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观点(共4篇)
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观点 篇一
《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执政党建设的意义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党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建党初期,经过井冈山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完备的科学形态和理论内容。1943年,他在为党中央所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步骤,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章的总纲,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八大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时,结合执政党面临的新情况,对此作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他还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等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不久,就作出了《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随后又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以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论述得更多,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他认为,党的三大作风的核心就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对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全党干部尤其是高中级干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绝不能以权谋私;要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绝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绝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人民同甘共苦,坚决反对挥霍浪费,贪图享受。
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展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只有牢牢坚持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群众路线既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又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概括得好:“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09页)
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无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各种分散的群众意见转化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而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此,坚持了群众路线,也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路线。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
可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重要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性质、宗旨提出来的。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违背群众路线,我们就会在实践中走弯路,甚至遭到失败。党中央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其中最重大的问题,就是要通过走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各项事业就有了正确决策和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总之,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之中。
二、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脱离群众,当前群众反映最大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二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与党的群众路线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严重影响党群关系,败坏党的形象和威信。对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上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痛下决心把这两股歪风煞住,越快越好。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是,决不能为了图虚名而不顾实效、走形式、摆花架子,更不能不顾具体实际,一味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指示。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当前,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空头口号;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等等。凡此种种,都是群众观念淡薄的表现,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官僚主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深刻影响的“官本位”意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都多次对种种官僚主义现象予以痛斥,认为官僚主义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危害作了深刻揭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同样深刻意识到了官僚主义给党的肌体和党的事业构成的危害,列举了官僚主义种种新的表现形式,如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职位的现象,不思进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一切为了保官的现象等,并指出,对于“官本位”意识,“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实质,都是严重脱离群众。反对这两种坏的作风,发扬群众路线的好的作风,在今天来说,很重要的是要努力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把“三个代表”中所说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具体工作体现出来。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2001年6月3日,江泽民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再次提到了毛泽东的这篇讲话,并指出:“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群众才会真正拥护我们”。(《人民日报》2001年6月4日)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提醒全党要注意群众的呼声,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他强调,对群众的关心要具体一些。现在发生的许多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工作跟不上,没有做好工作引起的”。“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9、228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多次阐明关心群众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干部“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714页)他强调,“要使全体人民都能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从而调动起最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日报》2001年3月6日)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出现一些社会矛盾本来是正常的,但有些矛盾的出现和存在,却与我们少数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矛盾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本来,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可以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但恰恰因为有些干部置群众的一些合理要求于不顾,作风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有些干部则直接侵害群众的利益甚至群众的人身权利,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有些矛盾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大局,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危害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江泽民同志尖锐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求是》2001年第1期)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更替,20世纪末的苏东剧变,都很好地说明了脱离群众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如果我们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任由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泛滥,我们还会在实践中走弯路,甚至遭到人民群众的抛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群众路线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1989年12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党建理论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结合建设和改革的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16页)前不久,他在安徽考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如果我们不善于创新,都是老办法、老手段,那肯定是不能胜任的。”密切联系群众等党的重要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办法和手段”。(《人民日报》2001年5月25日)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使实践群众路线的创新问题,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80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及时转变自己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不断进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更是如此。但面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在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新的情况下,如果再简单地套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方法来管理社会经济活动,那肯定是不行的”。(《人民日报》2001年5月25日)同样,不顾本地的实际,生硬地照搬外地的新方式新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加紧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实现群众路线的创新,用以牢牢掌握各项事业的主动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维护不同阶层和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发扬创新精神,制定出新政策,提出新理论。例如,在经济利益多样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要等,都需要加大维护和满足的力度;近年来,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突出,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在广大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同时,尚有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需要进一步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在粮食增产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的收入增长却十分缓慢,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保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新加入工人队伍的青年农民以及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要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我们始终关心群众,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就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也就一定能够带领群众创造出新的业绩。”(《人民日报》2001年6月4日)同时,实践也证明,只要我们下功夫探索,实现群众路线的创新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在目前广泛开展的农村“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活动中,一些基层干部总结出了许多新的经验:在经济工作中更加注重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逐步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由习惯于靠上级、找领导逐步转变为抓信息、找市场;在与群众打交道时更加注重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加强服务的方法;在处理矛盾和纠纷上更加注重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等等。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就是群众路线创新的成果。这说明,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良好的工作热情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推动群众路线的不断创新,从而进一步密切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比如,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就业的亟需扩大,收入分配关系的进一步科学理顺,农民收入的切实增加,等等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在不断创新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也因此日益多样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又比如,随着大众传媒的日趋现代化,就存在一个如何更有效地宣传、发动、教育和提高群众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区别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有针对性地做工作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增强,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这就存在着如何适应群众的新要求,提高工作水平的问题,等等。总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群众的新要求,应对诸多严峻的挑战,解决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全党同志必须在实践群众路线、改进领导的方式方法问题上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赋予党的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容,从而使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
根本的工作路线。它的理论基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原理的唯物史观和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明确提出并 科学慨括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的重要理论贡献。群众观点的主 要内容是:
(一)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无产阶级政党 的历史任务不是充当“救世主”,而是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因此,要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尊重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革命首创精 神。
(二)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是人 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和执行者。一切共产党员,包括党的领袖在内,都 是社会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决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以权谋私,假公济 私。
(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共产党员都要把是否符合人民 的利益和是否向人民负责作为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把向
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四)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确信人 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领导群众,首先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有事和群 众商量,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以上四个方面相互 联系,形成群众观点的有机整体。
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 的根本路线,它包括两个方面:(1)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 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首先要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符合 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以实现。(2)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 形成正确的领导决策。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坚持 群众路线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实行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前提,而群众 路线的领导方法又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保证。坚 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无产 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观点 篇二
1 注重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主观评价
新闻报道最根本的要求是要保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一直以来,我国新闻行业都坚持这一准则,新闻摄影所拍摄的图片信息也必须遵守,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摒除人格的个人主观化倾向,真实地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呈现给广大观众,如若不然,新闻事件便会失去真实性的依托。在这种理念的长期灌输下,新闻事件的摄影记者只单纯的负责传达新闻事件的现场,在拍摄过程中,只是做一个现场复制的工作,认为这样便无懈可击。但事实上,很多新闻事件单单依靠客观的传达和记录是无法触及到事件本质的,如果只单纯的陈述现场画面,就很有可能造成对受众的思想误导,挖掘不到事件真实的深层次内涵,违背事件报道的最终目的。因此,摄影记者不仅要对新闻现场的事件做出真实的客观描述,还要结合作者的主观努力,对新闻事件深层次的真相做出合理把握,帮助受众在新闻事件中找到准确的是非观点,以避免单纯报道给受众带来的视觉误导。
2 数字化时代更关注事件的多层次内涵
相机的诞生早于摄像机,并率先普遍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它可以真实地记录新闻现场最为精华的一瞬间,对摄影师而言,这一瞬间便代表着这个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在新闻摄影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摄影师需要运用有限的画面与静止的状态来表现一个深刻的内涵,这也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摄影领域对“决定性瞬间”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在当前的新闻摄影领域中,“决定性瞬间”更注重抓拍时的自身主观选择与抓拍瞬间的多层次内涵。其原因是新闻媒体的飞速发展,使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通常一个新闻事件会由多个不同的媒体进行报道,其所体现出来的新闻内涵也都有所不同,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有原来的“一对多”逐渐转化成为“多对多”的形式,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客户终端的普及,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因此,新闻摄影者就需要对抓拍画面有一个多层次的理解与展现,才能获取更多受众的认同。
3 数字化时代更注重影像的开放性与视觉意义
数字化技术深入到新闻摄影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众传媒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数字化时代影像的传播方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单轨道传输,新闻事件的受众并不单单作为新闻事件的接受者,复制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有针对性的新闻画面进行理解。因此,新闻画面也不再是新闻工作者对受众的传输工具,而是作为媒体与受众两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桥梁,双方可以通过新闻画面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交流和探讨。正如前文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文明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单一模式早已不适应现阶段受众的情感需求,新闻影像则担负着引导人们多角度思考、多形式解读的重要使命,而新闻图像本身也应该更注重视觉开放性,进而激发受众对新闻画面多层次内涵的理解,在引导受众视觉情感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事件更富有灵活性与多样性,更能从多角度体现出新闻事件的根本性内涵。
4 结语
新闻摄影观点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如果不顺应时代的发展,必将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通过对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观点的更新与转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最终发现,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新闻摄影观点应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主观评价、关注事件的多层次内涵并注重影像的开放性与视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摄影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新闻摄影行业的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太保.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学改革对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启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28):169-170.
[2]李雪梅.不可逾越的“生死线”——谈谈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J].军事记者,2013(25):154-155.
3.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观点 篇三
这些原则、观点与传统,至今继续有效。特别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报、办广播电视、办网站等,都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来指导工作,万万不能以为是老生常谈而麻痹大意。
二.关于新闻定义的争论
4.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观点 篇四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 据三槐居同名课件改编
【2011湖南卷,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本报北京 4月28日电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天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量1.3亿相比,减少了约5600万人。十年人口数字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挑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头版,有删节)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9分)答: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①人口变化成绩方面的角度:“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
②人口现状面临挑战方面的角度:“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③上述两个方面的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 ④整体的角度:对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作整体评价;
⑤其他角度:如“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度,“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结合的角度,“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与“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 相结合的角度等。答题要求:
体裁是新闻短评,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所作的评论,要有自己对事实的看法即观点,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
角度的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观点】推荐阅读: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论文07-09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11-02
外国新闻事业史第六章11-23
浙江事业编考试:2016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3人公告09-08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2013年河南信阳淮滨县招聘事业单位人员笔试成绩公告09-14
公民的新闻自由与媒介的新闻自由11-30
浅谈新闻档案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09-28
事业励志的名言06-20
事业励志的四字成语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