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品创作感想(13篇)
1.绘画作品创作感想 篇一
《罗高壮的童年》创作感想
绘画2010级1班
杜裕琳
作为一名毕业生非常感谢母校能够给我这次机会参加全国大赛,这么高的殊荣,让我倍感荣耀。在这里我要感谢由书记和宋院长以及团总支何老师和安老师,感谢您一直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创作,还有非常感谢一直帮助我指导我的陈琰老师、高荣生老师、周娜老师,感谢您在大学四年以来的言传身教,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的我,谢谢你们的辛勤劳动和倾囊相教。
其次感谢我的同学们,大学四年我们相处了四年,有欢笑也有争执,但我们一起走过了这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或许以后我们相隔很远,我们之间的思念却不会间断,很多灵感都是来源于你们,我的同学,其中和我同窗共室的室友,感谢你们,这四年里太多的欢乐,太多的的太多,但我只想对你们说一句谢谢你们
谢谢这四年里面帮助过我的人们,谢谢你们。
我的作品名字叫《罗高壮的童年》,说到童年就是关于回忆的故事,如果只有简简单单的几幅画就无法完整诠释童年,并且显得僵硬乏味。所以采用了童真的画法,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了童年的趣味性。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作品改为图文结合的形式,即可以丰富画面的局限,又可以避免文字带来的乏味,使作品更为生动有趣。
创作《罗高壮的童年》,源于对童年的怀念,以及用木版画这种形式来保存这段记忆。怎样去创作才能打动人心,让观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都会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保存一段记忆,我如何能勾起人们对这段记忆的回忆,这便是我当时的想法。
童年这个主题太过于宽泛,只有具象化的到个人身上,才更好地去表达童年这个主题,但童年的回忆有太多的代表性的片段,如何去选择,这也是一个问题,怎么样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我只能去查证,去采风,去寻访人们共同的记忆,童年中的交集。经过了一番努力,我最终只选择了其中的八幅,因为有代表性就可以,数量过多了太多反而会显得过于复杂,其余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介绍,用文字的形式去铺陈叙述。
人与人都有一定的交集,我将自身的影子映射在罗高壮的生活中,让罗高壮代替自己在画中去演绎。而且每个人都能从罗高壮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通过作品能够了解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些画都结合我个人的观点,然后再去追寻大家都能接受的观点,这样才能求同存异,让观者去更好的欣赏我的作品。这也就是我构思的出发点。
通过这一系列作品我们不仅感觉到了罗高壮童年的欢乐不是那种因外物的欢愉,是
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喜,简单的物件,三五小伙伴参与,即便是没有高科技的玩具,小伙伴们一同玩耍也能迸发出爽朗的笑声。这是现在小孩和当时那一代无法比较的一点,他们感受不了,也体会不了那种自娱自乐。
现在的孩子,过早的去接触那些高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己一个人就可以玩起来,不需要其他的同伴,正式这样才造成了现在孩子们心理的一个问题,缺少和人的交流,整天面对着冷冰冰的电脑,与虚幻的人物打交道。
简洁的画面,没有繁琐的修辞,熟悉的场景也不需要过多的去修饰,还有那些没有刻画的场景与片段,也无需一一介绍,它全部交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在漫天飞舞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童年加以想象。
确定主题之后很长时间不知道如何下笔去刻画罗高壮的形象,不知道怎么才能恰当的去表现主人公,为了能够更好的去诠释,我去了学校周围一些比较复古化的农村进行采风。搜集了许多供我参考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才找到了创作的灵感,然后潜下心进行一步一步的创作。每当我缺少灵感的时候就回过头来看看这些资料,从中找寻答案。
例如这些问题,几十年之前的农村是什么样的,那时候的小孩都玩的什么。当时的场景如何还原等等诸多疑问。在这里面我大多都能找到答案,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童年这个主题太大,勾画了很多场景,但是不可能全部采用,用哪一些才能够具有代表性,当我把所有的资料还有前期采风的形象罗列一下,我瞬间灵光一现,我可以图文结合啊。瞬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后来经过筛选以及老师的帮助,最终确定了八幅画。
一直到作品展出之后,我才发现我的作品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说毕业作品并不是最终最完美,依然还有很多问题。
确定了要把作品做成图文结合的形式,我就参考了很多书籍,像故事会这一类的比较经典的书籍,尤其是比较旧的书,那种时间的痕迹特别有感觉。所以我决定用牛皮纸,那种发黄的感觉,就像旧书一样充满了时间的沉淀,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八幅作品就是八块板子,制作板子每个步骤都不能疏忽,先将要刻板的画在电脑上画好,做成镜像的画,打印成稿,把画印在板子上,就可以开始刻板了。
拓印过程更是可以用艰辛来形容,废掉无数张纸,选好拓印画的位置,预留出打印文字的位置,反复的试验,和刻板的过程一样,需要认真仔细,不允许有一点失误,失误就代表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
从一开始的构思故事,到初期草稿,紧接着的刻板、拓印以及装裱,这便是我大学最后一次作品的创作过程。回顾这个过程,现在看来有很多不尽人意,还有很多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只能留给我自己不断去完善,去改进,但创作就是这样的,最后才能发现这些不完美,留着下一次去追求完美的画作。
在创作之初,需要先进行故事构思,这个方面作为用画笔讲故事的我们便出现了对文字组合能力的匮乏。用最简单的语言去唤起对童年的回忆,最初的构思是用丰富的画面来真实的再现对象,但在尝试过后都失败了,因此我希望能偶找到一种比较简洁的方式去表达。经过多次试版和思考,最终决定图文结合来表现我对童年这一主题的诠释,这样才能不显得单调,才能做到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在作品《罗高壮的童年》中,我将罗高壮的形象典型化,结合所编排故事,单从名字看来,应该是又高又壮,可咱们罗高壮可好生来瘦小,饭量却出奇的大,却怎么也吃不胖;像极了巩汉林。经常自嘲说,生了个女人胚子。干起活来却一点不含糊,正因为他的勤奋,提拔为小班长,什么脏活累活,他都不在乎,他这种付出精神也是那一代人精神的代表。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要因为自身的先天条件而放弃奋斗,不能自暴自弃,小人物有小人物的风光。就是这种不放弃,坚持到底的心态也让我坚持把这一些列作品完整的创作出来。作品中罗大壮那种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的精神也一直从开始贯穿到最后。
从最初的立意一步一步到最后的展览,中间不知道用掉多少时间,期间有迷茫,也有过想放弃的想法,但是坚持就是胜利,咬咬牙继续坚持了先来,有多少通宵赶制的夜晚,无可奈何只能继续。创作到最后,画以拓印出来需要开始装裱了,看到自己从开始一直奋斗在现在的画作,经过多少通宵制作,不知经过了多少的反复,最终才造就了这八幅作品,看着自己的作品展览在美术馆的那一刻,不管多辛苦都觉得是值得的。
木版画因为操作的复杂性,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更凸显了他的艺术价值。木版画是一种工匠艺术家们纯手工的艺术,灵巧的双手会在作业中创作奇迹,就像其他艺术品一样,创作者随着创作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正是这些思维的火花,点亮了木版画通往前方的道路。
从老师那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我们应当去勇于承担传承版画的重任,去发扬木版画,去革新木版画,用新时期的技术去填充木版画,用新的内容去扩展木版画,让木版画得以传承。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不应该让他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最终落得无人知晓。
其实进行毕业作品创作,也是我们的一种历练,在大学四年将要结束时,检验一下 3
自身,是否能够独自担当,能否独立的去创作,将所学所识转化成最终能够让我们在社会安身立业的武器。
在最后,回想一下创作的过程,甘中带甜,让我回味着,这些经历也充实着我,在以后的创作中,会铭记这些教训和经验,力求做到最好。
2.绘画作品创作感想 篇二
关键词:小写意,人物画,笔墨,女性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而绘画时也需要这种用心去体验、关照自然与生活而悟出的心境。绘画与生活则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著名的人物画家关于对美学的追求以及绘画创作中对情感的处理均达到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魏晋时期的中国人物画成为独立的画科,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中表现“以线造型”“传神写照”“以形写神”。他强调人物画创作要注重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尤其注重眼神的描绘,认为绘画中人物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在于描绘眼睛。唐代是中国人物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道释人物画和仕女画,阎立本《步辇图》体现人物的“主大从小,尊大卑小”,吴道子在中国画线的运用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称作“吴带当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中反映中国人物画又一特征:画面背景留白,计白当黑。通过注重对传统绘画的学习来提升自己艺术修养。
开始学习水墨画人物画时,偶然的机会看到何家英的小写意人画,便十分的喜欢,因此临摹了多幅。在后来的学习中,有意倾向于何家英小写意画法的学习,课堂中完成的作品也受到老师同学的欣赏与鼓励,带着这份小小的庆喜我更坚定了对小写意人物画的研究与学习。小写意是一种半工半写或兼工带写,介于工笔画和大写意画之间的画种,既讲究形又讲究意。何家英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他的创作提倡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他的写意人物画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做出来卓越的成就和探索。他的作品题材虽然偏重于女性的描绘,但是并没有把女人当美女看的那么概念化、世俗化的倾向,所以我在创作时也非常求不同,必须充分刻画人物的心灵,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气质,体会其中微妙变化。
我想借助女性题材,表达我的审美理想,女性一般是具有情感的人类类型代名词。我主要是想通过少女的动作、面部表情,把想念他人的情感表现出来。假期与朋友准备去逛街,在车站前一位女子头微侧,眼神望向远处,手握电话,也许给亲人、也许是朋友、也许是爱人,诉说着最近发生的事、内心的感受或思念的话语的情景让我有所促动。于是有了想创作的想法,找了好朋友作为我的模特,拍了些照片当作参考。想以我的思想、感情来赋予我所创作的对象。画小写意我选择使用生宣纸,因为在生宣纸上用笔干枯慢能表现人物曲线的柔美、用笔湿润快有水墨淋漓的美感。但是当真正开始创作时却发现自己眼高手低,心里所想的手中却往往无法达到。写意人物画对造型要求极高,落笔后既要反映出对象的内在结构特点、又要表现衣纹的转折变化、用笔的阴阳顿挫、水墨的虚实相交。在创作中一张又一张的不满意不禁使我多了一份忐忑不安。
刚开始的几幅画中头发用墨太焦,五官、手和衣纹画法相差过大,肤色不够协调,或是衣着颜色与衣纹的用墨在画面上很难融合,墨色太浓或用笔僵硬与衣服的颜色衔接不上,而有时肤色和衣服颜色太薄无法体现质感,使得画面给人感觉灰暗缺乏活力。原来小写意人物画对用线用墨的要求更高,研究后我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用线的不够柔和,用墨色的不敢肯定。女性动态与神态需用柔美具有弹性的线条来体现,所以我找到传统人物画的资料和何家英老师的作品继续临摹研究,学习他们的画法,以线的造型,以形写神,随类赋彩,与对美的咏叹相表里、相统一、相和谐,婉约中又增添活力。那种动人的魅力,艺术的个性特征与美学特色,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通过以上的学习与积累,这幅创作我想表达这位城市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我决定采取以线描勾勒为主,以墨彩渲染为辅,衣服以中锋用笔为主,侧锋为辅。用笔墨干,画出柔美具有弹性的线条,裙子和靴子主要用擦和染的技法,为了让衣服融合画面,使用墨干色浅。随类赋彩:通常大家可能会追求唇红齿白、肌肤胜雪的美女形象,而我将塑造的女性赋予健康的小麦肤色,并特意用修长的人物造型来体现女性特有的美。背景主要起到烘托主体的作用,选择在现在特有的车站附近,预示着是分隔两地的情况,营造出伤感的氛围。而灯具有一种照亮前方路的作用,暗示只是暂时的倾诉,不会一直沉浸这种情感中,未来的路还很长,会不停地勇敢地前进,达到以形写神。
人物画的创作必须是充满思想,同时应该饱含情感。不是为了迎合大众潮流而刻意追求新意,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心,绘画心底的爱,刻画心灵的美,平静祥和的画面透露的是幸福平淡的生活以及返璞归真的人生。画中人物不急不躁,格调清新的静态美正是我想在这幅作品中表达的女性美。
人物画的创作首先需要仔细研究造型,如何将造型的表现能力与画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其次笔墨的品质也要更加的讲究,需要加强对传统笔墨的研究,笔墨是写意人物画的精髓。最后这需我用心去体会,关心自然和生活,绘画是用来表达自己对事物以及生活的感受。所以应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学习传统绘画,同时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何家英.《何家英画集》.吉林美术出版社.2012年
[2]王树良张玉花.《中国美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3.论绘画作品创作中艺术情感的特征 篇三
【关键词】绘画作品?摇艺术情感?摇特征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20-02
绘画作品的内在气势与力量、外在节奏与韵律之美主要体现在其艺术情感上。这里所指的艺术情感是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绘画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这种艺术情感被很多画家视为绘画创作及绘画作品的灵魂。西方美学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也有人说,艺术就是情感。因此,艺术情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往往具有统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情感表达的需求构成了绘画创作的动力;第二,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了绘画创作的核心;第三,艺术情感是绘画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第四,艺术情感引领着画家走向艺术的巅峰。由此,绘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其艺术情感又具体表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一、艺术情感的共性——原生态特征
从社会性考虑,人类的情感可以分为追求自由的情感和扼杀自由的情感两大类。绘画创作正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活动,它不完全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人的很多愿望都可能在绘画创作的虚幻体中得以客观化地“实现”。由此得出,崇向自由、追求自然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能拥有更大的自由,获得更多新的价值、新的方法。另外,绘画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个体是这一行为过程的主宰,绝少被外界干涉,因而具有较大的能动精神,有利于个人创造力的最大发挥。在这一行为过程中,艺术家还必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熟练地运用技术,这样,才可以超越自由度和能动性,获得强烈的创作意识和情感表达。
从绘画的本质上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的审美情感也区别于西方社会,如同样以水为媒介,中国水墨画重气韵,西方水彩画重光影,二者的不同从绘画的诞生就已经形成,虽然二者可能走过相同的一段路,如原始绘画时期,但发展的终点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
二、艺术情感的差异性——个性化特征
艺术家个体发展过程的不同影响着艺术家的个体性格,而个体性格又深深地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情感的个性特征即画家的个性特征。艺术情感是绘画作品与个人感情合二为一的情感,作品中富含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是融合为一体的,因为认识与情感不可分割,思想支配和制约情感,对情感起支配和制约作用。
由于情感主体的差异,对同一题材或相似构图的作品,不同画家对绘画对象的选择不同,创作的风格也会不同。在2010年“流水欢歌——中国水彩名家广西写生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画家在写生中往往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画画,但是绝对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构图。大家在面对同一个场景时,各自的兴趣点各有不同,如周刚老师对房子比较感兴趣,而刘永建老师则偏好竹林大树。画家们的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李绍忠的淋漓、周刚的凝重、郭宁的洒脱、刘永健的稳重……他们的绘画风格深深地融合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并把对生活、对事物及对人物的情感体验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而有相似性格、生活经历的人则更容易产生共鸣。
个人性格作为艺术情感的主要特征,影响着绘画作品的表现主题。一般来说,每个画家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绘画表现题材,如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黄格胜的桂林山水、黄胄的新疆风情、刘文西的陕北情怀……这些主题都与画家的性格和成长经历有关,不同的情感就有与其对应的绘画题材。个人情感形成的最大因素来自家庭,如米勒出生于农民家庭,其对农民、农村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在欣赏农民、农村题材的艺术作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性格也是决定题材选择倾向的主要因素。从性格的内向和外向两大类型来看,一般来说,性格外向型画家多以室外的人物、场景或风景等气氛活跃的元素作为其创作内容,如莫奈、雷诺阿、黄格胜等。而性格内向的画家则更喜爱表现室内静物、人物或抒情性的风景,如勃纳儿、维亚儿、刘寿祥等。例如勃纳儿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家人、浴缸及宁静的风景为表现内容。从勃纳儿的生活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很少与人交往,喜欢一个人在乡间孤独的生活而不喜欢热闹。
三、艺术情感的地域性——风格化特征
人从出生开始,便置身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和家庭之中,并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地域民族的传统风俗与文化对个人性格的影响伴随终身。不同文化的民族有不同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气候条件,而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烙印,对于艺术家们表现得更为强烈。
地域气候可以影响一大批艺术家的性格情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群风格相近的画家组成的画派,如黄土画派、漓江画派、岭南画派等,这些画派都有着明显的地域烙印。从气候上来说,南北方气候不同南北画家的性格也不同,如北方人情感粗犷,而南方人细腻。笔者在西安美术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这一北一南两所学校学习时总结发现,北方绘画作品大气恢弘,多以大幅面为主,南方绘画细腻柔美,多抒情。南北方作品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色,这些特征不仅仅是地域,更是地域特征之上的南北个性情感的差异体现。
从民族思想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势力范围,这决定了这个地区的人的精神层面建设,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各不同的,每一个民族的绘画艺术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如中国水墨气韵生动,西方油画精致,埃及壁画的历史性,非洲土著的原始粗犷……这些鲜明的特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一个民族的艺术个性是由这个民族的心理特性所决定,是某个地域民族的普遍的社会审美心理特征。不同民族地域个性的差异与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个体带有民族性的独特的性格特征,最终深深地渗入到各自的绘画艺术创作中,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特点。透过塞尚的作品《圣维克多山》我们可以发现,他孤独而固执,倔强却又充满自信;而法国的米勒长期生活于农村,他热爱农民,其作品具有淳朴的农民性格和气质;毕加索豪放大胆、个性强烈的绘画风格,来自于热烈、狂放、强悍的西班牙民族性格。因此,笔者认为,盛行于一个地区的艺术作品是有深深的联系的,因为作品作者的个性都是在这个地域孕育出来并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而形成。如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的,同时具有儒家、老庄以及禅宗的哲学思想,重视和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主张天人一致,天人合一。这种审美观崇尚“神似”,讲究艺术要有情感的表达。这种美学思想贯穿至今,到了开放的社会主义的今天,依然主导着中华大地上的艺术家们。endprint
四、艺术情感的时代性——历史特征
艺术情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人情感,即艺术情感既是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又是个人的独特的情感。在同一个时期,社会因素影响画家的性格,画家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艺术情感具有时代性,艺术作品也被称为“凝固的历史”。阿恩海姆认为:“我们的视觉依赖于我们的视觉观念,既然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视觉观念,那么不同的时代自然也就呈现出不同的视觉面貌。”从绘画创造的角度来说,艺术品不仅是个人绘画的创造,更是时代的产物。绘画作品不管是什么样的风格样式、艺术手法、思想内容,都不可避免地印上时代的痕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诞生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艺术风格;19世纪后半期,物理学光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产生了“印象派”用科学方法分析景物微妙色彩变化的绘画风格。
从艺术作品的欣赏环境来说,绘画作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意义,同样的艺术作品在不同的民族得到不同的回应,这些都是在上千年的时光中形成的。比如石涛的美学思想产生于明末清初,当时我国的封建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带有启蒙性质和民主主义色彩的哲学、文艺思想也同时发展起来。在文学创作上,出现了“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的大胆思想,思想家们极力提倡要充分表达作者的个性,坚决反对用前人的规则来束缚今人的创作,认为好的艺术作品都是任性而发。他们反对封建礼教,抗议“礼”对人的真正情感的压抑和摧残,反映了要求尊重人的情感,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强烈愿望。这种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反传统的进步思想,与当时社会的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以一种特殊的形态表现出来,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更强化了反抗精神。石涛的美学思想正是明末清初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适应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缓慢成长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逐渐成熟的历史需要而产生,这也是石涛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战斗精神的根本原因。
五、艺术情感的延伸性——再生性特征
艺术情感是一种再次体验的情感,它包含理解感情的全过程,即理性地理解情感,然后将这种理解贯穿绘画创作,并指导整个绘画创作过程。绘画贵在创新,创造是绘画的生命,将想象变为艺术现实是创造;将心象经过绘画和制作得以呈现是创造;将客观现实对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写生,并使之形式获得完美,也是创造。绘画的创造就是将现实中的对象升华为艺术的一个过程。
艺术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有很强的创造性。如山水画就是要表现和反映出大自然的美,并把它升华为艺术的美,艺术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然山水的美有透彻的了解,能够把握自然山水春夏秋冬的变化,一日二十四时的不同,远近高低景色的差异,从而获得艺术家对自然山水美的独特感受。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艺术家才能拥有丰富的创作源泉,才能孕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匠心独具的艺术美。如石涛的绘画作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他对生活的感悟是分不开的。石涛早年作画,多以真实的山水作粉本,所以他刻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印章,以表示自己以自然为师的画风。石涛由于长期对大自然作了深入的观察、体验,反复进行写生的艺术实践,使他通过亲身体验把握了自然美的规律性、丰富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感受,所以石涛画的山水很富于独创性,又深得自然山水美之本性。由此可见,石涛绘画艺术的生命力正是得力于对自然生命力的艺术把握。
4.书法作品感想 篇四
本次在上海博物馆主要参观了历代书法作品展览馆,可称之为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正如展览馆入口的前言所述“中国的文字是依指事,象形等法则构成的单体语言符号,书法则是运用毛笔为工具的一种藉线条表现汉字的艺术。”不可否认,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在不断地改变,但藉用毛笔书写的中国汉字从笔法、字法到章法,都是非常讲究的,所以它始终是最具美感和艺术感的。
我的家乡是绍兴兰亭,从小就开始上书法课,从开始握笔,到书写横竖撇捺,再到书写整个汉字,最后能勉强完成一幅作品,经历的时间是六年,我对书法的情感也从一开始的新奇经过一段时间的厌烦最后过渡到了喜爱。但是那时候对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了解仅限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和王羲之等人。
如今,经过书法鉴赏课上老师的一番讲解和本次上海博物馆的参观,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远不止我所了解的那样单一的。首先书法分成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而五种字体下各位书家的字又各有特色,形成了丰富的流派。其次书法艺术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的,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而风格是多样性的。例如隋代书法参杂变化,奇正相生和略带草隶笔意的楷书为特点,宋代书法则是以表现主观意趣为主要特征,元初书坛,赵孟頫提倡尊崇古法,承袭晋唐之风,形成端庄朴厚又流利洒落的书体。
用哲学上的话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每个时代书法风格的多样性,是由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这种多样性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情态和气势美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基本功力和创作才能。很多书法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作品风格也大有不同,我觉得这主要与其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的变化有关。
所谓书乃心画,境由心造。书法家言恭达说:“功力和情性两者是相融通的,书法就是讲功力和情性。有很多老同志功底很好,但情性不行,写得很死、很板。功力是技法性的,情性是精神性的,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以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例,据说《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书法聚会上畅饮,情到酣处即兴挥笔而作,当他酒醒之后就再也写不出当时的那种韵味了。这并不是说王羲之的功底不行,而是没有了聚会畅饮时的情性。在欣赏了很多书法作品之后,我觉得情感因素对书法家的作品表现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5.老舍作品创作风格 篇五
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1960年是义和团起义的六十周年,于是写出了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 “幽默小说家”。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6.关于绘画创作的随笔 篇六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能与参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真情实感”是艺术作品感染人的关键所在。这里的真情实感是指不忸怩作态,而是自然生发的作者的创作冲动。毕加索在血淋淋的国内战争时期,挥汗创作的鸿篇巨制《格尔尼卡》,虽然运用了立体分析的手法,但那对战争控诉,那如西班牙凶残牛头对生灵蹂躏、践踏,人民在哀号的表现,让每个欣赏者都被拉回到那个时空中,把他对和平的热爱对内乱者的控诉之情凝固于画布之上,至今都会让人为之感动。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作品,把我们从作者情感物化的画布上带到了秀逸迷人的江南水乡,那鲜明的白墙黑瓦和水中的红鱼、小舟让人自然联想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优美自然风光,这源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低头思故乡”之情结与“举头望明月”之思绪,在他举头握画笔之时的强烈思乡、恋乡、爱乡之情感宣泄于画布上,所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使多少人为其作品放大瞳孔!真情感于人,真情出于人,人所共知,人所共有,这才是绘画作品真正打动人类灵魂之所在。画家正是结合自我的情感取向,开动自己的智慧头脑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林风眠创造了中西合壁的独一无二的绘画新风格,新语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他对中国画中特有的墨线非常感兴趣,同时又痴迷于西洋油画凡高的如流淌式的狂热色彩表现,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在,就是画家把自己的真情感与独有的智慧相融合,也即把自己的情感与智慧凝固于画面上,去感染人,让人在赏心悦目中进一步欣赏画家智慧的哲思与创造。
每一个画家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世界,所以,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绘画语言及绘画形式,可以说绘画作品是画家个人品质情感与智慧的综合体现。一个画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应该不仅仅在绘画技能上锻炼自己,还要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要热爱生活,用心去体会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7.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途径 篇七
关键词:钢琴,创作途径,民族性
钢琴号称“乐器之王”, 是一种西洋乐器。以它独特的音乐语言, 宽广的音域及丰富的表现形式, 历经三百多年的演化与发展,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带动下, 钢琴也走进了中国老百姓的千家万户, 很多人开始认识钢琴、学习钢琴、了解钢琴, 随之产生了带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艺术。钢琴艺术, 无论是在钢琴界还是作曲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也越来越来越受到音乐人的重视。这样就促使了中国音乐艺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钢琴艺术是中国音乐艺术中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将在中国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近代专业音乐的创作自赵元任的第一批钢琴小品《花八板与湘江浪》《和平进行曲》《偶成》《小朋友进行曲》开始, 发展到中国第一部钢琴获奖作品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钢琴改编曲:以古典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成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平湖秋月》;以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而改编的钢琴曲:《浏阳河》《红星闪闪放光彩》《红色娘子军》等再发展到如今, 大批致力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钢琴家们, 一直孜孜不倦的寻求着中西方文化的相融性。但纵观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发展历程, 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水平相对世界钢琴文化发展水平来说还很低。但是“起步晚”并不代表“低发展”, 因为中国有着悠远的文化历史, 发扬和继承自身传统音乐的精髓, 吸收和融合外来音乐文化之精华的良好传统。中国的钢琴曲创作在风格上应是古今结合、中西合璧;钢琴创作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借鉴西方先进的音乐理念, 深入学习西方钢琴音乐传统, 应用现代的理论作曲技法相结合来进行创作, 并给予贯通发展;一是借鉴西方钢琴作曲技法, 结合中国自身本民族的特点, 利用各个民族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器乐曲等民族音乐特性, 将民族调式、和声运用在钢琴作品中, 以具有民族特点的技法创作出符合中国审美观念和民俗气韵的音乐, 创作出中国人民自己喜欢的钢琴作品。而从中国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欣赏习惯来看, 后者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主要途径。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 多民族重多居的大国, 其音乐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个性非常鲜明、形式非常多样、影响非常深远, 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也揭示了中国深厚文化底蕴, 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因此,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民间音乐, 繁荣民间音乐文化和民间音乐创作, 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民族音乐文化、给民族音乐赋予解新的内涵和精髓, 同时也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激昂民族斗志、推动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所以, 钢琴民族化风格, 民族化问题 (指的是对民歌、民间地方曲调和民族器乐曲的利用) , 应该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前进, 要同时代的气息相结合, 创作出带有中国意韵的音乐, 使中国钢琴乐曲更具有中国自身的特点。所以在钢琴的音乐创作中, 要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 要符合中国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还要积极的探索和借鉴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 创作出又要具备带有中国民族自身特点的音乐, 又要具有中国的民族韵味, 以此来描写中国的民俗风情, 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 这样的作品将会受到人们群众的喜爱, 并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创作的角度出发, 钢琴作品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改编曲和独创曲。改编曲是指运用新的作曲技术和手法, 在原曲本有的审美的基础上, 进行加工、创编, 改编后的乐曲要同原曲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独创曲是指由作曲家独立创作。就一般来说, 以中国自身本民族音乐特点, 以具有本民族音乐特征的创作技法创作的作品途径主要用以下几种素材形式:
1. 改编曲
储望华说过:“改编曲是普及中国钢琴作品的一条必经之路, 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音乐为中国的老百姓所易于接受, 并以此作为起点, 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钢琴创作。”钢琴改编曲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无论是对普及钢琴音乐还是发展钢琴音乐创作都有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促进独创钢琴曲的发展, 使作曲家从中得到启发, 以便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独创作品。
1.1 根据民歌或是民间小调、小曲、歌曲改编的钢琴曲。
这类的钢琴曲大多选用人们所熟识或熟听熟唱的旋律基础上而进行加工处理而成。这样会使便多的人, 即使完全不熟悉钢琴的人也能够接受它、喜欢它和欣赏它。在改编时要注意民歌的地域性、故事性与趣味性, 要认真了解民歌的演唱风格, 体会民歌的韵腔特点, 既要保持民间音乐的质朴性、又要强调民歌的原型的情趣与地方风格特色。如瞿维创作的钢琴曲《花鼓》就是在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还有绪如《蓝花花》《浏阳河》《猜调》《采茶扑蝶》等一系列由民歌改编的钢琴曲。
1.2 根据地方戏曲音调改编的钢琴曲
我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 唱腔、音调及表演形式各有特色。在钢琴改编的过程中:
1.2.1 戏曲音调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是灵活多样的, 它既可
直接运用戏曲的曲牌音调、大段唱腔, 也可间接运用戏曲音调特点来进行创作。如倪洪进创作的《钢琴练习曲四首》就分别直接采用了京剧曲牌、昆曲曲牌、陈培勋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卖杂货》和《思春》运用粤剧曲牌音调元素所创作。而陈怡创作的钢琴曲《豫调》中运用的一些短小语汇构成的曲调片断, 它们都不是豫剧的大段唱腔, 却展示了典型的河南戏曲风格。
1.2.2 注意戏曲的表现风格, 注重节奏的安排和韵味的细腻感。
演奏家往往根据民族民间戏曲中的调性原则, 把调式作为展现民间戏曲的重要手段, 强调中国的民族调式风格。例:郭志鸿的《喜相逢》, 就是利用山西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的同名曲;汪立三的《兄妹开荒》, 原来就是陕北秧歌剧;秦文琛的《朴素的民风》以秦腔音调为素材, 呈现了板式变化的戏曲风格。
1.2.3 根据传统的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来的钢琴曲。
中国的传统乐器作为民族特色的一种代表标志, 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是塑造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它们通过力度速度变化、细微装饰音跟多样不同的演奏方法等, 给作品丰富的润色效果。作为有影响的或是传统的深入人心的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来的钢琴曲, 作曲家们在改编方法上大多都是在曲式结构上进行继承、模仿、改编、创新, 而且同时也注重对钢琴技巧的发挥, 多都有对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上的模仿, 即模仿民族乐器的独特音响色彩。主要是发挥
简析刘德海琵琶作品《喜庆罗汉》
王琛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本文对刘德海先生创作的“宗教篇”之一《喜庆罗汉》进行分析研究, 全文分为三节。第一节, 简要讲述《喜庆罗汉》故事的梗概。第二节, 对这首乐曲从创作意境、乐曲结构等进行分析。这首乐曲是中国民族传统器乐曲的自由多段体结构, 以散板结束, 本文对每一乐段进行逐一分析。第三节, 阐述刘德海先生《喜庆罗汉》创作意义。
一、《喜庆罗汉》故事的梗概
罗汉, 是阿罗汉的简称, 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 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喜庆罗汉为佛教18罗汉之第二位, 迦诺迦伐蹉尊者, 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 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 就是‘高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 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 常带笑容, 又因论喜庆而名闻天下, 故名喜庆罗汉。
二、音乐分析
《喜庆罗汉》是出世与入世交融点获得“喜庆”之悦为本而创作的。音乐采用佛曲《普庵咒》、昆曲曲牌《收江南》为素材。全曲仅用弹挑与中指反正弹技法完成, 全无轮指, 凸显“拨子”坚挺的颗粒之美, 表现出外张内收的男子汉形象。[1]这首乐曲是用悲壮来写喜庆, 描述悲喜交融, 无悲无喜的哲学道理。这是一份人间关于圆满成长的述说, 心底的信念或某种信仰, 是支撑一个人无畏的成长的基石。
《喜庆罗汉》是中国民族传统器乐曲的自由多段体结构。以散板结束。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散—慢—中—快—散的
钢琴性能在乐曲旋律表现方面的优越性, 使它既有民族音乐风格又适合于钢琴演奏。如《翻身的日子》里, 模仿了板胡明亮、幽韧、坚实的音色效果。《二泉映月》根据阿炳同名二胡曲改编而来, 曲子保留了原曲的精华 (原曲引子、内部段落关系及基本曲调) , 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尽量接近二胡曲子原有的味道, 感情的起伏更明显, 压抑的感情得到最大的释放, 乐曲具有了一定的交响性。虽然钢琴曲难以完全再现二胡的独特魅力, 但钢琴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乐器之王的长处, 即通过丰富而又充满情愫的和声效果, 将单线条旋律中那未尽之言、未达之意用立体的和声关系表达出来。
1.2.4 运用少数民族的旋律风格而改编成的作品。
作品多取材于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音乐, 应用少数民族旋律特点, 在节奏上、调式上进行相应改变, 带有少数民族音乐独有的特点, 使人听过便能辨认出是那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 运用了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音调旋律因素写成的, 用来描写了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热闹欢腾的的幸福生活。
2 独创曲
2.1 带有民族风格传统的独创曲 (乐曲要在旋律、调式、和
声、曲式结构等方面具有民族风格的特点) 如陈其刚创作的钢琴作品《京剧瞬间》, 作品中的就运用了京剧中二黄和西皮加以提炼, 保留了五声性的特点。再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它以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 又与西洋的复调相结合, 保持了钢琴织体的立体感和平衡感, 又突出了中国的线性音乐:乐曲明朗和谐, 优美的两条旋律同时进行发展, 充满了清新淡雅的乡土气息, 看似简单, 听起来纯朴、悦耳。尤如一首精美的田园诗, 既描绘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美丽宁静, 又勾勒出一幅带有诗情画意的水渐变原则, 这种速度布局与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不谋而合, 曲作者对这种速度安排并没有严格的尺度制约, 可以自由处理, 这样给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巨大空间, 以期待有更完美的音乐表现。全曲主要的调式调性为G宫系统的D徵调式, 中间转为D商, 后又回到D徵。利用转调、泛音、实音等虚实手法表现意境。全曲统一、流畅, 结构分明。从谱面分析来看, 这首乐曲符合中国音乐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 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结构形式, 这种布局加强了作品的结构性, 既尊重传统, 又融入现代意识的音乐思维, 探索性与可听性兼备。
第一乐段是较自由地散板, D徵五声调式, 这一段起音和落音都是G宫系统的“G”音, 旋律线条悠长, 节奏没有明显的规律, 装饰音倚音较多。乐曲开头用低音区演奏, 且伴有装饰音, 描写出喜庆罗汉乐观而又庄严的人物形象。 (见谱例1)
谱例1:
墨画:在乡村田野的小道上, 有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地用笛子吹奏着乡村小调。
2.2 另一类是运用现代技法的独创曲
例如“新古典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序列音乐”“十二音体系音乐”“偶然音乐”等。一切先进的作曲技术与手法都可以学习、借鉴和吸收, 借助这种创作手法, 融会中国民族传统因素, 把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相结合, 体现民族特色的音乐。如陈铭志创作的《钢琴作品四首》中的第四首, 汪立三的《梦天》, 王建中的《情景》, 赵晓生的《太极》等。
3 结论
中国钢琴创作素材清楚表明,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 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 来源于本土音乐素材。探究中国钢琴作品的原始素材, 深入学习西方音乐精华、把西方钢琴音乐与中国本土音乐相结合, 中国钢琴的创作作品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优秀, 中国钢琴音乐必将以其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界乐坛, 让全世界人民领略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神韵。
参考文献
[1].张雪程, 浅析根据北方传统民间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特色
[2].杨佳君, 中国本土化钢琴作品的创作素材及演奏[J].电影文学, 2008 (8) :34~35.
8.小学美术绘画创作探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美术 绘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1-067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美术繪画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他们从小对美的追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在美术绘画中学会创作,并且能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作美。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创作的主人呢?
一、培养观察能力
细致的观察力是进行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细节,观察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观察对创作有益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观察,要学会观察事物的特征,以及该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细微的差别。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比较新奇的事物,要观察事物的细节,并且注意留心记录,为以后的创作做准备。如果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也可进行即兴创作。
二、注意收集、归类
学生在创作前,大脑中一定要积累大量的与创作相关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在积累一定量的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的分析、比较,然后进行大胆的想象再创作,才能创作出高于生活的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归类,如美丽的家乡、繁华的街市,生活中的人性美,也可以搜集美术作品中的典范素材,电影、电视中的素材。
三、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美,发现与众不同的美,打破常人对美的固定的审美格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把对美的认识和美的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教师一定不要给学生限制固定的模式,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进行有个性的审美。创作就是要大胆地否定,在不断否定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不断地进步。比如天空不一定是蓝的,树叶不一定都是绿的,鱼儿也有五彩缤纷不同的颜色等。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走寻常路,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从别人发现不了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这样作品才会更有创意。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常用形式。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美术展览,让学生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四、在实践中创作
创作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出来的。头脑中积累再多的素材,如果不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学生的绘画能力也不可能提高。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耐心指导,不要让创作流于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头脑中储备的素材进行加工再创作,才有美的作品呈现。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独具匠心的构思
构思是一幅好的作品的前提。下笔前一定让学生反复构图:一张白纸,主要内容画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体,哪些地方画衬托的背景,哪里应该留出空白,哪里应该加什么?为什么?想好了再下笔。画面既不能太满,也不能留的空白太多,要形成和谐的构图。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在构图布局上要学会创新,只有那些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作品才能吸引大家的目光。学生的构思不可能一下子就到位,要经过反复修改,不断补充,不断删繁就简,才能形成理想中的作品。
2.大胆创作
一是鼓励学生用笔要大胆。作画的时候过于拘谨、放不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画出好的作品。因此,整体要画得大胆,局部及细节要画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胆用笔,完美修饰,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是用色要大胆。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一幅好的作品,色彩的运用非常关键。要让学生明白,色彩不仅是为了画面更漂亮,更重要的是,色彩可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比如,画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画面,表达精神昂扬向上的作品,要灵活使用暖色调;表达寒冷萧索的画面,自然就要用冷色调。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画的内容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时可把色彩画得鲜艳,有时也可以色彩高雅;哪里可多用色彩,哪里可少用色彩,利用色彩之间的衬托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处理好色彩的关系。
总之,学生的美术绘画创作的能力非一日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更需要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养成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能力。
9.书法作品的创作格式 篇九
很长一段时间,《玄秘塔》都是我习书的唯一范本。而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诸家楷书的系统临习及对《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的广泛涉猎,让我懂得了探寻自我、张扬神采,书法的个性在作品中逐渐体现。但因地处偏远,无师点拨,走了近10年的弯路。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是当务之急。和同道交流、学艺取经是一个必要的途径。经过揣摩与调整,我逐渐清晰了前进的方向。1999年第四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我对形式和书风作了尝试,用酱色4尺对开宣,打上白格子,以唐楷为基调,辅以魏碑的用笔特点,加入一些率真的成分,作品获得二等奖。2000年龙岗杯国际书法大赛,我以《张黑女》结体为特色的作品获得金奖。其间,在全国的各类书法大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近10次。2002年我的楷书分别获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全国奖、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展全国奖。我的楷书作品,得到专家的肯定,是多年来根植传统、敢于出新的结果。
隶书我醉心于《乙瑛》、《张迁》、《曹全》、《史晨》诸汉碑。2002年,我囊括了诸多奖项,因为书体单一,被人著文提及。于是,我重新走进隶书,至今一直致力于隶书出新的路子。被临烂了的汉碑对我来说似无太多出路,我选择了伊秉绶,其隶笔力雄健,结字端正,藏巧于拙,极富韵致,雄古深邃,格调高远,独具匠心又不矫揉造作,大巧若拙,撼人心魄。伊氏隶书传世墨迹多为对联,这种极富庙堂气的作品也适合现代展厅。经过一段时间的临习,掌握要旨,去其板平,增加起伏变化,化其纵势为横势,在用笔上藏锋逆行,增其涩势,利用书写的速度自然表现出浓枯效果,显示苍劲古朴的金石气息。结构上,尽量避免匀称方正,适度改变常见的结字模式,力求正中寓奇,有机取舍,凸显个性语言。全国大型书法展览的展厅一般比较高大,书法创作也需要与高大展厅的视觉效果相呼应。创作中,我用色宣、条屏式拼接(3~8条屏)、画界格、喷洒颜料等手段来表现大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使书写与形式相互辉映,让人观后赏心悦目(犹如美少女略施粉黛,更加楚楚动人)。创作中,将唐楷和魏碑糅合,是我的创作主旨。我虽对柳、欧、虞、禇诸家下过一番苦功,但仍无法克服唐楷的刻板单调。将《张黑女》的古拙遒逸、宽博大度,《张猛龙》的劲峭纵横、奇正相生融入唐楷,使严谨规范的楷书变得灵动洒脱,使单调乏味的书写变得满怀激情,点线在激情中更富于变化、韵致淋漓。书写对联,视觉效果很好,用色纸配以轻盈俊朗的小行书长款,与厚重飞扬的大字隶书相映成趣。在“杏花村杯”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中我获奖的隶书作品都是这种风格。“敢为人先”是我的经验之谈。临帖决不要一味地泥古不化。书法的学习与创作,要用古人的精神气息,以自己的个性语言去适应时代审美的思潮,这样的创作才会具有时代气息。书法对于我们来说,穷一生之心力,也未必能达到自己所企盼的高度!
10.张小娴作品创作特点 篇十
作品主题
张小娴讲述了这个城市中不断上演的各种爱情故事,展现其中的情感波澜,并对爱情做出自己独特的阐释:“爱情本来就是含笑饮毒酒”。在张小娴的小说中,主人公们就是这样以含笑饮毒酒的方式追求着爱情、失望于爱情,并在这种愉快而痛苦的历程中展示出对都市情爱别样的感悟。
张小娴笔下的小说人物相信爱情的真实存在,相信真爱的纯洁,所以追寻爱情,甘愿喝下爱情这杯“毒酒”。张小娴相信并追求爱情,认为爱情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认为“爱情是自我提升和自我圆满”,即把爱情提到了与人生同等的高度,感悟爱情即领悟人生、完善自我,赋予了爱情以人生的意义。
把爱情提升到与人生同等的高度,张小娴以其小说告诉我们,爱情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一直强调着追求爱情这一主题,几乎所有的小说人物都在追求自己的爱情。
张小娴小说中的女性对爱都执著追寻,因为她们有自己的事业,经济独立,不必依附男人生活。中国传统的宗法父权统治思想阻碍了女性个性、人格和自主空间的发展。张小娴小说中的现代女性有着与男性同样独立思考个体生命价值的愿望和能力,她们不再像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和亦舒笔下的喜宝那样依赖男人和婚姻生存。
抒写对爱的追寻和对爱情的失望几乎是大多数爱情、婚恋小说共同的主题之一,这一主题在张小娴笔下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面包树上的女人》中程韵,以为爱情是人生的`全部,爱上了一个有才华但一直用情不专的林方文。林方文一次次的出轨让程韵心灵承受一次次被伤害的刺痛。两人一次次的争吵、分手始终无法磨灭彼此心中的爱意,他们分手后都无法忘记对方,当误会一一消除时,两人再度和好。程韵在与林方文的恋爱中屡受挫折与失望,但她心底渴望的依然是林方文的爱。即使被背叛,她也仍然相信爱情,追寻爱情。爱情的路上,本来就不能一直如愿,痛苦与愉快纠缠其中。面对失望,新时代女性仍然选择相信爱情,为爱沉溺,享受爱情带给她们的欢愉与痛楚。也许在爱情中承受的失望会比爱情来得更加刻骨铭心,但是新时代女性认为这将会是人生的感悟,自我的成长。
艺术特色
小说
张小娴的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单行本正常也不过几万字,加上插入的精美图片和成片的空白间隙也还仅仅是本不厚的小书。但这种装帧精美简洁的小书无疑非常适合繁忙大都市中的白领们闲暇时翻看。小说情节也不复杂:平实而自然地把爱情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娓娓道来,其关注点“爱情本身”就在日子清澈的流动中有意或无意地发生着变化。从爱情的不期而遇到最后烟消云散,期间没有传统言情小说的曲折离奇,没有阴差阳错的巧合误会,没有反复痴缠的爱恨纠葛,更少有一个绕一个的矛盾与冲突。一个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只是最简单不过的过程,但在她笔下的情境中显得更为真实和深刻。
其次,小说中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繁华喧嚣的大都市香港,稍微变换一下时间或地点背景,都将影响到小说情节的发展或者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可能不再成其为张小娴的小说。
张小娴小说中经常出现爱情的残缺,结局的不美满。那些往往不是因为外办的干扰破坏或生老病死的影响,而是因为爱人间主观上内在感情的变化。他们彼此都太理智,看得太清楚,不是因为外人的破坏或双方的误解,而恰恰是因为两个人太熟悉、太了解,当彼此不再有相爱的感觉时,他们选择清醒而理智地结束一段感情,决不拖拉纠缠。
张小娴习惯用第一人称,即以“我”的眼光,“我”的故事的感情,“我”的口吻来叙述一个个千变万化的爱情。她的小说中很少只写一对男女的一段爱情,而常常是多个形形色色、零散但绝不孤立杂乱的爱情故事的结合体。这些作品往往以“我”为中心,串联起所有的故事。
“我”这个中心既可以纵向延伸,写出“我”从时间跨度上经历过的一段段爱情;又可以横向延伸,先是与“我”有关的恋人、朋友的爱情,然后是恋人、朋友和朋友的恋人的爱情故事,而且这些人物的爱情还会交义重合,它们彼此相连,一环紧扣一环,这形成的是一张井然有序的网。张小娴就像是一位手艺精湛的工艺家,从容自若、不慌不忙地编织着一段段真实而凄迷的情缘和爱恋。
可以发现“我”多是女性的代言,这反映了在张小娴的小说中,她一贯使用女性视角。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眼光来看世间男女、看形形色色的爱情。略带局限性的视角所及的视野也会非常有限,但却无疑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融入到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同时与作品中的叙述者达成某种情感默契,而使读者产生亲临之感。
男性形象在张小娴的小说中很少被突出刻画,他们一般都是作为女主人公爱情的陪衬。在作者的女性视角的支配下,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往往是作为女性眼中的男性出现的。虽然她们心中也渴望理想男性的出现,但小说现实中的男性形象仍然不完美。
与其他传统言情小说作家相比,在叙事时,张小娴更喜欢用平白直叙的白描手法。她很少用复杂的修饰词和繁杂的细节描写内心世界的情感,而往往代之以最简单、最平实的日常语言清楚明白地叙述故事本身,还不太喜欢引用诗词和名言典故;在叙述时避免插入讲述者自己的评论或大段的抒情描写,她更多地用人物之间简短的对话和少量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这种客观叙实的表现手法,使她的小说语言显得真实自然,但却不失细腻。
小说中的语言显然算不上优美华丽,且因少了几分精雕细琢甚至显得有些平凡和清淡,但读来却十分自然流畅,有一种平凡的张力。事实上,这种看似随意的语言正是张小娴小说语言的独到之处,貌似信手拈来,实则醇厚圆熟、余味无穷,是经过作家精心提炼的。
散文
张小娴的散文大多采取客观叙实的写作方式,较少掺人个人感情色彩,但从某些作品中也隐约透露出作者的暖昧立场。
11.浅谈儿童绘画创作 篇十一
一、激发创作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美术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美术的热情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是美术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美术课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激起他们强烈的探求欲。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课前的导入。其次,巧用多媒体。多媒体不仅让课堂充满了童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神奇的大海》,我们这里不是沿海地区,所以学生对该课兴趣很浓。一上课我就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探索海底的秘密。”说完就点击屏面,马上就出现了海底的录像,还以《潜海姑娘》为背景音乐,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再次,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勇气,增强其自信心。美术课本来就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情景表演、游戏、抢答、小小的画展等,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兴趣才能保持逐渐形成爱好。
二、欣赏美术作品
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我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为创作做最好的铺垫。
1.欣赏同龄儿童的绘画作品。儿童画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在相互学习观摩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儿童欣赏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通过指导和唐发,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欣赏画家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引导儿童欣赏名画家的作品。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如毕加索、梵高、米罗、莫奈、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作品,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美术里的形式感美,如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等,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感受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造型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三、创作命题
人物、风景、动物或者想象中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儿童绘画创作的题材。教师命题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印象深刻、感兴趣的题目。如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去春游,回来后第一节艺术课,我提前到教室跟学生聊天,一起回忆昨天春游中有趣的事,正当议论得兴高采烈时,上课铃响了,我随即命题《春天里》让学生们绘画。春游让学生收获不小,既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丰富的绘画素材,最后他们创作出自己熟悉的活动场面。
四、构思绘画创作
1.构思。定好命题,收集了创作题材后就要开始构思,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儿童解决构图和造型的问题,告诉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开始,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可以加工改造把它画漂亮。有时可用童话形式表现,也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想画却画不出来的情况,教师要给予讲解,提供资料,让学生的感知越来越多,想象一步一步地被激发,使其要表达的图像、内容在脑中逐渐清晰,才能表现得更充分、更生动、更富有想象力。
2.选定绘画手法。构思好内容,画好构图,最后就是完成作品,这一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有了好的构图,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作品。如果选定绘画手法不当,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辅导学生完成作品时,教师要根据画面内容需要。选择适宜的画种及绘制方法。如有的内容宜用国画,有的内容则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纸版画制作等。手法也非常重要,我常教学生用些比较简单的绘画手法,如喷色画、吹画、蜡笔画、蜡笔水彩画、磨拓画等形式画画。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七彩蝴蝶》,学生知道了蝴蝶的对称美,就可尝试用一些简单的表現手法,如拓印法,拓印法是用颜料涂在刻好的吹塑纸上进行拓印,然后再用油画棒画边线。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内心的感情用绘画的方式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儿童绘画创作为儿童创造了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在绘画学习中宣泄情感。教师在培养学生创作儿童画时,应明白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培养美术家,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独立性,培养他们对美术浓厚的兴趣,画自己想画的画,这样才能使学生绘出美丽的、有创意的画。
12.绘画作品创作感想 篇十二
诚然, 艺术的美, 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感受是创作的基础, 但生活的美, 并不等于艺术的美。因此, 要进行艺术构思, 必须捕捉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在水乡生活, 我被养蚕姑娘的生活情景吸引住了, 养蚕是江南妇女富有特征的劳动, 在蚕房, 我们更感受到他们劳动的艰辛, 从春到秋, 她们不分昼夜, 熬红了双眼, 贯注全身精力服侍蚕的成长。从她们平凡的工作中, 不难看到她们美的思想, 美的心灵, 美的情感。从她们细腻、精心的劳动和言行中, 能够看到江南水乡姑娘特有的恬静、温雅、含蓄的性格美。生活中这些美的现实, 无不使我产生了对美的形象和意境的追求。作为编导, 我想应有自己的创作风格, 编导的个性色彩是在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中凸现出来的, 因此, 在生活中选取题材, 概括、提炼典型形象时, 编导能用自己的眼睛,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美。所以, 要使我的作品富有江南特色, 选取和塑造好养蚕姑娘美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
有人物就要有情, 出情就是出人物, 因此, 选取要表现的人物, 仅是作品构思的开端, 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就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而且这种思想感情必须是真实的、美好的, 以此去打动人心。“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黑格尔语) 。否则, 这类反映劳动生活的题材, 就容易步入“以劳动程序”为依据的公式、类同的模式中去。尤其独舞这门艺术形式, 所表达的情, 须要深挖细掘, 因为独舞没有交流, 没有人物间在情感上的相互推动, 只有通过对人物本身内心的探索, 才能使人物的形象得到层层发展和最后的建立。所以, 能否把握住养蚕姑娘特有的个性, 抒发出她在这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就成为要搞好这个作品的标尺。因此, 舞蹈《忆江南》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段选取在晚霞满天的归途中, 江南养蚕姑娘撑着载满桑叶的小船漂在水面。第二段在宁静的夜色降临之际, 姑娘虽在船上。第三段她从美好的思念中“醒”来, 怀着归心似箭的心情撑船向蚕房驶去……这段是在第二段的基础上把她热爱生活, 热爱劳动之情更酣畅地展现出来。
每个舞蹈作品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 才能显示作者的风格和个性, 才能产生艺术之美, 创造出意境。要追求独创、新颖, 主要靠作者的想象、生活和思想, 否则, 不可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在这个作品中, 人物行动基本都在船上, 这类形象的舞蹈在传统戏曲及民间歌舞中已是屡见不鲜了, 如何在形式上大胆突破, 创造新的独特的表现手法, 确定创作中最应下苦功之处。京剧界有句话:“万物皆为我用。”这就是说, 戏曲艺术善于广收博采, 化一切为舞台艺术创造的手段, 从服饰、道具到生理方面 (发、髯、眼等) 等, 无不组织到戏曲表演艺术里, 成为特殊的“艺术工具”, 而且用来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这些通过有限的具体描写, 反映无限的生活内容, 强调有虚有实, 虚实结合, 通过实来展开虚的联想, 借虚来概括无限的实等宝贵经验, 给了我启发, 终于设计了一根两头点缀两片桑叶的竹篙, 为了内容的需要, 让这根竹篙, 在一段撑船时是篙又是桨。由于它是由两片竹片组成, 可柔可刚, 所以一撑必弯, 可体现人用的力度, 造成桑 (篙上桑叶的提示) 满船的感觉。在二段蚕房, 让这竿子一弯, 挎在腰也成了蚕匾。加上两头的桑叶集中了, 使得观众的联想更为确切。在三段归途中, 横拿竹竿, 上下扭曲和舞动, 成为船推水形成的浪, 最后上岸, 竿子又成为挑桑的扁担。在各段中, 通过演员真实细腻的表演, 道具又实又虚的运用, 让虚和实结合, 在似“真”和“非真”中间, 给观众以无穷的遐想, 作品意境才能更开阔, 更耐人寻味。这次实践, 使我体会到在寻求舞蹈的表现手段时, 不应过多地去追求表面的形似, 不为自然主义的绳索所束缚, 而是要大胆地对生活加以变形处理, 努力追求传神的手法, 尽管舞台上展现的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不太真实的东西, 但在意境上能独辟蹊径地有所追求, 使情感升华, 作品就有了生命。另外, 道具点缀的桑叶和柔、直、曲的线条与人体各种造型形成的对比、呼应、协调, 有力地衬托了人体美, 增加了舞蹈美的艺术感受, 为塑造江南水乡姑娘柔美、典雅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所以, 选择、创造好的表现手段, 寄情于形, 这是舞蹈反映好生活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江南水乡虽有丰富的、古老的民间舞蹈, 但如何从这些民间的传统的舞蹈中汲取养料, 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 又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语汇则难度是很大的, 迫使我要从今天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征, 以作品中的人物、感情、行动的需要去创造新的带风格的舞蹈语言。经过实践我是这样做的:先把握住水乡妇女的性格形象, 抓住生活中她们的生活形象, 如撑船、划船、喂蚕等, 特别是抓住她们表达情感时一瞬间特有的行动和造型, 因为往往这一瞬间是她们性格的火花, 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她们的性格和感情的形态, 使之舞蹈化, 既吻合人物形象又富于生活气息。如在舞蹈开始姑娘背靠在直立的杆子上的造型;喂蚕时靠在蚕匾边望着蚕的造型等, 皆是这样得来的。舞蹈讲究韵律上的美和流动中的雕塑性, 在无数变化和连接之中, 去体现出风格和美感。所以在以上汲取、提炼生活形态基础上, 又运用了传统舞蹈中“拧、倾、曲、圆”的韵律, 并作为整个舞蹈的连接规律, 这样就较为准确地塑造了纤细柔美的江南水乡姑娘的形象, 使作品赋予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为了创造意境, 在音乐上我们也要求独特、创新。因此运用了水乡地区的田歌、蚕歌的音调, 并抽出原歌中富有特色的衬词, 如“嗽哎”、“哟来”、“吭哎吭”, 以及生活中蚕吃桑叶的“沙沙”声连贯成一首无词女声伴唱的乐曲, 仅以一钢琴描绘水声, 这样和舞蹈结合, 就为作品的新颖感、艺术意境的创造及增添泥土味等起了极好的作用。
13.浅谈如何辅导少儿绘画创作 篇十三
在一些美术课教研活动中,我常听到教师鼓励小朋友在画面上“自由”发挥,让内容更充实、生动。其实少儿绘画创作辅导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正确地进行少儿绘画的辅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作思维。反之,辅导不当,会妨碍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下面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对少儿绘画的辅导。
一、观察生活,收集素材
少儿绘画创作的过程,其实与成人搞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在创作前,都需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细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学会观察并不是看看而已。熟视无睹,其意思就是看惯了的东西,如果是漫不经心的,也像没看见一样,在脑子里没有印象,没有记忆,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记忆,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过程、细节,绘画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辅导少年儿童绘画创作,收集素材时,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命题创作。这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画记忆画来收集有关的素材。例如“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范围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家乡的变化,观察美丽的校园,鲜花盛开的公园,繁华的街市,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店等等。通过观察感受和记忆家乡的美来体现祖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绘画“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画的兴趣。二是自由绘画的创作,没有特定的主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善于观察,留心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思考把平常的事物通过想象变成不平常的画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想象。这种想象是有了“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感而发。告诉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这时,可以加工改造,把它画漂亮,包括造型和色彩。也可以放大、缩小或取舍。有时还可以把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样子,当然还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精心设计、反复推敲
有了充分的“感知材料”,并能展开想象,接下来就是进入画面构图的阶段。这一阶段很关键。尽管少儿绘画作品的构图没有成人作品那么严谨。但花心思布置画面,设计出“巧”的构图,与随随便便画上去,画面效果就大不一样。正如有人这样比喻,布置构图就像布置房间一样,一个房间总不能把家具塞满就了事。正确的应该是想想哪些家具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做到既实用又好看。所以,下笔前让学生想想,把画的内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要的东西(就是主体部分),哪些地方画衬托的东西(就是背景),哪里应该留出空白,为什么?想好了再下笔。平时,我碰到两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一,是一些学生以为画得越多东西越好,整个画面画得满满的,没有透气的地方。反之,另一种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的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让学生明白,只有把画里要画的东西都画到最合适又好看的地方,才算画出完整的画面。画构图不要一下子画好,需要引导学生反复修改,在画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有意思的东西,去掉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东西,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大胆用笔,大胆用色
构思好画面,画好构图,最后当然是完成作品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因为有了好的构图,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作品,画面效果主要看完成作品的阶段。如果用笔用色不当,会弄巧反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出不了好作品。
在辅导学生完成作品时,首先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画”制宜,即根据绘画创作内容,选择适宜的画种及绘制方法,有的内容宜用国画,有的内容则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纸版画制作等。这种“适宜”,只是从画面效果考虑而已,例如画有关雨天题材内容的画,选用水彩或国画的画法,容易表达出水迹淋漓的感觉。二是因人制宜,即根
据学生喜欢及掌握画法程度来考虑,有的学生喜欢画水彩、水粉、有的既喜欢画国画,还有的喜欢制作纸版画。少儿绘画创作辅导,应围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展开,并要细心的“导”。作画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用笔,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出不了好的效果,如果反复涂抹还会损害画面效果。所以,整体要画得大胆,局部及细节要画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胆用笔,细心“收拾”。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完成一件好作品还有一个十分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用色问题,用色时,要让学生明白,色彩不仅是为了画面更漂亮,更重要的是,色彩可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比如,画面上鲜花盛放、到处充满嫩绿,那表达的当然是春天的气息。而表达寒冬自然就需要用冷的色调,如紫、蓝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做到根据画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法,色彩运用得当。有时可把色彩画得鲜艳,有时也可以色彩高雅。哪里可多用色彩,哪里可少用色彩,并注意到色彩可互相衬托对比,创作时,很多时候画面就是靠用合适的色彩,利用色彩之间的衬托表达自己的想法的。
【绘画作品创作感想】推荐阅读:
绘画作品评价标准08-15
艺术节绘画作品12-01
小学生绘画作品大全09-06
小学生圣诞绘画作品09-29
微课作品创作说明09-08
科普作品创作大赛 策划11-30
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08-26
六一儿童节绘画作品06-08
绘画作品展卖会策划书10-15
儿童绘画大赛获奖作品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