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卫生事业发展(13篇)
1.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一
蒙医医院2000年-2018年卫生事业发
展情况
蒙医医院2000年-2004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2007-12-10 22:48:1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蒙医医院2000年-2004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蒙医医院2000年-2004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2)蒙医医院2000年—2004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科右中旗蒙医院、蒙医研究所,以令人信服的蒙医蒙药治疗及蒙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成功的手术和抢救治疗、热情周到的服务、勇于开拓的精神面貌闻名遐迩,成为我旗医疗战线上的一枝独秀。蒙医院是国家二级乙等医院。2000年—2004年上半年成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指定实习医院、旗人寿保险定点医院,旗财产保险定点医院、红十字会会员指定医院、交通事故无障碍通道、旗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多次被评为旗、盟、自治区卫生、科技先进集体,优秀基层党组织,2002出席全区民族团结先进表彰大会,2003年在防治“非典”工作中受到盟旗嘉奖。让我们随着蒙医院发展的步伐,回首过去,展望美好未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这点蒙医人有着深刻的理解,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推进,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全面发展,重点突出,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扬其所长,加大蒙医蒙药的研制开发力度。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我院每年自行生产蒙成药丸、散、膏、丹、汤5个剂型、120多种、2000公斤投入临床,自检自给率达100。其中投入临床使用已10多年的蒙药《尼阿其塔拉哈》《哈屯塔拉哈》治疗妇女宫颈糜烂,具有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无痛苦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总有效率达。多年来蒙医院注重民族医药,并坚持蒙西医结合,优劣互补,建设特种专科的办院之路,针对糖尿病、高血脂症逐渐成为常见病、多发病的趋势,糖尿病专科结合西医治疗方法,深入细致地钻研蒙医蒙药,取得了重大突破,使蒙药“喜晶系列”7个品种,广泛投入使用。它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具有疗效好、价格低等优点,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而治疗高脂血症的纯蒙药制剂“其苏努通拉嘎”,经过几年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已做为兴安盟科研课题,2002年完成科研设计和可行性研究,不久将完成科研开发任务,大批量投入临床。与此同时,风湿、宫颈糜烂、心脑血管、骨质增生等特色门诊也逐步得到完善和加强。巩固传统医疗手段,适时调整建院思路,1995年9月我院(所)做的一例阑尾炎手术,打破了医院多年无外科业务的历史,它标志着我院向蒙医蒙药为特色、蒙西并重的现代化医院建设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00年增设口腔、医保科,2001年增设医务科,2001年增设眼科、病理科、细菌室,2002年增设肛肠科、预防保健科,2003年增设备科,2004年增设CT室、胃镜室。如今我院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科、五疗科、口腔科、肛肠科、骨伤、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12个一级科室;宫颈糜烂、糖尿病、肝病三个重点专科;胃肾、肝、胆、心脑血管、风湿、骨质增生等10个专病门诊;手术麻醉、检验、放射线、功能检查、药剂室、制剂室、供应室、预防保健科、医保科等9个医技辅助科室,已成为融科研与医疗为一体的民族医为特色、蒙西医结合的新型医院。为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蒙医院领导班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能者上,庸者让,把专业基础理论强,业务技术过硬的骨干人员选拔到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上。注重专业人员的培养,每年选派8—10人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并逐年加大从医学院、人才交流中心聘请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医疗队伍中来,完善了人才梯队建设,促进了医院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形成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病有专药的技术格局。蒙医
院内科、蒙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好,周期短,有效减少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外科手术从零开始,如今开展了甲状腺、胆囊切除术、胃大部切除、结肠切除、肠切除术等各种普外手术,骨外科开展四肢骨折及脱位的复位固定术、四肢畸形矫正术、骨股头坏死、骨髓炎、骨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手术,泌尿外科开展肾切除、肾盂切开取石术、前列腺摘除术等手术,妇科开展剖腹产、子宫切除、卵巢囊肿切除手术,效果显著。而2004年2月外科幕上肿瘤、脑积水手术治疗、颅脑外伤、自发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及钻颅、锥颅的成功实施,填补了我院这一领域的空白。加强大科室,建设小科室,引进新设备。几年来蒙医院把应用高新技术做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来落实,先后投入巨资引进了日本产大型CT机、日本产彩超、日本产奥林帕斯电子胃镜、意大利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韩国产多功能B超、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仪、血流变、动态血
压监测仪、日本产岛津500毫安电视遥控X光机等高精尖医疗诊断设备。这种大举措的引进步伐,全旗其它同行业是无法比拟的,随之医院的疾病诊断救治能力和诊断准确率大幅度提高。而病理科、细菌室等小科室的建立,对于有效判断病情和准确选择治疗药品减少开支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服务。几年来,蒙医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做到医患两相知,执行院长挂牌门诊,及时听取病患呼声,实行一日清单制度,让患者明白消费。严把药品质量关,杜绝假药、劣药流入临床,蒙药制剂从选料、炮制、蒙医医院2000年-2004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2.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二
一、基本情况
1. 机构、制度基本健全
一是管理机构健全。各单位都成立了以财务科为主的资产管理机构, 负责协调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二是基本建立了谁使用谁管理的资产管理机制, 资产后勤部门管理实物资产, 财务部门管理其他资产, 建立了定期盘点制度。三是大部分单位管理制度健全, 从购置使用到处置等环节, 实现了管理有依据, 促进了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
2. 法律法规执行良好
卫生事业单位都比较好地执行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一是大部分单位按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2012年会计实务进行了调整规范, 较好地实现了新旧会计制度的更替。二是大部分单位账务处理及时规范。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中心都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管理较好。
3.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大部分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做到资产信息经常核对, 变动及时沟通, 保障了资产使用部门、存放地点及使用人等信息的真实准确, 使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轨迹随查随有, 实现了资产信息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4.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正常
卫生事业单位均积极配合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保障了资产管理系统的有效、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一是配备专人负责。二是配备专用设备。三是操作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市级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特点
(1) 医疗机构资产多, 资产量大。市级卫生医疗机构2012年底资产达25.4亿元, 占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97.7%, 人均资产29.93万元。医疗机构固定资产12.11亿元, 占医疗卫生机构资产的47.68%, 其中磁共振、CT、彩超等医疗设备48843.63万元, 其他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设备8642.87万元;
(2) 资产利用率高。表现为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床位普遍大于编制床位, 利用率达117%, 房屋基本没有闲置用房;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和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设备利用率达到100%。
(3) 资产更新快。大部分医疗设备国家规定的使用更新年限为6年, 随着2012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 非财政拨款购置的资产全部提取折旧, 更新速度加快。
(4) 医院普遍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 对资产的管理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和支出分解到医院各个科室, 作为科室成本核算的要素;二是将职工的绩效工资和资产的使用和效益挂钩, 固定资产的折旧间接成为绩效工资的要素;三是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5) 综合医院收入大, 银行借款大。综合医院2012年收入总额132, 938.57万元, 年增长达20%以上。综合医院对外借款48450.45万元, 其中:银行短期借款31980万元, 长期借款16470.45万元, 占市级医疗机构的87%。
三、卫生医疗机构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1) 基本指标分析。市级医疗机构 (不含市级机关医院) , 人均资产29.93万元, 说明相比其他事业单位资产量大;人均负债18.94万元;人均年医疗收入14.75万元, 说明创收能力相对较高;人均医疗支出15.43万元;资产负债率平均60.71%, 属于比较合理, 风险较低;总资产周转率平均106.69%, 说明财务状况相对良好;固定资产净值率平均55%, 说明新资产大于就资产, 更新速度较快;管理费用率平均17.43%, 说明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2) 资产分布分析。从各个医院的资产分布情况看, 房屋占资产的比例平均为27.09%, 相对比较合理;医疗设备所占比例平均为41.17%, 说明医院医疗用资产较多。
(3) 负债情况分析。市级卫生医疗机构负债主要集中在综合医院为4.8亿元, 相对医院每年十几亿元的收入以及资产来说比例较低。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
各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三个倾向:一是重视收支管理, 轻视资产的管理, 突出表现为年初制定收支计划, 年中进行检查督促, 年末进行考核, 而对资产的管理使用主观上没有足够重视;二是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轻视其他资产的管理, 表现为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比较按照规定执行, 而对债权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以及无形资产等就缺乏制度约束;三是热衷资产的购置, 而轻视资产的管理使用, 突出表现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没有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 医院之间盲目攀比, 盲目购置, 造成部分资产使用率不高, 个别医院个别医疗设备购置之后很少使用。
2. 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1) 各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陈旧。随着管理的不断严格和细化, 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体制, 如原先的购置方式, 采购方式、处置方式等环节的相关规定与当前的省市管理制度已经不符。 (2) 管理内控制度不全, 而且随意性较大。部分单位没有闲置资产、低值易耗品、存货、药品、债权等的明细管理办法;有的医院对资产处置只明确了内部审批流程而将应属于上级的审批权限置之不理。 (3) 资产管理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相互制约机制未建立。主要体现在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在资产盘点、核对不沟通, 盘点结果不处理, 由于各单位资产管理都实现了网络化, 因对网络的依赖, 大多数单位的财务只在付款环节设置了财务审核, 财务对资产管理的制约严重弱化。
3. 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核算不实, 资产不准
(1) 账账不符。医疗机构由于资产较多, 都普遍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的情况, 且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财务总账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明细账不一致, 主要原因是未及时进行对账,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糊涂账, 也很难认定总账还是明细账准确。 (2) 账实不符。一是普遍存在建筑物已完工使用, 有的甚至使用了多年, 也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估价入账和提取折旧。二是购置医疗设备多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 实物资产已使用, 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固定资产和提取折旧。会计核算的不及时和不正确造成国有资产的不真实以及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以及效益指标的不真实。 (3) 会计核算不正确, 造成资产反映不准确。究其原因:其一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新旧交替的时候, 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 上级部门指导不够;其二医院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或者会计核算软件更新出现了问题, 特别是成本核算将药品零售价调整为进价后, 会计核算出现紊乱;其三是会计人员在将旧制度变更为新制度的时候, 没有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单位制定的会计政策没有遵循一致性的原则。
4. 医院所办门诊部产权关系不明晰, 管理混乱
某医院有12个门诊部, 根据医院以后提供的资料看, 人员由医院统一管理, 设备由医院提供, 职工保险由医院统一缴纳, 但各门诊部资产产权关系模糊。
五、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1) 强化培训力度,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针对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建议各级各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强化对基层管理人员, 特别是单位分管领导、财务科长、资产管理员等的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一是明确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 资产管理必须溶于财务管理之中, 同样财务离不开资产的有效管理, 每一笔财务的处理都是资产的管理。二是毫不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同时加强对其他资产的管理, 对医院来说要切实加强药品的管理。三是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 形成谁使用谁管理的意识。
(2) 健全各类、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各单位应依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及《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资产管理环节为基础, 重新制定、完善包括从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管理环节的规章制度, 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真正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要树立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观念, 对建立的管理制度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 促进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建议卫生部门督促单位根据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单位内部的实施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使用定期报告制度。明确各单位财务是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 全面建立固定资产分类核算制度, 建立与资产管理员的账账核对、定期盘点制度, 做到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
3.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三
关键词:卫生事业;乡镇;卫生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36-01
乡镇卫生院属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关键,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逐漸开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得到了极大化的加强,显著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长时间以来乡镇卫生院一直积累的效率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是存在,直接阻碍到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1]。做好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对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乡镇卫生院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功能定位模糊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应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并提供预防、保健以及基本的医疗服务,但其中未能明确的是:仅就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而未能落实其具体的承担功能。加之乡镇卫生院在极大程度上依赖着财政拨款,还可能会有些乡镇卫生院分不到拨款的问题,这也促使乡镇卫生院为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功能定位要求打“擦边球”,愈渐模糊了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
1.2落后的管理理念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都是由国家包干,统一由国家予以财政拨款,继而养成了乡镇卫生院坐享其成的习惯[2]。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乡镇卫生院这种不思进取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不利于其竞争与发展。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都存在着只一味实现医疗设备的更新而不注重对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卫生院的经营每况愈下。加之乡镇卫生院的领导都是医疗业务型人才,他们过多的将精力放在日常事务上,亲自门诊、主刀,很少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补充新知识,在卫生院的管理实践中也疲于应对。
1.3缺乏运营计划
乡镇卫生院于计划经济时期长时间养成的依附性导致其缺乏对未来的发展规划;第一,不具备在业务运营上的主动性,通常是被动的接受任务,而缺乏对竞争对手以及目标人群的需求分析,造成其无特色项目、无知名度;第二,未能实现对资金的合理安排,导致卫生院有过多负债;第三,缺乏对工作者的培训在教育,无法接受新知识,不能及时紧跟时代的发展。
2乡镇卫生院管理的基本内容
2.1岗位管理
无论是任何组织机构的运行,都不能缺少其中各个岗位予以的基本支撑,尤其是对于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来说,其各个岗位的人员需求、人员基本素质以及人员的基本职责都是岗位管理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在基于乡镇卫生院定位明确的前提条件下,需实现对乡镇卫生院服务需求的准确评估,合理设计工作岗位以及人才配置,落实对任职岗位的具体要求、技术工作者的考核标准等内容;同时还应借助于构建岗位职责,使在岗人员对自己岗位的发展方向加以明确,并在不断的发展同时提出完善要求。
2.2运行管理
乡镇卫生院实现运行管理的最根本在于满足其基本业务开展需求,首先完成基本医疗、预防等工作任务,促进服务活动效率、质量的提高;其次应大量借鉴本地企事业机构在长期运行中积累的成熟经验,对周边居民医疗需求加以正确评估,制定完善的乡镇卫生院运营规划,并对竞争对手的各方面内容加以分析,对自我竞争优势予以明确、扩大;最后,乡镇卫生院应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主动走出去,深入到家庭、社区、学校,为需求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逐渐拓展自己的服务领域,探索有效的服务模式。
2.3发展管理
在基于当前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发达、交通的改善、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入推行,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性也变得愈来愈大,随之也就增大了乡镇卫生院的竞争[3]。现阶段基于国家还是未能大力度的投入到卫生院的实际发展中来,而乡镇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还是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营情况。基于此,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管理内容必须要明确:卫生院的功能与规模定位、卫生院的服务范围与模式、如何争取外部有利支持以及如何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等诸多内容。
2.4业务管理
乡镇卫生院管理中的业务管理内容是指对医疗、护理、康复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活动过程的组织、协调、计划与控制,从根本上确保乡镇卫生院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可以正常运行,使其业务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现阶段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食品卫生的监督等等。
3乡镇卫生院管理举措
3.1促进院长管理水平的提高
乡镇卫生院院长作为行政工作以及医疗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其综合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镇卫生院的建设、管理情况。在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中,院长是最为核心也是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任务。针对于此,应落实院长公开招聘制度,制定并完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之与年薪制,在借助于丰厚的报酬下调动院长的工作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还应对院长进行管理知识的再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强化院长对乡镇医院卫生管理的认识,拓展、创新管理思路,做好卫生院的管理工作,彻底摒弃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
3.2规范乡镇卫生院岗位职责
由于存在着各个地区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其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也都不尽相同,基于此,落实对乡镇卫生院岗位职责的制定,必须要在各省、县级领导的指导下,依据卫生院功能服务内容及范围的实际,提出管理岗位的设置与职责要求[4]。在上级领导的宏观把控下,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市场的实践考察,并搜集居民的需求评价,继而在上述内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岗位职责、具体的工作描述等方面内容。同时,各个乡镇卫生院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调整、扩大选择,尽量实现岗位职责的明确、更精细化,落实其可操作性强的最终目的。
3.3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准确定位
就乡镇卫生院管理中的功能定位来说,关键在于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自主权定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乡镇卫生人员的引进或者是辞退等权利都集中掌握在基层政府的手里,而乡镇卫生院的人事如同虚设,而由于政府对卫生工作缺乏认知,也就可能会造成卫生工作者缺乏就业指导,而实现乡镇卫生院的自主权定位也就是尽量削弱政府对卫生院业务的干涉;其二为业务范围定位,做好卫生院工作的评价考核方向,明确卫生院基本职能与职责,做好卫生院的精准功能定位。
3.4强化政府财政补偿基本政策
在当前大部分的卫生政策中,都包含很多规定了对基层卫生投入的内容,但又大多属于指导性的规定,并不具备对其职责主体的明确以及强直性的实施保障,这也导致投入主体,也就是地方财政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于实际中全面、深入落实。想要改善政府投入方向,促进其投入效益的极大提高,除了需要注重对硬件的改善,还需要对人才的待遇、技能培训、管理等各方面软件的投入。可建议在核算政府拨款的同时,保证下列经费的全额性,即卫生人员及管理工作者的基本工资待遇、公共卫生活动经费、人员培训费用等等。
3.5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及人事分级制度的改革
强化落实乡镇卫生院的县、乡两级管理,重点以县级管理为主的管理机制,将乡镇的人员、业务以及经费都划归到县级管理中去。且院長的工资、福利待遇也都划归到县级管理。人事则实行编制控制,为优秀的认为提供可发展的平台;工资则实行总额管理,将工资发放档次拉开,着重偏向于技术岗位、业务骨干以及关键岗位,解决在岗位、不谋其职的问题;落实对在岗人员的培训再教育力度,通过鼓励其自学、参加培训等,促进其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的提高,使之成为执业医师;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乡镇卫生院存在的成员过多、效率低下等问题,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慕成.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与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5,(12):235-235,236.
[2]严莎.乡镇卫生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3):138-140.
[3]黎仲光.浅谈基层乡镇卫生院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4,(2):316-317.
4.县卫生事业发展计划 篇四
章 来源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减少疾病对人类构成的威胁,改善生活质量,保障人们生命安全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经过努力,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已基本按2001-2005年规划逐步实现了阶段性目标。为把我县卫生事业更加快速发展起来,尽早达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为根本目标,以改善我县卫生服务环境、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为出发点,依据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政策,重点加强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设备的配置;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和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让广大人民群众人人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全县生产、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水平。
二、规划目标
(一)基础建设
1、县、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环境、条件改造完成率达100%;
2、县、乡两级基本医疗检测中小型仪器配齐率达100%,县级医疗单位基本治疗检测所需大型设备拥有率达80%以上;
3、完成临澧县卫生监督所综合办公大楼的修建和基本执法用仪器设备的添置;
4、成立临澧县120医疗急救中心;
5、修建临澧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二)卫生防病
1、主要慢性病管理率达50%;
2、计划免疫规范接种率达98%以上;
3、主要地方病患病率较“十·五”末期下降30%;
4、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人口覆盖率达100%;
5、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低于100/10万。
(三)卫生监督
1、食品卫生合格率达95%;
2、公共场所卫生合格率达95%;
3、劳动卫生监督合格率达80%;
4、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设施符合配置标准,无违法医疗卫生机构;
5、基本医疗规范管理率达98%。
(四)妇幼保健
1、婚前医学检查率达100%;
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为“0”;
3、七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100%;
4、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10‰。
(五)健康教育
1、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2、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
3、人群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
(六)血吸虫病防治
1、血吸虫病人、畜接受治疗率达90%以上;
2、不出现阳性钉螺;
3、不出现新发晚血病人和急性血吸虫病人。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0%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把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支持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全县卫生事业的快速向前发展。
(二)加强部门协作。
发展计划部门:将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财政部门: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调整卫生支出结构,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实现。
农村工作部门: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配合做好农村改水、改厕和合作医疗的实施,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组织开展卫生扶贫。
卫生部门:做好卫生工作的综合管理、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落实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加强农村改水、改厕的规划、实施,组织新技术的交流、推广,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与监督指导。
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监督,严格监控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高环境质量。
水利部门:结合农村水利建设,配合做好农村改水和血防灭螺工作。
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督促乡、村企业加强劳动保护设施建设,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
教育部门:结合成人扫盲进行卫生常识教育;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配备健康教育师资,并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健康教育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搞好学校卫生,改善食堂卫生及其它卫生条件。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部门:加强宣传和报道,传播卫生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宣传和引导全社会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
民政、人事、劳动保障、建设、药品监管、盐业管理、计划生育等部门也要根据职责,落实有关措施,支持农村卫生工作。
(三)深化卫生改革。深化卫生院内部改革,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县、乡卫生机构的功能、布局,重点加强县级预防保健机构和农村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提高技术队伍素质,保证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到2010年基本完成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改造任务,达到基本设施配置标准。
(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规划,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各项任务。积极防治、控制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巩固、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率,继续搞好食盐加碘和血吸虫病疫区灭螺工作,开展慢情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健全农村妇幼保健网络,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保证乡镇卫生院具备处理孕产妇顺产的能力、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和中心卫生院处理孕产妇难产的能力,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促进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建设。结合农村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引导和组织农村改水、改厕,提高农村自来水、卫生厕所和沼气的普及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加大对农村医药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加强食品卫生、职业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药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管。
(五)发展合作医疗。按照农民自愿参加和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的原则,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起,在全县农村有计划地逐步推开。到*年,全县全部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农村人口达到80%以上,使农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六)增加卫生投入。从2006年起到2010年,各级财政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县财政根据国家和省确定的公共卫生项目安排公共卫生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负责安排政府举办的农村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与必要的医疗服务经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发展建设资金和卫生院院长、防保专干的工资及其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加大对贫困乡镇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贫困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把卫生扶贫作为政府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扶贫计划。
ww w.Y k j.CoM文
5.谱写卫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篇五
——来自漯河市召陵区卫生系统的报道
本报记者戴俊通讯员 户朝刚 徐韶伟
豫中南平原有一座年轻美丽的城市-----漯河,是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学家许慎的故里,召陵区位于漯河市东部,是全国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面积 405.3平方公里,49.7万人口,辖4镇3乡,1个办事处,208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那么区划以来,该区卫生事业发生了那些可喜的变化?取得了那些新成果?日前记者带着这些思考前往该区进行了采访。
该局局长董永杰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区卫生局从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入手,狠抓乡镇卫生院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卫生院内部管理,使全区乡镇卫生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与2004年区划初期相比,年业务收入增长了3.2倍,住院病人增加3.8倍,手术病例增加4倍,收治门诊人次增加2.6倍,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乡,就可以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区划以来,该区卫生系统广大卫生工作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的征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谱写了一曲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召陵区划以来,区卫生局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分析了制约召陵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确定了以农村卫生为重点,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两年多来,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用于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购进。该局抓住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机遇,先后争取建设项目6个,新建业务用房4800m2,添置救护车辆6台,购买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6台件,其中彩超2台、多普勒3台、x光机2台。积极争取上级装备,先后无偿争取上级配备医疗仪器设备价值60多万元,满足了日常业务的基本需要;同时内部挖潜,自筹资金300多万元,改造房屋、整修院落、添置设备、美化环境。据了解,该区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消灭了危房,实现了住院楼房化、环境园林化、设备现代化、预防接种门诊化。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脏乱差的局面,部分卫生院还设置了空调病房,满足了农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前来就医群众络绎不绝。姬石、老窝、万金等卫生院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加床”现象,全区病床使用率由过去的不足30%上升到90%以上。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乡镇卫生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预计今年6个乡镇卫生院可实现业务收入1300多万元,在职人员人均业务收入达到3.5万元。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乡镇卫生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兴院之本。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局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人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引进,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调整任命了5个卫生院院长,选拔培养配备了12名副院长,健全了卫生院领导班子,还先后选送32人次到市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引进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疗3名,本专科毕业生16名,48人次
参加学历教育。平均每年有20名以上人员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同时通过优惠的政策、真挚的感情,为乡镇卫生院引进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改善了人才队伍的年龄、专业与技术结构,为卫生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初,引进的副主任医师关志宏到召陵镇卫生院任院长,他技术精湛、思路清晰、工作负责、管理大胆,到任后迅速开展工作,使卫生院多年停滞不前的局面很快得到改变,业务收入从原来的每月不足8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0万元,卫生院人心稳定、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
完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各项业务工作良性发展。乡镇卫生院的良性发展,仅有设备与人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为加强卫生院的内部管理,该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对卫生院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年初将年度工作任务细化为责任目标,由区卫生局长与卫生院院长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集中考核,统一兑现奖惩,明确了院长的工作责任,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各卫生院同样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科室及个人,使人人肩上有指标,件件任务能落实。二是对中心工作实行领导分包制度。如医院管理年活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不正当交易活动、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合作医疗筹资等,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分包一个乡镇卫生院,确保全面完成。三是对重要工作,卫生局直接参与管理,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卫生防疫和新农合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和新农合办是这两项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声誉。为确保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在强化卫生院责任的同时,卫生局加强管理,直接参与。今年,该局对乡镇卫生院的防保站长进行了公开竞聘,通过笔试、面试和组织考核等程序,重新选拔聘用了6名防保站长,出台了《召陵区乡镇卫生院防保站管理办法》、《召陵区乡镇卫生院防保站考核奖惩办法》、《召陵区乡镇卫生院防保站资料管理规定》、《召陵区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规范了乡镇卫生院的防保工作。并多次举办乡镇卫生院新农合工作人员培训班,明确了乡镇卫生院从事防保与新农合工作的人员准入条件,从而保证了这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集中力量解决乡镇卫生院的热点、难点工作。该局针对乡镇卫生院退休人员待遇落实、在职人员收入分配、卫生院财务公开等问题,集中精力,研究解决方案,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了解决棘手问题的原则与方向。五是定期督导检查乡镇卫生院工作完成情况。制定院长例会制度,卫生局领导班子定期听取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汇报,讲评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随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在万金镇卫生院采访中,王大爷满意地对记者说:“如今卫生院各方面条件都不比城里的医院差,技术好、服务周到,看病非常方便。”
筑牢第一道防线保障农民身体健康
村卫生所是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的前沿阵地。从去年6月始,该局集中精力,多策并举,狠抓村卫生所建设,目前,全区6个乡镇183个行政村,已有162个村卫生所验收合格,89%达省定标准,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实现了农民就医“小病不出村”的目标。为全区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6年6月,召陵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加
强村卫生所建设的决定。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明确了村卫生所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的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召开了各乡镇长参加的动员会议。今年初,区政府又把村卫生所建设列为年度工作重点,提出了在全区新建、改建100个村卫生所的具体任务。在村所建设过程中,区委、政府主要领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区政府主管副区长张静同志多次入村入所检查工作,区人大主任、区政协主席分别带领有关人员进行专题视察,对全区的村卫生所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鼓舞了基层人员的干劲。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村卫生所建设也都十分重视,把此项工作纳入了乡镇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乡镇领导有的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有的深入到村解决具体问题。在区、乡两级政府的重视下,促进了村所建设的顺利开展。
据该局副局长户朝刚介绍,在村卫生所的建设工作中,为避免避免重蹈过去村所建设“合合分分”的覆辙,该局准确定位。把村所的功能定位在提高服务能力上。要求新建村卫生所要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适应新农合的需要,必须能够承担疾病预防、常见病医疗、妇女儿童保健、慢性病康复、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等六项工作任务,村卫生所新(改)建按照省定标准,既不贪大求洋,也不委曲求全。业务用房均不得少于8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有序分设,合理布局;卫生技术人员不得少于2名,必须取得乡村执业医师以上资格;内部管理实现----名标识、医疗文书、建设标准、规章制度、药房采购和价格、人员和财务管理“六统一”。
采访中,记者看到该局先后出台了《村卫生所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村卫生所建设进度的意见》、《召陵区村卫生所建设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村卫生所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界限、工作进度和验收标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措施。去年6月,该局选择在万金镇试点,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发动,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力度、严格要求,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了试点任务。9月,区卫生局抓住时机,适时召开现场会,安排部署了全区的村卫生所建设工作,推广万金镇村所建设经验。同时广泛宣传,深入动员。该局多次召开卫生院院长、防保站长、乡村医生等会议,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提高了乡村两级卫生人员对村所建设的认识。村所建设实行分包责任制,该局每位科级干部分包一个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工作人员每人分包一个村,督促指导村卫生所建设工作,每个乡镇每周上报一次工作进度。对村所建设实行定期督导讲评制度、奖惩制度,该局每月召开一次专题讲评会,总结经验,解决问题,通报工作进度,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排序,表彰先进,批评后进,今年年底完不成任务的院长黄牌警告,防保站长就地免职;完成任务的奖励3000元补助资金,建成合格通过验收的村卫生所,给予5000元建设资金补助。从而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加快了建设进度。
“现在卫生所的条件比以前卫生院的条件都好,来看病的人多了,也满意了。”姬石乡大闫村村医闫金锋在崭新的卫生所高兴地对记者说。据了解,该区明确了村卫生所的公益性质和优惠待遇。确定建成后的村卫生所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免交营业税及工商管理费;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级定点医疗单位,享受有关补助报销政策;享受免费技术培训和国家今后对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
6.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篇六
3月5日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介绍,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
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今年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尽力为这些不幸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多帮助。在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也要优先选用基本药物。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大规模开展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
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
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7.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七
1 主要做法
1.1 开展卫生资源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
2004年以前黄梅县有24个乡镇, 由于乡镇政府机构的撤并, 现在减少到16个, 撤并前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都设有乡镇卫生院, 有的乡镇卫生院所在地还有县级医疗机构。机构的重复设置, 导致了卫生资源局部利用不足与浪费, 也使医疗机构之间为生存而无序竞争。为有效利用卫生资源, 根据《黄梅县医疗机构设置原则》和《黄梅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分步骤对部分乡镇卫生院和县直医疗机构进行了资源重组, 2004年将大河地区的大河中心卫生院与大河镇卫生院进行了合并, 设置新的大河中心卫生院, 同时将原大河中心卫生院从事骨外科的部分医务人员调至县卫校, 组建新的黄梅县骨科医院, 2006年又将小池地区的县第三人民医院和小池镇卫生院进行了合并, 组建新的小池中心卫生院, 其它几个撤并的乡镇卫生院分别改成门诊部或改制成中心村卫生室, 合并后的医疗机构由于技术人员、医疗设备、服务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所以很快焕发了生机。大河、小池两个中心卫生院业务收入分别较上年度增长29.7%和34%, 门诊人次分别增长17%和6%, 县骨科医院2006年业务收入197万元, 2007年达到271万元, 增长37.6%, 逐步实现了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服务功能
近5年来, 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分别投资近2 000万元和500万元新建了住院大楼, 县疾控中心投资120万元新建了办公楼, 县中医院投资480万元完成了医技大楼和住院大楼的改造。县人民医院还投资近600余万元购置了C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彩超等先进医疗设备, 确保县级医疗单位龙头作用的发挥。改革卫生经费的分配方法, 除保证公共卫生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外, 在其余经费中每年提取10%, 集中100~200万元的卫生经费, 用于乡镇卫生院发展建设项目补助。通过政策引导, 依靠自身力量, 多方筹集资金, 每年重点建设几所乡镇卫生院。对于乡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必须的基本医疗器械, 如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X光机等, 县卫生局先给予垫付资金予以配齐。几年来, 全县16个乡镇卫生院先后投入500余万元进行了门诊、住院楼的改造和扩建以及医院环境的绿化, 新开、濯港、刘佐卫生院建成了新的门诊住院综合楼, 县眼科医院、小池、分路、新开、苦竹等卫生院新的住院大楼正动工新建, 目前蔡山、大河中心卫生院正准备进行医院整体搬迁。同时还投入400余万元购买了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心电监护仪、B超等常规设备,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 拓展了发展空间, 增强了服务功能。全县16个乡镇开展了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实行了机构、人员、药品、财务、业务的五统一管理。
1.3 加强农村村卫生室建设, 狠抓基层基础优化
黄梅县根据《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 制定了《黄梅县村卫生室建设验收标准》, 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 对全县479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达标建设, 2007年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 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01个, 改变了以前村卫生室杂、乱、差面貌, 重新营造了舒适就医的环境, 优化了基层基础网络, 提高了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
1.4 创新和完善卫生管理和服务机制, 提高服务水平
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 抓制度完善和技术进步, 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功能, 着重抓好三个机制的创新。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在创新用人机制上, 把选好院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不要不死不活的医院, 更不要不开拓创新的院长”, 试行通过选拔、委任、自荐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配院长, 把重担交给那些作风好、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德才兼备、务实肯干的人。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了《人事调配制度》、《外出人员管理制度》、《黄梅县医疗机构产科建设标准》、《黄梅县妇产科技术准入标准》, 使医疗机构业务开展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创新服务机制, 完善和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6年开始, 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筹资水平也逐年提高。2006年, 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86.5%, 受益面90.6%, 2007年参合率93.2%, 受益面达到93.8%, 通过制度把关, 规范管理, 严格审核, 严格监督, 确保了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支的基本平衡。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参合率高、报销比例高、受益面高和医药费用低的“三高一低”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保障农民健康, 缓解和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5 加强卫生人才培训,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一是注重发挥县级医院的作用, 要求县级医院每年要接受一定数量的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免费进修学习, 凡是县级医院聘请的省级医院的专家讲课, 通知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免费听课, 乡镇卫生院则负责接受村卫生室人员的培训学习。二是组织乡村医生参加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学习, 使乡村医生达到中专水平, 2006年全县共有138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学习。同时县医学会也每年举办各种专业的业务人员知识训训班,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人才。2006年, 全县在不突破卫生事业编制总额的情况下, 通过省、市人才市场直接引进和向社会公开招聘卫生专业人才35名, 同时制定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 为引进人才、稳定农村人才队伍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2 体会
2.1 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是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农村、农业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民对医疗健康需求的期望值明显增加, 而各级医疗机构服务条件、服务能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民群众的需求。一方面“看病难, 看病贵”, 一方面又“吃不饱, 生存难”, 矛盾相当突出。因此, 只有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 才能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黄梅县从体制入手, 推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从机制上入手, 整合现有卫生资源;从投入方式入手, 集中全县财力, 每年集中建设几所乡镇卫生院;从管理入手, 改革用人制度, 推行院长“年薪制”等改革措施,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使各级医疗机构呈现出勃勃生机。
2.2 强化管理, 提高服务能力是做好医院工作有效途径 强化管理, 从严治院, 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机制, 使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服务走上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增强服务能力, 这是各医疗机构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的中心和指导作用, 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 开展业务培训, 进行定期指导, 积极开展特色医院、特色专科、特色病种的建设, 增强发展后劲。
8.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八
认真调研,打好基础
怀集县地处边远山区,贫困人口比例较大,有19个乡镇,其中永固、诗洞、洽水、凤岗、甘洒、坳仔、怀城是革命老区镇。由于革命老区位置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村民收入极低,还存在“小病挨、大病扛、重病见阎王”的现象。
黄波上任以后,带领局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全县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多次调查摸底。经调研,他发现全县7间老区卫生院,工作用房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二层楼房或砖瓦结构的平房,墙壁风化严重,顶层漏水,灰层剥落;职工生活用房则是六、七十年代建的砖瓦平房,房屋破旧,严重影响着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卫生院医疗器械紧缺,技术人才匮乏,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卫生院的诊疗水平。由于卫生院收不抵支,职工收入低,平均每月工资500元左右,医务人员待遇低,造成职工不安心工作,医务人员有不断流失的趋势。
调研中的所见所闻,使黄波深感责任重大。为全面摸清怀集县革命老区卫生院“三配套”和老区人民看病难的状况,他起早贪黑,会同县老促会同志对所有老区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进行核查,为每所卫生院建立了人员、房屋、设备、业务及财务状况档案,为开展老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加大力度,破解难题
黄波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难题,制订各项有效措施,狠抓落实。他不断加大卫生改革力度,带领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破解了制约老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黄波牵头成立了乡镇卫生院改薄建设的领导小组,并围绕老区卫生院工作用房和设备配套这一重点,制订了建设计划。他提出结合“便民廉医工程”,采取多方筹资,坚持“几个一点”的办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薄弱老区卫生院的改造建设。为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老区卫生院改造建设的重视,黄波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多方沟通联系。各级老促会主要领导多次到怀集县进行专题调研,并在《源流》杂志上发表了调研文章,引起了省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老区卫生院的倾斜性政策。
为解决老区人民看病难问题,黄波5年来坚持深入老区进行乡镇卫生院改造工作实际。从摸底到立项到争取资金,他都一一跟踪落实。他先后争取省、市批复改建老区乡镇卫生院7间,争取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近800万元。目前已完成凤岗镇等6间老区卫生院改造建设并投入使用,正在兴建1间。在建设过程中,黄波和老促会同志深入到工地,抓进度抓质量,使改造工作顺利进行。近4年来,老区卫生院已累计投入改薄资金1436万元,新建业务用房面积6613平方米,改造业务用房面积1239平方米。7间老区卫生院均配备了救护车、彩超、心电图、X光机等等常用医疗设备。院容院貌大大改善,通过改造建设,老区卫生院从原来的院容院貌差,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布局不合理,医疗安全隐患多状况,转变为现在的院容院貌整洁、明亮、舒适,布局合理、规范,标识和流程清晰。同时卫生院拓建了门诊输液区,病房设置独立卫生间,并配置了空调和电视机,努力为病人提供温馨、舒适、便捷、便民利民措施落实到位的就诊环境。
由于就医环境的改善,有效地解决了老区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促进老区卫生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卫生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改善,业务收入大幅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也得到了明显提高,2010年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左右。卫生院人员技术力量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为老区群众排忧解困
黄波积极为老区建设和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帮助老区群众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能力,他组织带队开展“送医药、保健康、促和谐”卫生支农下乡活动,与医疗队一起深入老区贫村为贫困群众免费看病送药,并通过援赠医疗设备、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双向转诊等形式,落实扶持措施,不断提高老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5年来共组派下乡医疗队36支,开展义诊活动230多次,义诊老区农民人数9.8万多人次,赠送药品、器械价值131.6万元,诊治优惠特困病人1457人次,减免诊金、治疗费和检查费等有关费用约133.6万元。通过开展便民利民和卫生支农活动,积极为基层和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与好评。
黄波还积极做好革命老区诗洞镇贫困村农户的帮扶解困工作,出资为低保户、特困农户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节日期间开展送温暖活动,送上慰问品及慰问金,帮助解决老区农民生活上的困难。为积极配合诗洞镇老区建设,黄波努力帮扶做好挂点村各项工作,认真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组织局全体干部职工对诗洞镇健丰村、保安村40多户贫困农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并结合当地实际,每年投入5万多元为贫困村建设养殖示范基地,配送鸡苗、猪苗,发展集体经济,帮助老区群众逐步脱离困境。为更好地使各项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仅2011年他已先后5次到扶贫户家跟踪落实,贫困户很受感动,都说:“有黄局长的关心,我们有信心脱贫,一定不辜负党的期望。”
9.关于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篇九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抓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县医院、中医院、妇幼院楼建
设,八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73所村卫生室建设工程和21个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工程。
二是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抓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招录、稳定和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卫生发展后劲。
三是以新农合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为抓手,提升医保覆盖率。
四是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抓手,在卫生监督、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卫生应急反应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五是以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为抓手,加强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卫生行风建设,树立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0.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十
办好政协提案
汲取智慧成果 努力推进我县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2年12月26日)
几年来,我县卫生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政协的关心指导下,以人民满意为宗旨,扎实开展提案办理工作,充分汲取委员智慧成果,为全县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主要做法是:
一、汲取委员智慧成果,增加卫生事业发展活力 多年来,政协委员们就促进我县卫生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与意见,这些建议见解独到,汇集了群众智慧,反映了社情民意,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加速器”。在办理提案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充分汲取委员们的建议精华,努力在狠抓落实、付诸行动、讲求实效上下功夫。一是明确宗旨,解决具体问题。我们注重把握每件意见的动因目的,有的放矢,因情施策。在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缓解农民看病就医难等方面,政协委员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我们多次邀请委员们进行专题视察督查,出台了《阜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细则》,强化宣传发动,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业务培训,召开现场观摩会,有力推动了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发展。目前,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7.5万人,参合率100℅,参合农民政策补偿比达70℅,最高补偿封顶线达15万元。二是协调互动,促进工作落实。在意见汲取的过程中,我们加强与政协的协调互动,赢得理解、赢得支持。今年4月29日,全县政协提案办理汇报会在我局召开,听取县卫生局卫生工作情况汇报,并视察有关医院。我们认真落实会议对卫生部门深化医改工作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医改工作深入开展。今年6月20日零时,我县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前各项工作运行规范有序,群众反映良好。基药实施后,全县药品销售价格降幅平均达36%左右,门诊就诊人次较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0%左右,次均费用下降35%左右,截止目前,共为群众减少医药负担500余万元;按人均25元标准落实元资金,开展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省卫生厅医改专题简报介绍了我县做法。三是加强沟通,推进事业发展。在采纳委员建议的过程中,我们把提高与委员的见面率作为一项重要举措,主动登门汇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县农工委部分委员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大市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我们上门听取意见,组织专题调研,提出实施方案,并根据县委、县政府决策,快速推进实事工程。去年以来,一大批病房楼、急诊楼、业务楼投入使用,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也正在建设 2 之中。
二、严把各项关键环节,确保提案办理科学规范 提案办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规范运作程序,层层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办理质量。为此,我局在办理每件提案过程中,注重严把“三关”:一是严把承办关。我局要求承办科室对每一件提案办理,都要做到答复意见内容实在,情况说明准确具体,整改措施切实可行。通过办理提案来提高机关领导水平和决策能力,融洽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严把审核关。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局提案办理工作的扎口、联络、督促、检查和协调工作,对所有答复意见进行审核把关,并及时与提案人取得联系,征询答复意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三是严把签发关。每件提案的答复意见均报送局分管负责人审阅完善,最后由局主要负责人逐一审定签发。形成的答复意见,统一编号,统一格式,统一印制,统一寄发。由于严把“三关”,提案办理措施更加扎实,办理质量明显提升,办理时效明显加快,均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办理任务。县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以来,我局共办结政协委员提案23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
11.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171-02
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属于医学、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从学科建设至今,很多学科建设人员积极投身于建设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区域卫生规划以及重大疾病防治建设中,不但在慢性病以及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国家医改计划中也起到了咨询的作用。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居民对健康的需求也有了根本变化,因而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针对此研究目的,笔者选取我国5所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国设立有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高等院校,同时依据学科建设时间以及学校性质,重点选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后又选入具有综合性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1.2研究内容研究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开设情况和学科区域分布情况,其中对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学科比较,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以及教学两部分,选取的指标是依据中国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第三轮重点学科评估中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并且指标评价内容能较好地体现出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
1.3研究方法在学科发展基础上采用网络检索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比较,其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科研类指标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服务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②教学类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是精品课程,对国家精品课程网进行检索,选择本科课程教学中的国家精品课程,其中精品教学课程教材主要是“十一五”以及“十二五”期间使用的相关本科教材。
2结果
2.1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开设情况在对我国研究生信息网中高等院校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专业目录进行统计后发现,目前我国有近65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硕士点,其中有61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博士点。并且在65所硕士研究院校中,无医学的综合类院校有14所,有医学部的综合类院校21所;医学类院校有20所,军医类的院校有4所,中医类的院校有6所;在开设博士点院校中军医类院校1所,医学类院校有7所,中医类院校1所,综合类院校10所,如图1所示。
2.2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区域分布情况在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硕士点院校中,若是按照地区性质来划分的话,在东部地区的11个省市中分布了29所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院校,在西部地区的9个省市中分布了18所,在中部地区10个省市中分布了18所。在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博士点院校中,分布在中部地区5所,东部地区12所,西部地区2所,如图2所示。
综合上述硕、博点分布情况来看,硕、博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开设医学部的综合类院校以及医学类院校,在没有开设医学部的综合类院校中仅开设了硕士点,并且仅占到所有硕士数量的20%左右,并且从分布地区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水平要优于西部地区。
2.2教学指标分析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类:精品课程、重点学科以及主编规划教材。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在主编教材、重点学科以及精品课程方面表现发展较好;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为重点学科,社会学以及卫生法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并且从综合评估指标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取得成绩最佳。
2.3科研情况分析此次研究主要分析了5项指标,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讨论
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至今已经过去了30多年,在此期间,每一阶段都取得了相应的标志性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31学科建设发展水平不均从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分析,中东部地区发展情况要好于西部地区,建校时间较长的科研院所发展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科研水平。区域以及院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反映出院校发展不但受到外部环境限制,还与院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团队建设水平具有一定的联系,另外,各个学校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也能反映出人们对学科认识水平的差异性。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下,学科建设会向院校的重点学科倾斜。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科发展之间的差异性。
32教学实力发展不均针对教学实力而言,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都是教学实力较强的院校。其他院校虽然在各个方面也所有发展,但发展水平和这三所院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因医学类院校中师资力量主要是以医学为主,缺少必要的公共知识管理模式,对行政管理以及宏观政策知识都缺少必要的了解,加之医学综合类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水平在知识结构体系建立时也缺少一定缺陷。因而,要不断强化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同时促进交叉学科间的深度合作。学科发展建设不但要重视提升科研能力发展水平,而且也不能忽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要重视对教学团队的培养力度,对本领域所学知识进行广泛传播,并在教学方法、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综上所述,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不但要考虑外部环境发展水平,而且要重视对科学发展内部环境的优化。强化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规划,积极建设师资队伍,打造团队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科建设的带头作用,使我国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发展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荣华,宗乾进,袁勤俭,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研究热点领域与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208-210.
[2]陈任,胡志,马丽娟,等.关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8-891.
[3]张荣华,宗乾进,袁勤俭,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研究热点领域与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208-210.
[4]陈任,胡志,马丽娟.关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8-891.
[5]刘向莉,方鹏骞.卫生改革背景下医院管理学创新教学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8):835-838.
12.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十二
“品牌的背后是管理, 管理的背后是文化”。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医疗卫生文化发展。为了实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卫生文化建设,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科学持续发展。
一、卫生文化建设是卫生行业的根本性建设
卫生文化建设是卫生行业的根本性建设, 为促进我国的卫生改革和卫生发展, 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卫生文化是一门“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同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行业色彩。卫生文化对特定的群体意识存在潜在的影响, 会产生无形的心理约束和激励作用。它不同于经济和政治, 传统的民族文化能横贯历史, 积淀在民族心理中, 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从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提高卫生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调节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作为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一种无形精神, 它包括卫生人员的共同理想, 信念追求, 思想情操, 价值观念, 行为取向, 技术水平, 管理风格, 生活方式等方面, 为卫生人员普遍认可和遵守的具有卫生特色的价值观念, 反映卫生行业群体意识和精神面貌, 有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是卫生事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卫生文化建设重在卫生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价值观念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 讲究效益, 追求利润成为很多人追逐的主流。但是医疗市场是特殊的市场, 医疗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福利性事业, 医疗行业形象对整个行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卫生行业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卫生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卫生行业价值体系是通过医务人员的知觉、信念、动机、期望等的文化心理, 沟通人们的思想, 产生对卫生事业目标的认同感, 建立起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和行为准则, 并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自己的行为方向, 引导广大卫生事业人员到确定的目标上来, 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为实现卫生行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我国当前卫生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变性
以及各种错误思潮必然对卫生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使得少数人员医德滑坡, 医风不正, 严重影响到医疗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众信任。任何国家和个人, 都需要有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就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 就失去了一个人的灵魂。
2. 医疗卫生单位长期以来只重视硬件投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 而对文化建设却不同程度地有所忽视, 大多停留在嘴上或纸上。
还有些单位只注重卫生文化的表现形式, 或只看到卫生文化的载体, 对卫生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有的认为卫生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多举办几场球赛、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等一律称为文化建设, 导致许多员工说起卫生文化就是文体活动;或认为卫生文化就是标语口号, 许多医疗卫生单位到处悬挂如“视病人如亲人”等之类标语口号, 员工们都认为这就是卫生文化;还有的认为卫生文化就是医疗卫生单位的标志。很多医院管理者认为, 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设计一个漂亮的院徽, 悬挂一面鲜艳的院旗, 唱响一支雄壮的院歌仅此而已。这样的文化观念和管理理念对卫生文化建设十分不利。
3. 在实际工作中, 重经济, 轻政治、轻文化。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卫生经济学界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 就是割裂卫生经济与卫生政治、卫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孤立地研究卫生经济, 就卫生经济谈卫生经济, 也导致了卫生文化长期被忽视, 等到出现了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和声音时, 很多有关文化建设的问题已成行业内部的顽疾, 卫生行业形象也备受诟病。
四、卫生文化建设重在人的建设
人是卫生行业各种生产要素和特定关系中第一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只有全体卫生人员取得价值观上的一致, 建立正确积极的卫生行业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引领整个卫生行业树立正气新风。充分每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才能切实完成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
卫生文化建设重在人的建设, “以人为中心”, 人性化服务。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满足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体现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同时, 也要把卫生人员的全面发展居于核心地位, 没有卫生人员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有卫生事业的现代化。要关心、关爱、关怀广大医务人员, 充分满足每个人的权利、尊严等需求, 进而充分释放每个人的专业技术价值。
通过建设卫生文化, 在卫生行业广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全面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 能够保证卫生事业发展惠及广大群众, 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大力促进和谐卫生文化建设的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10) :76[1]张晓霞:大力促进和谐卫生文化建设的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10) :76
[2]张莹:论卫生文化[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 (6) :848-849[2]张莹:论卫生文化[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 (6) :848-849
13.农垦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三
农垦辖17个国有农林牧场,13家企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8.7亿元,土地300万亩,总人口13.2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26万人、离退休职工1.63万人、家属子女6.26万人、移民人口3.08万人(生态移民1.73万人,自发移民1.35万人)。有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绿色产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目前,系统共有卫生机构21个,其中职工医院14个,卫生所7个,医疗卫生机构人员268人,床位363张。2005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143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68万人,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稳定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全区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全系统卫生工作陷入困境、举步维艰的矛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卫生技术人员素质状况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截止2006年8月,全系统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3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79人,仅占总人数的32.5,平均每个医疗卫生机构仅有3.76人。
从技术职称看,拥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2人,仅占总人数的0.7;主治医师49人,占总人数的20.2。真正能看病的医生为数不多,无法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从受教育程度看,24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5人,仅占2.1;具有大专学历的97人,占39.9;具有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人数达141人,占58,人员学历程度偏低。
现有人员知识严重老化,从2000年至今七年时间,参加过区级培训的人员28人次,占人员总数的11.5,参加过区、市级进修的人员51人次,占21,在县级医疗机构进修的人员11人次,占4.5。绝大部分医生凭积累的经验看病,有些新知识、新方法知之甚少。
2005年,全系统门诊人数仅为19.45万人次,平均每个卫生机构每天的门诊量仅为25.4人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天的门诊量仅为2.2人次。
2、卫生机构房屋普遍破败
2005年末,农垦卫生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仅为13457平方米,除长山头农场、平吉堡奶牛场、南梁农场的三个职工医院建于2000年以后外,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医院有7家,建于80-90年代的医院有11家。80年代以前建设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成为危房,屋顶塌陷,漏雨透风,门窗损坏,墙体开裂,墙皮脱落,地面损坏,相当一部分病房脏乱差现象严重。有6所医疗机构暂时租住在临时房屋中开展业务。全系统租用房屋面积达3833平方米,需要改造的医疗卫生机构15个,占医疗卫生机构的71.4,需要改造的面积12317平方米。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职工医院只有7个,150—1000平方米职工医院的3个,150平方米以下职工医院(所)的11个。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占地面积、卫生条件均达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标准的要求,差距甚远。
3、医疗设备短缺、老化
21家农垦医疗卫生机构,拥有200毫安X光机10台,能用的仅有5台,占50;B超机13台,能开展业务的仅有7台,占54;生物显微镜16台,能用的9台,占56;半自动生化分析仪6台,尿分析仪2台,血球分析仪2台。平均每个医疗机构拥有X光机0.23台、B超机0.28台、心电图机0.5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0.28台、生物显微镜0.76台、尿液分析仪血球分析仪0.09台。有36的设备属于六七十年代产品,急需更新。相当数量的医疗机构至今停留在“老三件(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的水平上,拥有“新五件(200毫安X光机、台式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并能开展检查业务的卫生医疗机构不足5家,无法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检查要求,致使相当一部分群众舍近求远,到几十里以外的卫生机构去看病。
4、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弱化
农垦医疗机构具有非常明确的公益性性质。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医疗卫生机构存在重医疗、轻预防、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弱化的现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中,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在属地卫生部门的督导下,还有所开展,而健康教育、康复医疗及计划生育技术工作几乎停滞。根据要求,各医疗机构应设置预防保健科,而调查显示,有60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了预防保健科。即使设置预防保健科的医疗卫生机构,防保人员全部由医疗卫生人员兼职,工资、经费不落实,健康教育宣传、妇幼保健支出更是少得可怜。
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处于“线断、网破”的状态。由于农场地域宽广,居民点多而且分散,大部分农场只有职工医院或卫生所一家公益性性质的卫生机构,在场区内下设诊所和卫生室的农场只有9家,远离场部的群众有的距离7—8公里,看病极为困难。就是现在仅有的17处基层卫生室条件也十分简陋,难以适应群众就医的基本需要。
公共卫生投入极为有限。2000年-2006年全区农垦系统对疾病防疫和妇幼保健的投入累计为21.23万元,平均每年3.03万元。2005年虽有所增加,投入也仅为4.45万元,按农垦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人仅为0.46元,与自治区城市社区服务要求的人均2-5元/年/人的标准,分别低77-90.8。
机构的不健全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农垦医疗卫生机构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大打折扣。在远离城镇的农场,尤其是靠近山区的农场,或因家庭收入有限,或因交通不便,群众预防保健意识相当淡薄,医疗保健观念陈旧落后。从走防的农户和患者看,没有一户平时作身体健康检查,都是有了病迫不得已才去求医,“小病拖,大病抗,重病听天命”是群众对因病致贫、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生动总结。
5、医疗卫生机构生存状况堪忧
随着农垦体制改革的深入,农垦系统以市场化为取向,积极探索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子,在农场给予一定补贴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合作制、经营包干、国有民营等形式,将卫生机构全部推向市场,21家医疗卫生机构绝大部分入不敷出,亏损严重,卫生机构整体上经营状况不佳,举步维艰。
与卫生机构凋敝状态相对应的是卫生人员收入的低下,2005年,人均月工资仅为720元,普遍低于社会同级同类人员工资的35-50,而且各卫生机构不同程度存在工资欠发的情况。
条件差,待遇低,与人才结构落后成为恶性循环,相当一批威望高、责任心强、业务精的骨干力量调离卫生机构或辞职从事个体行医。自2000年至2005年,流失医务人才就达119人,而同期调入医师仅9人。
6、群众看病贵问题日渐突出
由于体制改革将医疗机构推向市场,靠市场求生存,导致卫生机构以卖药为主。
2005年,农垦医疗机构总收入556.7万元,其中药品收入513.73万元,占总收入的92。西药加价率达到15-20,中药加价率达到25-30,群众就诊买高价药,出现个别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的状况。我们调研发现,全系统所有的医疗机构,没有一家参加全区医疗机构药品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的“三统一”改革工作,药品价格明显高于全区招标药品价格,加重了群众的就医负担,群众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渠口农场家庭人均支出医疗费达56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1.2,因重大疾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先天残疾无劳动能力的人数有330多人,致使300多个家庭因支付高额的医药费而返贫,还有600多个长期患慢性疾病的病人为看病贵而苦恼。前进农场因病致贫的家庭达到13.4。
二、农垦卫生事业发展艰难的根本原因是体制不顺
农垦卫生事业发展陷入困境,除与当前农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内部机制不活等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1、企业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力不从心
农垦是企业,大多从事收入低、风险大的农业生产,在负担全部生产经营职能成本的同时,还要承担“政府办卫生”的运行成本,自身的负担不断加重。农垦不是一级政府,有别于市、县行政区域,在争取卫生政策方面,无法得到国家应有待遇,未能享受到国家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公共卫生项目申报、资金投入、基本建设、设备投入、工资和业务经费保障等政策,各农场设立的职工医院、卫生室的投入和支出均不能列入国家项目和地方财政预算,以致于卫生事业的发展自身无力顾及。
2、卫生事业未纳入全区卫生体系
从农垦卫生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样,承担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益性职能,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应由政府提供所需人员工资和正常的业务经费,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更是政府应尽之责。近两年来,我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自治区高度重视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经费得到了全面保障,药品实现了集中招标采购的“三统一”,城乡群众初步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而农垦卫生工作上不靠城市,下不靠农村,长期以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卫生体系之外,没有纳入自治区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业务得不到指导,医疗条件得不到改善,设备得不到更新,经费得不到保障,人员得不到交流和培训。2000年-2006年8月,各级政府对农垦卫生投入只有10万元(“非典”时期的补助资金)。农垦卫生发展由农垦自身解决,为求生存,必然要集中主要精力干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医疗服务,而忽视公共卫生职能,造成其职能与责任的失落。
三、加强农垦卫生工作的建议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推荐阅读:
医院爱国卫生制度12-14
卫生事业发展简报11-20
医院物业卫生管理制度07-30
医院卫生人才培养计划08-27
医院环境卫生巡查制度10-07
医院卫生工作实施方案12-18
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11-23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总结11-02
人民医院卫生应急信息通报制度12-25
2021年医院爱国卫生工作计划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