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2024-11-25

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精选20篇)

1.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一

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学要进行这个教育。法制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给学生授法,教给学生法律常识,以让学生适应法制社会的要求,做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公民。为了搞好教学渗透法制特作如下计划:

一、在生殖、遗传的教学中,宣传婚姻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婚育观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在体形,生理、心理特别是性发育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异性产生好感。根据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结合生殖发育,遗传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教育。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国家提倡晚婚晚育。青春期的男女虽然具有了生殖能力,但身体尚未定型,正处于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而学生尚面临学习的任务。故必须教育学生只有把时间、精力用于学习和锻炼身体上,将来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同时告诉学生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有利于青年的成长,都是有益的。通过基因分离规律的学习,学生懂得: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色盲、血友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伴性遗传病,如是近亲结婚,患遗传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增加。为此,婚姻法规定近亲禁止结婚。

二、在八年级下生物有关传染病的章节,教师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内容结合SARS案例呈现给学生:SARS的病原体是在果子狸身上,由于南方部分地区爱吃这个,于是就有不法分子向南方输送果子狸,导致SARS的大爆发,让学生明白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八章第七十五条:未经检疫出售,运输与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又掌握了有关国家关于预防传染病的法律。因此,生物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将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作为课堂教育的常见内容,努力教授给学生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起法律意识。

三、在八年级生物下“现代生活与人类健康”一节时,教师要及时和自己任教班级的班主任沟通,主动请缨,给同学们上一节班会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保护法》等针对少数学生上网成瘾,影响学习,不利成长的实际情况,开展“远离网吧,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课堂上,教师应讲演结合制作案例或法制漫画幻灯片观看有代表的案例短片,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让许多同学认为进网吧有一定的益处,如通过玩游戏可以松弛神经,获得乐趣;通过上网可以查阅资料,开阔视野等,但沉迷网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弊端更多。最后通过总结,让同学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弊端。同时增强同学们的法制观念。

四、在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教学中,突出讲授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也能反作用于生物。人类活动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随着人口的恶性膨胀,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由于滥捕乱杀,我国的有些野生动植物资源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可以结合和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国家的某些法律条文,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野生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维护社会公德。

五、渗透生物科技成果及展望未来教育

当今世界正兴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国际间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基因工程、克隆动物等等。目前许多生物科技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能使他们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在未来生物科学的舞台上唱主角。

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课,开展了调查<本生物领域的新成果)等实践活动,还建议学生每周读一则有关生物科学领域的科技动态、生物技术的成果或21世纪生物科学展望的科普文章。

教师还要借助生物学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开展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有效地开展好包含法制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是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生物教师更应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科学。生物学的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看似散乱无章,其实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这些生物学上的内在规律是生物繁衍不息的保证,也可以看成是生物生存于自然界的“法律”。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人类号称万物之首,可身边却有很多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不应该是很惭愧的吗?学生在反思中,自然就会对遵纪守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他们法律意识的教育目的。

教师心中要有法制教育的观念。只要教育者有心,在生物课堂上有许多法制教育的切入点。如在生物课堂上会涉及到动物保护区的知识,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调查研究:动物保护区的设立有无法律依据?如有法律,法律是如何规定动物保护区设立和管理的?动物区设立之后,是否可以随意进去参观和游玩?学生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后,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上有规定,从而养成了行事要守法的观念。要想达到这样一种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时刻要有法制教育意识,心中要有法制教育的观念。

2.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二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 它们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 生物科学与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也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另外, 生物科学和人文科学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 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 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1]

一、在生物日常教学中强化学科交叉渗透

在生物日常教学中, 有关生物学概念的理解、生物学现象的解释和生物学难点的突破等, 有时就可以进行学科交叉渗透。[2]例如, 在讲授细胞周期的概念时, 可以利用学生在高一所学的物理学中的振动周期概念与细胞周期进行类比, 振动周期是指做简谐振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 可以将其演化为一个连续做简谐振动的物体, 从一次全振动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全振动完成时为止。而细胞周期是指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 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在学生对细胞分裂还未了解之前来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但学生对振动周期的概念早已熟悉, 这样细胞周期的概念也就迎刃而解了。又如, 活细胞内每时每刻都高效有序地进行着一系列的生化反应, 这些反应都可借助化学知识来解释, 如用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化学知识阐述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另外, 在解决生物学教学中的某些难点, 如在讲到渗透吸水原理时, 学生都知道渗透装置中漏斗管内的液面不会一直上升, 但不知道怎样解释, 课本上也没有具体答案。但如果引导学生联系物理学中压强的平衡和化学中的一些动态平衡的知识来思考, 问题便可迎刃而解。[3]

二、在生物练习中加强学科交叉渗透

很多生物计算题, 学生在解答时往往无从下手。我们可以换种思维, 有效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为我所用”, 例如利用物理学、化学或数学的思维来考虑问题, 既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又可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渗透意识。

例如:假设有四种氨基酸, 在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和每种氨基酸数量不限的情况, 分别能合成几种不同的四肽?如果选用单一的生物学方法解答本题, 计算时复杂且易出现错误。但应用数学排列组合的思维去处理以上问题, 就能准确而又轻松地得出答案。即在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的情况下, 能合成四肽的种类为N=24种;每种氨基酸数量不限的情况下, 能合成四肽的种类为N=aaaa种。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学科交叉渗透

(一) 挖掘教材中有意义的学科交叉实践活动

在学习了必修3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之后, 可能许多同学会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糖尿病问题比较感兴趣。这时, 老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关于“糖尿病调查与检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及调查, 对糖尿病的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 并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总结。学生还可以去医院进行咨询, 找出生物和化学课本中所学的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二) 从身边寻找有价值的学科交叉实践活动

在学习到有关环境污染的内容时, 如果学校或住宅周围有水源污染,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取样调查, 分析造成水源污染现状的原因。这样的调查能够使学生主动形成保护环境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认识水污染的危害是非常有意义的。而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是融合历史、地理和生物知识的一个完美跨学科交叉点。[4]

(三) 巧妙利用主题班会, 开设实践活动

在学习完高中生物选修3基因工程这一专题后, 有关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就凸显了出来。这时, 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的机会, 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可以邀请各学科教师, 请他们分别从自己本学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学生也可以各抒己见。组织这样的主题班会, 既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又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刘建新.谈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综合的教学[M].广州:厚街中学出版社, 2002.[2]刘建新.谈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综合的教学[M].广州:厚街中学出版社, 2002.

[3]郑春和.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科间的联系[J].生物学通报, 2004 (10) .[3]郑春和.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科间的联系[J].生物学通报, 2004 (10) .

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篇三

关键词:生物教学;素质教育;学科渗透

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科学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几个领域。认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简单的运动,例如物体的位移、变形、振动、光与电磁现象等;化学是研究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合与分解,形成性质上完全不同的新物质这类运动;生物学则是研究发生在活体中的最高级的运动形式,例如代谢、发育、病变等。这种划分强调了各门学科的特殊性。但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条件下,这些学科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呈现出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下面谈谈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现象。

一、生物学与物理学之间的相互渗透

众所周知,人们双腿并非因为支持自身而经常感到吃力。为什么呢?此时,我们必须借助于物理学知识来加以解释。其实,人体脚部就是一个杠杆系统,其支点就是脚尖,动力为脚后跟的肌肉收缩提供的作用力,体重为阻力。很明显,阻力作用点位于支点与动力作用点之间,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因此,用较小的力就足以支持体重而不觉得费力。由此可见,若脚板越长,则用力越小,跑起来也会越快。另外,物理学中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控制论等理论,为从宏观与微观两种不同的角度探讨生命体系奠定了基础,X射线衍射、各种光谱和波谱技术等为深入分析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生理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同样,生物中的一些有趣现象经物理学知识解释清楚后也被应用到实际生产、训练中。例如,猫从高处下落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无论它的四只脚在开始下落时处于什么位置,而落地时总是四脚朝下先着地面,从而保证了它的安全。这是一个很早就被人注意的生物学问题,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者用物理学知识才弄清楚其中奥妙。试想,猫要在空中把四只脚从上或左、右转向下,一定要转身,而想在空中转身必须给它一个外力才行,或者在下落时先给它一个初始转动量也可。但这二者在猫下落时都不具备,而猫却依然能在空中转身,这是何故呢?经研究认为:猫在下落过程中的转身动作是由它的脊椎按照先前再左接着向右,最后向下的顺序运动,从而产生了移动动量而使自身转动。猫的这个转身秘密被揭示后,给宇航员带来了好处,宇航员在失重时很难转身,因此,如果在训练时学习了猫的这种转身动作后,失重时转身就自如了。另外,蜜蜂在一夜间能造出几千间六角形的蜂窝来,这种蜂窝省料又轻(依力的结构分析),这种结构被建筑材料师门采用后制成了轻质省料的蜂窝建筑材料已在建筑上应用。

以上可知,物理学、生物学之间虽然各有其特殊性,但又相互渗透、互相结合,而最终形成一门边缘学科:生物物理学。

二、生物学与化学之间的相互渗透

生物学与化学之间更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可以说,化学是基础,生物学使化学理论得以升华(即从研究一般的化学变化升华到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及人体的化学组成及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例如,我们不从化学中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各自的结构通式,我们就很难理解这三类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来源和去路及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变问题。再如,有了对化学中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概念及性质的了解,我们学习细胞膜“三明治”式的结构及其选择透过性时,就很好理解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可用一句话形象概括为:生、化不分家。因此,便产生了另一门边缘科学:生物化学。

三、生物学与数学之间的相互渗透

生物学与数学这两学科之间同样存在渗透现象。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例如,组成mRNA的碱基有4种(A G C U),其中每三个相邻碱基排列顺序可决定一个氨基酸。书上直接写出这四种碱基的组合是43=64种,很多学生不明白。这时,我们可以把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加以应用:4种碱基中任取三个排列(允许重复)方式有:P+4C+4=64种。这样,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另外,自由组合知识在解遗传题时应用更广泛,在此不多举例。

以上可知,生物学与数理化三种学科之间确实相互渗透。那么,是否可以说生物学与语文、英语等就没有联系?非也。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至少有一至两篇属科技说明文。现代文阅读主要还是考查学生语言文学功底,但是,为了适应科技社会的迅猛发展,命题者已经有意识地注入了现代科学知识信息,尤其是文科的学生,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理、化、生知识,在阅读现代科技说明文时,将会无所适从,将来也很难适应高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在大力提倡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结构的,它有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然而,由于社会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选拔任用人才的弊端,高考指挥棒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威力,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其实,是不是推行“素质教育”就影响高考成绩呢?我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矛盾,素质提高了,应试竞争水平必然提高。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校长、教师或者学生都没有理由轻视某些学科,特别是非高考科目。每个中学生只有全面发展,将来才有可能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姜秋华.中学生物课中的德育教育[J].教育管理,1997.

[2]李艳秀.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交叉渗透的内容和途径[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体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篇四

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自不相同,但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的结合点。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看来,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和德育似乎又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以上所说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计划如下:

1、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体育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教材。

体育基础知识教材中的体育目的、任务、亚运会、奥运会简介,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和体育发展史,尤其是通过讲述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兴旺,五十年代我们中国人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六十年代开始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七十年代我国体育进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新的发展时期;八十年代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等生动、具体、激动人心的事例,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

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是进行集体主义和精神文明礼貌教育。

队列队形、接力跑、拔河游戏、各种集体球赛以及体育教学常规的实施等均与集体主义和文明礼貌紧紧连在一起。通过这些教材的教学和练习,团结、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讲文明、讲礼貌的优良品德,生动自然地在青少年的思想中得到了培养,受到了熏陶。

3、意志品质与道德观念的教育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果断、顽强、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是体育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教材多、范围广,一般以田径教材中的快速跑、障碍跑、跳高、跳远;器械体操中的单、双杠、支撑跳跃;篮球、足球、武术等教材最为典型,这些教材内容与培养青少年优良的意志品质和助人为乐、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等高尚的道德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

4、组织纪律与法制观念教育。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与纪律教育,了解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法制观念,既是体育课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的队列训练、课堂常规的纪律要求、各种体育竞赛规则的执行等,与组织纪律、法制观念教育等自然结合在一起。

5、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男、女同学真诚友谊的教育,发展学生个性、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及乐观活泼的性格,在体育课德育渗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生理卫生“青春期与体育”、舞蹈与韵律操、技巧等,是体现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的主要教材。

6、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体育课教材中球类竞赛战术的运用与安排,以及学习球类竞赛的编排等,体现着马列主义的哲学理论观点及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的丰富内容,教育学生运用这些观点,解决处理战术中的实际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的教材。

7、国防观念及劳动教育。

教育学生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保卫祖国、增强国防意识联系起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布置运动场地和收还器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和爱护公共财产的教育。以及在练习中,组织学生相互保护和帮助,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高尚品质,这是进行德育渗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5.体育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篇五

一、在课堂纪律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是人生中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会对以后的发展打下至关重要的基础,因此在这一时期强调课堂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变得必不可少。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要杜绝散漫无目的的教学现象,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采取齐步走、喊口号等一些纪律性较明显的措施来集中小学生的精力,使他们在课堂的开始就充分意识到体育课程不是可以乱跑乱闹的课,而是一门纪律非常严格的课程。

二、在课堂内容中渗透德育

体育课程是融合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室内课堂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有关体育的理论知识及体育精神,同时为室外活动课程的进行做好铺垫。因此,在课堂内容上渗透德育需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室内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教学设备展开德育,例如使用多媒体设备,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动态的图画视频更感兴趣的特点,多媒体设备所展现的形象生动的画面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我们熟悉的运动员刻苦训练的视频,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室外课程:在体育学习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亲自示范动作,配合详细的解说,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欣赏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树立学生勇敢顽强的信念。

6.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六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知识的学习,在初中初步接触了化学知识,开始进入正式的接触高中化学知识。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习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化学的热爱的激情是很关健的,这种激情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和理解,通过老师向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途径。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征对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试验对学生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更具优势

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不同的学生,观察结果不一样,老师的不同的提示,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我在让学生观察时有意安排了几个环节加以比较,如先粗略的观察,再详细观察指定的部位,最后是有步骤的观察。学生观察活跃,提出问题也很多,这对学生观察高中化学实验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三、结合已有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结合化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高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钢铁、化肥等方面产量的对比,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化学工艺上的新成就,如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之情、崇敬之情。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们也发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化学水平还比较低。而未来的世界强国,就是科技强国。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学生明白这一历史重任是我们学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的,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学生身上,激励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五、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六、结合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全球气候的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环保教育:

1、重视课本上有关环保的知识的教学。

2、平时教学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课外组织必要的环保活动。

7.浅析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 篇七

1 发挥德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 如玉璞。性与情, 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 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 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 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 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 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 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 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 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 德为先。”的道理, 不顾此失彼, 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 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 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 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语文教材, 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 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 《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最为关键的是, 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2 在学生感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中的情景和情感。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将学生的情感带进去, 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和作者心灵相通, 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的氛围体验, 那是启迪智慧, 滋润情感, 会让人如痴如醉。我在上《孙权劝学》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揣摩人物心理, 我让学生上台表演, 每三个人为一小组, 分别饰演孙权、吕蒙和鲁肃。我给了学生五分钟的准备时间, 接下来课堂就变成了一个舞台,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上台展示他们在刚才五分钟里所准备的情节, 上台表演的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而下面的同学就成了现场评委。同学们在表演中加进去了自己的思想, 同时又能够体验古人的思想。课后谈感想时, 学生都说感悟很深。这样的感悟, 在作者的文字里融进自我的人生体验, 那是情感的愉悦, 那是顿悟的乐趣, 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其次, 通过多媒体的综合效应, 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 达到身心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多媒体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 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 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 这种美感对学生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使他们获得美的陶冶,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制作科技含量高、说明性强的《化石吟》、《看云识天气》课件时, 选用大量化石、云层图片, 更从网络下载了一段关于恐龙化石的影碟片段, 使课文一下子生动起来, 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不仅能很快地抓住实质, 而且还留有宽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3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因此,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 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 可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 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 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其实给学生以启示, 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 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的身边, 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 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 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 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再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 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 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 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如何传达给学生, 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 也必须借助于感情。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 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 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 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 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 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 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 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 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 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 如果要学会爱别人, 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 我们要自立自强, 在天空中展翅高飞。”借此, 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 谈认识, 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所以, 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 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总之, 把语文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更加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 这应该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最终的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而语文学科的德育, 是语文教师凭借语文教材, 发挥个人优良品德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动、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语文,德育,学生

参考文献

8.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德育教育 欣赏学生个性发展 树立坚强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2-01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需要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面的德育教育。拨其心灵,教书育人,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教学中用简短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

数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存在在数学的每一个角落里。数学里,充斥着简单具体的美,和谐统一的美,奇异梦幻的美。我在讲初一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时,课前我播放了一个有关团队精神的小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悟出道理:团结就是力量。道理得出,让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扬团队精神来学习本节的学习内容,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兵教兵,兵带兵,气氛特别和谐。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

二、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德育教育的过程既是训练说理的过程,更是潜移默化和陶冶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多说鼓励,赞许的话,学生会对你的课感兴趣,兴趣上来了,学困生就会减少,优生就会增加,进而进行德育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他们心中的老师就是社会的规范,人类的楷模,他们心中的老师是高尚而富有魅力的。老师的个人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会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良好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许多公式、公理、定理都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真理,或者就是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从而产生推导和归纳,推广与概括,发展与拓宽的应用目的。如在讲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探究1结束时告诉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与生活是一个相辅相成,和谐兼容的有机整体。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热爱生活,解题就会轻而易举。

四、用光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中,杰出的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数学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进程中,无数的中国数学家致力于发明创造并探索事物的真理,他们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奋力拼搏百折不挠,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中国的一些伟大数学成就更是一部使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在情感上爱国的好教材。如秦九韶公式、祖冲之的圆周率以及九章算术,等等,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且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从现在看来,至少要比欧州人的帕斯卡三角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五、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系统性与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数学推导的依据中要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的格式、步骤的安排、书写的整齐、清洁和美观,努力探索合理简洁的解题策略,并且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努力寻找错误的原因,要克服困难,追求真理,主动进行补救和改正等。这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提高创新精神。

9.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九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一、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有机渗透

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常常因遇到一点点的小困难就感到烦恼、苦闷,影响了自己的进步。更有甚者,还会自暴自弃,有的还走上了绝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心理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心理。

二、创新形式强化生活实践体验,多举并措

心理健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和载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多创造条件,构建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思品活动中来。

(1)在生活中明理。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通过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美丑观,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如在《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中,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这些不同岗位的叔叔阿姨的辛勤工作,我们的生活才能这样幸福美满,我们应该尊重各种职业的工作人员,不应有工种歧视。

(2)在体验中升华。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为此,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如在上《感恩父母》一课中,我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这么多无私的爱,进而实施学生的感恩教育。

(3)在实践中内化。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如在上《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可先通过课内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他们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让小学生开展相应的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三、构建新的良好习惯目标体系,强化训练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利用积分、奖章、文具等强化物或语言,及时肯定学生某种行为并增强、放大该行为,增加其自我效能感。同时,还注重培养、呵护学生良性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在实际操作上,可以与学生共同商定一份公正、可行的契约,它既是教师进行心理教育渗透的重点,也是学生通过训练要达到的目标体系。通过心理训练的形式,既能使学生明白严格约束自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也能使学生相信自己,做到自律,做好自律。

10.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十

新的课程标准中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本学年化学学科从以下方面开展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1.用古今化学史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工业生产能力飞速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1982年,我国的氮肥产量就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1993年底至1994年初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重构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中国”。21世纪“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和“天空一号”发射等,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我国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在高中必修一课程中纯碱的教学时,介绍我国化工专家、制碱的先驱者候德榜的事迹。他从小热爱祖国,焦虑旧中国的科学落后、贫困和软弱。于是,他发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美学习。学成之后,他放弃了国外高新聘用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他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通过这

些内容的穿插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起为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奉献精神。

二、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等在教学中的渗透。

传说中有“鬼火”,许多学生对其原因不明,深受这些思想的迷惑,便信以为真,我们就可以通过对白磷的学习,了解白磷的性质,知道 “鬼火”是白磷自燃产生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揭秘生活中的魔术,如“滴水生火”,用脱脂棉包住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水,从而使脱脂棉燃烧起来。并解析能使脱脂棉燃烧物质Na2O2粉末并非水,水只是起到了促进和催化的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的学习,加深对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影响因素的辨证思想的理解。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四、环境教育在教学中渗透。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我们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等Cl2)放出的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五、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1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一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在备课时就要通读课本,每课的哪些章节包含有哪些德育因素,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德育渗透,都要列入教学目标,最好对学科的每章节的德育因素、渗透的方法采用手段用表格列出来。例如,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充满着辩证法,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启发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通过介绍知识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许多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背景介绍,在背景介绍中挖掘其隐含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渗透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二千多年前就把口诀刻在“竹木简”上,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所以也叫“九九歌”。700多年前才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三、在练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许多例题、习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教学时,应不失时机和有的放矢地进行挖掘渗透。下面是一道练习题的教学片断。

①教师出示题目:下表是小聪某次考试的成绩通知单,他的品德得了全班最高分,语文考分也名列前茅,可是因为数学考得不理想,他就把数学考分涂掉了,你们能算出小聪的数学考分吗?

品德语文数学平均分

9585 80

②学生解答。80×3-95或80×3-(95+85)=60分

③组织讨论:小聪品德应该不应该得全班最高分?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虽然所用时间很短,却较好地发挥了一道普通练习题所蕴含的教育功能,体现了“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理念。

四、在活动体验中进行德育渗透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可组织如下活动:

百里挑一一箭双雕百发百中

十有八九事倍功半事半功倍

师:先说说成语的含义,再用百分数表示。

生1百里挑一就是从一百个里面只能挑出一个,形容人品特别出众。用百分数表示是1%。

生2一箭双雕的意思是一支箭射下两只雕。用百分数表示是200%。

生3百发百中的意思是射一百支箭中一百支,说明准确性特别高。用百分数表示是100%。

生4十有八九说明做事的成功率很高。用百分数表示应该是80%到90%之间。

生5事倍功半的意思是花费很大的力气,却收到很小的效果。用百分数表示是50%。

生6事半功倍就是花费50%的力气,却收到百分之百的效果。用百分数表示是100%。

从熟悉的生活中及成语故事中提炼数学问题,孩子们会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中成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创设一定情境是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可以是一道习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可以讲故事等。

如在小学的音乐教材中,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12.在高中英语学科中渗透德育 篇十二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高中英语要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创造德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教室布置)和师生课堂关系。教师可以多用英文名人名言、英文海报、英文字帖、英文黑板报、英文竞赛光荣榜等形式布置班级的物理环境,创设温馨教室,让学生在平时课间休息和英语课堂上渐渐体味英语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减少紧张情绪,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变得活泼开朗,从而能有效改善和提升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收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提升教师自身形象

高中英语教师要努力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谈,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建立威信。优秀的英语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都能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些看似平常的基本行为却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多用鼓励的眼神、肯定的微笑、热情的赞许。在学生有进步时用excellent,perfect,marvelous,talented answer,etc给予肯定。而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更能感染学生。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能让学生喜爱教师,而这种喜爱也会转化成对英语学科的热爱。

三、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德育元素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勉强灌输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反感。因此,必须杜绝空洞牵强的说教。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利用经典句子的引入,实现德育元素在课堂的渗透。如在课堂开始时,我给学生一个句子:If you merely wish for more,what you'll get the most of is frustration.Yet when you make use of what you have,what you'll get is real accomplishment.大意是: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想要得到,那么你总会失望。但是,只要你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一定会成功。学生们边读边思考大意,明白了不要整天做白日梦,坚持学与思结合的良好学习方法,从而珍惜当下,青春无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词汇学习、造句练习、语法学习、语篇学习,还是听、说、读、写、译等相关练习,都应用生动贴合学生的例句,让学生接受积极的、主流的思想,感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会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四、大力推进课外活动

13.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十三

一、教学任务

1.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济南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高效快乐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上一年的“课改”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新成果,并完成好相关的课题。

4.继续研究和推广校本教研的内涵和经验,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辉学校教研组群体优势,继续尝试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

5.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八年级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体会。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要边实验、边研究,力争做一名科研型快乐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力争创造条件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

6.积极组织好生物小组活动,能够对生物学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总课时为50课时,其中授课30课时,复习20课时。

四、本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1.传授学校教学计划

2.每章节都安排有教法分析或说课活动。

3.搞好“快乐高效课堂”建设,探索“以乐促学”的快乐高效课堂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14.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篇十四

如何使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实现中小学法制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此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当务之急。现结合生物学科教学,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作如下总结:

1、找准结合点。“渗透”内容对应化在生物学教学课堂上,选择与教材章节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意识地加以渗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例如,讲禾本科内容时渗透《农业法》,讲鱼纲时渗透《渔业法》等。

2、渗透方式要多样化。可采取教师直叙法,将法律法规条文直接叙出,内容较多时,可利用幻灯、图表等形式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增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感性认识。亦可利用上课后5分钟进行“案例评说”。

3、紧密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脱离事实根据的话题,有的实例现实,没有理论基础,甚至出现根本不科学的现象。教师在讲解时往往打插边球,所以在讲解时必须充分剖析教材,发掘生物学科中的法制事例。要始终坚持调查—搜集—整理—利用的完整过程,充分备法制课程。

4、合理规划。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5、由浅入深。生物学中的法制教育要根据不同内容对不同学生提出合理,要实事求是地结合现实生活,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殊性,制定不同要求和目标。

6、多个角度渗透。现在许多青少年出现了问题,其实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科与法制的有机结构,还应该注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陶冶,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知识,但是在其它环节上不好的话,那么也不行。所以现代法制教育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去培养。

15.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析 篇十五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 当前德育工作问题突出, 受到制约, 德育现状与社会改革不适应。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德育有较大的影响, 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反映到学生的道德上则是过分强调索取, 以自我为中心, 利己主义思想严重, 许多学生认为社会上只讲求利益,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金钱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导致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泛滥。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思想上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学生成长与家庭教育不适应。

部分学生家长重智轻德, 急功近利, 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 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甚至把自己的“成人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传递给学生, 认为如果按传统教育孩子, 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 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若按政治课讲的那一套去做, 孩子则非傻不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存在的思想问题比较忽视或偏袒, 造成学校的德育教育无法推进或效果大大降低。

3. 德育实施与学生现状不适应。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 但脱离学生实际, 脱离社会实际, 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的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方法刻板, 大话连篇, 做表面文章, 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 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另外, 大多数教师“只管教书不负责育人”, 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教育, 尤其是目前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思想上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 表现出对消极现象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二、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和方法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又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 有意无意地加以效仿。因此, 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 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 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 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2. 德育教育要贴近教材。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 德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 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 应切实地使学科德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 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 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一是要增加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新编的一些教材就十分注意这一点。比如在历史教材中增加了近代史篇幅, 突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地理教材中, 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 增加了国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数学则通过正文、习题向学生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 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 (如勾股定理等) ;理化生等教材中在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此都为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也是德育渗透的一条基本途径。二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各种教材中除了明显的德育材料外,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德育因素。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 寓德于教。在数、理、化等课本中, 都大量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杰出成就, 闪耀着我国科学文明史的光芒;史、地、政中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德教育的因素更多;物理学科中讲的第一宇宙速度, 可介绍我国人造卫星资料;讲回旋加速器, 可介绍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的产生, 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的情况, 等等。所有这一切, 只要每个教师做有心人, 注意研究, 努力挖掘, 就可以使德育渗透工作大有可为。

3. 德育教育要富有情感。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必须富有情感性, 必须讲究氛围,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 而且要有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德育的渗透十分有利, 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 知理明情, 达到“内化”的实效。德育要有其合适的载体, 来源生活的德育往往是最贴近人心的。全国特级教师朱乐平的一堂数学观摩课“用了多少钱”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堂课学生通过计算,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 大约用了父母多少钱, 再用多媒体展现贫穷地区的人均收入与故事案例, 让学生在强烈反差的数字对比中, 把自己的感想写下并读出来。当一个个学生说出发自内心的感人心声时, 许多同学和一些老师早已泪流满面。在这堂课的活动中, 老师始终没有进行明确的道德灌输, 而勤俭、爱心和孝心思想已悄然潜移默化地浸渗于孩子的心灵, 这就是润物无声, 也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 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4. 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主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严格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 培养理想抱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诚实信用, 善于自律, 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业进取心, 主动学习, 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 而且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身心素质能充分发展、和谐统一。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 正确、积极地引导, 从一点一滴抓起, 既注意循序渐进, 又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吴翘哲.发挥教学德育功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6, (9) .

[2]张先荣.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8) .

16.小议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六

提到教育,我们一定会想到学校。是的,教育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工作,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一代新人。教育即教书育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则重点在于德育,因此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之中,所有学科都负有德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政治科负有德育的任务。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原因,学生思想品德认识水平较低,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就使得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的优越条件

1.语文具有极强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内容具体、形象,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因此成为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2.语文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素材广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例如,小学语文中《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长城》《桂林山水》《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这些无疑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3.语文具有较强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本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本身就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产物。将思想品德教育融进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渗透,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既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又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特性,去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蕴含着特定的德育因素,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即教学中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确定文中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如果老师一味盲目地对学生进行生硬的德育教育,则会适得其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达不到德育的目的。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德育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个性各有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可一概而论。

低年级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年级,则应该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在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此才能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思想道德基础。

17.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习计划 篇十七

平塘县通州小学李海霞

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有关要求,根据省、州、县 “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实施方案的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方式,认真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提高老师认识,更新观念,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公平正义理念,树立爱国意识,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因此,特制定以下学习计划:

1、利用每周一晚上8:00-8:30时间,自学《法制教育与学科渗透》。认真做好笔记。通过自学和上网学习,掌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相关与具体操作方法。

2、通过课堂渗透法制教育。

3、在教案中体现法制内容。

18.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八

纳雍县第四中学数学组殷学娇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为今后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当今社会,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严重,法制教育刻不容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为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法制观念从小牢固根植于学生的头脑,努力创建一个新型的法治社会,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一、指导思想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法制教育是教师的法定责任,是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具体要求,是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贯彻,它使“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具体的依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围绕学校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在学校领导下,坚持以课改为重点,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教学质量上升的同时,把上级部门关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相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具体工作要求进行法制教育,要紧密结合教材,深入分析和发掘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作用。地理教材的法制教育在教材中的体现有的是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容易分析;但有的则是潜在的,深藏在教材之中的,如不深加分析,就不易发现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自觉地发掘教程中法制教育的教育因素,加强法制教育教育。那种有知即有德的和单靠自然渗透、自发转化等作法,是有害和不负责任的。师生的学科知识与法律知识结合过程中,互相都在不断地学习与了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作为一线的课堂教师,我们自己都不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那怎么渗透?而教师,学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在施教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与角度,把法律常识融会贯通在教学的环节中。而学生,则在教师的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轻松地了解到原来法律就在我们生活中,并且通过长期的渗透与积累,他们已经越来越成为 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新一代,法律知识的具备,使学生在生活中能用合法的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且用法律作为武器,与邪恶的势力作战。

本学期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如下:

1、学科教学。主要依托《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用书,作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

2、专题教育。结合社或学校或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教育专题活动,通过专家的报告、教师的演讲、学生的调查、学生的辩论会、学生谈体会等方式进行。

3、课外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4、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要注意辅导的方式方法,使之动之于情、晓之于理。

总之,在学科渗透法律的过程中,各学科有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各学科由于面的广泛性而又有特别的不同,只要充分而合理的运用渗透点,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9.谈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九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逐步由外在的制度安排向教育、教学的内部改革延伸,课程改革成了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途径。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以往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改明确提出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入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同时,强调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要让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教学管理和教材全方位的改革,增强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一方面,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以什么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还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教师要巧妙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学的教育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工作的分内事。

(二)课堂教学面广、量大、时间长

课程结构与教材在改革后,基础教育学科涵盖知识领域广,延续时间长。一般情况下,学生要接受长达12年的教育。因此,在教材的设置上各门学科都具有德育的渗透功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全面的、持续而深刻的。

(三)课堂教学有切实保证

学科教学有固定的课时、相对稳定的教材、有专职教师和评价考核体系。且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学习上。这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指的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一过程的科学性。第一,目标要明确。每个教师课前要制订具体的德育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内容要正确。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思想观点正确无误。第三,方式要科学合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坚持辩证法,循循善诱,实事求是,不讲假话、空话;第四,要体现学科的特点。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方法要有所不同,在具体实践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

(二)因地制宜原则

所谓因地制宜原则,指的是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要采取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法进行渗透。

(三)灵活性原则

所谓灵活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法。善于抓住契机,巧妙地启发学生学会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自我认识的完善。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提高教学艺术,而不是空讲一番大道理。

(四)长期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大力配合,某一方面的脱节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增多,受不良影响的几率增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长期渗透德育的思想,做到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做到基本内容反复渗透,行为习惯反复训导。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探究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1. 全面吃透教材。

教师不仅要吃透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而且要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整套教材的教学要求。特别要掌握一个学期所授教材的全部内容。教育、教学内容要有机联系,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2. 准确把握教学点。

教师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和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渗透德育的要求要服从教学内容,不能搞形式主义。

3. 深入挖掘德育因素。

中小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教师要深刻挖掘、善于联系,具体而言,要以课改实施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各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为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人文科学类课程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的特点又有隐形的特征;理科类课程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重要载体;技艺类课程(包括体育与健康、音乐与美术)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二)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渗透

1. 衔接自然。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决不能把各学科都上成政治课。因此,教师要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但决不能丢开课本另搞一套,而应紧紧把握知识点。把德育寓于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 研究学生思想,

寻找最佳结合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能否寻找到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如此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兴奋点、情感点、变化点,要善于捕捉时机,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

3. 适量引入。

学科教学中引入相关事件、人物是必要的。通过史实、数据的补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引入相关德育内容时要适度,否则,学科教学会受影响,德育效果也会不佳。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0.高中数学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二十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把我在数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做法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数学中的应用题和一些数学模型,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计算,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2.利用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分析农村情况,用自己掌握的材料写一些小论文。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三农”政策的英明。

3.适时的介绍我国的数学发展史。介绍我国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杰出的数学人才及他们取得的数学成果(如杨辉、祖冲之、祖恒、秦韶九、华罗庚、陈景润等的成就和事绩)。数学发展史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数学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实数与虚数),量变到质变(圆锥曲线离心率e的变化得出不同的圆锥曲线)、运算法则的互逆关系(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阶段,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世界,教师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掌握学情,精心设计教案,特别是新授课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强调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注重实验和直观增强感性认识,循序渐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概率教学时由大量实验培养学生的认识概率,概率可以帮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世界(如破除迷信、揭示谎言等)。

2.数学中应多“授之以渔”,重视思维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强化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教会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如在等差等比数列的教学时特别是求和求通项,如、已知在中求。

解:由已知

可變形为

以上各式累加得:当n2时:

=

=

当n=1时21-1=1也适合所以

在此题的教学过成中可以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发现其中的差异以及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逐差累加法。再结合数求和,即能解决。

3.教学中充分借助“动”和“静”的相对性分析问题,比如“移动中看空间图形”。参变量的选取大都是根据运动的需要设置的,这些体现动与静的统一的思想在函数、三角、复数、数列、解析几何等数学的各个分支上举不胜举。老师应注意让学生应用。

4.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作好解题后的总结和思考。

如在讲解习题:已知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且

(1)求的通项公式an;(2)求前n项和的最大值。

在求解的二问的时候,我们可利用第一问的结果判断正负项,在求解,也可以求出前n项和公式利用函数性质进行求解。解题后应对两组公式的作用有深刻认识。同时我们将已知条件该变,再去求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就应该有一定的方向性,我们要求出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公式。

三、意志品质、道德品质、价值取向

高中阶段是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仅靠政治课、班团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是不够的,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把握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

1.意志品质的培养。通过数学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证,问题的求解,引导学生经历困难、挫折,培养学生学习上不怕吃苦,勇于面对挑战,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意志品质。

2.道德情操的培养。利用数学应用题,如市场经济情况,税收问题,时政应用题,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通过应用题的背景及计算的数据,使学生明确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可通过数学应用题中的一些具体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如市场经济情况、人口增长情况、交通运输情况、税收情况和水土流失情况等。介绍中华民族在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数学家、数学史。古往今来的无数数学家都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执着的追求。他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们对事情的深思、认真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无不给人以深广的影响;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学生的楷模。

上一篇:玩泥巴的小学作文下一篇:大学生实习工作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