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2024-09-10

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精选20篇)

1.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篇一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

-------陆炳康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

2.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篇二

一、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学生“生命”体验

关于“生命科学”的教学资源与城市学校学生相比,农村小学学生有较大的劣势,即学生的活动贫乏、眼界狭小、知识面窄等。但也有城市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农村学校的周边是广阔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农村广阔的自然资源,以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体验。如,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这一单元时,把学生带到田野里,让学生在田野中尽情地活动,寻找自然界中的“生命世界”。这些教学内容若是在城市小学,一定会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那么熟悉。学生家里就养着鸡、鸭、鹅、兔子、猫……田野里、路边上、校园里时时都会有一些蟋蟀、蚂蚁等小动物出没。而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更是经常见到,很多学生还亲手栽过花、种过树。这就是农村环境为学生提供的特有的探究材料。

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对待周围小动物、植物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生命世界”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呵护小生命了,懂得珍惜生命了。他们为身边的自然世界的神奇变化而惊讶,为一次“蚂蚁搬家”而专注,为一颗小种子的发芽、开花而高兴。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生命”视野

在农村教学“生命世界”,建立种植基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建立种植基地让学生动手实践,不但可以让学生爱上科学课、学到关于生命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拓宽学生的“生命”视野。我们学校就和村委协商,要了三亩地,作为学校的种植基地,我引导学生把它分成小块,在上面做实验,开展关于“生命世界”的第二课堂教学。

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生命世界”的视野,学生越来越喜欢对种植进行科学研究。

三、自制部分教具,引导学生“生命”再现

在“生命世界”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实验室缺少动植物标本,我就带着学生去野外采集植物,捕捉小动物。没有采集和捕捉的工具,我们就自己制作。把采集和捕捉回来的植物、动物制作成标本。主要有我们周围常见的草、树叶、花和一些小动物的标本。这些标本,既是我教学的教具,更是学生认知动植物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单元时,我把学生带到野地里,让学生采集不同植物的叶子和花等,制作成标本,挂在教室里。让学生体会不同叶子和花的美丽,让她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植物会有不同的叶子。一个单元结束时,教室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和花的标本。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对“生命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更加爱上了科学课,爱上了大自然。

四、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学生“生命”观念

作为一个农村的科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积极地了解周围的事物。如,最近农民在农田里干什么农事?农田里长些什么作物?哪些作物开始下种了?哪些作物开始收割了?当地有哪些常见的植物?有哪些常见的动物?它们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生长规律是怎样的?当地的生态环境怎样?等。这些知识可以及时地补充到我们的科学课中来。

在教学的同时,适当地做一些调查研究也能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在教学“土壤与生命”时,我让学生展示从不同地方采来的土样。有的学生说他是从田里取来的土,有的学生说他是从河滩上取来的土,有的学生说他是从大树下取来的……教学快要结束时,我问学生:种庄稼,什么样的土质比较好?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壤土土质好,适合种庄稼并达成了一致的结论。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不同意,我爸爸去年种西瓜,他就选了我家一块高地,而且还是沙地。爸爸说这样的地,种出来的西瓜才会又大又甜。”我非常欣赏这个学生的不同见解。借助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什么样的植物,学生对“生命世界”的探究越来越投入了。

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生命世界”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渐渐地关注农作物的生长,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大自然,保护周围的环境。

摘要:生命世界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对于农村小学来讲,如何进行“生命世界”的教学呢?学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离大自然比较近的特点组织教学,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小学科学,农村,生命科学,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3.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质量

一、浅析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现状

在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推行的现阶段,我国对于小学基础教育质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小学生科学教学作为小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多年小学科学教育搁置造成的弊病,使目前多数小学中的科学教师无法做到专业教学,这是造成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对现今的小学科学教师展开有效的培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修养以及科学素养,便成为改善教学质量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二、提升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措施

鉴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性以及入门性,这使小学的科学教学不需要教师具备过高的科学水准,而这一特点也为目前教师的素养提升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可以以集中培训、组织学习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施行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教师开展基础性科学知识的认识性培训

该培训的教学内容应以经典的科学哲学思想为教学基础,同时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案例,使得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对于教师的科学认识的意识培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师对科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深刻的把握,小学科学教师才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科学教学配备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

2.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培训还可以通过讲座、网络授课、技能培训等形式展开

而以上培训方式的确定与施行必须符合素质教育中对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务必使受培训的教师学习到具有真正实践性的科学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若要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与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在确定了具体的培训措施之后,如何促进这类措施的有效落实亦是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教育部门的有效监督以及小学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张红霞.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有待提高[N].中国教育报,2010.

(作者单位 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刘皮庄小学)

4.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篇四

(22008——2009)

——开县书香中心小学杨克选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本学年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

二、主要成绩:

1、具体措施:

(1)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此外,我坚持检查后进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2、经验浅谈: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年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2009、7、2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09——2010)

——开县书香中心小学杨克选

转眼间,一个学年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未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5.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篇五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以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总结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注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

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6.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六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团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进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基本理念,努力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吸纳和借鉴了专家多渠道、多元化的新思想、新观点,受益匪浅,并且在进取参与区、市级科学教研活动。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我,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教研活动的:

1、备课方面:课前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认真钻研教材,落实我的备课,把握好重点与难点,预设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根据学情进行改善,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平行班教学中实践。

2、课堂教学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自我动手操作实验中体会科学的乐趣。注重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热爱科学课的学习。对于不一样的班级,采用不一样的教学策略,针对不一样的同学,进行分层教学,力求让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3、学生管理方面:我在所教的4个班中,针对不一样的班级、不一样学生采用不一样的授课方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班级,个别学生进行引导。在平时的科学课上,多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进取推进学生的科学阅读工作,最终五分钟组织推荐与教学资料相关的科学书籍,使学生热爱阅读,并能从阅读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培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此外我还专门挤出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锻炼孩子的思维本事,培养孩子敢于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此刻看来对孩子的训练还是小有成效的,我所带的班级中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获得了区级一等奖2人,并被推荐参加市赛。

4、教研反思方面:进取参与听课、评课,本学期听课记录在案的有21篇,听课中认真写好听课记录,取长补短,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此外,认真对待每次的团体备课,说课。并且及时在自我的教学博客上写教学故事,教学反思,虽然字数不多,但这些片言碎语都将成为我教育成长路上的一笔财富。

5、班级管理方面:本学期班级管理方面,我做的不够好,很是惭愧。孩子们到了六年级开始很叛逆,有了自我的`小想法、细心思。尽管我每一天早读、午读都第一时间到教室,尽管我经常和孩子们沟通、家长们交流,但孩子们的成绩并没有到达各科教师的期望值,有同事觉得我对孩子的要求很严苛,对他们要求严格,是因为他们能够更好。下学期我打算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班级里面,和学生们经常处在一齐,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困惑,及时的帮忙他们疏导和排解,让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关爱中,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关心同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仅在业务本事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必须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小学科学的新课标研究的不够透彻,在课堂各环节的分配不够合理,仍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另外课下和班主任及其学生的沟通不到位等。

7.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篇七

一、情景探究, 激发思维

要构建科学概念, 就要引入前概念。科学概念的建立, 须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 并对其重新组合、修正与提炼。前概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虽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但在学生学习了相应的知识后, 并结合有关的实验引导, 便易于转化成科学概念。另一类是已在学生的头脑中存在, 且已形成比较牢固的、错误的概念体系, 不易转换与纠正。例如, 学生的已有概念是:热水冒出来的热气是水蒸气。教师纠正他们:水蒸气没有颜色, 你看到的白色热气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可有些学生在课后作业中依然写道:冬天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基于此, 教师必须瓦解学生原有的、错误的知识体系, 以构建科学概念。具体方法有三个:一是通过阅读教材、课前调查、个别询问、课堂提问、画图展示以及概念前测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已学内容、认知能力和理解程度, 以把握学生的前概念。二是分析单元目标和本课目标, 以确定本课的科学概念。三是创设典型的问题探究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起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认知冲突, 随之构建科学概念, 最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概念。

例如,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内容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就要瓦解他们的前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间拍打、摩擦和敲击等方式产生的;并认为“振动”等同于“震动”) 。因此, 在问题探究环节, 我提供了纸、鼓、皮筋和尺子等材料, 要求学生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 并提出探究性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在这一环节, 不仅呈现出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更反映出一个不良的学情:他们将实验现象当成科学原理。在这种情况下, 我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 仔细分析, 认真探讨, 最终学生认识到“敲打、摩擦、拉拨”都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方式, 而不是声音产生的原因。而且, 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发声物体的发声方式不同, 但它们都能发出声音, 这就说明, 它们在发声时肯定有着共通的地方。这样,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 探究活动向更深层次迈进, 距离科学概念的构建更近一步。

二、假设探究, 深化思维

概念理解是概念构建的中心环节。当概念引入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以加深体验, 从而理解概念。当学生的前概念在问题的探究中被质疑时, 学生的探究欲就会再次被激发, 并渴望建立新的概念体系。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向科学概念的方向迈进。具体有三步。其一, 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并说明理由。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又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还有利于学生尝试用已学的科学概念分析、解释现象。其二, 由学生根据假设, 制定相应的、可行的研究方案, 以验证猜想与假设的正确性。在这一过程中, 须特别重视学生对活动材料和辅助工具的选择、应用以及活动细节的考虑, 必要时可采用“提示”和“方案论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其三,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以使探究方案更具科学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这样, 学生便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探究, 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和证据, 并且, 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发展, 最终逐步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

例如,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内容时, 学生已认识到物体发声的方式不同, 于是, 就会关注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因此,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寻找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出发进行下一阶段的探究。在这种情况下, 我让学生重做使物体发声的实验, 并提出问题 (请关注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并总结这种“动”的共同规律) 。学生发现:物体发声时都在“动”, 并且是“来回往复的快速运动”。这时, 教师可顺势告诉学生:这种来回往复的快速运动, 科学上称之为“振动”。这样, 学生就真正理解了“振动”这一概念的内涵。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和教师的因势利导, 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 从而推动科学概念的构建。

三、研讨探究, 强化思维

概念的形成需要多次进行, 只有通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 才能真正强化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完全理解科学概念。而科学概念的建构, 既要论证, 又要推理, 因此,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现象、事实证据和科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 逐步形成科学概念。具体而言, 教师可设置三个问题:一是实验现象和事实证据是否来自探究活动?二是实验现象和事实证据是否真正符合客观实际?三是实验数据是否进行了科学的取舍?然后, 要求学生通过口头汇报、小论文、小调查、辩论会和展示等形式, 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 阐述推理过程, 并运用事实证据回答质疑。在表述和交流的程中, 学生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又要学会倾听, 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最终形成既能自圆其说, 又能被他人信服的研究结论。这样, 不仅学生的思维被强化, 更从实验现象和事实证据走向科学概念。

例如,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内容时,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集体交流, 获得了十余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客观事实, 并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但距离科学概念的构建还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证法进行推理。既然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那么, 如果不让它们振动, 它们是否还会继续发声?学生探究后发现: 只有物体在振动时, 才能发出声音;物体停止振动, 便停止发声。这样, 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通过不完全归纳和反证法, 逐步构建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在这一科学概念构建的过程中, 综合了观察、实验、比较、辨别和归纳等多种活动, 学生从对事实表象的认识阶段进入科学概念的构建阶段。

四、应用拓展, 发展思维

科学概念的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将探究的结论应用于生活, 才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事件, 从而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构建, 最终发展学生的思维。针对小学科学教学而言, 一节课的结束既不是探究过程的结束, 也不是科学概念的构建的终结。因此, 教师要完成两个工作。其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 并从已有的科学概念中发现新问题, 然后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以便为以后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其二, 科学概念具有描述和说明的作用, 它能预测在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情况下, 会发生什么现象, 并能对所发生的现象作出完满的解释。因此, 当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构建了科学概念后, 教师必须将科学概念引向生活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以达到学以致用和巩固概念的目的, 最终促进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双螺旋协调发展。

8.简析小学科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教学;学有所用;好奇心

一、创新教学

许多教师循常习故,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四大法宝”。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已经对这些方式不感兴趣,“触电、触网”已经成为教师选择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此时充分运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手段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成了光、声、图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自然成为教师的首选,已经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为教师创设教学场景提供了便利,化静止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死板的图片变成了跳动的画面,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立体、形象与生动。

二、学有所用

教学《变废为宝》一课时,预先留下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查询有关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有关资料,并收集一些资料中可以再利用的家庭废品带到课堂上。此外,可以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根据远程教育平台获取的知识,自行分组确立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推举组长,利用已有资料,对家庭废弃物进行二次制作,例如,可乐瓶二次利用制作成花瓶,废弃纸箱制成美观纸巾盒等。最后,由全班学生对这些小作品进行打分,并在班级内展示,鼓励学生热爱环保,并带动学生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将环保理念贯彻始终。诚然,远程教育平台是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科学教学中要将远程教育平台物尽其用,用尽其能,为打造“民主、开放、活泼、高效”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

三、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观察、实践,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如,教学《环境污染与保护》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冬天雾霾天气对人身体造成的危害,详细介绍空气污染带来的影响。授课时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冬天戴口罩的人很多?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讲都能回答出。这时教师可以点燃一颗香烟,将瓶口向下的烧瓶罩在烟上收集一部分烟,然后封闭,让学生来观察空气污染后与教室里没被污染的空气比较。这一实验既简单又适用,让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探究。

总之,让科学课堂活力充沛,让学生好学不倦,教师做舵手不做推手,要做引领人不做命令者,长此以往,我们的科学课堂一定魅力永存、芳香馥郁。

9.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 篇九

(2012-2013学二学期)

山成锁

转眼间,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回顾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在工作上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每一样工作。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个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特别是五年级和六年级的部分学生。

二、主要经验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网络资源优化课堂

把网络资源运用于科学教学中,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取得的成绩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四年级班在期末全县抽考中据中心第一名,全县第五名;五年级据中心校第二名;六年级据中心校第一名。

三、不足之处:

1、科学课的课堂效率任不高,因为有时有些实验材料准备不充分,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有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2、每周两节的科学课,时间太紧只能带领学生勉强完成科学课的探究活动。虽然课堂上花了许多功夫,但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导致学生遗忘现象叫严重。

3、学生的课堂常规、行为习惯抓的不到位,学生的精神关注态度不到位。

4、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训练还不到位,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今后打算:

1、继续抓好培优补差工作,促进中间学生和后进生的转化。

2、抓实课堂教学,继续在钻研教材和课前准备上下大功夫,引导学生扎实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想课堂40分钟要质量。

10.初中教师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平时科学课上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做电学实验中学生往往会碰到一些问题,此时我一般不会直接走过去帮他解决,而是让他看到现象然后猜想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些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就会动脑思考,也会找到问题的根源。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已基本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不管是平时课本上和作业本上的探究题的完成还是在考试中的探究题的解答,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游韧有余。

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平时试题中涉及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的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今后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要求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应该结合科学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给予解释一些基本的问题。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11.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篇十一

一、良好观察品质的养成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持久性、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全面性和观察的选择性。

二、科学探究习惯的养成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科学实践习惯的养成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會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受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12.浅谈小学科学教学 篇十二

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中来, 我们就要注意从各个方位设计课堂问题,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1. 选择好提问的角度

课堂提问的角度不同, 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应从不同的角度, 力求新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他们的注意, 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这部分教学中, 关于蒸发的概念, 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生硬的概念, 而是让学生把水和酒精分别涂在手背上, 让学生亲自感受蒸发的过程。这样, 学生对蒸发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我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描述中, 学生对蒸发有一些理性的了解。这时候, 我问同学们, 你们能总结一下什么是蒸发吗?这样的问法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去开动脑筋, 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死记老师总结的概念要强得多。

2. 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 如果问题太简单, 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心理, 不能调动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的阶梯式问题,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探究学习。例如在讲“机械和工具”这一课时, 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

(1) 你见过滑轮吗?说说它是什么形状。

(2) 你见过的滑轮有什么作用?

(3) 探究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4) 探究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5) 我们来一起设计滑轮组。

学生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对滑轮的认识, 由浅入深, 一步步深入, 最后, 通过积极的探究过程,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3. 所提问题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我们设计问题的时候, 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能直接在课本中找到的问题尽量少提。要多设计一些紧紧围绕教材内容, 让学生经过探究之后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热和燃烧”这一课时, 我给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你认为燃烧需要几个条件呢?

(2) 你能找到几种灭火的方法呢?

这样两个问题, 学生一下子不容易答全, 需要进行探索研究之后才可以一步步找到答案。所以, 我们提问题, 要有新意, 有一定的开放性, 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样就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二、上好实验课, 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 让学生完成每一项实验。作为教师, 要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呢, 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准备

实验课上所需要的材料, 来源广泛, 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启发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因此, 学生能准备的材料,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准备。教师要提示学生在准备材料过程中, 注意观察什么, 为什么用这些材料。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1) 实验前的指导是保证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教师要检查好学生的预习情况, 说明实验要点。在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实验过程中要适当引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顺序, 观察产生的现象, 记录产生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 以便调控实验进程。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同学, 要及时指导。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 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 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打击他们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作为教师, 要允许他们犯错误, 面对对这些挫折和失误, 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 鼓励他们, 失败是成功之母, 要敢于尝试, 不怕失败,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笔者发现, 学生上实验课, 积极踊跃, 提出的问题多了, 问题的含金量也提高了, 形成了乐学、好学的良好风气。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 看得见, 摸得着, 直观性强, 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记得准, 不但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开发了智力, 培养了能力;不但提高了实验技能, 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还能激发、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13.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三

回顾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我积极参加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 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注意了以更新科学教育观念为前提,以优化科学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基本知识和兴趣为起点,认真完成教学进度。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继续努力学习《科学课程标准》,使自己能正确理解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

2、经常浏览《科学课》、科学视野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认识水平。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积极认真地听课,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遇到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能及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博采众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注重利用各种反馈信息,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认真进行教后小结,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与总结中不断进步和提升。

二、做好课堂教学常规工作

1、争取每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1)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甚至课本上的每句话都弄清楚,以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自如地掌握知识的逻辑,适当补充教学资料,更好地调动学

1生学习的积极性。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充分考虑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思考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等。

(3)精心准备实验。因为科学课上实验所需材料范围很广,本学期也没有和教材配套的学具制作材料,为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我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制作乡土教材。

2、确保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虽然平时备课、作业、准备上课及特长课的实验等工作量特别大,但依然尽自己最大努力,认认真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1)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欲望的激发,当作课堂

教学的首要任务来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是停留在好玩、新奇的表面层次上,我们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

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培养。

(2)把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

要任务来抓。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同,从期中考试的答题情况可看出,学生没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非常重要。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抓好基础知识即科学课本知识,学生们共同提高的前提下,对不同程度的学 生做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家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施展各自的创造才能。实验教学中要抓好实验基本技能,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 究,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科学原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把教学生学会学习,当作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来抓。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注意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课外我鼓励同学们多阅读科技书籍,突破课本知识的限制,多从科学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为了使同学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验,和家长一起布置学生做科技作品,把学生们这学期的部分科技作品收集展览,让有特长的孩子们制作的智力玩具,科学课上学生制作的小杆秤等工具?学生们既培养了动脑动手能力,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好多同学对科学实践抱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体验探索大自然的乐趣,学生们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深刻含义。

四、不足之处

在教学管理中,要注意对五年级学生加强沟通和理解,尤其80 班的个别同学,学习习惯、自制力等方面做得不好,而且时常反复,虽然也曾挤时间跟这 些学生谈心,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作业中典型的错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馈,但怎样充分调动这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加强管理,有效地进行引导,仍是下步工作的重点。象校长说的那样,要不断地追求,要有平常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永远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每一个学生;

爱教育,始终对教学充满激情,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爱学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爱学习,把读书和不断提高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甘落后,与时俱进,勇于自我加压,不断超越自我,坚信有付出必有回报,有耕耘一定会有收获,做一名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14.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四

得胜小学三年级

李 富 春 2012年1月14日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1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15.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篇十五

一、创设情境, 激发做中学的探究欲望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的学习行为, 激发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作为科学老师, 在科学教学的起始阶段, 应设法创设一定的情境, 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 让学生能从“这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做中学”的探究氛围.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猜想, 鼓励孩子对实验现象进行假设预测, 将孩子引入科学探究的殿堂.

例如在教《磁铁的性质》一课时, 一开始我请学生进行“小猫钓鱼”比赛:鱼钩用磁铁代替, 鱼嘴里放了曲别针、塑料片、木条、大头针等.学生比赛的很认真, 可就是有几条鱼钓不上来, 同学们有些着急了, 于是我适时抛出磁铁性质的问题, “做中学”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 大家饶有兴趣地进入了《磁铁的性质》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鼓励观察, 有效地进行“做中学”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由于学生认知经验不足, 学生的猜想和假设五花八门, 课堂时间有限, 不可能对学生的每一个假设猜想都进行研究.因此, 在观察实验课中科学老师首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材料进行深入观察, 帮助学生对猜想假设加以梳理, 从中选出合理假设, 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或记下来, 形成个人猜想记录, 在科学课中有效地进行“做中学”.

在教《溶解》一课时, 摆放在学生面前的实验用品有:沙子、食盐、高锰酸钾和水等, 我首先给学生一个温馨提示:

(1) 沙与盐放入水中, 会发生什么现象?

(2) 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你又观察到什么?

当小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以后, 就开始观察, 进行猜想假设, 在演示实验中, 学生是这样观察记录的:

(1) 沙子放入水里, 沙子逐渐沉入水底;

(2) 食盐放进水里, 食盐逐渐不见;

(3) 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无色的水逐渐变成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

这样, 通过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 使学生接触教材的重点, 了解了新的科学知识, 在实验中认真观察, 做好观察记录, 为下面进行《溶解》的科学探究打好了基础.科学课上,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学习活动, 有效地将“做与学’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动手动脑做科学.

三、设计实验, 内化“做中学”

科学课堂教学中, 只让学生猜想假设, 学生最终了解不够深入, 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带着疑问, 按自己的想法选择材料设计动手做实验, 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教学《电磁铁》一课, 我没有急于把试验方法、试验步骤、实验结果告诉学生, 而是和学生一起针对:

(1) 关于磁铁, 我们的猜想假设是什么;

(2) 关于磁铁, 我们是如何设计实验;

(3) 关于磁铁, 我们试验需要什么材料;

(4) 关于磁铁, 我们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5) 关于磁铁, 我们预测实验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等问题讨论.随后才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猜想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亲自动手做试验, 鼓励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寻找实验的真相, 内化了科学课中的“做中学”.

四、交流汇报, 务实“做中学”

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无论他们的猜想假设与探究结果是否一致, 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 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 把实验前的猜想与实验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教师再整合学生们的观点, 进行整合提升, 使学生明白科学学习仅凭猜想是不行的, 证据从何而来──在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做与学”中获得, 从而, 端正务实了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新知, 必须在“做与学”中进行科学探究, 建构科学真知,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习.

摘要:科学课要给予学生真知, 在农村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就得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 通过亲历探究来建构科学真知,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习.

16.小学科学教学要“务实” 篇十六

关键词: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现象:学生动手机会多了,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课标中所指出的"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又如何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一、学生学情分析要落在“实”处

1.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2.要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科学学习活动,探究科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也能在获得科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落在“实”处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學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可以这样说,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定位目标时务必关注目标的三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选择要落在“实”处

1.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材料要多样。(2)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代表性。

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学手段运用要落在“实”处

1.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要实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指出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师的许多讲解时间,而且让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有许多教师认为课件做得越华丽越漂亮就是一个好课件,实际上这样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降低了一节课的效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它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的构思和设计。

2.小组合作要体现实效,避免形同虚设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17.上学期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七

一年已过去,新的学期即将来临,在这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收获不少,下面我对过去一年的工作作一总结,为以后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

一、思想认识。

在上一学期里,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年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一学期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年里没有缺席过一次,晚上也是坚持加班,一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一边准备教材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新学期中,我应更加勤恳,为学校作更多的事,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18.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八

一、常规教学

1、认真备课,按照学校的要求,我认真准备每课一个星期,先做每周的课程,和努力做准备符合实践的学生,这门课让自己有答案,并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积极听课、参与研究,反映良好。无论何种水平的讲座,我尽量花时间去听,这样不仅拓宽思路,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准备的过程。各种生动的例子、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的处理,让我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感到枯燥和单调,学习从实际的刻板印象。常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最优组合,促进学生发展。

在学期的开始,我将坚持检查和修改,测试学生的知识,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是对学生有益的知识更好的执行情况,更让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调整教学。对于一个贫穷的学生在课堂上,我总是坚持个人辅导,一个用于帮助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落后。

三、高度重视实践和大脑训练

“在科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的研究课题。而科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中文,科学课教学要求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辅相成。和低等级的这个链接教学尤为重要。所以我特别注意这两点在教学实践和学校主题,结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整个学期,我注重教学生做的思想。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做”,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学生的能力已经大大进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结果

这学期,不管什么形式的检测,孩子们理想的进展,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我也继续学习业务,积极写论文教育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五、不足之处和未来的计划:

1、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质量,不断更新。日新月异的世界,两个教学方法也需要更新,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养成教育不成功。皮尤帮助穷人的工作做得不够稳固,最佳的差异差距非常大。

3、积极使用多媒体电子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科研促进教学的强度,努力写论文有较高的教学质量。

19.略论小学科学的教学艺术 篇十九

一、科学教学分明主次, 前后的内容要紧密联系起来

教师只有一个, 但教师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 在针对教材内容的时候, 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这就要求教学主次分明, 突破重点, 略述一般, 兼顾全局。在教学当中, 对于针对性强的问题, 要精心设计,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让他们充分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能动口的, 不单单动笔;能动手的, 不单单动口, 实践最出真知, 最易掌握知识的引领, 最容易留下不灭的印象。

从哪里做起?上课时利用多媒体, 快速激活课堂, 让学生找到乐趣、找到自信, 这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信的人才会创造奇迹。所以我们无论是在课上, 还是在课下, 都应该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耀眼夺目。

例如, 在《花的构造》一课中, 我利用投影仪, 把胚珠放大二十倍, 在解剖的过程中, 动作缓慢, 并且重复播放。一目了然的画面, 清晰的字面解说, 让学生们看得一清二楚, 对学习内容理解得相当深刻, 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之后的感言中, 学生们踊跃发言, 都能够把自己的看法正确地表达出来, 达到了很高的学习效率, 可谓事半功倍。

二、科学教学注重探索、猜想, 注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慧人慧语》中说:美好的人生就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旅途, 伟大的成功包括半个看似荒诞的梦想。两句话殊途同归, 说明了研究科学离不开探索和猜想。作为小学教师, 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 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帮助他们大胆进行猜想;正确的、科学的猜想是科学的推动力, 是研究的润滑剂,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放飞。一旦有一点收获, 学生就会有一种非常大的成就感, 他们会得到激励, 在以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 会更加大胆地去猜想, 去研究探索。在猜想不正确的时候, 教师要给予鼓励, 不要打击,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 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全面, 在猜想之后, 还要及时实践, 因为,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猜想是一种极好的习惯, 是一种探索的动力。实践有目的, 因为猜想在先, 所以, 这样的教学、学习在学生头脑中都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

三、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 兴趣是动力, 是创造的源泉。科学学习的要领就在于启发学生,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因势利导, 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 把学习中的不利因素悉以排除, 为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铺路搭桥, 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价值, 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意义。

学生们喜欢学习吗?作为教师必须扪心自问。小学生心理尚不成熟, 对学习的耐心有所欠缺。贪玩好耍是学生的天性, 激发学生热情的方法无异于引川归海;强硬填塞知识的方法简直是筑堤防洪。结果怎么样可想而知而知, 一个疏导, 一个限制, 学习效果天壤之别。

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的时候, 兴味颇浓, 尤其做科学实验的时候, 几乎等同于游戏。优秀的教师就在于把学生的科学兴趣永远的培养下去。

20.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二十

关键词:义务教育 科学教学 教师角色 定位

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应该引导学生去实现它们并独立地掌握它们。科学教学的任务变成如何去支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创设出有利于科学探究学习的情境,教师工作的重点由过去的直接灌输转向引导、推动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这就促使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必须重新确定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是科学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是活动的支持者和激励者。

一、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课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应从各个方面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使他们的探究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创建适宜的科学探究环境是维持科学课堂探究的必备条件,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活动材料、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上的保障。

1.准备有结构的活动材料

如果没有足够的活动材料,那么在较短的时间内想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每一次探究实验活动前,教师都必须精心钻研教材、设计探究活动、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活动材料,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有结构材料的准备活动中来。在组织学生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准备活动材料,应准备哪些活动材料,以及如何准备活动材料等。如教学“了解空气”这节课时,教师通过先后出示装有乒乓球、酒精和空气的三个暗箱杯子,当学生猜测、观察后认为最后一个“空”杯子里装有空气时,质疑并激励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两个透明塑料杯、一根吸管、一个乒乓球、一张吸水纸、一个尼龙袋、一只针筒、一个装满水的水槽和一块毛巾)自行想方法设计实验证明“空”杯子里确实有空气存在。

2.保障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

在学生们的心中,“做”什么的愿望永远那么强烈。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永远留在脑海中不可磨灭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放手,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学生只能流于形式上的“争论”,而不可能有清晰的观点和相应的证明实验。

3.布置科学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学习小组的形成、学习环境的布置等。要把学生编排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形成探究群体,通过合作实验、交流讨论、倾听思考他人的观点,从而有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另外营造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开放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和仪器室,在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设备、活动场地和开展动手实验的材料的基础上,还可创设科学走廊、地理园、生物园、生态园等,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 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引导者

有些人认为,既然科学学习注重方法的学习、过程的体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师就不必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最多在开始阶段做个引路人,中间的准备阶段尤其是探究实验阶段不必参与其中,教师只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记录来评定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态度即可。然而学习过程是通过教师、学生与探究对象三者之间交互作用而实现的,三者缺一不可。在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的帮助、适时的调控。

1.问题创设阶段

在问题创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时,教师先把两个大小不同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又把大的和小的马铃薯放入同一杯水中,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水中的沉浮来思考沉浮现象,找出其本质所在。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

学生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在学生的探究出现困难和失败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和鼓励他们更改假设、重新实验。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时,当学生自己利用桌上的发声材料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而又出现探究困难时,教师可通过直接参与或用小纸条提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3.发现、概括阶段

通常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就认为探究活动结束,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的现象进行归纳,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结论,这样学生不但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学“盐在水中溶解了吗”一课时,教师要学生观察沙子和盐在水中的变化,让学生描述、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在描述中将使用一个重要的词——“溶解”,并建立一个模糊的溶解概念,然后通过面粉在水中的变化与沙和盐在水中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并通过沉淀、过滤实验进一步比较沙、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区别,逐步建立一个较清晰的溶解概念,然后再通过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让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比较科学的溶解概念。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亲密伙伴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他们的言行是学生学习的范例,甚至书写的字体也是学生模仿的最佳范

例。但如果教师不参与探究,会大大削弱学生学习的劲头,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能做旁观者,也应该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还可以更全面了解探究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为后续的交流、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1.教师是课内探究活动的亲密伙伴

每一堂科学课都拥有许多探究活动,而且很多探究活动都要占据很长的时间,教师除了在课前做好准备以外,在课内各个探究活动中也应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在什么地方产生了困难,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教学方向,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并使探究实践得到完善。

2.教师是课外探究活动的亲密伙伴

科学课拥有许多课外延伸活动,如果教师能自己探究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如教学“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长周期”时,教师如果能在校园里开展种植凤仙花和养蚕活动,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和动物在生长周期内的变化,还可以适时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且,通过随时展示种植的凤仙花和养殖的蚕,势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都向往参与该项探究活动的热情,从而取得绝佳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师范学校)

上一篇:网商代理合作协议下一篇:年度市文化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