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语文初中(16篇)
1.快乐语文初中 篇一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并说一说怎样记这个生字。
2、教师出示在井里唱歌的小青蛙挂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只小青蛙不小心掉进了____里,他不但没有____,反而,真是一只____的青蛙。
3、教师导入:那么,这只青蛙掉进井里为什么还这样快乐呢?真是太奇怪了!你们看,它的歌声把大象吸引来了。(出示大象的兔)
二、朗读、讨论、突破重点
教师导读:大象感到很奇怪,他走近枯井询问青蛙。它知道了青蛙唱歌的原因了吗?请大家朗读课文2到6自然段。
2、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情况。
(2)、教师指名评议学生读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感情指导。
“是谁在井里唱歌呀?”(“奇怪”“问”: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
“是我。小青蛙!”“大象伯伯,快救我出去吧!”(读出兴奋、激动、有礼貌的语气)
“你掉进井里,怎么不哭,还有心思唱歌呢?“(亲切地、疑惑地)
“你真是个聪明有勇敢的小家伙!”(“真”“有聪明有勇敢”:读出称赞的语气)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演一演。
(4)、集体反馈、评议,教师适当地指导、评议。
3、讨论、交流青蛙唱歌的原因。
(1)、小组内讨论交流:青蛙掉进井里为什么还唱歌呢?(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我唱歌是因为我相信,朋友们听到我的歌声,一定会来救我的。要是遇到一点困难就哭鼻子,多没出息呀!”
(3)、齐读青蛙说的话。
(4)、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唱歌的原因,(进行说话的训练)
4、再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中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扩展详细
1、教师导:从青蛙的身上,你们学到了什么?
2、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勇敢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中感悟。
3、教师小结:是呀,小青蛙的勇敢,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能灰心、放弃,要主动动脑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
四、布置作业
1、把小青蛙的故事说给弟弟妹妹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快乐的小青蛙告诉我们快乐的秘诀,那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哭,要勇敢地面对,要用自己的用和智慧战胜它。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勇敢、聪明、有出息的人。
板书设计:
23、快乐的小青蛙
不急不慌结果
青蛙掉进枯井}勇敢、聪明———被大象救了
唱起歌
后记:
我们要学习小青蛙那种遇事不急不慌,勇敢、聪明的好孩子,但是今后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和爱动脑的习惯。
学习了这节课后,同学们都知道了遇事不急不慌,爱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但是,同学们缺少了观察能力,今后注意培养和朗读的练习。
通过分角色朗读,男女比赛,师生互读、给课件中动画配音等形式训练读,但是学生缺少了语气朗读的能力,今后注意指导。
2.快乐语文初中 篇二
(一) 社会原因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社会带来的不完全是繁荣昌盛的画面, 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悄悄地在社会上蔓延开来。读书有时确实是跟就业有些挂不上钩。读书不读书在个人发展上, 的确看不出有良性的必然关系。这些现实现象, 对学生及家长都有影响, 导致一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缺乏热情。
二是因为现在的传播媒介多了, 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影碟、手机、网络……听的、看的、玩的, 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 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一些媒体或娱乐业经营者, 总是在变着法子、挖空心思, 使传播的内容、形式及声画效果、越来越离奇、搞怪。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动画片、故事片、连续剧甚至是网络游戏, 使学生的头脑里接收的信息庞杂甚至扭曲。如教师跟学生讨论《西游记》, 学生脑海中出现的却是香港明星周星驰、张东健等人的表演形象。
(二) 家庭原因
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 家长们多数都把时间用在大大小小的商业事务上, 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细心地安排及严格管理子女的课外学习。课外时间, 学生往往是独自空闲在家上网玩游戏, 不会自己安排学习。还有的家长由于分身无术, 只好常带着学生参加日常应酬。小孩的兴趣与成人的生活又有代沟, 使得他们常常被孤立在一旁默默地玩手机, 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更多的家长则是寄希望于教师管, 而教师在课外的时间里面又鞭长莫及, 管不着。再者, 有的家庭, 家长把小孩留守托付给老人看管。不少老人自己所受教育不多, 无法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 学校原因
现行的教育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校间在竞争, 社会和家长都要求学校看重学生学习的分数。因此, 学校、教师也就被迫急功近利抓分数、抓成绩, 没有把时间分配到费时而又短期不易见到效果的“阅读”上来。同时, 多数教师也认为阅读费时又见不到短期效果, 还不如多做些应考的试卷, 因此, 存在着一些操作上的误区。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 (1) 教法传统, 死扣教材。 (2) 偏分数, 轻能力。
二、主要措施
建构主义在学生观上, 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 不是靠补课, 也不是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是要靠“阅读, 阅读, 再阅读”来提高学习能力。这正如“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这样, 不仅能让学生感到乐从中来, 也真正地让他懂得如何掌握学习的真本事。
时代发展变化了,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改变思维、改变方式, 以新适新,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读书环境, 让学生“快乐”地阅读, 使学生在偏离了的轨道上逐渐回归。
为了达到让学生“乐于”读书的目的, 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更新理念, 改变教法
1. 更新学校、教师的理念。
要想教师更新思想、改变理念, 首先要提高学校和教师对阅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巨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认识到:“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就是扩大阅读范围, 要经常让学生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美的东西。”因此, 学校要给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更新理念的机会。比如, 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就是一本实践性很强并能深受启发的读本。另外, 学校要多让教师走出校门, 多观摩, 多交流。
2. 转变家长、学生的观念。
第一步, 要让家长、学生树立阅读观念。说起巧克力, 你会想到纯真的浪漫;提起钻石, 又会让你联想到烂漫的爱情。这些联想, 并不是商品固有的特性, 而是广告宣传在悄然控制了你的意识。人的意识、理念, 必须要用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来铸就。因此, 教师在新学期应当尽快召集家长开座谈会, 对家长先进行动员和发动, 使家长树立阅读观念。第二步, 发动学生捐书、创建班级图书柜。教师可组织发动家长、学生捐书建立班级图书柜。虽然这样捐的书也许良莠不齐, 但营造了氛围, 并将这种氛围渗透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图书柜的建立, 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 又集中了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谈论的范围, 并以此为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 教师也可以从每个学生所捐的“书”这道窗口中, 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经历, 有利于下一步指导学生挑选阅读书目。实践证明:新学期开始时, 就开始进行有一定指向意味的宣传、发动, 再适时提出阅读的任务、要求, 就能顺利达成目标。
此外, 教师还应切记: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提出学生最害怕的作文, 以至于将学生的快乐心情赶得无影无踪。上好阅读第一课, 是中学语文学习最为关键的一课。
(二) 完善机制, 加强指导
1. 挑好读本, 事半功倍。
教师应帮助学生精心挑选阅读书目, 从硬件上进行良好的贮备。余秋雨先生说过:“现在的阅读不是做加法而是要做减法。”他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很多作品太次太烂, 读了不会有益反而生害。有些书学生一沾上就好比染上了毒品, 所以在读本的挑选上一定要把好关。具体来说, 我们一般分三步调书:第一步, 初一阶段就是学生捐书, 要做好挑选和登记。第二步, 就是初二购买一批《六角丛书》进行置换和补充。在这批书中, 我们也是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搭配, 力争种类多样。第三步, 就是在初二下学期开始引入《意林》的合订本, 一直到初三再次提升阅读的层次, 将《意林》扩展到《格言》《读者》《青年文摘》等种类。
正确的做法是:一是教师精心挑选书目, 并通过家长委员会购书实施购书计划, 比如《六角丛书》《意林》等。教师还应及时对图书柜的书籍进行置换和补充。二是要丰富阅读的“种”跟“类”, 除了读书外还可读报。这样做是为了引进读本的“活水”, 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进“阅读”的大门。也许有部分学生对纯文学不太感兴趣, 但可能对生物、科学感兴趣;有的学生对生物、科学不感兴趣, 但有可能对军事、地理感兴趣;某些学生对一本厚厚的书望而生畏, 但对付一张薄薄的报纸还是绰绰有余的。总之, 读本避免单一, 是为了第一时间将尽可能多的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 然后找机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多渠道产生实现阅读的主观愿望。
2. 形成制度, 确保时间。
这一点, 一定要得到学校、年级和班主任的支持。在时间上, 每个星期都必须安排有一节以上的阅读课, 并制定严密的读书制度要求, 不流于形式。早读课时间除了读课文外还引入读报机制 (如阅读版的《语文周报》) , 每日课前读报 (如《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 。教师可按学号每天安排一名读报员, 将每天的新闻, 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摘要公示在黑板的一角, 课前简要宣读。要强调的是:要落实这些读报、看报计划一定要形成制度, 安排固定的时间, 并需要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大力配合。
3. 拓宽渠道、走出课堂。
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以及家里的网络设备。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良好的阅读自觉性以后, 我们就尝试着将学生放到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去上阅读课, 并定期开展主题阅读交流课, 让学生按主题来进行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将课内和课外衔接;二是将阅读的内容加深拓宽, 提高阅读的层次和欣赏的水平;三是通过课堂渗透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交给学生;四是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也给其他学生形成“榜样”作用;五是学生在查找、收集和整理阅读材料的过程中, 不光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 也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例如, 在初二下学期时, 在学习了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之后, 我们设计了一堂阅读指导课《再塑生命——给心灵洒满阳光》。主题阅读课的开展, 强化了阅读的地位, 给学生明确了方向, 学生在课余时间查书籍、找资料, 写感悟, 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4. 定期开展读书读报竞赛活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运用竞赛的办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有效的手段。阅读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这比硬性规定、行政检查的效果要好得多。如定期举办“读书月”活动 (或竞赛) 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书籍的热爱, 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 并帮助他们集中地交流各种好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以便形成关乎阅读的“羊群”效应。
(三) 指导方法, 提高效率
当今, 研究阅读方法的材料很多。阅读虽有法, 但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是最关键的, 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中, 我选择比较实用的几种方法交给学生, 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读书的难度, 还让学生觉得有迹可寻、有路可走。比如, 全读法和分读法。全读法就是一口气将整本书读完, 而对于比较生疏, 或较难读的, 可一部分一部分地读, 这就是分读法。分读法又可分为: (1) 逐段读。 (2) 渐进读。即先读第一段, 接着读第二段, 再一、二两段连读, 然后是第三段, 将一、二、三段连起来读, 以此类推, 直至全部读完为止。 (3) 反复读。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必须使用全读法, 从头读到尾。下面, 我介绍几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1. 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而采用的。比如, 在进行主题性阅读时,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就需要采用略读法。如学习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 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需要阅读相关资料或上网查阅资料。这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 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在查找资料时先采用“浏览”的方法, 以便快速地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2.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 由表及里, 精思熟虑地阅读的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 值得细细品读。例如, 朱自清先生的《春》, 在学习这篇美文的时候,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精读。如在“春草图”中有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这句话从小草的情态、质地、颜色等方面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在分析的时候, 教师就要进行很透彻的分析, 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草的生命力的。又如, 在“春花图”中有一句话:“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在赏析这句的时候, 教师应让学生具体体会“闹”字到底比“叫”字好在哪里。对此, 教师可以找几名学生模仿蜜蜂和蝴蝶的“叫声”及“闹声”, 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多方面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这就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使口、眼、耳、心、手结合在一起, 边读, 边想, 边批注, 抓细节, 逐渐养成在阅读过程中“精雕细琢”的习惯。
3. 思考性默读。
在学生默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小学, 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 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 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 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 学生掌握了思考性默读法, 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
4. 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做记号, 作注释, 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 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甚至是小故事, 学生都可以摘录下来, 存进自己设立的“作文贮备库”中。这样, 初中三年下来, 学生一般都能收获起码5大本厚厚的摘抄和心得体会, 这为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和故事的素材积累。
5. 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因为古人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的经验是无须怀疑的。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后, 用随笔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 就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读完后, 教师可让学生迅速说出它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速度上, 教师也要提出要求, 即最低限度要达到每分钟500字。此外, 教师还应开展“比比谁讲的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经过训练, 学生基本上达到这一标准, 部分学生还能达到每分钟700-800字以上。学生对一门学科激发了兴趣, 掌握了学习方法, 提高了思维理解能力, 教师还用担心学生学不好这门学科吗?
实践证明:经过了这一系列系统阅读训练的学生, 语文学业中考测试可以消灭“差生”, 即没有50分以下的学生, 也就是在150分值中没有80分以下的学生。做到这一点, 对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是不容易的。事后, 我对高中学生调查回访他们对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阅读训练方面的意见。多数学生认为:幸好初中阶段读了一些书, 高中根本没时间读。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吃老本”。
(四) 常保兴趣, 摒弃功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克勒斯涅克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 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 则只能发挥智力潜力的20%左右。”因此, 兴趣是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精心呵护的东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让学生“乐于”读书的目的,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目标明确, 反对急功近利。
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清楚一个目标:虽然语文学习体现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 “写”是最终极的目标, 但我们绝不能急功近利, 一开始就进行大量的作文训练。作文是一项费心的活动, 在学生没有进行阅读贮备的情况下是绝不能生硬地进行作文训练的。一开始就进行作文的训练, 就会一棒子把学生打晕, 学生就会谈“文”色变, 更谈不上有兴趣和具备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作文。这样的作文即使写了, 也最多是为了完成任务, 干巴巴拼凑的一堆文字, 没有生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我们要做到: (1) 先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贮备:将经典语句或故事进行摘抄, 或做成卡片或手抄报, 为学生日后的写作训练提供第一手鲜活的语言和故事材料。 (2) 提倡写读后感、观后感以及点评。一是鼓励读书, 然后将读书的感悟写成读后感。这样就无形中降低了动笔的难度, 因为有感而发, 比硬逼着学生完成一篇干巴巴的作文效果要好得多。二是在时间宽松的时候, “奖励”学生看一场电影, 看完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只要电影的内容是学生喜欢的, 那么, 学生是很乐意完成一篇内容丰富而又精彩的观后感的。三是在学生读报的过程中要求选一、二篇学生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写点评。字数不要求多, 五十字左右就够了, 目的是引导学生读。读得多了, 学生的感悟自然就会深刻。初一阶段, 除了完成必要的大、小考试的作文外, 教师不必额外布置作文。因为通过以上手段, 学生在大量阅读之中已不知不觉锻炼了文笔, 平时只需要完成读后感的写作、写报纸的点评和摘抄就足够了。教师千万不能急于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因为, 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高, 学生有了压力, 自然就会有抵触情绪, 就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 哪谈得上有“快乐”的心情去欣赏、去品味, 甚至去创造呢?
通过以上实践, 学生的阅读面广了, 阅读能力提高了, 速度加快了, 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日渐形成。课余时间, 学生把兴趣都放在课外阅读上, 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 写作素材也丰富了, 阅读真正成了学生们的精神乐园。
2. 精心引导, 量体裁衣。
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识到:教师是文本和学生的中间媒介, 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导、组织、指导。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室内引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此读本也不能要求统一, 要有针对性。在引导学生用心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会察言观色, 要给学生找到真正合胃口的读本。一般来说, 男生比较喜欢军事、体育、生物、科学等内容方面的阅读, 女生则比较钟情于故事性强的文学类的书籍。这就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学生阅读方面的个性差异,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引导。教师针对课堂教材文本反而不宜讲得太细太多, 更不要挖得太深, 而应多放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引路人, 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引导网上阅读 (包括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家里的网络以及学生自己的手机、iPad等) 。虽然电子网络这些新科技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但也可以发挥它的长处———那就是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它们的喜爱和迷恋, 将一些好的阅读作品下载, 然后装入学生的电脑、手机、i Pad等电子产品中, “诱导”学生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以此来引导学生阅读。读完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心得体会, 让阅读变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知识等多方面沟通的桥梁。学生亲其师, 自然会乐于信其道。 (3) 引导拓展自读。从初二开始, 我们把《意林》合订本引进课堂, 一学期每人订2本合订本的《意林》, 把它跟课文有效衔接和补充, 每周进行一节半课的阅读和半节课的摘抄。《意林》中有着大量哲理性强、故事性强的文章, 读完后学生自行交换。每个学期一个学生至少能读完4本合订本的《意林》。中段考后, 我们会组织2个班的学生, 将书进行交换阅读, 这样, 读得快的学生一学期可以读完8本《意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 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因此, 语文教学要倡简, 要回归本色, 要多读、多看、多积累, 要将“大剂量”的“快乐阅读”摆在突出的位置。语文学习, 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 一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落实好了, 实现好了, “语文味”也就体现出来了。由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开始得到尊重, 激发了兴趣, 培植了自信, 绝大多数学生爱学语文, 爱课外阅读, 能坚持有计划课外阅读了。这样,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慢慢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在公开课上, 我们看到了一种普遍现象, 那就是教师说得越来越少了, 学生说得越来越多了, 教师成了学生的聆听者和引导者。而且, 学生如果不赞同教师的意见, 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甚至在一节公开课上还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争辩的情况。在越来越宽松的课堂环境中,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变得善于在别人面前表现才能, 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课外阅读的看法。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下面是我们对450名学生进行的一个阅读实践前后的一个调查结果对比, 相关项目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 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人数增加了39.78%, 写读书笔记、做摘抄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 (见附表1、2)
总之, 我们要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让语文教学走上“快乐阅读”这条“回归”之路, 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无可匹敌的突出特点, 激发学生努力认真地学习、运用“母语”的积极性。高尔基说过:“读书, 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伟大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学生阅读面拓宽了, 视野自然开阔, 同时也顿悟了作文之道。这才是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 能提升生命的意义。
附表1:
附表2: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4]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5]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3.追寻快乐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三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智力方面的工作往往依赖于快乐。”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怎样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沉浸在乐学的境界中需要我们教师深深的思索。为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更新教学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在很多老师语文老师仍然只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教学方法呆板单调,很多学生把语文课看做“不喜欢的课”,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鼓励教师做“创造型教育家”和“开辟型教育家”,没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教不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给学生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总是积极保持快乐的心态,将自己的快乐状态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语文。(2)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应该坚信:学生没有不好的,只是他们不同罢了;没有笨孩子,只是他们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罢了。因此,要想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我们教师就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赞赏的语气评价学生。所以,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学生:“你的进步很大,老师为你高兴”“写的字这么漂亮,你是一名优秀的书法家”“你的朗读水平真高,能和国家播音员相媲美了”等是我常用的语言。学生正是在这声声鼓励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总之,快乐课堂是我们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彻底打破陈旧教学模式,用新颖灵活的方式给学生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和谐,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凤莲.兴趣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快乐[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1(10).
[2]李慧玲.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适应存在的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05).
4.快乐的初中生活 篇四
每天早上我来到教室,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每天中午吃过午饭,也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每天放学整队时,还是那个忙碌的身影……她总在那里默默无闻地打扫着或是监督着别的同学搞卫生,她就是我们班的卫生委员--戴胜男。
她的身材胖胖的,眼睛水灵灵的,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一做起值日来,她可一点儿也不马虎,她在同学们做好了值日后,还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遍呢,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记得那是一个下着大雨的早晨。淘气的雨滴们放肆地在走廊上嬉戏玩耍着,一会儿在走廊低洼处汇成了一个小池塘。同学们上学走过这里,水花四溅。戴胜男可不会由着淘气的雨滴影响了同学们。你看她一到校便拿起工具,带着一帮同学去对付那个小池塘了。那些淘气的小水滴们从这儿跳到那儿,又从那儿溜到这儿,把同学们弄得手忙脚乱。
大约过了十分钟,积水终于全部都被请进水桶了。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卫生委员吧:只见她那绿颜色的鞋子的鞋面都湿了,她那原本红扑扑的脸蛋,已经被冷风吹紫了,可她的脸上仍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她为了班级的荣誉,为了让全班同学有一个好的环境,也为了让全班同学每天都有好心情上课,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操劳着,毫无怨言。
“朴实的、无私奉献、任劳任怨……”这些词用在她身上都不为过,每当听到表扬,她总是红红脸,抿嘴一笑。
5.快乐初中作文 篇五
每 个人都在成长,有的人的成长是快乐的,有的`人的成长是悲伤的。
我成长中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小学,我在小学有一个老师,他叫刘红升,他是一名女老师,是教数学的。
在我毕业那天,他已经56岁了,今年是57岁。
他对我的小学同学都很好,忧奇是对我们班上成绩比较差的同学。我们一但有了不会的都会去问他。
我记的在我1年级开始,他每天上完今天要上的课,都会让我们在学校里面玩,在3年级那时候,我犯了一个大错误。在一次广播操比赛前一天,老师让我们带校服,那天我晚上和爸爸妈妈去了奶奶家,说有客来,晚上在老家睡觉的,没有回家去拿校服。第2天,老师并没有怪我,我很开心,可是那次却让我们班因为我一个人没带校服丢了分。
6.快乐初中作文 篇六
沉默,对于我就是实在,不浮华,安安静静地想问题,勤勤恳恳地做事情。在我,这既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又在沉默中得到了陶冶。‘’沉默是金‘’,有人这样高度评论它。善于沉默的人,观察事物,判断问题,都有自己独立的眼光不盲目信从,也不盲目乐观。爱因斯坦曾告诫青年人要把说空话的时间用来想问题和做事情上。沉默是一种宁静、含蓄的内在美。沉默的人大多内心充实,与人相处,那充实的个性发之于外,令人感到平和、温暖。我与朋友们交往,并不因为我沉默而与朋友们生疏。相反,他们都认为我平静的话语,安详的脸色,体现了感情的真挚,备感友谊的温馨。
知足是沉默的实质,沉默是知足的表现。
先哲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它告谕世人要知足,不要在物欲、名分,即自我上过分追求。一个人的个性如果变得无厌,那么这个人就完全陷入利己的沼泽中不能自拔,欲望恶性膨胀,精神越来越空虚,最后得到了什么呢?――五彩缤纷的肥皂沫。
古贤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知足是另一种生命的体验,是抛弃了妄想和杂念后,在燃烧自我中所获得的精神的充足,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是在顺应了自然发展规律,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后自发的体验。
不了解知足的人,往往与庸俗的小生产者安于现状的心理想混。
其实,知足与安于现状有质的区别。
安于现状是小生者由于物质上的限制,受到压迫,以及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个人本身一些因素而导致的精神上的固不保守,不思上进。
知足则是精神上的充足,只有精神的充足,才会从庸俗的欲念中解放出来,也才会摧毁小生产者安于现状的精神堡垒,努力地为别人服务,为社会奉献。
因而,知足使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沉默的最高境界必然是快乐。
只有在知足的沉默中品尝到的快乐才是具有深度、力度和强度的。
它是一枚果实,经过严冬的藏种,春天的耕耘,夏季的浇灌,最后才能品尝,他香甜爽口,口味绵长。
7.快乐语文初中 篇七
一、什么是教师幽默
“幽默”是外来词汇, 最早将这一词汇引入到中国的是林语堂先生。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西方文化中广义的幽默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 连鄙俗的笑话在内, 狭义的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存在区别, 但这些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笑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 笑的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 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 …… 各种风调之中, 幽默最富于感情。 ( 《林语堂———论读书, 论幽默》, 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作为教师课堂中的幽默, 语言既要机智大方, 又要有教育性。这种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教育智慧, 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英国学者M. 鲍门指出: “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水平, 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得更好。”
二、幽默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表现
1. 幽默是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
前几年流行《水果忍者》的手机游戏, 有些学生在上课时忍不住玩切水果游戏, 不专心听讲。可以举个例子来看看幽默的作用: 一位正在上课的教师看到有学生在玩《水果忍者》的游戏, “同学们, 曾经《俄罗斯方块》给人们的启迪是什么? 获得的成功会消失, 犯下的错误会累积”;玩游戏的学生愣住了, 抬起了头, 教师继续说, “现在, 《水果忍者》啊! 那是———水果与炸弹同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在笑声中, 那位学生明白了自己犯的错误, 自然上课就专注了, 其他同学还收获了一段好词好句, 一举两得。
经常可以听到同事这样议论: “管学生那么多干什么呀, 只要不影响教师上课就行了。管得不好, 还说你打骂学生, 没必要惹这样的麻烦。”其实, 越抱有这种心态, 课堂秩序越不好。如果教师不关注课堂, 只管自己照本宣科, 长此以往, 必将形成你讲你的, 我做我的, 打瞌睡、搞小动作、玩手机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 到那时, 教师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在这样的声色俱厉中, 教师还有好情绪上课吗?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又怎能安心学习呢? 此时, 不如换种方式, 用高雅而幽默的语言打破这种局面, 调节上课气氛,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看下面的事例。由于讲台比教室地面高一截, 我在有次侧身写板书时, 边写边退, 一不留神, 踩空了, 差点摔倒。这时, 学生大笑, 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教师故作轻松道: “古人云, 退一步海阔天空。怎么今天退一步就一脚踩空了呢?”虽然又是一阵大笑, 但马上把尴尬的气氛扭转过来。教师稳定了情绪, 学生也收拢了心思, 继续进行课堂教学。
总之,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是不可预测的, 但如果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化解这种尴尬场面, 必能使课堂轻松而又纪律良好。
2. 幽默是课堂批评的一缕清风
在进行教学时, 总会有个别学生不守课堂纪律, 此时板着脸去批评他, 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学生还会顶嘴, 既影响教师的上课心情, 又影响课程进度。用幽默的语言委婉地批评学生, 比直接了当地批评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在九年级教学《故乡》时, 教师示范朗读到“老爷”时, 一位顽皮的学生就立刻应到“诶”, 顿时, 底下有不小的骚动, 这位同学一贯贪玩好动, 当时之所以应一声, 只是想制造一种轰动效应。教师巧妙应对说: “张同学, 你进入情境真快啊, 这是阅读小说很重要的一步, 你做到了, 同学们要向你学习。”这种幽默的方式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也使他感受到教师的委婉批评, 朗读进度也没有受到影响。
课堂事实证明, 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胜过辞严色厉的批评。在课堂教学中, 婉转幽默的批评比板起一副脸孔更能起到效果。
3. 幽默是拉近师生关系的良药
一位缺少幽默感的教师, 势必一本正经, 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拉开距离, 教师不理解学生, 学生也不敢亲近教师。而幽默是拉近师生关系的良药,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之美和对他 ( 她) 的关爱之心。从而缩小师生的心理差距, 拉近师生关系, 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如在分发学生试卷过程中, 当某位学生成绩进步时, 教师可这么说: “同学, 你的春天来了。”这位同学喜滋滋地领走自己的试卷, 他会感受到教师对他进步的表扬。当某位学生成绩比上次退步时, 教师可笑着说: “同学, 你摊上事了, 你摊上大事了! ”他明白这是教师对他的鞭策, 以后会更加努力。
可见, 幽默拉近了师生关系, 通过幽默的话语往往能创造一种和谐友善的课堂气氛, 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亲近。
三、如何培养教师的幽默感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教学中最难的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教师诙谐的语言总让人觉得轻松、自然,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偶尔有一些幽默的语言, 那么原本单调的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就有更积极的心态, 学生的思维会更敏捷, 思路更开阔, 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应怎样培养幽默感呢?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师的幽默应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作基础
乐观首先从笑开始。走进教室的时候, 别忘了面带微笑, 说声: “同学们好! ”离开教室时, 也别忘了面带微笑, 说声: “同学们再见! ”
幽默也是一个人积极心态的反映。作为教师, 要很好地把控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时候, 也总会有不顺心的时候, 但当你走进课堂时, 别忘了自己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不能让负面情绪影响自己上课的心情, 因为情绪是相互感染的, 你上课的一举一动学生都会仔细观察。记得《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要用竹鞭打“我”, 我只用石板一迎, 老师的教鞭就轻轻的落在石板上, 因为我早就察觉老师并没有要打我的意思, 她是爱我们的。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啊! 如果你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 学生也会变得积极乐观, 课堂就会生机盎然。
2. 教师的幽默离不开平时的知识积累
教师要博览群书, 利用书籍、网络、微信、微博等资源搜集一些小故事、小趣事、小笑话, 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幽默资料。如在《青年文摘》彩版里面有一个“雷语”栏目, 语言简洁, 非常适合课堂上的恰当引用。“给你出那么好的主意, 你不用。现在想用, 已经过去这么久, 变馊主意了。”此句在善意地批评学生时就可以使用了。
幽默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幽默, 只要做个有心人, 不断积累。久而久之, 也会成为一个幽默的人。
3. 教师的幽默要充分利用课堂的一切因素
在上课过程中,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教室的物品、甚至窗外的风景等都可以作为幽默的素材。如同备课不可预设, 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 一旦捕捉成功对课堂教学会有较大帮助。如前面所举的《故乡》的朗读, 那位顽皮学生的回答与写板书时一脚踩空的例子。
四、课堂幽默的注意事项
1. 课堂幽默的运用要有目的
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幽默只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像PPT、多媒体、展示台一样, 教学中运用幽默是为了服务于教学, 因此, 幽默的运用必须适应教学的需要, 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否则, 如果教师只追求幽默效果, 旁征博引,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但却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 这样就偏离了教学计划和重点, 减少了课堂上知识传授的容量和密度。
2. 课堂幽默要注意对象
幽默是课堂幽默, 不是相声小品, 因此, 幽默的言语要高雅, 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 用低俗的语言或是荒诞不经的故事, 哗众取宠。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朝气蓬勃的中学生, 心灵澄澈, 不能用幽默去伤害学生人格, 用幽默嘲笑学生, 这样不仅有损教师形象, 也有伤学生自尊, 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久而久之, 再幽默的语言也只会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
3. 课堂幽默要适度
一节课中, 幽默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幽默会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教师的严肃性不能体现, 必然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幽默是一种含笑谈真理的艺术, 在教育中应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 “教育者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亦云“教人未见趣, 必不乐学。”使课堂注入幽默的元素, 用幽默给课堂带来笑声, 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快乐学习。
摘要:幽默是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 能有效缓解教学冲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升学习质量。如何培养教师的幽默感,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幽默,课堂,教学,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8.初中语文快乐阅读教学法浅析 篇八
一、什么是快乐语文阅读法
快乐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总体而言,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将阅读教学的方法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多媒体教具的帮助下,让阅读教学更加情景化、生动化,通过声、光、电的加入,模拟初中阅读教材中的人物对话、情境等,营造一种更加和谐、有趣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白发地投入到课堂阅读中去。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分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而达到快乐语文阅读教学法的教学目标。
二、快乐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传统阅读教学方法之比较
1.教学主体之间的区别
对于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而言,其教学主体是语文教师,由语文教师决定怎么教、教什么,这样的阅读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方式上都是千篇一律的。初中学生在传统的阅读方式的培养下容易对阅读本身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而强制性的阅读无法真正打开学生的阅读思维,其效率低、范围窄是通病。
快乐阅读教学方法的教学主体回归到学生,提倡由学生根据教学需求,白己选择喜欢的阅读材料,提倡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而且很容易博得学生的好感,让他们发白内心地喜欢上阅读,并从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2.教学方式之间的区别
传统的阅读教学法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教授,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以巩固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加深印象。
快乐阅读教学法则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就熟悉阅读材料,结合语文教师布置的预习问题,对阅读文章展开自主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回答独立能够解决的学习问题,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3.教学成效之间的区别
传统的阅读教学一般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约束学生课余的学习情况。尤其有些学生并不喜欢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的模式,或者本身没有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因此下课之后主动阅读的很少。可以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仅仅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离开了老师的监督,阅读的效率低,成效差。
但是在快乐阅读教学法指导下进行的初中语文阅读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快乐阅读教学法能够更大程度地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例如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是《史记》中的一个节选,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拿出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述《史记》中其他自己了解的故事或者历史。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从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快乐语文阅读教学法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实施快乐阅读教学法的前提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引导者,无论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首先都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样才有条件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教师应该在导课的设计中花费更多的心思,利用每堂阅读课前十分钟的时间,充分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作者及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介绍不仅仅是靠语文教师口述的,还可以用图片、课件、短片等各种形式在课堂阅读教学一开始就力求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对阅读课程产生兴趣,从而顺利地开展接下来的课程。
2.引导学生建立阅读审美观是实现快乐阅读教学的重要保障
初中生正处于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于美的认识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审美观念。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中描写景色的美感,教师可以先在范读的时候充分融入自己的情感,或者在向学生描述文章背景的时候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它当成故事一样来陈述。虽然这些小小的变化看上去不起眼,但是教师传达出的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会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文章的美感之中。关于学生阅读审美的建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表情、体态等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多问问自己是否能够通过这些美丽的文字对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对文中的美景身临其境。通过长时间这样的阅读训练,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直接与“美”的景色、“美”的信息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从而引起学生与阅读文章之间的共鸣,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愉悦心情,从而达到快乐阅读的教学目的。
3.鼓励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是促进学生接受快乐阅读法的有效方法
9.初中快乐日记 篇九
一到春节,妈妈就会做汤圆给客人吃,每天我家客人不断,汤圆的香味也就久久不散。这不,今天一大早,妈妈就开始忙起来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汤圆不断在妈妈手中诞生。不一会儿,盘子上就排起了一颗颗珍珠似的汤圆,它们在绿毛巾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洁白。
“妈妈,下几个吃吃吧。”妈妈看着我这副猴急样,“优待”我了六个,太少了,趁妈妈不注意,我又偷偷放了几个。
怎么还没有好?我终于忍不住再一次掀开锅盖。哟,汤圆长胖了,一只只都浮了上来,就像是刚刚剥开来的新鲜荔枝,水灵灵,半透明的,还能隐隐约约地看见里面的芝麻馅呢。我捞起一只张嘴就咬。哎哟,好烫啊!我连忙把它吐出来,吹了吹,又吞了进去。滑溜溜的汤团“哧溜”一下就下了肚。那味道甜滋滋的,犹如甘泉。真好吃啊,我一口气给吃光了,肚子胀鼓鼓的,直到晚上也没有想吃饭的意思。
10.快乐阅读初中作文 篇十
从小,我便是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影响下长大的,一个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浸润了我纯洁的心灵,让我提早认识了世界。里面的狐狸、乌龟、兔子都是我幼年的玩伴,我也曾经幻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去大森林里找它们该多好啊!从白雪公主的继母一次次迫害白雪公主的狠毒,小矮人不顾安危勇救白雪公主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时候是恶毒。读书使我收获了善良与乐于助人。从那时起,我明白了拥有爱心是做人之根本。无论是公交车上的让座,还是一次次的捐款,我毫不犹豫地倾其所有,奉献出自己的爱心。
诵读《西游记》为我的童年生活添上了亮丽的一笔。我喜欢孙悟空的勇敢、机智;喜欢猪八戒的乐观、幽默;也喜欢沙僧的老实苦干;还有唐僧的慈悲情怀。他们那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在我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于是,学习上有了困难,我咬咬牙克服了难关。生活中有了坎坷,我乐观面对。
一本本经典名著悄然走进了我的生活,是我无声的启蒙老师,开启了我智慧的大门。读《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忠义、坚强;从《三国演义》、《傅雷家书》中,我学会了要知恩图报、亲情有伟大与无私……渐渐地,我在读书中不断地收获成长。诵读它们,如同品醇香佳酿,甘之若饴。
11.浅论初中语文中的快乐教学法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快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48-01
要知道如何教育学生,首先要知道学生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在21世纪的今天,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已成为教育的主题,培养学生好学、善学、乐学是施教者的首要任务,强制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求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为中心,倡导自主的人与文本的对话,一节课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使学生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享受快乐!做学习的主人,做文中的主角。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语文内容丰富,情节精彩,如何把这丰富精彩的情节让学生演绎出来,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导?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这节课绝对是一节成功的课。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为中心,倡导自主的人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要与文本的作者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享受快乐!做学习的主人,做文中的主角。为此,语文教学是快乐的,语文学习同样也是快乐的。我想从“听”、“说”、“读”、“议”、“写”等方面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快乐,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在“听”中感受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驱动力,学生带着内在学习兴趣,其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因此,课前教师的激趣相当关键,一段音乐,一个故事,一个谜语,一幅画面……都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感染,情感投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情境。我在教《黄河颂》时,放了一段《黄河大合唱》配乐,学生静静听,大家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抗日战争年代的黄河岸边,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和磅礴气势。感受到黄河儿女的团结奋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听后学生激情高涨,都想对着黄河母亲唱出自己的豪迈的颂歌。
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在教《口技》一课时,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口技,于是我在网上找了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静静地听:远处的狗吠声,鸟鸣声,近处的谈话声,吃饭、举杯谈笑声……听后问他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可能一个人发出来吗?带着这些疑问,带着这些兴致,同学们快乐地感受到了距今三百多年的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二、在“说”中感受快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师生平等,就是要改变传统学者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上课绝对服从老师的传统意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说起来,敢提问、敢质疑。通过“说”来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感情;通过“说”来使自己口齿清楚,反应敏捷,表达流畅;这种“说”,其实就是交流。语文课应该让学生不拘泥于某一种标准答案,教师恰当的加以点评,鼓励学生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敢说,会说,不怕说错。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侃侃而谈,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在“读”中感受快乐
许多成功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位朗读的高手,富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体会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到语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这种朗读,很快会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这只是教师的读,我们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带有感情的读,分角色的读,美美的读,从读中感受课文的内涵,感受其中的快乐。总之,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关注阅读者情感世界的满足和精神的建构,而不仅仅是关注阅读者文学鉴赏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让我们多关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享受吧。
四、在“议”中感受快乐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理念。语文课中学生的“议”,就是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来安排小组的学习,可以2人一组,可以4人一组,也可以多人一组,还可以男女生分开成两组。在小组“议”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段深情的朗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将学生不知不觉带进学习之旅,从而保证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能者为师,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教师要充分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以朗诵、表演、绘画、歌唱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五、在“写”中感受快乐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高潮迭起,为进一步深化主题,往往会有一个“写”的过程。学了这篇课文,把你想说的告诉老师和同学,大胆地发表见解,你读懂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把这些写下来或画下来。
12.快乐语文初中 篇十二
写作本是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工具,表达自己生活态度、生活感悟与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是,学生为什么会认为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呢?这就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片面重视作文写作的结果,而忽视作文写作过程所导致的。学生没有用心观察、领悟生活,只是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才能写出华丽的文章来获得教师的肯定,得到高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教学,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重视加强作文与教材阅读之间的联系,重视日常积累,教学作文写作技巧,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害怕写作文的直接结果就是失去对作文的兴趣。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引导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到写作素材,在学生明确作文教学意义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兴趣所在。初中生年龄较小,对世界万物依然充满了好奇感与新鲜感,对生活充满激情。将这些好奇事、新鲜事引入初中教学课堂,定能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引导学生明确作文教学的价值。作文成绩不仅是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只有明确了作文教学的价值,从认知上肯定,才会鞭策自己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出优秀的文章。
例如,初一刚开始时,学生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也有向教师和同学表现、展示自己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自我介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照片等形式,结合文字,进行自我介绍,并提倡学生通过新颖的形式来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展现自我。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这就是我》(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一单元)。这样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而且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培养了学生对活动的总结能力,使学生借鉴、学习同学进行自我介绍的方式,并运用到自己写作中,在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达到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目的。
二、重视日常积累
写作与阅读、生活密不可分,学生想要做到“下笔若有神”,就需将工夫下在平时,重视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就是无话可写。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重视生活积累。学生要写出内容真实、丰富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就要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生应记录下生活中的一花一草、每一个感动的瞬间、每一个有所触动的场面,留意生活小事。此外,学生还要重视阅读积累,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指阅读教材。我们教材上的文章,都是许多作家的优秀代表作品,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致、精彩,文质超群,是学习阅读的首选素材。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课外视野、拓展课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爱看书的习惯,鼓励学生多阅读,从阅读中摘录名言、佳句,获得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方式等,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例如,在教学《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我先结合社会背景引入现代人有车有房的婚姻观、“有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金钱观,让学生把握金钱的价值。然后,我再引入三鹿奶粉事件,引入某些不法商家为节约建筑成本,建造“豆腐渣工程”,并最终酿成恶果的案例,使学生在批评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接着,我让学生以所讲材料为基础,自选角度,写作一篇文章,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此外,在阅读积累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摘录教材、课外读物中的优美、精彩语段。如《沁园春·雪》中描写景物的语段。
三、强调写作技巧
学生拥有了写作兴趣与写作素材后,还面对着如何写的问题。为此,教师就需加强写作技巧指导,详细讲解教材中的文章,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着重分析文章抒情和议论的方式、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文学技巧的运用;议论文着重分析作者通过论据来论证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借鉴这些文章的写作技巧,巧妙地加工自己在生活中、阅读中掌握的写作素材,使文章显得超凡脱俗,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此外,在学生把握了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后,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即针对一种文体,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安排写作任务,以实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后,应要求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写作。例如,在教学《故乡》(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单元)时,这篇文章中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段,分析作者在描写杨二嫂时所采用的恰当比喻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采用类似的比喻手法描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人物,然后再将自己的文章与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从而达到巩固写作技巧与锻炼写作基础的目的。
四、总结
初中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考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需要语文教师从学生生活、兴趣出发,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来收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摒弃文章内容的“假”与“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写作技巧的辅助,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龚诗络.职高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探[J].现代阅读,2012(21).
[2]孟蕙.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1).
13.中秋快乐作文初中 篇十三
今年,我的全家不能团圆,觉得十分遗憾。因为缺了爸爸,爸爸远在北京上班回不来。今天天气也真够差的,刚刚下完雨,地上湿漉漉的,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我们都认为月亮是不露脸了。突然,弟弟指着窗外大叫道:“月亮!”于是,就拉住妈妈大腿撒娇道:“求求你了,妈咪——,到四楼去看月亮吧!” 我家四楼有个大阳台,我们每年中秋节都在上面吃月饼赏月亮。弟弟的撒娇真是好计谋,很快就见了效。
妈妈左手托着月饼盘子,右手拿着温开水。弟弟抱着两张小凳子。我也乐呵呵地跟上去了。到了四楼阳台,一打开窗,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好像小娃娃软软的小手抚摸我的脸蛋。只要用鼻子轻轻一吸,许多调皮的空气宝宝就会经过我鼻毛“卫兵”的检查。再抬起头,一轮圆圆的月亮发出暗淡的光芒,就是黑夜中一盏微微发亮的指路灯。不过,我们今晚见到了月亮,不管它是明是暗,都是开心的!
我仔细观察发现,一层层薄薄的黑雾一点一点地靠近月亮,使月亮暗淡的脸庞显得更加灰暗;还发现天边有一丝丝很淡很淡的红云。“咦?怎么有水滴滴到了我头顶上?难道下雨了,不会吧?”我仰头一看,只见晾衣架上一点点晶莹的水珠悬挂在晾衣杆上,摇摇欲坠。“是想赶着下来吃月饼吗?呵呵呵——”我心想。
“吃月饼了!”妈妈喊道。我看到了盘子里的月饼,经不住诱惑就弯下腰去使劲的用鼻子吸了一口气。“啊!好香啊!甜甜的、咸咸的……”有我最喜欢吃的,面面的咸蛋黄味儿、粘粘的是莲蓉味儿。美味的月饼有凤梨、草莓、枣泥、肉松、五仁味等等。我迫不及待地插了一块最大的塞进嘴里,“啊!这就是咸蛋黄莲蓉味的。”我又挑了一块草莓味儿的,它甜中带咸。最后,我还插了一块枣泥味儿的,枣泥甜甜的、粘粘的、贴在我的上颚,我立马拿来温茶“咕噜咕噜”喝了几口水。啊!太美味了。看看月饼、尝尝月饼、再望望天上的月亮。我又诗性大发,心头涌出一首我的小诗:
14.追求快乐初中作文 篇十四
生命之门即使打开,每个人都在用追求来打开这扇厚重的大门,但我们内心却满着痛苦,有快乐,有幸福,有悲伤,追求快乐本身不也是一利成功的人生吗。
我曾经听一位演讲师说过,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浩韩可以容纳很多东西,但我们的心灵能不断的得到坚强,刻苦,质朴之泉的话那么就我们也会一贫如洗的得到快乐,你想大多数人一生热忠于追求幸福,权利,名誉,财富。我们也很少听人说,我一生都在追求快乐因为人总是相信,得到财富,名利之后,快乐就随风飘来,不过等他们消耗力气之后啊才会恍然大悟,快乐非但没来却换来了痛苦。
15.快乐语文初中 篇十五
一、热爱教书, 关爱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是愉快的事业, 你越教就越热爱你的事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也不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语文教师只有把教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去经营, 才会有责任感, 才会想方设法把语文课上好。作为一名光荣而有使命感的语文教师, 把文章中瑰丽的语言、精巧的构思、深刻的哲理……融进教学中, 源源不断向学生输送。这期间, 教师必然会享受到语文课的趣味。
除了对教书的热爱, 对语文的热爱, 还有对学生的关爱, 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曰:“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教师要关爱自己的学生, 才会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尊敬, 师生关系才会真正融洽。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要侮辱学生, 切忌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 心安理得地压制强迫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一个自尊心和面子上随时受到伤害的氛围中, 他的第一选择不是学习的需要而是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教师关爱学生的目光一定要触及每一位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和重视的阳光,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要站在生命的高度, 站在人类的历史高度, 与学生一起前进。
二、转换角色, 平和心态
语文教师要有角色转换的意识, “如果是我的孩子”, 我该怎么教。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 就会超越功利性去教语文育学生;“如果我是学生”, 能从这堂语文课中学到什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阅历去理解去解读去备课, 就更有针对性, 就不会居高临下地压抑学生思维, 就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使学生缩短与语文的距离, 与语文产生亲切感。
一些学校对教学价值的认识出现了简单化的倾向, 操作中重视卷面分数而忽视过程和综合评价。实践中, 一些教师被眼前一时的成绩所左右, 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学不是为了卷面上的分数, 如果只以分数论成败, 那么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人也不会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学生不是工厂里的零件, 经过学校加工, 个个符合ISO9001的标准, 否则就淘汰。笔者相信诗仙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之言论。语文素养并非一朝一夕能获得的, 须有较长的积淀过程, 这就决定了语文是慢工出细活,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细水长流。语文教师有了良好心态就能微笑地对待每一天, 微笑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微笑地对待每一堂语文课。笔者相信学生日后回忆, 对当年初中语文学习定会会心一笑。
三、以书会友, 潜移默化
语文教师除了对课堂内容了如指掌, 对课外知识也应广泛涉猎。学生对语文的喜欢很可能是源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 侃侃而谈。如与学生一起分享钱钟书的《围城》:“赵辛楣看苏小姐留住方鸿渐, 奋然而出”;“孙小姐被学生作弄, 全班笑得前仰后合, 孙小姐奋然出课堂”。这个“奋然”多么传神!玩味着眼前字句, 揣摩着作者意图, 感悟一些人生道理, 不也快哉。
对于阅读, 自然更没有框框架架。报纸、杂志, 小说、散文, 甚至广告, 均是吸收知识、扩展视野的好素材。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能落实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初中三年大到每学期, 小到每星期看哪些书得有具体内容, 具体任务, 甚至从哪一页看到哪一页。学生在家看不完, 语文教师大可抽几节语文课放心让学生们看, 切忌泛泛要求学生自己把握。鼓励学生随时带一本好书, 在等车等人的时候随意翻翻, 假以时日, 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阅读数量上去了, 语文课上师生就往往能心有灵犀, 思想知识碰撞的火花就会闪烁。当然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惟有酷爱阅读的先生才能教出酷爱阅读的学生。
四、一起质疑, 积极探索
学生爱问“十万个为什么”, 老师应该深感欣慰, 他们的求知欲, 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语文教师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对待学生的质疑。因为质疑也需要勇气, 如果随意忽视, 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可能多多少少受挫, 说不定下次就从积极参与者变成无关的看客了。
鼓励学生质疑, 语文老师也要有质疑, 会质疑。譬如, 笔者在教《丑小鸭》时脑子闪过一个问题, 立刻设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蛋, 如果它是鸭蛋, 如何能变成天鹅呢。这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七嘴八舌的说“丑小鸭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才会努力追求啊”, “丑小鸭如果知道没有白天鹅的潜质, 结局就不一样了吧”。“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是:要面对挫折, 坦然应对, 坚持不懈, 定有美好的未来”。教师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 学生来个“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一来, 教学相长, 师生同乐。
五、捕捉精彩, 教与幽默
教师更要像一名优秀的摄像师, 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 特别是学生的闪光点。举个简单例子, 一次在上《陈太丘与友期》的县公开课上, 笔者请一学生朗读全文。这位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 赢得了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热烈掌声。笔者趁热打铁, 询问道:“你能握一下我的手吗?”学生不禁喜出望外又夹杂着一些激动, 兴奋地握着。从握手这一小小细节中, 笔者察觉到了学生被自谦式的表扬感动了。还有一次, 笔者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听写, 某女生可能一时嘴快, 随口说成了“草纸”, 全班哄然大笑。这时笔者发现这位女同学面有尴尬, 尽管她平时学习成绩很一般, 笔者不但没有呵斥她, 反而借机表扬了她一下, 说这位同学告诉我们, 有些文字是不能随便省略的, 比如给人“一把刀”和给人“一刀”有本质的区别, 全班再次豁然一笑。这位女生特意冲我微笑, 这微笑有一份感谢在里面。
六、把握时讯, 与时俱进
教师可能比较推崇“五步法”或“六步法”之类的教学模式, 先解题后注音再释词而后分段等。这种做法对于涉猎好奇, 追求新鲜信息的中学生来说似乎有点照本宣科, 了无生趣。语文老师应该是传递时代信息的先锋, 把最新最真的东西传递给学生, 把新鲜的事, 有意思的事, 大事小事身边的事, 带进教室晒一晒。这样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又能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 一举两得!比如, 今年春晚本山大叔的《同桌的你》, 似乎找不到以前那种放肆欢笑的包袱, 到底有哪些原因;又或者大家对于目前两会代表的某些提案有什么看法;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又对我国有哪些潜在影响等等。如此, 课堂的小语文走向了生活的大语文, 真正做到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学生从热爱语文到关注生活, 自然乐趣起来了。
上述六点, 是以笔者与学生和谐欢乐相处多年有感而发。作为一名语文老教师, 且不论学生从我这儿学到什么, 但是我看到他们清澈的眼神, 会心的微笑, 健康的体魄, 就会意识到这是一名语文老师的意义所在, 快乐所在。笔者不敢奢望“桃李满天下”, 只想追求快乐的语文教师, 快乐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论语文教学中的减负增效, 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 (12)
16.感悟语文 快乐语文 享受语文 篇十六
【关键词】品味朗读;唤醒感悟;感受思考;体验交流;享受展示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关注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充满活力的开放而有序的语文课堂,创设享受教学,享受学习的教学情景。
一、品味朗读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让学生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把指导“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领悟、读中明理、读中品味。我曾观看了支玉恒《他是我的学生》的教学视频与大家共享。支老师执教的《他是我的学生》,是地地道道的指导学生的读书课,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让学生读中体验。课上,支老师安排了四次读课文:第一遍读,主要是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读书后的感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第二遍读,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悟,加深理解。读中,老师或让学生先读,老师再范读;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或老师带着学生读重点句……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读,你有什么感受?真正体现了读悟相融,把读当作理解的手段。第三遍读: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反复读后,抓住最根本的“生”与“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理解阮恒“害怕”与“坚决”的心里矛盾。让学生去读,读中揣摩。第四遍读,则是让学生吟咏品味,升华情感,体会阮恒“为了朋友的死,宁可自己死”,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就这样老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真正在书中走了四五个来回,把书读通了,读懂了,读出味来。在读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揣摩出文章的情感,理解了文意,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教育,是真真正正学生读书课。
二、唤醒感悟的喜悦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一分钟》时,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我设计了蛙跳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堂里一分钟尽情的跳,不停地跳:从开始的个个喜形于色、兴致勃勃,到最后的气喘吁吁,跳不动了。这一经历,使孩子们感悟到一分钟有时很短有时很长。在教学中,把这感情的时间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感知、主动的体验、主动的领悟。
三、享受思考的快乐
语文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文”并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和精神的升华。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由此可见,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此,我在活跃课堂气氛,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更要给学生静静的读书静静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积极有效的思考中品词析句。教学《西门豹》时,我按常规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读了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读了课文你心里佩服不佩服?3.读了课文你心里有没有愤怒?4.读了课文你心里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使你奇怪的地方?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课堂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感兴趣的是这些问题与自己读课文时的感触息息相关,似有触动、又不确切。费心思的是不能很轻易地就回答出来,需要仔细思量才行。只见学生时而书声琅琅、时而议论纷纷、时而凝思思考、时而跃跃欲试。这样设计问题为学生起到了一个“激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感受、体会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的自主感受和发挥余地。
四、体验交流的情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珍珠泉》一课时,我先问“你见过泉水吗?”而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珍珠泉的美丽;学生欣赏后,交流对珍珠泉的印象;而后引导学生自学自悟,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感受作者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最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过一次做导游的瘾,再现课文内容。这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积累和运用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不仅呵护了孩子们的童心,满足了孩子梦的愿望,也对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五、展示睿智的惊喜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老师的“告诉”扼杀了孩子的一切。而是应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的展示。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模仿支玉恒老师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给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要求学生将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看谁写得抒情,生动,有创意,我当场给以奖励,并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而后,非常自豪的读出自己的作品和姓名。孩子们毫无保留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展示了睿智,课堂呈现了空前的活跃,激情,兴致盎然,以至学生不愿下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但重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勇气、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意识、集体意识、环保意识、责任心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创造性劳动。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让我们共同携手,以课改精神为指引,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主动发现,积极创造,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晓峰.让读书成为快乐的事[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2]陆亚芳.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J].生活教育,2011年12期
[3]苏玲玲.“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减负增效[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6期
【快乐语文初中】推荐阅读:
快乐语文教学11-17
《快乐的节日》语文教学反思11-04
快乐语文自主互助型课堂教学法08-27
语文教学随笔《合作,让我们快乐成长》11-07
初中地理课快乐教学09-13
关于快乐的春节初中作文06-18
快乐的寒假的初中作文08-31
初中生快乐的母亲节作文:快乐的一个母亲节11-09
快乐的元旦节优秀初中作文06-16
留点快乐给自己初中作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