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名著导读

2024-06-30

教育教学名著导读(精选12篇)

1.教育教学名著导读 篇一

名著导读《繁星 春水》教学设计

吉安县敖城中学

朱宇芬

一、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并找出与作者的那个主题有关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从表现手法、修辞等角度入手

三、教具: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读过那些经典名著呢?

(生自由谈感受体会)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名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繁星春水》)2.资料整合(1)简介名著: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给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2)阅读名著的方法: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3)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繁星 》《 春水》短篇小说集《超人》 散文集《寄小读者》《 归来之后》《 樱花赞》《 小橘灯》等.(4)作品简介:

《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

《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风格特点)。在当时的文学青年中掀起一股模仿的热潮,很多模仿之作蜂拥而出,这样的一种创作的方式被称为“春水体”或“冰心体”.(5)作品主题简介:

《繁星.春水》共收录了小诗350余首,冰心称它是一些“零碎的思想”,但却有一条鲜明的线索加以贯穿,即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歌颂。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们称这部分诗为“哲理诗” 3.展示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找出属于文章的哪个主题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从人物形象、修辞手法来入手 4.学生自由阅读作品 谈体会感受(1)一二大组的同学 概括文章内容(2)三四大组的同学 评析语言特色 5.老师总结:

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

2.教育教学名著导读 篇二

但是, 目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仍基本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更有阅读量减少、阅读情趣与品味日趋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 学生热衷读消遣性强的科幻、言情、武侠小说、漫画和优秀习作。这种状况实在堪忧, 因为“阅读退化现象不仅危及青少年智力, 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发展, 而且导致社会精神文明和整个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退化。”从教学实际调查来看, 部分教师仍无视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或者思想上重视, 行动上无作为;要么把名著导读课上成一般的片段精读课, 纠缠于字词句, 学生索然无味;要么放任自流, 等到考试时, 罗列出名著的主要内容、阅读感受、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等要点让学生死记硬背, 求得好分数, 名著阅读变成了“伪阅读”;个别老师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读名著的简化本, 直接导致对名著的“阉割”, 同时也“阉割”了学生的灵性、悟性、情趣和理趣。凡此种种, 名著阅读成了“水上漂”。个中缘由之一, 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作怪, 教师对名著价值认识没有真正到位, 对名著导读课堂教学缺少有效策略。

为了有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 真正发挥名著的功用, 必须在四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用足“名”效应, 激发阅读欲

余秋雨先生说过: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 占据了这个制高点, 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这些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典范之作, 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结构、阅读体验、阅读情趣、生活阅历尚且稚嫩, 部分名著难以像消遣文学一样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也难以体味到其中的魅力。文学教育的宗旨主要不在于教学生读多少文学作品, 而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 从而培育学生的鉴赏文学能力。充分利用名著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巨大影响,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是名著阅读的前提。如《昆虫记》导入:“它, 一部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 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法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它就是法布尔的《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苏联评论家称赞它‘完全有权被认为是那些成为我们伟大时代艺术纪念的作品之一’。这部书被译介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 一直盛传不衰, 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路标和精神补品, 受到一代代读者的喜爱, 也成了我们党的总书记最喜欢的一部书。现在它又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是罕见的。”名家的点评, 配以深情的解说导入, 激励鼓舞唤醒学生主动走进经典的殿堂, 去领略经典的魅力。喜欢听故事是初中生的天性, 可以用评书的形式对名著的精彩段落来一个绘声绘色的现场表演, 吊足学生阅读的胃口。影视作品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用精彩的影视片段导入, 和学生一起欣赏品评, 以“欲知后事如何, 请看原著”制造悬念, 产生阅读期待。但要注意把握好“度”, 播放时间不能太长, 更不能以影视作品的观看替代原著的阅读。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到名著阅读活动中去, 应因材施教, 灵活处理。

二、精心“导”读, 打开阅读之窗

名著阅读的效率如何, 教师的指导极为关键。首先教师要用足教材, 熟悉教材“名著导读”中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阅读建议、精彩选篇及其点评、探究思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充分领会编者意图。其次, 要确定好每部名著的阅读的“道”和“路”。在明晰一部名著的教学价值后, 确定阅读的方向、重点。如《童年》阅读, 要求通过梳理故事情节, 概括阿廖沙成长中经历的痛苦和磨难, 品析人物形象, 体悟阿廖沙成为坚强勇敢善良的人的原因, 思考原著给我们的启示。《骆驼祥子》阅读, 要学会品味精彩的片段, 感受生动的平民形象、传神流畅通俗的语言和富于魅力的老北京风情;交身边祥子般的朋友, 了解其生活状况和所思所想, 描写自己有过的与祥子渴望拥有自己的车相类似的经历和心理。《傅雷家书》的阅读, 要寻找引起强烈共鸣的地方, 体会长辈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 获得人生启迪, 了解书中介绍的艺术知识, 探究傅雷是怎样的父亲, 书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深切期盼对你的启发。《繁星·春水》阅读, 要求学会诵读诗歌,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入诗的情境, 咀嚼美妙的语言, 领悟诗歌蕴藏的思想感情。探究梁实秋的“冰心不适宜于诗;《繁星》体裁不值得仿效”的观点。其三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 特别是做读书笔记、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基本方法必须在一部部名著的阅读过程中予以落实, 熟练掌握。当然, 方法的指导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 要提供范例。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毛宗岗、金圣叹、李卓吾、脂砚斋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的点评, 让学生仿照大家评点的方式、方法点评名著。其四, 对初中三年名著阅读要有一个大致的规划, 循序渐进开展阅读。初一推荐一些故事性强、情节引人的散文、故事小说和寓言、童话、科幻作品, 初二初三则推荐一些篇幅较长、内涵丰富的小说、传记、科普著作和诗词。初一通过多样化的阅读交流活动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阅读名著的兴趣, 并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初二则引导学生逐步自主阅读, 相互交流读书心得, 能对作品、人物作评价;初三则鉴赏精彩文段, 灵活运用名著知识, 写简单的文学评论。其五要尊重学生的悟性, 注重个性化体验和感悟。如一些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后写出了这样的心得:“曹操是大英雄, 三国中的人物我最佩服的就是他。你看那个刘备什么本事也没有, 没有请到诸葛亮之前东躲西藏。后来打仗就靠诸葛亮。他自己倒是打了一仗。被陆逊火烧连营, 几乎是全军覆没, 蜀国元气大伤。自己送掉了性命。如果不是这一仗, 诸葛亮后来恢复中原或许就胜利了。”“诸葛多智而近妖。诸葛亮祭东风, 观天象以及死时装神弄鬼纯是扯淡!倒像个巫师, 不是妖还是什么。”“赵云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虽然排在五虎上将之末, 但他的武艺应该是最厉害的。你想啊,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 自然排在前面。黄忠年老, 赵云要让着他的, 马超是新来的, 要笼络他, 也要往前排。赵云就屈居第五了。他一人敢敌百万兵, 敢设‘空营计’, 子龙一身都是胆。而且七十多岁仍不服老, 真乃英雄也!”学生的点评虽然稚嫩甚至偏激, 但是从他们心底流淌出来的。

三、自主阅读, 发挥名著功效

名著阅读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自主阅读。一要科学安排, 整零结合, 在时间上予以保证。随笔、散文、诗歌可零;长篇小说要整, 提前布置, 一般安排在假期, 最好是寒暑假, 开学初检查或举行展示活动。二要合理布置, 硬性检查。要把名著阅读作为必修作业来落实, 在内容和形式上予以保证。可适当编写一些练习督促检查。《水浒传》阅读, 可以编制有关水浒的文学常识题、谜语题、歇后语题, 开展趣味游艺宫活动, 还可以把水浒的回目打乱,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对偶知识, 将回目重组, 既检查了对原著的阅读效果, 又巩固了对偶的修辞, 提高了言语能力。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布置了三个任务:一、自由结成品三国阅读小组, 大家同心协力读懂《三国演义》;二、每周组内选一个同学汇报读书感受;三、每两周每组出一期读书体会。三是课内课外结合。课内主要是明方向, 导方法, 品魅力, 展成果;课外主要是自由阅读, 享受读书之乐, 怡情养性。如七下课内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 理解了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人, 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课外则阅读《名人传》, 进一步理解三位艺术巨匠的苦难和坎坷一生, 学习他们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进而获得对苦难人生的深度认识。可以将课文与同类题材的名著比较阅读, 七下第六单元主题是动物, 可以与《昆虫记》比较阅读。还可以将同一作家的作品归类探究。《朝花夕拾》是回忆鲁迅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其中有三篇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选入教材, 将他们合并一起, 探究异同点、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既是对鲁迅散文的背景、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内容的总结和梳理, 也是“窥一斑而知全豹”,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好奇心, 深度认识这部名著的大好契机。

四、做足“活动”, 提升语文素养

克服名著阅读低效化、消遣化, 必须搭建各类平台, 展示阅读收获, 交流阅读心得,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内核, 才能有效提升语文素养。每所学校, 甚至每个班级都要组织好文学社团, 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故事会 (故事新编, 人物新说) 、精彩语段品评会、戏剧表演 (名著改编课本剧) 、编文艺墙报 (“人物速写、阅读心得、名言警句启示录”) 等各类文学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空间, 让校园的每一处空间说话, 以班级墙报、校宣传栏、校本课程或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平台, 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强化学生的阅读深度, 以学生阅读的成就感督促形成原著阅读的良性循环。认真开展读写联姻活动,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随时记录阅读心得收获, 每周上交最得意的习作, 既解决写作材料, 模仿写法, 在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又磨练思维和思想。组织名著影视观评活动, 比较影片与原著的不同, 培养鉴赏能力。

要认真探索名著阅读展示课教学模式。“导读———展示———点评———延伸”模式值得推广。“导读”, 就是从方向和方法等方面指导学生阅读原著;“展示”, 就是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对原著的作者、背景、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的解读和感受等学习成果, “点评”, 就是师生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 指出优劣和今后努力方向;“延伸”, 就是进一步探究名著的社会影响和价值, 用现代理念关照经典名著对人生的意义。

3.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篇三

一、端正名著阅读态度

长久以来,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许多学生都缺乏名著阅读的积极性,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名著逐渐厌倦,教师的阅读教学效率也因此降低。高中生的逆反心理很严重,教师越是要求学生阅读,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情况,学生就越容易反对教师。一旦逆反心理产生作用,教师的名著导读措施就很难取得成效。因此,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措施,转而改变学生对名著导读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俗话说得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要学生对名著阅读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名著阅读的效果自然可以得到提升。比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学习的无趣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名著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名著可以增加他们与同学交流的机会,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创造力的提升,让学生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学习。实践证明,笔者采用的教学措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小组学习之后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态度转变,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浓厚。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名著导读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名著导读的教学效率,教师有必要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让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更好地学习名著。学生只有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才能快速掌握名著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由此可见,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提高名著导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要积极尝试。

从广义上来讲,阅读方法分为泛读与精读两类。泛读指的是学生广泛的阅读之后稍微理解一些梗概,然后就依据这些梗概推断名著要表达的情感。泛读的特点是速度快,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名著的题材,理解名著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泛读不同的是,精读很花费时间,学生需要从字词句这些方面理解文章,从厚厚的篇幅中提取最精华的部分。但精读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时候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阅读综合素质。

比如,在学习《红楼梦》第三回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精读,让学生从字词句方面认真分析《红楼梦》,从而实现高效导读。实践证明,笔者传授精读方法之后,学生的阅读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不知道如何学习逐渐转变为会学习。

三、做好名著阅读计划

高中教材中有专门的名著模块,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每一个名著模块都是名著节选。为了提高名著导读的效率,教师必须将名著导读的范围扩大,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名著,还要让学生去阅读完整的名著,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部名著的特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名著学习习惯。简短的名著章节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好习惯,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开展名著导读教学的时候就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课本,课本中的名著内容很少,有的甚至缺少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因此,这些教师的教学很难取得成效。只有开展完整的名著导读,学生才能阅读完整的故事,了解每个情节发生的背景,教师的名著导读才能取得成功。

比如说在学习《西游记》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结合《西游记》原著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整本名著培养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整部名著的阅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积极,学习氛围一直非常浓厚。

综上所述,名著导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名著导读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拓展名著阅读的范围,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可以认真学习名著,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

4.教育教学名著导读 篇四

一、自主阅读,明确衡阳考什么

1、考点要点: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考点聚焦

从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看,近几年中考名著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也是衡阳语文2014年中考的必考点。主要考点有:课标推荐篇目的篇名、人物、故事情节,名著人物或故事的评价、感悟等。重点关注:

1、识记课文中涉及的名家名篇常识。

2、了解文学体裁常识和一些文化常识。

3、掌握教材中“名著引读”相关知识。

二、自主检测,了解衡阳怎么考 题一:(2009年衡阳)3.文学文化常识:(4分)

①“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中“诗圣”是指。

②找出“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一诗句作者在初中课文中的散文篇目:。4.下列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有关内容的句子,请任选一句,根据名著中的内容扩展成一段故事简介。(60字以内)(4分)

①败走华容道②偷吃人参果③倒拔垂杨柳④葬花、焚诗

题二:(2010年衡阳)3.文学文化常识:(2分)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苏洵、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柳宗元、________、_______。4.名句阅读:(4分)

请从下列情节中任选一个,简要概述出情节的主要内容。

(1)武松斗杀西门庆(2)皇帝穿着“新装”在街上游行(3)邮政局长私拆假钦差的信件 情节概述: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三:(2011年衡阳)3.文学文化常识。(2分)

《史记》是

编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

4.名著阅读。(4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小说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征服各地少年。

①神奇少年哈利•波特的外貌和身份是否还留在你的记忆深处呢?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②进入魔法学校后,(物品)与哈利•波特的经历和命运息息相关。题四:(2012年衡阳)

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其散文文笔清丽,代表作有《背影》、《春》等。B.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C.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风筝》都出自他的散文散《朝花夕拾》。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骆驼祥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遭遇,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4.名著阅读。(4分)[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①《水浒传》写的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在(地名)聚义的故事,它揭示了

的主题。(2分)

②英国作家

写的《格列佛游记》生动地讲述了格列佛在海山诸岛经历的形形色色的事件。他到过的国家有

、大人国、飞岛国、巫人国、慧因国。(2分)题五:(2013年衡阳)

3.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司马光——《孙权劝学》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C、“豆腐西施”——鲁迅——《风筝》 D、胡屠户——吴敬梓——《范进中举》 4.名著阅读(4分)

文段一: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文段二: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①文段一中的“他”指的是,这两段文字均出自老舍的长篇小说《》。(2分)②文段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2分)

三、方法与技巧点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见多识广,阅读广泛,才会有更多的知识沉淀,才能厚积而薄发。平时阅读时,还要做摘抄,使自己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其次应勤于分析,多加思考。对自己所读过的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应多回味咀嚼,分析思考,这样才能对名著体会深刻,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名著阅读常见题型主要有选择题、连线题、填空题、简答题、评价题、概述题等。

文学文化常识考题从内容上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

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

3、作品的主要情节概述;

4、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评价。复习识记应对技巧:

第一: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相结合区分鉴别记忆犹新;

第二:众多的内容中,有所侧重,请关注“重要”作家作品,同时采用表格梳理。《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根据《大纲》要求,中学生应在课外阅读的书目如下: 序号 名称 作者 《西游记》(明)吴承恩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3 《朝花夕拾》 鲁迅 4 《骆驼祥子》 老舍 5 《繁星》《春水》 冰心 《鲁宾逊漂流记》(英)丹尼尔•笛福 7 《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8 《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9 《童年》(前苏联)高尔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四、课堂练测

完成《中考总复习》相关练习。

五、课后拓展巩固

完成《毕业会考指导丛书》及《望子成龙》相关习题。

5.《城南旧事》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五

新星初级中学 裴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好《城南旧事》

2、《城南旧事》名著导读课件

3、下发名著导读表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音乐导入(《送别》李叔同)幻灯片1:《送别》

师: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的歌名是?《送别》,你知道它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吗?在电影《城南旧事》中,选用了两首20年代的歌曲作为插曲。一首是艺术家李叔同(1880——1942)采用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词的《握别》(亦称《送别》,另一首是音乐家黎锦晖(1891——1967)创作的儿童歌曲《麻雀与小孩》。生:《城南旧事》

师:同学们学过其中的文章,还回忆得起吗? 生:《冬阳骆驼队》、《爸爸的花儿落了》。

生:关于骆驼铃铛的解释,爸爸去世,我已经不是小孩了。

师:同学们记性真好!好书不厌百回读,我们今天再来重温书中的人和事,相信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师:一看到书名《城南旧事》,谁来大胆预测一下本书将会讲述什么故事?(预设)生:《城南旧事》一书讲述了林海音小时候住在老北京城南时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二、人物画廊巡游

精彩片段展读(穿插在“人物画廊巡游”部分中)幻灯片

2(一)英子

(视频1播放)英子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师:学骆驼咀嚼的小女孩便是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书中是这样写的(师:请大家自己放声读一读。)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预设)生:天真可爱、纯真无邪、热爱生活的英子。(教师肯定评价并随时板书)

师:我们的小英子并不缺乏关爱,除了朝夕相伴的宋妈,还有他的爸爸在始终牵挂着他: 然而,当英子长到13岁时——

1、教师范读

师连接:然而有一天,爸爸的花却落了。下面的部分请同学们和老师来一起读吧!(播放视频2)英子在医院里探望处在弥留之际的爸爸。

2、师生互读: 师:这就是《城南旧事》这部小说的大结局。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探讨,说说你们都有怎样的感受?

师:对于《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来说,父亲是天、是地,是家中的顶梁柱。终有一天,父亲也会老去。就像文中说的一样“爸爸的花儿落了”。他不在了,她担起家中沉重的责任,成为一个小大人。她,长大了!

师:“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这句话让我永远铭记于心。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给予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让我感受他的温暖,给我他的鼓励。抬起头,只看见他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他的声音不在那么清脆洪亮,变得混浊厚重。总感觉,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还很长。殊不知,离别的脚步已悄然临近。

(二)妞儿

师:那时的小英子才六岁,那是一个最爱玩耍的年龄,也肯定有在一起玩的伙伴,那么她的玩伴是谁呢?

(生:想„„)与他同龄的小伙伴叫妞儿。

幻灯片4:“怕什么,她又不吃人。” 她仍然是笑笑的摇摇头。

A、同位两人互读课文

B、指两女生分角色读课文(师生共评价)

师:这段文字是小英子和妞儿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读了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妞儿?(预设)生:内向腼腆、寡言少语、乖巧听话的妞儿。(幻灯片5)妞儿的照片(和英子在一起)(激趣)

师导:大家看,妞儿脸上显现出凝重的神色,与一旁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英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她的身世将会是怎样的呢?(预设)生:不幸、悲惨、可怜„„

师:想关注她命运的结局吗?请同学们回去自读《惠安馆》这一章节。师:英子和妞儿平时都玩些什么呢? 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读了这部分文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生:我感受到了她们亲密无间的友谊,她们两个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幸福啊!

(三)、小偷(“坏人”?)

师:生活中的小偷给你怎样的印象?(预设)鬼鬼祟祟、凶神恶煞„„(幻灯片6)名著中“小偷”的照片

师:蹲在草丛中的厚嘴唇的年轻人是英子的朋友,但是最后被指认为小偷而被警察带走了。师:你认为他是坏人吗?(板书:小偷:“坏人”?)(生:不像,他和英子是好朋友,应该是个好人。)(板书)请大家课后阅读《我们看海去》这一个章节。

三、人物命运归宿

(幻灯片7)爸爸的图片 生:(四人小组讨论)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你心里有所感触,大可放心大胆地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预设)生:我感受到了英子经历了爸爸去世这个不幸的事,突然变懂事了、成熟了,懂得了要照顾弟弟妹妹,明白了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师小结:(幻灯播放人物图片)是啊,妞儿、秀贞、小偷„„一个个人物都先后离英子而去,最后爸爸也永远地离开了她(板书:去世)。经历这个过程,英子似乎一瞬间长大了,其实这说明英子渐渐成长起来了。(板书:成长)照顾弟弟妹妹,挑起家庭的重担,这就是责任!(板书:责任)....四:拓展阅读

1、(幻灯片8)林海音女士的中年画像(字幕简介)幻灯片9:“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

师:这段文字出自42岁的林海音女士写作的《城南旧事》一书中的序言,她把自己难忘的童年时光写进了这部小说里。

幻灯片10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板书:城南旧事——林海音)

幻灯片11:沈洁说《城南旧事》是她的一个童年纪念,“我很幸运能参加这部电影的拍摄,它给了我一个特别的童年,也影响了我以后的生活。”林奶奶出生在日本,我后来又去了日本。她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们很像,尤其是性格上,都是那种很单纯、很仗义的人。去年在她快去世时,她还经常唱儿歌,流露出孩子般的纯真。”

五、小结

英子童稚的眼中,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新奇,有趣。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称为“疯子”的秀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善良的英子帮助秀贞寻找她的孩子小桂子。一个六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懂得爱,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长吧!英子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净化的心灵,正是她有了这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城南旧事电影片尾曲(音乐)

六、布置作业

师:老师期待着同学们在课后自主阅读《城南旧事》其它的部分,关注书中人物的命运。请大家做好笔记,这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读书记录表》,辅助同学们阅读。

1、2、七、(板书设计)

城南旧事

林海音 亲密 友谊

英子

妞儿

不幸、悲惨、可怜

秀贞——“疯女人”? 善良 ——?

小偷——“坏人”?

好人——?

成长 责任

爸爸——

去世

6.名著导读《夏洛的网》教学设计 篇六

灵宝市第三小学 马俊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夏洛的网》作品作者,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概况。

2.通过聆听、观察和想象,感知角色,产生美好的情感,激发阅读的欲望。

3.感知读整本书的方法,学会读封面封底、扉页、目录等。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解读封面

师:同学们,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培根也曾这样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本能引发我们深思的,有关友谊、关爱、生命的名著——《夏洛的网》。

师:哪些同学已经读过这本书啦?请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来细细品味一番,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师:阅读一本书要从封面读起,书的封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在封面上发现很多信息。请仔细观察这本书的封面,你都发现了什么?

预设1.书名

师:请齐读一下书名,读后有什么疑问吗?学习贵在质疑,因为我们好多重大的发现,都是从一个个的疑问开始的。如果我们的课外阅读都能向他一样带着疑问来读,一定非常有意思。

预设2.图画

师:你观察得真细致,你关注了画面,而且图文结合,有自己的想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预设3.作者、翻译

听了作者这个名字,想象一下作者能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本人与你想象的一样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呼唤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E·B·怀特。

E·B·怀特的肖像、生平简介:(E·B·怀特(1899-1985),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以散文名世,“其文风冷峻清丽,辛辣幽默,自成一格。”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怀特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关爱,他的道德与他的文章一样山高水长。)

师:和你想象的一样吗?想象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无论想象是对还是错,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奇和欣喜。

翻译:任溶溶(任溶溶译什么意思?)

任溶溶简介:照片,任溶溶,原名任以奇,1923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没头脑和不高兴》、《土土的故事》、《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等。主要翻译了《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全集》、《长袜子皮皮》、《木偶奇遇记》等作品。)

预设4.作品类别(译文经典)

师:很多书上都有这样的字,别小看了这些字,从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信息,译文,说明作品是外国作品,是经过翻译过来的,经典,告诉我们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童话,说明这本书很有影响力,很多人喜欢看。

预设5.右侧的一句话

师:你可真仔细,连右侧的这一句话都注意到了,你读出了什么信息呢?

预设6: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师:哦,你注意到了出版社,真细心)

相机猜测:这么一本老少皆宜的译文经典,会有哪些人物呢?谁又会成为它的主角呢?

二、关注人物,猜想关系

(课件出示人“物”表,请读一读。)

先猜猜哪几个是封面里的人物?

师:你知道这些人物的关系吗?猜猜看!

师:看了人物表,我们发现有三个人的名字加粗了,说明?

师:弗恩、威尔伯、夏洛,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书名为什么叫《夏洛的网》?我们往下看。

三、聆听故事,享受读书;走进角色,碰撞情感

听老师讲故事

课件出示:1.弗恩力救威尔伯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出示第三页插图——父亲要去宰杀威尔伯,弗恩阻止)你看到了什么?“图中的小女孩是男人的女儿,叫弗恩,女儿为什么要拼命抢夺爸爸手中的斧头呢?同学们,请你猜一猜?”(生看图想象猜测)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师讲故事:(课件出示相关故事情节,师配乐朗读)

妈妈说:“有一只小猪是落脚猪。它太小太弱,不会有出息。因此你爸爸拿定主意不要它。”

“不要它?”弗恩一声尖叫,“你是说要杀掉它?只为了它比别的猪小?”

“请不要杀它!”弗恩眼泪汪汪地说,“这不公平。”

“弗恩,” 爸爸说,“养小猪的事我比你懂。落脚猪麻烦大着呢。现在让开吧!”

“可是这不公平,”弗恩叫道,“小猪生下来小,它自己也没办法,对不对?要是我生下来的时候很小很小,你也把我给杀了吗?”

师:现在,谁再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随机解释“落脚猪”)

师:从刚才这段文字里,你觉得弗恩是个怎么样的女孩儿?

师:是的,因为善良女孩弗恩的坚持,小猪得救了。

(出示插图(第7页图片多幅,师配乐朗诵),继续讲述: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弗恩爱威尔伯胜过一切。她拿着奶瓶喂它,拥抱着它,爱抚着它,把它放在摇篮里,推着它去散步,还帮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威尔伯。(边讲述边出示几幅图片)威尔伯就像是弗恩的一个小宝宝。让我们和弗恩一样,真切地呼唤小猪的名字----威尔伯。(课件出示:小猪威尔伯的图片)

师:孩子们,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问,你觉得小猪威尔伯生活得怎样?(幸福,快乐,无忧无虑……)

取这个片段让学生知道弗恩是威尔伯的救命恩人,是她从爸爸的利斧下救了这头小猪,并悉心照顾它、抚养它。感悟弗恩的爱心与善良。

2.夏洛再救威尔伯

过渡:现在你知道弗恩与威尔伯是什么关系了吗?生谈一谈(弗恩是威尔伯的救命恩人)。

师相机述说:是啊,威尔伯真是幸运啊,要不是弗恩,它早就没命了。但是好日子没过几天,灾难又降临了,那他到底遇到了什么灭顶之灾呢?请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老师保密,不告诉你们,自己去看书!

师:那么不幸的威尔伯,这一次它还能死里逃生吗?

师:老师很确定地告诉大家,它没死。

师:既然他没有死,那这次又是谁救了他呢?请没看过的学生猜想。师继续讲故事:就在灾难即将降临到威尔伯头上时,他的朋友夏洛安慰并答应救他。(课件出示:朋友的名字师夏洛)如果你是夏洛你会用什么方法挽救威尔伯?

我们来看看夏洛是用什么方法来救威尔伯的?

朗诵故事(课件出示相关故事情节):“在雾天的早晨,夏洛的网真是一件美丽的东西。这天早晨,每一根细丝点缀着几十颗小水珠。网在阳光中闪闪烁烁,组成一个神秘可爱的图案,像一块纤细的面纱。连对美不太感兴趣的勒维来给小猪送早饭时,也不由得注意到这张网。他注意到它有多么显眼,他注意到它有多么大,织得有多么精细。他再看一眼时,看到了一样东西让他不觉放下桶子。瞧,在网中央,整整齐齐地织着几个大字,这是一句话。它写的是:王牌猪”。

师:蜘蛛夏洛在网上织“王牌猪”三个字用意何在?在网上织王牌猪怎么就能救小猪了呢?设想一下,当人们看见“王牌猪”这三个字时,会有什么反应呢?(出示王牌猪图片)

教师留疑:看看你猜对了没有?老师保密!自己到书中去找找吧。

师:为了救威尔伯的命,夏洛在自己的网上不停地变着花样,创造出很多很多的奇迹。那么夏洛还为威尔伯做了什么呢?最终威尔伯和夏洛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去读书吧,书中自有你想知道的答案。我可不想剧透太多哦!

3.夏洛的网

师继续讲故事:说了这么多,你有没有这样一个问题:蜘蛛夏洛为什么要救小猪呢?其实小猪也想知道。在这本书的最后,威尔伯就问夏洛:你为什么帮助我?夏洛是这样回答的,让咱们再来听听夏洛的声音。请齐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 “你一直是我的朋友,”夏洛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师:听了夏洛的这段话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师激情叙述:是的,人的一生中,多给予他人一些关怀,一些帮助,一些鼓励,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事情,这就好像在编织一张网,一张张爱的网,一张张温情的网,然后撒向世间,把生命保护,把友情传递,把爱播撒。这就是夏洛的网!(板书:爱)

四、整体感知,激发欲望

1.其实读一本书,我们还可以看封底,就拿这本书来说,封底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了。

2.请再读人“物”表和目录,质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师:大家有这么多的疑问,赶紧去读书吧,看完之后我们再来交流,开一次《夏洛的网》读书交流会。(板书:读)

师:老师已经读过了这本书,反反复复读了三遍,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感受。我也希望大家养成这样的习惯:读完一本书之后,写写感想,启迪……这也正是我推荐大家阅读的理由。

(大屏幕出示自己的《〈夏洛的网〉读后感》),诵读其中一段:

小结语:

7.教育教学名著导读 篇七

一、因为高考而产生的学习上的功利想法

语文学习的重积累、见效慢和高考分差小的特点让很多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不学一个样。 名著阅读在高考中似乎无法落实的现实让更多学生、 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读名著尤其读小说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 因为过分重视高考的短期功利目的,他们忽略了阅读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和提升认知能力的作用,让更多学生的精神领域处于沙漠状态。

二、精神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产生的分流效应

阅读名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精神生活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可以读书阅报、旅游远足;可以观看影视 、上网 、聊微信 、玩游戏等。精神生活出现了多元化,每一种方式都在分解着读书的人群, 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势在必然。

三、 信息交流方式发生变化产生的分流效应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纸张文字为主体的信息交流方式。 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先哲对话。 如阅读《 红楼梦》,可以读原著,也可以观看改编的电视剧,甚至可以看儿童版的图文并茂的画册。读《 论语》 可以读原著,也可以通过听于丹在《 百家讲坛》 里的演讲来完成阅读。 与纸质媒体给受众呆板、抽象的感觉相比,影视等声像媒体给观众的感觉却是形象的、 生动的、快捷的。 因此,学生们更不喜欢通过纸质媒体来了解名著。

四、 愿意经历名著经典思想淬炼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名著经典中体现的是文化传承,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人性的真实描写, 是能够塑造我们精神家园的思想资源。她是深奥的,又是平实的。 读懂了她的平实和深奥,是享受,是感悟,是淬炼,是收获;读不懂,是折磨。

《 论语》 的平实 , 朱熹这样评价:“ 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 “ 孔门教人甚宽 , 今日理会些子 , 明日又理会些子,久则自贯通。如耕荒田,今日耕些子,明日又耕些子,久则周匝。 虽有不到处,亦不出这理。”《 论语》 的深奥在于中华文化中引经据典的套语是“ 子曰” “ 诗云 ”,子曰的内容引自《 论语》 , 对比《 论语》 以前的典籍,发现中国人关于道德人格的基本观念, 是在《 论语》 中成形的。 经典在文化中的渗透性甚至变成了社会生活的价值坐标。

国外名著经典也是需要去如此淬炼解读。 《 飘》 不仅是一个女人不屈的奋斗, 还是一段活生生的美国历史, 甚至是美国文化的体现: 勇于变革的女人斯嘉丽功成名就, 因循守旧的男人阿希礼穷困潦倒。 主人公斯嘉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自强、自私中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责任。为了一句诺言, 斯嘉丽留在一座围城中为自己心上人 ( 阿希礼) 的妻子接生;母亲死了,父亲疯了,往日一呼百应的大小姐赤脚在荒地里为一家老小刨土觅食。她的爱情,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 她以为她爱的人却不爱她, 爱他的人她却没有珍惜, 如果上天再给她一次机会, 她会如何抉择呢? 人性的自私、软弱、坚强、高贵如此矛盾地集中在她的身上,引发读者深思。

《 朱子语类》 记有一则师徒对话:“ 或问:‘ 《 论语》 不如《 中庸》 。 ’ 曰:‘ 只是一理,若看得透,方知无异。《 论语》 是每日零碎问。譬如大海是水,一勺也是水。所说千言万语,皆是一理。 须是透得,则推之其它,道理皆通。 ’”所以,名著经典要读的通,才有味道。学生读不通,就读不出味道。这看上去是一个死循环,然而解决的关键,就是要读起来!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 学生要“ 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进而“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 对文学名著阅读的明确要求,使“ 名著导读”内容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必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读”二字把教师与学生在这个环 节上的任 务分解得 很清楚,即教师的职责在“ 导”,学生的任务在“ 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落实这个教学任务的关键不在教师的“ 导”,而在学生的“ 读 ”,甚至以讲 代导 ,越俎代庖,忽略了名著导读的真正目的。

教师在名著阅读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可以做如下尝试: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努力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 当阅读对象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学生对于阅读对象中的人物命运、 情节发展、 背景疑问等等自然会有存疑探究的欲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作品有关的精彩片段, 通过视觉、 听觉来激发兴趣。 比如在教学名著导读 《 红楼梦》 时, 可以选取课内节选内容 《 林黛玉进贾府》 这个精彩片段让学生欣赏。 学生本身对这些描写家长里短、 内容又繁杂琐碎的小说没兴趣, 通过欣赏里面精彩的语言、神态、动作、服饰和场景等, 老师再适当加以补充解说相关内容,如人物关系、身份地位、命运结局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走进作品、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悟其中包含的思想内涵; 还可以提出某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质疑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在读中积累感悟提升, 在课堂上提供交流分享的时间,促进学生坚持阅读、深入阅读;此外,还可以进行写作引导,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可以对某些空白对话情景进行想象补充, 可以对人物结局提前假设。“ 劳于读书,逸于写作”,学生在阅读讨论之后对作品、对社会人生必然会引发许多感想,进而产生写作激情和灵感, 完成的作文一定独到深刻。 学生感受到阅读名著的乐趣和实效,当然能促进阅读。 事实证明, 兴趣越浓,阅读动机就越强。

第二,规定明确的阅读量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 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 选定一定数量的篇目推荐给学生, 一般每学期1- 2本为宜。 假期再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及兴趣推荐几部,学生做选择阅读,至少读2部作品。 同时还要有明确的阅读方式。 咬文嚼字的精读,力求透彻; 不求甚解的泛读,力求广博。设置出合理明确的阅读目标, 是了解内容把握主题, 还是分析写作特色,还是解读人物形象,甚或是审美体验都要做具体要求。 学期内可在课 前或单独 的课上分 享交流,既达到检查督促的效果,还能引导学生深入多角度地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不贪多,务求实,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倒养成不好的习惯, 要力求做到读一本书就要有一本书的收获。 一切以兴趣为前提, 以学生能接受为依据,循序渐进。

第三,推荐书目的时机要恰当把握

虽说开卷有益, 但在功利的学习现状面前, 推荐阅读书目仍然需要把握时机, 抓住阅读求知的相对欲望期, 可能会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学期初始,学生有很高的期许, 客观上课业负担也还不大,可以推荐;学期结束,学生如释重负,难得放松,可以推荐;再有就是授课期间,接触到名家,每位教师几乎都会详尽介绍其生平经历、 创作情况和代表作品等,如能在学生兴趣被调动同时适时地推荐一些相关作品,学生会欣然接受的。

第四,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包括了全书的内容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部分内容点评。 这些内容是在引导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有效阅读。总体来说,学生可以翻看前言、目录、后记、作者情况及创作背景等, 对作品争取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悟, 写摘要等。 通过读在心里留下感受,通过写深入认识,强化理解。 读小说, 学生最易被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理出情节线索,掌握故事内容, 然后再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深层内涵, 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多方受益,必然能提高欣赏能力。 好书不厌百回读,读过的书重新再读,或选择其中感 兴趣的章 节或段落 反复读,探究疑难,领会真意,日积月累,必能有所收获。

第五,阅读要有交流反馈等后续活动

举办课前五分钟好书推荐活动,推荐者阐述推荐理由,目的就是让大家对你介绍推荐的作品产生强 烈的浓厚 的想要阅 读的欲望,及时整理出推荐书目,学期末根据推荐和学生阅读情况选举优秀推荐者。围绕一本书,设置若干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活动内容可以介绍内容、 分析人物、 赏析作品特色、 讨论现实意义,营造百家争鸣局面,在交流中成长,在争论中深刻。还可以成立图书角, 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换阅读。

8.教育教学名著导读 篇八

“导读”二字把教师与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各自任务分解得很清楚,教师的任务在“导”,学生的任务在“读”。而一般人会认为,要把这一环节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不在教师的“导”上,而在学生的“读”上。可是在现实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读”却是十分困难的。

学生不读名著,阅读量太小,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起。多少年来,从事语文教育的人几经努力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人教版教材设置这一课程环节便是努力的一种形式,然而效果很渗淡,原有景象并没有得到改观,甚至还有越发展越甚的趋势。这一问题的症结何在?值得我们去思考。也只有把这一问题解决了,“名著导读”环节处理才有可能得当。

学生何以不读名著呢?这与当今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如今已经走进了网络文明。网络文明首先改变的是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然后由此而引发了人类生活全方位的改变。

在网络文明到来之前,人类信息交流主要靠口语和书面语两种方式,一个人要想与远方的人或者古代的人对话与交流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写在纸面上的文字。工业革命后期,信息交流方式增加了电话、广播和电视等方式,人们可以超越时空进行口语交流了,很明显此时人类的交流方式与以前相比已呈现为多元化倾向。而到了网络文明时代的今天,网络交流占据了人类交流空间的重要位置,让人类的交流更加多元化,更加个性化,更加快捷化,更加隐密化。

既然如今与远方的人或古代的人对话与交流已不再是原来的“文字”一种方式,那么就应该允许交流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接触《论语》可以通过读原著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听于丹在《百家讲坛》里的演讲的方式来完成,为什么非要让学生通过读原著的方式来完成呢?也许会有人说,听任何人的演讲,都不如读原著。是的,这个观点没错,但那是针对专业人群而言的,对于非专业的人群,对《论语》只需大致了解即可,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听别人的演说的方式来完成对《论语》的了解是完全可以的,它完全不会影响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知识结构。了解《大卫·科波菲尔》也一样,可以通过阅读原著的方式进行了解,也可以通过观看改编的电影或电视方式进行了解。而青少年一代对这些名著的了解常常喜欢采用电影、电视或网络的方式,而不喜欢采取阅读的方式。

那么,如今的青少年为什么喜欢通过电影、电视、网络这类声像媒体了解名著,而不喜欢通过纸质媒体来了解名著呢?这与这些媒体的性质有关。声像媒体给观众的感觉是生动的、形象的、快捷的,而纸质媒体给受众的感觉是呆板的、抽象的、漫长的。一本名著,很用心地去读,很专业地去读,大概没有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而通过声像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大概就可以完成。而且在接受声像媒体的过程中,受众的心情是愉快的,而且是省时、省力的。这就是人们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书籍的原因之所在。

阅读名著属于人类的精神生活范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们除了有物质需求以外还有精神需求,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要有精神生活。为了满足精神需要,人们就要寻找精神需求的满足方式。在古代,人类满足精神需求的方式是很有限的,看表演、听说唱、读书籍等,如此而已。由于方式的单调,古代的读书人就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除了看表演、听说唱、读书籍以外,还可以看电影、看电视、唱卡拉OK、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网上冲浪等等。既然精神生活方式出现了多元化,那么每一种方式都在分解着读书的人群,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势之必然。读书的人只能说少了,不能说没有,因为读书必定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既然是一种方式,就会有人喜欢,既然有人喜欢,那么就一定有读书的人在。

总之,笔者认为,随着网络文明的到来,人类生活中的传媒方式不但越来越多元化,而且与传统的传授方式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纸质传媒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其局限性的存在,很多人就会选取其他方式来进行交流与对话。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可选择性空间,这就大大挤占了读书这种方式的空间,这便是如今青少年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不等于“阅读方式”在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中将会消失,因为它既然能够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传媒的一种方式,那么它就有存在的理由,就会受到一部分人的喜爱。这如同咱们的国粹京剧一样,它不会走向消亡,但人们也不要企图它能像过去一样,占据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空间。

基本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名著阅读”这一环节的重点在“导”上。

“导”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介绍”的意思。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更加详细、透彻、精彩地去介绍名著。学生通过你的“介绍”,就可很好地了解名著的概貌。学生对这些名著的掌握,通过教师的介绍进行了解。

第二层含义是“引导”。上文已叙,“阅读”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之一,是人的交流方式之一。人们选择不选择这种方式,关键看他喜欢不喜欢这种方式。所以教师有一个任务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得好,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去选择这种方式,他们选择这种方式,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原著。需要说明的是,“引导”不是“强逼”,根据上文的分析,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我们没有必要“强逼”学生选择“阅读”这种交流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因为今天可以供选择的空间很多,我们没有权利“逼迫”一个人去选择某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不读名著,不必大惊小怪,不读名著不等于不接触名著,只不过没有采用“阅读”的方式接触而已。请大家相信,如今接触《红楼梦》的人一定比古代多,因为有《红楼梦》电视剧在。“名著导读”课程环节,重在教师的“导”,“导”好了,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名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采取“阅读”的方式去接触名著。

9.教育教学名著导读 篇九

出发点:利用课文,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最终引导学生读完全书。

实施方法: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进行导读

环境。

以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体悟当时的社会环境,来代替向学生进行死板地讲述。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环境与鲁提辖后面的行为及拳打镇关西的情节的关联。然后可以依据目录,向学生进行介绍 ,比如在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有上至朝廷下至牢狱的环境的反映等等。

情节。

通过课文训练学生梳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表进行梳理;精读高潮部分,分析三激和三拳,体会用词和修辞。然后通过课文的情节透露相关的情节。如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如与鲁智深相关或其他英雄人物的情节。按照目录梳理,哪些人物的情节在几章。

人物。

通过课文训练学生分析、鉴赏人物的能力。如鲁提辖的“摸”和李忠的“摸”,反映了两者不同的性格特点。抓住这样的细节,去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完了之后,可以以完善人物档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或者梳理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专题阅读探究。如从金翠莲,进行《水浒传》中的女人专题阅读,从镇关西这个人物,分析《水浒传》中的恶霸专题阅读。

牵线引导

《水浒传》人物众多,不可能一个个读,一个个分析。教师要利用线索性人物进行拓展。如提问拳打镇关西之后的鲁提辖去到了哪里,结局是什么?或者提问鲁提辖和他的小伙伴等。、

文道并存

读《水浒》,不要只停留在故事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手法,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思想认识水平。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作为评判标准,对正义的行为表示赞扬,对滥杀无辜的情况表示否定,教师不能模拟两可。对于不是好汉的人物如张青,孙二娘夫妇,张横等都是没有是非观念的,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收获:1.如果课文有承担导读任务,那就必须要跟平时的教学有所区分。要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一篇文章读一本书方面下功夫。如自己教学《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对于作品里面哪些才是英雄人物,自己没有很好的区分。还是作品读得不够仔细。

总而言之,通过一篇课文进行导读,不失为导读课的一种方式。可以借鉴。

10.教育教学名著导读 篇十

——浅谈高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教学

成都市城厢中学 何丽琼

内容摘要:“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具有与“阅读鉴赏”等三部分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阅读名著,不仅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文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因此,名著导读究竟“导”什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步骤,有计划的阅读这些名著,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关键词: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 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能够替学生节省时间,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而不少学生也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只看缩写本,只看“名著简介”,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从而使经典名著失去了原有的文学熏陶意义。面对如此种种,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为改变当前名著阅读的现状效微薄之力。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关于名著导读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名著导读究竟“导”什么?

新课程设置了“名著导读”部分,目标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时代文化,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目标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至关重要,且这种设置有明确的指向,和文本中的“阅读部分”是相并列的。但是由于“导读”中一个“导”字,使得这部分内容处境尴尬。究竟导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导”家长的重视度

在应试教育和高考压力的影响下,不少家长往往只要求孩子多做书面作业,把孩子看课外书视为是在看闲书,对于孩子手中的书,不分良莠,一律加以斥责,予以没收,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可能因此而丧失。因此,对于每一届学生,教师都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告诉他们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附上一些名著的目录,要求家长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

2、“导”学生的关注度

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还存在某些不足,对该看哪些书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熟悉的才是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是从某些名著中节选的,教师可选准时机,适时推荐:学了《林黛玉进贾府》,可向学生推荐《红楼梦》;教了《雷雨(节选)》,推荐完整版的《雷雨》;学了《失街亭》后,推荐《水浒传》,如此等等。教师正确的推荐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红楼梦》一书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看过,也不愿看,觉得没趣。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向学生详细地讲述了宝黛爱情的悲剧,并介绍了暗示人物命运的诗词,谐音的方法等,不少学生被主人公的命运深深打动了,为小说高超的艺术成就折服了,从而对《红楼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3、“导”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其实早在初中阶段的“名著导读”中就介绍了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

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二、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三、做点读书笔记” “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拓展视野。”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在读上下功夫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而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指的就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

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名著导读究竟该怎么“导”?

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范围涉及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艺理论以及科普读物等各类体裁,同时还列举了20多位作家的作品。他们分别是:必修一:《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红楼梦》《高老头》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必修五:《三国演义》《堂吉诃徳》。而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很繁重,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有序指导,势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句口号,因此该怎么“导”就成了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成立班级流动图书站,保证学生有名著可读

如今一本名著都是价格不菲,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必须买齐所有的名著,势必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并且许多学生家长反映,给孩子买的书一般都被束之高阁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每学期都开列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几个人一起凑钱买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角,由专人负责,每周借阅一次。并且做好读书笔记,教师相机检查。这样循环使用,巧妙监督,既减轻了学生的购书负担,又巧妙的利用了“书非借不可读”的心理,促使了学生快速阅读。

2、开设阅读欣赏课,保证名著阅读的时间

高中课程任务繁重,学生又不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如果仅仅给学生安排阅读任务,而不在阅读时间上作安排,那么名著阅读就会流于形式。而名著阅读贵在坚持,因此时间上的保障极为重要。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基本思路,每周应开设一节阅读欣赏课。课堂上的时间保证,安静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状态、习惯、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而带动了课外的阅读。

3、巧用读书笔记本,督促学生有效阅读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惰性,如果老师仅仅作方法上的指导,而不提出书面上的要求,势必让名著阅读流于形式。为此,在高一新学期开学初,我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笔记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并配上一段解说的文字。规定学生每周必须做一千字以上的摘抄。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

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对每天半小时阅读的整理巩固。摘抄的形式包括:a、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b、内容提要式摘抄。梗概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C、内容赏析式摘抄。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不定期检查摘抄,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从而督促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4、开展欣赏交流课,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一个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平台。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情感体验的深入,对名著精神思想感悟能力的提高,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开始的时候可以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从高二起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经典名著,提高人文素养,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老师的使命,更是以“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需要。只有我们大胆创新,敢于尝试,我想名著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名著的最大受益者。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论坛.2001,8。

11.名著导读轻视不得 篇十一

(一)关于“名著导读”的生存现状

现状之一:对“名著导读”视而不见,被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认为这是学生自觉自主的事情。这种做法有悖课改精神,同时有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北京大学中文系孙玉石教授认为,提高民族素质、修养,还是需要阅读名著原作。如果文学名著对现今青少年成为陌生的文化,那将是整个文化素养的萎缩。这句话说得很中肯。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先生就在《中学国文的讲授》中指出“中学堂用的书只有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是远远不够的,认为“国语文”教学要“看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话小说。例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他甚至掷地有声地撂下一句狠话:“若不能做到我所期望的程度,那便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

现状之二:对“名著导读”粗浅的理解转化为“读‘名著导读”,认为这是学生学习掌握名著的一条终南捷径。多年前,《中华读书报》刊登了关于“读‘名著导读”争论的系列文章。就特定的阅读群体——中学生而言,我比较赞赏《名著导读导什么》一文的观点:“名著导读,是学习的捷径还是偷奸取巧?人都是这样,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惰性。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得到的就不会采用复杂的方法,通过容易之道能够达到目标的就不会去走艰难之途。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人伸手就能摘到树上的苹果,那他何必还要爬到树上去呢?读名著导读,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学习的捷径,因为他可以在一分钟内掌握一部世界名著。我却以为这是一种偷奸取巧,因为你在一分钟就掌握了别人在几百分钟几千分钟甚至几万分钟才掌握了的世界名著,那么你所掌握的内容也只能是别人所掌握的几百、几千、几万分之一。由此观之,读名著导读是学习的捷径亦或是偷奸取巧不就不言自明了吗?实质上这是一种‘偷奸取巧的做法。”实践证明,只“读‘名著导读”的做法或是能应付考试,但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于学生良好的心性养成是有害的,不值得提倡!

现状之三:将“名著导读”划分为“考试区”和“非考试区”两大类,认为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记得两年前参加我市南山区教育局组织的课改经验交流会上某中学的老师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认为中考在考“名著导读”时只考教材当中的选段,或者指定考试范围的篇章。这种建议,理由冠冕堂皇,虽然最终未被采纳,但它却反映了一些教师仍然被应试教育的枷锁所束缚。现在仍然有些老师为了应试,做学生名著阅读的“保姆”,替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归纳中心大意、分析中心人物、赏析经典细节、评价艺术特色……,然后利用课堂苦口婆心地灌输给学生。

现状之四:对“名著导读”中“名著”二字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把孩子禁锢在所谓经得起时空考验的作品上,只要大部分学生喜欢读的作品就应该归纳到“名著”。何谓“名著”?它的标志是什么?M·J阿德勒,美国学者认为有六条衡量的标准:1.“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只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2.“名著”通俗易懂,不卖弄学问。它们所论述的是关于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题材。3.“名著”,永不过时。4.“名著”令人百读不厌。5.“名著”最富有教育意义。6.“名著”论述人生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标准衡量,谁也不敢否定现在孩子们热衷读的作品中没有名著,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中的绝大部分不可能成为名著。孩子们的认识水平和辨别优劣的能力是比较低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把孩子们往已被公认的“名著”的路上引,而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三流、四流的“名著”上呢?

(二)充分发挥“名著导读”的作用

培根早就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关于读书尤其是读名著的作用,古今中外,名人圣贤,甚至是乡村野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语文新课程总目标也明确要求我们的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阅读新课标推荐的名著是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的惟一途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名著导读”的作用。

在思想上,广大教师要深入领会课改精神,高度重视“名著导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是语文教学中最不能忽略的关键环节,和语文教材中其他知识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同时,“名著导读”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竭甘泉。所以,学校、家长做好课标推荐名著的购置,使每位学生手中拥有这些名著,这是充分发挥“名著导读”作用的物质保障。

在策略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册提供的“名著导读”,这里既有对名著的内容简介,又有精彩纷呈的选段,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点评”以及“阅读建议”和“探究思考”。如果开好这个口子,在不动声色中就将学生领入名著原作的知识海洋和精神殿堂。这里教师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在时间安排上,每学期选择一本名著作为课内阅读读本,集中用两周课上的时间把它读完,其它的以化整为零的办法安排学生课后阅读。教师应穿插读法指导,以利学生掌握精读、泛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法。

在成果呈现上,既可通过办专题板报、举办“读名著、讲故事”、“我与名著的心灵对话”等形式灵活多变的沙龙活动,也可以将学生的读书笔记装进“学生成长档案袋”。

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扩大阅读量,以便与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

没有名著陪伴的学生,收获的将只能是精神的匮乏和灵魂的贫瘠。让我们一同踏上洋溢着人文精神和理性光芒的名著之旅,在这里,我们将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律动,我们将听到美妙的铃声!

12.名著导读,如何“导”? 篇十二

王丽老师的话, 告诉我们中学生进行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课程新教材的每一册最后都编有“名著导读”栏目。对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作简要介绍, 并对精彩片段进行精评细点, 启发学生走进名著, 汲取精神养料。

名著导读是新课标增加的一项新内容, 目的是让学生走近名著, 对名著有所了解。谁都知道, 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深远, 上好名著导读课大有必要, 广大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名著导读不同于名著本身, 它的主要作用在“导”, 老师如果从导的方法上下功夫, 导读方法灵活到位, 就会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喜爱, 这对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都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 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大多是这样的:临考试前, 老师勾画出课本上导读部分的知识点, 比如作者及其国籍, 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性格特点, 主要情节或思想感情等, 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为了避免投机局面, 现在考查名著改成了名著文段的阅读考试, 师生们也是见招拆招, 以应付考试的方式学习名著。接触名著并没有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快感和求知的满足, 只是变相地为了应试而准备充电。走近名著并没有使学生走进名著, 他们并没有得到精神的熏陶和启发, 名著更没有发挥其深刻而长久的影响功能。名著导读的教学仍然苍白应景, 学生并没有真正揭开名著的真实面纱。

那么, 如何上好名著导读课呢?

1.“导”的作用

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 实际上是起个示范作用。名著导读作者本身也只是一家之言, 我们如果把它作为标准去介绍名著, 显然有失客观, 有失公正, 有失准确。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书、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导读者不能将自己的主观倾向强加给学生。在教学名著导读时, 我们必须摆正它的位置, 只能作为“导入”“引导”“激趣”的抓手, 借名著导读这个平台, 把学生引进名著的大门就可以了。

2.“导”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不仅不要老师强行规定阅读任务, 而且还会自觉地找出阅读材料来看。有意识无意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1) 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应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班级布置时, 采用一些名言警句等标语对学生进行鞭策、鼓励, 应用名人读书事迹来激励;建立班级图书角, 由专人负责保管和负责日常的出借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作为学生的读书时间, 并相互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2) 用“亮点”引发阅读兴趣。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 其原因之一是它们都有各自的亮点。比如:《西游记》的奇幻神话色彩, 《水浒传》的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色彩, 《鲁滨孙漂流记》的冒险探索色彩等等, 这些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们老师在导读时就可以借助这些亮点来诱导学生去阅读。

(3) 用“权威、典型”引发阅读兴趣。相信权威、崇拜名人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 把优秀作家、作品的权威地位和名人对作品经典性的评价介绍给学生, 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可以借鲁迅的话“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来宣扬《史记》, 可以用中国古语“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来刺激学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4) 用“精彩片段”引发阅读兴趣。名著里面不乏精彩片段, 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们可以抛出这些精彩片段做诱饵, 吸引学生走进阅读名著。比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高老庄娶亲”。再比如:《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等等。这些精彩片段人人耳熟能详, 从它们入手, 学生自然会兴致大增, 从而找到阅读的乐趣。

(5) 用教材名篇之“点”引发阅读兴趣。在教材里, 有很多名著的选读,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教材名篇,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比如, 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就可以联系《水浒》, 学习课文《香菱学诗》, 就可以联系《红楼梦》。因为是课堂学习, 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了解, 但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 自然有探求的愿望, 利用这一点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6)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读完一本书, 如果连一个问号都没有, 那是不能说有真正收获的。因此, 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读名著进行自主评价, 以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上一篇:大一通信工程导论论文下一篇:四季度安全月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