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音乐教学

2024-06-26

新课程改革下音乐教学(精选11篇)

1.新课程改革下音乐教学 篇一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没有离开学生主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语文知识。正是此种理解下,我把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分为三部分:

1.大量的阅读、生动的生活实践和经验是作文的前提

阅读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就有“《文选》烂,秀才半”,“能读千赋则善赋”之说,形象地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从而道出了教会学生阅读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何等重要。

基于此种认识,我组织学生订阅了《小学生导读》、《少年博览》等,还组织学生从家中带来图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这样就有书可读,可以在读书中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的内涵。我还组织学生定期把自己读到的优美文章介绍给全班同学。同学们在阅读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作文的前提。

同时,我还注意指导学生留心生活、留心周围的一切。因为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在写作者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没有社会生活作基础,写作就失去了源头。让学生学会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写作的源泉。

在课间,有时我与学生一同游戏,让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的表现,注意体会自己的心情:有时和学生一起,在学校的曲桥上走走,在湖心的亭子上坐坐,让学生感受那份自然、宁静、惬意。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操场边上大树的干、枝、叶的特点,让他们拍拍树干,说一说手上的感觉,说一说听到的声音,学生觉得十分有趣,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我力争让学生的认识语言化,这既是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整理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

接着,我让学生把观察和描写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写一个片段,写的过程又促进了他们观察、思维的深入,培养学生一种“穿透”生活、“钻探”生活的本领,去发现生活的真谛、生活的美。如:一次我和同学们欣赏了学校的湖心亭之后,有位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生动的文字:这亭子建在湖的中心,亭子的北边有曲桥与岸相连。夏天里,我时常看到有三三两两的同学漫步在曲桥上,有时兴奋地指点着水,有时兴奋地指点着岸边的垂柳,那份惬意就别提了。

2.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带入到题目设定的生活情境中去,指导学生布局谋篇、连缀成文

因为学生的经历和生活情景对于学生更具有主导性作用。只有学生熟悉生活、跟踪生活、深入生活,才能获得写作的源泉。(前文已作具体论述)因此我设计的作文训练题目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会不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这样学生作文的激情有了,同时内容也有了。作起文来也就容易多了,甚至可能是一种需求。

如:春节后开学,我让学生写一写《我家过除夕》、《元宵节的晚上》等,并且我提前指导:下午放学后,你是不是已经向往着元宵节,你的心是不是已经沉浸在元宵节之中了?你走在路上,在大街上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回到家,你的父母做的什么饭?还做了哪些准备,搞了哪些活动?再后来,天黑下来了,又发生了什么事?……,这样通过给学生提示,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体会。

有些时候,我放开手,让学生白拟题目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当然也写得更好。“

做命题作文时,我时常让全班学生针对题目发表议论,回忆生活,谈论感受,把他们带入到题目设定的具体生活环境中去。如有一次写作文《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如果直接让学生写,许多学生的生活经验处于沉睡状态而难以被唤醒,这样学生的经验就是存在也并不能为他利用。甚至会有学生说,这个题目有什么写头,没有意思透了。我当然不责怪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爸爸、妈妈。“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让大家认识认识他(她)。”“你的爸爸是那么有趣的一个人,你却不愿意介绍给大家多么可惜。”教师这些具有启发性、鼓动性的话,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候一定会有学生勇敢地站出来,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一位学生的介绍也一定会启发其他同学的回忆,唤起他们与爸爸、妈妈朝夕相处的情景,慢慢地就会有许多学生愿意说。在大家的相互激励相互启发下,写起来也就有话说了。我把这一环节作为指导学生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次效果都很好。

3.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参与修改

古谚日:“读十篇不如做一篇。”我让学生在读书中形成认识的同时,也注重让学生勤写多练,方可熟能生巧。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学生抄写了作文交给教师,教师批改后再发给学生,学生能读一读,体会体会教师的用心就不错了,这样做学生所能收到的效益是微乎其微的。

我通常采取的做法是这样的:我把学生的作文批改完以后,挑选出优秀和问题突出的习作,让学生在班级里读,大家评议。学生听过以后都纷纷发表意见,谈自己的看法,指出作文何处可以作何修改。这是我们作文课最生动、活跃的时候,同学们都争执得面红耳赤。我一次又一次感到,学生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着异想天开的奇思妙想,充满了天真的智慧,关键是教师如何放手点拨、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进行品评,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够好,为什么?都清清楚楚了。我再让学牛重写,学生的这次重写决不是小的修修补补,而是大刀阔斧,甚至是另起炉灶。学生通过品评、修改和重写,不论是对所写内容的休会还是对作文形式方而的认识都深刻很多,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因此,我们在让学生勤动手、勤动笔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开动脑筋,多思、多想、多悟。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自《论语・为政》)苏轼说:“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只有边读、边写、边思考、边琢磨,才能领悟到写作规律的真谛,将写作的方法技巧化为己有,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地步,进入写作领域中自然、娴熟和无技巧的最高境界。

[新课程下作文教学]

2.新课程改革下音乐教学 篇二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提问的方式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提问不会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不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型”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把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写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控制学生行为,提问的目的还应该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凸显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课堂提问显的尤其重要。

一、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紧扣课堂主题的原则、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作为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更应做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为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启发性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问的核心是发问

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问12个问题左右最合适。就发问的内容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应多问一些“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发问的内容应注意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回答,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引入新课的提问,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最好由第一种同学来回答,他们很快答对了,可顺利进行新课。为了纠错而设计的提问,由第二种学生回答,他们答错的可能性大,正好为全班学生敲响警钟,也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造了条件。对第三种学生,也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适当提写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心理上导致失衡。

三、对所提问题进行小结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思路。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的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和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应认真的引导或解答。

3.新课程改革下音乐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音乐教学 创新

前言

音乐课程是初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音乐课程的最大魅力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以学生为核心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创新以往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1.准确定位学生地位

新课程改革视域下,要求教师要从“人”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从“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合理的设置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潜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音乐欣赏《蝴蝶》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遍音乐,并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关于蝴蝶的图片,这样能为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想想一下作者想通过歌曲表现什么,作曲风格主要是什么,给学生一个充分想象的环境,最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统一讲解,并再次为学生播放一遍这个歌曲,这样就能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

2.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2.1 课前充分引导

音乐其实就是对声音的一种欣赏,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音乐环境,让学生在音乐环境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并积极主动的追求音乐之美。例如教师可以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让学生合唱一首歌,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唱歌代替以往的老师问好环节,另一方面能让学生自主常见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同时学生在唱歌过程中,能陶冶自身的情操,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可以很轻松的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中。又如教师在讲解歌曲《红旗飘飘》时,由于这首歌歌唱的是一种爱国情怀,因此,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放映一些爱国故事片,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然后在带领学生进入歌曲学习中,这样学生就能以高度热情的态度进行歌曲学习。

2.2 增加师生互动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互动,而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积极主动的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才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春天奏鸣曲》这首曲子时,可以先让学生温习唱一遍《渴望春天》,然后让学生在《渴望春天》的节奏中进入音乐教学情景中,然后带领学生逐步进入《春天奏鸣曲》,并积极主动的和学生讨论这首曲子,帮助学生了解该如何才能准确的把握这首曲子在演唱过程中的变换,让学生知道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进行歌唱。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承担这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对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歌曲《乡村花园》时,教材提出的问题是:抒情委婉而略带哀愁;痛苦深沉而哀愁;天真活泼而风趣,这三种心情那种符合《乡村花园》的基本情绪。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组学生分别用以上三种心情来演唱这首歌曲,这样学生就能在實际歌唱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又如教师在讲解《送别》这首歌曲时,可以先让为学生播放一段《城南旧事》故事片,这首歌曲贯穿在整个故事片中,通过故事片的放映,能让学生深刻感受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这样学生就能深入理解《送别》这首歌的背景,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会更加容易控制自己的情感。

3.扩展学生想象空间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怎么唱,自己怎么学,学生缺乏对音乐的现象,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减弱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视野。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充分想象的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解歌曲《牡丹之歌》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一个“牡丹之海”,让学生畅游在“牡丹之海”中,由于《牡丹之歌》是故事片《红牡丹》的插曲,因此,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红牡丹》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结合想象来深入学习这首歌曲。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在讲解歌曲《夏日泛舟》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第一组学生负责唱歌,第二组学生负责吹口琴,第三组学生负责打节拍,第四组学生负责指挥,在教学过程中,让各种学生相互配合,并且教师也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配合中,这样学生能在自主配合中,快速的理解和掌握这首歌曲。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最后教师在对各组学生的表现进行统一评价,这对加深学生的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4.总结

新课表对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积极的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准确定位学生的地位,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得初中音乐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参考文献】

[1]张辉.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音乐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 324.

[2]蔡红梅.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创新教学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3,(13):42-43.

4.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阅读教学 篇四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在教学中应促使语文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我们应该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

〔关键词〕主体

情感

引导

结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既点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学习、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也点明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使小学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能够愿读、好读,并能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句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然而,教学中的对话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各方之间的接触、谈判,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对话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在我看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应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其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过程。那么,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些都是文本所期待的,应该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2.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阅读要读,阅读要自己读,阅读要学生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离开作者本意,漫无边际地进行多样化的理解。从阅读的角度说,读者的有些理解、感悟可能并不是作者的本意,1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点,或者并没有想说这一点,读者借助文本想到了,根据读者参与创作的精神,也是允许的。但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同时还应该注意落实课文的主流思想,不要往非主流思想、价值不大的想法甚至错误的想法上引导。

二、从注重理性分析到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学生所阅读的文章大多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学习“手术前”的一段,接着,让学生尝试以上的学法,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手术中”、“手术后”进一步感受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了投入感情朗读、抓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神情、联系插图等方法来品位理解课文。随后,通过模拟采访式的对话交流中,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努力追求“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的境界,不断启发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读懂文意,读出文中之情,读出人物的精神和风骨。又如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重点让学生体会文中狐狸和乌鸦的对话,然后展开联想,续编故事,结果学生情绪高涨,故事编得十分生动。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除体验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还体验到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人物的情感、态度甚至文化意义。真正达到了“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三、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其含义。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说,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从阅读教学任务的途径来说,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在阅读实践中进行,靠阅读实践完成;阅读教学所承载的培养识字与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以及扩展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多种任务,也是“在读中”、“凭借着读”来完成的;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来说,朗读、默读、2 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慢读、速读,这些既是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训练内容。离开了读,就谈不阅读教学;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策略的掌握,多依赖于“多读”、“自己读”。

其次,把握好读的要求。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的训练。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读不是遵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己的需要。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的练习,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2)、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读,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不能一味地追求读的趣味,在阅读课上变着花样一遍一遍地读,使阅读教学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3)、尊重读的个性,加强读的指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也要加强阅读示范和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四、把读与字词句教学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阅读能力外,还承担着不可忽视的多方面的任务。阅读课的设计要与读为线索,把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多用读代替分析,代替问答,让学生在读中产生感受,通过读表达感受。

传统阅读教学中,往往把生字当成阅读的障碍,第一课时要扫除这个障碍,第二课时才能进行阅读教学。生字确实是阅读的障碍,但扫除这个障碍,既可以在阅读前,也可以在阅读中。

例如:我这样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

师: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学生读文、画词语,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朋友来说说,哪个词是你不理解的?(学生说,教师板书词语后,齐读词语: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有气无力„„)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通过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多数词语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课文的请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如果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下面我们在检查读书的效果。(教师相机指导 3 “蜡”、“蛮”等字的读音)

(指导朗读略)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教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生:(叉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抢!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小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了下去,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 生:厉害,凶!

师:这就是 “气势汹汹”。师:杂草野蛮不野蛮?讲不讲理? 生:野蛮,不讲理。师:这就叫“蛮不讲理”。师: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 生:不让。

师:这就是“不由分说”。

教学中,我有意地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把杂草抢营养时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五、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有机结合起来

读思结合,读说结合,关键是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阅读为思考、讨论、说话提供了话题,提供了材料,思考、讨论和说话也可以促进阅读教学。例如:我在教学完《三袋麦子》一课后,引导学生就书后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4 “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一袋麦子的呢?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

生:小猪很馋,没几天就把一袋麦子吃光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馋的?

生:他迫不及待地拿出食品,还舔了舔舌头。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从“迫不及待”、“舔了舔舌头”这两个词中就能看出小猪很馋。

生:我认为小猪最不好,他只图一时痛快,一点儿也不注意节约。生:小猪一点也没有长远的打算,只晓得吃、吃、吃,除了吃,还是吃!师:小猪就没有一点儿可爱之处吗? 生:小猪会做各种各样的食品。

生:小猪懂礼貌,土地爷爷一年后去看他的时候,他首先感谢爷爷送给他那袋麦子。

师:你读书很仔细,大家说得都不错。现在,来说说小牛。生:小牛很会节约,一袋麦子一年还没吃完。生:小牛为了不让麦子发霉,还经常搬出去晒。生:我认为小牛既节约,又勤劳,他的做法最好。师: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把小猪、小牛和小猴比一比。

生;小牛和小猪相比,肯定是小牛做得好。可是和小猴相比,又不一定。师:为什么不一定?

生:小牛虽然想得长远,但一袋麦子总有吃完的时候。小猴把麦子种下地,获得丰收。这样,年年种,年年丰收,就永远也吃不完了。

生:小猴还很大方,把丰收的麦子送人。生:我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他最聪明,最能干。

师:大家在讨论中尽管想法不一样,但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真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三个小动物眼中的麦子都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生:小猪眼里的麦子是“黄灿灿的”,小牛眼里的麦子是“饱满的”,小猴眼里的麦子是“上等的”。

师:都是一袋麦子,为什么用词各不一样呢?(引导学生从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不同的体态语和话语中,进行比较、分析,感悟三者的性格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蕴涵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讨论到最后时,我将三个小动物眼中不同的麦子“黄灿灿的麦子”、“饱满的麦子”、“上等的麦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悟一下,为什么用词各不一样,再将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不同的体态语和话语加以对比,落实了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的训练,有意识地将语言训练融合其中,体现了以读为本的精神,达到了人文浸润、语言积累的目的。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学生主体的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创造,并注入情感体验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按照他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那就很难在阅读课上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5.新课程改革下音乐教学 篇五

浠水实验高中

余丽

【摘 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重要成长途径的教学反思,也应对照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反思

【正 文】: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观念,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必修三第二单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节内容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多传统工业区都面临衰落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本节课具有现实意义。

鲁尔区这节课,从知识难度上讲,没有什么难点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在再来归纳鲁尔区的形成条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应该不是问题。

首次讲课我是将课本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对着幻灯片,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出来我预想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效果也很好。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抛开图表不看,直接从书本文字中找出答案,在反馈探究成果时,较好的同学还能总结文字用精炼的语言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把成段的文字一字不漏的读出来。对于“设疑探究”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书本文字中“找到”知识的习惯,长久以来他们的意识里已经默认了“接收――记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引导者,我一开始也错了,我给的这几幅图无疑就是想把他们往标准答案方向引,况且旁边有现成的文字答案,谁愿意再花力气从图中探究得出呢?所谓的探究活动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本意,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一步步回答,得出答案。

为此,我仔细的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了解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通过鲁尔区概况录像,让学生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等概况,在此基础上引出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已学习过的工业区位理论,找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这样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三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通过录像和地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断:根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学生能够很快的分析得出鲁尔区发展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重工业。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同学们心中都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样?教师适时的让学生读材料、讨论,找出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没有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而是给出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师生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紧接着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面对这样的现状,假若在座的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该怎么办?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方案,讨论五分钟学生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境,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的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也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三、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的图片,讨论分析: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什么异同?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工业区的看法?通过案例的分析,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讲解、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由于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对于学生不太了解的历史背景,我利用材料补充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在读图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从而导出原因,以及通过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真正的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于2010/12/28获得县级“课后反思论文”比赛二等奖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书5分钟

视频展示鲁尔区,简单介绍:鲁尔区位于德国的西北部,5°E—8°E,50°N—53°N,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沿岸,面积占全国的1.3﹪,人口占全国人口9.1﹪,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9C中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持续辉煌了100多年。

学生看视频,地图展开讨论分析,分析鲁尔区辉煌的原因

一、辉煌的原因

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

引导:通过对区位优势分析,它有利于哪些类型工业的发展?(煤炭、钢铁、水电、化工、机械等工业)从产品性质看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重工业)以煤炭和钢铁为支柱性产业。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鲁尔区经济却开始走向了衰退,看视频,衰退后的鲁尔区,展示材料,鲁尔区是以重工业为主,在发展中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二.衰退的原因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炼钢的耗煤量降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国家越来越多,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鲁尔区在经济衰退的挑战面前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归纳总结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通过改善环境,完善交通,发展科研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还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鲁尔区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中心之一,不仅促进了鲁尔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同时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区位因素分析鲁尔区辉煌和衰退的原因,为此,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值得许多传统工业区借鉴

6.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篇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逐步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而我国的教育要立足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就得打破常规,去构建一种具有活力、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使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材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造诣,而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它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成果的对应来看,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人文化”了,而是愈加“理性化”了。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的发展。

1.选题理由

首先,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地区大范围的展开,语文教学也在实施教育中摸索着前进,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实现其交际工具的效用,而它的本身所蕴涵的更多的是实现人的总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转变观念的需要。目前,升学考试还发挥重要的作用,多数学校仍然处在升学第一,为考试而奋斗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虽各学校也都在倡导着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并不熟悉,所以要找到一条能把学校从“分数第一”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就得把学生从“为分奋斗”引向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学校变成培养人才的基地,改变“上大学才是人才,才是唯一出路”、“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

再次,是经验积累的需要。新理念下的探究教学,为我们的教师展示了新的舞台,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为今后教学发展储备资本。

2.目标确定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联想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自主的意识和钻研的精神,巩固和加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施教方法

(1)引探导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步骤,分环节的引导学习:

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

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

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时,设计了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的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的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积极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趣教学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的设计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去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过程中,我带着学生们去了校外的北山,那座山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小的时候,我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宝贝,父母整日看管着,很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我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即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学生们从情景中感悟了这个人生的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的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性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提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下。提出的问题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计划的选择最佳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问得好,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在教的主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存在着语言上的错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有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我把这一段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了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删掉反而觉得文章不够完整。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是冬天的反衬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来……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4)创新教学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在施教的过程中,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确处理了课程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要遵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我从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把课程教材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与学创新的统一。

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时代的恋歌”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我带领学生在文中的后部分“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可以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读书乏味,但可以画画,作指头戏……这样处理合乎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4.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和引导发现。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重视新教法的引入,使课程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地完成。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所设的问题最有情趣;让学生的理智受到挑战,对自我有更高的期待;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对所学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现知识的个性意义,在这样的情境教学里,他们会学得更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巩固措施

继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在自我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和实施新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愉快的获取新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6.发展前景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新型的教学手段,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教学观的确立,新教材的构建,新教法的革新,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展望了全新的蓝图,只要我们全身心的付诸实践,会将收到扎实有效的课改成果。

7.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探析 篇七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枯燥, 学生缺乏积极性。当前很多中学在进行地理教学活动时, 依然采用的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 依靠学生听、老师讲的这种传统教学方法, 很少能够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及时间, 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以及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的方式, 从根本上忽略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教学方法落后, 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方法落后的具体表现为硬件设施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 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观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很多中学把较为先进的教学资源运用在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很难兼顾到在地理学科中进行教学资源的投入, 这些因素都从根本上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很多教师受到自身计算机技术素养的影响, 难以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无法对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利用。地理课程作为偏理的一门学科, 在进行地形、地图以及地貌的教学活动中, 大都需要通过影像以及图片资料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容易对各种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信息技术使用不到位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3、教学观念陈旧, 难以重视地理教学。现阶段的中学教育有着较强的目的性, 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向, 初中地理教学作为一个细碎繁琐、知识量大的学科, 涉及到地貌、地形、气候、民俗、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内容。但初中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 在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进行安排时, 都不能从根本上对其加以重视。地理知识所具有的琐碎性也导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难以突出重难点, 不同知识点之间也缺乏逻辑性, 因此, 地理教学有效性难以提升。

二、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相关措施

1、贴近生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作为一门与学生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贴近现实生活, 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气候等相关章节的教学活动时,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甘肃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讨论, 然后再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 引导学生思考甘肃“干旱少雨、温差较大”的气候形成原因, 从而让学生能够很快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在学习世界地理有关内容时, 可以将地理知识与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会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的同时, 不断扩展他们的视野, 从而不断提升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活用教材,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新课程改革活动的中心就是保证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结合区域特征、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来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教材进行活用, 合理取舍相关内容, 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织。例如在讲解中国地理有关内容时, 虽然教学内容已经囊括了我国很多较为典型的地域, 但是, 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同, 教师要结合这一实际教学状况, 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

3、利用地图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图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十分明显, 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将地图用多媒体等方式展现出来, 结合地图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概念。地图是实现知识与理论充分结合的工具, 学生在地图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对人文地域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 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影像, 保证他们的思维能够向发散式方向发展。

8.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新探 篇八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很多学生缺少生活,写起作文与实际生活脱离。描写脱离生活情境,叙事生编硬套,语句贫乏,废话连篇,究其原因,就是不善于观察生活,没有对生活的亲历。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这就需要让学生从生活入手。

我们来看看峻青在《海滨仲夏夜》中的一段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极富感染力,作者抓住了海滨仲夏夜的特点,以“橘红色”描写晚霞的色彩,以“燃烧”二字描绘晚霞的情态,给人以动态之感。描写大海也着一“染” 字,似乎大海变成红色是经历了“晚霞”的浸染。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之景写得如此形象呢?关键是作者立足大海,仰视晚霞,进行了细心观察,然后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思考,才把海滨仲夏夜写得如此之活。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关心生活,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用心理解,真切感受。唯有如此,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才能在自己的笔下写出新鲜感,最为平淡的事情也能触动自己的心灵。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真正源泉。

二、引导学生广泛积累,灵活运用

很多初中生“重理轻文”,泡在题海里,在题海里提高自己的分数,以至于个别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对于语文,尤其是课外阅读,很少接触。因此,这些学生在写作文时找不到作文的材料,往往看到作文题目就望而生畏。怎样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言之有物呢?关键在于增加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诗圣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书读得多了,积累就丰厚了;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博古通今。读是基础,还需要对材料的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对所读的材料要深思,让它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比如,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所学的成语应用到作文里,把名言名句引用到作文中,至于读过的好的段落更要吸收,融化到自己的句子里。只有对材料融会贯通,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如泉之奔涌,滔滔不绝。

三、学会模仿,善于借鉴

模仿与借鉴是人们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才明显。写作也如此。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鲁迅写《狂人日记》是借鉴果戈理的《狂人日记》,都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在构思与情节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文学大家尚善于模仿与借鉴,我们的中学生写作为什么不从中找到一条捷径呢?又如,历代的散文家都注重从先前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吸取营养,很多人也注重取法于唐宋八大家。由此看来,模仿与借鉴是基础,是创新的第一步。中学生作文必须从学习他人开始,走好自己写作的第一步。

四、说练结合,以说促写

在平时,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说起话来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却头脑发胀,不愿下笔,有的甚至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究其原因,是学生经常说,善于说,所以才练就了一口好口才。由于說得多,写得少,缺少实践,一旦遇到作文题目就无所适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采用先说后写,写练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具体做法是:在作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构思,说说自己的基本观点,说说自己选择了哪些材料,自己为什么选取这些材料等等。这样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课内作文的时间也不足。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远远不够。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平时多练笔,多写日记。练笔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多写片段,用最简短的话语来表达完整的内容,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感情。茅盾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茅盾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简便途径。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每天写一段话,或是续写,或是仿写;或是遣词造句,或是一段评论。形式多样,不一而足。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构思快了,素材运用灵活了,在大型作文中,减轻了写作的难度,提高了写作的速度。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很多,关键是引导学生喜欢阅读,热爱写作,熟悉写作的方法,那么令人望而却步的作文就成为“小儿科”了。

9.新课程改革下音乐教学 篇九

——如何实现高质高效的课堂

通用技术教研组 邱俊辉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际能力。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以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还要充分发掘当地天然的优越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具体情况涉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技术教学的特色,争取获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11月15日我在高一(8)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我讲授的内容是《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这节课要体现的目标是:亲身感受设计的快感,体会设计分析的过程,在设计中养成细致、严谨、考虑问题全面的情感态度。

通过我们教研组的评课研讨和自我反思,我觉得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最佳情境,导入新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本节所学的设计分析的方法能就具体的设计任务进行一定的设计分析。如果一开始就马上进入主题,介绍产品设计分析的话,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突然和陌生,因此,在教学时,我特别设计了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案例导入法:让学生展示“以秋游为主题的活动方案”,接着引导学生对他的活动方案进行分析,这个活动方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或有哪些考虑不周的地方,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环节没考虑到会引起哪些后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设计分析的重要性,最终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整个导入非常自然,从日常生活入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设计欲望。

2、设置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亲身体验

总的来说,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思路清晰。本节内容以知识和理论为主,如果单纯以案例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本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体验过程。以“设计一台适合高中生使用的台灯”为例,来说明设计分析的基本思路。对于学生来说,台灯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件产品,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这使学生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质量。通用技术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了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在这次的公开课上,我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些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设计课堂“空白”,为学生创造自主空间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从教学空间、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空白”,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以问题为核心设计好带有探索性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合作,使其通过动脑、动手来探究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体验,增强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在这次公开课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根据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尝试一下设计“适合高中生使用的书桌”。(注意: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应先进行设计分析,再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构思。)此时,学生便可根据这个设计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自由发挥。通过集思广益收集或自主设计设计方案的过程,让学生反思自己对设计理念的领悟情况,提升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通过一起交流分享设计思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5、注重备课

10.新课程下体育教学反思 篇十

长汀腾飞希望小学吴发波

新课程是按照新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增加了保健康复,掌握体育保健知识,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养成锻炼身体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态度,体验参加体育的乐趣,以及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等目标。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学校体育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新课程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已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下理念为 1

指导: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课程改革、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按照新课程提出的要求,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为主,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为了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对教材的安排要科学化、合理化、灵活化;课的内容要开放化、多样化、全面化;课的设计要新颖化、趣味化、个性化。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以学生为主。尽量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让学生的身、心、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地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育课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在实践中优化体育课教学。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颖别致的场地布置以及有选择地变换运动地点,都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环境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当学生处于一个整洁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时,能产生轻松、愉悦、安宁等积极的情绪,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与人友好相处易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反之,则表现出委靡不振、情绪底下、烦躁不安、不友好等不良行为。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讨论热烈的课堂气氛。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按照教师特定的教学训练内容,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就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由于体育课的形式比较特殊,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讲解要抓住时机(先示范,后讲解;先讲解,后示范;边示范,边讲解。动作术语的讲解要结合具体的动作讲,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领会动作的“含义”)。讲解时语言要生动、形象,如:“蹲踞式起跑”这一动作起源于“袋鼠”起跑时卷缩身体;“各就各位”时象紧压的弹簧;“预备”时象拉满的弓;“鸣枪”时象离弦之箭。“蹲踞式跳远”腾空步时手臂动作象一手拿镜子,一手拿梳子做准备梳头的动作(一手臂高,另一手臂低);“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手臂动作就象鸭子伸脖子等。同时可以用“顺口溜”来形象的的描述动作,这类形象的语言只要运用的恰当,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根据内容的特点,采用让学生自由组合的练习形式、自主练习和教师引导的练习形式或分组练习,师生点评的互补形式等。此时教师的示范要少而精,主要用语言提示学生在动作细节和质量上下功夫,并不时地纠正、指导学生的动作。教师在新、难动作教学时,要充分运用视觉的直观性,应用挂图、影象、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来满足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的需要;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若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还跟不上的话,应采用传统教法以示范、领做为主;若学生的悟性和自学能力较强,应采用尝试性教学,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动作技术,而不应为学习技术而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内容、对象、项目特点等随机应变。同时要求学生在学动作时:(1)看准、听清;要求学生看清动作路线,看准动作细节,听清教师对动作细节和动作术语的讲解,最好能记住动作名称,这样有助于对动作的学习和记忆,有助于对动作难点的化解。(2)积极模仿,每个动作的学习,学生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特别是新、难动作的学习,学生一定要积极动手一一跟做模仿,不光动眼、动脑,还要用肢体去体会动作,以便在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3)逐步完善动作,学生在逐步掌握动作以后,教师应根据动作质量的高低进行分组练习,让动作好、能力强的学生来辅导其他同学,然后再进行各种组合练习,最后进行观摩表演和学生评价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动作,提高技能,直至掌握动作。学习课程我们对理论课的教学,应熟悉教材、抓重点、提要领,再用各种方式进行旁敲侧击,将知识点融入到典故或小故事中,让学生在比较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如象讲到标枪时,穿插标枪的由来:远古时期 人类为了生存获取猎物和防卫等而演变发展而来的;再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由来,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地准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收集新鲜的信息,如何巧妙把这些东西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也有技巧。因此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才能把体育课教学变成学生获得知识的“摇篮”,这也是体育教师必修的一门艺术课。同时,理论教学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powerpio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或是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进行教学等,让学生直

11.新课程改革下音乐教学 篇十一

【关键字】新课程 课堂教学 新形式

我们知道,以前的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体现了课改的一个精神,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新教材增加的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设置精巧的环节完成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玩一玩、想一想、练一练、摆一摆、猜一猜、读一读、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符合学生口味的东西,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数学课堂,经过几年的摸索广大数学教师已经清楚的看到教改并不光是“换了本子”,老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在更新。“在数学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在《标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创新”不在是一句空话了。传统的“概念+例题+习题”式的教学方式已不在流行,新形式层出不穷。

一、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指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学生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注重现成数学知识结论的传递和接受,冷落数学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异化为被动接受和单纯记忆数学结论、被动操作和封闭训练数学技能的过程。

强调数学动手实验,则是力图变革单一的、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力求消除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产生的不良效果,并试图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营造一种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

例如:视图部分“由立体图形到视图”要带领学生多看,看各种各样、多种角度的立方体,“由视图到立体图形”就必须指导学生多做,按视图动手构建一些立方体。课堂上“多看多做”的教学实验,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联系和转换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数学阅读

数学是一种语言,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数学阅读是一个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接触与接受、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数学阅读内容可以按学生具体情况分:阅读教科书、阅读参考书、阅读与教学相关的课外读物等。

三、数学游戏

已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在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给广大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这个题词与众不同,不像通常所见的名人题词,多是千篇一律的勉励、期望之类,而是一句富有大智慧的箴言:好玩是数学的真谛。那么,数学怎么玩?数学玩什么呢?广大的学生和数学教师都比较疑惑。而且如果只是为玩而玩的形式到头来只会失去数学的意义。所以,广大数学教师就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适宜的组织一些能体现所学知识“好玩”的数学教学形式。数学游戏便是其中之一。

数学游戏就是把数学问题富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

例如:在学习《代数式的值》时,很多老师会用“传口令”游戏;在学习《同类项》时,运用“找朋友”的游戏;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会用玩“藏宝图”游戏来巩固由坐标→点的知识,而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来巩固由点→坐标的知识,等等。

数学游戏能够玩,有趣味性、娱乐性。它蕴涵着数学原理,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自觉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而且对其自身的身体、心理、智力、品质以及美感的发展都有显著的作用。

四、数学运用制作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学习不光是对外界事物的发现探索、归纳总结,建立在自己认知基础上的大胆想象、努力创新才是数学素质和数学品质提高的真正表现。如下面几种形式:

1、自制学具

学具是学生的学习辅导用具,不同于教师的教具,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买,学具一般都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就需要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找出它们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从选材到加工最后试验,由粗到精,由不满意到满意,由失败到成功,多次反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学生的综合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好处,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人的素质培养也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部分时,由于学生画一些较精确的正多边形比较费时费力,而一些多用尺上的正多边形又太小。所以,学生就自己在一些较厚的硬纸板上画一些大小适当,较精确的常用正多边形,然后用小刀将其掏空。这样,一个很有用的画图“模具尺”就做成了。又如,在学习轴对称时组织学生做一个对称架等。

通过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可以促进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同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起一个吸引的作用。

2、剪纸、折纸

我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剪纸和折纸艺术文明于世界。之所以将其引入教学课堂,其一剪纸与折纸是许多数学思想和对象的体现,如:相似、轴对称、心对称、全等、相似比、比例、以及类似于几何分形结构的迭代(在图案内不断地重复图案)等,都可以通过剪纸和折纸来表现、表示或证明。其二学生很热衷这项古老的活动。其三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帮助。自然,也就成为很多老师的教学形式了。

总之,数学是一种多边的人类活动,对数学中的游戏娱乐、美学欣赏、哲学思考、实用价值等因素的探索将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马丁?加德纳曾经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悖论、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东西。”愿数学教育教学形式能多姿多彩,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马岷兴、幸世强主编.初中数学新题.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2.丁广峰.数学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5

上一篇:幼儿父亲节简短祝福语下一篇:母亲节祝福微信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