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课堂理想

2024-09-19

本色课堂理想(精选8篇)

1.本色课堂理想 篇一

发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永葆青春活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看到一颗小草,你也许会想到春天,想到绿

色;看到一枚果实,你也许会想到金色,想到收获;当你看到国徽和一对天平称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会不会想到我们人民法官,你会不会想到有天空一样纯洁碧澈的心灵,有大海一样深邃广博胸怀的人民法官?此时此刻,虽然我不是诗人,不是学者,不是歌手,但我仍要用采颉如画的词句,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迷人的颂歌,把它献给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法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开展演讲比赛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永葆青春活力”。

记得09年刚进法院的时候,“公正 廉洁 为民”的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伴随我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现在,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法庭的书记员,对于“公正 廉洁 为民”的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还在学习的我,同样坚信它将也会伴随我的工作生涯。对于这六个字,我的理解是:公正,就是人民法官要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坚决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廉洁,就是要求人民法官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确立忠于法律、刚正不阿、廉洁自律、修身奉法、司法为民的道德信念,从而保证自身在履行司法审判职责的时候能够清正廉洁,维护法官职业的尊严,进而维护司法的尊严。为民,就是人民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时刻牢记并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不断提升司法的社会公信力和认同度;从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使人民法院工作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抓起,赢得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拥护,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新时期下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期待。

今年五四青年节时,在院党组领导的组织和关怀下,我们单位的20多青年干警参观了吴玉章故居,并缅怀了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其目的就是让我们作为青年一代人要传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矢志不渝追求真理、坚定不移投身革命的崇高理想,学习他们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要以吴玉章同志等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信念,务实进取,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实际行动,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信念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人有了理想就犹如鸟儿有了翅膀。古往今来,因为有远大理想并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例如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他从小就有理想,有鸿图大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他求学前夕留给他父亲的诗,表达了他的远大理想。他有理想,有宏志,并且不断为理想奋斗,最终成为一代英明领袖。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读书时的那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曾让许多人惊叹。他的远大理想让他从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也让他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从小有理想、有抱负,并付出所有的努力来实现它。蒲松龄也说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的这副自勉联激励了许多有志之士。

漫漫人生中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远大的理想外,我们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念支持着人生。不可想象,人没有信念而活着将是什么样子?美国著名的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正是依靠坚定不移的信念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争取黑人的自由

平等。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根本,当你拥有信念,你就拥有了最宝贵的财富。人生最可怕的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信念是呼吸的空气,信念是在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念是我们心中的太阳。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创造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奇迹!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就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

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后,我们要付出所有的努力来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都知道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会失败。退一步讲,努力了即使失败,我们也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有理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不要放弃。让我们每个人都点燃智慧的光芒,放飞明天的希望,为理想插上翅膀,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心灵自白。这句话也是对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的最好诠释,在其谋求民族独立富强的长期革命生涯中,曾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他多次组织反对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均告失败;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不久又被迫让位于袁世凯;联合西南军阀进行反对袁世凯,又马上被这些地方军阀所抛弃。直到逝世前两年,他才找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理想信念将永远激励后人继续奋斗。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带领广大劳

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革命英雄史诗。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平胜利的道路。他们的英雄壮举,他们的不屈意志,他们的坚定信念来自哪里?来自解放劳苦大众的神圣使命,来自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因为他们坚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契诃夫说,人都应有信仰,或者都应当去追求信仰,不然他的生活就会空洞……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共产党人来说,丢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共产主义理想,就意味着异化,意味着背叛。关于我们的信仰问题,我认为信仰决定我们的思想,思想影响我们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作为党的一名干部,干好党的事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定党的信仰是我们为党工作的力量源泉!

“不畏浮云遮望眼,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信念,忠诚为党、立志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努力奋斗!

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书记员,我感到骄傲。也许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也许我们将永远默默无闻,但是只要我能把对事业的情、对岗位的爱无私奉献给群众,在自己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上描绘出自己最灿烂的一笔,这将是我回报给百姓最浓缩的爱!把自己最绚丽的人生季节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当我年华老去,追忆前尘的时候,也可以自豪的说:“我追求了,我不后悔”,绿叶无悔扑向大地,是报答泥土芬芳的情意;鲜花无悔凋落于风雨,是因为它曾有一段生命的美丽。虽然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法庭的工作人员,犹如满天繁星,默默闪烁;虽然我只是一名平平凡凡的基层人民法庭书记员,犹如沧海一粟,静静流淌,但我既然选择了审判事业,就选择了忠诚,选择了无悔。纷飞的梦想,是青春不变的情节,无尽的痴狂,是青春奋进的力量!朋友们,让我们用青春,诠释个性的张扬;让我们用青春,燃烧生命的希望: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展现青春的风采,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迎接新的挑战;让我们用青春,走出精忠报国的坦坦荡荡!最后我以希望大家都能够“发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让自己永葆青春活力”结束今天的演讲。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新桥法庭程德建

2.本色课堂理想 篇二

一. 信心播种——读有层次有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 而是靠自己读书读出来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 有了很多亮点:新理念、新模式、新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的落实到位, 精妙绝伦的课件一一展示……原本四十分钟时间, 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无限延长。于是, 忙着匆匆走过场的时候便丢了一样东西, 那就是很少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本, 或根本听不到琅琅读书声。

怎么读呢?我以为, 默读、朗读、抬起头来读, 眯起眼睛读, 摇头晃脑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带着问题读, 披文入情。朗读的过程要有层次, 进而把学生带入语文园地意境。

一位老师在教《三峡》一文时, 指导朗读就很倒位, 设计了5个读书环节:一读课文, 正字音。要求:读要读得准, 听要听得清。在别人读的时候, 你要认真听, 听出同学朗读中的错误, 读完之后, 帮他指出来。二读课文, 准确停顿。要求:书声朗朗, 节奏分明, 停顿准确。三读课文, 译《三峡》, 要求:文从字顺。四读课文, 知三峡。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五读课文, 赏三峡, 要求注意语速、语调、重音、停顿。可以说, 这位教师的教学, 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 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 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 在说, 在品, 在记, 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曾经漫步于校园, 听到此起彼伏的读书声, 便感觉那是校园最美的音乐。犹如万物复苏的季节, 不能没有鸟儿的欢唱。校园是文化传承的地方, 便不能没有琅琅读书之声。因为这是语文园地上播种的一个环节!

二. 悉心管理——品有韵味有雅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 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味语言”为核心,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 让语文课散发出它真正的魅力。

一位老师在教《纸船》这首诗歌时, 要求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 找出具体的语句:“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他要求学生认真琢磨, 反复推敲, 仔细品味, 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去感悟语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经过自学、探究、讨论, 学生们普遍认为在“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句中的“从不肯”“总是”两词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 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在“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句中的“一只一只”这个叠词点出了所叠纸船的数量多, 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极深、极浓。在教学中, 他又问学生:假如现在你们远离父母在外学习, 请你写几句话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注意使用关键性的词语。学生发言更积极了, 大家畅所欲言,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到:“望着晴朗的夜空, 我总记得去寻找那颗最亮最亮的星星, 因为那是妈妈深情的注视;撕下一张一张馨香的信纸, 载去的是我满心的思念和祝愿。”其中“总记得”“一张一张”表达出了他对母亲的深情厚意。这个学生不仅能仔细品味文中语言的意境美, 还能通过创作来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当性。

在教学实践中, 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 品读文本, 品出韵味, 品出雅致, 在语文的园地里悉心管理, 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 使语文课返璞归真, 充满浓浓书香。

三. 称心收获——悟有情感有智慧

语文与精神和谐共生, “智慧”与“人文”一起发展, 这样的语文课不仅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而且也算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是一堂语文课的真正收获。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古诗《泊船瓜洲》, 不采用通常的那种以“绿”字为诗眼统领全文的做法, 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情智交融、充满了人文情怀的“还”字上。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 他让学生找出一个字来, 可以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于是,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 (即回家) 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便顺着“还”的这条线索, 从第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让学生看到靠家之近, 要想回家看看, 本是易于反掌。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 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 又见江南, 但离家虽近只因来去匆匆, 还难以实现回家的心愿。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 学生就不难明白, 明月高照, 月儿已圆但阖家却难以团圆的蕴意。这样, 随着学生解读的深入, 教师便留下了思路清楚、透析入理的板书:

读到这里, 孙双金老师趁热打铁, 进一步启发大家探究, 为什么“应该还”“更该还”而又“不能还”呢?在穿插交代时代背景之后, 师生情感、智慧的交融互动达到了诗意赏析的最佳状态。于是, 在共同的讨论中, 作为北宋重臣、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因为政务缠身而难遂回家省亲的心愿, 汇铸成了“舍小家, 为大家”的精神提炼。

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 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 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和智慧, 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 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我看来应该是寓于工具性之中的, 是一种无声的滋润, 是语文园地里的瓜熟蒂落。

注释

3.还语文课堂本色 篇三

1.在激发兴趣中回归本色。在语文课上,教师在开课时设计一个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以教学二年级《称赞》一课为例,这篇课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真诚称赞会给人带来自信、勇气和快乐。我上课伊始,让学生以“称赞”为词说一句话,学生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对课文中的“称赞”有了兴趣。接着,让互相称赞的学生一一握握手,并说:“你的小手很光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被称赞的甜蜜滋味。再神秘地让学生们依次摸一摸盒子里的糙米,让他们感受一下粗糙。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触摸中感受到课文中“光滑”“粗糙”这一组词语的含义,在教学时我称赞学生一次比一次好,他们对学习《称赞》这课的兴趣更浓了。

2.在理解重点句中回归本色。在语文教学中,要读懂一篇文章,对重点句的理解必不可少。以教学三年级《和时间赛跑》一课为例。《和时间赛跑》是林清玄的一篇清新隽永的散文,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在教学时,我举了一些名人的例子,让学生说说时间的珍贵,他们说得比较肤浅。后来,我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出发,收集他们与家人不同时期的合影。在教学“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这样的重点句时,出示学生们从婴儿、上幼儿园、上小学这三个时期与家人在生活中的照片,他们纷纷有感而发: “爸爸长胖了!”“我长高了,再也不是抱在手中的小宝宝了!”“奶奶脸上的皱纹多了,背有些弯了。”等等。由此,学生明白了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意义。这样学生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很真实,很有效。

4.本色课堂 篇四

——荆门市群艺馆会场听课有感

2011年4月25日至27日,我们有幸赴荆门参加了湖北省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11节语文课,受益匪浅。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三天的学习,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如沐春风,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唤起语文的“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堂首先是一个求真的课堂。“真”是语文教学的根。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情绪,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

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李文慧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这一课中,李老师让学生从抓远镜头“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死锁在悬崖上,风吹雨淋受尽折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普罗米修斯虽然外表受罚,但是不屈服的意志;抓近镜头“普罗米修斯被鸟啄食肝脏”的画面感悟普罗米修斯虽然身心受罚,但不改初衷的精神。在最后又设计拓展环节,让学生依据提示补充普罗米修斯受罚的情景和精神。因为前面李老师已作铺垫,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情感随之调动起来,填白得非常精彩,赢得了下面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我想这不就是真正调动了学生朴实纯真的情感吗?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江汉油田杨艳平老师执教的《丑小鸭》一课,她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活动:

师:丑小鸭在这个家里,亲人不疼他,朋友不爱他,主人不关心他。他感到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临走时,他给妈妈留下一封信,可信中有些地方,被泪水涸湿看不清了,请你们帮他补充完整。亲爱的妈妈:

请您原谅我,我就这样走了。因为我,公鸡,哥哥姐姐们,就连养鸭的小姑娘也,我多么,实在,我想去。再见了,亲爱的妈妈。爱您的儿子:丑小鸭

杨老师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补充。在学生主动参与中,精神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与感染,感情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学生的回答自然也非常的精彩。

再如黄石市沿湖路小学李峥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谈谈文中的“翁媪”在聊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回忆当年怎么认识的;有的学生说称赞能干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有的学生说欣赏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的激发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而且很自然地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古诗的意境之美,让学生的情感真实的流露出来。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已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变成了一幕温情的家庭短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课堂的真实才有情感的真实,文章不是无情物,三节课的老师充分利用文本,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在反反复复的品味诵读中,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到达情感彼岸。真实,是新课程的起点,也是新课程的方向。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的真实,以“真”为贵,这样的教学才回呈现“天然去雕饰”的清纯之美。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夯下语文的“实”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的学科,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杂实,效果落实。

在襄阳市襄州区张湾中心小学张静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中,张老师朴实而实在的教学风格,让我记忆尤深。古文教学,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张老师很注重朗读。理解课文时,她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她还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让学生在感悟文章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学生能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补充相关资料,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武汉小学王桢老师执教的《吆喝》一课中,王老师要学生比较“硬面饽饽”和“硬面——饽饽!”的不同,体会破折号和感叹号: 师看向刚才吆喝了的同学,并指向课件:刚才我听见硬面饽饽是你吆喝的吧?这个嗓子吆喝得特别好,刚才我们读的这个词叫食物的名称,这个上面是吆喝词,这有什么不同啊?你跟我们再吆喝吆喝!生再吆喝:硬面——饽饽!

师:我问问你,你为什么把“面——”读得这么长? 生:因为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师:是啊。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哪个小贩再来吆喝吆喝?把这声音再延长一点!

指名生读(这悠长的声音一定会传得更远)再指名读

师:来我们一起读。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好不好?预备齐!(师做延长的手势,生齐吆喝)

师:这悠长的声音一定能传得更远。就是这句吆喝,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带到课文里,能够读出它们的不同吗?

指名一女生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读得怎么样啊?掌声送给她)师:在课文里带有破折号的吆喝词还有这几处,我们一起来吆喝吆喝。生齐读:葫芦儿——刚蘸得。馄饨哎——开锅!(大家看这句吆喝词不但有破折号,还有感叹号。该怎么吆喝?)指名生1读:馄饨哎——开锅!。师:你为什么这么强调开锅?

生:因为开锅后面有一个感叹号,感叹号说话就要强调!

师:哦,你通过观察标点符号知道要重读!刚开锅的馄饨啊,最好吃,还有哪个小贩来吆喝吆喝?

指名生2读:馄饨哎——开锅!。(哎哟哟,太专业了!你这一声吆喝,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小贩正掀开锅盖向大家宣布,咱们一起来!)生齐吆喝这一句。

这节课,教师的“实”在于通过朗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感叹号与破折号的用法,而且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品味到老北京的吆喝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荆州石首市试验小学郑焱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也非常的“实在”。在学习重点句子:“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时,郑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走入严监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形象,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字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掌握了习作方法,这可真实一举多得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语文课堂姓“语”不动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应用,对于文本中该抓的就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就要反复地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虽然这及、几位老师的课上没有那样华丽的语言,也没有那精美的课件,但是她们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教学方法,优雅的语言引导学生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我想,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色语文课。

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力求语文的“简”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应硬给课文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应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应让课件充斥,喧宾夺主。不要因为语文的综合性强,把什么都“综合”进来;也不要因为语文和其他方面的联系多,和什么都“结合”起来,结果使语文本体淡化、消弱。

1、简明的提示语

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简单而明了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探究思索,激发他们多元思维和表达的欲望,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如:咸宁市试验小学的李霞老师执教《扁鹊治病》这一课,老师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想法,看看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到文章里细细地品读,因此得出的答案就不是千篇一律。而这个问题,也从另一个角度训练了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

2、简约的书面语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书面语主要就体现在板书上,板书的设计区区几个字就能将整堂课的精髓串联在一起,对提示学习,小结课文都有着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样,还是李霞老师执教《扁鹊治病》一课的板书设计: 寓言故事 小故事 大道理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医术高明 自以为是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防微杜渐

从问题的提出到体会故事的道理,直至提升“防微杜渐”的哲理,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想一则精心设计好的板书是教师课前准备的心血凝结,它以简练、系统的特点体现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设计板书的目的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板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能够使师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实现“教育共振”,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3、简洁的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即应充分体现“简洁”的原则,选取较小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讲课有章有法,“以小见大”,突出重点。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按“字、词、句、章、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传统模式组织教学,千篇一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使学生越来越感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其实,在一课中暂时放弃一些知识目标,绝不是真正的永久放弃。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让学生筑起语文的高楼大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仙桃市实验小学的朱文荣老师用“小艇给威尼斯增添了哪些别样的风景?”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从小艇的图片感受到小艇的特点,用学生的亲身感受来体验船夫驾技的高操,再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威尼斯独特的风景及人们独具风情的生活。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述威尼斯如何的好,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发现,教师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用简洁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

武汉小学王桢老师执教的《吆喝》一课,教师并没有繁杂的让学生去理解文中“谁在吆喝?怎样吆喝?吆喝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学着吆喝,感受怎样吆喝,再让学生模仿吆喝,感受吆喝人的智慧,她将教师的讲融入到学生的亲身体验,很快就让学生进入了状态,也沉入文本的解读中。

另外,《吆喝》这一课教学,教师还注重了段的训练,我们看到王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了原来繁琐分析段落的结构,而是用简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去感受段与段的联系,如:

师:大家看,我们今天学习的2-4自然段都和第一自然段有联系,是什么联系?

生:第一自然段和后面几个自然段的联系是:从早到晚叫卖声都没个停。(哦,你发现了这一段是总的来写。你具体找找哪里是写从早到晚的叫卖声。)

生: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师:这是从早到晚的叫卖声,哪里写的是一年四季的叫卖声? 生:第四自然段写得是一年四季的叫卖声。师:那这几段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师:这一段为后面几个自然段点明了中心。

师:老师教你们,这一段是总的来写,后面是具体来描述。这节课我们就是围绕这这一句话来学习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

王老师在课上从体验吆喝的声音及感悟吆喝人的智慧切入,先引导学生读懂每段描写的内容,感悟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法,最后让学生自主感受段落的联系及写法的联系,让学生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简单也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单的背后其实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也是超越,简单 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展现语文的“活”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语文课从传统僵化刻板向灵活多变发展。

在宜昌市西陵区东方红小学陈艳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一课,师:读文想一想,作者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景物? 生:有花竹(师板书:花竹)生:鸡鸭(师板书:鸡鸭)生:晚饭(师板书:晚饭)生:瓜架、菜,别有一番情趣。(师板书:瓜架)生:还有月夜(师板书:瓜架)

学生想到一处说一处,并没有按照老师课前的预设,老师也将计就计按照学生说的顺序板书在黑板上。为了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陈老师继续提问:

师:看看课文,是按说的顺序写的吗?能把这些按照课文的顺序标上序号吗?(指名生标序号)

陈老师这样一个灵活的处理,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告诉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又如《渔歌子》这一课的教学,荆门京山县京山小学的黄伦梅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归”的另外含义,讨论张志和该不该归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说不该归,而有一位学生说他该归,以现在人的观点来说就是不负责任,撒手不管。教师并没有直接说该归不该归,而是把问题留给了学生,通过背景资料从而理解到张志和为什么不归的真正含义。

生成是富有灵性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建构的过程。作为老师要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前的准备固然重要,但尊重学生,把握生成更不可忽视。价值引导下的生成更不可忽视。价值引导下的生成和对生成进行深度发展意义的建构,是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永远追求。

纵观这几节语文课,这些课节节都突出了年段特点。低年段的课能在读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年段的课能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以及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高年段的课则能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一些思考:

1、学生到底为什么上课?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有的课,教师导得太多,牵得太明,引得太过,说得太露,孩子似乎变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工具,互动生成的课堂业已变成教师演绎预设的“教案剧”。这都是教师得反思的问题。

2、语文教学应该师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但是有部分课仍然存在,学生读得少,对话多的现象。

“真真实实学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有效生成求活力。”丢弃华而不实、形似神异,依葫芦画瓢的浮浅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简、活、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以问素养,真正返璞归真,达到“原生态本色课堂”的境界,邂逅一次次的美丽。(武汉市江汉区回民小学 商维熹)

“原生态课堂”预约别样美丽

【摘要】 “真真实实学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实效促高效”。丢弃华而不实、形似神异,依葫芦画瓢的肤浅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简、活,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真正返璞归真,达到“原生态”境界,感受一次次心灵的碰撞,预约一个个鲜活的灵魂,邂逅一次次的美丽。【关键词】原生态;真;实;简;活 【正文】

“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即反映物质的初始形态。“原生态课堂”就是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建立一种整体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以及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原生态课堂是教师自己思维在课堂中的展现,是师生间心灵碰撞、智慧火花的绽放。原生态的课堂是充满语文的味道:有琅琅的读书声,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有刷刷刷的写字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把自己的心声、感悟付诸笔端、形成文字;有师生平等的对话,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不再战战兢兢,师生以文本为基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或许这样的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没有豪华绚烂的课件,然而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

那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更耐人寻味?更具有原汁原味呢?是“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呢?还是声色电光的多媒体课?还是热闹活跃的自主合作探究课?还是粉笔——课本——嘴巴的“老”课呢?在对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与反思中,我感到: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首先应该突破“预设”的“窠臼”,变“预设”为“生成”,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发现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即生成)。

课改至今,将近十年。十年里,我们彷徨过,我们反思过,我们不断改进,我们不断总结。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到原点”——“原生态”!

一、求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堂首先是一个“求真”的课堂。“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情绪,减少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

如一位教师执教《普罗米修斯》这一课时,老师让学生从抓远镜头“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死锁在悬崖上,风吹雨淋受尽折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普罗米修斯虽然外表受罚,但是内心却有着不屈服的意志;抓近镜头“普罗米修斯被鸟啄食肝脏”的画面感悟普罗米修斯虽然身心受罚,但不改初衷的精神。在最后又设计拓展环节,让学生依据提示补充普罗米修斯受罚的情景和精神。因为前面老师已作铺垫,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情感随之调动起来,填白得非常精彩,赢得了下面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我想这不就是真正调动了学生朴实纯真的情感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名师俞东江在教学《桥》一课的第一课时,他的朗读真正实现了激发情感的效应。俞老师在读到“村庄惊醒了”,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时,老师一次次地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形容当时村民逃难的情形和心情。然后,让学生将“惊慌失措”等词语板书到黑板上。最后,老师就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成语读到文中,自由练读文句。俞老师高明之处就是以“读”悟情,以情“激情”。

由此我感悟到,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如果说写文章是情动而启发,读文章则是披文以入情。朗读是心灵的回声,是文本所蕴涵的情感之声在学生学生主体内部产生的共鸣。我们需要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从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从而实现语言学习与情感熏陶的统一。

所以,课堂的真实才有感情的真实,文章不是无情物,执教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文本,引领学生在反反复复的品味诵读之中,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达到情感的彼岸。坚持以“真”为贵,这样的教学才会呈现“天然去雕饰”的清纯之美。

二、求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的学科,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中“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句话时闻到:“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突然有个词儿跳出来,跳到你的眼前。凭感觉告诉大家哪个词儿?”学生回答:“如此而已、极其简单。”“简单已经足够了,这前面为什么还要加极其?(板书“简单”,意味深长地在“简单”下面画了两条线)请大家再读读。”一学生说:“因为这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我及时鼓励:“你观察得多敏锐啊!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你马上就想到了什么?注意‘宫殿这个词儿,想想这个房子过去的主人可能会是谁?”(大家纷纷猜测,有猜大富翁,有猜比尔·盖茨的父亲,有猜毛泽东,有猜乾隆皇帝)大家挖空心思猜测不到,这时我宣布:“我告诉你们,这座房子的主人就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的摄政王载沣。摄政王是管皇帝的亲王,比皇帝还要大。你们不妨想一想,比皇帝还大的亲王,他的房子里曾经会有些什么东西?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想。”学生又一次陷入大胆猜测之中,有的猜这里有珍贵的陶瓷物品,有的猜这里有历代的名人字画,有的猜这里有古玩玉器,有的猜这里有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我一语道破:“有可能有,完全有可能啊,因为他是个摄政王嘛,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古玩器皿,名人字画,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价值连城。曾经的富丽堂皇,曾经的金碧辉煌。但是,你们看到如今这座房子成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办公的地方,你看到了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吗?”想象与现实急转而下,现实中只有“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我感情激昂地说:“在总理的办公室里,我们没有看到富丽堂皇,也没有看到金碧辉煌,也没有看到名人字画,我们只看到了(生齐读句子‘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面对这样的陈设,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激情地喊出“天壤之别”,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给“极其”换词,但这个词儿学生换来换去都觉得没有原来的好,换不了,不能换。因为在“极其简单”的后面,我们分明感觉到有一种极不简单的思想、作风、品质。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老师不遗余力、不惜时间让学生由想象“宫殿”里可能有的陈设引发开去,学生的思维游历了由想象中的应有尽有与现实中的“如此而已”的天壤之别,理解层层递进,听着听着,不由得不让你由衷地发出“极其不简单”的感慨。这么一句话,不下二十次的诵读,初读时,学生有浅显的理解,再读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表达之后老师仍觉得不够,于是提议“把这个极其简单的陈设记在心里,告诉世人总理办公的地方。”你读了,他也读了,大家都读了,透过文字多角度的个性体悟,学生从心底发出呼喊,要表达的话语一泻千里,但却说还休,至此,学生不能再说什么,也不想再说什么,唯有用朗读才能表达内心澎湃的激情。这样地教,词语理解扎实了,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也淋漓尽致了。鸟在林中自会啼,这种教学毫无刀斧的痕迹,要订教材不放松,但一切着力点都在学生身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语文课堂姓“语”不动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应用,对于文本中该抓的就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就要反复地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应该引导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色语文课。

三、求简——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当前,优秀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式的讲话,手忙脚乱的演示,学生急匆匆的对答,扫描式的观看,没有回旋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于是乎张庆、于永正等专家开始呼吁语文教学必须“倡简”。是的,简简单单才是真,简约才是美。当然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而是对教学的精简浓缩。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应硬给课文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不应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应让课件充斥,喧宾夺主。不要因为语文的综合性强,把什么都“综合”“整合”进来;也不要因为语文和其他方面的联系多,和什么都“结合”起来,结果使语文本体淡化、消弱。

四年级上册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有个文眼是“中华不振”,蕴涵在课文语句里的也有诸多的“中华不振”,这就是促使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缘由。一位老师抓住这个文眼,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因此“感悟中华不振”成了课堂明确的主线,教学过程既大气又细腻,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纵横驰骋,发言酣畅淋漓。灯红酒绿的旧租界里看不到一个中国百姓的身影,妇女的哭诉声,洋人趾高气扬的模样,中国巡警冷漠、耀武扬威的奴才嘴脸„„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幕,使学生一次次责问: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地上,洋人可以横行霸道,而中国人却受欺负呢?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为什么不给她撑腰?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而这些拳头为什么不朝着那个洋人打下去呢?

这不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吗?此时,学生为妇女的悲惨遭遇而同情,为洋人的嚣张气焰而咬牙,为巡警的媚外、欺压同胞而怒目。一声声“中华不振”的痛心疾首敲在了学生心坎上,刺进了所有中国人的血液里。

而这只是起点,教师在课尾穿插的阅读链接周恩来诗词《大江歌罢掉头东》及时代背景介绍和“现在中国富强了,我也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命题,一石激浪,把学生的思绪引向深入,使这层“涟漪”无限扩展。这样的课,有回味、有深度,简约丰满,课尽而意未绝。

“简约是优雅的灵魂”。于永正等名师的课,给人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实”的慨叹。他们的课堂,没有华美的课件,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就能让语文课姿态万千、回味无穷。他们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充塞课堂,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读,尽情地说。“课堂行云流水都是学生的云与水,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流水。”这种朴素的美,简约而不简单的美,渗透出优雅的精髓!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简单也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单的背后其实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也是超越,简单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

四、求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课堂的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题、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我们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例如在教学《猫》时,一位教师拿出的小猫脚印,有位学生突然叫起来:“哇,这么难看,还像梅花?”这一超越预设与教学冲突的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也让教师措手不及──原本教师是想借图来感受猫的可爱。于是教师稳了稳心神,反问学生:“你们觉得白纸上的脚印像梅花吗?”学生都说没梅花好看。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借势引导:“既然猫脚印不好看,有时还让人感到脏,为什么老舍爷爷说它像几朵小梅花?”就这样将一个与文本冲突的问题,缩小成为一个与文本密切关联的生成点,引导学生从文中去寻找答案。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镇定自若,遵循导引的规律,将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意外”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回避“啊,这么难看,还像梅花?”这个已经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又让学生对猫的可爱有了充分感受,由衷地喜爱它,并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平衡后的突破,更是一种突破后的生成。

课堂生成是富有灵性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动态生成的课堂,让平淡的课堂变得趣味无穷,让平常的课堂情节跌宕起伏。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珍视师生在学习过程动态生成的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促进学习内容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学习目标在动态中不断生成与达成,知识在动态中不断建构,在动态中达到内化,是语文教学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生命历程。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洋溢这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分析,多揣摩;少说教,多感受;少讲解,多体验;少热闹,多练笔,唯有此才可实现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为此,我们还必须牢牢“坚守”三尺讲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回归朴实,成为“原生态”的课堂,引领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快乐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任重而道远也!

参考文献

5.把握语文特点创建本色课堂 篇五

—— 我在“本色语文”课题研究中的体会和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必须重视语言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必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本色语文教学追求教学实践回归到语文学科自己的领地中来,质朴自然清新,少些粉饰与雕琢,不崇尚空洞务虚的标语口号,不慕所谓的时髦与标签,不赶热闹,认真按语文教学的独特规律扎扎实实地讲与练,从实处着眼,回到根本中来,放大并突出自己的学科属性,提高教学效益。我在教学中返璞归真,尽量做到还原语文本色。

一、以“人”为主,平等对话,创建有快乐自由的课堂。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和挑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自己作为一个善于引导学生探究、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平起平坐”的大朋友,一方面坚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大胆的质疑,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谁还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对课文你有没有什么疑问?”、“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是我最常问的问题,学生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正确的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太成熟的我给予正确的引导。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学中,我会说 “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大声读。”一个、两个„„全班学生都站起来读了。读足了,读够了,我又会说:“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好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我还会第三次说:“你认为课文哪段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哪段,读完了,再说说这段为什么精彩?”学生纷纷读、说,我再适当点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朗读的训练,另一方面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适当的奖励等鼓舞学生的胆量和热情,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感,真正做到勤学.爱学.会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中通过师生平等的交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不仅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以“文”为本,发挥主体性,创建自主探究的课堂。语文课堂就要紧扣文本这个重点,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充分的识、写、读、背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等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的确,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其语言精华,让学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熏陶.特级教师洪镇涛更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去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放学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到大自然中去扩大视野,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们去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学生。总之,就是要放开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具有主体地位。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时时、处处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得出的结论,会牢牢的记在心中,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倡导合作,培养交流能力,创建合作交流的课堂。在当今及未来的世界里,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能力,它甚至比竞争的能力更为重要。合作交流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应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够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们现在一提到合作学习,就想到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时同桌、前后桌讨论交流、每个人独立思考有难度的问题后全班交流,在进行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中的合作交流,都是合作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走过场?我在课堂教学中一是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二是注意选择适宜的合作时机,在出现新问题、需要新能力、学生学有困难时进行合作,在出现普遍错误、解答开放性的问题时进行讨论。三是注意做好分工工作,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各个成员轮流担任,分工合作;在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在进行小组汇报时,强调发表小组讨论形成的集体意见而不是个人意见。四是注意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评价,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以便在大组中进行探讨。

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将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进程等,给予学生必要的充足的指导和灵活自然的帮助,必要时帮助组员做一些安排,最大限度地鼓励每一位学生和同学合作。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用总结性的语言将学生纷繁的意见加以整理,点拨的有一定条理。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吸取众长,引发思维的交叉、补充,使学生共同提高,共同品尝学习的快乐,同时,学生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创建情感丰富的课堂。

我们强调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对语言的研习,那如何带领学生去“理会语言,体悟语言” 我想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条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可以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学会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要训练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即“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玩味——诵读积累”。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想像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选择喜欢的句子、段落读、师生共同读、比较读、赛读等等,并且在读后及时评议,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受到人文熏陶和感染。同时通过读、想、说、问、议、演,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了思维。

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复述、扩展训练等形式,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的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重构语言模式。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转化,学表达。因此,我竭力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通过自读欣赏、听读欣赏、用眼观察等让学生身心一体地多感官参与,将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等要素融合,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表现语言,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完成背诵积累、内化语言的任务。

此外,我还经常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展开听说,活动中学习,创建活力四射的课堂 会听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学会倾听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加强“听”的训练。一方面,既要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到,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重点,听出实质。同样,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这不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更是语文学习的必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安排听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课内外结合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中,能力会不知不觉的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最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评,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去参加实践活动。我在语文教学中一是注重了“读”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实打实的看书、朗读、背诵,进行阅读的思考、欣赏、评价,练习写作的取材、构思、起草、修改,练习口语交际等,并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收集与课内有关的资料,阅读与课文有关的其他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是注重精心组织语文学科活动,组织智能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接力赛、比说绕口令、朗诵比赛、演讲淘汰赛等;组织语文游戏,如词语找朋友、成语接龙、猜谜语、歇后语填充等;三是将学生从教室的小课堂带向社会的大课堂,组织学生考察、调查、采访,开展消灭广告错别字、家乡寻美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多维性、开拓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六、网络辅助,提高效率,创建新型的课堂。

6.关于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本色 篇六

纵观本届的观摩课,我认为所有的课堂都呈现出“质朴、扎实、深沉”的主旋律,体现出四个改变(表演泛论化现象退出课堂,形式主义小组合作告别了课堂,滥用多媒体的现象离开了课堂,逐段教学的现象不见了)和三个回归(文本回归应有的位置,语文的工具性得到大大加强,确切地把握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这个度)。在观摩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抓情感主线、事件发展的线索来感知课文,离开文本过度发挥的现象得到了扼制。

从现场展示课看来,这些老师真不愧为我市的小学语文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都注意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随心所欲地写,淋漓尽致地思,听出一种人格,读出一种味道,说出一种个性,写出一道色彩,思出一片风景。 突出了一个“实”字,少了以前“秀”的痕迹。让我饱览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语文大餐。

7.关注课堂生成还原生命本色 篇七

一、关注学生的质疑, 解学生所“惑”

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作用的推进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求知, 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教师要迅速加以捕捉, 根据学生的反应, 敏锐地作出判断, 恰当地变更教学方案, 让质疑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案例:《少年闰土》

生:在第6、10自然段中, “什么都有:稻鸡, 角鸡, 鹁鸪, 蓝背……”和“要管的是獾猪, 刺猬, 猹。”这两句中词儿之间的停顿, 为什么都用了逗号?我不明白。

师:是啊!按照我们以往掌握的标点符号知识, 这儿应该用顿号。是鲁迅先生用错了标点?还是另有用意?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找找用逗号的原因?

生:我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写作特有的风格。

生:这里用上逗号, 是鲁迅先生别有意图。

师:请同学们分别用顿号和逗号读一读句子, 你们就会发现这意图的。

生:用上逗号, 读起来一字一顿, 像是在一边回忆, 一边给鲁迅先生描述闰土知道的许多稀奇东西。

生:我知道了, 闰土给鲁迅叙述他的故事, 用逗号更合理, 更符合当时的情景。

师:你们说得多好啊!这是你们认真读书的结果。

在真实而又开放的课堂里, 质疑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最根本的起点, 有质疑才有思考, 有思考才有感悟, 有感悟才有提高。教师首要任务是如何巧妙地将学生的“疑”与课前的“预设”结合起来, 现场捕捉, 生发灵感, 让学生在与文本、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抒发情感, 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还原课堂学习的本来面目。

二、善用学生的亮点, 感学生所“悟”

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堂生成资源, 它可分为预设和不可预设两种, 预设的课堂亮点是教师精心设计、诱导的结果, 应自然善加利用;不可预设的课堂亮点, 是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展示, 应该关注生命, 尊重个性。

案例:《小音乐家扬科》

师:同学们, 我们从图中看到扬科进入食具间, 跪在小提琴前, 抬起头, 望着心爱的小提琴,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小扬科穿的衣服是破的, 脚上鞋子也没有穿, 可见他很穷。

师:这位同学观察到了小扬科的外表。我们也可以从“跪”字去洞察扬科多么想拥有一把真正的提琴, 谁能说说小扬科当时是怎样想的。

生:扬科太爱小提琴了, 他把小提琴视为神灵, 见到小提琴便不顾一切地跪在面前。看, 他好像在说:“小提琴啊!你能让我弹一曲吗?”

师:同学们看一看他周围的环境, 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吸引他吗?

生:食具间里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扬科注意, 如桌上的水果, 橱柜的精致器皿, 他都没有注意, 他心中只有小提琴, 只有音乐。

师:他注意到自己当时的处境吗?

生:扬科是不会走开的, 他太爱小提琴了, 他忘了自己的处境, 他只跪在那儿静静地欣赏那把小提琴。

师:是啊!扬科太爱小提琴了, 他忘了自己的贫穷, 忘记了自己的饥饿, 忘记了危险的处境, 忘记了所有的一切, 他完全被音乐和小提琴所陶醉了。

学生在感悟课文中有自己的发现, 有自己的亮点。本案例我抓住这闪光点, 去揣摩扬科的内心, 引导学生去想象、琢磨。这样, 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 思维得到拓展, 生命得到绽放, 潜能得到开发。

三、巧用学生的分歧, 议学生所“异”

阅读是以学生自身经验去解读文本, 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开放的课堂学习中,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个性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 不论是对教材, 还是语文教学活动, 都会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 表达各自不同的见解, 常会造成意见的分歧, 而这种分歧恰好有助于构建一个个性化的课堂。

案例:《放小鸟》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

师:文中的小男孩喜欢小鸟吗?请同学读一读课文, 画出有关的句子, 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小男孩喜欢小鸟, 课文中写他看见小鸟一动也不动, 很着急, 他生怕小鸟饿死。

生:小男孩开始不爱护小鸟, 把它关在笼子里, 后来把它放了。小男孩还是喜欢小鸟的。……

师:我赞同大家的看法, 小男孩是爱鸟的, 从他观察小鸟、喂养小鸟、为小鸟着急、放飞小鸟都可以看出他多喜欢小鸟。

在“爱”与“不爱”的争辩中, 学生纷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终达成了一个共识:小男孩是喜欢小鸟的。很显然, 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各自读悟基础上的, 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所得。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不断地修正, 超越自己的阅读成果, 必然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读书的乐趣, 这样的过程才能还学生生命的本色。

四、活用学生的错误, 改学生所“见”

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 是一种学习经验, 也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 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 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 从错中探究。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是最美的, 教学才是最好的。

案例:《将相和》

我指导朗读“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一位学生在朗读中漏读了一个字, 我并没立刻纠正, 而是让其将本段读完。

师:同学们, 刚才这位同学朗读漏了哪个字?

生:他把“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读成“这块璧有点儿毛病”。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 有这个“小”字与没有“小”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小”字。说明玉璧有一点点的瑕疵, 没有“小”字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了。

生:没有了“小”字。那么瑕点很大, 秦王自己也能看出, 没有必要指给他看了。

师:那么这个“小”字, 能不能丢?说说为什么。

生:不能丢。一丢就取不回和氏璧。

生:不能丢。一丢就体现不出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8.坚守语文课堂的本色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课堂 批判 坚守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原点:教师备课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如何教,才能培养学生的这四种能力;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终点:学生学得如何,这堂课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了多少。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语文课堂本色应该是:书声朗朗、诗情画意、奋笔疾书。而现实的语文课堂在深深受到应试教育的痼疾影响的同时,又深深烙上了所谓的高效课堂的印痕。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种较严重的错误形态,现简要叙述如下。

一、习题式课堂教学

当考试分数在学生、家长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时,当我们的语文教师屈从于这种压力,并不思革新,只为升学率服务时,本应声情并茂、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也就异化为理科化的习题式课堂教学。拿到一篇文章,没有文本的赏析,没有情感的共鸣,更没有古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佳境,剩下的就只是字词的识记、句子的分析、结构的概括、主题的归纳,一切都是程式化、模板化。还没上课,学生就知晓教师会如何讲授这篇文章。更有甚者,有的语文教师彻底抛开了文本,将课堂教学彻底异化成了习题训练,用高考的设题模式将文本变成了高考阅读题。此种授课模式的毒害,一是彻底否定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将本来温暖的、感性的、富含柔情的美妙文字,变成了面目可憎、冰冷似铁的试题;二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三是伤害了语文教师自身的热情和积极性。这种授课模式自恢复高考以来就大行其道,至今三十余年仍然继续顽强地存在着。我热切期盼着对应试制度进行改革,消除此种授课模式存在的土壤。我热烈希望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能彻底更新教育理念,从学生的人生发展出发,让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搞笑式”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各地的高效课堂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杜郎口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可谓五花八门,种类多多。确实,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我们也看到,有的语文教师为模式而模式,违背了语文教学固有的规律和特点,将高效课堂异化为了“搞笑课堂”。如导学案提前下发,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要讨论的问题在导学案上清楚罗列,学生对照参考书,将答案提前抄上,还美其名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时,学生积极踊跃地到黑板上再将答案抄写一遍,这样做美其名曰“课堂展示”。殊不知这种展示没有针对性,学生的答案千篇一律,根本达不到撞击火花、启迪思维的作用。小组交流发言时,小组长成了发言的主体,全班只有七八个小组长轮流发言,其他学生甚至连担当绿叶的功能也消失殆尽。此种课堂教学的弊端有三:一是违背了教学“面向全体”的原则,让课堂变成了优秀生的一言堂。二是课堂缺少“生成”,由于导学案已提前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因此所谓的教学生成也就演变成了一种“搞笑”。 三是让语文课堂缺少了美。文字是最美的语言,当学生在课堂上只会用激烈的讨论来欣赏文本时,文字本身独有的内涵和韵致也就消失殆尽了。我衷心地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能更理性地考虑高效课堂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让语文课堂因高效课堂而更美丽。

三、“图片式”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被更多地引入课堂教学。毋庸置疑,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信息丰富的特点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大有用多媒体播放替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张接一张地播放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课堂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还有的教师只要是和文本有关的影视视频就在课堂上整集播放,彻底放弃了文本的解读。此种课堂教学的弊端有三:一是学生大脑得不到片刻思考,缺少了知识内化这一重要环节,使得学生能力的提升根本无从谈起。二是教师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师生情感交流缺失。“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缺少了情感共鸣,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了。三是多媒体教学扼杀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文字之所以能传承文明,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能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当多媒体突出的声色效果冲击学生时,必然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仍然存在的今天,在各种课改纷繁复杂,“渐欲迷人眼”的时候,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擦亮心灵的眼睛,坚守语文课堂的本色,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传承华夏文明,秀出语文教师真我的风采!

上一篇:国企企业文化实施下一篇: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