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金融

2024-08-20

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共9篇)

1.服务实体经济金融 篇一

做实普惠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我行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总体思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六大产业链”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努力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较好地发挥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普惠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促进了我行各项业务健康发展。

一、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我行以“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送金融知识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依法权益意识。同时,加强优质服务监督检查,强化柜面人性化服务,把优质服务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切实履行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对外公布行业内部及监管部门监督电话,确保信访投诉渠道畅通,及时处置信访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客户的正当权益。

二、推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持续加大中小企业的扶持 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我行积极推行“双基双赢”工作,不断拓宽支农服务领域,创新支农管理模式和信贷服务产品,紧紧围绕恩施州“两轮驱动”战略,不断创新担保方式,重点支持

“六大产业链”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为辖区内种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大户,涉农中小企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信贷支农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3月末,全州各县市行社贷款余额达到126.38亿元,比年初增加15.39亿元,增幅13.86%。其中“三农”贷款103.87亿元,比年初净增10.65亿元,同比增加9.7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2.18%;其他贷款22.52亿元,比年初上升4.7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7.82%。今年以来,全州各县市行社共为11994户农户发放贷款13.94亿元,为825户个人客户发放贷款3.85亿元,为207家中小企业客户发放贷款12.03亿元,所支持的行业涉及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茶叶生产加工、药材生产加工、规模化种养殖业、水电业、医疗卫生、重点学校、城市建设及旅游等行业,为农户增收、企业增效、全州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为适应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新形势,让现代金融服务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让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也能平等地享受现代金融服务成果,及时填补部分村、集镇和城区部分地段自助金融服务空白,我行按照“贴近基层、贴近社区、贴近居民”的原则,通过采取建立“卡乐付”推广责任机制、加强员工电子银行知识培训、开展地毯式营销活动、完善售后跟踪服务和严格落实奖惩等有效措施,着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

行等电子金融产品,积极向农村偏远地区延伸现代金融服务,努力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切实增加农村老百姓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机会。今年以来,全州各县市加大电子产品营销力度,全面推进“电话银行行政村全覆盖”,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3月底,全州各行社累计发行福卡124.23万张,签约网上银行2.43 万户,手机银行3.17万户、电话银行2.52万户、短信银行17.53万户,安装卡乐付及银联POS 机6053台,安装自助设备156台。其中累计布放卡乐付终端达5517台,覆盖141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2.74%。通过前期市场调查和走访,我行还计划在恩施市城区几个社区、部分行政村新设离行式自助金融服务网点,在乡镇网点增设存取款一体机设备,同时对不具备设立营业网点基本条件的偏远地区,在特约商户布放转账电话、安装POS机终端,确保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村村通”全覆盖工作。

2.服务实体经济金融 篇二

5月经济数据中CPI和PPI齐降, 表明我国经济活力疲软。要想改变现状, 我国政府必须管好通胀预期、货币、信贷, 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能力, 引导资金更好投向实体经济, 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税负。对于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 笔者提出“五大”菜单。

第一, 我们应该发挥一线城市金融人才和专业技术的比较优势, 大力培育像美国硅谷那样的“企业家金融”的发展模式。欧美真正靠无形资产打造企业价值、处在创新期的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上市的策略, 而这类企业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恰恰最为需要也最为关键。诸如“私募基金”和“纳斯达克”之类提供的“金融服务”, 只有到了企业开始确立自己的知识产权, 愿意寻找上市机会进一步进行产业孵化的时候, 他们才介入进来分担风险谋求收益。

“企业家金融”这样的模式, 能真正达到扶持“人才主导”的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成长, 实现产业升级的宏伟目标;可是, 不少中国的PE和现在的创业板恰恰是在缺失“企业家金融”模式的情况下去开展IPO服务来谋求高回报, 结果出现了让一般投资者承担劣质机构和企业圈钱的“过度风险”, 进而导致了无辜百姓对这类“金融创新服务”失去了信任的恶果。

第二, 我们要加快中国产业组织的优化调整, 强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民间金融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努力塑造像日韩银行业那样的“供应链金融”和像德国银行业那样从事的“关系型金融”服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解决中国企业的投资渠道和大量中小型民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从而有利于解决正规金融体系外的资产泡沫问题, 促进产业资本重新回到实体经济的舞台。

在日本和韩国, 很多知名的大企业靠自己的品牌和规模冲在全球市场第一线, 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所需要的技术密集型的研发和相关零部件的制造, 则外包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处在上游的国内中小企业。于是, 这些中小企业家只要兢兢业业, 把自己擅长的本职工作做好、做强, 就根本不需要担心资金和市场——因为大企业会靠自己的抵押能力从银行获取低息的资金来扶持他们, 靠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来确保这些中小企业的订单。而笔者今年在德国考察时发现, 德国的农村现代化和劳动力市场工资弹性化以及大量中小银行针对自己固定的中小企业客户群所开展的“专业化和差异化”服务, 是确保德国制造业在残酷的国际竞争面前永葆青春的秘诀所在;他们的银行之间和企业之间没有出现破坏价格、争抢客户的恶性竞争, 银企之间保持了非常稳定的信用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德国中小企业大多数选择不上市。

今天成本压力比我们更重的德、日、韩企业, 还在不断摸索创新之道来对冲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压力, 坚持自己擅长的制造业, 那中国就更没有懈怠的理由放弃制造业去寻找没有国际竞争力也不擅长的其他谋生之道。

第三,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线城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集聚一身的明显优势, 在确保优质企业团队稳定主板市场价值以及完善和规范各种激励与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上, 营造专业化机构为民理财、协调和造福的现代“财富金融”和“消费金融”模式, 从而让日益增长的财富效应和顾客需求导向的专业化服务来推动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健康成长。

中国今天人均年收入水平只有5000美元左右, 即使不考虑贫富差距因素, 也达不到曾经支撑中国出口市场繁荣的那些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所以, 今天中国“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带动的不是消费而是追求财富收入增长的投资, M2/GDP达到近200%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也就是说, 中国只有强化金融改革来不断提升财富效应, 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而目前中国“消费贡献率”的上升则是由于投资和净出口的明显下滑引起的经济增长放慢所致, 而不能乐观地把他们看成是“中国内需已经形成”的指标。

要强化“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能力来分散这类高收益高风险的“差异化金融服务”所带来的对金融体系造成的不稳定冲击, 尤其要注意在今天中国的发展阶段, 如果财富金融没有发展到位, 那么消费者很有可能会滥用“消费金融”的服务平台去完成他们渴望的“财富金融”平台上投资需求。

第四, 在“企业家金融”平台和“消费者金融”的市场环境完善后, 探索发展高质量的“城镇化”和管理外汇储备以及社保资金等公共资金投融资需求所渴望的、符合科学规律的“政府金融”运营模式, 以分担社会大众的后顾之忧, 从而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这里千万要杜绝地方债问题和权力寻租的腐败现象重演!笔者建议要大力发展“城投债市场”和科技企业发行的“高收益债券市场”, 通过委托专业化的金融管理团队的运作和完善的监管制度的建设来解决今天地方政府“事权缠身而财权萎缩”的问题, 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率和安全, 从而真正解决未来养老金缺口、外汇资产缩水等问题。

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型之路 篇三

“过去30余年传统工业化时期,我们片面地强调了金融提供资金的这个功能,而对其他有所忽视。所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如果不加以深入考核的话,很容易被简单化为无条件满足微观企业的资金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李扬指出,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就是用这个标准,就是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如果做不到便被会被扣上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帽子,这种状况其实是比较危险的。

“中国经济形势目前的主要特征是大部分实体经济转型找不到方向。”李扬的评论一针见血。

他强调,要使金融体系更贴近实体经济,我国金融体系恐怕要经历一个投资银行化的过程,要让所有的人有投资银行的思路。“以往,投资银行的思路就是到哪儿去就看有没有好企业,只要能够认识什么是好企业,知道企业到底要什么,才能用什么工具去满足这个需求。我认为这是次要的。”

中国经济问题主要是金融问题

中国经济问题一半以上是金融,金融如果和经济连在一起来看的话就有一个命题,就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定义,以及二者的关系需要厘清。

“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如今用金融这个词所支撑的事情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货币问题,一类是信用问题,一类是狭义的金融市场金融问题。”

金融理论产生自上世纪中叶,讨论的是不同金融资源之间的一个替代问题,以及无风险套利等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变化,这个变化得益于新增长理论,讲的是结构的变化;信息经济学把经济运营中人们过去不关注,或者没有手段去研究的一个因素揭示出来了;新金融发展理论,以研究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以及金融和结构变化的关系为主要研究方向,打破了传统的发展理论的僵局,让金融和实体经济有了一个稳定的可以沟通的渠道。

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将金融功能概括为6项:提供支付结算方式以便利交易。就是支付清算;提供集中资源和投资分散化的机制。集中资源,然后再投资分散化,储蓄投资;提供跨时间、国界和产业的经济资源转移方式资源配置;提供风险管理方法;提供价格信息以帮助协调经济各部门的分散化决策;当交易各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过去30余年的传统工业化时期,由于中国实体经济有比较确定的需求或者投资方向,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相应的生产与实体投资活动提供资金,这也导致了我们片面地强调了金融提供资金的功能,而对其他有所忽视。所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如果不加深入考核的话,很容易被简单化为无条件满足微观企业的资金需求。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越来越复杂

在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进一步地复杂化,我们经济形势目前主要特征就是大部分实体经济的转型找不到方向。

因此,传统的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也就失去了目标,实体企业,所谓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领域中的企业知道该干什么,满足它这个需求,事情就成功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实体领域很彷徨,大家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于是金融部门更彷徨,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他们不但无法通过资金配置为有效的经济活动提供支持,而且很危险的就是,只能流向高风险、低效率但短期收益高的区域。”

这两个领域,一个是去拆东墙补西墙,为很多的断头资金、断头的融资活动提供紧急救助,坏项目的资金周转,这一情况是很多的。另一个是投入投机性很强的领域,如股市、房市。“所以,现在基本情况就是如此,中央银行态度很清楚,货币当局态度很清楚,要支持经济转型,防止经济失速过快,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它能做的事就是把钱提供出来,但是钱提供出来之后,无论自己来做还是由商业银行来做、还是由市场来做,没有方向,因为实体经济领域并没有给予很明确的方向。”

李扬认为,“这些活动不能说毫无意义,或许降低了短期内的系统风险,并创造了一定的收入效应,但这是以长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为代价的。

让熟悉产业的人去搞金融

现在金融体系存在什么问题呢?为此,他列举了很多例子。

金融业自身存在缺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时,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不太了解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特征,不太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这个问题很突出。银行信贷的原则、风险评价的标准以及监管要求,都基于抽象的金融理论。从金融部门来说,不太知道实体部门要什么,不知道他们活动的特征是什么。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银行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学金融、学会计、学财务出身,对产业、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不甚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曾结识一位海南信用社的老总,做得不错,在海南金融市场上占得头筹。我跟他讨论,你如何服务三农?他说了一个让大家豁然开朗的做法。他的信贷员都是农业技术人员。这下把问题就点透了,这些人天天骑着摩托车走在乡间地头,这些人都是叶子、橡胶等种植方面的专家。农民说要贷多少款,要建一个什么橡胶林,他能比农民算得清楚,知道多长时间能够收获,知道能卖多少钱。这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完美无缺、天一无缝了。”

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要按照实体经济来定,当然有金融特有的规律,要把金融特有的规律和实体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必须在任何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规律都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东西。另外从业人员中,特别像现在结构大变化中,一定要有熟悉产业及产业变化的人员,仅仅靠增发贷款那样的人是不足以来满足需要的。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金融体系有了一个非常大的革命,就是整个金融体系投资银行化,做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一个典型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投资银行去找企业,发现企业成长的潜力,然后替企业去运筹它的财务结构、替企业去做规划、把企业推荐上市,让它突然筹得很多的钱,通过这样的改制让它有一个适合发展的治理结构,然后让它迅速发展。所以,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投资银行,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结构也都有非常大的投资银行的部门。全世界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里边,投资银行还是领头,传统的商业银行中,投资银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业务。

nlc202309030949

大数据在不同行业需要共享

截至目前,中国对混业经营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商业银行被严格禁止做投资。但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简单地说给钱,这需要改变银行的理念、原则,甚至改变员工结构。

其次,以国有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以与创新主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不协调。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大众的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必须能够满足这些需求。银行是批量化的,需求也就七八种。我们的金融体系就不能满足选择的需要,这涉及到一个理论,用市场为主的体系还是以机构为主的体系来满足这种需要?结论应该是,市场为主的体系比较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能够给大家的创业和创新提供非常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第三,金融服务供求之间的信息不通畅。现在金融生态的环境、征信服务体系、担保体系等还不尽如人意,使得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难以有效沟通,客观上造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畏难甚至恐惧心理。

“很多做互联网金融的人说大数据是一个伪命题。社会总体来说是大数据,但是至少在中国,所有的大数据被分解为一个一个机构所拥有的小数据。金融互联网创业者掌握的公共数据很少,政府掌握的数据保密,企业掌握的数据属于商业秘密,而现在在中国需要大家交换数据,建造一个数据交易的市场。数据当然可以交易,但是如果想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话,必须有大量的公共数据。现在恐怕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所获得的数据大概在7千多万,而且它还是利用保险系统掌握的一些数据。当然像阿里巴巴那种商业交易数据也很好,但也不给其他人用。所以谈到大数据,由于它是被分割的,很多人不能享受大数据的好处。所以大家不敢投资、不敢贷款,不知道它会怎样。”

一句话,金融企业和各种各样的网络上做商业交易的密切结合,才是正道。

第四是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非常顺畅的、有效的传导机制,在现实中,在微观企业、实体经济层面大家感觉到,想要的钱得不到,因为传导机制不畅通,又设置重重的阻隔。中国部门分割非常严重,所以使得大数据不能充分地发挥它的威力。

中央银行一项政策发布之后,要通过有效的市场结构向各个领域去传递,但中国是被分割的债券市场,首先接受中央银行调控信号,有银行间市场、场内市场,还有场外市场,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容易传导。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恰逢美国危机刚开始时的状态,货币是充裕的,信用是不足的,货币不能够转化为信用是因为在转化的过程中有重重的阻隔,使得它不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

新常态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首先,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金融体系的头号任务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他们的专利变成产品。金融体系应当为生产要素的重组提供便利,提供方便实体经济试错的金融机制,资本市场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资本市场是允许试错的。”

其次,为了便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建造一个钱能够顺畅的、有效的流动的机制。具体来说是便利的交易方式、支付清算。

“在风险管理手段上,不只是给钱,去管理风险、保险以及各种各样的对冲。资金成本信号在这样一个大转移的过程中,要知道资金到底是什么价钱,利率水平究竟应当在什么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不只是把存款放这儿就算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后面怎么让供应者、需求者直接见面,来显示偏好,是下一步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

那么,金融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李扬强调,发展资本市场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要发展有效的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债务性资金。发展有效的商业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要发展金融租赁市场,促进产业和金融业进一步的深度融合。要打破长期以来实行的禁止非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信用关系的桎梏,放松对非金融机构信用活动的限制,就是说让实体经济之间直接发生信用活动。推动产融结合,鼓励实体经济办金融,应当鼓励成立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说非金融的但其中含金融业务的这种公司。要推动“互联网+”,放开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限制,以互联网为新技术手段和载体,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4.服务实体经济金融 篇四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各项事业的保障。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虚拟经济,特别是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的有力支持服务。

近年来,金融业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金融运行环境不断改善。然而,综观金融业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出现了较明显的波动,面临各种困难,少数企业甚至陷入困境,其中不少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问题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引导推动金融业提升支持服务能力,改善服务状况,切实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围绕本区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内容,深入各银行机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及相关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对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使金融业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金融业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金融机构把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优化实体经济信贷投放结构,满足余杭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据统计,2012年9月末,金融机构投放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余额658.7亿元,比年初增加66.8亿元,同比多增22.2亿元。新增实体经济贷款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重达77.9%,占比同比上升27.5个百分点。从实体经济贷款投向看,中小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其他贷款占比也明显扩大。9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576.4亿元,比年初增加48.6亿元,同比多增11.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7%,增速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又比6月末上升4.9个百分点,并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8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65.7亿元,比年初增加8.7亿元,同比多增2.1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8.4%,增速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比6月末上升1.9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加快,贷款支持比例与三产产值比例的融合度越来越高,2011年末三产产值比例为5.9:52.5:41.6,对应的银行和小贷公司资金支持比例为6.7:53.9:39.4。总体来看,余杭区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近年来,余杭区通过不断引进新设银行机构、现有银行机构增加营业网点数等方式,使得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目前余杭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1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家,商业银行29家。支行级银行机构主要集中在临平,160个营业网点已遍布于各个镇街,网点覆盖率达100%,促进了信贷资金供给的均衡化和金融服务的全覆盖。此外,设有保险机构网点30余个,证券期货机构6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4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尚有两家小贷公司正在筹备中,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机构也开始发展。金融体系的持续完善,有效扩张了融资规模和渠道,有利于促进辖区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从而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主体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

(二)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辖区内银行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将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一是设立实体经济金融服务专业团队。为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各银行机构纷纷设立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小企业金融中心”、“小微金融服务中心”等各种形式的专业服务团队,并走村入企开展走访调查,掌握实体经济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设计特色的服务方案,切实解决实体经济资金问题,提升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融合度。二是明确实体经济领域的信贷工作目标。各金融机构根据“存量调整、新增优化”的原则,明确了支持实体经济信贷导向政策,对新增实体企业客户数和授信规模都做了下限要求。如余杭农村合作银行明确2012年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新拓展小微企业客户数200家,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5亿元。部分银行明确对贷款金额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不列入信贷规模控制范围。大部分银行表示计划将新增信贷额度的90%以上投向实体经济。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纳入个人业绩考核,引导信贷客户经理转变热衷于做大做强的经营理念,鼓励其投身于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中,部分银行在业绩考核中增加了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投放的考核内容,并占据了一定权重,进一步激发客户经理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为有效解决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贷款难题,辖区内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一是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调查显示,区内的主要资金需求主体是小微企业和“三农”,但因其抵押担保条件不足,融资困难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为有效满足该类融资主体的资金需求,区内金融机构在创新贷款品种上做了很多尝试,先后推出国内信用证、联保贷款、订单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逐步满足实体经济重难点领域的融资需求。以支持“三农”为例,区内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丰收小额贷款、“物权通”贷款、“社贷通”贷款、“加盟商”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农村住房改造”贷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以及村民担保一日贷等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贷款规模和受益农户数均有不断增加。二是努力完善金融服务方式,包括创新营销服务方式和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区内部分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实施以“网格化服务、网络化营销和网点式经营”为核心内容的“三网战略”,创新营销服务方式,建立分级营销服务机制,实行全面营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辐射能力和受益面。在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方面,则主要通过加快电子结算渠道建设、抓好网上银行和支付宝卡通业务拓展工作、拓展“市民卡”金融服务功能等方式进行。三是不断探索研究新的金融产品。余杭农村合作银行已出台《余杭农村合作银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实施办法》,目前正联合农业部门积极策划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浙商银行也在试点推出“免保应急贷”;人民银行余杭支行也将借鉴温州经验,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动,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开展农房抵押贷款。

(四)金融运行环境不断改善 为保持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人民银行和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改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人民银行主导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作用越来越明显,征信系统所出具的信用报告正日益成为企业和个人日常经济交往最权威的资信证明。到2012年9月末,企业征信系统已经为近5000户企事业单位(其中含近1500余家尚未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了基本信用档案,各银行网点均开通查询用户终端;个人征信系统也已为所有与银行发生过信贷往来的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农村信用环境也得到日益改善,至2012年9月末,20个乡镇(街道)、327个村(社区)、农户13.28万户中,已评定信用乡镇2个,信用村(社区)171个,信用户6.3万户,其中信用户评定覆盖面达47.4%。二是金融运行稳定有序。人民银行实施“两管理、两综合”工作,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保持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完善,控制风险能力较强,不良贷款总体较好。到2012年9月末银行机构不良贷款9.39亿元,不良贷款率0.84%,低于全省0.5个百分点。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环境建设,不断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包括通过大力发展信用担保产业、实施贷款风险补偿、加强与中信保合作、完善银行考核激励机制,出台应急周转资金及再担保风险补偿政策、强化政银企合作力度等方式,合理引导银行资金流向,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金融业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余杭区金融业各机构近年来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成绩显著,值得肯定。但是,也应该看到,离余杭实施产业兴区、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门,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不少矛盾和不适应性,需要努力加以破解,进一步改善余杭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优势发挥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余杭区2010年12月被正式列入全省第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单位,十二五规划也将金融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但真正的举措并不多,没有明显的突破性的发展。根据余杭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所处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金融业也没有获得与此比较优势相适应的领先发展水平。在金融发展政策引导方面有待加强,现有的政策扶持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广,不少小企业享受不到切实的优惠政策,需要整合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政府与金融业、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工作机制也有待建立和改进。

金融与实体产业是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关系。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金融业的发展。从余杭的实体经济状况来看,“低、小、散”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大,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总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业多数属于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且附加值不高的传统产业,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研发机构,没有拥有发明专利,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产品。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区位优势发挥不够充分。这一情况的存在制约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二)金融业整体发展滞后与实体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余杭区金融机构发展较齐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一应俱全。从银行业来看,余杭区是商业银行机构最为齐全的县市区之一,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外,先后有2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驻余杭;从证券公司来看,2011年末,共有中信金通证券、浙商证券等证券营业部4家;从保险公司情况来看,共有财产险经营机构26家,寿险经营机构14家。尽管金融机构比较齐全,但是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现象也较明显。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绝对比重,证券、保险规模偏小,信托、租赁业更是空白,并缺乏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中介机构和财务顾问、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难以满足今后余杭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层面反映的情况来看,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离企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金融机构办事效率较低。一些银行机构热衷于争夺优质客户,而不屑于为困难客户提供支持服务。一些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出于对成本、利润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相对较弱,认为给中小企业贷款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再者,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高,市场上还缺少有效分散、转移风险的工具,使得金融机构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顾虑较多。另外,银行机构之间业务同质化竞争情况普遍,造成银行的“贷款难”和企业的“难贷款”同时存在。

(三)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需要之间存在矛盾

截止2012年9月末,余杭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424.8亿元和1120.7亿元,整体资金供给实力有待于增强。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占较大比重,地方法人机构业务规模份额逐年下降,在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力上都处于相对劣势。

余杭区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产值贡献率达到80%以上,就业贡献率达90%以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动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但余杭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与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贡献率还存在一定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明。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占企业总数的覆盖率大约为30%,有大约40%的中小企业还无法通过信贷渠道获得资金。当前余杭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缺口巨大。

(四)融资方式单一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多元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世界范围的经验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融资是将社会储蓄资金有效转化为长期投资、促进企业资本形成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方式。但余杭金融的融资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直接融资比例过小。据统计,目前止,上市企业仅4家,融资额仅23.73亿元,另外除了个别国有公司发行过企业债以外,其他中小企业还未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或集合信托债等实现直接融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银行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融资模式将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特别是像余杭这样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地区,直接融资发展的滞后,大量的民间资本缺乏正规的渠道转化为投资资本,使得民间融资中高利贷活动活跃,基于这种金融结构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致使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有相当一部分要靠地下金融来满足,其融资成本往往要比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高出30%—40%,甚至更多,过高的民间借贷使这些微小企业、初创企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严格制约其发展步伐,更造成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五)实体经济运行成本高企与融资成本压缩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越来越大,特别是工资成本,增长幅度很大,其他成本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加上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出口和国内消费不足,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堪忧,不少企业出现亏损。在此情况下,企业不仅面临融资难,还受到融资贵的困扰,除官方规定利率外,个别金融机构还设臵不合理的放贷附加条件,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对极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实质意义的“转贷”手续,增加了企业额外负担,同时也有可能增加个别工作人员的利益输送风险;有些企业的承兑汇票无法贴现,而付费委托中介机构却可以轻松办妥,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企业既提高了成本,又增加风险;对极个别恶意设臵的“转贷”陷阱,实质上是人为转嫁风险的不道德行为,应予制止。

三、金融业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金融资源配臵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实现金融与实体产业良性互动、共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积极推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为契机和抓手,改善本区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以推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为契机和抓手,用足用好相关政策。要深入研究“金融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利好,主动、及时、全面了解金融政策和金融运行动态,争取上级金融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规模、对重点产业项目资金支持服务力度上予以较大的倾斜。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在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进行更多更有效的探索创新,为余杭实施“产业兴区”战略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是建立相关工作机制,促进政府与金融单位的协调和合作。金融业的管理体制有别于其他领域,作为区级政府,如何打造辖区内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但只要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在这方面是可以有作为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政府与金融业的协调和合作关系,在垂直体制和金融法规制约条件下,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工作协调和合作机制,及时掌握实体经济对金融方面的需求以及金融业的运行状况,发现预兆性、潜在性的风险,协调处理银企纠纷、防止连锁反应等。对于支持服务本区实体经济发展力度大、效果显著者,可以在资源配臵、财政资金存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三是发挥余杭比较优势,争取上级金融部门更多更大的支持。余杭区域三面拱卫杭州主城区,区位和交通优势特别明显,其次是余杭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再一个是省级、市级金融机构有往余杭拓展机构和后台的意向,政府可以借“金融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东风,密切与上级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联系,加强协调和合作,争取上级金融界对本区实体经济和其他建设更多更大的支持。

四是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提高金融业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政府可以研究出台激励辖内金融业单位积极支持服务本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奖励政策,制定若干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定期进行科学合理测评,对支持服务本区实体经济发展有功单位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激发引导各金融部门及其个人为余杭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扩大社会融资规模,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一是加强政府、金融界与企业的协作协调,促进信贷总量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各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高度重视信贷投放问题,确保信贷总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节奏相衔接。商业银行的各分支行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流动性,保持信贷投放均衡增长,有效发挥“支农支小”的主力军作用。积极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未来几年,信贷增长力争实现“三个高于”,即贷款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幅,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幅。

二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契机,大力助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强化企业上市工作,力争已列入计划的企业尽早通过上市。积极有序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规范健康发展。着力引进海内外创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探索推动场外市场建设,改善企业股权融资环境。

(三)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继续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开发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争取增加对分支机构的信贷授权,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小微企业的信贷激励机制,适当放宽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考核要求,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

二是落实对外贸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办好出口买方、出口卖方信贷业务,并充分运用内保外贷、开具出口信用证、出口保函等方式,积极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产品和稳定海外需求的外贸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对出口形势较为严峻的行业给予重点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抓订单。

(四)发挥金融调控功能,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确保重点项目、产业的资金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发展实体经济,打造产业余杭”战略思路,对区政府确定的重大投资项目,加强对接,优先安排信贷资金。要加大对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五城一基地”和各镇街经济平台实体经济建设发展。

二是加快银企对接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排出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大银企融资对接力度,扩大工业融资总量,助推工业经济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部署,着力加大对物流、科技等生产服务业,商贸流通、旅游等生活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的信贷支持,通过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稳妥处理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问题。坚持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投融资平台贷款处臵原则,根据不同的还本付息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稳定或逐步压缩贷款存量,控制新建项目,确保续建、在建重大民生项目资金需求,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政府要切实加强投融资平台的整合和管理,完善经营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妥善处臵存量风险,提升运行水平。

(五)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保障社会民生领域建设 一是促进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支持适度的普通商品房建设,积极支持农民拆迁安臵房和保障房建设。对于综合实力强、市场信誉好、资产负债率合理的普通商品房开发项目继续给予常规性的信贷支持。

二是重视金融促就业工作。进一步做好对高校毕业生、农村拆迁转移劳动力、青年、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创业支持,推动部门间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进一步扩大金融促进创业就业的政策覆盖面。

(六)加强政策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一是降低实体企业融资综合成本。加强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和涉农经济主体承受能力,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杜绝不合理收费。严格执行监管部门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活动的要求,规范银行业收费行为,不得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强制其再到相关担保机构办理担保,不得通过以贷转存、存贷挂钩、以贷收费、委托贴现、浮利分费、借贷搭售、一浮到顶、转嫁成本等方式变相增加企业借贷成本。二是改进为企业的金融增值服务。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融资洽谈活动,创新活动方式,搭建零距离对接、高效率洽谈、低成本融资的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派遣金融顾问,通过“量身定做”、“贴身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收取服务费而不提供、少提供相应服务,不得以“财务顾问费”、“咨询服务费”等为名变相提高贷款利率。

(七)积极发挥担保和保险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保障作用 一是健全融资性信用担保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各类担保公司采取并购联合,引进嫁接等形式,与区内和国内外有实力的担保机构合资合作,做大做强。探索建立性的多层次、多功能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担保公司的信用评级和征信管理体系,推动建立银行机构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息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二是发挥保险保障融资功能。加快推进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应收账款质押保险,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推进高效农业保险,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扩大责任保险在公共场所和高危行业等领域覆盖面。鼓励和引导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重大民生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和大型龙头企业项目。

(八)用好财税政策,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是实行财政性资金存款与银行贷款实绩挂钩办法,按照贡献度确定财政性资金在各商业银行的存放比例,制定相应的具体办法,并将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各方监督。

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落实和完善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企业、科技保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放宽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简化税务部门审核金融机构呆账核销手续和程序,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及时核销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损失。

(九)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银行业竞争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经济与科技小微企业的作用。

二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积极进行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产品多样化程度和金融服务个性化水平。不断扩大抵押物范围,对发展前景好、信用观念强的企业,积极推广基于研发风险、应收账款、仓单、订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收费权、动产等抵质押融资产品,发展担保类、承诺类等表外创新业务。构建金融创新发展长效引导机制,加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充分挖掘和释放金融创新发展潜力。

(十)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一是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和服务工作力度。搞好信贷资金流向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信贷资金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坚决抑制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现象,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自我循环。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对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建立层次清晰的金融风险处臵机制和清算安排。明确风险处臵责任,实行信息共享,推进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严防系统型、区域性金融风险。二是整顿规范金融秩序。有针对性地加强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严格遵守金融法规政策的社会宣传和教育。采取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中介服务等创新举措,逐步规范民间借贷活动,发挥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活动,严格禁止机关工作人员和金融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禁止中介机构参与承兑汇票贴现等正常的金融业务。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机构的全面监测及有效监管,促进其依法合规经营。

5.服务实体经济金融 篇五

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是金融机构的三大任务。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经济活。在金融体系中,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业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的主力军。商业银行信用卡作为无抵押、无担保、有免息期限、额度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高度契合小额、多笔、非集中的消费特征,对扩大消费、便利居民日常生活和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三季度,全国信用卡(含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量达5.52亿张,授信额度约11.91万亿元,卡均授信额度2.16万元,授信使用率43.39%。信用卡已深度融入了居民日常生活,极大地方便了日常消费。

一、信用卡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惠民生、促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信用卡的运营模式将受到冲击。信用卡的物理形态可能消失,但其基础特征和功能却不会改变。当前,人民群众的消费信贷需求依旧旺盛,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7年4月发布的《中国金融消费创新报告》指出,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预计6万亿元。如按20%增速预测,到2020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可超12万亿元。面对这一形势,信用卡部门可加大市场调研与研发,针对人民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尤其是婚庆、家装、购车、旅游等传统领域,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新型领域,设置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全方面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为惠民生、促消费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效率与质量

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细胞,其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晴雨表。长久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一直制约其发展。信用卡部门服务大量小微收单商户,有条件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应有的探索。不同行业、地域、成长阶段、经营规模的小微企业,其融资额度、期限、管理要求、风险控制手段乃至损失容忍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可在两方面探索。一是在总行层面,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开展资质评估与风险管理,以持续且真实的收单流水作为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的依据,这其中也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小微企业的差异化?L险定价和贷后管理。二是适度提高管理成本,增强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在小微企业营销与管理中的服务作用。信贷人员则要提高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走出办公室,与企业经营者打成一片,努力做到既是银行的信贷员,又是企业的贴心人,努力消除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为特殊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残疾人、老年人、农民群众、大学生等群体作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在实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信用卡部门要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其合理需求。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信用卡产品。如为农民群众发放信用卡产品,满足其农业生产、生活消费和经营需求;为大学生提供额度适度的信用卡产品,满足正常学习和生活消费需求,等等。

(四)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征信体系,既可以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本身提供有利辅助,更能增强人民的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对提升国家整体征信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信用卡部门既是征信数据的使用者,也是征信数据的提供者,在经营过程中积聚了大量的客户基础信息,以及金融账户信息、消费行为信息、还款信息等,这些是最强相关、最有价值的征信数据。随着社会对信用服务产品需求的日益上升,信用服务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信用卡部门可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个人征信体系和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二、信用卡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金融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金融机构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等问题突出。信用卡作为金融产品的一种,在复杂风险形势下难以独善其身,应主要把握5个方面。

(一)信用卡信贷资金流向高危行业、房地产市场

部分国有企业债务风险仍突出,“僵尸企业”出清迟缓。一些企业可能借助信用卡渠道进行融资。虽然国家已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严厉的调控措施,但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仍远超预期,购房人可能借助信用卡产品套取大额信贷资金,突破或规避调控政策,从而削弱政府的政策调控效果。例如,企业利用员工集体办卡套现、购买或租赁本单位商务车,甚至利用信用卡产品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漏洞而套取信用卡额度,将本应用于个人消费的信贷资金转化为企业的融资贷款;又如利用信用卡套现及以家装分期、车位分期等名义解决首付资金等行为。

(二)信用卡信贷资金流向股市、债市、理财市场

信用卡的透支消费存在免息期。即使利用信用卡分期付款,客户的大额资金获得成本也有可能低于股市、债市、理财市场的投资预期收益率。客户可以通过信用卡套现等方式套取信贷资金用于投资。只要金融产品投资收益能覆盖信用卡融资成本,套利行为就难以杜绝。客户套利给信用卡部门带来的是消费额的扩大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这似乎是双赢的结果,但要清醒的意识到,信贷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意味着资金的非理性扩张。这种信贷资金的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现象会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的风险隐患,必须高度重视。

(三)信用卡信贷资金流向民间借贷

当前,我国民间借贷机制远未成熟,缺乏规范管理。一方面,借贷中介平台良莠不齐,大量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甚至规避监管进行非法集资的现象;另一方面,信贷提供者对中介平台鉴别能力不强,风险意识淡薄,为了追求高回报而忽视风险隐患。只要高利贷收益能覆盖信用卡套现成本,一些客户就会大量套取信用卡额度转为高利贷,从中获取收益。只要出现大批用款人经营不善、无力按期偿还借款的现象,利益链条上的转贷人和信用卡部门就将承受严重损失。这种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秩序,损害政府的金融政策,具有危害性。

(四)通过信用卡进行资本外逃

近年来,资本外逃和过度资本外流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外汇管理部门加大了对资本流动的管控,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大大降低。但是,信用卡具有境外消费的特殊功能,容易成为资金规避管制、实现外逃的渠道。例如,使用信用卡在境外频繁购买大额保险产品、在境外购买房产、古董等行为,将人民币资金转换为外币或实物。

(五)信用卡数据泄露,威胁个人信息安全

如前所述,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银行积聚了大量的客户信息、账户信息以及消费信息。一旦银行信息安全出?F问题,不仅人民的个体权益、资金安全会受到巨大威胁,涉事银行的声誉也会受到极大损失,甚至影响该行的正常经营。

三、对防范信用卡风险的思考

根据前文的分析,信用卡部门应加强消费者金融安全知识教育,同时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信用卡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与处置,引导信贷资金脱虚向实。

(一)积极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

用卡行为不规范、参与民间借贷,暴露出不少客户对信用卡合规使用规定了解不深,或者风险意识不足;有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风险承受能力薄弱。普及信用卡知识、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是一项惠民工程。信用卡部门可以利用网点大堂和媒体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普及信用卡知识,警示消费者安全合规用卡、远离违法违规借贷、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二)加强信用卡资金流向监控与处置

信用卡部门应不断完善风险识别、预警、发现、处置机制,加强信用卡资金流向监控与处置。互联网时代,应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信用卡资金流向监测预警准确性。此外,加强各家商业银行信息共享、打破信息数据孤岛现象将使各机构风险监测如虎添翼。可在各家商业银行之上搭建非营利性数据监测平台,全天候、多渠道、多维度收集信用卡交易特别是跨行交易信息,并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高风险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为各机构风险监测与处置提供有力支持。

(三)筑实信息安全守护城墙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客户信息外泄事件提醒我们,要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树立牢固的保密意识。一是加强系统防控。及时排查消除系统漏洞,提升安全防御效果,面对内部信息复制下载行为有针对性采取限制措施,把好信息泄露源头关。二是流程补漏洞。细分岗位权限,严格客户信息查询使用的操作流程。三是加强人员警示教育,制订严格内控制度,对泄露或故意买卖银行卡信息的员工予以严惩。通过从系统、流程、人员三个层面加强防控,筑实信息安全的守护城墙。

作为联系客户最紧密的银行产品,信用卡对扩大消费、便利居民日常生活和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信用卡部门应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守护信用卡领域风险防线;不忘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本源,通过建立健全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信用卡产品与服务体系,在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大文章中谱写响亮篇章。

6.金融系统服务实体活动策划方案 篇六

深入贯彻市第十三次大会和市“两会”、全市三级干部大会精神,扎实推进转型升级,动员全市金融系统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优化服务,用足用好各种金融政策,全方位、广渠道、多形式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行动”活动,提升银行服务水平,为实体经济提供充分、优质的服务水平,增强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满足度,有力地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争取实现全市信贷新增80亿的目标。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行动”活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加强对本次活动的领导,成立市“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行动”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人行、银监办、发改局、经信局、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行。各参与单位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分解落实责任。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点问题。

四、活动内容

系列活动1:开展重点项目对接活动

根据市政府今年提出的基础设施、工业生产性投入和服务业重点项目,各银行组织好项目对接,保持与政府、项目实施方的联动,深入排摸,做好重点项目的资金保障。

系列活动2:开展“金融服务团”走访活动

各金融机构安排一定数量的优秀信贷员,开展走访活动,深入一线了解实体企业的金融需求,重点破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投入。

系列活动3:举行授信签约仪式和产品推介会

通过前期项目对接和企业走访活动,了解项目和企业融资需求的`基础上,银行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和企业进行授信签约。并向企业有针对性地推介各类金融产品,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系列活动4:开展“企业信用调查与评价”专题讲座

邀请我市资深的信用评级机构为银行信贷人员开展“企业信用调查与评价”培训,提高信贷人员在贷前调查中获取企业有效信用信息的能力,防范信贷风险。

系列活动5:开展外汇政策宣传和汇率避险产品的推介活动

为企业开展外汇管理政策、人民币跨境结算政策的专场培训,结合政策为企业推介外汇远期、掉期、期权,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等业务,帮助企业降低企业汇兑成本,合理规避汇兑风险。

系列活动6:开展多层次的银企座谈会

组织银行在市级、乡镇不同区域开展银企座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企业在融资以及其他金融服务中的问题,现场为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等多方面的综合的金融建议。

五、活动安排

(一)宣传启动阶段(20xx年5月下旬。各金融机构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要求,在本单位做好广泛的宣传动员,根据实际制定本单位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做好活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二)服务行动阶段(20xx年6月上旬-10月)。各金融机构要按照本活动方案要求,逐项落实各项活动,积极推进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活动期间要做好阶段小结,并上报“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行动”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进行宣传报道。

(三)总结表彰阶段(20xx年11月)。对整个活动进行回顾总结,根据各金融机构在活动中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情况,由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金融机构工作力度、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估,评选“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行动”活动先进单位,进行表彰。

六、活动要求

(一)加强工作领导,落实责任。各金融机构应当站在经济金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开展“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行动”主题活动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重点抓,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组织实施,突出实效。各金融机构要根据“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行动”主题活动的总体部署,结合各行实际,制定好各项具体活动的实施计划,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将各项活动内容落到实处。

7.服务实体经济金融 篇七

第一,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 突出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文化、旅游、物流等产业的信贷投入, 围绕民生项目, 扩大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贷投入。深入推进产融结合围绕企业金融需求打造金融产品,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第二, 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推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 推动建立适应小型微型企业特点的授信模式, 提高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效率, 确保小型微型企业信贷投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进一步健全完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补助制度和风险补偿制度, 实行差异化监管, 提高不良率容忍度。加大对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考核权重。协调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多方力量, 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拓宽小型微型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充分发挥小型微型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支持小型微型企业扩大进出口贸易,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 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积极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 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严格落实奖惩考核机制, 确保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积极探索多种信贷模式, 重点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支持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加大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探索完善保险与农业订单、信贷相结合的金融模式。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 有效降低自然和市场风险。优化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加大POS (销售终端) 、ATM (自动取款机) 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第四, 提升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科技和金融融合, 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集聚。健全科技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水平。创建培育“天使基金”, 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探索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新型科技金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积极推广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抵质押融资模式, 推动科技信贷和科技担保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以济宁高新区为重要载体, 打造科技金融特色品牌。

第五, 增强金融服务民生和社会事业能力。积极探索支持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服务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青年以及社会困难群体等在创业、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城乡道路、管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 以及教育、卫生等社会公众事业的金融支持,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支持与民生工程相关的债券发行。丰富群众理财渠道和产品, 支持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

第六, 规范发展民间融资。降低民间投资门槛, 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合法途径进入重点领域、重点产业, 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业发展。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组新设和增资扩股, 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的适合民间资金投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着力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 严厉打击和防范民间融资中违规违法行为。争取获得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工作试点资格, 尝试建立民间融资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

第七, 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存货比挂钩机制。加强地方财政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通过市场运作, 设立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 不断加大对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力度。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前提下, 整合可支配财政性资金。作为政府, 应对银行机构税收贡献度、存贷比、信贷新增等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确定各银行机构财政性资金份额。通过财政性资金在各行的调配, 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 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提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摘要:对于金融业来说, 主动迎接挑战, 全面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发挥更大作用, 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服务经济应承担的责任。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 探讨了金融业服务支持地方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策

参考文献

[1]金峰.论金融服务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前景[J].理论前沿.2008 (24) [1]金峰.论金融服务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前景[J].理论前沿.2008 (24)

8.服务实体经济金融 篇八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源泉

(一)服务品质是现代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在实质上是为社会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行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也是其创造价值的基本途径,金融业的竞争一般体现在规模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三个方面,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规模竞争和价格竞争机制缺乏可持续性,很容易落入粗放经营或价格战的误区,不利于行业的稳健发展,而服务竞争则体现了金融业发展的内在本质,金融服务品质的优劣、服务效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是金融业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二)“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形势使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面临更加严峻挑战。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欧债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境外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将呈现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竞争白热化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金融业只有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主动、取得优势。

(三)服务实体经济对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期待。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金融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而实体经济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冲击,这已为美国次贷危机和当前欧债危机的发生发展所证明。金融业只有不断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理念,才会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在操作层面则是如何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如何优化信贷结构,如何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经济领域聚集等一系列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这无不对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提出了更多期待和要求。

(四)瞄准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有助于推动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不仅是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金融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中,着眼满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客户结构和渠道结构,优化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努力构建起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经营管理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改革道路已成为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突出重点,充分把握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以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力,打造服务实生体经济的交通枢纽。要围绕配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工程,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沟通和资金配合,通过银团贷款、委托贷款、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开展个性化项目金融服务,确保在建续建项目、铁路公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打牢经济发展基础。

(二)以支持“三农”发展为着力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找准定位,以强化支持“三农”职能为着力点,以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为目标,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出贡献。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超对接、专业市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积极探索对县域粮食龙头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延伸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业务,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中长期项目,积极扶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完善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三)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口,践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积极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口,践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要对小微企业贷款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保证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贷款额度;二是完善服务管理平台,围绕区域核心企业、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等小微企业集聚度高的客戶群体,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全部纳入目标客户库;实施项目管理,围绕“串串、结块、挖转、帮扶”四个环节,积极服务好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加强省、市、县三级行联动,重点推动县域小企业发展。

(四)以支持“节能减排”为切入点,夯实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要以支持“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支持发展以设计、建设、运营为核心的节能环保工程,支持各地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支持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支持煤炭资源整合与清洁利用,支持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通过“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发展原则,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紧跟形势,充分拓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的主要形式和基本路径

(一)开展信息化服务。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的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可视电话银行和个人财务管理业务发展很快,银行业务服务渠道的自动化、网络化等自助化趋势明显。在加强物理网点建设同时,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加信息化服务模式,探索“营业支行+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二)开展顾问式服务。要在原有网点运作模式基础上,探索顾问式销售的经营模式,将被动的等客户上门办理业务转化为主动上门为客户服务,通过客户识别系统以及与客户的互动交流中,捕捉到客户的潜在的业务需求,及时将本单位的特色产品或适合客户的产品推荐给适合的客户,为其理财出谋划策,从而提高为客户服务效率。

(三)開展多样化服务。对客户而言,一家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强与不强,服务水平高与不高,主要看这家银行能不能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提供多样化和可供客户选择的金融产品。要在政策许可和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拥有更加丰富的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

(四)开展精细化服务。在经营业务时,要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及对金融利润的贡献度的甄别,分别开发和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入了分层服务观念。在加强对一般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同时,特别对中高端优质客户开发和提供了更加完善、周到的服务措施和内容,充分体现银行的个性化服务水平。

四、主动作为,充分发挥金融青年在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一)提高服务意识。作为金融业青年,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客户的高度满意,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努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顾客、感染顾客,衷心为客户着想,积极为顾客排忧解难,以个人良好口碑的打造金融机构服务品牌,进而赢得客户、提高工作绩效。

(二)提高学习意识。要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能力素质,努力以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赢得客户的认可和信赖,既要熟练掌握现有的产品和业务,也要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和关注业内最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备客户咨询和业务拓展的需要。

(三)提高创新意识。首先要在思想上创新,要多学习、多了解国家金融政策方针,使自己的认识和思路与各级党委和领导保持一致。其次要在工作中创新,及时总结和学习借鉴他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学习、总结中提高自己。三是在业务上求新,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业务、新产品,以适应未来金融发展的需要。

9.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篇九

一、江苏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江苏gdp稳居全国第二,江苏金融在信贷投放、直接融资、保险保障等方面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394亿元,位列全国第三。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江苏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对江苏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较高,对于加快转型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我国金融体系一直以国有大中型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比重远大于直接融资。江苏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也不例外,贷款仍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即使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成本仍然较高。据2015年江苏银行业数据显示,江苏地区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普遍超过3.5%,农村金融机构甚至超过5%;企业贷款利率执行基准下浮的比例不足10%,多数企业贷款利率执行基准甚至上浮,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务不规范及抵质押物不足,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幅度较大。融资成本的高企使得急需资金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力度不够。出于资产安全的考虑,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服务定位,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一方面,金融资源大量投入实力雄厚、有强担保或有资产抵押的大中型企业,对个体经济、“三农”、担保不充分的小微企业支持不足;另一方面,对传统行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入较多的金融资源,对尚未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的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资源投入相对不足。金融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金融创新步伐需进一步加快,金融业态平衡发展有待加强。从金融创新看,江苏地区直接融资发行规模呈快速增长势头,直接融资的规模和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尽管如此,面对融资主体不断提出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江苏金融产品的创新仍有较大空间。现阶段,江苏地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整体仍不高,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社会化融资业务还需加快发展,轻资产企业在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上存在一定困难,创新业务的品种、渠道和内容都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从金融业态现状看,江苏有一定优势,但各种业态发展不平衡,与江苏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比如,江苏保险业的业务创新深度与国内一些发展较好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江苏金融租赁业具备规模的金融租赁公司数量不多,群体有待进一步壮大。

金融风险传导扩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加大。江苏社会融资规模逐年上升,但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经济运行环境下,一些地区和企业的风险不断暴露。局部地区担保链风险集聚并爆发,且有蔓延迹象;钢铁、船舶、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先后暴露,并向上下游企业扩散;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上升,并逐渐向大型企业蔓延;部分效益不佳企业占用大量银行资源,依靠外部融资借新还旧,债务规模越滚越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有所显现;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企,部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出现倒闭的情况。随着金融风险的传导、扩散,江苏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资产质量压力。

二、推进江苏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方向

当前,江苏实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金融资本的着力推进至关重要。江苏金融改革要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出发点,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对各类资本流动的规范引导,不断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畅通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渠道。坚持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为核心,以完善江苏当前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深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市场化程度、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为着力点,优化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好金融的杠杆、工具作用,全面助推江苏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找准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要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金融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江苏金融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不断丰富金融市场层次,持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简化并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效率。

拓宽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活动的有效路径。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大量民间资本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领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低水平扩张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矛盾,造成资源错配进而导致资源浪费,也给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潜在风险。江苏金融改革应充分利用好民间资本活跃度高这一优势,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方式和机制,激发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合法有效地参与实体经济发展,为金融支持实体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来源。

三、推进江苏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策略

1.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能力

提高融资成本实惠向经济实体传导的有效性。推动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足够多元的市场主体和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下,促进市场信息的有效流通共享,创造条件强化实体经济对融资主体和产品的知悉、评价和选择能力,确保经济实体分享到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带来的融资成本实惠。

加强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切实降低经济实体融资的担保成本。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运行需要,扩大现有抵押、质押品认定范围,推广各类型收益权、实物生产资料的抵押、质押贷款创新,推动风险担保基金建设,通过政府担保基金、企业集群担保基金等方式,形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融资风险共同体,降低小微担保融资成本。创新融资还款方式,切实降低经济实体接续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设计“年审制”、循环贷款、“无间贷”等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还款方式,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减少融资过程中的结构性摩擦,降低小微企业接续融资成本。华夏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网络贷”、“年审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降低经济实体融资信用成本。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信息平台、信用评价、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体系的建设,健全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组织,搭建完善的金融信用平台,不断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努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成本。

2.优化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加大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力度

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经济任务的进程中,金融业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江苏未来产业空间布局,制定更具导向性的融资政策,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了解产业发展所处阶段、面临瓶颈和金融需求,重点对升级转型、技术创新以及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融资需求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落后行业,尤其是“两高一剩”行业,以及落后产能、技术水平低下的企业,逐步限制金融支持并适时退出,倒逼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

扩大有效供给,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行业、生命医药行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科技贷款绿色通道。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与绿色信贷领域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工业融资产品创新,鼓励发展能效融资、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排污权抵押、碳排放权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国家政策鼓励专业技术突出、管理规范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减排工程承包企业、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力推动创业金融成长,解决初创企业者的融资困难。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结算、信贷、咨询等全流程、标准化的金融服务,针对具有广阔成长空间的项目和契合政府发展政策的企业优先提供金融服务。

加大薄弱环节金融投入,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引导和调动金融机构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和投入,有针对性地制定特色化经营、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战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小微企业聚集区成立特色支行、专营机构、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金融事业部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经济实体资金需求的可获得性;引导村镇中小金融机构、专业化金融服务公司和平台找准市场定位,鼓励其专注于为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与服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在做好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同时,在省内积极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业务。

3.培育多元化金融供给主体,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银行业竞争和创新力。进一步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同目前市场形势与政策规定相适应、兼具协调机制的管理体系。一是发挥银行业产品创新研发优势,创新金融工具。引导银行业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拓宽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鼓励银行业创新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二是顺应消费信贷和第三产业特点,稳步推进非耐用品的消费信贷、分期付款发展,加快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等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三是发挥银行业信息技术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借鉴移动互联的平台思维,搭建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的服务网络,加快设计移动银行客户端,突破传统物理网点的束缚,实现客户的流动性获取与管理。

加快普惠金融推广,构建多层次供给体系。发挥各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引导银行业强化区域金融服务,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小微金融债;有效发挥各类新型机构的互补优势,进一步丰富江苏金融业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有效补充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健全和完善民间资本监管机制,加快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登记管理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建设。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机制,引导更多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4.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力维护金融稳定

上一篇:乒乓球趣味活动方案下一篇: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