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发展文章

2024-09-29

教育大发展文章(共9篇)(共9篇)

1.教育大发展文章 篇一

抢抓移民迁建大机遇 促进屏山教育大发展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 杜 伟

屏山县既是乌蒙山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又是向家坝库区移民重点县。笔者就如何抓住移民迁建和扶贫开发机遇,围绕 “建设教育强县,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进行调研,加快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努力走出一条“穷县办大教育”的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一、基本情况

全县幅员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8镇7乡(其中两个彝族乡)、261个行政村,人口30.71万,有成建制中小学、幼儿园172所,其中:高中2所、职中1所,初中21所(单设初中9所、附设初中班12所),小学144所(含教学点11个),幼儿园4所。有在校中小学生35054人,在园儿童4909人,在编教职工2349人。

二、面临机遇

(一)移民迁建机遇。屏山紧紧抓住移民迁建大机遇,认真研究移民政策,通过与三峡公司、中南设计院协调、沟通、争取,实现了库区学校由“三原原则补偿”到“按学生规模补偿、现行标准规划设计”的巨大突破,补偿资金净增约4亿元。库区迁建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分别由迁建前的14万平方米、5.6万平方米增加到44.7万平方米、23.6万平方米,分别是迁建前的3.1倍和4.2倍。同时,县城东迁融入宜宾市半小时经济圈,屏山教育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二)乌蒙山扶贫连片开发机遇。屏山已纳入乌蒙山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在《乌蒙山片区(屏山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中,规划新建设普通高中2所,职业技术学校2所,农村学校83所,其中中学9所,小学59所,幼儿园18所。学校住宿、食堂建设1525个,其中老师周转房建设1446个,学生公寓建设34个,食堂建设45个,培训教师11900人次。项目总投资130268万元,其中:普通高中18000万元,职业教育学校21400万元,农村学校建设61344万元,学校住宿、食堂建设26678万元,师资培训2856万元。

三、面临挑战

(一)教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屏山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四川省最后一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汉族县。由于历史、地缘、投入等多种原因制约,教育起点低、基础差、底子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内部管理、办学质量等与市内、外先进区县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教育发展的差距日渐加大。本世纪初,我县基本完成“两基”攻坚目标任务,教育有望迎来黄金发展阶段,却恰遇向家坝库区“停建令”实施,使亟待加快发展的屏山教育雪上加霜,屏山与先进区县的教育发展的差距日渐加大。

(三)加快教育发展情势紧迫。随着屏山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广大老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屏山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推进屏山跨域发展的情势紧迫,任务艰巨。

四、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科教屏山”和“建设向家坝库区优质教育基地”的总体目标,积极实施“三年夯基、五年崛起、十年跨越”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三年夯基:到2012年全面完成库区学校迁建任务,2013年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全县中小学办学硬件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教育发展基础得到有效夯实;五年崛起:到2015年全县创建两个“省示”,即:“屏山中学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屏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创建省级示范职业中学;实现四个基本,即:教育结构基本优化,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教育综合实力基本达到全市中等及以上水平。十年跨越:到2020年建成向家坝库区优质教育基地、川南教育强县。

五、战略构想

——积极实施以新县城为轴心的教育精品战略。抓住新县城迁建机遇,在新县城建立以城关幼儿园、城关第一小学、金江中学、屏山中学、职业教育中心为主体的教育组团,分别按省级市范幼儿园的标准建设“城关一幼”,按市级示范学校标准建设“城关一小”和“金江中学”,按“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的标准建设屏山县高级中学,按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的标准建设“屏山县职业教育中心”,着力打造向家坝库区乃至川南地区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精品。

——积极实施以向家坝库区为主线的特色教育战略。抓住库区学校迁建为契机,积极实施特色学校建设,着力打造以金沙江为主线(包括书楼镇、锦屏镇、新安镇、新市镇、清平乡)的向家坝库区特色教育精品,形成浓厚雅致、内涵丰富、各具特色、一校一品的库区办学特色。

——积极实施“轴、线、点”结合的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新县城教育组团、向家坝库区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实施城、乡(区域)教育捆绑发展,建立以新县城学校为示范、以金沙江沿线库区学校为引领、以非库区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整体发展联动机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基”、“职”、“成”统筹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六、战略举措

(一)积极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民办补充、覆盖全县、惠及全民的幼儿教育办学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建标准化中心幼儿园15所,基点校附设幼儿园26所,村(社)幼儿园(班)覆盖率达100%。全县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幼儿园3所,县级示范幼儿园11所;全县3-5岁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65%,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达85%;到2020年,全县3-5岁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85%,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达95%。

(二)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1.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库区抢抓移民迁建大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库区学校迁建,实现库区学校办学条件高位均衡;非库区以“校安工程”为依托,积极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13年,全县中小学校危房全面消除并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2015年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均衡。

2.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成立“屏山县教育资源管理中心”,建立教育资源信息库,通过实施“校校通”、“班班通”工程,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国家、省、市教育资源网对接、共享,让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享受同质、同步、优等教育,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均衡。

3.实施“捆绑式”均衡发展战略。采取“强”、“弱”结对的办法,将先进乡镇(学校)与薄弱乡镇(学校)实行捆绑式发展,通过统一内部管理、统一教师调配、捆绑考核评估等方式,以促进先进的办学、管理理念向薄弱学校传递和输送,全面提升薄弱乡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

(三)积极实施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工程

1.着力打造屏中精英管理团队。采取到省内外名校高新聘请管理团队或在县内学校选拔3—5名优秀中青年校长到省内外名校上挂学习锻炼,精心组建一支理念新、管理精、协作强、效率高的班子队伍,并实行试用期制、任期目标制和年薪制,着力提升屏山中学的办学和管理水平。

2.公开选聘优秀高中教师。制订一系列优秀教师奖励政策,每年面向全国或师范院校公开选聘10—20名优秀高中教师,并通过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倾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善教书、会育人的优秀骨干队伍。

3.积极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市教育局协调沟通,积极开展与宜宾市第三中学的合作办学,力争十二五期间把屏山中学建成四川省二级示范普通高中,提升人民群众对屏山中学的满意度。

(四)积极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工程。

1.高标准建设新县城职教中心。抢抓向家坝移民迁建机遇,按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职业高中的标准在新县城新建职教中心,同时,县财政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实训”基地,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2.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模式。采用互利双赢的方式,积极探索与省内外优质“中职”名校或优质知名企业联合(合作)办学新模式,吸收引进优质品牌专业,学习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实力。

3.倾力打造职教专业师资队伍。制订优秀职教师资奖励政策,面向全国或到优质高职院校高薪选聘优秀职教师资,着力打造一支职教专业精英教师队伍;加大富荣职中校本部专业师资培训提高力度,采取高职院校聘请专家、教授到校开展普训或选派职中专业教师到高职院校轮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中职专业师资水平。

(五)积极实施人才强教工程。1.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强化管理队伍培训。积极实施新一轮校级领导班子(含机关中层以上干部、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到十二五末,全县中小学校级领导干部(含机关中层以上干部、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培训面达100%。二是建立优秀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秀管理人才奖励政策,每年按一定比例引进优秀教育管理人才充实到教育局机关和中小学校管理岗位,逐步提升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积极推行校长公开选拔试点工作。通过在县城学校开展公开选拔校长试点,逐步向全县铺开,着力构建职务能上能下、岗位能高能低、有利于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活力的干部管理运行机制。四是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任期目标制、轮岗交流制、绩效考核制,激扬校长队伍工作活力。

2.加强优秀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继续实施教师能力建设三大计划(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高学历教师比例达10%;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面达100%;全县新培养省级骨干教师20人,市级骨干教师80人,县级骨干教师200人。二是实施名师打造工程。研究制定优秀人才(教师)奖励政策,加大优秀人才(教师)培养、选拔、引进工作力度,提高高技术、高学历人才的比重;完善新教师→教学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专家型教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路径,培养一批优秀教育专家。到十二五末,全县培养、选拔、引进拔尖人才1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10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00名。三是实施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引进工程。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育引进工作力度,确保到十二五末,全县中小学外语、音乐、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配齐率达100%,教师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建立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稳控机制。采取定点招考、定向培训,设立边远(艰苦)地区特殊教学岗位、特殊岗位津贴等方式,鼓励教师到边远艰苦地区任教,建立边远(艰苦)学校教师补充稳定机制。

(六)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工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积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九大工程,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工程、初中生学习能力培养工程、高中生创新性人才培养工程、职高生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工程、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学生艺术科技素养提升工程、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工程。到十二五末,全县中小学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素质教育监测、考核、评价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益显著提高,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全县教育教学综合评价指标进入全市中上水平。

(七)积极实施科研兴教工程。加强教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机构和“教科室——教研组——教师”三位一体的学校教研网络;加大县级优秀教育科研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通过引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轮岗分流、学习培训等方式逐步消化师训中心“庸、懒、散”人员,全面提升县级教育科研人员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县师训中心在科研兴教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以后师训中心补充教研员一律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择优选聘)。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制度,认真结合屏山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以“新课程改革与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等为重点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校本研修活动,总结先进的教科经验,推广优秀教科研成果,引领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潮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八)积极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一是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成立特色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认真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特点等,积极实施“绿色校园、洁净校园、秩序校园、优美校园、文化校园”五园建设工程,精心规划、设计、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景观,把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打造成环境优美、浓厚雅致、特色鲜明、一校一品、育人氛围浓郁的学生成长“伊甸园”,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二是深度构建校园精神文化。以深化基础教育过程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三风建设、班子作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品行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等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学校精神(行为)文化建设,弘扬学校传统文化精髓,培植、发展学校现代文化特色,着力构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特色鲜明的校园人文精神。三是积极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提升素质教育品质为根本目标,积极实施“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墨香校园、歌声校园”四园建设,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中华经典诵读”、“国学进校园”、“书法进课堂”、“2+1艺体技能”、“大课间体育”、“红色歌曲大家唱”等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形成特色鲜明、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特色,提升教育品质。

(九)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1.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加强对我县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三模式”的管理应用的基础上,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统筹管理使用好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中的信息技术费,力争到2015年,新县城学校建成数字校园,全县100%的单设中学和50%的中心校建成“班班通”,基点校以上的学校至少配备一间计算机教室和一间多媒体网络教室。

2.加快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整合教仪站、师训中心资源,成立“屏山县教育资源管理中心”,开发学融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式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并实现与国家、省、市教育资源网对接,建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全面提升我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3.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强化教师及管理人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信息环境下教育资源获取和应用能力、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究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及管理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积极开展学生电脑作品竞赛和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育大发展文章 篇二

国际金融公司(IFC)副总裁兼司库华敬东先生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国际金融公司,这个在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工作,为帮助让新兴市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够在创造就业、创造税收、改善企业治理和环境绩效的同时并为当地社区作出贡献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将如何继续与中国共谋长远发展路径,并同时展开说明国际金融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积极投入办法。

发行人民币债券服务私营企业

中国作为国际金融公司投资规模第三大的国家,华敬东就介绍说,自1995年以来,国际金融公司一直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合作领域包括:改善金融服务的商业环境,促进小微贷行业成长,加强商业银行实力,以及发展中国债券市场。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有幸成为首个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外发债人。首笔熊猫债券共募得11.3亿元,均用于支持私营部门发展。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再次发行熊猫债券,募得8700万元,成为首个实现连续发债的国际机构。通过熊猫债券,国际金融公司共为8家中国公司提供融资,涵盖卫生、节能环保、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

“发展非政府债市场并为私营公司拓宽融资渠道一直以来是国际金融公司与中国政府和监管部门合作的重点。正是这些领域的成果使中国较其他国家更好地抵御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但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确保私营部门能够分享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成果。”华敬东谈到。而国际金融公司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努力与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使命不谋而合。2011年11月,国际金融公司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互换交易主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国际金融公司又多了一个为私营部门发展提供人民币长期融资的工具。迄今,国际金融公司已经利用这一货币互换项目拨放四笔贷款,用于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小微贷发展、支持农业养殖和增加质优价廉药品的供应。除此以外,华敬东表示,在2011年1月,国际金融公司还首次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点心债券,募得1.5亿元,用于支持北京神雾科技的业务拓展。此次发债更使国际金融公司成为首个成功利用离岸市场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支持境内项目的国际机构。“总体来说,我们对这些人民币融资项目的表现很满意。我们也非常感谢包括国家发改委在内的各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华敬东对于国际金融公司到今天为止在中国所做的项目成果表示出莫大的欣慰。

浅谈国内企业融资需求

“国内银行仍然是中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华敬东坦然表示。目前国债、央行票据和金融债券依然主导国内的债券市场。就企业债券而言,中国在各新兴市场中表现突出。中国的企业发债额目前约占GDP的四分之一,而且增长迅速。在非洲,尼日利亚和南非的企业债发债额分别仅占其GDP的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二十。华敬东分析说:“与此同时,中国私营部门的融资需求也在增长。为应对这一挑战,深化境内债券市场就势在必行,其具体就包括开发衍生和对冲工具、鼓励金融创新、扩大包括境外投资人在内的投资群体以及优化监管架构。这些举措不仅有助确保中国境内市场抵御未来的国际经济动荡,更能为私营部门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华敬东进而表示,在财政部、人民银行、外管局和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国际金融公司也希望继续为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做出贡献,并通过提供本币融资支持中国私营部门的发展。

在华融资规模将扩大到200亿人民币

“我们积极参与熊猫债券和点心债券市场,这是国际金融公司承诺支持人民币业务的一部分。关于熊猫债券,我们在与有关部门沟通,希望获得政策支持,比如说获得更大的发债额度,从而使我们能够更为经常地发债并且创造更大的发展效应。通过发行债券,我们将继续支持重点行业的私营部门项目,这些行业包括: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制造业。”华敬东就国际金融公司在华的发展未来对记者做了简单的介绍。在谈到国际金融公司在未来将于中国投入具体金额时,华敬东保守回答说,“关于金额,我很难给你一个具体的数字。不过如果我们每年在中国的投资一半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话,我们对人民币的需求在未来十年内将达到200亿元。”

协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金融公司在人民币结算交易上有不少的推动举措,华敬东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自欧元诞生以来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之一。”接着他说:“为此,中国还需要一个与之经济增长相匹配的资本市场。而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正是我们在中国工作的战略重点。我们通过为中国项目提供本币融资、与中国公司共同投资海外市场、直接参与境内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等方式实现这一目标。这些交易有助于增加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曝光率。”此外,去年8月国际金融公司在香港设立的首个人民币票据贴现项目,为境内公司提供贸易融资和供应链融资。这一项目有助于使人民币成为贸易融资的主要结算货币。国际金融公司还帮助中国私营企业走出去,投资包括非洲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

致力解决核心问题,助推金融改革

金融系统的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华敬东表示说“我们注意到中国政府推动金融改革的一系列努力。”同时他也强调,如国际金融公司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他介绍说,自1985年首笔投资以来,国际金融公司一直支持中国的改革进程、推动私营部门发展,分享国际经验,与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伙伴一起实现发展目标。这也是与世行集团的中国国别伙伴战略一致的。世界银行集团金墉行长在上任之初就提出,在终结贫苦和共享繁荣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国家有几个共同点,即推动审慎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基本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以及一个有竞争力的私营部门。“我们目前正在研发一系列新的投资和咨询产品,尤其是那些能为农村地区和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产品。以资金管理为例,国际金融公司正在探索为债券提供信用增级。国内有些组织自身的信用评级不足以支持他们在境内发债。我们正在与国内机构探讨为这样的组织提供担保,使其达到发债标准。我们还在考虑为国内金融机构的贷款组合进行债券化。”华敬东透露道。

华敬东表示说,国际金融公司一直携手国内各合作伙伴助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为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提供资金,并为中国私营部门提供长期融资。“我们相信,这些举措有助于中国的私营部门保持增长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为中国的长期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他如是说。

在世界银行集团“建立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伟大愿景的带领下,国际金融公司肩负着帮助私营部门发展,对其提供独特的金融产品与咨询服务的组合,为客户和股东国政府创造价值的同时促进可持续性的、有实效的发展的使命,而这一切如华敬东所言,也在中国处于稳步的推进过程中。

华敬东先生, 中国籍, 于2011年5曰加入IFC, 任职IFC副总裁兼司库, 领导资金管理部和银团贷款管理部。

华先生在加入IFC之前, 曾在2003年至2011年5月就职于亚洲开发银行 (ADB) , 常驻马尼拉。在ADB任职期间, 他先后担任资金风险管理部主管、资产负债管理部主管、资金业务主管等职务, 并在2008年成为ADB的副司库。2003年加入ADB之前, 华先生曾在联合国开发署 (UNDP) 的资金管理部工作6年, 常驻纽约。1994-1997年, 他曾就职于非洲开发银行 (Af DB) , 常驻科特迪瓦的阿比让, 参与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各种业务。

华先生的职业生涯开始于1983年, 他曾在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从事化学工程和项目管理工作, 并参与了多个中国化工领域的工业项目。华先生拥有青岛科技大学的化学工程学位, 德克萨斯大学 (阿灵顿) 的金融MBA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的MPA学位。

3.抓住机遇 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篇三

4月16日,广东省职教学会会长李小鲁教授来校讲学,为全校教师奉献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的精彩讲座。

李小鲁在全球性技能人才用工荒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和我省经济生活的新常态,解析了我省增速调整、局部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揭示了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新政的内涵及其深远影响,向老师们传递了在“机器人换人”和“大数据、云计算”逐步占据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主流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深刻变化,鼓励我校老师利用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产教融合的基础,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危机意识,深刻预见职业教育即将发生的新变化,明确教育教改大方向,在新的历史阶段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思考教育教学的新措施、新方法,提高育人质量,推动职教职业发展。

李小鲁认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要采取培养技术技能新型人才,创新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配置现代教育资源,重塑现代运行机制,构建现代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措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积极发展形势。最后,他赞扬省旅游学校近期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并希望学校要正确认识中等专业学校的价值,指出学校要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成为它们的后勤中心、人力资源保障中心和智囊团,勉励大家示范校建设中再思考、再审视、再创新,抓住机遇,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兵。

4.教育大发展文章 篇四

家校共育 携手合作 共促学生素质教育大发展

主讲:付金婷

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进一步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知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一、家庭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教育既是知识的培养,也是超越知识素质的培养,它是社会文明科学发展的动力,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无论学校教育多么重要,也替代不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尤其是德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它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对学生在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方面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种教育最富感染力,由于血缘亲情,家长能够在“以情动人”中向子女进行更有效的教育。

家庭教育又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家长与子女接触最多,了解最细,更能做到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家庭教育也是最富灵活性的教育,不受任何条件限制,随机教育,方式方法也比较灵活,容易被子女所接受。另外,家庭教育还有若干优势:

(1)特殊的权威性。传统赋予家长的权威性,也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是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子女的重要条件。

(2)天然的连续性。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一般没有生活环境和教育者的更换问题,受教育者大多连续生活在家庭这个比较稳定的环境里,与教育者有着天然的连续性,从而使家庭教育成为一种终身教育。人的一生始终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家长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

(3)固有的继承性。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继承着从祖父那里接受的教育影响,并用之去教育影响自己的后代,这就是家庭教育固有的继承性或连续性。就所谓的“家风”或“门风”,以及“家业”或“家学”。其中“家风”或“门风”对于子女后代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1、家长方面

由于每位家长因环境不同、能力水平不同,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有的家长没时间、有的家长没精力、有的家长没方法、有的家长没技巧。众多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管理上往往事倍功半,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在家庭教育管理能力上的参差不齐,使学生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受限,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情况急需改变。

还有部分家长对学生过分宠爱,百般迁就,滋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学习没有自觉性,尤其是家庭作业,几乎没有认真完成的习惯。当然,有的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习,但只关注考试和测验,忽视平时的教育。只看考试成绩,其他一概不过问。家长教育学生最多的是学习成绩,不管思想品德,这些学生常常表现为自私,集体观念淡薄。

学生做了错事,绝大多数的家长采取粗暴方法,斥责,甚至是打,很少有能对学生耐心说理的;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是老师的责任,他们往往拿钱来打发孩子,这类学生大多有乱花零用钱的不良习惯。

特别是在农村,有些学生的父亲在外打工,这些孩子就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单亲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学生就成了“留守孩子”。家长忙于家务、农活、贩卖经商,平时与孩子交流甚少,不能对孩子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有的只看重孩子的学习分数,不注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孩子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小书桌。

2、学生的心态

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简直是恨不得使自己成为设计师,给学生营造一个前程锦绣的安乐窝。家长最希望孩子“将来从事挣钱多并稳定的工作”,学生只为家长而学习。

学生和父母、长辈有代沟,不能沟通。因为许多父母、长辈在孩子面前总爱摆出威严的样子说话,或用“过来人”的口气教育孩子,使亲子之间的沟通造成困难。

“留守孩子”问题突出。许多“留守孩子”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我行我素。在学校中,突出表现为不遵守规章制度,小偷小摸、说谎、打架、欺侮同学等。性格往往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自卑、悲观、暴躁。

随着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生活条件的变化,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不断上升。而家长又不懂得或不愿到学校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家长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了解,工作跟不上,致使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要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绝对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家校共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家长的认识,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与学校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家校共育的好处:

1、完善的家校共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的目的是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一个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家校共育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快乐。

2、家校共育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各项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和谐的家校共育可以促进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取决于能否及时地交流信息。家校共育,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可以让家长不仅知道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还可以了解学校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和谐的家校共育,能使这一渠道更加畅通,能够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4、家校共育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办学,但学校的一系列办学行为以及好的举措,社会和家长未必完全了解和理解,甚至误解。若不及时地交流沟通,及时地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容易使学校的一些工作落实产生阻力,使学校的一些工作落不到实处,影响学校的顺利发展。

再者,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可以为学校教育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比如,在家长委员会的平台作用下,家长可以不断的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传授社会上的经验,积极化解一些矛盾与冲突,积极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等。这样可以让学校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沉下心来研究教学与管理,更好地促进学生教育的发展。

四、携手合作的益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特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校教育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必然因孤军作战而难以奏效;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就会使学生不知所措,家庭教育也将举步维艰。

因此,教育的成果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成为互补过程。

1、在教育思想上的差异与互补。学校教育强调德育放在首位,受到各方面的监督,况且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有教学、教育计划作保证。

而家庭教育则不同,一般地说,不少家长比较多的是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来培养和塑造孩子。家长“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已成为学校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原因之一。有些家长为了日后让孩子能上大学,向他们施加种种压力,或者以物质来引诱和刺激他们的学习。有些家长重智轻德,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质量的主要标志,反过来又给学校施加压力。

教育思想上的不一致,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家校携手合作可以在教育思想上、教育观念和要求上相互弥补。

2、在教育内容上的差异与互补。比如在德育方面,学校重视德育的双基教育,即基本政治思想观点和基本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而不少家长在家里谈论社会问题时,往往不负责任,信口开河,也不避开孩子。

此外,学校教育重打基础,强调循序渐进,家庭教育则常常重理轻文,急于求成,希望立竿见影;学校一般全面安排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也相对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则不稳定,往往受家长的兴趣爱好的影响,受社会时尚的影响。家校携手合作可以使双方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弥补。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差异与互补。学校教育有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实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方法。而家庭中,家长虽然普遍具有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但大多缺乏教育子女的正确而有效的方法。家校携手合作也可以使双方的教育方法互相弥补。

5.大发展演讲稿 篇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奉献正能量,做最好的自己。

六月底,在学校组织召开的《中阳大发展,我该怎么办大讨论动员大会》上,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一活动,说老实话,当时,我并不觉得中阳大发展,我的“怎么办”有多大的意义。我之于中阳,不过是大树旁的一只蚍蜉,力量实在微不足道,更何况,孔夫子有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但是,细细想来,中阳的发展,真的只是为政者的事情吗? 虽然没有居庙堂之高,但我们也并没有处江湖之远啊,生活在中阳的天空下,中阳的一切便与我们息息相关。

十几天前,我开车去客都,刚刚提心吊胆地上了九思门外的大坡,一个没留神,“嗵”得一声巨响,车右轮胎整个掉到了路面的一个大坑里,前进不了,后退不得。直到现在我走那条路都心有余悸,宁可绕国道而行。我多么希望有一天,中阳的 “坑途”都能变成“坦途”,我们的出行可以畅通无“坑”。

有朋友来中阳玩,我尽地主之宜要带他们去城里逛一逛。可是,随时有堵车可能的狭窄街道,二三十年房龄的老旧房屋,还有占据半壁江山的各种摊贩,中阳县城啊,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我多么我们的家园能整齐划一,秩序井然,山青水秀,绿意盎然,成为我们的骄傲。

女儿一天天长大,我多么希望她能在更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父母一天天老去,我又多么希望能有更先进的医疗技术为他们保驾护航。

中阳,这片我们生活着的热土,它的发展,真的和我们两不相干吗?不,好比生命存在于空气之中,空气的优劣决定生命的质量。它的一切,都与我们休戚相关。它的荣辱,是我们的荣辱,它的发展,也是我们的福音。

中阳大发展,是我的愿望,也是每一个中阳人民的愿望,也是县委县政府不息奋斗的目标。在这发展的东风吹来之际,我们不禁要问:中阳大发展,我,该怎么办?

我想,作为中阳县的一名普通公民,我们能做的,首先是视县如家,爱县如家。如果你舍不得让家中锃亮光洁的地板沾染一点污渍,那么,请你不要在干净如新的道路上乱扔一枚烟头;如果你把家中收拾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那么,请你不要把香车“宝马”随意停放在公共场所;如果,你享受家庭生活温馨祥和的氛围,那么,请你也给陌生的同乡一个温暖的微笑吧。“花香蝶自来”,维护城市文明卫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果人人都能为中阳的发展奉献自已的正能量,献一缕阳光,那么,中阳的文明和谐、华彩照人便指日可待。

做好这些,就足够了吗?不,不够。因为我们在座的,不仅仅是中阳的主人,我们还担负着更神圣的使命:教书育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阴校长在动员大会上说:“中阳大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打基础,一中要先行”。作为全县唯一的一所高中,我们一中人担负着的是中阳的未来。今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正是明天中阳发展的中流砥柱。作为教师,我们该做的,首先是教好孩子们,做最好的自已。

也许我们并非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我们可以博览群书,孜孜以求;也许我们并非道德楷模、师德标兵,但我们可以独善其身、诲人不倦;也许我们做不了燃烧的红烛、无私的春蚕,但我们可以兢兢业业、克已奉公。在三尺讲台上,做最好的自已,便是我们为中阳的发展做出的答卷。如果中阳是一座摩天大楼,我们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基石,但即便是基石,也要做最坚硬、最可靠的那一块。

毛阿敏在歌中曾唱到: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要说,如果人人都奉献正能量,做最好的自已,那么中阳也一定有美好的明天。

奉献正能量,做最好的自已。这便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6.建设大项目 带动大发展 篇六

张 腾

〔内容摘要〕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今年,盘县紧紧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树立两种思想,抓住两个关键,做好两个服务,实现两个目标”,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关 键 词〕 项目建设经济发展

〔作者介绍〕 盘县财政局

盘县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人口118万,境内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煤质优、易开采,已探明储量105亿吨,远景储量380亿吨,被誉为“西南煤都”下的“金三角”。境内拥有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盘江煤电(集团)公司、贵州首座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的黔桂发电厂,以及在建的设计能力为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和1000万吨的响水煤矿。

近年来,盘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财源建设步伐,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在全省20个建设经济强县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七位,各项经济综合指标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财政总收入13.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5亿元,增幅均超过45%,是2000年同口径比较的4.46倍和2.96倍。

盘县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关键是围绕重点建设项目,确立了“树立两种思想,抓住两个关键,做好两个服务,实现两个目标”的发展思路。

一、树立大煤电和大项目的思想,明确经济发展思路

煤炭资源优势是盘县的最大优势,煤炭工业是盘县的龙头产业和支柱财源,是盘县经济和财政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县80%以上的税收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煤炭。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历史性机遇之际,提出了以建设中国煤电大县为首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走大煤大电大发展的路子。明确了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煤电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重点项目和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经过不懈努力,盘县在2001年9月建成全省首座百万千瓦级火电站的黔桂发电厂后,又积极建设总投资140亿元设计能力为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和总投资13亿元年生产能力为1000万吨的响水煤矿,同时一批大中型项目开始建设。为确保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盘县严格实施国家关井压产和取缔“两土”政策,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生产能力较弱、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窑和各种土法炼焦进行淘汰取缔,炸毁1840个小煤窑和取缔8800多个土法炼焦点,通过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建成了200对骨干矿井和22个机械化炼焦厂,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大为提高。此外,还通过煤矿安装瓦斯监控系统和推广壁式采煤等技术推广,安全生产系数和资源开采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二、抓住大项目落户盘县和在盘建设成功的关键,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为争取重大项目落户盘县,盘县政府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数百万元项目前期费,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争取国家重点项目的新建和扩建、引进外来投资铺平道路。同时,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兑现各项优惠政策。靠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加上宽松优厚的政策,还有诚信为本的态度,各类大项目纷纷在盘县扎根。预计到“十一五”末,盘县的电力装机将达500万千瓦,原煤产量将近4000万吨,成为国家“西电东送”能源建设重点县和贵州“黔电送粤”的主要电源县。

三、做好对重点项目和失地农民的服务,积极支持大项目建设

为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盘县政府积极做好建设服务工作,尤其是把解决项目“落地难”放在服务工作的首位。一是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加强协调服务。坚持把思想工作放在首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群众能自觉树立“舍小家保大家为国家”的意识,让广大村民实现了“政府要我支持建项目到我要支持建项目”的观念转变,形成了全县上下万众一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成立了由一名在职副县级党委或政府领导负责、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常住基层的支重协调办,专门负责协调服务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协调办和各有关部门、乡镇的作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搞好日常纠纷的调处工作。对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工农矛盾和纠纷,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认真调查研究,广纳群策,集思广益,分清责任,注重平衡,妥善处理。三是坚持群众路线,推行阳光政务,本着体民情、重民意,诚心待民,让群众得到实惠、感受温暖的原则,积极做好项目建设中的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等工作。在整个盘南电厂建设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共完成征地7000余亩,拆除房屋16.9万平方米,拆迁1401户5792人,迁坟2873座,新建房屋26万平方米,拆迁农户基本得到妥善安置。四是加大投入,解决好搬迁农户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问题,仅盘南电厂建设,除企业兑付群众的7197万元征地拆迁款外,县政府通过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等方式共投入5100万元用于四个拆迁安置区“三通一平”和安置区道路硬化、供水、供电、排水排污、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保障搬迁农户正常的生产生活。五是多方努力,齐心为民,切实解决失地农民能致富的问题。在有关乡镇和部门的积极努力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新办石料场及砖厂70余个,发展运输、汽车修理、餐饮、百货等个体户200多家,煤矿招工55名,培训并补助办理驾驶证140个,妇联对170余名女同志进行餐饮技术培训,畜牧部门培训养殖技术245人,办理“农转非”4268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73.7%,解决“低保”1741人,占失地人口总数的30%。由于服务到位,措施有力,工作扎实,盘南电厂征地、拆迁、安置工作规模大、速度快、效果好,至今无一人上访,创造了我县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奇迹,被省领导誉为重点项目建设的“响水模式”,有力地促进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盘县在想群众之所想,做好为失地农民服务的同时,也急项目之所急,全力为大项目服务。一是扎实抓好煤、电、路、水、征地拆迁安置等配套服务工作,出色完成“配角”任务,为大项目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步伐。如盘南电厂工程于2002年12月破土动工,预计2006年3月首台机组将提前三个月发电。与之配套的总规模1000万吨(首期400万吨)响水煤矿预计2005年年底投入生产,投资3亿元库容量3340万立方米的响水水库也预计2005年年底下闸蓄水,2006年初可向电厂供水。短短3年多的时间,上述项目在响水镇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阶段建设任务,没有惊人的协调服务,就不会产生惊人的建设业绩。二是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盘县结合实际,在积极争取建强贴息资金扶持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突破单一财政资金投入的观念,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体制激励的有机结合,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政策、国有资本运营、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财政手段,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和银行投资,加大对项目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县财政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多渠道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同时,为解决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通过运作土地资产成立了投资公司,融资两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参股大型项目,取得明显成效。政策方面,对在建的重点项目,在征地、补偿等方面都给予力所能及的方便和照顾,在建设期间所收营业税全部用于项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对拆迁农户发展第三产业给予政策内减免税收、贷款适当贴息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筑巢引凤,让大项目轻装上阵,实现项目业主与地方的共同发展。

四、实现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一方面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协调三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基础农业,立足盘县丰富的国土资源和明显的山区立体气候,凭借国家小额扶贫贷款政策,抓好畜牧品改和养殖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大农户在畜牧养殖中的主力军作用,扩大小额扶贫贷款规模,大力扶持农户分户饲养,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良种率、存栏率和商品率,努力形成“稳定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的产业化格局,积极构建贵州畜牧大县。同时,加大投入,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政策引导,深化城镇建设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树立经营城镇的观念,实施重点突破战略,走多元化梯级发展的城镇化路子,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加快以红果新城为中心,以城关、柏果、响水等大项目所在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和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7.教育大发展文章 篇七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农业,职业农民,高职

一、引言

农业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农业生产培养合格人才,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目前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已经严重与社会脱节。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 家庭农场、设施农业、现代果园、规模养殖、农业园区、休闲农业等农业新形态蓬勃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农业新理念不断出现。新农业时代的不期而至, 各种产业的健康成长, 急需懂技术、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素质全面的农业专门人才。而作为人才输出部门, 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却故步自封, 闭门造车, 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陷入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进而院校招生困难的恶性循环。

二、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 办学宗旨不明确

多数农业院校首先考虑的是生存和效益, 只要什么专业生源好, 就办什么专业, 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 很少从大局出发考虑人才培养方向及国家未来的人才需要等问题。

(二) 经费不足, 办学条件差

由于涉农高职专业招生困难, 办学规模小, 其发展得不到重视。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做得不如人意, 其发展与社会严重脱节, 得不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赞助, 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也没有特殊的扶持和保护政策, 所以相关院校经费短缺, 教学基础设施如实验实习设备、图书信息资源投入少, 得不到更新, 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 师资队伍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而目前, 涉农高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年龄结构不合理, 青黄不接, 进修深造渠道不畅, 知识陈旧, 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历, 实践经验不足, “双师型”教师亟缺。许多现任教师, 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难以胜任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四) 教学改革滞后,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许多农业高职院校, 特别是一些新建农业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远远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周期长, 难以开展“工学结合”开发出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课程。仍然没有摆脱其前身 (农业中专等) 的影响,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课程内容陈旧, 理论教学仍然唱主角。没有建立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机制, 在所谓的实习当中, 要么学生不能真正动手参与, 得不到锻炼, 掌握不了技能, 要么放学生回家, 美其名曰“顶岗实习”。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 农业高职院校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的矛盾日益突出, 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 也影响了其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目标的实现。

(五) 生源数量不足、质量差

由于农业行业属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的行业, 再加上人们对农业的偏见还未完全消除, 因此, 涉农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不具优势。城市考生很少报考涉农高职专业, 即使是农村考生, 也大多以跳出农门为己任, 远离涉农高职专业。这样的情况造成涉农高职专业生源不足, 且文化基础差, 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六) 教材建设落后

目前, 农业高职采用的教材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材编排方法, 偏重理论, 有些是大专、本科教材的翻版, 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重技能”的理念, 没有开发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新教材, 不能适应农业高职教学改革的需求。

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要走出困境, 就必须适应新形势, 调整办学方向,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以为社会培养出不仅有技术而且懂经营, 会管理, 素质全面, 能应付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市场的农业专门人才为己任, 以培养出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面向农业产业各个环节岗位的各级各类从业人员、科研与技术推广人员、服务与管理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为目标。而这也正是新时期涉农高职院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院校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明确自己的责任, 才能不辱使命。如果把自己置之局外, 那么培养出的人才肯定难以适合市场需求。如果脱离了农业生产实际, 也难以培养出真正有素质的人才。最终将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被社会淘汰和抛弃。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轻农化、去农化、离农化趋势愈发明显, 农业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70后”不愿种地, “80后”不会种地, “90后”根本不谈种地。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益显现, 迫切要求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专门劳动技能, 还懂得市场经营的“职业化”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谓职业农民, 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 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 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近年来, 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职业农民”这一新型职业群体呼之欲出。新型职业农民正在迅速发展, 不断成长。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 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 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将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要勇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担, 并以此来带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最核心、最革命的因素, 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的未来。培育职业农民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工作。

作为农业部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 陕西将本省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 、专业技能型 (农业产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社会服务型 (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代耕手、机防手、动物防疫员等) 和新生代型 (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 四类。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为年龄在16—55周岁, 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技能, 主要来自农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主、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农科大中专毕业生等。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 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高技能型人才。

通过调查摸底和初步统计, 全省符合职业农民特征的培育对象达到20多万人。同时, 陕西省还认定了一批实训基地, 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 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四大模块共计560门课程。

职业农民应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所以培育是关键。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应当适应新形势, 勇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担, 并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为契机, 推动自身的改革, 突破发展的瓶颈, 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合格人才, 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为农村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必须审视办学宗旨, 重新定位, 反思教学理念, 大胆改革。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积极主动地承担培育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的任务, 结合省内制定的《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调整涉农专业培养方案, 保证每位毕业生一走上社会就是一名优秀的就业者或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农业创业者, 把涉农高职专业办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平台。

2.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要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为契机, 促进农业高职教育模式大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理论教学可采取空中课堂 (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和互联网对学员开展在线教学和网上辅导) 和固定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教学可采取田间课堂 (教师指导, 在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操作) 和流动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可采取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形式。课程开放, 模块设计, 形式灵活, 允许根据当地产业实际需要和学员自身的生产生活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这些都和当前倡导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完全一致。涉农高职专业应当吸收借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 抓住现代青年学生的特点,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 与当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联合,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 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训基地开展教学, 将实践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一改过去高职毕业生理论差、技能弱的尴尬局面。

3.承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学任务, 需要涉农专业教师走出学校, 深入生产一线。教师来到了田间地头, 进入了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 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 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012年以来, 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集于农业发展, 强调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对这一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这让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看到了新曙光, 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1]周静娴.习明纳:斯坦福新生的最爱——习明纳在斯坦福的改革之路[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2) .

[2]秦亮生.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7) .

[3]朱康, 张军.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迪[J].江苏农村经济, 2010 (9) .

[4]李惠.职业农民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 .

[5]温菊萍.现代农业背景下职业农民的培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18) .

[6]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8.教育大发展文章 篇八

关键词:校园文化;南疆高校;建议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10-02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多次会议上,反复要求“新疆的现代化建设,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首先要以改革开放的文化来引领。”为新疆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鼓舞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组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访谈专家、召开座谈会、参观、走访等形式,搜集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录音资料,了解到南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贯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精神文化建设,崇尚顽强坚韧、扎根荒漠的胡杨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红烛精神;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注重针对性、系统性、动态性和严格性的制度建设;在行为养成、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注重加强民族团结、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自觉抵制来自西方敌对势力对校园文化的干扰;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南疆高校比较注意校园设施的建设投入,倡导中华一家,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美化环境的育人工程。

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然成为学校的共同心声,为此,笔者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上,坚持“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部署。南疆高校要把加快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高校领导应当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倡导者和灌输者,校领导对校园价值观的积极倡导和表率作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学校领导要统领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由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各学院联合出台实施方案,对全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全校动员,上下联动,高位推进,在全校掀起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

二是统一机制。南疆高校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建设目标,纳入学校对各部门的年终考核里,首先明确各部门建设职责,建设项目责任人。其次,制定出建设的步骤与时间。形成全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教学学院配合开展,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是统一规划。南疆高校需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从学校发展、校园建设、培育新人、课程设置、管理育人等各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大学总体规划之中。在校园环境建设设计上更加凸显学校精神的“胡杨”与“红烛”的人文内涵、“师范”与“农业”教育理念。学校对外使用标识系统上,应统一风格、颜色、标志设计,让人一看便知,记忆深刻。

四是统一流程。南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出台、建设项目实施、专家评估验收、师生参与效果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平台,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的工作还需统一部署、统一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流程,这样既避免了建设工作中出现缺失,又保障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质量、高效果。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上,落实“四个层次”

一是凝炼大学精神,构建精神家园。南疆高校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将中华精神、新疆精神、兵团精神紧密融合,构建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大学精神——胡杨精神。南疆高校都建设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胡杨精神的本质表现。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献身精神。南疆高校要发挥大学传播优秀文化,引领社会前进,道德示范传承的作用。真正实现“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强化制度,守土有方。作为祖国西北边陲,在新疆办大学,首先担负着为国家、自治区稳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在新疆南疆办大学,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这一任务的意义更加突显。在南疆流行一句话:新疆的稳定看喀什,喀什的稳定看师院。南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学生行为或活动文化建设方面,把维护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反渗透,作为文化行为、活动的重要内容。把“守土有责”作为全校师生的坚强信念。

南疆高校应坚决贯彻区党委的决定,稳扎稳打,安排到位。坚定不移地站到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第一线,不畏风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仅做到“守土有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而且,要做到高校在反渗透、反邪教、讲法制、固边陲上的“守土有方”。

三是加大投入,环境育人。南疆高校,北倚天山,西枕帕米尔高原,南抵喀喇昆仑山脉,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环境较差,条件艰苦,既无地理优势,又无经济优势。在读学生人数众多,学校既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为广大师生创建优美的工作学习氛围,建设具有中华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独特的人文理念为一体的环境文化,同时,也需营造高雅优美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精力、平衡心理、鼓舞士气、激励热情,确保以最佳精神状态投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重视主体,行为养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这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首先是学生要学习教师,做教师知识的传承者,做教师精神的發扬者。

其次是学生要学习“自己”,依据学校的具体目标按规定进行严格的“自我加工”。

再次是向社会学习,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刻苦学习、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关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上,实现“四个功能”

一是服务社会功能。新疆南疆高校在南疆影响较大,一是南疆高校的毕业生多数留在南疆,服务社会,献身南疆建设。二是南疆高校的教师也多是“南疆人”,他们大多学成回到南疆工作,有本科生、硕士、博士,尤其是南疆高校的中层行政管理干部、学院、系部领导、教学骨干、专家、教授等,他们热爱南疆,热爱教育事业,在南疆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他们的科研成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价值,在当地影响较大。三是学校关注南疆社会动态,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扩大学校声誉,更为重要的是南疆高校要继续发扬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二是文化導向功能。校园文化是引导师生实现其奋斗目标的航标,具有导向功能。

南疆校园文化建设应在本地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新疆经济发展条件下,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推动学生为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使师生员工充分了解学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的社会责任,从而发挥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把个人的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

三是引领示范功能。南疆高校需切实抓住中央支持的有利时机,在汲取用好既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资源,借鉴内地高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疆教育的实际和特点,开发建设好新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资源。注重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的融合教育,将素质教育溶入高等教育育人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切实发挥南疆高校在南疆文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系统辐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静态系统一般由校貌、校园精神、校训、校徽等组成,这几部分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支柱。它成型于一时,但绝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学校校风传统、人际交流、师生行为习惯等动态系统所表现出的师生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校园精神的弘扬的动态系统建设。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上,注重“四个特性”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应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注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办学定位紧密联系,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办学思想具有确定的一致性。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时代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南疆高校在建设中在已有的学校传统文化沉积的内在实质和精神凝炼的基础上,还需与时俱进,排除社会干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胆吸纳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开拓新视野,开创新境界。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民族性。南疆高校地处少数民族集聚区,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还需大力倡导中华民族的和平友好、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坚决从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等大局出发,坚定不移的反渗透,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提出严格的要求,围绕着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民族大团结等主题展开各类活动,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形成新疆南疆各民族大团结教育文化特色。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可行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讲究其实际效用性,关注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南疆高校特殊的地缘特征,在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上,都处在劣势,加之自身所处边陲之地、多民族之地,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时,切不能盲目跟风,要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尽量从每个具体的人的接受文化熏陶的心理需要出发,为广大师生尤其是广大学生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食粮,让广大学生在创造大学文化的同时,不断享受自己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

[2]蔡文伯,罗俊.西部大开发10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成就与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5).

9.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九

苏荣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部署。全省要深刻领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江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苏荣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对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大意义。提高全省发展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感,必须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必须推进文化率先崛起。

针对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的目标,苏荣指出要把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当今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兴起新一轮文化建设热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塑造灵魂、美化心灵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相结合;二是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三是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与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相结合;四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运用现代文明成果相结合;五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相结合。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的红色高地;二要坚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努力打造绿色崛起的新增长点;三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四要坚持以精品创作为引领,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苏荣表示,目前江西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改革攻坚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江西文化生产力。一要抓住重点难点,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文化发展活力;二要把握政策原则,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三要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苏荣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江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成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苏荣最后强调,要努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潮平风正一帆悬——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综述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骨子里镌刻着井冈山精神的江西人民,擂响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冲破藩篱、革故鼎新的战鼓,全省上下以“背水一战”的豪情、“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将一个个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森严壁垒”攻克。

这是一份上下满意的历史答卷:虽然起步晚,但强启动、急行军,100天时间圆满完成中央部署的三项改革任务,80家国有文艺院团、47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实现转企改制,有线电视形成“全省一张网”,广电系统93个单位“两台合并”、“局台分设”。

为什么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能有进度快、成果丰、影响好的效果?站在历史的潮头回望,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的苦心孤诣处处可鉴,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时时彰显。站在时代的浪尖眺望,“文章节义之邦”发展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深谙“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精髓的赣鄱儿女,更加自觉、自信、自强地向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疾行。

加强领导高位推动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是在今年2月全国太原会议以后开始启动的,而中央给江西列出的“时间表”是今年5月31日前完成任务。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把它当作是当前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向中央的表态也掷地有声:坚决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大干100天,圆满完成任务。

说干就干。太原会议之后,省里迅速成立了由省委书记苏荣任组长,省长鹿心社,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副省长朱虹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28个省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规格之高在我省史无前例。同时,从省直各有关单位抽调31名骨干特别是参加过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设区市也把文化体制改革列入一把手工程。

有了“指挥中枢”,各项工作推进迅速。3个多月时间里,省委专门召开了3次省委常委会议。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召开5次全省性动员会、推进会,4次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和宣传部长座谈会,11次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有关厅局密集召开了50多次专题会、动员会和座谈会。省委书记苏荣和省长鹿心社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批示,苏荣书记还10余次约谈或电话询问相关部门厅局领导,提出工作要求。鹿心社省长对改革方向、目标、有关编制等问题亲自把关审核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各个层面的动员会、部署会、讨论会、推进会、调度会,反复阐述改革的意义和目的,反复研究改革的政策和步骤,反复宣讲改革的措施和前景,全省上下普遍认识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不是讨论问题,而是执行问题;不是业务工作,而是政治任务。一些干部原来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态度是怕、等、拖、靠,现在这种情绪一扫而光,转为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推动改革。政令畅通,认识到位,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善待职工

5月31日,省直5家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在江西艺术中心举行揭牌授牌仪式,台下这5家企业的职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改革的支持与认可。而50多天前,在省直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上,台上宣讲政策,台下却气氛凝重,一些院团职工甚至站起来嚷嚷:“我不改!”

同一批人,为什么短时间内,思想有如此大的转变?

“一听改革,总以为是以牺牲职工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可这次改革不一样,不仅没有让我们的既得利益受损,还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只要肯干,收入自然增加,我当然举双手赞成。”省歌舞剧院责任有限公司的一位演员如是说。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源于我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无论怎么细化方案,决不“算计”职工,各级政府确保财政拨款不减少,职工既得利益不减少,职工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自然积极参与、支持改革。

省委书记苏荣多次强调,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评价文化体制改革,也应该坚持这一标准。改革政策设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厚待职工,在中央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就高不就低,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财政支持不减少”。

政策是改革的生命线。我省先后出台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等5个得人心、稳人心的好政策,它们不仅充分体现中央文件中的优惠政策,还在不少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我省还专门出台了14项具体政策,做到贯彻中央精神不打折扣,还在一般要求上作了提升、完善、细化等。改制中职工反映的21条诉求,绝大部分都在《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实施方案》中得到采纳和解决。

省文化厅的一位干部说,这些“真金白银”,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群众的真情实意,体现了对改革的主动担当,体现了对职工利益的最大维护,因而改革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情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仅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制用于职工安置和解决社会保险费用资金就达近7000万元,改制后的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扶助资金平均提高了20.4%。

真抓实改不留死角

省委书记苏荣多次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群众的利益,是中央的部署,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真改实改。

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的新机制,转制企业才能迸发潜在的活力,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而新机制建立,就要求改革必须到位,要真改,而不是应付了事。基于这种认识,无论改革有多难、有多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都坚持真改实改,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不搞穿新鞋走老路,不搞“翻牌公司”。

改革之初,个别地方存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同时又成立新的事业单位,对这种“金蝉脱壳”、“腾笼换鸟”的做法,省文改办及时下发了《关于防止成立或变相成立文艺表演事业单位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四严三不”:严格政策规定,严格关键环节,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操作规程;不搞假动作、不做夹生饭、不留后遗症,有效地纠正了错误倾向。此外,省文改办还通过层层督查验收的方式确保各地不玩花、不走样。据统计,全省80家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两个方案”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率平均达91.81%;全省47家非时政类报刊职工转企率达78.2%。

省文改办还实行“一周一例会、两天一调度,三天一通报”的工作调度机制,召开办公会、协调会和政策研究会等30余次,编发简报113期,专报4期。在改革过程中,各级文改办注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帮助改制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省文改办多方沟通协调,解决了提前退休人员的一次性增加薪级工资、职称评聘、转企职工保留5年按事业单位调转资格等政策性问题和省直5个文艺院团注册登记中的“出资人”问题。

着眼长远立足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国有文艺院团和其他文化单位转为国有文化企业,他们仍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改革,就是要让这些主力军成为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的好体制、好机制做强做大,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更加巩固,主旋律更加激昂,主渠道更加通畅。

5月初,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小剧场话剧《妈妈喊你回家打鬼子》,当月演出了11场,超出计划5场。“今年演50场没有问题。”公司负责人掰着手指喜滋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剧目投入10万元,演21场就能回收成本,演50场就能净赚15万元。省里对商业演出有1:1的奖励,这样又能赚25万元。公益性演出场次补贴这一块比往年又可多赚18万元„„

改革之初,我省提出的口号是“财政支持不撤回”,后来则变为“财政支持不减少”。虽然只是两字之差,却苦心孤诣:不仅要给改革单位“输血”,更培养他们“造血”能力,不仅要把改革单位“扶上马”,更要政策“常给力”。

各地各部门在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发展,扶上马、送一程。江西教育期刊社获得上级主管部门1500平方米的房产。鄱阳县赣剧团责任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由县财政垫付,该县还免除了剧团几十万元的债务。乐平市赣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每年获得财政支持增加了近100万元。

对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省里确定了15条扶持政策和措施,包括转企后院团开展演出、文艺创作、排练场地、演出场所、演出设备、人才培养、用工机制等方面,以及实施政府采购、提高场次补贴等。各地也参照省里的做法,抓紧出台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支持改制院团发展项目资金1亿多元。

通过改革,各地各部门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整合规模小、资源分散、连续亏损的“七刊一报”,今年预计销售收入1亿元,实现2倍增长。崇义县歌舞剧团引进民营资本,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组建崇义竹艺演出公司。南昌市广电网络公司与省广电网络公司合资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网络整合的突破和规模增长。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后,省里专门用4天时间就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主题举办了专题研修班,并组织专题研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上一篇:春学校电教工作现场会汇报材料下一篇:王府井的疼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