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9篇)
1.《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一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有的会浮,但更多的是关注物体本身的性质,如木块、泡沫会浮,石头、铁块会沉,很少考虑过液体对沉浮的影响。
上课开始,我把同一块马铃薯放入两杯不同的液体中,出现了沉浮两种不同的情况,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说浮的那杯一定是盐水。“你有什么证据吗?”除了几个调皮的学生说喝一下以外,其他学生都没什么想法。我让学生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盐水那杯颜色暗一点,底下还有杂质(盐中有杂质),除此之外没什么区别。于是我从两杯液体中各取一滴液体加热,让学生观察液滴变干后的痕迹。在之前几个班上课时,我准备的是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后来我做了修改,准备的是一杯浓盐水和一杯淡盐水,加热后两个铁片上都有白色的固体粉末,只是一个较多,一个较少。“你观察到什么?”一位学生抢答:“两个铁片上都有食盐,但是量不一样多。”“白色的固体粉末就一定是食盐吗?”这时就有学生反驳,也可能是糖,是味精,是淀粉,还可能是洗衣粉。“看到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白色粉末溶解在水里,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是不是只要加一点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不是,要加到一定量才行。”“现在老师告诉你,我的确加入了食盐,那到底加多少食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一起来调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在这个活动中,我把100毫升水改成了50毫升,节省食盐用量,让实验能在20分钟内完成。学生得到的结果是大概需要5至7平勺食盐能使实验成功,“为什么每个小组的食盐用量都不一样呢?”“因为马铃薯的大小不一样。”“关于这个实验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食盐要加到一定量马铃薯才能浮起来,等它浮起来以后再往里面加食盐,马铃薯都不会再往上浮了。”“那你认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是食盐的量。”这里本来想让学生讨论,但是五(1)班实验速度较慢,讲到这里已经下课了,只好不了了之。布置了课外拓展作业:尝试在水中溶解不同的物质,记录马铃薯在其他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改进:下次可以将50毫升水改为30毫升,让这个实验快点完成,可以在课堂内增加拓展活动,让学生另调一杯糖水或味精水,让书本的活动进行延伸,学生会有更多发现,研讨起来也更有话说。科学老师的任务不是设计多么巧妙的活动,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层次上的发展,说来简单,考验的却是老师的教学功力,需要老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2.《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二
1. 科学概念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浮在水面上, 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2. 过程与方法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 使之能浮在水面上。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做出沉浮判断。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 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三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水槽8个, 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 刻度杯8个, 记录表8份。
四教学过程
1. 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情境导入:铁块在水中是沉的, 而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还能装载货物呢?这节课我们以橡皮泥为研究对象, 想办法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 并探索其中的原因。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实心的橡皮泥, 如果把它放入水中, 你们猜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教师做演示实验, 学生仔细观察。)
师: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 放入水中, 观察它的沉浮。 (四人小组合作观察)
思考: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 它的轻重改变了吗?体积改变了吗?
汇报交流: (预设: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
讨论: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测量各种不同的实心橡皮泥的体积?
小结, 引出概念: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作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面刻度-原来量杯中的水量。 (大屏幕出示, 学生齐读。)
强调说明: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排水量是有区别的, 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2. 测量不同形状实心橡皮泥的体积
第一, 明确实验要求: (1) 实验前, 先观察刻度杯中的水是多少毫升。 (2) 往刻度杯里放橡皮泥时要轻缓, 不要让水溅出来。 (3) 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持平。 (4) 读数后要及时记录。 (5) 认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总结实验结果。
第二, 小组合作, 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见表1。
第三, 汇报数据, 交流发现。
第四, 概括实验结果:改变实心橡皮泥的形状, 它的重量没变, 体积也没有变, 因此沉浮状况也不会发生变化。
3. 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 能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大家试想想办法, 看哪一组先能做出浮的形状 (前提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不能有其他添加物) 。 (2) 仔细观察, 浮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3) 讨论:同一块橡皮泥, 改变形状后, 为什么有的能够浮在水面上?是什么原因使橡皮泥浮起来的? (预设:学生认为橡皮泥能够浮起来的原因可能是浸入水中的体积改变了。)
4. 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第一, 明确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1) 向刻度杯倒入300ml水, 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 放入刻度杯中, 观察它排开的水量, 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各种形状, 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 也记录在表格中。 (2) 特别提示:在测空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时, 要轻轻把它往水下按, 当按到水即将进入空心橡皮泥时, 才能记录它的水面指示刻度。放入橡皮泥前, 检查刻度杯中的水是否300ml, 如果不足用滴管从水槽中取水补足。第二, 小组合作, 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见表2。
第三, 讨论:从上面的数据中, 我们发现了什么?
第四, 概括实验结果: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 即浸入水的体积小, 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 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 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 而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
5. 拓展实验
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三
教学目标: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液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体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体加热的技能。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
会观察、善分析、能解释、乐实践。教学准备:
500ml烧杯2个、250ml烧杯8个、酒精灯8个、马铃薯9个、西红柿1个、纸杯16个、塑料杯8个、筷子16只、塑料勺子8个、不锈钢勺子8个、滴管16支、火柴8个、纸巾、盐、味精、糖。教学过程:
活动一:魔术导入,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出示马铃薯。
2、把马铃薯放入1号杯中是沉还是浮?
师把马铃薯轻轻放人1号杯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看看马铃薯在2号杯中沉浮情况。
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4、通过观察,说说你关于马铃薯沉浮现象的发现。
(二)推测原因
1、为什么相同的马铃薯,在1号杯子里沉,在2号杯子里浮呢?(课件)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改变了马铃薯的沉浮? 执教人:林伟海
2、揭示课题:大家也都认为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好,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我们推测这两杯的液体是不一样。在科学上应该这样这样说:两杯液体的性质不同。
活动二:比较两种液体不同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交流并甄别验证方法
1、师:这两杯液体的性质是否不同,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可以通过:看、扇闻、尝(对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尝)、晒、加热。当一一排除前面几种方法后,大家都肯定加热的方法。我们就用加热液体的方法来看这两种液体到底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设计用什么材料,怎么加热的实验方案。
(二)加热液体
1、实验要求:(课件)
(1)取液体:用滴管从纸杯中取几滴液体,滴到勺子中。
(2)加热:点燃酒精灯,用外焰进行加热,待液体快蒸发完后停止,用酒精灯盖熄灭火焰。
(3)观察:观察勺子上留下的痕迹。
(4)注意:不要再用手去触摸勺子加热的部分,防止烫伤。请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2、请各操作员拿上1、2号空纸杯上来倒取两种液体。拿出盆里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和观察。
3、巡视并指导
4、收拾整理材料,汇报实验发现。(1)指名汇报加热结果。(2)指名汇报结论。
小结:(1)烧杯中的水因为溶解了某种物质使液体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所以马铃薯浮了起来。(2)原来改变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5、新的推测
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这不知名液体的物质到底是什么? 生:2号杯里是盐。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白色一定是盐吗?白色的能溶于水的颗粒还有可能是什么?从生活中找找„„
师:那这些物质调制成的溶液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吗?(板书:马铃薯沉的图和马铃薯浮的图)
活动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一)推测及实验前的指导
1、是不是只要在水中溶解了类似盐、糖、味精等物质,就一定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生:能,只要加进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生:我不同意,不是只要加了物质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还得把物质加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
哪种推测是正确的?
3、要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需要哪些材料?怎么调制? 生:可以调制一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如盐水、糖水或者味精水。
4、视频示范调制液体和实验要求。
5、请各组的组长上来领取你们想要的实验材料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在需要处帮助,及时获取各组实验的信息。
(二)汇报
1、汇报实验结果。指名汇报
2、汇报结论。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加到一定量的物质时才能马铃薯浮起来。师:怎样的液体才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
生:使液体达到了一定的浓度。(板书:一定浓度的液体)总结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思考: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发现: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很多种,而且液体要达到一定浓度
3、总结:液体要达到一定浓度,马铃薯才会往上浮。这样的液体有多种。
四、拓展
1、马铃薯浮起来了,你有办法让马铃薯再沉下去吗? 师: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教师演示。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来说说液体的浓度和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
2、老师手中的物体(铜锁),如何在液体中浮起来?(出示课件)
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铜砝码解释浮起的原因。
3、盐水选种
教师:古代农民就利用盐水选种了,请你解释下其中的秘密?(课件:盐水选种的资料)
教师点评,过度到下节课内容,引起学生好知欲。
五、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学完了这节课,你能本节课的知识来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吗?
板书: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4.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反思 篇四
土门关小学
韩建虎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五年级下册的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回顾前后教学,进行以下反思
1、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给科学探究“把把脉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解决的方法。就在这探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学生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没料到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比如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我回想原先在做这一步时,我的设计只是让学生以八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接着我就指名汇报。现在想想这实际上变成了变样性的“一言堂”。这就会造成其他同学因没有具体任务和组间的竞争而不去认真思考“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结果弄得课堂讨论的效果不佳。而“这一节课”我要求每组学生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做?在汇报时,我让学生以八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要求台下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思考,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己提出“建议”。没料到这一课堂设计理念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而且还能让台下面的学生清楚明白实验的具体过程。反之,如果汇报时只让个别学生说,这也会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使其他同学不明白该组具体的实验过程,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
5.《橡皮泥在水中沉浮》教学反思 篇五
我想,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
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
6.《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六
小学科学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之前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我都不怎么满意,这次也不例外。 首先是橡皮泥的问题。去年上这一课,学生的学具中有棕色的工业用橡皮泥,这种橡皮泥最大的优点就在水中比较硬挺,反复折腾好几次也还能继续使用。而今年的学具居然没有了橡皮泥,做出这样偷工减料的行为,这些厂家也太抠了吧!没办法,只好让每个小组自行准备一小桶彩色橡皮泥。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主要分三个环节:1、直接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2、把橡皮泥做成各种实心形状(圆柱体、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放入水中;3、做成其他的形状(盒子形、乒乓球形、饺子形、船形、瓮形、碗形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由于彩色橡皮泥一接触水就容易被软化,故我要求学生用每种颜色完成一种形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次性使用。特别是浮形研究,我强调这个是有技术含量的,作业本上要求是三种,我调整为每个组最少完成一个浮形。 其次是容器的问题。这一课是以橡皮泥作为媒介,研究改变物体形状导致排开的水量变化,从而影响物体的沉浮,所以要及时观察排水量的变化。曾经考虑过用量筒,因为它的最小单位刻度10毫升,但是量筒的口比较小身比较长,不方便放橡皮泥,而且我们学校的量筒数量也很少。最后我还是用量杯来作容器,它上面的刻度分别是50、100、150、200、250毫升。学生用的橡皮泥体积比较少,放入一块排开的`水量大约是6-10毫升,受刻度限制,这个得数只能是估计。而橡皮泥比较小块,导致沉形和浮形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是很明显,甚至有部分小组的记录是浮形排开的水量还小于沉形排开的水量,与理想的实验结论相违背。 还有就是课题的问题。之前的2课都强调水中是必须把物体浸入水中,而这一课的“水中”实际上是放在水面,否则盒子形船形、瓮形、碗形都无法浮起来。这样就和前面的定义有冲突了,论坛有位叫“蓝天白云”朋友提出把标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改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挺合理。或者也可以不改题目,还是放水中,这样就只能是乒乓球形、饺子形才浮了。 从学生的实验记录上看,不是很支持“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排开的水量越小越容易沉”,没办法,科学要考试,只能把这个概念硬塞给学生了。 上好本课的几点秘诀(参考别人的观点):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2、量杯的刻度,可以用直尺或刻度纸补充;3、最好是用工业用橡皮泥,可以在淘宝上买。7.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篇七
班级:10初教(科学)学号:1031601024 姓名:王卷生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八课《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教学目的
(1)科学知识
①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②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③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2)科学探究
①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②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4.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5.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演绎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法、讲授法、引导法、开放、自主。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课堂引入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三)推测与验证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五)出示图片
(六)看插图介绍认识“比重计”
(七)整个单元的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教师:运用上节课所学马铃薯的知识引入课堂。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教师:引导设计实验,指出注意点,指出用钩码代替马铃薯。学生:学生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记录数据。汇报交流。
(三)推测与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推测,并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学生:推测并设计实验方案。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教师:将一张同食体积的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用油的中的沉浮情况如何?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三种液体混合后情况会怎样?把塑料块放入三种液体混合的杯子中,它的情况又会怎样?
学生:学生推测结论,并验证。
(五)出示图片
教师:铜砝码在水里是沉的,在水银上是浮的。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补充出示数据:水银1立方米重13600千克,铜1立方米重8900千克,所以水银能浮起铜。学生:解释铜砝码浮在水银上的理由。
(六)看插图介绍认识“比重计”
教师:展示“比重计”的图片,并且配合多媒体讲解。
(七)整个单元的总结
教师:提出本单元的重要问题,并且引导对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进行梳理和知识框架的建立。学生:回答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教师:作业布置,下课。
六、说板书
主板
标题: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实验验证后得出的结论。副板
8.《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八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认识了它,可以说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一次田想小朋友把小橘子放进了鱼缸,引来了许多小朋友的围观和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桔子伏在水面上,而小石子却沉在水底,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能力。
(2)、在了解物体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二、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槽、石子、塑料、钥匙、树叶、铅笔、螺丝、小西红柿、盐、饭勺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记录卡、记号笔。
三、活动流程:
(一)、猜想活动
通过猜想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认识活动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四)、记录活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
(五)、寻找活动
寻找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六)、变魔术:小西红柿游泳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幼儿自己猜想,为什么自己的小西红柿不会游泳?幼儿可以尽情表达、实验,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四、延伸活动:
(一)、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西红柿浮在水面上呢……
(二)、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
活动反思:
尊重每个幼儿,因人施教。
9.《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九
蒋美荣
一、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3、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4、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5、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6、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7、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水槽、毛巾、木片、纸片、塑料盖、仿真水草、回形针、铁片、记录单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1、观看“乌鸦喝水”短片。提问:如果乌鸦把小石子换成小木块,它还可以喝到水吗?为什么?
2、课题引入:这节课我就来研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二)沉浮实验:验证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1、过渡语:今天,材料王国要举行仰泳比赛,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做小裁判,为材料王国选出最适合仰泳的选手,你准备好了吗?
2、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今天要上场的选手吧。他们分别是哪个材料家族派来的?
3、既然是比赛,我们就来做一个规定,材料在水中怎样是沉怎样是浮?(出示图片)请观察水中四种不同颜色的小球,哪些小球是浮、哪些小球是沉?
4、我们规定: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用向上的箭头“↑”表示;物体碰到容器底部是沉,用向下的箭头“↓”表示。这是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大家记住了吗?
5、分组预测:(出示记录单)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接触过,观察过。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各组组内交流,然后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为了简明方便,我们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利用简单符号描述我们的预测结果。(学生活动)
6、汇报交流:请各组汇报员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板书)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学生补充汇报并说出理由,教师补充板书)
7、温馨提示:(分组实验要求)现在记录单上的预测结果出现了不同意见,在预测结果上侧标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预测结果吗?(学生说出:实验)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老师想以朋友的身份对这次比赛再做一些要求。温馨提示:
a、按照上场顺序将材料选手排好队;
b、请操作员轻轻的依次将材料选手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后取出(每位选手有三次机会),一位选手完成比赛后再换下一位;
c、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 “↓”表示“沉”;用 “↑”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
d、请小组长将实验过的物品放在毛巾上,并且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e、完成实验的小组请集体完成实验报告单,并尝试回答报告单上的问题。
8、大家听懂了吗?比赛开始啦!(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9、请最快的两个小组的汇报员汇报结果(板书),其他小组有不同结果吗?
10、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结果和刚才的预测结果存在分歧,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标准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呢?(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小结:是呀,实验是验证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尊重事实,相信科学。
11、通过实验,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指名汇报: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物体的沉浮与它构成的材料有关。(学生补充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的问题)
(三)认识木头
1、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仰泳冠军是谁?在第三课里我们已经对塑料进行了学习,今天我们就走进仰泳冠军——木头的世界,了解冠军背后的故事。
2、自古以来,木头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人们直接把树木加工成木材,广泛地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是由木头做成的?
3、木头可以做成很多物品,一定是利用了木头的某些特性,请你观察以下几种物体,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利用了木头的什么特性?
4、学生填写木头特性气泡图。
5、生活中离不开木制品,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使用,树木的生长过程是如此的漫长,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这样做(屏幕出示破坏浪费森林资源的图片)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容易引发沙尘暴(屏幕出示“沙尘暴”图片)。
6、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协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学生自由说)。小结: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生活的需要。
7、如何杜绝生活中浪费木材资源的现象?你有什么好办法?
8、老师愿意和大家一样做一名环保志愿者,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说)
2、结束语: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其他的材料,科学的使用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够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四、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
木 片
纸 片
塑 料 盖
仿真水草
曲 别 针
铁 片
关注环保 善待地球
五、教学反思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激发兴趣——形成预测——实验论证——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问题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木头特性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探究木制替代品、保护环境的教育。对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实验材料准备充分
平时,为了上好每一节实验课,我都是认真准备实验材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时要求给学生每组准备金属类、塑料类、木头类实心物体。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金属类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塑料类、木头类实心物体在水中一般是下沉的。为了不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我把材料袋里的材料挨个放进水中检验好后再分别放入袋子中。通过动手实验,我发现材料袋里的塑料片在水中有时候是沉的,于是我把塑料片换成了塑料做的仿真水草。
第二、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课
课的开始,我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本课,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的内容上。再邀请学生当小裁判,为材料王国选出最适合仰泳的材料选手,学生觉得有趣就会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三、实验前对学生的指导到位
为了让学生做好实验,我先让学生进行能够预测,预测沉浮前,我指导学生用沉浮符号来表示沉浮,并且在黑板上用“↑↓”板书强调,如果小组内出现有争论的物体可以在猜测结果这一列内画“?”表示。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去做预测。再者由于使用的水槽是玻璃的,在实验前强调学生把实验材料放到水槽底部再松手,这样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水槽砸坏,影响学生做实验。
第四、充分利用资料让学生认识木头。木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是木头做的,为了让学生认识木头的特点,我出示了一些用木头做成的物品,使学生认识到木头的特点以及木头的应用很广泛。从而为下一个环节怎样节约资料---木头做好铺垫。
第五、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由于木头的应用非常广泛,人类对木头的开采越来越厉害。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从而激发学生要爱护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通过上课我的反思如下:
第一、虽然已经准备好实验材料,但是在课堂中,还是有一个小组的铁片放到水中是浮在水面上的。这是因为学生把铁片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于是铁片就在水中沉下去了。我想了一下这是因为我没有说明白把材料放入水中的方式,在第二个班里教学时,我把铁片对折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第二、在填写实验报告单的问题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学生讨论时间内的效果不理想。今后应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课堂是学生的。
第三、教学环节处理不是很恰当。在研究木头的特性这一环节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没有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这样得出的结论不是很全。
第四、板书的字体不是很整齐,应多练练黑板字。第五、因为有三位领导及两位老师在听课,以至于到后半段比较紧张,使得连接语有一些坑坑巴巴,今后应该自信一点。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反思07-20
马铃薯生产机械化09-16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06-10
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06-10
2011马铃薯产业工作总结09-14
巉口镇马铃薯经销协会简介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