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与艺术(精选8篇)
1.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与艺术 篇一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本文对该专业教学中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完善对策。
电脑艺术设计教学现状综述
电脑艺术设计实质上是另一种艺术设计的实现方式,他与传统艺术设计的区别在于融入电脑这一现代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和图片编辑功能来完成艺术设计能够突破传统艺术设计技术上的不足,大大提升艺术设计的效果。这一设计形式对学生的总体有两方面要求,一是要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知各种设计软件的功能并能熟练运用,这一点在教学中称之为技术上的准备,另外一项基础就是学生的传统美术功底。电脑设计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艺术设计,他从根源上也是学生美术功底的另一种实现。当前在电脑艺术设计教学中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这项工作的继续开展。教学改革始终是教师解决新问题,确保该专业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基本保障。
电脑艺术设计是设计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不但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图形处理的效果。艺术构思在电脑技术的参与下能够更加直接的呈现在设计者眼前,更加便于操作和及时的修改。这些都是手工制作无法完成的。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正是针对上述特性开展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电脑艺术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随着艺术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继续改革。
当前电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特色专业,该专业之所以受到广大职业院校的重视就是因为它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性质。这种教育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是这种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当前的教学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表现在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一些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时间多,而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实践锻炼。导致他们在毕业之后,进入工作环境不能出色的承担起自己的岗位角色。
(2)教法手段单一的问题。电脑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简单是影响当前教学质量提升的又一重要问题。电脑艺术设计教学主要是结合专业课开展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的听讲中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长期的课堂授课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处于低效状态。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小组教学法等形式都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学生能大量的接触实践锻炼的机会,教学实践当中忽视了这些教学教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来说十分不利。
(3)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我们现行的电脑艺术教学中仍然是沿袭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生没有自己的自主权,只能听命于教师的安排。教师则为学生设计好了一切,所有学生必须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种模式学生。这样学生的个性需求不能得到重视。他们也没有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的机会。因不仅不利于活学活用,更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好电脑设计艺术教改的对策
(1)强调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电脑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影响他们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和环节。学生只懂理论而拿不出像样的作品终究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为此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具体而言可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具体的实践实训。在校企合作框架下,派遣大量学生到企业环境中实践锻炼。让他们接触真实的设计任务,学习设计们的设计理念和职业技能。同时还应当与企业合作,在学校举办设计大赛。大赛的题目可以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普遍规律和特点进行设计。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和作品可以由企业有偿使用或者签订就业合同。总之要让学生多接触实践机会,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
(2)加强手工造型的训练。电脑艺术设计虽然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他却无法取代手工制作的优势之处。设计讲究灵感和创意,很多创意在产生之初并不是十分清晰的。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只有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型。但是电脑艺术设计直接省略了手工这一过程。因此这对学生的艺术思维的成型十分不利。因此即使在电脑艺术设计开展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删除手工设计这一重要环节。加强手工造型的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电脑设计水平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还是要通过手工造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
(3)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正如上文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落后是影响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提升效果的一个重大不利因素。为此我们采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和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实地的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通过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需求。其次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学情教况适当做出调整和改善。
2.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与艺术 篇二
关键词:麻醉学,双语教学
随着经济、科教、文化的飞速发展,21世纪以来,医学界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言的沟通。为了培养新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掌握最先进的医学科技的跨世纪人才,我们必须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加强双语教学[1]。我校自20世纪八十年代就在本科医学教育中引入了双语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批英语水平高,口语流利的教师。麻醉学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医学专业之一,由于条件所限,以往未能开展双语教学。为了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我们教研室开展了麻醉学专业本科临床见习双语教学改革的尝试。现将有关结果、经验和我们的思路总结如下:
1 选择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教学
授课教师的英语素质高是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2]。双语教学对教师队伍的要求高,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而且英语口语好,能够流利地进行英文授课。具有较高的英语素质的教师,能够在授课中自如地交叉应用英语和中文、对授课内容进行清晰的讲解,也能对学生提出的有关专业英语的问题给与满意的答复。不仅如此,进行双语授课的教师在备课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教研室有一批接受过医学英语培训和留学回国的中青年教授和讲师担任见习课教学。
2 麻醉见习课的双语教学内容的确定
每次见习课进行30分钟的双语教学。内容包括本次见习课中最常用的英语专业词汇、重要名词解释和英语病例摘要分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掌握,出科考试中有10%的英文回答题。
3 上课方式
上课前准备好讲义纲要,事先印发给学生。自制教学幻灯片;选择在见习课开始后的半小时进行;先简要讲解麻醉的有关英语词汇,再利用多媒体的图片,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理论课内容讲解专业知识,最后选择麻醉、手术的英语病例摘要进行分析,把前面的内容贯穿起来;授课中,英语讲解的比例约占50%。
4 教学经验和体会
4.1 课前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保证
由于双语教学牵涉到医学和英语两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教学热情。首先涉及到教材的选用。由于是麻醉学见习部分的双语教学,就要选择比较浅显、与临床结合紧密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麻醉学有一些外文原版的适合医学生、住院医师学习的指导用书,可作为备课的参考书目。另外,由于双语教学内容的加入,使得原有的教学时间相对紧张。而讲课前发放英文讲义、讲课中应用教学幻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双语备课的工作量大,授课老师之间采用分工合作,在资料收集、教学幻灯的制备方面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把双语教学的改革搞好。
4.3 把握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
双语教学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参差。特别是对艰涩的医学专业英语陌生,对专业课内容不熟悉,学习难度较大。如果一味追求提高英语教学的比例,会使学生觉得难以适应,难度太大,丧失了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反而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疑难点还是要用中文说清说透。使英语成为更好的学习工具,而不是学习的负担或障碍。
4.4 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英语的教学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愿意学习专业英语。一些同学请教师帮助他们准备各种英语演讲比赛的演讲稿、以及修改留学申请材料。虽然,这些工作是课外的帮助,但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感情,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5 利用网络等现代的技术进行教学
教师精选英文的临床医学和麻醉手术中的视频,发给学生课后观看。也可以把英文的病例报告、麻醉手术分析以及国外医生考试的模拟试题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学生。这样,能够培养临床思维,巩固理论课和实习的学习效果,解决上课时间的不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3,4]。
5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初步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开展麻醉学专业临床见习双语教学,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总结经验。通过对62份有效问卷调查进行总结分析,我们发现,89%麻醉学本科生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92%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于提高专业英语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或非常有帮助;100%的学生要求发放中英文对照的讲义;64%学生支持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增加双语教学的内容。但是,同时也有57%学生担心由于英语的加入使原本就不熟悉的专业课更难理解和掌握,增加了专业课学习的难度。83%学生希望教师提供麻醉的病例分析等资料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综上所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本教研室开展麻醉学专业临床见习双语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今后,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春宏, 李涛, 王亮.综合性大学医学双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医学教育探索, 2005, 4:247-248.
[2]王瑞婷, 梅爱敏, 左彦珍, 关丽华, 李宝群.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7:75-76.
[3]徐康清, 龚湛, 蒋小朴, 黄文起.麻醉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现代医院, 2009, 1:145.
3.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与艺术 篇三
播音学在我国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形成历史短,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自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开设播音系以来,已发展成从中专、大专、本科(一本、二本、三本)、硕士和博士的多个教学范畴。播音专业名称最初为1963年的“中文播音专业”,1998年教育部把播音专业改名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现在更多的被称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目前为止,中国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基地是中国传媒大学在1996年成立的二级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发展飞速,使得播音员和主持人越来越多的成为大众关注和羡慕的对象,更多的年轻人希望从事此类职业。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基数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许多人垂青,许多学校先后增设了该专业。至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在全国近3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200多家高等院校开设,其中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和非专业艺术院校。专业艺术院校包括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等。非专业艺术学院包括综合类院校(如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如北京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农林类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如西南财经大学)、师范类(如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政法类(如西北政法大学)、体育类(如西安体育学院等)。众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使得每年有过万播音学生毕业,就业市场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竞争激烈残酷。
2、开设表演课程的必要性
最初,播音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未开设表演课程,随着时间推移,“播音教学中是否需要引入表演教学”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仍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一方指出播音主持是专业和尊重事实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加入表演,就会出现虚假成分;另一方指出播音主持必须具备表演者所具有的当众性和创作力,一定程度的表演会帮助播音员和主持人更好的驾驭节目。
笔者从播音教学实践出发,关于表演教育在播音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感受颇为深刻,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有声语言的训练而忽视包括体态语在内的整体表达训练的倾向已严重制约了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私下读稿远胜于课堂表现,有的学生主持节目不着边际、思维混乱,有的感情苍白等等问题众多。实际上,播音主持和表演都要求学生肌肉要有真实感、延伸感、挺拔感、协调感和松弛感,并且要具备注意力、自然状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等。解放天性、注意力集中训练、无实物训练、观察生活练习、小品训练和话剧演出等表演课程中的练习,可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增加多种能力,提高专业和业务水平。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1、表演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
目前,全国专门开办表演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340所,专门培养表演人才。而国内众多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开设了表演课程,并不同程度地不断加大表演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专业艺术院校的表演课程,本科设置为一年,第一个学期为表演基础的学习,第二个学期为表演创作。就笔者所在的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表演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以表演基础方面的学习为主,为40个课时,其中课内为32课时,课外为8课时。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诉求,是教学计划的设计依据,是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因此,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1]。表演专业有着自己系统的、科学的体系与方法,以培养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为目的, 这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开设的表演课程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表演课程应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教学目标在于教理论、授方法、重实践,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树立学生的良好台风,解放学生的表现天性,提高学生的即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立足于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表演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能力、艺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又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教学体系。
2、表演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重于实践,脱离实际
一般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绝大多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的表演课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中明显脱离实际,尤其是非专业艺术院校。通常40个课时中,32个为理论学习课时,8个为实践课时,甚至有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全部设置为理论学习课时。学习表演,要培养学生的“三种素质(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2]和“三种能力(一是基本功、基础训练,二是一整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三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3],仅仅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的历史等理论是没办法完成的。完成理论教学只是达到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一部分,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关系到课程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
(2)重视程度欠缺,教育方式僵化
有些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仅作为副设的专业基础课或是考查课、选修课,对表演知识的学习和利用表演知识进行表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育方式较为僵化,教学目标较为空泛,教学手段较为单调,教学状态片面,教学气氛缺乏生动和互动,与一般课程教学模式雷同,考试环节采用笔试等。由于各种原因的扩招,专业人数不断增多,使得表演课学生数与课时不匹配等。
(3)缺乏专业表演教师
很多非专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由教授播音主持或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首先,全国专门培养表演专业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数,他们的教师和毕业学生人数较少,大多从事专业表演事业,或是在专业艺术院校中从事教学工作。其次,一般来说聘请专业演员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往往上课时间不够稳定、课时费较高难以接受。非专业表演教师在传授理论方面可能问题不算太大,但是在示范、排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显能力欠缺,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很难学到真正有用的内容。
(4)缺乏专业合适教材
鉴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教材的选用就非常重要。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鲜见有专用的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教材和教学法,基本只能借鉴高、中等院校专业表演教材。现在绝大多数院校是代课教师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自己编写适合表演课程的实用教学讲义。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课程教学的未来发展
1、以表演基础教学为主,以因材施教为主要原则
在学习表演之前,几乎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要加强和注重表演基础训练,完成起步教学,打好表演基础,解放天性等基本素质训练及单人事件小品和双人交流小品等。表演教育充满特殊性,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具体的训练方法也不相同,不能按照整齐划一的方法训练,“因材施教”是主要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不能采用“一刀切”方法,尽量使用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在表演材料的难度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练习,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推陈出新。鼓励欣赏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体现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表演课程学习的基础,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同时理论的学习要与实践应用环节交融穿插,使学生能想、能说、能演。把表演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应用环节,既符合教育教学改革规律,又遵循创新人才培养原则,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即兴能力的锻炼和创能力的培养
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音外,即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极其重要。现在电视台和电台的许多节目以现场直播形式为主(如访谈类节目),非常考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即兴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表演练习中,老师在课堂上下即兴出题,模拟动物、表演小品等,同时学生即兴反应、迅速思考、发挥想象力投入表演。在表演中不断通过想象和生活经验来设定场景、人物、剧情,在自然当众的状态下进行创作,提高创作思想、观念、状态和意识。
4、课堂形式的多变和考试环节的重塑
改变课堂单一的理论传授,突破以往教学模式,尽量调和上课人数众多的矛盾,在大课教授理论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小组授课、一对一授课等,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小组课、个别课及基本理论课融会贯通,以此进行表演教学。教学地点开放,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丰富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表演晚会,进行艺术比赛,排练与演出相结合等。表演考试无纸化,去除试卷考试,表演课程考查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表演技能,而非表演理论记得是否准确无误。
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相对完整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实践教学体系, 扩大了播音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对培养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
[2]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3.
4.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与艺术 篇四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艺术类 信息素养
论文摘要:实施针对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我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遍及社会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是当代大学生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这说明了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无论对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1]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进一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中的精神和高教司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我院从起,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本科一年级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全部参加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试(以下简称cct),并将取得cct合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既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同时,要求我院本科学生达到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核要求,达到当代信息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基本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院计算机课程设置采用三层次原则,即第一学年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公共课必修课程;从第二学年起开设计算机小公共课程按学科进行分类和分层教学,例如《非线性编辑》在我院不同系均有开设;以必修课、院级选修课不同形式开设《计算机音乐技术》、《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专业课程。
作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广度,涵盖更多的计算机领域,同时考虑作为其它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先导课程,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针对计算机中的常用编码,多媒体技术,二进制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类型,例如,我院舞蹈系的学生受集训、排练、文艺活动的影响,课后时间相对紧张,要求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在课堂内被消化并相对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院自20开始组织学生参加cct考试以来,由于首次参加规范考试的陌生性,加之教师、教材、大纲、备考辅导等方面准备不足,因而初考结果不尽理想,总结前几届考试组织及教学复习指导的正反经验,以级本科学生为主参加cct考试成绩获得显著提高,及格率较上届提高了48个百分点,通过近几年的努力,cct考试成绩总体逐年呈上升趋势,部分院系本科学生的cct过级率已达到了96%-98%。以下就该门课程教学结合cct考试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部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考试大纲,讲授教学内容时强调基本性,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避免简单性,由于教学内容涵盖范围较大,如果面面俱到,看似什么都教了,实际什么都没学会;讲授内容应有侧重点,根据不同专业,求同存异;坚持系统性和动态性,由于计算机知识不断发展,后续课程知识点可能需要调整。这就要求后续课程知识点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必须有效衔接,动态调整,不断迭代优化。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初步、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学时数为72课时(即理论课36学时,实践课36学时)。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开展。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师生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参与教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讲授,实验)过程均在实验室完成,通过投影教学,学生实践来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能力,强调自力,思路创新,应用为本”的原则,从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始,做足课堂100分钟有限时间的“文章”,教师“精”于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学生有事可“做”,自然兴趣注意便会由“负”转“正”,课堂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因此大为好转。同时集中所有软硬件资源,力争在有限学时内实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针对性教学。
(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来,由任课教师自行开发软件、并配套建立的各类客观试题,无纸化民、汉界面实践训练试题,任课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指导教学,行课答疑,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基础性积累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产生了十分具体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教学反馈系统,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在注重课堂教学时,更应重视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本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等基本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馈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学生意见、形成常见问题、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例如:我们分别对本科一年级的开课班级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一次网上调查,可以看到学生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占到42%,课堂希望有更多师生互动,例如问答,同学讨论,报告等占到36%,建议增加团队合作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51%,喜欢比较简单而且要求明确的实验题目占到76%,对于本学期所完成的实验练习中,觉得练习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占到84%,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占到81%,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喜欢学占到60%,认为教材中网络和windowsxp章节需要修改和补充占到34%,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能够认可,同时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结束语
针对艺术类学生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个工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努力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可探讨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晓强,祝恩,柳靖,何鸿君.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8):1.
5.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与艺术 篇五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辅助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落后、课堂氛围不活跃、缺少实践等问题,且艺术类学生较个性化,思想难以管控,因此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如何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迫切研究的课题。
自1987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被教育部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他的学科地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授课方式等问题均有了落实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然而形势与政策经过了30年的发展,在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方面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但是多年的教学反馈显示,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而艺术类学生个性化、自律差的特点,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面临严峻考验,笔者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引领者,通过一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总结了以下的问题以及改进。
一、当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却不是很重视,采取应付的态度,课程内容不按照学生特点指导、上课人数过多、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采用原有班级成员上课,且人数不统一,有的班级人数过于偏多不利于学生学习。艺术类学生课程繁重,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不高,甚至有教师在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候在网上随便找一些过期的资料向学生读一读,或者下个视频播放就可以了。
2.课程不被重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开设,但是本科之后研究生阶段就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了。这门课程虽然在本科开设,但是大部分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是低于必修专业课程。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思修、马哲、毛概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年年改进,教材也在更新换代,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有一些高校在上课时候都不需要教材,有一些高校即使有教材,但是征订的教材发到学生手上之后,这些内容就已经不是最新的国家实事热点问题。
3.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室均是由辅导员担任,大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并非思政类专业毕业,本身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且授课教师年轻化,基本都是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教师,加上大多数高校并没针对这部分辅导员进行统一培训授课。由于辅导员是一个任务繁琐的工作状态,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学生日常事务,而形势与政策这个课是一个以国家热点、时事性强的课程,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积累和掌握相关内容。随着艺术类招生规模的增大,使得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配置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许多高校达到1∶300的比例,甚至出现一些高校是1∶800的比例,这就使得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更加繁忙,学生大量的生活问题需要辅导员花费时间引导,这就造成部分辅导员备课不充分。
4.课程考核单一。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都是采用递交论文的形式完成,而学生的课程考核是随堂成绩再加上论文的成绩而定,而论文的成绩一般所占比例很大,很多教师在进行上课的时候基本都不会进行考勤,且艺术类的学生平时专业课程学习较频繁,在对待公共课学习就会较为松散,所以上课到勤率较低。在课程作业方面,学生一般都会在网上进行复制,然后粘贴成为自己的论文,把别人的观点直接引用来用。这种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在对待课程作业就存在随意性,不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最新的国际问题,分析最新政策的积极性。
5.课程教学手段有待加强。目前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以理论课的形式开展,授课形式都是教学为主,一方面上课教师基本都是对着课件念字,而且都是生搬硬造,对着概念一字不漏念出来,没有自己对这个事情的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在课程学习当中,缺乏实践活动,本来就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会显得更加枯燥无味,学生会更容易疲劳,课堂效果也不明显,即使在课堂当中想采取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的话,最终因为人数众多或者资金不足而难以实现,导致该课程吸引力不高。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课程授课方式。应该根据艺术类学生特点对形势与政策内容进行设定,艺术类学生大一对大学生生活不了解,应该在大一期间开启他们关心社会热点、国家大事的萌芽,全面解读我国的安全、经济、政策、文化和社会等问题,大二、大三艺术类学生相对比较适应大学生活了,而且与本班同学之间有所交流,所以这个阶段的年级学生课程可以设置主题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学习。另外,可以把形势与政策跟专业课一样的性质,利用大学生白天的时间进行教学,实现小班上课的形式,这样大学生的到课率会有所提高。
2.明确课程长期教育的定位。我们目前都觉得研究生属于思想境界比较高的阶段,没必要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指导。实际上,他们研究生阶段只要没走出社会,还是要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的,让他们更加了解社会动态、国家热点。研究生都是经过再次淘汰从而继续进行学习,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但是不一定代表就是思想觉悟教高的学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这些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很有必要继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另外,形势与政策应该尽快修订专门的教材,这样课程才会被学生引以重视。
3.精细任课教师队伍。完善的教师队伍是确保课程质量的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除了辅导员之外,应该结合思政类的教师队伍,共同探讨研究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方式,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建设好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在精细任课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原有辅导员教师的基础上,对于新任教师要进行以旧带新的方式带动,等到实习结束才可安排新任教师进行授课;二是鼓励辅导员教师们多走出去学习跟参加比赛,以赛代练,在参与当中跟其他省份优秀教师交流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三是建立教研室备课小组,通过组长带动组员的作用,在每个学期开学初以及开学末进行教学体会交流活动,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经验;四是邀请校外相关研究专家进校开专题报告以及讲座。
4.建立健全的考试考核制度。避免单一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实践结合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而不是单纯的课堂加论文的形式。应该把考核贯彻在不同形式的考试考核当中,学生的上课考勤、课堂回答问题、上课讨论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结合考核。同时,这门课程应该是一个全校性各部门相结合的一个课程,教务处负责提供足够的上课教室;学工部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校进行讲座报告;宣传部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和发布相关最新国家热点、时事政治。
5.结合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需要,在这个科技发展快速的年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然的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汇报,通过PPT、视频来结合某个主题进行课题汇报;另外利用新媒体的方式,通过目前比较热门的APP软件,如易班、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采取线上讨论或者线上问答的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另外可以通过艺术类学生喜爱拍摄的兴趣设定某一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举办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来吸引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内容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甜甜.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教育,.
[2]崔大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探析[J].现代交际,2016.
6.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与艺术 篇六
《中国艺术简史》 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工程系 谢恩 信静
2010年9月5号
《中国艺术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名称:中国艺术简史
二、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动漫)、动漫专业、装饰设计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四、计划学时:总学时60学时;
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
一、教学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各个时期的艺术现象、艺术流派、主要艺术家和具体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介绍、讲解和欣赏,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历史的坐标上寻找艺术发展的参照系,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和美术创作与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逆流而上,对我们艺术审美实践的航程的探寻, “在历史的坐标上找到今天艺术发展的参照系, 以使我们的艺术之舟一往无前地奔向未来”;总之,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也是生动形象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学要求:
⑴ 概括掌握中国美术史上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⑵ 熟悉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美术家和他们的美术作品,能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⑶ 掌握或了解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艺术主张、美学思想;
⑷ 初步学会欣赏中国美术史上的美术佳作。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绘画艺术史(16课时)第2章 雕塑艺术史(8课时)第3章 建筑史及园林史(8课时)第4章 纺织工艺史(4课时)第5章 工艺美术史(8课时)第6章 音乐史(6课时)第7章 书法艺术史(10课时)
第1章 绘画艺术史(16课时)
2课时1.1 史前绘画
1.1.1 彩陶画
1.1.2 岩画、线刻画、壁画和地画 1.2 商、西周、春秋、战国绘画
1.2.1 壁画
I.2.2 青铜器纹饰 1.2.3 车服旗章
1.2.4 图画文字 1.2.5 帛画
1.2.6 漆器装饰绘画 1.2.7 画论
2课时1.3 秦汉绘画
1.3.1 画像石 1.3.2 画像砖 1.3.3 壁画 1.3.4 帛画
1.3.5 漆画
2课时1.4 魏晋南北朝绘画
1.4.1 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1.4.2 现存画迹
1.4.3 敦煌莫高窟及新疆地区石窟壁画
1.4.4 绘画理论著作
2课时1.5 隋唐五代绘画
1.5.1 1.5.2 1.5.3 1.5.4 隋唐绘画 隋唐画家 五代绘画 壁画
1.5.5 绘画史论的发展
2课时1.6 宋代绘画
1.6.1 两宋的山水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2 两宋的人物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3 两宋的花鸟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4 壁画
1.6.5 画学著述
2课时1.7 元代绘画
1.7.1 山水画
1.7.2 花鸟画 1.7.3 人物画 1.7.4 壁画
1.7.5 绘画史论著述
2课时1.8 明代绘画
1.8.1 明代前期画家及作品 1.8.2 明代中期画家及作品 1.8.3 明代晚期画家及作品 1.8.4 民间绘画
1.8.5 绘画著论
2课时1.9 清代绘画
1.9.1 清代早期画家及作品 1.9.2 清代中期画家及作品 1.9.3 清代晚期画家及作品 1.9.4 民间绘画 1.9.5 画论
第2章 雕塑艺术史(8课时)
2课时2.1 原始社会时期的雕塑
2.1.1 雕塑艺术的起源
2.1.2 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2.2 奴隶社会时期的雕塑 2.2.1 青铜器艺术的概述
2.2.2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及形式法则 2.2.3 玉器装饰图案的形式法则
2课时2.3 春秋战国、秦时期的雕塑
2.3.1 制作工艺及造型风格
2.3.2 春秋、战国、秦朝的雕塑作品 2.4 两汉时期的雕塑
2.4.1 两汉时期的陵墓雕塑 2.4.2 汉代陶俑
2.4.3 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2课时2.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2.5.1 陵墓雕塑艺术
2.5.2 佛教雕塑艺术 2.5.3 其他雕塑艺术
2.6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雕塑
2.6.1 陵墓雕塑艺术
2.6.2 佛教雕塑艺术
2.6.3 其他雕塑艺术
2课时2.7 两宋、辽、金时期的雕塑
2.7.1 陵墓雕塑艺术 2.7.2 佛教雕塑艺术
2.7.3 其他雕塑艺术 2.8 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第3章 建筑史及园林史(8课时)
2课时3.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3.1.1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述
3.1.2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3.1.3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著名作品
3.1.4 中国古代桥梁设计
2课时
3.1.5 明代万里长城的设计
3.1.6 中国住宅设计实例 3.1.7 中国古塔设计
3.1.8 中国陵墓建筑
2课时3.2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3.2.1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
2课时
3.2.2 皇家园林的设计特色颐和园
第4章 纺织工艺史(4课时)
2课时4.1 中国古代纺织艺术 4.1.1 古代主要的丝织品种 4.1.2 纺织品设计发展史
2课时4.2 中国古代服装设计
第5章 工艺美术史(8课时)
2课时5.1 中国古代漆器
5.2 中国古代瓦当
5.2.1 中国瓦当的发展
5.2.2 秦、汉、唐的瓦当设计特色 5.2.3 瓦当的设计结构
2课时5.3 中国古代铜镜
5.4 中国古代金属工艺 2课时5.5 中国古代工具
5.5.1 农业工具
5.5.2 科学仪器 5.5.3 纺织工具 5.5.4 交通工具
2课时5.6 中国古代家具
第6章 音乐史(6课时)
2课时6.1 先秦时期音乐
6.2 秦、汉时期音乐 6.2.1 秦朝音乐 6.2.2 汉代音乐
2课时6.3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
6.3.1 魏晋时期音乐
6.3.2 南北朝时期音乐
6.4 隋、唐时期音乐
6.4.1 隋朝音乐 6.4.2 唐代音乐
2课时6.5 宋、元时期音乐
6.6 明、清时期音乐 6.7 古代民间音乐
第7章 书法艺术史(10课时)
2课时7.1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书法
7.1.1 文字的起源 7.1.2 商代书法艺术
7.1.3 春秋战国书法艺术 7.2 秦、汉时期的书法 7.2.1 秦朝书法艺术
7.2.2 汉代书法艺术
2课时7.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7.3.1 魏晋书法艺术 7.3.2 南北朝书法艺术
7.4 隋、唐、五代时期的书法 7.4.1 隋朝书法艺术 7.4.2 唐代书法艺术
7.4.3 五代十国书法艺术
2课时7.5 宋代的书法
7.5.1 北宋书法艺术 7.5.2 南宋书法艺术 7.6 元代的书法 2课时7.7 明代的书法
7.7.1 明代初期书法艺术
7.7.2 明代中期书法艺术 7.7.3 明代后期书法艺术 7.8 清代的书法
7.8.1 清代初期书法艺术 7.8.2 清代中期书法艺术
7.8.3 清代后期书法艺术
7.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与艺术 篇七
一、插图设计的概述
插图设计就是对插图进行设计以此完成插图所需要承载的作用。一幅成功的插图能够将抽象的画面“具体化”, 解决一些用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视觉特性。插图艺术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装饰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我国插图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 随着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逐渐完善, 我国插图设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领域已经开始应用插图设计, 基于社会对插图设计艺术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高校要注重插图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 将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在培养社会实用型的专业人才上面。
二、高校插图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插图艺术设计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要落后几十年,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插图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相序开设了插图艺术专业课程, 但是就目前高校插图教学的现状分析, 其存在不少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
基于就业市场对插图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校开设了插图艺术课程教学, 但是就插图艺术课程的设置看, 其存在专业性不强的问题, 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就目前开设插图设计的高校而言, 很多院校将插图设计课程放置在书籍装潢设计中进行教学, 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插图艺术课程不重要的观念。同时在加上课时局限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也很难集中进行系统的讲解, 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牢靠;二是课程教学缺乏商业插图的定位。基于市场对插图设计人才的需要, 要求高校要侧重商业插图教学, 但是很多高校插图课程设置仍然要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 导致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2.插图教学方法落后
插图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联系性比较广, 切确的说插图设计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摆脱传统的以说教模式为主的教学模式, 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取口头讲述的方式, 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插图设计。随着此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但是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尤其是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会产生负面影响。插图设计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思维进行创新, 因此培养学生插图艺术设计思维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另外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 他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比较强, 也就是说学生接触的插图设计专业知识也不再紧紧局限在书本上, 因此需要改变以往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模式, 强调实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3.教学设计理念滞后, 缺乏创新性及民族性
基于多元化设计时代的发展, 插图设计的创新性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强调创新的时代背景下, 高校插图设计教学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点, 强调民族性和创新性。插图设计属于时代性、文化性以及民族性的综合性视觉艺术, 因此插图设计教学必须要具有传统文化的理念, 但是在实践教学中, 很多教师遵循的借鉴国外优秀的案例, 认为国外的案例代表最先进的设计理念, 结果忽视了民族性文化。
三、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插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插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为切实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插图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高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设置插图设计课程
插图课程设计是高校艺术专业的核心, 其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联系性比较广, 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设定的, 因此基于社会对插图人才的要求, 高校应该调整插图设计专业课程, 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一是明确插图设计专业课程的定位。明确的定位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 高校要明确插图设计课程的地位, 单独设置插图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对于现有条件不利于插图设计课程设置的院校, 可以采取其他的形式进行, 但是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插图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增加插图设计课程教学的课时。插图设计课程教学的难点比较多, 为切实提高学生对插图设计专业的学习, 高校要增加教学课时。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的插图设计课程教学就确定为200课时/学期, 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插图专业知识。
2.创新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事与物, 多看书、多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 用设计师的思维与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例如, 在常人眼中的一块石头、一些废品、一个零件, 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眼中都是创意的对象、灵感的来源。插图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 学生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创作能力需要日积月累, 同时也需要灵感的迸发。现代插图设计的实质是创意, 创意是插图的灵魂, 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意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震撼力、感染力的作品。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插图设计是一门与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以及展示设计相密切联系的课程, 如果依靠传统的以教师口头讲授的模式, 不利于培养学生插图设计的思维, 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校要完善实践教学, 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高校要积极依托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实习等途径, 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插图设计的最细技术, 从而检验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将企业的插图设计引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就业环境;二是高校要加大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基地, 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4.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自身的能力, 如果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没有参加过很多实际的项目, 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就很难有很多收获。所以要鼓励教师多参加实际项目, 参与整体设计的环节, 并同时鼓励教师去创业, 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总之, 对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的插图设计教学而言, 教育者应积极地调整完善、改革创新, 从而建立一种优良的授课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插图设计课程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虹.视觉传达专业手绘插图的延展性教学[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4 (11) .
[2]李明, 刘丽华, 乔横.改进高职院校商业插图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 2014 (09) .
8.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与艺术 篇八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应用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0-0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但已有十余载。近年来,国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尤为重要。就目前专业本科教育现状而言,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对此,高校有必要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的快速转变和过渡,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虽然成为独立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不成熟之处,可能阻碍教育发展进程。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相对较低,高校专业未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导致教育存在缺失。其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培养和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水平,导致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难以为学生营造美好的未来。最后,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对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较少,对应用型教学改革带来消极影响[1]。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变,具有必要性。首先,伴随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过渡,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应用型专业教育转变,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教育转变,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专业人才素质,充分激发人才潜能,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好发展指明方向。由此可见,加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变是必要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
(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实施者,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所以,在促进该专业教学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关键。“双师型”、“复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对该专业教师的要求。首先,学校应组织教师定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参与各工程项目。其次,学校聘请资深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莅临学校指导,针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不足问题加以指正[2]。
(二)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确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深入开展。该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须培养计算机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可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年级时,在校内学习既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大四年级时,深入企业或专门的校外实践基地而参与实习,跟进相关项目,既积累经验,又能提高应用能力,为专业教育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过渡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根据该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应用型专业教育需求。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计算机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中,应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首先,在创设理论教学体系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以了解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并力求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性。其次,创设实践教学体系时,相关人员应增设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满足社会岗位需求[3]。
新时期,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标准,既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又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的转变中,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鲍枫,王以宁.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12:44-49.
[2]苗苹,程显峰,吴乃群,等.新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产学一体化的多维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147.
[3]杨祥民,王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培养模式探析[J].创意与设计,2016,01:79-84.
作者简介:
【麻醉学专业的教学与艺术】推荐阅读:
麻醉前评估-与准备11-23
麻醉科教学工作总结08-04
麻醉手术科麻醉小结07-25
麻醉与镇痛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10-23
2022-2026中国麻醉机市场供需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11-24
门诊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12-16
麻醉精神培训08-31
麻醉记录制度09-27
麻醉护士12-31
高龄患者麻醉论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