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精选12篇)
1.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一
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可能出现的上述心理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调适办法,使他们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健康地走向社会。而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参与高校社团活动,是对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高校社团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团体,而正是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社团使学生之间有着更强的凝聚力,为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的舞台,提供更强的归属感,同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调适心理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2.1 引导贫困大学生心理意识不断成熟
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为贫困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一方面贫困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丰富了社交范围,走出相对封闭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活动获得认可,满足他们渴望得到承认的心理,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社团活动中与其他优秀同学的交流互动,促进他们自觉、自励、自省、自强的心理意识不断增强,消除各种消极心理的影响,能以一种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社会。例如常州工学院成立的“爱心社”,这是一个由贫困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类的社团。社员几乎都是贫困生,他们一般都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也同样承受着经济的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社团就成为了社员们的“家”,为社员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督促、互相学习的平台,社员们在这个社团里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通过对这个社团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就能充分挖掘出贫困生各方面的潜能,并在社团内互相感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下表中列出了同批贫困大学生在加入高校社团前后对相同问题的回答(见表2)
2.2 促进贫困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高校贫困大学生们都身负全家人的期望,家人指望他们成才,从根本上改变家里贫困的状况。因此,贫困大学生们都非常重视学习。但由于家庭条件和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在学习成绩之外诸如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多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整体素质偏低。笔者所在学校就曾有一位贫困大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还是我第一次真正摸到电脑呢。”可想而知,这位学生绝对要比其他家庭经济条件富裕、从小接触电脑的同学在课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经过调查,还发现进入大学后,贫困大学生在学校里担任学生干部、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较少。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据统计,贫困生在学生干部中的比例仅占10%。“不是不想用贫困生当学生干部,实在是贫困生的能力偏低,不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一高校辅导员语)。高校社团则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贫困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地锻炼和提高。如常州工学院的“英语角”,已经成为学生英语实践的平台,提升了社员们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协会的社员们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已经形成了一去具有网页制作、硬件维修、部分软件开发能力的团队;校实践小分队通过到农村、社区等地实践调查,掌握了很多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爱心社”提升了社员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交能力等等。无论是学习类还是志愿服务类的社团,都从方方面面提高了贫困生们的素质,对他们的心理起到了较好的调适作用。
2.3 促使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不断增强
高校社团活动在提升贫困生自助能力的同时,可以培育他们的“助人”意识,逐步消除惰性心理,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充分发挥“爱心社”、“青年志愿者”等服务类社团的作用,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环保节能等志愿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虽然已经得到帮助,但还有一些与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帮助,应该让爱心持续传递下去,使自我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在开展社团活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端正思想认识,在身体力行之中矫正价值取向,使其人格不断完善。
通过上述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较独特的心理状态,但只要我们在管理工作中注意准确把握他们的心态,鼓励他们经常参与形式多样的高校社团活动,引导贫困大学生心理意识不断成熟,促进贫困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其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不断增强,最终达到心理调适的,一定能使贫困生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健康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 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黑龙江高教研究,(2).
[2] 孙艳梅.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8).
[3] 李径宇.贫困的尊严[J].中国新闻周刊.,(211).
[4] 林良夫,吕澜,费英勤.高校贫困生助学策略管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2.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二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处于一个相对波动的时期, 单纯用言语进行德育教育, 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实践证明, 无视载体作用的德育, 容易流于空洞的说教, 而选用不同的载体组织德育活动, 则会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 所以德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发掘为学生乐于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载体, 以取得教育的实效。活动开展工作表明, 体育社团是中职学校学生最受欢迎的组织之一, 如下对如何有效利用体育社团作为德育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1 体育社团的特点
中职学校体育社团在蓬勃发展的各类社团中, 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校园里发展迅速, 成为一支最为活跃、最具有生机活力和影响力的校园学生社团, 同时也为繁荣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 是中职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多得的组织。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相互依存, 为“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做出积极贡献。另外, 这类社团是以共同的观念、兴趣、爱好和追求目标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自愿参加活动的学生组织。社团有群体目标的整合性, 大家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而努力。体育社团具有普遍的群众性, 表现为参团人数多, 成员来源广, 社团辐射面广。在中职学校里, 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 所以信息传播的对象多、速度快。
2 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对阳光体育的作用
2.1 以体育社团组建为载体, 丰富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内容
多年来, 我校认真贯彻中央7号文件精神, 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关键载体, 学校逐步形成了篮球社、街舞社、羽毛球社、气排球社、滑轮社、武术社和健美操社等7个体育类品牌社团, 社团建设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截至目前, 注册会员已达1000多人, 为整体推进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奠定了基础。
2.2 以校园社团活动为纽带, 营造校园阳光体育运动氛围
这些体育社团定期开展各项活动, 他们的精彩展示吸引着更多学生根据自己特长选择和参与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学校每年举行新生杯、社团文化节、校园艺术节等社团活动以及篮球联赛、气排球联赛、羽毛球赛等体育赛事, 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 激发学生自信心和参与运动的热情。
3 体育社团对德育教育作用的主要因素
3.1 普遍教育性
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奋斗是产生凝聚力的内在条件, 社团将众多兴趣爱好、志向相同的同学汇集在一个团队之内,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体育社团具有内部民主、思想自由和关系平等特征, 活动内容和方式更加贴近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 再加上成员加入社团的自愿性和目标的趋同性, 能弥补正式组织等弱化的功能, 对性格各异、个性突出的学生更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3.2 典型示范性
体育社团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会给学生们带来某种示范性效应, 引起众人的仿效, 重塑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观念, 影响全新的人生理念的形成。
3.3 无形的组织性
体育社团活动有着一种强大的组织优势,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裁判学习、裁判工作、座谈会、社会调查、影视欣赏、辩论、走访、网络交流, 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活动,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 都是在构建无形的教育组织平台, 为我们进行学生德育提供了舞台和载体。
3.4 思想载体性
体育社团活动汇聚众多学生, 社团所倡导的思想就更容易让同学接受, 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的主流。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选择的自主性、参加的广泛性是学生社团活动的突出特点。体育社团活动是在学校的主导下进行的, 这就使得社团活动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操作与引导, 成为广泛的活动舞台和思想载体。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充分利用体育社团, 推动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3.5 增强身心健康
目前相当部分的中职学校学生都是处于单亲、留守孤儿的家庭, 学习基础薄弱, 缺爱心缺关心。在面对学习、人际、就业及现实与理想等方面的问题上, 心理负担日益加重。由于心理调试的水平不高、心理调试的渠道不通畅, 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已存在的心理问题, 而意识到的多数也不愿意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由此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 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 甚至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学校体育社团开展的体育活动, 在促进学生心理和性格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集体项目要求成员之间要团结协作, 这有助于改善孤僻、自闭的性格;太极拳、瑜伽、棋牌等项目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活动, 稳定情绪;耐力项目能磨练人的意志, 培养顽强拼搏的品质;体育娱乐活动可以调节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 有助于保持愉快自信的精神状态,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
4 结语
学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体育社团的建设是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职业学校学生工作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断地给予引导、大力支持, 推动体育社团建设跟上一个新台阶, 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3.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社团建设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04-02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由此促使高等教育进入全新的阶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在大规模的实行,伴随着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我国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由此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譬如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社会创造的条件与导向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大力建设学生社团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社团是在高校的学术性、专业性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是参照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理念以及自身兴趣相结合构建起来的,兼具互益性与公益性。如果把学生社团中的互益性与公益性有效融合为一个整体,会大大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促使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就业形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大学生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反应能力等,以及在就业竞争中所展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欣赏能力和对比优势。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市场,可以衡量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下。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来说,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结合当下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实际发现,就业能力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素质教育已经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普遍认同,但是,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依然更多地倾向于固化的知识教育,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有效的发展,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够等。在面临严峻的社会岗位竞争时,部分大学生会表现出手足无措的样子,缺少竞聘就业岗位的自信心与竞争力,究其根本还是大学生缺乏较强的就业能力。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要素有很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较强的心理素质
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会有“我要找到一份薪水高、休息多、工作环境佳”的就业心理预期,但是在真正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时,对大学生的身心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出现依赖、攀比的心理,导致自身的择业能力受到限制,增加择业难度。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对大学生的择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从本质上来说,就业能力也是个人表现力的体现。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就业的机会,减少就业形势带来的竞争压力。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的前提是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挥。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些大学生只重视课本知识而轻视社会实践,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基础知识等,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不到显著的提升,在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时,由于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明显增大。
(三)人文精神有待加强
就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普遍提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不但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专业知识、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还要对企业文化、经营方式、价值理念有全面系统的理解。但是当前大学生缺少较强的人文精神,不能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完美融合在一起,由此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
(四)核心竞争力不显著
就业不仅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密切相关。大学生若想比同时期的毕业生更快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有部分大学生,缺少较强的社会岗位竞争意识,在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竞聘中,没有充分凸显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学生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一)锻炼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校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还有待提升,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的能力。大学生社团,是连接社会与课堂的桥梁,而大学生社团活动则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期准备活动。文学类社团中的诗歌协会、英语角等,或是文艺类社团中的演讲与口才协会、声乐团等,这些都为大学生创造了语言表达的空间与机会,社团成员之间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讨论、表达自身的观点,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更多的就业经验与能力,可以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提升大学生组织协调能力
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式是高度的分工与高度的合作,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已经成为工作中较为重要的能力。部分学生干部在就业的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干部在学校期间获取了更多的锻炼机会,组织管理的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因此在就业与择业中,学生干部能快速的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并且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大学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完善自身的协调能力。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性质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其规章标准以及组织原则都是由社团成员共同策划与制定的,社团中的每个社员都会参加到社团组织的活动中,社团中的一切事务都是由社团成员共同商议决定的,并且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在社团内实行这种机制,可以全面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大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能力
学生对不同类别社团的选择,通常都会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进行。学生社团的建设,更好的为大学生运用、检测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创造了平台。社团如果要开展高质量的活动并形成自己的活动品牌,也必然离不开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科研平台的支撑。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提升了自身应用专业技能的水平,在应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不足和弊端,从而不断激发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由此自身的就业能力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四)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社团活动中,社团的成员大部分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构成,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不仅使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量、提升专业素养,还能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人际交往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后,会遇到多种多样的状况与难题,在找寻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会促使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学生社团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一)规范社团活动机制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虽然社团也都有自己的《章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社团是自发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社团的领导单位,通常对社团活动的内容指导较多,而对于社团内部的运行机制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社团往往会存在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甚至经费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或者学生社团联合会建立健全社团的制度建设,严把社团成立审批关,做好过程管理,建立社团考核评优制度,对社团的组织机构、经费使用等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学生社团和谐、稳定的开展活动。
(二)拓宽社团经费来源
学生社团若想有序运行,必然要有相应的活动经费来支持。目前,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以及部分企业的活动赞助。为了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共青团组织可以从统筹校园文化活动的角度,对社团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此外,不同类别的社团,可以根据自己社团的特色申报相应的活动项目,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组织经常开展全国性的活动立项,以项目经费来支撑社团活动的开展。社团还可以积极参与省市科技部门、大学生留创园或相关企业单位开展的就创业大赛,比赛获得的奖金也可以作为社团活动的经费来源。
(三)提升社团活动品味
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平台,社团不能仅仅满足于小型、分散、临时性的活动安排,要实行品牌化活动项目的塑造工程,要结合社团依托的专业背景和科研平台的支撑,极力打造具有社团自身特色的富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充分提升社团活动的品味,彰显社团的影响力。
(四)强化社团指导力量
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必然需要高水平的指导力量。高校可以实行社团成员自己邀请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原则,把热心学生活动、能力强、素质高的老师选聘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尤其是把一些师德高、造诣高的教授、博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指导社团活动过程中,也可以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或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等,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实现社团组织、社团成员、指导教师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海丰.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3(03).
[3]周晓霞.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4.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四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托学生心理社团,注重发挥学生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心理社团建设,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社团;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多个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仅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的教学单一途径显然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也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需求。为此,在实践中,我们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社团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社团是大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由心理学爱好者组成的学生群体。心理社团以“自助、他助、助人”为宗旨,采用各种活动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引导同学们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同时,还为他人提供心理援助。心理社团团结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共同学习、研究心理学,举行各类学习生活情感交流活动,营造一个真诚友爱的群体,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广大同学心理素质,展现青春人生。心理社团组织成员学习研究心理学知识,对会员进行心理咨询技能培训,提高同学们掌握心理知识的深度及运用心理技巧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开展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案例分析等活动,浓厚校园学术氛围。
在高职院校,心理社团广泛通过心理讲座、校园网心理论坛、成长训练、朋辈辅导、宣传专栏、心理征文、心理剧创作和演出、心理拓展训练、心理电影赏析等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推广与宣传工作,丰富同学们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校和谐进步。积极解决社团成员面对的各类困难,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协助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访谈、心理调研等服务,了解同学们的心理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
心理社团以其群众性为基础,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团活动、有效地弥补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时空局限以及专业人员少、缺乏学科支撑等的不足,充分发挥了在大学生个人成长、朋辈互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心理社团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一)有助于高职学生关注自我心理状态
中国人普遍具有“内敛”的性格特征,而且高职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大多有自卑心理。常常不能正确面对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向老师咨询心理问题认为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这使得许多高职学生无法认识到更不能及时排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影响,个别学生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心理社团关注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况,在活动的组织中营造互相尊重、无条件接纳的氛围,人际环境宽松,引导同学们重视自我心理状况。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发展出个性与自我,人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完善。有调查表明,高职院校中有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咨询,但只有48.6%的学生愿意面对面咨询;86%的学生有咨询愿望,其中64.2%的学生对走进心理咨询室存在种种顾虑。心理社团为每一个成员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成员间人际交往的愿望和能力,每个人都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在轻松的活动和真诚的交流中,培养了学生了解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社团的活动让成员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自我评价偏低。普遍缺乏自信心。高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尤其重要。而相信自己是人的一种自爱能力,同样是开发自己的潜能,走向成功的动力。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会丧失成功的机会。有了自信,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幸福的人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团成员对自己的评价会更加客观真实,优点让他们更加自信,也能够正视本身的缺点和不足。在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让成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了解并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人接纳和支持的,在真实的体验中改变对自我的消极评价和认知偏差。社团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获得新的经验,培养积极、稳定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科学的确立人生目标,即使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也能够充满自信的理智地对待,保持心理的平衡。心理社团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客观对待自我,适应环境等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三)心理社团能够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
5.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五
文/季 钰
摘 要:初中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学重点,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精心研讨,巧妙构思,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探讨论文
★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总结
★ 心育征文范文
★ 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计划
★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
★ 高二下学期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总结
★ 拓展“宽、深、厚”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 预防职务犯罪心思想总结
6.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六
摘要:因大学生自身主客观因素、高校重视程度、各地政府支持力度与社会关注度等条件的影响,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面临诸多问题,但大学生假期支教对缓解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假期支教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自尊心、进取心和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探索了大学生利用假期支教与留守儿童、高校、政府、社会实现互利共赢的可能性,以期建立大学生假期支教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留守儿童;教育功能
本文探讨的大学生支教主要是指寒暑假辅导留守儿童,一般为各高校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假期支教,虽然一开始在缓解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上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大学生假期支教的深入和后续发展,矛盾逐渐凸显,一些弊端的解决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1.学生思考和准备不充分。部分大学生把“假期短期支教作为一场乡村游学风情游”,作为增加自身社会经历的重要支撑材料;或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参加了“不得已而加入”,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或对自身吃苦耐劳能力估计过高,到偏远地区又不能适应当地教学及生活环境,心理落差严重,导致无心支教。
2.高校培训和监督作用不足。“支教高校作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本应该在大学生支教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1]但目前各高校假期支教团队一般是在每年的“三下乡”活动前临时组队并自行向学校进行项目申报,项目太多,时间太紧,高校不能为支教团队成员给予相应的指导。而支教大学生大多又非师范类专业出身,支教前缺少心理辅导、安全知识普及和教学技能培训。支教中各高校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支教后又没有对支教大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和反馈,导致大学生假期短期支教横向做的多,纵向做的不够。
3.政府关注和资助力度不够。近些年,各地政府走马灯似的接待了形形色色的大学生支教团,一些地方政府把它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一开始还有分管教育的领导出面接待,但之后十天半个月都不再过问。同时,“差环境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支教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大学生假期支教时间短、流动性强、连续性差,但“教育是一个长期行为,需要反复操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因此地方政府不愿投入太多资金来改善大学生假期支教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很难全身心投入到支教中去。
4.社会理解和鼓励意识不强。当地教师、家长和学生虽然也意识到大学生支教可以给当地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也意识到一旦支教结束,大学生离开,容易造成人走茶凉的感觉,担心扰乱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同时,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不知道如何在同学们中树立威信,执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现象,造成当地教师、家长对支教大学生的教学能力不够信任。此外,由于知识和文化的差异,支教大学生难以和当地的村民、教师沟通,有时甚至产生矛盾。社会大众容易对大学生假期支教产生“走形式、走过场”的偏见。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物质给予”多于“情感关爱”
1.重学习成绩,轻素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陈旧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完全突破。家长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判子女听话与否的重要标准,老师在“优等生”与“差等生”之间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来考核学校。家长、老师、学校前所未有的达成一致―――文化课学习为重,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基本被文化课所取代,政府大量投入新建的现代化舞蹈室和音乐室被闲置,更不用谈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和法制教育。重学习成绩、轻素质教育的现状导致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2.重物质资助,轻心灵关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般以“金钱+自由”模式惯着小孩,却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4]老师采取强迫压制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教育活动缺少民主交流,忽视了留守儿童的主体性;政府在继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之后,留守儿童又被全面纳入“两免一补”受益范围之内,“营养餐”也进入农村中小学校园,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虽然留守儿童手上可供自己支配的物质增加了,但与父母、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拉大了,遇到困难时情绪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往往会导致他们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
3.重硬件建设,轻文化熏陶。学生可以在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自“三农问题”提出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环境逐步改善,多媒体教室、新的校园广播设备、标准化食堂和宿舍等相续启用,使农村中小学校园焕然一新。应该说目前落后地区的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基本达标,但学校的软实力却强差人意。与城市中小学生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每周在校住宿十天,他们的课余生活尤为单调,学校基于安全考虑,往往晚上早早就把他们锁进宿舍,在他们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关键时期,没有集体游戏、没有素质拓展、没有图书阅读,只有冰冷的“铁窗”包围着他们。
三、充分挖掘大学生假期支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功能
1.通过传递爱心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认为父母在物质上的给予是在弥补精神上的亏欠,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从而缺乏感恩意识。大学生支教无私奉献的行为具有渗透力,使留守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同化,让他们学会去感恩身边的人,学会感恩,回馈社会。
2.通过平等交流增强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在很多时候留守儿童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他们悲观、自卑。留守儿童与支教大学生之间没有老师与学生身份之别,没有“优等生”与“差等生”之分,他们是一种平等合作、和谐友爱的.良好关系,在平等交流中,他们感受到的是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以及欣赏的眼光,他们在尊重与鼓励中增加了自信、乐观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了较强的主体意识。
3.通过拓宽视野激发留守儿童的进取心。“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假期支教的形式一般为艺术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是偏远地区学生平常难以看到的。但往往留守儿童的潜能和个性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得以充分挖掘,求知欲、钻研精神、竞争意识可以得以快速培养。支教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励志故事、爱好特长也可以在留守儿童中产生积极示范作用,让这些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4.通过亲情陪伴塑造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对他们的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影响。支教大学生在留守儿童假期最孤独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通过指导作业、组织游戏活动、照顾起居生活给予他们父母般的亲情抚慰和关怀,改变他们内向、自卑的性格,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四、革新理念,构建互利共赢的支教机制
1.把假期支教作为拓宽留守儿童视野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支教可以成为城乡间的嘹望平台,成为传递山里山外信息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地理和经济的落差,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观念的落差。支教大学生通过与留守儿童的互动交流,将自己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成长故事和兴趣爱好讲述给他们,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视野,了解到了大山以外的世界和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
2.把假期支教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实习支教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从课堂教育延伸到了实践领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5]支教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在增强自我认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一旦高校对大学生加强支教前的指导与培训,支教中的监督与控制,支教后的跟踪和反馈,支教大学往往可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不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把假期支教作为缓解农村教育资源缺乏的关键补充。“政府应整合社会人力资源,鼓励高素质志愿者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6]目前,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还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往往是由数学或语文老师兼任。大学生通过在高校各种社团的锻炼与学习,很多人具有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特长,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引进这些“高素质”大学生利用假期前来支教,为留守儿童带去平时接受不到的“专业教育”,以弥补农村地区专业教师资源的不足。4.把假期支教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载体。“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教育平等问题已经主要不是物力平等,而是智力平等的问题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支教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前面已经分析,支教可以成为贫困地区学校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管理水平,成为和谐社会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的纽带与桥梁。同时,支教行为本身是奉献,是献爱心,它可以在全社会引导社会奉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6):83-84.
[2]张健.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7):41-42.
[3]肖亚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因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7-9.
[4]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1(12):112-113.
[5]孙秀玲,何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探讨―――以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5-70.
7.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七
关键词:中学,社团活动,学生成长,作用
雅礼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社团活动在长沙市乃至湖南省小有名气,除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之外,还与学校的正确组织、合理管理与积极引导密不可分。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校园活动与学习相互支撑,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提高了综合素质和情商,推动了校园文化发展。
我校社团活动起源于2002年,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程。目前已有三十多个学生社团,如科学创造类的科创联盟、DIY创意联盟、计算机协会;学习类的YES英语社、雅风文学社、雅苑国学社、哲学社、模拟联合国、读书社;人文社会类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雅绿环保社、军政社、商业协会;传媒艺术类的雅礼之声广播站、雅礼电视台、主持人协会、FILM电影社、街舞社、民舞社、SKY戏剧社、YAKA摄影社、音乐联盟、JUMP动漫社、魔术社;还有体育类的雅奕棋社、羽毛球协会、排球协会、女篮社、足球协会。各社团在校团委的组织引导下,形成了以高二学生为骨干、高一学生为主体、高三学生适当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繁荣局面。
笔者作为普通社团活动积极参与者,深刻体会到:丰富的中学社团活动对在校学生学习及健康成长多有益处。
一、社团活动是文化学习的兴趣延伸
在雅礼社团中,有多个学习类社团,比如YES英语社、雅风文学社、雅苑国学社、哲学社、读书社等;另外,还有多个社团的活动也涉及中学各科知识,比如科创联盟、计算机协会、执雅报社、雅绿环保社、军政社、商业协会等。
社团的学科特性与高中课程的某一科或几科的教学基本特点有一致性,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对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接受与提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社团活动让对某个问题同样感兴趣的学生走到一起,通过文本研读、讲座交流、实地考察、专题跟踪等多样的方式,促进了学校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学校课程建设更符合时代性、科学性。
学校社团的活动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还是一种良好的补充和调剂。社团活动的开发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关联起来,让学生充分地深入生活、理解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素材;反过来,这些收获又激发了参与者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我们积极地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比如一些社团自办定期刊物,像YES英语社的《Wings》杂志、文学社的《雅风》杂志,面向学生老师和家长发行,为此,这些社团的成员不但负责其中的某项工作,而且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抒发情感、描绘人生、阐述社会现象、播种青春梦想、收获成功喜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知识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可以进入社会、深入心灵的,而由此带来的对某一学科的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成为学习的最佳动力。
二、社团活动是专项人才的初训基地
社会需要通才,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专才。帮助学生找准专长爱好,今后能从事自己既热爱又擅长的工作是社团组织者的愿望。雅礼中学的科学类社团如科创联盟、DIY创意联盟、计算机协会,还有传媒艺术类社团如雅礼之声广播站、雅礼电视台、执雅报社、主持人协会、FILM电影社、街舞社、民舞社、SKY戏剧社、YAKA摄影社、音乐联盟、JUMP动漫社、魔术社等,都有挖掘培养学生某一方面专长的功能。从社团数量来看,这一类社团占了全校社团的一半之强,足见其深受同学们的喜欢。以动漫社为例,每个年轻人的心中都有一股动漫情结,我们从小就在《猫和老鼠》《玩具总动员》《七龙珠》等经典动漫的陪伴下长大,从小就用笔在纸上、墙上涂涂画画,其乐无穷。动漫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甚至部分成年人的喜爱,其产业从影视、刊物、公仔、电游,一直到衍生产品,是一个规模巨大、盈利丰厚、机会众多的朝阳行业。截至2013年底,根据百度搜索风云榜数据显示,在我国动漫排行榜Top50中,国产动漫占18席,搜索份额占26.3%;国外动漫占32席,搜索份额占73.3%。目前中国的动漫行业需求大、创新能力弱,学生投身动漫行业将恰逢其时。
雅礼动漫社在学校属于大规模社团,参加人员多,管理难度大,社员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动漫社采取的是“两头发展”的模式———一头抓动漫的普及,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另一头抓动漫人才的挖掘和培养,除了要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和艺术天赋之外,一个好的动漫人才还需具有突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复杂动漫制作软件的编辑能力、影视艺术的编剧、导演、表演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努力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动漫社连续多年参加了长沙市动漫展,并在动漫展的设展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动漫社也主动承办了长沙市动漫展,与外校和社会上的动漫高手们进行了高水平的交流,也获得了参展来宾的高度认可。试想,在经过2至3年动漫社活动的锻炼后,少数初步具备了以上特质的优秀动漫苗子,其今后的高层次求学过程和动漫事业之路必将十分精彩。
三、社团活动是素质锻炼的有效载体
当前的中学教育不仅需要学习各科文化知识,还需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拓展,需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国家和世界。通过开展人文类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更多接触到真实的社会。学校的人文类社团有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雅绿环保社、军政社、商业协会等,它们已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和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比如我校的赤纳斯军政社,内部分为军事部和政治部。军事部开展模战、电竞、格斗、武器知识介绍等活动,在这里,“军迷”们能找到自己最爱的项目,在游戏、训练、交流中了解战争的真相,也因此更珍惜和平的生活。而政治部分历史组、时事组、辩论组开展各种活动,像历史组引导大家分析各个朝代有名的历史战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对现代及未来战争的启迪;时事组根据当前的时事热点,组织社员们交流观点,看清当前我国及国际军情,拓宽视野;而辩论组利用自己的组织、策划优势,为历史组、时事组的辩论赛及与外校的辩论友谊赛提供支持,拓展了政治、历史、地理、以及部分理科知识,也帮大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友伴,体验了高效的团队合作。在这个社团平台上,实现了个人兴趣和能力的最大化,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社团活动是学生情商的培养摇篮
情商是一种识别自我和他人感受,自我激励并管理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情绪变化的能力,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的培养,需要有展现自我的平台、锻炼自我的机会以及团队合作的经历。如果说智商靠的是学生的“天赋”与刻苦,以及老师们的引导和促进,那么,人文与艺术类社团的活动可以成为培养情商的摇篮了。前面提到,学校有众多的人文与艺术类社团,总数多达近二十个,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并通过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情商得到提高。以笔者参加的街舞社为例,本人从小学开始就喜欢街舞,经常跟着电视模仿,还磨着父母让我报了长沙市青少年宫的街舞班,我的街舞独舞也曾是初中班元旦晚会的保留节目。而在雅礼,我通过街舞社找到了一群好伙伴,一起切磋舞技,好不开心。今年暑假,正是“小苹果”红遍全国之时,我们雅礼街舞社和雅礼音乐联盟合作,全学生独立编排录制了青春励志街舞版“雅礼小苹果”并上传搜狐视频。炫酷的舞步,励志学习的情节,无厘头的搞怪和紧接地气的创新,视频一上传就火爆校园。在“雅礼小苹果”的录制过程中,我不但参与了表演、秀了一把舞技,还是节目策划人之一,各种辛苦及成功后的喜悦,真是一言难尽。整个节目需要街舞表演队、导演组、摄像组及电脑后期制作组的通力合作,既体现了我的个人特长,又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学会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深有体会地感受到,对我们这些还未走向社会的在校生,社团活动对培养我们的情商十分有益。
五、社团活动是健康生活的乐趣来源
8.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学风建设;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自主开展教育活动为形式的学生群体组织。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组织载体,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中大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拥有大学生社团三万多个,平均每个高校有二十个以上的社团。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数占在校学生人数的75%以上。
一、大学生社团的特点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生活、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大学生团体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1.广泛性: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因地制宜、相对独立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对成员的要求也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加入各类社团。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也使得学生社团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专业性:大学生社团所处的环境特殊,专业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依托学科、专业而发展的社团热衷于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注重对社团成员在专业方面的技能培训与提高。如英语社团、日语社团等。一些社团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纷纷开展专业理论和学术研究,提升了社团的专业水平。
3.实践性:尤其是学术类、科技类大学生社团,目光远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求,各社团组织实践活动不断地求新、求异、求变,以社会为实践的平台,正在成为校园文化创新的新型组织力量。
二、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1.学术性社团数量相对较少。在一些高校,真正有利于人才培养、学生素质提高的学术性社团少且活动开展不活跃,而学生组织的娱乐性社团多且开展诸多活动。娱乐性学生社团,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是有一定裨益的。但是,如果这类社团数量太多、组织混乱,势必会影响学生正常的理论学习、学术活动。据调查,目前一些高校中娱乐性学生社团太多,对主流学生社团活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一些社团建设中文化含量不足,加之学生利用社团发展自我的意识欠缺,一些社团活动缺乏竞技性,社团成员的个人兴趣或特长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的社团活动缺乏知识性,仅仅以集体游艺或观赏为出发点,对社员的成长帮助不大。从数量上看,学生还普遍不能够从学业角度理解社团,专业科研型团体数量明显不足,有的科研型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成效不明显,失去了对好学上进学生的吸引力。由于吸引力不足、学习性不强,社团活动的不稳定性在增强。过多的娱乐性社团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如果放任势必使部分学生对理性思考倦怠而热衷于非理性,遇事处理简单,不善于从多维视角去观察和分析事物。
2.社团活动经费不足。据调查,50%的学生和社团骨干都认为制约社团积极开展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经费问题。目前学生社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1.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2.学校经费支持;3.商业赞助。然而事实上,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极为有限,学校经费支持也难以保证,尽管不少学生社团尝试利用社会资源筹集经费,开展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不少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提供经费的种种要求,又往往与学生社团的运作产生冲突,使得许多学生活动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较为充足、稳定的经济来源是高校学生社团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3.教师参与度小。许多高校校园内,学生社团活动表面上非常红火、热闹,但绝大多数学生社团是由少数几个学生自发组织的,教师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参与组建的少。由于缺乏教师的专门指导,有些社团组织非常混乱,没有完善的制度安排,特别在组织人事制度与资金使用制度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与此同时,教师难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来赢取学生的关注、信任与敬重,这样的工作成效可想而知。
三、大学生社团发展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高校学分制的采用为学生提供了非常灵活的选择性,使得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但也由此使得原来的班级管理开始显得松散和不稳固,社团通过对成员的情感和志趣聚合,使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形成一种有益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建的,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以锻炼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为目标。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社团组织,其成员大部分是来自同一专业或相关专业,所以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例如知识讲座、作品交流、竞赛、义务服务等,他们可以相互切磋、深入研究,使所学知识得到不断强化。同时,大学生社团成员又不同于学院,即使是专业性社团组织,其成员也往往来自不同专业,这就为在社团成员间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交流,使成员感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提供了条件,从而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效果。当然,社团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见到成效的,需要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干部及其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建立起社团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组织有传统、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从形式和内容上建立起社团的独特气质、开放的社团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提高社团活动层次,提升社团活动的学术水平,在社团成员中开展学术讨论,培养社团成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创新精神。将社团建设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统筹考虑,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第二课堂”的作用,从而解决指导教师和专业设备不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四、如何使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1.坚持正确导向,促使社团建设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大学生社团建设根本上要服务于学风建设,实现学风建设与学生社团发展的互动。创造条件组建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学术性社团。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围绕学生专业特色创建一些理论型社团、科研型社团,将德智体美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起作为社团活动考核的指标,在社团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以此推动全校的教风、学风、校风建设。
2.采取多种方式弥补经费不足的缺口。学校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和经费保障;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向社会要资源,指导学生社团与社会各领域如何开展合作,为社团与社会各单位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使广大同学通过学生社团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并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开展各类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实践活动、并在深入社会的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和提高;采取内部公开的原则对社团活动经费进行管理,使财务管理透明化,既有利于经费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社团的持续发展。
3.选派优秀教师指导社团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此强调,“要加强对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应精心挑选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社团指导教师,鼓励高素质的教师参与指导。教师除有指导某个社团的专业特长外,还应该具备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并把教师指导社团工作的优劣作为其聘任、晋升的重要条件,对认真、积极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的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同时,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大家都来关心社团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之,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促进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工作新的着力点,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充分挖掘大学生社团的潜力,大学生社团就会成为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29.
[3]刘文初.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7):84-86.
9.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九
学习美术学科对小学生的意义
摘要: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对其进行早期人格培养的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的美育已不单纯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思想、情态等方面的全面性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学生学习美术学科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的现象。更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优秀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天生拥有的,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逐渐形成的。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以成长。因此,通过教学活动,增进其人格健全及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和思绪得以表现,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对其进行早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包括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两个方面,著名英国教育学家赫伯·里德则提出所谓完整人格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美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心、育格,这个“格”就是指人格。纵观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最早被追求的是其品格教育的功能:着重人的性格的自然完美性,重视精神的熏陶,并使之获得品性高尚。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以正确的早期教育为起点,儿童时期正是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胚芽时期。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的美育已不单纯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思想、情态等方面的全面性培养。所以,在美术活动中重视早期的人格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里特曾说:“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儿童的服从性,而是为了儿童生长的自然秩序的陶冶。” 而美术教育正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及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令学生乐学爱学。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令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变得更有智慧,更有爱心,最后既能成就自己也能帮助他人。
在众多的学科中,无论是数学、语文、英语„„都有它特定的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公式。正因如此,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担心自己达不到一定的标准而对学习有恐惧感,这里也反映了一个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我则通过一系列的美术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鼓起勇气。美术学科最显著于其它学科的功能在于它的独特性,它没有唯一固定评价对与错的标准,允许具有不同风格,鼓励运用多种灵活的手法去表现。所以学生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尽情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一团陶土中尽情宣泄自然流露的纯真。进行色彩训练课时,我让学生尝试多调色,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后用大笔把
画纸填满,最后我发现画面效果是如此惊人的美妙。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到大胆表现的喜悦,随着成功感的产生,自信心也相应地增强了。对自己有信心的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度便越好,并越能学习,在各方面都会得到均衡的发展,素质也将会更高。
其次有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在美育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让学生从小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首先就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无论使用何种材料,都应以一种利落的日常程序将其安排得秩序井然。工作前桌面工具要有条理地摆放整齐,创作时画笔不可胡乱把水或颜料甩到地面和墙上,工作完成后自己把东西收拾干净,公用工具放回原处。关于这一点我很坚持。因为这是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去担负起自己职责的机会。当学生完满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后,他会产生自豪、满意的情感,下一次就会很乐意主动地去承担任务了。从小事中对学生灌输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责任感这种观念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环。
学生美术学习有一个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却有些学生常常画到一半就丢开想去玩,遇到这情况,我不会强迫他继续画,因为这会令他觉得厌烦,但我又不可以孰视无睹这种不负责任,半途而废的态度。所以我采取启发式的手法去帮助他们。我会和他们讲讲故事和提一些问题如: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做到一半突然不想做下去了,你们猜结局会怎样?消防员去救火,到达目的地才发现工具带不齐,没法救人了,你们认为这种是负责任的行为吗?学生们听后都意识到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结果有多严重。明白了这一点,他们都会不好意思地重新执起了画笔。从收拾用具,整理作品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具体活动中,学生开始体验到形成责任心的必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意识会逐渐强化为对学习和工作的认真负责,为以后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学习美术学科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的现象。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关爱造成他们依赖的性格,让学生多参与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相互爱的精神。在美术教学中,我常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集体创作活动,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件大的作品,小组进行手工制作等。在《可爱的家园》纸工课中,我让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在小组里进行分工,画、剪、粘、修改完善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小劳手把关。由于是比赛形式进行,学生们都很重视作品的效果,同时也很清楚假若其中一位成员不尽职尽责,可能会造成最后的成果不如理想。于是,一种“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自然而然在心底迅速建立起来,制作过程中,互相配合,群策群力。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交往中,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溶入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中,体现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通力协作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一已的愿望置于团体目标之下,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学协调一致。
三、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能够培养其综合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据研究表明,要顺利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只具备一种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培养一名艺术家,着眼的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培养人各方面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但决定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并且落实到生活中,还可以帮助解决碰到各种问题。具有综合才能的学生将来长大后才可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学生学习美术学科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在过程中逐渐 形成和发展。如剪纸课,可以陶冶对装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培养专注、细致的品格,提高手、脑、眼协调统一的手工操作能力,色彩训练课培养个人的感觉和观察力,让其养成细心观察,感受事物的习惯,陶艺课则从了解接触泥性,熟练运用材料和工具中,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儿童品格教育的过程尤其重要。美术教育毕竟不是把学生训练成为一个小画匠或比赛得奖高手。只有当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充实了精神世界,丰富了生活积累,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这才是施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学生长大后,即使不从事有关美术方面的工作,但只要他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身心健康,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小学美术教育最成功之处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达到精神与人格在每一特定阶段的完整性。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我们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股培训班热欲发膨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新的时期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小学美术教育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的,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扩大其视野,丰富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促进他们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此外,美术教育也将有助于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各项工作。
下面简述一下它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美术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美是生活中合乎规律的,与内容和谐统一的,丰富独特又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美的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审美活动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与其它意识活动不可能相互割裂,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生活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和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判断诸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即使处在同一社会、同一时期,来自同一区域和民族的人,由于所受教育和环境的不同影响,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审美活动带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个体性等特征。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同样离不开他所处的环
境 和教育的影响。
爱美是人的天性,对成长的学生来说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青少年中实施美术教育。他们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了认识之后对美的追求就会更加迫切。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是审美教育的具体反映。
二、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活动是通过有形的物质材料,塑造出人们可以直接感觉 到的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感受及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它是眼、手、脑共同参与并很好地配合进行的活动。手的活动影响着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脑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美术学科恰恰为学生提供了动脑又动手的条件,当他们动手画画或者做手工的时候,很自然的,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形象思维活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三、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学生幼年的时候,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没有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但幼年涂鸦的天性是他们及大的兴趣,所以我结组幼儿对美术涂鸦的天性可以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并且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继而是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有良好的习惯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和更好地从事将来的工作
美术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有着密切、内在、必然的联系。语文、数学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反过来又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着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从而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无论在德育、智育和体育诸方面都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从事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教育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而且美术教育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10.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十
小球推动大球旋转-乒乓球教学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人才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竞争.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及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乒乓球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基础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之一和乒乓球运动本身特点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它会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 者:魏加猛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乒乓球教学 素质教育 促进作用11.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 体育类社团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55
1.“素质教育”的理论阐释
1.1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对素质教育做出的表述。
从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不难发现,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1.2 “素质教育”内涵的意蕴
素质教育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因而素质教育同全面发展教育在方向、目的、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高校体育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体育社团,作为学生自愿参与的学生团体,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因此,体育社团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的功效,丝毫不逊于日常的课程教学,甚至要远大于体育课程本身的教育。现阶段,高校体育社团具有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学生中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锻炼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
2.1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学生心智发展
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保障了学生课余的锻炼时间,既能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在体育社团中与同学们一起运动,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技能的练习过程中,充分享受比赛带来的乐趣,这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促进自身各种心理素质的不断发展和个性的日趋完善,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勇敢、坚强、机智、果断、开朗和热情,这也是其它活动形式所不及的。
2.2 培养大学生的规则与法治意识
规则与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在规则下进行体育比赛和竞争较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加强道德修养。社团的有序运转与有效管理要依靠建立规章制度进行约束,社团重要事件的决策、重大活动要通过民主决策来实施。此外,体育活动要求参与者遵守规则,体育社团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规则与法治意识大有裨益。
2.3 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度自治的学生组织,学生在参加育社团活动的同时,还参与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策划等工作。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责任感,形成健康人格,成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担负社会责任的合格人才,并使自己的意志力、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增进高校体育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的途径探索
高校体育社团有力地补充了学校传统体育工作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但是,不可否认,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尤其是在大学的高年级阶段,参与社团的人数明显下降,说明体育社团在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方面仍然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如何增进高校体育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加强对体育社团的指导力度
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需要接受过系统学习与训练的人才能进行。但是,目前高校的体育社团在开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指导明显不足。很多社团的教学、训练活动多为老的会员学生代替进行。这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但是对于教学的方法和动作细节掌握不好,很难将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因此,高校的体育社团在开展过程中,要积极的与体育教学部门沟通合作,定期邀请专业体育教师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外聘其他高校或社会上的专业人员,充实社团的教师队伍。
同时,可以考虑将体育社团的发展纳入到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和对指导老师的考核激励体系运用进去。可以将指导老师指导体育社团的次数纳入到教师的课时、工作量当中,给予一定的补助,提高指导老师的指导积极性。
3.2 严格体育社团管理制度
大学体育社团应以服务会员为目的,用规章制度来保障的大学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正常运行。作为社团的直接管理机构,团委部门应研究、制定体育社团长远发展规划,使大学体育社团能自主的按照预定的规划发展。制定完善的大学体育社团干部选拔聘用程序,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的参与机制,依据各高校、各体育社团的现实状况制度一套细致的、具有操作性的社团参与程序,以保障体育社团成員参与社团活动的良好进行,提高体育社团力量,提高社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使大学体育社团的发展健康进行。
3.3 加强体育社团对外交流
大学体育社团开展活动应该由封闭的方式转变为开放式。目前,大多数体育社团的活动局限于校园内部,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单一枯燥的活动方式使得社团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展体育社团之间的交流、体育社团与外界的交流、体育社团与学校的其他单位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通过开展这一系列交流活动来推进体育社团的长远发展和丰富校园学生生活。通过开展训练班、举办交流比赛、进行座谈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力,促进大学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1-119.
[2]吴敏,王东升 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22卷第3
2008年6月
[3]张凤民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6期
12.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篇十二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素质拓展
一、前言
近几年, 大学生社团得到飞快的发展并越来越繁荣, 这几年来大学生社团数量的增加和社团活动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表明大学生对社团有非常迫切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 全国各高校有85%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社团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成为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 价值导向功能。
进入高校后, 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十分地自主, 行为完全靠个人思想控制, 周围的环境对其影响变大, 很容易走弯路, 此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社团有利于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有正确的把握,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让他们去努力, 不再困惑, 可以有效地防止思想工作因为过于“说教”而给学生带来反感而产生不好的影响, 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 如邓小平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分析等, 不仅让同学们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政治和爱国热情, 为大学生创造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平台。随着社团快速良性的发展, 高校必须意识到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将学生社团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得力助手。
2. 素质拓展功能。
参加社团能够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不仅对大学生专业上的学习起到拓展知识的作用, 而且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各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除了少量人文学科外, 其他学科类的学生在课堂中获取学科之外的知识很少, 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广泛性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比如说外联部, 就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让学生变得大胆, 敢于和陌生人打交道。宣传部是最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才能的地方, 绘画强的人可以画海报, 毛笔字漂亮的人可以写宣传文。文笔好的人在写吸引人传单这方面就表现得更突出了。网络信息部负责所有关于网络的工作, 专业性更强, 在校会中更可以发挥其才能。很多社团在举办活动时, 已经走出校园, 与社会中的一些组织进行合作, 吸收社会经验、资金和运作方式, 对大学生以后更快地适应社会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而且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们为了共同目标努力, 不知不觉中储备了社会经验, 扩大了知识面, 提高了综合能力。
3. 凝聚激励功能。
学生社团作为完整的组织系统, 在社团进行各项活动中, 社团成员有着明确的分工, 此时社团成员之间的合作、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集中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社团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而大学生们尚未步入社会, 知识阅历明显不足, 在社团活动中磨练了坚忍不拔的意志。这对于一个学生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会对一个学生的一生产生非常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4. 调节转化功能。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增加, 大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社会现实的冲击、学生的实际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而大学生社团以学生兴趣爱好为核心, 由大学生自愿组织开展, 成为大学生们展现自我和发展个性的新场所。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对大学生的思想情绪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用大学生社团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现实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些学校的爱心社及公益性社团, 通过开展活动倡导友爱、和平、关注弱势群体等正确思想, 对社会上一些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等错误的思想意识有效地进行了抨击, 对于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思想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起到了调节。使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锻炼, 懂得了如何做个有价值的人。
三、提高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方法
1. 加强团组织对社团的指导。
大学生社团因由大学生自发组织, 难免具有结构松散、稳定性差等不足。因此, 党委必须对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指导和帮助, 把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 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进行加强和改进, 注重学生社区的日常工作, 让学生经营社团所需要的费用, 场地, 得到导师及政策的支持和帮助, 并鼓励学生社团团支部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积极寻找团支部建设和自身建设的结合点, 实现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功能, 有效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培养先进的社团文化。
大学社团文化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空间, 以学生为主的一种群体文化。学生社团的自身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方面, 同时还要设立一些文学类, 艺术类的社团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的需求, 因此, 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社团活动, 提倡积极高雅的活动内容, 如知识竞赛、美术绘画大赛、校园歌手大赛、摄影比赛等, 吸引有特长有兴趣的同学来一展他们的风采。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 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定的信念, 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3. 加强社团骨干的队伍建设。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 社团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受社团骨干素质影响。社团日常活动的开展和管理都由社团学生骨干负责, 高校应将学生社团骨干纳入学生干部的组成部分, 使学生社团干部的个人素养在开展活动中得到提升, 对新社团干部进行严格的上岗培训与岗上培训, 使社团干部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发挥学生骨干在社团群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此外, 学生党员干部思想素质高, 在同学中能很好地起到积极的带动示范作用, 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他们对其他成员进行有针对性、有社团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随着大学生社团规模的快速壮大, 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继续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世和.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 2005, (01) .
[2]杜项菲.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4) .
[3]丁玉莲, 乌尼日, 霍秀珍.论高校社团的特点、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3) .
[4]赵艳霞.大学生社团组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0) .
【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推荐阅读:
学科社团活动的作用07-22
大学生社团的自我介绍10-29
学生社团联合会的职能11-22
关于高中学生社团发展情况的调查10-25
学生社团联合会社团方阵解说词10-10
学生社团管理章程07-23
学生社团活动简介09-20
学生社团评价方案11-07
高中学生街舞社团资料11-19
在学生社团组织中建立团支部的研究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