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方法转化后进生(12篇)
1.心理学方法转化后进生 篇一
后进生心理透视和转化
几乎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有几个后进生,他们在大多数教师印象中是“差生”。不可否认,这些学生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但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非没有教育的可能。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们班主任应该对这类学生认真研究,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转化他们。我认为,后进生“后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动机的缺失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才会认为学习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才能发挥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习达到完善的地步。学习动机的强度对学业的影响呈显著的正相关。现在一些学生,由于他们年龄小,缺少社会阅历,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对于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的理想抱负、将来的职业意向等想得较少。因此,明确的、主导性的学习目的没有形成。正由于他们缺乏远景性学习目标和近景性学习动机。因此,他们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是自己的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有一种消极对抗心理,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逐渐成为后进生。
二、意志不强
坚强的学习意志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过程,它要求学生付出较多的脑力和体力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没有坚强的意志,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而有些后进生由于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遇困难就放弃对学习目的的追求,不愿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作斗争,久而久之,形成了害怕困难、不求进取、意志薄弱的不良个性。
三、心智活动呈被动状态
心智活动被动的学生对学习懒于动脑筋,思维不活跃,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积极开动脑筋来解决问题,作业和考试时反复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当学习成绩差时,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甘居下游,缺乏竞争意识。
四、道德认识不明确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还不明确、不稳定,还没有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而且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分不清真假、善恶,容易受社会上一些错误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认识,有意无意干出一些不道德的事。如,有的学生把打架闹事看成是“勇敢”,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屁”。对这些错误的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那么在外界不良的诱因驱使下,少数学生会做出一些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人利已的事来。
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充分认识到后进生的这些缺点,还应深信后进生也是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他们的主流是向上的。如果班主任能耐心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正确看待和引导他们,那么,他们的心弦也会被拔动,他们心灵深处会闪现进步的火花,也会燃会成熊熊的青春之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教育他们。
正面诱导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和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空虚。”这就是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教师
应端正教育思想,要以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无私的爱,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关心,所以,教师与后进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亲密的、真挚的情感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动为手段,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要相信他们主流是好的,把他们看作祖国的未来。这样,教师便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都是可爱的。这样,师生才会逐渐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其次,要深入了解他们,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要知道后进生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他们中有的因青春期的萌动而感到烦恼;有的因成绩不好而感到自卑;有的因缺少信任和理解而感到孤独;有的因强烈的独立意识而产生逆反心理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为人师者放下架子,真心实意地走到他们中间去,通过观察、谈心、讨论、调查等方法,来感受和体验他们的情绪,并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这样,师生间就架起了一座相互信赖的“心桥”。教师的真情实意能不断激起他们感情的“回流”,直到产生“交流”与“合流”。教师的关爱像阳光,慢慢融化他们心灵中的冰雪,如习习春风,吹绿他们心田中想上进的新芽。
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后进生成绩差,原因有多种,对待反进生,教师应首先从自身找差距,注意从他们个性心理引导入手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接受知识的载体。他们如以一种消极的心理来对待学习,那么就不可能积极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只有在后进生内驱力形成时,他们接受知识的内化过程才有可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把艰苦的学习活动当成乐事时,其心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心理个性上去引导后进生。有些后进生在课堂不遵守纪律,教师不要随意训斥,可有意识地提高语调或突然停顿,或用眼神把批评巧妙地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此外,对后进生的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应实行“优惠政策”。老师在课堂对后进生的提问应简单些,在他们回答过程中应始终以微笑的表情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对后进后的家庭作业,要认真批改,对的,给予肯定,错了,认真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改正。设身处地为他们创造一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设立目标,督促奋进
大多数后进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此,教师可配合家长从正面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他们从“迷迷糊糊”的状态中觉醒。设法让后进生把个人近期、远期目标和班集体目标结合起来形成目标系列。同时,教师坚持定期检查和督促,用学习的计划性去克服他们学习随意性,加强约束机制,当他们一旦达到某项目标时,会获得一种满足感,从而增强自身克服困难的勇气。由此可见,帮助后进生制定好切合他们自身实际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在制定目标的同时,还要有一系列的强化措施。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有“数”的依据,有“量”的考察,还有“质”的评定。
只要对后进生的心理摸透摸准,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后进生是可以教育好的。
2.心理学方法转化后进生 篇二
关键词:小学后进生,心理特征,教育转化,对策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我国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剧烈变革,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是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战略需要, 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必然, 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结果。而在升学、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 像陇南文县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 全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人文素质较差, 虽说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应试教育仍然愈演愈烈, 尤其在农村小学显得更加突出。后进生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 虽然为数不多, 却会给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他们的“破坏”行为常常给班级、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 将极大地危害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改变后进生的现状,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通过多年来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 就应在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 重点抓好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但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当今的学生可谓“大浪淘沙”, 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如何抓好后进生的全面提高, 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点难题。经过多年来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 我对后进生的心理及解决方法有了一定的见解和看法。
一、后进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1. 自卑心理。
后进生在本质上和内心深处都想进步, 渴求知识, 希望各个方面都能跟上大家, 甚至成为优秀生。但由于他们思想基础薄弱, 对学习无兴趣, 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 加上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 学习成绩差, 较少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 甚至受到他们的排斥, 对老师敬而远之, 对老师的教育及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认为可望而不可及。他们在被批评和指责中, 不敢发表意见, 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在同学面前总是抬不起头, 逐渐产生了自己“笨”的心理障碍, 形成了自卑心理。
2. 封闭心理。
后进生多为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 大多缺乏父母的关爱, 学习上无人辅助指导, 成绩不理想, 生活上更得不到家人的关心照顾, 渐渐与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形成了极大反差, 他们便感到命运不公, 在自我退缩的行为中, 感到非常孤单, 十分无助, 他们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从此失去学习信心, 慢慢把自己从集体中分离出来, 变得忧郁、孤僻、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封闭自我[1], 有事压在心底, 难以向老师和同学敞开心扉。
3. 自暴自弃心理。
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 而家长和教师则常按统一标准要求学生, 由于要求、期望过高, 对他们估价脱离实际情况, 致使教育方法不当, 对学生态度冷漠无情, 工作敷衍塞责, 过分偏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情感, 这样他们便长期生活在埋怨、冷漠、斥责之中, 缺少关爱, 内心压抑, 易躁易怒, 性情执拗, 在得不到家长和教师认可的情况下, 认为大家都讨厌自己, 时间长了便和家长、老师、同学对着干, 远离集体, 自暴自弃。
4. 懒惰心理。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部分家长对他们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有求必应, 从而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 懒于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不认真记笔记, 作业抄答案;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自己不想办法解决, 而是依赖父母, 当无法解决的问题越堆越多的时候, 只好选择放弃, 同时也就放弃和逃避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滋生懒惰心理。
5. 遗弃心理。
家长和老师总是绞尽脑汁, 让他们 (后进生) 赶上优等生,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如果没有达到他们预想的效果, 便对其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对其学习和生活疏于管理, 不闻不问。他们却忽略了高压只会让孩子选择逃避, 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拔出学习差的泥潭, 反而将他们推向了沼泽地的边缘[2], 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被遗弃的感觉。
二、“后进生”的转化对策
我们在看到“后进生”缺点的同时, 更应发掘其优点, 应正视现实, 正确面对, 用爱去感化、去教育, 积极地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采取有效措施, 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1. 倾注爱心, 树立信心。
爱是一种语言, 可以给人光明和理想;爱是一盏明灯, 可以照亮前进的方向;爱是一泓碧波, 可以洗涤你心灵的尘埃;爱是一种医治心灵的灵药, 是一种塑造人生靓丽风景的元素。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只能看他的成长道路[2]。教育后进生, 首先要重视与他们的情感交流。爱是教育的前提, 是激发学生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尤其是“后进生”, 他们普遍对自己缺乏自信, 更加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鼓励和指导。因此, 教师应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 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 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 使他们扬长避短, 发挥聪明才智, 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 从心理上接纳老师, 彼此能用“心”交流, 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逐渐懂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内驱力。
2. 重在鼓励, 唤醒自尊。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意创设机会, 让后进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并及时给予鼓励, 使他们逐渐消除戒备心理, 克服消极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冰冷的心在温暖、关爱和期待的眼神中找到依靠和信任, 从而鼓励和教育他们积极向上。当他们出现问题时, 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和处理, 不能人云亦云, 轻易地下结论, 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某种做法, 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针对学生的过错, 循循善诱,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把他们引入正确的方向上, 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这样往往会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 对教师充满感激、信任、敬佩之情。此时, 再加以诚恳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养习惯, 促其进步。
俗话说训子千遍不如养成好习惯, 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教育。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一个人养成好习惯, 一辈子都收不尽它的利息, 如果养成了坏习惯, 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好习惯能助人上天堂, 坏习惯使人下地狱, 不要轻易让孩子养成一个坏习惯, 因为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两倍养成好习惯的时间[4]。后进生都有上进的愿望, 但由于意志力差, 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 没有养成好习惯, 以至于经常出现错误。这些学生就应抓住其点滴进步, 予以引导, 例如:有一个后进生作业天天都乱, 突然有一次做得好,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给予鼓励, 用“加减法”来促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对他说你今天又进步了, 优秀了, 只要你今天比昨天做得好, 明天比今天做得好, 每天都有进步, 你就是最棒的[5]。这样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取得的点滴进步, 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 从而克服自卑心理, 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 从中汲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 相信他们一定会培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形成乐观、向上、豁达、健全的人生品格, 不断进步。
4. 培养兴趣, 引导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孩子的兴趣, 使之变被动为主动, 他就会全力以赴, 在家庭教育中应以孩子为中心, 而不应是父母占主导。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 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孩子一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活动, 态度就积极, 心情就愉快, 思维就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孩子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 兴趣是一种动力, 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重要的动力。它既有“引起”的动力作用, 又有“维持”的动力作用[6]。教师要根据后进生的不同特长、兴趣和爱好, 运用班集体的力量, 通过情感亲近、委派优秀学生结队帮助等措施, 针对性地发掘其内在潜力和动力, 耐心地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教学工作中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学生普遍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有争取好成绩赢得家长和老师称赞的心理要求, 后进生也不例外。如果学习成绩经常处于低劣状态, 而长期得不到这种心理上的满足, 甚至受到讽刺和惩罚, 厌学情绪就会逐渐占上风, 这样易形成“疾师厌学”的逆反心理。因此, 对他们的教育工作要采取谈心教导和引导教育, 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 让他们丢脸、伤自尊, 这样他们会心存感激, 改正错误, 认真学习。
5. 家校配合, 共同教育。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 这是母鸡都会的事情, 可要是善于教育他们, 这就是家长的一桩大事了, 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这就要求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用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做出榜样, 从改变自身做起。赏识、引导、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伟大的爱, 这种爱比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要有力得多。教师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指导者, 应全身心地投入教学, 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应对学生分优劣, 而应帮助学习差的进步, 鼓励学习优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工作中老师的言行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小学生最容易崇拜自己的老师, 因此, 老师要崇德明志, 慎思笃行, 不仅要用语言教育学生, 更要用行动影响学生[7], 只有学校和家庭有力配合, 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掌握学生心理和学习动态, 共同教育, 才能抓好小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从而培养他们形成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全人格。
希望社会多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希望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后进生, 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和爱护, 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让小学后进生的天空成为一片艳阳天, 为他们之后初中、高中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从而加快素质教育转轨,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学刚.扶起倾斜的天平:单亲父母的教育心经[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10.6:155-170.
[2]方州.孩子的沟通技巧是这样激发出来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9.5:104-117.
[3]刘宏杰.心灵的成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9:1-20.
[4]赵菊英.天才是教出来的[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4:33-38.
[3]方舟.1—2年级, 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9.7:28.
[4]林格.管一辈子的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4:28.
3.浅析后进生的心理及转化对策 篇三
关键词:后进生;心理;浅析;转化
教育学理论明确地指出: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是相辅而行的。只有使每个学生都进步,班集体才能健康发展。这表明了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对建立良好班集体的重要作用。建立良好班集体,是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后进生是班集体的成员,是和优秀生相对而言的,对他们的教育是属于个别教育的范畴。后进生主要表现为品德不良、学习成绩落后或两者兼而有之。他们没有认真学好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分不清真伪,辨不了善意,看不清美丑,其行为表现往往是无知、幼稚,有时甚至是愚蠢的。
因此,全面了解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并采取正确的教育转化策略,对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自己不断探索和总结,研究得出后进生常常变得心理失衡,表现出一系列共同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1.孤独忧郁: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卑心重,喜欢独处,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少言寡语,有“抑郁症”倾向。
2.散漫放任:无组织、无纪律,我行我素,自控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对集体漠不关心。
3.偏执多疑:心胸狭窄,怀疑别人的忠诚与诚实,固执死板,喜怒无常,逆反心理重,行为过激,缺乏集体荣誉感。
4.骄横霸道: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无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个别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后进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不及时矫正,定会在学生群体中蔓延,既妨碍了优良班风的形成,又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后进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转化后进生,矫正其不良行为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职责。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证明,后进生的心理失衡是完全可以矫正和转化的,主要是在工作中一定要采取符合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个性和年龄特点等的教育方法,开展情理交融、耐心细致的工作,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
1.注重思想认识教育
总的来说,后进生的思想认识较为混乱,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缺乏应有的信心,厌学情绪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我首先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着手,对他们“晓之以理”,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使他们提高认识能力。通过认识上的变化,促使他们行动上的转化。2005年,我班学生郭瑶,智力不错,起初学习勤奋,成绩优良。但后来突然变得无心向学,上课不专心,常迟到或旷课,功课一落千丈,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后进生。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找她促膝谈心,终于使她敞开心扉。原来她迷上了网络虚拟游戏,同时受网络上“读书无用论”的不良思想影响。对此,我引经据典,认真对她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她逐渐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她逐渐转变不良思想观念,成为遵规守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2006年,她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并在2006年高考中考上了广东医学院。
2.进行情感感染,倾注爱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在教育中一味冷落、嫌弃、训斥、批评、处罚,往往会导致后进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的爱心往往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润滑剂。只有把握住爱的原则,以爱为基础,动之以情,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精神的污染,才能消除对立的状态。2008年,我班后进生温永业,圩镇人,父母离异。他从小缺少家庭的爱,小学到初中常与社会上的人往来,有小偷小摸习惯,常违纪。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家访,找他促膝交谈,真心实意地热爱、关怀、走近他,使他思想感情受到触动,对我产生信任、感激,从而鞭策自己,接受教育。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段时期的认真教育,使他逐步向好学生转变。
3.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想尽办法去接近它、钻研它。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我首先协助科任教师,通过生动、形象、感人的方式,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方法指导、复习功课、补习缺课、参观访问、组织文艺体育活动、组织课外科学兴趣小组等方法,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亲自尝试、探索中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2009年,我班后进生李敏,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常打瞌睡或心不在焉,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极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与科任教师一起反复细致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帮他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并让他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使他逐渐认识到学习搞好了才有威信,从而使他对学习产生兴趣。为了使他赶上同班同学,我经常给他开“小灶”补习英语,帮他联系其他科任给他补习缺课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等。通过不懈努力,他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从怕学习变成了爱学习,各科成绩也逐渐好起来,最终在2010年高考中如愿地考上了大专院校。
4.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教育后进生,要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尽可能发挥后进生的特长,取得教育转化工作的最佳效果。对于后进生,我主动接近他们,热情、关怀、鼓励他们,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后进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顽皮型”则用疏导、迁移方法,把他们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用到为集体做好事上;“迟钝型”则在开发智力、培养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上下工夫;“内向型”则关心他们,经常给予热情鼓励,使他们开朗、富有上进心。同时,我还针对后进生的不同特长,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并对他们每一次取得的成绩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促进他们的转化。
5.强化意志,反复教育
意志薄弱是后进生非智力因素中最大的缺陷。转化后进生往往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我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劳动、体育锻炼等实际活动强化他们的意志,同时常用名言警句激励他们。2011年,我班后进生叶亮,因从小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常违纪而受到学校处分,意志消沉。针对这种情况,我试着让他担任班干部,树立其信心,并用张海迪、居里夫人等名人事迹,“磨杵成针”“有志者事竟成”“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警句激励他,强化他的意志。经过一段时期结合学校教育,使他向爱学习方向转化。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反复性。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目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教育后进生要有耐心,不怕反复。长其善,救其失;扬其长,促其变,使后进生不断有进步。
总之,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挖掘闪光点,扶持起步点,抓住反复点,促进飞跃点,有效地转化了一个又一个后进生。通过自身经历和体验,用自己的心血去浇灌学生的心田,以慈母般的双手去扶植他们成长,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们。在教育他们中,也使自己的本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惠英.中小学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3.
[2]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现代教育理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04.
[3]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现代学校心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07.
4.浅谈后进生心理教育-后进生转化 篇四
后进生是指学习成绩和思想行为都较差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在班上虽然人数极少,但其影响巨大。帮教好后进生这有利于班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了解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帮教的前提
后进生是班级中的特殊群体,但他们并不天生就是后进生。每一个后进生都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都是特定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背景的产物。我们只有了解形成的原因,才有可能在转化工作中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一般来讲,后进生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是源于学习差而形成行为差的后进生,还是由德行差而形成的后进生。因此弄清后进生的形成过程是我们转化的首要任务。如:我们班上沈进辉同学平时作业不做,考试时候看小说,上课睡觉,我就从同学,家长那了解情况,做好做思想工作的准备工作。
二、交结朋友——帮教的开始
我们老师特别偏爱优生,对后进生不重视甚至恨之入骨,视如瘟神。实际上后进生的情感较之优生更丰富,他们更信奉“受人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道理,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对待他们,加大对其情感投入,交结朋友,相信坚冰融化。那么,怎样交结朋友呢?第一,尊重后进生的人格,不要冷言冷语。后进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冷若冰霜,玩世不恭,但其内心世界却十分脆弱。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因而特别渴求其人格上的独立,最怕语言上的刺激,伤害差生人格的语言不仅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促使他们向相反的方向继续下滑,而且会引起他们对老师的愤怒,从而时时与你作对,在班上兴风作浪,败坏班级声誉。尤其当后进生犯错误时,切勿训斥,而是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言之以理。第二,主动接近后进生,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善意地知觉对方,会给后进生以极大的鼓励,形成一种“情感效应”。如果善意地知觉对方,有意无意寄于良好的期望,对方便会产生相应的反映,否则就会产生负效应,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品德就会退步,甚至产生厌学、辍学心理。因而要转化后进生,我们就要带着理解、关心、热爱的心态去和他们交朋友,这样后进生就会和你真心交谈,吐露内心的隐秘,从而有助于我们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使我们对后进生的关心、爱护上升到一种“教育爱”。“教育爱”是人类深层次的爱,他摒弃了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狭隘的溺爱和偏爱,它是一种理解,一种鞭策,一种追求完美和超越自身的正大无私的爱。后进生沐浴着这种爱,一定会增强自尊、自爱、自强的心理,树立起克服困难,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学习上、行为上对后进生热心指导。后进生较之其他学生面临更多困难,因而我们要热心指导。针对其学习基础差的特点,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入手,教他们如何看书、做作业、听课,如何搞好课后小结等。同时,在行为上指导他们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尤其是对父母离异再婚家庭的子女来说,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对后进生的这种关怀会引起他们心灵深处的共鸣,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情怀。
三、定目标——帮教的催化剂
人之所以不同动物就在于人有理想、有信念,为着一定的目的而生活学习。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好比迷航只随波逐流,因而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是转化的催化剂。在这方面的做法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差生反思过去,认识自我。通过和他们谈心使之对自己的错误有诚恳的认识,同时对自己的长处也有正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自己的剖析。第二步,确立目标,促进转化。目标的确定从时间上可分为长期、中期、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就是整个学段的奋斗方向,中期目标是一个学期的努力方向,短期目标则是一个星期的目标。从内容上包括思想行为目标和学习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要符合后进生的实际,使之跳一跳会够得着,然后老师和他们签订“君子协定”,从思想上给他们造成一种压力,进而产生动力。第三步,定期小结。实行周小结,月大结,一学期综合总结。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又指出其不足,只要后进生能看到希望,就会产生一种“更上一层楼”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期望的心理状态,产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力量,当这种“自我激励”经多次重复就成了积极学习,努力进取的持久动力。
四、家访——帮教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班老师在那里“单操”是不行的,必须求得家庭的配合,使家长、教师合为一股力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首先,就转化后进生的总体设想和家长取得联系,使家长了解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方面的具体安排及实施细则,以求得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其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转化情况,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第三,帮助缺乏家教知识的后进生家长了解有关的基本常识,向他们推荐家教方面好的资料。同时,还要帮助缺乏民主气氛的家庭召开民主生活会,创造平等、和睦的家庭气氛,为后进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改正自我、超越自我的家庭环境。
5.心理学方法转化后进生 篇五
对后进生的管理是当前学校管理中十分棘手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转化不力的原因是缺乏对其真正、足够的了解,难以对症下药。因此,我们应首先找出造成后进生现象的四大影响因素,即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并分别对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采取应对之策。后进生工作任重道远,尤其是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后进生的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对后进生现象的认识
(一)通常观念上的后进生
我们通常所谓的后进生,是指行为表现不佳、学习成绩偏差,进步比较困难的学生,他们是一所学校和一个班级体中客观存在的特殊群体,多表现为思想差、行为差、道德差和成绩差等几种情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人文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仍然用不变的旧眼光去看待“后进生”,则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荒谬的行为结果。“后进生”从何而来?说到底,是中华传统教育的结晶。以考分评价学生,把学生划分成优、及格、差三等,这种以考试成绩为尺度简单地把学生分等之举,既不合理,更不人道。古人云:“天下之大,千品万类,六行八道,率各有所长,岂能千人一技乎?”每位学生因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优劣势表现不一。
(二)正确认识后进生
后进生固然在学习成绩上不如其他学生,但总有好的地方,只要我们用正确的观点看他们,从适当的角度去了解和培养他们,他们同样能为社会作贡献。社会是多层次的,需要有政界、经济界、学术界等各界精英,更需要处于各行各业的不同层面上默默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参天大树固然令人仰慕,难道芊芊碧草就不可爱吗?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后进生,用不同的目标去要求后进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后进生,则无后进生,所以,后进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者蓄意制造的另类。
二、造成后进生形成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1、对教育对象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教学上只注重上等学生,对后进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甚至视其为包袱或害群之马,这样,本有进取心的后进生将失去进取的信心,甚至产生故意的对抗心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不把爱的阳光撒向这些最需要的孩子,他们怎能茁壮成长呢?
2、教师与学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怕而远之,既远离了学习和纪律,更远离了正常的成长轨迹。
(二)家庭因素
1、绝大部分家长对其子女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漠不关心,孩子学不学,成绩好不好全无所谓,甚至有的家庭把教育子女的问题全部依赖于学校,而没有尽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责任,使教育出现了较大的残缺或空档。
2、我们农村地区父母大多出门打工,常年在外,对子女学习无精力过问,学生缺乏家庭里关爱和教育。
3、有些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无法辅导孩子。
4、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凡求则是有求必应,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学习上要求不高,对孩子在校犯的错误包容放纵,致使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以至于相冲突。
5、父母离异,孩子失去温暖,无人关照,对生活掺杂了许多不应有的观念和想法。
(三)社会因素
1、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赌博、吃喝、腐败、浪费等都会使青少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社会上非法书刊、录象带、网络等也坏作用不小。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心重,看了那些带有刀枪、棍棒、黄色书刊、录象等,或误出入黑网、暴力网、黄网之后,都想亲身尝试一下,结果一试就步入歧途。
(四)自身因素
1、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学习兴趣低,注意力分散,心理素质不好,情绪不稳定等等情况,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2、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无学习目标,缺乏必要的是非观,缺少吃苦精神。是非不明,爱惹是生非,不以为耻,反以为乐,不求进取,甚至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3、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它诱因所左右。
4、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学习中的潜在兴趣。
三、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怎样才能找出对应转化之策呢?我认为,要根据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才能遏止和减少后进生的形成,达到有的放矢,“治病救人”的目的。
(1)以情动情、以诚相待。“以情动情、以诚相待”就是指教师应紧紧围绕着对后进生的情感展开工作。以真情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你是真心实意的去帮助他们、关心和爱护他们。
(2)保护自尊,施行优先。后进生在学校工作学习生活中屡遭失败是造成学生自暴自弃、不求进取的主要原因。要排除学生的自卑心态,就应在平时的学习、课余活动中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向成功的目标努力,进而不断提高兴趣,增强其自信心。
(3)从生活上关心他们
有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和嘲笑,常常主观的认为,任何人都会轻视,厌弃甚至“迫害”他。为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们,信任他们。
(4)注重学法指导、全面转化
6.后进生转化的方法 篇六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将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对于后进生来说,要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给他们以无私的、真诚的爱,学生有困难时及时关心帮助,使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怀,进而达到感化他们、教育他们的目的。
2、尊重信任,平等对待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教师应当多花一些时间了解后进生,尊重、信任后进生,理解他们,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和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在课堂上优先对待他们,不要总把目光停留于优等生。要心里时刻装着后进生,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
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时,教师要有涵养,不要急躁冲动,要机智地巧妙地让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激起他们学习生活的勇气,鼓励他们大胆地去痛改前非,避免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3、晓之以理,增强后进生的分辨是非能力
教育后进生,只有长期、广泛、深入、细致地对后进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了解观察,才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找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之进行教育转化。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增强后进生的分辨是非能力。要对后进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集体的教育,对后进生进行为人处事、文明礼貌的基本素养教育,使他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要通过交朋友、关心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让同学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认识。要与后进生谈心,从思想上让他们树立信心,用思想指导行动,进行自我提高。
4、坚持正面教育,发现闪光点
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帮助后进生克服缺点的同时,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和长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热爱学生的教师心目中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
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上,要不断发现他们的长处,有进步的同学要及时表扬,给他们树立自信心,使后进生摆脱后进,赶上其他同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教学活动,多鼓励他们。就算是一句简单的关心、鼓励的话语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进而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化。
5、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转化观念,创造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树立成功教育理念:期望—尊重―信心―因材施教—成功;要树立学生成才的多元化思想,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后进生并不代表永远后进,什么都差,只要通过有的放矢的诊断,激发、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建立他们的学习信心,都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加以转化的。
在做后进生工作时,不要动不动粗暴地批评、讽刺、挖苦他们,更不应该随意揭他们的老底。多问他们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让他们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制定阶段性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学期目标),引导他们树立适当的目标,分层教育,使他们有事可做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但不要利用他们),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6、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一整套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每位教师在全方位了解转化对象各方面的基础上,制定的转化方案中,转化目标要切实可行,既不能要求过高,又不能要求太低。目标要求过高,学生在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没有达到目标后,必然会灰心丧气,丧失信心。要求太低,学生觉得过于容易,轻而易举达到目标,后进生没有一种成就感。
对思想品德好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针对学习差的原因帮助他们赶上,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端正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对思想较后进,学习较好的学生,找出他们思想后进的原因后,要针对具体思想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不要让问题成堆后才来算总账。对双差生的教育,难度更大,对他们的态度更要诚恳,要主动关心他们,亲近他们,启发他们的良知,还要注意发挥集体组织的力量,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为集体争光。
7、结对帮助, 齐抓共管
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氛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支持,并开展警校挂钩,争取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立体式教育网络。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家访、电话访谈等方式),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与家长齐抓共管,促其进步。另外,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实行“优生带差生”活动,选择一个学习尖子生和他们结对,进行一对一地帮助,让优等生带好后进生,促进后进生的转化。以个别教育辅导、专题会议、召开家长会议、校会、办好学生家长学校等形式转化后进生的思想与学习。
8、持之以恒,保持耐心,巩固转化成果
7.心理学方法转化后进生 篇七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倡导平等的班级氛围
心理学认为, 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个和谐、平等的班级环境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尊重学生人格平等, 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 不因学生性别、相貌、成绩等方面的差别而歧视, 使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取得进步的机会。班主任的偏爱行为和歧视行为, 易加剧学生的自负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 使学生认为班级中存在“两个世界”, 会给整个班级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不论是后进生还是学困生, 在小学、中学的学习阶段都饱受非议, 在班级中常常受到与绩优生不同的对待。长此以往, 他们不仅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 反而会与班集体产生对立。此时班主任应加强引导, 确立并坚持统一的奖惩制度, 做到只对事, 不对人, 使学生感觉到“人人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是取得学生认同与信任的先决条件, 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是班级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这样, 转差工作的其他步骤才能展开。
二、树立班集体概念, 组织小集体互助
班集体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 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目标, 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群体。班集体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表现在使各个成员之间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怕落后被班里其他同学冷落、抛弃, 总希望别人喜欢自己和接受自己, 这表现为一种归属的需要。而对后进生、学困生来讲, 由于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归属感, 他们总是感觉到不属于集体, 从而产生自卑。
但集体内的关系融洽并不能完全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卑感。激发集体荣誉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完善学生个性, 营造学生良好集体心理氛围的手段, 后进生和学困生思想转变应该以此为基础。合适的学习方法, 取得一定的成绩与进步是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进而激发学习主动性的最佳途径。首先, 利用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 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来赢得自信。其次, 通过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帮教结对等方式改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当他们取得一定的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以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只有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 改变对于学习焦虑、自卑的心态, 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脱离学困生、后进生的范畴。
三、注重“望、闻、问、切”的交流技巧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某一问题、具体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我们应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 区别不同的对象, 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 因人因时因地做思想工作。此时, 作为一名班主任, 就应该具备中医一样的能力, 学会“望、闻、问、切”, 个别问题个别对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望”, 察言观色, 观察学生的表情和日常行为;“闻”, 听学生话中的“潜台词”并了解家长和其他同学对他的看法;“问”, 询问他的想法, 把握他的思维特点。做到以上三点, 就能及时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特点, 便于对症下药。“切”, 以亲切诚恳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 切中问题所在, 帮助解决问题。只有了解每一个后进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心理情况, 我们才能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 挖掘出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以便进一步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解决思想、行为或学习方面的问题。
总之, 后进生和学困生的心理并不是不可向好的方面转化的, 这要求班主任多看、多听、多想, 不同问题的学生要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 因势利导, 利用学生互助,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几方面共同努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倪敏.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4.
[2]林建华, 曹树.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指导[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
8.心理学方法转化后进生 篇八
关键词:中职教育中职校后进生转化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一些成绩与思想品德较差的中职校后进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转化中职校后进生的工作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事实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担任塑造国家未来栋梁之重任,应该深入细致地去研究中职校后进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关心他们,转化他们,这对提高整个名族的素质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中职校后进生是指一些文化成绩或思想品德表现较差的学生,在对中职校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造成学生中途辍学。所以我们在转化中职校后进生是应先从他们的心理入手,做到对症下药。中职校后进生的心理大致有一下几个特点。
一、自卑又持自尊
绝大多数中职校后进生因长期受挫的经历,以致自己看不起自己,内心深处也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平时遇到的也往往是讨厌无情的脸色,冷嘲热讽的语言和无法改变的成见,久而久之,中职校后进生就对自己灰心伤气,产生自卑感。另一方面,从心灵深处他们也渴望被发现、理解、尊重与爱护,也希望尽快改变自己落后的状况,唯恐别人对自己的嘲讽和羞辱,激励维护自己的尊严,想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但是一时无法通过常规学生的手段来实现,所以他们常用封闭的内心,拒绝交往,甚至用顶撞的方式营造一种尊严的“保护层”。
二、重感情又易偏激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由于少数教师及同学未能正确对待中职校后进生,中职校后进生常常会遇到重言冷语,一直异样的目光,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们较少尝到人间的温情,一旦别人对他们倾心关注,便会使他们珍惜与感激。相反,如果别人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轻则不合作,中则对抗,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
三、可感化又易反復
绝大多数中职校后进生并非“朽木不可雕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上进的欲望,只要教育引导得法,他们会振作精神去奋力一搏。但中职校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又常常与他们不良的习惯,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有关,这些因素决定着他们在转变过程中不可能一直都勇往直前,一帆风顺,也许少许的挫折和困难就可能让他们动摇,知难而退。有时,哪怕仅仅是一点情绪的干扰,也会使他们停滞不前、依然故我,鉴于中职校后进生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上有上述特点,所以在转化他们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倾注爱心,以情感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才会向你倾吐心里话,教育才会成功。一个缺乏爱的老师,她的收获将是零。”中职校后进生由于成绩、行为习惯等都比一般学生差,经常受到老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冷遇,甚至歧视。他们往往处于情感的危机当中,如果我们能真诚地向他们倾诉爱心,关心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与勇气,让他们自觉认识到自己后进的根源,并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一定会成为学习与省会的强者。
2.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人的自尊心。”自尊心理是一种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希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自尊心是上进心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教育环境与教育方式,多发现中职校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肯定,多激励,多表扬。切记在公共场合数落学生。如指出错误,也应该、个别谈话,这样,他们渴求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会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要求进步。
3.注重表扬与批评的艺术性
恰当的表扬和批评,有利于中职校后进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他们自我认可的能力。因此掌握好表扬和批评的艺术性对中职校后进生的转化尤为重要。对于中职校后进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表扬的机会可能会少些,所以,我们班主任的工作要做得细些,注意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激发他们时刻发扬“长处”,使“光点”进而变成“光环”。既然是中职校后进生,有可能是错误不断,对中职校后进生的批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艺术性。
(1) 要情理互融,刚柔相济,批评是要本着爱护学生而不伤害学生的原则。
(2) 是批评的言辞要得当,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切忌冷嘲热讽,进行人身攻击。
(3) 给批评加点“糖”。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做法,拙劣的老师的事雷霆后的厌弃,平庸者规劝后的叹息,高明往往能从对学生所犯错误的研究中,发现他进步的微量元素,给学生批评话中多一些真挚的感情,给批评多加一点“糖”。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说法,但“苦口”毕竟不是人们所希望的,所以现代医学工作者研制出糖衣片,使“良药”变成了“甜药”。老师对中职校后进生的批评的话语也用糖衣片包装一下,效果岂不是更好吗?
(4) 良好习惯的养成与“门槛”效应。中职校后进生的一大特点是“反复性”较大,这是由于旧的习惯没有破除,新的习惯没有养成。由于中职校后进生的进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转化中职校后进生不能过于急躁,不能急于求成。一下子让他们达到过高的要求,只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丧失进取的信心和求知的欲望,“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比如爬楼梯,一个个台阶拾级而上,谁都可以上去,能力弱的只是缓慢些吧了。而叫人一部跃到楼上,即使你的愿望再好,也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提倡一个“门槛”效应,“门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指一个人接受别人从低层次开始,经历引导,逐步达到跟高层次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将总的较高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子目标,来最终实现总目标。这种“门槛效应”运用于中职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可以受到比较好的效果。
总之,中职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耐心的工作,孩子的可塑性很大的,当我们看到他们一步步的步入布满鲜花的成功之路时,我们不也会品尝到一个个成功的喜悦吗。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肖龙福.浅析我国中学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信息[J].国外外语教学,2004,(1).
[3]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2).
[4]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
注:该文是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中职学校“三创”教育的研究》,(课题批准号: 2013220 , 课题负责人:颜廷财) 研究成果。
9.“后进生”的转化方法和技巧 篇九
“后进生'的转化方法和技巧
后进生又叫“问题同学'或“差生',是指班级中在某些方面(如:智力、成果、思想品德等)落后于全班同学进展水平的同学。后进生虽不多,但能量却不小,对班风、学风甚至校风都具有较大的“破坏性',经常在肯定程度上影响训练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班主任为之头疼,往往要花费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来训练他们,有的老师还因为他们而犯错误,背处分。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经实践,本人认为:
一、必需找准后进生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般说来,后进生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缘由:一是与家庭背景有直接的关系,从小娇惯的子女,往往不听招呼,厌恶学习,而离婚子女和留守同学缺少管教,心理灰暗,常借犯错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二是多年的训练不当使之成为后进生,有的同学智力发育慢,学习困难,或是生性顽皮,性格爆燥,一向不讨人喜爱,某些老师的白眼,训斥和讽刺,形成了他们对立心情和逆反心理;三是败坏的社会风气毒害了同学的心灵,社会上打牌赌博,吃喝玩乐等丑恶现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样板,金钱至上、一夜暴富、准时行乐的思想,使他们无心学习,逃学、上网、赌博、早恋。因此,后进生的成因是五花八门的,只有充分的调查讨论,全面、彻底、精确 的分析造成后进生的缘由,只有把握真实状况,才能有的放矢,才有把握,才能见效。
二、要针对症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向正轨
1、把握心理特征,调动乐观因素
后进生常有几种不良心理:⑴既自卑又自尊,好强的心理;⑵认为四周的人都嫌弃他,轻视他,对他有敌意;⑶认为学与不学,表现好与不好都一样,态度任凭,对于有这种心理的后进生,老师必需主动接近他们,关怀他们,要抓住机会,多表扬,多鼓舞,进行正面训练和乐观引导,消退他们的疑惧和对立心情,要把敬重同学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拉近心理距离,他们体会到老师可亲可敬,值得信任,这样才有可能转后进生为优秀生。
2、发掘和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激发上进斗志
后进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许多优点,特长,时不时还要“露一手'。此时,老师应当擅长发掘和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的火花,使他们感到,我也有优点,也有特长,并不比别人蠢,不比别人差。
3、运用老师的人格力气,对同学进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要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要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明确、坦荡,言出必践,决不食言,不良行为决不做。要求同学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处理问题要有主见,要公正、公正、公开,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一种无声而强有力的训练。
4、运用集体的力气,训练转化后进生
运用榜样和集体的力气,训练和转化后进生是行之有效的,良好的班风是同学成长的土壤,班风好,正气上升,邪气就下降,后进生就没有了市场,前面有优秀同学引路,后面班干部督促,他想不变好都不行。
5、关心后进生改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促进学习和思想进步
人际关系不良,会使同学对他人产生消极心情,并导致在认知上的消极性“偏见',倾向于从消极方面熟悉对方,并且经常伴有认知上过于苛刻,在行动上表现出冷漠、反对、对抗等行为,关系双方处于敌对、紧急、令人不快的气氛之中,对后进生本人的前途和进展的破坏性可想而知了。因此老师应主动接触同学,关怀和喜爱同学,和气可亲、平易近人、一视同仁,和同学建立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敬重,情感交融的良好师生关系,并留意组织多参与集体活动,改善同学关系,建立一种互信、健康、友好、互勉、互助的同学关系,令后进同学感到老师、同学在乎他,关怀他,诚意关心他,最终促使学习思想不断进步。
6、防止后进生的反复,关心其找差距,再进步
后进生的心情,思想不稳定,有些不良行为已成定势,自制力差,刚刚表扬了他,他又犯了错误,经常消失反复现象。因此,老师要有长期关怀后进生的心理预备,当后进生消失反复时,应急躁地同他总结,了解反复缘由,以诚相教。
10.心理学方法转化后进生 篇十
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批评是一剂良药,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并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实践证明,教师批评学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如果教师能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效应,巧借积极的心理效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恰当地运用批评,就能让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
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盛饭,结果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教育效果会更好。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像陶行知先生这样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从而体现出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二、南风效应,让批评变得温暖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批评学生时,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我们应该让批评像南风一样送给学生温暖。
某小学一年级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经常赖在家里不去上学,父母十分头痛。为此老师登门家访。学生对老师说:“我不愿意上学。”老师微笑着说:“你不去上学,我会想你的啊!”学生高兴极了,从此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她对同学们说:“老师可喜欢我啦,我不来上学老师会想我的!”
巧借南风效应,让温暖的批评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幼稚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关爱的温暖,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会使教育教学变得自然流畅,学生自然会因爱上自己的老师而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一位着名教育家说过:对待学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挑肉,那怕找到一丁点肉丝,也要看成是一块好“排骨”,给予表扬,鼓励。在批评学生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有一位老师刚接新班,上完第一节课,刚要说“下课”时,后排座位上有位学生突然吹起了口哨。学生们看看那位学生,又看看老师,他们诧异中有些惊谎,像是做好了迎接“火山爆发”的准备。但这位老师并未发火,尽管坦然地练,说不定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必要时,我给你留点时间,为大家表演一下,好吗?这位学生满脸惊疑地望着老师,不知所措。老师接着问道:“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他不好意思地给老师说了他的名字。老师立即说:“名字起得好,你是我在咱班记住名字的第一个学生。不过老师对你有点小要求,请你以后吹口哨时注意场合。”这个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错了,请相信我,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了。”周围的学生鼓起了掌。
当天,这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因为今天老师表扬了我,说我口哨吹得好。要是在以往,我肯定躲不过一顿批评或指责,真的,我还没受过老师的表扬……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无事生非,扰乱课堂秩序。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学习情绪很高,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逐渐成为老师们纷纷称赞的优秀生。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虽不可能样样出色,也不可能样样都差,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学生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地进入他们的轨道。在批评中,老师多给学生点欣赏,就等于多给学生一阵春风,一场雨露,就会使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产生强大的动力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四、尊重效应,让批评变得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论述过教育者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有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批评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让批评充满理解和信任,才能让学生体面地接受批评。
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位学生,并对这位学生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教师,一进门就跪在霍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学生犯了错误,又恐惧又内疚,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上的暴风雨。这时老师不能再给他们雷鸣闪电,而应给他们送去雨后灿烂的阳光,让他们在阳光中愈合创伤,健康成长。面对拿了别人东西的学生,霍老师深知一旦把这种行为与“偷”字联系起来,足以击碎其脆弱的心灵,使其背负终生,她用一颗爱心巧妙地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她这种别致的批评方式,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五、专座效应,让批评激励希望
生命因信任而美丽。信任会让学生获得人格的尊严,激发出他们自信自爱的热情。信任是对学生最佳的奖赏,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室最后有一张桌子,这个位置该怎么安排呢?起初,老师用它来惩罚学生。所以,那个座位就成了“履教不改”者的专座,美其名曰“思过角”。为给受罚学生一线希望,老师宣布:何时改过,何时再坐到前面来。可没想到的是,学生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越来越放肆。后来,老师把那个座位起名为“信得过专座”。在班里郑重宣布:坐在最后那个座位上,说话、做小动作,老师不易发现,可见它是滋生坏习惯的温床,抵抗力弱的人不能沾边,只有自我约束力强、大家信得过的同学方可入座。凡要获得这个专座,需自我申请,然后经同学们评议、老师审批后才可以坐。一下子,这个座位成了一种荣誉,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申请。连那些经历过“思过角”的调皮鬼,也都努力要坐“信得过专座”。结果可想而知,所有坐过那个角落的学生,学习、纪律都越来越出色,老师不由得舒展了眉头。
同一个座位,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啊!
六、配套效应,让批评挖掘美丽
在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时,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当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后,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被称为“配套效应”。
有一位老师在讲五年级自然第十五课《用根扩茎繁殖植物》,临下课的时候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用扦插法繁殖一株植物,要求两周后交上。第四周自然课上,学生都带来了自己的作业——一盆扦插的植物。绝大部分同学扦插的植物都长出了新芽,只有个别同学扦插的植物不见动静,老师看了一下,属于扦插不易成活的植物。但一个小女孩扦插的柳树竟然没有发芽,着实让老师感到奇怪。因为杨柳是扦插最容易成盆活的植物,只要温度适宜,水分适当,定能发芽,而这点看起来她做的都不错,为什么没有插活?老师走到跟前仔细端详,透过她精心包扎的塑料薄膜发现,她扦插的枝条上面粗,下面细,明显是插倒了。老师便问:“你先看看插得有问题吗?”她怯怯地说:“我想要一枝垂柳,所以就把柳枝倒过来插。”她又补充道:“这是我在故事书上看到的,说将柳树条倒过来插就会长成垂柳。”老师笑了,首先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勇于创新、善于想象、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然后又从水分、养分的运送方法方面讲解了枝条的作用和功能,告诉大家,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但不能随意改变自然规律。这节课,小女孩似乎特别兴奋,因为她独树一帜的创新受到了表扬,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从这节课后,她变得性格开朗了,上课也敢于发言了,老师还发现她喜欢上了科学和植物。
11.中学语文转化后进生方法 篇十一
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班主任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班主任的偏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则加强了。班主任只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后进心考虑、解决问题,则他们也会时时为你着想。可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二、诚心是教育的保证
和后进生谈心、谈话是班主任工作主要方式、方法,我也常常找后进生谈,但应注意的是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心灵总有一堵厚厚的墙,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如果你逾越它,那么你就成功了。谈心过程中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我的做法一般都是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应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以诚对待,以一个朋友身份与之交流,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就太容易了。其实后进生们大多都很“肝胆”,如果能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那你离成功很近了。如果他们犯错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这是指后进生犯错之后,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态度。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保证。
三、耐心是教育后进生的前提
如果你的心情不好或烦躁,切莫去做后进生的工作,因为你没有耐心听他的理由,听他的“述说”,更不可能给他机会。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是后进生的特点,你做工作之前应抱有“充许犯错”的想法,千万别说“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更不要动辄叫家长等等。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四、激发兴趣
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而学习落后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动脑,害怕困难,会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做出违纪的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在日常学习中,不能太苛求,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要对他们提出难度低一点,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问题,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喜悦。二是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要经常组织他们阅读课外优秀读物,培养读书的兴趣,组织他们参加有益的兴趣活动,使后进生在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自身的价值。
12.心理学方法转化后进生 篇十二
初中后进生指的是那些学习行为习惯差,成绩落后,自我认识较消极,意志薄弱的初中学生。他们一般在学校表现为纪律差,调皮捣蛋,不求上进。
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暂时困难型、能力不足型、动力不足型、整体性困难。
二、初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探索与心理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出现问题的原因大部分在于教育而不在于儿童的本身。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的反复失败是导致后进生的主要原因,即初中学生在不断地感受学习上的失败过程中,心理产生种种偏差以后,学习困难的程度也随之日益加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后进生的一个群体。这类学生的心理有如下几个特点: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情感上存在障碍;意志薄弱;自我认识消极。
三、针对初中后进生学习心理辅导所提出的策略
初中后进生学习问题的解决,要取决于如何对他们的学习心理进行一个科学有效的调整,在有效教学的前提下,促使他们在学习态度上达到一个基本的转变,这就需要明确初中后进生学习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从而找出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让他们把心理上对学习态度的转变转而落实在行动中,建立属于自己的长期而有效的动力系统,改观后进生在学校及其老师同学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其积极地学习心态(动机、情感、情绪、态度与价值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念,明确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2.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求兴趣。
4.适时组织竞赛,加之心理疏导,强化学习兴趣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了解后进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积极性的源泉。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促进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1)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增加他们的成就动机。 在课堂提问时,我们把富有挑战性的难题让优等生来回答, 而把较容易回答的机会留给后进生。这样相对较容易的问题,后进生开动脑筋也可能找到答案,在老师的鼓励下更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
(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注意方法的组合、奖惩分寸的掌握要恰到好处、也要考虑到后进生的个体差异);
(3)及时反馈后进生的学习结果,让后进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的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4)对后进生进行竞争教育,在同学之间开展适当而非频繁的学习竞争(按自身能力等级来竞争,教给后进生公平竞争的方法、学会竞争,鼓励后进生自我竞争)。
2.激发好奇心。
包括制造悬念,让后进生猜测,教师提供反馈;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激发求知欲,引起争议,制造认知冲突。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后进生中几乎都存在错误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普遍过低。正确的自我概念的标志是具有自尊心。琼斯认为,自尊心的满足必须具有三个条件:重要感、成就感、有力感。
4.老师需要做的:
a.创造条件,使后进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b.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三)学会正确的归因,进行归因训练。
后进生的一些学习问题仅靠增强努力是不够的。如果后进生付出较大的努力仍然不能带来学业的进步,就会陷入更大的迷茫之中。在任何时候把学习上的成败归因于努力因素是非常不合适的。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需要努力的道理,还需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实际困难或问题,进行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如及时的补救学习等。通常后进生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分为三类:学习困难、学习焦虑、学习退避
1.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目前教育界有两种主流概念:一种叫学习障碍,另一种叫学业不良。
a.对于学习障碍的后进生,首先,教师要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现状,既不过于悲观也不高估自己,把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其次,在学校教育中要分层教学,也就是说因材施教。总之多找机会表扬他们,如:字迹工整,课桌整理得干净,卫生打扫得好等等。
b.对于学业不良的后进生群体,更多的则是需要老师的教育引导。这类学生并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身上存在着严重的惰性,没有自束力,他们厌恶学,他们把玩当作是件快乐的事,把学习当作是件痛苦的事,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学习焦虑状态类学生常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怕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对于这类学生,多采取心理辅导(学生及其家长都要进行)、放松疗法(音乐放松、自我暗示)、生物反馈治疗等。同学之间也要多交流,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让学习焦虑的后进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3.学习退避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后进生在主观上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解决后进生学习退避的主要方法:在学习方面,在于如何培养后进生学习行为的持续性,首先,同样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告知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较重,是非曲直观念淡薄,不能分辨做任何事情的后果,因此,教师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动向,以真实的案例教育孩子,最主要是耐心的沟通;其次,让孩子把注意转移到学习上去,同样是可以用真实案例来引导孩子回归正路;表扬胜于批评教育,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也较强, 所以作为教育者要懂得软化教育,一味的采取强硬措施会适得其反。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学生的心理世界很大,我们老师要常常走进去看看。
摘要: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个人的内在素质因素所致。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或创伤,导致心理状况的不健康发展,由于其处于独生子女等特殊的地位,使他(她)们的内心世界过于单纯,经不起生活上的风浪打击,导致心理状况的不健康发展;二是个人的发展性因素所致。由于部分学生自尊心特强,家长和教师采取了不当的方法教育,使其心理偏向负面转化,导致心理状况的不健康发展;三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由于特殊家庭(离婚、寄养等)的影响,导致心理状况的不健康发展。针对这些原因,本文提出相应的转化对策。
【心理学方法转化后进生】推荐阅读:
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09-29
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方法07-13
心理素质训练方法09-12
情绪心理调适方法12-11
文献检索课的心理学方法应用论文06-18
舒缓心理压力的方法06-09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11-12
自我心理压力调节的方法08-18
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09-22
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