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

2024-08-20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共20篇)(共20篇)

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 篇一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究

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以为,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着眼四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钻研教材,把握特点。思想品德新教材突出时代特点,把“五爱”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为教学基本内容。课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特点,选择教法,有效地“导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认知,发展思维。教师“闻道在先”。教师主导的首要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美丑,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发展。

以事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引导学生探究图文中蕴含的道理,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感受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激发培养情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一要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他人的情和爱,移情于教,作用于学生;二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

4.联系实际,指导行为。思想品德课要着眼落实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培养上,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教师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道德行为上为学生作出示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主导作用。

二、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体,才能使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化为自我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2.让学生自主评价。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思想品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发现他们优点。如让他们多一点发言机会,多一些活动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多加肯定鼓励,对他们不足之处多加热情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5.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除了要联系典型活榜样,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处处都有活榜样。

三、把握三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形成训练主线

1.知情意行整体训练。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把说理训练、育情训练、导行训练有机地

[1][2]

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 篇二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游戏教学,路径探究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进一步有所提升。这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来看,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今后的进一步改善。思想品德课本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传统的教学又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十分枯燥,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将游戏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结合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游戏法的应用可以使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游戏化,促进积极的课堂氛围得以建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得学生对其中知识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强化。

二、游戏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1. 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

思想品德这一科目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十分明显,思想品德教师大多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朗读和讲解,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在课堂中缺乏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这一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断的消耗着这一学科的兴趣,缺乏对于这门课程的热爱以及学习积极性,并且由于缺少互动,教师无法确定学生的注意力是否在书本上,课堂气氛也较为压抑,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欠缺。而根据小学生的特性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十分活泼,并且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做游戏,因此结合这一特性,将游戏法结合到思想品德的课程之中,不仅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其对于这一科目的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

2.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部分小学生的性格十分内向、腼腆并且不善于表发自己,长此以往会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较为负面的影响,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入游戏这一模块,有助于小学生在课堂中打开心扉,增强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了他们自身的交流能力,有助于改变其内向的性格,并且转变为开朗的性格,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3. 能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对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有所接受,并应用到了课堂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于小学生的素质进行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加强对于这一科目的重视,并不断对于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应用。游戏法的应用在思想品德课目中比较普遍。游戏法通常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小组中的成员为了在小组的荣誉会积极的参与其中,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间的合作能力,还促进了班级的凝聚力以及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拼搏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间互相帮助,拓宽了思路,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考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他人的优良品质进行学习,并且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师生间建立信任,从而在今后的过程中更好的对于这一科目进行学习。

三、游戏法基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 利用看图说话提升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十分重要,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那么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学习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升。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于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教师应结合所讲内容对于学生的特点以及合适的游戏方法进行结合,从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最大化的激发。

看图书说话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都参与其中,还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例如教师在对于走进大自然的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对于自然中的图片进行展示,从而引出课题,并向学生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之后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讨论后找代表进行回答。回答过程中其他小组可对上一小组的回答进行补充,描述的越全面那么就会得到最后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图片的观察能力、对于信息的汇总能力、倾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对于课堂的气氛起到活跃的作用,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补充这一环节之中,增加了小组成员对问题回答的积极性,对所学知识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2. 开展情景游戏强化理解

由于小学生的认识尚未建立完善,因此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程度还有所欠缺,并且所作所为也缺乏相应的标准。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于正确认识进行建立,并立下相关的标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如何花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游戏形式,让部分学生充当购买者,部分学生充当售货员,购买者对于手中的钱财进行花费,从而在此过程中学习如何合理的对于钱财进行花费。游戏过程中教师不限制学生如何进行购买,买者与卖者的对话也可自由进行,从而使得学生的特性以及个人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来并得以锻炼,与此同时对于如何花钱的原则以及技巧进行掌握。

3. 角色扮演获得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教育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素养以及行为习惯,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打下基础。由于早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大多的学生都为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宠溺有加,因此部分学生存在着对父母不够尊重的情况。思想品德教师对于这一现象应进行纠正,在对于尊敬长辈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话剧表演,为每个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使得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所在,让每一个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教育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并养成尊敬长辈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对于学生的表现力进行了锻炼,使得部分腼腆的学生大胆表现出自己,还促进了学生对于真实情感的体会,进一步对于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有所了解。

四、结语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游戏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游戏也对于小学生的价值观有着正确的引导,因此我们更应该将游戏融入到思想品德的教学当中,在课堂中引入游戏,使得游戏和教学进行完美的融合,并且对于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吸引,提升学生对于这一科目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将学生综合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提升,促进学生今后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芦燕.教育游戏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2]王文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游戏教学法的实践探究.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6).

[3]方小林.试析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新课程学习,2014,(09).

3.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 篇三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意义;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20-01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行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程也是培养中小学生形成优秀思想品德重要途径。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小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而针对小学生普遍年纪较小,上课多动、易乱、对课文缺乏理解的情况,在思想品德教学课程上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良好发展。

一、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明确写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实施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

2、生活化教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能理所当然地要求现在的学生接受,更不能通过强制的灌输来使学生接受。“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更关注课程的实践性,更要求体现生活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主动建构。

二、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实施

1、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现象,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行小型的拔河比赛,在比赛中,其中一方是一个人,另外一方则是两到三位同学,通过明显的人数差距,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好处。在教学模式生活化的进阶中,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同人数的拔河比赛,通过游戏与竞技,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好处,从而加深对“团结合作”的理解。

2、把生活资源引进课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常青价值,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树立大课堂观念。教师和学生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生活资源,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比如,刚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教师可以借此举行专题活动,我们可以下载并使用相关的阅兵图片和视频。另外,还通过报纸、新闻摘录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关注、了解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如一些教育、军事、政治、生命话题等,并利用这些热点问题作为课堂的引子,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于课堂内外说出自己的看法。

3、重视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勇于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全新的“生活问题思品化,思品教学生活化”模式。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多种教学设备,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活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爱惜劳动果实》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劳动成果的生产过程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形象可感的画面中体会“一针一线的来之不易”,树立起爱惜劳动果实的美好品德,从而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以此实现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4、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

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延伸。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通过实践,让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5、教学评价要体现生活化

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心理素质的人才,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与国家的人。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价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评价不是单一的评价,而是多元评价,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又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评价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让评价为学生所接受,真正成为学生不断上进的动力。

三、结束语

4.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篇四

大部分人的少儿时代都是在小学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都是从父母的怀抱初次走人人群,对这个社会有着诸多的好奇、疑惑,还有畏惧。思想品德课的展开就是帮助少年儿童来正确认识生命、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走入新的时代。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5.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五

小学阶段高年级班级与低年级班级不一样,教授数学与教授品德与生活不一样。课堂上,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认真完成数学作业。而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知道你又不是班主任,爱动爱说,课堂常规不好,组织教学费劲儿,教学时课堂用语应该使用儿童语言,我还不会说小孩话,这往往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我虚心向一、二年级教师请教,学习低年级组织教学的方法。采取下了措施:

1、加强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针对课堂常规较弱的一些班进行严格管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从握笔、坐姿等基本开始。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话完整。

2、让孩子们喜欢思品课。

6.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六

1.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

目前,我国相关政府教育机构、学校及家长都普遍缺乏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比起思想道德教育,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及学生的成绩,而家长则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之下产生望子成龙的心理,导致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都过于苛刻,使小学生在学校时马不停蹄地学习基础知识,而在课后又在父母的要求下参加各类补习班,完全没有时间用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与提高之上。在大部分学校都存在重文化,轻德育的情况,甚至有些思想品德课程会被文化课程所占用,即使没有取消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在教师及家长的影响之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度也较低,常常出现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其他作业的现象发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会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考题及答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答案,从而不影响期末考试成绩。总而言之,思想品第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其教学质量也就更加难以保证了。

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可以为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中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项重要途径,因此它成为了一门小学期间的必修课程,肩负起了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生活学习习惯培养的艰巨任务。这么一项重要的任务也必须由具有相应能力的教师来完成,担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意识,自身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素养,同时也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而现状则是大部分学校仅仅将一些主课教师任命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兼职教师,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的思想品德教师职位,知识将这门课程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乐趣性。

3.忽略了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大部分是由教师全权完成的,无论是在课堂内外,占据主体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忽略了小学生在其中的重要性。这一情况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依赖性,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帮助来完成,从而失去了学生在思想品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及自我提升能力。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1.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生仍然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他们对于世界观的认知还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获取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现实情况逐渐渗透至课程当中,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形成一个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及思想品德观念。例如,在学习《互帮互助一家亲》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进行一些团队式游戏,让学生在真正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有助于课程效果。

2.完善德育体系,提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

目前,我国教学仍然是被应试教育这一方向所驱动的,对于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过分重视,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断采取强化训练的手段来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也仅仅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使相关教育机构、学校就家长都忽略了小学生的德育。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德育体系及监管体系,对于一些严重的违规现象给与一定的惩罚,例如思想品德课程被无故占用、取消等。同时,学校方面也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络与沟通,共同探讨正确的德育方式,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

3.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 篇七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改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构建的学习过程, 学生首先为自己确立学习目标, 然后监视、调节、控制有目标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前提作用, 故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

我认为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基础上, 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 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比如, 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中, 《我与父母交朋友》一文来说, 面对“孝敬父母”这个严肃的话题, 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运用情境教学, 应有意识创造良好的情境, 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得到“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说、多动手操作、多讨论、多质疑问难。这样,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其自主探究的精神, 在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工夫, 保证自主学习的“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上下工夫, 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

二、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其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 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都得以充分发挥, 个性都得以张扬。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 能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从而达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目标。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有许多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开放性问题。像《我与父母交朋友》的教学, 可让学生思考、探究“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矛盾的原因?”“如何用智慧化解父母的冲突?”……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 具有开放性。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 使他们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并组织更多的答案。这时,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 受到全方位的启发。

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先组建小组并指导小组成员进行责任分工。组建小组时, 教师要尽量使兴趣、能力“互补”的在一个小组内, 并使同组成员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构成异质小组。同时, 要树立组长的核心地位, 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在小组内, 成员要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在学习小组中, 一般由小组长承担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 调节好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由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的记录;由形象代言人在小组讨论达成意见时, 代表小组发言, 阐明本组最新颖、最突出的观点。这样, 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证明,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开展合作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形式。

三、不断进行探究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我在总结社会热点时, 常使用探究学习。如探究今年的热点———“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有利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 倡导文明新风, 匡正道德失范, 矫正诚信缺失, 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回顾50年演进史, 实质是一样的,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雷锋=真善美, 20世纪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 20世纪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 20世纪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 21世纪雷锋=?“学雷锋”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举动,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道德价值的弘扬不能放弃。作为青年学生, 我们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呢?这样, 学生通过质疑、探究, 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点燃积极进取的热情。

8.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探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培养;思想品德

养成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源,是公民素质的根本。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目的在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以及规范。学会一定的道德思想方法,掌握在生活中怎样待人接物,以及规范行为,使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以及生活观,学生促进身心健康、全面以及自主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素养,需要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鼓励参与,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品德课有了强烈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活跃,才可以获得新知识,接受于新思想。

第一,教师应善于运用课程资源,依据学生年龄以及性格特点,因地制宜,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开放、自由、民主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第二,教师需要尽可能运用一切媒介,让学生耳、眼、手、口、脑多种感官一起参与认知活动。教师通过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下, 才可以培养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第三,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以学定教”,做到: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案,不管是备教法,以及备学法,都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课堂上,有效运用教材内容,掌握好教学每个环节,争取用每句话以及每个动作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第四,整个教学当中加強“趣味性”:加入激趣(谜语、儿歌、故事、游戏等),过程引趣(提出问题新颖、合作互动特别、实践活动创新),小结延趣(回顾总结、评价感悟、延伸扩展);注重“情感性”:于情于理,用情导入,以情激趣。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最可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喜欢学习品德课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法”既是共性的要求,“无法”就是个性的突出。教师通过把教学的共性以及个性有效统一起来,才可以做到尊重学生差别,因材施教。有差异而无差生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别,不可以只用一种尺度来看待。教师需要承认、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别,才可以想方设法提起每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拥有了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这样的思想和能力,才可以乐于学习、渴望学习、学会学习。在独立以及自主学习里面取得更多的知识。在教学案例以及身边好人好事的熏陶培养下,在实际生活里面为人处世当中,思想觉悟有效提高。教学过程中,应对各种层次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只有这样, 真正让每个学生不管在知识方面还是思想认识里面,都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在分享同学成果的喜悦中,共同提高,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三、营造气氛,活用课件

教学也就是学生取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良好品德逐渐养成的过程。新课程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以及核心理念。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确实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要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图片、文字资料进行教学,还应该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设置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打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里面,在绘声绘色的音像刺激当中,在如临其境的全身心的投入里,引起情感共鸣,获得新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四、有效评价,发展提升

评价的主要出发点是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达到,保证教学取得效果,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评价给同学们开了一个树立自信、平等交流、综合提升、相互学习的平台。所以,授课的时候,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互评或者自评,都应该关注学生实际,关注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经过有效的评价使学生相互激励、一起进步,过程当中学会分享、倾听、自信、诚实、助人为乐、尊重他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断进取、勇于挑战,来达到思想品德素养有效发展提升的目的。

五、体验感悟,实践活动

一个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以及持久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好动性强、年龄小、可塑性非常大。他们要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素养,单单是依赖于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依据学生状况、所在环境、当时条件等原因,针对教材内容来做恰当以及适时的拓展延伸。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情感,加深他们的感受。

六、养成习惯,重视细节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细节决定成败”。可是,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日常行为的督促、教育、检查、养成抓起。教师不可以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还需要不断关心学生生活细节,重点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点点滴滴的一日常规为起点,勤督促、细观察、率先垂范,多鼓励,和学生做良师益友。还有,让学生组织展开一些积极有趣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做,美化自己生活的环境”等。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行动当中,学会自尊自爱以及尊重他人,学会关爱、感恩、诚信、善良。教师应该注意看到典型,树立榜样,对同学的好人好事进行宣传、学习以及教育,使别的学生在学习里面潜移默化。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学会只有现在争取做优秀的小学生,以后才有可能做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素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朱桂玲.回归生活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9)

[2]方翠美.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J].考试周刊,2012,(07).

[3]严军.刍议小学思想品德课“故事留白”的实践及思考[J].时代教育,2013,(22).

9.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篇九

芮城中心校王 婷

一、课题研究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地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构建和形成小学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社会及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本课题研究包括三层意义: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更必须担负起这个重大责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呼唤,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因而,如何在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走进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学会生活;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需要我们去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只有这样,儿童品德的形成才能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也只有源

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生活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新形势下的德育课题研究,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本课题研究能更好地探寻学生生活化教育的教与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之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探究其规律并为同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一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在课堂学习中能与实际相结合;二是教师能将生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通过生活化课堂,指导学生认识生活,研究生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构建以生活化为重点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理念,使生活化教育成为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建构主义观。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自主的活动,在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生活中感受、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构建起自己的合理认知结构。

2、先贤教育观。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着重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3、领导思想观。依据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要“三个面向”,培养人才要把眼光放置于整个世界,从现代化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来对人才标准作出定位。“学会生活”是当代世界对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

4、中外学者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名誉院长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可见,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道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本身。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在充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兴趣;关注学

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品德与生活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课程标准观。《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多想想学生最需要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学生的生活引向健康、积极、快乐的理想境界中去。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探索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让生活走进思品教学课堂,以生活为源泉,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使思品教学与时代同步,与生活接轨。通过构建“生活问题思品化,思品教学生活化”的新思品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行为的形成,从而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目标为:

1、营造有生命力的生活课堂。让学生能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品德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追求自我健康安全生活的场所,使教学活动成为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2、提升教师教育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的成长,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使教师对原有的课堂教学经验进行审视,通过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构建思品课堂新型操作模式。改变思想品德课传统教学方式,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生活,真正学会生活,真诚热爱生活,自主创造生活,健康享用生活。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理论建构方面:本课题研究的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征,收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整合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整合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以及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中不断完善。

2、实践操作方面:本课题研究的是如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形成若干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操作要点。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其它方面的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些方面包括如何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如何建构交流协作的生生关系;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和使用教材;如何优化教学活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如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等等。

3、文化建设方面:本课题研究的是怎样创设崇尚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文化,怎样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培养营造更好更浓厚的研究氛围,提供更优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从而提高研究的质量。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本班级学生及学校其他班级学生,研究的起步阶段可先由点到面,再全面铺开。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

2、行动研究法:探索各种有效教学途径,结合教学实践,寻找最优化模式。

3、案例研究法:契入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规律,总结并形成反思。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把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不断总结,辐射推广,以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九、课题研究的策略

1、开放性策略。教学设计应体现弹性和灵活性。鼓励师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即兴发挥和创造,即预先目标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可以超越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依托的教材,仅仅是学生课堂生活的“剧本”,是一个个“案例”,对这些“剧本”和“案例”,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解读方式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就不同。

2、生活化策略。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

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

3、互动性策略。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在教学情境中相互交流、讨论、相互沟通、理解、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和参与者。

4、个性化策略。教学设计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体现学习者个体的经验、能力、需求和学习方式等,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和个体性的特征,让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5、自主性策略。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并使教学过程向课外延伸。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了解课题意义,明确研究任务和具体操作方法;收集文献资料,广泛学习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3年4月):全面深入开展研究,参加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定期开展教学案例交流、撰写教学论文;及时总结研究过程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每学期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做好有关设计、论文、案例、反思等工作。

3、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0年7月):收集整理各种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分类归档;进行成果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

课题研究预期的难点及创新点是:

10.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进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弄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嘉奖,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故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故乡,知道故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故乡的环境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惜公物的好市民。

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相互忍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熟悉哪些应当作,哪些不应当作,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情势引导和教育学生,不管甚么时候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相互忍让,见到他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勤俭的良好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平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知道尊敬老人、爱惜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勤俭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题目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构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势;扩大了教学资源。

3、留意创设情形,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40-01

近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回忆过去,各种滋味深有体会。要成为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老师,并非易事。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辨别真善美、假恶丑。因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为此谈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

一、政治老师老具备较广博的专业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上好政治课,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人。这就要求自身的专业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具有良好的人文学科素养。同时老师的言行举止、道德觉悟要提高。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做到。

1、坚持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变化。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现状,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政治老师不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就需要老师做到言行举止上要本着多学生负责的态度,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得到的老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也就是正人先正己,做好学生的楷模。同时要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会因为受到老师尊重而很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

3、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自己的老师,学生才能热爱自己的老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同时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之中,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原则,讲究教法,才能从分利用课堂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中,坚持启发性原则。要注意启发学生善于思考问题,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到的辨析能力。在讲课时,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导人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映和情绪,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巧设问题环境。善于驾驶语言技巧,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发现、新感觉,成功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学生都希望上政治课,注意运用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成绩一直不错。

1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 篇十二

一、注重问题导学, 转变教学内涵,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般而言, 由内涵发展视角看, 我们可将课堂教学发展归纳为“知识讲授”、“教师导学”、“问题导学”与“自我导学”这几个阶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若仅仅以知识讲授为主, 则制约了学生智力与潜能的发展。所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转变教学内涵, 由“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问题导学”为主的课堂学习模式, 即以问题为主线,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主动探索, 独立思考问题, 合作解决问题。同时, 在“问题导学”模式中, 师生均为问题的发现者、生成者与解决者, 师生之间也是和谐、平等的关系, 共同合作, 相互分享交流, 打破了权威式课堂, 给学生更自由、更主动的学习空间, 促进教学相长。这样, 既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能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形成问题意识, 大胆质疑, 生成问题, 提出问题, 自主或共同解决问题。另外, 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需要注意借助故事、多媒体等手段设置更生动、富有趣味、引人思考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产生求知欲望。

如教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7课《让人三尺又何妨》的第二框“正确把握宽容友善”时, 为了让学生由过去机械式“学答”转变为“学问”, 成为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体, 教师可以问题为主线,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与总结反思等活动自主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比如分析“宽容与软弱”时, 巧设问题情境, 引导思考。情境1:呈现《将相和》故事, 提出问题———身为宰相, 蔺相如位高权重, 然而他对廉颇却是处处礼让, 并没有与廉颇计较, 这是否说明了蔺相如怕廉颇呢?蔺相如是不是显得软弱可欺呢?简述自己的理由。学生回答后继续诱导:究竟什么才是软弱呢?情境2:呈现相孔子和颜回有关“宽容”的小故事, 启发思考———如何理解孔子的评判, 从该故事中你们可得到怎样的启示。通过这些问题, 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了解宽容和软弱内在联系, 在故事中深化认识, 升华情感。另外, 还可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 如以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作背景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进一步了解宽容并非软弱, 而是可贵的精神境界。再如讲解“宽容与维权”时, 引导学生阅读漫画, 思考探究。漫画1, 《倒着念》。交流讨论: (1) 猜猜漫画中的消费者会采取哪些做法呢? (2) 这些做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该做法有没有体现宽容之心, 请辨别说明。漫画2, 《投诉》。探讨:这幅漫画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这样借助漫画、故事, 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巧设问题情境, 可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与经验, 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探讨问题, 加深知识理解, 提高思想认识。

二、注重多元教学, 转变课型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因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 在新授课教学中, 不少教师往往采取单一式的课型教学, 侧重教学者的主导与传授作用, 对学生主动性认识不够, 这就压抑了学生情感, 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权利与空间, 限制了学生思维与潜能的发展, 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 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需要由单一课型转变为多元课型体系,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如教师可由教学理念、学生思维与能力品质等方面来优化课型设计。譬如遵循问题学习规律与学生思维品质来精心设计“问题学习”课型, 包括问题发现为主的“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为主的“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为主的“问题解决课”;拓展延伸为主的“问题拓展课”;培养综合思维为主的“问题综合解决课”等。这样, 通过多元多样的课型, 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自主生成问题;积极思索, 探究合作, 解决问题, 强化综合能力。同时, 在问题学习中, 教师还需渗透对话展示、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数学积极思维,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1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 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知道并初步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知道坐立走的姿势可以表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正确的姿势有利于健康。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保持“坐、立、行”的正确姿势的习惯,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3.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蓬勃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在坐、立、走时能表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气质。体会到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一种对他人的文明行为表现。

4.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认真训练,总结、提升获得的坐、立、走方面的经验和信息。

教学重点:初步懂得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的含义。表现对坐立走姿势的正确者的欣赏。通过认真训练,总结、提升获得的坐、立、走方面的经验和信息,在坐、立、走时能表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气质。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刚才呀同学们起立时老师看了,没有精神,那怎样才是有精神呢?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一看国旗班的解放军叔叔升旗的场面,好吗?。放映PPT。

师:说一说,他们精神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出示课题(PPT)

二、学习新课:

我们来学习坐、站、行姿势(板书:坐、立、走),小组比赛,看谁最棒,小红旗得的最多。

1、看投影:这位小朋友坐得怎样?

学生自由发言。(身子弯了…..)

你们试一试,听老师的口令:一、二、三,生:坐端正。

师:坐有什么要求呢?看PPT。齐读:坐如钟,挺胸膛,腿并拢,脚放平。

再来试一试,比一比谁坐得端正,保持好。

师口令:一、二、三。生:坐端正。

生评价。坐得好的组发红旗。

2、“站”。怎么站呢?

听老师口令:起立。谁站的好?你来评价,说出理由。

生评价站的好的学生

师:站有什么要求,看PPT。齐读:站如松,背挺直;抬起头,看前方。

试一试:看谁站的好,请你来评价。

小组比赛,看谁站的好。发小红旗。

3、师:走,怎么走?还是看看PPT。一起读要求:脚步轻,行如风,收腹摆手挺起胸。

师:谁愿意上台来走一走?第一次5个女生,第二次5个男生,评价,老师和表演的同学一起讨论演示。

4、小结:坐、立、行要求。

看PPT,齐读。

坐如钟,挺胸膛,腿并拢,脚放平。

站如松,背挺直;抬起头,看前方。

脚步轻,行如风,收腹摆手挺起胸。

三、明理导行:

1、读儿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小腿脚跟贴一起。七六五四三二一,双肩后脑靠整齐。

靠整齐,腰挺直,好像一棵小松树。大家来唱拍手歌,开开心心比姿势

2、情景演练――师说生练,以小组为单位。

14.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 篇十四

----征集2008年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初中:各区教研室选拔推荐9篇初中教学设计(每年级3篇);市直初中每校交2篇。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小学:各区教研室选拔推荐12篇优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每年级2篇);市直属小学每校交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3篇。

三、写作格式与框架(参考)

(一)课标分析: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突出“教学重点”。(2)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过程:

a、课前探究部分: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b、新课导入部分: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

c、师生互动部分:(1)设计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

本环节是重点内容,要注意体现几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 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5)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d、课堂总结部分:(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八)教学反思:(1)评价出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15.思想品德“主体性”教学模式探究 篇十五

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 设置具体情境, 找到情境、知识、学生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 我在教学“ 追寻高雅生活”一课时, 对“ 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于陶冶身心、培养高雅情趣的作用”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以下教学:

第一步:创设情境。 以投影的方式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第二步:再现情境。 请学生进行表演并加旁白。 朴素的旁白、夸张的表演, 使得所有学生都融入到了情境中。 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分析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于陶冶情操、培养高雅情趣的作用。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乐观、幽默的人总有很好的心情, 并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总是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他们从而能感受到更多的生活乐趣, 并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

第三步:扩展情境。 引导学生根据条件的变化,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人生经验再次进行表演, 达到了未曾预料的效果。 通过情景再现, 使得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于陶冶情操、培养高雅情趣的作用。

这样通过情景的创设、再现和扩展, 学生的眼、耳、身、心都参与了学习活动, 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教学, 并合作讨论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 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和讨论探究。 例如, 在教学“ 自我新形象”一课中“ 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和怎样追星”的内容时,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猜明星。 通过播放歌曲《 中国人》 , 请学生们猜:是什么歌? 是谁唱的? 同学们为什么喜欢刘德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播放幻灯片“ 叛逆太子”。 用幻灯片讲述一位明星的发展之路, 并同时播放歌曲《 因为爱所以爱》 , 请学生猜“ 叛逆太子”是谁? 在播放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于明星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 可以欣赏他们的哪些优点? 应该批判他们身上的哪些缺点? 要公正客观地加以学习和批判。 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自己或别人的思维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解答疑惑和作出分析的过程。 有了这种思维品质, 就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个环节:提问:根据所列明星的情况, 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地去追星? 应该追什么样的星? 还可以让学生就他们自己所了解的明星发展之路, 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 议一议, 想一想, 并进行自我反思。

学生对于音乐和歌星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 人生阅历、价值取向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学生间的知识、能力得到了互补, 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参与的机会, 也培养了交往的能力。 最后,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人无完人, 偶像也不例外;我们应善于从不同的榜样身上不断地学习, 进行自我完善;应该追德艺双馨的明星。

三、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 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度和参与度。 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他们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 表现出热情、活跃的态度, 也经历着情感的体验, 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四、实施分层教学

教育公平化是备受学生关注的话题。 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的差异, 抓住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各个环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思考题, 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16.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自主探究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自主探究;定位;兴趣;能力

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关键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彎路。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体现了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中设置了大量的自主探究类的栏目:交流、对话、感悟、探究、实践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不断调适自己,重新定位角色

新型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讲,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推动者。我们教师要走下讲台,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建一个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生活情境,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身心健康发展。问题情境要在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落在“最近发展区”。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寻找答案,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讨论,解决在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以达到互为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几个小组共同解决,也可请老师帮助。在学生研讨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一员参与活动,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指导,对所学知识进行巧妙点拨、拓宽引申。做到“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研读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会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实践者、探索者,从学习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

17.小学二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 篇十七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思想品德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感。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自己的家乡与校园,了解家乡与校园,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用模范的行动指导自己的言行。

2、教育学生了解自己的组织(少先队)。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3、引导学生看课文说内容,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生活故事。

4、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进度:

每课目一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

四、改进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方法多样化,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3、让学生多看、多说。培养学生动脑习惯。课外多搜集有关爱祖国,保卫祖国的的事例,用事实来教育学生。

4、经常向其他老师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5、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多讲多讨论,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辨别能力。

五、教学业务学习及有关的教学活动安排: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积极参加上级各部门或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掌握新的教育动向。

18.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探究 篇十八

摘要: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及教育观念的更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取向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提高。。

关键词:课程教学 教学实践 创新 合作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是选择、运用、改进和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全组成员围绕某个问题先是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初步知识和观点,然后在小组中展开探究性的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识的活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取向的思想品德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提高。这种方法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用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下面是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形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人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活动是自主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自主性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只有倡导和实施学生自主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给他们提供和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要用新的思想理念去指导学生。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要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要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发动他们通过网络、书籍和报刊搜集学习资源。从自己的身边、生活中,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用自己的手去采摘,用自己的脑去分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心态。如在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课时,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1)让学生搜集、交流描写和歌颂父母对子女之爱的诗文和歌曲;(2)收集反映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3)在家里用心观察一下为生活劳碌奔波的父母,体会父母的辛苦及对自己的关爱;(4)寻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并通过投影展示照片和实物。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认识到对父母的孝敬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省在孝敬父母方面的表现,探索改进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结论是他们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得出的,而不是教师或教材强加给他们的,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分析、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我校正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由小组长负责进行活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可巡回指导点拨。为使这一步顺利进行,教师事先分好组,男女搭配,好坏搭配,不同性格爱好搭配。这样的小组活动,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发言,畅谈自己的个体学习方案,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也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小组学习方案)。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合作技巧,还可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中进行探究性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识。在小组交流中如果出现分歧,教师可以点拨,也可以拿出一组方案进行探讨,让大家对他们小组的意见发表见解。在争论中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同学间的交流能力、责任感和与他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健康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课前,学生要进行调查,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三、师生互动,挖掘合作探究的深度

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各小组之间的小组长持小组方案进行交流,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引导或引申发言,这样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学生能积极回答愉悦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满足。如我在讲《“追星”利与弊》时分正方和反方辩论利与弊。在当今社会,“追星”已成为一种时尚,可以花高价看他们的演唱会,花高价观看各种比赛,造成一些学生没心思学习,有的甚至改变自己的性格。部分家长为了阻止孩子“追星”伤透脑筋,而孩子却以“追星”为时尚。鉴于这种情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追星的利与弊,转变思想观念,我开展了一次课堂小辩论。

辩论的主题:“追星”的利与弊

正方观点:“追星”是有利的

反方观点:“追星”是有弊的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辩论规则进行辩论,根据事先搜集的有关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辩论非常激烈,在辩论的过程中自然就知道了其实“追星”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怎样“追星”,对明星崇拜到何种程度,却有是非利弊之分。

19.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篇十九

一、注重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 在讲七年级的“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一框内容时, 我是这样做的:铃声一响, 我兴冲冲地走上讲台:“我真是太高兴了, 刚才我在电脑上打开了一个‘猜猜看’的网站, 我也不知道怎么出现的这个网站, 刚开始还以为是淘宝抽奖呢, 我也填写了名字和手机号码, 然后马上收到一条短信写着:参加考考你通关者就有机会获得大奖!并免费赠送时尚铃声。回复804马上开始 (5分钟后失效) 。客服:4008109890, 本条免费。来自发送号码是10665106106。看到这样的信息还是第一回, 我抽到的奖哦是诺基亚N95, 呵呵, 奖品不错吧?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我非常地幸运啊?”其实, 同学们对手机信息诈骗已经见过, 但是对于网络上的欺骗大多数同学还没有过经历过 (课前已了解过) 。所以针对此情景学生感到好奇, 进而有一种探究的愿望, 能够快速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为下步的进行做好铺垫。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参与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 让学生发现思想品德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例如:在讲八年级“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中, 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购物进行导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我们每位同学都是消费者, 今天我们进行一次集体消费活动。现在, 我们走在通榆县最繁华的繁荣大街上, 这里商场林立, 各种食品应有尽有, 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这时可利用多媒体等显示一些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的种种手段, 如给钱就卖”“吐血价”等镜头) 教师布置学生活动开始, 每位同学可自己选择必需的商品。学生开始模拟购物。在这里教师可设置一两个符合教学内容的小品 (或室内剧) 。如小品“一块两角”。主要是利用价格的模糊来激发矛盾, (通榆是农业大县, 并且每个班级半数以上都是农村孩子) 根据实际可设置剧情, 因为这种情境来源于生活,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受来谈, 从而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学会鉴别, 练就一双“慧眼”!

三、组织方式生活化激发探索精神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 也是师生生命发展、情感交流的载体。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尊重教育因素, 找准切入点, 创设一种尊重、理解、关爱、愉快的课堂氛围, 以自然而然的方式,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八年级的“两代人的对话”这一框内容时, 可参照“实话实说”对话的形式, 教师可做主持, 将学生可分成4组, 每组10人自由组合, 并邀请了几位家长做嘉宾) 如果条件不允许可邀请做了母亲的教师参与) , 这一过程应该有这样三个板块:一说说心里话;二理解是桥梁;三与沟通要素。当然在进行教学时根据实际需要活动方式上灵活多样。教师针对学生如何解决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 可选用汶川大地震父母用生命保护子女的图片, 特别是一个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3、4个月大的孩子这一感人肺腑的实例……教师声情并茂在讲述, 学生流着眼泪在听, 师生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堂课让学生通过探究生活, 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 较好地解决了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 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学会感恩。实现了本课的德育目标。

20.初中思想品德多样化教学探究 篇二十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都是运用粉笔、黑板来给学生讲授知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在黑板上写字,这就使得真正用于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降低思想品德教学效率。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逐渐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中,这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写字时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时间来进行知识的教授。而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使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2.探究和灌输相结合。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采用探究和灌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灌输,也要注重知识的探究,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是有用的。例如,在教学“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时,教师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思想品德觉悟,坚定态度和认识。

当然,在进行灌输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能强硬地将一些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否则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将正确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将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它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会让学生把握不住学习重点,无法透彻理解思想品德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将探究和灌输相结合,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重视思想品德学习,重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前引导、课中探索、课后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己的正确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4.加强道德教育。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因而学生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实践表明,这种教育体制是不可取的,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纳入到具体的教学计划中。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面向初中生的课程,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型人才。另外,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民意识。

上一篇:医疗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下一篇: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