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精选11篇)
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篇一
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板桥 泽,难以脱身。即便是内容健康的网游,也未依据内容形式、适龄特点进行有效划分,游戏时间也不做任何限制,使青少年常常玩着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网络游戏,思想情感过早萌发,早恋现象增多,青少年犯罪日渐严重。
4.网吧经营者违规经营
国家对网吧经营有着严格的规定。如,“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吧要离学校几百米远,上网要进行实名登记”等,对经营时间也作了严格限制。可网吧经营者为了增加收入,对有关精神置若罔闻,不顾相关规定,容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且未在电脑上安装任何不良信息过滤软件,甚至昼夜24小时营业,有的青少年连续几天几夜上网,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致使青少年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学校健康网络平台不健全 1.学生课业负担过多寻找依托
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过重,精神长期紧张。禁锢、封闭的学校环境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经常出现阻碍与困惑。导致了青少年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苦恼期。宣泄,成了青少年渴望的事情。而上网无疑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上网聊天、交友、网恋,使青少年获得了在现实中难以企及的理解、信任和情感满足,虽然这些收获大多仅仅是体现于只言片语上。
2.学科偏见让信息技术得不到重视
在许多地方,在不少学校,往往把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升考学科上,忽视了诸如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甚至忽视了德育、美育工作。其实这些学科不但可以让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还能使他们身心得以放松。农村中学,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不仅计算机配置数远低于国家标准,通常周课时也仅为一节,甚至有的学校还让那些数量少得可怜的计算机也“原地待命”。
3.没能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场所
在发达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通常都会建电子阅览室。学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里上网浏览、下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知识。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既无条件为学生提供绿上网场所,更无有效的办法应对网吧违规经营。
4.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质量意识不强
有的学校虽然开了信息技术课,可由于信息技术教师质量意识不强。不能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不会主动在信息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上课时,合上电闸通上电,让学生自己玩,结果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虽然很好奇、很感兴趣,但最后还是什么都没有学会,可怜的一点电脑知识反而为青少年将来网络成瘾埋下了隐患。
三、家庭对网络存在理解误区和偏差
孩子们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自然就与家庭有关。作为家长或
青少年的监护人,应给予高度重视。
1.家长对网络的认识存在偏见
如今,虽然有的家长对电脑、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知识层次不同,人生经历千差万别。一些家长过于热爱、追捧电脑,认为它是无事不能的宝贝。致使有些青少年由于监管不力而沉溺于网络。而有的家长忽视、贬低,甚至憎恨电脑,认为它是促使人走上犯罪道路,导致青少年荒废学业,养成不良恶习的罪魁祸首。继而坚决阻止子女接触网络,但结果往往是孩子们在好奇心驱动下冲破阻碍,沉迷于虚拟世界。
2.经济条件制约网络家庭普及
在禁止网吧接纳青少年,学校无法提供绿色上网场所的情况下,如果家庭能够在家长的监护下,为孩子提供上网条件,那最好不过了。可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将网络普及到家庭,客观上再次把青少年推向了“黑网吧”。
3.家庭中学习气氛不浓
有的家庭虽然拥有了电脑、接入了网络,可只把它们当作消遣、娱乐的工具,根本就没有点学习的气氛,整天除了上网还是上网。几个月,甚至几年下来,仅仅学会的是打几个字聊聊天,打个网游,就连最基本的查寻、下载点有用资料都不会,真有点可悲。在这种没有学习氛围的家庭里,孩子学会的仅是聊天、打网游,很快便滑向网络泥潭。
四、自身综合素质没有本质上提高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青少年网络成瘾也与自身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1.自我综合素质能力原因
我们很容易发现,有两种青少年最容易网络成瘾。一种是学习失败的青少年,另一种是以前学习特别好,但随着升入高一级学校难以在竞争中保持原来位置的青少年。而这两种青少年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自理能力相对差,抗挫折能力不强,自我调节能力、约束能力不够健全。
2.缺乏方泛的兴趣爱好
为什么很多主观上想戒除网瘾的青少年却又沉溺于网络很难自拔?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没有更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下棋、踏青、野营等)取而代之。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利于网络成瘾者脱离对电脑网络的依赖。
3.成功感受缺失
从本质来说,绝大多数网络成瘾青少年在最初接触电脑、网络的过程中也曾真正想学习点这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无人指导或其它原因,未曾达到预期效果,长期体验的是失败,从未获得过电脑网络带来的成功体验和感受,最后只好把它们当作娱乐放
松的工具罢了。
总之,网络是体现时代的重要标志,它的自由性、科技性和时尚性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容易导致他们网络成瘾。事实证明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学校原因,也有家庭和自身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年龄特征原因,也有心理因素原因。抓住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次原因,把握住内外因是制定合理对策、有效措施的前提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姜竹青,2007.4.4 2.《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矫治措施》,吴世彬 宋彦明,2008.11.23
作者:金永祥,罗平县板桥
2.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篇二
一、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结合网瘾患者的症状, 我们来分析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首先网瘾患者对网络有特殊的情感体验, 据研究, 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水平上升, 它短时间内能使人高度兴奋, 但之后令人更颓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障碍, 甚至消极自杀。其次, 网瘾患者就好像吸毒者一样, 会出现戒断综合症。网瘾患者下网后, 目光呆滞, 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回忆上网时的事情, 计划下次上网时要干什么, 离开网络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再次, 过度沉溺于上网会诱发各种人格障碍, 如双重人格障碍, 有许多青少年上网时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这些角色有的十分相像, 有的却相差悬殊, 性别改变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这种过于频繁地改变性别身份, 容易引起心理危机, 导致双重人格障碍。有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中的角色, 引发犯罪行为。例如, 一些青少年学习网络中的绑架手法, 绑架同学敲诈钱财, 这种现象层出不穷。最后, 上网成瘾还会产生网络孤独症, 这种症状多发生在性格内向的人身上, 其典型症状是:沉滋于网络, 脱离现实, 寡言少语, 情绪抑郁, 社交面狭窄, 人际关系冷漠。有些年轻人一旦离开网络, 回到现实社会就会感到不适应, 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2]
二、网瘾青少年的防治措施
网络可以改变人类, 人类也可以改变网络。我们不应该视网络为洪水猛兽, 相反应积极地寻找预防和解决网瘾的对策, 使网络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 创新学校心理教育工作。
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来实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首先, 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大投资力度,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 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教师团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再次, 学校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以互动的方式, 让学生管理网站, 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例如, 学校可以开设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开展关于网络心理的团体辅导等。
2. 加强网络环境保护,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首先, 我们要加大执法力度, 加快网络立法, 将网络用法律的形式规范起来。其次, 对网络内容实行分级过滤, 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网络信息清除出网络, 严厉打击网络犯罪。最后, 要对网吧进行有效的监管, 学校附近禁止营业网吧。对不符合规定的网吧要严加处罚, 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绿色环境。
3. 家庭教育的转变及提倡亲职教育。
在国外, 许多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电脑, 但是他们有家长指导孩子上网, 因此沉溺于网络的人并不多。从美归来的陶宏开教授认为青少年网瘾的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不健康, 有许多家长属于三无型:即无知型, 中年时期的家长大多数没有接触过电脑, 与孩子无共同语言;无技型, 有许多家长也使用电脑, 但这只是工作需要, 他们根本不懂什么网络游戏;无法型, 家长没有办法管住自己的孩子。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应注意防止教育与实际脱离, 家长应及时“充电”, 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能和本领。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流行的亲职教育, 即父母长辈有责任参与孩子上网的过程。另外, 我们可以效仿国外, 建立“家长网络学校”, 让家长也来了解网络中的各种知识信息, 向家长介绍网络成瘾的危害。在充分了解网络知识之后, 家长自然和孩子有共同的语言,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并防止孩子过度沉溺于网络。
4. 实施素质教育。
从2004年5月到2005年一年多来, 陶宏开教授在全国40多个城市作了300多场报告, 成功挽救了400多个上网成瘾的青少年, 被人们称为“戒网专家”。他帮助的第一个武汉女孩文文现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陶宏开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解决孩子上网成瘾的根本办法。他提倡整体素质教育, 推崇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分为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3]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 最重要的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只有让孩子真正地认识自我, 确立正确的满足自我需要的观念, 才能从心理上真正摆脱网瘾。
5. 变网瘾青少年为网创人才。
2006年12月24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五次会议, 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有关规定正式修改为:“国家采取措施, 预防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浪潮推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只有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才能在防御和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同时, 引导青少年提高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能力。戒除网瘾不能就网瘾论网瘾, 要跳出网瘾看网瘾, 激发创意去网瘾, 变网瘾少年为网创人才是治本之策。”[4]为此, 首先, 我们可以推出一批青少年喜爱的论坛版主、网络电台主播、网络知名写手、网络原创歌手等, 激发青少年的创造热情。再次, 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 推进“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建设“青少专网”。最后, 通过举办网络文化节、网络奥运、网络春晚等多种活动, 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发挥自己才艺的舞台, 不断丰富青少年的网络文化生活。
6.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青少年在课外有大量的活动时间, 这样就给上网带来很大的机会空间。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例如, 学校经常开展运动比赛, 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快乐,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激起他们不断攀登向上的好胜心。河南的徐向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 这所学校专门收9~16岁的孩子, 带领他们行军、露营、爬山涉水, 体验生活, 接受活生生的劳动教育和挫折教育, 鼓励他们相互学习, 满足他们好奇、好玩耍、好活动的天性。[5]事实证明, 几百个从行走学校走出去的孩子都特别的棒。
7. 建立网瘾青少年戒网诊所。
网络成瘾好比吸海洛因, 一旦上瘾就很难自拔。自德国建立第一所戒除网瘾的诊所之后, 世界各国也纷纷效仿。这种机构并不禁止青少年上网, 而是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引导青少年, 帮助网瘾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远离网络, 有节制地利用网络愉快身心。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网瘾青少年, 我们可以从药物和心理两方面下手对他们进行强制性的戒网。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 (2009) 发布[Z].新闻记者, 2010, (3) :16.
[2]李薇菡.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 2002, (5) :61-63.
[3]陶宏开, 党波涛.青少年上网成瘾与素质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72.
[4]蔺玉红.构建绿色网络创意网络和谐网络形成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的长效机制——专访中央共青团常务书记杨岳[J].光明日报, 2006-12-08.
3.农村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对策 篇三
一是自主性。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互联网的自主性为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是开放性。互联网上全球各种信息汇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共存。它是一个随时变换的开放信息系统。任何人只要遵守一定的协议,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进入网络,你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整个世界此时不过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使超地域的文化沟通变得轻而易举,它带来了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既拓宽了青少年闲暇生活的视野,但又过早地使他们了解了成人社会的内容,从而使青少年趋于早熟,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三是平等性。地位的平等帶来了交流的自由,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对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大魅力。
四是虚拟性。网络通过其互联关系构成了一个社会,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网络的虚拟性表现在网民身份“隐形”、网络空间“虚拟”、网络实际运行“无序”。人的世界在互联网上发生了异化。你也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这个空间丰富而刺激,你可以创造出一种与现实环境极为逼真的“虚拟实在”;还能为你圆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这种虚拟互动的文化,在为青少年生活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他们有了自由选择、主动参与、自我实现的广阔舞台的同时,也促使一部分青少年人际情感疏远,甚至上网成瘾。
五是交互性。在网络世界,时空概念发生了转换,其“四维”以上的思维方式否定传统思维的一般规律,表现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整合。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最突出的表现是思维方式的变化。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现实是一种特殊存在,其中多个思维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这种关系性思维使得思维的内在逻辑性被打破,个体之间的理性距离发生了变化,其超越性、前瞻性进一步激发思维主体的创造灵感、拓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青少年正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互联网对于他们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具有突出的作用。网络成瘾问题原因是复杂的,包括个人心理、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过程辅导
1.以“转移注意法”淡化上网心理
在活动中寻找快乐,可以多做一些健康和休闲的活动,如读一些轻松愉快、有趣味的书刊,欣赏一曲优美抒情的音乐,或与朋友散步、郊游等等,注意在活动中多结交好朋友,获得心理的支持和愉悦。同时调节学习疲劳和压力。鼓励该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去运动打球场、跑步,有助于促进大脑中神经肚物质的释放,总之试着通过活动淡化和转移上网的心理欲望
2.以“自我辩证法”坚决战胜自己
自我辩论:想象自己上网成瘾后的种种极端后果,如:成绩下降、被大家看不起、被别人羞辱、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亲人等,在瘾发时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进行辩论,让内心的道德感、责任感与罪恶感、失败感斗争。自我暗示:如果又有了想上网的念头时反复自我暗示,如“不行,现在应该学习,等周末再说”,“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戒除”,每当抵制住了诱惑,认真学习,度过了充实的一天后,就进行自我鼓励,如“今天我又赢得了一次胜利,继续坚持,加油”。这样不断强化,形成良性刺激,加强自己的意志,使上网的欲望得到抑制。语言暗示既可通过自言自语,也可将提示语写在日记本上,或贴在墙壁上、床头上,以便经常看到、想到,鞭策自己专心去做事。
3.以“行为契约法”正确使用网络
因其仍对网络很喜爱,建议其与母亲在沟通之后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时间安排、上网内容和奖惩机制等正确使用网络的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适时给予自己必要的鞭策,培养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这有利于消除网络成瘾。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影响具有双重性,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网络辨别能力,学校、父母要共同承担责任,改变育人方法,提高思想境界,互相多沟通、共同防护。以促使其健康成长。
4.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篇四
摘 要: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1650万。这些人中的14.8%,他们不仅爱上网而且在没有监护人的陪同下恣意于网络世界,陷于血腥,暴力,色情的泥潭中,导致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网络有8种特征: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永久的纪录;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的体验。正是这些特征让一些上网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不能摆脱上网的冲动,过度使用网络,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精神和身体的痛苦,妨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网络成瘾;种类;原因;不良影响;治疗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及表现
网络成瘾症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当剥夺上网行为之后会出现焦躁和情绪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定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的损害。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生活中多是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同时,对朋友和家庭冷淡,亲社会行为少,心境抑郁,缺乏现实的成就动机,欲寻求网络的认可,害怕被拒绝,自我封闭。通过对这些青少年做相应的心理评估后发现,他们的自主需要很高,成就需要和表现欲望较高,而变异需要、内省需要很低,顺从需要极低。在现实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
二、网络成瘾的分类
网络成瘾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色情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技术成瘾等5类:(一)网络游戏成瘾。患者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在游戏中,并从中得到快感。(二)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者就是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达到了成瘾的程度,把网友关系看得比现实中的亲友家庭重要。(三)网络色情成瘾。在网络中,各种与性和色情有关的站点比比皆是,各种淫秽文字、声音、图像信息泛滥,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只要稍不留心,就可能误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四)强迫信息收集成瘾。成瘾者经常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并伴随又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五)网络技术成瘾。患者强迫性的沉溺于电脑编程或游戏程序中,不能自拔,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大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属于前三种,他们在网络中建立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甚至是恋爱关系,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迷恋网络游戏,沉浸在虚幻的游戏世界之中不能自拔,把自己想成了游戏中的`一个人物而不是现实中的人。
三、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求知欲望强烈,追求时尚。
(二)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在网络中他们体验到了自由的感觉,有“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感觉,在这里他们坐回了自己。
(三)青春期性心理尚不成熟。因为性是个禁忌的话题,他们缺乏科学性教育的引导,不能从有效途径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因而容易在网络中寻求感官刺激,满足性心理生理的需求,因而频频光顾黄色网站。
(四)青少年还未学会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挫折,借助上网摆脱烦恼,沉迷于网络。家庭关系糟糕的孩子是最易网络成瘾的,因为他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网上可以寻求到温暖,因此躲在了网络里。
(五)满足内心的多种需要。青少年处在一个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愿望。而在网络世界中,如QQ,等聊天工具及各种聊天室,能够很轻易的满足他们这一愿望。
四、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一)躯体方面。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可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进食过多而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二)心理方面。患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感到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的视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因不能面对现实,常常处于上网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三)行为方面。患者表现为频繁寻求上网活动的行为。为了能上网,不惜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借款,欺骗父母,甚至丧失人格和自尊,严重者偷窃、抢劫。网络成瘾青少年学生最为直接的危害是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尤其是网络游戏,导致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甚至逃课、辍学。
五、如何治疗网络成瘾
一是生理脱瘾,应用戒除网瘾药物,使当事人在睡眠休息过程中恢复机体的平衡系统,通过对内源性“神经递质”功能的调控,以达到大脑内的“奖赏系统”恢复平衡状态,不再沉迷于网络,实现生理脱瘾。二是心理脱瘾,需要心理咨询师、家长、网络成瘾青少年共同配合,可以采用时间管理技术,打乱个体惯常的网络使用时间表,让其适应一种新的时间模式,从而逐步削减上网时间,这类似于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方法。实施行为契约法:让成瘾者与家人或朋友共同制定行为契约,接受监督。父母要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培养新的兴趣与爱好,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心理上彻底脱瘾。第三,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在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中举办励志成长训练营,这主要采用行为疗法,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意志力和沟通能力,从而让他们树立一个自信、积极的健康心态,逐渐摆脱网络对他们的不良影响。我国现在有很多类似的机构,不过大多采用军事化管理,如果适当加入社会工作方法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 健康心理学 .
[2]林绚晖 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3]殷建中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4]郭莲容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及其干预策略 教育科学 .
5.青少年网络成瘾调查报告 篇五
摘要:本文通过各国专家研究的可靠数据真实的放映了当今青少年网瘾这一社会问题,并通过一份关于网瘾的社会调查报告体现。同时列举了网络成瘾实例,分析其带来的危害。最后针对着一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网络使用程度、网络被害、网瘾解决措施
一、导言
网络对于青少年,一方面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促进了青少年的学业学习,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网络乃至产生网络成瘾却对青少年的人格成长、身体发育、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网络成瘾是指由过度地使用网络所至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忍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对于上网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⑴
二、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⑶网民中18~24岁的年青人所占比例高,达到37.7%,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7.4%)和18岁以下的网民(15.8%),30岁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比较低,网民在结构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⑵
三、各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者金.S. 杨(K.Young⑶)在有开拓性的研究,该研究借鉴DSM—IV对物质成瘾的标准来探索网络成瘾的存在,496名被测试者参加了调查,回答有关他们上网行为的开放性问题。经过分析,在496例用户中,有396例是网络成瘾用户。Young进一步研究表明每星期有40~80小时在网络上的网络成瘾者对其生活会有负面影响,例如睡眠障碍、持续疲劳、工作和学习绩效降低、人际关系障碍等,还会出现与过长时间使用电脑相同的其他症状。
美国针对277名本科大学生的调查,有8.1%的人有网络成瘾倾向,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瘾。
澳大利亚“网络依赖与大学生的心理社会成因”研究课题,被调查的217名大学生中有4%的人网络成瘾,27.9%的人属于程度较轻的网络依赖。
韩国网络用户中受网瘾影响的人数比例为12.6%,少年儿童受网瘾影响的比例为15.3% 。
台湾一项名为“台湾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程度、满意度和快乐体验”的研究,调查了台湾12所大学的910名大学生,网络成率为5.9%。 台湾对8所大学的752名大学生的测试,网络成瘾率为11.7%。
四、我国青少年网瘾现状调查数据
福建省林绚浑等人对310名大学生的调查,网络成瘾率为9.6%。
民盟北京市委对北京市602名中学生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4.8%。 上海师大心理系顾海根教授,20对上海市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2.9%。学校之间差别很大,成瘾率从7.6%到20.5%,不同年级之间差别也很大,从11.1%到39.6%,四年级大学生远高于低年级学生。
中国青少年网协年10月对全国30个省市的非随机抽样调查,青少年网络成瘾率为13.2%。各地的差别巨大,总的趋势是年龄越低成瘾率越高。 2005年6月起上海市一项针对上海市2125名11-17岁初中、中专、高中在校生进行的“网络成瘾”调查(如下表)
⑷在此次调查中,青少年的概念界定为从初中到高中(含职业学校)三年级这一年龄段(11~17)岁的适合人群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量表是由上海德瑞姆网络成瘾矫治研究中心自编的《DRM青少年因特网使用情况52量表》
采用5级评分,包括7个分量表,共21题。⑸显示:青少年轻度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1.6%,中度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2.5%,重度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0.1%,总发生率为14.2%。
五、网瘾的危害
案例:
案例1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自己的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少年投案自首是后悔的说道。“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
案例2今年高二的李莉(化名)喜欢上网和网友聊天,倾诉心事,每个星期只上两次,时间都不超过2个小时。但是李莉妈妈特别担心她在网上“遇到坏人”,李莉一上网打开QQ开始聊天,妈妈的唠叨也随之而来,李莉经常是忍无可忍。久而久之,李莉和妈妈之间的话越来越少,孩子在家里也变得很冷淡。
案例3 16岁少年胡彬在服用农药自杀,其父母及时发现送至医院。胡彬说:“爸爸,我喝的农药有剧毒。”“那为什么还喝?”“我喝了就是想你们救不活我!我已经玩够了。”胡母还说,孩子对她说:“妈,我管不了自己,我就是想玩。”他说他管不住自己的腿,他说他不想气妈妈,不想对不起妈妈。可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就是想要玩电脑,他说夜里心里老想着游戏,老是睡不着,就想玩电脑。2005年11月6日胡彬在死前最后说的话是:“妖怪来了,快,杀光!杀光!”孩子的手似乎还在动,似乎还在打着游戏
以上实例表明:大体上青少年的思想都还不成熟,容易意气用事,面对诱惑的自制力薄弱,容易被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等一些事务所吸引,对网络产生依赖。
六、下面对青少年网络被害事实进行分析:
身体健康的危害:可造成视力下降,肩酸腰痛,头痛和食欲不振以及其他症状。
②心理产生的影响:网络成瘾者一旦停止上网,会产生不安,焦躁,失眠,情绪低落,心情不佳,思维迟钝等类似于戒断症状。
6.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篇六
摘要:青少年网络成瘾日趋普遍,给青少年身心发展、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危害,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针对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网络成瘾的危害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紧迫性;再从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和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梳理,来分析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和治疗中的可行性;最后在具体实施运用方面陈述社会工作在其预防和治疗中的功能。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紧迫性 可行性 社会工作 预防与治疗
自从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家伊万▪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首次提出“网瘾”概念以来,青少年网瘾问题越演越烈,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网络成瘾症”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耐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存在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一、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紧迫性
鉴于目前中国网络成瘾的现状及青少年群体在网络成瘾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之大,以及网络成瘾给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以及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危害,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是紧迫的。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 年发表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 年7月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 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25岁以下网民比例已经超出半数(51.2%),网民中学生比重很大,达1/3强(36.7%),绝对数量接近6000万”。根据2009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29%左右(8600万左右)的中国网民的年龄都在19岁以下。可见青少年网瘾现象在我国已经不容忽视,渐成一种“社会病”需要引起多方关注。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青少年由于自控力弱,是非判断不清,抵御诱惑的能力差,不可避免地容易被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侵害,尤其是色情类、偷盗类、欺诈类的网络内容和游戏类的动
漫内容使少年痴迷网络,并形成人格和心理问题。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多方 1 面的。主要表现在:
1.生理层面
这方面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方面:影响视力、损害神经系统、引发慢性疾病等方面。
第一,医学研究证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会导致视力下降、近视、眼睛疼痛、怕光等问题,易使眼睛疲劳,眨眼频率的降低还会造成“干眼症”。
第二,上网成瘾不仅会对神经系统持续产生不良的刺激,而且,还会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化。上网时间过长可能导致个体生长发育迟缓,引发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甚至导致猝死。
第三,长时间操作电脑会对腰、颈、肩、肘、腕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导致脊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无菌性炎症等慢性疾病。
2.心理层面
网瘾行为表现给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智力、道德和情绪等各个层面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同一性混淆。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减少了与现实世界接触的时间,无节制地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对“我是谁?”等问题难以达到心理和现实的统一,容易引起心理错位和自我同一性混乱,产生时间观混淆、自我怀疑和价值混淆。
第二,妨碍智力发展。网瘾容易产生思维惰性,阻碍青少年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长时间上网会引起思维疲劳,浏览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下降,影响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道德弱化。网络抹煞了道德的存在价值,在性别、年龄、身份、地位一切皆可虚假的网络世界中,道德弱化不会受到法律习俗的约束,也不会遭到周围人的反感,这种过度的自由使青少年难以发展出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四,滋长消极情绪。尽管很多青少年是因为难以忍受现实生活中的孤独、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才沉溺于网络,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少有的快乐,但是,对网络快感的过分依赖会使青少年更加逃避现实、结果,只能加倍增加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形成恶性循环。
3.社会层面
网络成瘾的不良影响还会导致青少年的社会化失败。社会化是个体习得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从而能够成长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网瘾不仅会弱化家庭、学校、社区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而且,沉溺在网络中容易被一些社会非主流文 2 化所迷惑,对自我、他人和社会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轻者会引发社会适应上的困难,如社交障碍等,重者还会增加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的机率。
二、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综合学科,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中,不断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和人口学等,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展出一套通用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在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从“人在情境中”的视角出发,能够把握青少年自身发展、家庭、学校及社会各个系统的特征,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社会工作介入到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可行的。
(一)“人在情境中”视角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1.青少年个人因素
第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青少年正处在“第二断乳期”,社会化等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在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在现实中得到满足。而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这种重复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他们也就会上瘾。
第二,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局限性。由于青少年学生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加上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社会阅历很浅,缺乏明辨是非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表现出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他们上网大部分是为了获得自身精神上的愉悦或发泄,很少考虑到网络对自身生理或心理的伤害。
第三,固有的人格缺陷。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并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 的人;生活中受到过某种挫折的人;家庭不和的孩子;没有特长、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因环境变化导致成绩下降又难以适应的青少年最容易上瘾。
第四,自我同一性混乱。儿童进入青年期,要么努力改变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的自我一致。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他们对于“我是谁,我应该是谁”的问题,有着迷惑与期盼。在网上,他们以理想的自我出现,在网里隐藏现实中自己的过失与缺陷,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形象与网友交流、互动。这也是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五,需要的满足。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我国对于性的压抑,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不设防性,极大地满足了它们的这种需要。“支配需要的满足。是独生子的青少年,在生活中形成极强的支配欲望,而网络游戏则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最好方式。
2.环境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主要是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使青少年学生迷恋网络最终成瘾。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超越孩子的年龄承载,只一味地补课、说教、惩罚,及夫妻之间的经常冲突,亲子关系紧张,形成孩子对家的归属感降低,应对困难的挫败模式就采用逃避、负性发泄来缓解压力。网瘾青少年的父母双方,大多都有一位是有些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超越了孩子身心承载极限,孩子为了生存只好转而向网络寻求安慰。
第二,学校因素。应试教育将某些青少年推向网络成瘾的境地,青少年在学校只能体验到学习的挫败感,老师教学手段刻板单
一、缺乏人性化和趣味性,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容易造成孩子厌学,甚至逃避现实而投奔网络。
第三,社会大环境。社会管理者监管不力,不健康的网络元素污染毒害青少年 许多网络的运营商,游戏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网吧经营者,被商业利益驱使,制造暴力、凶杀、色情的网络内容来吸引青少年眼球,容留未成年人上网。国家管理部门对网络运营监管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没有给青少年创造清洁、健康向上的绿色网络环境。
(二)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介入网瘾方面的优势 1.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的优势。
社会工作专业以助人自助为理念, 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直接目标, 注定社会工作具有对社会问题介入的可能性。无论是青少年网瘾矫正还是社会工作, 都把关注人的意义放在第一位。通过矫正工作,既要达到根除网瘾的目的,解决障碍性问题的社会工作,又要达到教育感化、使之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作用,解决发展性问题的社会工作,而且后者的意义在个人层面上来说明显大于前者。社会工作就是一门把人始终放在首位的职业,它所遵从的人本主义以及助人的工作职业理念都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始终把案主放在第一位。从宏观上看,社会工作的宗旨是期望社会更加和谐, 更加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
2.社会工作的方法的优势。
由于社会工作不仅强调治疗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并重,协助案主共同解决问题, 以帮助案主“自助”为主要目标。社会工作从宏观上提出运用社会工作的传统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参与和社会工作行政)用于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用“人在情境中”的社会工作视角, 从微观层面拟定出小组工作计划用于青少年网瘾戒除。由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的复杂性,青少年网瘾矫正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工程, 我们可以在广阔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内, 在社会工作理念的指引下, 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织就一张 4 青少年网瘾矫正的社会大网。
三、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和治疗的具体运用
(一)预防中的运用
网络是把“双刃剑”,取其精华,取其糟粕,逐步完善。我们不能拒绝现代文明,所以,禁止青少年上网、进网吧,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要避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关键是要使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互联网,要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防止青少年因为无法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而循人并沉溺于网络之中。因此,社会工作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1、学校社会者可以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和意义,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
2、社会工作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倡导教育部门或有关研究机构应利用自身优势,尽快建立并完善一批真正适合青少年的健康网站,以适合青少年的、积极健康的内容丰富互联网页。
3、社会工作者对教师、家长进行培训,使其加强对网络的学习和了解,丰富自身的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真正成为青少年网络生活的指导者。
4、社会工作者通过家庭视角,倡导社会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活在充满温暖、充满爱的环境中。
5、转变评价机制,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打破以学业成绩的好坏来衡量、评价学生的机制。
(二)治疗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优势视角、需要去向的理论和原则,有效帮助那些业已网络成瘾的青少年。
1.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以个别化的方法感受到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
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治疗中,个案工作可以结合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和个案管理等方法的原则和策略,评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深层次且复杂的原因,发现青少年及其环境系统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始终以青少年为本,注重挖掘青少年的潜能和优势,发现和调动青少年环境中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资源。
2.团体干预。
团体干预对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效果,团体干预为成瘾青少年提供了情感支持,在团体中,网络成瘾青少年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感情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显然要比只有一位权威者的教化更有效。在团体中,团体成员不仅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尝试去帮助他人,这种助人的体验会使他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加自信心,从虚拟网络的逃避中走出来,开始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另外一批可以交往的朋友,进而使其人际交往得到改善。
在网络成瘾的治疗中,社会工作团体干预可以包含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历奇辅导在治疗青少年网瘾中也独特的作用,通过将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安放在一个新奇的环境中,让他们跳出生理和心理的舒适区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继而通过总结经验,让服务对象得到成就感,并将成功的经验转化为未来生活的参照。
参考文献:
7.试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因素 篇七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形成因素
“网络成瘾综合症” (简称IAD) , 患上IAD的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 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 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 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 出现一些人格障碍, 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当网络依赖失控, 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 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
一、我国网络发展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目前, 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 人数约为2400万。比过去4年, 增长了近一倍。调查表明, 网瘾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 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近一半网瘾青少年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 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还有13.2%的网瘾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花费的时间最长。
二、导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认为, 当下造成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不能顺利沟通;目前学校只重分数、流行的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 使孩子进一步迷失理想, 厌恶学习;大量低级媚俗、光怪陆离的文艺作品和电视节目, 都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沉溺于那些怪异刺激、虚无缥缈的电脑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我认为青少年上网成瘾主要是受以下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1. 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
(1) 自控能力欠缺。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 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加之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差, 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 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 认知能力有限。虚拟网络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 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 自我意识强烈。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 虚拟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 为青少年创造了“海阔任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假象。青少年在网络上、在匿名的保护下畅所欲言, 自以为找到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也可以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能力比较差的人自由地释放自我、获得片刻的精神补偿。
(4) 自我防御方式。上网逃避痛苦的占网络成瘾的很大一部分。父母离异、学习成绩差、失恋、工作业绩下降、亲人伤亡……凡是可以造成抑郁症的, 都可以成为造成网络成瘾的理由。这些人通常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 总有各种不如意之处。而一些网络游戏正好补偿性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使他们对游戏有依赖感。
2. 青少年可能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
(1) 社会环境。中国互联网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同其他国家一样, 也催生了网络游戏这样一个产业。由网络游戏带来的网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 由于网络游戏产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违法违规问题突出。有的企业有法不依, 政策观念淡薄, 社会责任感不强, 致使出版运营的游戏作品中, 夹杂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
(2) 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 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 开发使用了网游防沉迷系统。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3) 适合青少年业余活动的免费设施太少, 有的地方几乎没有。
(2) 家庭环境。家庭是人类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1) 当前我国青少年多属独生子女, 同龄伙伴交流较少。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 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 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 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2) 父母长期不当的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正常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及行为有不良影响。有研究结果显示,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如管教过严, 惩罚过多等等。
(3) 教育环境。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 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 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 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 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另外,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许多地方的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没接触过电脑和网络。一旦上网, 丰富的网络内容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聊天、游戏让他们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快乐和满足以至于欲罢不能。
三、分析网络成瘾形成因素的现实意义
网络成瘾是一种非物质依赖。分析网络成瘾的形成因素, 有利于找到对网络成瘾者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干预方法。针对不同个体的形成因素, 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网络成瘾的预防, 从形成的根源着手, 促进社会各界重视和改善易导致网络成瘾的客观条件, 重视青少年不同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学校、老师只有对容易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观因素积极引导, 加强全社会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培养, 才能把网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15日.
[2]《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腾讯教育.2009.
[3]龙新民.《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促进中国民族游戏出版产业健康发展》.
8.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篇八
网络成瘾(IAD)是指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网络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
元情绪的出现可为改善该现象提供一条新的途径。自从1995年Salovey提出元情绪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由于情绪智力的概念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而元情绪与此密切相关,所以关于元情绪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争议。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有许远理提出的元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应贤慧的元情绪的二维理论模型。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对高中生、大学生、军人、父母等对象的研究上,关于用元情绪调节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尚未有具体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元情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
国内学者许远理在结合自己构建的情感智力“九要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元情绪理论。他把内省情智包括的三种成分作为元情绪理论的构成要素,分别是:(1)感知和体验自我情感的能力;(2)表达和评价自我情感的能力;(3)调节和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总的来说,元情绪就是一种主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评价、描述与监察的能力。元情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知和体验能力使青少年对网络成瘾有“自知之明”
元情绪是个体对自我感知和体验到的情绪变化的敏锐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情绪的有效调控,它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对自我情绪情感的感知和体验是元情绪功能的重要基础,处于最低层次。它是即时情绪的敏锐知觉和内心感受,只有我们对某种情绪有了“自知之明”,才会有可能去调控它。青少年的元情绪能力还处于未成熟过程中,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感知和辨别自己的情绪。很多青少年一旦上起网来,往往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是随着自己上网的渴望和冲动心情去行动,任凭网络上的游戏等充斥自己的头脑,对自己的思维正变得迟钝、情绪正变得低落消沉没有察觉和意识,而元情绪感知和体验能力对此有“自知之明”。
(二)表达和评价能力使青少年对网络成瘾有正确决策
自我情绪的表达和评价是元情绪从最低水平的感知和体验到最高水平的调控情绪的必经之路。自我情绪的表达能够将元情绪明朗化、清晰化,是对部分元情绪的操作。自我情绪的评价可以使个体对当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进一步的认知,使其做出正确有利的决策。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一般性格比较内向,比较敏感,不爱向他人倾诉心事,喜欢用“情感封拒”的方式来逃避某些痛苦或不愉快的情感,经常如此会使得青少年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渐渐变得麻木和识别不清,而且对一直沉迷于网络的行为也缺乏评价和判断力。元情绪的表达和评价能力能够使青少年对当前沉溺于网络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表达和评价,明白当前的网络行为对主体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为下一步行为的调控做好准备。
(三)调节和监控能力使青少年在网络成瘾中得到控制
调节和监控能力是元情绪的最高层次,也是青少年操作水平最低的能力。
元情绪的调节,是指把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调整到符合自己需要和与情景协调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过程。当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发觉自己已经变得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情绪状态正在变得日益糟糕时,这时元情绪的调节功能便显得十分重要。在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在一定情绪价值观的指导下,他们便不会让自己的不良情绪继续下去,而是会调动自己的认知,使用一定的元情绪策略进行调控。当他们的情绪状态好转时,需要用网络来排解压抑情绪的那种强烈冲动和愿望就会减弱。
元情绪的监控,主要指主体把感知和体验到的自我情绪经评价后控制在某一状态范围内,是一种静态过程。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经过适当的调节,使自己的情绪好转后,要能够监控它的变化,使它一直能保持在一种相对良好的范围内,这样才会对青少年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起到决定作用,否则再次产生的不良情绪又会很快促使他们走向网络。
二、运用元情绪调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勇于倾诉,宣泄消极情绪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一定的闭锁性,有了心事不愿向他人倾诉,长期积累会带来一定的情绪困扰。沈理笑、张劲松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的青少年虽然排除了焦虑和抑郁疾病的存在,但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可能存在更多的情绪问题。很多青少年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受到压抑才选择网络来进行排解和发泄。美国南公理堂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詹姆斯发现,当人们讲出自己的烦恼之后,人们的血压水平就会显著下降,也就是说倾诉会对人们的情绪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因而我们可以在此借鉴他的“日记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让青少年排解心中压抑的情绪。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培养、调动和利用元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能力,让青少年知晓在他们这个年龄有这种心理波动和情绪压抑很正常,他们有这种想宣泄的欲望也很正常。重要的是,他们要找到合适的宣泄口,要把握好度。每次想用网络作为发泄口的时候,感知和体验现在想去上网的强烈情绪,对此时的情绪状态有自知之明,这样才有可能调控自己的行为。
(二)良好表达,促进人际和谐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成瘾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人际关系总分均呈负相关,说明人际关系越糟糕,青少年越容易沉溺于网络。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很多青少年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生不愉快或不知道如何解决的事情时会闷在心里。我们要鼓励青少年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适当的情绪表达会在人际交往中充当信号作用,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了更多的同伴,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便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渠道。另外,元情绪的评价功能还可以使个体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能够使主体明白怎样的情绪表现会更加有助于自己的人际和谐,也能够使青少年对自己上网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比如当时的情绪状态比较低沉颓废,那么自己现在的这种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吗?个体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后,便会开始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这种不良行为。
(三)监控自我,提高心理水平
有关调查结果发现,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网瘾组在忧虑性、适应性、焦虑性、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这说明我们要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状况,就需要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些青少年学业水平较差,在以成绩排名的学校里觉得自己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关心,便开始慢慢地在网络上寻找那种自信、兴奋的感觉,以至于最后完全沉迷网络。因此要鼓励他们多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起自信心。元情绪的调控功能能够使他们很好地控制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不会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忧郁、焦虑的状态中,而是使积极和消极情绪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心理水平。当青少年感受到网络的强烈召唤时,生理处于高度唤醒,这时元情绪可对此进行调节,使之达到平稳状态,上网的强烈冲动和行为便会得到遏制。
总之,元情绪的三个成分的培养对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价值。青少年时期本应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和形成良好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元情绪的作用为青少年戒除网瘾服务,使他们能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现实,早日从网络依赖中摆脱出来。本文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其作用进行了阐释,后来的研究者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对该方面进行一定的实证研究。比如康雪琴就曾利用元情绪训练对中学生进行暴力干预,结果表明该训练可以有效降低中学生的暴力行为。相信如利用元情绪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干预同样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当然这需要实证来进一步证明。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充,637002)
9.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篇九
我家现在还没有青少年,但是看到我一个8岁和一个10岁的孩子在春假时无止尽的沉迷在平板电脑里,我非常担心。当他们有了自己的智能设备后,这本该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A new poll that confirms just how much teens depend on their phones gives me even more to worry about.
一项新的调查显示出青少年们有多依赖他们的手机,这更加重了我的担忧。
Fifty percent of teens feel they are addicted to their mobile devices, according to the poll, which was conducted for Common Sense Media, a nonprofit focused on helping children, parents, teachers and policymakers negotiate media and technology. A larger number of parents, 59%, said their teens were addicted. The poll involved 1,240 interviews with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ages 12 to 18.
这项由专注于帮助儿童、父母、老师和决策者与媒体和科技协调的非盈利性组织“常识媒体”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50%的青少年承认他们对智能设备成瘾。而对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59%的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依赖智能设备。这项调查的对象是1240名家长和12岁到18岁之间的孩子。
Whether it is an addiction or not, two-thirds of parents -- 66% -- feel their teens spend too much time on their mobile devices, and 52% of teens agree, according to the poll.
不管是否成瘾,据调查,2/3的家长――约66%认为他们的孩子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智能设备上,约有52%的青少年同意此观点。
Nearly 80% of teens in the new survey said they checked their phones hourly, and 72% said they felt the need to immediately respond to texts and social networking messages. Thirty-six percent of parents said they argued with their child daily about device use, and 77% of parents feel their children get distracted by their devices and don’t pay attention when they are together at least a few times per week.
在这项调查中,将近80%的青少年说他们每小时都要查看一次手机,而72%的人认为有必要立即回复信息。36%的家长说每天都会因使用手机发生争执。77%的家长认为孩子因使用手机而被分散了注意力,不太重视他们每周仅有的几次相聚时间。
There are signs that some teens may be getting that message and realize too much time on their devices isn’t necessarily a good thing. More than one-third of teens, 37%, said they very often or occasionally try to cut down the amount of time they spend on their devices, the Common Sense Media poll found.
有迹象表明,一些青少年意识到这个问题,知道自己对智能设备成瘾并不是一件好事。超过1/3,约有37%的人认为他们经常或者偶尔也曾尝试减少他们花在智能设备上的时间。据常识媒体的调查结果。
Parents might complain about the amount of time their teens spend on their phones, but they admit they have their own difficulties when it comes to unplugging.
家长们可能会抱怨孩子们太过浪费时间在手机上,然而,他们承认,即使是大人也同样对手机上瘾。
Twenty-seven percent of parents feel they are addicted to their mobile devices, while nearly the same number of teens, 28%, believe their parents are addicted, according to the poll.
10.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纠治研究 篇十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表现及类型
网络成瘾,简称网瘾,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经过1997年和1998年美国两届心理学年会的讨论,引起世界心理学界和病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后来被人们惯称为“互联网成瘾症”( IAD,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Pathology internet use)。通俗地讲,网瘾指个体对互联网媒体的反复强迫性使用,进而形成依赖无法自控,以至于发展成为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从日常表现看,网瘾也可以定量为连续3个月平均每天不间断上网6个小时以上,过分迷恋网络,无法抵制网络各种诱惑的滥用网络行为。
1998年金伯利·杨(Kimberly young)给出的网瘾诊断调查表可以作为网络成瘾的具体表现:一是全神贯注于互联网;二是为了达到满意度,需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三是实际上网时间远大于预期上网时间;四是设法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的努力不断失败;五是一旦减少或停止上网,就会变得不安、烦躁或易怒;六是因为上网,不惜牺牲友谊,丢掉工作或学业,为了上网,向亲人、老师或朋友撒谎;七是用上网来减缓烦躁不安的心情或逃避问题。
网瘾的后果可导致个体性格内向、自卑,与家人对抗及其他精神心理问题,部分患者还会导致社交恐惧症等。网瘾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造成青少年学习效率低下和学习能力下降,干扰了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严重者会导致心理变态或扭曲。其次,在生理上,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长时间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美国学者Davis最早把网瘾划分为两类,即特殊性网瘾和一般性网瘾。青少年网瘾症状的程度与网瘾的类型密切相关。较之一般性网瘾,特殊性网瘾的青少年患者往往在网上花费的时间更长、沉溺得更深,对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危害更大。我国有学者将特殊性网瘾进一步细分为:网络信息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往成瘾、网络色情成瘾和网络交易成瘾。中南大学教授刘新庚认为,与这些网瘾类型对应的是青少年相应的心理需求。依据以上特殊性网瘾类型,刘新庚将青少年的网络心理需求分为:网络求知心理需求、网络娱乐心理需求、网络交际心理需求和网络性心理需求。有数据表明:在我国网瘾患者中,游戏成瘾和网络关系成瘾占到80%以上,这一数据折射了娱乐和交际需求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占的权重,是我们探析网瘾原因、预防青少年网瘾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概而言之,对特殊性网瘾的深入研究,将会为有针对性地治疗青少年网瘾提供极具价值的途径。
二、青少年网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过度或病态地使用网络常常源于交际困难,比如性格内向或社交上存在问题。在现实场景下不能进行良好交流,是部分学生初用网络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在线交流更加容易也更加安全,一个交际技巧天资拙劣的学生在面对面交流时常常缺乏自信,感觉孤立,或常常遇到诸如团队合作、团队发言障碍等问题,虚拟的方式同他人交流可以有效避免直接接触时的焦虑感。研究表明,孤独与网瘾的形成密切相关,是网瘾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最易使人上瘾的应用有聊天、网上互动游戏、即时通信等程序。所有这些都表明网瘾的形成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网瘾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因素是网上爱情,网上爱情开始于在线接触,主要通过聊天平台、Email或即时通讯维系和展开,这种关系再一次展示了孤独和人际交往问题在网瘾形成中占有的权重。
(二)心理原因
根植于心理原因的网瘾青少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先前具有抑郁、焦虑、强迫症或物品滥用等疾病的人群,加上一些新的网瘾症状,我们称之为双重互联网成瘾;二是指最新的网络成瘾者,先前没有精神疾病或精神成瘾史,我们称之为新互联网成瘾。前一种网瘾患有的疾病加重了网络成瘾,而后一种网瘾主要表现在患者的在线活动和网络关系上。双重互联网成瘾患者认为,例如,承受焦虑的性冲动网瘾患者,他们把网络当作释放和减轻压抑的工具。但是,事实刚好相反,频繁地增加上网时间恰恰有可能加重他们已有的压抑。新的互联网成瘾患者只对在线建立的某项应用上瘾,例如,对聊天上瘾的人对各种聊天平台上瘾,购物上瘾的人不停盯着在线的各种商品,不知停歇,一个沉溺于游戏的青少年可以24小时不停地在线玩游戏等。
(三)生物性原因
我们看到,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都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有关,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生物性因素同青少年网瘾的关系。通过功能磁共振图片(fMRI),我们了解到成瘾与不成瘾患者大脑里的小脑、脑干和右带状脑回等之间的区别,左额下回、左楔前叶、右端脑、右枕中回等脑器官都参与了网瘾的形成。伴随对fMRI的研究,我们通过电子图像发现,与正常的群体相比,那些被鉴定为网络成瘾的患者对游戏程序有较低的脑扫描活动,这对N2电位和P3振幅产生了不同效果,以至于他们必须接下来要进行更多的认知努力方能完成抑制任务。使用像素形态分析法对大脑灰质密度的研究还证明,与健康人相比,网瘾青少年在左前带状皮层、左后带状皮层、左脑岛和左侧舌回有更低的大脑灰质密度。
三、纠治建议
青少年网瘾的治疗包括各种干预手段、行为校治以及与网瘾共存的基本心理问题所需的综合心理学理论,例如社交恐惧病、情绪障碍、学习倦怠等。为了帮助青少年网瘾患者放弃对有害软件和网站的使用,恢复性干预需采用结构性、可量化的系统手段,最常用的方法是动机性约谈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和住院治疗法。
(一)动机性约谈法
侧重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面对患者,使用一些诸如失去友谊、影响学业或激发人生目标等常见问题来诱发患者做出改变。青少年网瘾患者一般能够认识过度上网的危害,但他们又怀有害怕失去网络的矛盾心理,他们害怕不能随时在线与朋友聊天、不能尽情地进行网上活动等等,动机性约谈法就是要帮助患者克服这种矛盾。动机性约谈法是平和式的而非挑衅性、冲突和争论型的疗法,从这个角度讲它是被动性的,一般来说其进度相当缓慢。使用这种疗法不仅可以探察出青少年网瘾患者的上网长短、上网心理和行为结果,也可以为即将采用的治疗方案做进一步评诂。动机性约谈法经常包含如下一些问题,例如,你每周上网多久?上网时你常使用哪些软件?你最喜欢网上哪些东西?最不喜欢哪些东西?网络对你有哪些影响?有人说过你上网时间太长吗?等等。动机性约谈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网瘾青少年彻底认清过度使用网络的恶劣后果。
(二)认知行为法
认知行为法包括三个步骤:即控制互联网使用的行为调节、纠正认知扭曲的认知重构以及降低与网瘾有关的伴生危害。由于当今社会对互联网及其技术的依赖,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杜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方式侧重于从改变“认识—行为”角度治疗网瘾。首先,我们要区分计算机行为和非计算机行为,前者指合理目的的计算机受控性使用,后者指因日益关注网络而不能正常管理自己日常事务的成瘾使用(具体表现为花费更少的时间在日常事务中,忽略朋友、忽视学习和正常的团体活动等)。网瘾青少年通常花费巨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或赌博上,管理上网时间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其次,认识过度在线时间,调节行为模式。网瘾青少年由于十分注重在现实中的自尊,易于形成网络上的极端尊严感。例如,沉溺于游戏的青少年能够在网上达到现实中无法达到的成功感,网络中的匿名性可以让青少年隐藏许多现实中的不足,从而赢得更多网民或异性的关注。认知行为法就是要粉碎这种思维模式,将这种感觉放在更微观的分析下,使其认清并避免这种思维模式。最后,认知行为法要解决与强迫性使用网络相伴生的其他问题,防止网瘾的复发。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克制了上网时间就等于治愈了网瘾,实际上,网瘾的治愈并非仅仅指控制住上网时间,我们必须对构成网瘾的潜在因素适时关注,尤其是要延长对不上网期间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关注。
(三)住院治疗法
自2000年以后,我国加大了对青少年互联网成瘾防治的研究,部分医院也对治疗青少年网瘾进行了一些临床治疗尝试,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青少年网瘾住院治疗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仍需加强。我国极需在青少年网瘾的住院治疗上规范程序,从生理与心理层面上树立科学与人本两大理念,杜绝虐待、监禁等残暴行为,防止以绝对权威的方式进行洗脑和以此为借口的种种牟利行为。
当前,互联网技术仍在迅速发展,青少年上网的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对于青少年网瘾的形成机理与危害还需要密切关注和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理应成为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携手共克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1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篇十一
网络成瘾又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属于一种无限制的网络使用现象, 是长期迷恋网络导致的, 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痴迷, 对现实生活冷漠。现在, 通常把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 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1]。网瘾主要的的行为特征是:上网时间长, 通常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 废寝忘食无法自控、欲罢不能、难以自拔;对人冷漠, 不与人交往、暴躁、行为反常, 说谎隐瞒上网情况及程度。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心理分析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基层设施的发展, 网络从一个新新事物走向了普及, 网络使用者的数量正逐年快速增加。截至2009年12月, 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3.84亿。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人数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根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上网人群中, 55.4%属于24岁以下的青少年。从《2009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提供的数据来看, 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 人数约为2404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 约12.7%有网瘾倾向, 人数约为1858万。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 (15.6%) 最高, 其次为24-29岁的网瘾比例 (14.6%) 以及13-17岁的网瘾比例 (14.3%) 。与2005年相比, 13-17岁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下降, 18-23岁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上升。从调查报告来看, 青少年上网的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实用和信息寻求, 同时, 与非网瘾群体相比, 网瘾群体的上网目的更倾向于娱乐性[2]。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首先, 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的发育还很不成熟, 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 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很差, 人生观世界观都还没有形成。其次, 与现实生活相比, 网络又是一个色彩缤纷, 充满诱惑力的世界, 极具娱乐性的网络游戏、新鲜的QQ聊天以及很多不良信息都对青少年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青少年对网路的依赖主要体现在满足好奇心、消磨时间、满足成就感、缓解压力和寻求支持等五个方面[3]。
三、家庭教养方式概述
1、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 尤其是父母在与子女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 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 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4]。家庭教养方式如何, 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诸多研究一致表明, 在所有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家庭因素中,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最大, 也最直接。家长, 特别是父母, 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及其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可以说, 父母是每个个体的启蒙和终身教师。由此可知, 家庭教养方式在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举足轻重的。
2、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概述
最早研究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在1939年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接受--拒绝, 支配--服从。他研究发现, 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鲍德温在1955提出的观点, 将家庭教养方式维度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 依恋--干涉两个维度。他发现, 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 如亲社会行为和领导行为, 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具有创造性;限制而不宽容的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霍夫曼在1970年研究了家庭教养方式中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两种。他的研究表明, 强制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 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爱的收回”会导致儿童与父母感情破裂, 使儿童体验到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 并且会使儿童产生过度的内疚感, 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去遵守社会行为规则。在各种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在1967年的研究。她采用家庭和实验室观察研究, 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要求和责任, 并由此把家庭教养方式发展为威信型、专制型、纵容型三种类型。后来发展为权威型 (民主型) 、专制型、纵容型和疏忽型。斯滕伯格等人后来提出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专制、放任和溺爱四种维度[5]。
四、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1、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关系
人格是一定社会人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实际状况, 以及由对这种状况的理解所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及品格的总和。家庭教养承担着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启蒙责任, 父母养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 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造成子女人格偏离, 是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行为或精神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人格维度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分别于父母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 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渡干涉等呈显著相关[6]。
2、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可能使子女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体验, 影响他们正常行为的发展, 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利。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对待子女, 有利于子女形成外向、情绪稳定等人格特征, 这些良好的人格特征有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心理。而父母采用偏爱、过渡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等不良教养方式, 会导致子女形成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 他们容易出现焦虑、担忧、抑郁及强烈的情绪反应, 这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7]。
五、从家庭教养方式角度谈预防和戒除青少年网瘾的相关策略
1、创造良好的民主型家庭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 家庭的氛围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这是我们之前已经得出的结论。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主导者, 应该科学系统的组织好家庭生活, 建立民主和睦的家庭秩序, 给予家庭每个成员平等的地位和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 并同时妥善处理好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鼓励子女实践系统性思考, 分析家庭内关系, 改善心智模式, 学会自我反省, 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表达心灵, 容纳别人意见[8]。
2、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冲动, 不可能将其消除, 而过分的限制反而会造成负面效果。对于青少年的好奇心, 父母绝对不能强硬阻止, 打击孩子对新事物的探索。父母自身应该明确网络的利弊, 不能对网络进行盲目的抵制。
3、对孩子多鼓励, 增加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
在对青少年的家庭教养中, 鼓励应多于指责, 这是一个公认的道理。青少年心理尚处于较脆弱的时期, 一旦遭遇挫折, 往往需要家长的鼓励, 增强自信和面对挫折的勇气。父母应当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多加鼓励, 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优秀的, 是通过努力能够得到别人认同的。通过鼓励, 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适度的鼓励能够使得青少年内心的自我认同需要得到满足, 从而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将会相应减少。
4、增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关注子女内心感受
由于工作太忙或思想观念问题, 有的父母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 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对于青少年, 父母应该努力与其进行沟通, 每天至少和孩子聊天20-30分钟, 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各种事情, 进而懂得子女的内心感受。对此, 家长不应感到不耐烦或者漠不关心。只有在经常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 青少年才能充分的信任家长, 畅所欲言。也只有通过沟通, 家长才能体会到子女的真切需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得青少年有一个合理的途径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3) 335。
[2]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09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R/OL].http//http://edu.qq.com/edunew/diaocha/2009wybg.htm, 2009年12月.
[3]李阿盈、孟庆恩:《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新疆社科论坛, 2007 (3) :85。
[4][8]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管理观察, 2009 (6) 224。
[5]陈少华:《人格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6。
[6]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10) 92-94。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推荐阅读:
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10-27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摘要)07-30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总结12-14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10-17
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09-03
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10-14
当前青少年与网络犯罪12-07
对青少年网络犯罪调研思考08-18
青少年网络问题建议书素材08-16
双刃剑: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