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

2024-10-28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精选8篇)

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 篇一

 

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

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

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

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

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一生读)

师:读的非常流畅。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ān)”,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

师:怎么不对?

生:“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

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

这两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响起了掌声。)

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

师:反正就是不一样。(生笑)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学生大笑)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有学生又笑)

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

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

(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

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生:是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师:这么说,这句还有衬托对比啦?

生:“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跟大家的讨论,很长见识。

(我突然想到一个决定:剩下的下面几句话,就交给大家自己讨论辨析。)

(下面的几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有刚才的“樯橹灰飞烟灭”,存在着争论,我把学术界的一些争论的观点公布给大家。我提醒大家认真思考,择善而从,能够展开交锋和争论。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第二,“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第三,“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先讨论,“樯橹”好,还是“强虏”好。)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樯橹”不是代指舰船吗?让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装,想不到铠甲,想不到精锐武器之类的。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

(学生笑)

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驱逐舰、巡洋舰呀!

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樯橹”二字,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

师:让我发表意见,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同学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文字,写在周记本上,一边是“樯橹派别”,一边是“强虏派别”,呀,请别误会,我不是说你们是“强虏”呀!(同学们大笑)

(接下来,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乱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师:你同意课本上注释中“故国”二字就是“旧战场”的意思。

生:是。

师:同学们,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师说得正是。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可是你还讲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话,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

生:(学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把第三个问题也回答了,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苏轼。你再具体谈。

生: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他非常有见地。很新鲜。你的意思是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联系柳永词来理解,可贵。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生:老师,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释成周瑜?

师: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大人们还没有一个定论,学术界的争论还在继续。我觉得,你们争论是有益的,说的都有些道理。

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从句逗得出的。我看过一个资料,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我还有一个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应笑我”读成“应笑我多情”,太牵强,理解起來别扭,不自在。

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继续思考争论下去,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谈谈“多情”与“神游”》。

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生:我同意第一种。

师:具体说。

生: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生:我也同意。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下面我们一起背诵全诗。

响起背诵的声音。

2.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 篇二

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我将这节课的多元化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特点, 理解作品大意, 体会作者情感, 初步掌握赏析意象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掌握质疑、探究、互动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学习作者旷达豪迈的胸襟,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将教学内容设定为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设定为赏析景与情, 教学难点设定为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本课, 我准备主要采用“谈话式教学法”。

谈话式教学法, 也叫“提问式”教学法, 它是指由教师先将知识点化作具体问题, 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 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通过思考和讨论, 自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并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问答、谈话的形式阐明观点, 表述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 在赏析“大江东去”一句时, 可安排如下设问。

1. 作者看向何方? (答:东方。)

2. 江水什么流向? (答:东去。)

3. 江水什么特点? (答:远逝迷茫。)

4. 江水有何作用? (答:烘托感情。)

5. 表达什么感情? (答:沉闷迷茫。)

6. 作者为何东望? (答:借景抒情。)

通过解决以上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特点, 理解作品大意, 体会作者情感, 初步掌握赏析意象的技能, 实现“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谈话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必须先听清、听懂教师设计的问题, 再思考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最后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讲清自己的看法。这样, 就分别训练了学生的听辨能力、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并间接训练了写作能力, 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创设一种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谈话式教学”可以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促使学生思考问题, 寻求答案, 最终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明确而具体的提问和要求, 创设一种活泼明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不由自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

更重要的是, 它可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人的需求具有双重属性, 既有自然属性与物质方面的需求, 又有社会属性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人是以物质需求为直接目的, 又以精神需求为根本目的。

从这一角度讲, 作为人, 学生的需求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学生的精神需求, 就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就是对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 就是对被他人关注、被他人理解、被他人尊重的需求。

谈话式教学正适应这样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问答与讨论, 相互肯定或否定, 相互理解和承认, 相互关注和尊重, 意识到自己是整个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感受到自己被教师和同学所关注、重视和承认, 感受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和作用, 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从而得到自我实现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并产生对教师、对学生、对班集体、对学习活动的精神上、情感上的归属感、依赖感和安全感。

“谈话式教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课堂变成供学生施展个人才能、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评价的场合, 把学习变成一种体现个人能力的活动, 接受教师、同学的承认和理解,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 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 而且是一种过程, 一种实现个人能力与价值的过程, 一种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满足的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 我也准备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欣赏法和诵读法, 结合使用多种方法, 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试图帮助学生自主分析作品, 自主获取知识信息, 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并逐渐养成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探究式学习也叫“问题导向式”的学习, 它以问题为起点, 围绕问题展开学习, 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它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学习方式, 对于我们提倡培养具有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才很有意义。“合作式学习”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 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及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超前作用, 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例如, 在理解作品大意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点拨学生质疑:

1.作者向东看, 为什么又向西看?仅仅因为“故垒西边”吗?

(提示:迎面看江水, 汹涌的江水象征激荡的内心。)

2.西看的江水为何汹涌?仅仅因为江水是扑面而来吗?

(提示:目睹赤壁, 遥想公瑾, 心潮起伏。)

3.“多情”的作者多情于周公瑾, 又为何多情于小乔?

(提示:羡慕公瑾的事业, 羡慕公瑾的幸福家庭。)

4.“一樽还酹江月”时, 为何不酹空中的明月, 而要酹江中的月影?

(提示:联想“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赏析。)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谈话式教学法的组织下, 自主探究问题, 合作分析问题, 和老师一起亲自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掌握质疑、探究、互动的学习方法, 全面提高素质, 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人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即“感觉与知觉”过程、“记忆与表象”过程和“联想与想象”过程。据此, 除了开头的“导入新课”和结尾的“总结与布置作业”以外, 我把主要的教学程序也安排为三个阶段, 即认知阶段、巩固阶段和思维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理解, 为的是“听得懂”, 就是学会分析景物描写和体会作者感情;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记忆, 为的是“记得住”, 也就是通过复习, 巩固上一阶段所学习的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第三阶段的任务是运用, 为得是“用得上”, 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我认为, 只有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先“听得懂”, 再“记得住”, 最后“用得上”, 才可以说是真正地实现了一次完整的心理过程, 也就实现了一次完整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 我拟定第一阶段分析作品大意与特点, 第二阶段复习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能力的印象, 第三阶段我将结合尾句“一樽还酹江月”的讲解, 安排以下讨论题目。

1. 杜甫在《登高》中为何写“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何也是向西看?

(提示:联想“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赏析。)

2.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为什么写“呆到满地都亮起月光”?而不是说“呆到月亮升起在空中”

(提示:联想“一樽还酹江月”赏析。)

3. 他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经历?

(提示:都历经痛苦和磨难)

4. 他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精神?

(提示:都积极乐观, 不屈不挠。)

5. 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提示: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自主解决原先未能解决的问题, 学会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与实践, 才能真正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并且, 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和综合, 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伟大作家的高尚情操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风格,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词的理解;

2.情感与态度:感受作者一腔报国热忱,渴望驰骋疆场,只可惜华发早生壮志未酬的无奈。

【教学设想】

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分析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以小组评价为主,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朗读和背诵,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1.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代的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他们的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秀华章喷薄而出,浑然天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诗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大光异彩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苏轼,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2.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人。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他的词比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突破了传统的创作题材,将悼古、怀旧、记游等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3.诵读感知,觅得诗趣:学文千法,朗读为本,趣之以读,读之以思,思之以悟。下面我们从朗读开始,感受词的风格和诗趣。

(1)学生个体朗读,尽量读出感情;

(2)播放朗读带;

(3)对比朗读:与柳永《雨霖铃》对比,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差异。

明确: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奔放,慷慨洒脱。

4.研习作品。

目标A:初读作品,理清结构

上片:写景大江奔流图赤壁鏖战图赤壁壮观图

下片:抒情绝妙英雄图浪漫神游图把酒临江图

上片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大江奔流图,接着又点明了赤壁险要的地势。

下片借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着力塑造了周瑜英俊潇洒的儒雅将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感慨。

目标B:涵泳字句,品出诗味

词的上片用了很多笔墨来描绘赤壁战场,找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并分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

乱险怪 形

穿高耸云端 势 夸张

惊汹涌 声

拍水石相击力度比拟

卷狂澜奔腾 形 比拟

雪水色纯白形、色 比喻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片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引人遐想,那么词的下片又从哪些角度来刻画周瑜呢?

年龄: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美女衬英雄,潇洒英姿,韶华似锦)

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羽扇纶巾(能文能武的儒雅将军)

气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目标C:主旨把握,探明诗心

活动:学生讨论

(1)联系曾经学过的和老师刚刚讲到的历史知识,谈谈在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三国演义》的历史画卷中,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有一声断喝长坂坡的猛张飞,有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有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而苏轼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a.功绩:周瑜年少得志,从24岁开始被重用,一直到34岁建立功勋;

苏轼做了团练副使的虚职,头发花白却一事无成。

b.外貌:周瑜风流倜傥,英俊儒雅;

苏轼早生华发,衰老憔悴。

c.家庭:周瑜迎娶了乔国老乔玄的小女儿小乔,小乔家势显赫,而小乔本身如花似玉,才貌双全;

苏轼中年丧妻,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凉诗篇。

d.遭遇:周瑜当时遇上了一位开朗的君主,孙权慧眼识英才,重用周瑜;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一腔热血无处施展。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此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有人说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是怎样看待的?

a.苏轼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样,何必过于执著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洒酒祭明月。

b.苏轼当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周瑜,34岁时就已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自己还可能像周瑜一样吗?大好青春已逝,华发早生,心境特别苍凉、消沉是必然的。

5.课文小结:学完这首词作之后,耳畔很自然地响起这样歌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是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赤壁画卷。在这里曾经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周瑜在历史长河的浪涛中慢慢隐去,而苏轼怀着崇敬的心情拾起了河滩上这枚发光的贝壳,在为英雄周瑜谱写了一曲传世的凯歌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多舛、壮志未酬洒下了一把辛酸泪,唯有洒酒祭奠江月了。

6.课后作业:对比阅读,赏析杜牧《赤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 篇四

一、背景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师在处理此文时,大多是从感受赤壁奇景,感受周瑜的豪情,感受词人的豁达等处下手,并未去探索与发掘在对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时,词人微妙的心理。本堂课从探索“风流”入手,让学生在分析探究周瑜词中形象与历史形象的矛盾与错位中,感受苏轼对周瑜成就功业的羡慕。

二、案例描述

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生1:苏洵、苏辙„„ 生2:欧阳修、王安石„„ 生3: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你能说说苏轼这首词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吗? 生:贬官失意时。

师:对,那么,贬官失意的滋味如何呢?与一般人的感觉相同吗?下面听一遍录音朗读,同学们体会一下词人的情感。(用多媒体放映,学生听朗读,神情专注,约两分钟后)

师:同学们,听别人朗读得那么富有感情,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激昂高壮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学生朗读,约两分钟后)

师:从题目看,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应该是我们解读这首词的关键。又有任务了:请同桌交流,就怀古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你很想解决,又能代表你解读深度的。(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师:老师选择其中三个小组的问题。你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怀古”主要怀周瑜? 师:这个问题很有分量。生:为什么要写小乔初嫁了?

师:不谋而合,老师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机会,哪一组来?(学生举手)好,你们的问题是?

生:诗人写周瑜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师:三个问题都很关键,而且都是围绕“周瑜”的,那我们先来看看“周瑜”在词中是怎样一个形象?

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师:你来说说周瑜是怎样一个人? 生:英俊。

师: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雄姿英发。

生2:从“羽扇纶巾”可以看出他的从容闲雅。

生3:“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说明他很有军事才能,指挥若定。师:同学们好象忽视了“小乔初嫁了”,为什么要这样写?据老师所知,赤壁之战时,小乔可是出嫁十年了。苏轼有何用意?

生1:与小乔的感情如初。

生2:我觉得故意这样写是为了映衬周瑜的年轻、英俊、潇洒。生3:我认为苏轼这样写说明周瑜是个很懂感情的人物。

生4:周瑜在生活上的儿女情长,更衬托出他在战场上的大将风度。

师:分析得有道理,情场得意,战场也得意。我们能不能用词中的一个词语来定位周瑜?

生:“风流人物”。

师:风流人物到底是怎样的人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有关“风流人物”的句子谁背一下?

生(齐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不是风流人物?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不缺武功,但缺少文才,成吉思汗更没有文才。

师:那请你为“风流人物”下一个定义?

生:风流人物是具有文才武功的人。

师:有道理。大家再联系一下苏轼。此时的苏轼是怎样一个状况?

生:四五十岁了,被贬到黄州的。

师: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下面我们一起背诵全诗。(响起背诵的声音)

三、案例反思

本案例突显学生的对话参与意识,从探索“风流”入手,让学生在分析探究周瑜词中形象与历史形象的矛盾与错位中,理解苏轼通过塑造“风流”的周瑜来完成对自己理想形象的塑造。这种新的探索角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活跃,参与度高。

5.《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篇五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四课《宋词四首》中的一首。这课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本词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二、教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语言特点、手法、思想感情等等。联系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本词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了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本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

(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时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题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介绍词的有关常识。

(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老师可适当补充。)

1、关于苏轼: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顺便讲了。学生虽然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

2、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在背景介绍中,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1、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赤壁图画、三国人物不断切换,背景音乐悲怆、悠长,朗诵深沉有力,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联系着词的内容,脑海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指导朗读,正音、疏通文字。学生齐读与自由读结合。点名读得较好的学生朗读。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以及洒脱豁达的胸襟。)

3、让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本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雄伟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四)品析词作

赏析上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绘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样的景物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时间

3、为什么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赤壁是否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试背上阕。

(上阕以诵读法、点拨法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赏析下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1、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自若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乱石、惊涛、浪花,气势磅礴,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出嫁”?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

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34岁47岁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6、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下阕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阕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早生华发”等,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五)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拓展练习

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这首婉约词对比。

(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背诵本词。

2、自主学习苏轼的一首婉约词《江城子记梦》,对比苏轼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

6.《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教学设计 篇六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把握全词主旨。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3、通过拓展比较阅读,了解豪放词风。

教学重难点:

朗读技巧,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设想:

1、在初读中,熟悉全词,把握诗词主要内容。

2、在精读中,赏析精美词句,分析周瑜形象。

3、在品读中,感受作者豁达超脱的情感态度。

教学步骤及设计:

一、导入环节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是非成败转头空。无论是生活亦或是政治仕途,都可能遭遇困顿。当人生不尽如人意时应当怎样面对?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一代文豪苏轼的词,看看他是如何面对政治上的失意。

二、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

三、作者介绍

师:提到苏轼,大家都不陌生。那谁来帮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作者?

生:介绍苏轼年代及主要成就

师:嗯,老师再给你补充一下——其实除了诗词,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建树。正如林语堂先生评价所说: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

刚才XX同学谈到了苏轼的成就,那么关于苏轼的经历,有没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生:谈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比如乌台诗案等

教师:正如你所说,苏轼的一生都可以说是文坛得意,官场失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正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所写。

四、初读识词

师傅:简单的知人论世后,我们一起来初读识词。给同学们3分钟,大家反复自由朗读全词,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请句读,并思考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比较投入,现在谁来回答一下:本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上阙主要写了赤鼻矶的景色,下阙主要是抒情

(板书写景怀古抒情)

师:好,那现在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初读成果?

侯华富朗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的朗读?

李怿卓:点评:字音、节奏、感情等角度

师:点评的比较到位,那你能不能再来示范一下。

李怿卓示范

师:效果确实更好一些,俗话说“词读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在精读、品读中继续学习!

五、精读思考

师:请同学们再读全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3个问题!PPT展示问题,倒计时设置3分钟。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分享成果,解答疑惑。

六:展示成果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

生: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因为在读这一句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有种豪迈的情怀。

师:你读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你认为你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是通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

生:大江

师:实际上大江就是哪里?(长江)那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东去,而写大江东去呢?”

生:因为,长江就是感觉比较长,而大江,就让人有种眼前场景很宏大的感觉。

师:非常好,你抓住了“大江东去”,所暗含的那种登高望远、一览无余的意味。那你觉得这个“大”字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重读,然后声音高一点

师:那请你试一试。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真是荡气回肠!请坐,其他同学也试着再朗读体会一下,注意读出这种大视野、大格局!

学生读、点几个学生读(王存瑞、黄迎新)

师:除了第一句,大家还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因为,这一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高耸的怪石、惊涛骇浪和岸边的晶莹浪花写得非常形象。而且这是苏轼以为的古赤壁战场旁的景象,所以我读的时候有种穿越时空,回到惊心动魄的古战场的感觉。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你是怎么读出的这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生:主要是通过“穿”、“拍”、“卷”三个字,这个“穿”让我联想到了战场穿梭的羽箭,“拍”有种很有力的感觉,“卷”带来一种狂风扫落叶,横扫千军的气势。

师:古人写诗时讲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平时赏诗的时候也要有这种锤字练字的意识。那你觉得这几个字应该怎么读?

生:重读

师:除了重读,还有吗?比如说语速上?

生:快一点

师:好,你来试一下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真可谓慷慨激昂,好,同学们自己再读此句,体会一下。

点学生读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觉得这一句在结构上特别巧妙,“江山如画”好像把上阙所描述的景色到了一幅画卷上了一样。而“一时多少豪杰”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阙的周瑜。

师:实际上你所说的就是结构作用中的承上启下。“江山如画”一句收住了上阙的景,那我们找个字来形容上阙景物特点的话,哪个字比较合适?(板书壮景)

“一时多少豪杰”完成了从“千古风流人物”到“遥想公瑾当年”的一个自然过渡。

师:好,我们请东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上阙,注意运用刚才所学到的朗读技巧。大江东去一二~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下阙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来解答?

生: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人生得意的形象。从“小乔初嫁了”可以看出周瑜很年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看出他指挥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很有能力。

师:好,你眼中的周瑜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一种形象。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

生:我觉得周瑜是一个英俊潇洒、谈吐不凡的人。

教师:咱们说谈吐不凡一般形容人比较有修养,而这个地方你强调的是他的运筹帷幄的能力,所以换一个什么词比较好?

生:从容不迫

师:其实这个地方我们用谈笑自若、气定神闲、胸有成竹都可以,好请坐。那么我们看这里,周瑜的形象是苏轼亲眼所见的吗?(不是)

而是他怎么样写的?(想象的)我们来看这样两则材料:

张睿萱读一下

师:我们看这两则材料——把成家十年的周瑜写成是小乔初嫁,把诸葛亮的衣着打扮按到了周瑜身上,这些都和下阙中的“遥想”相呼应。所以咱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应该重读还是轻读?快读还是慢读?应该是读出一种江边遥想,渺远幽圹的感觉。

比如读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好,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苏轼想借周瑜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苏轼站在昔日的古战场,描绘这样一个人生赢家周瑜,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形成对比,反衬自己当时不受重用,失意的处境。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周瑜和作者的这种对比联系?

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就是想象周瑜的英灵如果神佑此处,看到这么落魄的我,会笑我。这种笑也有点自嘲的感觉。

师:我们看这张对比图,实际上苏轼把周瑜塑造的越完美,越凸显了自己的窘迫。

七、品读感悟

师:那么此情此景,苏轼有没有因此变得落寞消沉?大家品读最后一句,体会一下。

好,谁来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生:我觉得这种对比下,苏轼肯定是比较消极的,心里很有落差。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苏轼心里肯定有消极的情绪,但是也包含着一种自我疗愈之后的积极在里面。因为他看到昼夜不停的大江,盈缺如常的月,应该会用是非成败转头空,最终一切都会如梦消散来安慰自己。所以他才会洒酒以谢江月。而且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an,一声)州。”所以可以看出最后他有种释怀之后的豪情。

师:你联系了苏轼在《前赤壁赋》和他的整个人生来谈这种从沉郁到超脱的蜕变,非常好。那我们请西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下阙,注意把遥想的渺远和人生如梦的豁达读出来,遥想12

(板书豪杰、豪情)

八、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通过分析词中的壮景、豪杰、豪情,我们应该对这种词风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拓展延伸一下,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一下豪放派的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词与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

生:婉约派读起来比较委婉细腻,豪放派读起来比较有气势。

生:我觉得可以结合本课的所学的景、人、情三个角度分析,婉约派喜欢写一些杨柳晓风这样的秀丽的景物,豪放派则是描绘壮丽的景色。婉约派喜欢写小儿女的悲欢柔情,豪放派则喜欢写大英雄的壮志豪情!

师:你从景、人、情三个角度一语中的点出两种风格的区别,特别到位!那我们就请两位同学分别带着这种理解读一下这两首词。好先看婉约派这一首,谁来试一下?

女生:寒蝉凄切……

教师:恩,确实有南宋俞文豹所说的“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而歌的韵味,好请坐。谁来试一下豪放派这一首?

男生:大江东去……

教师:真有种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卓板,高歌的感觉。听罢直觉天风海雨扑面!太棒了,请坐!

九、总结本课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三读三问领略了东坡居士面对长江赤壁写下的壮景豪情,最后我们再来齐读全词,在朗朗书声中体会他横放杰出、境界大开的豪迈和超脱!

学生齐读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十、【板书设计】

写景:壮景——豪

怀古:豪杰

7.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 篇七

同学们, 刚才我们从文学的角度, 赏析了苏轼“千古豪放第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知人论世是赏析诗歌的主要手法, 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苏轼的人生,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体悟诗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汲取东坡的智慧, 升华我们的境界。理解苏轼的人生:ppt展示“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事也。”这是孟子关于知人论世的名言, 也是诗歌赏析的主要手法, 要透辟解读苏轼的诗作, 我们首先要理解苏轼其人。老师提问:关于苏轼, 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后, 老师结合多媒体拓展点拨。

1. 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的苏轼。

文学方面苏轼与其弟苏辙, 其父苏洵并称“三苏”;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方面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方面,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为其门下, 并称“苏门四学士”;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老师:同学们, 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旷世奇才, 他的仕途应该辉煌吧?学生回答后, 老师ppt展示补充苏轼历经坎坷的一生。

2. 屡遭打击的苏轼。

母亲程夫人卒时, 他2岁;妻子王弗卒, 他29岁;父亲苏洵卒, 他30岁;幼儿夭折, 他48岁;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卒, 他57岁, 命运凄苦。苏轼因独立的知识分子品格, 不容于官场, 33岁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政”, 调任杭州通判, 十年间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他58岁时谪居惠州, 61岁时谪居儋州, 儋州是今天的海南岛, 当时最偏远的地方。66岁去世, 一生中有32年遭贬谪。这首词是他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派往黄州,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 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 形同囚犯。时年已45岁。老师:同学们, 博学多才的苏轼, 屡遭打击, 那些经典之作何以铸就?学生回答后, 老师ppt展示。

3. 笔耕不辍的苏轼。

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中说:正是由于被贬谪, 苏东坡突破了人们的包围, 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 从而写出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据《海外集》统计, 他居琼期间共完成诗174首, 散文129篇, 赋5篇, 颂18篇, 铭4篇。平均近两天写一篇 (首) , 其创作不仅量丰而且质优。老师:同学们, 古今第一全才的苏轼, 虽屡遭打击, 仍笔耕不辍, 创造了中国文化的传奇, 支撑他精神的力量来自哪里?学生回答后, 老师ppt展示补充。

4. 坚忍旷达的苏轼。

苏轼思想较复杂, 在政治上他坚守儒家入世的精神, 在生活上则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 儒、释、道三家思想圆润地化为苏轼的精神血脉, 成为他在各种境遇下的精神支撑, 使他能从容地应对人生的惊涛骇浪。虽历经挫折磨难, 但他参透了人生悲欢, 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真诚的热爱, 所以能做到随缘自适、乐观旷达、宠辱两忘, 实现人生审美化的超越。升华我们的境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说:每一次政治灾难带给苏轼的与其说是惩罚, 不如说是心灵世界的一次又一次地被开发。同学们, 现实生活中, 你在学习, 生活, 与人交往等方面, 也会遇到各种问题, 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中, 你汲取了哪些智慧和力量?给大家三分钟交流, 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最好是书面表达。五分钟后, 学生发言。学生李平:遇到痛苦, 不做无谓的呻吟, 要走出房间, 走向自然。东坡从“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如画江山中, 汲取天地之豪气于灵性, 宠辱两忘, 人生就会超脱。所以遇事不要闷在家里, 多出去走走, 心情就会好起来 (学生们善意地笑了) 。学生刘宁:虽身处逆境, 苏轼仍向往“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 心中仍点有一盏精神追求的明灯, 这样的人自然显得大气, 怎能不乐观呢?老师小结: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走向令人魂牵梦绕的文化巨人苏轼, 理解了他的别样人生, 感受了他精神巨人的无限魅力。“心有东坡词, 天下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 经过东坡的过滤, 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让我们汲取东坡的人生智慧, 远离世俗的斤斤计较, 患得患失, 面对挫折, 坦然淡泊, 坚韧旷达, 绽放精彩人生。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以《东坡先生给我的人生智慧》为题,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二、课后教学反思

8.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 篇八

一、叩问:怎样设计这节课,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摒弃对学生的灌输行为,释放学生的心灵空间。教师授课可让学生以自由结合的方式组成小组,由小组长指定信息收集者、记录者和发言人。其次,教师应及时转换角色,以组织者、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介入课堂。设置问题让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借助各种工具查阅资料。最后,通过竞争的方式展示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

二、颠覆传统教师角色: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完全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传授得精彩,而是学生自我建构得精彩。笔者不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无缺,而更愿意为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的课堂推波助澜。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散思维,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 课堂:在这里学生施展魅力,让思维扬帆起航

1.预设:鼓励学生有备而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以本课为例:借用工具书来疏通文意,利用互联网搜索苏轼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周瑜的人生经历及赤壁之战的经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苏东坡,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建议学生上课之前阅读。

2.合作:三把钥匙开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门

第一把钥匙:读一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教师在幻灯片上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呈现出来,并标出生字和多音字的正确读音。笔者首先为学生范读。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我请两位同学现场PK,让同学们评出优秀者并说出这两位同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进行适当点评。最后师生一起大声诵读这首词。

第二把钥匙:想一想。 想作品描写的什么景、写的什么人、叙的什么事,作者借景、人、事抒发什么情怀?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请学生一起朗读词的上片,品味欣赏上片并思考: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哪句点明了怀古这一主题?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句告诉了我们作者怀念的是哪个时代的哪一个英雄人物?

③“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描写赤壁的什么景象?这些句子里,你最欣赏哪些字?为什么?请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问题,以抢答的形式逐一解决。

第一题,学生非常顺利地指出“千古风流人物”点明主题。笔者趁势鼓励学生解释“风流”的含义,借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引导学生品味开篇所创设的宏大意境。第二题的答案非常简单,是三国时期的周瑜。第三题较有难度,六个小组给出的答案都不相同。于是笔者用三幅图片向学生展示赤壁的景色。引导学生体味“乱、穿、惊、拍、卷”的妙处,帮助学生从声音、形状、颜色几个方面欣赏赤壁,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强调雄奇壮丽的景色是为英雄人物的出场造势。针对第四题,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一句的用法与此相同,还记得吗?”学生基本都能回答出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于是笔者带领大家一起背诵《沁园春·雪》,既加深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理解,又拓展了本课内容。

最后总结:上片描绘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引出英雄人物。那么它引出的英雄人物是谁?师生一起诵读下片,体味感悟下片并思考:

①下片歌颂了周瑜的什么事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

②三国时期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周瑜?

③“多情应笑我”,这一句是谁在笑?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这句话含有消极成分,与本词的豪放情调不和谐,谈谈你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第二小组的同学在讲台上显得比较紧张,但对第一道题的讲解非常透彻:歌颂了周瑜指挥赤壁之战大获全胜;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镇定自若、春风得意、从容破敌的周瑜。第六组的发言人为大家诠释了第二题,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位同学竟然拿周瑜与隆中对策的诸葛亮、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进行对比,还饶有兴致地讲了一段三国的故事,但他忽略了周瑜的年轻有为。周瑜34岁就作为统帅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一千多年后,苏轼47岁仍以周瑜为偶像,希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但事与愿违,他被贬到黄州。第三题的解释可谓异彩纷呈,第一组的同学认为周瑜在笑苏轼年老无为却仍想建功立业;第三组的同学坚持苏轼在自我嘲笑,嘲笑自己年华老去仍想做“风流人物的梦”太多情了;第四组的同学说是小乔在笑,笑苏轼没有周瑜的英俊外表却想像周瑜一样爱情事业双丰收。(第四组的回答诙谐幽默,引得全班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笔者建议同学们扩大视野,多读文学评论,文学上关于“谁在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苏轼在笑或周瑜在笑),没有孰对孰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最后一道题各小组的研究出现了分歧,同学们众说纷纭。笔者引导学生读黄玉峰的《说东坡》,从中得知苏轼“与李白相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傲;与杜甫相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忧”。鼓励学生借助《苏东坡突围》来了解苏轼,苏东坡在黄州经历种种磨难,但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成熟了的苏东坡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千古绝唱。这首词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我安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通过这首词,我们能体会到苏轼对待人生挫折的态度,那么如果我们身处逆境,该怎么办呢?”笔者趁机发问。有的同学说“坚强”,有的同学说“旷达”,有的同学说“积极面对绝不逃避”……笔者鼓励同学们要敢于直面人生的困难和挫折,要学会旷达、感恩生活。

接着同学们一起总结下片:下片歌颂周瑜的辉煌业绩,感叹自我抒发情怀。

第三把钥匙:联一联。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苏轼生平简介并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得出本词的主旨是“抒发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接下来对本词进行总结,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第一,收获鉴赏古诗词的三把钥匙;第二,从这首词中,我们获得了身处逆境依然心怀理想敢于直面人生挫折的精神力量。

3.延展:横向拓展,学以致用,用这三把钥匙开启《定风波》的大门

笔者出示拓展学习单,要求学生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鼓励学生运用古诗词鉴赏的三把钥匙开启《定风波》的大门,并写出感受!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健康活动教案《小兔抱抱》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招投标业务中常见废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