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

2024-06-15

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精选11篇)

1.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 篇一

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四年级作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中,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步伐不断加快,离全面小康社会越来越近。祖国在变化,我家也在变化。“衣”“食”“住”“行”都在全方面变化。

变化最大的要算“住”啦!1982年,我妈刚出生,家里很穷,只盖了两层楼的房子,那钱还是借的。14寸黑白电视机、沙发、书桌和一张床紧挤在二楼,只开出一条小道,一个人连转身都难。夏天,厨房里潮湿阴暗,时常漏水,一不小心就摔倒。后,爷爷、奶奶揣着借来的3000元进城开店做起了油漆生意,凭着“诚信”二字,生意越做越大,也买下了100多平米的商品房。家里的地板可光滑平坦啦!墙上装着精美大吊灯,摆上电视机,配上透明的茶几,放上柔软的沙发,栽种一盆植物,环境十分清雅。妈妈还有了自己的小房间。之后,又增加了“奔腾4”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桦木老板桌等“家庭成员”。爷爷奶奶都有了高档手机,还盖了厂房工作。如今,我家都住上了豪华的别墅。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行”也在变化。以前,每逢年关爷爷外出结账收款或全家探亲都得坐一辆摩托车。这也算好了,两辆自行车终于“光荣退休”了。但当寒风吹来,雨点打来,摩托车是不能抵挡的。所以“忍寒挨冻”了几年,它也“光荣下岗”了,换“广汽本田”啦!坐在里面可舒服着呢!开空调冷热皆宜,没事听广播,烦了看影片,累了躺会儿。这样的好车开心就别说了。如今,我家6口人中有4人都开上了“BBA”。我家还实行了“每月一小游,到郊区看看,每年一大游,跨越市区‘去看另一个世界,感受另一种风采’”的活动。我和弟弟也不落伍!这不,车库里停满了山地自行车、电动小汽车、电动平衡车……

我曾听爷爷奶奶说过,他们小时侯的饭菜只要有5分的咸菜和2毛的饭就够好了。猪肉、鸭肉、鸡蛋在他们眼里都是奢侈品,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点,但也要硬撑到初十五。那时我才体会到当时生活的艰苦。不过现在可不一样,我家的餐桌上每顿都有大鱼大肉,还摆满了蔬菜,我都不知该选什么了。早餐就更需要营养,我每天都得带瓶各种味道的牛奶和一只水果,这才营养!嘿,这就是“食”的变化!最近,妈妈还给我买了“安利纽崔莱”营养品补充我所缺的铁、蛋白质等维生素。

“衣”与人形影不离,当然也要变化。妈妈小时候要穿新衣服,奶奶都得一针一线织出来。拿到新衣服,简直比什么都高兴,穿上感觉就舒服。现在可不比从前,要穿新衣服,到市场逛一圈便能满载而归,当然不用织那么辛苦。翻开我家的衣柜,可堆满了形形色色的`服装,各式各样,色彩鲜艳,件件都流行,令人爱不释手!“衣”真是人们生活的点缀!

是什么让我的家变化如此之大!是什么让我的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呢?对,是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它,是和谐社会、辛勤的劳动哺育了它,这就是我家的变化。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得感谢党的政策。现在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一起奋发有为建小康!

2.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 篇二

一、2001~2010年各级教育在校生人数的基本情况

由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 2001~2010年各级教育在校生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为了便于直观形象地把数据的变化反映出来, 我们根据表1中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详见图1。

(一) 在校生逐步减少的教育主体

1. 小学生:单边下跌, 逐年减少

小学在校生人数由2001年的12 543.47万人变成2010年的9 940.70万人, 在十年时间里, 减少了2 602.77万人。这个群体是所有研究群体中, 唯一一个逐年单边减少下降的, 以平均每年289.19万人的规模递减。如果以平均每所小学2 000人计算, 则我国在这十年中, 平均每年有1 445.9所小学消亡。

2. 初中生:先增后减, 前二年增长, 后七年下降

2001~2010年, 我国初中在校生人数先增后减, 2001年为6 514.38万人, 2003年达到最大值6 690.83万人, 随后逐年减少, 2010年为5 279.33万人, 在2004~2010年七年间, 平均每年减少201.60万人。如果以平均每所初中2 000人计算, 则我国在这七年中, 平均每年有1 008所初中消亡。

3. 普通高中生:先增后减, 前六年增长, 后三年下降

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 2001年为1 404.97万人, 2007年为2 522.40万人, 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逐步增加, 2007年达到顶峰以后, 从2008年开始, 在校生人数逐年小幅度减少。2010年在校生2 427.34万人, 与2007年相比减少约95.06万人。2008~2010年3年中, 平均每年减少31.69万人。如果以平均每所高中2 000人计算, 则我国在这三年中, 平均每年有158所高中消亡。

(二) 在校生逐步增加的教育主体

1. 幼儿园 (包括学前班) :前一年变化不大, 后八年增加, 且增加幅度很大

2001~2002年二年间, 我国幼儿园 (包括学前班) 在校学生人数基本在2 020.62万人上下小幅度波动, 从2003年开始, 在校人数逐年增加, 2003年为2 004万人, 到2010年, 已经增加到2 976.67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138.95万人。

2.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前一年变化不大, 后八年增加

2001年我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457.98万人, 2002年为456.35万人, 这两年几乎没有变化, 从2003年开始, 则逐年小幅度攀升, 2010年达到877.71万人, 在这八年间, 平均每年增加52.67万人。

3. 职业高中教育:逐年增加, 最后一年减少

职业高中教育在校生人数的变化比较特殊, 它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人数的曲线高度重合 (见图1) , 两者的走势非常相似, 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最大特点是2010年比上一年减少近52万人, 使得两者的关系出现了较大的偏离。一年的变化不足以说明整个趋势的改变, 且鉴于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最新发展趋势, 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 “职业高中教育”在校生人数将处于增长状态。

4. 技工学校:逐年小幅度增加

2001年我国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为134.7万人, 2010年达到422.05万人。在这十年时间里, 在校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平均每年增加31.93万人。

5. 普通高等教育:逐年增加, 且增加幅度比较大

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为719.07万人, 2010年达到2 231.79万人。在这十年时间里, 在校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平均每年增加168.08万人。

二、在校生人数变化k线方程的构建

我们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求出每组数据的k线方程, 它对于后期数据的变化和预测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从表2可以得出, 当x取值为1的时候, 其结果y为2001年在校生数值;当x取值为2的时候, 其结果y为2002年在校生数值;以此类推。如果要测算2015年在校生人数, 则x取值为15。用刚公布的2011年教育统计年报来验证的话, 其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当然, 此方程正确的前提是社会以及人口政策保持相对的平稳性。

我们还注意到, 从表2可以看出, 只有两组数据是逐年减少的, 其余六组数据都是逐年增加的, 这与现实有一定的出入。这也说明在校生人数的变化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们所构建的k线方程只是一种总体趋势的描述, 它涉及的变量比较简单。它对于后期短期的变化预测比较有效, 时间过长则会失去效力。

三、在校生人数变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及问题探讨

这十年在校生人数变化的数据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 比如说, 从“普通高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数据中, 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我国高中生进入大学的入学率在逐年提升;从“初中”在校生人数及其后续可以相衔接的教育在校生人数中,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初中生毕业后没有接受任何职业培训, 毕业后便离开学校走入社会, 等等。因受到篇幅的影响, 这里笔者重点讨论在校生人数减少和增加幅度最大的数据及其带来的系列问题。

(一) 在校生人数的减少

从图1中可以看到, 小学生和初中生在校生人数减少幅度最大, 尤其是小学生减少幅度特别明显。数据的变化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感知比较吻合。

笔者认为, 新中国建立以来, 中国经历了两次人口大迁徙, 其中一次主要是由于经济问题导致的, 即改革开放初期, 人们为了解决经济问题, 为了吃饭, 人口大规模地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季节性地迁移, 俗称“民工现象”;其二便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随着经济的逐步改善、教育人口的剧烈变化及户籍制度等原因, 强行撤并了一些乡村小学和中学, 人们为了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 人口大规模地从乡村向附近的县城、市区迁移, 经济条件好的选择购买新房定居, 条件差一点的选择租房陪读。当然这客观上也加速了中国的城镇化。

(二) 在校生人数的增加

从表2分析得出, 幼儿园 (包括学前班)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增加幅度最大。

幼儿园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了一线、二线城市的幼儿园爆满,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城市出现家长通宵达旦排队给孩子报名上幼儿园的现象。由于我国的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 这也客观上促进了民办幼儿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比较令人欣喜的事情, 即教育增量的出现。给它一定的土壤, 也许它会打破官办教育的垄断, 孕育中国教育新的办学形态。

从小学和初中在校生的情况可以看出, 至少在2003年以前,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情况, 即使有人在偷着多生, 不去上户口, 但是孩子长大以后, 他还是会送孩子到学校读书, 因此从在校生人数的变化可以最为真实地看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但是从在园幼儿 (包括学前班) 的在校生人数的变化可以看出, 2003年以后, 在校生人数逐年增长, 并且幅度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近些年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相应地削弱了。

我们还注意到, 受到高等学校扩招影响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 出现了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可喜局面。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国人教育观念的转变, 职业类教育只要加强自身的建设, 一定会迎来更好的明天。从初中生在校生人数数据看, 这类教育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有关部门可以采取更好的措施, 简政放权, 尊重学校自主办学权, 放手让他们做大、做强。

从数据上看, 普通高等教育的录取率从2001年的51%飙升到2010年的91%, 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 规模日益扩大。但是由于它仍然是延续旧的行政办学模式, 缺乏办学特色, 内耗严重, 重理论、轻实践, 改革难以推动, 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从长远来看, 这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稳定, 影响到国人对于高等教育的预期。高等教育的转型与改革变得日益迫切。

(三) 人数减少与增加互相影响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 在校生人数减少的规模远远大于在校生人数增加的规模。可以想象, 如果小学、初中在校生规模继续按照这样的速度减少, 那么近几年内, 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减少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进而影响到普通高等教育等。

笔者将十年中每年的在校生人数进行统计发现, 这十年来, 虽然单个层次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但是就中国教育的整体规模来说, 变化并不大, 2001年各类教育在校生总和为24 179.51万人, 2010年为24 881.92万人。这意味着, 我们的师资、硬件设施等在总体规模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却可能导致某个时间段小学教师太多、校园大量闲置, 而幼儿园教师极度缺乏、校园拥挤等情况, 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精心有效的管理, 积极稳妥地开展教育布局调整。

3.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 篇三

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四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对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中国老百姓,每个人都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xx人,我不得不感慨家乡的变化。它已从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城市转为一个文化商业并进的繁华都市。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沈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蜕变。众所周知xx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曾经的铁西区,集中了xx75%的大中型企业和66%的工业产值,是xx乃至共和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骄傲,被称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和“东方鲁尔”。

然而,在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xx市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长期对工业污染问题缺乏重视,使得xx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空气中弥漫着颗粒状的烟尘是那时环境的真实写照。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铁西开始了“东搬西建”的全面改造,把原来的工业企业搬到xx经济技术开发区去。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以振兴xx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和工业立市方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外资和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优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xx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xx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生在当今国家的盛世之时,我是何其幸运。各种政策亦或思想,仅仅为我们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纪的大门,更珍贵的是我们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在未来,在历史的不断前进、祖国的不断发展中,能够真正地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留恋xx的过去,也更加期待xx的明天!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作文范文二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改革开放,见证着中国的大国风范,王者姿态!

改革开放之溯源。

“改革”一词由来已久,自春秋战国时就已被韩非子提出,《国语·鲁语上》中就有:“改革,以更功具,以新政要。”就是要用改革来革除旧的生产工具,更换进攻所用的器具,以创新政治纲领,用改革来促发展。

那么,时隔两千多年,改革一词,从未褪色,它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王朝的兴衰。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日本天皇的明治维新……不计其数的改革都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那么,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以高昂的激情来对待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至今日它仍是一个闪光点,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实践中区,改革开放历史已经久矣。

改革开放之几多沧桑。

中国于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以革除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作文http://新动力,新时代的到来。但改革开放曾一度进退维谷,停滞不前。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当改革开放提出要面向世界,面向现在,面向未来,发展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的一些顽固派坚决反对,他们用保守的眼光看问题,不愿敞开国门,不愿与世界交流,并以高压态势提出要打倒这股开放的势头。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顺应社会潮流的,是难以阻挡的,如同春起之苗,以其迅猛之势突破旧的囹圄,开拓新的发展道路,最终铸就了中国的新辉煌。

改革开放之胜利曙光。

经历了几多沧桑,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20峰会在杭州的成功召开,一带一路建设谱写着新时代中国的绚丽多姿,亚投行的建设彰显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众多非洲铁路的援建凸显着中国之大国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迅猛的发展势头。是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这头狮子觉醒,它就屹立在亚洲的东方,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中国改革已使中国崛起,使中国傲然立于世界之巅!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改革开放,一路辉煌!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作文范文三

xx,对于祖祖辈辈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又很小的题目,也是一个遥远又很近的话题。

从1915年至今,xxxx的历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从无到有,日益成熟,凝结了我们xx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

虽然我是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但我的父辈祖辈都是xx人,在我小的时候就总会听到很多关于xx的故事。从前简陋的泵房、湿冷的工作环境、寒酸的收费站,现在都已截然不同。为了方便百姓,xx集团已经实现了网上缴费,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一切为了发展需要的原则成为xx集团最根本的出发点。各种办公设施,已全部升级,实现了现代科技网络,为工作增加了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企业资产经营规模,供水能力,服务人口、经济效益、管理能力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如今的xxxx,初步形成了1+5+8+4的运营管理模式,即一个xx集团、五大集团、八大营业分公司,四个县域水司,并以一流的业绩率先成为全国水行业乃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文化建设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

在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常年工作在一线,一心扑在工程建设上,面对工程技术难度大、工期紧迫的严峻形势,千方百计的抓进度,不留情面抓质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还总是会笑呵呵的告诉我说:这些算啥,让百姓安全用水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大家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这个“大家庭”里每天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踏实而不平凡的每一天,就是幸福的。我很庆幸,在这样一个小家中共同生活和工作,它让我成长,给我快乐。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作文范文四

岁月荏苒,转眼改革开放已经有40个年头了。这期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的茅草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我是幸运的一代,生长在和平年代,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文革,更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感觉。没有改革开放前是什么样子,真的不知道,零星的概念来自于奶奶的讲述和书本的记载。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在全国各地的上空轰隆隆响起来了,它惊醒了每个人的灵魂,惊恐、担忧、兴奋、……从此,中国社会开始一天一个样,大踏步地向前发展。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993年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批批年富力强的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相信党,相信中央,相信改革,敢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包袱,没有顾虑,用他们的远见卓识.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更多地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新房子、新生活,显示了改革的强大威力和蓬蓬勃勃发展前进的美好前景,演示了一幕幕色彩斑斓的春天故事。

在这40年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老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列列火车横贯家乡,家家住进了新楼房,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现如今家家电脑、电视、电冰箱样样不少,生活水平也是显著提高,家乡让我刮目相看,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走入了小康社会,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质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长。

不仅我的家乡在变化,我的祖国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7月13日晚,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要揭晓了!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人终于以完美的理念从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我的家乡xx也荣幸地成为奥运赛场之一。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首次太空漫步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太空中首次飘起了鲜艳的五星旗!而如今的支付宝、高铁、网购、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让我们每个人走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赞美改革,我赞美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丰硕成果。我们迎来繁荣富强的好日子,祖国,正日益庞大,祖国,将迎来大好时光!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作文范文五

弹指一挥40年——从1978年到2018年,回头却不是从前。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庆典,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是什么在40年前给我们如此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是什么在这短短40年使我们发生沧海桑田般变化?是改革开放;又是什么让我们在40年后的今天能够安居乐业、实现小康?还是改革开放!

我,是一个80后的青年,可以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40年,或许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是,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来表白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可口可乐、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连环画已经被镭射录像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xx寸的黄河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1寸的熊猫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青年时代的我,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汽车、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品牌的衣服已经挂进了我的衣橱,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笔记本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历史告诉我们,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国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让华夏儿女迎来了思想的解放,“部分人先富起来”让经济大胆地插上翅膀腾飞,紧密地团结在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核心周围,中华民族昂首阔步挺向世界民族之林。

40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20xx年,我们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覆盖9亿多人等成绩,见证了一年内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等奇迹,我们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等而倍感自豪,因主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大型外交活动而越发自信。时至今日,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收获了太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4.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 篇四

曾经―― 一个古老的国家,前人镌刻了无数的辉煌;一头沉睡的雄狮,历史遭受了不尽的磨难。现在―― 一个崛起的大国,后人正展示着繁荣与富强!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在短短的30年里,就列在世界之林的前方!

而我的家乡,就在中国之边、南海之滨、韩江之畔。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自古,这里的人们以种地为业、以谋海为生。但如今,它正以“塑料城”、“玩具城”、“礼品城”的美称,驰名四方!是的,它就是澄海,著名的“红头船”之乡!

说起“红头船”,它其实是先人苦涩的回忆。过去,澄海由于地处偏远,加上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一穷二白。且自然灾害多,人们又无力抵御,发展滞后。因此昔日的.澄海人,才会收拾包袱,毅然去向异国他乡。我不知道,澄海,这片美丽的土地,曾经磨灭了先人多少个梦想。但当记录历史的册子又翻过崭新的一页,在眼光掠过“改革开放”后,我却清楚地明白:澄海,这座年轻的城市,后人正谱写着恢宏的乐章!

邓小平同志曾经断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啊,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确实,坚持改革开放是明智之举!看!仅是30年的时间,澄海就大变了模样!

先说澄海的产业――你看澄海的工业,这几年多种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一齐上,全区已经形成了以轻型加工业为主体,塑料玩具、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工艺美术、建筑材料等行业相配套的格局;再看澄海的农业,自从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模式,农村经济已全面发展,樟林林檎、新澄西瓜、莱芜紫菜、白沙狮头鹅等农特产品驰名中外!还有澄海的“专业镇”、“外引内联”、商贸旅游等,样样辉煌!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这些太抽象,那你就看看我们的身边――

先以澄海公路为例:1979年,澄海的地方公路全部是路况很差的砂土路,一到下雨天,路上就坑坑洼洼;到,地方公路里程达到324公里,其中水泥路187公里,二级、超二级公路从原来零公里达到83公里。你看,短短十年间,公路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再以生活用品为例:在我们童年时,家里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人们穿着的衣服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可口可乐、健力宝各种新奇的东西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接着,连环画渐渐被录像VCD所代替,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我们的眼球,14寸的黑白电视也换成了29寸的大彩电;现在,各式的零食是怎么吃也吃不尽,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也早已不稀奇!

相信到这里,大家已经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吹来了幸福、希望,也吹来了繁荣、小康。如今的澄海街头,你去望望:高楼林立、灯火璀璨,店铺挤挤、车龙长长。其中,男的帅,女的靓。对比以前,澄海人何时能像今天这样骄傲、富强?改革开放确实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30年的改革开放, 30年的风雨兼程!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家乡的面貌也大有改观,年青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信,生长在澄海这样美丽的土地,谁都会深爱他的家乡;相信,只要经过了,谁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些壮志与豪情!,从四川赈灾,到北京奥运,每一件大事,都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就,都展现了国人团结、拼搏的精神!为此,我们应鼓足干劲、刻苦学习,立志成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栋梁!

5.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篇五

三十年对于人生来说,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漫长岁月。而对于历经千年的一座城市、一方水土来说,足以产生可以改写历史的巨变与辉煌。

三十年前的今天,贫穷与落后的窘况令吕梁人汗颜。“马路不平,路灯不明,晴天满街扬灰,雨天道路泥泞”是当时街道的真实状况。“土坯房,破窖洞,房间不大,住着憋气”是当时居民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

有多少土特产品,养在深闺无人知?有多少企业厂矿因为供电不足、出路不畅而倒闭或者选择离开?离省会城市太原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到首都北京只有600公里的吕梁,被巨人般的山脉将我们与整个世界隔离,没有出路、缺乏电力、通讯落后,吕梁人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雷,吕梁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各项基础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条条纵横城乡的公路蜿蜒伸展;一座座电厂拔地而起,电话、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一个崭新的吕梁犹如初生的婴儿茁壮成长。

辉煌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发展动力逐渐加大

昔日的吕梁是全国十三个集中联片贫困地区之一,197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6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2元,财政收入仅有5311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吕梁因地制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土地使用流转制度。围绕发展城市经济,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生产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分配领域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使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500.1亿元,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7位前进到了2007年的第5位。占全省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到2007年的8.8%。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32元提升到2007年的14028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1亿元,是1978年0.53亿的198倍。财政收入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使优势产业日益壮大

30年来,吕梁各级、各界面向外界市场需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全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的方针,按照“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科学发展”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做强新兴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及各类经济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三次产业在调整中结构趋于优化。1978年至1983年,农业占据主导地位。1983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2.5:40.2:27.3。工农业产值比例为41.1:58.9。种养殖是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社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例为77:6:17。

农业经济在内部产业调整中不断成长。30年来,通过拍卖“四荒”、扶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举措,突出抓粮食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三大战略重点和科技兴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项关键,积极推进农业一体化建设,使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从而克服了集体经济长期存在的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持续壮大。到2007年末,全市工业已拥有29个大类,67个中类,79个小类。占整体工业39个大类、204个中类、549个小类的74.4%、32.8%、14.4%。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煤焦钢铁、煤焦化、煤电建材、酿造产业等多产业链条,为构建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3个,工业产值是1978年的229倍,资产是1978年的294倍,产品销售收入是1978年317倍,利润总额是1978年250倍,利税总额是1978年273倍。

(三)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使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

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吕梁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项目投资原则,使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1亿元,是1978年8044万元的37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7%。新增固定资产163.8亿元,是1978年的293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通车里程2007年达到14468公里,是1978年的4.8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92公里。公路密度从1978年15公里(旧口径)提高到6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56公里。旅客周转量153833万人公里,是1978年的90.8倍。货物周转量313675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38倍。

水利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大批水利工程陆续完工达效。大型水利工程--引文入川水利工程、横泉水库主体工程竣工,一批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加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将得到缓解。

电力供应能力日益增强。2007年电力企业完成产值4.7亿元,约是1978年产值的100倍。规模较大的柳林电厂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已形成14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输变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生产、生活用电目前可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吕梁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原离石县城4平方公里扩展到17平方公里。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从无到有相继建成。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2%,污水处理率达到40%,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2.3%。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25%。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环境得到根本改变,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30年。30年来,伴随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及家庭财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582元,是1978年550元的35.6倍。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36元,是1978年的56.8倍;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是1978年的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778元,是1978年62元的44.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是1978年的1170倍。我们的生活顺利地完成了向小康型的全面过渡。

(五)教育文化事业重点发展

“科教兴市”深入人心,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据统计,吕梁建成省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7个,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1%。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完善。2007年,全市卫生机构数574个,是1978年的6倍;卫生技术人员11256人,是1978年的2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参合率达到90%以上。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民间文化艺术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和邮政通讯事业长足发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新进展。

宝贵经验

30年改革开放建设家园的艰苦历程为老区今后的健康发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30年来,全市遵循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确保了农业等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主要农产品肉蛋奶产量、牛猪羊存栏实现显著增长,必须将特色化种养业由分散型、经验型、家庭型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要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务工渠道;三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富民工程,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全力掀起招商引资高潮

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要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后来居上,发挥后发优势,必须要充分放大国家、省对革命老区的开放政策效应,不断掀起招商引资高潮,配合“引智”政策,着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牵动的成效。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一是要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规模化进程。利用市场带动、行政推动和外力拉动三方面的力量,使区域支柱产业项目的启动和扩大,不断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

二是要继续强化主导产业园区式聚集。在充分利用并不断开拓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大对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力度,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要着力推动优势资源循环利用。要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比如煤炭产业,企业要循环式生产,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潜力产业,确保循环经济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四)扭住基础设施建设

要解决好交通问题,使道路畅通,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按照“提升旧城、开发新城、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的思路,不断丰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同时,要以创建卫生文明城市为目标,全面引深城市管理,真正使城市成为“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增强”的宜居宝地。

(五)要坚持统筹发展理念

要高起点、大布局,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和产业的投资力度。要积极应用国家的免、补政策,使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此类行业的投资力度。使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教育政策的优惠、科技进步的便利、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医疗卫生的保健。

(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推进城乡低保、社会经济、优抚安置、社会保险、就业再就业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性项目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加大对高污染项目、企业的关停整顿力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在可承受合理水平。同时,要积极推广“蓝天碧水”工程和“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治理模式,加大造林绿化的进度。

要高度重视法制工作,引深“扫黑除恶”,确保安全生产,健全信访稳定长效机制,确保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使全市各行各业发展有和谐的良好环境。

回顾历史,乘改革开放春风,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篇六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行: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7.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 篇七

穿戴 追求时尚和品牌

5月1日,我与妻子在市区几家大型商场,发现不少服装专柜打起了降价牌,有的服装几十元至那一世小说网 http://几百元不等。恰碰到正在购买衣服的同事小张,她说:“我只要看上了品质好又适合自己的东西,即使不打折也会买的。”柜台里的中年女售货员说:“在她们年轻人看来,追求的是时尚,其实并不是越贵的东西越适合自己。只要样式好看,价钱合理,自己喜欢就行。”

如果走到马路上,你会感到商店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名牌服装专卖店和服装超市。而在这些商店里,生意也很红火,每天都有许多男女老少来选购自己喜欢的服装。现在,人们的穿着消费观念在转变,人们不再是过去灰色或草绿色的着装了,而是质地精良、款式新颖的品牌服装。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和个性,中年人注重服装的质地和款式,老年人注重服装的舒适和随意,白领阶层更青睐服装的品牌和档次。时至今日,西装已是一种普及装,绝大多数市民都消费得起,有的市民已拥有传统类、休闲类、时装类等多类型西装。

吃食 追求营养和健康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市场、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卫生和健康。满街各式口味食品和特色酒店佐证了人们生活水平面的提高。人们对饮食从食不果腹已经完全过渡到食不厌精。

临近中午,我们两口子来到奥林匹克广场的一家火锅店,里面已经座无虚席,有的是朋友请客,有的是全家老少在酒店热闹一下。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在家做饭嫌麻烦,在酒店又花不了几个钱,图省事,再说在家里做饭也做不出酒店的味道。为了方便老伴逛商店我们老两口一餐火锅仅仅消费80多元。

下午,我们购物到沃尔玛超市。那儿人头涌动,熙熙攘攘,妻子坚持要买绿色蔬菜,说无污染,味道好,一下拎了一大包,还有酸奶、纯牛奶和水果,一共花费100多元。可以看到,现在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人们开始越来越讲究食物的绿色、无公害,营养、健康才是人们的追求。

住宅 追求温馨和安逸

以前,百姓一般都是三代同堂,八、九号人住在一起。到了80年代,人们将普通平房统统拆掉,搬进五、六层的楼房;再后来9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结婚成家都与父母分开居住,独自到其他小区购置一套住宅。邻居家的张大爷兴奋地说自己晚年也享受一下现代化的生活:“现在出门就是电梯,楼道有人打扫,治安有人巡逻,小区内有草坪花坛,站在阳台上还能看到整个城市……”。时代进步了,现在的人们对住房的要求已不光是居住面积、采光情况,越来越多的市民更注重居住环境、绿化指数以及房屋的建筑风格、装修风格,这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出游 追求方便和轻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出行是靠双脚走路;八十年代,大多数人有辆自行车;现在我们单位27名职工,每天开着自己小轿车上班的约占一半以上,当年,连想都不敢想的“轿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中。现在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大街小巷明显增多的公交车,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尤其是近年,越来越多的市民开上了私家车,驾校里学开车办驾照的学员逐年增多,这足以说明社会的发展。

如今,购私家车已成为一些家庭的新时尚。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加上这些车的价格下调,越来越多的家庭都争相购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车一族趁着节假日开车去郊外散散心,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收入不断增加,生活的质量逐步提高,百姓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8.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作文 篇八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方式都与以往不一样了。现在人们不但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变化。

住房装修大花费。有些人装修一套新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比五星级酒店还要豪华。

一家三口两个卫生间。以前整个大院子共用一个茅房,早上起来排队上厕所是常事,装满了还能倒进田中作为肥料滋养农作物。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卫生间不说,有的还在主卧里再多装修一个卫生间,可能是为了节省时间吧。

以前的时候,条件不好的地方,根本没有电视机一说,只能在节日的时候热闹一下好多人聚在一起看大屏幕上的黑白电视。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一家人也只是有个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但现在不一样了,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电视机是起码的`,大家庭一家两台都不嫌多。在家里也可以装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电影院,功能齐全的“家庭影院”已经进入很多家庭。

从前的步行生活到现在的以车代步,或许也是代表了一种改革变化。

以前的新衣服并不常见,一年最多也只有两套新衣服,每年过年的时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既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拿。而现在新衣服随时都可以买,零花钱在日常中有些父母肯定也是会给的。

手机放在身边。现在拥有一部手机已不是有钱人的象征。在现在这个时代,势必是人手一只手机的,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的人,或者手拿着手机的人。手里边没拿的,那一定是好好的揣在兜里了。

有时候想翻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年轻时候的照片,却屈指可数,甚至一张都没有。那时候照一张相也是很奢侈的,而且照片大多是黑白照,不存在太多的颜色。现在的人进影楼、拍艺术照已屡见不鲜,大可以随时去拍。也可以拿照相机自己拍,再拿去照相馆,很快就可以洗出来了,还可以塑封,保存很久的。

在那个时候请客似乎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往往这时候家中的主人会烧一大桌子好菜好饭来招待客人,而现在,在餐馆请客的并不占少数,虽然在家自己烧饭的也有,但也难免会嫌麻烦而带领着大队部去下馆子。

除夕夜从来都是家家户户的团圆之夜,以前的一家人再忙也会千里迢迢赶回家与长辈团聚。现在的子女却不一定都会赶回去,大多数都是工作原因。出门在外,身不由己。

休闲花钱买流汗。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家庭,花钱买流汗方兴未艾,双休日各运动场馆挤满了人,不少人还买了“永久票”。

走出国门看新鲜。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为时尚,假日期间的机场,火车站总是会有很多人。以前的时候,对于另一个村庄都很新鲜呢。时代越进步,似乎人们对于外界的渴望也越大了。

9.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作文 篇九

那时候,爸爸村里有一个“大富翁”。他家里买了一台电视,那台电视在那里是像宝物一样好,大家都会去那里看。那个“富翁”还用电视来做生意,大家想看电视就要去那里,像现在的电影院一样。想看的先去排队,一个一个的进去。等院子坐满了,电视的主人就关门了。大家都坐在小凳子上,排的一行一行的,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有人没排上队,在外面偷看也不行。“大富翁”拿着棍子,有人说话就敲一棍。和电影院有点区别,但是在那时候,那台电视的价值等于现在一台高级电视。

在那里水源不充足,口渴了没水就只能吃水果。夏天吃什么都不觉得凉,吃什么水果都无所谓,吃西瓜更是解渴。但是到冬天口渴就不能常吃水果了,水果这么凉,那时候有没有能加热的电器。

大家吃饭都喜欢端着饭碗到村口吃。村口很热闹,人很多,有人边吃边聊。大家聚在一起会聊一聊自己遇到的新鲜事,或者遇到的问题等等。比如说捉到一条鱼啊,或者吃了一个自己喜欢的食物啊,那并不奢侈,但是农村就是那样。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以前安静看电视的地方也没有人了,大家有了自家的电视,又慢慢有了彩色电视和会调节的电视。水也不用两天领一次了,可以直接接一些水烧就可以了。吃饭时就不用去村口了。现在有了正规的餐厅,有很豪华的大餐馆,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店。卫生间进步了,不像以前那样臭气熏天,公共卫生间还可以从外面看颜色来分辨里面有没有人。

10.从人事改革看广东烟草25年发展 篇十

烟草在线专稿广东,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许多政策、措施,最早在这里实验,形成经验后,又向全国推广。今天,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这也与广东地区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广东烟草同样也不例外:二十五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东省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省公司成立,围绕创业初期的发展目标,老一辈烟草人用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求真务实、勤奋实干的精神,兢兢业业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把广东烟草带到了如今这样的年税利超过149亿元,职工人数超过2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广东烟草25年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思维和观念上的创新,这从行业的人事改革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回顾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商品匮乏,烟草商业企业的经营也相对简单,只要有商品,便不愁卖不出去。那时行业的人事工作也是如此:主要抓劳动态度和劳动纪律管理,一切照章办事,对员工的评价关键看是否能严格执行上级指令和是否埋头苦干。当时的人事工作重点在于“管人”。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市场竞争的焦点由生产资料、劳动力的竞争向科技、人才竞争方向转变。如何对人事工作进行改革,从观念上扭转以往的管理定势,是新时期对广东烟草人事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广东烟草的决策者们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在90年代末就制定了人才梯队建设战略工作方针,2003年提出“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使全省烟草行业人力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和发挥”的发展思路,2008年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和有效运用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活力”的人事工作总体目标。行业人事工作职能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由过去单纯劳动管理正逐步向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增强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转变。

一件小事令我记忆犹新:2006年,我初到韶关市曲江县烟草专卖局办公室工作。分管营销工作的领导安排我给单位的卷烟商品营销员讲公文写作。营销员学公文写作?看着我疑虑的神情,领导的一句话令我至今不忘:“我们烟草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哪样不会就要学哪样。”他让我主要讲如何写工作总结,就是要求每一个营销员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将经验形成文字,以便推广提高。的确,市场经济对员工提出的要求,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这么简单,更要勤于思考,善于创新。从这件小事不难看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提倡的“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培训是企业发展动力”等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我们广东烟草队伍每一个基层管理者的心中。

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人事工作的创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为提高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改变人员结构相对老化、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近年来,广东烟草积极调整人事工作重心,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成效明显。

一是公开招聘大学生。广东烟草从2004年起就开始面向全国各重点高校统一公开招聘大学生,开创了全国烟草行业面向校园对外招聘的先河。其招聘范围之广,招聘人数之多,令人瞩目。从中可以看出广东烟草的决策者们对于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的坚定态度。以韶关市局为例,近年来全市共招聘大学毕业生38人,占全市商业系统正式职工总数的8%左右。招聘进来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较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在不少关键岗位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还有不少优秀的大学生已经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新鲜血液的加入,在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改善企业年龄结构的同时,也对部分老员工是一种激励,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企业文化。二是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广东烟草在培训方面舍得投入,省局专门成立了职工培训中心,专门负责教育培训工作,力求做到不光能为企业招来优秀人才,更能使用好,培养好优秀人才。我参加工作短短的两年来,就曾参加过国家局、省局以及市局组织的培训十余次,培训的内容都是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理论和技能方面的综合训练。比如,省局(公司)今年就专门组织过四期大学生培训。针对将来部分大学

生将走上中层管理岗位的需要,还讲授了角色认知转变、沟通管理技巧等很有现实针对性的内容,体现出广东烟草的员工培训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生产力的宗旨,为员工素质的全面提升搭建新的平台。

三是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考核体系。广东烟草把“定员、定岗、定责、定薪”的四定工作与国家局“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针结合起来,积极落实督察考评体系和全员考核体系的建设,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完善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以韶关市局为例,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标准统一、权责明确的督察考评和全员考核系统,按照配套实施的《劳动管理制度》、《员工奖励办法》和《考评细则》的要求,对部门和个人实施多层次考核,使得人人有其责,并与薪酬挂钩,奖优罚劣,较好地规范了员工行为,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创新干部提拔任用制度。在用人选拔上面,广东烟草落实好竞争上岗机制、异地交流机制、新老交替机制和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了干部提拔任用的各项制度,通过竞争上岗使得一批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干部脱颖而出,纷纷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在干部培养方面,广东烟草高度重视各级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对表现优秀的人才,不唯资历,不唯学历,切实做到在实践中磨砺,在工作中信

任,在生活上关心,在使用上大胆提拔。今年七月,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这次统招大学生竞争上岗考试,就是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

现阶段,广东烟草的人事改革工作成效明显:企业职工年龄结构趋于合理;职工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得到加强;以工效挂钩绩效考核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拓展、深化;公平、公开的职业发展晋升通道逐步打通;员工对企业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也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稳步提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的广东烟草正是以人事改革为手段,不断夯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从而走出了一条又快又好的改革发展道路。

纵观广东烟草25年来的发展历程,人事改革只是其驶入全面发展快车道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东烟草高举“两个至上”的行业旗帜,以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为己任,在制度、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在省局(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烟草税利连续4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卷烟打假、两烟经营、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众多突出成就,创造性地提出了“股份体制、舰队模式、监管前移”的管理模式,为实现“建设卷烟流通强省”的战略发展目标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 篇十一

业毛

2011-09-23

从我的家乡石河子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戈壁明珠”石河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会议,终于使封闭的国门隆隆开启。师市60万各族干部群众,冲破桎梏,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师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凸现勃勃生机。

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变化

时代,一步步在前进;改革,一步步在深入。

30年来,师市改革开放由点及面,由局部到全局,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的开放格局。

石河子作为亚欧大陆桥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是改革赋予了它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它在兵团的地位、作用和窗口形象日趋突出、熠熠生辉。

30年艰苦创业,特别是“十五”以来,师市党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兵团集中力量做大石河子垦区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师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攀升。到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02.02亿元,经济总量比1978年增长10.6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56亿元,比1978年增长24.4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1亿元,比1978年增长164.5倍。2007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0.3亿元,比1978年增长9.4倍。棉花总产29.78万吨,比1978年增长34.4倍,石河子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十五”以来,师市紧紧抓住全疆新一轮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机遇,制定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做大开发区”的战略目标,树立“全力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项目”的思想,千方百计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初步构建了以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工六大支柱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2007年师市二产在三次产业中排在第一位,占师市经济总量的35.8%。二产完成增加值36.5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5.4亿元,增长7.7倍。聚氯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棉纺规模达到110万锭,成为全疆纺锭规模最大的城市;食品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占全疆电力装机容量的8%。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35万吨。台湾康师傅、旺旺,内蒙古伊利,南京雨润,北京燕京等知名企业落户石城,石河子成为全疆食品行业知名企业和品牌最多的城市。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信息、社区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师市三产实现增加值35.22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4.9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为29.7:35.8:34.5,二、三产业占师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至2007年,师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8亿元,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产能力,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目前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骨干电厂,2007年师市发电量39.41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31.2倍。电网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完成农网改造,电网实现联网。邮电通信事业突飞猛进,建成了覆盖师市的光缆干线,初步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

石市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大多数重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企业效益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到2007年,个体工商户已达1.78万户,从业人员3.17万人,注册资金6.97亿元;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258户,从业人员1.4万人,注册资金22.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最为迅速的发展时期。认真落实国家税费改革和兵团党委减负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场(农村)各项改革。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得到较好的落实。土地承包长期固定面积达到80%左右;承包职工生产资料费用自理率达95%以上;农资集中采供、“一票到户”受到职工群众欢迎;产品订单收购、贴近市场价格兑现。从2004年起撤销了全部农产品关卡,农工减负工作成效显著。全师平均每亩收费156元(含职工自身受益部分),亩均减负80元,并建立了农工负担只减不增的长效机制。

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师市按照“保护与建设并举”的要求,每年全民植树30万株,现师市有园林绿地955公顷,绿化覆盖率40%,公园绿地25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0.3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0.9%提高到现在的14.3%,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17%,全垦区82%以上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绿洲内部生态趋于稳定,绿洲外围生态治理步伐加快,局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走进石河子市,宽阔的道路,别致的建筑,精美的花坛,满眼的绿色,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今,市政道路总长已达503公里,道路面积588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9.03平方米。年风沙天气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6—9次,减少到现在的两次以内。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普及率达96%,集中供热率达92%,城市污水无害化处理达100%。全年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保持在94%以上。城市昼夜噪声值低于国家标准。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公交车人均指数超过国家标准,目前已实现刷卡乘车,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28.1平方米。

2001年以来,师市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首届“中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西部“全国投资诚信安全区”等殊荣。

科学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师市金融、财税、医疗、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30年来,师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103项,其中获得国家、自治区及兵团奖励的科技成果823项,获得专利授权767项。到2007年,垦区高等学校已发展到3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9所,普通中学49所,小学40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4.6万中小学生免收学杂费,保证了师市所有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师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8%。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垦区有各类卫生机构796个,其中医院3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个,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等单位有卫生所(室)722个。城乡群众就医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30年来,师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改水防病、危旧住房改造等一系列造福各族人民群众的举措。特别是“十五”以来,师市帮助1.4万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累计完成投资8536万元,解决了团场17万人的饮水问题。新建改建公路2788公里,基本形成了贯通垦区、通达连队的公路网络。坚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来抓,重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就业工作,8.1万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师市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和城镇扶贫帮困工作,28万人参加了社会保险,综合征缴率达到100%。10.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将1.45万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不断加大援助困难职工和城镇弱势群体工作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制定具体解困计划,坚持进厂入户、一户一策、帮扶到人,帮助城镇特困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十五”以来,采用5种形式解决职工群众住房问题。累计投资47.9亿元,新建住房88911套,面积达647.4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18715套,经济适用房、解危解困房、廉租房70196套,约26万人喜迁新居。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师市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30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职工群众得实惠最多的30年,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30年,是石河子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的30年,是各民族团结奋进、兵地融合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的30年。

上一篇:獐子岛案例分析下一篇: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