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提问艺术

2024-09-14

高中思想政治提问艺术(共14篇)

1.高中思想政治提问艺术 篇一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的实际情况对问题巧妙的抛出,诱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避免出现问之无物的情况,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进行说明,提出可行化原则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新颖的问题设置是提升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

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更是如此,如果能够良好应用学生这一特点,激发其对于语文课堂内容的重视和关注度,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增强,因此课堂问题的新颖程度决定了提问效果的好坏。

在教授教材中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在引出课堂内容时设计的问题如下: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也都希望能够实现梦想,我们的梦想有小的自我发展的梦想,有大的国家梦想,在几十年前的美国有这样一位黑人马丁路德金,他的梦想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梦想,这个梦想不仅改变他自己,同时也改变了许多的家庭,甚至改变了一个国家,那么他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入,不仅为教材设置了一个形象的情境,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良好的提升。

二、利用矛盾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学习教材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一个文章都有足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全面的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将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交给学生,学生自身对于问题的思考就会不自觉的加深,从而达到了教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采用相互矛盾的观点能够十分深刻的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考虑,从而教学目标中要求的基本内容也就迎刃而解。

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中,存在着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巴尔扎克葬词》中存在着短暂与永恒的矛盾《迢迢牵牛星》;中,存在着远和近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虽然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学生一般很难很快找到准确答案,必然会认真对教材进行再一次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的就会教材的内涵和重点内容同时进行分析,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抓住时机巧妙的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对于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利用矛盾的观点来设置问题,必须与课堂实际相结合,不能牵强的来设置矛盾,这样反而会误导学生的思考。

三、提问由直变曲引导直击文章内涵

当我们提问时,如果问题设置过于直白,那么对于学生的启发性就会缺乏,长此以往之后,学生就会失去对于问题的兴趣,产生一定的惰性。如果我们能够把直截了当的问题换一种方式来提问,那么学生思考的可能将会大大提高,对于文章中心的把握程度将会更高。

在研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时,在讲完海子的简介之后,我想同学们进行提问:海子,一个如此有才的人,为什么最终会选择这样的结果?通过该问题的引导,学生对于海子的一生进行了十分认真的思考,其中一位学生的答案是两条铁轨永远不会有相交的时候,其代表着在海子心中理想与现实分别代表着铁轨的两条,而他自己的卧轨,是为了让理想与现实相接。另一位同学说海子与现代化的火车之间的抗争,他的失败也正是代表着与现代文明之间交锋也失败了。进而学生们的讨论更加活跃。

四、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启发纵向思维

一堂效果良好的语文课,单纯依靠一两个问题很难实现,教师应当能够从整个课文以及其作者生活背景来进行分析,将作者的情况能够快速的被学生所接纳,经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实现系统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形成纵向的思考模式,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实现环环相扣的效果,不断深入,逐步使学生了解教师最终想要表达的问题。

古人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重视课堂中的提问艺术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仅仅抓住学生注意力,对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薛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探讨[J].教学探索.2013(09):39-39.[2]朱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文学教育.2014(10):57-57.[3]刘本武.略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怀化学院学报.2008(2):151-152

[4]刘志辉,刘念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04):37-39

2.高中思想政治提问艺术 篇二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 要做到让学生一听到问题就能明确是考查的哪个知识点, 顺着问题的方向进行思考。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而要想做到这一个点, 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问题进行衔接,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中的抽象的概念。

二、问题要全面覆盖

全面覆盖即提问时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过程当中。在高中阶段开设政治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 所以, 政治课堂中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切忌不要出现针对部分学优生提问的情况。提问的形式可以采用抢答、轮流、辩论等, 使每一位学生都被课堂教学所吸引, 投入到教学问题的探究过程当中, 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讲到“民主决策”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 若让我们对当前的教育和发展提出意见, 你有什么需要反映? 问题提出后, 学生会对当前的教育模式、 考试模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会有些学生想通过正规的渠道把自己的意见传递到教育部门, 想到如果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的激动, 这样理解了“民主决策”的意义, 也改变了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

三、问题要适中

学生的水平有两种, 一种是现有水平, 一种是潜能水平, 如何在保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潜能水平, 这就涉及教师的提问艺术。

第一, 时间要适当, 不能想什么时候问就问, 要在根据教学过程适时地提出问题, 否则学生会难以适应而破坏了课堂的完整性。但是在授课时教师也不能在一堂课中都不设问, 这样学生就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没办法进行知识的独立思考和探究, 从而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 考虑学生的贮备知识, 不能问一些过于复杂、深刻或者综合性过强的问题, 也不能问过于简单、直接的问题。例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让学生观看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消费行为, 再向学生提问:这里哪几种是受心理影响的消费行为, 你都认同吗? 问题提出后, 学生分析都有哪些四种消费行为, 怎么分类, 这样就对消费行为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再问:了解这几种消费行为之后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我们要怎样消费? 这样远比直接问有哪几种消费行为, 怎样理智消费的效果好很多。 这样先让学生了解消费行为, 再确定、分类、对比, 会加深印象, 帮助理解, 同时也起到榜样作用。

四、问题要具有整体性

整体性指的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逐步地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 如果问题过行杂乱、琐碎, 回答问题的时间过长, 看起来气氛活跃, 实际上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学生也不能和课堂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因此, 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由简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的进行设计,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学习态度都有所提高。

五、学生独立思考

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 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是提问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让学生思考,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问题, 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 独立思考, 得出结论。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来增强政治的魅力。

六、适当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问题的提出者, 还要对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上, 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 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 有时还会褒贬过度, 言过其实。久而久之, 势必就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使他们失去回答提问的兴趣, 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 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 在进行评价时, 教师要讲究一定的原则, 课前, 教师要认真思考自己设计的问题, 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有几个要点, 学生还可能有哪些答案, 等等, 只有教师自己先弄明白这些问题, 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其次,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政治教师要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 注意力集中, 较准确地概况学生的回答, 防止心中无数, 无话可说。 如在讲《政治生活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时, 针对现在的拆迁纠纷时, 我设问:对“国家征收我们房屋, 就应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一问题你怎么看? 一名学生答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侵害了我们的权益就得赔偿。 ”我紧接着这样评价:这位同学维权意识很值得大家学习, 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理应维护, 但不能向国家提出不合理要求, 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 个人利益还要服从国家利益。 这样及时的评价既实事求是, 又克服了学生思维的片面性, 真正起到了鼓励学生和提高他们觉悟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必要形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 有效的提问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多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出发点, 进行提问,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高中政治课中的概念多、抽象性强、理论性强, 而中学阶段的学生的社会经验少, 对这些生硬的知识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让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增强, 便于学生对所学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三

一、高度重视数学课堂提问

数学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为中心揭示矛盾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手段,不仅能使学生思维开阔,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提问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自我展示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寻疑提问

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提出好问题,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多数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而惧怕数学,更谈不上提出问题。如果能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那数学课堂就是相当成功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去创设与数学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学习数学,引发思考,从而对知识形成独特的见解,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

三、课尾设问

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在归纳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对这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顾,反馈学习的效果,也可以使学生迅速理清纷乱繁杂的知识。学生通过回忆、归纳、叙述、补充,巩固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理清了条理,将之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之后还可以课后留疑,运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认真选择适当的提问启发点,精心设计提问,注意適时、适度,讲究提问艺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使课堂提问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

最后,要让提问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中更有效,教师如何提问,提什么问题,都需要整体设计。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氛围,这是课堂提问有效的前提,要关心爱护学生,鼓励支持学生,及时反馈信息,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良好的氛围中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4.高中思想政治提问艺术 篇四

摘 要:善教者莫不善问。每一个有效的设计,每一个简约的提问,每一句客观的评价,每一节灵动开放的课堂,无不对老师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研磨、提升,将功夫花在平时,有了长期的积淀,达到在教师“问”的简约中实现学生学得有效,才能成就精彩、生动、开放的课堂。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简约;提问技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上课、观课、议课和研讨的过程中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的提问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欣喜的同时发现低效无效的提问还仍然存在着。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调控的起承转合,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于提问的精心运筹。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认为,简约教学可以做到“从冗繁走向凝练,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教学。那么,怎样将简约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使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的教学更有效、高效呢?

一、设计有效,简明而不繁复,问出学生的激情

有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核心。明确的核心包括设问时的目的明确、在提问时引导学生思考的具体方向要明确等。提问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简明而不繁复,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使用笼统的套路回答。如果学生能够用套路回答,那么提问的目标就没有实现。简约提问应是设计与即兴的结合。设计的问题在简约的可控性上较大,但简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问目的达成的效果,即提问在注重简约性的同时还应注重有效性。即兴提问的应变性在效果达成上能够对设问目的的完成进行补充。但即兴提问更加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速度与语言的组织能力,这就是“功夫在课外”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考验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基于了解之上的因人设问、因班设问,能够提高简约提问的有效度。所提问题直入课题,用简明的语言设置丰富的内容,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能够让预设更有效地执行,也显示出这位教师很强的专业素质。

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核心之处等提问,做到简明而不繁复,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出学生的激情。

二、贴近生活,简洁而不拖沓,问出学生的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学习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移植,主张教学从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追寻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不足或与其已有的认知相互矛盾之处,以激发其学习动机。思想政治学科的生活化特点和本身的简洁之美要求课堂情境能够贴近生活,简洁而不拖沓,问出学生的思维。基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基础的适当引申,进行丰富而有效的设问,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气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引申的材料应删除不必要的延伸信息,因为材料的引入是改变课堂单调气氛的手段,而引入过多无关的问题却会喧宾夺主,模糊设问的目标,从而弱化提问效果。每位学生与每一堂课也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提问的时候,应根据课堂情境的不同、个别提问与集体提问情境的不同,在设问目标一定的情况下,调整提问的语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提问应使用具有共鸣性的语言。共鸣性的语言是指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出发,使用能够引起学生共同思维的词语提问。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使用简洁、精当、反复锤炼的教学语言,传达出足够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分析与思考。

三、领悟升华,简练而不呆板,问出学生的灵动

简约的相对性表现在对不同问题设问的具体情况不同,更表现在教学情境自身是整体性、结构性和流动性的。简练而不呆板的提问可以使老师灵动地教,学生灵活地学,在领悟中升华,问出学生的灵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课堂呈现与创造出真正的精彩,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提问之后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能够对设问的核心目的进行二次强化与补充,使学生更为明确知识的重点与应用。及时就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式再提问,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及时总结与评价,还能够避免满堂皆问、令学生应接不暇的弊端。

参考文献:

5.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篇五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6.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篇六

我们的采访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为了收到好的访问效果,不可不研究提问的技巧。提问的技巧主要表现在:

一、看对象

提问要看对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采访外宾提问,当然不同于采访自己人提问。应由老年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出就不合适。向省委书记提出的问题,用在—一个村长身上也不恰当。用采访知识分子那一套提问的办法去采访工人、农民,也往往效果不好。下面是一位记者讲的首次访问经 历: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我去一家机床厂访问一个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当过说明员的工人。我想请他谈谈埃及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便文绉绉地问:“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一时不理解记者的意思,结结巴巴答不上来。我立即感到提问太不艺术,便换了一种方式问:“埃及人对英国人怎么样?”这一下,对 方明白了,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地说:“埃及人民反英的情绪可高啦!……”这样,我终于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一个意思,两种方式提问,效果反差,何等鲜明!我们不妨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在日本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访问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道:“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团长安岗立刻把话头接过去,问:

“你们知道中国有一条长江吗?” 五位学生一齐举手。

“你们知道中国有——位孔子吗?” 全部举手。“你们知道鲁迅吗?” “听过这个名字。” “你们知道毛泽东吗?” “知道。” “胡耀邦呢?” “听说过。”

这样话匣子打开了,采访得以顺利进行。仍然是一个意思,两种方式提问,效果反差,仍然何等鲜明!这两个例子都生动地告诉我们,怎样提问,一定要看对象,一定要看对象的

二、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善于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使访问步步深入。提问好比写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逻辑的必然发展,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位日本记者说:“采访时考虑的是如何提问更便于对方回答,写报道时,主要考虑怎样写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这话是有道理的。为便于对方回答,先从最近发生的事问起,然后由近及远;先从容易答复的问题问起,然后由易到难;先从表面看得见的现象问起,然后由表及里,深人事物的本质;先从对方熟悉的事感兴趣的事问起,然后旁及其他,弄清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这样提问,可以使对方不至于一开 始为难题卡住,同时也有利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一起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找到了,访问一结束,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了。

三、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1979年,新华社一位记者去新疆采访,得知石油部一位副部长(兼新疆石油局局长)在和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方面比较突出,决定写篇报道。记者 深知这位领导同志谦虚,要他谈自己的事迹很困难。记者只好借用军事上的战术,先来个“迂回包围”,背 靠背采访。在采访了司机、炊事员、工人、基层干部之后,又找了他的秘书,还找了南疆矿区的领导干部。记者在掌握大量材料基础上,最后打“攻坚战”,抓住要害,提出几个使这位领导同志非回答不可酌问题。这位领导同志不吃猪肉,在食堂就餐时,炊事员给他做豆腐,他也不吃,记者问他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卡得那么严?他回避不了,只好回答。记者又提出:不走后门,应该,但有些规定的补助你怎么也不要呢?这样的问题他也不捐不回答。有些人觉得这位副部长太苛刻,太不近人情,记者又问他怎么看?他也只好答复。这样就了解到这位领导同志对这些问题的真实想法,以及他所抱的疮度。事实证明,这样问的效果是好的。

四、提问具体

要了解具体的东西,就要把问题提得具体。、对记者来说,只有一般的东西月远不够的,是难于写成报道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地认识一个事物的捉征,才能在写作时进行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才能感染人。特别是写人物有时候要具体到他的穿着、表情、对话、心理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天气、环甥 等等,如果又是事后采访,不细细地问,就得不到具体材料,得不到细节。光吵日报记者陈禹山写中年光学专家蒋筑英的通讯《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 其中谈到蒋筑英到成都出差的那天早晨的情景,是这样写的:

第二天凌晨四点多种,蒋筑英起来把昨晚锅里的剩饭加上水,做稀饭早餐。妻子给他拿了6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他煮了4个,自己要1个,留下2个给孩子。

这短短一段话,是由好几个细节组成的:(1)蒋筑英临行那天,起床很』

(2)蒋筑英生活简朴,把头天的剩饭加上点水,做成稀饭当早餐;

(3)蒋筑英爱人很关心他,拿了6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

(4)蒋筑英心疼孩子,宁肯己少吃,也要给孩子留两个。这些细节是感人的,怎么得来的呢?在采访时,筑英的爱人并没有把这些一下通通告诉记者,而是记者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出来的。

记者问了这样一些问题:蒋筑英去成都那天几点起床?起床以后干什么?什么早餐?拿了几个鸡蛋煮?煮的鸡蛋都带走了吗?……

记者说,细节就是这样挖出来的,不然她一句话就带过去了。

有一种论调,认为细节不是靠深挖出来的,而是 “合理想像”的结果。这论调显然是有害的,因为它违反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生动的细节。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般的采访,而是深入下去,仔细观察,细纽问,穷追不舍,就不难获得生动的、有意义的、富有特征的细节。陈禹山和许记者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五、两面问

问正面,也问反面;问主要,也问次要;问优点,也问缺点;问长处,也短处,这是全面了解一个事物和一个人所需要的。有的记者在访问时,碍于面,不好意思当面问人家有什么缺点,有什么短处。其实没有必要。当然,点、短处,可以从他的上级或下级以及周围熟悉他的人那里去了解,但也可全面了解。缺点、短处由本人说出来,这不但无损于他,而且说明他对自己能一为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人民日报一位记者采访王观澜这样的领导干部,在谈几次之后,把握时机,大胆地问王观澜:“你的缺点是什么,能不能谈一苡(问得很有礼貌)王观澜同志丝毫没有见怪,笑笑说:“毛病很多。最近一次党生活会上,我作了自我批评,对人严,对己宽。这样吧,我把记录查一查,窃你。”过了几天,记者果然收到了王老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还附有农业部党绢。据笔者1983年1月访问《光 明日报》记者陈禹山的材料。三次生活会的简报,上面写着:“王观澜同志检查自己过去总是批评人家多,批评自己少,对人严,对己宽,自尊心自信心偏强……”看着这些讲自己缺点的来信,记者对王老的印象更好了。

六、提问要讲究方式

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例如,采访一位县委书记,问:“今年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计划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从你谈的情况看,粮食增产了,增产的幅度有多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多少?”、“粮食增产,县委和县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增产这么多粮食,国家收购有哪些举措?储存保管面临哪些新问题?”、“请展望一下明年的生产形势”。这些都属于正面提问。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同志,采访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当然对有交情的朋友,更不需要转弯抹角了。

2.侧问。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从侧面人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在这方面,笔者有多次经 历。笔者喜欢和外地来北京打工的人聊天,你要直来直去地问他一年挣多少钱,他不会痛痛快快、老老实实地告诉你,在他看来这是秘密。怎么办?你可以先和 他拉家常,从侧面问起,比如他一家有几口人,是不是都在北京,吃饭一月要花多少钱,房租一月要花多少钱,孩子一学期上学要花多少钱,看病要花多少钱,一年要给老家寄多少钱,如果是做小买卖要交多少租摊费、工商税,如此等等加起来是他一年的总支出,你就能作到心中有谱了,然后再转到正题,问他一年的收入……他就有可能把底交给你了。即使他还不愿给你交底,你也可以作出大体不差的判断了。侧问,迂回,费时费心,但不这样,你还真难于了解到真情。3.反问。即从逆向提问。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设问。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回忆。要设问得好,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但在设问时,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诱使对方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谈。

5.追问。这是提问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问题接一个问 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但要注意不要 把追问变成追逼。有些记者为了挖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总喜欢这样追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你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想过其他的问题没有?” “你难道就不再想了吗?”。这样提问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是并不策略,也不高明,而且容易把追问变成追逼,变成变相的“审问”,使人家心情不愉快。

6.故问。即明知故问。明知故问,岂不多余?并非多余,这是为了从多方面印证某个问题采取的一种策略。电视采访的故问,往往是借采访对象之口向观 众作出某种交待,这比记者直接说出来似乎更好一些。例如,为报道某条铁路大动脉在特大洪灾中畅通,记者访问某地官员,故意问身后那列火车正通过的铁路 的情形。其实记者是知道那条铁路的情形的,只不过通过这一问一答,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罢了。7.借问。即借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向采访对象提出来,请采访对象答复。有些问题,记者用自己的口气直截了当地提出,对某些头面人物显得有失礼貌,也不策略,但借他人之口把问题提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对方还非表明态度不可。1四7年5月趁新上任不久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来我国访问之机,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去访问他,提的几个问题中,有三个问题都是借问,请看:(1)我们已注意到,秘书长先生,有些观察家在评价你的工作时说,这几个月你的工作都是形式方面或公关方面。你这么做为什么?(2)秘书长先生,你在联合国工作了30多年,有些人认为你工作这么长,你将更加保守,更加谨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3)秘书长先生,一年前也是在这个地方,这个位臵,我采访了你的前任加利先生,加利先生说他是“超级乞丐”,不知你认为怎么样?安南一一作了答复,表明了他的看法。

7.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 篇七

一、把握课堂节奏, 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很多时候还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气氛。一般来讲, 课堂提问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课前预习暗示性提问、导入新课诱导性提问、课间引导启发性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时间, 遵从学习心理规律, 依据“不问则已, 问则有效”的原则, 使课堂提问切中重点、表现水平、体现艺术。

上课开始时, 学生的注意力通常较涣散, 教师生动的提问能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引导学生全心投入学习;在一节课的中间, 当学生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出现疲劳时, 教师则应通过巧妙的提问将学生从思维疲劳中解放出来……一节课中通过实实虚虚的提问, 调节学生的情绪, 从而使课堂结构疏密相间、张弛有度, 以保证学生持久的听课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心态。

提问要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问得贴切, 具有启发性、开导性, 切忌滥问。要把握最好时机, 问得恰到好处,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掌控释疑火候。还要掌握好学生的学情, 有的放矢, 使“问”有所指, “答”有所得, 才能体现出艺术水平, 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采用恰当的提问方法

明知故问法。此法用于复习旧知时, 可以引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但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枯燥重复, 而是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 带动学生集体作答, 从而做到查漏补缺。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引入新课, 用一些学生通过预习即可以回答的问题, 也让学生集体回答, 从而活跃学习气氛, 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

敲山震虎法。此法关键在于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而是提出与其相关联的一些问题, 然后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的时机托出目标问题。这种提问多在讲解一些综合物理问题时使用, 先用几个小问题提出主要的几个知识点, 引发学生综合考虑问题, 能使学生对问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突破口, 还能够锻炼学生综合考虑问题和总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攀今比昔法。此法关键在于选择能够做比较的问题, 多选择以前提问过的问题, 这样能够承上启下地保持教学的连贯, 而且能够使学生做到温故知新。这种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思辨能力和细节分析能力, 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知识和现学知识联系起来。

环环相扣法。此法主要针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而用。对于这种问题, 教师应该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一开始不能急着找问题突破口, 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问, 通过循循善诱、层层剖析, 用一个个简单的提问把课程焦点引向更深层次, 由难入易。这种提问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 有助于中等水平学生挑战较高难度和深度的问题, 即使部分学生不能够完全掌握知识, 但由于逐层推进的缘故, 学生亦有所获。

化整为零法。此法要义在于将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并列的小问题。有些问题整体性强、范围太大, 学生难免存在片面理解和孤立思考的现象, 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条不紊地将问题分割开来, 使学生各个击破。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日后学习和深造大有裨益。

三、依据课程需要, 设置有效的提问内容

突出重点原则。所谓重点, 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材上的重点, 是学生的学习要点亦是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必须了然于心。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能够突出这方面的内容, 绝对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

阐明难点原则。所谓难点, 就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甚至难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部分物理概念、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复杂, 仅仅依靠课本介绍或老师讲述, 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会觉得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情况, 既要让大部分学生“吃饱”, 又要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吃好”。通过提问来阐明难点, 能够既达到有的放矢、逐步突破的目的, 又能够使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提醒弱点原则。所谓弱点, 就是学生容易陷入的思维定势或者容易忽略的细节。部分物理公式和原理的应用条件较多, 学生很容易依据经验解决问题而陷入思维定势, 或者由于粗心大意考虑不全面。这时候就需要老师依据教学实际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避免思维误区, 以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切合学生实际, 确立清晰的提问层次

教师在提问时, 还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自主性有高有低, 理解水平和思维敏捷程度也不尽相同。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优化课堂教学, 就必须使全部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 这就要求教师应认真考虑提问的层次性。

为此, 教师应吃透教材, 在分析教材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衡量班级整体水平, 问题的选择既要能够针对现有知识, 由浅入深, 又能够依据教学目标纵向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明确教学目标, 把握合理的提问频率

好的课堂必须是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和谐统一, 这方能体现出学生思维和教师教学有节奏的共鸣。

8.小议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59

数学较之于其它学科而言,更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才能将数学的这一优点有效发挥出来呢?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相应措施,激发数学教学的优越性。提问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现代课堂上,提问教学法又有其新的时代意义。传统提问的主要形式是一问一答,而现代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层层深入,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要讲究提问艺术,就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展开论述。

一、提高提问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学习。教师采用提问教学法,要注重所提问题的趣味性,通过问题的设置,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充满刺激与新鲜感的意境,让学生体验到与以往不同的数学,发现数学有趣的一面。例如在讲排列组合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数学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二、巧用质疑性提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质疑性提问,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带有质疑的进行提问,是深入研究问题,探讨知识的重要前提。质疑性提问还能有效解决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把学习的目的真正放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把学习过程当做一种探索过程,并乐在其中。学生把问题当成学习的重点,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问题追根溯源,构建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要注意提问的难、易度

新课改以来,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积极呼应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经过不断地实践与经验积累,又赋予了其更深的含义,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问题教学法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想要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要掌握其全新的教学含义。问题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不能停留在一问一答的层面,而要设置问题串,层层深入,逐层剖析,直到将问题解决。

(2)设置的问题不可过于简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简单问题,学生能够顺利作答,有助于树立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鼓舞学生的学习士气,有其有利一面。但是问题过于简单,难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的过程,简单的问题无需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就能作答,因此,问题的设置不可过于简单。

(3)设置的问题不可过于深奥。比较复杂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好的锻炼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深奥,超出一般学生的能力范围,只能为少数学生所解答,就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例如:经常性的将大型数学竞赛题目运用于数学课堂提问,大部分学生都找不到思路,整个课堂陷入沉思中,学生久经思考也难以找出答案,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遭受严重打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把握好数学课堂提问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教学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好提问时机,好的時机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把握好提问时机首先要从具体课堂教学环境出发。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但是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千变万化,具有一定的难以预测性,也许教师备课时设置的问题,并没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提出问题要以实际课堂教学环境为出发点,课堂教学环境需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就因时制宜,合理提问。例如在学生听课情绪不高涨的时候,为了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提出简单而有趣的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倍增。

善于在新旧知识交界处提出问题。新旧知识交界处是学生最容易犯迷糊的地方,受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影响,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真正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选择有效的提问方式

“提问”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的词汇,在学生的意识里,提问就意味着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教学法,如果运用不恰当,很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将提问教学法转变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武器呢?采用有效的提问方式意义重大。提问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艺术,提高语言的趣味性与亲和力,教师亲切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身心都得以放松,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学生对问题的畏惧心理自然消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9.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九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 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 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 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 1/4或3 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5.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邱学华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邱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10.语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赏析 篇十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过程中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循循善诱。高质量的提问是名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可以扭转被动的课堂局面。

语文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特殊领域。提问艺术是名师个性化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对于漪的“设疑反问”艺术,钱梦龙的“深题浅问”艺术,宁鸿彬的“生花妙问”艺术,郑桂华的“换位轻问”艺术进行案例赏析。于漪的“设疑反问”艺术

于漪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倡学生自由提问。自由提问对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文本与牢固掌握知识和培养发展思维有很好的效果,但它对教师驾驭和控制课堂的能力要求较高。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应因势利导,机智应对,迅速及时地作出处理,有效控制教学的进程。

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上课伊始,于漪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生1: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

(一问完,全班同学都笑了。“万万”就是亿呀,这是小学知识。提问学生非常后悔自己提这样一个被人讥笑的问题。)

师:同学们不要笑,也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哪位同学能看出其中的奥妙? 生2:我觉得“万万”读起来响亮许多,顺口多了。

师:讲得好!其他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3:还有强调作用,好像“万万”比“亿”多。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

师(总结):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惭愧、自责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教师敢于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具有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和 1

智慧。有同学提出“万万”是多少后被同学讥笑,非常后悔。教师见状机智地设疑反问:“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哪位同学能看出其中的奥妙?”这一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活动,意外地获得了“汉字重叠”的修辞知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是信息的重组者、生成的推进者。“设疑反问”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其主动跳出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用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答案。教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应变“设疑”,机智“反问”,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不可预演的精彩!

钱梦龙的“深题浅问”艺术

教学《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钱梦龙就从浅处进行提问:

师: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

生(略作思考):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

师(启发):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

生(进一步思考):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的实现也是要靠人的奋斗。

师(追问):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生(水到渠成):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

提问的艺术表现在不同提问类型的相互转换:直问可以曲问,单问可以联问,正问可以反问。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深问变成“浅问”,从“路”的基本义着眼,引申出“路”的比喻义,再启发学生思考“路”与“希望”之间的联系,通过追问,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这段话的深刻哲理。由浅入深,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是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采用“深题浅问”,既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钱梦龙深谙此道,对文本中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喜欢作比较浅易的处理。

宁鸿彬的“生花妙问”艺术

艺术的提问,要有质量,要抓住重点,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也要触动学生的“神经”,即把学生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课堂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韵味。教学《七根火柴》,他从“主问题”入手:

师:《七根火柴》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他俩谁是主人公?

(学生有说是卢进勇的,也有说是无名战士的,各执己见。)

师:谁是主人公,是从全文分析。„„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你们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1:他想,我要把七根火柴交给部队。

生2:他想,这每一根火柴都能给更多的同志带来光明和温暖。

生3:他想,部队有了这火柴,就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了。

生4:他想,我死了算不了什么,要让更多的同志活下去。

生5:他想,这火柴能点燃革命的烈火„„

师:注意到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他把火柴并排摆着,夹在党证里,用硬硬的纸包好,放在腋窝里。

生2:并排摆着,是怕火柴摩擦点燃。战士把党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火柴夹在党证里,说明战士把火柴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生3:腋窝里最不容易受潮,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为别人想得特别周到。

师:那么,到底谁是作品的主人公?

生:(全班学生异口同声)无名战士!

师:谁说说理由?

生:作者着力刻画的是无名战士,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无名战士表现出来的。

师:无名战士,并非真的没有姓名。作品以“无名战士”出现,有什么用意?

生: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有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却没有留下姓名。作者想告诉我们,这位战士是无数革命先烈的代表。

师: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要用行动做出回答。为了弄明白“卢进勇和无名战士谁是主人公”?教师点拨“需从全文分析”。然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无名战士”:“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你们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到文本中找依据,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引导学生“注意到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这又说明了什么?”至此,“到底谁是作品的主人公”,答案已经明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理由”。

是什么让学生的思维之花悄然绽放?是教师的“生花妙问”艺术。“生花妙问”不属于“碎问”,但也不是简单的递进问和思维的发散问,而是围绕“主问题”多角度多层面的“联问”。教师通过

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层层推进,逐层加深,引导学生从现象到原由,从整体到局部,最终有效地解决了“主问题”。“生花妙问”没有浅层次的平庸化的“碎问碎答”,而是融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于一体,达到了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的高度和谐统一。

郑桂华的“换位轻问”艺术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对课文中不少貌若平常但十分贴切的语言,学生往往不易体会到它的精妙和优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巧地设计提问,用巧妙的提问来抓住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智慧。

教学《散步》时,郑桂华这样“换位轻问”:

师:生活中,如果向别人讲“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样介绍?

生:我们全家人一起散步。

师:如果需要向别人强调散步的人员,会怎么说?

生:“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样写,与前面的两种相比较,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很庄重、很严肃。

师:对,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重大的事件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举轻若重”。这个“举轻若重”的问题就是贯串全课的中心问题。

教师的提问紧扣课题“散步”:“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样介绍?问题贴近学生的家庭生活,自然而质朴,学生也很容易回答,但回答显得概括而笼统。教师轻拨云雾后,学生回答: “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散步。应该说,学生的回答已经很完善了。但教师话锋一转:作者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将自己的表述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两种表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感觉和理解,学生明白了“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重大的事件来写”的诀窍——“举轻若重”。

郑桂华认为,学习本文只有生活经验也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自己先来表述,再叫学生比照课文体会异同,这个过程意在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寻找规律。这既是注重方法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效学习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11.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微 篇十一

1.激趣乐学的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正是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它可以改变“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唤起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大大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对英语学习内容知之、好之、乐之的心理变化过程,达到激趣乐学。如在学习SEFC 2A unition,At the Tai,lor's Shop。教师可以这样发问:Is money everything?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认为:If you have money,you have everything,有的学生则不这样认为,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调动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2.启发思维的功能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但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它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索的空间,通过教师设悬疑,激发思考,启发学生去认识问题,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

以课文The Necklace为例。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the author use anecklace as a clue to the text?这样启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来。接着,可以提出这一个问题:Is the heroine's fate only connected with the necklace?通过课文情节的描述,提出“How did the heroine borrow a necklace?How did she lose the neck,lace?How did she look for the neklace?How did she pay for the necklace?How didshe find the necklace fake?”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3.反馈信息的功能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重要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课堂提问应是教师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同课堂教学中其他的信息反馈手段相比。具有更及时、具体、准确的功效。教师可根据教学中的问与答,随时了解并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对教学速度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二、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的应用

1.授课伊始提问——引人人“戏”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提问)——求疑(分析)——释疑(解决)”的思维训练为主线。譬如,一出戏开头先设置悬念,自然引人入戏。英语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授课伊始,教师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或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尽快人“戏”,如在讲授SEFC 2A Unit4 Lesson 14之前可设问:Do you often read newspapers?But do you know 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迅速开始浏览课文。

2.重点难点处提问——突破认知矛盾焦点

教师无波澜的平铺直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人昏昏欲睡:而“满堂问”又会使学生神经过于紧张而容易疲劳迟钝。因此,提问设疑不可过滥,要“问”到点子上。教材的重点恰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提问设疑,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SEFC 3A Unit lO Lesson 39 The Trick设有介绍在Room411发生的情节,但所有的铺垫和疑问为揭开谜底提供了线索。教师可在此设问:In your oplmon,whatinstruction did Bill give Mick in the second telephone?How do you think Bill finallyescaped from the hotel?

3.教材的衔接处提问——完善知识链条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听、说、读、写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课与课之间、段与段之间往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揭示这种关系,很容易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教师可在教材衔接处设疑提问。SEFC 2A Unit 10为例。第一篇课文AttheTailor'sShop生动地描述了裁缝店老板和伙计在一张“百万英镑”支票出现前后,对顾客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第二篇课文A Report On Wine Shops讲述的是一位女士去买酒,由于性别或服饰的原因,在不同的酒店所受到的不同待遇,教师可找出两篇文章的衔接点。问:What conclusions can you draw from the two passages?

4.于无疑处提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些知识貌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索。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设疑提问,激发其产生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就像落石击水,在学生思维的脑海里,激起层层涟漪。例如,学生了解SEFC 1B Lsson 102-103,An Interesting Life的内容后,教师可设问:“Interest,ing”means making people“interested”,but what does“it”mean in this text?学生经过讨论后得知“interesting”在此为“meaningful”的意思。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

5.结果处设疑——智力训练的衔接环

一堂成功的课,也应以设疑提问而终,使其课虽尽,意无穷。教师应于结课处,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既使新旧知识紧密关联,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例如,SEFC 2A Unit 2 Lesson 6结尾时可提问:Is smoking a bad habit?If so,give your reasons and offer some advice on how tostopil,Isit easyfor smokers to give up smoking?why or why not?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要相机而宜,戒“满堂问”

提问设疑,要求教师审时度势,抓住时机,问到“点”上。提问次数要适当,不能把提问设疑误解为协调课堂气氛,追求“轰动”效应,不分主次地“满堂问”。如果不顾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滥用提问,虽表面上热闹,但教学无成效。此处还要因人施问,力争每个学生都思有所获。

2.要启发诱导。戒“越俎代庖”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能用硬灌输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积极启发诱导。填鸭式的“满堂灌……揠苗助长”或“抱着走”,只能损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要蕴有新意,戒平淡无奇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未知而又可知的。如果全是学生已知的东西,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完全不可知,则无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无法产生知识转移。教师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钻研教材,将现有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组合,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

4.要难易适度。戒偏难或过易

偏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或使学生产生“不屑一顾”的情绪。教师应在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跳一跳摘到桃子”。

5.要和谐融洽,戒求全责备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产生一种教学合力,互相促进,教学相长;而过于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易使学生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抑制其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尊重、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大胆质疑,创造一个乐学的环境。当学生回答有误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劝其勤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给予鼓励,绝不能求全责备,讽刺挖苦。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12.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十二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 重点突出, 难易适度

“万山磅礴, 必有主峰”。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抓住重点和难点这个“主峰”, 进行突破, 带动全局。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 寻求关键点, 抓住主干, 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 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忌不分重点, 满堂提问, 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做文章。

2. 面向多数, 以点带面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然后精选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 即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当问题提出后, 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 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 促使每个同学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当自己的答案与被提问的同学的答案不同时, 每个学生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思考, 进一步分析或进行修正, 从而加深理解, 巩固知识。

二、提问的语言

提问的语言必须抑扬顿挫,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必须准确精炼, 让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切忌含糊其辞, 模棱两可。

三、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首先要解决“问什么”的问题。

物理教师要善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纳、筛选, 做到删繁就简, 择精选萃, 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 问一问为什么, 求一求所以然。

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进行提问, 通过对例题的剖析, 达到解惑的目的, 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 以培养学生进攻性的学习状态, 应避免引出简单答复的问题, 否则会使学生兴味索然。

四、提问的方式

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 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进, 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登上解决问题的高峰。

2. 迂回式提问

迂回式提问是指先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而是提出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 然后瞄准时机, 托出要点的提问方法。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讲过光的衍射后, 如果直接问:光发生衍射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如改问我们常说“闻其声不见其人”, 它所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同时也促使学生能够把声和光加以比较,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种弃直就曲的提问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类比式提问

类比式提问是指运用类比来提问的方法。它可以在同种事物或不同种事物之间进行, 也可以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进行, 或同中求异, 或异中求同。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或不同点, 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

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两个物理量在引入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动量和动能有哪些不同?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何不同?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中 (1) 向心力的来源; (2) 从低轨道转移到高轨道势能动能的变化; (3) 变轨的连续性和跳跃性等都是类比式提问。

4. 连环式提问

将一系列有关问题编在一起, 环环相扣, 依次提问, 使学生把知识依一定的线索编织起来。 (1) 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三能级, 可用能量为 (A) 12.09ev的光子。 (B) 13ev的光子。 (C) 13ev的电子。 (D) 12ev的电子。 (2) 大量处于第三能级的氢原子可能发出几种频率的光子? (3) 其中能量最大的光子能量是多少? (4) 其中波长最长的光的波长是多少? (5) 在可见光区域内光子有几种? (6) 在第三能级的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成为自由电子至少要给氢原子提供多少能量?

5. 多问一答式

连续提问多个问题, 这些问题可用同一物理原理作答。这种提问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 (1) 平静的水面上有两条相同的小船, 其中一条小船的船舱中有一人通过绳子拉另一条空船, 如何判断人在哪一条船内? (2) 一个运动的篮球碰上一个静止后的乒乓球和一个运动的乒乓球碰上一个静止的篮球, 发生的情况有何不同。问题各异, 但都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精心设计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努力做到:问得准, 问得巧, 问大千世界万般变化;才能启发学生答得全、答得妙, 答出物理殿堂无穷奥秘。

13.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十三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手段,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住,能较好地实现教学上的启发式,能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从学生中来,问题设置要恰当,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 者:周秀莲 作者单位:乐清市虹桥镇二中,浙江乐清,325608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18)分类号:G63关键词:教学课堂提问 引发思维 认知规律

14.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课堂提问艺术 篇十四

“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课堂提问艺术” 校本培训案例

一、案例实践的背景

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新课改工作、校本培训的相互渗透与激励。校本培训工作对现代化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该项工作带给我们的有机遇也有挑战。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课堂提问艺术,是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艺术,生成新的学法和敎法的根本保证。于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充分试验和论证的基础上,针对校本培训实际,分组、分工、定任务、定职责,对该课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演示和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案例实践过程聚焦

(一)关于提问时机问题

课题组研究的提问时机问题,是试验中课题组教师实验的第一项内容,经实验,全组总结认为提问的时机把握得比较恰当,也反映了课前对自己问题的精心设计,环节和流程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预设来进行的,例如:三年级课题组,在实践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14课“东方之珠”时,对提问时机有了较好的把握:1,开课之初,以问题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一篇描写我国南方胜景的文章?(西湖)有何特点呢?(树木葱翠像一幅画、人间天堂、夜晚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它一样优美的文章,板书课题:14课“东方之珠”。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2,分析理解之前,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预设中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高效的分析、理解,突出了提问的整体性。例如:三年级课题组,在实践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20课“军神”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分析课文、复习课文时,始终围绕“哪一句话最令你感动”?以突出沃克医生那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这个全文的中心句。3,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发挥了诱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住了课文的价值取向。4,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不是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盲目说教,而是教师虚拟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学生带到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情感。

(二)关于提问教师的反馈问题

课题组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自己欲设的情景,老师反馈了几次?多少次反馈是有效或恰当的,为什么?实验中体会到:教师的反馈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适时适当进行反馈,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可以说是教学艺术的学问。实验中,课题组教师的反馈做到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反馈具有激励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二是反馈较及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在认真倾听之后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真切感受到,如果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40分钟内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学生会受益非浅,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三)关于提问后学生回答情况

经实验,每位教师的课堂是融洽的,和谐的。研究的问题是学生分别回答了多少次问题,次数是否恰当,在课堂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在课堂上,老师一问一答,一问数答,此起彼落犹如一场“高速度”、“高频率”的对话竞赛,可谓热闹!虽然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提问的数量,但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必须保证师生间一定的课堂交流量,即一定的提问次数,而且提问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少,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交流的机会。教师对课堂所提的问题应精心准备,要严格控制好量,即质量和数量„„

(四)关于提问后学生的学情观察

教师从学生的学情来观察每一节课。通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不仅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了记载,还对每一个问题都作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发言面很窄,学生发言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体验不够,或者说,有的课都存在学生思维不广,体验不深,甚至出现比较明显的错误。

(五)关于课堂提问的课后调查

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的课后调查:“你还记得住老师提出了哪些问题吗?你印象最深的问题是什么?”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三点,凡是学生亲自动手动口操作的问题,学生印象深刻;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紧的问题,学生印象较深;三是课堂交流中教师强调比较多的问题,学生印象比较深刻。从这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来看,并不能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新意,学生很乐意学习。从学生的发言面来看,并不能说明教师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或者说学生学得很有兴趣,学生学习的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每一课学生应该非常喜欢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和谐统一,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带着句号出课堂”,让每一个观点在讨论中碰撞、交锋、提升,经验在讨论中被审视、被反思、被分享。实验老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分析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提问问题,不仅有感性的生动的素材,也有精彩纷呈的理性思辨。感性与理性齐飞,激情与智慧交响。至始至终的热烈气氛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巨大激情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巨大潜力。理论交锋、思想互联,彼此批判又彼此悦纳,我们在这一课题上的专业争论和专业见解使整个讨论活动更像一个精神盛宴,让我们享受交流、享受学习、享受研究。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自己校内的教研水平正在这样的活动中渐渐成长,每周末,“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组”的成员都集中到一起,汇报自己的观点,对有些问题达成了共识,有的还在争论。例如,老师们对“课堂提问的覆盖面和课堂交流中老师的反馈”达成了共识,认为课堂提问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广,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交流的机会。而且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借助体态语言,传递信息;也可以运用口头语言,客观评述。在评述中教师一要多用表扬艺术;二要善用引导的艺术,提问启发,要“引而不发跃如也”。在“课堂提问的难易把握”上,老师们一致认为课堂提问的难易应结合教材、结合学情从实际出发,做到适度、恰当。一方面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设计“精”而不“繁”,“深”而可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六)改进:俯仰流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在观察、分析、反思的基础上,我们重新设计,进行了又一轮的行为跟进。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对还存在争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形成了新的观察提纲。每位实验老师在听取了意见和建议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新的教学方案。在讨论中,老师们根据课堂观察情况总结了实验教师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改进情况,并针对自己观察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课题组将教学中新问题梳理后供以后案例教学用。“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从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活动,使课堂教学在理性光辉的映照下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

三、案例实施的深切反思

1、通过这次案例教研活动,我们探索出了“梳理——观察——提炼”的校本研究课题确立模式。这个模式充分显示了课题确立“自上而下”的显著特征。通过“梳理” 聚合问题形成了有序的问题树;通过“观察”,发现共性问题;通过提炼,从共性中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即确立课题。这个模式的实践,不仅使学校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整体把握和清醒的认识,也使教师学会了发现问题的方法,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在课题的确立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具备一定诊断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使我们深切认识到校本研究的课题必须“基于教学、在课堂中、为了教学”,才具有研究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提问策略研究”就像投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块巨石,它在语文教师中掀起的波澜我们也始料未及,老师们空前的研究热情,笃实的研究态度,显著的研究效果都是传统的教研活动无法比拟的!实践证明只有指向解决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才可能激发教师的研究激情,回归教师研究的主体地位,使得科学研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2、成功打造了以案例教研活动为载体的校本培训平台。

这一平台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者、受训者四个要素,以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技能、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去学习、去改进实践的能力是本次培训具体目标,它在整个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两节阅读课中的提问策略及链接到的相关理论是培训的主要内容,它是活动的载体和媒介。课题中心组是培训的主体,既是组织者、指导者也是研究者。教师是受训的主体,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在自己研究的“点”上所站的高度,钻研的深度,涉猎信息的广度,运用信息的精度,让我们刮目相看。它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案例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理论生长的故乡”。将这一聚“教、学、研、训”为一体的活动方式融于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后续课题的研究,辐射到其他学科,甚至学校层面的课题研究。

3、这一活动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方式给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专家”的转变提供了有效平台。它使教师通过在案例描述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学、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一活动迫使教师围绕课题进行了专业知识学习,他们不仅掌握了课堂观察的相关理论、方法、技能,还在课题研究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促进了教师反思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外显线了教师的缄默知识。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它是培养我们自己校内专家的肥沃土壤。

四、今后的目标与实验深化要求

1、这一活动方式对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校领导必须充分发挥研究首席的作用,要有厚实的理论储备,较强的组织教师选择、确立课题的能力,精心设计、实施案例活动的能力,指导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如果缺乏本校内部高层次的专业引领,缺乏大面积高素质的教师资源,这一活动方式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开展也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质收效甚微。

上一篇:考研复习资料高数下一篇:《反复烧开的水能不能喝》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