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调研报告

2024-06-17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调研报告(精选5篇)

1.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调研报告 篇一

广州18岁青年生活形态调研报告

今天是广州成人宣誓日,又将有一批18岁青年迈入成人大门。近日,团市委联合广东现代社评院,对出生的广州18岁青年开展在线问卷调查,并发布了《广州18岁青年生活形态调研报告》,从社会政治参与、就业与创业、社交关系、消费娱乐观等方面,用数据勾勒出一幅当代广州18岁青年的群体自画像。

据悉,本次调查共有2718位19出生18岁广州青年参与,共回收有效问卷2407份,涵盖不同学历和不同职业。据统计,受访的18岁青年当中,在校大学生占36.8%,大专生占5.1%、高中生占30.6%、中专/中技/职业中学的学生占25.0%,已参加工作、待业中等其他18岁青年占2.5%。其中,有81.8%为共青团员,17.0%为群众,有0.4%为中共党员,0.3%为其他党派党员。

本次调查发现,微信朋友圈(61.2%)已成为18岁青年发表社会意见的主要平台,其次是微博(18.1%)与论坛留言(6.9%)。而传统的社会意见表达渠道,例如座谈会讨论(1.0%)、向媒体表达意见(0.8%)、与代表委员联系(0.6%)等,对18岁青年的吸引力不大。

当问及对于创业和就业的看法时,选择毕业后就业的18岁青年占到43.4%,但“想创业,但一直停留在想法,行动不起来”的18岁青年也占到29.3%,“有创业想法,会付诸行动”的18岁青年占到24.3%。此外,有0.9%的18岁青年正处于创业过程中。

调查结果显示,18岁的广州青年择业最看重的条件是发展前景(31.5%)、薪酬福利(18.9%)与工作乐趣(16.8%),而工作稳定性只排在了第四位(15.5%)。

随着600多只“梦想飞机”起飞,广州市海珠区600多名18岁青年宣誓成人,同时发出18岁的.青年声音:成人后勇于担当,积极投身志愿行动服务社会。大家还获得特别的纪念礼物——《青春护照》,护照不仅包含了18岁青年应知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应会的社会技能,还刊载了市长亲笔签名。

7名入读广州市海珠商务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少数民族18岁青年也参加了宣誓仪式。18岁的藏族青年尕松曲忠说:“我毕业后要回报这里的人,感恩广州带给我的一切。”

2.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调研报告 篇二

一、进城务工80后青年的主要特征

进城务工80后青年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主要有几个特征。 (1) 年龄小。80后进城务工者多为25岁左右的青年, 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2) 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进城务工80后青年基本没有文盲, 最低文化水平基本在初中以上, 具有中专学历的大约有一半左右。 (3) 生活经验不足。进城务工80后青年虽然身份是农民, 但基本没有务农经历, 不熟悉农村生活, 对城市生活只是一种向往。 (4) 进城务工动机不明确。很多打算或者刚进城务工的80后农村青年进城打工是盲目从众的结果, 当然也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的因素在内, 不出去打工就无所事事。 (5) 打工目的多元化。进城务工80后青年不再以赚钱为单一目的, 当然赚钱谋生仍然是第一位的, 但他们也更多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 享受城市现代文明。 (6) 对城市和乡村的认同在转移。进城务工80后青年更加认同城市生活, 对乡村的认同在减弱, 对农村生活习惯产生反感心理, 甚至持批评态度, 具有更强的城市化冲动理念。 (7) 消费理念在变化。第一代农民工多数是在城市里拼命挣钱, 日常生活省吃俭用, 然后把钱寄回农村, 供孩子上学、盖房子等, 而进城务工80后青年所挣的钱基本上都在城市消费。 (8) 对后半生生活的打算, 第一代农民工基本上是在挣够一定数额钱之后, 回老家农村过余生, 而进城务工80后青年, 更多的希望通过努力留在城市里。 (9) 对生活的满足感不高, 对与城市人之间的差距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 (10) 工作态度上, 80后务工者没有第一代农民工任劳任怨;在工种选择上, 不再甘愿选择那些又脏又累、高危险、高强度的工种等等。这些特征基本上概括了进城务工80后青年与第一代农民工的不同之处。由此, 我们可以明显发现, 进城务工80后青年强烈希望融入城市生活, 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和向往是无法回避的。从2008年发生的金融海啸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来看, 即使在工作及其难找的情况下, 80后青年农民工流浪于珠三角和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 仍不愿返乡, 他们渴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员, 不再奔波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其次, 大量80后青年农民工聚集城市, 如果他们的就业、生活、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影响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更深层次讲, 解决好80后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困境问题,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进城务工80后青年融入城市生活所遭遇的困境

进城务工80后青年虽然生活在城市, 但是户口还在农村, 社会关系也在农村, 他们的身份既非纯粹的农民, 又非正式的城市居民。这种“二元”身份的尴尬以及粘附在其身上的资源落差, 导致他们在城市里处于贡献大和低回报的巨大落差的生活状态。卫生医疗和受教育等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以及城市人对外来人员的偏见歧视造成的城市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失效, 使得进城务工80后青年日益边缘化为城市弱势群体。

1.经济方面:工作层次低且不稳定, 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2004年, 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 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 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 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这一比重达到50%以上。[2]进城务工80后青年虽然大多具有初中文化水平, 但是这样的文化水平是远远不够从事白领工作, 他们主要从事一些重体力的低层次的蓝领工作。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 文化水平只有小学和初中的基本上选择建筑业、采掘业, 这样的工种不仅对工人需求量大, 而且技术含量低。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 选择环卫、家政、餐饮业的居多, 纺织行业也是女工的一个选择, 但是由于纺织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进城务工80后青年女工一般都不愿意做。以苏州市为例, 对于一些文化程度稍微高一点的80后青年来说, 他们更多的选择外企等电子产业, 其一方面工资水平稍高, 而同时工作又相对体面。总的来说, 进城务工80后青年的工作选择的总体特点是又苦又累、高危险、高强度, 而且由于劳资双方劳务关系得不到法律保障, 农民工被炒鱿鱼和跳糟屡屡发生。许多80后青年从事的工种所提供的服务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但又是人们都看不起、不愿做的工种。其实, 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贡献大而回报低。

农民工不仅劳动力廉价, 而且根本享受不到任何福利待遇。而相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的工人而言, 国有企业职工福利待遇在收入中占的比重高于基本工资收入。许多农民工即使有意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自身技能, 增加孩子教育投入, 但因经济收入过低, 最终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工的吃饭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住的问题是最让农民工犯难的事情。建筑行业、采掘行业的农民工的住宿状况最差。建筑工地民工住宿仍然以集体居住为主, 大部分都是居住在狭窄的工棚里, 当然也有租用民房的, 但是需要交费, 为了省钱, 农民工大多还是选择住集体工棚。对于其他服务行业, 进城务工80后女青年, 大多选择租用民房, 住房面积小, 而且条件也是相当简陋。当然农民工内部也已经出现了“层化现象”, 即农民工内部由于学历和经验等差异, 收入出现较大差异, 进而影响到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有些差异。另外, 80后农民工更多的是携家带口在外打工, 所以对住房条件要求较高一些, 但是由于收入的限制, 他们的居住环境大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政治方面:基本权利被限制,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进城务工80后青年的学历水平大多在初中以下, 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较少, 这也是其多数人从事低技能、高替代性的体力劳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技能结构上, 除了本职工作以外, 青年农民工中掌握计算机、木工、水电工、家电修理、车辆修理、缝纫、财会、外语、文字编辑等稍具技巧性技能的人数都很少, 而对外语、财会等技巧性略高一筹、可替代性略低一些的技能的掌握比例更少。

应该说, 进城务工80后青年农民工现在的尴尬境况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低、技能结构单一, 进城务工遇到的问题是80后青年在农村时所没有意识到的。进城之后, 80后青年开始意识到了自身的“短板”。进城务工80后青年不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 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加迫切。他们的政治热情较高, 创业意识日增, 学习愿望十分强烈, 特别是他们普遍感到必须学习实用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以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但是, 由于他们大多从事高强度的工作, 上班时间长, 基本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障, 根本没有时间自学、参加各种培训班。更重要的原因是80后青年打工的经济收入水平限制了他们继续学习, 难以实现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进城务工者来说, 再苦再累, 也比不上城里人歧视带来的危害。精神上的创伤几乎是刻骨铭心的。数字100市场调查公司2004年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做过一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民工受歧视的问题比较普遍, 55%的民工认为自己在城市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认为受到较大或很多歧视的比例达到20%。民工感觉最难接受的是被嘲笑、作弄或遭人白眼 (22%) 以及被执法人员随意扣留罚款 (13%) ;服务人员对民工态度明显较差 (12%) 。”该调查同时显示, 民工最反感的歧视内容在三个城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北京主要是拖欠工资、被人嘲笑作弄、被人扣留和罚款;在上海主要是被人嘲笑作弄;在广州则主要是被人扣留罚款以及服务人员对民工态度差。

城市对农民工的这种“经济吸纳, 社会拒绝”的态度, 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最大的不适应。而对于进城务工80后青年来说, 他们虽然表面不流露对这种歧视的难过, 其实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反叛和抗争的意识与行为倾向和内心的退缩。“由于‘绝对剥夺感’和‘相对剥夺感’的叠加作用, 他们的心理适应状态比较差, 再加上由自身文化所带来的主动退缩和城里强加的被动排挤而日益沦为城市里的弱势群体。”[3]此种现象乃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对城市文化的积极认同和城市的消极拒斥。

对于进城务工80后青年来说, 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也常常难以得到保障。首先, 青年农民工基本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 工资经常被拖欠、克扣, 甚至拒发, 在待遇和权利方面无法与正式工人相比, 青年农民工基本上是不享受任何的福利待遇, 国家对女工的特殊政策对于进城务工80后女青年基本是“不适用”的。大多数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工资拖欠、克扣和拒发现象;也有一些人面临加班不给报酬的情况;更有人不能得到基本的劳动保护条件, 受伤得不到医治。其次, 与城市里的人相比, 青年农民工在经济上、用工上都存在着被歧视现象。他们大多数遇到过与城市人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也有一部分人遇到过不准参加培训学习的情况。对于这些不公正待遇, 只有少数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大多数情况下80后青年农民工的问题得不到重视。

3.社会关系方面:支持网络缺失, 社会公正得不到保障

从社会学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分析, 进城务工80后青年在城市生活中被“孤立”——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

社会支持网络缺失是由于进城务工80后青年进城前原有的农村社会支持网络的失灵和进城后城市支持网络低效两方面造成的。社会支持网是指行动者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能为其提供帮助的体系, 它是由具有相当密切关系和一定信任程度的人所组成。社会支持网能够为行动者提供工具性实际帮助, 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本。人们日常生活的范围和主要社会关系有家庭、亲戚、学校、工作单位、邻居、生活小区、村庄等, 即所谓的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节奏、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信任度等多种复杂原因, 农民和城市居民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和社会支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民社会经济生活范围的狭窄性和交往的频繁度, 造成了农民的农村支持网络的坚固性和持久性, 主要是一种格拉诺维特所说的“强关系”, 而城市正好与之相反。当青年农民在农村时, 那种乡土社会支持网络能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工具性的实际帮助, 但一旦青年农民离开农村, 来到城市这个处于“另一个时代”的场域中时, 时间、空间的距离和处事方式、原则的不同使得原有的乡土社会支持网络显得有点鞭长莫及, 当他们需要找工作时、当遇到不公正待遇时, 乡土里的强关系基本上处于失灵状态。

进城务工80后青年进城后, 原有的亲缘关系给予的支持资源失效, 而在城市打工形成的业缘关系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 基本是换了工作就换了朋友。又由于工作层次比较低, 他们所结识的朋友也是和自己一样处于弱势地位, 对自己在诸如找工作、升迁、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只能投以同情和愤慨, 而得不到工具性的实质性帮助。而城市居民基本上与农民工之间保持距离, 他们之间很难形成互助的“亲密”关系, 进城务工80后青年很难从城市居民那里得到帮助。

三、进城务工80后青年消除融入城市生活困境的途径

进城务工80后青年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遭遇的不仅仅是经济物质方面的困境, 还有制度、意识形态等更为深层次的障碍。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采用强有力的国家政策为进城务工80后青年这一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1.政府责任:创造政策上的平等机会并落到实处

如今, 进城务工80后青年的生存状况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政府对进城务工80后青年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好坏、解决程度如何, 直接反映中国政府治理能力水平的高低, 反映政府作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公平性、公正性、负责性、效率性、透明性、回应性。

首先, 政府应该取消体制障碍, 进行制度变迁。与进城务工80后青年关系密切的两大需要变革的制度当属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权制度, 土地流转权制度是进城务工80后青年失业回到农村后的生存保障制度, 户籍制度是进城务工80后青年在城市具有同等机会享有国家福利政策和就业发展政策的支持性制度。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制度是某些服务的提供者, 他们是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制度是内生的, 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我国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 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 学校的录取证明, 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 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这项制度不仅限制公民的自由流动权, 而且“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 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比如, 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 而农村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 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 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同时,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 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在物质供应、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方面, 国家政策完全倾向城市, 而农村一直处于“以农支城”的做贡献、做牺牲的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过剩而涌向城市, 城市中生活着大量进城务工者, 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身份地位没有改变, 进城务工80后青年强烈要求城市给予他们同样的城市待遇——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制度环境的变化要求制度安排的创新。制度变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另一种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指一群 (个) 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是由政府法令引致的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又可以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正式的制度安排中, 规则的变动和修改需要得到受它管束的一群 (个) 人的准许;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中规则的变动与修改完全由个人完成, 如价值观、伦理规范、道德、习惯、意识形态等等。不过, 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满足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最优供给, 而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补救制度供给不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进城务工80后青年的不公平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已经有充分的“刺激”来推行此种制度安排, 也只有国家才有能力统一进城务工者的意愿和集体行动, 才有物力和财力推行变革, 并且克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阻力。对于土地流转权的制度也是同样的道理。

国家强制性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权制度, 是国家对经济增长做出的积极反应, 是给予进城务工80后青年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社会地位、平等享受社会资源的上层建筑保障。国家只有推行户籍和土地制度的改革, 才能使一切有利于进城务工80后青年城市生活的政策安排和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进城务工80后青年融入城市生活。

2.自身改造:形成人才观, 提升为新型市民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 国际竞争对我国的影响很大, 我国过去包括现在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 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是利用我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而进城务工80后青年正是扮演着廉价劳动力的角色。但低科技水平的产品加工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是非常不利的, 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转变企业类型, 而这又取决于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进城务工80后青年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必须形成新的人才观念, 提升自身素质。一方面, 进城务工80后青年应该充分认识和积极配合城市社区教育培训、城市企业教育培训、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化等帮助进城务工80后青年补充知识和技能的政策服务, 有意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通过继续再教育, 参加成人教育、自考等拓宽知识面, 获得多种技能, 提升自身在就业方面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80后青年要积极参加城市文化生活, 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文明的城市生活习惯, 将自身提升为新型市民。

3.社会配合: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方面, 城市居民需要正确看待进城务工者为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和给城市生活带来的问题。城市居民要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在城市里做他们不愿做但必须有人去做的工作的进城务工者, 必须肯定他们的贡献, 对他们给城市生活带来的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很多进城务工80后青年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是由于他们得不到就业机会、得不到城市居民的认可而产生的报复心理所致, 所以, 只要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他们将给城市带来更多利益。城市居民应该放下高人一等的架子, 与进城务工80后青年真诚接触, 使他们感受到真诚和关爱, 消除他们的畏惧和退缩心理。另一方面, 进城务工80后青年应该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组建自己的团体、协会, 并通过这些组织帮助, 用合法的途径解决自身所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80后”民工以挣钱为目的的只占18.2%[N].中国青年报, 2006-09-11.

[2]魏礼群.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N].人民日报, 2006-04-26.

3.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调研报告 篇三

招商银行发布年轻族群生活消费形态报告2010-12-13

来源:红网

80后等于“啃老族”、“拜金族”、“唯物质主义者”、“垮掉的一代”?事实真的如此吗?银行信用卡通过在国内知名社区网站人人网对80后生活和消费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发布了《年轻族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希望给80后一个正名的机会。

生活状态——网络使生活更美好

网络是祸害,这是很多人对80后“网络化生存”的认识,他们认为80后沉迷在光怪陆离的网络游戏世界中无法自拔,浪费时间、荒废学业和工作、迷失自我甚至诱发犯罪。

事实却是,网络带给年轻人的是便利生活的乐趣。权威调研显示,年轻人使用网络的目的比较分散,网络游戏并不在他们网络生活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查阅学习方面的资料占了最大的比重,达到了41%,浏览新闻和娱乐也是网络的重要价值所在,分别达到了33%和23%,而招行《报告》更加揭示了网络购物和网络金融服务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超过八成的80后年轻人习惯在网上购物,另外,77%的受访者还在网上缴纳水、电、煤气费、信用卡还款。

针对年轻人对网络功能的各种需求,招商银行在为年轻族群打造的专属信用卡——YOUNG卡中,就附加了比较丰富的网络功能,不仅在淘宝、拍拍、京东、卓越、各大航空公司的各类交易可以通过信用卡“一网打尽”,而且网络支付、网上银行和网上还款缴费等功能几乎满足了年轻人对信用卡网络金融服务的所有需求。

生活观念——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有些人认为,80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规划,本着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来混日子。对于未来,他们没有追求,也没有信心。

《报告》显示的却是80后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月光”结论相反,近40%的80后每月薪资能有少量的结余,而与他们不富裕的“资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满满的自信,57%的受访80后相信依靠经验积累和奋力打拼,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不仅年轻人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招商银行也通过YOUNG卡的额度成长计划从侧面表达了一家金融机构对于年轻人未来成长的信心。

招商银行的YOUNG卡的额度从开始的较低起点,伴随着持卡人良好信用记录的不断积累,甚至每六个月就可能有一次升级,年轻人成长的轨迹都体现在这张小小的卡片上,无形中也培养了持卡人的诚信意识。

消费观念——我消费我快乐

出生在消费浪潮中的80后对消费有着畸形的依赖,这是很多人对80后消费观念的解读,他们购物不是因为生活需要,而是以此来填补精神上的虚无。这样的动机在他们的购物行为中体现为盲目跟风。

招行的《报告》告诉我们,消费是80后放松心情、张扬个性的手段。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年轻人把购物看作是放松心情的手段,而把购物看成是张扬个性手段的年轻人超过了半数。同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购买潮流的产品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出于盲目跟风的心理。

时尚服饰、潮流电子是他们最爱,招商银行通过和国美、苏宁、永乐等数码家电卖场进行分期合作,和全国多家知名百货公司推出联名信用卡合作,搭建招商银行信用卡持卡人专属的网上商城等一系列手段,用各种产品新颖,价格优惠的消费体验来满足年轻人对“个性购物体验”的需要。

理财观念——我不啃老

“啃老族”是80后头上的一个巨大的“光环”,他们挣的钱不多还乱花,钱花完了就伸手找父母要,似乎父母是永不缺钱的ATM机。

《报告》却显示,80后不“啃老”而是“啃银行”。当80后年轻人想购买自己暂时无力支付的商品时,63%的受访者表示会刷信用卡,而只有一成的人会选择“啃老”。

招行YOUNG卡的持续额度提升、账单分期、取现优惠等功能,既帮助年轻人实现了自立,又能让收入和支出处于良性循环的阶段。

用卡观念——我的信用卡听我的“车奴”、“房奴”、“卡奴”,这是很多人贴在80后身上的标签,人们认为,80后使用信用卡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畸形的欲望,不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透支额度越高越好,逐步沦为信用卡的奴隶。

事实是这样吗?《报告》显示,80后是信用卡的主人。80后具有“我是信用卡主人”的理性态度。他们对于信用卡额度、功能应用有着个性、合理的要求。他们对不符合自己经济状况的高额度并不感兴趣。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自己的信用卡额度和自己的收入一起增长。招行银行YOUNG卡设置了持续提升额度计划伴随着持卡人的收入同步增长。

不仅如此,80后还有“我是信用卡主人”的操作和应用方面的独特需求。42%的受访者希望信用卡提供的临时现金服务可以操作简单方便;接近半数的受访者希望将信用卡积分和日常网络娱乐结合。招商银行不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网银、电话预借现金服务,还推出了各种玩转积分的创新:开心网卡的积分换开心币,QQ卡的积分兑换Q币,魔兽信用卡的积分兑换魔兽点卡等,这些功能都为年轻人合理而开心地使用信用卡提供了支持。

4.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状况考察报告 篇四

1.调查测评的对象:截止20xx年12月18日共有68人参与调查,其中:男43人,女25人;20-29岁25人,30-39岁27人,40-49岁12人,50岁以上4人;小学文化以下3人,初中文化18人,高中以及中专、中技15人,大专16人,本科及以上14人;未婚:15人,已婚48人,离婚5人。

2.调查测评的主要内容:调查主要围绕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支出、养老、住房等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共计16个问题。

二、在线调查的主要结果

1.个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3人,占比4%;1001-20xx元4人,占比5%;20xx-3000元26人,占比38%;3001-4000元15人,占比23%;4001-6000元15人,占比23%;6000元以上5人,占比7%

2.现住房状况:租住集体宿舍12人,占比18%;租借私房33人,占比48%;租住职工公寓6人,占比9%;自有私房17人,占比25%。

3.住房意愿:租住公共租赁住房13人,占比20%;职工公寓4人,占比6%;购买住房24人,占比38%;经济适用住房13人,占比20%;普通商品住房10人,占比16%。

4.家属生活工作情况:留守在家15人,占比22%;与您一起生活,并有自己的工作35人,占比51%;与您一起生活,但无收入6人,占比9%;配偶与您在一起,小孩留守在家12人,占比18%。

5.外出务工的目的:养家糊口36人,占比47%;换个环境1人,占比1%;施展才干,发展自己23人,占比31%;到城里学点本事,回家乡好发展8人,占比10%;跟着他人一起出来,没有什么目的4人,占比5%;其他5人,占比6%。

6.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建筑、装修等7人,占比10%;个体工商零售业3人,占比4%;it技术等4人,占比6%;生产一线工作21人,占比32%;餐饮、酒店服务人员3人,占比4%;销售业务等6人,占比9%;企业行政人员11人,占比16%;医务工作人员2人,占比3%;零散用工11人,占比16%。

7.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下13人,占比19%;8-10小时41人,占比61%;10-12小时10人,占比15%;12小时以上3人,占比5%。

8.每月的休息日:8天12人,占比18%;4天33人,占比48%;1-2天6人,占比9%,基本不休息17人,占比25%。

9.除了基本生活支出外,收入主要用于:朋友交往应酬等费用8人,占比11%;电话费、上网费4人,占比5%;寄回老家16人,占比21%;旅游休闲等费用5人,占比7%;存入银行28人,占比37%;股票基金等投资1人,占比1%;参加教育培训等1人,占比1%;其他12人,占比17%。

10.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理由:费率太高,承担不起12人,占比20%;如果缴社保,不知道以后会怎样14人,占比24%;所在单位不给缴纳14人,占比24%;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3人,占比5%;不知道异地转移或接续不方便10人,占比17% ;对社保政策不了解6人,占比10%。

11.采取的养老措施:在老家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人,占比13%;在打工的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19人,占比30%;购买了商业保险5人,占比8%;定期存钱养老9人,占比14%;养儿防老6人,占比9%;目前没考虑,等老了再说16人,占比25%;其他1人,占比1%。

12.进城务工后最大的困惑是:工作及生活条件恶劣9人,占比15%;遭本地人歧视排挤5人,占比8%;没有社会保障生病没钱医治3人,占比5%;小孩入托入学难2人,占比3%;工资待遇低,生活费用高22人,占比37%;怕失业找不到工作7人,占比12%;工资被拖欠或者克扣3人,占比5%;缺少朋友,感情孤独5人,占比8%;其他4人,占比7%。

三、通过调查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市人员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二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外来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

三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外来务工人员,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

5.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调研报告 篇五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务工青年涌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伴随着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劢,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家人、朋友、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近年来,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十分观注外来务工青年的问题,但政策的执行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因此外来务工青年的发展状况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全面掌握外来务工青年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对新时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稳定外来务工青年,减少危险社会的负面因素,为此我们以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对象展开调查。

[关键词]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建议

一、引言

(一)调查意义

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来我市就业、生活,外来务工青年已成为我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海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外来务工青年作为推动社会新时期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既是促进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力军,又是决定社会未来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力量。为了解和掌握新时期海宁外来务工青年群体的基本情况,近期,我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对我市外来务工青年基本状况开展调查。

(二)调查对象

被调查的4名外来务工青年主要来自郊区、农村等地,年龄35岁左右,均为民营企业的员工,基本上是通过自荐或企业直招找到目前的工作,月收入在2500—3000元。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市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作随机调查。

二、调查结果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张连旺,男,江西上饶人,已婚,37岁,初中毕业,群众,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通过业余时间参加中专的学习,学习管理学,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竞争能力。

邹东,男,湖北宜昌人,33岁,已婚,初中毕业,党员,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大专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黄晓成,男,浙江建德人,36岁,已婚有子女,高中毕业,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交通运输方面技术。

汤治岗,男,四川资阳人,36岁,初中毕业,群众,已婚,家庭人口3人,在海宁市从事驾驶员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想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交通运输方面技术。

调查显示,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都具有初高中以上的学历,并在民营企业中就业,都是合同工,工作具有一定稳定性。被调查的外来务工青年,均有认为“自身技能有待提高”,表示迫切希望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更为便捷、成本较低的职业培训,帮助自身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

(二)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对学习的热情较高,都愿意继续学习,且希望的是通过业余时间以参加短期培训的方式来担升自身学历层次,这样既不影响现在的工作,且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学习热情较高,而只有个别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对学术性有较强兴趣。

(三)学习需求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数据,100%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认为电大组织的学习是最适合的学习方式。

(四)目前关心的问题

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最关心的问题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和子女上学,部分城市外来务工青年最关心的是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调查还显示,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现代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所以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都希望能通过继续学习以更好提高自身素质,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而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状况。

三、看法与建议

外来务工青年是一种影响极大的社会力量,也是海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青年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对外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服务将直接关系到海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必须针对广大外来务工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和不同需求,采取积极的措施。

1、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突出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及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有序,就业有章,组织管理有机构、有制度,2、要建立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外来务工青年培训体系,将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纳入社会教育序列,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培训应纳入政府行为,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实行“谁用人,谁培训”的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外来务工青年,应由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并动员工青妇等社会力量,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培训机构和社会网络,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要制定相关政策性规定,将培训与就业挂构,建立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确保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3、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素质技能。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文化素质和技能培训,形成比较完善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对外来务工青年进行市情教育,帮助外来务工青年了解我市经济、人才的结构状况,以及就业的职责和义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外来务工青年了解劳

动安全法规、交通法规、婚姻法、计划生育及有关民法、刑法等基本知识,促进外来务工青年同海宁市民一起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推动我市社会文明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具体要求,组织外来务工青年参加相关文化、技能培训,并达到一定的等级水平。实行外来务工青年职业技能初次等级考试费用补贴,降低职业技能鉴定收费门槛,举办外来务工青年技能专场鉴定活动,加快培养一批高、中、低级结构合理的青年人才队伍。在外来务工青年中营造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争当能手的良好氛围,发现和培育外来务工青年中的就业创业典型,进一步增强外来务工青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认同度。

4、是丰富活动纽带,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年文化广场、打工之家等文化宣传阵地,组建文学社、读书俱乐部等,把有文学、艺术、体育等专长的外来务工青年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发展兴趣爱好。通过开展外来务工青年书画大赛、外来务工青年文化活动月和社区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友谊和联系,展示富有时代特征的打工文化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5、塑造健康向上的打工文化,丰富外来务工青年业余生活。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年文化广场、打工之家等文化宣传阵地,组建文学社、读书俱乐部等,把有文学、艺术、体育等专长的外来务工青年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发展兴趣爱好。通过开展外来务工青年书画大赛、外来务工青年文化活动月和社区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友谊和联系,展示富有时代特征的打工文化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6、营造尊重外来务工青年的浓厚氛围,强化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文化亲合力。社会各界都要下功夫培养、关心外来务工青年,使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伦理素质,逐步养成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城市设施等良好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9.[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上一篇:几何画板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核心价值观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