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2024-09-1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精选10篇)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篇一

课题

7.2

弹力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4、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认识生活中的弹簧测力计。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握力计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实验,讨论

引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用力拉橡皮筋,按压气球、橡皮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

(一)、形变、弹力

活动:手压气球、手拉橡皮筋、压缩弹簧、橡皮泥

你的感受

物体的的改变叫形变,它分为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物体发生

所产生的力叫弹力。

拉长的橡皮筋若撤去外力(手的拉力)会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属于弹性形变;而泥团捏成泥人后,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是不会恢复原状的(变成),这种形变属于塑性形变。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物理。

注意:压力、支持力、拉力实质就是弹力。

(二)、探究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来源:Z|xx|k.Com]

1、教师演示实验: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2、(1)给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2)给弹簧施加不同的压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小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就越大。

3、在一段弹簧上分别挂1个、2个、3个钩码,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弹簧的长度和挂钩码后弹簧的总长度,注意寻找其中的规律。

总结:在弹性范围内,弹簧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它所受到的拉力成。)

说明: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可以来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工具是,在实验室中常用

来测量力的大小。

(三)、交流、讨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1、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它的主要构件名称、测量范围、分度值。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组成。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上表示的最大测量值是,分度值是。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体验1N、2N、5N的大小。

四、拓展提升:

1、如右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它的量程为__ __,分度值为____,现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N。

2、有一弹簧测力计,当秤钩上没有施加力时,指针不是在零刻度线上,而是在0.2N的位置,此时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秤钩,读数为4N,则手拉弹簧的力为()

A、4.2N

B、4N

C、3.8N

D、无法判断

3.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4.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时,测一个物体重力时,手持挂钩,将物体挂在拉环上,测力计的读数为5N,则物体的重力为()

A.大于5N

B.等于5N

C.小于5N

D.以上都有可能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测量的力。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若不在,应。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备注(补充)

板书设计

一.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套靠在刻度盘上。

教学反思

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温度教案 篇二

A.30℃ B.33℃

C.37℃ D.39℃

答案:C

解题思路:根据人的正常体温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温度

2.“绝对零度”是摄氏多少度( )

A.0℃ B.-73.15℃

C.-273.15℃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

解题思路:绝对零度,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在此温度下物体没有内能.把-273.15℃定作热力学温标(绝对温标)的零度,叫做绝对零度,热力学温标的单位是开尔文(K)。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3.0℃的水和0℃的冰相比较

A.0℃的水温度更低 B.0℃的冰温度更低

C.0℃的水和0℃的冰的冷热程度一样 D.0℃的水和0℃的冰的状态不一样,无法比较温度的高度

答案:C

解题思路:解:物体的冷热程度跟物体的温度有关,跟状态无关.0℃的冰和0℃的水,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温度

4.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我国的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答案:D

解题思路:要对生活中的各段的温度有一定的感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使人感觉舒适的温度为27℃,人的体温为37℃,洗澡水温度38—40℃,我国的最低温度是-52.3℃。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温度的估测

5.我国北方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达-40℃,假如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如果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是( )

A.4℃ B.0℃

C.-40℃ D.略高于-40℃

答案:B

解题思路:A、由于水的反膨胀原因,只有在静止的水的深层,水的温度为4℃,所以不符合题意B、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和水混合故其温度为0℃,符合题意C、-40℃是冰基本的温度,不可能是交界处的温度,因为达到这一温度时,水早已结冰,不符合题意D、略高于-40℃时,水早就结冰了,不可能存在为液态,不符合题意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6.用体温计先测得甲的体温为38℃,若此体温计没有甩过就用它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5℃和38.5℃,那么在测量乙和丙的体温时,该体温计的读数应是( )

A.37.5℃和38.5℃ B.38℃和38.5℃

C.37.5℃和38℃ D.38.5℃和38.5℃

答案:B

解题思路: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缩口,在离开人体后,液柱不下降,使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但是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如果用没甩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若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病人的体温高,则准确,如果低,则显示原来的示数。故本题中: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温后,他的记录数据是38℃和38.5℃。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7.为节能环保,国务院规定机关、商场等单位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 )

A.14℃ B.18℃

C.22℃ D.26℃

答案:D

解题思路:在夏季,安装空调来获得低温,如果室内外温度差越大,压缩机工作时间越长,浪费的能源越多.在夏季26℃人们也会感觉比较舒服,对身体也是有益的。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温度

8.关于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的区别仅是长短不同之异

B.体温计内有一特细的弯曲处,普通温度计没有

C.使用体温计需用力甩动,把液柱用到35℃以下,一般温度计不能甩动

D.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后,可离开身体观察示数,一般温度计不能离被测物

答案:A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的异同

9.两支内径不同、下面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则会看到( )

A.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不同 B.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答案:D

解题思路: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

试题难度:三颗星 知识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10.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其示数为32℃,教室内的实际气温是( )

A.27℃ B.30℃

C.32℃ D.37℃

答案:B

解题思路:定义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点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而题文中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5℃,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5℃,中间是90个小格,首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温度计悬挂在教室显示温度是32℃,距离5℃有27个小格,求出27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5℃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教室的实际温度。解: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温度计显示温度为32℃时,教室的实际温度℃×(32-5)+0℃=30℃。

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教案 篇三

师: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我们的同学是不是个有心人。

问题:1.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竖排的还是横排的?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上面(左边),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下面(右面)?

2.山地自行车后轴有很多的齿轮,上坡时要想省力应该用大齿轮还是用小齿轮?

3.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时你观察到什么?(冒白气)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师: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不是我们没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经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们同学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同时还要多动手多实践。

学生实验:要求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能叙述实验及现象。

1.鸡蛋的沉浮(新鲜鸡蛋在水中会下沉,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什么现象?继续加盐,鸡蛋;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惯性实验

师: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不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而且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为什么,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发生的现象,只有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

(二)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物理中有很多著名的理论都是科学家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得出来的。

(多媒体展示)牛顿的伟大发现地球引力及白光的分解。

师:物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和其它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没有我们现代方便快捷的生活(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由于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关心这样的问题。相信有了广大同学们的参与,环境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四站。

四、课本STS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第8页的STS,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多媒体展示画面)

五、结束语

六、作业

4.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篇四

浮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教学图片: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浮在海面上?

3、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二、新课导学:

(一)探究点:浮力及其测量

1、演示实验:并画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所受的力

2、归纳得出:浮力的定义、符号、方向、施力物体。

3、提出问题: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受浮力吗?画出铁块所受到的力。

第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二)探究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1、如右图所示,我们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分析它的受力情况。

h1

h2

(1)左、右表面和前、后表面所处的深度相同,受到的压强相等

受到的压力也相等,可以相互平衡。

(2)

∵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2大于上表面所处的深度h1,∴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因为上下表面的面积相等,并由F

PS,可知下表面的受到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力。

(3)

实验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不同。

计算浮力大小的第二种方法(压力差法):法F浮=F向上-F向下

3、演示实验:(再次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乒乓球实验现象: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三)探究点: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固体密度、液体密度、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有关。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实验探究:

(1)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要保证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不变,分别停在液体内不同的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不同?

(2)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把一个柱状固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3)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准备好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清水和盐水),把这些液体按密度大小的顺序排列。再把悬挂在测力计下的同一物体先后浸没在这些液体中,观察测力计示数是否变化?

4、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板书设计】

10.1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方向:竖直向上

4、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5、产生原因: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不同。

5.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篇五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教师: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学生: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教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

二、新课教学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反光镜可旋转,能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物体,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反射镜反射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在被观察物体上。

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一)显微镜(板书)原理:物镜f<u<2f 目镜u<f

教师:现在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先用眼观察,再用显微镜观察。

教师:约400年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大约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件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他后来不断改进,用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山;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解吧?

学生: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望远镜的种类有哪些?

教师:看投影望远镜图,仔细观察分析的结论。

学生: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就同学们所讲,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二)望远镜(板书)

原理:物像:u>2f倒立缩小的像。目镜:u<f正立、放大的像。

望远镜的种类: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三、本课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显微镜构造: ①物镜原理:f<u<2f

②目镜原理:放大镜作用 望远镜构造: ①物镜原理:u>2f ②目镜原理:放大镜作用

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六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常考点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常考点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注重基础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首先要有基础知识的奠基,要清楚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规律,熟练基本方法,理解基本概念在做题的过程中才知道怎样解题,才有解题思路,知道从哪里下手。

(二)注重做题

光有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学好初三物理,一定要大量做题,在实践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通过做题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知识点。

(三)善于总结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特别是物理问题要分析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从物理过程中寻找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思路广了,方法多了,能力也就高了。

(四)掌握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五)整理错题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是要准备一个错题本的,把自己错的题一个个记下来,然后时常复习加深印象,这样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1.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2.整理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作记号是指,比如说对练习题、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比如x?、#等,以备今后复习,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3.乐于实际,乐于探究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目标和方法,天籁只惠实践人。所以,应该勇于实验,乐于探究。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我们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时,要自觉地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此外,还要把整个世界当作我们的课本,看看利用身边物品,可以做哪些实验。多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搞一些小发明,写一写小论文,养成勇于实验、乐于探索的好习惯。

4.掌握物理定律

1.弹簧秤原理:弹性限度是条件,伸长缩短很关键,变化包括两方面,外力可拉也可压。

2.惯性定律:不受外力是条件,保持匀直或静止,平衡效果合为零,相当没有受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要受浮力不密底,排开液体的重量,ρ液乘以gV排

4.功的原理:任何机械不省功,总功有用额外和,对物对功才有用,机械绳重摩擦额。

7.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篇七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 ρ液, 下沉;(2) ρ物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8.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篇八

本节课我采用提问——思考——实验——分析——小结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分析,重视实验,使学生在课内有所思、有所见、有所做、有所得,淡化教师的主讲思想,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机械效率中“效率”概念不能讲得太死,应留有引申的余地,为以后的效率问题做一定的铺垫。

2、不能加深机械效率的计算难度,机械做功的实例也应避免组合机械。

9.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期末试卷2套 篇九

1.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0℃

B.一部手机的质量约为1kg

C.普通居民楼每层高约为5m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2.在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D.人们利用超声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5.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测出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 90km/h B. 70km/h

C. 50km/h D. 40km/h

6.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铁两旁建有隔音板;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人需戴耳罩;跳广场舞的大妈要把音量调小一些,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噪声污染 B.减小大气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 D.减小水污染

7.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上起雾,是液化现象

D.冬天室外飘起的雪花,是凝固现象

8.小明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总是要将几只乒兵球从一定的高处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得较高的乒乓球。李明的行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合作、评估

9.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10.如图所示,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1.下列关于光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黑板反光-------光的镜面反射

B.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C.树下光斑-------光的反射

D.雨后彩虹--------光的直线传播

12.一束平行光从水中射入空气,OP是其中的一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光线OP的光路图是( )

13.小刚将一块质量为200g的铁块放在火炉里加热,当温度升高到280℃,质量( )

A.仍是200g B.大于200g

C.小于200g D.无法确定

14.近年来流行“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主要作用是可以( )

A.增大像距 B.增大像的大小

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 D.增大取景范围

15.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40cm处沿主光轴移到20cm处的过程

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二、填空题(2分,共20分)

16.在观看音乐会时,小明同学因为近视眼无法看清是哪位艺术家在演奏,但他能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小明只好用望远镜来观看演奏,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是由两组 透镜组成的

17.人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米处,若人以0.5米/秒的速度向镜移动6秒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 米,此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有些干早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子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过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9.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 现象。我国是世界上电视用户最多的国家,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20.长沙黄花机场进站通道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如右图所示),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设备识别。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 透镜,它的焦距应小于 cm

三、实验探究题(第21、22小题各6分,第23、24小题各8分,共28分)

21.(6分)(1)在测量水温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做法如图甲所示。该做法存在的错误是 ;改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温度为 ℃

(2)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时,同学们发现木块运动时间太短,为了方便测量时间,减小实验误差,可以

22.(6分)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她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的顺序进行(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而按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3)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若小明和小红所选水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图像丙分析可知m1 m2(选填“>”、“<”或“=”)

23.(8分)小萝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填 “A、B、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如图丙中的 (选填“1、2、3、4”)。

(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24.(8分)小明用天平、烧杯和量筒测牛奶的密度,下图从左向右表示了他主要的操作过程。

(1)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左,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

(2)小明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将牛奶倒入空烧杯中,再测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是 g

(3)测出牛奶密度为 kg/m3

(4)测出的密度比牛奶的实际密度偏

四、计算题(25小题6分,26、27小题各8分,共22分)

25.(6分)一辆汽车以恒定的功率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在第10s时速度达到20m/s,通过的路程为120m。求

(1)在0-1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2)求20s内的平均速度?

26、(8分)有一个体积为4×10-3m3的铜球,其质量为17.8kg。(1)试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2)如果是空心的,在空心部分注入酒精,总质量为多少?(ρ铜=8.9×103kg/m3,ρ酒精=0.8×103kg/m3)

27.(8分)有一只容积为500cm3的瓶中已盛260g的水,小亮小朋友向瓶中投了25块质量相同小石子后,水面上升到瓶口,已知每块小石子的质量为24g,求:

(1)瓶内石子的总体积。

10.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 篇十

一、新课引入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

二、新课讲解 1.质量的概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常见物体,如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交流讨论】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教师总结】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比较归纳】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只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的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张课桌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教师总结】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阐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教师演示】

(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2)用铁锤把铁钉敲弯。【回答问题】

(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宜宾,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交流讨论】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带到宜宾,或更远的地方,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归纳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二、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1.天平的测量原理: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有关知识在第十二章学习),平衡时,左右质量相等。

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时,天平一个盘放被测物体,另一个盘放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天平是否平衡,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③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砝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3.记住天平使用注意事项教师示范操作(略)。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感悟质量的含义。

【学生活动】认真体会天平测量质量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师点评】本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使自己能够正确利用天平及培养自己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课后作业

课后讨论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质量(m):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SI主)kg,还有mg、t等。天平简图

使用天平时的注意点:

从天平保护的角度:称量、砝码、天平盘;

从使用方法的角度:调节问题、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问题。

六、教学体会

上一篇:有趣的胖大海叙事作文下一篇:我的邻居好姐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