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新模式(共10篇)(共10篇)
1.微课程——教学新模式 篇一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新课改的新希望
东营市胜利第十三中学 周爱红
2013年12月21日,我参加了教管中心在胜利三中举办的“2013年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骨干教师培训会”。这次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展示胜利教育管理中心2013年部分获奖的多媒体课件和微课程作品;听取了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的报告。二是部分学校交流信息化课题研究中期工作情况、问题与困惑,东北师大王淑文教授现场进行了案例剖析和点评指导,并作《把握研究主题,科学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的报告。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或“颠倒教室”,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的“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让处于课程教学改革焦灼状态的人们看到了课堂改革的新希望。而金馆长的讲座也处处充满着革新,一改以往“台上讲,台下听”的形式,采用现场互动、现场解惑、交流生成的培训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他利用一段视频让老师们真切地感受“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再用深入浅出的讲解,现场不时的互动交流,再配上新颖动态的报告课件,一个个新的理念清晰地冲击着老师们的视野,“什么事微课程;微课与微课程的关系;微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
“微课程”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校本微课程研究有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是教学问题,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教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去专门研究。
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
王教授介绍了选题的重要性及其原则,并就教管中心所属学校承担的十余个课题一一进行了分析。其次王教授讲解了研究主题及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如何找准研究落点和 2 界定课题内容进行了阐述。最后重点讲解了如何把握研究主旨,科学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研究离不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
2、要将研究落点着眼于创新教学模式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要正确处理好课题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4、要重视撰稿人的选拔及其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海雁在讲话中要求各学校,以本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扎实做好课题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抓实课题过程管理,围绕管理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一主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行成成果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运用数字化资源,积极推进课堂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乎信息时代的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索新路径,为信息时代学校特色创建和名师培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〇一四年一月
2.微课程——教学新模式 篇二
关键词:微课程,碎片化,建构主义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现有教育教学、在职培训的传统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 移动设备、远程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普遍趋势。在此基础上, 新兴的微课程, 更是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培训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 公务员网络培训领域, 也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这一全新模式, 不断满足公务员培训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一、微课程缘起及特征
微课程 (Microlecture) 缘起美国。2008年,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创造了颇具新意的“一分钟的微视频”。它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一般1~3分钟, 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 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 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 戴维·彭罗斯认为, 所谓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我国微课程研究起步较晚, 2011年胡铁生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拉开了此项研究的序幕。自此, “微课程”逐渐走进国人的视野, 尤其是网络教育, 积极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而对于“微课程”的含义, 相关专家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例如, 胡铁生认为, 微课程是针对新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实践等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对应的教学环节进行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李玉平认为微课程是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 它首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其次内容短小, 时间不超过10分钟。[2]黎加厚认为,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
综合以上众多关于微课程的定义, 其特征显而易见:
第一, 时间短, 利于零散时间来学习。当今是一个忙碌的时代, 每个人能静下心来进行完整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微课程一般时间为5~10分钟, 最少的1~2分钟, 使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成为可能。
第二, 内容少, 适合进行碎片化学习。信息社会发展迅猛, 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 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这个以“忙”为主题的时代, 时间碎片化, 学习也注定碎片化, 而微课程的内容一般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概念、主题, 内容精且少, 非常适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第三, 媒介新, 成就移动终端型学习。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在生活中逐渐普及,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微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以达到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目的, 因此成就了人们利用移动终端学习的可能性。
二、时代呼唤公务员网络培训新模式
(一) 新时代新任务要求公务员网络培训必须创新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 任务更加艰巨。不断开创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不断创新公务员网络教育培训新模式, 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微课程短小精悍, 将海量知识碎片化、视频化, 突出重点或难点, 灵活、便捷、针对性强, 广大公务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选择性的短时间自主性学习。
(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进入了一个速食时代, 时间碎片化, 空间被分割, 生活被切分, 便捷、实用、高效的信息获取是人们适应时代的要求, 由此人们进入“微时代”。“微时代”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 其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当今时代, 信息海量, 新名词新知识不断涌现,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空前增强, 公务员更是如此。但是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使得人们没有整块的时间进行系统完整学习。“微课程”是一种“碎片化”学习, 形象生动, 符合当今公务员网络在线学习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
(三) 公务员网络培训的特点驱使培训模式不断突破
改革创新是提高公务员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动力。我国公务员数量庞大, “大规模培训干部, 大力度加强干部培训事业, 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传统的公务员教育培训模式, 参训人员基本上是被动接受,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之公务员人数众多, 好多基层公务员面授的机会很少。“微课程”是网络在线学习的新模式, 具有时空的延展性, 每一名公务员都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 选择最适宜的课程, 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从而达到学习效果。因此, “微课程”是公务员进行自我学习、短时间性学习的最佳方式。
三、勇敢应战微课程模式
(一) 切实转变公务员网络培训观念
“理者, 物之固然, 事之所以然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公务员网络培训理念转变必将引领培训方式转变, 以培训方式的转变推动公务员网络培训的新绩效。“微课程”作为公务员网络培训课程的新模式, 很好地顺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更适合当代公务员学习的特点, 能更好地与时俱进, 让广大公务员更加有效地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 不断接受新信息, 学习新知识。长期以来, 人们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主观意识中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培训方式, 学习的依赖性较强, 对于“微课程”这种新兴模式, 难免有排斥心理, 更加倾向传统的面授和网络视频教学课程。因此, 只有观念转变, 突破原有思维局限, 广大公务员欣然接受这种网络培训课程新模式, “微课程”才能在公务员网络培训领域大放异彩。
(二) 合理利用与改造原有培训课程资源
公务员网络培训的微课程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应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行政学院、党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海量的精品课程资源, 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 建立资源整合模式。微课程是对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系统解决的教学法设计和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重要, 教学课件要有“积件”思想。[4]以行政学校老师讲授课程为例, 一般教师授课要2~3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知识点或当下的热点词汇。微课程的制作完全可以依此为基础, 以独立的知识点或热点词汇进行微课程制作, 这样既保证了微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时效性, 又节约了前期原创策划的时间和精力, 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 科学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需要突破原有课程模式, 不断创新, 尤其要重视课程的整体设计, 包括课程分析、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整合、发布应用等几个方面。对于公务员网络培训, 微课程整体设计的每一步都要根据公务员岗位的不同和实际工作的需求, 归纳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要特别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 以及所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脚本编写是对微课程设计的文字表达, 是微课程制作和验收的依据, 要注重语言风格的恰当性和严谨性。素材整合即利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 根据培训要求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发布应用要根据广大公务员的反馈情况对微课程进行修改或更新。
微课程是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化、结构化、完整化的课程建设, 是完整的建构式微课程学习, 不是简单的一两个知识点的视频化教学。因此, 微课程开发建设需要精良的团队。这个建设团队应包括教师、软件工程师、教育技术人员、美工等, 课程开发的领导者是教师。教师把握教与学的需求, 软件工程师负责较专业的视频或动画制作, 教育技术人员负责把握微课开发是否符合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 而美工则负责微课的艺术外观设计。[5]
“微课程”作为公务员网络培训课程新模式, 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网络培训过程中合理运用这种模式, 是大势所趋。但微课程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面授教学以及传统的在线网络培训, 因此在制作公务员网络培训的微课程过程中, 要重视公务员的学习需求, 根据公务员日常工作需求制作微课程, 重视公务员素质及能力培养, 制作实用、高效的微课程。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2]李玉平.如何开发微课程:基于一篇文章的八集微课程的开发过程[J].基础教育课程, 2013 (1) :96-99.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DB/OL].www.itedu.org.cn.
[4]杨满福, 等.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23) :1.
3.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探析 篇三
【关键词】微课程 教学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66-03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考虑的首要问题。传统讲授式教学课堂,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课堂迫切需要多种元素融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高效学习。在这信息化时代,微课程将是传统教学课堂的有益元素之一。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某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小课程。微课程的目的是学生学习或教师教学应用,表现形式为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程具有知识容量少、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时间短、教学结构模块化、教学设置情景化的特点。教学视频的精心制作,课堂中学生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功能的运用和有效刺激,能激趣,提升效率。近年来,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更多停留于微课程视频制作技术层面的研究,而对微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搭建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的框架,探讨分析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并以高职电气仪表与测量课程的MF47型万用表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的知识点为例,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
一、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的概念
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之上,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为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制作教学视频前,将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按一定的结构连接起来,有可操作步骤的教学设计模型。具体教学设计模式如图1。
图1 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的框架图
二、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探析
在教学设计之前,先选定题目,选定的题目能反映微课程教学模块的重难点、关键点。教学设计由教学设计基础、教学设计的主体和教学效果与反馈组成。
(一)教学设计基础
教学设计基础包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提,为教学设计的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教材分析。依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为将要教与学的教学内容做准备。(2)学情分析。在教学内容方面,确定学生已学了什么,为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提供依据;在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学习背景,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起点提供参考。(3)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根基,阐释教学设计的教学意义和作用。(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之前,期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激励的作用、导向的作用和评价的作用。(5)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教学过程将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6)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设计的亮点,教学方法是师生间教法与学法的有效融合,在教学活动中教法表现为教师怎么教,学法表现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相关的教具和多媒体技术设备,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或技能点。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多样的呈现方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教学设计的主体
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含了多个教学环节,根据微课程的课型不同,每个教学环节的关键词不同。比如问题教学的课型,教学环节可设计为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结论与应用、问题的拓展延伸等环节。每个教学环节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检测、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要素。(1)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提炼的知识点或技能点。(2)教学检测。教学尽可能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上,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学检测的要素在教学环节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学检测由教学前测、教学中测和教学后测组成。第一,教学前测。检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前导知识的掌握程度,通常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实施。第二,教学中测。检测讲授新课时,根据知识或技能的难易程度,适时地进行检测,了解学生新课的知识或技能点掌握的程度,有助于调整教学的进度和讲授知识或技能的难度,更好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第三,教学后测。讲授新课后,检测学生对新课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的掌握程度,通常在巩固应用教学环节中实施。教学检测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诊断、反馈调节教学的作用。(3)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是在创设教学情境下,为高效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有效的方法。教学策略属于教学方法,但教学策略更突出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决策性和行动性。(4)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有教师、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简称师动、生动、生生动、师生动,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学内容,为达教学目标采用的有效的活动。(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一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能力;二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得怎么样,做出价值判断。依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四种。在教学活动中的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要素,根据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
(三)教学效果与反馈
精心编制微课程教学设计,按照教学设计主体的思路,组织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录屏软件、录像机、照相机等手段,制作教学视频。微课程在课堂中实施,将从学生的兴趣、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教学的特色及其作用、教学不足之处等方面,考量教学效果。教学后,依据微课程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有利于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
三、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实例
应用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式,对高职电气仪表与测量课程的MF47型万用表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前提,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部分组成。
1.教材分析。MF47型万用表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是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电气仪表与测量模块五“万用表和钳形电流表”的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前导知识是万用表的内部结构、万用表电流档、电压档、电阻档的工作原理。本模块万用表和钳形电流表的核心技能是学会使用万用表和钳形电流表,掌握实际测量电阻、交直流电压、电流等测量方法。MF47型万用表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是本模块要掌握的方法之一。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前导课程电工基础的学习中,接触到电阻,对电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未涉及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方法,缺乏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和技能,亟须通过教学得以领悟和掌握。另外,高职生有入学门槛低,普遍对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但具有喜欢动手做的特点。为此,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和网站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做中学中达成学习目标。
3.教学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误,方可更深刻领悟。为此,运用图文并茂的视频和图片的教学手段,以实际操作的正误视频,巧妙地创设正误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试误,然后领悟的思维活动,将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的信息加工、内化、迁移和巩固。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悉MF47型万用表面板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会用MF47型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灵活运用此方法实测电阻。(2)过程与方法目标。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展示图片等创设图解、比较的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活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确、错误两种教学视频的对比,分析判断,养成思考的习惯。
5.教学重点是MF47型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是使用MF47型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阻,合适档位的选择。
6.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图解法、比较法、做中学、任务驱动。应用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有MF47型万用表、色环电阻、交流接触器、三相异步电动机,教学辅助工具有多媒体、黑板、视频、图片。
(二)教学设计的主体
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由复习导入、新课教学、实测应用巩固、总结提炼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构成。
1.复习导入环节。该环节是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教学内容为学生看图说话,说出万用表面板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前测,检测学生已掌握的万用表面板各组成部分表笔、表盘、刻度、指针的认识程度。采用了图解法的教学方法,教师用PPT展示万用表面板大图,学生看图说话,说出万用表面板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教师再补充电阻欧姆档表盘刻度线相关知识的教学策略。教学活动主要以师动即教师展示动画效果良好的大图的教学情境,催生动。生动即学生说、听、想的思维活动。复习导入环节是运用图文并茂的视频和图片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投入思考。
2.新课教学环节。该环节是让学生找找看问题出在哪。教师给出任务,提供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的视频和图片,学生比较判断,找出问题所在。第一步,教师播放正确的测量电阻方法的视频,视频内容包含测量前准备、测量过程中、测量结果、测量结束四个环节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第二步,教师播放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视频;第三步;教师提供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读数指示值图片;第四步,教师提供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值;第五步,学生协作学习,发表言论。学生带着任务,观看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视频后,各小组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找出测量电阻方法有误所在。教学过程进行了中测,即教师在播放视频后,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时,巡视课堂,反馈学生信息,抓住学生掌握的难点,及时强化和巩固。采用了比较法的教学方法,即播放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的视频和图片,学生比较判断,找出测量电阻的问题所在。教学活动有师动,即教师播放视频和图片,创设问题情境;生动,即采用自主学习的组织方式,学生看、听、想、写的思维活动;生生互动,即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内成员交流探讨,发表总结,共同完成任务;师生互动,即学生反馈,教师补充,设问、答疑。本教学环节,采用比较法,学生通过看、想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的视频和图片,经过试误,然后领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点。
3.实测巩固应用环节。该环节是让学生做做看是不是会了。给出学习任务,学生分成小组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色环电阻,交流接触器的线圈电阻,测量电动机绕组的电阻。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后测,给出不同类型的电阻,检测学生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方法的掌握和熟练程度。采用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学生领悟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后,动手实测,真正掌握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技能。教学活动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学生通过做中学,动手实测,对掌握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技能,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4.总结提炼拓展延伸环节。该环节是让学生想想看还知道什么内容。总结提炼出万用表测量电阻方法的步骤,以及测量电阻时的注意事项。拓展延伸问题一,怎样更快地选择到合适的电阻档位?问题二,误将电阻档测电压,有什么不良结果?为什么呢?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提问的方式,给定任务,引出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电阻方法的技巧,以及测量方法不当对万用表的危害及其原因。教学活动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解答问题。本教学环节以任务驱动,问题为导向,拓展延伸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方法的技巧,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万用表。
(三)教学效果与反馈
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法,结合教育技术为手段,巧妙地创设正误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教学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教学的问题性、互动性把握较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系的把握度,有待进一步的关注和磨合。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教材上现成的知识,而更应关注并挖掘出知识中隐含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情境。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力争教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智能增长的教学设计,迫切需要以教学设计模式框架节点的关键词为导向,帮助厘清教学设计的思路,为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做准备,基于此理解,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微时代,微课程以其独特、新颖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又因微课程短小精悍、课时短,教学要到达浓缩精华的效果,微课程教学设计将是教学准备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404);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4.微课程——教学新模式 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不同,情感活动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固定的班级上课,即使是分层次教学,也会出现班级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授课教师又必须在计划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二是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适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很难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业要求。受此情绪的影响,这些学生就会养成散漫、拖沓、放纵的不良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完成作业不及时,久而久之,学习任务就会堆积如山,学生就会厌学,甚至弃学。因此,有必要施行“适当选学,自主择班”的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二、“走班制”教学的理论依据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 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孔子提出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基本原则,也是新课改基本理念之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尊重学生与教师、学科知识间的差异。
4、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和发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效果自我反馈。
三、“走班制”教学设置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不同学科,不同模块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要求,合理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
2、基础性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所选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
3、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4、自主性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学习内容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四、“走班制”教学的基本内容
1、“走班制”教学的慨念 学生自主选择二次学习知识点,选择任课教师,学校根据学生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安排专题任课教师,固定时间,固定教学场所重新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2、“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流程 选课→定向→选师→学习
选课:就是在每一模块的学习后,学社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实际填写所需学习内容调查表,学习根据学生意愿,统计二次教学内容。定向:就是在学生选课之后,学校根据统计的结果设置学习内容和开课节数,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教师。
选师:学校在年级公布开课内容和任课教师,学生二次选择,根据自己所需学习知识的需要及对教师的期望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学习:就是在选择教师的基础上,重新统计人数,安排学习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二次学习。
简言之,就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室不动,班级动;教学基本内容不动,形式动。
3、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报名统计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第二步:根据统计内容决定开课内容及任课教师。第三步:根据授课计划进行二次报名,选择班级和教师。第四步:在每天上课公示学生所去的班级。
五、实施“走班制”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5.新课程下问题情境式教学模式研究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机械练习为辅,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个性和特长难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而探究式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备受教师的关注。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依据
学习是一个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技能的综合性过程,因此只有学习亲自参与对知识的认识和探索过程,才能进一步形成技能。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程度直接影响这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将化学知识与学生实际感受有机的结合,呈献给学生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它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而且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1.源于生活,化学问题俯首可得
化学源于生产生活,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铁和铁的化合物”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有什么变化,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生:描述生活中感受 教师:红褐色你想到了什么物质?发生变化有说明了什么呢?
生:Fe3+溶液为黄色,是不是含有Fe3+呢?
生:刚开始没有,一段时间后变化说明Fe3+是由Fe2+生成的……
案例评析: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可以感知的学习情境。由此为话题有的说也敢说,思维逐渐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来分析认识新的知识.2.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似,建立关联,由此类比迁移得出新问题,从而确定探究方向。
同时,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启发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适合自已研究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集中到探究要解决的问题上。
例如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案例2]“氯气的性质”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比利时伊普尔展开激战,1915年4月22日,前线战场突然一片寂静,德国突然停止了大炮的轰击,法国的士兵得以从阴暗的战壕中走了出来,打算吸几口新鲜空气,舒展一下疲惫的身驱。走出来的人中忽然发现德军阵地那边升起一团团黄绿色的烟雾,这一人来高的云团循着傍晚的微风向协约国的法国阵地徐徐吹来,谁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当氯气毒气烟雾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飘来时,大群大群的士兵很快被熏得东倒西歪,眼睛睁不开、鼻子被呛得喘不过气来,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烫了似的。许多士兵满地打滚,另一些人则闭着眼睛狂叫乱跑。一名军官难受得抓烂了自己的脖子。士兵找不到上司,军官们找不到部下,卫生兵自顾不暇。几分钟之内,长达几公里的阵地笼罩了一片恐怖。协约国全线溃退,1万多人中毒,德国人乘胜前进了几公里。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第一次毒气战。
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化学物质的一些性质,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如何更好的应用化学物质呢?顺着学生这样的疑问带着学生进入化学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3]钠与水的反应教学情境的设计
[实验组织]
设问:1.钠全在水面上逐渐变小?
2.钠会熔成闪亮的小球?
3.么溶液最后全变成红色?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只要稍加点拔,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深入细致的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经常进行这种思维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四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适合学生探索、发现并构建新知识的问题情境,以唤醒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智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1.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形成。既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体验成功,又要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如一些能形成认知冲突、引起争论,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等,去引导学生思维和探究。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层次。如果问题太简单,没有“嚼头”,学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问题若太难,学生的思维无法层层递进,即使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但最后仍将被迫放弃,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问题的梯度和难度要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加以解决,以利于知识的再现和正迁移。
3.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根本,问题的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去探索;或启发学生打破常规,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去分析解决;或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诱导学生对事物表象的分析以认识其实质,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向上,具有民主气氛的氛围。这样学生才敢问,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从不敢问到大胆问,从简单的问题到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在问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我们要让问题走进学生的头脑,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提问训练,这样就会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会训练学生的思维。对于教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也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设计。如,“如何用精盐和水为反应物,在家庭条件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制取家用消毒液?”“含有10个电子的粒子有哪些?”“用Cu为源料来制取CuO的方案有哪些,最好的是哪个?”等等。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引发性,有抛砖引玉的功能,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的问题不仅仅来源于书本,也来源于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实践”。许多司空见惯的生活与生产实际,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学生往往不善于加以联系。教师要多挖掘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乃至科技前沿相关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特定背景中进行建构认知活动”,学用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微课程——教学新模式 篇六
【中文摘要】本文是关于“教案学案一体化”的个案研究,共包括三章。第一章叙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学术史回顾以及论文重点。国内外对“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研究不是很多,且多集中在概念、特点、原则、意义等较为宏观的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进行研究的很少,本文则尝试从这一方面着手进行初步的讨论,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重点所在。第二章简单介绍了“教案学案一体化”产生的背景、概念及举例。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章第二节部分简单地介绍了学案、教案的概念。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选取本人在山东省滨州一中进行教育实习时的一则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作为研究对象。本章共分三节,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所选教学案的设计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部分地方还提出了自己不成熟的看法。结语部分简单叙述了教学案的发展前景,分析了其优缺点,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它仍是一种值得继续推广的。本文只是初步的探索,还不够完善,还有待于阅读者不吝赐教。
【英文摘要】This paper is about case studies of teaching case, including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cademic paper review and focus of this paper.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case is not man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more concentrated in concept, characteristic,principle and meaning form macro aspect, about the research of specific teaching case is very few, yet my paper is trying to discuss about it and it is the key of the paper.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关键词】教学案 历史 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英文关键词】Teaching Case History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mode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教案学案一体化”的个案研究6-7ABSTRACT7
摘要
第一章 本课题的学术史回顾、研究的第二章 “教案学案一体化”概述
第意义及论文重点9-1212-14第一节 “教案学案一体化”产生的背景12二节 “教案”、”学案”、”教案学案一体化”的内涵及教学案的实践举例12-1
4第三章 “教案学案一体化”的个案研究——以滨州市滨城区一中高三·二十二班的历史教学案为例14-35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教学案14-22析、评论22-3540
结语35-37
第二节 对所选教学案的分参考文献37-40
7.微课程——教学新模式 篇七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探讨在面对实际应用问题求解时数据的逻辑组织、计算机内的物理实现及相关操作的实现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还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1]。通过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实际问题求解过程中组织、存储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对于即将从事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兴趣及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由于课程概念抽象、算法繁多,不少学生反映课程学习难度大,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教学课时有限、课程教学难度大等约束条件下获取最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值得思考。本文从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教师多年的授课经验,通过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总结出其适用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实施方案。
1《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理论教学枯燥晦涩,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以教材为依据、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期望通过灌输将知识“塞”进学生脑袋,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收消化知识的能力。此外,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按照预先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工作计划表组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仅仅通过简单的课堂问答和作业练习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效果。随着学习进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课堂听讲专注度下降,作业敷衍了事,教学效率低。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稍有改变,PPT课件结合板书的教学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但部分算法仅靠教师讲解代码分析,缺乏动态变化的直观性效果,且多媒体授课存在信息量大、学生听课期间认知负荷重、理解困难等问题,阻碍了对知识的建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1.2 上机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效率较低
目前,《数据结构》课程上机实验教学流程为:①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课堂上利用少量时间进行介绍,学生动手编码调试,教师巡回进行答疑指导。实验任务设计一般以课本教材为主,与现实问题结合较少,难以吸引学生兴趣;②由于学生在先修的程序设计课程中所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当面临数据结构多个功能函数调用的算法要求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并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课时有限,而部分的实验内容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需要花大量的课余时间来研究分析,学生没有做到这点,造成问题堆积。
同时,由于每次实验教师仅靠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和算法编码进行成绩评定,没有很好的监管机制,少数学生在自身无法完成程序设计及任务调试时,就复制或“借鉴”他人的报告或代码,企图蒙混过关;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态度认真,但因为细节原因调试程序失败,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自我放弃,程序设计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2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结构》教学探索
2.1 微课程概念与特点
微课程又名迷你课程或微型课程,是将原有学科课程内容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进行分化,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对应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微型系列化课程体系。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2]。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了“Micro-Lecture”的概念[3],从而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程的全面系统化研究。李玉平教师组织的微课程培训、胡铁生教师倡导的微课理念、可汗学院的微教学视频等,促使微课程成为“微时代”网络化课程中崭新的一员。
目前对微课程的定义很多,不同学者有自己的解读。刘明卓等[4]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余胜泉等[5]研究者定义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无论何种定义都强调了微课程的几个特征:信息技术成为首要的载体选择,移动终端成为学习的主要平台;微型的碎片化学习内容设计;多种学习情境的灵活应用等。
2.2 微课程研究理论基础
研究微课程教学模式过程中,主要理论基础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具有的学习、发现、经验的潜能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去激发自身潜能,求得自身充分的发展[6]。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自身优势融入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7]。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理解新信息,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开展教学时应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创设与学生契合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协作平台。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各项教学要素,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使相关教师和学习者消耗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数据结构》微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微课程设计包括4个阶段:选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拍摄录制及后期制作。
3.1 选题阶段
微课制作时需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在备课期间,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知识及技能起点、学习风格和态度等),从而合理设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微课的知识点。如《数据结构》课程绪论章的知识点分析如表1所示。
在进行选题时需遵循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的原则,教师要在众多知识点中进行分析筛选,如基本概念中的“数据”、“数据项”等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讲解清楚;而介绍数据结构的作用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鼓励学生采用猜想与验证、迁移与类比、交流与辨析的思想来完成,无须做成微课。
通过对数据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绪论章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表2所示。
3.2 教学设计阶段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教学对象分析深入细致;教学目标清晰可见;教学内容制作充实严谨,深入浅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详尽和有趣地诠释知识,激发学习者兴趣和思考。
数据结构的理论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应与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式进行讲授,如队列的知识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排队现象,图的遍历可以结合对当地的旅游路线设计等进行讲授,便于学生理解;而算法设计部分则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动态演示系统、Flash动画积件等方式,让学生有直观化的学习体验。
3.3 课件制作阶段
微课制作方法有多种,但大都需要有良好的课件支持。制作课件的常用工具是PowerPoint,制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精选美观大方的设计模板进行制作;文字大小适宜,方便学习者辨认阅读;每张幻灯片突出一个主题,对关键字进行精炼标示,方便学生记忆;选用合适的图片,提供直观视觉感受和体验,丰富讲述事实和内容;通过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切换功能设置动画效果,动静结合,给予学习者动态感、空间感的美。
3.4 微课拍摄录制及后期制作阶段
在微课视频制作之前,需要进行慎重的媒体分析,选择最优化的媒体组合。微课视频可选用PPT演示加配音的形式来表现,设计时结合动画演示,教学效果较好。当然,拍摄时还要适度考虑艺术设计,如场景布置、教师的衣着打扮、镜头表现等。
脚本设计是制作微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头插法创建单链表”这节微课为例,其脚本设计和教学过程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
经过上述过程的设计、录制、剪辑与包装后,微课已初具雏形,经过教师同行、学生观看评价后,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改后将资源组合后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习者课余时间学习使用。
4《数据结构》微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学习博客及QQ群将学习材料(微课视频、课件、大纲、Flash积件等)共享给学生自学,通过作业、答疑、讨论等各种辅助学习活动启发学习者思维,加深理解,解决知识难点。微博、QQ群聊天及短信等交流平台的使用,使师生、生生关系日益融洽,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温馨和人性化。
经过两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微课程既实现了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又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场所。相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对于一些课堂理解不够深入的内容得到了重新学习的机会,上机实践也可以通过相关微课程提前学习,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程序设计,编程水平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有了较大改善。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而言,微课程的引入必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应用实现了线上资源与线下活动的连续统一,是一种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能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按需学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未来教育中,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将得到更好的普及推广。
摘要:微课程是具有泛在性、可视性、关联性等特点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它给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深入理解微课程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的教学要求,就相关知识点进行微课程设计,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厚群.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李汾娟.基于微课程的“三维建模技术应用”教学设计[J].武汉职业学院学报,2016(3):67-70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5]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6]李真.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98-99
8.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微探 篇八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逻辑的基础,数学概念互相联系,由简到繁形成学科体系。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它是以“事实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该课型是通过各种课堂活动,揭示各概括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某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的关键特征,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课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和情感态度观教育的责任,要突出数学源于客观存在,源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的思想。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有它的背景,了解概念教学核心之一。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18-01
一、关注概念的生成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两种途径:即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所谓概念形成是指,从大量实例出发,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形成表象,归纳、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并提出各种假设,加以验证,以获得数学概念。比如,对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这些概念的认识,都是经过概念形成而获得的。所谓概念同化则是指,从学生已有的概念出发,直接揭示研究的概念的某类本质属性,以获得数学的概念。如可以从一般三角形出发过渡到特殊三角形全等。
对概念教学的设计一般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出这一概念?如何引入这一概念?概念的内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概念如何在规律中体现?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如何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二、不同的概念教学侧重点应当不同
数学概念一般分三类:一种是定义法,其结构形式为“类特征+临近的种概念=被定义的概念”,如多边形的三角形、四边形等。二是发生式定义法,这种定义是用说明概念反映的对象是怎样产生的方式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如圆、椭圆等。三是约定式定义法,这种定义以客观实际为基础,通过其数学的约定来揭示其规律,如三角形的边、角、两直线垂直、负数、绝对值、相反数等。这类概念的学习没有必要让学生做过多的探究,教师可以直接给出。
三、关注概念学习中学生的优势与可的能困难
学生学习概念的优势在于他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学习新知识的渴望,但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联系性,必须充分估计学生概念学习可能的困难。例如,对代数的学习,波利亚认为,不仅是班里最不可救药的男生,还包括相当聪明的学生,都可能对代数有厌烦情绪,对符号总存在一些人为的专断的成分,学习一种新的符号对于记忆是一种负担。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对抽象或符号表达的概念要尽量给以直观和具体的解释,如函数、不等式等概念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图形和具体事例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还有些概念的获得更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要求学生都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这些都需要为学生设计具体问题,甚至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知、体会。
四、概念课课堂活动设计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形成性概念课,课堂活动设计可遵循以下框架。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引入具体事例,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有引入的必要性,,使学生获得研究对象,体会获得、认识数学新对象的基本方法。
创设情境时一般要关注:尽理触及物体的本质;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必须说明的是,需要设计“先行组织者”,把问题情境交给学生探究。“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根据不同的概念特征设计不同的先行组织者和相应的问题情境。
2、归纳概括
要设计一个让学生开展概括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事物、图示或模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并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领悟其本质特征的过程。
3、学生举例,交流讨论
概念的抽象需要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举例可以观察其对概念属性的领悟,也能从正反不同的侧面更加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
4、广泛联系,形成区别
广泛联系与之接近的对象,进行区分鉴别,进一步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为概念的形式化做准备。
5、抽象概括,形成定义
通过前面的过程,引导学生抛开事物的具体背景,抽象其本质特征,完成数学化、形式化,形成定义。
6、前后联系,形成体系
引导学生联系以往的知识体系,借助原有的概念同化新概念,梳理概念的来龙去脉,使新概念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特别地,我们强调概念教学的顺应,每一个概念确定之后,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叫……”以了解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也顺理成章地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内化。
7、循序渐近,应用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在应用中不断完成、不断提高。加强概念的应用,组织材料应循序渐近,从概念在知觉水平的应用表逐步过渡到思维水平的应用。
8、反思总结,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梳理本堂课的内容,进一步感悟研究一类事物的基本方法,体验在研究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出与本概念有关的待研究的问题。
9.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篇九
在新课程理念下,国家对新课程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评价都作了全新的改革。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丰富多彩的健全人格。课改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素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要特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仍不能清晰地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每天的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教学还存在滞后于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和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观,也应树立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新教师观。我们应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探讨总结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1、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和预习,是对新课学习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
自主性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它一方面表现为对活动、活动过程的支配与控制权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公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同时,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受教育者,积极寻找发展的机会。他们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追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对每一个体来说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自主学习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叶圣陶同志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阅读。能够通过阅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中心、要点。能够理解和辨析重点字、词、句的确切含义,能够把握和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能够学会浏览、速读和精读、细读的本领。但自学又不仅仅是阅读能力。还包括培养主动搜集和选择阅读材料,写阅读札记和笔记的能力,还
包括思考、推理、联想、想象、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预习则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能用来同化新知识。他强调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他提出,要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架设一座“知识桥梁”,并把它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皮亚杰认为,当一个人对新学习有准备时,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兴趣,已发展到把新的学习成为他前进的下一步骤。这样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根据这两种理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这种预习和准备包括:把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回忆和接触,发现和强化。对必备的旧知识缺陷进行补救,以架起“认知桥梁”。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理解,对实验操作进行实践准备,以便从中提供信息和问题,实现“常识反馈”。
2、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问题的提出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精心设计,抓住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也应带有很强的逻辑性、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要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同食物的色和香,引诱人们去品尝它的味道,如象商品美丽的装璜,招徕顾客去购买。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感到课文如同矿藏、需要不断开掘。并且难易适中,不致使学生感到淡而无味或畏难而退。另一种则由学生提出,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地指导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
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在讨论中,学生还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还能使学生认识状况充分
暴露,教师获得即时信息反馈,就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讨论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活动激烈,产生浓厚兴趣,使课堂教学情绪和形式都十分活跃。奥斯本所创立的一种所谓“智力激励法”,提倡在短时期内激发极大思维能力的集体思考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讨论的方法。讨论能促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高度发展,而一个人的智力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语能力。
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讨论形式有小组,有全班,有二者结合,视不同目的,不同情况而定。
4、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系统。
皮亚杰认为,人们在学习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原有认知结构变为新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科基础结构是前人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成果,是认知发展规律的结晶。遵循基本结构,有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就是将“教材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这些心理学家都把结构看成为学习认识的最重要结果。它是发展性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因素。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课堂讨论结束时的即席归纳,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一种是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时将知识归纳成为一个体系和结构,应由学生自己完成,并采用他们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再一种是通过在学习基础上解决一个典型问题。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发展探究
发展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更新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布鲁纳曾经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发现法。他解释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正确地说,它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比如学生学习了《走进对联》,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的地方春联或探究当地的民居文化。通过发现探索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相对模式,或者说是我所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10.微课程——教学新模式 篇十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教师讲、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认为学生管得愈严愈好,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判断、自我调控、自主自立的品质和能力。
2.个性得不到发展。教法上追求统一,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造成了教学方法的传统、单调,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
3.学习被动、能力缺乏。在教学中一味填鸭式的灌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得越多越好,致使学生不善于独力思考,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然,这些现象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与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相抵触。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独立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在主动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
二、应对策略
(一)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一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最典型的“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不备课、上课集合后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撒手不管的教学现象;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放”,就是思想上教师放心,实践中教师放手、放开、放宽的教学形式,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地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和约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
如:六年级“实心球前抛练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出手角度。我利用标枪和橡皮筋作为辅助器材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要求他们各自投过相应的高度(实心球最高点),再结合自己前抛最远点来确定自己的出手角度;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前抛实心球最高点进行动作技术分析,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心球前抛出手角度的动作技术。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想象,求异创新,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引导学生自练、自学。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之前,把练习的要求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放手去探索,在体育实践中主动地学习。如:运球上篮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低手上篮,动作要舒展大方,先让学生结合这一目标进行自主练习,然后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动作讲解正确的动作要领。
2.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如:八年级“生活中的跳跃”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跳竹竿”的游戏,用两根长绳作为“竹竿”,让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练习,开始时我设计了两种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要求各组在组长(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在规定时间内设计一套动作,最后进行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3.实施综合性的“开放”。实施“开放式”教学,不仅在形式上开放,而且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进行综合性的“开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开放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是保证学生体育能否“达标”的关键所在。如上面所述的跳竹竿游戏,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各组任选一个代表进行讲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练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练习内容;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练习能力选择练习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 2 用,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上肢力量辅助练习中,我设计了三种俯卧撑练习:斜体、水平及抬高下肢,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练习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追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和谐,因为只有师生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和责任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它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有助于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有助于让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我的做法是:
1.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关键是怎样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如何开展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
(1)稳定分组。即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分为较为稳定的小组,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单位。
(2)阶段分组。阶段性的小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一旦单元教学结束,小组也随之解散。我主要采用两种分组方式:按爱好相同分组和按技能水平高低搭配分组。
(3)灵活分组。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我主要用以下三种分组方式:按能力水平分组、按掌握技术水平高低搭配分组和随机分组。
2.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兴趣。但长久以来,大部分学生习惯了做听众,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无所谓个性的发展了。如 3 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既有集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1)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根据游戏的不同要求与同学合作,如:“网鱼”游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场地内,先有两位同学手拉手合作捕捉同学,捉到一位同学就多一位合作伙伴,依此下去最后形成一个大鱼网,把所有的同学都“捕完”就算完成游戏。在此游戏中,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运用“小组学习法”。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利用小组的协同学习,使全体成员经常地合作学习锻炼。通过小组成员练习时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互相监督,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由此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我控制的本领。
(3)开辟“课课练”天地。要求学生在这特殊的天地内,根据教师的不同要求,通过学生间合作,自学、自我锻炼。然后根据学生合作自锻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把学到的知识逐渐积累,运用于实践锻炼中。久而久之,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兴趣、动机相对要强烈一些,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个性创造的学习行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
1.引导创新。我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九年级篮球动作组合练习中,要求学生自编自创运球过人、投篮,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练习,如胯下过人、运球转身过人、勾手投篮、转身投篮等新颖实用的动作。我对有代表性的动作与学生共同讨论与评价,肯定成绩,鼓励创新。练习中,由于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启发探究。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适于学生思考的探究程序,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的特点和要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归纳和总结。如:学习“弯道跑”技术时,我先不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先要求学生自己练习,在跑动中提示学生体会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特别是弯道上左脚与右脚的着地部位,左手与右手摆臂特点,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归纳、相互交流、教师认可及表扬,自然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3.鼓励质疑。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设,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当今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命令态度约束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微课程——教学新模式】推荐阅读: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06-25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08-1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微课程在教学10-19
《我爸爸》微课程教学设计06-19
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09-29
微课程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10-21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 的学习心得08-10
新课程教学理论07-20
成人函授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究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