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2024-10-26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共11篇)

1.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一

人们常说,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说的与《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告诉弟子们的一样。

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总认为机会还很多,不许过早定夺。结果,到了麦地尽头时,他们每个人都两手空空。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英国青年和一位犹太青年同去找工作。路上,两人看见了一枚硬币仰躺在地上,英国青年毫不理睬,大步走开,而犹太青年低头捡起。不久,他们到了一家小公司,公司工资低,条件差。英国青年走了,犹太青年留了下来。四年后,两人再次相遇。犹太青年已成为一公司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找工作。当英国青年问犹太青年成功的秘诀时,犹太青年说“我只是捡起了那枚硬币,抓住了机会。”是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绿的时候;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但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像做作业,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人生的道路的确很长,但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路上的机会每个人均等,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才能大展宏图。相反,那些不懂得把握机会的人只能在他没有珍惜的机会面前抱怨自己不幸运,没有机会。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要抓住机会,在少年时勤奋学习,为将来打好基础,成为国家的栋梁。

记住,机会是把握和利用的,而不是浪费的!

2.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二

第一个弟子刚走几步,便摘了一个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第二个弟子一直是左顾右盼,东挑西拣。一直到了终点才发现,前面几个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结果这两个弟子都没能摘到最大、最美丽的麦穗。

聪明的小朋友,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苏格拉底的话是自相矛盾的。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每人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个。”

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才能确定的。但是他又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这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其实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苏格拉底的这种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3.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三

一、 从“此事”到“那事”

1. 概括复述,理清故事脉络。本文故事内容简洁明了,可以由学生自主阅读,查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概括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理清故事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大致内容。

2. 追本溯源,探究故事细节。理清故事脉络以后,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故事的细节。因为故事的细节之处,往往是“哲理”的生发之处,是“此事”与“此理”发生联系的地方。我们不妨问学生:“为什么最终弟子们会两手空空呢?”让学生重点阅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努力探究弟子们在麦地中的行为、想法与最后结果的关系。“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为什么对这些麦穗都不满意呢?是因为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是因为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但事实上,最大的一穗,可能在前面,也有可能就在身边,也有可能已经错过。而麦地的长度是有限的,所以机会也是有限的。弟子们不知不觉走完了麦地,也就用完了所有的机会。所以,弟子们错就错在一直在“挑挑拣拣”,没有及时把握机会。到此,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就呼之欲出了。

二、 从“此理”到“那理”

苏格拉底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这是为什么呢?课文第1自然段说,“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课文第3自然段又说,“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地里的麦穗不计其数,而弟子们在麦地里行走时,所遇到的麦穗其实是有限的。在这一垄行走,看到的只是这一垄的麦穗。在那一垄行走,看到的只是那一垄的麦穗。所以,弟子们未必能遇到“最大的那一穗”。

苏格拉底又说:“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为什么呢?课文第3自然段说,“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第4自然段说,“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显然,弟子们并非不用心,而是因为麦穗实在太多了,麦穗与麦穗之间的区别也并不是很大,所以弟子们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苏格拉底还说:“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说,用心挑挑拣拣的弟子们,最后却“两手空空”。与他们相比,只要你摘下了一穗,那么这一穗就是你所遇到的麦穗中最大的,是你所能辨别的麦穗中最大的。“有”跟“没有”比起来,总是“最大的”。更何况,这一穗已经经过你的挑选了呢?

苏格拉底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既然我们不一定遇到最好的,也无法准确辨别,那么不妨把握好自己能够把握的,这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三、 从“此文”到“那文”

学一篇课文,如果就停留在仅仅读懂这一篇课文的文字,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学一篇课文的同时,要努力走向“这一类”课文,这也就是从“此文”到“那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本文的方法,迁移到《山谷中的谜底》等其他借事说理类课文的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本课的写法,尝试着写一写借事说理的习作;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集中阅读“小故事大道理”这一类的文本,然后说这一类文本的特点。

4.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四

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读着读着,我联想到我的表哥。

我表哥读完大学,考取了本科生。他那时二十多岁,正是志高气昂的时候,他预备以他冷窗苦读十多年学来的东西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他积极地找工作、口试、他以为他是一个工程师,这门技巧可是很多人没有的,建筑公司抢着要呢!他总嫌人家待遇差,一连找了两年工作,口试了几十家公司,姨妈经常劝他说,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就算了,从低层开始,后来表哥终于开窍接受意见了,四年后的今天,他的年薪已是六位之数。

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象造作业,造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

5.读《世界上最大的房间》有感 篇五

在这个春天的最好的时节里,一只叫做默默的小蚂蚁心底里 地冒出来了个伟大的念头:它想去看看香樟树顶上的天空。于是,他踏上了旅程,开始寻找世界上最大的房间。

在这次旅途中,默默发现蜗牛和狗的房间不算世界上最大,但他们是最快乐的,勤劳的蜗牛住在小小的家里,他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收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欢笑与惊喜,而曾经作为明星的狗住在破旧的房子里,他每天都在记忆里来来回回地奔跑,让曾经的辉煌温暖自己的心坎;尽管在别人眼里他们的房间毫不起眼,但他们都在小房间里寻找着欢乐,在欢乐中充实着自己。同时也让旅途中小蚂蚁充满信心、坚定地踏上了寻找梦想的旅程。

可默默的梦想并未实现,世界上最大的房间到底在哪儿呢?

这次旅途中最令小蚂蚁困惑的就是那个嵌满宝石的大房间,那一刻,小蚂蚁几乎以为找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房间,他以为住在这间房子里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可房间的主人DD一个胖胖的中年人却成天唉声叹气地和一些小小的细节纠缠不清,无时不刻地抱怨着,尽管这个房间比蜗牛、狗的房间大不知道多少倍,可房间的主人一点儿也不幸福,大房间像一座华丽的监牢将房间主人的心关在里面,把室外的新鲜空气隔开,只有走出了房间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旅途的终点是一朵蓝色的充满智慧的小花,小花一直坚信:她一直住在世界上最大的房间里,天空为屋顶,星星为灯盏,四季是壁画…….

走完最后一站,旅途也就告一段落,小蚂蚁静下心来给毛毛虫写信,尽管毛毛虫已变成了蝴蝶,但她依然能够收到默默的信,因为他们就住在一个房间里。

6.《最大的麦穗》读书笔记 篇六

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象做作业,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 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路上的机会每个人均等,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才能大展鸿图。相反,那些不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只能在他没有珍惜的机会面前抱怨自己不幸运,没有机会。

易中天——“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简单生活才能幸福生活,人要自足常乐, 宽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忧人。要定期的对记忆进行一次 删除,把不愉快的人事从记忆中摈弃,人生苦短,财富地位都是附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简简单单的生活就是快快乐乐的生活。

7.《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篇七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

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8.《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篇八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本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我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并体会说说感想。这一环节我认为设计的很好,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同学们感悟到了很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了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正是在他们犹豫之时,失去了许多机会。“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到弟子们的不满足,很随便的放弃,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二、融入角色深理解

文中写道:“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再为他们惋惜。”教学时我让学生当小麦,想想当时会对弟子们说些什么。这些“麦穗”纷纷动脑,七嘴八舌说开了,都在劝诫弟子们不该错失良机,不该犹豫不决,痛惜、遗憾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们当弟子,“假如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按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经过对课文的理解,都懂得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的重要。

三、联系实际谈感悟

对于文中最后一段揭示的道理,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仅仅靠死记硬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结合身边的实际事例,来谈感悟,加深理解。同学们能联想到身边大学生找工作不停跳槽,却一事无成;身边的同学做事没有稳扎稳打,结果错失良机……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了做事不能好高骛远,追求远大理想应脚踏实地,拥有当下,才拥有未来。

四、搜集资料重积累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学了这课,我们为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于是我借机让学生查资料,更好的了解苏格拉底。并让他们搜集积累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积累。

9.《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

1、走进麦地,一边看,一边选择最大的麦穗。注意:看到你认为最大的麦穗,就马上站起来示意。看谁选得最大!

2、揭题、质疑。

二、读通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大声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

三、品读对话

你从故事中,找寻到哪些答案?准备一下,通过朗读表达自己读懂了什么。

边读边品:

1、描写弟子们行动与心理的句子。

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3、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束麦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束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苏格拉底认为该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

4、听了苏格拉底的话,弟子们悟出了怎样的一番道理呢?同学们又悟出了怎样的一番道理呢?写下来。交流、评议。

5、多元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我们是应该追求最大的麦穗,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0.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十

目 录

1.背景分析…………………………………………………………… 1

2.教学目标…………………………………………………………… 2

3.教学准备…………………………………………………………… 2

4.教学过程……………………………………………………………2

5.板书设计……………………………………………………………6

6.参考文献……………………………………………………………6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姚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教系 06501班 0601015639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切不可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分析

対“最大的麦穗”三个层次的理解,即:整个麦田中客观存在着一株最大的麦穗→摘在手中,后来扔掉的一株最大的麦穗→明白“抓住眼前的机遇”的道理,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课文所写的摘麦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

(三)条件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本篇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联系上下文相关细读品味,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苏格拉底和弟子言行的语句层层深入,读悟结合,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四)小结

为了突破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程式化问题,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让学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生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苏格拉底的教学艺术,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小学生领悟“抓住机遇”这样的道理,是颇有难度,不能用过多的分析讲解。为了能让小学生更好地体悟出道理,首先多种方式的引导学生朗读,赋予“读”真正的内涵,与思想结合,读得有深度,读得有味道,读中汲取“营养”,领悟道理;其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感悟道理,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更贴近学生生活;然后是通过欣赏“名人名言”,学生“创作名言”,促进道理“内化”。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去创作,能让每位学生有收获,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表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感悟的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 力。

3.情感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教学重点:读懂文章围绕“拣麦穗”所讲的故事,了解弟子们如何拣麦穗及 弟子们明白的道理。并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

5.教学难点: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里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 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二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24课《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一起将课题读两遍。

【设计意图: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细读课文,抓住主线。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用笔将苏格拉底说的话划下来。

2.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并能抓住主线——苏格拉底的三段话。】

(三)品读交流,体验哲理。

过渡: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品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谁想读第一句话。

2.指导朗读,评价朗读。

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品读第二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你们已经到头了。”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弟子们问你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把握住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5.有了刚才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弟子们摘麦穗的情景,让我们将弟子们的表现朗读出来。(指名读)

6.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比作——(人生)麦穗比作——(机会)

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在人们的头脑里,心里,是相对而言的)

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7.齐读这一段话。

【设计意图:教学中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的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上不出语文阅读课的味道,因此让学生反复品读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去领悟其中的哲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读,自主理解能力。】

(四)循循善诱,领悟寓意。

过渡:同学们,你们读懂了这段话,那苏格拉底的弟子有没有明白呢?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那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吧。

2.师引说:他的弟子也明白了人生好比――麦地,机会好比――麦穗。

3.人的一生有很多机会,每个人都在寻找机会,对待机会也有不同的态度,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4.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麦穗”与前面的麦穗有何不同?为什么?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5.师引说:有的人见到颗料饱满的“麦穗”,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就是说——有的人碰见机会就紧紧地抓住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东张西望的人”好比前面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他们一心追求――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你们以前有没有和这些弟子们一样的情况呢?想一下。生举手自由发言。

6.如果让你们送句话给文中的弟子们或自己,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合适?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板书: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7.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8.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9.齐读最后一句话。

10.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1.同学们这是你们现在十二、三岁对这段话的理解,当你们二十二、三岁,三十二、三岁,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会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把这段话记下来,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好吗?

【设计意图:最后一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的体会会浮于表面。通过教者的点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理解,能使他们豁然开朗。】

(五)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

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出示:

(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3)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设计意图:出示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学习本课后,将自己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 上。

3.搜集把握机遇方面的名人名言,并把它摘抄在摘录本上。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运用积累,创新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由课内延伸到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课外,让课堂走入社会,拓展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主旨突出,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要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必须抓住眼前的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不会“错失良机”,虚度光阴,一事无成的人生哲理。】

六、参考文献

1.邹腊梅.苏格拉底的故事——配合第十二册课文《最大的麦穗》[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 2008.2.衡清婷.《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及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 2007.3. 邱建辉.《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课堂实录[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 2007.第 页

11.《最大的麦穗》教案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

1、走进麦地,一边看,一边选择最大的麦穗。注意:看到你认为最大的麦穗,就马上站起来示意。看谁选得最大!

2、揭题、质疑。

二、读通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大声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

三、品读对话

你从故事中,找寻到哪些答案?准备一下,通过朗读表达自己读懂了什么。

边读边品:

1、描写弟子们行动与心理的句子。

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3、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束麦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束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苏格拉底认为该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

4、听了苏格拉底的话,弟子们悟出了怎样的一番道理呢?同学们又悟出了怎样的一番道理呢?写下来。交流、评议。

5、多元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我们是应该追求最大的麦穗,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上一篇:大学生数控机床实习总结下一篇:恒大集团工程质量监察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