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友谊的故事

2024-06-16

名人的友谊的故事(共19篇)(共19篇)

1.名人的友谊的故事 篇一

周恩来和张学良的故事

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们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在西安事变后,他们才见过第一次面,不过他们却是一见如故。当得知张学良准备和一起回到南京时,周总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机场劝阻,不过当他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张学良被软禁后,周总理曾想尽办法营救,奈何没有成功。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有忘记张学良。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忘了两位张先生啊,他们都对国家做过贡献。

2.名人的友谊的故事 篇二

关键词:李白,杜甫,交往诗,君子之交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 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文学也空前的繁荣。唐代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比较宽松的创作氛围, 以及士人比前代更为宽阔的人生道路, 使唐代文人往往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句, 就突出表现了唐代文人那种具有充满自信的人生态度。即使在经历“安史之乱”前后, 社会矛盾尖锐、诗人穷愁潦倒的时候, 像杜甫那样的诗人, 仍然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 显于出唐代文人广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

一、李白、杜甫交往诗数量及大概情况介绍分析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 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的手笔, 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 朝野上下, 许为奇才, 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如苏颋说:“此子天才英丽, 下笔不休。”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引) 。李白天宝元年 (742年) , 奉召入京, 供奉翰林, 是其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 但不久就为朝中权贵所谗毁, 他在仕途上再次遭受打击, 天宝三载 (744年) 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 沿黄河东下。这一年, 李白43岁, 杜甫33岁。杜甫由于25岁未考取功名, 游齐赵后返回洛阳, 呆了两年多, 感觉心情不畅, 离开东都洛阳到了陈留祖母处。他们碰巧在梁园相遇, 他们同游梁、宋一带, 此时又遇见高适, 三人酣饮纵游, 纵酒射猎, 寻访古迹, 慷慨怀古。第二年李白杜甫再次重逢同游齐鲁, 寻仙访道, 深秋在鲁郡 (山东兖州) 分别, 杜甫西去长安, 李白再游江东, 此后再未见面。

李白杜甫交往诗的数量不多, 现在仅存的李白写杜甫的只有4首, 分别为《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后两首是否为李白所作, 尚有颇多争议, 在此姑且认为是李白所作。而杜甫的诗作中涉及李白的却相对多一些, 共有15首, 分别为《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饮中八仙歌》《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 另外杜甫晚年所作自传诗《遣怀》《昔游》也有提到与李白的交往。

二、通过交往诗的内容, 探讨二人的友谊

(一) 两人交游时期之诗

《赠李白》诗中明显透露出对于初识李白的雀跃之心, 认为和李白交游可能使自己寻得解脱现世烦忧的解药。两人初识之时, 李白已是名满天下, 供奉翰林的名士了。对于33岁的杜甫而言, 李白的才气和经历, 是自己非常向往和羡慕的, 也因此释放出最大的诚意, 与其交游。从诗中不难看出, 杜甫在初识李白之时, 其期待和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另一首《赠李白》两人当时士之不遇的情形是相同的, 李白藉酒浇愁, 用放浪形骸的行径以掩藏内心哀伤, 杜甫完全能够感同身受, 因为杜甫也深有同感。诗中豪气冲天的同时夹杂着哀伤, 有强烈怀才不遇的无可奈何。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首句赞扬李白的文才, 接着两句说明了两人交情。杜甫将李白当成兄弟一般敬爱, 眠时同被、携手同游, 其亲近的程度必是十分知己的友谊才可能做到的, 由此也可知李白对于杜甫也是非常认同的, 否则不可能与之“共被”。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好友离别, 仿佛转蓬随风飞舞, 各自飘零远逝, 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 言有尽而意无穷, 那么, 就倾尽手中杯, 以酒抒怀, 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 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 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戏赠杜甫》 (存疑) 幽默诙谐, 甚至滑稽梯突, 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 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 谑而不虐, 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李白作诗比较洒脱, 信口拈来即是诗, 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 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 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 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 新颖别致, 给人以亲切之感。

(二) 别后互忆之作

李杜两人于天宝三年夏秋在梁园相会, 之后李、杜两人短暂分别, 直至天宝四年春天两人再度于鲁郡会合, 之后又一同偕手同游齐、鲁, 直至春天两人在鲁郡分别, 两人交游不到一年的时间, 而杜甫一直到老年还怀念当时一同出游的情景, 追忆与李白的友谊, 可见对于杜甫而言, 这段时间在其生命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人分手之后, 从此各奔东西, 直至生命终了再也没有见面。杜甫在两人分别后, 常思及李白, 都完全反映在其诗歌当中, 情感真挚, 有不少流传千古的佳作。

1. 杜甫诗中提及李白者

《饮中八仙歌》提及当时有名的八位酒客, 可以说是群仙的肖像图, 其中包括李白, 重点也是李白, 足见对李白的偏爱。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孔巢父和李白同为竹溪六逸, 三人必定是彼此互相熟识的, 因此见此思及彼是可能的。由赠巢父的诗中提到李白, 可见杜甫脑海中一直未曾忘怀李白, 甚至是深深的思念着两人的交谊。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本为赠宴之作, 表面上此诗是夸奖薛华的七言诗功力可上比李白, 实际上可知李白在杜甫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 尤其说其七言之作是可以远超六朝诗人的五言之作的。形容李白才气甚至可比拟鲍照, 此处指的是李白长句的功力, 因为鲍照有《拟行路难》七言乐府, 因此认为李白可以超越谢眺, 是指七言长句而言。李白曾言“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眺在李白的心目中具有很独特的地位, 因此杜甫说李白有超越谢眺之处, 是指其长句而言, 也透露出杜甫对于李白在七言古诗上的肯定。

2. 以怀李白为旨之诗

《冬日有怀李白》士之不遇的心情, 李杜两人是相同的, 也因此身为同样遭遇的杜甫, 对于李白也就更多了一份相知相惜的感情了。由此可知杜甫对于李白应是相知甚深而多所感慨的。

《春日忆李白》赞扬李白诗作清新之处有如庾信, 俊逸之处则似鲍照。庾信和鲍照无疑是李白十分欣赏的诗人, 杜甫身为李白的好友必定知道这一点, 而由此二人来比拟李白的诗作, 无异是对李白的一大肯定。两人彼此追忆、挂念对方, 可是却不知何时能再在一起饮酒话文章。情意无限但又满含人事的无常无奈之感。

《梦李白二首》杜甫此诗作于干元二年 (759) 秋天, 当时李白因永王璘事件长放夜郎, 至巫山被赦还江陵。杜甫得知李白被流放的消息, 心中十分挂念, 甚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时年李白已经五十八岁了, 杜甫也四十七岁了, 距离分手已有十四年之久, 而杜甫对于李白的关心并未因时间留逝而变淡, 而这必定是真正情谊深厚的好朋友才有可能做到的。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为五言排律, 诗共分成四段。此诗清楚说明了李白的一生, 甚为详尽, 颇有以诗作传之意, 以及由此的产生的相惜情感。

《不见》杜甫正居于其写作的颠峰时期, 本诗艺术表现甚高。从本诗内容中可看出杜甫对李白真挚的情谊。因为很久没见到李白了, 因此想念他。此诗余韵无穷, 友情之深切, 不言自喻。杜甫对这段友谊的珍惜和重视, 是情感诚挚的表现。

(三) 悼李白之作

《遣怀》相忆自己曾与李白、高适等人同游的往事, 互相把酒言欢。杜甫在晚年之时, 追忆起这段游历, 仍觉无限乐趣。彼此情谊必定是深厚的知己, 才能历经时空的变化后, 往日的情景仍是如此清晰。而其时李白已卒, 杜甫的追忆想必是更是无限感伤吧!因此情此景也只能追忆了。

《昔游》这一篇作于766年, 是专忆与高适、李白同游宋、齐之事, 可以看作是《壮游》的补充, 和《昔游》也是姊妹篇, 算是杜甫的回忆自传诗作。此处再次说明当时的交游, 与上一首有互相呼应之感。

可见杜甫对这段往事的念念不忘, 在晚上时分与李白、高适登上单父台。当时的杜甫必定是年轻充满抱负的。当时的景致是如此的空旷壮观, 如同自己的心志充满, 那段日子是十分美好而无憾的。

三、总结李白、杜甫的关系以及友谊

李白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独特个性魅力, 透着非凡的自负和自信, 狂傲的独立人格, 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当时乃至后来, 都曾经吸引过无数的士人, 自然也吸引了小他11岁的杜甫, 从一点上说, 杜甫是李白的崇拜者, 也就是李白的粉丝。

他们有幸同游梁宋齐鲁之后, 由于朝夕相处, 一起登台怀古, 一起喝酒吟诗, 一起寻道访仙, 情同手兄, 甚至喝醉了酒还同盖一床被子。这种亲密无间的相处, 使二人相互非常了解, 发现二人是同类中人, 都有报国之志, 怀有满腹经纶, 但同样都又怀才不遇, 内心颇为苦闷, 只得寄情与山水之间, 游历大川名山, 饮酒酬唱, 相互作诗赠答, 赞颂友谊, 成为知己。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计算下来不超过一年, 但时间的长短并不代表着友谊的深浅。在分别的十多年里, 杜甫多次在诗作里提及两人感情, 十分怀念同游的情景, 关心李白的近况, 言辞之中充满着关心。李白也有应答之作, 只是留下来仅一首而已。

李白长流夜郎以及以后, 杜甫对于李白的感情是有明显的转变, 由怀念仰慕渐渐变为哀怜惋惜。这是因为杜甫后半生历经战乱, 四处漂泊, 生活艰难, 所以, 他就特别担心李白, 因为他深知李白的性格, 所以, 从骨子里面还是替他担忧, 就像一个兄长关心弟弟一样, 尽管李白比他大11岁。由于思念过甚, 还多次梦见, 可见思念之深厚、感情之真切。

所以, 李白和杜甫, 是知己, 是朋友, 是古代名士之间的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牵涉什么物质利益, 纯粹是友谊。近年来说什么李白不待见杜甫, 说什么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等论调, 都过于片面和武断。

在中晚唐诗人的眼中, 李白、杜甫有着极高的地位, 韩愈和李商隐都对李白都推崇不已。宋代以后, 杜甫地位极高, 然论诗者, 皆并称李、杜。

参考文献

[1]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4.

[2]张忠纲.《杜甫诗选 (插图版) 》.中华书局出版, 2009.8.

3.名人母亲鲜为名的故事 篇三

德国大作家歌德所拥有的敏感和想象力,得归功于她的母亲——温柔而快乐的卡特琳娜·伊丽莎白。作为长子兼独子(他的兄弟都夭折了),他深得这位年轻妇人的宠爱。由于自小身体虚弱,他需要悉心的照料,这就避开了父亲的严厉管教。

母子两人分享着难以言说的温情时刻。竖起耳朵倾听母亲讲述骑士故事时的狂喜,手牵手体验戏剧的激动,自然无邪的快乐……这就是他的甜蜜的童年时光。

当他的青春期来临时,另一种形式的同谋关系又将母子连为一体。19岁时,这个年轻小伙子生了病。他不得不中断法律学业,回到故乡疗养身体。与过去蜷缩在母亲的裙下,和她一起虚构着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一样,在其处于这一有着重大问题并发生着种种变化的年龄段,他也呆在了母亲的身边。当时,卡特琳娜·伊丽莎白引导他的人生路程,走向虔诚派修会(虔诚派修会17世纪末植根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虔诚主义作为对路德宗教义的反动,鼓吹受苦在皈依过程中的必要性。处于康复中的歌德,在母亲的陪伴下,在这个甜美的神秘主义的圈子内做了一次小小的浏览。

身体康复了,他不能再滞留家中。他离开时,自身已发生了转变。可以确定的是,个体高于群体,情感高于理性,个人经验高于被灌输的真理,自我实现成就于苦难之中——他后来的浪漫主义的全部资源即在于此。

母亲的形象很快出现在了那部几乎给他带来世界性声誉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深受那不可能成功的爱情的折磨,在自杀中找到了自我了结——自我救赎之道。

母亲对儿子的作品非常满意。从儿子发出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刻起,她就从未怀疑他将是个天才。

几十年后,在《浮士德》第二部,亦即哥德去世那年所完成的最后的作品里,卡特琳娜·伊丽莎白的形象再次闪现。当听到梅非斯特吐出“母亲”这个词时,浮士德情绪激动道:“这到底是个什么字眼?听了叫我心惊!”

阿加莎的写作渊源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有个英国小姑娘卡拉如饥似渴地阅读狄更斯的作品。她试图使自己忘却沉重的忧愁:她的父母将她的两个兄弟留在身边照看,却将她托付给了她的姨妈。她为自己是个女孩而懊恼不已,这位以阅读小说度过了童年生活的英国小姐后来开始写作。就像在她之前的勃朗特姊妹等许多人一样,她在一些诗作和小说上署上了卡丽斯·米勒(Callis Miller)的名字。当她最小的孩子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出生时,卡拉已36岁了。日后,她的女儿对这些作品也无比敬佩,并满怀敬意地将其保存。

但卡拉在女儿小时候却有一个奇怪的决定:8岁之前不让她阅读,以免损害视力。但卡拉完全失败了。对于读书,小女孩才5岁就能应付自如,这正像母亲一样。她一头扎进家中多得所有房间的书橱都装不下的那些书中。她的超常的洞察力也来自于母亲。从这一切到写作,抬腿一步便可跨越,尽管会有不少拼写上的错误。家中积累的数千件物品——从集市小商品到珍贵物品,从珍稀到拙劣——给了阿加莎灵感,她很早就开始虚构故事。

母亲,这位天生说故事的好手,给予她鼓励;姐姐玛吉也为她鼓掌喝彩。事实上,她从事写作职业也还得归功于姐姐:正是因为玛吉跟她打赌,她才写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说。

阿加莎的父亲去世时,她还不到11岁。温柔而默契的母女俩,更增添了相依为命的情感。她们毫无抱怨地面对不稳定的财政状况。但是她们还得应付突如其来的变故——卡拉的身体出了毛病。阿加莎带着母亲去埃及疗养。卡拉同意她谋一份文学方面的职业,并将其托付给大作家埃登·菲尔波茨。

之后阿加莎与一位飞行员结婚。阿加莎·米勒就此成了阿加莎·克里斯蒂。1930年,阿加莎因小说《罗杰·阿克罗伊德谋杀案》而名扬文坛。

把卓别林推上舞台

查理·卓别林的父母都是歌舞艺术家。他的父亲是男中音。小查理父母很早就分

开了,他可能跟父亲学过踢踏舞,后来其父因酒精中毒去世。他的母亲汉娜·希尔,艺名莉丽·哈维,是一家声名赫赫的轻歌剧团的舞蹈和歌唱演员。莉丽收入颇丰,小查理在母亲和西德尼(母亲前次婚姻所生子,日后他始终亲近的兄长)身边,度过了一段美满的时光,直到有一天厄运降临。

那年他5岁。这件大事发生在伦敦一家极为简朴的剧院中,他的母亲脸色苍白,刚刚离开舞台。她是在一阵阵倒彩声中离开的,她那先前已经变糟的嗓音彻底倒了,曼妙的歌声不再,如今只有如蛙鸣般的聒噪。众人吹起口哨,嘲笑声此起彼伏,经理暴跳如雷。当时一种直觉促使莉丽拉着儿子的手,把他推到了舞台角灯光之下。查理走向目瞪口呆的观众,他唱起歌,跳起舞来。他扮演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怪人,滑稽又冷酷……“我模仿了我母亲的破嗓音。”后来他说道。众人大笑,他获得了成功,硬币如下雨一般落在他的四周。他停了下来,捡起硬币,用手帕包起交给母亲。观众误以为他的这一举动是在搞笑,愈发捧腹。这是查理的第一次演出,同时也是莉丽最后一次在剧院舞台上露面。

随后的日子是一段漫长而可怕的通向苦海的下坡路:先是租住廉价的带家具的套间,随后蜗居肮脏不堪的楼顶屋,从拮据到赤贫。莉丽卖掉了她那些漂亮的戏装,在缝纫机上拼命工作以赚取几个小钱。她去过救济贫民的施食站,进过贫民收容所。孩子们被收容进贫儿院,随后又被送到一家孤儿学校。可怜的莉丽先是被安顿在妇女收容院,随后又被关进了疯人院。

当她的病暂时得以治愈时,就设法找回她的儿子,一家人重又团聚。但有时候,当他们“演戏”,在唯一的布景——一个破烂的炉灶和一张铁床前互接台词的时候,他们几乎是幸福的。“她是我所见过的最有表演天才的演员,”查理日后吐露真情,“通过观察她,我不仅学到了如何用我的手和面容来表达我的情感,而且学到了如何去研究人。”

查理后来在剧院里获得了一个小角色。随后他很快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乃至电影中的主角。不幸的母亲终于在去世前看到了她儿子的成功。

海明威的“童年记忆”

格蕾丝·海尔是厄内斯特·海明威的母亲。作为著名的歌唱家,她有副好嗓子,有准确的听力和好的相貌。然而当她嫁给克拉伦斯·埃得蒙德·海明威博士时,她放弃了舞台职业。她决定献身于歌唱的教学事业,献身于女权运动,献身于她的丈夫和孩子。但结果却是失败。教学工作给她带来的名声很有限。争取妇女参政的使命感让她经常处于激动之中。她蔑视最起码的家务活,从不下厨。她想给外人以他们是一对模范夫妇的假象,但事与愿违。海明威斩钉截铁地断言,他的父母“之间的共同点并不比狼和狗之间的共同点多些”。日后他指责他母亲迫使父亲走上自杀之路,当时他父亲因糟糕的财政状况和严重的健康问题抑郁不振,据说用一把南北战争时使用的老枪自杀。30年后,这位大作家也步了他的后尘。

格蕾丝和她儿子的关系也不美满。她在他面前就像个统治者,她把他当女孩来对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他和他姐姐穿一样的连衣裙。他不能原谅她矫揉造作地炫耀其家庭影集——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他像商品博览会上的娃娃一样穿着一条有粉红色镶边的短裙。同样她所散布的有关他童年的种种可笑的故事,也叫他怒不可遏。这个男孩由此烦躁恼怒。

4.珍视友谊的名人格言 篇四

2. 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为最重要的。——伊壁鸠鲁

3. 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哥尔斯

4. 友谊的最大努力并不是向一个朋友展示我们的缺陷,而是使他看到自己的缺陷。——拉罗什富科

5. 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宝贵的了。——希罗多德

6.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马克思

7. 顺利时结交朋友,逆境中考验朋友。——拉丁谚语

8. 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人光明与理性的思考。——培根

9. 开诚布公与否和友情的深浅,不应该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巴尔扎克

10. 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贝多芬

11.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

12. 无需做作和谎言的朋友中间,你才会感到愉快。——莫洛亚

13. 势力之交,古人羞之。——刘义庆

14. 友谊是天地问最可宝贵的东西,深挚的友谊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安慰。——邹韬奋

15. 在情谊方面,世界好像是一个小商贩,它只能把情谊零星地出售。——罗曼·罗兰

16. 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卡内基夫人

17.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鲍溶

18.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19.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培根

5.赞美友谊的名人名言 篇五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

友谊——是使青春丰富多彩的,清纯的生命的旋律,是无比美丽的青春赞歌。 ——(日)池田大作

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友谊长存。——(法)拉布吕耶尔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

友谊是宁神药,是 ;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

——吴 乔

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英)科尔顿

幸福的时候需要忠诚的友谊,患难的时刻尤其需要。——(古罗马)塞涅卡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英)培 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德)马克思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

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灭亡了。——伊索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英)培根

6.友谊珍贵的名人名言 篇六

2、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卡内基夫人

3、要想吸引朋友,须有种种品性。自私、小器、嫉忌,不喜欢成人之美,不乐闻人之誉的人,不能获得朋友。——马尔顿

4、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培根

5、友谊是个无垠的天地,它多么宽广啊。罗·布朗宁

6、找到朋友的唯一办法是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

7、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是财富。

8、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灭亡了。——伊索

9、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英莎士比亚

10、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林肯

11、人生最美丽的回忆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12、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13、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谚语

14、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培根

15、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已经无望之后再说闲话。——伊索

16、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奥斯特洛夫斯

17、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西塞图

18、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19、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罗曼·罗兰

2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21、在幸运时不与人同享的,在灾难中不会是忠实的友人。——伊索

22、朋友间的不和,就是敌人进攻的机会。——伊索

23、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

24、顺利时结交朋友,逆境中考验朋友。——拉丁谚语

25、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到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26、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27、好正道则正人至,好邪道则邪人至。——程颢

28、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得以宣泄、弛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身上的事情。——培根

29、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3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31、友谊也像花朵,好好地培养,可以开得心花怒放,可是一旦任性或者不幸从根本上破坏了友谊,这朵心上盛开的花,可以立刻萎颓凋谢。——大仲马

32、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查理士

33、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谚语

34、用狡计去害友人的人,自己将陷于危险埋伏之中。——伊索

35、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培根

36、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希腊)斯托贝

37、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我。——屠格涅夫

38、友谊是精神的融合,心灵的联姻,道德的纽结。——佩恩

39、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意义来论“孤独”说,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可说是来自禽兽而不是来自人类。——培根

40、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培根

41、我们的朋友比我们想象的少,却比我们认识的多。——霍夫曼斯塔尔

42、巨大的危险有这样的妙处,它能使陌生人中间的友爱显露出来。——法国

43、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薛之情公读书录·交友》

4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45、先人而后己。——《礼记》

46、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诺贝尔

47、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谚语

48、你不要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在你幸运时表示好感。只有那样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萨迪

49、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富兰克林

50、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51、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罗马)西塞罗

52、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需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有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古希腊)苏格拉底

53、患难识朋友。——列宁

54、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罗曼·罗兰

7.施蛰存和戴望舒:友谊的范本 篇七

作家施蛰存与诗人戴望舒是“最亲密的朋友” (施蛰存语) 。他们的友谊, 始于1922年。当时施蛰存入杭州之江大学, 因为文学爱好, 结识了宗文中学毕业班的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一干朋友。他们聚集一起, 组成文学社团“兰社”, 创办小旬刊《兰友》。因为家不在杭州, 施蛰存便寄居在戴望舒的家里。

之后, 他们一同来到上海, 考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在这所简陋的“弄堂大学”里, 他们除去获得丰富的学识, 还在课余拜访沈雁冰、田汉、俞平伯等老师, “这些课余生活, 对我与望舒影响很大, 也加深了我俩之间的友情。”

1925年秋, 为了吸收更多的文学营养, 他们又先后入震旦大学特别班攻读法文。他们后来的法文翻译基础, 就是在这时奠下的。1927年, 政局突变, 戴望舒便与朋友杜衡去松江施蛰存家暂住。在施家, 他们三人除去读书闲谈, 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翻译外国文学。后来施蛰存回忆说:“我家里有一间小厢楼, 从此成为我们三人的政治避难所, 同时也是我们的文学工场。”“文学工场”越开越兴旺——翻译、写作, 不亦乐乎, 居然把几位准备赴法留学的计划也冲击“流产”了。

在这里, 戴望舒遇上了使他一生未能释怀的爱情——遇上了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施蛰存的大妹施绛年。这段爱情以悲剧结束, 戴望舒只在其中收获了他的第一批优秀诗歌。但是, 这场悲剧却并未影响到施、戴的友谊。这应该与施蛰存的处事态度有关:“一个是我的大妹妹, 一个是我的亲密朋友, 闹得不可开交, 亦纯属他们自己私人之事, 我说什么好呢?当年此事发生时, 我就不管此事, 一切采取中立态度, 不参与也不发表意见, 更不从中劝说或劝阻。”

戴望舒去法国留学期间, 施蛰存在国内为他联系稿件发表, 将稿酬换成法郎寄去, 有时费用不足, 施蛰存也将自己的薪水寄去救急。两人间的友谊于此也可以看得清楚。抗战爆发后, 戴望舒去了香港, 施蛰存应云南大学之邀, 去昆明任教。施蛰存两次回上海探亲, 特别绕道香港, 在戴望舒家住一段时间。通过戴望舒, 施蛰存结交了一批在港的文化人。抗战胜利后, 戴望舒带着全家回到上海, 两位老友又汇在了一起。可生活刚安定不久, 戴望舒又遭到国民党的通缉。匆匆离沪前, 他将自己的一批书稿等, 交施蛰存保管。这, 成为施蛰存后来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香港期间, 戴望舒曾遭到日本人逮捕, 饱受折磨, 健康受到很大损坏, 加之家庭生活多遇挫折, 心境亦颇受影响。二次返港, 病况加重。1949年1月, 他与茅盾、胡乔木等离开香港, 经大连到北京, 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共和国成立之后, 他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法文翻译工作, 不幸于1950年2月为哮喘病夺去了生命。戴望舒逝世后多年, 施蛰存还常常去探望戴伯母 (望舒母亲) , 望舒的女儿咏素、咏絮也常常来看望施蛰存, 使这种亲谊得以延续。可是, 作为好友, 施蛰存总觉得对其有一份责任。“对亡友的职责, 只是为他经营身后事。一个文人的后事, 不是处理他的钱财, 而只是帮助整理遗作并为之谋求刊行。”

由于时代的大变迁, 为戴望舒的作品谋求整理刊行, 并不容易。1956年, 戴望舒的一部译作《洛尔迦诗钞》, 却经由施蛰存努力, 整理出版。洛尔迦是西班牙一位重要诗人。戴望舒1933年在西班牙旅行时, 对洛尔迦的影响有了认识。戴望舒后来曾对施蛰存说: (西班牙) 广场上, 小酒店里, 村市上, 到处都听得到美妙的歌曲, 问问他们的作者, 回答常常是洛尔迦。戴望舒当时选译了几首抒情谣曲, 附了简短介绍, 寄给施蛰存, 经施手发表在一家诗歌刊物上。这应该是读者通过中文第一次读到的洛尔迦诗歌。

戴望舒逝世后, 他后来费力翻译的《洛尔迦诗钞》成了未完成的工作。施蛰存“认为我有责任把这些译稿给他整理编辑出来。这不仅是我个人为亡友服务, 也因为洛尔迦的谣曲所具有的意义是我们今天诗歌工作者值得借鉴的。”施蛰存将戴望舒译成的洛尔迦诗32首, 参考英、法译本, 作了些编校工作,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位西班牙负有盛名的诗人, 施蛰存还从美国《群众与主流》杂志上, 翻译出一篇《洛尔迦活在人民的心里》长文, 作为附录收在《洛尔迦诗钞》 (作家出版社出版) 里。这是施蛰存为亡友完成的一桩心愿。之后数十年, 由于国内的情势, 戴望舒的作品再也无法出版发行。从戴望舒的创作看, 他的诗作并不多 (不超过一百首) 。由于创作较少, 当时发表后便收集成册, 所以遗失较少。可留在施蛰存手里的, 是戴望舒同样花费极大心力翻译出的多国诗作及散文作品。这些作品, 1949年后因为情况不明朗, 许多是并不能随便刊出的。1962年, 诗人徐迟与施蛰存见面时, 施蛰存曾将一本戴望舒记满译诗稿的硬皮抄本交给徐迟, 托他编一部戴望舒译诗集。这个本子里大多数是法国后期象征派作品, 大约徐迟也无力为其在此时谋求出版, 没有编成。1966年“文革”掀起, 这个本子与徐迟的书籍文稿, 一起损失掉了。

粉碎“四人帮”之后, 戴望舒的作品又可以发表了。1981年, 湖南人民出版社计划出一种译诗丛书。编辑知道施蛰存与戴望舒的关系, 便请施为戴望舒编一册译诗集。此后的两年时间, 他一方面整理手中所存戴望舒遗稿, 一方面四处搜集, 先前曾出版的几本薄薄的译诗集, 为集中保存, 也编在了一起。1983年, 《戴望舒译诗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我 (施蛰存) 所能收集到的戴望舒译诗, 已尽于此。”

可是, 与施蛰存保存的遗稿总量相比, 还有许多遗憾。1986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计划为几位浙江籍诗人各出一部全集, 他们也求到了施蛰存。为使亡友的文学成绩更全面展示, 施蛰存将戴望舒的全部诗作、全部译诗以及关于诗歌的杂文零札, 汇为一编《戴望舒诗全编》, 在1989年由该出版社推出。

亡友戴望舒的诗作及译诗基本出版了, 可施蛰存手上的另一部分存稿, 由于内容不够系统, 出版起来较为艰难。戴望舒从法国回国后, 没有适当工作, 当时, 胡适主持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即美国庚款委员会) 正约请各路名家翻译世界各国文学名著。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就派给了戴望舒。翻译这部世界名著, 是戴望舒乐意做的。在翻译中, 他参照多种版本, 每一章都附有大量注释, 对读者和研究者都颇有帮助。这些稿子, 每月按时寄去北京。可惜由于抗日战争, 戴望舒这部已完成的译本, 终于完全下落不明。 (胡适的亲笔约稿信, 当时也和残稿在一起。“文革”时不敢保存, 由施蛰存销毁了。) 施蛰存手里保存了一部分残稿, 是戴望舒当时留下的复写存底本。由于不全, 无法推荐出版, 可对于戴望舒数年的努力, 施蛰存不忍其完全湮灭, 他乘《香港文学》来约稿之际, 抄出残稿中较完整的该书第四章全文及注释, 发表出来, “以留鸿爪”。

除去出版亡友的稿子, 施蛰存还对戴望舒的文学成绩, 认真进行评价和介绍。对于戴望舒的成绩, 施蛰存是高度评价的。戴望舒到法国期间, 施蛰存在给他的信中曾说:“有一个小刊物说你以《现代》为大本营, 提倡象征诗, 以致目下的新诗都是摹仿你的。我想你不该自弃, 徐志摩而后, 你是有希望成为中国大诗人的。”进入21世纪, 年逾九旬的施蛰存在与来访者交谈时, 对戴望舒的成绩作了这样的评价:“望舒成名于30年代初, 他的诗在当时都是创新的, 是从新月派和《女神》派中走出来的, 同时又吸收了法国后期象征表现手法及风格……总体说来, 望舒一生的诗作, 中间一段所作最好, 相当纯粹, 艺术境界颇高。而早期的作品有古典的痕迹, 后来为了要加入某种新的意识形态, 诗也就不一样了。”

在另一篇文章里, 施蛰存对戴望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 作了这样的估价:“戴望舒在新月诗风疲敝之际, 李金发诗才枯涩之余, 从法国初期象征诗人那里得来了很大的影响, 写出了他的新鲜的自由诗, 在他个人是相当的成功, 在中国诗坛是造成了一种新的风格。”读到这些评价, 笔者以为, 这是施蛰存对亡友戴望舒最正确而恰当的态度。

8.名人选婿的故事 等 篇八

文关邑

曹操重才

曹操有个女儿,长得聪明伶俐。许多官员都为儿子说亲。曹操不选殷富之家,不选奶油小生,却选中了"独眼龙"丁异。众人大惑不解。曹操说:"比丁异长得俊的青年多的是,但像丁异这样有才能的后生却很难找到。"

袁枚爱贫

清诗人袁枚的小女儿,天资聪慧,不少名门望族纷纷前来求亲,他均未允,却将女儿嫁给了苏城一个清贫的百姓之子。女儿出嫁时,他除了送她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外,还特赋嫁女词相赠:"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

林则徐重德

有一年除夕,林则徐的部下都回家过年去了,只见一间屋里有人还在伏案疾书,原来是青年书记员沈葆桢在抄写公文。林则徐将一篇万言奏章给他抄写,沈秉烛夜书,直至三更。谁知林则徐看了又说:"这字太草,必须重抄。"沈二话没说,又抄了一遍。抄完已是次日上午。林则徐见他毫无怨言,为人诚实,选他做了女婿。后来这位女婿果然不凡,做了江西巡抚、两江总督。

郗鉴重朴实

晋朝太尉郗鉴喜欢朴实的人。他派门生到丞相王导家求女婿,王导家的后生们一个个打扮整齐,恭候挑选,唯有一个叫王羲之的后生斜躺在东床上,一身旧打扮,纹丝不动。门生回报太尉,太尉说:"我就选东床的那个后生做女婿。"后来王羲之成了有名的"书圣","东床"也成了女婿的雅称。

米芾重"洁"

宋代书法家米芾最好干净,人称他有"洁癖"。他选女婿也讲究清洁。他见到有一个求婚者,名叫段拂,字去尘,忙拍手道:"又扫地,又去尘,真是我天生的女婿。"于是便把女儿嫁给了他。段拂勤奋上进,仕途发达,后来官至宰相。

苏轼巧治无赖

有一次,苏轼熬了一罐兔子汤,好友佛印刚好赶上,津津有味地喝了一碗。佛印走后,一个无赖跑来说:"我是你朋友佛印的朋友,也来一碗!"苏轼往汤里加了一瓢水,那人喝着觉得不对劲,瞪大了眼睛。苏轼说:"这是兔子汤的汤。"不料此人走后,又进来一个无赖,说:"我是你佛印的朋友的朋友,也该分享。"苏轼往所剩无几的汤里再加一瓢水,那人喝了后更觉无味。苏轼解释说:"这是兔子汤的汤的汤。"(郑桂初)

9.有关友谊宽容的名人名言 篇九

2) 要成好人,须得好友。── 沃尔夫

3) 患难见真情。── 伊索

4) 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不及一个好朋友。── 伏尔泰

5) 朋友一直都是我们的另一半。── 西塞罗

6) 要结识朋友,自己得先是个朋友。── 哈伯德

7) 朋友丰富人生。── 林肯

8) 友情的语言,不是文字,而是意义。── 梭罗

9)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10)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 何逊

1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12) 把痛苦告诉给你的知心朋友,痛苦就会减掉一半;把快乐与你的朋友分享,快乐就会一分为二。友谊的作用就是这么神奇!── 培根

13)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往,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萧伯纳

14) 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10.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摘抄 篇十

2. 性情爽朗的人,身边总是有三个朋友。——哈萨克族

3.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三国志·刘巴传

4. 一个人的朋友就是他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爱默生

5.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我。——屠格涅夫

6.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况

7. 友谊是个无垠的天地,它多么宽广啊。——罗·布朗宁

8. 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富兰克林

9. 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查理士

10. 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是财富。——佚名

11.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谚语

12. 友之间感情真诚,敌人就会无隙可乘。——萨迪

13. 像爱情始于爱情一样,友谊始于友谊。——佚名

14. 妥协对任何友谊都不是坚固的基础。——泰戈尔

15. 顺利时结交朋友,逆境中考验朋友。——拉丁谚语

16. 我们彼此间的友谊将协力维护我们的美誉。——贝纳文特

17. 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可以精诚相待的人。——弗·克兰

18.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生命。——罗曼·罗兰

19. 忠诚是爱情的桥梁,欺诈是友谊的敌人。——(苗族)谚语

20.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命。——罗曼·罗兰

21.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

22. 连一个高尚朋友都没有的人,是不值得活着的。——德漠克里特

23. 信任一位虚伪的朋友,增加一个敌对的证人。——西班牙谚语

24. 友谊活跃和青春的歌声会减轻我们的痛苦。——空茨凯维支

25. 要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爱默生

26. 朋友——真正的朋友——之间毫无保留,财产共有。——欧里庇得

27. 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林肯

28. 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罗阿。

29. 许诺固然可以获得友谊,但培养和保持友谊的还是行动。——费尔瑟姆

11.名人的友谊的故事 篇十一

接着老师问大家:“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达尔文举手说:“它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达到目的,必须考虑周密,不留破绽。”

“不!”老师皱了皱眉说,“这则寓言是说坏人常常会以伪善的面目出现,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加警惕。”

“就因为猫要吃小鸟吗?照常理,小鸟和猫比是弱者,应该替小鸟说话。可我却认为,小猫在挨饿,它也有生存的权利,它也得吃东西。”

老师一听生气了,大声说:“你怎么在替坏蛋说话?简直是非不分!”

小达尔文分辩道:“老师,凭什么说小猫是坏蛋?就因为它想吃饱肚子吗?那小鸟吃虫子,是不是坏蛋?老虎要吃小猫,小猫是弱者,这时小猫又成了什么呢?我们人类捕杀动物不择手段,连为我们劳动的牛马也不放过,我们人类算不算坏蛋?其实动物间吃与被吃,都是为了生存,根本谈不上什么好坏之分。”

老师听他这么一说,也就不生气了。

12.名人的友谊的故事 篇十二

1995年,电影《情书》上映,这部以清新唯美著称的影片几乎囊括了岩井俊二的所有专长,很快便在日本国内引起轰动,随后被东南亚以及欧美多国引入,并被认为是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第二次高潮的先导。

《情书》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称得上是十分出色的作品,影片以漫天的大雪作为开场,白茫茫一片寂静中,接下来是主人公渡边博子的长镜头,孤单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视线里,再辅以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将一切渲染得淋漓尽致。

小说作品开篇便有条不紊地叙述着这个离奇的故事,一封信,架起了博子与女阿树沟通的桥梁。略带忧伤的文字, 曲折婉转的故事,这种极具情绪煽动功效的作品往往倾注了作者的至深感情,给读者温馨之感。

同样具备这种情绪渲染作用的还有1998年的电影《四月物语》,和渡边博子相比,卯月的故事虽然略显单薄,但是在这部影片里,岩井俊二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清新却又脱俗的视听体验,是一种不依托故事情节的完全生活化的平凡淡淡感动。影片以缓慢的节奏演绎着17岁少女榆野卯月埋藏心底的情愫,配以漫天飞舞的四月樱花,再加之岩井俊二亲手创作并演奏的背景音乐,营造了唯美的意境和氛围。

以爱情为主题元素的作品中,岩井俊二凭借深厚的感情色彩引起观众读者的广泛共鸣,以情绪的共通性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寻梦旅人:踏出重围,去做飞翔的乌鸦

1996年电影《燕尾蝶》公映,和之前获得成功的作品《情书》不同的是,《燕尾蝶》一改唯美爱情的套路,转而探讨社会问题,通过梦想的迅速实现与迅速幻灭的方式让人自然而然的进行反思,揭示了金钱社会下人们内心深处的躁动, 即在漫长的疯狂追求中,忘记了自己究竟追逐的是什么,直到偏离了轨道,重回最初的状态时,才能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同样的生存境遇让元盗们紧紧联系了在一起,他们绝不吝惜友情,是真正把命运捆绑在了一起的朋友,梦醒,梦碎, 依然在一起,甚至是最终的幻灭、最后的一无所有,他们仍然一起去反思。我想,作者的意图在于表现出扭曲的社会与价值观下依然纯真的友谊。

1996年对岩井俊二来说是不俗的一年,在《燕尾蝶》 之前的电影《梦旅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精神病院, 可可、卷毛还有小悟,可以说他们是活在自己的梦境里的匆匆旅人,也可以说他们是急于走出世俗编织的无边梦境的勇士,他们结伴走出牢笼的束缚,在纯粹的梦幻中即使丧失了生命也不以为然,既然生命不可以永恒,还不如尽情释放, 逃避抹杀一切的不和谐,一起踏上寻梦的旅程。

如果说《燕尾蝶》和《梦旅人》的话题略显沉重,那么2004年的《花与爱丽丝》则是以轻松畅快的氛围,表述了友情的可贵。题材上并无新意的电影,而岩井俊二利用滑稽, 甚至是荒诞的手法将情节推入了无法预测的境地。

以友情作为外壳的电影或是小说,纯粹友情也好,社会问题也罢,岩井俊二都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追求, 用这种类比的方法展现他所要表达的命题。

三、残酷青春:蓝色以太,我最后的净土

毫无疑问,《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残酷青春的代表。

在技术方面,《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画面感极强,继续延续了唯美与清新的原则;配乐方面也发挥到了极致,岩井俊二将早年担任MTV导演的工作经验恰到好处的引入到电影制作中;在形式上,岩井俊二创造出以网络论坛为依托的形式,这一点在小说中尤为突出,改编成电影以后,虽形式受限,但仍然突出了网络社交这种独特的形式;在内容方面, 也就是此处重点要讨论的问题,关于残酷青春。

2000年4月,岩井俊二开始写作《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三个月后,这部以网络论坛的人群交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问世,不久,岩井俊二又将其改编成电影,在2001年上映, 很快便打破《情书》记录。

影片讲述了一个性格孤僻内向的少年莲见雄一,如何怯懦隐忍,内心压抑,最终走向犯罪的过程,莉莉周作为雄一唯一的精神寄托显得那么苍白又遥远,然而任何人都无法小视这种青春的寄托,在少年的眼里莉莉周就是这样的存在, 一种割舍不掉的归宿。影片呈现的另一个角色星野修介,是故事发展的动力源泉,一切矛盾因他而生,虽然他做尽恶事, 但是我们要想到,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这样一个好学生沦落到无恶不作的境地?

在中国有两部电影也探讨了相似的命题,一部是台湾杨德昌先生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另一部是大陆导演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这三部电影的共同主题就是残酷青春。少年时代,我们的精神支柱可能就是一张碟片、一辆单车、或是心仪对象的一个认可,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琐碎很可能就成了那个年纪里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存在。在片中,青春的注解就是幻灭和残酷,《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空灵又忧郁的音乐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有关幻灭的故事。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当莉莉周的唱片被修介毁掉后,雄一心碎的声音。

13.名人名言·友谊篇 篇十三

朋友互相吹捧,友谊毫无。——瓦鲁瓦尔

在“友谊”的机械装置上使用“礼貌”这种精炼油实为明智之举。——科利特

最亲近的朋友往往就是铸成大错的冤家。——约·梅西

朋友间当遵守以下法则:不要求别人寡廉鲜耻的行为,若被要求时则应当拒绝之。——西塞罗

使我们摔交的往往是我们的朋友。——雨果

当你身居要职的时候,不会愿意接待朋友;有一天他失意伤心,才会需要朋友同情。——萨迪

求爱的人得爱;舍身友谊的人有朋友;殚精竭虑而创造的人便有。——莫罗阿

唯有形单影只的人才知道友谊的的欢乐,其他人有他们的;而对于孤身索居、离乡背井的人,朋友就是一切。——威拉·卡瑟

多疑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友谊需要整个信任:或全盘信任,或全盘不信任。——莫洛亚

我们不可能说出友谊形成的确切时刻。就像向盛器滴滴灌水,最后一滴才使盛器溢满;许许多多的友善言行也是如此,最后一次才使人心领神与,情长谊源。——鲍斯韦尔

友谊与一样,只有生活在能够与之自然相处,无需做作和谎言的朋友中间,你才会感到愉快。——莫洛亚

交朋友是可以产生伟大的力量的。——徐特立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卢梭

14.关于友谊名人名言 篇十四

2)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3) 只能和你同乐不能和你共苦的人,丢掉了天堂七个门中的一把钥匙。 作者:纪伯伦

4)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5) 青年男女应当保持真诚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有这样一种关系:无论对任何事物,不夸大,也不低估。如果彼此不欺骗,如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这时候,不管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友谊的、爱慕的等等关系-那都是健全的关系。作者:马卡连柯

6) 在欢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 作者:科林斯

7) 面对不幸,了解朋友。 作者:赫尔德

8) 一个好朋友常常是在逆境中获得的 作者:拉丁美洲

9) 在业务的基础上建立的友谊,胜地过在友谊的基础上建立的业务。 作者:洛克菲勒

10) 正如真金要在烈火中识别一样,友谊必须在逆境里经受考验。 作者:奥维德

11) 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 作者:克雷洛夫

12) 没有一宗友情是地久天长的。人们在你的生活里来去如流,有时,友情的过程是短暂的,有限的。 作者:索菲娅·罗兰

13) 所谓以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别人。 作者:切斯特菲尔德

14) 一切善的终点与顶峰,生命最后的明星都是友爱。 作者:埃·马卡姆

15) 人心只能赢得,不能靠人馈赠。 作者:叶芝

16) 先淡后浓,先疏后密,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 作者:《胡氏家训》

17) 当你的朋友向你倾吐胸襟的时候,你不要怕说出心中的“否”,也不要瞒住心中的“可”。 作者:吉普林

18) 友谊与爱情一样,只有生活在能够与之自然相处,无需做作和谎言的朋友中间,你才会感到愉快。 作者:莫洛亚

19) 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作者:高尔基

15.名人的友谊的故事 篇十五

“90后”大学生更注重张扬个性, 整体家庭条件较好, 其父母对于新一代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到位, 造成了“90后”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换位思考能力不足。因此, 对于“90后”大学生友谊观及恋爱观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在云南某高职高专进行了问卷调查, 为进一步研究“90后”大学生在交友和恋爱方面的问题提供参考。

1问卷设计及样本分布

问卷设计主要针对性别、民族及其生源地来源不同等三项变量进行调查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9条问题, 涉及到同学关系、交友状况以及恋爱观三大方面的问题。问卷随机发放13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1份, 有效回收率为77.69%。其中男生36人, 占比35.64%;女生65人, 占比64.36%。汉族学生69人, 占比68.32%;非汉族学生32, 占比31.68%。来自城镇的学生为39人, 占比38.61%;来自农村的学生为62人, 占比61.37%。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均来自于大一学生。

2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101名学生中, 独生子女人数为32人, 占总样本比例的31.68%;非独生子女人数为69人, 占总样本比例的68.32%。从整体结果来看,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较好地处理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 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较为融洽。

2.1对于同学关系问题的处理。从统计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 当代“90后”大学生在交友方面比较谨慎。有61.39%的学生身边的知心朋友在3-5个之间, 而有近20%的人, 交友广泛, 知心朋友在5个以上, 这部分人群基本来自于城镇学生, 因此, 可以看出, 在人际交往方面, 城镇学生比起农村学生来说, 有很明显的优势。

从交友方式来看, 有48.51%的人是通过他人介绍, 而认识新朋友的。另有49.5%的学生, 与他人交往, 主要是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 而彼此认识。因此, 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维系朋友圈的主要途径, 是通过彼此间对于某事物或活动为纽带, 联系在一起。

在和舍友之间的关系处理上, 72.28%的学生都能够与同宿舍同学的关系都很亲密友好。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后, 74.26%的人都能将关系恢复融洽。但是, 仍有1/4的人会和同学的关系, 慢慢变冷淡。所以还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引导, 以免处理不及时, 矛盾积怨加深, 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2.2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对于集体性活动的看法, 呈现出纺锤形分布。只有1%的人, 在活动中, 充当的是组织者的角色。这部分学生对于人际交往问题处理的比起其他学生更加游刃有余;另有49.5%的人不从事活动组织工作, 但也很热心参加各类活动;其他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 以及对活动是否感兴趣, 来决定是否参加, 这类人在日常管理中, 只要通过正确合理的引导, 基本都会乐于参加。

“90后”大学生对于交友模式更倾向于自己与对方可以同等的付出, 与生人见面通常表现为友好, 但因人际交往能力有限, 会显得不自然, 造成一种不自卑也不自信的心态。遇到不满时, 大多数学生采取最直接的方式:找人宣泄, 排忧解闷。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更倾向于独自运动或是写日记等方式发泄。因此, 需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2.3 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近90%的学生, 对大学恋爱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只有极个别学霸型学生, 认为学习比谈恋爱更为重要。恋爱消费上, “90后”也较为理性, 有近一半的人选择AA制。

3分析结论

3.1尊重理解“90后”大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调查表明, 近一半的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彼此共同的兴趣爱好, 而成为朋友的。传统观念中, 认为游戏属于玩物丧志一类的不良爱好。但是, 现在社会中, 游戏的概念已经更加广泛, 也成为年轻人主要的社交工具。但是, “90后”大学生的通病在于:无节制的游戏, 缺乏自律性。现代的学生管理工作, 也已不同于以往, 要求学生管理者具有更广泛的知识面, 也包括对于游戏的了解。

3.2随时关注1%的极端群体。“90后”大学生群体中, 有1%的人存在着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以避免他们因人际交往障碍, 而造成的心理问题, 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危及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3.3正确引导的重要性。对于参加活动摇摆不定的这部分学生, 能否正确的引导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学生管理者要有足够的权威性和个人魅力, 而不是靠强迫性的压迫。

3.4鼓励大学生积极组织活动。组织能力对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因此, 尽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 让学生有机会自行组织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摘要:“90后”大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 自我意识较强, 而近年来多起大学生因人际交往问题, 所导致的伤人事件频发。因此, 研究“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也迫在眉睫, 通过“90后”大学生的友谊观及恋爱观的调查研究, 也为今后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友谊观,恋爱观,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邓喻静.“80后”大学生的友谊观及交友现状调查与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 2007, 25 (6) .

[2]王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特点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的更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9 (6) .

[3]姚景照.论大学生友谊及友谊观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03 (4) .

16.名人趣味故事 篇十六

马克·吐温在圣法朗西士哥《呼声报》工作时,被编辑叫去说:“以后你不必在这里工作了。”

马克·吐温瞪眼望着他,问:“你们到底因为什么缘故不用我呢?”

“因为你太懒,而且一点也不中用。”

“呵,你真蠢得可以了,”马克·吐温笑着回答,“你要用六个月才晓得我太懒且不中用,可我在进来工作那一天便晓得了。”

登记

马克·吐温到一个小城市,想找一家旅馆过夜。旅馆服务员请他将名字写到旅客登记簿上。

他先看了一下登记簿,发现很多旅客都是这样登记的。如:拜特福公爵和他的仆人……

马克·吐温于是挥笔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道歉”声明

马克·吐温在一次酒会上答记者问时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养的。”此话公诸于众,华盛顿议员们一定要马克·吐温在报上登个启示,赔礼道歉。马克·吐温写了这样一张启事:

以前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养的。我再三考虑,觉得此言不妥当,且不合事实,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成: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养的。

鲸与作家

马克·吐温收到一位初学写作青年的来信: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的磷质,而磷则有补于脑,要成为一个举世有名的大作家,必须吃很多鱼才行,不知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他问马克·吐温:“您是否吃了很多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

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成。”

联想和说谎

作家把真人真事编成美妙故事,要有丰富大胆的联想。有一位专门在细节的来源上吹毛求疵的批评家,经常指责马克·吐温说谎。

马克·吐温挖苦他说:“假如您自己不会说谎,没有说谎的本事,对谎话是怎样说的一点知识都没有,您怎能说我在说谎呢?只有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权这样明目张胆地武断说话。您没有这种经验,而且也不可能有。在这方面,您是一窍不通又要充内行的人。”

小错和大错

有人问马克·吐温:小错误和大错误有什么区别?

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从餐馆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但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大错。”

治梦游症

一天,马克·吐温听见好多人在谈论梦游症。其中有一个是远近闻名的梦游症患者。马克·吐温说:“我有治疗梦游症的办法。”

那患者十分高兴地恳求:“先生,请您帮我治疗治疗好吗?”

17.友谊至理名人名言 篇十七

2.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罗阿

3.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欢乐中发生而共享了。——(黎)纪伯伦

4.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唐)高适

5.找一个赞美你的朋友,不如找一个挑你刺的朋友。——《当代青年谈人生》

6.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DM

7.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

8.真正的友谊既能容忍朋友提出的劝告,又有使自己接受劝告。——西塞罗

9.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英)培根

10.挚友如异体同心。——亚里士多德

11.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

12.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

13.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吴乔

14.友谊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费尔巴哈

15.友谊的最大努力并不是向一个朋友展示我们的缺陷,而是使他看到自己的缺陷。——(法)拉罗什夫科

16.友谊不再增长的时候,它马上会开始下降--对于一个人的友谊总是不进则退,两者之间没有静止和平衡状态——(美)亨利詹姆斯

17.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王蒙

18.友谊活跃和青春的歌声会减轻我们的痛苦。——空茨凯维支

19.友情为人生之酒。——杨格

20.以赠品收买朋友,则他也可能被他人收买。——(英)莎士比亚

21.幸福的时候需要忠诚的友谊,患难的时刻尤其需要。——(古罗马)塞涅卡

22.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23.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唐)王维

24.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应该是给他人好处,而不是向他人索取。这种友谊最为可靠。——修昔底斯

25.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受到玷污。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必须牺牲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能真的达到完美的境界了。——泰戈尔

26.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南宋)辛弃疾

2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28.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哥尔斯

29.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

30.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英)科尔顿

31.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英)休谟

32.友谊--是使青春丰富多彩的,清纯的生命的旋律,是无比美丽的青春赞歌。——(日)池田大作

33.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荷麦

34.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因此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罗兰

35.友谊往往是由一种两个人比一个人更容易实现的共同利益结成的,只有在相互满足时这种关系才是纯洁的。——斯特林堡

36.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马克思

37.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罗马)西塞罗

38.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

39.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爱比克泰德

40.愚蠢的朋友比明智的敌人更糟糕。——(印度)释迦牟尼

41.在背后称赞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良友。——(西)塞万提斯

42.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抱朴子。交际》

43.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波斯)萨迪

44.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45.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德)马克思

46.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谁要是算计朋友,等于自己欺骗自己。——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47.人之间的友谊,并非由于说不尽的好处,倒是说不出的要好。——钱钟书

48.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法)罗曼罗兰

49.如果朋友是盲人,我就从侧面看他。——儒贝尔

50.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培根

51.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英)培根

52.如果友谊一旦破坏了,连爱情也不能够再使它恢复。——《五卷书》

53.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友谊长存。——(法)拉布吕耶尔

54.三朋四友,吃喝玩乐,这叫做“酒肉朋友”,朋友相聚,不谈工作,不谈学习,不谈政治,只谈个人之间私利私愤的事,这叫做“群居终日,言不乃义”。——谢觉哉

55.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56.势力之交难以经远。——(晋)陆机

57.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58.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59.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60.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61.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

62.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63.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德谟克里特

64.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贝多芬

65.既不请求别人也不答应别人去做卑鄙的事情,为友谊的一项原则。——(古罗马)西塞罗

18.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名句 篇十八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4.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8.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罗曼•罗兰

9.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谚语

19.寻访那些名人的故居 篇十九

每一个向往大时代和大成就的年轻人都喜欢把自己所处的时代视为转折年代, 他们都喜欢引用查尔斯·狄更斯描写大革命之后法国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年代, 也是最坏的年代”, 他们用混乱来形容自己的年代, 渴望为这“混乱年代”理出脉络或者做记录。

从传统到现代, 中国社会始终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矛盾, 而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思想, 为国家寻找一条能够有效沟通历史和未来的发展道路。仅从梁启超的文章标题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新中国建设问题》《中国立国大方针》……都是不折不扣的“宏大叙事”, 其中包含着转型期社会, 一个忧国忧民的学人对于未来民族国家的想象和期待。即使是在五四之后, 他的国民思想, 与他早年呼唤新民的努力也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一意义上, 他在思想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所提出的问题, 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最有价值的思考, 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强。

此宅为梁启超故居。他于民国初年在天津意租借西马路 (今河北区民族路) 购得一块地皮, 面积约4市亩, 1914年建成一所住宅, 此后又建一所书斋——饮冰室, 住宅为二层西式楼房, 前后共有两幢。前楼为主楼, 带地下室。一、二层各有9间居室。整体建筑分为两部分, 东半部为梁氏专用, 有小书房、客厅、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属住房。后楼为附属建筑, 有厨房、锅炉房、贮藏室、佣人住房等。

作为中国近代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梁先生后期就在今河北区民族路46号的饮冰室从事著述。他一生著述宏富, 有多种作品集行世, 而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以148卷、1000余万字的宏大叙事较为完备地囊括了先生的成就, 成为少数知识分子研究先生思想的善本。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 充斥了太多物欲横流的是是非非, 尽管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做什么“宏大叙事”了, 但是每个人却都不曾忘记那份扛在自己肩上的责任。历史会证明一切。

人性思考, 流连在曹禺故居

走进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23号、25号的曹禺故居, 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爱美剧, 更会想到那部经久不衰的《雷雨》。

一个70年前写就的老故事, 靠什么来抓住今天观众飘忽的思绪?

今天, 也许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什么都可以的时代。社会的宽容与开放程度加大, 外界因素的限制减弱, 而人心的困惑却在增多, 这迫使我们必须去思索什么是“不可以”, 什么是人类核心价值的存在意义。在《〈雷雨〉序》里, 曹禺先生曾多次提到宇宙人生的残酷性:“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 落在里面, 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他还说过《雷雨》所显示的, 正是“宇宙里斗争的‘残忍’与‘冷酷’”。当人被放置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的时候, 意志和性格的较量, 蒸腾出一片狞厉可怖的气息, 两性之间的战争、被动选择与自我承担的矛盾、反抗动机与毁灭前提的逆转, 这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节, 也触及到了哲学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必将引领新的观众做出新的思考。

其实, 《雷雨》通过那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告诉了我们很多“不可以”, 比如在情感欲望上, 追求是不可以随心所欲的, 在爱情的自主选择上, 是不可以悖逆人伦的, 在悲剧责任的问题上, 是不可以放弃承担的等等。

尽管早已物是人非, 但是当我们置身于先生曾经生活创作的地方, 就不得不陷入这样的思考。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绝对孤立的, 这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

此楼为曹禺故居。曹禺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所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多幕剧, 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广的历史内容, 久演不衰。此楼分为前后两部分, 均为意式风格。

相关链接

天津著名的五大道, 集合了重庆道、成都道、马场道等5条马路, 是天津名人故居最集中的一个区域, 也是国内少见的具备欧美风情的建筑区。

吉鸿昌故居

吉鸿昌故居坐落在法租界40号路 (今和平区花园路5号) , 是一座三层小洋楼。初建于1917年, 由沙得利工程司设计, 共有楼房11间, 平房2间, 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砖木结构, 红机砖清水墙。

吉鸿昌于1930年以有余堂名义买下法租界40号路这座楼房。1933年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与日本侵略军的夹击下战败, 吉鸿昌返回天津住在这里, 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他在这所住宅楼内筹措经费, 搜集武器, 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为了适应地下工作需要, 将这所楼房进行改造, 将二楼的3个门改成7个门, 使楼内门门相通, 间间相连。楼上南侧做客厅, 墙壁上悬挂吉氏亲笔所书条幅:松间明月长如此, 身外浮云何足论。三楼是地下党秘密印刷室, 楼下为接待地下党员住房。院墙爬满藤萝, 使这座红楼熠熠生辉。

霍元甲故居陵园

精武元祖霍元甲, 以其精湛的武术技艺、强烈的爱国精神享誉中外。天津西青区小南河村的一座农舍便是霍元甲的故居。这是一座青瓦土坯墙普通农舍式的院落, 内有一明两暗的三间土坯房, 房屋内陈设着当年的生活用具, 标记着当时情况的简介, 堂屋内霍元甲的遗像是19O9年在津拍摄的, 两侧的唁联“一生侠义, 盖世英雄”是他的次子霍东阁所写, 东属为霍元甲生前的卧室。

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故居坐落于法租界32号路 (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 , 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津时常住此处。

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 前楼建于1921年, 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 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 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 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俱全, 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 (张作霖五夫人) 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 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 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徐世昌故居

徐氏在津置有多处房产, 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 (今和平区新华南路与睦南道、马场道交口) 购得空地15.3市亩, 修建了9所楼房共计181间, 建筑面积4347平方米。这9座楼房虽然建在一块宅基上, 但自成体系, 徐氏自住一所, 其余为眷属分住。

此外, 徐世昌还有一所住宅, 在英租界咪哆士道 (今和平区泰安道) , 是他在1927年化名徐弢乔购买汉森洋行宅地9市亩, 修建成西式砖瓦三层楼房一座。这所建筑是花园住宅, 造型美观, 庭院内有假山、亭子、鱼池、花窖等。

张自忠故居

张自忠故居先后有两处。一处在河北大经路天津市政府内后院 (现河北区金钢桥医院) ;另一处在英租界伦敦道 (今和平区成都道60号) 。

张氏在任天津市长期间, 于1936年8月以庆安堂名义购得英租界伦敦道厚德堂川记空地一块, 计4.356市亩, 建成楼房一所 (成都道60号) 。主楼三层, 后楼二层, 共16间, 院内另有平房14间, 建筑总面积1400余平方米。主楼一楼有会议室;二楼设两座平台;三楼有屋顶平台;后楼一楼为餐厅, 二楼为书房。进大门右侧平房也设有会议室, 左侧平房为佣人住房及门房。这所住宅现为天津市民政局办公用房。

天津静园

静园位于和平区鞍山道70号, 建于1921年。主要建筑为前后两幢砖木结构二层西式小楼, 占地3360平方米, 建筑面积2062平方米。其内部装修为日式住宅。园内曲径长廊, 怪石清泉, 设有地灯。周围庄墙环绕, 装饰讲究, 显示出一个“静”字。该建筑原名乾园, 是民国时期参议院议员、驻日公使陆宗舆的住宅。1929年7月, 清帝溥仪携婉容、文秀由张园迁此居住。因溥仪的“静观变化、静待时机”, 故得名静园。静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生于天津, 祖籍浙江平湖人, 出身富商世家兼书香门第。自幼酷爱文学艺术, 以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篆刻而闻名中外。后来他目睹北洋军阀祸国殃民, 心灰意冷, 出家为僧, 法号弘一, 世人尊称“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位于海河岸边的河北区粮店后街60号院内。这座呈“田”字形的清代建筑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纪念这位生长在天津的中国近代文化大师, 1990年10月23日李叔同书法碑林在河北区宙纬路揭幕。碑林系古典园林式建筑, 镌刻着大师中晚期书法作品80多件, 一座1.2米高的大师铜塑像矗立其间。碑林中还刻有众多著名书法家的咏怀之作。

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坐落在天津河北区南端, 曾是天津近代史上意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区, 已有近百年历史。原有街区及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是至今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意大利文化集中地, 几乎包含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

上一篇:“四风之害”教育影片观后心得下一篇:房屋租赁协议承租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