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2024-09-17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精选15篇)

1.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一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望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 作为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 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 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 让他们德、智、体、美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 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大纲, 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 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 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 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 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 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 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 反复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 让学生心里有数, 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 学有目标, 指导检查也有目标, 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2、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对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 转为主动探索知识, 变“学会”为“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 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做到深入浅出, 画龙点睛, 一语道破, 起到指导作用, 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 在学生课前预习, 划出难点, 带着问题听课时, 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 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 把握好关键时刻, 恰到好处, 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 全神贯注, 认真听讲, 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 除备好课外, 教师还应精心设计, 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 讲得条理分明, 深入浅出, 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 唱独角戏, 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 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 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 自己做总结, 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 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 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一般来说, 除了第一节课以外, 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 (1) 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 (2) 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 (3) 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 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 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 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 如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复习要点”和练习册中的练习, 口、笔头练习等加强学习运用的能力, 以加深印象, 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 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 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 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2.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情境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形成对学习的自觉态度和内在动机,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应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围绕关键疑难处,设疑促思,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结果怎么也拉不动,这样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境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学生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不同的三角形。当学生动手摆完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又引导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二、数学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对优等生,教师要竭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数学素质差的学生要多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并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素质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学习好一些的,还是基础差一些的,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之间在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作为教师来说,既要看到差异,更要重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因此,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照顾他们的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让学生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抓好“三动”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是“动脑”,这是学生主动构建、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升华的必要过程。教学要重视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改变以往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想”的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脑机会,让学生在“想”中发展思维。

二是“动口”,这是学生思维提炼的重要过程。大纲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说明,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开口说话”。“说”能加深理解,“说”能训练表达能力,“说”更能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说操作过程、说思考过程、说依据、说质疑、说独自见解、说总结等,都是学生说的内容。教学要给学生创设“多说”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说”。

3.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三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要重视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二、应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就是维护民族尊严、维护民族感情的表现。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祖国的锦绣河山在初中语文所选教材的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春和景明、烟波浩淼、岸芷汀兰的“洞庭湖”;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湖光山色、芦花摇曳的“大明湖”;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鸟语花香、眼明神爽的“五月的青岛”;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还有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语文教师应通过教学让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这样的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种类有很多,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落实素质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

创造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让同学们用作文题目《“0”的联想》、《“?”的联想》等,多角度地去写作。语文老师还可以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目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等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一旦冲破习惯的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初步培养。

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叶老曾说过,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评价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优劣,不是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是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平时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初中语文教学还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4.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四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与教学手段及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又能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 音乐素质 兴趣 音乐教学 教育 审美能力

前言

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里,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听觉艺术。所以“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登台了。再者,“音乐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感情。” 所以说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点滴和同行们交流与分享:

一、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二、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 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三、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是互助平等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在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必须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在这个基础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比较容易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世界窗口,从而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音乐创作、一起创编填词、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

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是中国人》、《红旗颂》、《红旗飘飘》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申奥成功的时刻,全国上下人民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五、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文学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教授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借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借助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温故了这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乐曲《阳关三叠》的同时,配上王维的诗歌《渭城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采用对比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感受,这种做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在音乐教学中,要达到情境交融,美在其中,是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情境交融,美在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真正的意境,这个义务也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法》作/译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给老师的的建议》[苏] 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 译

《上好课应知应会》李广

5.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五

内容摘要: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渐渐提上日程化,身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后天的学习和工作,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差的原因分析,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入手,探析出,解决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必须先从学校体育课程入手,以多样的教学方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和完善的评价体系作为手段真正达到把握教材的目标,实现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青少年

体育课堂

身体素质

提高

科学技能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社会对知识份子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部分孩子都告别体力活的年代,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担忧少年一代因缺乏体力活动,而出现体质下降的结果。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身心的健康发育迫切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这正如阳光、空气、水对生命的意义一样不可缺少。他们身体是雏形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是建设好二十一世纪的后备军,因而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今的教育下学生压力大,提高身体素质的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在学校里加强对学生的锻炼。

青少年身体素质差的基本原因

1.1学习的压力过大,课业负担重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深深的敲响着做父母的警钟。而今的社会生活水平高了,大家都有钱了,对孩子的期望提上日程,父母们纷纷把子女送到一些课外培训班、补习班等等加强学习辅导的地方。漫天飞舞的假期补课也占据了学生业余时间的自我空间。课业繁重,学生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应试教育的影响,残留在新一代孩子身上的分数录取制仍然没有改变,这就迫使做学生的只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过重的压力和课业负担让孩子的身体承受能力减弱,心理发展不健全。

1.2饮食营养搭配不合理

根据07年调查显示,全国青少年肥胖、近视率5年间持续上升,初中生视力不良率上升速度为各学段之首。学生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

青少年阶段是萌芽阶段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段,饮食营养的优化搭配有助于补充每天都需要的能量、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发育,而今的时代,富足的父母们为了孩子开始,大量的购买一些食

物给孩子,碳酸饮料、快餐的盛行,虽然味道好,但是对孩子的身体却无益。过分的溺爱造成现在的孩子过度饮食导致的肥胖现象增多,直接降低了孩子的身体素质。

1.3学校体育课的质量低

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一个人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品质,可以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文化课无法替代的。学校体育课上教的一些运动技能,太不专业。教师也是过过场,随便教点常识就算了,很多有着一流设备的学校的资源都是白白浪费!更有甚者真是难以让人想象,为了避免学生锻炼出事故,把“单杠、双杠、足球”等等能明显提高身体素质的项目都取消了。学校一味强调知识教育,繁琐的功课让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去运动,课外体育培训应运而生,强力的吸引着父母们把孩子送去锻炼,大家都知道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学习的工具,只有真正的身体上和思想上都健康的孩子才是完整的人。

国家明文规定中小学生每天要有“体育活动一小时的量”,但是实际的一小时都是学生自己活动,的体育课等于就是学生自己的休闲课,毫无实际的运动,导致大量的学生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运动量。大部分学校对学生都是敢敢场,甚至挤占体育课给考试科目让路。

如何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及其重要性

身体素质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基本状态和功能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能力的强弱

2.1以“体力素质为基础”,切实把握身体的健康成长。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健壮的身体,才有资本去学习世界,改造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体育课中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从小培养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思想,长大才能胜任建设祖国的重任。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以体力素质为基础,严格的把关,真正的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加强学生的身体培养和训练。

2.2良好是的身体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综合型人才,而作为根本的身体素质强化发展显现出重要地位。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压力和责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从事尖端的科技也是短暂的。社会的发展有力屏障着人类身体的资本,只有强化资本有效化,社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加强学校体育课教育,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归究于场地、器材、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上,而从来没有从我们教师自身上找原因。在体育课上,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必然会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极高的要求。

3.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青少年天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延缓疲劳的出现。不必担心不好组织,不要怕“乱”,要相信学生自己能够管理自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即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确实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首先,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世界足球的故事,并利用学校的场地,给学生们自主的空间,以教师为裁判形成两组,其他班级成员为拉拉队,以30分钟为全场规划,对一般的犯规给予默认,提高学生的激情,以进球的多少和大型的犯规次数给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并给胜利的一方发小奖品。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去进行下一步的学习,积极的提高体育课的兴趣,从而间接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其次,加强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3.2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例如:跳远教材的重点就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

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人员在教导学生正常锻炼时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动作和起点,才能完善教材中的难点,在通俗易懂的情况下正确的锻炼身体,培养能力。

建立完善,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

评价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态度,加深体育锻炼 对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也可以提高对体育的情意、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

学氛围,让学生喜欢体育课。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振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说明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体育才能产生积极地情感与态度。

评价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情操和价值观的培养。评价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使教师明确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个别对待,同时也能使学生清楚的看到自我。

只有正确合理的评价,积极给予学生以肯定才能让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才能让让学生在激励满足中成长奋进。

结论与建议

总之,要想提高学身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就必须找出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的原因,并想办法去解决。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基本上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经过实践证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良好语言艺术的应用,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建立完善、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是促进体育课质量强化,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积极的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身体素质才能得以强化,才能更健康的成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好体育课的作用,把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提高到最大限度,在对社会责任和贡献中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佩铭,刘炎辉.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2]王海宁.上好体育课需要和谐气氛[N].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5.11.16第 007 版

[3]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与体育器材及场地国家标准[S].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5.7

[4]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第三版

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姓名:姜通

6.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六

一、变教师的被动说教为学生的主动求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引导、启发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不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 从而建立起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结构, 掌握独立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使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纯的灌输和说教, 而转化成学生主动的认知。

1.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兴趣是人进步的助推器, 它能形成潜在的思维动力, 提高学习效率, 化被动为自觉。而人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并非与生俱来, 兴趣也需要培养, 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客观事物, 需要人们不断积累认识、改造客观事物带来的成功体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把学生引入“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的“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凝集在一起, 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同时, 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使学生“亲师———信道———求道———超越”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2. 营造良好的参与气氛

教师要重视角色转换, 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束缚,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学生探究新知的知识基础及能力起点, 科学地预想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方法及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积极地创造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展示自己思维信息的条件, 并提供讨论、交流及展示思维过程的时间和场合, 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 获得相应的成功经验, 并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方案、有效的师生互动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和吸引力, 使数学课堂成为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为一体,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潜力、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

3. 增强学生的求知信念

每个学生, 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被他人认可, 教师在激发学生探求欲望的同时, 要客观的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能力、特点,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展示有针对性的教育, 做到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不断地积累这种感受, 对自己充满希望, 最终形成自信。另外,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地予以鼓励、表扬, 并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 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信心是支撑人进步的坚强骨架, 树立信心才能克服学习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不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来自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 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 就必然会经历一定的组织或转换, 最终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 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因此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基础条件。

当然, 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必要的、科学的指导, 不但不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 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中涉及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概念、命题具有丰富性、深刻性、思想性和应用性,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 提供给学生明确的思考对象, 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目标, 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搜索需要的知识,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并且, 通过教师的指导, 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认知经验,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增强独立的认知能力。

2. 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

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传递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解题方法 (如分析法、归纳法、插空法、捆绑法、赋值法、排除法等) , 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提供现成的答案, 而是应设计好有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维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 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设计不同的引导方案,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7.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七

关键词:浅谈 小学 语文 实施 美育 教育

美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课程,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是小学“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线。小学语文是渗透美育的重要学科,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贯穿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没有得到很多教师足够的重视,甚至是抱有可管可不管的态度。近代教育家王国维曾深刻指出:“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智育、德育、美育)。”在这里,他较早地提出了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能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又如何达到渗透目的,使学生在逐步的成长中具备真、善、美三德而成“完美之人物”呢?结合我多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验,我总结出以下方法:

1、理解重点词句感悟美。我认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透彻,其中的美感也就能体会出来。如《趵突泉》一课在描写趵突泉时,用词准确、细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结合课文落实字、词、句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美,从品词赏句中欣赏语言的艺术美;再如《大海的歌》一文中:“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欢乐的歌。”这两句含义深刻,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叶圣陶先生说过:“人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小学生对字、词、句的学习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美感才能真正理解得透彻。

2、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3、进入角色,激发美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知识的贪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也由于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其情感,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即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与作者悲欢与共,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

4、理解品味美。教材中有些课文很生动、很感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形象、感人的事迹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品味,去挖掘主题和中心。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我制作了教学课件——波澜壮阔、海天一色、船影摇曳,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再通过逐层朗读:第一次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河子的成长源于一个美好的故事;第二次读让海的美丽景象浮现于学生的眼前;第三次读使学生理解在海上生存有许多危险;第四次读让学生找到自然中的海洋与生活中的海洋之间的联系;第五次读使学生感受到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父爱,这种崇高的思想使他的形象崇高而伟大,成为“我”心目中最尊重的亲人,有了这样的好父亲,“我”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学习至此,学生不但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使继父的形象得到了升华,同时自身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5、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作文是学生用文章来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作者在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从创造的产品——作文中感受到自身的本质力量而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愉悦。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些,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

8.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八

武威第十九中学 杜小平

摘要: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仅是一名教师,他首先必须是一名懂得教育艺术的专家,这样才能胜任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重任,而管理好班级,了解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关键。面对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个课题。本文作此探究,以期给同仁们提供一点实践操作的依据。

关键词:班主任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期。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因此,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开展心里健康教育对班主任的新要求

心里健康教育与过去的一些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对班主任老师的素质提出了以下更高更新的要求。

1、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班主任老师要从过去当“纪律监督”、“政治说教”、“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改变高高在上的说教作风,做到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为实施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2、具有现代教育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班主任老师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的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同样也能“感染”学生。班主任最重要的品德是为人坦荡正直,有一种凛然正气和坚持真理的作风,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不世俗,不随波逐流,民主、公正、平等、友善。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 开展心里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小学生年龄偏小,仍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据其心理特点,心理教育不能单靠知识传授,简单地说教是不行的,要重视强调潜移默化,从兴趣入手,注重把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里教育内容以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班队的活动之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2、自主性原则。“一切成功的教育,莫过于少年儿童主动地自我教育,自我要求,自我完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原则,让学生通过自愿参与活动,达到自己教育自己;通过自愿接受,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3、针对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要“有的放矢”,在加强计划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抓住特殊的生活“瞬间”,即把握教育契机,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4、要体现以身作则的原则。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焦虑、不安、困惑、无助是来自教师的情绪、眼神、语言和行为。可见,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与人格力量的提升,用健康的人格,美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 开展心里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心理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才能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1、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班主任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值日、午饭后至下午上课前等活动时间观察学生的真实情况。观察越是深入细致,就越能正确认识学生。因为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最能真实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状况、情绪好坏、兴趣爱好和才能特长等。观察学生,教师有时带有一定目的去观察一个学生的表现,有时就是随意观察去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养成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习惯,以便把握学生的心理信息。

2、谈话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关键。有目的地找个别学生、班干部谈话,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谈话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谈话前,班主任应当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中心内容,采取的方式以及选择的时间等。在谈话过程中,对学生要亲切自然,态度和蔼,不要使学生感到拘束紧张;要讲究技巧,善于启发学生讲真话;要注意倾听学生说话,让学生把话讲完,不要有不耐烦的情绪,边听边思考,联系学生一贯的思想言行和平时观察的印象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不要听了一面之词,就轻率地得出结论。在批评学生时,谈话既要讲究疏导的方法,还要注重谈话时间的选择,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

3、研究学生的周记法。我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从周记我可以了解许多情况。学生值日工作情况、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等。学生很多“本来面目”不是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而是在课后反映出来的。通过“知心信箱”更能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如对班级的制度执行情况,家庭情况,对班干部的看法,甚至对科任教师的上课情况,都会如实反映。

4、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时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种方法。除了向学生调查以外要特别注意向学生家长和科任老师作调查。向学生作调查,最重要的时要亲近他们,同他们打成一片,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了解才会深入。

五 开展心里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发挥心里健康教育课的主阵地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又是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填表、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在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知行并重。

心理素质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力不够高,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学会排除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潜能,使全体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都有一个提高。

(.2)坚持学生主体。

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自身的主管能动性,依赖于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真正领悟问题实质,学会自主、自立地处理问题。教学中创设以师生互动、心理相容、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学会通过不断重复参与各种训练和练习活动等方法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3)坚持点面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时刻把握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育原则,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同时,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疏导,让学生的共性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施展,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坚持师生和谐

一要坚持平等性。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自觉地意识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并且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二要坚持尊重性。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三要坚持鼓励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老师不要轻易的评价。四要坚持参与性。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行为训练中,完成训练任务。学生自始至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有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五要坚持目的性。心理行为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设计、实施,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高,教师的目标就可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2、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2)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

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班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3、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教育中,从教师的关心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激励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共同讨论、合作学习、自己能行的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奠定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9.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九

——登封市少林办初中 王莹

选材,是我们写作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审题结束,作文主题明确之后,就进入选材阶段了。几年的作文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作文材料的贫乏、平淡、老套以及盲目编凑,写出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由此可见,选好材料,用好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该怎样指导学生选材呢?

首先,学会搜集素材,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正所谓:“厚积薄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心中装的作文材料多了,他们才能溢于言表。那么学生在写作文前应该占有哪些材料呢?

1、从生活中找素材。生活有三大组成分别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就在于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重观察生活。只要我们把目光放在生活中,用真诚、善良和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你会发现,有不少细节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例如:作文《师生之间》,小作者就是选取和老师相处之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用真诚、朴实的文笔描述,内容感人,所选的材料也显得津津有味。

2、从阅读中找素材。可以从课内课外中搜集素材。如:从名著中找素材,选取名著中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情节、片段,或直接与古人对话,或故事新编,巧妙地在原有情节上创新,也可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来。从古诗词中找素材,诗词中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可以引用到我们的作文中来。从课文中找素材,化用课文中的人、事、景,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学以致用也是找到好素材的绝妙方法。例如:河南09年中招命题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小作者巧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内容引入,使文章内容新鲜、充实。又如:佳作《面对挫折时》,妙用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故事,新颖、深刻。除此,我们也可以从来自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中名家名人的轶事以及报纸、杂志或者化用其他学科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材料库存。

3、从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找素材。如:可以从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去搜集,从时事中找素材。这些材料可以用于议论文,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较好的典范。会让我们的文章内容新颖、富有魅力。

其次,明确选材标准。写作的第一要素是有充足的材料,有了材料后,还必须根据文章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以此能准确、有力、具体地表现作文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在选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

围绕主题,选取恰当的材料。和主题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是首选,要多选;和主题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可以选,但要少选,尤其是不能影响作文所写内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主题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

2、要选择真实,自己熟悉的感动的材料。真实包括内容真实,情感真实。

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照搬进去,而是经过提炼,在生活基础上进行技巧性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从而深化人物和主题。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动的材料,只有那些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才容易触及自己的灵魂,拨动自己的心弦。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那

么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

3、要选择典型深刻的材料,材料宜小不宜大。因为:“小”材料,容易

操作,在考场作文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写作时间下,容易写得具体生动、细腻感人;“大”材料,却因篇幅有限、时间有限,容易造成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乏细节,缺少深度,思想苍白,内容空洞,甚至难以完篇。但“选材”小并不意味着“立意”小。可以采用“小题大作”、“以小见大”的写法,来表现积极健康的主题。以此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刻表现文章的主题,使人们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如:学生作文《那一刻,让我感动》所选的就是小作者和同班某位同学上山游玩,这位同学平常和他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但在走到一片荆棘地时,却能把荆棘拨开,让作者便于行走。小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细节,这一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思想境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要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新人、新事、新观点、新经验等,让读者

耳目一新。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避免材料“撞车”。方法其实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时,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马上写;你应该凝神细想,自己要写的材料能不能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个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新颖、独到。你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别抱怨手中的牌》、《花瓶能装下春天》、《做一个“行者”》、《一滴泪水的体验》等佳作,透过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最后,灵活使用材料。这一环节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所谓材料的使用,主要在于每一个材料在文中的安排,孰先孰后,还在于使用具体事例时的详与略等等。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手中的材料不能很好的组织和重新创造。针对这些我们可以采用:

1.点面结合法。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对这

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作为重点。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

的作用,当以概述和列举为好。只要交代清楚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可以了。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移花接木法。这就要求学生把材料与自己文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避免生硬引用,留下粘贴痕迹。可以在恰当的地方引用过后,加以精彩的点评,就像议论文中的叙议结合。还有些学生选择的材料聚焦时代,以新颖见长,但要注意题材与自身实际密切结合,不能变成空话、套话堆砌。如:一名考生处理的很好,他选择写“地震”,结尾写道:“我突然想起,有人曾经说过‘80后’、‘90后’不行了的话。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用自己行动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请祖国放心的把未来交给我们‘80后’、‘90后’吧!我们一定不会让祖国失望!”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使用材料的最高境界是巧妙化用,不着痕迹,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如“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就是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选择和再创造。

10.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十

【关键词】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155

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非常重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之前的应试教育主要是围绕考试目的来进行教学,教学的功利性比较突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而学生的素质也没有得到有效培养。“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人生观、教学观的不同。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然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又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发展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教育观念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注入式”“填鸭式”现象普遍,严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因此我们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师生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各科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要做到如此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简笔画、幻灯片、投影机、挂图或电脑课件等教具,激发学生兴趣;二是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多实践、多阅读、多记忆、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三是对学生要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及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使其都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之成为乐之者。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如果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融洽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就会更好的学好这门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学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构建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关爱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要做到这方面的和谐,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身教学能力的加强。常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只能成为空谈。教师要对学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选择与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孩子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幼稚与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多年来,本人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立足素质教育,讲究实效技能,总结教学方式,使历届学生对英语兴趣倍增,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英语水平和素质。学生由“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为今后学业的发展扎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来获取,因此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课堂本身的需要,更是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有思想教育目标、认知目标以及能力目标的整体规划,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次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素质教育的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挖掘潜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再次是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教死书,要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是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除了借助思想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还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巨大作用,提高学习效果。

五、创设英语教学情景

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竞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教师还要不断调查研究,掌握交际动态,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克服部分中差生不敢说、害怕说错、羞于启齿的语言心理障碍,尽可能多地为中差生提供交际机会,分层、分组组织他们进行情景会话表演,使转化中差生工作上一个台阶。这样,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了初步语感,并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了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11.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十一

在新课程教学中, 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 变“重结果”为“重结果更重过程”. 在呈现思维过程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做一个成功的表演者, 更要做一个成功的知识传播者.

一、寻找思维切入点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每一个对象都有其外在的表现. 数学对象的外在表现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其代数表现; 一种是其图形表现, 包括几何图形、表格等形式. 外在表现是本质属性的反映, 通过对数学对象的外在表现的分析可以揭示数学对象的本质. 可以说每一个数学对象的外在特征都可以成为一个思维的切入点.

例1求函数的值域.

分析: 本例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但其从一些细微处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是很有价值的. 定义域为[-1, 1].

思路1: 特征1—x范围已知, 求y可用逆求法, 即求出进而得y∈[0, +∞) .

思路2: 特征2—由的图象是双曲线和其单调性或图象易求得结果.

思路3: 特征3—由x∈[-1, 1) 想到“三角换元”, 令x =cosθ, θ∈ ( 0, π]

从而得到y =cotθ/2, 由θ∈ ( 0, , π], 得θ/2∈ ( 0, π/2], 从而y≥0.

思路4: 特征4—由分式形式联想到“斜率”, 它表示A ( 1, 1) 与B ( x, -x ) ( 其中x∈[-1, 1) ) 两点的斜率, 由图象易知y≥0, 即得.

思路5: 特征5—在二元方程中, x范围已知, y未知, 故以x为主元, y为次元 ( 这里用了主元分析法即以已知的为主元, 未知的为次元) , 于是有

f ( x) = ( 1 + y2) x +1 -y2, x∈[-1, 1) , y恒大于0, 所以, ∴ y∈[0, +∞) .

教学中, 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特征, 举一反三, 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是很有好处的. 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

2. 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构造法, 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的一面, 数学也不例外. 可根据其问题的条件或是特征, 用已知元素, 已知关系, 可思维过程中构造一个相关的对象或是新的数学形式, 为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构造一个合理清晰的数学框架, 使数学问题成功解决.

可以说构造一个辅助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 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 经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 深入的思考, 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等价的问题, 把原问题划归为一个已知解决的问题, 去考虑一个可能相关的的问题, 或者去先解决一个更特殊更一般的问题. 最终使数学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 本质来说是一种创新解法, 教师就需要循序渐进的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们掌握构造法的基本方法, 如何入手, 如何在创造性思维中突破自我, 体验解题的喜悦.

如, 已知: a, b, 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 且其周长为1, 求的最大值, 并求出此时三角形的面积.

如, 已知a, b都是正数, 求证:. 当且仅当a = b时等号成立.

在教材中由联想引发构造的素材非常丰富, 只要引导学生多留心, 多观察, 多积累, 多思考, 学生的构造能力也会很快得到提高的, 从而真正的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学习更上一层楼.

3. 让学生学会解题反思, 提高解题自我调控能力

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 但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不是天生就会的, 要靠教师在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启发. 对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培养, 不仅培养反思的能力, 更要培养反思的意识和养成反思的习惯.

例3已知三角形ABC中, 三内角为A、B、C, 求证: cos2A+ cos2B + cos2C + 2cosAcosBcosC = 1.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求证后得到些反思, 引导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长期下去, 学生不收获都难.

12.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篇十二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思索,面对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因循守旧,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还是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学有所成呢?就此谈谈个人的教学经验。

主题词:因材施教 创新教育 课程改革 主体教育 合作学习愉快学习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也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学生,特别是面对所谓的“双差生”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因循守旧,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任其成为所谓的“双差生”;还是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学有所成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浅陋的看法。

1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个性特征,重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

1。1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个体行为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的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要求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展主体教育。所谓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

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

1.2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对学生的才能了如指掌,能够用精炼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二步是分别激励。他要求学生在正视自己的缺点后一心向学成功离不开激励,成功教育的手段之一便是适时、有效的激励。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即针对同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也即是教学中针对个体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成功欲望,进而人人争取成功。

1。3 基于此,我首先对所任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观察并总结每个人的心理以及个性特征,真正做到把好每一个人的“脉搏”。众所周知,五年护理班学生的基础薄弱,不喜欢运动,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技

术技能的讲解和学习,可说是“深恶痛绝之”,也就更谈不上认真学习与练习了。经过了解,所幸的是,他们有着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渴求与喜爱。然而,他们又缺乏持久的毅力与恒心,缺少对自己是否能学好专业技能的信心,需要的是得到别人的尊重、肯定和理解。对此我曾对这些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我决不放弃你们。”通过认真的分析之后,在教学上我采取了以实作技能训练为主,兼顾理论学习的策略。尽量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每次课有任务,每次课有总结,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每一个点滴进步与提高。渐渐的在一次次技能训练当中,在每完成一个“动作”或一项任务时,都能从他们脸上看到自信的微笑和成功的喜悦。2. 创设民主、探究、奋进的教学环境,提高参与意识,团结协作,合作练习,共同进步

2。1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各种刺激,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可以达到加速学习练习的目的。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潜能,均有被开发的可能性,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将它与要求学生相结合。只有确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教学空气,学生才会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其次,要利用在练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想锻炼,通过练习找问题;或教师设立一定的练习目标,使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

2.2学生通过练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学校是女生多,所以中

专的女生同一般的高中的女生一样,中专女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如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因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育上表现为情感内向,要把握好女生的特点来教学内容和方向。在组织教法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发扬她们主动学习练习的精神,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不会到会,在这期间要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有进步,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怎么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教学中我积极参加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提高学习情趣的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3. 体验成功,愉快学习

3。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递进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促使人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对于中专班所谓的“差生”也不例外,他们也同样渴求取得成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也更加强烈地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来自别人倾慕的目光。

但是,他们又缺乏吃苦的精神,将学习与锻炼认为是一项苦差使。为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我时常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在每完成一项工作时充分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结合技能竞赛的机会,带领学生取得了成绩之后的几个星期里。

3.2学生在充分体验到从所未有的成功之后,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积极性更高了,完全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当中,以前那种把学习当作苦差使的现象有所削弱。由此可以看到:体验成功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只有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基础上,才能更加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展现一种愉快学习的精神面貌,才能达到和谐健康发展的要求。

由此,要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的给学生尊重和理解,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和谐、健康的发展,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

在体育教学中应因材施教使教学事半功倍,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更有兴趣。

参考文献:体育与科学

13.浅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篇十三

朗读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教师要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搞好朗读教学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

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

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

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请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14.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十四

一、多几分鼓励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 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 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积极性。其实, 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 相比之下,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 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 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有些智商较低的学困生:遵守记律, 但自卑心强, 经常会遭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讽刺。课堂上从不敢发言, 有时也不抬头。对这样的学生更要关注他们, 用爱心温暖他们冰冷的心。要创造机会使这些学生增强自信。比如, 遇到简单的问题让这些学生来回答, 并给予鼓励和表扬。把课堂目标层次化, 让这些学生完成简单的题型即可。只要他们能认真完成最低的目标, 就适当地表扬、鼓励。不要不会就讽刺挖苦, 要让他们感到老师也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进取心。

另外, 要求学困生把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与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相结合, 踏踏实实学好每个知识点。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只有完成好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落实好每一个所学的知识点, 做好每一道习题, 每天就有成功感, 就能提高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学习的自信心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二、多一点交流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 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 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 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 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 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有些学困生头脑聪明, 但纪律观念淡薄, 学习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大多是单亲家庭或父母在外打工, 与家长和老师很少沟通, 缺乏交流, 缺少关怀。由于他们经常受到的是批评和冷眼, 所以他们对老师空洞的说教, 常有一种逆反心里。要转化这些学生必须大力进行感情投资。需从平时的小细节中转化他们。例如:在上课时发现他们做小动作、说话或睡觉等, 就要多提问他们。在做演示实验时, 让他们帮忙一起完成。上下课让他们帮老师拿实验器材。课余时间, 多和他们交流。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 教学过程中多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对学生少一些约束与强迫, 放下长者的架子,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其感受, 多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就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对老师有了感情, 也愿意听取老师的教诲。古人言:“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里隔阂消除了, 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种情况下, 对这些学困生及时进行引导, 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多一点耐心

老师对学生尊重, 能使学生产生满足, 愉快的心里体验。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多几分尊重, 几分理解。要有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有耐心给他们讲解每一个物理概念, 每一个步骤过程。不要看似简单的问题就认为没有必要重复, 有时一个公式的每一个字母符号都要不断的重复讲解才能让学困生们记下, 慢慢理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改变自甘落后的思想,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真正使阻力变成动力。

四、多几份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表现出心理素质脆弱, 自尊心强。他们总是忌讳批评, 希望在同学们面前有好的表现, 需要表扬和鼓励。作为老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要经常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学困生并不是一切都坏, 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有的虽然纪律观念淡薄, 但思维能力活跃、动手实验能力较强, 劳动积极。有的对班集体不够关心, 但社会实践能力较强, 常常能够见义勇为, 助人为乐;有的文化基础较差, 但为人诚实, 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我们对学困生凡有积极行为和进步表现的, 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及时的运用好“心里支点”加以正确的引导, 来激励学困生的进步。即使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也并不奇怪, 关键是教师站在什么角度去看。我们要树立起“今天的出错是明天成功的基石”的新理念。

15.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十五

关键词:教学观有效教学潜能合作学习语言实践性

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多消极倦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上存在畏难心理,特别是英语语法,因此要寻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对英语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思考该倡导怎样的语法教学观,该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怎样进行有效的语法教学。本文结合英语现代教学理念,剖析英语语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种是非教学观,进而对有效的教学模式加以探讨。

一、剖析当前存在的中职英语语法教学观

(一)过度偏重语法知识的灌输

刚毕业时,我任教96英语班的语法课,我唯恐少讲漏讲了哪点,恨不得把所有详尽的语法规则都填鸭式灌输给学生。但在后来的调研中很多学生反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引起他们极大的厌倦和抵触,过细的讲解使语言失去了它的实践运用的功能。

(二)过度忽视语法教学

在集备时,一些激进的教师认为我校幼教班基础较好可以尝试纯口语式的英语教学。试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佳。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母语环境,英语课所提供的语言环境不可能使他们像学习母语那样自然形成语感并获得语言。缺乏纲要式的语法归纳,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短暂记忆往往会很快淡化。

实践证明这两种语法教学观没有把语法知识融于语言应用中,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借助语法这一语言学习的工具形成运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能力,因此不能称之为有效的语法教学。

二、剖析当前倡导的英语语法教学观

教师必须明确语法教学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知”,更重要的是为了“用”,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有效的语法教学观应该是如下:

(一)适当重视语法教学,优化语法教学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很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如果让他们掌握了规律,那么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能通过思考和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继而形成语言能力。

(二)在语法教学中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语言课堂作为学生受到全面和系统教育的场所,教师应试图开发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能够促使学生发挥各种潜能,取得最佳学习成果。

三、在教学观指导下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语法教学虽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教师必须意识到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活动的设置,亦可以促进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一)模式一:创造视觉空间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潜能

1、课前在教室墙壁上营造语法学习的氛围:如在教学定语从句(中职教材基础模块3Unit 6)时,可在教室内张贴带定语从句的谚语。

(1)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2)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3)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2、把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运用到枯燥的语法教学中:如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将文字转化为图片、动画flash或视频,以冲击学生视觉,增强学生的语法认知程度。

(1)例如引导有关现在完成时用法的句子可以利用图片这样进行:

Teacher:Look at the first picture.What has she just done?

Student:She has just aired the room.

(2)例如在学习感叹句的句式结构时可以制作flash对话,产生视觉上的幽默效果。

A:What a mischievous boy he is!

B:She is not a boy.She is a girl.

A:Girl?How short her hair is!

B:It’s her mother’s choice.

A:What a strange mother she is!

B:Mary,come back!Let’s go home!

A:Is she your…?

B:She is my daughter.

A:Terrible sorry!I don’t know you are her father.

B:Never mind.By the way,I’m not her father.I’m her mother.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墙壁布置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把枯燥的语法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从而达到记忆与使用上述语法的目的。

(二)模式二:欣赏经典英语歌曲,增进学生的乐感和发挥听觉潜能

如:中职教材基础模块1Unit 9将来时态

第一步:播放经典英文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引出将来时态;

第二步:让学生跟唱《我心永恒》;

第三步:要求学生熟记4句带将来时态的歌词,通过歌词记忆达到语法的长期记忆。

1、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2、In my life we’ll always go on.

3、we’ll stay forever this way.

4、And I know that my heart will go on.

欣赏音乐与剖析歌词不仅可以刺激听觉,提高学生的情绪,还能引起学习语言的兴趣,巩固学习内容的长期记忆。

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幼教班的学生,她们能歌善舞,用经典歌曲贯穿课堂给同学们营造一种欢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三)模式三:创设合作学习和游戏情境,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

1、语法课堂上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有效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潜能,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取长补短达到有效地学习。语法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形式上可以是小组间语法造句竞赛合作、小组内书面语法练习分工合作、自创带相关语法的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2、语法课堂上的游戏活动

游戏能培养和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比如:

(1)猜词游戏(带定语从句)

T:A machine that can fly in thesky.What is it?

(2)猜猜是谁(中职教材基础模块2 verb-ing形式)

给出一些提示性的句型,这些句型是学生在之前的单元中学过的,可以达到复习句型然后引出verb-ing形式的用法。以同班同学作为topic,让全班同学按照说话者的陈述猜猜到底说的是谁。

…is his/her favorite sport.

He/She is fond of/likes …

He/She is busy/devote to

dreams of /look forward to…

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缩影。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或游戏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语言知识又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听起来也更集中精神,可以达到轻松学习语法的目的。

(四)模式四:坚持语言实践性原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英语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一个学生学了很多语法知识却不会应用语言,就像一个弹钢琴的学了许多有关和声的知识却不会弹钢琴一样。坚持语言实践性原则是英语教学多元化的需要,也是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的中职生获得最大不同程度发展的需要。

如学习虚拟语气

Step1听一段视频导入(带有虚拟语气的小故事)

Step2学生说出故事中带有虚拟语气的句子。

Step3初步了解虚拟语气的用法后,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直陈语气与虚拟语气的区别。

Step4通过一些简单的句子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更多的虚拟语气的用法。

Step5指导学生编写带虚拟语气的小故事(假如没有空气或者假如我是你),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框架:Background of the story(故事的背景:假如没有空气或者假如我是你)——What would happened?(将发生什么?)——How would the story come to an end?(故事结局)

这种教学模式坚持了语言实践性原则,兼顾到了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在观察发现等方面得到锻炼。

通过这四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我体会到,本来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课同样可以在轻松愉快、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放下包袱。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始终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他们在不断的观察,发现和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有了正确的语法教学观的指引,教师可以更灵活地从事有效的语法课堂教学的改革,探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运用适合的教学手段,设计出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能力和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者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梅,张俐蓉,编译.多元智能、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2002,7.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沈瑛.新课程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其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8).

[4]亚历山大,何其莘,著.《新概念英语》前言.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997.□

上一篇:高中政治基础会考模拟试题下一篇:81牛顿第一定律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