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精选4篇)
1.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 篇一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落后的具有军事封建色彩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3.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
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状况,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与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情景再现、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2.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观察法、资料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去年是中国“俄罗斯年”,今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这也是两国关系最佳状态。回顾中俄关系,可谓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沙俄时代对中国的侵略;十月革命给中国以方向;中苏的兄弟情谊与交恶;中俄的战略协作关系……回首这一切,不禁更让我们关注这个和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同行了近半个世纪的邻邦的命运,这一切应该从十月革命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板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板书: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教师提问:我们上历史课时,每学习一件历史事件,首先必须分析它的背景。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俄国的史实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工业革命以后,俄国进行了1861年改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特征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教师讲述:20世纪初期的俄国,充满了动荡、危机,酝酿着革命。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历史必然。
国际形势: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垄断和竞争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经济大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这极大地有利于革命。此外,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走向全面反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有利于革命的到来。
因此我们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分析归纳一下俄国国内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件。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但是这个国家却没有像英、德、美国那样快速发展,只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同学们想一想:俄国的落后和革命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当时俄国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既要依靠沙皇政府的庇护以求得发展,又因实力不足而处于对西方强国的依赖地位,不够独立。上述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即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多媒体展示:
教师讲述:当时的俄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革命最容易在最薄弱的环节打开缺口。上述两方面情况,构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客观历史条件。
教师提问:俄国革命还具备哪些主观条件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俄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极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形成。俄国无产阶级深受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俄国工人阶级开展斗争比西欧各国晚,受机会主义危害较小。经过1905年革命洗礼,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前列。俄国无产阶级有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从而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更为重要的条件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
教师简要介绍列宁,着重点放在列宁理论上: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相对不很发达的国家和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关于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策略原则,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上述三点俄国革命出现的历史条件,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唯一具备成熟的革命条件的国家,其它国家或是主观条件不具备,如德国;或是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如英、法、美。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有没有关系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上的两幅图片,指出一战有利于革命的成功。
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广大人民群众最希望的是和平、土地和面包等基本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加上俄国在战争中失败,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沙皇统治日趋虚弱,资产阶级也左右不了局势,各种社会矛盾都集中到沙皇专制制度上。在国际上,有力量镇压俄国革命的英、法、德三国正厮杀得难解难分。
正如列宁所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
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二月革命是什么性质的?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教师讲述:二月革命后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但掌握实际权力的是临时政府。苏维埃得到武装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管理国家事务,但是,在苏维埃中占多数席位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他们支持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是主要政权,只是一时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
到底谁掌权?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回国后发表的《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因为武器在人民手中,列宁认为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但是,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板书: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多媒体展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形势图
教师讲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使国内局势不断恶化。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确认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在近期举行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在列宁亲自领导下,从11月6日晚开始到8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
教师向学生展示有关十月革命的图片。
时间:1917年11月
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主要参加者:工人、士兵
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结果:取得了胜利,到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①《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方向;②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③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④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了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根据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把这场革命的过程简单概括为:“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板书:
三、伟大的开端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书回答,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学生回答: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学习之思中的内容。
教师讲述:《和平法令》使国家和人民免于战争,《土地法令》掌握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
教师补充:与德国签订的和平条约即布列斯特和约,结束同德、奥集团的交战状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由于红军刚刚建立,无力抗击德军,没有实现《和平法令》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苏维埃政府被迫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条件,丧失了大片领土,但赢得了巩固政权的宝贵时间。一战结束,德国战败,丧失的领土被夺回。
教师讲述: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了人民支持,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代表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了。十月革命永载史册,它的历史意义重大而且深远。
教师提问:十月革命对俄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教师提问:十月革命也具有国际意义,它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
教师补充:十月革命还是世界历史的界标,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课堂总结: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前,1917年3月爆发了二月革命,革命的结果是产生了两个并存的局面,但政权却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政权所掌握。在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课后探究: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中心城市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请分析两国革命的道路为什么不同?
2.八年级上教案(第24课) 篇二
八年级上教案(第24课)
二十四 虞美人・听雨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依据时间顺序,理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 2、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画面,来对比表现出他的家国情愁。 说明: 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宋词”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雨”能听吗?在绵绵雨季中、在突如其来的大雨中,你是否也有过“听雨”的经历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2、你们的感受有些是深刻的,你们的回忆有些是遥远的,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一看宋、元易代之际的蒋捷,他“听雨”时的那一番感慨吧! 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自己的“听雨”的经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诵读课文 初步感知 1、请同学先倾听示范朗读,再自己有感情地自由诵读这首词,接着在四人小小组内初步感受作者笔下“听雨”的过程与感受。 2、请同学说说,自己在朗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作者“听雨”的经历。 1、(1)请同学先倾听示范朗读,再自由朗读课文,借助下面的`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这首词的基本意思: 2、交流各自读后感受,谈谈感想。 倾听示范朗读,是为了让学生进入这首词创设的氛围,自由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借助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和完成这首词的解释,是学生必须要养成的读词的习惯。 再读课文 圈划品读 理清画面 感知情怀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1、先圈划出词中作者“听雨”的确切时期,即作者所截取的三个画面。 2、接着在词的上片中,请选择你最好理解的画面:每人单独圈划、完成所选画面中作者“听雨”的具体地点、当时的生活状况。3、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把这些语句挑选出来,带着情感自己读一读,体会其中流露出的感情。 4、请同学分别交流自己圈划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词中作者在“少年期”、“壮年期”“听雨”时不同的情感流露。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5、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蒋捷的简单介绍,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6、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重点感知作者“而今”“听雨”时的情感。 1、学生圈划“听雨”的三个时期: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2、每人单独圈划、完成所选画面的要求。 3、对关键的字词进行自我品读。 4、将自己的感悟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感受作者“少年期”在歌楼上“听雨”时,是过着“锦衣丰食”的生活,心情是“欢快的、无忧无虑的”,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作者“中年期”在客舟中“听雨”时,是过着“东奔西走、漂泊四方”的生活,心情是“孤独的、凄冷的”,有一种“望断乡关”的情怀。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他们养成圈划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抓住重点字词分析文本内涵的好方法,并在学习实践中了解和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 读读背背 增加积累 1、用几分钟时间,把这首词背一背。 2、小小组内比赛,看谁背得最富有感情。 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富有情感的背诵。 用小小组内比赛的形式来背诵诗词,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习的效率,并有助于更深的理解古代的诗词。 改词练习培养能力 文章用了词的形式展现了三幅作者不同时期“听雨”的画面,你能否试着把它改写成一首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可组内讨论完成) 小小组内讨论完成对这首词的改写。 初二的学生,给他们一点难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摘抄这首词,朗读背诵。 2、请记录下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3、自选题:(1)请为这首词选择一幅画面。(2)请为这首词配上合适的音乐。(3)请把作者“听雨”的经历改写成一个故事。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3.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 篇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健忘的教授(1分钟)全班齐读课题:24 健忘的教授 健忘的教授叫什么?(生:伊里奇)
1984年一位中国小伙子杨晖来到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文学系读研究生时,伊里奇教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杨晖写下了这篇文章,一位让人敬佩的伊里奇教授居然是个健忘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分钟)
二、走进文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全文后,检查预习情况。
不带拼音,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先指名再齐读一次:(2分钟)权威 崇拜 裤兜儿 涉及 某版本 婴儿车 妻子 师重点指导学生对疑难字“涉、兜”的书写。(3分钟)
注意:“涉”的右边不要写成“徙”的半边,“兜”的间架结构、笔顺。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上生字表旁边,认真抄写“涉、兜”3遍。
2、大家读了课文,知道伊里奇教授哪些健忘的事?同学们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几件事?(1分钟)
学生不看书试着归纳一下。
师相机板书:健忘:忘了学生、忘了孩子、忘了车子
三、感受语言。
1.上课的事情,和“我”有关,所以写得最详细,我们一起来还原一下当时的画面。(7分钟)
PPT呈现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伊里奇:噢,新来了一个外国学生!你好,欢迎你来听我的课。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国家的?
我:我叫杨晖,中国来的。
伊里奇:中国来的,那是一个创造智慧和文明的国家,我很崇拜她。(改成:你好,请坐!)我:谢谢您,教授!PPT呈现第二次见面的场景:
伊里奇:噢,又来了一个外国学生!你好,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国家的? 我:我叫杨晖,中国来的。
伊里奇:中国来的,那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国家。
我的心里(),我能感受到教授对我的(),对我国家的()。
PPT呈现第三次见面的场景:
伊里奇: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中国学生怎么没来?()总结:我们反复品读感受教授的话,能够体会到这位健忘的教授的哪些品质?预设:有礼貌、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和他的国家……
2.师:既然伊里奇教授如此健忘,那他在课堂上不会是讲了上句忘了下句,经常出错闹笑话吗?我想啊,伊里奇教授一定会被学生轰下台或者被学校解聘吧?
学生反驳,找出文中句子,说出自己的道理。(3分钟)抓住第五自然段讨论:(出示句子,齐读)(1分钟)
没有课本,没有教案。他就像一台电脑,所有内容都很有条理地从他的口中准确地“输出”。更令我吃惊的是,讲课时所涉及的引语,他竟能说出它们出自某书、某版本以及出版年月,甚至页数。第一课我就被教授征服了。
(1)师改写第一句,把“没有课本,没有教案。”改成“没有课本和教案”。体会两句的差异,体会“没有……没有”,有强调的意味,强调了伊里奇教授对知识的熟练。体会后要求学生圈画出两个“没有”,写上批注。(1分钟)
(2)请同学们尝试着圈类似的词语,来感受伊里奇教授惊人的记忆力。(学生由读第5段,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5分钟)
(3)假如此时你在场,是这众多学生当中的一个,你有什么想说的?(敬佩、惊奇、崇拜……)(1分钟)
(4)师:这真是惊人的才能,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吧。(生读)(1分钟)3.难怪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就评价伊里奇教授是文学理论方面的权威。他在绘画、音乐方面也有着惊人的才能。读读这一段,体会概括描写。(2分钟)板书:不忘
四、那么教授到底健忘还是不健忘呢?
学生思考,交流。(1分钟)
预设:正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上了,时时刻刻想到的是他的工作和学问,才会在生活小节上没用多少心思,才会闹出一连串的故事.一点也不矛盾。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现教授对学术专注认真的品质,只用了一段文字写他的不健忘,于课题不符,能去掉第五段吗?那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多篇幅,来写他的“健忘”,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从而理解“反衬”的写法。(2分钟)
师:像这样用大量的笔墨写“健忘”来衬托教授的“不健忘”,表现教授对学术上的“专注”,这种写作手法叫“反衬”,咱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写。
五、总结全文,课外拓展,回归整体。
伊里奇教授是个博学多才,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绩的人,就是因为教授对学术研究专注到忘我的境地,所以才会成为文学理论、音乐、绘画方面的权威,也正是这种专注,才会引出学术以外的“健忘”的趣闻轶事。
据说有一次考试,伊里奇教授竟然忘带试卷了呢!课外补充伊里奇忘试卷的故事。(3分钟)
师总结:伊里奇教授那种专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的,因为没有那种专注的精神他不会成功。希望同学们以后对待学习也要像教授这样专注、认真,这样学习就会进步更快!(1分钟)
板书设计:
24.健忘的教授(伊里奇)
健忘(学生、儿子、车子)
4.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 篇四
24.《真正的英雄》
一、所在单元(第五单元)
二、授课学时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3、培养探索精神。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六、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字词
哀悼(dào)锲而不舍(qiâ)勋章(xūn)锤炼(chuí)....阴霾(mái)孜孜不倦(zī)企求(qí)凝聚(níng).....战栗(lì)拓荒(tuî)弥补(mí)不朽(xǐu)....
2、词语积累
哀悼:悲痛的悼念(死者)。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迫不及待:急迫的不能再等待。建树:建立(功绩)。锤炼:磨练。
孜孜不倦:勤勉,不知道疲倦。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四)作业布置 拓展练习:
全体队员分成两组,携带剩余的全部公共和个人装备继续负重行军。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回首望去,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漂浮在高远的云雾间。此时此刻,你才能对自己在以往7天里作出的建树有所估量。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
你会透彻的感悟到,当你一旦离开被各自的功利扰昏了头脑的人群,投入到大自然固有的逻辑和灵性中去时,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
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仗会及时遏制你的下滑,你后方队员扎下的冰镐会让你及时获得一个支点。那一瞬间,你会为自己以往在人群中对无助老人的冷漠而深刻的汗颜。
当你完成了背负20公斤的行囊,一天走完30公里山路,并垂直上升1000你的业绩时,你无法不想到,在此前的日子里,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娇惯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
人类创造了光辉的现代化的物质,也令人悲哀的未能躲开某些现代伦理对个人精神的绞杀。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信仰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他们从不后悔!
1、为下面句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1)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在高远的云雾间。(漂浮 耸立)
(2)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纵容 娇惯)(3)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下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仗会及时()你的下滑。(挡住 遏制)
(4)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相信 信仰)
2、作者说“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作者认为“物质的美”指的是什么?“精神的美”指的又是什么?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推荐阅读:
九年级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教案06-12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设计 教案07-22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08-11
第三课土地改革09-08
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改革06-12
粮食购销企业第二步改革工作总结08-07
关于做好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工作的通知09-02
2022——2023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改革第一阶段总结08-31
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