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导读课(精选8篇)
1.城南旧事导读课 篇一
《城南旧事》 林海音
一、简介:《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 《惠安馆》,第二章 《我们看海去》,第三章 《兰姨娘》,第四章 《驴打滚儿》,第五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二、人物:林海音(1918.03.18—2001.12.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北京。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小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是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她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而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因此英子对她非常同情。当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小桂子)去找寻爸爸。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味道不对,英子很伤心,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使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爸爸很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随着爸爸的离开,真正地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真正的长大了。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本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三、书评:《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作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只拥有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
2.《城南旧事》 篇二
整部书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失去了女儿只能整天抱着孩子的小衣服哭泣的秀贞,为了让弟弟上学蹲在草堆中的小偷,头上插着一排茉莉花漂亮的兰姨娘,穿着肥大棉裤唠唠叨叨的宋妈。
他(她)们都是那个时代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只是书中主人公英子生命中的过客,书的最后,他(她)们都离开了英子。记得儿时初读这本书时流过很多的眼泪,因为那些离开,那些细碎的感动,那些平凡却真实的人。
渐渐长大了才懂得,有些人在我们生命中某个阶段悄悄地出现,他(她)们不一定要和我们说很多话,不一定要与我们长伴左右,只是静静来,在我们漫长的生命中或是带来一个微笑,或是留下一句感动我们的话,这就足够了。当他(她)们离开的时候,也不必太过悲观,不必寻寻觅觅,遇见已是一个奇迹。
这种感悟深深影响了我,当我面对分别,面对离去,我都能以一个很好的心态来面对,都能强忍住自己伤心的泪水,然后微笑地挥手说再见。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书的第一个故事《惠安馆传奇》。这是英子在北京第一个家,在这里她认识了一个朋友秀贞,人们说她是一个疯子,可是英子却从没感觉到她的朋友是一个疯子,反而她喜欢秀贞,喜欢秀贞给她讲小桂子的故事,喜欢和秀贞一起收拾东厢房,喜欢秀贞比着她做衣服。在一个孩子的眼中是没有那么多世俗的,她只是纯真地对那些对她好的人好。真心地感受着她们的快乐与悲伤。最后,英子以为秀贞找到了她的小桂子,妞儿也找到了自己妈妈,她们母女部幸福了,可是随着汽笛声响起她们失去的却是生命。
故事的最后写道:西厢房的小油鸡,井窝子边闪过的小红袄,笑时的泪坑,廊檐下的缸盖,跨院里的小屋,炕桌上的金鱼缸,墙上的胖娃娃,雨中的奔跑……一切都算过去了吗?我将来会忘记吗?
书的最后爸爸也离开了“我”,英子写道: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回忆了与爸爸的往事,爸爸爱花,爱她的女儿,但也严厉地管教她们。在雨天的早晨不想起来上学被爸爸打,后来爸爸又给送来衣服。爸爸生病不能起床,鼓励英子去东交民巷的银{亏寄钱,他告诉英子,不要怕,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英子兑现了六年前对爸爸的承诺,她像曾经的那个大哥哥一样是学生代表,在阵阵掌声中亲手接过校长发的毕业证。耳边缓缓地响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的歌声。
故事缓缓地落幕了。我始终把这本书看做是一个成人的童话,一个从儿童口中讲出来的,深深震撼着所有人心的童话。
现实中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留下吧!
3.《城南旧事》观课报告 篇三
班级读书会是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式的班级阅读活动形式,这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的阅读活动。不同于语文教材的品文炼字,班级读书会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随意、松散的课堂氛围。教师带引导学生就同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讨论。在班级读书会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材料不再是一篇篇的课文,而是整本的书籍和作品;在班级读书会的课堂上,教师一般不进行字、词、句的单向教学,而是通过和学生平等的讨论,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在班级读书会的课堂上,师生既可以对某一段、某一章进行深入研读,也可以就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作者观点进行讨论评价。总之,班级读书会的教学内容着重点应设置为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扶持引导,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刘艳飞老师选择了以班级读书会作为本次研讨课主题,教学内容上体现了生活化和趣味性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情境程序上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了课堂自生成资源形成了有效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读书、论书、品书中提升了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具体来说,我观课后,觉得学到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例如:利用课堂,教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阅读的快乐。
教学中通过与本册教材的引入、学生课前阅读中的发现,以及课堂温馨提示引导学生认识序,提示中引导学生发现序的功用,继而引导学生关注书籍的前言后记,实行课堂前序的当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书籍整体基调的基本技巧。通过整体回顾引导学生把握了小说特点;通过人物竞猜,开拓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引导学生通过对书中人物细节进行梳理,对细节描写做出个性化的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引导学生在自读、交流中提升了自己的感悟,课堂较好实现了其设定的感受文字魅力,体会作品情感,激发阅读兴趣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小组和全班交流方式的结合,使学生不仅有机会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地,更有了吸纳其他人经验提升自己的品读深度,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再如: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渗透在紧密相扣的课堂程序设计中中,使学生自己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课堂上最为有特色的地方既是在阅读感悟与生活体验之间建立了一架贯通的桥梁。课堂上教师利用自己的感悟展示以及学生评价的指导,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效利用学生回答的自生成的感悟,对全部学生的的教学进行了成功引导,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成为提升情商有效手段,从细节解读到理解感悟到情感共鸣,梯等的教学程序设计,使学生的感悟得以逐步升华。为了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同时就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教师特意设计的课前阅读作业:以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快乐”“忧伤”情绪提炼出来,并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联想,记录下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体验经历。使学生的阅读从文本走入生活,从生活步入情感共鸣。而课后拓展延伸作业的布置,使学生的阅读不再停留在课堂
倡导多角度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整个课堂不难看出刘老师自始自终着力与训练学生以多种角度品读。引导学生进行名著之间的异同对比(高尔基的《童年》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感受两书不同文风、不同情绪对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通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对比,有效而又恰如其分将阅读的比较的学习方法渗透了进去,充分体现了教材知识,设计的生活化和趣味性的结合。
不过,课堂也引起了我们的深层思考:
作为班级读书会,创立亲切、惬意的聊书课堂本是最为首要的任务,课堂虽然设计精妙,有效体现了主导性原则。课堂的时间分配比例上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人物形象个性感受上分配时间相对来说不够,特别是设计的学生交流后汇报时间总的来说稍嫌短暂了些,学生没有机会大面积展示自己的阅读心得,令学生感受的在自主性学习中提升体现不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地认可,影响了课堂效果。令我们不禁猜想,如果课堂能围绕书展开采取角色扮演,或者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讨论交流活动形式,会不会令这堂课显得更有生机呢?
其次,作为班级读书会,我们的课堂要面对的是整个班级,这其中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阅读能力、水平因人而异,教学中能注重指导的层次性,照顾好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呢?可是在教学中似乎在师生一问一答的简单教学手段中,个别学生地高谈阔论是不是“读书班级会”成了个人表演赛?与其牵着学生鼻子走,不如放开手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学生置疑引领课堂;以不同方式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品论……只有提供了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让课堂不拘于理性的品评,才能让所有学生真正产生阅读渴望,提高阅读量,提升语文素养。
4.城南旧事导读课 篇四
《城南旧事》是一本描绘作者在父亲和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我们的孩子也是刚刚走过“英子”的年纪,完全可以很快在书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我希望这种共鸣能最大程度地带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播放了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同时用语言渲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多种感观的刺激下感悟悠然的情境。
细心回味我和学生上课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1、主题明确:
一本书的内容有很多,值得交流的地方也很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我几次品读了这本书,也上网浏览了其他教学设计,发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了林海音(英子)的在北京城南的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于是,我确定了“那些人 那些事”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情节等方式进行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教学环节清清楚楚一条线,层层递进;
2、设疑导读:
为了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我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身世及命运走向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兴趣,让他们有意愿主动地去阅读这本书。从而一步一步的带领他们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童年。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热情高涨,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醉于对童年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
3、影音结合:
文字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品读人物,最真实、最近距离地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但若阅读指导课只有文字阅读,总不能让学生提起很高的阅读兴趣,恰到好处地在阅读指导课中加入影音元素,往往可以让这堂课锦上添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耳熟能详的骊歌在课堂开始时想起,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隽永而有淡淡伤感的意境之中。在介绍完小说人物后,一段截自电影《城南旧事》的视频,再次让各个主要人物依依浮现于学生们的脑海中。文字与影音相结合,是近来阅读指导课讨论较多的教学方法。我觉得,适时适量地插入影音,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具体直观地了解名著人物。
课堂结束后,通过老师的探讨和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确有很大提高,对于人物的喜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人物命运的感慨,也都表现出孩子们的成长。此外,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没有最大程度地地渲染相应的气氛。孩子们对于导入时的音乐并不熟悉,这一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长亭外,古道边”的氛围,我不得不延长了音乐欣赏的时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的预设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融入课堂氛围。
其次,通过本次课程,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文字的感悟略为生疏。他们平时的阅读量较少,以至于在阅读速度、理解速度、信息筛选速度中都较为缓慢,这也使得在导入环节中,无法最快速地进入到老师营造的氛围中去,也便无法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另外我的教学语言还要更简洁,在朗读某些文字时,应该更加富有自己的情感,这都提醒着我要多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心策划每一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虽然孩子们大都能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但仍未达到完全调动所有学生的情感的程度,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仍不够。这需要平时课堂上的沟通与引导。相信更多的引导能够使今后的课外阅读更加深入,更有实效。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2.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范文
3.微课教学反思
4.备课教学反思
5.唱歌课教学反思
6.思品课教学反思
7.听力课教学反思
8.心理课教学反思
5.城南旧事导读课 篇五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一本好的书会给你的心灵上一堂非同寻常的课。让你有一次灵魂的洗刷。在这我升初中以来放的第一个寒假里,我当然要读一本好书来“犒劳”一下自己。
所以我拿起了《城南旧事》……这本书叙述了一个名叫英子的女孩在北京胡同生活时发生的一些事。在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看海去”。其中英子的天真无暇,她那双童真的眼睛。那个大男孩对于弟弟深深的愧疚之心,都让我十分感慨,想,如果这世界上没有恶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没有争名夺利,没有恶意的谎言的社会里,那该是有多么幸福啊!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和妞儿让我清楚的认识到那个年代的艰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作者林海音细致又饶具魔力的文笔和她超逸的文字风格,她通过英子的双眼道尽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南城风光恰切的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之余,更为我们这些读者假设出一个清晰的时空背景。在整本书中还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
6.另一段城南旧事 篇六
初识海音,不记得究竟何时了。只记得来往渐密是在六十年代之初。我在《联副》经常发表诗文,应该始于一九六一年,已经是她十年主编的末期了。我们的关系始于编者与作者,渐渐成为朋友,进而两家来往,熟到可以带孩子上她家去玩。
这一段因缘一半由地理促成。夏家住在重庆南路三段十四巷一号,余家住在厦门街一一三巷八号,都在城南,甚至同属古亭区。从我家步行去她家,越过汀州街的小火车铁轨,沿街穿巷,不用十五分钟就到了。
当时除了单篇的诗文,我还在《联副》刊登了长篇的译文,包括毛姆颇长的短篇小说《书袋》和《生活》杂志上报道拜伦与雪莱在意大利交往的长文《缪斯在意大利》,所以常在晚间把续稿送去她家。
记得夏天的晚上,海音常会打电话邀我们全家去夏府喝绿豆汤。珊珊姐妹一听说要去夏妈妈家,都会欣然跟去,因为不但夏妈妈笑语可亲,夏家的几位大姐姐也喜欢这些小客人,有时还会带她们去街边“捞金鱼”。
海音长我十岁,这差距不上不下。她虽然出道很早,在文坛上比我先进,但是爽朗率真,显得年轻,令我下不了决心以长辈对待。但径称海音,仍觉失礼。另一方面,要我像当时的那些女作家昵呼“海音姐”或“林大姐”,又觉得有点俗气。同样地,我也不喜欢叫什么“夏菁兄”或“望尧兄”。叫“海音女士”吧,又太做作了。最后我决定称她“夏太太”,因为我早巳把何凡(夏承楹)叫定了“夏先生”,似乎以此类推,倒也顺理成章。不过我一直深感这称呼太淡漠,不够交情。
夏家的女儿比余家的女儿平均要大十二三岁,所以祖美、祖丽、祖葳领着我们的四个小珊转来转去,倒真像一群大姐姐。她们玩得很高兴,不但因为大姐姐会带,也因为我家的四珊,不瞒你说,实在很乖。祖焯比我家的孩子大得太多,又是男生,当然远避了这一大群姐妹淘。
不过在夏家做客,亲切与热闹之中仍感到一点,什么呢,不是陌生,而是奇异。何凡与海音是不折不扣的北京人,他们不但说京片子,更办《国语日报》,而且在“国语推行委员会”工作。他们家高朋满座,多的是卷舌善道的北京人。在这些人面前,我们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口钝的南方人,出行不卷,尸厶不分,一口含混的普通话简直张口便错。用语当然也不道地,海音就常笑我把“什么玩意儿”说成“什么玩意”。有一次我不服气,说你们北方人“花儿鸟儿鱼儿虫儿”,我们南方人听来只觉得“肉麻儿”。众人大笑。
那时候台北的文人大半住在城南。单说我们厦门街这条小巷子吧,曾经住过或是经常走过的作家,至少就包括潘磊、黄用、王文兴与“蓝星”的众多诗人。巷腰曾经有《新生报》的宿舍,所以彭歌也常见出没。巷底通到同安街,所以《文学杂志》的刘守宜、吴鲁芹、夏济安也履印交叠。所以海音也不时会走过这条巷子,甚至就停步在我家门口,来按电铃。
就像旧小说常说的,“光阴荏苒”,这另一段“城南旧事”随着古老的木屐踢踏终于消逝在那一带的巷尾弄底了。夏家和余家同一年搬了家。从一九七四年起,我们带了四个女儿就定居在香港。十一年后我们再回台湾,却来了高雄,常住在岛南,不再是城南了。厦门街早已无家可归。
夏府也已从城南迁去城北,日式古屋换了新式的公寓大厦,而且高栖在六楼的拼花地板,不再是单层的榻榻米草席。每次从香港回台,几乎都会去夏府作客。众多文友久别重聚,气氛总是热烈的,无论是餐前纵谈或者是席上大嚼,那感觉真是宾至如归,不拘形骸到喧宾夺主。女主人天生丽质的音色,流利而且透彻,水珠滚荷叶一般畅快圆满,却为一屋的笑语定调,成为众客共享的耳福。夏先生在书房里忙完,往往最后才出场,比起女主人来也“低调”多了。
海音为人,宽厚、果决、豪爽。不论是做主编、出版人或是朋友,她都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我不敢说她没有敌人,但相信她的朋友之多,交情之笃,是罕见的。她处事十分果决,而且决定得很快,我几乎没见过她当场犹豫,或事后懊悔。至于豪爽,则来自宽厚与果决:宽厚,才能豪;果决,才能爽。跟海音来往,不用迂回,跟她交谈,也无须客套。
这样豪爽的人当然好客。海音是最理想的女主人,因为她喜欢与人共享,所以客人容易与她同乐。她好吃,所以精于厨艺,喜欢下厨,更喜欢陪着大家吃。她好热闹,所以爱请满满一屋子的朋友聚谈,那场合往往是因为有远客过境,话题新鲜,谈兴自浓。她好摄影,主要还是珍惜良会,要留刹那于永恒。她的摄影不但称职,而且负责。许多朋友风云际会,当场拍了无数照片,事后船过无纹,或是终于一叠寄来,却曝光过度,形同游魂,或阴影深重,疑是卫夫人的墨猪,总之不值得保存,卸也不忍心就丢掉。海音的照片不但拍得好,而且冲得快,不久就收到了,令朋友惊喜加上感佩。
所以去夏府做客除了笑谈和美肴,还有许多近照可以传观,并且引发话题。她家的客厅里有不少小摆设,在小鸟与青蛙之外,更多的是象群。她收集的瓷象、木象、铜象姿态各殊,洋洋大观。朋友知道她有象癖,也送了她一些,总加起来恐不下百头。这些象简直就是她的“象征”,隐喻着女主人博大的心胸、祥瑞的容貌。海音素称美女,晚年又以“资深美女”自嘲自宽。依我看来,美女形形色色,有的美得妖娆,令人不安,海音却是美得有福相的一种。
这位美女主编,不,资深美女加资深主编,先是把我的稿子刊在《联副》,继而将之发表于《纯文学月刊》,最后又成为我好几本书的出版人。我的文集《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诗集《在冷战的年代》,论集《分水岭上》都在她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出书,而且由她亲自设计封面,由作者末校。我们合作得十分愉快:我把编好的书稿交给她后,一切都不用操心,三四个星期之后新书就到手了。欣然翻玩之际,发现封面雅致大方,内文排印悦目,错字几乎绝迹,捧在手里真是俊美可爱。那个年代书市兴旺,这六本书销路不恶,版税也付得非常爽快,正是出版人一贯的作风。
nlc202309040037
“纯文学出版社”经营了二十七年,在一九九五年结束。在出版社同仁与众多作者的一片惋惜之中,海音指挥若定,表现出“时穷节乃见”的大仁大勇。她不屑计较琐碎的得失,毅然决然,把几百本好书的版权都还给了原作者,又不辞辛劳,一箱一箱,把存书统统分赠给他们。这样的豪爽果断,有情有义,有始有终,堪称出版业的典范。当前的出版界,还找得到这样珍贵的品种吗?
海音在“纯文学出版社”的编务及业务上投注了多年的心血,对台湾文坛甚至早期的新文学贡献很大。祖丽参与社务,不但为母亲分劳,而且笔耕勤快,有好几本访问记列入“纯文学丛书”。出版社曲终人散,虽然功在文坛,对垂垂老去的出版人仍然是伤感的事。可是海音的晚年颇不寂寞,不但文坛推重,友情丰收,而且家庭幸福,亲情洋溢。虽然客厅里挂的书法题着何凡的名句:“在苍茫的暮色里加紧脚步赶路”,毕竟有何凡这么忠贞的老伴相互“牵手”,走完全程。而在她文学成就的顶峰,《城南旧事》在大陆拍成电影,赢得多次影展大奖,又译成四种外文,制成绘图版本。
在海音七十大寿的盛会上,我献给她一首三行短诗,分别以寿星的名字收句。子敏领着几位作家,用各自的乡音朗诵,颇为叫座。我致词说:“林海音岂止是常青树,她简直是常青林。她植树成林,我们就在那林荫深处……常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现在是女强人的时代,照理,成功的女人背后也必有一位伟大的男性。可是何凡和林海音,到底谁在谁的背后呢?还是台语说得好,夫妻是‘牵手’。这一对伉俪并肩携手,都站在前面。”
暮色苍茫得真快,在八十岁的寿宴上,我们夫妻的座位安排在寿星首席。那时的海音无复十年前的谈笑自若了。宾至的盛况不逊当年,但是热闹的核心缺了主角清脆动听的女高音,不免就失去了焦聚。美女再资深也会老去,时光的无礼令人怅愁。我应邀致词,推重寿星才德相侔,久负文坛的清望,说如果早二十年,她是出任台湾“文化部长”的最佳人选,“可是,一个人做了林海音,还稀罕做‘文化部长’吗?”这话突如其来,激起满堂的掌声。
四年后,时光的无礼变成绝情。我发现自己和齐邦媛、痖弦坐在台上,面对四百位海音的朋友追述她生前的种种切切。深沉的肃静低压着整个大厅。海音的半身像巨幅海报高悬在我们背后,熟悉的笑容以亲切的眸光、开朗的齿光煦照着我们,但没有人能够用笑容回应了。刚才放映的纪录片,从稚龄的英子到耋年的林先生,栩栩的形貌还留在眼睫,而放眼台下,沉思的何凡虽然是坐在众多家人的中间,却形单影只,不,似乎只剩下了一半,令人很不习惯。我长久未流的泪水忽然满眶,觉悟自己的“城南旧事”,也是祖丽姐妹和珊珊姐妹的“城南旧事”,终于一去不回。半个世纪的温馨往事,都在那幅永恒的笑貌上停格了。
(本文摘自《林海音传》,夏祖丽著,三联书店2013年3月版。)
7.城南旧事节选 篇七
二十年代初,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给别人,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一言一行也和秀珍十分接近,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而秀贞与妞儿在飞驰的火车下丧生了。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很伤心,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使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爸爸很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随着爸爸的离开,真正地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真正的长大了。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本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8.城南旧事教案 篇八
设计理念:
当我们把好书送到孩子们面前,我们的工作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保持对书籍的持久兴趣,最终这种兴趣才能转化为一种习惯。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分小组用各种活动方式交流自己对《城南旧事》的独特认识。
2、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用心感受,倾心交流。
3、通过多样的活动方式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4、通过交流感受英子的单纯善良和书中那“淡淡的哀愁、沉沉的思念”的感情基调 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两周内阅读完《城南旧事》。
2、为学生分小组共同阅读,利用国庆长假选择方式进行读书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影音
导:一首美丽的歌谣《送别》曾伴随着我童年远去的足音,在一次次离别之际,给过我无限感动。可我从来不知道这凄美动人的歌声背后还有一段《城南旧事》,不知道有一位名叫林海音的女作家深怀着新旧时代交杂的那份感伤,以童年的记忆写下了20世纪20年代北平城南的人情风物。而这幅那个年代的北京风俗画,又以清新、淡雅、童稚的笔触,勾画出了普通百姓的命运遭际。让我们一起走近----林海音„„(看课件)
二、阅读指导:
1、看封面猜测内容
2、初读浏览:了解大体内容。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录、作者序言、摘要介绍、书后评论,从目录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先睹为快„„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小结:《城南旧事》中,林海音化身为英子成就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怀乡梦。她以一个孩子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的眼眸,给这个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明朗。成人世界的痛苦与挣扎于是就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了生命的本来模样。疯子也好,贼也罢。贫穷也好,富庶也罢。此时也褪去了世俗的烙印,取而代之的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命。让我们走进《城南旧事》„„
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经过
(课件----照片)
3、细读品味:阅读方法指导(节选段落课件)
A、节选段落示范指导:圈点勾划、写批注
勾画出自己感触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见解----品味精妙、感想体会、不同见解等(课件展示)
B、方法练习:
同学们,你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哪些片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你也可以像老师这样阅读: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5分钟时间,开始吧-----
2)把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指名同学在全班分享
4、写读书感悟—--收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说:
这是作者林海音的传记式小说,写了5个故事。文字朴实温馨,故事生动起伏。读她,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孩子,看北京、看大人、看周遭的幸与不幸。而她带给我更多的却是感悟。这恐怕是一本好书的最高境界——不仅让读者丰富了视野,还令读者有所感悟。我怀念起我的童年,怀念我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小镇、那时的喜怒哀乐。那些在我童年时留在我记忆的往事,如今不也是我的城南旧事?
感谢《城南旧事》,给我一次回味当年的机会。
(1)、写感悟卡片:(随手写,可以是片段感悟也可以是整本书的感悟)(2)、把你刚才的阅读收获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谢谢您又为阅读花园增添了一朵美丽的小花)
三、总结阅读方法: 板书:看封面猜内容
初读浏览:作者和写作背景、目录、作者序言、摘要介绍、书后评论,细读品味:圈点勾画,写批注
写读书感悟
四、作业:
1、本周细读《城南旧事》,下周交流
2、选作:
1)整本书读完后填写读书卡 2)写读后感(油然而生的感想)
3)制作读写手抄报(自拟名字,如:《走进城南旧事》等)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说说《城南旧事》和林海音。
1、师:寒假中我们大家一起共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是《城南旧事》。这本书为什么用“城南旧事”来做书名呢?
2、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走进这本书,我想先请大家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出示资料卡:林海音:出生于1918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人。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父亲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那时小英子只有5岁。她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林海音回到台湾。)师:一段文字输入你的大脑,老师希望你能抓住非常重要的信息。(1)林海音,她的出生地在哪里?(2)她到北京时几岁?(3)她在北京生活了几年?
师:是的,她在北京生活了25年,北京,记录着她的童年和青春。那么,这本《城南旧事》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资料卡:《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她从1957年开始陆陆续续写下了一个个故事,1960年结集出版,取名《城南旧事》。)
师:这就意味着,她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人在哪里?(台湾)
师:要把资料联系起来想,就不难得出答案了。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静静想,用心想。两张资料卡一读,你就明白了,这是林海音人到中年以后写下的童年往事,所以,这本书的书名是 ——(生:城南旧事)
二、了解《城南旧事》的整体结构。
1、师:这本书里讲了哪些故事?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这本书的重要信息呢?了解一本书的整体结构,我们可以看什么?(生:目录)对。我们来看一看《城南旧事》的目录::*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2、看了这些目录,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人?中心人物是谁?
师:刚才大家说了一长串的名字,这里面有些人是主要的,有些人是次要的。当我们把这么一长串人物列出来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方法把他们记住呢?比如说,像老师这样把他们归归类。小偷 小偷的弟弟 兰姨娘 德先叔 长班老王 秀贞 妞儿
宋妈 黄板牙 小栓子 小丫头子 爸爸 妈妈 弟弟 妹妹 小英子
小结:对,因为这本书是以她的眼光写各色各样的人和各色各样的事。这样一勾画,这么一长串的名字是不是变得清晰起来了呢?(生 点头)这种图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人物的关系,记起来也容易些。比如以后你读《红楼梦》,《红楼梦》里的人物,那真叫纷繁呢。光是金陵十二钗,什么惜春、迎春、探春,就够你搞的。如果需要把人物弄清楚,你也可以用图表法列出来。
三、探讨交流中心话题。
1、秀贞疯不疯
师:这本书是以七岁的小英子的童稚的双眼来看大人的世界。她当然有很多事情是弄不清、搞不明白的。比如说,惠安馆的秀贞姑娘,妈和宋妈都说她是疯子,小英子却觉得纳闷。秀贞疯不疯?借我们大家的双眼,我们来看一看,讨论一下。小结:是的,她是受到了极度的精神打击以后,才变成痴痴呆呆的样子的。她先是失去了心上人,就是小桂子他爹,又失去了小桂子。在秀贞的爸爸妈妈看来,一个没有爹的孩子怎么能留在家里呢?所以,他们在秀贞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孩子扔掉了。
所以,当我们用自己体贴之心走进人物的内心的时候,我们就多了一份理解和爱心。当我们再面对被别人成为“疯子”或者“傻子”的人的时候,会不会多一些体谅和爱心呢?
2、藏在茅草堆里的青年是不是坏人
师:继续讨论,我们来讨论第二个话题,也是小英子搞不清楚的:藏在茅草堆里的青年是不是坏人?请说说你的理由。小结:其实,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很复杂,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老百姓没有好的生活,不仅仅是读书没读好这么简单。有时候生活不是自己可以安排的。将来等你长大了,再回头读这本书,你也许还有新的认识。但是,有一点非常可喜,我们同学们知道,好人和坏人,额头上是不是都写着字啊?(生摇头,答:不是)不是那么清楚,不是这里写着一个“好”,那里写着一个“坏”,人是很复杂的,就像海与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当你认识到一个人不能简单地分成好人或者坏人的时候,你就在渐渐地长大了。
3、宋妈爱不爱小栓子和小丫头子?
师:继续讨论小英子纳闷的事。呵,小英子七岁,我们十二岁了,到底比她懂得多了。宋妈是小英子家的保姆。宋妈爱不爱小栓子和小丫头子?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啊?在爱与不爱的讨论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的女性的痛苦和无奈。
4、英子眼中童年好玩的事情。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话题,都是小英子用七岁的眼光来看,看不明白也想不清楚的事情。在小英子的城南旧事里,也有一些好玩的事情:*在《冬阳·童年·骆驼队》里学骆驼咀嚼草料
*在合唱《麻雀小孩》里演飞来飞去的小麻雀。*和妞儿一起喂小油鸡吃米。
*宋妈给她唱童谣的时候,也非常高兴。你们翻出来跟着宋妈一起来唱唱——(生读:鸡蛋鸡蛋壳壳儿,里头坐个哥哥儿,哥哥出来卖菜,里头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
小结:多好玩啊。这是作者写在《城南旧事》里的那些快乐的童年往事。这些散发着心香的文字,是林海音记忆中的珍宝;这些事情,也许不会再发生了。我们也在一天天地长大,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永远地走了。当骊歌响起,我们的心头是否也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绪呢?(配乐:《送别》)
四、今天,我们又一次一起回味了《城南旧事》,领略了经典名著的魅力——那就是精彩的故事,典型的人物,生动的语言。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反复品味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课下写一篇交流后感受。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对学生的阅读名著提出了量化指标,体现了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特别关注。名著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针对大多数学生不爱读书(尤其不爱读名著),不会读书的现状,利用名著阅读推荐课,用以将阅读效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中,掌握分析人物、赏析片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同情弱者,能够全面地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把握本书主要情节,概括本书内容。②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
2.难点:赏析精彩片段,感受“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三、教学步骤:
1、情境导入:
童年,是生命起步的摇篮,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它永远像梦一样珍藏在我们的心中。有的人把它写成歌曲,有的人把它画成图画,也有人把它拍成照片,但是童年的时光却注定不能随生命远航,它像一朵秋天的花,在生命的起点独自摇曳,感伤而又美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城南旧事》这本书,和作家一起感受她童年的快乐与迷茫!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中,在自我融入地过程中激发他们阅读书籍的兴趣。)
2、走进书本,感受“我”的童年:
1、孩子的目光:展示一张《城南旧事》当年的电影海报。
(利用电影海报,继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透过观察图上内容,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也为下文关于小说内容的讨论奠定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小说的一个方向。)
①这是《城南旧事》的电影海报,同学们能从这张海报里看到什么? 可以看到:天空、房屋、城市、人群,还有一双孩子的眼睛。
②这双眼睛让你看出了什么?(一双清澈、纯真的眼睛里透出点疑惑和迷茫,似乎在为某些事情感到不解。城市的上空有一双孩子的眼睛,这双眼睛在审视着这个世界。)
(一双眼睛,一双孩子的眼睛,抓住这双眼睛,适时地帮助学生能够了解到整篇小说的描写角度。给他们阅读找到一个正确的角度。)
③那么这双眼睛又看到了什么呢?在《城南旧事》这本书中,一共写到了哪些故事?(南旧事》中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共讲述了5个故事: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
2.在这五个故事中,第二个故事《我们看海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出示:《我们看海去》。(1)让生自由读。
(2)问:“你们读过这首诗后能猜出这个故事中讲的是什么内容吗?”(3)老师最初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也是想着这个故事讲的肯定是英子和小伙伴一起去看海的故事,但作者给我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出示课件)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4)讨论:在这个故事中,你觉得“厚嘴唇”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根据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设计)
(厚嘴唇,他是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乱世中的一个普通小人物, 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贼,一个人默默承受生活的艰难,养家糊口,供应弟弟上学。他爱护弟弟,立志培养弟弟成材,为人和善,身上有善良的一面。-他败光了家产,不得已做了贼,又有不光彩的一面。小英子分不清海和天,分不清好人与坏人。我们应该看到厚嘴唇青年他身上的淳朴,他沦落为贼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原因,作者不赞同他的行为,但同情他的遭遇。)(5)对于他的遭遇,大家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试写人物分析。这就是大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我们的阅读过程中,这样来读书会更加有效果。
(利用五个故事中的一个,既可以在有限时间内让他们窥视到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描写风格,从而树立通读全本,了解人物的兴趣,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例如对于人物评价的一些方法等等,从而可以更好地阅读剩下的内容。)
3、总结阅读方法:除了厚嘴唇,书中还有《惠安馆》中的妞儿、秀贞,《兰姨娘》中的兰姨娘,《驴打滚儿》中的宋妈,还有整本书的主人公小英子,他们都是真实可感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书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去了解他们,去认识他们。(启发引导)
3、播放影片,具体可感:
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视频,从英子到医院探病开始。
(1)这是《城南旧事》的结尾部分,从这段视频中,你知道了什么?(2)你有什么感想?
(3)英子长大了,经历过童年的很多事情,结识过童年很多人们,英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播放:《送别》
淡淡的哀愁萦绕在我们心间,英子趴在马车上深深地凝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刚刚我们看到的那张电影海报,除了疑惑和迷茫以外我们还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离别所留下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伴随而来。
小说的结尾这样写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是的,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中英子长大了,与朋友“疯女人”秀贞的离别,与和蔼又憨厚的小偷“厚嘴唇”的离别,爸爸的离去,与宋妈的告别,始终带着一切离我而去的淡淡的哀愁,确是深深的思念。
4、联系实际,留住我们的“童年”:
多媒体出示:“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对,童年可以逝去,但我们可以保有一颗童心。“林海音(1)自读。
(2)在这段话中,作者林海音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3)总结:有时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也是如此,长大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离别,长大儿时的伙伴慢慢的不见,上了大学与亲人的离别,工作了离家越来越远,离别也越来越实在。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不过正如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一颗真善美的童心我们可以保有。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永久地保留住这一个炽热而又善良的童心!
5、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特色——散文美:了解《城南旧事》里“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2、理解作品的叙述视角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3、理解电影通过视像——造型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读书交流会就以小组的形式一起来交流我们的读书感悟。
提问:假如你来当导演,现在让你按照剧本把故事拍下来,你会拍摄哪一幅场景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谈会选择拍摄的场景
师: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为我们带来他们表演的场景,请同学们用心感受。
学生表演
师:能告诉我,看完他们的表演最打动你的地方是哪里吗?
学生交流
师:是啊,有时候,一本好书,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往往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可以想象它的画面,表演它的场景,这也是我们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师:正是如此,《城南旧事》有了这样的成就,(课件出示文字)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汇报
师:惠安馆中英子与疯女人秀珍,还有善良、可怜的妞儿结下了友情,这些场景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书中还有许多场景,许多细节让我们感动。接下来请第二组同学为我们汇报他们的读书体会
学生汇报
师:听完他们的汇报同学们有什么话想说,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来谈谈
学生谈感受,教师点评 朗诵
教师小结: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她偷妈妈的金镯子去帮助妞儿找爸爸;她和“小偷”写下承诺;她舍不得自己的奶妈离去。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如果要用一个事物来形容英子的话我想是海,海的纯净,海的宽广正是英子那纯真善良的心。
师:请第三组同学为我们带来诗朗诵“我们看海去”(PPT播放图片 配乐)
学生朗诵
师:同学们,能形容一下你从他们的朗诵中感受到的情感吗? 学生谈
师:有句老话说的好“好书不厌百回看”我认为“好书更不厌百回读”可以是朗读,可以是诵读,也可以是细读,通过读,可以读出书中丰富的情感,通过读,可以领会作者心中深刻的感悟
毕业致辞
师: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经历了许多事,也送别了许多人,英子长大了。师:在毕业典礼上她哭了。(课件出示)指名生读,她说“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对于即将长大,即将小学毕业这一事实,她有着自己的担心与困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呢?
个别学生谈自己的成长困惑
师:在英子的毕业典礼上,她作为毕业生代表致辞,假设现在是同学们的毕业典礼,假设你作为毕业生代表致辞,你会说些什么呢,有请第四组同学进行毕业致辞。学生进行毕业致辞
师:在英子的毕业典礼上,韩主任对他们说:(课件出示)“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看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师:今天老师也要对你们说:“你们马上也就要毕业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相信你们一定都长高了,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唱歌
师:小说的结尾这样写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是的,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中英子长大了,与朋友“疯女人”秀贞的离别,与和蔼又憨厚的小偷“厚嘴唇”的离别,爸爸的离去,与宋妈的告别,始终带着一切离我而去的淡淡的哀愁,确是深深的思念。经历过童年的很多事情,结识过童年很多人们,英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播放送别配乐)
第五组同学演唱《送别》
唱至第二小节时全部一起唱
师:(课件出示)林海音说:“不思量,自难忘,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时间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中,却日见清晰起来”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学生畅谈
师:是啊,生命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魂牵梦绕。冰心到人生的晚年总是做梦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有她和父母度过的最无忧无虑的时代,走遍了世界,她却嚷着要回家。余光中漂泊异乡,把他所以的情感都融汇在他的诗中,因为那里有他最真的童年 《乡愁》
余光中
(课件出示配乐朗诵)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小结:有时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也是如此,长大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离别,长大儿时的伙伴慢慢的不见,上了大学与亲人的离别,工作了离家越来越远,离别也越来越实在。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不过正如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课件出示文字)一颗真善美的童心我们可以保有。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永久地保留住这一个炽热而又善良的童心!
三、教学反思:
《草房子》阅读教案
设计说明:
《草房子》是一部充满儿童纯真情怀的小说,小说以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的成长为线索,但讲述的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分别讲述一个孩子或大人的故事,桑桑经历了其中一部分,也是心灵的记录者。随着一个个人物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个故事依次展开,各自发展又最终交叠在一起,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被慢慢铺开的卷轴画。这实在是一幅美丽得令人屏息的人生画卷!人物形象可爱鲜活,故事情节深刻感人。
我常想如果我们的阅读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精彩的情节,知道几个主人公的名字,那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引导学习,能让孩子们更深入地钻到文章、文字中去,学会享受美好的语言文字,感受到从语言和文字中散发而来的无比魅力,逐步学习写作的方法等。
好书不厌百回读,我们在阅读故事情节、解读人物品质的同时,也要学会积累书中充满无穷魅力的语言文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草房子》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生动的故事情节来体会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3、阅读作品中生动的景物描写,体会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最近我们大家共同阅读了一本好书——《草房子》,关于这本著作,我们先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
《草房子》就是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崔道怡
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樊发稼
《草房子》是一首诗。——肖复兴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座充溢着古朴、温馨、浪漫与清新气息的草房子,去感受诗一般的语言,经历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真、善、美的享受。
(二)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1、那么,《草房子》到底是怎样一部小说,它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呢?请同学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主要内容。《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3、教师小结:
对,《草房子》结构独特,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全书九章记录了十几位相对独立人物的精彩片断,其中描述了一些与我们同龄的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人呢?
4、学生阅读。
5、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赏析人物形象
1、桑桑
桑桑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么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打开书,快速浏览第6、7页,简单说说写了桑桑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桑桑给你留了什么印象?(爱异想天开,与众不同)
本书中,桑桑还有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小结:这就是从故事情节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但是,要真正了解人物的特点,还要走进人物的内心。
过渡:桑桑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人物,在书的一开始,作者给我们介绍另一个外表与众不同的孩子,他就是——秃鹤。
2、秃鹤
(1)文中有一段把秃鹤的外貌描写得特别传神的话,谁带我们去读读?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想起夜里他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产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一点唾沫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
(2)指读描写秃鹤外貌的一段话。
(3)读完教师评议:听了他的朗读,你的眼前是不是立刻显现了这么一个地地道道的光头形象呢?看我们的大文学家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诙谐而又生动形象啊!
(4)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顶着这么一颗打了蜡一般亮的光头确实挺让人受不了的。但是在第一章最后一句话是这么写的:“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教师小结:一开始秃鹤在这个集体里面没有任何的温暖,很多人都在嘲笑他,把他当作一个玩偶。他充满无助与孤单,但是在他的内心,始终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于是他抗争,最突出的就是在会操比赛的时候,他让油麻地小学出丑,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然而却换不来尊重,最后,他用他最丑的地方,也是他的特长——光头,表演杨大秃瓢,为油麻地小学争得了荣誉,也为自己争得了尊严,因此,它就是一个战胜自我的勇者,就是一个外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最英俊的少年。
从秃鹤的身上,老师还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尊重他人与被他人尊重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
二、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赏析人物形象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女同龄人,她就是——纸月。
1、纸月
(1)说说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或者说她身上有哪些优点?
(2)是的,面对这么优秀的女孩,桑桑在她的面前是怎样的心理?(害羞、难为情)但他又……?
出示:(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有着秋天最好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天空中闪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作集体性地俯冲、拔高与穿梭。)
看,默读一遍,看看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是的,景色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心情,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方法,这哪是鸽子想在表演那,分明是桑桑的心理啊!其实在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
出示:(等外婆与纸月走后,他将他的鸽子全都轰上了天空,鸽子飞得高兴时,劈劈啪啪地击打双翅,仿佛满空里都响着一片清脆的掌声。)
谁来说说看,这是什么句?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桑桑当时的心理。
是啊,鸽子替桑桑鼓起了这清脆的掌声,这是桑桑内心的独白啊!
作家用生动的景物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理,其实在我们的作文中也有过这样的表现形式,出游的时候,往往是明媚的阳光,预示着你快乐的。阴沉的天气预兆着不祥的发生等等。
2、杜小康
(1)出示:
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红门的堂皇和结实说明了家底的殷实。而世事却沧桑更迭,人生也曲折悲喜。他们一家几乎在一夜之间家道中落,一贫如洗,甚至负债累累,那扇象征着富贵和显赫的红门也在一个夜晚被债主抬走了。杜小康被迫辍学,陡然间他身上所有的荣光被剥夺,所有人艳羡的目光变成了同情,还有幸灾乐祸。在让学生们讲述杜小康遭遇的人生巨变时,只听得阵阵唏嘘。我对他们说,人生有时像一杯甜橙,有时会像一杯苦丁茶,有些人生会平平淡淡,而有些人生却会大起大落,我们怎么能猜测出以后的生活情景呢?
(2)杜小康又是怎样面对他人生中的黑暗?为什么校长桑乔说杜小康或许会成为油麻地最有出息的人?
(在杜小康的身上有一种在逆境中拼搏的精神。学生们懂得了不管遇到怎样的困苦和灾难,千万不要丧失生活的勇气,只要拥有坚韧的毅力,恒久的信心,必定能跨越过人生中的一切障碍。)
(一个人最可怕的敌人是自己,而杜小康战胜了自己,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因而他是生活的强者,命运的主人。)
从杜小康身上,老师还读懂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上帝在对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二、教师总结:
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感人心魄之感,有时甚至催人泪下.三、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笔记上这样写道:读了这本书,我似乎也和这些小孩子一样,一同成长,一同成熟。我想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们每个人在心中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感悟,对你们今后的道路、对你们现在有着一些启示。下面我们请同学们谈一谈,你读了这本书以后,对你最大的感悟和启发是什么?
2、把自己的感悟浓缩成一句话写下
一、表达真情实感
1、不少同学在读书来
3、交流自己的人生格言
二、朗诵优美段落
1、大家的感悟是非常多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还沉浸在《草房子》为我们营造的这个温馨的村庄里呢!这本书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曹文轩向我们展现了许多优美的文字,有的描述人物内心世界,有的叙述精彩的细节,有的描写优美的景物,下面请大家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大家听听,还可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评价一番。
2、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段落和着音乐读给大家听,并适时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质疑问难
交流一下自己读了这本书以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讨论。
四、总结:
今天,老师只适合同学们粗略地体会了书中的同龄人,每人的理解并不是一样的,希望大家课后仔细阅读,用我们今天学到的阅读方法,细细体味,走进人物的内心,联系生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作业
1、学着作品中的样子,写一段描写景色的文字,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心情。
2、继续阅读作品,用今天学到的阅读方法,欣赏细马、秦大奶奶、温幼菊等人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特点。
六、教学反思;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一、整体构思
名著导读课似乎很容易,让学生读小说而已;名著导读课似乎又很难,学生对这名著不感兴趣,或者只单纯读小说而读小说,只注重其中情节。所以,名著导读课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导读教案拟以《三国演义》为蓝本,通过对英雄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去感知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并适当进行对比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先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直接引入正题
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以下片断进行剪接:桃园三结义、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
紧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就刚刚看到的片断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可以是对整部作品的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所看到的片断进行阐述。
(开头设计,多媒体影音视觉冲击效果比较强烈,加上《三国演义》拍摄场面较为宏伟,因此能够快速引入正题,无需二次引导)
二、通过老师介绍,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构思
1、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3、艺术思想 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备)抑曹(操),把刘备集团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恶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批判。爱憎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则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他善于把历史上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作品中人物彼此之间的拉拢和排斥、合作和斗争等等活动,一定程度地再现出历史的真实来。
设计说明:学生对于名著应该说属于部分了解或者表层感知(不排除有学生深入了解),因此,导读课必须让学生在整体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从面到点,再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再以点到面,最后把握中心意图。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自读,并进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制定部分篇目、回合让学生阅读,然后小组合作,对以下问题进行谈讨:
1、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你印象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两者是否相同?
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三国演义》中刘备却处处流泪,你是如何看待刘备的“眼泪”
3、诸葛亮运筹帷幄,谋略过人,但你相信他真懂得七星台祭风、五丈原禳星吗?你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得才能。
设计说明:导读,导只是一种手段,读才是根本途径。因此,导读课上读是比不可少的环节。在有目的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而后的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观点的碰撞,适度的碰撞也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结并适当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点评(不作具体分析),布置作业 作业:
以下诗句对联分别描写了《三国演义》哪些人物和哪些事件,请同学们课后找出来,并思考一下,你对这些人有什么样的评价.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赤面粟赤心,骑赤兔迫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3、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驳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请同学起来发言,分别阐述上节课课后作业所留下来的三副诗句和对联所描写的《三国演义》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上面的相关历史事件。
对联诗句人物(曹操、关羽、诸葛亮)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发挥,第一检查学生课后是否有去阅读;其二把握学生对著作的了解程度。
二、重点篇章人物分析、掌握阅读方法
1、曹操人物形象阅读分析——“奸雄”
第一回合(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便出现,更以整段篇幅给予描写。其中作者便把曹操的奸诈形象尽显无遗,并为曹操人物形象作了定位。重点引导学生阅读:
①“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褒贬参半
②假装中风欺骗叔父,赢取父亲信任——小时即如此,长大后可想而知。
③“‘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言大喜。”——为曹操人物形象定下基调
第四回合(废汉帝陈留贱位谋董贼孟德献刀)曹操杀吕伯奢一家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
之间杀其八口人,若称其误杀;之后又杀吕伯奢,其原因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充分展现出其奸诈凶狠的一面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曹操的马惊起践坏了麦田,违反军规,曹操“割发权代首”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
曹操践踏麦田后,“拟议自己践麦之罪”,而后“擎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割发权代首”
说明:曹操人物形象中奸诈狡猾的描写还有很多,时间限制不可能一一点明,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品味。
2、关羽形象阅读分析——“忠义”、“勇猛” 重点回合: 第一回合、第五回合、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第四十五回、第五十回、第六十六回、第七十五回、第七十七回 重点引导:
关羽从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到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操再到单刀赴会以及最后败走麦城。每一个故事和情节都把关羽的“忠义“、勇猛”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说明:关羽形象不同于曹操,他在民间有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基奠,学生对于关羽这个形象也不陌生,或者是相当熟悉,因此,可以将重点回合点出,让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可以从旁引导。
三、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重点篇章人物分析
1、诸葛亮形象阅读分析——“智慧超群”、“鞠躬尽瘁” 重点回合:
从第三十七回“三顾草庐”到一百四回“丞相归天”,诸葛亮的形象就贯穿在这将近七十回的演义中,特别从八十七回开始,诸葛亮的形象回回出现,回回鲜明。重点引导:
诸葛亮形象要一分为二看待,首先从智谋上看,诸葛亮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被“神化”了,这一点老师在分析时候必须向学生点明;其次,诸葛亮对于刘备和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是否是封建的愚忠,不再这里作探讨!)
二、全面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
【方法:(使用多媒体PPT课件)】
(1)首先要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作者整体思想。
(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3)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人物特?、社会风貌等。
三、运用所学的方法、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学的目的是要懂的运用,之所以选择曹、关、诸葛进行点评原因在于三者是三国演义中“奸”、“忠”、“智”三者的最典型代表,但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形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概括总结完方法之后,有必要进行拓展和延伸,一方面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扩大阅读面。例如:
1、蜀国有“五虎上将”,他们是哪五个,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样是君主(首领),刘备、孙权两位又是怎么样的形象呢?
四、进行课堂总结,进行有意识的激发
首先对《三国演义》进行再一次的简单回顾,其次,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单点评,最后,把如何阅读如何把握人物形象进行回顾和总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有许多的成语、歇后语出自《三国演义》,比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探囊取物、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等等
2、《三国演义》中人物并不是人人都有姓名的,有的有名无姓、有的有姓无名、还有的无名又无姓,你能找出几个来吗?
3、古典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你还读过哪些?
设计意图:总结是对两节课来的一个结束,其中的主要内容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切不可拖沓冗长,反复罗嗦。在这里关键还要有意识的去激发学生课后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要为了上课而读书,为了考试而阅读。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利用课外时间,认真阅读《三国演义》以及相关资料,并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并就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和探讨,可以立足《三国演义》本身,也可以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基调,写一篇读书笔记,参考题。
六、教学反思
《闪闪的红星》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闪闪的红星》这本书的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2、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的名称、性格特点及主要事件。
3、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4、明确书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通过寻找、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来加深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点
1、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的名称、性格特点及主要事件。
2、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教学难点
对文章内涵的挖掘,读后感写作的指导。教学时间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书了解封面的内容及书的目录内容,看这本书大致有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配看书的时间。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李心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1929年生于江苏省睢宁县。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历任部队文化速成中学教员,前卫话剧团创作室主任、副团长。1957年开始创作大量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有《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跳动的火焰》、《船队按时到达》、《十幅自画像》、《屋顶上的蓝星》和《第六演播室》,中短篇小说集《夜间扫街的孩子》等。1987年后涉足成人文学,主要作品有《寻梦三千年》、《梦中的桥》、《银后》、《结婚三十年》,中篇小说集《潜移》等。另有独幕剧《月上柳梢》、多幕剧《风卷残云》等。
二、历史意义
《闪闪的红星》这一神品般的小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红军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闪闪的红星》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我们不能否认,艺术的东西有些可能要比生活的真实更完美一些,但当真实地接触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材料时,不能不承认没有夸大的真实很多时候要比加工过的艺术更具冲击力量。
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闪闪的红星》,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最大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三、故事介绍
故事以一九三七年红军长征作故事背景。江西柳溪村内,一名天真活泼的小孩潘冬子,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 但成长到十岁后,便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冬子的父亲是一名红军战士,在村中对抗奸角土豪胡汉三,却不幸被抓,危急中被红军赤卫队员所救,从此冬子对赤卫队队长修竹极度崇拜。柳溪村在赤卫队的保护下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好景不常,红军要远赴长征,冬子父亲亦要随行。父子分别在即,潘父赠送一颗红星帽徽予冬子以作鼓励。父亲离开后,柳溪村只留下少量赤卫队员驻扎,大汉奸胡汉三在此时雇用了一批冷血杀手返回柳溪村,重新霸占柳溪村,冬子只好与母亲随赤卫队远走避开。赤卫队在一次策划反击中,潘母为救所有人牺牲了。从此冬子在父母均不在身边的环境下,在失败及挫折中成长,冬子自强不息,性格逐渐坚强,从一名刚愎自用的小孩,变成一个真正勇敢的热血少年。幕后制作: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于中国电影史上,从七十年代至今一直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一个农村小朋友如何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三十年间陪着数代的儿童成长。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教学过程
1、那么,《闪闪的红星》到底是怎样一部小说,潘多子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物?请同学介绍一下。、“潘冬子”像父亲一样大忠大孝
中华民族流淌着忠孝的血脉。许世友将军堪称大忠大孝,为党和人民出生入死。
1977年许光与父亲许世友将军在广州合影、报效国家谓之大忠,心系百姓、热爱人民谓之大孝。忠孝二字将许光与父亲许世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大孝子,许世友对母亲的孝敬是出了名的。最有说服力的两个例子是:许世友在撤离苏区时,冒着生死夜里潜回家中与老母告别,被闻讯而来的敌人包围。许母凛然大义,督促儿子不要管他,赶快离开。许世友含泪别母,施展飞檐走壁轻功,从两堵墙的狭小夹缝中一跃而出,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再一个例子是。许世友离开家乡28年后第一次回乡探亲,曾跪在地上抱住母亲的双腿哭着说:“娘啊,我生前不能为您尽孝,死后一定要埋在您的身边,为您守坟!”当时在场的乡亲们和身边随行人员都被这一幕感动得潸然泪下!
解放后,为了不让年事已高,又过不惯城里生活的母亲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许世友重任在肩、军务繁忙,不能回乡侍奉,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他决定让儿子许光代其尽孝,遂将其调回新县家乡工作。
有一个细节也许是这对传奇父子的巧合:80岁的许世友将军在临终时最关心的还是老区的建设,老区人民的幸福,叮嘱不要忘了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的牺牲和贡献;2012年8月,王树声大将的女儿王宇宏代表家人前来看望病重的84岁的许光,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许光丝毫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儿女们的将来,而与王宇宏谈的更多的却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话题。
2、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片段。
3、教师总结:
斯人已去,高风永存。只有从大忠大孝、大仁大义这样的视角去看待这对传奇父子的传奇人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这种“共产党人对用热血和生命支持过他们的老区人民深情报答”的高尚行为,才能真正懂得他们赤诚回报“红土地上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
4、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读全书内容,了解人物及人物性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每一章节的重点人物的描述,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读,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
“潘冬子”的红色坚守
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让人难以忘记:
1970年许世友与夫人、长子、三子和长孙 潘冬子勇敢地与敌人斗争;为了帮助母亲掩护群众转移,他用稚嫩童声坚定的说:“妈妈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孩子„„” 这个声音至今听起来都是那样令人震撼!
作为“党的孩子”,作为从战火中走来的“红小鬼”,许光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对党忠贞不渝,对人民全心全意,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环境怎样复杂,许光始终如一,坚守初衷。
许大安是许世友离开家乡后奶奶托先生给起的大号,后来父子重逢,许世友给儿子更名许光,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子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期望。
人如其名。许光的一生印证了四个字:光明磊落。
二、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方法及有关句子。
三、找出自己喜欢的篇章,反复读,写出读后感。
四、对自己不理解的文中的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同学研讨理解。
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再次阅读全文,理清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相关事例。
教学重点:将书中的人物列出来,找工作关系的联系,身份的联系
的事件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再次阅读自己喜欢的篇章,重点阅读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段落,分析人物的性格,分析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潘冬子”身上既有许光,也有鲍声苏,还有千千万万与他们有相同经历的红军子女的身影。原著作者李心田曾在部队速成中学当教员,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政治部主任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都曾跟他上学。他俩都是长征前留在家乡、全国解放后找到父亲的。还有一个故事,江西根据地有一个红军的儿子,父亲出发长征时,他只有三岁,当他长到六岁时,母亲被白匪杀害了。母亲被杀害前,曾交给他一顶红军的军帽,帽子里有他父亲的名字。解放后,这位红军的儿子拿着这顶帽子找到了父亲。
这些人和事吸引了作者,正是了解了这些革命后代特有的经历,才有了《闪闪的红星》。可以说潘冬子的原型不止一个人,而是取自许光、鲍声苏等一批有类似经历的红军将领后代
二、小组内交流段落及感受。
三、整理自己的读后感。
【城南旧事导读课】推荐阅读:
城南旧事节选09-28
城南旧事主题赏析07-09
《城南旧事》教案和反思10-02
城南旧事好词佳句06-18
学生城南旧事读后感09-03
读城南旧事心得感悟600字06-28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550字作文07-01
读城南旧事有感作文650字07-29
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08-17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