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人格特质(精选8篇)
1.岗位人格特质 篇一
心理辅导教师的人格特质
【摘要】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特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质量。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对辅导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态度有特殊的要求,并不是任何人只要学心理学就可以胜任。心理健康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和态度,才能保证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心理辅导教师 人格特质 心理素质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质
1.1 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心理咨询专家卡瓦那、科米尔、盖尔, 日本心理学家伊东博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中著名心理咨询与辅导专家罗杰斯曾建议美国心理学会在选拔和考核心理辅导人员时, 要注意以下人格特质:1.较优秀的智力和判断能力;2.既有独创性又有融会贯通的能力;3.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坚持自学,学而不厌的态度;
4.不机械地看待人,对人具有较强的爱心和关怀;5.对自我人格或性格的特质能加以洞察,有幽默感;6.丰富的感受性,多方面的思考能力;7.谦虚、宽容;8.温暖、友好的人际关系,或人际交往能力;9.勤勉,工作习惯有规律,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强;10.勇于承担责任;11.办事灵活机敏,富有协调性;12.性格安定,具有自制力;13.能够识别不同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14.文化根底深厚,富有教养;15.对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具有研究兴趣。
以上是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心理学家卡扎特提出,在具体的学校心理辅导中,令学生感到信赖的心理辅导教师有以下八个特点:1.认真倾听学生诉说;2.对学生能表示高度注意和关心;
3.不轻率地命令学生;4.能自我评价,又不将自我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5.能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6.师生之间能融洽地交谈,又能保守学生秘密;7.言行一致,而又充满自信;8.具有幽默感。
1.2 国内相关研究
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92年联合颁布的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规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乐于助人、热情、真诚,对病人和来访者力求做到尊重、关心和理解。
目前,国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人格特征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心理学专家姚本先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归纳为:爱心、热情、耐心、容忍、敏锐、乐观、幽默、负责。心理咨询专家曾文星认为一个成功的心理辅导专家,需要具备6个条件:要有帮助别人的心;要有敏锐的感觉和了解心理的能力;要有精神病理的知识;要保持中立无私的立场;要有丰富的经验;自己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态度。
我们归纳整理了一些国内资料,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基本素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较好的人际关系;
2.有爱心、同情心、同理心;
3.有奉献精神,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免费性质的教育服务,心理辅导教师
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宽大的胸怀,很多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尚未发展健全,心理辅导教师应包容学生歪曲的言行观念;
4.沉着、冷静、耐心;
5.有敏锐的感受性;
6.有较强的理解力;
7.有良好的语言表现力;
8.有责任感;
9.身心健康;
10.正确的价值观,心理辅导教师在价值观方面比学生有更高的标准和境界,这样才能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而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切实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懂得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国内国外对比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国外的许多心理学专家对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质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是欧美发达国家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人格特质观点与我国的观点侧重方面略有不同。欧美更侧重于灵活的运用心理学理论及治疗技术,所以对智力、判断力、创新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并且更注重实践中研究,所以对逻辑能力、创新力、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学而不厌的态度也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对心理健康教师应的人格特质观点更偏向于人本主义的人性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人格特征的现状及成因
2.1 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我国学校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人格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爱心、有热情,但缺乏足够的耐心。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知觉思维。精力容易分散,多有力不从心之感。
2.2 原因
2.2.1 社会层面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为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普通教师或德育工作者的说服教育得以解决,片面追求智力的发展,未能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势必会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2.2.2 学校层面
教育部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地区各学校在落实文件要求时,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由专业人员来开展的,由普通教师、德育工作者或者学校管理者兼任。并没有通过严格的筛选、培训和考核,这就难免出现人格特征不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的情况。
2.2.3 个人层面
在学校里,许多兼职人员在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造成精力分散,所以,他们往往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刘丽.学校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
胡永萍,汪小琴,陈美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山大学出版社 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信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人格特征探析
2.岗位人格特质 篇二
军事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群, 承担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与人民安全的的重任。尤其是部队军人知识水平的提高, 以及所处环境对军人个性形成的影响, 其行为特征、文化习惯都有区别与普通人的特点, 比较各个军种的人格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对于掌握军事人员人格特征及相关因素, 以便更好对部队军事人员选拔与管理, 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更积极的作用[1]。本研究通过对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及我国海陆空三军16PF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探讨军人的人格特点, 并初步标定了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16PF的常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江西省2011年参加全国军事技能比武的集训队员67名, 及2012年参加江西省军事技能大比武的选拔人员68人, 共计人数135人, 进行调查并收集数据, 为本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所有运动员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 (22.57±2.33) 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中国军人人格特质的有关文献, 并收集到来自东北、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华东地区的2192名现役军人的16PF测量结果, 包括陆军、海军、空军,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23.12±4.69) 岁。
1.2.2 测量法
用R.B.Cattell编制、华东师范大学修订的《Cattell-16PF人格因素问卷》作为测试工具, 对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135名战士进行测试。该量表重测信度系数为0.92 (O因素) 。在效度方面, 测试结果表明16种因素之间的相关度较低, 表明各因素相互独立。量表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73到0.96之间, 同一因素中各题的反应具有高度一致性。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16PF测得江西省135名武警优秀射击手人格得分, 转换成标准分, 计算各标准分在16种人格因素中的概率。转换方法:先求出武警优秀射击手16种人格因素的原始分数的百分位数, 转换公式为:
公式中X为百分位数的位置百分比, Fx为Px所在组组段的频数, i为组距, , Σf L为小于L的各组组段累积频数, L为组段下限, N为总人数。然后通过各因素的标准差与平均值, 得出武警射击手16种人格因素测查结果。按照华东师范大学16PF修订手册得到每个量表原始成绩, 进行人工统计及处理。后期运用SPSS16.0建立常模,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模的标定
如表1所示:16种人格因素得分统计方法及结果根据Cattell所提取的标准分 (平均数为5.5, 标准差为2) 及相应的概率, 对江西省武警优秀射手16种人格因素进行转换
16种人格因素由原始得分转化为1~10之间的标准分数的方法。依据标准分数分布概率, 结合各因素的题目数和原始得分编制而成的。由于被测者在各因素上得分分布不同, 因此, 标准化过程中转换成标准分数的原始分间距不完全一致。
2.2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与全国陆军常模人格特质的差异
从表2中看出,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与全国陆军常模格特征差异因素较为明显,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B (智慧) 、C (稳定) 、G (有恒) 、H (敢为) 、I (敏感) 、M (幻想) 、N (世故) 、Q3 (自律) 、Q4 (紧张) 、E (待强) 、L (怀疑) 与全国陆军常模人格相比较 (P<0.01) 人格因素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3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与全国海军常模人格特质的差异
从表3中看出,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与全国海军常模格特征差异因素较为明显,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B (智慧) 、C (稳定) 、H (敢为) 、I (敏感) 、M (幻想) 、N (世故) 、Q4 (紧张) 、E (待强) 、L (怀疑) 与全国海军常模人格相比较 (P<0.01) 人格因素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另外F (兴奋) G (有恒) Q1 (实验) (P<0.05) 人格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2.4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与全国空军常模人格特质的差异
从表4中看出,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与全国空军常模格特征差异因素较为明显,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B (智慧) 、C (稳定) 、E待强、H (敢为) 、I (敏感) 、M (幻想) 、N (世故) 、Q4 (紧张) 、Q2 (独立) 、L (怀疑) 与全国陆军常模人格相比较 (P<0.01) 人格因素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与全国海、路、空三军之间, 在16PF人格特质中共同具有9种非常显著性的差异性, 反映了江西省优秀射击手的独特性。他们文化水平较高, 知识能力较为强, 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强, 较强的情绪的稳定并成熟, 冒险敢为, 更具备艰苦的拼搏仍能够保持坚强的毅力, 做事情精明、能干、老练, 更富有想象和创造能力。但缺少主动性, 由于参加大赛多, 会导致心理的紧张度高。
3.2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人格因素出现9高2低的现象, 其中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高B (智慧) 、高C (稳定) 、高G (有恒) 、高H (敢为) 、高I (敏感) 、高M (幻想) 、高N (世故) 、高Q3 (自律) 、高Q4 (紧张) , 相比武警优秀射击手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高于普通的陆军, 从射击手的C (稳定) 特质看出, 符合射击手情绪稳定, 体现出高稳定性的特质, 符合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的特点和规律。又因优秀射击手比赛训练、荣誉带来的压力。所以出现对比赛高度重视, 自然紧张度偏高。另一方面低E (待强) 、低 (怀疑) 江西省优秀射击手不具备争强好胜, 无高独立性, 也不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性格比较随和。在培训中因积极培养射击手的对比赛的积极性, 而不因施加任务压力, 使得被动的去接受比赛。
3.3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与全国普通空军都具有独特性的人格特质, 同样体现了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因素B (智慧) 、C (稳定) 、H (敢为) 、I (敏感) 、M (幻想) 、N (世故) 、Q4 (紧张) 与全国普通空军处于高分数特质,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注重了文化素质的提高, 其具有情绪波动的稳定, 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更能正常发挥出水平, 具有敢作敢当的精神, 艰苦的拼搏仍能够保持坚强的毅力, 体现射击手的特点和规律, 同样经常比赛和训练的情况, 导致江西省优秀射击手的压力和紧张程度要高于全国普通空军, 不利于技术的发挥, 需要保持适度的紧张现象。但缺少好争、好强,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不具有主动的积极性, 对事物的依赖性比较强, 对比赛的发挥会有所限制今后训练中得到重视。
摘要:基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 对江西省135名武警优秀男子射击手进行16PF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1)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与全国海、路、空三军之间, 在16PF人格中有9项特质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性 (P<0.01) , 反映了江西省优秀射击手的独特性。2) 根据军种的不同,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和全国陆军之间, 在16PF人格中还有2种特质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他们更具有恒责任和自律谨慎能力。3) 根据军种的不同,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和全国海军之间, 在16PF人格中还有3种特质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他们有恒负责, 严肃审慎、沉默寡言, 而且自由不保守做事情的性格。4) 根据军种的不同, 江西省武警优秀射击手和全国空军之间, 在16PF人格中还有1项特质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他们比较依赖队友, 依赖能力更强, 缺少独立的能力。
关键词:江西省,优秀射击手,16PF
参考文献
[1]于志刚.卡尔十六种人格因素中国军人常模的修订[D]大连医科大学, 2006:6-7.
[2]戴忠恒, 祝蓓里.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5-30.
[3]盛邵增.全国男子篮球运动员16PF常模标定及人格特点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 1999, 35 (12) :23-26.
[4]于青, 菜天德.优秀射击运动员人格特征模式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1999, 15 (4) 343-345.
3.岗位人格特质 篇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对“君子”阐述得最为明确、详尽和完备的首推《论语》。《论语》的开篇以“君子”始,结尾又以“君子”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综观全文,“君子”一词遍布于《论语》之中。既然“君子”在社会生活中那么重要,那她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君子”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就是“仁”,而同时,“仁”也是儒家的思想核心。
那么,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当中,“仁”又是如何在生活中得以体现的呢?他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孔子提倡的“仁”应包括一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孝和悌
中国社会是个家族社会、宗法社会,它强调的内核是孝和悌,这是在家族内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礼”,也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最起碼的道德标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因而一个年轻人,你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犯上作乱,才能恪守社会规范秩序,所以“仁”的根本特质是孝和悌,而其它的社会规范都是在孝和悌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是孝,怎么样才能达到孝?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论语·为政》)
很明显对于什么是孝,孔夫子给出的答案就是要“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那么在生活当中,要具体实行孝道,就必须要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少让父母担忧,平常要敬重父母,并且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
至于什么是悌,孔夫子没有具体阐述,但是只要以对待父母的礼节来对待兄长那么就应该基本符合悌的规范了。
二、忠和恕
要达到仁的境界,在家族内部就是要孝和悌,这是仁的根本,但是在家族之外实行仁道,那就要忠和恕。忠和恕是仁的另外两个核心要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里就明确指出孔子的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忠和恕。
首先看“忠”。忠是衡量中国人的人格的一个重要因子。在家要尽孝,在外要尽忠。“曾子曰:‘吾日三省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里讲的忠是指下对上的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已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这里讲的忠是指忠于职守。所以《论语》忠主要是这两层含义,即忠于主上,忠于职责。
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一个关于“忠”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儒家所倡导的“忠”是个愚忠,但是根据《论语》的论述,我们不能简单的这样下结论。首先《论语》中所强调的尽忠的对象须是有德有才之人,尽忠的社会是个政治清明的社会。“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论语·雍也》)“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前者提到闵子骞不愿为季氏效忠,后者提到蘧伯玉之所以是个君子是因为他在政治黑暗时就退隐。其次,《论语》中强调尽忠是忠于天下正道,天下苍生,而不是专指帝王统治阶级。“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可见,儒家认为的忠不是一种小节小信,而是胸怀天下,心忧天下,情系天下,是一种大忠。
其次看“恕”。恕道强调的是对人宽厚、仁慈。作为“恕”首先要做到的是自身人格的修养和提升。“君子求诸人,小人求诸己。”(《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其次要能够推己及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三要做到“犯而不校”。最后要“以直报怨,以怨报德”(《论语·宪问》)
三、义
一个人要达到“仁”,除了要做到孝悌、忠恕之外,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就是“义”,义也是仁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这告诉我们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做与不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君子做事讲究的是适合情理。这就讲到“义”是指适合情理,“义,宜也”,也就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引申为“正义,道义”等。
“义”在儒家的“仁”当中也是一个基本性的东西,是人们“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上面就明确谈到作为一个君子,义是最高尚的东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时常想到义,否则这个人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
在中国文化当中,“义”与“利”是相对出现的。一直以来,人们都视义与利是相背的,其实在儒家经典《论语》中,这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有共通性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就从“义”与“利”的角度对“君子”与“小人”做了一个区别,而我们后人认为“义”与“利”的对立性所根据的也是这句话。但是在孔子看来,君子也求利,比如孔夫子本人他就不拒绝利。“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是“利”的获得的前提是要遵循道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可见在《论语》中,儒家并不是一味得排斥“利”的,只要做到“利”中有“义”,则可求利,但是碰到不义之利,则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是孔夫子对“义”与“利”的最好注释。义是第一位的,利是摆在第二位的,但是这二者并不是绝对排斥的。
总之,“仁”是儒家学说强调的根本,是“君子”的根本,如果舍弃了“仁”,则儒家学说的大厦就会轰然倒塌。所以儒学就是仁学,“君子”就是“仁义”的代名词,仁是构成“君子”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
4.岗位人格特质 篇四
个体的心理健康与个体的个性及其对环境的顺应性有关[5]。EPQ中的P维度,即肉体质,并非暗指肉体病,它在一切人身上都存在,只是水平不同,分数高可能是存在孤单、不关怀别人、难以顺应外部环境等状况。P维度与SCL-90中的9个因子均成正相关,提示具有肉体质倾向的医务人员在医患关系和工作压力日益剧增等要素下,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健康隐患。
EPQ中的N维度也称神经质,并非指病症,高分特征存在经常慌张和担忧、心情起伏较大的状况。本研讨中N维度与SCL-90的9个因子均呈正相关,标明医务人员中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个体在面对和处置工作、生活中的事情时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隐患。
人们关于本身的健康情况日益关注,加之医患关系越发慌张,使得医务人员这一工作群面子临着更大的压力。因而,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如展开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和举行多样化团体活动等,以减缓医务人员的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愈加有利于医务人员为人们提供愈加优质量的医疗卫生效劳。
5.岗位人格特质 篇五
在组织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很早就开始用人格来预测各种组织评价指标了,这类研究在冲突管理领域中也不少见。不少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实证调研发现,具有某种人格特质的人更有可能或更倾向于采取某种冲突管理策略。然而我国对该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匮乏,随着组织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冲突管理必然会成为一项热门课题。
一、人格特质理论概述
1、人格的定义
关于人格的定义,中国学者根据国外学者的定义,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郭永玉(2005)认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它突出了人格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互作用,更适用于本研究的目的。
2、人格特质理论与大五人格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所使用的概念体系。已有的人格理论种类繁多,其中特质理论是用分析结构的方式对人格进行描述的理论,是探索人格理论的基础。其中的“大五”结构、五因素模型以及五因素人格理论在人格心理学殿堂占据了越来越显赫的位置。对五因素的表述以Mc Crae& Costa(1987)最为著名,即神经质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
大五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在一个广泛的抽象水平上抓住大多数现有的人格特质系统的共同性,从而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整合的描述模型。换句话说,大五模型对其他人格分类(量表)的包容性使得大五模型成为沟通不同理论或量表的桥梁。据John等(2008)的统计,2000 年之后,大五问卷的使用量已占绝对“统治地位”。在2005—2009 年,大五人格问卷的使用量大约是传统问卷使用量的7 倍。这说明大五人格问卷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和使用。
3、冲突管理策略
Van de Vliert (1997)将冲突定义为两个体间因一方被另一方阻碍或激怒而产生的过程。组织中的冲突可分为多个层次:组织层次、群体层次和个体层次。本文的研究视角放在组织内部个体层次的人际冲突上,即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冲突管理。冲突管理策略是指冲突发生时冲突主体所采取的管理策略。
1964 年Blake和Mouton在管理方格理论中建立了处理人际冲突的概念模型;Thomas(1976)将其进行了重新阐释和延伸,提出竞争、合作、回避、迁就和妥协五种策略;Rahim (1983)和Rahim& Bonoma (1979)将前三者命名为强制、迫使和整合;后续有众多学者对这五种策略提出了各自的命名,国内学者对其的中文翻译也不甚统一,但几乎所有这些策略分类都是围绕着“双关心理论”开展的,其内涵意义都是一致的。De Dreu等人(2001)则专门针对工作场合的冲突管理策略进行了多项研究,最终确认了将强制、屈服、回避、问题解决和妥协这五种策略作为适用于工作场合的冲突管理策略。
4、冲突管理策略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鉴于组织中人的因素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组织学研究者们很早开始就对用人格来预测各种组织评价指标感兴趣了。随着冲突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们自然也将这两个变量联系起来。Antonioni(1998)的研究结果显示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随和性人格与问题解决型策略正相关;Wood &Bell(2008)的调研显示,随和性和外向性人格是预测其选择的冲突管理策略的可靠指标;Anbaz(2013)发现尽责性人格特质与非问题解决型策略存在正相关等结论。类似的,国内也有学者开展了人格与冲突管理策略的相关讨论,如陈晶等(2007),但总体较为稀缺。而对于五种人格特质与五种冲突管理策略的相关关系研究虽然已有很多国外学者探讨过,但有些结论存在矛盾之处,例如Antonioni(1998)和Anbaz(2013)关于用尽责性人格特质来预测问题解决型策略的结论等刚好相反,这可能与其所研究的冲突所属的具体情境或类别有关。这里我们考虑它们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依据目前普遍为国外学者所接受的分类标准,组织内部的冲突可分为任务冲突和关系冲突以及过程冲突。其中关系冲突是指团队成员对与工作/ 任务无关的个人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如在性格、政治观点、个人爱好、社交活动等的差异冲撞。如果关系冲突发生频率越大,说明员工与他人在个人问题上的冲突越多,对员工造成的干扰和影响就越大。就三种冲突类别的含义而言,关系冲突比与工作本身相关的两种冲突(即任务冲突和过程冲突)更容易与个人因素掺杂在一起,最终可能对其采取的冲突管理策略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关系冲突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的研究假设如下:H1:员工的人格特质对其采取的冲突管理策略有影响,即不同人格特质的员工偏好选择的冲突管理策略也不同;H2:员工的人格特质对其采取的冲突管理策略的影响受职场关系冲突的发生频率的影响,即关系冲突发生的频率高低,会影响员工人格特质对其采取的冲突管理策略。
二、研究设计
由假设可知,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包括三个:自变量是人格特质,因变量是冲突管理策略,调节变量是关系冲突。关系冲突定义为员工感知到的职场中关系冲突的发生频率;人格特质采用五因素人格模型;冲突管理策略采用Van de Vliert及同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研发的DUTCH(Dutch Test for Conflict Handling)量表;控制变量选择被调查人的性别、年龄、职位级别这三个因素。
此次调查共向全国各地的MBA学员发放了1200 份问卷,回收问卷1008 份,回收率为84%,剔除无工作经验和未填写的问卷15 份,最终使用946 份有效问卷。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平均在32.09 岁,平均工作经验为8.7 年。根据频数统计(未显示于此表)得知男女比例约为3:2。
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下:关系冲突测量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0.800,信度非常好;五种冲突管理策略中仅有问题解决型和回避型策略的测量量表信度通过(大于0.65),其他三种均不通过;五种人格特质中,除随和性人格测量量表小于0.65 不通过外,其他四种人格的量表均可接受。
三、分析与讨论
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1。表1 第二行显示,问题解决型策略与开放性、尽责性特质正相关,与内向性和神经质性特质负相关;第三行显示,回避型策略与开放性和尽责性特质呈正相关,与神经质性特质呈负相关,但是与内向性人格特质相关关系不显著。
2、调节效应结果分析
我们对信度通过的8 组变量组合进行了层次回归分析,输出结果显示:关系冲突和神经质型人格的乘积交互项p=0.006<0.01,调节作用显著;关系冲突与神经质性人格特质的乘积交互项p=0.028<0.05,调节作用显著;尽管内向性人格对回避型策略无显著影响,但内向性人格与回避策略的交互项的p=0.010,说明关系冲突内向性人格的交互作用对回避型策略有显著影响。
进一步分析关系冲突调节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发现,神经质性人格特质越突出的员工越偏向于排斥问题解决型的冲突管理策略,当员工感知的关系冲突频率由低变高时,该排斥将减弱,即调节效应减弱了原作用,但方向并未改变;神经质性人格特质越突出的员工越偏向于排斥回避型冲突管理策略,不过变化幅度不大,当员工感知的关系冲突频率由低变高时,该排斥将减弱,调节效应略微减弱了原作用,方向也未改变;当员工感知关系冲突发生频率较低时,内向性人格特质越突出的员工越倾向于排斥回避型策略(注意是两个前提条件同时发生),而在员工感知的关系冲突频率较高时,内向型人格特质越突出的员工越倾向于采取回避型策略。
四、结论
由于量表信度的限制,本研究仅讨论了大五人格特质中神经质性、内向性、尽责性和开放性这四种人格特质和冲突管理策略中的问题解决型策略和回避型策略以及冲突类型中的关系型冲突。
本研究对冲突理论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加入了(员工感知的)关系冲突发生频率作为人格特质与冲突管理策略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在本文中,笔者清晰界定了数据结论是应用于中国职场员工间的人际冲突中,除了探讨不同人格特质对其采取冲突解决策略偏好的相关关系,还发现了员工对冲突管理策略的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感知的关系冲突频率的高低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关系冲突对员工处理冲突时发挥的作用,适当合理地设计工作环境以控制关系冲突发生的频率,有效预测员工个体的冲突管理行为,最终达到冲突管理的目的。
五、局限与展望
本文的局限之处在于量表的信度,尽管样本数量足够,但或许因为量表采自于西方,翻译等用词上还不太适合中国人的理解范围或使用习惯。不过大五人格量表因为在国内已经有多年研究基础和成熟规范的译本,基本都达到了信度要求。未来的研究我们将针对冲突管理策略量表的中文版进行改良,以期达到理想的信度指标。
摘要:职场冲突通常可分为任务冲突、关系冲突和过程冲突,其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员工私下之间的关系冲突,更容易与个人因素(如人格特质)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员工所采取的冲突管理策略。本文通过对近千名中国在职人员的问卷调查,探讨关系型冲突、员工人格特质和冲突管理策略之间的关系。
6.岗位人格特质 篇六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人格特征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新兴产业不断进步,从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不仅如此,网络技术也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1998到2005年,中国大学生总数从108万激增到2000多万(董增云, 2010)。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有年轻人的消费观,又存在一些不同于同龄人的特点。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万晓霞, 郑雪, 2008;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1.1 概念定义
人格一词的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人格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让外界所能看到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展现给别人的人格成分,这也叫做人格的内在特征(于馨, 2008)。从目前的研究上来看,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有: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人格类型论以及MBTI人格理论。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
“大五结构”这个名称最早是由词汇学研究者Goldberg提出,用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或文化。现代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这几个维度。外倾性包括喜欢交流沟通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开放对含蓄;情绪稳定性包括烦恼对安静、危机感对安全感、自怜对满足;开放性包括富于幻想对务实、寻求刺激对遵守纪律、自由对顺从;和善性包括热情对冷漠、信任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配合;自律性包括:有条理对混乱、细心谨慎对粗心大意、自制力强对意志薄弱。
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它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从事评定、获得、使用和处理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身体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关于个人、群体与组织如何选择、购买、使用及处置产品、服务、构想与经验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一种消费行为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搜集、购买、使用、评判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产品、资源和思想时所体显出来的行为(李保娜, 2008)。综合以上定义,网络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去寻求、买卖、利用、评价和拥有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费行为。
张红明和李庆梅(2007)基于网络消费的目的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别。类别一:信息搜集型。该类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去搜集和整理一些学习信息,网络对于该类别大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学习工具,是深造专业技能和获取职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主要工具。对其他网络活动没有特别需求。类别二:游戏娱乐型。该类别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上休闲娱乐,网络成为了他们放松自我、缓解压力的工具。此外,他们还通过QQ空间、校内、微博等网络产品来表达和展示自我。类别三:网络交易型。该类别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网上购物是他们表现自我个性的一种途径。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实惠,运送便捷,是他们理想的购物平台。类别四:沟通交流型。该类别大学生表明他们使用电脑主要是为了与人沟通交流。MSN、 QQ、电子邮箱、论坛等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使该类大学生充分享受到与人交流沟通的乐趣。
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帮助大学生平等自主地学习、实践和交流,是一个自由地表达观点、张扬个性的平台。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途径,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从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從纯粹的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还比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以此来建构心理学领域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理论体系(朱海龙, 2009)。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和塑造期,正确的消费观念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恰当的网络消费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刘庆武,肖水源,曹晖,徐慧兰,周亮,罗丹,2009)。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动机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时,网络消费已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大部分,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习、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消费。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胡平, 刘俊, 董冰, 2003)。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渠立松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综合前面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定义,我们认为上网即是一种网络消费行为。结合前人研究发现,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常将网络消费行为简单归结为网络购物来进行研究探讨,并没有系统和完整地将所有的网络消费类型整合到一起进行研究。此外,关于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在已有的网络消费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试图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做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nlc202309021617
2.2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在山西大学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88%。其中男、女分别为147 (33.4%)、293 (66.6%)名,文科249(56.6%)名、理科191(43.4%)名,一至四年级被试数量分别为90(20.5%) , 152(34.5%), 102(23.2%), 96(21.8%)名,城市、城镇、农村的被试数量分别为124 (28.2%)、104 (23.6%)、212(48.2%)名。
2.3 研究工具
采用朱晓春(2011)参照前人编制的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并发放开放式问卷,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共22个题目,4个维度分别为:网络休闲、信息收集、网络交易和沟通表达,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大五人格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在1987年编制成,中文版由中科院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量表共60个题目,5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4~ 0.814之间,平均0.793(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2.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在被试填写问卷之前,主试先宣读指导语,简要介绍施测的内容和目的,然后提出施测要求,说明答题方式,解答被试提出的问题。确信被试已明白后,要求其开始填写问卷。所有问卷的答题时间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凭第一印象尽快回答就可以。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研究的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口学变量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5.79)显著高于女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4.13),t=1.225,p< 0.05,其中男生在网上交易、交流沟通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年级之间的网络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网络交易的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大四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详见表2。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對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p< 0.01)。在各维度上比较发现,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M=10.21)和城镇大学生的得分(M=10.46)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M=8.73),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3.2 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对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人格特质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为: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与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开放性与信息搜集、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表4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注: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就性别而言,在量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女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消费行为,具体表现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在沟通交流方面,可能是因为男生比较主动,更乐于去和别人去进行沟通,尤其是在恋爱方面,男生会更加主动地去进行交流,因此表现在沟通表达上的行为会比女生多。在网络交易上,男生的网络交易行为明显比女生的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使得男生会更多地关注与金融、财富有关的信息,并且很多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而很多网络游戏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这也可能导致男生在网上交易的行为高于女生。
4.2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经过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信息搜集、网络交易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信息搜集方面,大四学生信息搜集的平均分最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他们开始借助网络的资源,搜寻与自己专业或特长相关的工作信息,谋求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他们想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因而在信息搜集的维度上,大四学生比其它年级学生得分要高。在网络交易方面,大四学生和大二学生的平均分最高,这可能与大四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关。一般而言,到了大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课程较少,很多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之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会较其它年级多些,他们中有很多在闲暇时间里会选择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四学生的网络交易维度得分比其它年级的学生更高。对于大二年级来说,在大一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此时的他们有了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与网络打交道(罗蓉,刘铁川,朱德龙,蒋寅泉,徐伟强,魏丽威,2014)。
4.3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们在网络消费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具体到各维度上,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网络交易维度上,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在网络交易上的得分比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高很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生源或城镇生源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成长于城市中,各种新鲜的事物接触较多,也较早地使用了网络,因而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交易这种途径来购买一些时尚潮流的商品。因此,我们发现,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网络交易的行为要比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高(张晓丽, 2008)。
nlc202309021617
4.4 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負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和善性维度得分高的人往往具有热情、信任、乐于助人、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受欢迎程度都较高,他们容易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身边朋友较多,不会轻易地和别人发生冲突,总体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正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能够很好的与别人进行沟通,在空闲时间他们会选择和朋友在一起消遣,不需要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与别人进行联系,因而他们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的情况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和善性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沟通交流、网络交易和游戏娱乐呈负相关。
自律性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的人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条理,细心谨慎,自制力强。而相关文献表明,有不少青少年之所以网络游戏成瘾,大多数是因为其自我克制力太差。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刺激火爆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电影电视剧,使得越来越多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所以,自律性高的人,能够时时提醒和克制自己,能够理智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掌握好使用网络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网络沟通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外倾型的人比较外向、开朗和冲动,他们比较喜欢参加学校里的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爱心,喜欢与人结交,不喜欢独处。对外向型的人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可以去倾诉,在他们看来,与朋友交流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在网上进行沟通表达。而内向型的人比较喜欢安静,他们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可能只会拥有几个好朋友,交际圈子比较狭窄。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拘束、非常矜持,还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但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人,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或熟悉的人面前则可以表现得偏向外向,紧张感、拘束感会消失,他们也可以变得开朗和健谈。这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内向人和外向人,其实内向的人也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时可能会出现紧张和不安。然而在互联网上,由于大家都是通过呢称来彼此认识的,大家可以把呢称当作自己的人格面具来和别人进行交流,内向的人就会很愿意在网上与别人交流聊天,敞开自己的心扉。另外,内向型的人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情绪兴奋性弱、爱独处,他们更容易在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的消费行为(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的人容易焦虑、害羞和紧张,自尊心较低,危机感较强,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比较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对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网上的匿名性给了他们很大的交流空间,但由于情绪性的人往往对人有敌意且自我意识较强,所以他们并没有改变现实中形成的交往模式,即使他们在网络上与人聊天,也是选择那些很熟的朋友,甚至就是一两个人,而不会与陌生人交流。另外,由于他们易冲动、脆弱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由于害怕失败,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波动,这导致了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游戏娱乐方式也不热衷。
开放性与信息搜集和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开放性的人其特点为:富于幻想,寻求刺激,渴望自由。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追求新鲜、创造、智慧等特征。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创新和变化,而网络作为一个大众的信息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其中汇总,开放性格的人会更加喜欢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网络游戏富于刺激性、可操作性和可玩性,而这也符合开放性人格的人喜欢幻想、寻求刺激的特征。因此,具有开放性人格特点的大学生们更加喜欢玩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消费经济, 03, 78-81.
董增云. (2010).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642-644.
胡平, 刘俊, 董冰. (2003).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02, 29-34.
李保娜. (2008). 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刘庆武, 肖水源, 曹晖, 徐慧兰, 周亮, 罗丹. (2009).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2, 138-142.
罗蓉, 刘铁川, 朱德龙, 蒋寅泉, 徐伟强, 魏丽威. (2014).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 04, 372-377.
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归因及对策. 河西学院学报, 04, 79-82.
万晓霞, 郑雪. (2008).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3, 279-282.
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Ⅰ: 理论框架与信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545-548.
于馨. (2008).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人格特质、适应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张红明, 李庆梅. (2007).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细分——基于网络消费目的的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 19, 66-67.
张晓丽. (2008).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 西北医学教育, 05, 847-848.
朱海龙. (2009). 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其援助. 教育探索, 05, 121-122.
朱晓春. (201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03, 292-293.
7.岗位人格特质 篇七
【关键词】高中生,人格特质,大五人格,职业兴趣类型
1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1.1理论来源
兴趣测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桑代克于1912年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库德又在1939年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
霍兰德于1953年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我指导探索(1969),据此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1970)。不难看出,在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提出之前,关于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体分析是孤立的,Holland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2基本思想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将人的兴趣类型分为以下六种[1]:①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性格坦率,注重实际,有着刚毅、稳健的良好品质。他们操作技能精湛,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但往往因为缺乏人际交流的技巧而对社交性的活动不感兴趣。操作修理工、机械装配工、勘测员、制图员等一般是该类型比较倾向于选择的职业。②研究型:该种类型的人思维缜密,做事理智,善于分析和评判。重视科学与研究,对于思维和数理统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倾向于抽象的、分析的探究性工作,但缺乏领导才能。该类型的典型职业选择有科研人员、工程师、设计师等。③艺术型:艺术型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艺术和审美方面的能力但因做事情凭直觉不注重实际,容易冲动和情绪化,不善于做事务性工作。此类人倾向于选择的职业有,音乐家、美术家、舞蹈家、文学家等。④社会型:社会型的人善交际,有合作、友善、仁慈的性格特征。他们通常善于言辞、乐于助人,具有人道主义倾向和强烈的责任心。
有教导别人的能力,但对于解决智力性问题和从事技能操作活动不感兴趣。该类人倾向于选择的职业有,教师、辅导员、咨询员及义工等。⑤企业型:这种类型的人自信、外向,富有冒险精神,喜欢支配他人。重视政治和经济上的成就,有领导和社交才能,但因不喜欢长时间集中心智,故对于科研工作不感兴趣。此类人倾向于选择的职业有,企业领导、政府官员、销售人员等。⑥传统型:传统型的人谨慎、保守,自控能力很强,不善于创造性的进取工作,倾向于稳重、系统有条理的工作,文书与数字能力强。该类人倾向于选择的职业有,银行职员、秘书、会计、办公室职员等。
上世纪70年代早期,考虑到个体行为的解释与预测应结合其所处环境
的特点,霍兰德将职业环境分为六种模式。霍兰德认为,人们倾向于寻找和选择那种能发挥他们的能力,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职业环境。当个人选择与自己职业兴趣相一致的职业环境时,更容易做出满意的职业决策和职业投入,进而使职业更稳定;反之,则会导致决策困难或不满意决策。可以说,环境既提供了相应兴趣类型的人发挥其兴趣与才能的机会,同时又强化相应的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只有真正做到人职匹配,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潜能。
1.3兴趣结构解析
1969年,霍兰德等提出六种职业兴趣的六边形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霍兰德理论认为,个体可能同时具备多方面的兴趣特征,不过会有一种占优势,其他相对较弱。六种职业兴趣类型(R、I、A、S、E、C)按顺时针方向排成六边形。但六种类型之间并不是完全平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按照彼此间相似程度定位,相邻两个维度在各种特征上最相近,相关程度最高。距离越远,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越大,相关程度越低。每种类型与其他五种类型存在三种关系:相近、中性和相斥。“正如实际型的个体经过适应和训练后可以比较好地从事相近类型研究型和传统型职业,但与对角线上的两种社会型是互相排斥的,适应难度是最大的,个体在职业选择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1]。不难看出,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不是机械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辩证性,这正是它获得广泛支持的原因。根据六边形模型来理解,最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个体能找到与其个性类型重合的职业类型,即人职协调。
2大五人格理论
2.1理论来源
大五人格理论是基于人格特质说发展起来的。奥尔波特是特质说的鼻祖。自他以后,卡特尔为特质学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人类具有16个核心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份堪称伟大的人格测量量表--16PF。确定和描述人格基本维度的工作并没有止于卡特尔最初的模式。几十年来,人格结构一直是人格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从来没有取得过完全的一致,但研究者们近来在对人格进行因素分析时,却有了一个惊人的且相当一致的发现。许多不同的研究团体在不同的人格研究资料中不断地发现关于五个人格纬度的证据。
对于这五大因素的具体内容及名称,心理学家们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最广泛的叫法是“神经质性”(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求新性”(Openness)、“随和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这五个维度的第一个字母正好组成OCEAN(海洋)一词,似乎也暗示着这五个人格特质正好容纳了人类人格的“海洋”[2]。
2.2基本思想
大五人格理论认为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分别从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经验开放性五个方面描述一个人的人格。
神经质反应个体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及内心体验的倾向性[3]。那些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神经质性的测量上会得高分。在神经质性上得分低的人多表现为平静、自我调适良好、不易于出现极端和不良的情绪反应。
外向性的显著标志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投入。外向者非常爱好交际,通常还表现为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内向者的这些表现则不突出,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就是自我中心的和缺乏精力的。内向者含蓄而不是不友好,自主而不是追随他人、稳健而不是迟缓[2]。
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开放性得分高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好奇,欣赏艺术,对美的事物比较敏感。开放性的人偏爱抽象思维,兴趣广泛。封闭性的人讲求实际,偏爱常规,比较传统和保守。开放性的人适合教授等职业,封闭性的人适合警察、销售、服务性职业等。
尽责性反应自我约束的能力及取得成就的动机和责任感。得分高者表现为行为规范,可靠、有能力、有责任心。他们似乎总是能把事情做好,处处让人感到满意。得分低者表现为行为不规范,粗心,做事效率低,不可靠。
宜人性反映了个体在合作与社会和谐性方面的差异。居于该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居于低端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由于这些特征总是表现于成就或者工作情境中,有些研究者就把这一维度称之为“成就意志”维度,或者就叫做“工作'维度”。
3本研究的意义
高中生正处于升学以及专业选择的时刻,它对高中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生的专业选择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来自社会、学校、父母朋友以及个人各方面的影响。许多高中生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4]。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认识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5]。高中生正处于升学与就业的十字路口,如果要报考大学,就要考虑选择学校和专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自己的职业定向,高中生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职业兴趣,尽早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研究表明,专业选择与职业兴趣的匹配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专业发展水平,也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在中国对成人职业兴趣研究较多,而对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职业兴趣特点,并揭示高中生职业兴趣与其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充实高中生职业兴趣相关研究的广度,为高中生的专业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4研究方法
4.1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吉林省永吉实验高中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40份,实际回收236份,其中有效样本203份,有效回收率86%。其中男生被试87人,女生被试116人。文科被试103人,理科被试100人。
4.2测验工具
4.2.1职业兴趣量表
本研究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SDS),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及他所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的基础上编制的测评工具,于1971年首先发表,继后又陆续修订了三次,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采用“是”“否”计分,“是”记1分,“否”记0分。量表和各个维度的再测信度在0.77~0.88[6]。
4.2.2人格量表
人格类型量表采用的是由McCrae和Costa编制的简式人格问卷(NEO-FFI)中文版,姚若松和梁乐瑶采用此问卷对1255名大学本科生进行测量,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神经质为0.77,外向性为0.78,开放性为0.63,宜人性为0.72,谨慎性为0.74,适合应用于国内学生群体。
4.3数据处理
统计出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以及简式人格问卷各维度的分数,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5结果与分析
5.1高中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总体特征
根据统计结果,有35%的学生职业兴趣类型为艺术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企业型(24.6%)、现实型(11.3%)和研究型(11.3%)。社会型和传统型所占比例最低,共占为17.8%(见图2)。从总体上看,高中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并且发展情况由高到低分别为:艺术型、企业型、现实型、研究型、传统型和社会型。
从结果分析,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且尚未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可能具有想象、冲动、情绪化、理想化、不顺从、有创意、富有表情、不重实际的特征,故而比较倾向于艺术型职业类型。另一方面,在当社会背景下,更多的高中生可能更愿意从事政治和企业方面的工作,故而对企业型比较亲睐。
5.2高中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
比较高中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男女学生在六种职业兴趣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中生在研究型、社会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男生在研究型职业兴趣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女生(p<0.001),女生在社会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男生(p<0.001)(见表2)。
由表2可知,在研究型方面,男生一般具有分析、谨慎、批评、好奇、独立、聪明等特征,更喜爱研究性的职业或情境,更愿意从事科研、数学和生物方面的职业。在社会型方面,女生一般具有友善、助人、仁慈、负责、善解人意、理想主义等特征,喜爱社会型的职业或情境,避免实用性的职业或情境,更愿意从事教师和辅导人员等类型的职业。在艺术型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偏爱,这可能跟女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有关[7]。
5.3高中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文理科差异
比较高中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文理科差异,同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文理科学生在六种职业兴趣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中生在研究型和社会型职业兴趣上存在显著的文理科差异。其中,理科学生在研究型职业兴趣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p<0.01),而文科学生在社会型职业兴趣上显著高于理科学生(p<0.05)(见表3)。
由表3可知,在研究型上,理科生理性逻辑思维较严密,更具有分析能力以及条理性,崇尚用研究的能力解决问题,重视科学,喜欢从事研究型工作。社会型上,文科生语言天赋较高,善于社交,行事圆滑,更倾向从事语言类工作,如教师、辅导人员等。
5.4高中生人格类型与职业兴趣的关系
统计过程分别以传统型、现实型、研究型、企业型、社会型和艺术型为因变量,以五种人格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宜人性特质与企业型和艺术型呈正相关,与传统型、社会型呈负相关。责任心与企业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传统型、现实型、研究型和社会型均呈负相关。外向性与企业型、社会型和艺术型都呈明显的负相关。神经质与传统型和研究型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艺术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经验开放性与研究型和艺术型呈显著负相关,与企业型呈负相关(见表4)。
6讨论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8],外向性与社会型和企业型呈正相关,而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外向性与社会型和企业型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大众的眼中,外向者在各种场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他们能得到更多艳羡的目光,外向往往代表着有很强的社交能力,代表着圆润的人际关系,代表着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相比来说,内向者则显得孤单寂寞、不善言谈,所有这些特征使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受关注,有更多的社会影响。基于这样的考虑,内向者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产生了社会赞许性反应倾向,使内向者得分明显偏高,导致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相背[9]。
另国外研究表明[10],经验开放性与艺术型和研究型存在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经验开放性与艺术型和研究型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国外研究结果相反。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中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对需要创造性的职业的兴趣,导致原本经验开放性分数很高的学生在职业倾向上也不倾向于需要创新的研究型和艺术型工作。
国外研究者发现宜人性与社会型存在稳定的正相关[11],但本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宜人性与社会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于这个和国外研究截然相反的结论,本人认为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西方人相比,在人与他人的层面上,中国人更加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习惯于压抑自己以求和谐,强调求诸己而不外责,中国文化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不合群、不利他的想法和行为容易受到社会和群体的排斥,这样就导致了宜人性程度低的学生在回答问卷时故意隐瞒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使宜人性得分虚假偏高。二是当今中国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孩子普遍溺爱,使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宜人性这一维度上中国被试群体得分偏低,从而得出的结果与国外研究不一致。[9]
国外研究者发现,责任心与传统型存在正相关[12]。而本研究得到的结果是责任心与传统型、现实型、研究型、企业型和社会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造成该相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国内外现实与文化差异。本人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人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学生的责任意识没有得到积极培养,责任意识没有全面养成。致使高中生责任心维度得分偏低,导致研究结果与国外不一致。
本研究在操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信度,也尽量避免暗示的发生,但有四点结论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出现相背态势,我们做了初步原因分析,但仍存在很大困惑,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于神经质与职业类型的关系,王登峰通过对NEO-PI-R的N因素项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没有独立的神经质维度[13]。因此,神经质这一维度与职业兴趣类型的关系也需关注。
参考文献
[1]王韦韦,徐君.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成人职业选择.职教通讯.2010年第10期.
[2]钟建安,段锦云.“大五”人格模型及其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科学进
展.2004.12(4):578-583
[3]姜永志.团队内部信任的影响因素探析.新西部.2010年第10期.
[4]卢雪松,杨倩,鲁烨,汤苏扬.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与专业满意度关系的研究.文教资料.2008年第33期.
[5]李德勇.高中生职业兴趣的调查研究.考试周刊.2008年第51期.
[6]刘少文,龚耀先.职业兴趣调查表的结构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112-113.
[7]周萌萌.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研究.调查与研究.2009.3.14.
[8]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7(1):7-11.
[9]冯艳丹,张利燕.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二期.
8.岗位人格特质 篇八
当今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大学生对于亲人、朋友、恋人以及同学表现出的成人依恋现象表现十分显著。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因素等问题,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个体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 “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在个体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1]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2]
依恋理论中提出人格的发展受依恋关系的影响,其假设是安全依恋的人会有外倾表现,常常对他人热情,与他人互动较好,而有回避性依恋的人则较少卷入他人的关系中,因此依恋类型和其相应的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工作模式均可能与人格特质有关系。本研究主要探究人格特质与其在早期亲子关系经验形成的 “内部工作模式”之间的联系,即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机制, 从而全面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现象,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指导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相处方式。
2研究过程
2.1被试
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160人作为样本,其中随机抽取大一学生40人 ( 男生20人,女生20人 ) , 大二学生40人 ( 男生20人, 女生20人 ) , 大三学生 ( 男生20人,女生20人) ,大四学生40人 ( 男生20人,女生20人) 。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回收率100% ,其中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率95. 63% 。
2.2工具
2.2.1成人亲密关系问卷(ECR)
采用Brennan等人编制的成人依恋量表,命名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 ECR) ,共36道题,包括两个因子,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这是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维度。量表中奇数题属于回避分量表,偶数题属于焦虑分量表。依恋回避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依恋焦虑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2.2.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人格的三个维度,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是: 内外倾 ( E) 、神经质 ( N) 和精神质 ( P) 。EPQ包括E、N、 P、L四个量表,E、N、P分别代表艾森克人格结构的三个维度,L是后来加进的一个效度量表[15]。
E: 内外倾。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
N: 神经质。高分表示情绪不稳定,神经过敏,低分表示情绪稳定。
P: 精神质。 并非指精神病, 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在此维度上的分数明显较高,则易发展成行为异常。
L: 测量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的程度。L与其他量表的功能有联系,但它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3]
将回收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5.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状态
对不同类型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的两个维度在性别、生源所在地、有无恋爱经历三个变量上的差异都不显著。只有是否为独生子 女变量在 依恋焦虑 维度上差 异显著 ( T = 9. 488) ,显示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焦虑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 ( P = 0. 049) 。
3.2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注: **表示在 0. 01 水平上相关显著。
由上表可见,成人依恋行为中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 精神质维度则呈显著正相关。
4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状态的分析与讨论
统计结果显示,成人依恋行为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不存在性别的差异,这与大多数国外和台湾的研究相同。国外研究不论采用自陈式还是AAI访谈,其结果都没有性别差异。台湾的罗立人 ( 1999年) 的研究也发现依恋类型不存在性别差异。
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在生源所在地变量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田瑞琪在研究上海、杭州等不同城市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时候比较发现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存在城市差异。本研究验证了Bowlby的理论假设, 因为依恋是内在的情感反应模式,比较外显的行为来说是相对于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差异比较的样本量较小,因此结果并不一定代表城乡大学生的整体状况,中国成人依恋有可能会受到城乡差异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城市差异这个因素。
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不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 但是依恋焦虑维度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显著。由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认知上的差异等因素,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态度与敏感性有着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自我中心特点,一方面,他们的自我空间的意识比较强烈,不擅长与别人交流自己内心的深层次情感,表现出亲密关系中的回避行为; 另一方面,由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依赖比较高,因此容易在依恋关系中表现出焦虑情绪。
4.2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 依恋焦虑与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 ( N) 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 ( P) 呈正相关,与内外倾 ( E) 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回避依恋与神经质 ( N) 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 ( P) 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倾 ( E) 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成人依恋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得分越高,提示我们可能他的消极成分就越多,这样的学生也越趋于内向,高外倾性人格特征趋于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较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依恋焦虑和神经质人格特质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提示我们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越高的被试情绪反应越强烈。依恋回避与精神质人格特质存在明显的相关,提示我们在依恋回避得分越高的被试越孤独。同样根据成人依恋理论,依恋回避产生于认为他人是不可靠的消极工作模型,他们在内心害怕与别人形成亲密的关系,因而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通常采取回避他人或问题的消极策略,这种消极应对策略的使用,可能使依恋回避个体避免因他人的拒绝而带来的失望感,可能是他们处理他人对自己冷漠的一种保护性策略,但是经常使用这些应对策略可能会使他们真正地拉大与别人的心理距离,从而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得到来自于他人的支持,这最终会导致他们的恶性循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格特质是影响大学生成人依恋和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由于个体特质不同,划分的依恋维度就可能不同,对应激的评价和应对方式也会有不同。事实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基本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应对行为的调整、干预和训练,从而消除或减少应激源对个体的不良影响,达到维护身心健康目的。因此,研究不同人格特质倾向性大学生的依恋维度、应对方式特点,对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与其本身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内外倾维度,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负相关,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