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信息概念教案

2024-10-21

1.1信息概念教案(10篇)

1.1.1信息概念教案 篇一

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2)

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熟记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会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上节所学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22、常用数集及记法

(1N,N0,1,2,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N或N+,N*1,2,3,*

1,2,(3Z , Z0,(4Q , Q所有整数与分数

(5R,R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数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2(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

二、讲解新课: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例如,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 格式:{x∈A| 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例如,不等式x32的解集可以表示为:{xR|x32}或 {x|x32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直角三角形}

注:(1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44、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⑴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

{x2,3x2,5y3x,x2y2}

⑵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

如:集合{(x,y)|yx21};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例 集合{(x,y)|yx21}与集合{y|yx21}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x,y)|yx21}是抛物线yx21上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集合{y|yx21}={y|y1} 是函数yx2

1(三)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

2、无

3、空Φ,如:{xR|x210}

三、练习题:

1、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1,4,7,10,13}{x|x3n2,nN且n5}

②{-2,-4,-6,-8,-10}{x|x2n,nN且n5}

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x∈N|x是15的约数}{1,3,5,15}

②{(x,y)|x∈{1,2},y∈{1,2}}

{(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xy282③{(x,y)|} {(,)} 33x2y4

④{x|x(1)n,nN}{-1,1}

⑤{(x,y)|3x2y16,xN,yN}{(0,8)(2,5),(4,2)}

} ⑥{(x,y)|x,y分别是4的正整数约数

{(1,1),(1,2),(1,4)(2,1),(2,2),(2,4),(4,1),(4,2),(4,4)}

3、关于x的方程ax+b=0,当a,b满足条件____时,解集是有限集;当a,b满足条件_____

4、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1, 5, 25, 125, 625 }=;

(2){ 0,±4312, ±, ±, ±, „„251017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记:

2.1.1信息概念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了解ASCII码

2、掌握二进制与十进制整数间的转换 【重点】二进制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难点】对二进制概念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二进制

1、了解二进制

二进制是计算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制。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

2、二进制转化成十进制

口诀:按权展开求和。权值就是每位上的二进制数相当于十进制的多少,用一个以2为底的冥来表示,即第n位上的二进制数相当于十进制的2n-1。

【考点】例:将二进制数10101转化成十进制数是多少(21)。(10101)2=1x24+0x23+1x22+0x21+1x20=(21)10

3、十进制转化成二进制

口诀:除2取余,余数逆序排列。(除到商为0余为1为止)【考点】例:将十进制数13转化成二进制数是多少(1101)。13除以2,商6,余1 6除以2,商3,余0 3除以2,商1,余1 1除以2,商0,余1

二、信息的编码

1、概念:信息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是它可以用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通常人们把用来表示信息的字符组合叫做信息的编码。

例:身份证号 211002 19950215 1184

户籍+出生日期+序列号及校验码

2、用于计算机中的编码

在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在存储和运算时都要使用二进制数表示(因为计算机用高电平和低电平分别表示1和0),例如,像a、b、c、d这样的52个字母(包括大写)、以及0、1等数字还有一些常用的符号(例如*、#、@等)在计算机中存储时也要使用二进制数来表示,而具体用哪些二进制数字表示哪个符号,当然每个人都可以约定自己的一套(这就叫编码),而大家如果要想互相通信而不造成混乱,那么大家就必须使用相同的编码规则,于是美国有关的标准化组织就出台了ASCII编码,统一规定了上述常用符号用哪些二进制数来表示。

ASCII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是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主要用于显示现代英语和其他西欧语言,共有128个代码组成,每个代码占用1字节。

GB2312码,中国汉字信息交换码,每个占用2字节。

【考点】48~57为0到9十个阿拉伯数字。65~90为26个大写英文字母,97~122号为26个小写英文字母。

例1:在ASCII字符编码表中,字母“A”的ASCII码是65,字母“E”的ASCII码是(69)。例2:在ASCII字符编码表中,字母”A”和字母”a”的ASCII码大小关系是(A

3.1.1巧手收纳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善用各种生活小妙招,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掌握一些生活小妙招,比如像收纳小妙招,对于学生来说就非常重要,有趣的收纳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巧妙整理物品,还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惊喜。

通过在课堂内外参与不同的师生互动、实践活动、探究活动,让学生能了解并知道生活中更多的小妙招,并根据现有条件,利用废旧物品亲手制作收纳工具及其他可用的物品。在探究活动中,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考虑选择不同的小妙招,并能巧妙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妙招的运用,体会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自理能力弱、好奇心强、动手实践机会少,活动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活动与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

三、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并初步掌握不同的巧妙收纳的方法、在生活中巧用食物发挥作用的方法以及巧除不同污渍的方法。

2、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咨询他人、实验探究等途径了解生活中关于收纳、巧用食物、巧除污渍等方面的小妙招资料,并学会运用这些小妙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技能。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创新意识,并建立起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活动重点

运用学到的小妙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技能。

一、巧手收纳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物品收纳的方法,掌握收纳的基本原则,了解更多收纳方法,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

2.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了动手整理收纳的乐趣,培养了生活自理能力及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意识。

3.学生在探究物品收纳活动中,通过交流与分享激发了学生对物品收纳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的欲望,体验劳动的成就感。通过活动加深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及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意识。活动重点:

学会几种收纳技巧进行收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家里人做家务。活动难点:

培养学生自己收纳物品,主动承担家务的兴趣,体验劳动的快乐。活动准备:

教师:课件、毛巾、衣撑等。

学生:1.制作多功能收纳盒的工具和材料、毛巾等。

2.通过网络查找了解有关收纳工具、收纳的技巧和方法的相关资料; 去超市实地考察,认识了解收纳工具。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认识收纳工具、了解收纳技巧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一组学生在家未整理收纳的、杂乱的场景。问:同学们,看了这组图片,你想说什么? 引出课题。板书:巧手收纳

二、交流与分享

(一)、请学生思考:

1、什么是收纳?

2、你知道的收纳方法都有哪些?

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一起看看其他同学是如何了解收纳工具的。

播放学生课前通过多途径了解收纳工具以及收纳知识的图片资料、视频片段。

学生观看并思考。三、一起来探究。

1、课件展示一组学生在家收纳前和收纳后的照片对比。说一说,家里哪些物品需要收纳,应该如何选择收纳工具。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自由发表看法。

a、大件物品的收纳可以选择有收纳功能的家具,真空收纳袋等,以很好的利用空间。

b、内衣、袜子等小物件可选择蜂巢式收纳盒,独特的分格设计,可将物品分类存放。

c、学习用具、杂物等可根据用途和形状进行分类收纳。师引导生小结:

选择合适的收纳工具,把各种物品巧妙的藏起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很快找到。

2、课件展示一组关于如何巧妙收纳的图片。学生欣赏。

3、教师给学生出示关于收纳的巧妙方法。(1)将杂物分类。

(2)巧用空间:改变空间格局、增高收纳空间

(3)巧用工具:利用压缩袋、易拉环、发现衣架新功能等

4、思考:

你还知道其它物品的收纳方法吗? 学生交流

四、实践活动 巧叠毛巾 将毛巾运用不同的方法折叠 展示评价

师小结:在空间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变物品的形状,以增加收纳效率。

五、活动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课下活动

1、请你回家将自己房间的物品分类收纳,并能用图片、录像等影像资料记录你的收纳过程,以便和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

2、准备下节课做多功能收纳盒的材料和工具。

七、板书设计

巧手收纳

物品分类

巧用空间:改变空间格局 增高收纳空间

巧用收纳工具:压缩袋、易拉环、衣架新功能

……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收纳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鞋盒、硬纸板、包书纸、双面胶、尺子、剪刀、铅笔等。

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女孩子发饰很多,有的男孩子小玩具很多,他们都觉得这些零碎的小物品很难整理,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呢?有没有将小物品很好地进行整理归类放置的办法呢?

2、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出示六个区间的收纳盒,你们看,如果我们用这个收纳盒来进行小发饰或者小玩具的收纳,你们觉得好不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制作简单的收纳盒(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

(1)你见过什么样的收纳盒?收纳盒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而成的呢?(展示各种收纳盒,了解不同收纳盒的特点)

(2)仔细寻找一下,在你家里有没有直接能拿来制作收纳盒的东西。

(3)做这样的可以分为六个或九个区间的收纳盒需要哪些工具和辅助材料?

2、了解步骤,制定制作计划

(1)如何来制作这样一个收纳盒呢?

教师播放课件演示制作分格式收纳盒的方法与步骤。

学生仔细观察制作步骤。思考: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观看后讨论交流 值得注意的地方,如:

观察教师如何正确使用剪刀。观察巧妙的制作方法。如:格子的插接

我们再来看一下视频书本,把步骤图仔细研究一下。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部相互讨论制定出自己的制作计划。

3、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1)学生交流自己的制作计划,明确制作的顺序。

(2)你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画出设计草图。

4、明确收纳盒制作步骤:(1)按照盒底面积剪裁包装纸(2)贴包装纸

(3)包装盒体、包装盒盖(4)制作隔板(5)制作隔断架(6)进行装饰,完成制作

三、实践操作

1、教师提出制作要求,请合理利用废旧材料,发挥你的创意,设计制作一款美观、实用的收纳盒。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实践。

老师巡视指导。(要求;贴-美观;隔-均匀;装-平整。)

2、作品展示交流,进行评价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4、你能否给自己制作的收纳盒添一些装饰,让你的收纳盒更完美?(结合各自制作的实际情况,完善收纳盒)

四、总结与评价

谈谈感想以及课堂上、课后的有趣瞬间,感受实践过程中的快乐和成就感。完成评价表

教师总结

五、作业

1、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一个个性化的收纳盒。

六、板书设计

多功能收纳盒

格子的插接 贴――美观 隔――均匀 装――平整

七、教学反思:

4.1.1《自尊与自爱》教案 篇四

备课:八年级政治组 课型:新课 时间:9月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自爱、自尊的含义,认识自爱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

2.过程与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合作与探究,在体验中感受自尊自爱对个人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态,学会抵制庸俗卑贱的行为,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不虚荣、脚踏实地的良好品德。教学重点

自卑的危害,自尊与自负、虚荣的区别。教学难点

自卑的危害,自尊与自负、虚荣的区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究园

让学生看书: 寓言故事——人的尊严 布置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智者提出的事情,你愿意去做吗?为什么? 2.少年得到了答案了吗?什么是自爱?什么是自尊?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思考:

什么是自爱?自爱的要求有哪些?自爱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自尊?自尊的表现有哪些?自尊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三、教师点拨

(一)自尊自爱,健康人格 1.自爱是宝贵的心理品质(1)自爱的含义

珍爱我的生命,认识我的精神世界,悦纳并完善我自己,这就是自爱。

(2)做到自爱的要求:

第一,我们懂得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珍惜它,维护它,不使它受到伤害; 第二,我们还要学会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期待和追求更加美好的自我; 第三,懂得自己和社会生活有怎样的关系,怎样适应和创造更好的社会生活。(3)自爱的重要性:自爱是宝贵的心理品质,是美好品德的出发点。所以说,有了自爱,我们的人生就有了起点,有了目标,就能对自己的人生积极领悟,努力奋斗。

2.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1)什么是自尊?

(2)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四、巩固练习

1.小故事:

有骨气的中国打工仔孙天帅的故事《一课一练》P6

孙天帅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想起了一个成语:士可杀,不可辱。关键时刻,有骨气的人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性命,也不可丧失自己做人的尊严。

1.古往今来,勇于维护自尊的人有不少,其中,至今还广为传诵的有“晏子使楚”的故事

(可由老师讲述,也可由学生来讲)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自己的国家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示楚国的威风。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他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师问: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机智敏捷,能言善辩,不卑不亢

师问: 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答:一个自尊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刚才讲到自尊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在座各位同学,你们的自尊心理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如实反映你们的情况。

学生填写学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有哪些?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周围的同学是否有以下方面的表现或心理需要呢?有画√,无画×。

()1.在家或学校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2.在集体生活中,对自己有信心的事争着去做()3.希望老师、同学了解自己的优点、特长()4.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和肯定()5.照镜子的次数增多了

()6.衣着上追时髦、容貌上注意修饰()7.模仿成人的发型、动作、言行()8.希望父母不要在客人面前说自己的缺点

()9.反感大人(包括父母、老师)居高临下地训斥自己()10.希望大人有事与自己商量解决

这说明,初中生的自尊自信有以下特点: 情境假设:

在一次考试中,老师在改卷中发现,平时成绩很差的小李同学因为作弊得了高分。为了教育这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老师假装不知道,在课堂上故意表扬了小李同学。

你认为小李同学受到“表扬”之后会有什么感受? 觉得羞愧 ——发奋图强 ——改正了作弊的毛病

五、小结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自尊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自尊心和羞耻心是相互联系的——有羞耻心,才有自尊心

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

《自尊与自负、虚荣》

备课:八年级政治组 课型:新课 时间:9月5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辨自尊与自负、自尊与虚荣的区别,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自负与虚荣的危害,培养不慕虚名、脚踏实地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克服自负的心理。难点:虚荣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心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有一幅画:两只形状大小相等的动物分别走到凹凸镜面前,凸镜前的动物看到自己变大了就得意洋洋;凹镜前的动物看到自己变得如此渺小,便垂头丧气,这就是自卑和自负的真实写照,都是人的畸形心态,这种心态阻止了今后的成功,成为失败的追随者。自负是自卑的对立面,但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即不能正确客观地估量和评价自己。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看课本,并小组讨论探究园的内容

三、教师点拨

1.自卑

(1)自卑的内涵:自卑是一种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

(2)自卑的表现及危害:陷入自卑,就会在自己的弱点或缺陷面前失去自信,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严重的自卑导致迷失前进的方向,失去生活的动力,甚至自暴自弃。可以说,自卑是一个心理牢笼。

(3)克服自卑的方法:要走出自卑这个心理牢笼,就要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悦纳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自尊人格。

2.自尊与自负的区别,自负的危害

自尊与自负有着本质区别。自尊的人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的价值,却并不否认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自尊是恰当的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而自负却是过度地自我肯定,夸大自己的优点,甚至靠自吹自擂来赢得别人的注意或者赞美。

自负的危害:自负的人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而制造出虚幻的假象来欺骗自己,还常常过高地评价自己的同时贬低他人,希望得到超过自己实际价值的社会肯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自尊与虚荣的区别,虚荣的危害

自尊与虚荣的区别:自尊是对自身内在价值和尊严的追求,而虚荣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虚荣的危害:虚荣心膨胀,就容易被夸张的言辞、华丽的外表和金钱、排场这些看起来光彩夺目的东西遮蔽了双眼。虚荣心使人浅薄,使人忘记真正的价值。追求虚荣使人忙于收集光环,却丢弃了钻石。虚荣不仅不能增加人的价值,反而会失去别人的尊重。

四、巩固练习

有些同学,寻欢作乐,将大把的青春丢在网吧、酒吧,学别人挥霍,拿着父母的血汗钱维持自己的面子,支持自己的虚荣心。你怎么看待这些同学?

五、小结

金喜善:“当虚荣心控制在能够激发自尊心的范围,人就有可能将虚荣中产生的模糊目标变成为真实目标,并且会以对真实目标的执着来成就事业;如果虚荣心膨胀到自尊心无法控制的地步,人就会通过放弃自尊来维护因过度虚荣所引起的信任危机。”

所以我们老师平日里要教会大家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成功者不是上帝的宠儿,最后的欢乐不代表往日的轻松,自卑自负都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六、作业

5.1.1 正数和负数 教案2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课开始时,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我们的班级是七(3)班,有35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1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49%....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思考)(交流后)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需要一种前面带有“-”号的新数.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入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入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三)举一反三,拓展思维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入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四)巩固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五)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师生共同交流:

1、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入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六)作业

作业本(1)第1页

1.1正数和负数(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化的量.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和深化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相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

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l: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一5℃,这里+7℃和一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二)问题解决

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入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四)阅读与思考

教科书第8页.

(五)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入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六)作业

6.1.1种子发芽试验(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2.科学探究:学生通过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掌握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并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对科学问题的探究精神,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到植物生长的不容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视频导入: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小视频,大家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注意观察视频中的植物的生长过程。(播放植物生长短视频)

2.引出课题:同学们看完这个视频,你们看到视频中植物的生长是怎么开始的啊?它破土而出首先长出了什么?(生:它发芽了)3.进一步引导,没错,它发芽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但是植物的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呢?

二、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大家想一想刚才视频中发芽的植物,有哪些条件为种子的发芽提供了需要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观点,水分,阳光,土壤。。。教师做好板书记录)

2.实物引导:大家抬头看,现在老师手里有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这颗种子是老师精心挑选的,绝对无污染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大家放心哦,如果现在我想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从种子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讨论更具有针对性)

三、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1.师(过渡):那我们怎么来证明自己刚才的猜测正不正确呢?我们需要干什么?(生:我们要来做实验)

2.师:那我们该用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3.师点拨:为了我们能把实验做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选择一个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但是我们这里有好几个不同的条件,每个条件的研究的小组老师认为应该分配的平均一点儿,并且在研究之前设计好实验方案,接下来四人小组开始讨论。4.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么做?(2)你们的预测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学生确定研究内容,教师统计,学生设计方案,教师指导(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阅读书第4面的实验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填写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可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

六、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

(一)一、预设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

7.1.1信息概念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8.1.1信息概念教案 篇八

1.1-1.2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 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鸦片战争的结束;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2.能力要求:(1)指导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3)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切巨变。(4)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1)通过鸦片战争 ,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进而得出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2)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3)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关键的发展时期,回顾历史,牢记教训,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鸦片战争前夕,统治中国近2的清王朝已经腐朽没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都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起来,并处于上升时期。其中英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确战争的性质。(2)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同西方侵略者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条约》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这是教材的关键内容,而且还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学的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难点分析:(1)鸦片战争的原因是难点。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从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辩证观点入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需要用“火与剑”为自己开辟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依旧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和极其广阔的市场自然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和“猎物”。所以,英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不是偶然的,它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3)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4)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课堂教学设计

师: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终结,大约1。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110年间,以19为界标,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板书第一章与第一节的课题)

有人说:没有林则徐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的爆发。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学生思考,不必立即回答)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经济、政治、军备和外交几方面说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

师:清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虚骄无能,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残酷地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坚持闭关政策,妄自称大,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一场挨打的悲剧和民族的灾难在所难免。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正是这种需要,推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列宁曾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把新的国家殖民化,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自然,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就必然会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之一,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正是世界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回忆知识,进行思考)

师:那么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请大家把两个国家都放在19世纪上半期(鸦片战争前)的时间刻度尺上作一横向对比。(投影表格对比材料,采用提问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

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和英国

国 别

中 国

英 国

时 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上半期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欧洲西部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

完成工业革命

经济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

船坚炮利

军纪败坏

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出 超

入 超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得出上述结论)

师: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又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辩证思维中揭示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师:客观的讲,英国首先想要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市场,请通过下段历史材料加以印证。(投影材料)

材料:19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回答问题:(1)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

(2)“市场”、货物“销量”对英国资产阶级意味着什么?

生:(依据材料,思考作答)

师:大家都知道,货物“销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大小;而“市场”就是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此,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市场,占有市场,并在市场的贸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额利润。然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正常贸易中得到时就会不择手段,甚至为达到目标而不惜动用武力。英国就是这样来做的。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 英国的鸦片走私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了解鸦片战争以前中英贸易状况)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6页“材料解析”所提供的表格材料,归纳出中英两国在正当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师:(对学生的归纳作简单总结)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这种正常的贸易状况,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与掠夺中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找到了对他们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鸦片,以此来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大门。那么英国走私鸦片达到了怎样疯狂的程度,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00年~1838年英国鸦片输入数量表

年代

1800年

18

1830年

1835年

1838年

鸦片走私数量

4570箱

5959箱

19956箱

30202箱

40200箱

材料2: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3:从吸食者来说。“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办烟具,为市日中。”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生:(结合投影材料,从几个方面分析概括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师:面对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倾向的开明地主官僚,主张严厉禁烟,杜绝烟毒对于中华民族的侵蚀,堵塞白银外流的漏洞。请同学们列举出力主严禁鸦片的代表人物,并引证材料加以说明。(启发学生回忆有关的电影和电视片内容,并投影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忆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主要内容)

师:那么,道光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提出的严禁鸦片的主张呢?他做出了什么决定?

生:(思考并回答)

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他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林则徐为禁烟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观看《虎门销烟》录像)

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概括,并对林的禁烟形成正确认识)

师:钦差大臣林则徐指挥下的虎门销烟壮举,昭示世界,振奋国人,表现了中国严禁鸦片的正义立场,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的义律向外相巴麦尊提出建议:迅速派遣军队前来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通过对前面有关内容的深刻分析,使我们看到:殖民扩张的英国和闭关自守的中国,矛盾由来已久,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迟早要发生。(启发学生思考,要求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归纳,求得共识)

师:(概括总结)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并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师:所以有人说:没有林则徐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的爆发。我与大家一样,不赞同这一观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试想,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认识)

材料:义律(被迫缴烟的同时)报告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称:中国政府禁烟“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中国“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注:指鸦片)就是一种侵略。”“应该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不久,巴麦尊告知义律:“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并“有意于要永远占有”可作为英国远征军基地和商务基地的岛屿。“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实现这样一个计划”的各种条件“和对华贸易有关的商人和制造家”“对中国人实行强力行动”的要求。

《巴麦尊致义律的机密件》

三、战争过程: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师:(引导学生对比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战争中的表现)

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爱国将领、人民、政府三方面对比)

四、战争的结果

1. 中国战败

师:(将《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的情况对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学生面前)鸦片战争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落后的农业大国与新兴工业王国的较量,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掀起的骇浪,这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自卫与劫掠的搏击,其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提出问题,引发思维)

生:(从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教训)

师:(从学生讨论中归纳、概括)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师: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国侵略军“兵临城下”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的全权代表耆英等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引导学生看第6页中英《南京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逐条分析《南京条约》内容。用投影打出有关历史材料)

材料1:“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2: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法逐条分析,认识其危害)

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教师指图讲解,然后联系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和回归”作扼要说明)赔款,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作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师:这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投影有关材料,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租界”专有名词,引导学生分析危害)

材料1:《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2:《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3:“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赁……”

生:(阅读材料,分析内容和危害)

师:(结合归纳概括)材料1说明司法主权遭破坏。材料2是一种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材料3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请参见教材第8页小字)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丧失国家独立和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3)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师:听到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消息,美国总统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顾盛来到中国,他模仿英国的经验,以炮舰的威胁作为提出要求的后盾(与顾盛同来的有三艘炮舰),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这年冬天,法国特使也到了中国,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船上签订了《黄埔条约》。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出他们还扩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权益?

生:(学生列举有关史实说明)

师:顾盛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后,急忙向美国政府报告。请阅读投影材料(顾盛报告引文)说说为什么英国和其他国家要感谢美国?并说明它的具体表现。

生:(讨论发言,着重分析从哪些方面将门户开放的更宽阔,得出共识)

师:(概括总结)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还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接着,指导学生学习中法《黄埔条约》)

生:(阅读教材关于中法《黄埔条约》的内容)

师:(强调)法国除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外,同时还取得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及其坟地的特权。

五、鸦片战争的影响

师: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经过鸦片战争,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家思考下列问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要求结合史实说明,分小组讨论)

生:(小组选出代表,说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画表格形式作对比表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等)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师:(加以概括,着重分析鸦片战争前后的经济变化状况)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请大家注重概念结论的理解)我们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下面就请同学阅读教材(将补充材料投影打出)找出能够说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材料信息和史实依据。

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木棉梭布,东南抒轴之利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今则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推原其由,皆由银贵,银贵由于银少,不二三年,恐当由少入无,则钱漕两奏,势必贻误。”

材料2: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生:(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思考发言,有助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

师:(总结)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古老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引发思维)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将两个概念用投影打出)

生:(阅读并思考,创造一个让思维充分活动的氛围)

师:(提出问题,激活思维)从这个概念出发,分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者由你来确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的性质。

生:(共同参与评说,以小历史学家的角色发言阐述观点)

师:可见,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师: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先回忆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师:请分析回答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

生:(思考回答)

师: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师:(全课小结)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我们的共识是: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师:我们共同学习了本课内容,在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这一问题时,我又想到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有些思考想与同学们交流:历史曾无数次地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之曙光。

9.1.1信息概念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举例]

1、冬天,用塑料梳子梳干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

2、塑料尺子在衣服上摩擦后,能吸住细小的纸屑。

[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很多物质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能够吸住轻小的物体。新课讲授

一、电荷

1、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一种电荷互相吸引。二、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讨论]为什么摩擦后的物体会起电?

原子核外的电子靠质子的吸引力而维系在原子核附近。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力较小,容易受到外界作用而脱离原子。

[结论]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本质:发生了电子的转移。

注意:转移的只能是负电荷,不能是正电荷。

2、感应起电 [实验]课本P·3

[讨论]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结论]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就叫做感应起电。

注意:感应起电过程并没有产生新的电荷。

3、接触起电

[讨论]一个带电体接触一个不带电的导体,会有什么现象?

[结论]一个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导体时,电荷会转移到这个导体上,使这个导体也带电,这种方式叫做接触起电。平均分配:qq1q

22[思考]这三种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分离或转移,那么,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荷可以随便增多或减少吗?

[结论]不可以。

三、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讨论]电荷是绝对不会产生和消灭的吗?

[结论]不是。近代物理实验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带电粒子是可以产生和消灭的。但是,带电粒子总是成对产生或消灭,两个粒子带电数量相等且正负相反,所以电荷的代数和总保持不变。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代数和保持不变。

四、元电荷

1、电荷的单位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C。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2、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叫元电荷,用e表示,e1.6010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

3、比荷

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e的比值,叫做电子的比荷。

19C。

me9.11031kg

e1.761011C/kg

10.1.1《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案 篇十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哲学的含义,理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二、教学重点 哲学与爱智之学

三、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自主探究

五、教学手段: 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4探究,回答课本问题。内容分析: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 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2.哲学的任务:

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七、板书设计: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

2、哲学的任务

八、课堂巩固: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

上一篇:感恩的初中作文:做人要感恩下一篇:大理范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