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实效性(精选8篇)
1.阅读教学实效性 篇一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谈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不过是自言自语;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只能是自学,教学是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二者缺一不可。
为实现学生活跃地学习,主动的学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发展,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勇于探索意识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而浓郁的兴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润滑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里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获得成功。每一个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都是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的,而我们的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要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来教学。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不需要学习,因为此时再学也只会是复习和表演。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有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假定学生不知道,或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味地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害怕学生把新课要学的知识都说出来。有时,教师也会流于形式地问:“你知道关于某某有关的知识吗?”但不等学生回答,就又立即断定:“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知道了。”当然,这都不能真正给学生自觉自主参与的机会。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生成,都是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的,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并富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己读书、动手实践、大胆假设、尝试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机会,才能让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二、创设情境,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成功创设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内心引起的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就能促使他们带着好奇,带着想解决心中问题的急切愿望,去认真地读书,去思考。因为学生心里已经产生了自觉的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这种作用下,学习效果当然是很明显的。当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再创造,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什么知识不会?为什么不会?教师就要教学生不会的知识,集中解决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学生的问题突破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因此,教师的角色要做相当的调整,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设计教学情景创设问题,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等方面,要使学生能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语文化的过程,为学生掌握知识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认知环境,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再创造的载体。
三、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确实是这样: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教师要实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教学,就一定要继续采取多种学习活动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要沿着多种活动形式的探索继续进行下去。当然除了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也可以在学生中进行多样的竞赛性活动。多样性的活动是适应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的多样性的,不同的活动就会有不同的积极参与者,就会有不同的优胜者,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有成功的体验,去从事新的学习。
四、强调科学的学习方式 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案例:《识字4》(人教实验版第二册)一课,在出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后,对应出示昆虫名称。师:看了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发现了什么?生:他们都有“虫字旁”。生:右边的字音和整个字的字音是一样的。师:大家可真会发现。是的,这些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一部分表示声音,一部分表示意思,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汉字里有很多字都是形声字。在这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适时地渗透了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在积极互动中巩固识字,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恰当的梳理,把一些紧扣要点的关键提问作为一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的思维留出了空间,使学生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下学会了学习。其实这种让学生学会科学学习方式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同样有效。我们可以捕捉教材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情境,分析研究,朗读感悟,从而让他们敏锐地感悟到语言的真正内涵,并逐步形成“听话听音”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知汉语言独特的魅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这种魅力只能让学生去感受,去体味,灌输不行,讲解不行。
五、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案例:《翠鸟》一课,在理解“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设计制作FLASH课件:整体播放录像,体会翠鸟动作的快捷;体会用词(动词)的贴切,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的改革,信息技术越来越发挥出自身利益的优势,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也成为人们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有利的工具,过去比较多的只是在理念层次上进行讨论,现在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更加注重落实,更加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信息教育的水平,才能指导学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众所周知:授人以鱼,只享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在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要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去学,自学能力就会逐渐增强,才能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对话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以达成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的过程。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承受着“占时长、效率低、评者多”的批评,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很多老师都试图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探究式学习。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惑及误区。对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仍有一段距离。对此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深思,发现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联结,是主体的言语结构对言语对象的加工过程,阅读是由言语到语境。在此,我就自己的见解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课要增多学生读书的时间。众所周知,朗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上我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替代繁琐的分析提问,让儿童在“口诵心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堂上尽可能多留时间让学生参与阅读,学生自己反复地朗读领悟,就能够将课文读通读懂,进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转变了一上课就讲,一讲到底、把语文阅读课上成讲解分析课的教学方法,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为提高阅读实效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剩余1245字)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要构筑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文本,把握主题
深入研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很多时候,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不是那么简单的。有的课文主题思想明显,有的蕴含在字里行间,要认真钻研,多读些参考书,从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上,从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老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学作品,语言规范,而且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吸收、积累。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读懂词句,好的片段、课文要朗读、背诵。
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是这样处理“冒”这个字的: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
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关键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发挥语言的魅力。王崧舟老师仅凭对一个“冒”字的解读就引导学生品出了荷花的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讲得非常清楚了。他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 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要发挥语言的魅力。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就是由读迁移到听、说和写,可以是内容的迁移,也可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阅读一篇文章,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如果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如果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辞发”,这就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有人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
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要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水平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多读书形成语感。如果急功近利,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如何增添实效性,我想最重要的是多做一些实际的练习。比如口语交际的扩展,或者仿句扩句的练习。至于五六年级,可以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模式,毕竟太早的让孩子思维模式化不太好。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首先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其次,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最后,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要从教材以外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2、注意教学过程要具有基本的框架、3、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学问题应既开放新课程,又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能力。
4、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并让学生多参与、体验和探究。
5、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做到根据学生情况,教材特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做到既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照顾学生的个性需要;让学生既能掌握课文内容,又能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所在。
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认为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儿,也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11月28日晚,恩施市实验小学三年级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观看了宣恩县宝塔小学夏彩梅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全体语文教师结合课例进行了讨论、反思,并在全州的网上教研活动中积极发言。现将部分教师的发言予以整理。
陈莉老师的发言:《掌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读了让人为之深深感动。课文以同学的两次掌声为诱因,以小英的变化为主线,再现了一个发生在同学之间的动人故事。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巧妙的设计和生动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以下几点:
一、角色共鸣,入情入境
小英是本课的主要人物,课文主要是围绕小英的神情、动作进行描写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摩,从而深入到人物内心,去感受她的心中所想。夏老师的这一课,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相当成功。她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描写小英神情和动作的句子,然后通过读去感受小英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学生在读、画、想的基础上,和小英的内心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把小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体会得淋漓尽致。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觉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读得到位。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关键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
三、引导阅读,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在这节课上,夏老师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他设置了一个比较开放的说话练习:“课文学到这儿,你认为掌声像什么?”一下子出现了很多的答案,学生们有的说掌声像明灯,指明方向;有的说掌声像钥匙,打开了心灵的窗户„„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得出的感悟,夏老师都给予肯定,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但我也有一点看法:整节课齐读太多,读的节奏有些固定化,有待于我们大家在以后在教学中注意。
赖声梅老师的发言:本节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第一点是在整节课中夏老师始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字、词、句、段、篇,通过听、说、读、写练习,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有整体感悟,有重点词句的品析。例如抓住“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这个重点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抓住“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人物表现的词语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了课文主题。在本节课上既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有学生领悟课文精髓后的激情朗读,更有朗朗的自由诵读,每一次都读有所得。尤其是学生在默读课文时,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第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没有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夏老师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自然感悟出“爱”是英子自信心回归变化的根源,掌声不仅指声音,更是一种关爱。从而使人文性得到落实。
在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在语文阅读课中,“齐读”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读书活动,在课堂中不宜多用。原因有两点:
1、为了追求整齐节奏美,学生在读书时几乎全身心地集中在声音和速度的调控上,不能领会到那些意境深邃的语句,更无法领略到语文的独特韵味。
2、朗读是多元的、个性的阅读。“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不同,朗读时的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技巧的处理自然有别。整齐划一的“齐读”不仅阻碍了学生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朗读发挥,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其阅读个性。王先红老师的发言:这节课夏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重点段,交流体会;细读重点段,深入人物;再读重点段,抒发情感。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的方式,保证了阅读的实效性,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真正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开启了学生的情感闸门,使语言与情感和谐交融,使课堂涌动出真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语言感染,唤起情感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人。最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教师着力于用真情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让学生或披文入情品味语言,或言语交流体悟情感,或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或感情朗读传情达意,努力通过语言感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二、角色参与,增进情感体验
教学中,夏老师让学生参与文中角色,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从而强化感受,在共鸣中动情。例如,老师以“你们看她的眼圈红红的,她在心里说——”,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用掌声告诉她——”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这次你想在这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她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她想说——”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三、朗读领悟,传达情感体验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情朗读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上,老师通过读书生疑,读书求解,读书品味,努力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后,融会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深情并茂地朗读。例如,让学生区别英子两次哭时不同的内心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在学生体会了英子的情感变化之后,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方媛玲老师的发言:《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英子“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让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夏老师的课上得相当生动,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段落朗读体悟。通过自主阅读,交流研讨,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夏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突出重点,目标明确。“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是本文的关键点。夏老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二至四小节,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英子的鼓励和赞扬,给英子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夏老师发觉学生善良的天性,假设情景,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如果你是英子,你听到了掌声,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激发情感,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更加真切体会到了掌声给英子的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教师本身入手,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学习。教师要博览全书,各种类别的书籍都应接触,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丰富多采。同时,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对教材的钻研也就会更深入,更透彻。一节课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然后满怀激情的走上讲台,从精神状态上就会给学生一个好的影响,为上好一节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一段时间不读书,就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言之无味。因此我希望各位老师应多利用些时间读书。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浏览网上的文章,发现有许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一节课下来,只有几个学生积极参与,其它同学你说你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叫起他来,一问三不知,气得老师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但这不能怪学生,还是怪自己吧,谁让自己不能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呢?象这种情况,我们学校也普遍存在,课下我们几个教师聚在一起,经常会探讨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看法是:第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是依赖于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的,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学生可以演,可以画,可以写,可以说,可以唱等。当然“放手”并不等于“放羊”,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迷茫时指路,要在学生感到黑暗时点灯,要在学生过河时搭桥,要在学生攀登时架梯。
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学生不爱看书,有时是缺乏引导。因此作为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可以在班内建立一个图书角,每周规定几节课,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交流一下读书后的感受,还可以开展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背古诗比赛、成语接龙、歇后语大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一旦学生读书的习惯养成,将会受益终生。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有许多不妥之处,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重庆市垫江县实验小学 熊雄
摘要:从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到今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多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提高语文课堂
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新课堂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形式多样,动手操作多了,发挥交流多了,表现展示的多了,课堂时常是一幅忙碌的景象,然而去掉诸多华丽的外衣,就会透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课堂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浮躁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并没有被真正的调动;有的课堂一味追求生成而影响到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甚至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追求教学的精彩而抛却了诚信,对学生进行“忽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呢?课堂四十分钟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谈一谈有关于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点体会。
一、提高个人素养
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要摆正心态,敬业乐业。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能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应该说是一种幸福”。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它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反之,就会很大程度上失去工作的动力,失去起码的责任心,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当然也不可能去进行创造性的的劳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广博的文化修养。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用自己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来迎接新的教育挑战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多注意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多阅读一些关于教学专著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
二、合理走进文本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能促使师生共同发展,要能取得共赢。做到这一点合理走进文本是个关键。
1、做好学情分析。
带着自己所教班级的学情结合课标要求,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而把握好教学的“度 “、“量”。既不拔高,也不降低,了解学生,是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有些课文,学生早就熟读成诵了,像一些古诗,就不要在指导背诵上下工夫了;有些课文,学生还看过电视,像《飞夺卢定桥》、《邱少云》和《开国大典》等,就不要再作过多的描绘;有些课文,学生对它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如《赤壁之战》之类的历史
故事,就有必要作一些介绍。
2、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教师进行教材解读。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情,仔细分析,理出教材特点,确定教材定位标准,努力做到所教教材力求简化要求,想方设法降低难度,做到要求简化而不降低标准,难度降低而不降质。其次得读通读懂教材。教材中哪些地方容易读破句的让学生标出来。有些地方教师也不一定理解,就得查阅参考,用工具书,该划线的划线,该注释的注释。努力做到让学生易学易懂、易学乐学。
3、引导学生入文
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走进文本,进入角色,学习就能主动,探究兴趣就会浓厚。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问题走进文本,通过读书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还要运用教育机智,结合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思考,不断朗读,体验合作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进而入情入境,达到情境交融。
三、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这个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如何能让学生在40分钟内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就是“优化”的过程。我认为,课堂教学应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奥运五环》时,课前出示相关的图片和奥运小知识开展有奖问答,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和五环旗帜有关的故事动画,鲜明的图画和情景让学生从课前的热情向往到课内的趣味盎然,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
程度的提高了教学实效。
2、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必须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课堂结构还须注重整体优化。既要重视知识的综合功能,又要重视能力的综合提高,既要考虑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联系和影响,又要考虑课内外知识的相互影响。比如在学习完课文《春节你不要走》后,我让学生自主说一说春节快来了,你能说说你想过一个什么样的快乐节日,把它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学生们立刻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找例子。在交流时学个个都很积极,说得完整形象,也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积极地接受语文知识。如在教学一年级《雨点》这首诗歌时,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动态。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了可爱的小雨点四种动态变化,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在教学二年级《山雾》时,通过课件把雾用卡通形态展示出雾的变化,使学生直观感受课文内容,合理想象,让学生了解雾的贪玩、可爱、神奇。当然多媒体的运用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能只是简单演示,走过场。这只能适得其反。
四、注重双主地位
新课标倡导,教师要转变角色,合理协调组织,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1、让学生有思考空间。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不迭地启发当然很多情况下是暗示,学生在这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只会匆忙寻找片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走进了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2、正确对待预设和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入、展开、延伸的,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感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往往细小,且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这样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局外人,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就感到学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之大。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设计问题缺乏理性又过于简单,学生的兴趣就很低,所收到的功效也更低,促使学生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面对学生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并提出时,教师应认识到这是创新的萌芽。要好好呵护,这种问题往往是教师预设中所忽视,也往往是学生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问题,而有价值的问题又是学生最需求的问题。给学生机会把他们发现的问题展示。帮助学生把发现的问题进行疏理,使之形成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创设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环境,让学生间形成思维碰撞,得出问
题的结晶,做学习的主人。
3、给学生创造体验合作的机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体验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特体验与“文本对话”。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组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合作朗读、协同汇报。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竟争的精神。如教学十一册《鸟的天堂》时, 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上课开始,根据课文内容出示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渴望。课中让学生读、思、议,让学生充分的相互交流。感悟榕树的茂盛美丽和群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让学生结合重点段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让学生再一次交流学文收获,抒发对鸟的天堂的向往热爱,同学们各抒己见,收益匪浅。在体验合作中主动积极
地完成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多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多尝试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多研究教育教学对象的需求,学会调控应变,善于总结、反思并努力重新建构,就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重庆市璧山县东关小学 张小梅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课堂四十分钟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感到应从以下如手: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与迫切,但在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却常常为知识的捉襟见肘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专业引领使许多一线教师陷入课改的困惑中,甚至走入了误区。因此,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与充实自己,更新观念,以适应帮助学生成长的需要,从而以爱心去创造,以激情去体验,使自己平凡的人生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1、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研讨,帮助自己树立前瞻性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在学校生活中,从学校到个人都要十分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除了学校增订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外,教师自己还应根据本学科自订相关资料,更要定期组织本教研组教师举行学习交流研讨会,将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体会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要强化科研意识,帮助教师用科研的方法做好实验工作。应该形成教师人人有课题,科科搞科研的氛围,使课改实验科研化,利于教师找到实验的抓手,方向明、步子实、精力集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二、优化校本教研,创设一个平等共处对话交流的平台。校本教研是教师有效参与课程改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的实战阵地,抓好校本教研,为教师们创设一个平等共处对话交流的平台,将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听课之前先预热。
校本教研之前,先将听课课题告知每位听课者,让听课者在听课前先对所听内容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把握住该课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对本课或本课某一个环节的教学有自己的设想与构思。这样,听者与教者双方都得以“热身”,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套路”做到了心中有数,听起课来人人都是“武林中人”了,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才会避免“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懵懵懂懂。
2、评课之前有对策。
评课易流于形式,尽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不着边际,不切实际。如:我认为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我认为读的形式还应多一些等等,如此种种,费时而无获。
而真正有意义的评课,应该是参与讨论者不但要提出自己的疑议,还要说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即假如我来上这一课或这个环节,我会怎么上将更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此观点与观点碰撞,理念与理念整合,教学过程与教学过程比较,面对面的剖析,心与心的交流,析疑、解难、明理,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对于参与者都是一种挑战,一种学习,一种陶冶,一种提高。
如此以来,“课例”让我们有了思考的“文本”, “异构”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表达”, “交流”让我们得到了“碰撞”,在“尝试”中让我们获得更大的“成长”。
3、校本教研呼唤专家引领。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果在上课教师呈现了课例,听课者互动交流之后,还能有专家进行点评,那对教师们的成长将是大大受益的。因为此时,教师们的讨论也许正进入了一个盲区,僵持区,而专家充满智慧的点拨将使老师们的思维拨开迷雾见太阳,明确每一个达成目标的策略选择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避免了在实践中步入误区,走弯路。
三、在反思中提升。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生活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剖析,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利
于改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科学实验过程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只有当教师将自我反思内化为一种自我意识、自觉行为,不断发现自己、解读自己,进而调整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才能收到实效。
综上所述,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广大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在实践
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2.阅读教学实效性 篇二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奠定基础
我们在接触任何新东西时,一旦事先对该事务有一定的兴趣爱好,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很容易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更容易达到最终的目标,正如一位伟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可以说兴趣都是开始进行学习的关键所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英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课堂上,为了以激发阅读兴趣来提高彰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授。类似教师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采取图片引入法,这种方式适合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首先向同学们出示图片,将关键内容大致勾勒出来,以此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勾起来,当然,教师讲故事时要非常注重留白,从而将学生带动起来,使其在文章中自主寻找答案,在兴趣驱使下进行阅读。另外还可以采取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是谈话引入法,如在讲授The Great Wall时,教师可以用“Why was the Great Wall built in china?”这一主题进行展开,进而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向学生提出疑问,北方经常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并且找出产生这种天气的原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于英语阅读的深层次理解,即建设绿色长城的重要性等。在引导中使得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体现出来,进而一步步切入主体,提高阅读效果,最终旨在体现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效性。
二、选择恰当阅读材料,铺就道路
英文阅读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要非常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教师或者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英语阅读材料几乎占了学生所获取到的信息的绝大部分,所以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阅读选材环节极为关键。在英语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材料的选择问题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当前水平,综合素质,所选取材料的难易程度应当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材料的难易度要尤其掌握好,对学生的词汇要求要适度降低。当前而言,绝大部分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都与课内的文章为基础,如果教师仅仅以教材中涉及到的阅读理解为教授材料进行教学,就会忽视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环节。学生的阅读范围被局限在教材上,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实效性,另外,由于教材相对比较单一,这样一来就会对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习惯造成很大的局限。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授过程中要认真选取课内外的教学材料,可以选取一些当下相对较容易且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英语报刊,并且要尽量贴近生活、做到生动有趣,比如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站资源等,总之课外内容的摄入要做到有层次、有重点,不但需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要注重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另外教师可以自主的将课本教材中所涉及到内容进行选择性教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出相应的增删,注重有的放矢,最终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三、指导多种阅读技巧,实现目标
初中英语阅读中相关文章所涉及到的题材是很广泛的,科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种多样,并且体裁也是不拘一格,比如说明文、应用文、记叙文等,因此,初中教师在课堂上具体的教授讲解过程中,在重视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之外,尤其不能忽视对于阅读技巧的讲解,如若不然,学生只能在大量的练习中自主的摸索来总结,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关于初中英语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例如略读,略读能够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中心思想,并且能够培养阅读速度,略读前,英语教师要首先抛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直接涉及到课文的内容,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快速的浏览文章;再如精读,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进行的环节,深入的阅读,了解文章的细节之处,并最终掌握了该篇文章。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Reading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引入,并抛出问题:what is the letter about?继而使学生进行快速略读,之后再抛出具体问题使学生带问题精读全文等。当然可以参考的阅读技巧还有限时阅读,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学生在阅读时大大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逐渐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达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3.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篇三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读写结合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081-02
一、为什么要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全新理念,倡导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新理念的贯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确实有很大的改观,但是阅读教学的水平还是不高,这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努力。
(一)从教学目标来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识字写字是一个教学考核的重点,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错别字仍旧很普遍。在一个对高校学生的汉字书写统计中,结果堪忧,写字难看、错别字常常出现,虽然这是高校现状,但对于生字的积累,主要还是小学阶段的学习,这也反映出了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从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就自身了解,阅读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两个误区。第一,阅读教学缺乏语文的本质特点。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课程内容设计很丰富,在教学中也借助了很多的教学工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学脱离文本,学生在语言上收获甚少,需要朗读教学的部分,学生也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第二,应试教育的印记挥之不去。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低下,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把内容都展示给了学生,这时候的学生就是进行死板的记忆,所以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没有学习能力。
二、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目标经过量化可以这样理解: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三千个汉字的听说读写;读要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从文章中吸取知识丰富自我;写要能端正的书写所学汉字,同时结合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应用文书写。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阶段性的识字课程和作文课程学习来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体的,是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综合。
(二)从一篇文章的教学来说
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是要通过老师讲授让学生掌握巩固对于语文的理解,都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第一,教学要具有目的性,让学生学有所得;第二,教学要具有科学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第三,教学要有感情,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得到抒发,启迪学生的心灵世界;第四,教学要有创造性,要让学生打开思绪,敢于表达。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其实就是看学生是否会读书,爱读书。
三、怎样实现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小学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个人思想价值观的形成都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着重引导。从语文教育角度来说,小学的语文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对国语运用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必须发挥语言的魅力
落实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就需要突出语言的魅力。语言是表达人类心灵的载体,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展现出语言的载体作用。语文教学中所弘扬的人文精神,任何思想情感的表达都是需要语言来呈现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语文阅读的教学主要依靠长期的积累,需要的是对阅读的兴趣长期培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以此吸引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三)阅读教学还要体现读与写的统一
阅读的目的是开拓视野,增加文学积累,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为自己所用,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做到读与写的统一。首先,应该明白阅读和阅读教学的不同,阅读只是单纯的从文段提取信息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要求学生不但要明白文段写了什么,还要求学生学会写作。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分成两步进行。第一,了解文章内容;第二,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运用。其次,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需要的是大量的阅读积累,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小蓉.情感语文——对比中寻真谛[J].语文教学通讯,2007,(07).
[2]潘波.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
[3]许晓瑚.春来草自青——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
4.阅读教学实效性 篇四
11月4日我参加了承德市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基地区域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同课异构”这种研训形式,寻求提高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承德市语文研训员胡老师结合我市研训基地建设和当前我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详细地解读了我市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大力提高阅读实效的工作思路。平泉县、承德县、双桥区及我县语文研训员结合本县阅读教学开展实际,提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我结合本次研讨活动和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谈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分层预习,分层检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
预习课文是学生认真上课的前提条件,新教材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如果学生没有预习过就来上课,往往连课文都无法读通,更不用说有感情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了。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不预习的孩子上课茫茫然,只能做小听众听别人发言,一堂课上完,对课文也只是一知半解,学习效果很差。学生有了基础的预习能力,会主动查词典,会质疑,会思考,自己寻求答案,对学生的终身都有收益。因而,充分做好预习工作,能够激发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意识,深入理解、探究课文内容的好奇心,高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分层布置预习要求潜能生读通顺,中等生读懂,优等生读透。在检查预习时,同样分层展开,潜能生进行赛读,中等生比概括大意,优等生比感悟深浅。
二、准确地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牵线导读”,让“精彩”出在学生身上。
准确地解读文本,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好的阅读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所以每上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要认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首先,我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赏读,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再翻开手边的《教师教学用书》,看看自己的哪些理解与教参有偏差,然后从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后从学生的视角去读、去思考,想想可以从中读懂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的疑点、难点和兴奋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学生理解文本的预设,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的主线问题,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辅导、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的开展个性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究对话,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方能浅出。
(一)、钻研课文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线索,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在钻研教材时,先和题目对话,从课题出发,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理解将相和的意思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将相最后结果和好了,那么当初是因为什么闹不和了,后来又是为什么和好了呢?”这样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欲望。
(二)、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从此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通过精心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的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有层次的研读,打破了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废止了繁琐的分析。学生的感悟往往更深,学生的思绪一旦被打开,往往能够妙语连珠,引来更多的课堂精彩,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积累,更为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恰当地选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使学生在
读中感悟语言,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不断地感悟语言。速读,对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诵读等等,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过于重视“讲” ,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读” 。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 “读” 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听记的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 ,全都是老师“讲” 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 “说话” ,不会“作文” ,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丰富朗读形式,形成特色朗读。读的表面看起来单一,但是形式却层出不穷。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尽可能的形式多样。我们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我们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替换“绿”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可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此外,还有很多朗读形式,如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多进行参与性朗读,多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把传统教学中专属老师的讲台让给学生,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将生硬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具体的场景,从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意的熏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的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设想到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林里尽致。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明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 “他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只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比较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生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篇五
杨红梅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第一实验小学)
摘 要:小学生教育中作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阅读能够很好锻炼这两种学习能力。在学生的启蒙教育中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写作思想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在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阅读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起来。虽然阅读能力和一个学生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目前小学阅读教育仍然存在进步的空间,有的教师仍然没有对阅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6.再谈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效 篇六
【摘要】
第二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处于调整期,阅读教学要走正确、健康、高效之路, 把准年段目标,明确教什么;找准教学起点,做到多读、多练、少讲、少问;教学过程做到精简环节,模块结构,整合问题,言意兼得;做好教后反思,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这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几大关键.【关键词】
阅读课堂教学 实效 策略
提起“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也许老师们都已耳熟能详,的确这也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第一轮课改的第四个年头,就在语文阅读教学出现“得意而忘言”的倾向性问题的时候,崔峦老师在贵州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及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专门明确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研究的主题:阅读教学体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时至今日,到了第一轮课改总结的阶段,到了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依然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教师优秀代表的阅读课堂教学被专家评价为低效,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处于调整期的今天,阅读教学要走正确、健康、高效之路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再度思考,笔者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起点﹑精简环节﹑教后反思”四方面探索阅读课堂教学实效并付之实践:
一、吃透教材,弄清“教什么”,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关键环节中,首要环节就是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是要解决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问题,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从年段目标要求确定“教什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观《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也是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比如课标对低年段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可操作的的要求提得比重最大的是识字、写字、朗读、词语积累,而对词句及课文内容只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作了解和大概了解。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低年段老师由于对年段目标的模糊而走进了目标定位的误区,教学时识字阅读“楚河汉界”,10分钟以复习形式集中处理识字,剩余时间完全进行没有任何识字学词任务的内容分析,仿佛整节课的精彩要在这大半节阅读分析中得到充分展现,殊不知,我们老师的这种既是错位又是越位的做法忽视了年段目标的坚持和落实,低 段阅读教学的高段化倾向,使低段阅读教学课堂耗时低效.
还是识字教学,低年级明确提出“多认少写”,要认的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强调的是整体认记,不要求分析字形结构,不要求达到每个部件的精确记忆,但我们的老师却花大力气,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记﹐要求写的字却没指导写好,这种做法就是错位。
又比如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老师,把识字、写字放在“读中感悟”教学环节,展开春、夏、秋、冬四段阅读,在各段学习中分别进行“汇、挡、刮、献”四个字的认读和书写指导,这样安排,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很实用的课堂学习,但这不应是中年段的学习要求,我们说这叫做“不到位”。
因此,不管哪个年段的老师,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牢牢记住,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目标上越位和不到位的情况都将会是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直接症结。
(二)从主题单元目标确定“教什么”。人教版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呈现的第一部分内容便是导语(导读),导语的作用,大概也有不少老师关注不够。细细研读,我们就会发现字里行间藏着的就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读写训练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备好、把握好单元中每一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如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导语告诉我们: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有了导语的指引,那么我们无论备《小嘠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备《临死前的严监生》,还是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的教学都要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要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人物方法上下功夫,作为拓展延伸或者读写结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把描写人物方法学以致用,这些都是要落实的目标。以梁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梁老师反复强调抓住关键词“两个手指头、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茎灯草、摇了两三摇”来体会严监生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无处不在渗透着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课终,严监生的形象也就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物描写方法也就了然于胸,那么这课的目标,梁老师就基本落实到位了。
(三)从课文特点确定“教什么”。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体到每篇课文应培养怎样的语文能力,在我们考虑的因素中,除了年段目标、单元目标,那还要依据课文特点。如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头战象》,确定本课三个语文能力点:一是培养速读能力。这既是高年级的年段目标,也是单元目标,同时也因为这是一篇长课文,适合培养速读能力。二是培养品细节、悟情感的能力。这既是高年级年段目标——学习表达方法,又是主题单元训 练项目,更是因为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三是培养学生用细节表达情感的能力,进行读写结合。目标定位准确了,教学设计也就重点突出了。刘亚雄老师在设计《最后一头战象》时,第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二环节是设计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细节描写的词语想象,体会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同时在品读过程中也给学生渗透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最后,刘老师让学生抓住“凝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内心想法,进行写话训练。这是抓住细节想象而进行的一次写的训练。假若延伸到第二课时的设计,以学习用细节表达情感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习课文设计新的情境,让学生写一段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文章,写后交流评价,那么这个写的过程既是读写结合的过程,又是“言”、“意”结合的过程,这样整课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才能得到保证。
二、了解学情,找准“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基础。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中,崔峦老师曾这样评价参赛老师的课:阅读教学找不到起点,抓不住重点。孩子通过读,已经了解和理解的,已经会的问题,我们还在不断地问孩子的这种情况相当严重。不少的课,通过实际考查,孩子开课时的理解、孩子学完这篇课文课后的理解几乎一样,这样的课就是做无用功,这样的课堂就是低效课堂,这也正是我们不少老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那么,起点在哪?笼统地说,是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即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找准教学起点,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针对学生实际,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进而因文制宜、以学定教。
(一)有效预习,了解学情。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道理,老师是懂的,预习,老师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都会布置的,但预习也许只流于形式,无非就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音形义,加之课前缺少对对预习情况检查,预习实效难以保证,那么预习对阅读教学产生的作用也就微不足道了。
有效预习,笔者认为必做四步:一是读文,读中自学生字新词,读中了解大意,读中理清思路,读中把握重点,学着概括主要内容。二是批注,如在读的过程中标出自己的喜欢的句子,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给要理解的词语注释。三是质疑,预习过程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四是检查,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必要检查,通过检查了解,我们才能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那么教学起点在哪儿?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二)以疑导学,实效阅读。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古人云: “学贵有疑。”质疑是学习的开始。陈智文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就是以疑开篇,抓准了教学起点,从而做到以学定教的。陈老师的设计的第一个环节,问学生“你能根据课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吗?”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提出了5个与理解有关的问题。这时陈老师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理出了一个普遍的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
陈老师引导学生质疑文本,目的是了解学生在解读文本上的疑难,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更是为教学提供方向,而不是为了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而质疑。
三、问题整合,解决“怎样教”,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在大力呼吁阅读教学要走向语文本体回归的今天,专家们常讲到的观点。如果说“教什么”是解决目标问题、方向问题的话,那么“怎么教”就是解决设计技巧的问题了。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认为,前者是内容,很重要,后者是形式,同样不容忽视。
纵观当前教师的阅读教学,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细碎的提问,学生频繁的回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崔峦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逐段分析死,整合处理活。”这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就是整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问题设计的整合,即提的问题要大,是学生感兴趣的,体现语文特点和语文训练重点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要读全文来思考的,都要从整篇文章中找答案的,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提问才能把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引向深入,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实效。
(一)围绕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设问。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和”直奔中心,设计这样的提问:(1)什么叫“将相和”?(2)“将相和”中的“将”和“相”各指谁?(3)既然是“和”,说明他们有一段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这样就能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了。
(二)在学生理解关键处设问。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可以走“一条主线”、“两个板块”高效整合设计之路,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一条主线,两个板块”都是学生理解的关键处,抓住了关键,就能引发学生对父亲不眠不休进行36小时的艰苦挖掘的思考与理解,就能引发学生对儿子在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个小时的思考与理解。那么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也就水到渠成。这种设计,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是一种高效的整合。
(三)捕捉学生通读文本感受最深点设问。如教学《乌塔》一课,可以以整体把握,板块推进的方式来设计,先整体感知内容,聚焦“震惊”:以“震惊”一词带出初读后的感受,再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特别让你震惊?接着围绕“震惊”转述文本语言,最后拓展“震惊”,阅读表达结合。整节课,老师以“震惊”为主线展开教学,使教学主线明晰,也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和肢解文本内容。
四、教后反思,扬长避短,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证。
有效的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有效的教学反思也是提高教学实效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在任务繁杂的当前,又有多少教师能在课后静下心来想想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更有多少教师能把这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写下来加以分析?恐怕少之又少!这也是课堂教学实效提高之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应该包括课前准备(即备课)、课中实施、课后总结(即反思)三大部分的。即便作为教者,我们有了明确的年段目标意识,有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设计本领,也就是说,课前,我们可以有一份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教案,但是我们不敢说,拿着这个教案就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语文课,这其中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或许是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或许是学生课堂生成与预设产生了冲突,又或许是教者自身对设计的实施水平出现偏差等等。
(一)反思成功。如一位教师教学《老人与海鸥》后,她在反思中谈到这节课带给自己的欣慰和遗憾,欣慰的是备课时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实现,遗憾的是没有给足学生学习时间,没有开放学生学习空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展示的关注,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感悟与运用。我认为,无论成功还是不足,通过反思所留下的启示都是有益的,都是对课堂教学实效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我们知道,高年段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主题,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后,这位老师能从教学理念这个角度总结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做到三个“立足”,一是立足文本,语文课堂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即教学每个环节,导入依据文本,教学过程紧紧抓住文本,拓展延伸同样立足文本。二是立足生本,即重难点的定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着力。三是立足根本,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决定的,阅读教学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其次能从教学策略这角度作经验小结,如研读“老人爱海鸥”的段落,抓住老人喂海鸥的动作词语“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顺着栏杆边走边放”,引导学生在这些动作词语前面加个“为什么”,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通过想象画面、比较朗读,升华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成功的体现,都是日后有效处理高年段阅读教学可积累的宝贵经 验。
(二)反思失败。经验除了来源于成功的反思,同时也会来源于失败的思考,尽管一节课成功与失败的比例各不一样,甚至更多时候成功会占大比例,正如这位教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但可贵的是这位老师最终能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理念出发对自己的课进行中肯的批判,为自己讲得多,牵得紧,过于强势,教学霸权,扼杀学生个性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做法而反思。能从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出发去反思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忽略而导致的目标不到位,那么记录下来的这些遗憾,同样是成为指导以后备课和授课做到有的放矢不可多得的经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7.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七
2011版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就是说, 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 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 学会“运用”, 或者说学会“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怎么做呢?
第一, 要制订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预期达到的效果标准, 也就是通过教学, 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 达到什么质量的标准。所以,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 没有目标就没有效益。
时下, 虽然, 不少教师对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能够依标行教, 但是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有的教师备课时不是先看教材, 而是先看教参, 看教参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和课堂练习, 然后照搬照抄;有的甚至抄袭现成的教案, 和课文只是匆匆见上一面;有的课时目标写了, 却在年段要求上越位或缺位, 出现了课堂上要求低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而在高年级教学中又用教低段的方法, 半节课的时间只教几个生字;有的目标大而空, 指向性不强;有的目标太多、太散, 一节课根本完不成;还有的目标是纸上谈兵, 并不遵照执行, 纯粹为应付检查。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与课标中的总目标、年段目标、教材的编写意图相一致。所定的课时目标应当是全面的:既有思想情感方面的目标, 也有语言训练、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应当是适度的:难易适中, 内容适量;应该是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应当是分层的:因材施教, 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行为的标尺, 不应当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不应当目标与行为两张皮——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更不应当遗失目标, 随心所欲, 摸黑行船。老师们应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制订, 在目标的指引下展开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教学活动, 在目标的指引下奔向成功的彼岸。
第二, 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提炼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我们施教的主要凭借, 但是,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一篇课文往往存在多种教学价值, 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等。作为语文课, 我们应当关注的只能是语文核心价值。应重点挖掘文本的语文学习价值,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完成语文课应当达到的教学目标, 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一篇课文, 具体教什么, 要根据年段要求、学生实际、文本特点进行适当的选择和重构。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要把最有语文价值的、最适合学生水平的部分作为这个学段、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同一篇课文, 同一个年级, 不同的教师教, 教学内容不同的例子很多。例如, 人教版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一课, 一位老师教学时, 把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内容选定为“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聋哑青年什么样的品质”。另一位老师的目标是“学习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前者把力量用在了感悟、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上, 没有抓住语文课程学语习文的特点来选择内容;后者从文章的表达形式入手, 通过品词析句, 体会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刻画人物品质中发挥的作用, 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细致入微地、生动地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品质的。显然, 后者的教学目标符合语文课程要求, 能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到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达到让学生言意兼得的目的。
人教版三年级有一篇课文是《燕子》。该课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对于这一段的教学, 教学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一位老师侧重让学生体会小燕子的美丽可爱、活泼机灵, 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另一位老师则把教学内容定位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特点, 用优美的词句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和整个外形。该老师在教学中有这样的环节, 她说:“燕子还有头、眼睛、爪子等等, 为什么作者不全部写下来呢?”学生说:“作者是抓住最能表现小燕子美丽可爱的几个点写的, 没有样样都写。”该老师趁势总结:“对呀!这就叫抓住特点写。我们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 都应当抓住特点写。本文作者抓住特点写, 就写出了燕子的美丽可爱。”该老师还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乌黑发亮”和“黑黑的”, “剪刀似的”和“树杈似的”体会用词的生动形象, 启发学生在读中发现这段话中的词语字数相等、结构相近, 读起来朗朗上口, 像诗歌一样好记、好背的特点。在她的鼓励下, 学生很快就背会了这段话, 把“乌黑发亮”“俊俏轻快”“活泼机灵”等词语连同这种表达的句式全都收藏进了自己记忆的仓库, 实现了语言积累。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 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 只是在内容上去寻求, 结果是劳力多而收效少。”叶老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语言形式, 是语言本身, 而其他所有学科学习的对象都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以往, 我们对“怎么教”看得比较重。评价一节课, 常常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采, 而对“教什么”即“教学内容”却重视不够, 研究不深。这其实是造成语文教学在低效率中徘徊的原因之一。一堂阅读课, 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 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 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 价值都极为有限。“教学内容”选对了, 妥帖了, 再推敲教法不迟。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什么决定了应当怎么教, 并影响教得怎么样。教学方法的选择空间是很大的,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师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
首先, 要瞄准言语特点、表达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并以此为重点组织教学。
其次,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一要选学生必须学习的, 如生字新词等。二要选学生想要学习、充满期待的。学习的本质是实现最近发展区, 要依据学生的欲望, 选择他们兴趣十足、跳一跳够得着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例如, 古诗词教学, 有的经典篇目小学有, 中学有, 大学还有。学生年龄不同, 学段有别, 理解、感悟、品析的广度和深度就不可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切忌面面俱到, 要学会舍弃, 学会集中力量解决最有价值的一两个问题。
再次, 要依据认知规律有效地设计教学流程。在小学阶段, 阅读一篇课文, 一般情况应该是“认识领会——语言积累——技能运用”, 就是要在学习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尝试运用, 并学会举一反三, 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运用。
总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形式, 教学的航标要更多地指向于“怎么写的”, 而不是“写了什么”。阅读教学一定要在学语习文处多动脑筋, 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三, 要真心实意地“让学”, 让“教”更好地为“学”服务
“让学”, 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让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使课堂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乐园。“让学”的根本宗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体验,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当下, 语文教学只有从深层次进行变革, 才能实现由“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的华丽转身,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真正落实“让学”, 应当怎么做呢?
首先, 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人”。要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已知什么 (现在在哪里) , 需要什么 (要到哪里去) , 困惑的是什么 (有哪些困难) , 容易忽略的是什么 (似懂非懂、浅尝辄止的地方) 。然后根据学生实际,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设计教学方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释疑解惑、跳起来摘果子。
其次, 上课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课堂上, 教师要做到“三要”, 一要注意察言观色, 看看学生对当下的学习是否感兴趣, 是否全身心地投入, 并适时组织调控;二要善于倾听, 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 发现差错加以指导, 根据出现的问题调整方案;三要学会等待, 学生的学习和领悟有个过程, 当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给予指导后, 要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 切忌为了赶进度、出精彩, 只和几个学习好的学生你来我往地对话, 不厌其烦地挖掘教材的深度, 而把大部分学生晾在一边。在“让学”的语文课上, 教师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能, 时而把他们引向热烈的讨论, 时而让他们进行深沉的思索。讨论时, 学生畅所欲言, 智慧的火花频频闪现;沉思时, 学生潜心会文, 圈点批注, 感受着文字的张力, 体悟着语言的温度, 积累着对话的资本, 享受着阅读的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始终处在主体的地位, 教师发挥的只是组织的作用、唤醒的作用、激励的作用、服务的作用。
再次, 教学时要敢于“放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也是难点之一。课标始终提及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 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当前的教学中, 教师不放心、不放手, 牵得太紧、统得太死的现象仍然很普遍, 串讲式、问答式的课堂不在少数, 这与“让学”的精神和课标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应引导学生透过字面, 在字里行间, 在词句段的关系和关联中, 在叙事情节的曲折交错中,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点拨, 在阻塞处疏导, 在衔接处穿针引线。自主前提下的合作, 才有真正的意义, 才能智慧互补, 情感交流, 资源共享。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鼓励他们发表见解, 注意倾听,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探究是在已知的前提下, 对未知领域进行某种推测和揣摩, 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因此, 要引导学生亲历过程, 体验过程, 享受过程。对于小学生的探究, 不应要求过高, 只需培养探究意识, 体验探究过程, 不必过于重视探究的结论。在学生探究过程中, 即使有一点小小的发现, 或能说出自己的困惑, 提出一两个问题, 都应给予鼓励。
乐于表现是儿童的天性, 老师要多为学生搭建朗读的、争论的、讲述的、习作的各种平台, 激发他们浓厚的自主学习热情, 让他们在展示中运用语言, 丰富认识, 在展示中增长智慧, 获得发展, 在展示中体验成功, 享受语言表达的乐趣。
教师手里有千万顶“高帽子”, 要善于适时地戴在每一个学生头上。激励和赏识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 汽车的引擎, 是人们前进的外在动力。激励和赏识学生是一种教育方法、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想, 是“让学”精神的明显体现。让我们的学生因赏识而愉悦, 因赏识而感动, 因赏识而更加优秀!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策略初探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合作探究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56-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明确语文了教学的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据可依,有律可循。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老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想结合几个课例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动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比教师单纯“传授”给他们的要深刻得多。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在检查读书这个环节中,我检查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中,课文第9自然段的内容是这样的: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轮到赵丽同学读这一部分,她把“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句话中的“革命”一词重读了,当即就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质疑:“我觉得你这句话这样读不对,应该这样读“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他把重音放在了“是为”二字上)。这下子,教室里不再安静,有的同学说应该这样读,有的同学说应该那样读,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这时,李泽睿同学说:“我想说说我的想法。单从这句话本身来看,把重音放在哪里都是可以的。但是大家看一看前面第8自然段老饲养员说的话,大家注意这句话——“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老饲养员强调了要把大黑骡子留下的原因是‘它为革命立过功。如果从这句话来看,下面彭德怀的回答就应该是‘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把重音放在‘是为两个字上,因为这是彭德怀对老饲养员所说的话的肯定回答。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同学们结合前文一读,纷纷表示赞同。在此过程中,老师没有说一句话,学生却能自主地、自发地进行质疑、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带给他们的巨大变化。
二、课堂问题设计科学合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要做到“潜心会文”,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整合教材,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鸟儿归林后的一段时,我抓住了“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紧扣住“俱乐部”这个词问学生:“文中的俱乐部中的灯光、音乐、跳舞的少女又分别在哪儿呢?”学生很快找到“灯光”就是喻指夕阳,“音乐”喻指灰椋鸟的叫声,跳舞的少女喻指灰椋鸟。接着,我再让学生细细品味相应的句子,深入感受“俱乐部”的热闹与快乐,可谓水到渠成。这一问题有效地整合了本段的内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对比找出相应的句子,细读品味,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对灰椋鸟这个“俱乐部”也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找准读写结合点,坚持写好课堂小练笔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课堂小练笔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每篇课文我都力求找到合适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不失时机地坚持训练。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神父的园子》一课第1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带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和“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问题自主探究,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特别的情感蕴含在特别的写法中,感受“反复”的魅力。然后,让学生选择园子里其他的事物进行仿写,比一比谁的想象力更丰富,笔下的事物更自由。这样的读写结合,紧扣事物形象以及文本语言特色,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
【阅读教学实效性】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09-09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08-09
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11-07
课外阅读有效性探究10-11
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12-05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2-27
阅读教学困惑01-14
阅读目标与教学08-13
阅读教学实施策略09-15
散文阅读教学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