素叠加图要理解要素间的关系。如按照气候的形成原理,可以根据一个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推知其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与之相应的自然景观(植被、土壤、水文等)、农耕特点、复种制度等。

三、做好地图笔记,加深地图记忆

这里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地图上,用铅笔做笔记(包括记在图外空白处),以帮助学生准确落实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扩大地图信息量,读懂地图所隐含的地理信息,使读书、读图、绘图和填图四者统一起来。1.描出轮廓和线条。勾画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或打上斜线,描出线状物等。可落实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和大致范围、方向、长度等。2.标出地理事象成因的文字和符号,可深化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如在欧洲西岸标上“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及其流向、“风带”及其风向,表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3.以关键符号画出图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目的是明确记忆和复习的重点。如将容易写错的地理事物名称(如一些地名)圈住或作下划线,以便看准,避免重新犯错。4.补充新的事物,目的是适应地理事物的变化,较快接受地理新信息。如图上只写地理事物名称,要求学生画出其范围(地形区等);新出现的地理事象(重大事件、新建铁路等)在图上相应位置标出来;更正地名或填上相关历史地名。5.写出读图记录,目的是及时记下所看所想问的问题。如图中隐含的知识点(气候类型及特点等)和图中的疑难点等。这样做,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耳,多种感官的活动能及时加深对地图的记忆,回顾时,地图笔记能再现原来记在地图上的大量信息,明确记忆重、难点,提高读图效率。

四、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总结归纳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因素的结合和联系,都可以通过区域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一图多思。每一幅图都可以提出“有什么?”“在哪里?”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联系,同时用几幅图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既可以从中读出其分布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结合地形图、洋流分布图),又可以与北美洲同类气候分布图比较,得出其差异及形成因素。还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水系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地理知识,区别不同区域的异同点,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交叉运用各类区域图进行对比时,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规律。如观察分析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来自海洋信风、沿岸暖流、山地迎风坡等),再考虑和这一现象相类似的地区(如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沿海地区),从而总结出分布规律,得出热带雨林气候在大陆东岸可以向较高纬度方向伸展的结论。这样,从直观形象思维上升到概括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多方位判断图像能力。

五、图文互换,图形创新,提高能力

13.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A区 刘明海

摘要: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更充分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文是从个人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角度,分析和研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强化实验创新设计,利用设计性实验等几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结合教学实际和普通高中实验教学现状,论述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如何进行。

关键词:课程改革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正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高中铺开,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否到位。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结合新课程课程改革和多年教学实际,谈谈我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看法和做法。

一、实验教学难于开展的原因

高考指挥棒的因素。虽然新的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弱了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作用,但目前来说,高考仍起到主体作用,分析多年各地高考实验题,仍注重数据处理和理论分析,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

力及创新能力考查较少。结果导致教师忽视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高一物理教材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力的合成”改为“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在实验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及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让学生在实验中先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起单纯地教师演示、讲解的效果,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强,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强化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作为普通高中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知识不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考中的实验题比例多年不变,教师认为通过讲实验就可以达到目的。很少有教师在实验教学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高考试卷分析中实验题的得分率较低。只有在讲公开课时才用实验教学“作秀”。

其次、面对教师的考核。上级部门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而涉及到与实验教学的比例很小。缺少这些动力就导致教师不愿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实验教学。

再次、由于考查实验走过程。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师生更加注重的是结果。因为考查时,学生不会操作或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仍能通过考查。这就导致实验教学开展的难度加大。学生做分组实验时,动手操作的学生逐渐减少。最终导致教师也无能为力了。

实际上,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正是现代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怎样通过物理实验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尽可能的将演示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臵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真正塑造创造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即便对那些已成定论的东西也不妨去重新审视或争论一番,使之不成为僵死的教条。诚如笛卡尔所说:“科学产生于怀疑”。充分利用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hθab例如:试用一根卷尺估测一堆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

初看本题,可能无从下手,因为卷尺测得的长度与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要测定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必须让砂粒间发生相对运动;再联想到力学中一个常见的斜面模型,如图a,逐渐增大斜面倾角θ使木块在斜面上将要发生相对滑动,受这一模型的启发,我们可将题给的一堆砂从高处慢慢漏下,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圆锥体,并不断增高以至高得不能再高,即表面砂粒将要开始滑动。如图b,此时的砂堆不就构成一个“蠢蠢欲动”的斜面了吗?隔离出其表面的任一颗砂粒,不就相当于斜面上的一木块了吗? 这样一来,通过θ这个中间变量即可把动摩擦因数μ的测量转

化为可用卷尺测量的长度(圆锥的高h和周长l)。

3、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物理实验室是学生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的重要场所,如果实验室只是用来做一些课堂实验,其利用率是不高的。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望,有些学生则动手能力不强,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做不成功,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臵。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便利。这样做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创造的空间。

具体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定时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实验的操作,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或自主选择身边的材料去做各种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小实验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和基于何种目的,这些实验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实验室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仍然是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教师要检查、修改学生的实验方案,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质疑、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更高目标和要求。

实践证明:理论教学在学习物理中是很重要的,但实验教学是理论学习的重要支柱,由此可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能创建一种适合课堂教学的物理情境,能使学生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掌握前

人已经认识到的真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因为他们通过多年教学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些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实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物理概念、物理方法,奠定牢固的知识基础和物理思维方法。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新课改下,作为物理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实践,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

14.数学教学要培养高中生的探索能力 篇十四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采取“满堂灌”,教出的学生是知识的“中转站”,真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二、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间在年龄、经历、学习内容等方面的相似性,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诸多的共性.挖掘和利用这些共性能在同学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感染和激励的效果.所以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要求我们不但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另外,还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是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下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信只要我们给学生一片蓝天,学生的思维就会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数学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15.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在预习过程中强化学生读图能力

“凡事预则立 , 不预则废”, 课前预习也是一样的 , 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预习是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按照老师的引导, 加上学生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质疑,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在教学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质疑大胆展示出来, 与教师有效沟通, 最终使课堂学习效果得到增强。预习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在地理读图能力方面的培养也一样,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前安排预习内容, 对重要图标给予重点关注, 为学生的思考留一些空间。

在区域地理课堂上, 教师制定了海陆位置学习这样的教学目标, 海陆位置的了解主要包括陆上邻国等内容, 这些内容的理解程度是比较低的, 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完成, 再在课堂上适当点拨, 预习过程同时是对知识点的强化理解与巩固记忆的过程, 通过预习, 学生学习更高效。在读图预习中学生要注意加强对图形的熟悉程度, 带着这种熟悉程度学习,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通过细致讲解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课堂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主阵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不提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却更高了。首先, 教师要对现有课时数量进行充分利用, 完成教学任务;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读图问题时, 教师更要对图表进行仔细选择, 选择高品质图表, 在课堂中作为范例为学生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一些一般性的读图步骤和读图方法。

例如:无论何时, 高考试题都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很多题目的创新都是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为背景的, 有些甚至是在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形成的。就以高中教材中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行路线图为例, 这些航行图貌似很不起眼, 但是很多出题者都将目光集中在这些图形上, 在这些线路图上做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这些容易出题的地方为学生逐一介绍和仔细讲解,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印象, 围绕图形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为学生细致讲解, 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 寻找类似地形图, 通过大量练习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

三、通过巩固练习夯实学生的读图基本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为中小学生减负, 但是经过很多教育理论学家的仔细研究后表明, 提高练习难度和增加习题数量反而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对旧知识的温习, 所以增加练习数量与提高难度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实践中, 虽然作业不多, 但贵在“精”, 需要学生静下心来, 对练习中遇到的图标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与分析, 通过对图表的研究与分析,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又可以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积累, 不断丰富自己的见闻, 使知识储备得到增长, 促进高效学习的实现[3]。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 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画出风向, 这是一道辅助性的解题步骤, 同时是学生在练习与测试时经常会遇到的题目。与等压线垂直, 因为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南半球向左偏, 北半球向右偏, 这些理论在课堂上的讲解显得非常抽象, 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 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 适当布置练习题,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 如此反复, 就可以达到练习的目的, 最终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下面例题的训练, 学生可以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这一知识点, 同时进一步了解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及风向等知识点。

在读图能力训练中教师根据以下图形提出这样的问题:下图中能够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字母是哪个? 学生头脑中就会浮现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等一连串知识点, 通过大量这样的训练, 知识点得到强化, 读图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四、结语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 , 要不断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地理知识。在地理学习中, 图表就像另一种形式的语言, 可以将地理学科中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种字母或符号, 使读者和学生有种一目了然的感觉。

摘要:现阶段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 在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 优化教学方法。高中地理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再加上学科本身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比较大的难度, 更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本文主要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及课后复习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课堂读图能力训练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读图能力训练,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郭丹.高中生地理学习中“图文转换”的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16.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 地理 读图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6

地图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必要工具,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

一、加强读图能力培养的现实背景

1.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图表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也奠定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的地位。地理学科在高考中,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很高,地图在历年高考中均占有相当重的分量,以至于形成了地理高考无图不成题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2.乡村普通高中学生地理读图分析能力普遍偏弱

与示范性高中学生相比,乡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普遍来说自主学习的意识较淡薄,且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较弱,基础薄弱。根据笔者多年在乡下高中任教观察发现,识图能力弱恰恰是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拦路虎”。一直到高三,还有很多学生看不懂地图,这种不识图的状况是造成学生学不好地理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地图不仅仅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也是一个学习地理的瓶颈口,若能突破,便很有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开创一片广阔天地。

那么,我们教师在平时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每节课应该重视精讲读图方法,即注意读图步骤的讲练以及图形阅读,进行归纳分类训练,以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高一第一天上课开始,从简明的地图开始,地理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读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提出相应的读图要求。经过3年的学习,学生的读图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学习地理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加强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

在各种类型的地图中,统计图能较直观地反映事物在数值上的变化,且信息简明扼要,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定量分析和计算能力。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曲线图读图能力的设计与大家分享交流。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节中,曲线图共有3幅:图1.2《十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图》,图1.3《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图》,图1.6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3幅图有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授之以渔(精讲)

要求学生掌握地理曲线图的阅读方法。面对对地图一片茫然的学生,教师必须帮助他们概括一般统计图的读图步骤及要点,千万不可让学生无目的无方向地去开展讨论学习。教师应把读图步骤板书给学生,并给学生详细讲解。

[大屏幕展示] 一般统计图的读图步骤及要点:(1)读图名;(2)读图例及各坐标分别表示的变量含义;(3)判读图形变化特点,包括整体特征与局部变化特征,思考变量之间的关系。

对照大屏幕展示的要点,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去解读图1.2《十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图》。

导学问题(1):请同学们阅读图下方的文字,说出图1.2的图名。(生答略)

师讲解:一般来说,图名均放在图的正下方,图名明确告诉我们图的核心内容。

导学问题(2):关于坐标,本图为二维坐标图,故有横坐标和纵坐标两个坐标,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图1.2的两个坐标代表的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横坐标时间尺度)。

导学问题(3):如何从图中总结出图形变化特点呢?

师讲解: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图形变化。何为整体地看呢?通俗地说,就是看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关系。如图1.2曲线起点和终点在纵坐标的位置关系是起点在下,终点在上,这就反映出十万年以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然后引导学生以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界从局部去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的不同。

通过以上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曲线图的一般读图方法。

(二)练

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方法去分析图1.3中10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本环节分三步走:(1)学生分组讨论并把结论形成文字记录在板卡上;(2)学生通过交换板卡分享成果并互相对照修正答案;(3)教师给出参考答案,规范答题思路。

学会一般读图的步骤和方法之后,对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进行识读和分析,之后在第二节课时让学生对这个方法进行应用,分析图1.6《人口自然增长曲线图》并归纳出3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三)引导学生绘图,并尽量做到触类旁通

构建清晰的心理地图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读图的过程中进行绘图,会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清晰的印象。本来学生就比较爱绘画,只要是不太复杂的地图,都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边绘制一边分析。

绘图练习:

根据表中有关数据,完成下列内容。

[师导学]绘制气温曲线图,先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再绘出纵坐标轴,在左侧按相等的温差标上气温刻度;然后,将资料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一条曲线,即气温年变化曲线,绘制气温曲线图。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地所属的温度带。

通过教师的一步步耐心引导和训练,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断增强。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工具,特别是在农村普通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雷鸣.地理教学中图表的分类和应用[J].地理教育,2002(4).

[2]万必文.地理教学地图漫谈[J].地图,2003(3).

[3]纳爱琼.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分析[J].云南教育,2001(9).

[4]刘兰.地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地理教学,2002(3).

17.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十七

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来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如果教师所创设的问题与教学内容不相符,有时创设的问题太难,有时创设的问题太简单,这些问题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提出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教师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学生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才能促使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该重视问题的设计。高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不能凭空设想,而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创设,并且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了高中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借助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来提高高中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题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探究解题思路,通过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解题过程中,有一部分高中生没有仔细地分析题目,一般他们都是一拿来题目就开始做,因此当题目发生改变之后他们还得重新思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为其安排不同的练习题,并且在学生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此道练习题的方法。不同的题型需要的解题方法也是不同的,有的题目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思维能力,然而有的题目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解题技巧,教师通过让学生做不同类型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通过反思总结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为了能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教师要带领学生反思、总结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反思、总结教学内容,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高中教学思维活动中,反思总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反思、总结自身所学的知识,才可以慢慢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每一种类型题的解题技巧,让学生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认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可以让学生寻找到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反思总结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以前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确保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同问题时可以迅速地将此问题解决掉,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借助回忆性的思维方式来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学生做作业的情况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在做作业时,他们会回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利用以前所学的旧知识与当前的新知识来解决作业中的问题,这种依靠回忆性的思维方法就可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中各个学科的知识有的是由文字组成的,有的是由文字、字母、符号、数字等组成的。由于有一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此时学生要将自身的思维调动起来来学习这些抽象的知识。如果高中生缺乏回忆性的思维,那么他们容易忘记学习不同学科知识的方法。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回忆性的思维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换句话说,就是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引导学生回忆、总结知识结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看着教材目录来回忆此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梳理、总结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要鼓励每位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要退缩,而是要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闫乃晨。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南卷[C],2010.

[2]刘光国。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3(22)。

18.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十八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教学探讨

文/于庆君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教育最突出的一部分,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综合能力,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的一门实验教学课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当前该学科教师关注的重点。下面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探讨。

一、高中生物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如果学生一旦对生物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将会对这门课程的发展进行自我探索,并产生浓厚的创新欲望,对于该门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帮助。(1)生物科学和现实生活中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进去。例如,在讲解渗透作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引入,比如萝卜放入盐水中就会变软等等,采用这些真实而生动的例子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应该多注重生物学科与当前社会关注问题的联系。比如,近几年日本的核泄漏事件对当前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热点问题逐一引出,引发学生关注的积极性,使他们可以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利用好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应该重视生物实验教学部分

高中生物是一门主要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认真观察老师做实验的步骤,并且仔细体会自己做实验的每个步骤。通过整个实验,老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制订观察方案,明确自己的目的,树立正确的自我思考方法。作为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用具,并且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学生要通过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相关发现,然后将自己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然而,当前课本中的大部分实验都只是相对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方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为了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验的`性质,适当地将实验条件以及实验形式进行变化,让学生自己去开动脑筋设计实验。生物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实验,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的实验。这种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将知识牢牢地记住,并且发展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引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前,“学案导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案导学”是指通过学案的形式,利用导学的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辅导,并非为学生提供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引,使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学案导学”的施行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得到提高。此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课上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寻找答案,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广泛施行,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

成,正确自学方法的摸索等,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以及运用

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课时,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避免总是出现教师在单方面讲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使课堂的教学氛围枯燥。只有将教与学互相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将课堂真正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知识,并且便于理解书面知识。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化,让学生能够听懂,生物教师要把经常用的且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对自己有效的、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总之,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验教学,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姚艳立。浅谈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科学,(1):17.

[2]张清华。浅谈高中生物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10):146-147.

[3]何兰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学周刊,2013(2):154.

19.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十九

一、分清各种类型的地图

在初中地理课本中, 涉及的地图数量很多, 不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 对于进入七年级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 还不能正确区分各种地图, 解决问题时也常会出现使用不正确种类的地图。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 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比如学生在中国行政区图上了解中国地形的问题, 觉得无从下手, 类似的几次尝试后, 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和使用地图的信心和积极性, 从而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清地图, 明确地图的种类。

在初中课本上学生能接触到的地图有以下几种: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分布图、地理原理图 (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地形剖面图、地理统计图 (包括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 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漫画等等。

二、由浅入深逐渐熟悉地图

弄清地图三要素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基础。弄清比例尺, 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是地理事物的标记, 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 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正确。通过比一比、赛一赛活动, 变难为易和变难为趣, 把方向和图例让学生在有趣味的学习中掌握。

三、学会读懂地图给出的信息

在熟悉地图的基础上, 将一幅地图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 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学生反复指示图, 使学生大脑中形成可视、可感、清晰而准确的地图表象, 能够经常保持和提取再现。把一些复杂的地图进行简化, 有利于更好的提取信息。例如学习“世界气候的分布”一节时, 让学生看“世界气候的分布”图, 在图上找出热带四种气候的分布位置、温带三种气候的分布位置、寒带气候;在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 找出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学习中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时, 采用一些空白轮廓图, 让学生先掌握主要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 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 做到胸中有图。

四、分析地图

分析地图首先要找出规律,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 因此, 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对地图的讲解分析, 找规律、抓重点, 图文结合, 使文字知识落实在图上, 图上知识转换成文字叙述, 从而达到强化教学、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

笔者教的学生很多是农民工的孩子, 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学习, 利用这一特点, 利用学生数量较多的省份的各种地图引导他们找到自己家乡, 找到他们熟知的区域, 讲解交通运输铁路线一课中引导他们在地图上寻找出来到新疆怎么走, 经过哪些铁路线等,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地图中获得多种信息:地理位置, 经纬网大致范围, 重要的国家、城市、铁路、山脉、河流、地名、工农业、人口、气候等要素的分布规律等, 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思考, 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

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板图、多媒体教学动态展示、拼图游戏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抽象的地理符号、图表声像俱全, 形象具体, 再增强动画效果, 对地图的兴趣和理解会进一步提高。

在分析地图的过程中, 首先列出要找到的地区和要分析的地理事物, 然后尽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自己去完成对地图的分析, 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每一幅图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例如在“黄土高原”一课的教学时, 也适时地进行了对“黄河的治理”的复习, 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 从而实现一图多思、多用, 进而达到多图并用。

五、绘制地图

当图形在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轮廓, 可以尝试着让他们自己去绘制一些比较简易的地图, 这样可以加深对地图的印象, 方便记忆, 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可让学生先学着用白纸描简单的轮廓图、示意图、分布图等地图, 例如学习七大洲时用“一笔画世界”的方法绘制出七大洲轮廓填出四大洋名称;学习“新疆”一节时根据经纬线绘制出新疆轮廓, 再把主要城市、地形、河流、工业区等要素绘制在图上。

上一篇: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下一篇:我的季节我做主高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