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2024-08-13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精选16篇)

1.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一

八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八年级生物教材下册,在编写上更注重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教学,而且增加了讨论、调查和游戏。针对过去教科书比较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根据新教材精神,大力强化探究性学习,安排了较多的各类学习活动,如探究、讨论、阅读、观察、实验、实习、制作、解读、设计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我们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实验计划,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新课标规定的实验教学目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认真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来进行实验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生物实验。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使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形成了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通过半年来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书资料及其它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了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与同学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这对于学生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半年来的教学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要及时总结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缺补漏,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

2.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二

关键词:阅读课模式,有效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目的是乐于阅读, 基本养成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概括大意、理解词义、预测故事情节等基本阅读方法, 基本掌握常用阅读策略, 初步形成语感。但在实践过程中阅读课要么成了枯燥, 烦闷的汉译英课, 语法课;要么就是气氛热闹但不讲究阅读策略的听说课, 游戏课。是侧重完成阅读课文中的语法教学, 还是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抓语言点, 英译汉?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对阅读课模式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究和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加入一些高中阅读教学的理念, 将每堂阅读课分为:读前 (Pre-reading) , 读中 (while-reading) , 读后 (after-reading) 。从教学的结果来看, 效果比较好, 不仅增强了阅读理解教学的有效性, 参与性, 而且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创造性, 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操练, 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现以其中一篇 (Project English八年级下unit 7 Cooking is fun Section C) 为载体, 谈谈如何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前pre-reading

教师需要对即将进行的阅读进行有效的铺垫和引导, 使学生对本课的背景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

1. warm up:

enjoy the song。欣赏一首欢快的韩语关于食品的歌曲, 朗朗上口的旋律, 便于学生跟唱, 烘托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阅读课的导入方式有许多。可以是:头脑风暴式、竞赛式、背景铺垫式、分享经历式、预测式、多媒体导入式等。但无论哪一种,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切合自己本堂课的教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热身。

2. listening:

听短文判断正误, 完成教材2 work alone的教学 (此篇听力文章是有关西方的就餐习俗) 。此篇听力本是阅读后的内容, 我在上课时将它提前放在此, 是因为发现材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 也能对即将学到的文章作一个有力的铺垫。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整合改编教材, 做到不受教材的限制, 以学生为主体, 整合教材, 让教材更加适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

二、阅读中:while-listening

在这一阶段要注重过程, 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侧重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设置任务时要由易及难, 引导学生进行由略到细的阅读。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课文, 主要的步骤为:1.粗略地阅读全篇, 掌握大意梗概。2.通过跳读抓细节, 找主题句, 猜词义。3.详细、逐行反复阅读课文, 通过选择、True/False判断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4.找出段落、重点和疑点, 掌握全部内容。用Yes/No和Wh问题、短文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阅读情况。5.从所读内容中获取知识受到启发,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语言点。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如果说前面的阅读前, 阅读中是输入过程, 那这一环节就是输出的过程。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复述、改写、续写、仿写等形式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如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的题目:Table manners in China。为了扫清学生仿写的障碍, 我先进行了:Guessing game:Is it polite or impolite?让学生们就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哪些是有礼貌的, 哪些是不礼貌的行为进行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来仿写。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阅读中学到的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三

本单元重点谈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尤其关注了世界上年轻人对环保的态度和做法。它以“拯救我们的世界”为主题,重点剖析了垃圾种类及来源,并探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减少污染的方法。本节是单元第二课,综合技能部分的阅读重点介绍了北美学生如何爱护环境,减少污染。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点,更要求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并学会勤俭节约,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丽。由于本篇课文阅读难度较低,故在教学中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炼和整理以及号召学生们行动起来减少身边的污染。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Brian, Jenny and Danny决定发动全班同学清扫校园里的垃圾)学生已初步了解“污染”这一概念。课前,先要求学生去关注环境问题,搜集拍摄生活地相关污染图片,和家长或同伴讨论环境的变化。这些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激活相关知识网络。将要授课的初二3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水平不错。对于需要掌握的词汇和接触词汇,以及文中出现的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前期学习中均有所接触涉及,不会对阅读形成障碍。

4.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资料总结 篇四

(1)实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发育的植株都是高茎的。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1)。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2、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5.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继续抓好“三疑三探”课改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高效快乐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3)班仅有35个学生,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比较大,虽然高分还可以,但由于不爱学习的学生有几个,因此班平均被拉下来了。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2、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与学生产生共鸣。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4、充分利用学校上学期刚刚配备完成的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进度安排

周次 授课内容

1----2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3----5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6----7 生物的进化

8----9 传染病和免疫

10--11 复习期中考试

12--13 用药和急救

14--15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6.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六

教学后反思:通过对这部分复习,学生首先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所加深,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读图能力,图解能力,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还算合理。就是因为教材内容难,教师还是参与了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的不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2

1.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教材作为复习的资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框架,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识重新梳理、组合,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记忆,灵活运用。

2.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复习课的实效性以及如何避免复习课的枯燥和乏味,依据课程标准,以小组比赛的方式,复习了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学生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通过父母都是双眼皮,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一典型事例,指导学生做题、分析做题的方法、巩固练习,利用所学遗传学知识,引导学生解释了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指导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通过摆卡片,小游戏等活动复习了人的性别遗传这部分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花生等实物,在轻松的气氛中复习了变异这部分内容。

3.复习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形成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学习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复习课的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课教学中,虽然注重了这方面,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在习题的选择、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出了努力的方向。部分学生准备不够充分,督促学生不够;有些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还不透彻,课后还要加强辅导,督促落实。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3

我在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同学父母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我们哪位同学的父母,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与此同时也回顾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会遗传。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接着我采用先让学生找找与父母间的不同、与同学间的不同,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7.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七

一、注重细节、力求完美

第3版教材变化最多的地方是数字的书写形式, 从始至终共有十二处, 均将阿拉伯数字变为中文数字, 这些变化中除去第七页 (“6”名女中学生改为“六”名女中学生) , 其余均属法律、法规条款的摘选, 这一变化显示了编者使用法律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使用文字的规范性。教材83页相关链接中有一处非常细微的变化, 这段材料选自《世界人权宣言》, 第二版使用破折号注明出处, 第三版开门见山在首句用文字表明归属。事实上, 破折号的作用有 (1) 解释说明; (2) 话题的转换; (3) 语意的跃进; (4)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另外, 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 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此处使用破折号不尽合理、不够科学, 因而做此修改。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能引起编者的高度重视。这充分显示了编者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成就完美。

二、增配插图、更显生动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一番苦功, 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 语言朴实简约、通俗易懂, 强调图文并茂等, 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插图多了, 文字少了, 注重活动设计, 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了。一般来说, 课本中的故事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出现, 比较容易刺激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3版较之于第2版, 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教材第12页设计的探究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第19页“地理环保小组的行为” (法律要求做的, 必须去做) 、第113、115页“做正义感的人” (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徐洪刚的英雄壮举) 等处在原有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增配了插图 (照片) , 使情景更形象生动, 教材活泼有趣, 做到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直观, 更适应学生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更换材料、贴近生活

第3版教材更加注重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维权意识。教材在“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这一目中, 列举侵犯人身权利尤其是生命健康权的现象时选择了四种情景:三幅漫画 (P24) 、一则交通肇事的文字案例 (P25) 。第3版用“非法拘禁”替换了第2版的“煤矿爆炸”, 或许有些学生曾亲身经历过被家长拘禁的事情, 自然会有更深刻体会, 对自由会有更强烈的渴望。而“煤矿爆炸”事件虽然学生可以从媒体上了解它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危害, 但这总不及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得直接、深刻。“交通肇事”案例列举了学生同龄人生命健康权遭到侵犯的事实, 更易打动学生, 引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加强防范、避免伤害、关爱生命。

四、结合国情、激发情感

第3版教材“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一目中以插图的形式列举了一组国内、国外的智力成果 (P8) , 在第2版教材中只有外国的, 新教材将缝纫机、互联网换成了中国的造纸术和明小说《西游记》,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五、理顺关系、突出主题

第3版教材将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主题探究活动的主题和第一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第一目的标题中的“人格权”改为“人身权利”。第一框题首先将原来两段正文详细介绍人格权的重要性、构成及其特点, 改为一段简短的正文和相关链接简要说明了人身权利的重要性和构成, 突出了“人身权利”单元主题。然后教材又将原先安排在后面的人身自由权的有关内容调整到前面, 最后重点说明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和法律对生命健康权的保护。这样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又突出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框题。这一处修改是教材正文改动最大的地方, 原先的按排给人乱的感觉, 修改后使得概念的逻辑关系清楚, 中心突出。

几点建议和几处疑惑:

1教材第五页“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材料, 是否考虑换成2008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 材料更新颖、更具时代性。

2关于义务教育的统一性特征,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解读新《义务教育法》指出“在新法中, 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这个统一性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教材中对统一性包含的内容丢掉了“经费标准”, 是考虑到列举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这一项, 避免重复而省去?还是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个不完全列举, 没必要面面俱到?“经费标准”与“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 是否应加上“经费标准”, 使引用更完整。

8.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八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新版教材也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它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现在又正返回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怀抱着这样的期望,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周侯辰)

9.八年级下册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篇九

本学期是学生小学和中学的过渡阶段,所以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做好学生的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将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引,以《初中生物课和标准》为宗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为突破口,致力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具体工作

1、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下读书笔记,积极翻阅生物专业杂志及教育专刊,写出读书笔记或心得。吸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来武装自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倡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教育理念。加强彼此的合作学习,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建设好学习型组织而努力。

2、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时:周二上午为常规教研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时间为8点半—11点。中心发言人事前必须写好发言稿,发言主要围绕上周教学总结、本周教学强调、下周教学研讨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上周教学总结”主要结合本人教学,对组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包括心得、反思、改进意见等;“本周教学研讨”主要结合上周情况强调本周需要注意、改进的事宜;“下周教学研讨”主要包括教学安排、教案分析、重难点讨论等方面。组内老师学习后再于上课前研讨,提出个人意见或疑惑,求同存异,共同提高,同时允许每位教师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上又有所不同,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3、坚持听课交流。

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探讨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共同探讨帮助本组成员改进教学,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即实现“主备说课、研讨、上课实践与听课、反思与讨论、修改再实践”的过程。加强联系,通过写教学后记经验介绍、听课等形式,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在集体备课或平时随时交流,多撰写教学论文,每学期每人至少上一节公开课。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开展“鸿鹄班学员上好一堂汇报课,骨干教师教师上一堂引领课”的活动,努力使本组的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参与管理,确保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10.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十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倾听教师的谆谆教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试想一个不愿意接受任何建议、心不在焉的人,是不会集中精力去听取别人说教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心灵上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同事,在心理上和年龄上与学生拉近距离,消除年龄与心理鸿沟,让学生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

2、课堂导入 导出兴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节课的导入也是这样重要。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好的导入方法,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与氛围。通过问题情景和图片让学生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曾患过那些疾病,并判断是否是传染病。通过这样巧妙的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

3、编排小品 编出兴趣。

编排小品是一种创设问题情景的具体应用,根据书中的资料分析编排小品,能够吸引学生,在活动中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理解知识。通过扮演者滑稽、夸张的表演,加强了直观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调查研究 研出兴趣。

调查研究使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或大自然中去,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课前让学生调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了解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人的情感。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应用于实践,又能从实践中提炼出知识,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深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5、联系实际 联出兴趣。

对于一些与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教学时引用现实中的真实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学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时所列举流感和肝炎以及学生所熟悉的“非典”事例。由于这些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会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这节课的效果是我在设计时没有想到的:学生参与度很高,所有学生都积极踊跃参与,课堂气氛热烈。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同学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相互学习,汲取并互补了各自的经验,从被动的“知识容器”转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让他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我在这样的活动中也获得了不少收获,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11.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十一

一.梳理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绝对算监利特产,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①描述团子,做到色香味形俱全,要让人垂涎欲滴;②说明团子的做法,要让人一听就会;③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要让人羡慕不已;④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要让人听了就想买。面对“要让人……”的要求,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果然是人人有话说,特别是吆喝语,不仅有文采,更是有特色,再加上当场吆喝,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 。半命题作文,要求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监利有庙会(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写出家乡的特色,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从内容到结构,从主题到情感,从语言到手法,力求有效借鉴。同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又有现成的范文,知道如何去写,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综观整个活动,结合了地方文化与课本知识,依托课本知识,借鉴地方资源,彰显文化特色,撒播情感种子,培养语文能力,这应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吧。

12.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十二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巩固政权的斗争, 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有同学以为‘下面就可以讲建设社会主义了’,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还没建立起来, 如何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呢?”“我们下节课就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老师有个问题, 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回去想办法找答案: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两者的根本区别在哪?下节课告诉老师好吗?”下课铃在学生回答“好!”时清脆地响起来。

要上三大改造的内容了, 不知学生准备得如何?我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个应急预备措施。预备铃响后, 我走进班级, 立刻就看到很多学生手里拿着大大小小的纸条, 有个学生甚至还大声提醒我:“老师, 别忘了提问上节课留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哪位同学有了答案?”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孩子们纷纷举起手, 有的孩子还欠着身举手对我喊:“老师, 叫我, 叫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请每大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 陈述他们的答案。“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这些知识的?”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特意表现出对他们获取知识途径的兴趣, 班里立刻热闹起来, 有的说查《辞海》, 有的说用百度搜索, 有的说用google查找会更快。

“那有谁知道生产资料主要是哪些东西?我知道大家的政治课里没有这个内容。”然后我微笑着提问, 有的学生直接摇头, 有些学生却依然很兴奋, 并举起了手。我请了其中一位学生, 他说:“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原材料等都是生产资料。”班里开始有了掌声, 随后掌声越来越大。“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 是自主学习的好办法。这几位举手的同学做得很好, 值得我们学习。”我借势表扬, 鼓励更多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让我们来看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哪里。”通过我的引导以及与学生的讨论, 我们知道了生产资料基本公有和生产资料基本私有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至此, 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正确的了解, 而且经过推理还得出只有把生产资料改变成基本公有为主, 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算建立起来的结论。这为后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中“特区姓‘社’不姓‘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请同学们看看课文, 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土地改革’那部分内容, 想想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之前, 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工商业领域, 生产资料是私有还是公有为主?”看了课文后学生纷纷回答:“以私人占有为主。”我紧接着提出:“所以, 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 把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改变成公有制, 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对不对?”“对!”全班齐声回答。

到此为止, 没用几分钟, 我通过教学设计, 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解答了“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的问题, 为顺利学习三大改造的过程、方式, 引导学生推断出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 正确评价三大改造, 最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十三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济南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二节。第六单元是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十大主题的第三大主题。

本节教材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已有知识,在活动中获取新知。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环境的特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以不同的程度影响着环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这一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教材分析】

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通过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地衣和演示实验“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理解生物对环境是如何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组成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能够很容易的举出相关的例子,但对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还很模糊,往往会忽视“适应的普遍性”,并且对“适应的相对性”不容易理解。

可以让学生在一系列直观、有趣的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形成重要的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相对性及如何理解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的理解。

【学情分析】

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凡是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并且对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列举出一些实例,但是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视而不见,也不动脑考虑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意识不到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尤其是相对性。

本节课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而言,理解难度不大,这部分学生易于掌握,但是对于基础不还是很好的同学而言,理解本节难点部分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本节的难点要加大讨论力度和精讲力度。

为完成教学目标,课前应让学生搜集一部分资料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生物依赖环境的例子,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身边的实例,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让学生概括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促进学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2、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分别出示野鸡、石蛙、蝈蝈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图片,进行一个“找一找”的游戏。学生思考它们隐藏自己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引出本节内容。

参与“找一找”游戏,思考动物隐藏自己的作用。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继续进行“找一找”的游戏,分别展示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部分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2.观察图6.1-7中几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小组讨论这六种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动画播放骆驼刺及旗形树形成过程,图片展示青蛙冬眠、鸟类迁徙、鱼类洄游,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方面都在适应环境。

4.学生举例还有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总结出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5.生物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吗?出示兔子提前褪毛等例子引出适应具有相对性。请学生观察图6.1-8某种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示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生物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适应特征。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自主阅读课本,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图片、视频、课件等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老师问题。

跟随老师的总结思路,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是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结论。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生物对环境有适应性,那么相应的对环境也能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8-P49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演示实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处?

2.一段时间后,湿土与细沙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简述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

并请学生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动画播放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谈谈感想。

小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自主阅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实验活动,并对实验结果展开分析讨论,思考回答老师问题,得出蚯蚓能够疏松土壤结论。

根据老师的小结,得出生物影响环境有有利和有弊两方面。

4.小结

请一位学生带领同学们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正是因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才造就了生物圈的繁荣。

跟随老师的小结,加深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通过改变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来适应环境

2.生物的适应性既具有普遍性同时又有相对性。

14.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总结 篇十四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本学期我所采用的是八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材。教材由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两大板块做成。采用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结合的方式,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空间尺度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只是覆盖率高,体系结构完整。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对区域地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同学们还学会了了解、学习、掌握分析一个省区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比认识了省级区域地理的差异。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不仅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学生们也学到了好的地理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地理差异,并“走访”了我国的部分省区,收获了很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学习三名校的先进教学经验。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先学后教”、积极使用新方法进行教学等,使名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在我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重视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并逐步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善于参与。因而,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的轻松,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事实做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中联系人们生活的实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关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搜集一些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关的地理知识加以列举,问题和地理事物要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也可以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

(四)、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训练题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把批改作业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因为,作业是与他们最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此外,单元检测成了我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虽然有时成绩不尽人意,但我没有放弃希望。因为许多同学不仅仅是地理基础薄弱的问题,还有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显然还有些难度。尽管如此,我仍然以积极的心态,坚持培优辅差。且盼望期末有一个好结果。

(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为了更好的教好这门课程,还积极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不耻下问,多学多问,认真听取经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多次听专业教师的课,潜心研究,认真摩学,逐步提高,这是我取得好成绩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深入教研教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都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三、突出特点及新鲜经验

1、转变教学观念是课堂改革的前提。

通过名校的学习,我努力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重心落在学生的“学”上。课前预习,课堂展示,让学生先学,先展示,教师再归纳补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不管是杜郎口的“三三六”、洋思“的先学后教”、东庐的“学案”教学都注重学生的自学。我积极采纳名校的优秀教学经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3、学生的质疑和探究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我感觉教改的着眼点是他们在教改过程中、尊重学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变苦学为乐学,让孩子们享受“过程中的幸福”。我相信: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立而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1、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本门课程,加之本门又不是中考的科目,所以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没有学习这门课的意识,这是造成成绩不好的首要条件。

2、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本门课实践性、地域性还不了解,因而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加之自己不是专业教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一定的局限。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5.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说出什么叫做传粉以及传粉的方式. 3.了解受精的过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3.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4.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构特点.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传粉和受精的关系. 3.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4.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教学过程】

展示本节课目标,引导回顾关于植物的无性生殖的知识.

通过植物的无性生殖引出,植物的有性生殖方式,除了我们学习过的无性生殖还有其他的吗?由上节课“无性生殖”概念复习导入本节课内容“植物的有性生殖” 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多媒体)花的结构 要求学生指出各主要部分名称. 回顾并回答关于无性生殖的知识. 回答,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探究一 植物的传粉与受精

一般是指由亲代产生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路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一)传粉 提出花的种类 两种种类两性花 单性花

(引导学生说出只开花不结果的是那种花)提出“传粉”概念 两种方式自花传粉 异花传粉

(拓展)1.两种方式的区别、意义 2.异花传粉的媒介 介绍风媒、虫媒、鸟媒

(注)有条件的学生可进一步探究各类风媒花、虫媒花等的特点 虫媒花:引诱昆虫的特点: 1.花粉轻 2.鲜艳的花被 3.甜美的花蜜 4.芳香的味道

风媒花:能随风飞扬的特点: 1.花粉轻、干、多

2.柱头分叉或分羽毛状,伸出花瓣外

当花粉通过种种途径成功地落到雌蕊柱头上,会发生什么呢? 引入“受精”过程(二)受精

要求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受精过程(在此处简单补充)提出植物特有的“双受精” 思考并回答:雄性花

雌蕊花药里的花粉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传粉 理解这两种传粉方式

自花传粉:一朵花的雄蕊产生的花粉粒,落在同一朵花雌蕊的柱头上.

异花传粉:借助外力作用,一朵花的雄蕊产生的花粉粒,落在另一朵花雌蕊的柱头上. 了解在进化过程中,异花传粉逐渐成为大多数被子植物的传粉方式 认识到此方式需要借助传媒进行 了解风媒——借助风力 虫媒——依靠昆虫 鸟媒——依靠鸟类

观察、并积极思考:花粉特点与其传粉方式相适应

花粉萌发;长出花粉管;产生精子;通过花柱;到达子房里的胚珠,由珠孔精子进入,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观察、分析,说出果实和种子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提出传粉的概念,强调传粉的过程

了解两种传份方式的不同,通过对比,形象记忆. 了解传粉方式,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引起学生兴趣,积极思考

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教师通过点评引导,总结出受精的过程,进而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完成受精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兴趣. 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结合书P11图与PPT内容观察)思考:完成受精后,花朵的结构还存在吗?(引出课题一)学生:受精作用完成后,花萼、花冠、雄蕊以及雌蕊的柱头和花柱一般都会逐渐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探究二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果实的各部分结构分别是由子房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成的?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思考:为什么枣只有一个种子而西瓜有多个种子呢? 果实内的种子数:

一个果实含有种子的数目与子房中 的数目和发育有关.桃、枣等植物的每个子房中有两个胚珠,一个退化了,另一个将来发育为种子,因此每个果实只有 种子;西瓜、番茄、蚕豆等植物的子房中有多个,果实里就含有 种子.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主动总结,清晰上小节学习的内容,并引出本小节内容.

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自己寻找答案.承上启下,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疑,让学生思考种子数的不同由什么差异引起. 探究三 果实和种子传播的方法

1.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自主探究)⑴探究目的: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⑵推荐器材:成熟的果实,刀片,解剖剪等. ⑶探究指导:

①学生4人一组,探究自己所带的植物的果实或种子,提出有关植物的果实或种子的结构适应传播的问题.

②小组讨论,针对两种果实或种子的结构,提出果实或种子的结构适应传播的假设. ③通过解剖、实验等方法,搜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的结构适应传播的证据和资料. ④撰写《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的探究报告,各组尽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报探究结果.

学生:收集果实、种子,以及相关资料.观看多媒体,并小组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撰写《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的探究报告,并汇报. 例如:苍耳:果皮带刺,为了方便挂在动物身上.

柳絮:小而轻的种子,还有如絮状附属物,便于风的传播. 2.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果实和种子传播的方法:

自身力量、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的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采用学生主动提出不同的方法,教师总结的方式,明确重点. 【课堂小结】 一.植物的传粉与受精 1.传粉

⑴概念:花粉通过不同途径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⑵方式: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2.受精: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三.果实和种子的传播的方法:

16.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十六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细菌》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细菌》是人教版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菌是一类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微小生物,本章的第一节对细菌的菌落进行了大致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细菌分布广泛这一特点。这节课以细菌的主要特征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营养、生殖以及细菌的发现史,带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进一步揭开细菌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面纱。同时,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并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标定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细菌对于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即生活中食物腐败等现象处处可见,细菌引起的疾病也多种多样,但又从未看到过细菌的真面目,对细菌怀有一种神秘感。因此,根据八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方法阐释

细菌的知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准备大量图片、资料和生动的视频,并创设问题情境,以一系列活动“健康洗手一起做”、“快乐动动手”、“技能训练”、“话说细菌”等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细胞模型制作相关材料。环节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吗,在刚刚过去的10月15日是一个节日,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图片展示世界洗手日主题——正确洗手,“手”筑健康)。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演示一下你平时是怎么洗手的?(生:两手随便搓搓。其他生笑)有科学数据表明正确的洗手方法能去除手上99%的细菌,那么,怎样的洗手方式才是正确的呢?(播放视频:健康洗手一起做。师生齐做)

师: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能够使用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掉更多细菌,为自己构建一道健康防线。那么,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设计意图】通过“世界洗手日”、学生不正确洗手方法的展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伴着欢快的节奏进入小活动“健康洗手一起做”,既宣扬了一种健康的卫生习惯,又启发学生思考: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可谓一举两得。环节二

步步深入

探索新知

(一)细菌的大小

师:(出示一枚钉子,走近一学生)你看到这枚钉子上有什么东西吗? 生:挺亮的,什么也没有。

师:可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到显微镜下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播放不同放大倍数显微镜下的钉子“面貌”图片:随着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200倍、500倍、1000倍、15000倍、30000倍直至扩大到70000倍,起初“干净”的钉子也随之“面目全非”,不堪入目)师:什么感受?

生:(啧啧惊讶,瞪大双眼)哇塞,一枚钉子上有这么多细菌呀,太脏了„„

师:是呀,一枚钉子上原来有这么多细菌,可是为设么我们却看不见呢?

生:它们太小了。

师:(出示菌落)那么,细菌到底有多小呢?这是一个培养皿,培养基上面的五个白块是一位同学的五个手指摸过培养基后长出来的菌落。那么每个菌落到底有多少细菌呢?生:猜测。

师:据科学计算,2000——4000个细菌并排能通过绣花针上的小孔,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生:点头示意。感受细菌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肉眼下“干净”钉子与电镜下“肮脏“钉子的视觉反差,让学生在惊诧中走近细菌;通过观察真实菌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细菌的大小。由此,不仅完成了细菌的大小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还创设了一种“神秘”的课堂气氛,为后的学习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铺垫。

(二)细菌的形态

师:(课件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这就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菌,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

生:走上讲台,指图作答——球状、杆状、螺旋状。

师生:共看结果,并认识几种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葡萄球菌、肺炎杆菌、霍乱弧菌等。

师:细菌的形态大致可分为3种,那么它们在组成结构上又会如何呢?

【设计意图】此处用意有三:一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通过电镜下细菌图片的展示传递一种科学态度;三是为下面的学习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细菌的结构

师: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你认为细菌结构差别大还是不大? 生:猜测,回答。

师:尽管细菌很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在电镜下我们

已经看到了细菌的庐山真面目,而且观察发现尽管细菌的大小、形态有所差别,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第一步:自主学习,探索交流

师:(课件展示:细菌结构示意图)请对照课本60页的“细菌结构示意图”,认识细菌的结构。生:观察、讨论、交流。师:巡视。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跟大家进行交流。

生:对照细菌结构示意图依次说出各部分名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荚膜、鞭毛等。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感知细菌结构。第二步: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师:(课件展示:快乐动动手)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请同学们尝试利用手中的材料(饮料瓶、彩纸、毛线、棉花、双面胶、透明胶等),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细菌结构模型,并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生:制作、展示、评价。

师:演示自制的细菌结构模型(增加了球菌模型),并配合讲解在黑板上粘贴。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制作活动,使得细菌结构在学生的手中变得具体生动起来,既巧妙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又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可谓一举两得。第三步:对比分析,剖析结构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细菌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三类细胞的对比学习从而对细菌结构进行了条分缕析地思维上的“解剖”和“组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细菌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四)细菌的营养方式

师:大多数细菌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设计意图】因为上一环节中已涉及到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解答,故教师在这里用一句话对前面相关的思考与回答进行一个“点题”似的总结即可完成细菌营养方式这一知识点的教学。

(五)细菌的生殖

师:(视展示频:细菌在营养丰富环境下的生活情况)来看这就是细菌依靠外界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生活的场景,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细菌很快就铺满了画面,生长得太快了。师:从中你能推测出细菌的生殖方式吗? 生:猜测。提到了分裂生殖。

师:(视频展示:细菌的分裂生殖)这就是细菌的分裂生殖示意图,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师:(再次播放视频)再次感受一下这种分裂方式的速度之快吧。【设计意图】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菌繁殖速度如此惊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细菌分裂生殖的感性认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细菌分裂生殖的知识点教学。

(六)技能训练

师:(课件展示)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生:计算。(并随计算结果大为吃惊,25600个)生:各抒己见,最终落实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对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具有巨大帮助,使之从课堂落实到日常生活成为必然。

(七)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师:(课件展示:一个真实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美国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它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

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师:那么细菌是如何度过如此恶劣的环境而生存下来的呢? 生:变成芽孢,师:那么你觉得芽孢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才能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生:分析、回答。

师:(视频展示:芽孢的形成)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芽孢吧。

生:仔细观看。

师生:共同总结芽孢形成过程。芽孢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并不是生殖细胞,因为本身并没有个体数量的增加。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适时展示“一个真实的故事”,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呀,细菌是如何在恶劣环境下生活呢?”从而再一次激活课堂,并有效地突破了芽孢并不是生殖细胞这一难点。

(八)问题引领,归纳总结

师:学到此处,大家来思考:细菌为什么无处不在?

生:思考、回答。因为它个体微小,易被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九)细菌的发现史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细菌如此微小,它到底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又是谁最先发现的呢?

生: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一位

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细菌。

师:(课件展示:列文虎克)这就是当时列文虎克自制的那台显微镜,这些图片是他当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这写是他当时给英国皇家学会寄去的部分文稿。生:观看、交流。

师:列文虎克的发现,使得生物大家庭又多了一个成员——细菌。但是。很快一个新的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人们,那就是,这些细菌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师:你们觉得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生:是由细菌产生的。

师:不过在150年前,这还是一个科学难题呢。一部分人认为细菌是由腐烂的东西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而另一部分人认为细菌是由细菌这种生物产生的。直到一位年轻人的出现才彻底结束了这场纷争,揭开了谜团。他就是—— 师生:巴斯德。

师:(课件展示:巴斯德)巴斯的是如何破解这样一难题,说服对手的呢? 生:猜测。

师:(视频展示:鹅颈瓶实验的动画)

生:观看、思考、交流、回答。重点分析实验变量。师生得出结论:细菌是由细菌产生的。

师:(课件展示:巴斯德其他贡献)正是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领域的伟大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师:通过细菌的发现史,你认为列文虎克和巴斯德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分析、回答。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处不断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并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环节三

总结升华

知识拓展

师:学习到这里,细菌的神秘面纱已被层层揭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细菌的主要特征?

师生: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营养方式为异养;分裂生殖。师:是的,细菌无处不在。也正因为这一点,细菌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请举例说明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学生发言,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细菌,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师:(课件展示:链接生活)哪个季节食物最容易腐败?为了防止食物腐败,你的家人是如何做的呢?接下来,你是否能回答这些问题呢?如①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带上口罩和手套,这样做有哪些好处?②当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把口腔或鼻腔内的液滴喷出2米以外。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这会对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思考、回答。

师:此时,咱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打油诗,再次体会今天学到的一种新的生物——细菌。

细菌形态球杆螺,基本结构壁质膜; 个体微小单细胞,没有成形细胞核; 特殊结构要知道,鞭毛芽孢与荚膜; 生殖方式是分裂,营养方式异养多,谈菌色变不应有,益多弊少莫记错。师生:大声读诗。课结束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链接生活,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辩证的思想渗透其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以数一首打油诗结束本课,给人带来一种精炼、深刻、“回味悠长”的耳目一新的时尚“元素”和新感觉。教有所思

这是山东省初中生物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执教的一节课。本节课在设计上力图体现《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一、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

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三、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四、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教学中如饮料瓶、棉花、彩纸、毛线等都是学生常见的物品。对上述资源的利用,有效地在学生的课本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觉生物学就在身边,不再遥远。

上一篇:游山西村读后感下一篇:日本外籍实习生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