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意何在

2024-06-10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意何在(精选6篇)

1.“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意何在 篇一

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这句话来自于我们的地理老师: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而非仅局限于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对于社会上从学校里走出的人,我们可以说,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积累,他们是有知识的人。尽管程度不一,或是满腹经纶,或是一知半解,但有知识并不代表有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应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顾炎武所说的经世致用。

我的母亲是一名幼儿教师,某个课间她发现几个男孩玩闹着唱网络上学的话,其中一句“不吃中国的白米饭”是让她极为震惊的。这几个男孩中无论哪个,都能够在课堂上流利地回答:“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幼儿教师的眼里,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如果教育与生活之间出现断档,甚至是背离,在幼儿时期就学会只为应付提问而接受知识,那么社会上将会出现大批张口便提明知要做什么却从来做不到的人,满腹装的都是空谈,有知识而非有文化的人。

那么当我们处在校园中时,应该如何由一个有知识的人向一个有文化的人而行进呢?我认为有三个要素:思考力、执行力与沉淀。

思考力是一种对问题进行挖掘与批判思维的能力。记得有一堂历史课上,孙老师曾经提到:“教科书上写的大多是世界的历史,而不是人的历史。”的确,课本是以客观与唯物的角度来述说历史事件的,而一个简单叙述的历史事件背后往往隐含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例如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对于英国殖民者的进攻不进行生理上的抵抗,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人类源自于灵魂的强大精神力量,成千上万的人面对棍棒枪械不进行任何抵抗,不停向前行走直到被打死在地上,无休无止。英国政府所感受到无法抵挡与无法用任何方式镇压的精神上的恐惧来源于宗教与信仰,一种强大的人文的力量。而在应试中只需要知道甘地发起该运动领导了印度独立解放便足够了。对世界历史背后蕴含人文历史理解的深度取决于思考力的深浅与挖掘的力度,对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亦是如此。

执行力是一种将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能力。也许会有同学和我一样有过相同的经历——学期初或者放假初信心满满列了整整一清单的任务,到结束时才发现以为自己该做完的参考书还是白白胖胖的。通常我们将它归结于自己严重的拖延症,而在实质上这是执行力不足的体现。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往往来自于自律,设立短期的目标并寻求彼此之间的监督亦是有效的办法。

最后是沉淀。还记得我在三年级时因一次落选而感到极不服气,我的老师心平气和地告诉我:“你之所以感到失败难以承受,只是因为你此前走得太顺利,从来没有尝过被踩在脚底的滋味。”这句话给我了极深的影响——当学会在挫败中不断反思自我而成长起来,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与自负时,便是在不断深入地磨砺自我。总结和沉淀便是阅历的积累,在实质上是一种个人的底蕴,自我的文化。

愿我们用一生去磨砺自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2.“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意何在 篇二

关键词:有教养,养成教育,规律与特征,基本对策

一、养成教育偏差及原因分析

日前, 有新闻报道, 一名12岁的孩子因为在厦门航空一架客机上辱骂空乘人员而被客机机组拒载。报道一出, 引起网络上热烈讨论, 有网友认为, 孩子家教差, 小小年纪就会辱骂他人, 不尊重人, 被家长惯成了熊孩子。

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家庭父母、学校教师最应该重视的基础教育,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这一阶段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教养, 日后孩子才会更加优秀, 这样的孩子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 如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培养孩子的教养问题出现了偏差, 甚至进入了误区,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笼养”“圈养”, 把孩子关在家里、教室里, 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 儿童缺乏必要的交际交往, 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 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社会能力。二是“散养”“放养”, 家长干脆什么都不管, 任凭孩子自由发展, 放任自流, 儿童行为缺乏最基本的规矩、规范。三是“宠养”“喂养”, 一切都包办代替, 百依百顺, 宠爱溺爱导致儿童任性自私, 蛮不讲理, 甚至无理取闹。四是“寄养”“代养”, 作为父母均让自己的父母辈替代, 自己整天看电视、玩手机, 这种隔代养育、父母缺位的 “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十分普遍, 其弊端十分突出。五是 “急养”“独养”, 这种现象在学校较为普遍, 学校和教师往往操之过急, 声称“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学了这个丢了那个, 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目标导向不准, 加之家校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与沟通, 在教育目标要求上不能做到一致, 成效低微。

其实, 教养是一种习惯, 不是一时半天就能立竿见影的, 需要日积月累的影响和坚持, 也需要融合各方面力量, 形成合力。有教养的父母和老师才能带出有教养的孩子。儿童教养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缺乏家庭教育责任, 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如何科学有效地培育好儿童的教养, 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儿童养成教育的规律与特征, 在行动上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

二、养成教育规律与特征

什么叫教养呢?辞典上解释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在西方文化中这个词写作“Manner”, 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 等等。更通俗一点说, 教养是一个人受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教养最需要“教”和 “养”, 它需要全面科学地“教”和耐心细致地“养”。养成好习惯、好品质首先需要我们认识其规律和特征:

一是早期性和启蒙性。养成教育在幼儿3~5岁、儿童6~10岁时期属于敏感期和关键期, 是教育的黄金期, 这个时期进行适切的“早养早教”效果最佳。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 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教育是一种“蒙养教育”, 是连接小学与学前幼童之间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 其目标和任务就是“蒙以养正”, 在打好文化基础的同时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养成教育本质就是“养正教育”。“苟不教, 性乃迁”, 如果不加以教导, 本来善良的天性就会变坏。

二是渐进性和渗透性。任何教育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循序渐进的, 养成教育也不例外, 且渐进性显得更为突出, 决不可揠苗助长, 企图“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耐心细致地“涵养”“育养”, 通过反反复复, 强化训练, 才能日积月累, 趋向成功。养成教育无疑是一门“慢的艺术”, 对于儿童来说, 它不能靠空洞说教, 靠直接灌输, 应寓教育于游戏活动及日常生活情境之中, 即适宜使用游戏化、渗透式的教育形式, 这种教育侧重于实践中反复体验与自我感悟, 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是自然而然的教育, 真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是示范性和一致性。这是因为儿童模仿性、向师性决定的。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表率, 都会给儿童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所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养成教育是一种“濡养”“滋养”, 是一种无声的“浸润”“感染”, 需要父母老师做出正面的示范和引导。无论是几代人之间、夫妻之间、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之间、家校之间, 都要达成一致, 包括统一教育目标要求、整合教育内容资源、 一致教育方式方法, 等等。教育不一致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教育收效自然甚微;反之, 步调一致能给教育带来1+1>2、5+2>7的功效。

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从好习惯开始, 积淀好教养。就儿童个人而言, 总体目标要促进儿童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 培养健康、完善的人格和个性心理, 核心目标是确立做人的基本原则, 可概括为30字:“文明礼貌, 关心他人他事他物, 遵守公共秩序, 不找别人麻烦, 不做损人的事”。从团队方面讲, 就是要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 家庭风尚, 形成积极向上的家风学风教风。

三、养成教育基本对策

养成教育是注重自我养成的个性教育, 是强调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教育, 是将公民教育生活化的渗透教育。 针对养成教育缺乏超前意识、缺乏系统的教育目标体系、教育内容枯燥乏味、教育方法落后呆板、教育途径单一封闭等症状, 必须对症下药, 才能药到病除。要注重以下几条基本对策:

一要顺应天性, 注重早期培养。儿童天性好玩、好奇、好问, 可塑性大, 接受能力强, 玩游戏、玩手工、玩玩具、玩运动等早期教育效果好, 在“玩中学”“学中玩”, 利于开发智力, 锻炼能力, 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古训“桑树要早弯, 儿子要小教”就是这个道理。儿童的潜能是客观存在着的, 开发的空间是巨大的。儿童3~10岁是教育的敏感期、最佳期, 学习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 心理发展最为迅速, 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 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 则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发展起来比较缓慢。狼孩难以教化成人的经典例子就说明了一切。早期教育能够练就“少年童子功”, 对人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要突出重点, 注重礼仪培养。礼貌、礼节是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行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尊重和友好的常用方式。有教养的核心就是有礼貌。《礼记》曰:“人无礼不生, 事无礼不成, 国无礼不宁。”“有理走遍天下, 无理寸步难行”。可见, 礼仪教育之重要。日常生活中要使小孩子说话有礼貌, 必须掌握三把金钥匙, 第一把是教会小孩子说“谢谢”的习惯, 当人家给他做好了一件事要教他说“谢谢”;第二把是教会孩子说“对不起”的习惯, 当他做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要教他说“对不起”;第三把是教会孩子说“请”的习惯, 当小孩子有求于人的时候要教他说“请”。有了这三把钥匙, 一定会受人欢迎。

三要融合生活, 注重自然培养。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主张。 养成教育只有融合在平常的生活之中, 才显得自然、真切, 才能滴水成河、聚沙成塔,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家里来了客人, 就可以择机引导孩子学会打招呼、学习搬凳泡茶 (双手端碗) , 教育孩子大人谈话时尽量不要插嘴, 如果需要发言, 要征得大人同意, 可以举手示意说“我能发言吗?”之类的话, 客人走时学习如何相送话别。再如打电话时要先说一句“和您说话的是……”, 再加上一句打电话的原因, 对方就会很友好地回答你;接电话时要先说“喂, 您好”, 然后对话, 对话完毕要等待对方先搁停话机后再挂机。

四要担当责任, 注重悉心培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 都要做好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项工作。孩子的父母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应该主动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甚至是“终身老师”。教育中要善于观察儿童, 了解儿童, 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要以鼓励激励为主, 适当惩罚, 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不可“不拘小节”;要学会宽容, 理解孩子, 给予改正的机会, 不可求全责备, 甚至蛮不讲理;要腾出时间陪伴孩子, 不让孩子孤独寂寞, 培育亲子感情, 促进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善于表达的个性心理。

五要言传身教, 注重“自我”培养。孟母以“断织”“三迁”, 教育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岳母以“刺字”教育出“精忠报国”的英雄;徐霞客母亲为儿子制作“远游冠”, 鼓励儿子 “父母在, 也远游”, 终于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他们都受过家长良好榜样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许多时候, 我们给孩子说了无数遍, 收效甚微;而我们成人的行为却对孩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孩子往往是用眼睛学习的, 而不是用耳朵学习的。“不能正己, 焉能正人”, 身教重于言教, 在孩子面前“不信不立, 不诚不行”, 家长和老师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 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是无声的语言, 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不足, 可后天弥补;没有教养, 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教养实际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行程。蔡元培先生说过: “若无德, 则虽体魄智力发达, 适足助其为恶。”, 培养未来合格的公民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从“教孩子做有教养的人”入手, 做好“立德树人”这篇大文章, 教育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6) .

[2]陈鹤琴.家庭教育 (第二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 .

3.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篇三

一个人,应该做什么样的自己?上述名人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做自己、做有灵魂的人!什么是灵魂?怎么使自己有灵魂?有一次,我请学生在真理、权力、人格、智慧、金钱、爱情中做任意选择。结果,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真理、智慧和权力,但我发现初中生作这样的选择比较多,高中生主要是选择权力和金钱。

一直以来,我也非常注重孩子的灵魂塑造和自主价值的构建。我的女儿和儿子现在自主性比较强,与我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有很大的关系。儿子读大学的时候,我不允许他们坐我的公车。儿子初中毕业的时候,我送他到小煤窑打工,送他到公安刑侦队参与破案,到部队新兵连接受训练,等等。有灵魂的人,必然追求真理,崇尚智慧,有独立人格,有大爱情怀,有幸福人生。权力、金钱和爱情都应该是真理、智慧和人格派生出来的。

怎样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呢?

首先,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信仰是人对于无限、永恒、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的追求。它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另一种真理。信仰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人性不愿无意义,而愿有意义;不愿有限,而愿走向无限;不愿向假丑恶屈服,而愿走向真善美。总之,人性深深蕴含着超越性。这种超越性,正是信仰的源头所在。信仰深化了生命的内涵,展示了生存的意义,开拓了生活的境界;信仰反映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信仰使人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而能始终保持自我;信仰减轻着人世间的磨难,给予人们生活的希望;信仰使人对于自然、宇宙、生命的神奇美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信仰使人们的生活宁静、快乐、自信、充实、和谐、有条不紊。有信仰才能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才能坚持真理;有信仰才能使人有激情,有理性,有意志力;有信仰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建构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的价值。我30岁读初中,一直坚持24年的学习,54岁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实现了我做教师的梦想。为什么?因为我有对知识的信仰,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想做前无古人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我有一个信仰,清扫厕所都要比别人扫干净一点,也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极致,要超越他人。所以,信仰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信仰是人生的目标追求,又是人生的现实实践。我们既要培养自己的学习信仰、生活信仰、事业信仰,又要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和谐、诚信和幸福的人类崇高信仰,构建有信仰的人生。

第二,做一个有大爱的人。爱什么?爱人,爱智慧,爱宇宙。大爱是什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灵魂,是每一个人生存、生活的精神。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在股市中创造了永不破灭的神话,成为全世界投资人仰慕的财富之神,将自己财产的85%(约370亿美元)捐助给由盖茨设立管理的“比尔与梅琳达基金会”,从事人类慈善事业。“影帝”周润发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死后,将把99%的财产捐赠给公益事业,“发嫂”将建立慈善基金。他们的爱,是大爱,是无条件的爱,是无垠之爱。孔子、孟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等都是爱智慧的人,所以他们成为智慧圣人。哥白尼、伽利略、爱因斯坦等是爱宇宙的人。我们要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世界公民、宇宙公民,必须培育大爱之心,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爱智慧、爱自然、爱宇宙。要培养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时代,感恩教育,感恩自

然,感恩一切帮助、关心、支持自己的人。感恩是发自内心的爱的情怀的表达,而不是奴化的教育。爱是朴实的、具体的、像阳光一样普照世间的。在多次获奖感言中,我总是表达感恩我的父母、我的家人、我的老师,因为父母给我生命,家人、老师赋予我生命意义。我还要感恩时代和自然,因为大自然滋养了我的生命,因为时代给予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我挽救过人的生命,我资助过不少学生,当然我更服务过不少民众,正是这样的爱,使我的生命有价值,使我的人生有意义。

第三,做一个有能力的人。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选择能力、合作能力和责任能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习兴趣。始于兴趣,终于毅力。对知识,要始终有好奇心,有惊奇感,要善于惊疑和发问。其次,挚爱知识,快乐学习,不要把学习当做负担,要作为享受。其三,要有学习的意志力,对知识不能浅尝辄止,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思维是人类的花朵,学生要培养自己思维的积极性,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加强批判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品格,提高思维能力和效力。要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主动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要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认识和释放自己的潜在能量,创造自己的学习、生活、爱情和事业。要学会选择,敢于选择,善于选择。选择什么?选择自己的学习、职业、爱情、生活。选择是判断,选择是自由,选择是责任。既要有选择的自由,更要正确地做选择,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团队合作、与社会合作,相互欣赏,彼此成就。“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要有担当,要有责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会永垂不朽。”所以,我们要勇于肩负家庭责任、团队责任、社会责任、民族责任、国家责任和人类责任。

做有灵魂的自己,必须实施和接受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实践,是培养人的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这是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对教育本质的揭示。教育使人的存在有意义,使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有价值;教育引领人类的发展和文明。但现实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却违背了教育的这一本质,教人们去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伪装。教育使人异化,要么异化为“神”,要么异化为“鬼”,要么异化为“物”。教育评价异化严重,将“考试”这个评价手段变成了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变成了手段和口号。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好孩子”与“坏孩子”,这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摧残学生的教育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使教育的价值不断流失,教育创造力不断丧失。

回归教育本真,教育人成为有灵魂的人,必须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习近平、胡锦涛、温家宝、刘延东等中央领导都作过批示,得到了全国各地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三生教育已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国内走向国外。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从而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认知生存,学会生存,适应生存,挑战生存,提高生存的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选择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认知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智慧,培养生活信仰,实现人生幸福;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知生理、调心理、懂伦理、守法理、明事理、晓哲理;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成为有坚定信仰、有独立人格、有创造能力、有大爱情怀、有社会责任、有幸福生活的人。三生教育要将认知教育、体验教育和感悟教育相结合;要将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家庭教育中贯穿家史、家风和家行教育。

4.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篇四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学校里特殊群体的贫困生,他们更需要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更需要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关心所有的学生,让他们享受公平的爱。

有的贫困生学习很用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他们的家庭条件制约了他们的学习,这需要老师、同学、学校甚至是社会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奉献爱心。宋红是我班里一名女生。瘦小的个头,一直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但是,她又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学生,学习比较刻苦,从我接班以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前几名。但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宋红在班里不太爱说话,不愿和同学交流;班里举行集体活动时她的表现也是很平淡。而且有一段时间经常缺课。

有一天,宋红没来上课。我决定到她家进行一次家访。到她家后,我发现她家的门是锁着的,便向隔壁邻居打听,得知宋红下地干农活去了。我听后很震惊,这么小的孩子就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后来,终于找到了宋红,我问她:“你今天怎么不去上学啊?”

“我不想上了。”宋红轻声地说。

“为什么啊?你能告诉老师吗?”我吃惊地问。

她沉默了很久,说:“妈妈的病又复发了,现在在镇上的医院里住院;爸爸在外地打工还没回来;弟弟又需要照顾;家里的活儿又没人干。老师,我想读书啊。可是„„”

听了宋红的话,我心里一阵酸痛,对宋红说:“你明天就去上学,你的困难老师会帮你解决的。”

回校后,我随即召开了班会。在班会上我特意提到了这件事,并号召大家帮助

宋红渡过难关。学生们反响强烈,男生们主动说要帮助宋红做农活。

此后,我主动帮助宋红解决了一部分困难,还鼓励班上的同学与宋红交朋友,和她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甚至到她家帮他干家务、分担农活。在生活我和其他同学一直帮助宋红,让她慢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可亲、同学的可爱。

就这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关爱下,宋红激动的说:“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爱,我再也不用辍学了!”

5.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篇五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我们都学过《论语》,在并不太长的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共出现过一百多个“君子”的字样。圣人孔子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君子的同时,也提出了做君子最基本的人格要求,那就是——做一个有担当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很多有担当的人,他们在身处困境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唐朝的玄奘法师,早年就对佛学很有研究。他发现各个派别对佛经的理解都不一样,就决意要到佛教的圣地印度去取得真经。一身风尘,一路艰辛。有一天,他在沙漠中走了一百多米,发现迷了路,正想喝水却一不小心把水囊掉在地上,转眼之间水全流光了。在这紧急关头,玄奘发誓,克服万难也得前往印度求取真经,绝不回头。是什么使他有这样的决心呢?是作为一名法师的职责,更是他对大唐的担当。他又走了五天四夜,好几次几乎晕倒在茫茫沙漠中,最后终于走到了可见溪水的草原,圣地就在前方,夙愿终于达成。试问,如果没有“责任”作他的信念,玄奘又如何能翻山越岭到达印度呢?而由他口述的《玄奘西游记》又如何面世呢?正因为他有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才使他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正因为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使他有了勇往直前的动力。玄奘用实际行动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也完成了伟大的使命。

每个时代,每个人,各自所担当的责任是不同的。当今社会,父母担当的责任是供养子女读书,教育孩子做人,而学生的责任就是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但在这个社会里,却有很多的学生没有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他们放逐理想,惧怕担当,虚度年华,挥掷光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得过且过着。

孔子曾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是的,如果我们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只想着自己的小世界,而没有对大家庭有所担当,没有对社会作出贡献,自身的价值就会贬值。因此,心中有“大家”,才能有所担当。

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的内涵。固然,我们无法像他们一样成为得道君子,但我们可以争做一个有所担当的普通人。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争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敢于承担,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励自我,升华自我,无愧于自己和家庭,社会和国家。最后,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谢谢!

高一(2)班

6.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篇六

人有自然属性,喜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我们要给自己机会;人也有社会属性,所以我们要去交友,要珍视友情。朋友多了,就不会孤单。朋友多了,遇到困难就不会发怵,因为朋友会鼓励你,给你力量,会帮你出主意,教你方法。呵呵,朋友很重要噢!朋友中,同學是一个重要的圈子,同学半生缘,是同学就有半辈子缘分,这可了不得,要珍惜哟!

要让生活快乐,还应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家知道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他八十七岁那一年还在北戴河大海里游泳。他的脑子特别好使,桥牌打得可好了。有的同学可能不知道,小平爷爷还是个足球迷呢!每到重要的比赛,小平爷爷早早就坐在电视机旁,他是足球赛事的忠实观众。大家知道江泽民爷爷吗?江爷爷会拉二胡,会吹笛子,还会歌唱。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江总书记的家乡扬州看到了一部录像片,片中江总书记手捧道琴边打节拍边唱歌的情景,真是让人感慨万分。江总书记还有一个绝活,可以用意大利语唱名曲《我的太阳》,声情并茂呢!

同学们,朱老师不希望你们成为书呆子,希望你们生龙活虎,健康阳光,做一个快乐的少年,将来拥有快乐的人生。而要达到此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下棋,或弹琴,或书法,或绘画。琴棋书画之外,还会各种运动,最好是户外运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都非常好。总之,同学们要努力关爱自己,给自己各种锻炼的机会,学会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上一篇:校运会400米加油稿下一篇:成长的烦恼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