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二级个人成长报告 董晓娟

2024-09-21

心理咨询师二级个人成长报告 董晓娟(共3篇)(共3篇)

1.心理咨询师二级个人成长报告 董晓娟 篇一

个人成长报告

某某单位 某某某

摘 要:本文对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了全面回顾及概括,阐述了个人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深层次审阅并剖析了自我人格特征,揭示了内心对成为心理咨询师的热切追求和渴望。对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师的条件和不足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自我成长分析

在我的记忆中,幼儿园以前,我有大段大段的时间都是呆在外婆家或者奶奶家。父亲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调动,母亲外出打工了几年。上幼儿园小班时是父亲独自带我,母亲在我五岁左右才回到家里。尽管那段时间没什么大事件,但回头看来,年幼时和父母相处时间相对偏少增加了我日后对家庭温暖的需要和渴望。

小学一二年级时随父亲工作变动从之前幼儿园所在乡镇转到了另一个乡镇。印象中那段时间家境很贫寒,但一家三口很齐心,有很多快乐的时光。只是,父母仍然经常晚归,这在锻炼我独立能力的同时也为我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埋下伏笔。

小学三年级再次随父亲的调动转到了县里的实验小学。那所学校以开展素质教育闻名,我在那里学到不少受用至今的东西。除了在文艺方面培养了一些爱好特长,如表演、舞蹈,我还在较广泛的学校活动开展中锻炼出了更加大方和活泼的交往能力。

升至初中,性格独立的我似乎比同龄人更早熟,俨然已经来到性格叛逆乖张的青春期。由于学习时间的加长,和父母就相处更少。初二至高一我都选择在校寄宿。也有学习压力增大的原因,这段时间和父母产生了隔阂甚至冲突。尤其是父亲,他对我学习的要求一直很严格,容易表现出失望甚至气愤。而我态度经常强硬,也有激怒他以至于他对我拳脚相加的时候。这种通过分数被判定个人价值的生活给我带来极大痛苦,社会和他人强加在我身上的意志也让我强烈感觉到生命的不自由。我至今对应试教育非常反感。但这种反感促使我寻找出路,这便成为我找到心理学的机缘。记得我第一次在一本与教育相关的书籍上接触到“皮克马利翁效应”,那种感觉像是一种顿悟,我一下子理解了某些情况下我和父亲产生冲突时我自己的想法,确实如书上所说,因为父亲用消极言论评价我,比如“你就是脾气坏、不进油盐”,我便越发容易顺着他的这种期待去做,成为了他一直在说的那种特征的人,即我被贴上了标签。同时我又像是找到了一样武器,我可以去和父亲力争,向他证明,原来是他对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他不应让我感受到他那么多的消极期待,那样会让我更容易往消极方向发展,他应给我更多鼓励。从那一刻开始,我便真切地喜欢心理学,它让我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实魅力,我也开始利用它来进行自我理解以及武装。

可能是由于我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比较多,形成了我相对独立的性格和对自我心理状况的关注。最难了解人的往往是自己,尤其在我接触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之后,我发现了解自己的过程有很多的玄机和乐趣,经常进行自我观察与分析,也应该是健全人格的需要。于是关注自我的心理发展成为我常规的心理实践,这个把心理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过程是自发的,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功利心或职业目的。但内心也隐隐的开始产生一个想法,并不具体,但很憧憬,像一个远远的大大的梦想,那就是我以后要从事真正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职业,致力于解救人的精神痛苦。这个想法太大,所以我并不太当真,这更属于愿望而不是切实的目标。但它能反映出我对人的内在心理能量的重视。至少在高中,我的这种价值观就已经确立:幸福与人的身份地位财富等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取决于他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结构。

也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对应试教育的不妥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恪守自己价值观的表现。我想证明的是,没有高分我同样可以活得有价值。这种想法在极端的时候曾经让我做出逃学、考试交白卷、顶撞老师等较为激进的行为。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并没有让我得到什么好的结果,我自己看来它却是非常可贵的体验。至少我曾经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抗争、去努力,哪怕那种方式不成熟,它本身却也是成熟起来的一种途径。来到大学,我就明显感觉到自己比周围的同龄人要成熟很多。有一些同学在遇到挫折时和我聊天,她们认为我在情绪的处理与掌控方面都很有方法,我给她们的建议和策略也让她们觉得很受用。比如曾经帮助同学克服自卑感,提醒她们改变自我否定的思维和避免消极暗示,注意累积成功的经验等。还有同学遇到感情困扰,我建议她们适当发泄情绪并适时转移注意力等。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我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大学学习环境的自由让我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阅读,本科期间我把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爱好,从没有放弃对它的学习。当然那种阅读比较随性,并不系统,也没有考试作为硬性目标,所以这种学习并不全面,直到我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

所有学科里,我最喜欢的一直是心理学专业。高考后出于家人的建议,本科学习了新闻学。读研时家人愿意尊重我的兴趣和选择,我也逐渐明朗了自己对心理学的职业追求,这一次我终于义无反顾、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心理学专业。尽管和科班出身的同学相比,我的理论知识基础有所欠缺,但我相信低一点的起点加多一点的努力也能力争上游也能换取成功。也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我报考了心理咨询师,我要把心理学作为我的职业理想来付出行动。

二、职业行为分析

高中时期那个模模糊糊的想要从事真正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职业,致力于解救人精神痛苦的愿望,一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我前进,直到来到这里。我相信心理学就是致力解救人精神痛苦的科学,让人明白痛苦来源的机制,从而明白如何更好地去追求幸福。尽管追求幸福并不是心理学能完全解答的问题,但它确实是现在我能找到的最有用的武器。我明白了一个健康的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适应能力的综合,而心理学正是提高这种综合协调能力的必备工具。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不但可以使我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还让我有能力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为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做贡献,为此我感到自豪和欢快。当然,通过学习,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任重道远,应保持清醒的自我觉知,不断清理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些未完成的事项,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加地开放、客观,更加肯定自己、悦纳自己,保持自信自尊。在我读研期间,我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幸接触到一些职业心理咨询师,并得到了机会向他们学习和请教。每次见到他们,他们都给我一种热情洋溢、精力充沛的感觉,直到他们能给那么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使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咨询师是一个助人也是自助的职业,我对它不仅仅是感兴趣,而且产生了由衷的热爱。

我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除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些条件: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任何事情都能做好,也只有真正的兴趣才能带领人穿越职业征途中的种种困难坎坷,不会轻易放弃,也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没有兴趣,就算天资聪颖能力超群,也不可能让人为以一个行业里长久甘愿地奉献精力;

第二、想成为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心理咨询师是复合型的职业,它要求综合掌握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技能和技巧,并能深刻领会心理咨询的内涵,从而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三、心理咨询师要思维敏捷,反应快速,要有良好流畅的表达能力。面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各种心理紊乱的来访者,要能分别采取不同的咨询对策和技巧,通过言语沟通来解决问题,同时咨询师还要有良好的记忆能力才能有助于良好的表达;

第四、心理咨询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师本人应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好的自控能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能更好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来访者,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心理咨询技能,从而提供帮助,更好地服务于他人。对比以上要求,我认为我有从事心理咨询的浓厚兴趣及强烈愿望,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而我的专业素质正在逐步提升。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我已经学会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挫折时,利用所学的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不良认知,使自己正视现实,修正自我,不断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我也尝试了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周围的朋友和同学。现在,我更希望能把所学所想运用到更广泛的实践中去,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并不是一种超然的客观存在,他与来访者的互动行为是一种主观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这说明咨询师要做的并非仅仅单向对人提供帮助,却更是咨询师自我成长以及与来访者共同发展的过程。再这些过程中都还会有各种无法预计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冒出来等着我去解决,但我已经充分做好了准备。有挑战才会更有期待还激情。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不骄不躁,取得成绩会继续努力,遇到困难更勇往直前。学习和成长的脚步,用不止息。

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以来,我的心情是愉快、乐观的。偶尔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马上就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来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让它泛化,随时注意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的主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最高层次需要的追求,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人,这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

我期待着自己能早日成为一名出色的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

2.心理咨询师二级个人成长报告 董晓娟 篇二

人们都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就像树枝上的叶子般看似相同,仔细观察确各有千秋。就像社会中的我们又有许多相近的地方,正是这些相近之处让我们更能够了解人生与人性。我的成长当然也会有很多与别人相似之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独特的经历与感受。孩子的出生日正是母亲的受难日。当初我的出生确实给母亲带来了更多的磨难,在母亲怀我八个月大时身体有不适,为了及时的查明病因只能先对胎儿进行剖腹生产,母亲很坚强的挺过了这一劫。

我幼年的记忆中爸爸和妈妈总是在忙碌着上班,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陪我们。早产儿的我发育不全、营养不良,时常有一些小病小灾常来“问候”我。

五岁之前在外婆家度过的时间多一些,听外婆讲在我出生时,人们都迷信“七活八不活”的俗语,都断定我很难养活,再加上母亲当时的病情也不能给我正常的喂哺母乳,家人决定把我丢弃,是外婆的坚持才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对于外婆来讲这种诉说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但这确是我幼小的心灵中最刻骨铭心一次感受,也是我幼小的心灵蒙受伤害的一次体验。总担心父亲与母亲会把我抛弃。这个阶段的经历使母亲与我的亲密感建立不够完整,安全感没有基础,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不少阴影。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父母带着姐姐和我出门,总有热心的阿姨们夸奖姐姐的漂亮与可爱,但总是听不到对我赞美的词汇。自卑感油然而

生,回家之后,强忍着热泪向妈妈证实自己真的不漂亮嘛?为什么没人说我漂亮呢?之后妈妈给了我很多肯定的赞许,小孩的不快当即烟消云散,开心的跑出去,向更多的伙伴证实自己。那次是妈妈给了我一种自信的理由。我很感谢妈妈在我儿童期的成长过程中给我许多的赞赏,让我得以顺利的从自卑、恐惧、退缩的阴影笼罩中走出来。童年期的快乐使我更坚信爸爸和妈妈是爱我的。或许是从小就锻造了那种坚强的性格,上初中期间爸爸和妈妈为了给我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把我送进了一所离家较远的重点中学,开始了集体生活。当时同寝室的同学有很多的不适症,但我确没有太多的表现,当时的我还纳闷她们为什么会因为与家人暂时离别而哭泣。这种心态的转变也许就是所谓的成长吧。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培养起自己独立自主的个性。大学毕业之后,在银行工作了一年之余,终于禁受不住外飘同学的诱惑,只身去了武汉。呆了一年之余由于父亲生病辗转而归,一年之后父亲去世了。那是我感受到的人生当中一次最大的悲痛。那一年我已经二十六岁。经受了这一次生命洗礼之后感觉自己成熟了很多,没有了父亲的庇护,此刻才意识到自己是真正的长大了。或许这种感觉来的晚了一些。但我从此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肩负着各自不同的责任,自己也不例外。得到过多少也意味着会失去多少。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开始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一个初步计划。同时,因为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让我心里开始对男性有了更多的渴望,渴望被人疼爱,被人关心和照顾,也开始更多的接触异性。

与自己的初恋男友相识,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们都在同一所大学上学,而他比我高两届,我们经历了两年分分合合的感情磨合,最终大家还是不能相互执手。只因性格上的差异,导致我们由最初的一见钟情演变为爱的无奈。让我对爱情产生了许多的疑问。竟而问自己爱情到底是什么?但当时的我还是给不出一个让自己很满意的答案。只是觉得“爱会让人迷失,但没有了爱又会让人失败”,这是我的第一次失败的恋爱给我所留下的对爱情的认识。走出校门后,看到身边许多人不同的婚姻背景,让我对爱情的理解又一次陷入了迷茫。至今我已明白爱有好多种,每一个人都有属于她自己爱的方式。

初恋的失败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因为家庭暴力而导致的婚姻的解体,造成了我对婚姻生活的一种潜在恐慌和退缩。

从成长的经历来分析,因为幼儿时期有被抛弃的恐慌和伤害,致使在青年期,无论是从朋友的友情和恋人的爱情之间都有被伤害的恐慌,在这种恐慌中不愿意也不敢付出太多的感情,对自己的内心形成一个封闭的自我保护膜。

今天的我已进入而立之年,也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经历的一些挫折、痛苦并非完全没有价值,且隐含着深远的意义。它们是我成熟、成长的催化剂。人生丰富的经历才会让我更加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用一颗包容与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我明白了,人因为经历过才逐渐变得成熟,而生命中每一个阶段的经历又决定着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影响着我生活中的每一个关键的抉择。这一切更让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的形成又跟成长是分不开的,所以又可以说早期的成长是成人后命运之路的导航线。

二、职业行为分析

从最初选择的各个职业来看,我先后接触并从事过文职工作,化妆品销售工作和媒体销售工作,尤其是后两种职业让我认识到,了解别人的重要性和自我了解的重要性。人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性动物,行为受到惯性思维与心理意识的影响,在决定做某件事情时会与他所受到的这种影响力有直接关系,而这种影响力最初的来源就是他周围的人。当我注意到这件事情开始,就更多的注意观察周围人的外显形为与内心变化的关系。尤其在从事销售和公关的工作过程中,了解别人的需求有多么重要,而这种对心理的了解又可以从别人言谈举止得到一个初步的估计。对于自己来说,人的成长期难免会有彷徨和无助,心理受到外界负性与良性的影响,这对于采取正确的判断与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先从了解自己的途径开始,通过学习心理学让我有一个发现自己和了解别人心灵的大门。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上,经济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各种形态已在过去的百年中有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变化,社会形态与环境的变化引起人心灵上的振荡,在这种振荡之中有很多人找不到精神上的依托,精神上蒙受太多的迷茫与彷徨,更多的人渴望精神上的指导与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也突显出心理学从社会到个体及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从家庭,婚恋,育儿,择业,社交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调整和矛盾的处理中,起到一个调合和指导的作用。

两年前的一种心理需求促使我喜欢上了心理学,“我心快乐是真快乐”,当初是想助已,但经过更加深入的学习之后这种思想有了转变,更想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国家倡导的“构造和谐社会”说起,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处于经济及整个体制的变革时期,在这个社会的转型期间,人们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社会的和谐是需要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奠定基础的,心理的健康与否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安定。虽说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会起到直接的作用,但社会是个大家庭,有了我们的存在,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将会重新建立起健康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增强生活的信心。能做到这些,也就是心理咨询师为社会安定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3.心理咨询师二级个人成长报告 董晓娟 篇三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文章题目:

姓名: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静心看自己——回顾过去,希翼未来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不同生活阶段的经历,深入分析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历程,其中包括对自己性格、处事方式、生活事件、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分析,随后谈到了自己对于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的看法,以及自己渴望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愿望。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学前期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城市家庭。三岁以前,和妈妈一起居住在市,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每年只有过年爸爸才会团聚,所以在我幼时的记忆里,一直很期待家庭的欢乐。好在没多久我们全家一起去了宁夏定居。

从小爸爸就很重视对我的教育,记得在我入学之前,我就可以从一数到一百,会背口诀,还会一首一首的背古诗。这是我对自己幼儿期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时的生活是最美好的,每天无忧无虑。

(二)学龄期

我五岁时进入小学。小学时常因贪玩遭到爸爸严惩。按照皮亚杰的理论,4、5岁到8、9岁的儿童处在他律道德阶段,所以尽管当时还小,但这些惩罚让我开始学的像妈妈说的“要像个女孩子”。随后,在小学里,我一直成绩优异,还在爸爸的影响下爱上了看书。这个时期的我是很乐观的。

(三)青少年期

从初二时起我成绩不太好,在班级里属于中上水平,没有了小学时的优越感,曾一度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从高一开始,我又排在前十之内。

高三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开始拼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那时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五个小时,白天也从不打瞌睡,学习成绩开始稳定。虽然没有和班级里的太多同学交往,但我还是有几个好朋友的。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的性格慢慢的有了变化,由之前小学、初中时期的相对外向变得较为内向。喜欢安静,凡事变得谨慎、细心。

在同学交往方面,我一直都有自己的“小团体”,毕竟班级人数太多,不可能和所有同学都关系密切。总的来说,在我高中以前的生活中,学习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我一心追逐着高分数。这段时间的家庭生活是很安定的,从我上小学开始,爸爸为了工作时常出差在外,剩下我和妈妈两人在家中,虽然这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却使得我从小就能体会到爸妈的辛苦不易,我开始学着体谅父母、听话懂事,甚至以后上了大学离开他们,从无过分要求,也从没做过让他们担心的事。虽然爸妈的保护也带来一个弊端:过于单纯。当然,这几年我有了自己的爱好:听舒缓的音乐,书籍的阅览范围变大,时而锻炼身体。

(四)成年早期

其实我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所以考入师范大学开始并不让我感到满意,但汉语言文字这个专业还是带给我不少安慰,即使刚接触时我并没有立刻体味到她的魅力。大学是一个尽展人生风采的舞台,我本身偏内向,但朋友多外向,在搭伴的热闹氛围中我还是参与了很多活动,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慢慢的,我发现大学和中学是不同的,这里的学生有着更多的自由,这就意味着我周围的同学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了,况且一部分人的学习目标由原来的追求高分变成只求不挂科了。图书馆里的藏书对我更是个很大的诱惑,我在兼顾专业课的同时开始涉及一些不同的书籍。

学校的宿舍虽住得满满当当,可能是因为大家脾性相投,生活习惯相似,我和室友相处的还算不错,关系融洽、人际和谐。也就是在与大家相处的过程中,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做事谨慎细心,有较强的韧性,并且能很好的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变化,与他人较和谐的相处。我始终认为,人性会有一些优点和弱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的要求不能太苛求完美,我相信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按照他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很多一开始我们认为不可理解的行为就都变得可以理解了。

最好的朋友给我评语:待人真诚,能宽容待人,虽性格倔强却能听进忠言。因为开了心理学课程,了解也就逐渐深入,我发现心理学是很有意思并且是很有用的,我羡慕像张厚粲先生那样的心理学大家,也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人是应该有所追求、不断拼搏的。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认了我直至今日的闺蜜,一个开朗、有点儿大大咧咧却充满活力的女孩儿,她是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几乎永远都是微笑的,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事,逗我们开心,她的活力、热情感染着我,她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些生活技能,而更多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生活的积极态度。

大学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那段日子让我感觉充实、宁静而又不乏乐趣,让我和同学们的关系更近,和朋友们的感情更深,我一下子感觉自己要担负起自己的生活了,感觉到了肩上的责任,包括朋友的信任和家人的期待。这是我大学最美好的回忆了。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且和新同学相处的非常好,每天紧张的学习虽然偶尔让自己感到很累,但心里还是很安慰的。我是粘液质—胆汁质的混合型人格,从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试结果来看,我是中间型的性格,情绪稳定性较差。我的应对方式问卷中的六个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合理化、退避、幻想。我觉得自己以后需努力改善的有:减少对既成事实的抱怨,学着更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果断的作出决定,敢于尝试一些新的事物。

(五)成年

上班对我而言意味着真正进入社会,虽然这也是个校园,但一夜之间我的身份换了,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不夸张地说,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目前我的基本的人生观是: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以感恩的心,微笑着面对一切,享受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我最近的大部分时间里,心情都是比较好的,有时为工作量太重而感到焦虑,但我在更多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充实和满足。虽然我没明确的宗教信仰,但我相信善恶有报。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父亲,他的勤劳善良对家庭的责任感感染了我,让我学会守护,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职业行为分析

(一)成为心理咨询师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要求

通过对自我人生历程的分析,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多么地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心理咨询师职业正是一项能让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向完善的高尚职业,同时,它也是一项送人玫瑰而手留余香的职业。

成为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我内心里的一种渴望。当今世界,美国的心理咨询不管在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相对成熟,相比之下,我国的心理咨询还有着更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我们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心理咨询一定会变得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使心理咨询真正成为能为国人提供更好服务的职业。我也会在这样的大潮中,努力向教师和前辈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咨询技术。

如果我有选择咨询对象的机会的话,我愿意首先选择学生做为我的帮助对象。因为我自己也是从小学到大学一步步走过来的,对学生的问题可能有着更深的体会,也比较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所以,我觉得在从业之初,以学生为咨询对象可能更为合适,随着自己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和咨询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也会很愿意去帮助更多不同群体的人。

(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优势和不足

1.优势:

(1)我喜欢孩子,尤为热爱教育事业,这种骨子里的东西能永远坚定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信念。

(2)对于搞学生心理咨询来说,我的成长经历是我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一笔财富,通过对我学生时代成与败的分析,可以从中提炼出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3)我稳定的人格特征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

(4)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水平。

2.不足: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我本人心理咨询实践,使我越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1)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尚有一定的缺陷,有一些心理问题还不能给求助者以成功的解决。

(2)由于我这个人偏于内向、不善沟通的性格,对于一些求助者容易出现反移情现象。

3.努力方向

(1)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咨询技能,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弱点,以职业性的理智态度去严格要求自我,使自己在工作中始终能够保持中立性态度,无条件地接纳求助者,并能够合理看待咨询过程中的挫折。在出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积极争取上级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对待求助者。

(2)由于我的职业特点和个人能力,我较为擅长青少年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是我多年来所从事的研究,在今后的职业历程中,我要在这个领域深层次地发掘下去,让自己在这一领域中能够有独到之处,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2011年6月北京第17次印刷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2011年6月北京第12次印刷

上一篇:青少年戴眼镜下一篇:五一节促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