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的高考作文素材

2024-07-02

新颖的高考作文素材(共17篇)(共17篇)

1.新颖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一

“焦糖布丁”彰显时尚

在法国政坛,奥朗德有太多“不雅”绰号,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绰号是Flanby牌的“焦糖布丁”。奥朗德肥嘟嘟的圆脸,再加上不修边幅的穿着,像极了放在小碗里摇摇晃晃的布丁。为了参加法国总统大选,他的女友瓦莱丽·特里耶韦莱(《巴黎竞赛画报》记者)改变了他。她给奥朗德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减肥食谱,并配上时尚的无框眼镜,量身定做的西装外套,更重要的是,她训练奥朗德的口头表达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症下药之下果然见奇效。她让奥朗德从“松垮的布丁”变得“总统范儿十足”,他那经过训练后的、抑扬顿挫的新语调甚至让许多左翼党派的支持者联想起当年的密特朗,民调支持率也随之上升。

素材运用 自律或粗俗,整洁或邋遢,勇于进取或畏缩不前,朝气蓬勃或萎靡不振……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展示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自我形象。当今社会,形象不仅是给自己看的,更是对周围人的一种尊重。想一想,在仪表这个小事上都得过且过的人,怎么能够唤起人们的信赖,又怎么会认真对待工作,对待事业?

适用话题 改造、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新颖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二

一、点面勾连彰显广度

点面勾连,其实就是由一个素材引申到多个类似素材的运用方法。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由个别现象到普遍现象,对于论证来说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材料的广度。例如以“困难磨砺人生”为主题的作文,很多同学会自主地运用史铁生、司马迁等素材,往往在素材的使用上只是干瘪的讲述事例,最后总结一下他们就是困难磨砺人生。这样的素材使用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任何深度。往往写这类主题的作文学生在运用素材的时候,只要写一个史铁生或者是司马迁的详细的例子就可以,然后在举简略的例子相互勾连,例如“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做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来彰显广度。

二、层层渐进凸显深度

层层渐进,其实就是一个素材的深入挖掘的过程。这样运用素材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对使用素材有深入的了解,并能从多个层次深度挖掘材料的内涵,把握素材的外延。从而恰到好处的使用素材,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以“个性与创新”为例,很多学生会写很多的特色事物、物件、传统工艺等,有的学生写昆曲,有的学生写茶道,有的学生写京剧,有的学生写手工艺,有的学生写蓝印花布等等。如若用这些素材去构建填充作文,学生必须弄清这一事物、物件、传统工艺等的历史变迁,每个时期的特点,文化的传承,革新的影响,当下的现状等等。不然只是简单地介绍这些事物,胡乱地堆砌字数,这样就不会把这些素材用的“活”起来,反而就会显得材料生搬硬套,论证干瘪乏力,最终弄巧成拙。

三、中西合璧提升厚度

在高考作文上,素材的选择有很大学问,好的素材可以成就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很多同学在素材的搭配上没有任何考虑,想到什么素材就写什么,不考虑素材之间的黏合度。很多同类素材反复出现,让人感到乏味枯燥,就好比是文字的堆砌,缺少灵魂的思考。例如以“智慧”为题的作文,学生在素材的选择上要层现出自己的学识与素养,往往可以选择“三顾茅庐”“太公钓鱼”“田忌赛马”“司马光砸缸”等中国典型的事例,同时搭配一些外国的事例,例如“爱因斯坦的智慧”“基督教信徒”“爱迪生让助手量量灯泡的容量”等素材,把所有的中外素材高度粘合起来,彰显出作文的厚度。

四、古今连接拔升高度

横向素材是考生运用比较多的,纵向素材使用相对比较少。纵向素材的连接往往能让作文曾现出立体感并拔升作文的高度与厚度。古今素材的连接在作文中是有必要的,尤其现在这个社会又是会有“厚古薄今”的态度,古人的事例也许更具有说服力。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让素材古今相连,以史为鉴。例如以“沉静”为话题,有些同学就选择了近代的林徽因说过:“内心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还有清代的叶燮有言:“功名之士,不能为清泉淡泊之音,轻浮之子,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最后是古人所说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素材层层递进先后勾连,把好像在诉说历史的长河里必须要选择“沉静”,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这样的特质。所以说古今连接的素材才是立体的素材,才是能使得作文拔升高度的素材。

总之,素材的运用要有一定的策略,绝对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盲目的使用和拼凑,更不能把鲜活的素材使用的没有活力。“素材”虽然不是作文的灵魂,也不作文的骨架,但没有鲜活的素材作文就不会丰满。在作文教学中,我试图从点面勾连、层层渐进、中西合璧、古今连接等方面进行尝试,同时也得到了些许收获。我想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一点点素材运用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的运用,让作文“立”起来,“活”起来。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关系到学生高考的“生死”,社会关注度较高,可以说是语文学科走在“风口浪尖”的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期待着有所改进,并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作文教学一直徘徊不前。无论是构思、语言,还是思想、素材,似乎都要有所指导。本文就从素材使用角度略谈作文教学,试图找到一些突破口,从而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高度与厚度。

3.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叙写 篇三

【关键词】:高考作文 材料 积累 叙写

【中图分类号】G634.34

(一)话说“材料积累”

量变引起质变。无话可说是不是就说明学生在素材积累时量的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呢?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都知道作文要做到言之有物,就要有一定量的素材的积累,但是不是拥有了一定量的素材积累后,学生便有话可说了呢?其实不然,从高一到高三,科任老师都会给学生大量印发作文素材,这些作文素材的涉猎面也是十分的广泛。早读时间学生也有意识的进行记忆。但在实际写作实践中,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仍然有无话可说的无助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从浅的层面来说,是学生的盲目自信造成的。

很多学生对于当时印发的素材事例,自以为已经记下了,所以也就放下了。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心理学中记忆分为浅层记忆和深层记忆,学生看过材料后当时记住了,一两天之后忘掉一半,一两个月后,忘却十之八九。久而久之。三年高中的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对于作文素材如同走马观花,面对试卷中的作文考题时也只能指雁为羹。很难有深层的知识记忆任自己挖掘。就出现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2.学生没有掌握对生活的留心观察正是作文素材的来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老师印发材料,推荐学生作文素材书,无论哪种方式无疑都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只有真正的热爱生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的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每个考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每天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认识、感悟、理性对其进行审美与思辨,并思考背后的原因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素材的积累。考场中才能做到文思泉涌,才能有话可说。

3.从深度层面来说,是教师要求不全面造成的。

在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强调的只是:作文素材的积累讲究的是典型和新鲜,而忽视了“要具体”这一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記忆作文素材时,只是泛泛地记一些零碎粗糙的信息,对人物或事件的一些精彩和感人的细节并不上心。如学生最常用的素材:“无比钢琴师”刘伟,很多学生知道的只是他是“中国达人秀”的冠军,他在赛后得到观众和评委的好评,而对他在失去双臂之后,怎样坚强地站立起来,实现人生理想等一些感人的细节不曾做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这样,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想要有话可说难上加难。

试想:如果学生对自己占有的材料的细枝末节熟稔于心,那还能在写作的过程中绞尽脑汁仍然一无所获吗?如:“徐霞客”这一人物,如果他们不仅知道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还知道他为了追寻理想,在探险的道路上,即使“三次遇盗,四次绝粮,还差点丢到性命”也不曾后悔等一些感人的细节,那在运用这则素材写作时,还会“无话可说”吗?

由此,要解决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的“无话可说”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积累材料的问题。在指导学生积累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一味的指责学生,而是要多督促,多引导,使其端正态度,对手中已占有的材料做到常回顾,勤记忆,多观察,只有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方能做到“有话可说”,说出的话也更有感染力。

(一)话说“材料叙写”

“有话不知道怎么说”也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抱怨的,尽管他们手中占有一定量的作文素材,但在面对具体的作文题目时,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依然感到很迷茫。关键就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根据题目打开材料的叙写思路。

确实如此,在过去的议论文写作指导中,我们的考生强调的只是:材料的叙写必须紧扣论点,也就是”定向叙述”,但在“定向”中的基础上究竟怎样叙写,怎样打开叙写的思路,我们很少有过这昂面的指导。那怎样才能打开叙写材料的思路呢?我们可以采取“多角度提问文题”法。

多角度提问“文题”,也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多个角度,对命题者提供的“题目”进行提问。如作文《解开心中的绳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心中的绳索是什么,?怎样解开?解开后有怎样的意义?通过这样设疑后,该如何去叙写所选择的材料,我们的思路就变得很明晰了。如:一味考生根据文题对“苏子”这一材料的叙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水承载着的是苏子阵阵的愁思。他不明白为什么被认为“大肚能容天下”的九五只尊仅仅因为意见不同而贬谪良臣,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鞠躬尽瘁地为国为民,竟然落得如此田地!(心中的绳索是什么)但与旁人的交谈中,苏子心中的绳索慢慢地解开——千古风流人物就如大江东去般褪色、消逝,这是规律,更是命运!(怎样解开)解开心中的绳后,赤壁之上,他向世人展现的岂止是那场惊天地的战争,更是一种洒脱超然的精神。(解开后的意义)

很明显,因为通过对题目多角度的提问,这位考生在叙写材料的时候不仅紧扣题目,而且思路非常的清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叙写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每个角度都兼顾,而是能够根据命题者的要求或是题目自身的特点,对材料进行取舍吗,做到重点突出。如作文《解开心中的绳索》这篇文章在叙写材料时,关键是要叙写清楚人物心中的绳索是什么以及怎样解开,因为他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标题,重点应该落在动词“解开”上面。

(三)小结

4.新颖的作文素材名人名言 篇四

2.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车尔尼雪夫斯基

3. 我们的是三月的天气,可以在一小时内又狂暴又平静。——爱默生

4.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

5.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6. 不要追究朋友的缺陷,不要泄露朋友的秘密,不要记着朋友过去的错误。只有懂得这三点,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菜根谭

7. 一个好朋友,当看到对方的错误时,会真诚的指出,当朋友遇到好事时,会真心地感到高兴,当朋友遭受痛苦的时候,会守在朋友的身边,鼓励他,支持他。——佛经

8.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大仲马

9.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迈克尔·乔丹

10. 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罗曼——罗兰

11.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12.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13.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14.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5.友情作文素材新颖 篇五

黄狗和黑狗躺在厨房外的墙脚边晒太阳,不觉攀谈起来,它们谈到了友谊问题。

黑狗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和忠诚可靠的朋友在一起生活,有患难就互相帮助,吃和睡都在一块,彼此相亲相爱,并且抓紧机会使朋友高兴,同时也在朋友的快乐里找到自己的欢乐——天下还能有比这更加幸福的吗?假如你和我结成这样亲密的朋友,日子一定好过得多。”

“太好了,我的宝贝,就让我们做朋友吧!”黄狗热情地说道。黑狗也很激动:“亲爱的黄狗,过去我们两个简直没有一天不打架,我好几回都觉得非常痛心!这是何苦呢?主人挺好的,我们吃得又多,住得也宽敞,打架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人类把我们当作友谊的典范,就让我们用行动向人类证明:要结成友谊是没有什么障碍的!来吧,握握手吧!”“赞成,赞成!”黄狗嚷道。

两个新要好起来的朋友立刻热情地拥抱在一起,互相舔着脸孔。就在这时,厨子扔出来一根香喷喷的骨头。两个新朋友立即闪电似的向骨头直扑过去,滚在一起,相互撕咬,搞得一撮一撮的狗毛满天乱飞,直到一桶凉水浇到它们背上,才把这一对宝贝拆开了。

6.高中作文名人语录素材摘抄新颖 篇六

2. 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爱默生

3. 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 —— 托马斯·胡德

4.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莎士比亚

5. 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 —— 拉马丁

6.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华罗庚

7.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华罗庚

8. 日光穿透污云浊气,自己却一尘不染。——圣奥古斯丁

9. 任何黑暗要比光明更容易使人产生崇高的理想。——伯克

10. 谁若总说世界无好人,你可以断定他本就是个歹徒。——贝克莱主教

11. 是阳光把黑暗变成一件貌似可心的东西。——骚塞

12. 大海能冲刷掉人类的污垢。——欧里庇得斯

13. 大海再宽广也要连着陆地。——哥尔斯密

14.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而不虚。——庄子

7.中考作文立意新颖指津 篇七

当下, 中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评分标准中“立意新颖”是最重要的评分标尺, 考生都想拿到这一分数, 可是事与愿违——很多考生很不小心地失去了这一分数。笔者多次参加中考作文阅卷, 每次阅卷都发现不少考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表达基本功, 但是立意陈俗, 人云亦云, 老套程式, 平淡寡味, 缺少新鲜的角度和独到的见地, 没有感人的领悟和启迪人的睿智, 显得平庸无奇, 很不起眼而被判了低分, 令人怜惜。

作文“立意”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意犹帅也”, 即主题是作文的“统帅”, 它是作文的灵魂, 选材的依据, 结构的轴心, 必须合乎准确、正确、明确。作文立意一旦蹈人足迹, 落于窠臼或囿于俗见、陋见、成见, 那就谈不上新鲜生动、别开生面、醒人耳目, 富有魅力了。

作文立意新颖是中考作文成功的基石, 是思想内容显得深刻的依据, 是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重要因素。中考作文满分者无不在立意谋篇上费尽心意, 再三斟酌, 反复推敲。为了方便中考考生能快速学会立意新颖之法, 提高写作能力, 笔者意欲率尔操觚, 结合平时写作教学与阅卷的实践, 给考生指点几种重要路津:

一.发他人所未发, 言他人所未言

立意新颖, 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写出自己特有的感受和独到发现。

大文豪柳宗元听到知友王参元家中失火遭灾后写信说, “始闻而骇, 中而疑, 终乃大喜”, 乃至“将吊而更以贺”, 并说, 如果家产“荡然泯然而悉无有”, 还“尤贺”!这种态度乍看不近人情, 有悖常理, 令人震惊。但读完全信, 不禁拍手称绝。原来进士王参元是个颇有才华的人, 但“京师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 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现在大火一烧, “积货”化为灰烬, “而足下之才能, 乃可以显白不污”。这样一场大火倒反使王进士令名显扬, 他人的顾忌消失, 这岂不可贺?这种超常的构想, 真是新颖独到, 令人击节称道。这也就显得见解深刻, 发人深思。

在中考作文里只有“放出眼光, 运用脑髓” (鲁迅语) ,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巧辟蹊径, 才能找到新角度, 悟出新道理来。如此既切合原意又具有作者独到的发人深省的感悟, 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自然作文分数就高了。

二.独辟蹊径, 反其意而用之

在构思以“竹”为话题的作文时, 有人想到竹子终年常乐, 傲霜凌雪, 与松、梅为岁寒兰友, 高洁纯净, 令人敬佩;有人想到竹子一身是宝, 从细芽竹笋的鲜美可口到成竹后的多种用途, 处处说明它为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有人甚至赞美竹“掏尽红心为人民”, 袁鹰笔下的“井冈翠竹”不就是井冈山军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吗?可有一个同学偏偏独辟蹊径, 反弹琵琶, 另立新意。他认为竹子徒有其表, 内心空虚, 是“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典型。这正和那些夸夸其谈、志大才疏者相似, 和那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者逼肖。而我们应该做一个内心充实、精神富有、朴实无华、表里一致的进步青年。这一“反其意而用之”的立意, 我们认为言之有理有据, 是深刻的, 独到的, 有意义的。作者的求异思维闪射出了熠熠光彩。

三.变化选材视角, 改变描写角度

作文时巧妙地变化炫彩视角, 改变描写角度, 是在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目标。中考作文切忌尾随人后, 而要“鹤立鸡群”, 立意要求运用变向思维, 选取最新最佳角度, 提炼出独特新颖的见解。运用此法的思路是:先以文题或材料为中心, 借用发散思维尽可能多的列出可供写作的众多立意子项;然后对这些子项进行分析筛选, 排除别人文章用的子项, 眼前考生可能写的子项;最后从剩下的子项里, 选出独特的、最佳的、自己最擅长发挥的一项构思行文。

例如写当今农民的假日生活, 一般离不了洗衣、带孩子、提篮买菜、下地干农活。可有的同学改变视角, 重点写老年人意兴盎然地打太极拳, 一会儿“白鹤晾翅”, 一会儿“乌龙探海”, 令人目不暇接;年轻的武术爱好者耍棍弄枪, 龙腾虎跃, 或是静静地晨读, 他们全然不顾街上熙来攘往的人流, 或者享受一下逛公园的乐趣, 他们要做的, 就是尽量补回因孩子和家务而丢失的锻炼和学习时间。这样的描叙视角, 不但表现了新型农民抓紧锻炼、学习时的特有心态和神态, 而且昭示了当今农民改革开放后的一种新的意趣和精神境界, 展现他们内心世界的进取、奋发、乐观和自在。这样的视角描写, 就很有新意, 充满时代气息。

四.联想迁移, 扩散引伸

考生在考场上要写出别出心裁的妙文佳作, 采用联想法是很有效的。联想的方式很多, 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引伸联想、类比联想、表里联想、否定性联想等。一般地说, 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 可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 可加深思索;由表面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 可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 可拓宽思路。

总之, 这种联想迁移扩散引伸, 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 可泛起圈圈层层的涟漪, 把浪花的层次和风采展露得美丽动人, 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美感。这种联想迁移和扩散, 常常是避免选材枯涩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例如中考作文题“记住这一天”, 翻看众多的作文, 很多考生都把“这一天”定位在“自己”“家庭”“朋友”“学校”等狭小的范围里, 可是其中一位考生联想到了“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的历史性纪念日。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不寻常的日子引起的联想, 就把考生的思情引向了当年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即将熊熊燃烧的战场, 就把他们的情思之弦紧紧扣牢在抗日救亡的爱国琴键上, 它弹奏出了激越、深沉、雄浑、悲壮的旋律, 将多么强烈牢固而又久久地萦回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头啊!这样一联想, 事件的选取就有了独特的意义, 细节的选用就有了思考的深度, 感情的喷涌就有了时代的光泽, 斗争的风云变幻就在你面前的稿子上活鲜鲜地跳动了起来!这样的立意谋篇当然是新鲜而又深刻的。作文的命意有了这一深层思考, 此时, 考生们感受到的就决不是紧张、慌乱、担忧和无从下笔, 而是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 激发起了民族自尊自强自豪的澎湃情思, 这样从心中流出来的文字就能感人肺腑, 动人心魄, 启人奋发, 激人力量!

五.成语新解, 求异思维

诸如“开卷未必有益”——看你开的是什么“卷”, “班门可以弄斧”——对师傅对徒弟均不失为一种考验;“不知足者常乐——对精神世界美好东西的追求、对事业的追求永不知“足”;“言多不一定失”、“近朱不一定赤”、“近墨不一定黑”、“龟兔不可进行赛跑”等等, 都可以写出立意新颖且又深刻的好文章来。当然, 立意新颖并不都要求“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主要还是应该对寻常习见的、熟悉的材料能作出新的处理, 新的思考, 提出新的见解, 设计新的角度来, 以收到深刻隽永、新鲜有力、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六.与时俱进, 彰显时代特色

要使中考作文立意新颖, 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要扣紧时代精神, 即与时俱进。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作品被喻作“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文学泰斗鲁迅先生的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 就是因为他们所写文章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可见写文章扣住时代脉搏, 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常写常新。

山西省中考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换位”这一话题写作, 有位考生避开师生间、父子间、母女间换位的老套路, 将想象的触角延伸到当时正在进行的阿富汗战争, 写出了《给美国总统的一封信》。作者与阿富汗儿童“换位”, 并要求布什与阿富汗儿童“换位”:“如果今天, 您的国家正饱受战争, 您的子民正颠簸流离, 衣衫褴褛, 忍饥挨饿, 你会作何感想?……请听听阿富汗儿童的呼声吧!”这是作者在一种正义感的驱动下对“换位”作的深层次的思考, 你说, 凭作者对“换位”这一话题内涵的诠释, 凭作者立意高远, 与时俱进、亲切感人的文字, 能不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吗?

8.浅析高考作文素材处理技巧 篇八

一、广泛涉猎,让“一般”素材变得“厚重”

广积素材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把精力投入到大量的阅读训练中。我们知道,试卷、阅读训练中的素材内容非常繁杂,有说明文、散文,还有古诗等等。只要积累、整理得当,就能让这些常见的“一般”素材变得“丰厚”起来,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素材应对高考了。

当然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多是源于思维定式,或者机械分割,认为作文就是作文,练习就是练习。结果做题就是做题,一做就过,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习题当中还有大量的素材。从近几年高考模拟试卷来看,语言运用部分往往涉及生活的时事新闻素材,古诗鉴赏中好的诗句可以积累备用;文言文中很多阅读都涉及人物,正面的或反面的,这些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关于文学类,可以积累一些优美语言,或者提炼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素材……只要有心,习题中能够作为习作素材积累的内容很多。

比如针对这样的一段高考作文内容:“对外界环境的纷繁、嘈杂,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并以一颗宁静的心包容外界的喧嚣。太史公遭宫刑之后,依然积极地笑对生活,坚守内心的宁静,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豪情,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凭着守静求真的坚毅,穿越受辱后的烦乱思绪,太史公留下的是不朽。”从章法而言,论据、论点,乃至论证方式都没有问题,但是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就有一种明显的问题,就是素材一般,如果把“司马迁”的内容换作平时文言文训练中的阅读素材《晋书·皇甫谧传》,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说明,意思相同,思路也相同,但是素材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同。这里教师首先需要做个有心人,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在平时习作的训练中强化对这方面的指导,从而改变那种“无米下锅”的尴尬。

二、独树一帜,让“常见”素材变得“神奇”

一般情况下,考场作文素材追求新颖,但并不是所有的作文素材都是从没有出现过的,这不可能也不现实。其实,很多优秀的考场作文,所选择的素材,也是平常所见,但是为何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被评卷老师定为优秀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选材角度上与众不同,善于独树一帜。

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树移死,人移活,每一种存在都是与适合它的环境紧密相连的。张爱玲的花枝独秀,离不开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绮靡。‘带着黄金的枷扭曲了自己的情爱又执拗地戕杀儿女们情爱的曹七巧,性情热烈大胆勾搭丈夫的朋友的红玫瑰,备受冷落空荡无助而移情于裁缝的白玫瑰……畸情在天才的笔下汹涌,裹着‘一袭华美的袍,拨动上海滩的靡靡风情,张爱玲这个名字,在大上海月亮‘红黄的湿晕下,显得迷离而神幻。或许张爱玲只属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故她漂落美国后才饱尝失意,她的生命烂漫在十里洋场中。”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片段,所采用的素材“张爱玲”大多数学生也都非常熟悉,但是在表述上却打破常规,进一步把笔触对准她作品中的人物,以此不断撞击阅读者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常见的素材发挥了不一样的效果。其实,对于素材而言,无论是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都可以理解为一段“长度”,我们选择素材,并不需要全部内容,而是要任意截取其中的一段,至于怎样截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事情的理解。比如同样是名人故事,虽然熟悉而又常见,但是用得好,也能给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

怎样让平常的素材发挥神奇作用,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材料写活,尽可能地关注材料细节。如用细节来描写,抓住某人某事的某个精彩瞬间,则可给人一种慢慢咀嚼的空间。其次,是怎样把材料写异,也就是怎样把平常的材料写得不一样。这需要对某件事或某些人有真正的研究,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这样才有可能在习作中有独特的理解、不一样的感受,给阅卷老师带来不一样的冲击。

三、多维思考,让“普通”素材变得“新鲜”

考场素材新鲜,通俗地说,大多数人用的,你别用,这就是新鲜;即便你用了,但也需要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善于多维思考,从而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如材料作文,给的材料是议论“兵马俑”与“美学”之间的关系。下面有个学生的理解特别富有个性。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羡艳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色彩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寻找美却惊扰了美,以致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是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虽然文字中提到了“兵马俑”,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不同,有一种“新鲜”之感。如果采用常规的方法,或者常规思维,自然会让阅卷老师产生一种腻味的感觉。而在这段文字中,虽然素材都一样,都是关于兵马俑挖掘的事情,但是由于作者富有个性的理解,加以独特的议论,从而使文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让整个作文呈现出新鲜感。

为何很多学生的作文缺乏新鲜,最根本的也许是他们的思维惯性,缺乏自己个性的思考,不能更好地将日常学习中的阅读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选择素材,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采用富有个性的写作技巧,这样其作文才能富有个性,写出特色。因而,要真正让习作素材充满“新鲜”,前提是需要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甚至是运用多角度,或者逆向思维等方式去分析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来揣摩常人的思维,从而摒弃一般,追求新颖。

9.新颖的高考作文题目 篇九

2、浮生若茶

3、“拒绝”也是一种美

4、带上自信上路

5、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

6、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7、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8、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

9、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10、吃一堑未必长一智

11、采撷唐诗宋词之花

12、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13、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14、诚信,让世界充满阳光

15、但求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16、点缀缤纷世界

17、风,可以穿越荆棘

18、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19、改变思维,找到快乐

10.立春的手抄报精简新颖素材 篇十

立春的作文1

风吹了,云淡了,柳芽也已爆青了,大雁已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北方,应是欣喜。可为何洋溢着一种悲伤?是想家吗?

我的心此时也不甚喜悦,时值立春,我的心却时值寒冬,仿佛有万千无法摆脱的愁苦,窗外,杨柳青青,他们早已经过严冬的肃杀,立春的时候,他们可曾欣赏喜悦?他们整日吸食云雨天露。奋力的向上生长、可最终不是终究逃不过秋至叶枯的悲吗?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如此勤劳,如此奋斗?

就在这时,一缕清风拂过送来杨柳枝叶纯正的芳香,心神一阵清醒,我忽然想到,这杨柳的不懈轮回,不就是为了这天地氤氲的清香吗?

经历了一冬的寒冷,也许它们的心早就在期盼那温暖的立春,明知会有枯叶满天。明知会有雪冻寒枝。但毕竟只是个开始,也是个结束。立春过后,它们的清香终能溢满天地,绵绵长存。

不知何时,心中竟觉暖意融融,心中了然,过程为主,立春过后,花儿终会开放,自己种下的辛苦之种终会生根发芽,他日何愁不能香远益清,清濯天地?

立春,既是一个转折,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是的,既是转折,为何不让这个过程充实到无所遗憾?

立春的作文2

我出生在这前奏中,在这美妙的前奏中降临——春天。

寒冬的雪丝毫没有开化的意思,仍然死死地沉睡于大地,迎接她的也只是新翻的日历和偶尔飘下的雪花。她没有停下来,没有因冰雪的润滑摔到,没有因扎人的冰雹止步。

树木感受到了,枝叶上泛起一丝的生机;空气感受到了,干燥里有了一线湿润和清新。人们感受到了,晨练的队伍里又加入了一些老者;水感受到了,薄薄的冰层上冒出了一滩水池。

阳光感受到了,在云朵的装扮下又露出了和暖的笑脸。她来了,让我们迎接她。即使她的脚步是那样的轻,静静的,悄悄的,慢慢的。

不要畏惧脚下的冰块,运动吧!随她一同感受青春的活力吧!

四季的赞歌已经奏项响!

11.新颖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十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素材分析】

山东卷究其根本是为了突出人生行囊到底该准备哪些东西,是不是有些东西很快就用到就要准备,而有些东西无用就不需要准备了?这里素材选择的三个关键词至关重要:“行囊”“准备”“有用的与无用的”。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选择素材,就是准确典型的素材。

1.热点素材

写议论文,可以立足于热点素材。正面的如台湾主播胡一虎牢记父亲“应该多准备一双鞋子”的教诲,让他逐渐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杨绛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反面的如人生行囊中缺乏原则,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广东省茂名市原市委书记罗荫国的行囊中缺乏信仰和底线,不仅大腐特腐,还让其子女加入澳大利亚国籍,并在国外有产业。在被查前,他还自称廉洁公正。

2.名言素材

引用名言,能使文章文采斐然或具有思想性。黑格爾的“背起行囊,独自旅行”的号召性,《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的“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则极具文言性和思想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则切近材料。再如西汉学者戴圣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等,均能使论证有力,逻辑严谨。

3.经典素材

选择一些不为人熟知的经典素材,说人之未闻之事,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行囊中的有些东西虽然暂时用不到,但不代表无用。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七十多岁的老画家黄公望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那个时代的“城里人”也都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自己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多少功名富贵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就是文化的“无用之有用”。

【高分作文】

看似无用的行囊,

助你走向远方

山东一考生

高晓松有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诚然,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行囊”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故,但这种不可预知正是人生魅力所在。人生无彩排,人生不再来,每时每刻都是直播。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素材运用亮点1】引用高晓松的名言,巧妙结合材料展开,对“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因为不存在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米兰·昆德拉说过:“人活过一次就等于没有活过。”此言得之,没有参照,没有彩排,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背上那未知的行囊,向着远方奔跑。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他只是在一天下午“喝着啤酒,惬意地看着棒球赛”时突然想到“好吧,就去写小说吧”,才开始了写作之旅,他凭借着自己的《且听风吟》获得新人群像奖,从此名声大噪,终成一代文学巨匠。他将文学装入行囊,陪伴他走向远方。

【素材运用亮点2】文化名人素材“村上春树”,写他将文学装入行囊,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共鸣。联系经典人物尤其是作家素材展开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这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呐喊过也彷徨过,但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为救中国,他去仙台学医,因为偶然的刺激,他终于放下手术刀,拿起纸和笔,成为中国人灵魂最尖锐的解剖者。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光辉的战绩。因为偶然,鲁迅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立了超人的殊勋。

【素材运用亮点3】文化素材能够彰显文章的文化气息。本文运用鲁迅的例子展开剖析,写他准备纸和笔为行囊为国人做有意义的事情,语句锤炼,可谓文采和经典相结合。对“鲁迅”这一素材的深入分析,可谓精彩。

人生恰似一张单程车票,充满随机,无法重来。人生也类似由狂人主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必须在同人生的抗争中学习面对那未知的人生。如果有人对这种荒唐的比赛愤愤不平,最好尽快退出场去,决心留在场内的,便只有努力拼搏,背上那未知的背包,奋力向前。

行囊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人生的不确定性,如芥川龙之介所说:“人生近乎严重缺页的书,很难称其为一部,却仅此一部。”但正是因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我们也会有继续努力下去的干劲,因为一切未知,前方总会有美好在等着你。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进一步引用芥川龙之介名言,首尾呼应,对“看似无用行囊,却助你走向远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主旨升华。

背起行囊,上路吧。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阅卷总评】

这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开篇引用名言素材精彩。作者文章开篇引用高晓松的名言,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阅读功底,由此引出中心论点,“看似无用的行囊,实则助你走向远方”。观点的位置鲜明,给阅卷教师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2.正文人物素材典型。行文中作者适当引用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精炼而生动。在围绕论点选择素材方面,作者精心构思,选取经典作家村上春树和鲁迅的例子,突出他们的“不经意间准备的行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可谓新颖而引人深思。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具有文化气息的名人,素材彰显丰富。

3.名言素材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结尾辅之以比喻论证,进一步引用芥川龙之介的话语,既首尾呼应,又绝不雷同,在语意递进中写出简单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给人启迪。

编辑/于智博

12.珍爱生命的黑板报新颖又唯美素材 篇十二

珍爱生命的作文1

生命,是每一位母亲用血肉与灵魂孕育的瑰宝;生命,是每一位艺术家用感情和肢体塑造的奇迹;生命,是每一位骑士用勇敢和智慧守护的公主;生命,是每一位智者用心智和时间探讨的奥秘……

可见,生命诚可贵。不要轻视自己的生命,不要抛弃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人活在世上,必须将生命紧握在手中,永不放开,永不遗弃。珍爱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有人“哇哇”地哭着降临到这个美丽缤纷的世界,就意味着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生灵,世界变得更加亮丽;当有人躺在病榻上,和亲人难舍难分时,世间瞬间又少了一种独特的声音,世界变得安宁了许多。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去之间,我们应该把握生命,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精彩。

安全,是珍爱生命的前提。如果我们不注重安全意识,视安全隐患而不顾,对安全问题措施不及,防范不严,责任心不强,把生命当儿戏,那么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交通事故猛如虎狼;火灾频频,大火吞噬了多少生命财产;食品中毒;游泳溺水;玩耍坠楼等等事件时有发生。所以我们身边随时都潜伏着杀人凶手,随时都威胁着你的生命安全。一件件,一桩桩血腥的报道,令人胆战心惊,一幕幕惨剧目不忍睹。只因为忽视了安全问题,一个个生命如鲜花在瞬间凋零,后果带给社会、家庭、亲人只是悲痛欲绝的心身,沉重的打击,血的教训。

珍爱生命的作文2

在我们看似安定幸福的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却埋藏着一个个隐形的“炸弹”。这些隐形的“炸弹”就像一个可怕的怪兽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吞噬着人们的生命,破坏着人们的幸福。这些血的教训,时刻给人们敲响警钟,让人们触目惊心。

在过节的时候,放烟花爆竹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有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被炸伤了脸、炸伤了腿,有的人甚至发生了性命危险;过马路的时候,有的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造成车祸,或死或伤;有的人思想中没有安全意识,在冰冻的水面上溜冰,或者到深水里游泳,就会出现溺水的危险;有的人缺乏防火意识,造成火灾,有的人缺少安全防范的思想,粗心大意,出现触电、工伤、误伤、意外伤害……,真是不胜枚举。这些血的教训告诫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危险”!为了防止悲剧的发生,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过马路时我们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时要左右看,按照交通规则行驶,防止危险的发生。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让烟花离自己的身体远一些,看的时候也要站在安全区。到了冬天水面上结了厚厚的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防范意识,不能去水面上滑冰,也不能去深海里游泳,我们每个人都要有防范意识,时刻注意安全,不要干危险的事情。比如说:不要随意碰电气设备,或者接触危险的物品,放学或者玩耍的时候,不要随便和陌生说话,陌生人给你吃的东西,也不能随便吃。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使生命绽放的光彩美丽!

13.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精美又新颖素材 篇十三

传统文化的作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成语。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08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08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

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环是:天长地久、久负盛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由、由浅入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陈汉东伯伯创作的中华成语龙,从天开始,以天结束形成了五个大圆环。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又好记又好玩。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传统文化的作文2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壶天的火龙灯会,下面就由我来说说它的特点吧。

又到了举行火龙灯会的时候了,中午,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针线,为火龙灯“封上肚皮”。这时,姨妈对我说:“这火龙灯一共60米,共24节,每一节要插一根蜡烛,晚上以火龙灯为主,还有花灯,排灯,火流星,火球呢!”姨妈笑眯眯的对我说。“真的吗?”我开心极了,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

晚上,大家为火龙灯插上了蜡烛,花灯、排灯也准备就绪,于是,大家拿出乐器“嗒嗒嗒”的吹了起来,走了起来。“姨妈,为什么要举办火龙灯会呢?”这时,我好奇的问。“因为啊,我们壶天村以前总是失火。”“那失火跟火龙灯会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为什么现在没失火了呢?姨妈你快说呀!”我就像一个记者在对姨妈进行采访。“为什么没失火了呢?因为啊,一次,几位道士他们路过壶天村,他们说,是因为山洞里有一条赤蛇,它修炼上千年,成了一条火龙,我们这里总失火就是它在放火,那怎么办呢?于是,他们让我们每年都来举行一次火龙灯会。”“哦,后来呢?”我问。“自从举办火龙灯会后啊,壶天村就很少失火了。”姨妈笑着说。“哦。”我点了点头。

“走,我带你上街去。”没等我反应过来,姨妈就拉我上了大街。街上人山人海,这时,一位伯伯挂着一个火流星:在铁丝边上用一种线做成的网子,可以拉紧,里面放上燃烧的木炭,因为转起来时火星会溅起来,变成美丽的图案,所以叫火流星。伯伯然后取下火流星,旋转起来,溅起来的火星有时变成一颗星球,有时变成一只蝴蝶,有时变成一朵花……

14.新颖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十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解读】

这个题目内容突出思辨性,不在审题上设置较高门槛,但在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方面,由于题干中“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的提示,考生普遍反映对素材的运用有些不充分,素材选择也有一定难度。

但只要确定立意后,打开思路,由此即彼,由浅入深,由自身的语文学习经历拓展开来,就能融会贯通,信手拈来。

1.热点素材

前不久去世的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就十分酷爱阅读。她认为:读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她通过大量阅读,文学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日后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唯一满分作文获得者、著有《为生命松绑——一个高考满分作文学生的阅读笔记》的白杏钰,她从大量阅读中收获了思考力、汲取了精神的营养,学会了理性阅读,最终实现从应试写作中突围获胜。

2.人物素材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词、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3.名言素材

写作此文时,考生可联想从题干中这三种语文学习方法方面有关的名言,必能使文章充满哲思。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语文生活的外延相等”,强调社会生活实践对语文的重要意义。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阅读能力,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说明而已”,强调课外大量阅读对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朱熹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也都强调了阅读对提升思辨能力的意义。课堂的学习和积累同样重要,俗语说“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弯曲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开拓,语文素养才能提升。

4.经典素材

如能选择一些较为陌生化的经典素材,反而会给人全新的视觉冲击感。这里试举一例,儒家文化典籍《礼记》中就有“无征不信”的话,意思就是没有实践的东西和理论不能使人信服,这恰恰说明社会生活实践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著名的诗歌《观刈麦》和《悯农》,就是作者深入社会观察之后有感而作的,强调了文学与实践的关系;还比如读《1984》加深了我们对自由的信念;读《月亮与六便士》,让我们懂得了理想与超脱。这些都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高分作文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

柳怡泽

东坡居士曾在《和董传留别》中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欲有“气自华”,必先“腹有诗书”。课堂有效学习保证了阅读能力,社会实践则建立在广博阅读培养的独立人格之上,我以为:课堂有效学习是大量阅读的基础,大量阅读能有助于参与社会实践,博览群书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素材运用亮点1】引用苏轼的名言,为“博览群书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这一中心论点的引出和展开做铺垫,提升文气,先声夺人。

古往今来,儒士孜孜求学,却只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渴望以学为径,一朝腾达,终成富贵。而如此功利名誉驱使之下,被动受之,化为己用,浮躁于句读斟酌,自然无益于语文素养。《大学》中有八目之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课外阅读是对新天地的开拓,格物致知,笃学思辨,提高语文素养,就在此潜移默化之中。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学府求学,嗜读若命,五年来,合衣而睡,废寝忘食。苦读中彻悟经学,启蒙思索现世,立志兼济天下,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由此观之:孜孜嗜读,提升素质,腹有诗书,胸有大志。

【素材运用亮点2】通过分析素材“《大学》八目”,揭示课外阅读是潜移默化、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内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人思考。后又用范仲淹的例子强化印证,最后通过两个例子的合力,得出论点。

广博阅读,绝非粗浅涉猎打发时间来求得内心自我认可。荀子《劝学》有言:“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课外阅读正是一种学习,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毫无效果,面对受启发的文字观点,勤于记录,勤于思索,将课外阅读大大“有用化”。老子《道德经》尝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外阅读重在积累,大事作于细,利用好边角料时间广泛阅读。即使是片段时间的阅读,也要端正态度,虔诚谨慎。博览群书,无时不刻,重视思辨。

【素材运用亮点3】本段用《劝学》和《道德经》两个先秦诸子的例子展开剖析,用《劝学》中的句子从反面论证广博阅读,绝非粗浅涉猎,又在此基础上深化,用《道德经》中六句强调阅读重在积累。以上两例的分析,适切性强,内容充实,论辩有力。

教育家陶行知有言“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合一”。大量阅读为基础,有了广博的知识、独立的思想,方可指导行为,知行合一。而社会中的实践又可以引导你发现知识所缺,引领你开拓更广袤的知识世界,阅读研究未曾涉猎的领域。《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民国时期教育学家陈寅恪博闻强记,留洋十三年勤勉学习饱览经纶,二十六岁便立志将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此后笃行其志,未曾废止,即使日后年事已高,双目失明,依旧挥汗三尺讲台数十载。故曰:若无“博学之”,何谈“笃行之”?社会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必须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盾。沉迷盲目的社会体验只会忘却初心,迷失自我。由此,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nlc202309091326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进一步引用大量事例,尤其是陈寅恪的例子,彰显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并和前面的《中庸》事例结合进行分析,对“社会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必须有强大的知识为后盾”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孜孜嗜读,腹有诗书,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无时不刻,重视思辨;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素养之提升终水到渠成。

【阅卷总评】

1.素材丰富,充满传统文化气息。作者在本文中大量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素材,如《老子》《荀子》《中庸》《大学》中的一些句子,凸显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后文又使用陶行知、陈寅恪等民国先生的事例,使文章充满文化韵味。整篇文章来看,不就是作者通过阅读建立起丰厚的语文素养之体现吗?

2.使用恰当,层层深入揭示论点。行文中作者适当引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如第二段先通过《大学》揭示课外阅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又用范仲淹的例子强化印证,最后得到第二段分论点,在事例分析中不断印证深化。

3.首尾呼应,结构圆融,深化中心。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首尾呼应,起到强调作用,深化了文章中心,使全文得以升华。

【高分作文二】

语文“三部曲”

陕西一考生

从菁菁校园走出,我们风华正茂,求知若渴;涉入浩瀚的古今名著之海,我们书海拾贝,寻求灵魂本源的共鸣;问鼎河山,师法自然,从一鱼一雁中悟出禅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学习语文得用一生的时间。的确,大至晴空万里,小至滚石沙砾,所指之处,语文的内蕴无处不在,广博的语文的确让人学及一生,也用及一生。

【素材运用亮点1】开篇运用排比,巧妙结合材料展开,对“语文内蕴无处不在”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

课堂的学习无疑是学习语文的基石。句读之法,赏析之术,字形字音,病句辨析,虽说诸事巨细,但也千万不可马虎大意,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仲永会无师自通,尚未识字便提笔作诗,况且仲永最后也并非学有所成。

【素材运用亮点2】结合语文知识分析,引用仲永等经典人物素材,鲜明典型,更能引起共鸣。联系经典素材展开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高山起微尘。任何一座大厦都是一砖一瓦堆砌成的,语文同样如此。身为学生,课上有良师相授、有同窗共勉,畅游知识的汪洋,此为一大幸事。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不积小流无以至千里”,不积累就不能学好语文。语文需要的是厚积薄发,只有积累够了,学得多了,遣词造句之间才会有胜于他人之处,字里行间才会更能让人折服。

【素材运用亮点3】名言素材能够彰显文章的文化气息,本文运用荀子的名言展开剖析,写出积累的重要性,语句锤炼,可谓文采和经典相结合。

语文之学习,到了一定境界便贵在思考,思想胜于词藻华美下的空谈,优于金玉其外的浅显之句。然古人书籍,今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当思多览。

伏尔泰曾说:读书使人心眼明亮。书中有我们前所未闻的故事,有我们永远无法经历的人生。而思想便在阅尽书中百态后自然而生。

有学者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自然,语文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每个人的老师。但同时也不可囿于生活,不为生活所拘,师于生活而不可泥于生活。纵使生活有千百种姿态,取其最为动人处记之;纵使生活千磨万难,也可像塞万提斯的笔触幽默而又深刻。

课堂、书籍、生活三点成线,便可建成高耸的语文大厦;坚持、思考、感受便能得心应手,体味语文博大精深的魅力。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扣住主题,对“课堂、书籍、生活三点成线”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主旨升华。

【阅卷总评】

1.巧用名言素材增强底蕴。作者文章开篇引用叶圣陶的名言,由此引出中心论点,“语文的内蕴无处不在”,观点的位置鲜明,给阅卷教师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行文中,巧妙引用荀子、伏尔泰等名言,说明语文学习与课堂、书籍、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引用巧妙,增加了论证力度。

2.借用经典素材显文采。行文中作者适当引用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精炼而生动。在围绕论点选择素材方面,作者精心构思,选取了大量教材的例子,突出了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让论据材料充分燃烧。尤其在论及课堂学习方面,从“怎么样”提升深入挖掘,引出了积累和坚持的观点,足见作者观察生活之细,思考问题之深。

编辑/于智博

15.新颖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十五

1.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2.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7.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8.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9.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10.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2015高考作文素材:描写夏天的诗句

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3、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015高考作文素材:描写夏天的诗词名句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夏水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夏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夏雨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夏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夏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夏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夏思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夏游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南京

南宋诗人陆游《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2015高考作文素材:诗中夏

1.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3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4.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5.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6.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7.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8.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9.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16.小学生作文新颖素材名言警句 篇十六

2. 父爱是水。——高尔基

3.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5.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7.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8. 书看多了,文章自然就会写了。——--鲁迅

9.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0. 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征。——歌德

11. 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1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潜

13.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14.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17.高考议论文素材的储备与运用 篇十七

一.素材的储备

在素材的储备上一定要做到积极有为,用心储备,力争让自己的素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考生首先应该有意识的对自己已有的素材进行大盘点,看一看自己有多少压箱底的货,自己读过的经典作品、熟悉的名人、感兴趣的领域都是我们的素材库,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归类,让自己的素材有系统性,方便考场的调用。

平时素材积累不是十分充分的同学可在短期内精心准备,加强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我们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课本入手,多角度去开掘素材,特别是一些大家名家,我们在关注他们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关注一种生命现象,他们成长的经历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感悟与帮助的,而这正与高考作文题关注学生成长的考查意图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几位自己比较喜欢的大家名家,重新回顾一下他们的作品,详细地了解他们的生平故事,感受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智慧光芒,并及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这便是我们未来使用素材的切入点。比如大家熟悉的鲁迅。我们学了他的很多作品,对他的思想、人格、理想都有着深刻的了解,通过对他的思考,鲁迅的身影可以出现在很多作文当中,如:梦想、价值、磨难、创新、选择、责任、超越、追星、诱惑等。事实证明,我们对素材的思考程度决定了素材在我们手中的价值,用心用情去读这些材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好的素材犹如一片沃土,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甚至长成参天大树,唯有如此,我们的素材才会成为活水,让我们的作文鲜活生动。

其次,可以关注现实选用与时俱进的材料,就是指材料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这些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那么怎样在作文中做到“与时俱进”呢?

1、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平时应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报刊文摘》等报刊,了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

2、引入时代的活水,向生活学习语言。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等。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未被词典所记录,但已为公众所认可。作文时适当引入以为点缀,也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最后,可以熟记一些诗词名句、哲理短句、名人名言、经典歌词、优美排比句,想尽一切办法用他人的语言来装饰自己的文章,让自己的文章成为一台漂亮的花轿。

二.素材的运用

素材的使用犹如蜜蜂采花酿蜜,写作时,围绕某一中心或某一话题,摘录或选用在生活中和阅读中获取的新鲜材料,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有新意的文章。

素材的运用一定要灵活,千万不能不做思考,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盲目运用,以致于言不及义,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借“新闻”或富有时代特色的材料,或编撰故事,或改写成故事。二是抓住若干生活镜头组合成一个场景或连缀成一个过程,表达一个新的主旨。三是博采众多具有相似点的材料,按一定顺序组合,共同突出一个有意义或让人振奋的主题。总的来讲就是要根据写作实际,有侧重的选择某一个点,并把与这一点相关的细节放大泡开。这种方法,关键是两点,一是“花”要新鲜,要丰富;二是改造,要“酿”,赋予新意。

具体方法:

1、直接引用

类似于诗词名句、名言警句、经典歌词等素材可直接引用,成为论证的材料,也可以成为立论的观点。这种方法最容易使用,使用时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积累要准确,因为是直接引用,所以要保证材料与原素材的一致。比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就可以直接成为我们文章的观点。

2、相似素材组合使用

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可能积累了许多素材,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的论证中心,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按照时空关系或材料内涵的相似性,进行组合,通过相同的素材特质,来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气势。

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根据写作题目要求,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将平时积累起来的人物素材,巧妙组合在一起,把不同的人物身上的相同点,挖掘出来,论证同一个中心,这就像一个炸弹本身就有威力,如果把几个炸弹捆绑在一起,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会更大,组合使用后的写作素材会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比如苏轼和李清照的人物素材就可以组合使用。

3、相对素材对比使用

有时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手中只有一个素材,这个素材从单个上论证中心很单薄,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进行反向联系,找到与素材内容相反的素材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特质的素材进行组合对比,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素材的对比使用,需要我们要抓住对比点,进行组合,注意对应性。对比双方应该互相对比,互为映衬。其次在素材的使用上,要将对比引向深入,运用的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不能只摆出事实,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解释素材中多蕴含的深刻道理。素材的对比包括物与物的对比、人与物的对比、人与人的对比三种形式

4、模仿素材旧曲新唱

掌握了大量写作素材之后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写作题目,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合理的模仿或有效移植。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原素材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素材精髓移植入具体写作文本中,实际上就是对原素材的形式模仿,也可以对原素材的典型情节、思想意蕴进行移用,移植时,一要注意切合题旨,移入合适的土壤里;二要注意对所移植的素材进行精辟点化,使素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在看似无法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作文素材储备与运用的指导,会让学生的作文有法可循,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百货商场6周年店庆活动方案下一篇:2022关于高三百日誓师心得体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