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与高一地理学习经验

2024-10-28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与高一地理学习经验(共4篇)(共4篇)

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与高一地理学习经验 篇一

3.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

1)

【基础过关】

1.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A.多年降水总量

B.多年降水总量与蒸发量的差值

C.河流径流总量

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有关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B.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C.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影响程度不同

D.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

《新京报》2011年1月6日报道:截至目前,由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导致的气象干旱已波及中国12个省份。北方冬麦区旱情为30年一遇,小麦主产区旱情为50年一遇。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2月4日启动Ⅱ级抗旱应急响应的基础上,5日召开全国冬麦主产区8省抗旱异地会商会议,并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读图,完成3~4题。

3.图片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①我国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 ②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 ③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性缺水 ④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4.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

①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 ②降水稀少,蒸发量大 ③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 ④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并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完成5~6题。

5.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①用水量大 ②降水丰富 ③干旱少雨 ④污染严重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6.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节约用水 ②国内跨流域调水 ③人工降水 ④循环用水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能力提升】

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2008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WATER SANITATION HYGIENE”,即“涉水卫生”。据此完成7~8题。7.“涉水卫生”主要是针对水资源的________情况提出的()A.分配不均B.日益紧张 C.污染日益严重D.全球变暖

8.下图反映了某市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该市()

A.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B.1990年以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C.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 D.1950~1980年期间城市发展非常迅速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据此回答9~11题。

9.有学者将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质性缺水,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资源性缺水。下列城市中,资源性缺水严重的是()A.青岛B.杭州 C.广州D.南宁

10.我国目前重点治理的“三湖”(江苏太湖、安徽巢湖、云南滇池)属于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导致三个湖泊水质变差的最终原因是()

A.工业排放的污水B.农村农药的排放

C.石油污染D.水体富营养化突出 11.下列不属于造成上述污染的主要原因的是()

A.三个湖泊周围地区人口众多,且都邻近大城市,污染物排放得多 B.三个湖泊水体相对封闭,水流速度均较缓慢

C.为了保持足够的水量,建造大量水利工程以储蓄水量,致使水流速度更为缓慢 D.周围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利用量大 阅读下面漫画,回答12~13题。

12.下列叙述不属于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是()A.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水资源是有限的 B.臭氧层变薄,地球上的水进入太空增多 C.世界人口剧增,生产生活用水剧增 D.水浪费、水污染现象严重

13.解决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A.大规模开采利用地下水 B.利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C.拦截大气环流,增加降水

材料一 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主要河流的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我国有10个省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生存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1 000立方米。

材料三 中国七大水系中目前绝大部分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全国7亿多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的水,1.64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3 500万人饮用硝酸盐超标的水。

(1)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我国水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华北地区春旱的自然原因。

(3)上海地处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目前也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1.D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2.C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规模,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 3.C [水资源短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4.B [华北地区由于处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造成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较小,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量。]

5.A 6.B [该岛国需要通过储存雨水和地表径流来保证供水,说明该岛国的用水量较大;进一步推测可知,该岛国的降水量较丰富,这样在雨季时,水资源供过于求,才可能通过储水来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如果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储存后就不能利用。]

7.C [目前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类饮水的安全。]

8.C [考查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以及读图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由图提供的信息可知,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地下水位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1960年以后,城市地下水位迅速下降,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所回升,但是总的变化是呈下降趋势,即C项正确。] 9.A [青岛位于半湿润地区,降水少,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缺乏,杭州、广州、南宁都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

10.D [“三湖”位于人口密集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排放量大,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物质,再加上“三湖”所处位臵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容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11.D [“三湖”均位于湿润地区,水资源丰富,均出现水质性缺水。] 12.B 13.D [根据图示内容,可判断此漫画反映了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14.(1)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不足;水污染严重。

(2)春季气温回升,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此时雨季还没有到来。

(3)增强节水意识;发展工农业节水技术,将取水口从黄浦江移至长江;防治水体污染,改善长江、太湖的水质;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解析 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及成因,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从材料三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要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可从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利工程、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约用水的工农业、提高水的利用率等方面入手。

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与高一地理学习经验 篇二

1.教材分析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节。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材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编写。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的利用,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其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 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逐一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湿地与人类的生产、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产环境之一。关于湿地资源的作用,教材用“地球之肾”为题,以洞庭湖湿地为案例作了详细的介绍。本部分内容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湿地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难点:探究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

二、案例描述与评析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学生熟悉的图片)古丈栖凤湖、坐龙峡、王村瀑布、稻田、沼泽、 池塘等照片。(评析:利用贴近生活的照片能够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湿地并加深印象,同时也有利于理解下一步要介绍的湿地的分类和特点。)

师:这些熟悉的照片有何共同的特点?

生:……

(幻灯片打出课题)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进入新课]

(一)湿地及分布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P41内容, 思考: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种类?湿地有哪些特点?(评析: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分类

根据湿地的形成原因分为: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等。

人工湿地———水库、水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练习巩固)

例: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A. 酉水河B. 水稻田C. 珠穆朗玛峰上的冰川D. 东南沿海红树林

4.湿地的分布

(幻灯片展示世界主要湿地分布示意图)

师:湿地分布很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活动)阅读教材P41图片2- 7《中国主要湿地分布》

教师点拨:我国的湿地分布也相当广泛,我国湿地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到底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二)“地球之肾”

(探究活动)展示栖凤湖水产养殖、 大坝、游客等相关的照片,提问探究:联系实际,思考家乡栖凤湖的功能?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栖凤湖的主要功能除了具有湿地的一般功能,航运、 养殖、旅游、发电等方面尤其突出。(评析:如果直接运用洞庭湖的案例,学生比较陌生,而通过贴近生活的学生熟知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深刻的理解湿地的功能。)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P42— P43内容,归纳总结湿地的作用,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教师总结: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分组讨论)分三大组讨论完成P43 “活动”提问,每组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予以积极肯定并及时点评。(评析: 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式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幻灯片展示“不同时期的洞庭湖” 图片,承转)湿地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的重要,但照片显示我国的湿地资源也在不断地减少,“地球之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三)湿地资源问题

(探究活动)阅读P44:“萎缩的洞庭湖”,思考引起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原因及其危害,讨论应对措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洞庭湖区20世纪50— 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植被破坏,泥沙淤积。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 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主要措施有退田还湖,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分组讨论)分五小组讨论完成P44 “活动”提问,每组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积极肯定并及时点评。

(视频播放:“罗布泊的消亡”拓展延伸) 许多咸水湖也面临面积缩小甚至枯竭的局面,思考导致其面积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评析:精选课外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突破教材的局限,使知识得到升华。)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气候变化,蒸发加剧和大量应用注入湖泊的河水是导致咸水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应对措施主要是合理利用水源,由此引入下一个问题。

(四)保护湿地

(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45内容,思考:为什么说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生:一方面湿地对地理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对湿地的破坏相当严重。所以说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师:很好。湿地资源的破坏,会导致气候恶化,生物物种减少,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发展。那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呢?

生: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作业布置)课后请同学们思考完成P46“活动”提问。(评析:适当留点作业, 一方面节省课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它的利用与保护关系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注这个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结果及反思

我们学校地处湘西山区,大部分学生没有走出过湘西,因此对教材采用的洞庭湖这一案例比较陌生。我在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图像资源介绍洞庭湖湿地的同时,合理穿插一些家乡具体的湿地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心得体会。案例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对于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兴趣等有很大的好处。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要新颖、贴近生活。案例教学课要取得成功,案例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本堂课,我主要采用教材中的案例。教材中的案例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它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地理事物是经常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方面的更新密切关注,要多方面收集信息并加工处理,结合教学案例适当实时的展示,做到案例的新颖,使资料数据等不过时。另外,案例要注意贴近生活。对生活在山区古丈的学生来说,洞庭湖不免有些陌生。所以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熟悉的图片或补充案例,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坐龙峡和栖凤湖。

(2)要精研案例。案例教学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教师要把案例展示于提 高课堂效率紧 密联系在 一起。所以教师要精研案例,对材料进行合理取舍。我在选取“罗布泊的消亡”这一案例时,仅仅用了两分多钟播放视频。 但通过这两分多钟,学生已经从中获取了足够的信息。了解到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的主要信息:气候干旱、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3)重视探究式、合作式和自主式学习。注重过程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案例设计要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题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这一节的教学中进行了多次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探究活动太多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所以在教学时,我一方面精选探究的内容并及时的点拨,另一方面我把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安排到课后作为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培养学生的自主式学习能力。同时,安排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与高一地理学习经验 篇三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用普通水龙头,捧水方式洗脸,半分多钟,洗脸用水量为6千克左右,而用节水水龙头,同样方式、时间,平均用水量仅为1千克。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A.开源 C.净化

B.节流 D.淡化

2.下列生活方式中同上面类似的是()A.用淘米的水来洗菜 B.用淡化后的海水来做饭 C.采用大的淋浴喷头

D.利用未经净化的工业废水来洗衣服

解析: 本题组利用生活中的新型生活用具,考查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方式。节水水龙头将洗脸的用水量减少,起到了节水的目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做法,如用淘米的水来洗菜、用节水马桶等。

答案: 1.B 2.A 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说,二十年内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将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对于缺水日益严重的西亚地区,专家设想“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假如将南极的冰山大量地运往热带地区,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下列对此问题的讨论,正确的是()A.运输中,冰山大量融化,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 B.运输中,改变途经海域洋流的寒暖性质

C.改变热带缺水地区的环境状况,而南极地区很少发生改变 D.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可能影响全球水循环和大气环流

4.若冰山位于南极洲印度洋沿岸,从利用洋流的角度设计运送这座冰山,时间和线路合理的是()1 A.7月,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 B.7月,西风漂流→沿非洲大陆东海岸北上

C.1月,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 D.1月,西风漂流→沿澳大利亚西海岸→马六甲海峡北上

解析: 第3题,假如将南极的冰山大量地运往热带地区,就相当于把南极地区的水资源调到热带地区,能够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但南极地区的冰川参与全球的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大量移走南极冰川势必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第4题,运送冰山应该选在冰川融化最少的季节,7月为南半球最冷月;南极周围有西风漂流流经,顺着大洋环流的流向,合理的线路是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

答案: 3.D 4.A 水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运动过程称为社会水循环。读社会水循环概念框架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表示自然水系统、外部再利用、废水处理和给水处理,其中乙环节应为()A.给水处理 C.废水处理

B.外部再利用 D.自然水系统

6.下述现象的形成与输水环节关联正确的是()A.地面沉降—取水 C.黄河断流—内部再利用

B.水质型缺水—配水 D.资源型缺水—回水

解析: 第5题,废水收集以后经过废水处理,再进行回收利用。第6题,由于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的沉降。

答案: 5.C 6.A 下图所示区域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 mm增至500 mm,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 mm。据此回答7~9题。

7.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A.50 mm C.200 mm

B.150 mm D.250 mm 8.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①引湖水灌溉 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9.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由图示区域的经纬度及地名(地中海、死海)可以判断该地区在西亚。第7题,依据相关信息可判断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降水量最接近50 mm。第8题,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发展灌溉农业要“开源节流”,切实可行的措施有②和③,引湖水灌溉和建水库在沙漠地区效果不好。第9题,甲地区农业发达,就是得益于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技术,故成功之处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7.A 8.B 9.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0~11题。

材料一

去年9月23日至今年2月25日,山东全省降水持续偏少,发生了严重的秋、冬、春三季连旱;2月25日~27日,山东省大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全省大部地区旱情基本解除。自2月28日至4月1日,山东全省又有30多天无有效降雨,随着气温快速回升,大风天气增多,旱情发展趋势明显。

材料二 最新的中国环境质量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10.要想缓解山东地区的缺水状况,有效的措施是()①引长江水进入山东 ②引珠江水进入山东 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开挖入海新河 ⑥将山东地区的部分居民迁走

A.①③

B.②⑤⑥ C.③⑤ D.①④⑥

11.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原有的1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和小麦,其原因是()A.华北地区居民习惯吃面食,大米销售有困难 B.水稻单产低于玉米、小麦,经济效益较差 C.华北地区缺水日益严重,而种水稻需水量过多 D.种植水稻需喷洒农药,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解析: 第10题,山东地区缺水,必须从外面的流域调水,并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第11题,玉米和小麦是旱作物,需水量少。

答案: 10.A 11.C 1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全球水告急!世纪之交的多种传媒整天谈论缺水问题。的确,在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中,除能源危机外,最让人担忧的是淡水危机。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兵分两路分别就海水淡化和坎儿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小组:

该小组设计了一个太阳能蒸发海水淡化的方案(如图)。

(1)请你说明其设计原理。能否举出类似的例子?(2)海水淡化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小组:

该小组的同学奔赴吐鲁番。

(3)第二小组的同学们,对坎儿井的水源、最大水量出现的时间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最大水量在夏季;有人认为主要来自融雪,最大水量在春季;有人认为来自河流、湖泊水„„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4)探讨吐鲁番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解析: 第(1)题,认真读图,注意细节,描述过程:海水受热蒸发―→遇冷凝结―→水 4 滴―→淡水。农业生产中的塑料大棚和这种现象比较接近。第(2)题,比较灵活,围绕水资源分析即可。第(3)题,本区大部分位于内流区,多内流河,结合内流河的水源补给与水文特征去分析。第(4)题,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结合区域实际,判定措施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答案:(1)玻璃对太阳辐射来说是透明的,但它对海面具有保温作用;海水受热蒸发(淡化)上升遇玻璃冷却凝结,凝结的水滴增大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水槽内形成淡水。农业生产中的塑料大棚。

(2)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海水淡化可以解决人类现在和将来面临的淡水危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水源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最大水量出现在气温最高、冰雪融水最多的夏季。

(4)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13.下图是扬州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小区下水道改造前后的管道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污水处理方式影响了水循环的()A.下渗环节 C.地下径流环节

B.蒸发环节 D.地表径流环节

(2)乙图与甲图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下水道改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资源化角度谈谈图示管道改造的积极意义。

解析: 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第(1)题,图中污水处理方式影响的是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第(2)题,甲图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合用,乙图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分开使用。下水道改造的目的是减少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第(3)题,城市管道改造可以实现雨水的资源化,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作园林用水、回灌地下水或作盥洗用水等。

答案:(1)D(2)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分离 减少污水处理量,节约资源

4.《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与高一地理学习经验 篇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历史教学的改革问题备受关注。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历史老师们积极探索新教学形式的追求和目的。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方法有很多,但合理利用乡土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逐渐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新领域。

一、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什么是乡土历史?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界定:“乡土”是指县(含市、区)一级的行政范围。因此,乡土历史也就是指发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本乡土的历史。中学历史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但现行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多少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如说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材,作为统编教材,编者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自然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

二、乡土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乡土资料,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诸多不足,改进中学历史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的历史感觉比较抽象,好像离我们太遥远了,特别是对于缺少文化底蕴的一些小地方学生来说,对于发生在其他遥远地方的事件,他们往往不感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关注更多的无疑是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补充一些地方史资料,通过拉近时空距离增加历史的亲切感。

2.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尽管当前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涉及面很广,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选取的材料多是有关全局性的,而涉及到局部性的材料,总是有详有略,有所侧重。且教材中的材料多是有关主干知识的,主要反映历史发展脉络的。

3.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偌大的一个中国是由无数个地方组成的。“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

三、乡土历史在教学中的应用

1.引用乡土史料,激发学生兴趣。乡土资源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库,而且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

2.课堂延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这是新课改时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地方历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通过对地方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四、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收获与问题

1.开展乡土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缩短历史与学生现实间的距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具有补充教才缺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巩固、加深和拓展教材中历史知识的作用。

3.具有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历史学科尤其是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家乡土地真挚而深厚的爱,往往正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基础。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能力。乡土历史更加地贴近学生,它有大量的内容可以进行实地调查。教师可通过各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如考察名胜古迹、历史传说、民俗民风,走访革命前辈,查阅档案史料等,来培养学生的调查实践能力。

当然我们在运用乡土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1)不能以地方史完全替代课本知识的教学,必须围绕课标。还要避免过分美化家乡,在选取资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里历史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家乡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中国的发展也就没有家乡的发展。

(2)合理利用乡土历史。乡土历史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材料,不是益多益好,过多的应用就会主次颠倒,而且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要适当地合理地利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3)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题。乡土史资源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一种途径,我们筛选出来的资料必须是典型的能说明问题的。教师应从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群众有所了解、有原始依据或文字材料、容易引起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进行探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4)慎用乡土历史。有些地方的乡土历史多而杂,说法不一,对那些没有充分证据,结论比较模糊,存在较大争议的乡土历史,在教学中我们要慎用。

(5)广泛积累乡土史料。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集乡土材料,并在搜集的基础上对历史资料进行有可能的考证,应用资料的时候,尽量提过资料的来源或是出处。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

上一篇:获得奖学金感言下一篇:寓言励志文章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