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描写景物的古诗(共14篇)
1.唐朝描写景物的古诗 篇一
描写景物的古诗
诗人们面对美景时感触良多,便会写下诗篇,抒发情感。
描写景物的`古诗
《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景物的诗句
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1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唐朝描写景物的古诗 篇二
让我们先看塘边的树。“荷塘四面, 长着许多树, 葱葱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 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后文回应:“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 漏着几段空隙, 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漏着的几段空隙很妙, 否则月光就照不到塘中的荷叶荷花上了。而这些树远近高低的“不均匀”, 正构成树的和谐美。树的繁多、茂密, 以及树的长势、排列和走向是树的总体特征———均衡、统一;而树的远近、高低、空隙则又恰好打破了这一均衡和统一的局面, 使之变得更加和谐, 更加完美。所有的树又分为两类:不知名的树和知名的杨柳。如果都是弯弯的杨柳, 便显得太单调太乏味了, 因而需要有高处丛生的灌木来陪衬, 使之形成“杂多”的统一。而且这些树恰又妙在杨柳最多, 这样月下塘边杨柳的婀娜柔美便与月色的淡雅朦胧协调一致了。
再看看塘中的荷。“田田的叶子”, “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但毕竟只是平面的;再写“层层的叶子”, 便增强了荷叶的立体感、层次感。只有叶, 没有花, 即便满眼碧绿, 颜色也未免有些单调;因此, 又在一片碧绿中,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色彩便丰富些了。白花若一味盛开, 或一味含羞, 也不美;好在“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这样就美态芬呈了。写到这里, 已写尽了荷的“静若处子”之美, 但作者仍显不足, 仍再写那叶与花像闪电般的“颤动”, 写叶子“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令人想到惊若翩鸿的洛神风韵, 充分表现出塘中的荷动静相衬的和谐旋律, 难怪乎作者要说“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如果说, 先生在为我们演奏一首名曲, 那么塘边的树, 塘中的荷, 只是伴奏, 只是烘托, 主旋律便是他用小提琴拉出的月光曲;而先生恰又是一位天才的画家, 他又把这首月光曲绘成了一副淡雅和谐的月色图。
月光如流水,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是动感, 但作者却用“静静”一词来对衬;月光如流水, 照在荷叶上, 应当是很明亮的, 但它却偏偏又要穿过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雾”;月光如流水, 静静地往下“泻”, 塘上薄薄的青雾又往上“浮”, 这一“泻”一“浮”便衬托出了月色的朦胧、恬静和柔美, 如此多姿多彩的月色, 给人多么和谐的美感!既是满月就该朗照荷塘, 但“天上却有一丝淡淡的云”, 使得这“笼着轻纱”的月色又笼上一层轻纱, 朦胧复朦胧, 梦中又有梦!如果让这淡淡的月光均匀地撒在荷塘上也未尝不可, 但作者偏要让她“犹抱琵琶半遮面”, 让她“隔了树照过来”, 让“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与“画在荷叶上”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相映, 竭力突出这不均匀的月色构成的和谐美。而这是怎样的“光与影”啊!蒙着青雾, 蒙着淡淡如流水一般的月色,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衬着的杨柳的倩影, 淡淡地画在这田田的荷叶上。先生正是以荷塘的碧绿荷叶作画布, 以淡雅的月光绘这婀娜的树影;在这幅不均匀而极和谐的月色图中, 贮满了怎样的诗情啊!
3.景物的描写手法 篇三
渠传霞,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长治路小学语文教师。曾荣获太原市“教学能手”“教书与人岗位能手”“新长征突击手”“优秀班主任”“市骨干教师”等称号。
景物描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写作的目的则因文而异。有的在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则借写景而抒发某种感情。
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为此,在观察时,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各不相同。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景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二、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也叫游览顺序。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三、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抒写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景物渗透主观感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进而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使读者产生共鸣,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长于描摹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使人仿佛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习作要求
4.描写景物的古诗中考写作素材 篇四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水调歌头》)
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晁冲之:《临江仙》)
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周密:《高阳台》)
看画船,尽入西冷,闲却半湖春色。(周密:《曲游春》)
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周密:《曲游春》)
十年一梦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吴文英:《夜合花》)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吴文英:《祝英台近》)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吴文英:《莺啼序》)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吴文英:《高阳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吴文英:《八声甘州》)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
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张炎:《渡江云》)
5.唐朝描写景物的古诗 篇五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他也是第一个享誉全球的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的创作多以中篇和长篇小说为主。《猎人笔记》是他早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著作,该书由25篇随笔组成,以农奴制度日益瓦解为历史背景,主要描写猎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该作品在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以及农奴的悲惨生活的同时,把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农民的风俗习惯、农民的善良淳朴呈现了出来。《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
该书采用见闻录的形式,语言优美,体裁多样,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典范。其中作者采取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自然的美丽景色,列夫•托尔斯泰则盛赞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认为这是他最擅长的写作风格。朱红琼在《大自然在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两副面孔》一文中指出,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运用其擅长的风景描写将俄罗斯中部纯朴自然,宏伟中兼有诗意的旖旎风光描绘地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从拟人、比喻、通感这几种描写手法来分析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一书中寓情于景、寓景于情的奥秘,揭示屠格涅夫笔下的大自然的秘密。
一、拟人
拟人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把物或某种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它们具有人的特点。拟人的作用就是把事物人物化、形象化、生动化。在《猎人笔记》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目的在于使抽象的物体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何群在《大自然的颂诗—谈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自然景物描写》一文中提到,屠格涅夫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事物具有人的特征,将死板的自然景物人化,使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得到了提升。”例如,在随笔《幽会》中作者这样写道:“有时四周一切忽然又都微微发青:鲜艳的色彩刹那间消失了……于是树林里悄悄地、狡猾地撒下细雨来,发出潇潇的声响。白桦树上的叶子虽然已经显著地苍白了些,但几乎还是全部绿色的。”他把林中的细雨描绘成淘气的孩子,悄悄地、狡猾地发出潇潇的声响。这段话把细雨描写成孩子般静静地,却时不时的发出点声音,使其获得人的属性,使读者倍感亲切,容易受到感染。拟人的描写手法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如,在《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中有这样一段对自然的描写:“一刻钟过去,太阳落山,但树林里还很明亮,空气明净而清彻,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嫩草像绿宝石一般发出悦目的光彩,……树林里越来越暗。树木融合成黑压压的大团块;蓝色的天空中羞怯地出现了最初的星星。鸟儿全部睡着了。只有红尾鸟和小啄木鸟还懒洋洋地发出口哨似的叫声……”屠格涅夫把森林描写得如画卷般令人神往,画卷中的主人公叶尔莫莱更是如鸟儿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该句中分别用“羞怯地”、“懒洋洋地”等形容词形容日落前的小星星和小鸟们,描述出了天刚刚变黑,星星渐渐在天空中闪亮,傍晚鸟儿慵懒中带有活泼地在树上叫着的景象。这样的描写不枯燥无味,形象地描写出鸟儿的特点。
在上述几篇随笔中把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挥洒得淋漓尽致,以景入情。作者借此来烘托这些农奴的勇敢、善良、可爱的人物形象并与那些依赖农奴制贵族官僚的懦弱、丑恶、可憎形成鲜明的对比,贵族官僚与大自然是无缘的,其中虽夹杂着作者的一些主观看法,但他把底层的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
二、比喻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即用甲事物来描写或说明乙事物。该修辞方法可以使描写对象的形象由抽象变具体,由死板变生动,甚至可能使听觉视觉相互转化。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可以发现,比喻手法随处可见。例如,《白净草原》中,蓝天上的白云“好象许多岛屿,散布在无边的泛滥的河流中,周围环绕着纯青色的,极其清澈的支流”,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凹地底下矗立着的几块很大的白石头在夜里看起来“仿佛是爬到这地方来开秘密会议的”。在这里作者把太白星比喻成擎着走的蜡烛,把石头看作人在秘密开会。屠格涅夫把原本是相对静止的枯燥的蓝天中的白云比喻成周围充满清澈河流的岛屿,将太百星比喻成在移动着的蜡烛,这使两者都增添了一层活泼的气息和诗意的美。又如,我们以《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以对云彩的描写为例:“……在明澄澄的天空中,微微地漂浮着高高的稀疏的云朵,像春天的最后的雪那么发乳白色,像卸下的风帆那么扁平而细长。它们像棉花一般蓬松而轻柔的花边,慢慢地、但又显著地在每一瞬间发生变化:这些云正在融化,它们没有落下阴影来。”这段话把云彩比喻成“雪”、“风帆”、“棉花”,屠格涅夫一般把本体比作现实存在的事物,十分准确地描写了云彩在瞬间发生的变化,在多个物体中衬托出云彩的纯洁、美好,而且喻体更贴近生活实际,使读者容易理解。在《里郭甫》中,把池塘在太阳底下泛出的光芒形容象钢铁一般。屠格涅夫细心观察自然,把乡间的美好细致地表达出来,读者们可以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来领略这自然风光的特殊情韵。在猎人眼里,美丽的大自然与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感受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即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相互转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象更为生动活泼。例如,在《白净草原》中作者这样写道:“突然,远处传来一声冗长的、嘹亮的,象呻吟一般的声音。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夜声,声音往往发生在万籁俱寂的时候,升起来,停留在空中,慢慢地散布开去,终于仿佛静息了。倾听起来,好象一点声音也没有,然而还是响着。似乎有人在天边延续不断地叫喊,而另一个仿佛在树林里用尖细利耳的笑声来回答他,接着,一阵微弱的吐丝声在河面上掠过。”这段文字从敏感的听觉过渡到视觉、知觉,随之三者融合在一起。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把草原之夜渲染得更加恐怖、神秘,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在深夜里农家孩子围坐在簧火旁一起听着各式各样的鬼怪故事。两只狗的狂吠声使得孩子们害怕不已、惶恐不安,只有面孔苍白的巴夫路霞,策马跟着狗奔去。在这样的白净草原的夜景下烘托出他的敏锐、从容镇定、勇敢和坚强的性格。再如,在《树林和草原》中有这样一段自然描写:“麦穗轻轻地打你的脸,矢车菊绊住你的脚,四周有鸽鹑叫着,马儿跑着懒洋洋的大步子。树林到了。阴暗而寂静。体态匀称的白杨树高高地在你上面簌袄作响;白桦树的下垂的长枝微微颤动,一裸强大的根树象战士一般站在一裸优稚的菩提树旁边。……知更鸟的金嗓子欢愉地发出天真烂漫的絮絮叨叨声,这声音同铃兰的香气很调和。”这段话的第一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整体的视觉景象,第二句则将关注点从整体景象上转移到具体的簌簌作响的声音上来,这是由视觉转向了听觉,而在最后一句中,将鸟叫声与铃兰香相融合,既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又调动了读者的嗅觉,使读者沉浸在整幅画面的灵动之中。这段文字把视觉、听觉、嗅觉紧紧的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感官的结合,使这些景象描写地更立体、更生动。
著名法国作家都德说“我读《猎人笔记》感到深深地陶醉……一个庸才只凭着一双眼睛来描写,而且满足于画面。可屠格涅夫还有的是嗅觉和耳朵。他所有的感觉的大门,都敞开着,每一种感觉与其它感觉相沟通,他能感受到树木芬芳,流水潺潺,天空晴朗;他不计得失地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他这音乐般和谐的感情。”由此可见,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灵活地将抽象事物具体地传递给读者,增强了文采,使得文字具有了画面感。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从感官中体验景物的色、香、味、光、声,去描写大自然及具体的事物和细节。屠格涅夫借大自然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景物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感觉如同身临其境般自在安逸,也侧面烘托出自然景物的和谐、静谧,感受到大自然所具有的无限生命力,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对大自然的赞美时,其实也融进了作者对农奴的赞美,对不人道的农奴制社会的批判。
结语
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对农奴的描写无外乎是不知反抗,逆来顺受,凄惨受辱,世世代代都无法摆脱农奴的命运。作家们对下层贫苦的人们虽满怀同情,但是却无法表现出农奴生活真实的画面。因为这些作家处于一种居高临下之中,无法切身体会或是无法将自己的眼界放置于农奴身边。在《猎人笔记》中则不然,屠格涅夫以多种表现手法描绘出不少令人喜爱的农奴形象。对一帧帧秀丽的风景画的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与可爱可敬的农民进行赞美。这些农民年复一年地处于大自然之中,无时无刻不能感到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他们热爱大自然,久而久之,大自然也将他们塑造成了简单朴实,坚强有力,深沉宽厚的形象。作者借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把这些农民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屠格涅夫的创作没有充溢着激越的情绪,没有对腐朽的农奴制做当面抨击,但这些文字时刻地让读者感到农奴制的腐朽,对农民的伤害。这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猎人笔记》一书是以大自然的美景来衬托农民的的淳朴善良,以此手法来抨击批判农奴制给农民带来的伤害。屠格涅夫笔下的自然是浑天而成的,是富有诗意的。本文通过运用拟人、比喻、通感这三种修辞手法来揭示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与可爱可敬的人们。
关键词:猎人笔记,自然景物,修辞手法
参考文献
[1]蓝泰凯.略论《白净草原》的艺术风格[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第25页.
[2]何群.在大自然的颂诗——谈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自然景物描写[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01.第119-121页.
[3]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屠格涅夫,白净草原.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94-104页.
[5]屠格涅夫.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126页.
[6]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416页.
[7]屠格涅夫.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4.第16页.
[8]屠格涅夫.幽会.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4.第281页.
6.景物描写的“三读三写” 篇六
关键词:“三读”;“三写”;反复;递进
景物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技巧,在教学八年级学生的写作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这一写作技巧为自己的记叙文锦上添花。
要想会用,先得学习。从哪里学,这是个问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先要让学生读。读什么,这又是个问题。经过思考,我决定让学生丰富地读,让学生置身于景物描写的海洋里。景物描写的海洋由“三读”构成。
一、“三读”
1.读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老山界》中作者陆定一将“半夜里,忽然醒来”看到以及感受到的景物进行了描写。都德在《最后一课》开头运用了景物描写。黄飞在《甜甜的泥土》开头也运用了景物描写,写道:“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2.读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青铜葵花》中的景物描写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给学生读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青铜葵花》,让他们听读,特别要求听其中的景物描写。这本书中充溢着景物描写,在书中,作者曹文轩写了大河、芦苇、葵花、阳光、炊烟、草垛、槐树、水牛等景物,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乡村美好的生活环境。书的开头就是由景物描写开启的:“七岁的葵花走向大河边时,雨季已经结束,多日不见的阳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哗啦啦漫泄于天空……”学生听着听着便陷入书的情境中去了。每一次给他们读,我都能看到他们明亮发光的眼眸。我觉得《青铜葵花》是一本富含景物描写这一营养的书,学生倾听着、迷恋着、吸收着。当然,对景物描写不能只是感性的感受,还要理性的分析。每次读完,我都要求学生先说印象深刻的景物描写,再分析所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3.读八年级上册课本中所要求阅读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景物描写
每一次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都要求学生画出所读章节中的景物描写句,并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例如,第一部第6回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遥望着那阴暗的、通到镇上去的道路。风,那永不停息的风,带着春天潮湿的冷气,朝她吹来。在远处,小镇郊外许多人家的窗户正闪着惨红的灯光。”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冬妮亚从莉莎口中得知保尔正处在被抓的危险中时忧伤的心情,此处景语乃情语。第一部第9回中作者在写保尔和冬妮亚分手时作了这样的景物描写:“这一天,他们一起来到黄叶满地的库佩切斯基公园……他们站在陡坡上的栏杆旁边,第聂伯河的灰暗的水在栏杆下面闪烁……落日给特鲁哈若夫岛涂上一层金黄色,把各家窗户上的玻璃照得像火一样红。”黄叶、夕阳、灰水无不营造着忧伤的分手氛围……
二、“三写”
大量地阅读并仔细地思考,学生渐渐明了什么是景物描写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我见时机已成熟,便让学生进行写的尝试了。我设计了三篇作文,称之为“三写”。
1.以“我”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至少运用两处景物描写
2.以“父母”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至少运用三处景物描写
3.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自觉运用景物描写,运用次数自定
为什么设计三篇呢?在作文设计时我就反复思考学生究竟该写几篇作文才能掌握这一技巧。我想如果是一篇,那只是浅尝辄止;如果是两篇,那只是初有感觉;写到三篇,技巧才能深入学生内心。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狄慈根曾说过:“反复是学习之母。”语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反复,只有多次反复才能真正掌握。如果写四篇呢?四篇则多了,多了学生就缺乏兴趣了,所以三篇恰到好处。除了对篇数进行了反复思考,对写作内容我也反复琢磨。因为写作目的是训练学生在记叙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所以我不在写作内容上为难学生,让学生从自己写起,再写自己的亲人,题目自拟,这样既给了学生以巨大的自主性,也给了学生三次自由拟题的机会。思考成熟后,写作的帷幕拉开了。一篇、两篇、三篇,学生写作每一篇都是在攀登。当然写作开始不等于阅读的停止,阅读需要继续向前。因为写完一篇后的读和完全未写的读是有区别的,写完两篇后的读和写一篇的读是不同的,写好三篇后再来读和前面的读又有差异了,这就是学习后实践,实践后再学习,再学习后再实践。学习不断向前,实践亦不断向前,所以每一次作文除了内容变化外,对景物描写的次数要求也在变化。从一开始的两处,变为三处,又由三处变成自定。次数由二变为三是在给学生增加难度,由三变为自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文章需要自觉地去运用而不是完成教师硬性的要求。随着写作实践的推进,阅读的成效在不断提升;随着阅读成效的不断提升,写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入了读、写齐头并进的上升通道。我感到学生乐于读了,也乐于写了。期间涌现出了多篇佳作,我把它们推荐给了校文学刊物《百草园》。作文能够发表,对学生是巨大的促进。对作文研究颇有建树的管建刚就曾说过:“发表最能成就作文的严肃性、神圣感和幸福感。”我觉得学生的作文发表了,幸福了,便乐写了,作文教学才算最终成功了。
参考文献: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5-01.
7.唐朝经典古诗词句 篇七
2.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3.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
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1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1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1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15.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1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
1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1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19.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
20.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2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2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2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2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29.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别)
3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1.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3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
3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
35.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
3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38.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3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4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4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寒食)
4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45.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4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4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48.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4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5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唐朝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篇八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二】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三】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四】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五】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9.在细致的景物描写中融入情感 篇九
人们都说西湖美,可我总认为家乡的龙泉更美!
龙泉又大又深,不但泉水清澈,而且冬暖夏凉。夏天,人们喜欢用它洗脸;冬天,泉池里升起薄雾,美极了。如今,龙泉旁又建起了高压水泵站,清澈的泉水被送往了金龙泉啤酒厂。
我爱龙泉,更爱家乡!
把脉诊断
上文基本点出了龙泉的特点,但对景物的描写不细致,导致情感不浓。
处方配药
首先是细致描写。一是按照一定顺序写,如“从上到下”写泉口、四壁、泉底等;二是细致描绘,如泉池究竟多大多深、泉水清澈到什么程度等;三是可以展开想象,如泉池里升起的薄雾像什么等。只有描写细致,景物特点才鲜明。
再次是抒发真情。你应该把观察到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真实地描绘出来。如夏天用清凉的泉水洗脸是什么感觉、清澈的泉水与啤酒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等。千万不要无病呻吟,更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词藻和优美的语句。
康复出院
龙泉,我爱你
湖北省荆门市五里中心小学童心文学社
张秀敏/文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可我总认为家乡的龙泉更美!
龙泉的泉池直径约4米,水深约3米。泉水清如明镜,泉底的石块、水生物清晰可见,就连游人丢入水中的硬币,也能清楚地辨认面值。泉水冬暖夏凉,是人们欣赏龙泉的原因之一。夏天,捧一掬凉水洗一把脸,不知是泉水冲散了身上的热气,还是泉水的凉意融进了心里,真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冬天,泉池里升起一层薄雾,不仅给四周的泉壁披上了神秘的轻纱,而且笼罩了在池边晨练的人们。在“仙境”里练拳舞剑,真是惬意极了!
如今,龙泉旁又建起了高压水泵站,清澈的泉水被送往金龙泉啤酒厂。优质的泉水成了金龙泉啤酒的质量保证,使“金龙泉”啤酒产销量连年名列国内十强之列,三十余次在国内外啤酒质量评比中获得大奖,成为国家首批质量认证产品,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特供酒。
龙泉,家乡的美泉;龙泉,家乡的富泉!我爱龙泉,更爱家乡!
回访复查
在细致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到:龙泉,不仅名字美,而且水美、景美,更让人欣喜的是财富美!读过此文,谁能不爱龙泉?激起读者对龙泉的热爱,这大概就是作者的初衷吧!
10.浅谈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训练 篇十
既然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有那么美妙的效果, 那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 就一定得注重学生景物描写能力的训练。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 教学生运用五官法描写景物
运用五官写作法, 能使景物鲜活、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 视觉形象最重要。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若能综合运用, 文章效果则会更佳。
1.视觉描写法
我们平时的文章就是用五官写作法写出来的, 只是我们经常忽略这一方法。五官写作法最重要的是视觉, 我们依靠它来辨别色彩、形状和动态。例如:
此时, 西方的半边天就像一个又大又圆的调色盘, (形状) 不断和其他颜色一起重叠、混合。中间是绯红色, 往外是淡红色, 再往外是粉红, 然后是橘黄, 橘黄的旁边是浅黄, (颜色) 天空像有无数朵形态各异的彩云在不停地变幻, (动态) 远远望去, 那一大片彩霞像一大幅流动的风景巨作, “镶嵌”在西方的天空中。天渐渐暗了下去, 夕阳慢慢坠落, 然后一头扎进了西山后面。 (动态)
在这段文字中, 有颜色———绯红、淡红、粉红、橘黄、浅黄;形状———又大又圆的调色盘;动态———不停地变幻、慢慢坠落、扎进了西山后面。作者充分运用了视觉描写手法, 描写了夕阳的形状、颜色和动态, 刻画得非常细致, 给读者造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留下了生动形象的印象。
2.五官写作法综合运用
五官写作法通常是结合起来运用的, 这样才能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感知事物, 从而使景物描写形象而生动。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 (视觉) 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 (嗅觉) 雨点滴入口中, 甜甜的, 令人回味无穷; (味觉) 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 (触觉) 俯身静听草长的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 (听觉) 啊, 潇潇春雨, 春雨潇潇。 (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文字中, 视觉———如烟似雾;嗅觉———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味觉———甜甜的;触觉———如少女的手温柔细腻;听觉———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 作者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 细腻传神,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 五官写作法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第二步, 教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法
要想写出一篇语言精彩的文章, 就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 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运用得最广泛, 它们也是最有效和最容易掌握的修辞手法。因此, 掌握和学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法, 是写出精彩语言的关键。例如: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不难发现, 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述了春花的繁多、烂漫和勃勃生机。
第三步, 教学生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 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 作者对任何景物, 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心情舒畅的时候, 看什么都顺眼, 听什么都舒服;当心情郁闷时, 看什么都碍眼, 听什么都闹心。就以蛙噪虫鸣为例, 蛙本无情, 虫亦无意, 但如果心情不同, 听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有人充耳不闻, 因为他正徜徉于自己的“壶中天地”;有人认为是小夜曲、是交响乐、是天籁之音, 因为他心情舒畅、豁亮、恬静;有人以为是噪音、是嘲讽、是丧钟, 因为他烦躁、失落、绝望。放耳声音的世界, 夜半蛙声午时蝉, 夏日雷鸣冬日风, 这些均无情无意可言, 可言的只是人自己的心情。《岳阳楼记》中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不正是很好的例证吗?
以上三个步骤, 由浅入深, 只要悉心引导, 步步都会奏效。我曾在给学生训练时, 拿出一幅图画, 画上有:山坡、小溪、草地、绿树、蓝天、白云, 学生们可根据这幅图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节课, 讲授五官写作法, 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训练。
在学生的习作训练中, 有意识地调动起学生的五官感受, 他们很自然地就写出了优美的片段。
第二节课, 讲授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要求学生当堂训练。其实在第一节课的训练中, 有的学生已经在无意之中运用到了修辞手法, 只是这节课, 我对学生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 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他们笔下的景物也会因此而多了几分灵性。
第三节, 讲授寓情于景写作法。我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注入感情, 注意运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来表达。首先, 让学生在景物描写中表达愉快的情感:
太阳还在天那边微笑着, 看云朵在互相嬉戏, 云朵们一个个都笑开了脸, 山坡敞开了胸怀, 似乎在享受着四周的一切, 微风袭来, 树木便随风起舞, 不住地摆弄着一头秀发, 树上鸟儿在唱着婉转的歌儿, 映着霞光, 小溪欢快地向前跑去…… (学生习作)
在这段“愉快”的景物描写中, 由于我要求学生注意运用“微笑”、“笑开了脸”、“欢快”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描写, 因此, 文中处处显现出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感情, 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当学生写完了带有“愉快”感情的景物描写片断后, 我紧接着要求学生在写景当中有意识地注入哀伤的感情。同样要求他们注意运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来表达。请看学生习作:
夕阳西下, 山坡上的草儿花儿大多都败落了, 个个都没精打采地垂着头, 似乎不再留恋这个最后的夕阳, 我不禁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抬头看看天空, 太阳似乎也厌倦了这闷热的大地, 早早就回家了。云朵也悄悄散去……
在这里, 学生根据我的要求, 有意调动了能表达伤感的词语“败落”、“没精打采”、“厌倦”等, 因而笔下的景物也就充满了忧伤的曲调。
11.景物描写的例子 篇十一
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很爱写景,什么“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太阳向我们微笑,树枝向我们招手,花儿向我们点头,小鸟为我们歌唱……”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也不管有没有用,只要一写出去活动,总要马上这么几句,仿佛只有这样文章才显得生动似的。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写不写景,写多少,写什么,怎样写,一定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定。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景物描写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写景为主的课文,例如《火烧云》、《桂林山水》等,把景物作为主要材料来写,来赞美祖国大自然,抒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另一种是在以写人写事为主的课文中,穿插了景物描写,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烘托特定的气氛。在这里景物描写是次要材料,只起衬托作用,一般写得比较简略。例如,《小英雄雨来》中的写景就是这样。课文开头对芦花村的景色描写,衬托了雨来爱家乡,恨敌人的优秀品质。敌人把雨来拉到河边枪杀时,写到“蓝色的天空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用景物烘托了悲壮的气氛。
不管景物在文章里是主要材料还是次要材料,都不要用空洞的话来写景物,什么“这里的风景很美丽”啦,“这种花真漂亮”啦,这样的话说了等于不说,给别人留不下真切的印象。描写景物,不管详细还是简略,都要力求具体形象。那么,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好呢?描写景物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观察有序,抓住特点
在观察景物时一定要选好描写的角度,选准一个镜头。可以按时间顺序,写同一个景物在不同时间发生的变化;也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中间向四周等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描写时还应抓住特点,抓住了特点,就能得到具体、形象的效果。请阅读下面的作文:
校园一角
学校后院,有一块草坪,别看面积只有一间教室大小,却是同学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草坪的四周是不到一尺高的护栏,护栏是用铁棍焊成的图案。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小鹿,最上边是波浪形的曲线。护栏用白色的油漆涂色,在绿草的衬托下分外爽眼。
草丛中几十盆鲜花沿护栏里侧摆放着,盆与盆之间距离不到一米,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圈。月季花居多,粉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都非常惹人喜爱。还有那红得像燃烧的火苗的一串红,香得沁人心脾的木本茉莉,就是在这儿路过,也会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草坪当中栽植着三五株小树,那是榆叶梅。它的叶子像榆树叶,而花朵却像梅花,只是颜色红红的。每逢春天,枝头开满了花朵,引来许多蜜蜂和蝴蝶,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只这小草坪,就够吸引人的了,更使同学们感兴趣的是草坪护栏一角的小小气象台。风向标和风力仪像一根旗杆高高矗立着,百叶箱洁白如雪,像一座尖顶四方的小塔,里面有温度计、湿度计和其他测量仪器。百叶箱周围,雨量量筒、量杯都放在适当的位置,气象小组的同学们每天进行观测,发布天气预报,这不但使大家增长了本领,也培养了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每当我来到校园这一角,就会引起很多联想。我们少年儿童,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百花园中,党的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我们就像朵朵鲜花,在春风中竞相开放。我爱校园,更爱校园这一角。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美丽的校园,深深地喜爱上了校园的一角。为什么会使读者有这种感受呢?这是由于作者观察有序,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
小作者为了把校园一角的景物有条理地描写出来,他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按照空间位置的变化依次描写了草坪四周的护栏、草丛中的花盆、草坪中的小树、草坪护栏一角的小小气象台。也就是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进行观察。在大顺序中又有小顺序。如:在描写气象台这一段中,小作者又依次描写了“风向标、风力仪、百叶箱、温度计、测量仪”等,层次十分清楚。
作者在有序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使文章十分生动。如:草坪四周的护栏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出了护栏的形状多样,十分美观;草丛中的鲜花抓住了花的种类、颜色、气味进行描写;草坪中的小树重点抓住了榆叶梅的叶子及花的形状来写。由于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使我们看到了校园的一角是多么美啊!从这篇作文中我们学习到,描写景物不但要观察有序,而且还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否则写出的作文杂乱、空洞,只有这样才能把景物描写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地印象。
二、展开联想,描写具体
联想,就是由你看到眼前的景物而联想到与它有关的内容。在写作文的时候,学会恰当地展开联想,才能使文章描写更具体。请看下面的作文:
美丽的莲花塘
在这秋色迷人的季节里,我们游了一次莲花塘。
翻过一座小山坡,美丽的莲花塘,立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山丘上茂密的树林,带着秋日金黄的色彩;整个莲花塘笼罩在黄绿色的绒毯之中。从柳条缝隙中,隐现出那碧绿的池水和美丽的彩亭。
下了山坡,来到塘边,只见在池塘的四周,有道红色的栏杆,弯弯曲曲,把一潭碧绿的池水围在中间。塘中水平如镜,明洁宁静。那倒映在水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青山,好像一幅宽大而又美丽的彩图。栏杆外面的杨柳,拖着半黄半绿的千百条“长辫子”在飞舞。
我们沿着栏杆,走到一个小花园里。这个花园是解放后修建起来的。花园中大大小小的穿道,把花园劈成一块块小小的花圃和各种形状的草地。草地上绿茵茵的,软绵绵的,坐在上面感到异常的舒服。花圃中,秋令时节的花儿,正在开放。有芙蓉,有凤仙,有鸡冠,有菊花,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花园中有一条主道,通过塘心亭。塘心亭呈六角形,红漆亭柱,黄瓦青砖。顶上六只亭角翘向天空,上面雕龙画凤的,还挂有六只风铃,风动铃响,不时发出轻微而又柔和的“叮当”声,听来像鸣奏一支美妙的乐曲。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使我们感受到了莲花塘的美丽。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受呢?这是因为,作者在看到眼前的景物之后,由此而展开了恰当地联想。如:作者看到秋日的莲花塘的美丽景色时,联想到它好像笼罩在黄绿色的绒毯之中;看到池水中倒映的蓝天、白云、绿树、青山时联想到这美丽的景色犹如一幅宽大而又美丽的彩图;听到亭角的风铃声,联想到这优美的风铃声好似一支美妙的乐曲。由于作者看到眼前的景物后又进行了丰富恰当地联想,因此更具体地写出了莲花塘的美,使我们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也看到了风景如画的莲花塘。
另外,我们在描写景物时还应当注意: 1.小层次要清楚
描写一处景物时,有了大顺序,还应当把景物的小顺序写清楚,写明白。无论是一朵花、一棵树,还是一只鸟,都要按一定顺序去写,做到层次清楚。2.动态静态结合
静止的景物,犹如一幅山水画,用彩笔描绘出来固然美丽;动态的景物,仿佛是一部立体的电影,用浓墨渲染更使人感到可爱。因此,描写景物不仅可以写它的静态,还可以写它的动态,也可以动态、静态结合起来写。要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描写景物,力求生动,这样才能收到感人的效果。3.写出自己的感受
看到一处景物,我们会心有所动,脑有所想。因此,在写景的同时,可以把自己感受到的写出来。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文〕
美丽的花坛
在我们学校操场的西北角,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
花坛的中央,种着几棵高大清秀的“美人蕉”,它那深绿色宽大的叶子,像一个绿色的芭蕉扇。它那笔直挺拔的茎,托着几朵艳丽的深红色花朵。多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那里呀!在“美人蕉”的前边,种着几棵“大丽菊”。它那粉红色的花瓣中镶嵌着星星点点的金色花蕊,给它增添了几分色彩。在这些花中,我最喜欢那朵花,它第一层花瓣是红色的,第二层是粉色的。这朵别具一格的花,是“大丽菊”中的佼佼者。在茂密的绿叶的衬托下,它显得格外美丽。
花坛的两边,有两棵石榴树,它们好像是两个日夜守护花坛的卫兵。每当中秋八月,它们的枝头就会挂满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这些石榴有的略显棱角,有的像个大玻璃球,熟透的石榴远远望去,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好像在向人们传送丰收的喜报。
花坛的四周,摆放着许多盆花,有不畏严寒的麦冬,有粉红的月季,有翠绿的吊兰,还有那美丽的海棠,真是美不胜收啊!学校的花坛可真美丽呀!
〔评语〕本文先交待了花坛的位置和形状,然后按照方位顺序先写花坛的中央,再写花坛的两边,最后写花坛的四周,条理清楚。这是这个片段描写的主要优点。景物描写除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动态外,还要把各部分景物的方位交待清楚,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礼花
“砰、砰、砰”,随着一阵轰鸣声,一束束礼花飞上了夜空,我赶忙仰头一看,啊,真美呀!“红连星”在夜空里绽开了花,映得夜空一片火红。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无数串乘着降落伞的小火花挂满了天空,轻飘飘,慢悠悠,就像在天际挂满了节日的彩灯。
“轰隆隆”,又是一声响,又一串礼花升腾起来了。“那是什么花?”我情不自禁地问妈妈。妈妈乐滋滋地说:“那连珠花叫‘庆祝胜利’!”真的,连珠花在升腾着、开放着,它们在彩灯群里穿梭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耳边送来“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眼前一束束礼花开放。“春风杨柳”在微风里舒展着枝条;“葡萄满园”在夜空里播撒下一串串紫色玛瑙似的葡萄;“瑞雪丰年”晶莹闪烁,像片片雪花纷飞。一束礼花,一阵金色的雨;一束礼花,一阵幸福的笑声。礼花朵朵,笑声琅琅,掌声雷鸣。夜深了,人们沉浸在幸福的欢笑之中。
〔评语〕“真美呀!”是这个片段描写的中心。对礼花的描写从头到尾突出了一个“美”字。先写“红连星”,再写“庆祝胜利”,最后一段写“春风杨柳”、“葡萄满园”、“瑞雪丰年”,很有层次。着重写了礼花的形状、颜色和动态,形象,具体。说明作者对景物做了细心的观察。声控喷泉
在官园儿童活动中心的庭院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声控喷泉”。顾名思义,那就是受声音控制的喷泉。这种喷泉,可以喷出十组美丽的图案,真是一个新颖、奇异的建筑。
当我走近喷泉时,广播里传来了《我的中国心》这支歌曲。这首歌,亲切动人,节奏清晰。顿时,被这首歌控制的喷泉,喷出各种奇异的水花,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像“瀑布直下”;有的像“彩虹公主”;有的像“荷花盛开”……最美丽的图案,要算那“芙蓉王子”了。你看,水池中央那个又大又高的喷头,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向外喷洒着芙蓉花一样的水帘,四周的小喷头,围着中间的水柱旋转。每一组喷头的小铁座上,又有三个喷头,缓缓移动,喷洒水花,既像群星捧月,又像一盏盏酒杯,斟满了香甜的美酒,热情地迎接远方的来客。忽然,歌曲变得高亢有力,那喷泉又喷出一条宛如水晶项链似的水柱,弯弯曲曲,时起时落,多像美丽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呀!
一阵微风吹过,一片片水帘,变成了一层层薄薄的水雾,洒到人们的身上、脸上,舒服极了!人们站在这喷泉面前,真是心旷神恰,流连忘返。
〔评语〕本文写的是“声控喷泉”喷水时的景色,中心是围绕着“新颖”、“奇异”来描写的。喷泉可以喷出十组美丽的图案,作者只写了其中的几组。先概括写了“瀑布直下”、“彩虹公主”、“荷花盛开”,后重点写了“芙蓉王子”,有详有略。随着歌曲变得高亢有力,写出了景物的变化。为了表现喷泉的形状和动态,文中用了几组比喻句,形象地描写了喷泉的新奇景色。
林阴大道
这是一条林阴大道,东起官园,西到花园村,它宽十五米,可供四辆汽车并行驶过。大道两旁,清秀挺拔的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交错相映,真是景色宜人!
高大的泡桐树枝叶茂盛,毛绒绒的泡桐果挂满树梢,整个树冠像撑起一把大伞为人们遮住夏日的骄阳。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一阵风吹来,发出哗哗的响声,拂去了人们脸上的汗珠;大树下,美人蕉像美丽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道路两旁;串红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开得那么火红,那么热烈。
每天无数行人、车辆沿着这条大道向前行进,就像行进在绿树红花的长廊里。
〔评语〕读了这个片段,我们仿佛漫步在这条林阴大道上。树木是那么茂盛,鲜花是那么美丽,心情是那么舒畅。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的效果呢?小作者用确切的比喻、活泼的语言,再现了景物的特点。结尾一句,作者饱含着感情,含义深远。
会城门公园的一角
会城门公园是近年兴建的一座街头公园,有一角设计得尤其别致。中间是个椭圆形的池塘,池塘的水好清啊,清得可以看得见池底铺的一块块鹅卵石,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金鱼,摇头摆尾,在池塘里追逐戏闹,不时吐出一串串水泡泡。水面上漂浮着一大朵一大朵的荷花,粉扑扑的花瓣,围着嫩黄色的花蕊,不时喷吐着一股股诱人的清香。这美丽的荷花,再配一片片碧绿的荷叶,真不愧人们所赞誉的“碧波仙子”呀!池塘边有座假山,山上有一股小瀑布,“嘟嘟”的不住地喷吐着,像织成了晶亮的白纱,又像是民间故事里长发妹那秀美的头发。小瀑布的水冲击在小石上,溅起了一朵朵水花,一眨眼不见了。池塘中间,架着一座小桥,过了小桥,拾级上假山,假山上有座红柱绿顶的小亭,人们在这里下棋、打牌、唱京剧,好热闹呀!
〔评语〕写景,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篇文章,紧紧围绕“设计别致”,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池塘、水、游鱼、鹅卵石、荷花、小瀑布等等,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它们的颜色、形状、动态一一勾勒出来了,读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美丽的静雅园
静雅园可真美丽啊!那一片片“彩霞”,一丛丛绿树,一弯弯湖水,一条条小鱼,一座座假山石,一个个彩亭,都给人以幽雅、清新、美丽之感。
我们走过石拱桥,在湖边漫步。湖水静极了,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一面巨大而透明的玻璃镜子。湖水绿极了,就像一块无瑕的大翡翠,松树倒映在湖里,分不清哪是松树的绿,哪是湖水的绿。湖水清极了,倒映着岸边的树影,清漪涟涟,树影摇摇,真是好看。远处一片“彩霞”,仔细一看,原来是簇拥上来抢食的鱼群,就像一朵五彩锦簇的大花忽的盛开了。转眼间,鱼群四散,忽的“大花”又凋谢了。此情此景,十分动人。
湖边有许多假山石,人们可以坐在上边歇息。这些假山石多么奇特:有的像一只怒吼的雄狮,正准备扑向猎物;有的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坐在荷叶上,“呱呱”地唱着歌;有的像洁白无瑕、亭亭玉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情景,不禁使我想起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和那一座座拔地而起、怪石嶙峋的山峰。
山坡上,几块奇形怪状的山石中间,盛开着桃花。一枝枝,一簇簇,真像一个巨大的淡粉色珊瑚。我走近前去,一股淡雅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恰。
“霞锦”当中,点缀着一片新绿。那是一片片青翠挺拔的松柏,生机勃勃的绿色使者,在红花的映衬下,愉快地倾听鸟儿那婉转的歌唱,拥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
〔评语〕写景的片段像是一幅风景画。要使读者对景物产生美感,就要用形象化的语言,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篇片段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游览顺序为线索,依次写了湖水,鱼群,假山,桃花,层次清晰,仿佛带领我们参观了美丽的静雅园。状物写景时,小作者用排比的句式,写出湖水“静”、“绿”、“清”的特点;在写假山时,用形象的比喻,写出山石各具神态。在写桃花和松柏时,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朵和树木的美丽、可爱。小作者学习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又会灵活运用,才写得这样真切感人。
日落
为了看日落,傍晚时分,我特意来到北海公园。登上琼岛,站在高高的白塔边。向西远望,只见一轮红日挂在碧蓝的天边。夕阳虽然比不上朝阳绚丽多彩,但它在落到地平线下之前,放射出万道霞光。它周围的云朵,都被染成玫瑰色了,碧蓝的西半边天也被擦上了一层胭脂,红扑扑的。夕阳照射在屋顶上,屋顶镀上了一层金色;夕阳照在湖面上,湖面泛起了红波;夕阳躲进厚厚的云朵里,给云朵镶上了一道金边。夕阳渐渐下坠,不那么耀眼了,显得更红艳了。红色的霞,粉色的云,好像在向大地告别。整个西边的天空,成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那圆圆的太阳像一块发光的宝石。夕阳忽地全落下去了,只剩下红色的彩霞在天边飘浮,就像是一位仙女,穿着粉色的纱裙在天边漫步。〔评语〕这是一段写景的文字,写了日落时在北海公园白塔下看到的美景。作者抓住日落时色彩的变化,写了天空、地上景物的特点,就像拍了一张彩色照片,又像是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作者词语丰富,形容、比喻都比较新鲜、恰当。
秋天的原野
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突然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了。
我匆匆走到郊外,在原野上漫步,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山谷里枫树的叶子,像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它们大概是为了向秋天表示它们无限的热情。
村前村后,等待着收割的稻田,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了一排排金色的波浪。
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形的雁群。村里的孩子们欢呼着向雁儿们招手,雁儿们也“咿咿呀呀”地叫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
〔评语〕《秋天的田野》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明显特征,逐层描写了原野的秋色。这一点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无论描写哪里的秋色,抓住秋天的特征最重要。你看,飘落的梧桐叶,徐徐的凉风,蓝宝石般的天空,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稻田,南飞的雁群等等,都把秋天的景物、色彩、声音、意境等充分表现出来了。炎热的夏天
中午,烈日炎炎,一丝风也没有。柏油马路被晒得软绵绵的,小黄狗伸出了舌头,呼哧呼哧直喘气,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街心花园里,小草弯下腰,花儿低下头,一行行小树直挺”挺地站在烈日下,树叶一动也不动。卖汽水的摊点前围满了人,只见一块人造冰上摆满了一排排黄澄澄的汽水瓶,望上一眼就感到透心凉快。一位骑车的叔叔气喘吁吁地来到汽水摊前,买了一瓶后就咕噜咕噜喝起来。汗水慢慢地消失了。他放回汽水,又抬头看看天上的烈日,脱下白汗衫,穿着背心,又骑上车行进在烈日下。
〔评语〕写景时可以直接描写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可以写动植物的情态以及人物的表情、服饰上的变化。这篇片段作文,从马路、小狗、知了、小草、小树等几方面情态描写突出夏天的“热”,又重点写骑车人的动作和表情的变化,烘托了短文的中心。
雨 中午,天气十分闷热,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小狗趴在地上张着嘴,伸出红舌头急促地喘着气。人们坐在树阴下,手不停地摇着扇子,望着那无云的天空。
下午,乌云忽然从西北角涌了上来。接着风发狂似的刮了起来。一瞬间,豆粒大的雨点儿就落了下来。开始雨滴很稀,一会儿就变成了倾盆大雨。雨水顺着房檐往下流,落在地上,飞溅起无数的水花。地面上汇成了小溪,水泡一会儿起,一会儿灭。我想,地里的庄稼可该“咕咚,咕咚”喝饱水啦!
约摸过了两个小时,雨停了。我走出屋子一看,东边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像一座弧形的彩桥架在天上。十几分钟后彩虹模糊了,太阳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树叶被雨水洗得更加碧绿。微风轻轻吹过,千万条细柳舞动着枝条,燕子又开始在蔚蓝色的天空展翅飞翔。人们又搬着小板凳来到树阴下乘凉,不住地夸奖这场及时雨。
〔评语〕作者以大雨前后的气候变化为线索,按中午,下午,两小时后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作者由于观察细致,比较好地描写出下雨的情景,以及人们心理的变化。
大雾
起雾了!大街上浓雾弥漫,到处是雾的海洋。来到街上,我仔细地观赏这少见的大雾。
现在,天和地好像被一个巨大雾帐笼罩着,到处都湿漉漉的。大街上不时有人匆忙地来往。起初只能听见脚步声,而后约在十几米外出现了模糊的人影,渐渐走近才能看清形象。当人们从我面前走过去的时候,只见他们的背影逐渐消失,晨雾把他们逐渐裹藏起来。我站在路旁欣赏这独特的景色,仿佛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潮湿的大手抚摸着我,脸上、头上湿漉漉的,鼻子有点透不过气,使人感到郁闷。〔评语〕 在这篇短文里,作者抓住了事物本质和特点,把大雾中的景物描写得形象逼真。描写大雾,作者除了细致写雾的本身特点外,还细腻地写了“我”在雾中的感觉,刻画了人在雾中的行走特点,反衬出雾大,雾浓。这样写,就比那种空泛地说:“雾真大呀!雾真浓呀!”要实在得多,具体得多。
彩虹
傍晚,雨停了。
我打开窗子,眺望着西面的晴空。
“多美的彩虹啊!”我大声地说着。弟弟闻声来到了窗边。长长的彩虹在四面的晴空中伸展着,看上去好像一座桥。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紫色,这些颜色鲜艳极了。
我急急忙忙地跑到屋外,向着彩虹飞也似地奔跑过去。我想跑到彩虹底下仰望,跑啊,跑啊,可是不管我怎么跑,都追不上彩虹。弟弟学着我的样子,张开双手,显得十分高兴。彩虹,你太美了。
12.景物描写的作用 篇十二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5、语带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兴趣。
※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5、语带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13.唐朝描写景物的古诗 篇十三
1 汉英民族审美差异
汉英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不同, 反映在审美情趣上也有所不同。汉民族在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关系上, 追求景物描写“意与境混”的上乘境界。在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关系上, 汉民族突出通过物象表现情理, 强调客观融入主观, 喜欢托物寄情、移行写神 (丁大刚, 2011:150) 。汉民族习惯于在描写景物时, 将内在的情感植入其中, 使景物获得情感, 在描绘自然景色美的同时传递一种内在的情感美, 做到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意境和谐。具体到旅游景介文本中的景物描写, 其用词大多华丽缥缈, 主观色彩浓厚, 对景物的刻画是以朦胧为美, 意蕴模糊, 不求明晰地表达景物的特点, 在表现形式上也近似中国的古典诗词。
刘长林 (1990) 指出, 西方哲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主张美学的最高境界便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 这一“摹仿论”早已渗透到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 并且一直成为西方传统艺术和美学的基本立场, 以致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艺术流派, 其本质都源于这一摹仿论。西方的这种审美观, 反映在语言上, 则表现为英语用词简约, 直观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貌, 句式结构严谨, 行文注重逻辑性的风格。
对于旅游景介文本描写功能的转换, 必须注意汉英审美上的这种差异。
2 英译策略
旅游景介文本中的描写功能的转换是以实现文本的呼唤功能为目的的。旅游景介文本中景物描写的目的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使旅游者感受到人文和自然之美, 从而产生到景点旅游的动机。因此, 景物描写的翻译应该考虑汉英景物描写在表达风格上的差异, 注重读者效应, 这样才能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汉语景物描写不重视形似逼真, 物象不是其追求的重点, 而是追求一种意境, 一种虚实不定的模糊之美, 这种美常常超越了现实, 因此汉语景物描写在写意和传神上用力甚勤, 在语言表达上也常以意合法遣词造句。英语在描写景物方面则侧重于完美地再现客观事物, 在感情的抒发方面, 以不妨碍真实地再现事实为限, 并不占主要地位, 其运用也主要是为了增加再现事物的形象性。因此英语景物描写在语言表达上, 常用介词和名词, 常借助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进行句子架构, 把分散的句子结合起来。在进行旅游景介文本的英译时, 可以进行改写, 改变句子的结构和行文用词习惯, 把汉语原文的意象表达转换为译文的形象罗列, 突出读者效应。
例1.父子松的主松苍老高大, 枝干粗壮而多皱如手臂向外伸展, 另一株矮松枝干直扑入父松怀抱, 其依偎之状, 确如父子。姊妹松为两株并立的松树, 一松如姐, 亭亭玉立, 一松如妹, 妩媚多姿。最奇特的要算含羞松, 粗干一合抱不拢, 树冠如华盖, 荫覆十多平方米。如果用手轻轻牵动树枝, 全树竟摇摆不已, 恰似羞羞答答、含情脉脉的闺房小姐一般。
译文:Father-son pine gains its name for the short pine em⁃bracing the tall one.Sister pine is the two erecting pines.The most striking one is the shy pine, with its thick trunk stretching over ten square meters, and if you gently touch the branch, it will swing, just like a shy girl.
这段文字是对湖北咸宁地区景点九宫山云中湖游览区中父子松、姊妹松、含羞松的介绍, 名字的由来是根据松树的形态。此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松树赋予人格, 同时运用一些四字的形容词亭亭玉立, 妩媚多姿, 羞羞答答, 含情脉脉, 这些词将松树的千娇百媚的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使它们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松树, 松树并不可能像人一样, 具有情感, 有情感的是人, 是人欣赏这些松树时产生的情感, 整个句子读起来有一种飘忽不定的虚实相间之美。在对这段文字英译时, 如果用英语将松树的形态表现出来, 会让英语读者觉得不知所云, 英语读者希望得到的是一系列客观地景物描述, 直观的可感的物象。因此在英译时, 可以对整个句子进行改写, 将一些繁复的具有主观色彩的词义去掉, 如皱如手臂, 直扑入, 亭亭玉立, 妩媚多姿, 如华盖, 羞羞答答, 含情脉脉, 闺房, 而取而代之以直观的具体的事物, 将松树得来此名的原因交代清楚即可, 同时如对于父子松的描述, 增补原句的主要大意于句首, 可以直入主题, 形成主题式语言。在句子结构上也可做出调整, 进行改写, 增补一些动词的非谓语形式, 如embracing, stretching和一些介词for, with, 对句子进行架构, 形成具有逻辑性的英语表达。
例2.兴建的盆景观赏园, 有造型各异、不同规格和品种的盆景, 汇聚着荆楚大地的各种珍希植物, 其形状有的像孔雀开屏, 有的似雄鹰展翅, 有的若俊马奔驰, 争奇斗妍。
译文:The newly-built miniascape garden exhibits a variety of miniascapes and the rare plants growing in Hubei Province, in vari⁃ous postures.
这是关于湖北咸宁地区景点澄水洞工程的介绍, 在这句话的最后, 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句“有的像孔雀开屏, 有的似雄鹰展翅, 有的若骏马奔驰”来形容盆景的形状, 孔雀开屏, 雄鹰展翅, 骏马奔驰, 对仗工整, 形象鲜明, 很容易勾起汉语读者的兴趣, 争奇斗艳也说明了这些盆景的姿态万千, 但这只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而且前面已经交代“造型各异”了。在对这段文字进行英译的时候, 应考虑到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这样看不到摸不着的表达只会增加其阅读这段文字的难度, 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直接用in various postures这样简洁的表达, 将事物的本来面目还原即可。
英语中动词的使用较为谨慎, 这是因为动词不仅有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的形式, 还有时、体、态和语气的变化, 除此之外, 句中的谓语动词还要在人称和数上与主语保持一致, 动词的形态变化比较复杂。在英语中, 在选择表述动作意义的方式时, 往往选择名词、介词和形容词这样的静态表述方式, 而不是动态表述方式, 这是因为这类词语的形态相对稳定, 在旅游景介文本的景物描写中尤其如此。使用这种以动表静的方式, 可以使英语的表达更加精炼和多样化。汉语表达时多采用动词, 如汉语中常常出现兼动式和连动式, 重视动态描写, 在选择表述动作意义的方式时常常是动态表述方式多于静态表述方式, 这是因为汉语动词没有相应的形态变化和句法限制。因此, 在翻译汉语旅游景介文本中的景物描写时, 常常化动为静, 使英语句子呈现一种静态特征, 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化动为静就是把原文的动态句式转化为静态句式, 强化译文的静态色彩, 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使外国游客能明白流畅地理解景点的景色。
3 小结
汉英旅游景介文本在景物描写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对汉语旅游景介文本英译时, 译者必须考虑这种审美差异, 灵活使用化意象为形象、化动为静的英译策略, 使英译旅游景介文本获得与汉语源语文本相同或相近的读者效应。
参考文献
[1]丁大刚.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14.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 篇十四
摘 要:鲁迅的小说创作借鉴了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艺术经验,以诗歌笔法为小说技巧,赋予了小说一种诗意的美,将古典诗歌中的写景经验融入到现代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大多以平常之景为对象,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景物描写与小说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对营造小说的情感氛围、烘托人物性格、寄托作者情感以及加深小说的主题意蕴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事实上正是达到了情景交融与文外之旨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鲁迅小说 景物描写 意境
鲁迅先生可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奠定了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基础;又以其创作的强烈启蒙性和批判性,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在逝世后又作为“民族魂”,成为20世纪后中国一个巨大的象征性存在。纵观以往的鲁迅研究,新时期以前大多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立论,重在阐释其思想主题诸方面,以至于鲁迅作品作为文学艺术的某些方面被忽视。直到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从情节、结构模式等角度,对其小说的形式特征和实验性加以探讨,遂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也指出一个事实:“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2]其实,不仅是《呐喊》和《彷徨》,鲁迅的另外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理解。
本文即试图从景物描写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加以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尤其是诗歌经验对于鲁迅小说独特风格形成所具有的意义。这即是说,鲁迅的小说,极大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艺术经验,以诗歌笔法为小说技巧,从而赋予小说一种诗意的美——在叙事之外,呈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特色,将古典诗歌中的写景经验融入到现代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大多以平常之景为对象,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景物描写与小说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对营造小说的情感氛围、烘托人物性格、寄托作者情感,以及加深小说的主题意蕴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3],鲁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更将感情融入其中,使得其小说具有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与诗性特征。
一、以平淡之语为平常之景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都属写实风格,因此,小说中大多是读者目所能及的、生活中常见之景物。《故事新编》虽是以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笔调对古典神话传说加以改造,但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鲁迅还是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笔法,以期获得某种真实感,从而避免了纯游戏的荒诞性。对这类平常之景加以描绘,尤其能够显示一个作家的写作功力;而鲁迅更是能够举重若轻地,用近乎白描的平淡之语进行描写,“描人所不能描之景”[4],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就平常之景而言:如《祝福》中对冬日节日氛围的描绘:“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过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鲁迅选取“天空”作为展现节日欢乐的氛围的典型意象,将“可睹而不可取”[5]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又如《一件小事》中对冬日北方城市街道的描绘:“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洁白的大道”五个字即将寒冷、人烟稀少的冬日街道送到读者眼前,直得王维“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之精魂。《故乡》中一句“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一个“抖”字便把冬日寒风料峭而旧宅凋敝的景象描绘了出来。《风波》中“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生动地将夏日傍晚的蚊虫集散呈现在读者眼前。《白光》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俨然一副水彩画。而《社戏》中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则仿佛一部画面生动的电影。《铸剑》中的“杉树林的每一片叶尖,都挂着露珠,其中隐藏着夜气。但是,待到走到树林的那一头,露珠里却闪出各样的光辉,渐渐幻成晓色了。远望前面,便依稀看见灰黑色的城墙和雉堞”;《补天》中的:“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浮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得 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则属另一色调的画面。
就平淡之语而言:如《狂人日记》中就借“狂人”之口显露出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全没月光”。对月亮进行平淡直白的描写,却简单有力。《出关》中,老子所见之景:“只见外面全是黄土的平原,愈远愈低;天色苍苍,真是好空气。这雄关就高踞峻坂之上,门外左右全是土坡,中间一条车道,好像在峭壁之间。实在是只要一丸泥就可以封住的”,将荒凉、了无人烟的关外之景勾勒了出来。又如《伤逝》中,涓生以重回会馆所见之景展开回忆:“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鲁迅连用五个“这样的”描绘涓生曾经无比熟悉的、而今却已物是人非的景象。《弟兄》中,“院子里满是月色,白得如银”,用简单的句式、平常的比喻将主人公回复平和的心境表现了出来。
鲁迅小说中描绘的景物不单以平常之景、日常之物为主,而且大都通过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出来。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备受推崇,如谢灵运诗歌如“初发芙蓉”的风格,李白推崇“清水出芙蓉”的诗歌之美,皎然推崇“风流自然”的诗歌。鲁迅认为,“传神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6]事实上,鲁迅的小说在描绘景物的时候,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也仅以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特征。这一点和杜甫所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不同,也和西方现代文论所重视的“陌生化”的艺术技巧恰恰相反,实在是非常高明的一种修辞。
二、以景物描写来丰富作品意味
中国传统诗歌追求平淡的语言,但同时还要从平淡的语言中读出多种意蕴来。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蕴藉、诗意和美感所在。正如《二十四诗品·自然》中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代苏轼也强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7]。“浓尽必枯,淡者屡深”[8],传统诗歌向来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为至境。鲁迅的小说主题丰富、人物生动、风格多样,但无疑,大量的景物描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鲁迅曾说过:“表面上的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9]其实,岂独是画或雕像,在艺术中,任何一处的人或物的描绘都是人物风貌和艺术内涵的体现。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正是以平淡自然的语言,为小说营造出了丰富的情感氛围、烘托出人物心情,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更加深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首先,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小说氛围。正如上文所举《伤逝》开篇连用五个“这样的”来描绘会馆旧居的环境,为涓生、也为读者营造出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这样的例子在《伤逝》中还多有表现,涓生回到子君离开后的租屋,“我遍看各处,寻觅子君;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我转念寻信或她留下的字迹,也没有;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又将子君主家的景象、离去时的留恋以及涓生的失落心情勾勒了出来。宋代张戒论诗,认为“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10],正是此意。
其次,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阿Q正传》中的“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经结子,芥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正是饥饿的阿Q眼中之景。《弟兄》中张沛君以为弟弟病重时所见之景:“……惘然地回身,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西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突然一声乌鸦叫。这是他平日常常听到的;那古槐上就有三四个乌鸦窠……”,用夜晚的阴森、惊心之景来烘托张沛君的沉重心情,这正与他知道是虚惊一场之后的所见之夜景。与“院子里满是月色,白得如银;‘在白帝城的邻人已经睡觉了,一切都很幽静”的安宁祥和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心情的变化早在景色的转变中完成了。
第三,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作者的情感。刘熙载说“景以寄情”[1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12],好的作家,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景与情,在文学作品中互为表里,“景随情至,情繇景生”,这是中国抒情文学最根本的特征。《在酒楼上》中“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鲁迅以斗雪盛开的梅花和山茶花来表现一种热烈、勇敢、高傲且不畏孤独的斗争精神。《药》中,“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一句,除了交代时间之外,更寄托了鲁迅对中国社会日久的黑暗和人民麻木精神的痛心疾首。
最后,通过景物描写来加深主题意蕴。多篇小说以景物描写作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情思与想象。《祝福》以“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结尾;《孤独者》结尾两次写景“潮湿的路极其分明,仰看太空,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圆月,散出冷静的光辉”“月光底下……”;《药》中的“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明天》里:“银白的曙光又渐渐显出绯红,太陽光接着照到屋脊。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地叫”等,都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道。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13]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从一个方面看,固然是“秀”,其存在本身构成一般小说中与人物、情节并列的第三要素:环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品格;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作品氛围、人物心情、作者情感和主题意蕴,也借此得以传达和深化,又属于作品“隐”的一面,从而赋予作品以深度和意味。
三、以景物描写来建构小说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以能营造意境者为佳。意境,南宋范晞文认为“情景相融而莫分”即为意境,姜夔认为诗歌需要“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吴渭说“意与景融,辞与意会”,至清代王夫之则总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14]意即情景交融者则是意境。
然而,意境论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衍生出追求“文外之旨”的另一层次,如刘禹锡认为:“诗者,其文章之蕴邪!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合。”[15]唐代皎然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16],其后司空图也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17]和“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说法,认为诗歌之美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18]。”苏轼更有“味在咸酸之外”“妙在笔画之外”的说法。
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事实上正是达到了情景交融与文外之旨的境界。“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19],通过上文对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摘录,不难看出,它们恰恰是将自然之景和日常之物与小说人物和主题的情感氛围融为一体,以景写情,寓情于景。
这里仅举一例,以见一般:“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是《故乡》的开篇。依然是用近乎白描的平淡之语对平常之景的描绘,但在这种平淡和平常中,分明有着来自作者的丰富的心理内容:这是一个严寒中没有一丝活气的故乡,是隐晦和苍黄之下萧索的故乡,是阔别了二十年之后的“我的故乡”。情与景、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正合了王夫之所谓“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的境界。另外,作为小说的开篇,本段话从一开始即已奠定了某种情感的基调和叙述的态度,既暗示了故乡当下的残破——这种残破当然不只是物质性的,如闰土由过去的青春活力到当下的衰老世故,同时也预示了故乡将来的新生——文末的那句关于“路”的议论。再进一步,《故乡》中所描写的故乡只是“我”的故乡吗?它有没有更加广泛的指涉?它是不是在象征一个已经不再传统,但依然还处在前现代的乡土中国?
清人徐印芳说:“功候深时,精义内含,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20]如果把《故乡》开篇的这段话作为实境描写,那么,读者无疑会由此体会到非常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文外之致。而这正是意境论所谓的由实生虚的基本美学原理。
要之,中国古人写诗,认为“景乃诗之媒,情乃景之胚:合而为诗”“诗乃模情写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夫情景相触而为诗”[21]。反观鲁迅小说,无不以情寓之,无不以景托之。“说景即是说情”[22],使得小说生出一种诗意,“收到抒情诗那种循迴返复、深化主题的效果”[23]。
鲁迅小说作为叙事文学,而又兼具抒情文学之美,将情与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论中有关意境的理论基本上是就诗歌而言的,那么鲁迅则在现代开创性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小说意境。这一小说意境在古典小说中有所表现,但还不是很系统,只是在鲁迅笔下,才真正成为现代小说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大概也是鲁迅留给中国现代新文学的遗产之一。而鲁迅先生在《青年必读书》一文中认为,青年人要少看,甚至不看中国书,但通读鲁迅作品,则会发现鲁迅对于中国书与中国艺术之美的体味之深。这也成为鲁迅先生身上最为引人思索的现象之一。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3]王夫之:《船山古近体诗评选三种·古诗评选》(卷五),据船山学社本。
[4]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0页。
[5]皎然:《诗式》,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天津人民出版社、香港炎黄国际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7]苏轼:《书黄子思诗后》,载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2001年版,第300页。
[8]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绮丽》,[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0页。
[9]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三》,天津人民出版社、香港炎黄国际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10]张戒:《岁寒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53页。
[11]刘熙载:《艺概·赋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8页。
[12]王国维:《人间词话》一一七条,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6页。
[13]张国庆,涂光社:《<文心雕龙>集校、集释、直译》(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51页。
[14]王夫之:《姜斋诗话》,《四溟诗话·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50页。
[15]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2001年版,第90页。
[16]皎然:《诗式》,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2001年版,第88页。
[1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2001年版,第205页。
[18]司空图:《与极浦书》,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2001年版,第201页。
[19]祝允明:《祝枝山文集·送蔡子华还关中序》,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上册),2001年版,第247页。
[20]徐印芳:《<与李生论诗书>跋》,张文勋等编:《徐印芳诗论评注》,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21]谢榛:《四溟诗话》,《四溟诗话·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69页。
[22]李渔:《窥词管见》,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上册),2009年版,第236页。
[23]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香港炎黄国际出版社,1999.
[6][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刘熙载.艺概·赋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张国庆,涂光社.《文心雕龙》集校、集释、直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1][明]谢榛,[清]王夫之.四溟诗话·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唐朝描写景物的古诗】推荐阅读:
唐朝经典古诗词句12-29
唐朝的历史作文09-30
唐朝之旅的作文12-08
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08-22
那些唐朝的诗人们10-13
解读唐朝诗歌中的情诗11-18
唐朝时期成语典故10-18
唐朝诗人朋友圈11-20
梦回唐朝初中作文600字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