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一
心理班会设计方案
一、〖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修养心灵》
二、〖活动背景〗:
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就是“我爱我”的意思。每个人最应该爱的就是自己,但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普遍的一种心理状况是对未来的迷茫,与之而来的是各种心理问题。
三、〖活动目的〗:
(1)帮助同学关注心理问题
(2)提高同学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3)使同学对未来充满激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今后的每一天
四、〖活动流程〗:
(-)班主任主持第一部分班会
第一部分:班主任以播放一个关于母爱的短片由孝敬之道出发,开始班会。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一来到世上就被父母当成掌中宝呵护着,认为父母给儿女做牛做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明白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和期待;他们总觉得父母唠叨、麻烦,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却从来不会从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懂得体谅父母生活的艰辛与劳累,从而在心理上对父母的感恩之
情越来越淡。如果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那他的心理又怎能做到健康。
第二部分:通过一些心理小故事,让同学们对生活上的一些事有了另一个层次的了解。
通过“塞翁失马”等哲理性小故事让同学们懂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不要为了一时的福祸而骄傲或悲伤。使同学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的挫折。
第三部分:如何调节心理压力
给出心理咨询专家为提供的两种训练方法:
一、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找出排除它的方法。当你感到有情绪压力时,找一个自己所信任的人,开怀倾谈一次,或是邀几个亲朋好友去聚餐一次,或去观赏一部电影。寻找最近自己在生活中处理成功的一件小事,给自己奖励,买一件礼物送给自己。在休闲时,进行体育活动,但一次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不要过猛,做到细水长流。如压力已造成身体的不适(如心脏作痛、大量出汗、不眠、肠胃消化功能下降等),要认真对待,及早进行健康检查。
二、将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遭到压力的原因用一张小纸条写出,然后对每个压力想出三个不同的点子来对付它,可以与友人和信赖的人商量。不要将所有重担和责任背负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要信赖他人,做到责任分担,学会同他人合作。对自己要求不要过高,记住一首赞美诗中的七个字:“只要一步就够好”。勇于决断。错误的决断比不决断或犹豫不决要好。决断错误可以修正。不决断或犹豫不决会导致压力的产生,有损身心健康。要有充分的睡眠时间,损失的睡眠时间要补足。运用幽默、微笑来调节情绪,用自我催眠和深呼吸等方法来放松身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你的自信心。
(二)班长主持第二部分班会
第一部分:心理短片欣赏
《人为什么要活着》、《自行我路》
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就只因为这一个字——梦,人类因为梦想而伟大。鸟类飞翔靠翅膀 人类飞翔靠梦想。如果一个人在梦想的天空里,既没有看见过天使,也没有看见过恶魔,那么他将无法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第二部分:心理诗歌欣赏
《生命的呼唤》
„„
我不感兴趣
你在哪里生活、和谁一起,我只想知道当所有外在的一切都背离消失,你的内心是否还有什么可以支撑你;
我只想知道是否你能和你自己的心在一起,在无尽的空虚里,你是否能真的喜欢这个唯一的伴侣••„„
„„
第三部分:学习交流
邀请07届优秀学长学姐为我们提供学习指导并进行学习交流
第四部分:班主任班长总结发言
1.一个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很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才不会在生活中失去方向。压力是可以变成动力的,只要我们有信心。在即将到来的四六级考试和期末考的复习中,希望同学们可以静下心,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和学长学姐们的交流,我们一定要吸取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向他们看齐„„
2.当我们曾经只是一个单纯的高中生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学梦,有些人
实现了,有些很遗憾的出局了 但他们是去追寻另一个梦了,在座的各位已经体会过了实现梦想的喜悦感,那么现在你们的梦想又是什么?我们除了需要梦,还需要一起实现梦的朋友。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已过中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朋友们活着。朋友无论在何时,都是我们远行万里的鼓励者和送别者。”和你朋友们一起去追梦吧„„
2.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这个群体面对的压力普遍加大。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相聚在一起,这就对大学生适应环境、学习管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同,比如刚入学的不适应环境,大学生容易出现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神经衰弱;就学习方面来说,一是无法承受学习上的压力;二是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厌学情绪;三是学习困难,没有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人际关系方面来说,宿舍人际关系紧张,与异性交往有困难;还有自我方面的问题,如自我评价问题、自我体验问题、自制力问题等等。高年级学生就业艰难,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惧、困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意志消沉,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信心,对自我处境无能为力,找不到人生目标。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长期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重视,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疏忽,使得2004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06年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会第九届年会明确提出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作为未来的工作任务之一。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贵州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计2个学分。普通本科高校36个学时,理论教学和拓展训练各占18个学时;高职高专院校32学时,理论教学和拓展训练各占16个学时。该门课程全省高校统一使用省教育厅组编、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统编通用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新生进校后第一学年内完成。
自从“心理健康”的课题走入高校,各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在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方便同学们在产生郁积的心理问题无法释怀的情况下,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疏导解惑,排解心理困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才是直接面对学生,贴近学生的窗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同学们直接了解心理学,懂得心理学最有效的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不高,不够重视,以敷衍过关为主要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由于对“心理健康”不够理解和重视,导致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够重视该门课程,以敷衍过关为主要目的。近年来一些媒体和社会的误导,导致部分学生对心理学的误解,认为其是所谓的“读心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与自己的想象有出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不用心。
(二)教学方法不灵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的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溉式教学方法,而且主要是名词、定义、概念的灌输,而忽视相关技能的培养,很少开设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现实心理专题讲座,开发学生潜能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等,也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服务。
(三)师资水平相对滞后。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这部分老师虽有丰富的管理学生经验,但却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所以在教学中也时常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正面引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要对近年来一些媒体造就的心理学即“读心术”的现象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通过讲座、广播宣传、宣传栏等方式告知学生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和高校学生部门配合,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将“问题”与教学相结合。从事教学的老师也可配合参与学生的心理咨询队伍中,通过实践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中受益,进而对课程更加重视和喜爱,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学生中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课下与学生谈心,架设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学生处在思想和行为的不稳定时期,同时又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心理上的问题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不同情况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问题和学生进行谈心。二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热爱、关心、理解学生的立场出发,通过平等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做到双方心里相融。三是正面引导,启发鼓励。教师与学生个别谈心时,要坚持启发,诱导为主,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坚持鼓励表扬为主,与学生谈心就是教师要躬下身来,态度亲切、随和、自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苦恼,了解他们的意愿,缓和他们的心理压力。
(二)教师应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理论多、趣味少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加强实践,减少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一是可以运用音乐舒缓情绪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轻音乐或视频。二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入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使书本里繁杂的概念及定义更加通俗易懂。三是辅导学生排练心理话剧,让戏剧与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又能学习到知识。四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及拓展项目,不仅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载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作用。虽然在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同样可以经过学习和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功底。辅导员和班主任有丰富的管理学生的经验,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了解和掌握有更直接的渠道。这也是他们开展课程,完成教学目标的一大优势。
(四)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
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学生更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大学生的青春时光》、《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等内容可以重点讲授。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对未来和异性充满憧憬,但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便有了人际关系和恋爱关系的困扰,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如针对大学生对异性求好的心理,进行“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的专题讲授,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做“和谐人际关系”的专题讨论等,运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将心理辅导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
(五)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共同协作。
在高校中,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程,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抱以敷衍的态度,这不仅需要授课部门和老师的努力,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也应该共同参与和协作。一是除建立心理咨询室外,还可以利用墙报、校刊、网络和广播等多种方式宣传。二是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学生主题活动周。在活动中,利用心理剧目、电影、讲座等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三是与学生进行访谈,找出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面对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重点梳理,便于积累案例数量。四是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也是心理容易出现问题的敏感期,对于“大学毕业等于失业”的说法以及当前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四学生面临学校和社会衔接的尴尬时期,心理状况更容易出现问题。心理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将就业指导和心理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在校园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还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3.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积极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历史和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在上世纪90年代,已见有高校开设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后,全国大部分的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随机调查十个省市的20所高校,尽管形式不一,但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以怀化学院为例,2004年开始开设公共任选课《心理健康教育》,到2006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选课确定下来,每一名学生入学之后都必须要选修此课程。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在其中,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比起心理咨询的受众面要广得多,效率更高,它比讲座更稳定、更系统等。比起相对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困境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笔者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其他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交流,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结合与此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造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偏离。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1]。由于受到心理学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加上大众观念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最重要的一级教学目标的教学,即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转变为以关注学生问题行为为主,注重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改正的教学。
2.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一般采用大班制教学,学生人数比较多,因此教师大多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论证,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离,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的不感兴趣,必然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它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深入地体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直接经验,教师常常采用的教学案例大多来自其参考书中他高校的例子,比如选用来自“清华”“北大”等这些学校的学生案例,这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案例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4.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教学质量。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已经普及,但是由于一些外界客观的条件限制,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将政策向重点学科、专业学科倾斜,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调查的20所高校中,有17所高校是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只有1所为公共必修课,还有两所为讲座,没有开设正式的课程。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此课程大多抱着不重视态度,当成“副科”来对待,学生不听课、缺课的现象常常发生。而且在所有开设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中,往往采用大班上课,每个班学生人数过多,不利于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此外,教学器具、辅助资料缺乏,师资队伍不稳定,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都是兼职任课,或者跨专业任课,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很少开展教研活动,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这些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三、建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来适应这种新的要求。
1.落实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协调心理发展与预防、干预目标之间的关系,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教学目标不忽视消极情绪和消极问题,但它更注重关注学生已有的积极心理,发掘学生自身的优势;主张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不单纯强调知识的获取,而是强调应对方式的转变,借助于兴趣、快乐与挑战等积极体验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动力。这种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育方式认为“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积极因素是人所固有的力量,当其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的力量就能被消除或抑制”[3]。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通过积极心理品质介绍——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案例和课堂活动应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达到积极的心理案例和活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通过心理咨询、和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收集来自本校大学生中关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经过笔者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确有明显提升。
3.将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衔接。一方面,根据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要求,统筹安排已有的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对学生提出参与的要求和指导,让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让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让校园文化活动进课堂。设计能提升心理品质的课堂活动和体验,确保能让所有学生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2]王博,吴飞.积极心理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1,(1).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四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12).
5.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五
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日前出台该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规划,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规划(—)》提出,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保证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以及研究生在校期间100%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程,形成较完整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精品课评选、心理健康教师教学研讨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高校应健全学生心理咨询的预约、重点反馈、值班、档案记录和管理等制度和程序,严格遵循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互配合,提高咨询工作的实效性。改善心理咨询工作环境,增强咨询的`便捷性和保密性。适应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努力提高咨询服务的针对性。
同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制订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预案,建立由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精神卫生、教育主管部门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精神科职业医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家、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全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系统,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能力。
根据市环保局网站公示的环评受理情况,位于集美文教园区的厦门理工学院将新建一座教学楼,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8亿元。
公示的材料显示,截至,理工学院在校学生已达21653人,按相关指标,学校校舍规划建筑面积需达59万平方米左右,但目前面积缺口仍有约15万平方米。学校用房面积不足,可能制约学校的发展。
新建的教学楼将由一栋6层主楼和两栋2层裙楼组成,主楼主要功能为教学科研办公,西侧裙楼为学术报告厅及图书馆,东侧裙楼则为阶梯教室。该教学楼预计12月开工,6月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期间,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科技作品成果展示亮相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该成果展将持续至12月3日。
大学生创新成果展览区设在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综合体育馆内,浓缩了两岸不同层次高校的特色研究成果,包括两岸大学生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创意作品的展示和产品说明会两大部分。
两岸大学参展展位共30个,其中,大陆高校20个展位、台湾高校10个展位。展品丰富多彩,富有创意,展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科技成果类,主要是理工类科技作品,如科技发明、专利成果、实物、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各类科技成果。对象主要是机械、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环保等工科类学生目前拥有的以上各类科技创新作品,如有基于arduino的四轴航拍飞行器,成功应用与青运会门票系统的微元码标识读设备,3D打印系统,有智慧病床系统等等。第二类为创意项目类,主要是文化艺术类创意作品,如策划案例、概念产品设计、影视动漫产品、摄影作品、文化著作等各类创意成果。对象重点是针对设计艺术、动漫、英语等文科类学生目前拥有的以上各类创意作品,例如便携式吸油烟机,不纠结的垃圾桶,新型下水道井盖,概念时装或新型家具等等。
除了有丰富的成果展,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综合体育馆内还安排了大学生创新科技作品成果说明会,两岸大学生作项目创新点与创新理念介绍、与会企业代表对感兴趣的项目现场提问,每个参与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意向,与参会企业洽谈合作应聘事宜,有合作意向的学生、高校和企业现场就举行签约仪式。
6.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六
一、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时代要求 人才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大环境、且具有创造力。21世纪人才的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外资企业对的人才要求的核心因素是:团队精神、忠诚度、创新能力、善于交往和表达能力 现实需要 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考试焦虑、孤独、敌对、恐惧、抑郁、人际交往障碍、学习障碍、上网成瘾、性心理问题等 为何要开心理健康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纲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课 心理专题讲座 个别咨询与辅导 课外活动 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普及 学校的心理环境的形成 家庭和社会心理环境的形成 心理健康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校教育―班级教学 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
验、
name=baidusnap0>感悟、交流、潜移默化地接受行为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什么是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目标: 形成、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课定义: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 是一种以系统的折衷主义团体咨询理论为理论根据,以团体咨询技术为操作指导,在自然班级教学中,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启发为主要手段,消除学生的成长烦恼,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养成心理健康习惯的活动教学模式。心理健康课所用的一些团体咨询技术 问题辨析 情景设计 角色扮演 游戏 讨论 空椅技术 对峙 行动化 聚焦性问题 固着命令 自由联想 阻抗分析 活动1:我该怎么办? 早上起晚了,匆忙骑车上班,摔破了裤子、单车,撞伤了一中年妇女,钱包里正巧还没装钱 刚到办公室,莫名奇妙被领导臭骂了一顿 为评职称好不容易写出篇文章请人看,结果被人好好奚落了一番 孩子淘气老要你操心,你觉得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 把积蓄投资股市基金现亏了80[%] 妻子成天抱怨,数落你没出息 心理健康课所涉及的那些团体咨询技术其实蕴含在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借鉴!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结构 暖身活动,引入话题 创设情景,情感体验 讨论交流,分享感受 教师引导,联系实际 反馈矫正,总结深化
1、暖身活动,引入话题 这是心理健康教学成功的基础,设计暖身活动的目的在于以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或游戏吸引小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全心投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之中。利用投影、录像、同学来信、新闻报道中反应的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事件等,以这些事件中的疑问或其中隐含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设计一两个操作简单,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小游戏、手指操、唱唱跳跳等活动,由学生从活动的感受开始进入学习的主题。教师以生动有趣、简洁有力的话作一个开场白,说明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活动的大致安排,解除学生的困惑,增强活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2、创设情景,情感体验 情景是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学能够产生情感体验的决定性环节。一般来说,每次教学都应该设计一个和主题密切相关,和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情景。设计情景要尽量注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的把心理健康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更容易向自己的实际生活迁移。通过电影录像等媒体资料展示,如设计与家人沟通方面内容可为学生播放动画片《星际宝贝》中Lilo与姐姐的冲突情节,《狮子王》中Simba与父亲交流等片断; 通过角色扮演,如设计社会交往技能方面内容,让若干位学生体验在快餐店、超市、公共汽车、文具店等场合的人际交往技能; 通过主体游戏,如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教学,数字、文字、图片接龙游戏也是较好的情景设计。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的情景设计必须要吸引全体学生参与,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只有这样的情景设计才符合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的需要。
3、讨论交流,分享感受 如果情景设计得当,学生的参与程度会比较高,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真正参与了情景和活动,他们都会有一定的感受。针对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此时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关刚才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疑惑,交由学生分组或全班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分享活动中各自感受时,又会发现某些现象,得出某些结论。此环节教师的作用显得较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搜集班级团体内较为集中反映的学生见解。
4、教师引导,联系实际 基于前一环节学生团体讨论的结果,老师要在此基础上,指出某些错误的导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他们自身的情况,进一步深入思考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形成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或者形成符合自己成长实际的认识。如在小学生“拔毛”问题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应对“拔毛”的策略。
5、反馈矫正,总结深化 学生通过对前四个环节的参与,会形成对本次团体活动所反映事件或原理的一个总体认识,但这个认识不一定正确,或者正确但不一定能够为学生真正使用在生活中。此时教师可设计一些策略实践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刚刚形成的认识和技能。如通过角色扮演、判断正误、总结畅想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形成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其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最后,教师应揭示活动中蕴含的哲理,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学生的实践,以期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但教师揭示的这个哲理不应该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于遥远,也应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设计思路 面对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缺乏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具体化问题(列出问题的方方面面及其表现)头脑风暴,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 集思广益,建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列举并优选合适的方案 结合自身实际分享活动或方案对自己的启发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设计思路 面对一个很明确的任务,鼓励大家去实施和完成,给他人示范更好的解决办法 明确任务,明确任务的完成状态要求及其操作规范 布置实施,明确时间、规则等要求 汇报完成情况及其所用方法 分享感受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目标
把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学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焦点问题,将教育活动的目标层次化。结合当前三生教育的大气候,多侧重尊重生命、关心人性的活动,为学生生命奠基 从内容上,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信、自尊)、认知(学习适应、学习策略、学习监控、思维记忆学习)、人际交往(同伴、师生、家庭)三个方面着眼,按照每方面内容,又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又由许多许多相对独立的活动组成,每个独立的活动即为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的最小单位。根据目标确定主题活动 如: 自我――欣赏自己、自我调节情绪 认知――注意集中、听课方法、记忆策略 人际交往――学会赞美、学会倾听 目标越具体明确,越具有操作性!根据主题活动选择活动模式 实现同一目标有许多的方式,活动的方式主要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根据活动目标及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活动模式,有时一节课是多种模式的交互运用。要注意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光图表面热闹,要体现出各活动之间的层次递进性。平行关系的活动易使活动浮于面上。列出活动的每个步骤及注意事项 包括活动准备,活动的先后顺序,每个活动的注意事项及说明提示等。考虑的越细,越有助于达成设计的目标 选择相应的参考 实施一节活动课可能涉及到的心理教育原理、学生案例资料很多,仅靠心理辅导老师一人在课前去准备是不够的,因此,在设计时要把相关的资料提示或某些具体参考列出,以备实施人参考使用。
五、本书第三讲的参考活动设计体验 第一节:教师与家长心理健康的对策 人师&心理健康之师 管理情绪 人际关系 利用与家长沟通的机会把理念、知识和方法传递给家长 活动2:管理情绪 每个人都感受到压力,如何才能更好的应对呢? 小组作业:压力的来源、应对的策略 汇报作业 分享感受 第二节:教师、家长与青少年沟通的技巧 尊重和理解 高质量谈话空间 与“问题学生”沟通 第三节:让青少年体会到我们的爱 真诚展示真实的自我形象,适当表达愤怒平等对待每个人,不以权威压人,不妄贴标签,也不妄加赞美和批评 爱无处不在,爱要真实 爱要让你体会 活动3:爱要让你体会 我们如何向学生表达我们的爱 哪些方式有效、哪些方式无效 问题在哪里 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爱 真诚 公平公正 爱无处不在 让青少年体会到我们的爱 凡事规则先定:事先讲明,做错事情,违反纪律是要受到惩罚和批评的;正确的行为会得到赞赏。批评和惩罚尽量及时,切勿秋后算帐,不要到情况无法控制的时候才采取行动; 目标引导行为,而结果和赞赏使行为维持。抚摸和目光接触有着神奇的意义 爱的技巧 一分钟批评 一分钟赞赏 伙伴群体教育 一分钟批评 了解事件经过后,向他具体讲清他错在哪里; 用肯定的语气向他表明你对此错误行为的真切感受(然后保持沉默几秒钟,不让其辩论和解释);平静下来,用他能够感受到的方式(如目光关注、触摸)向他表明,你是爱他、赞赏他,他本质上是好的,他是好学生。同时传达出你对他的希望和爱。一分钟赞赏 捕捉学生做的对的一些事情,记住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 赞赏时具体地讲清楚学生做了什么事情,告诉他是他的什么行为使你感到高兴,及为什么高兴。将你的愉快心情和情感表达出来; 保持沉默几秒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赞赏;告诉他,你是爱他的,支持他的; 通过抚摸和目光接触的方式结束短暂而甜蜜的赞赏。活动4:与“问题学生”沟通 A牵头与外校学生打架,刚从派出所带回来 B考试时用手机作弊被发现,据查已非初次 C是历来班上成绩最差者,期中考试中某门学科成绩稍有起色 D素来很少提交作业,你收到他提交的作业,但正确率很低 1。政教处政教员 2。该生的班主任 3。心理教师 从123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与ABCD四角色之一进行角色扮演对话,注意运用“一分钟批评” 和“一分钟赞赏”技巧 分享感受 伙伴群体教育 研究性学习(身边的问题)公益活动(来自学生)团体辅导(交友、考试焦虑、家庭沟通障碍)团体辅导计划
一、团体名称
二、团体目标
三、团体性质
四、领导者及训练背景
五、团体对象
六、招募方式与甄选标准
七、时间频率及次数
八、地点
九、理论基础
十、参考资料
十一、单元设计大纲 第四节:用“新眼睛”看世界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正确归因 积极自我暗示 积极的防御机制 幸福清单 孩子叫我妈妈,亲我 老公叮嘱我路上小心 同事帮我买早点 有人请客我作陪 班上的“淘气包”今天做了件好事 自己修好提包省了重买一个的钱 校长这次开会没有批评 买了条漂亮的裙子才50块 老公和孩子吃饭时说我今天做的菜太美味了 第五节:正确帮助青少年上网 疏与堵的辩论 共同制定上网规则 违规怎么办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设计: 青少年上网,疏?堵? 第六节:牵手走过成长的烦恼 成长知心话沙龙 青春知识展 今天我来当先生/女士 爱与性 „„ 活动5:“爱与性”沙龙活动策划 以“爱与性”为主题策划一次学生心理沙龙 要求:全班参与、敞开心扉、交流各自对爱和性的看法,部分能倾诉自己遇到的爱与性的烦恼或向往。小组作业:设计活动方案。第七节:为过“独木桥”的青少年保驾护航 为什么要考大学 大学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吗 你经历的每件事都是人生的财富
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评价 如何评价学生? 如何评价老师? 学生评价:不该使用的 要求学生记住其中包含的相关心理学概念、原理 以考试的分数来检查教学效果 课堂纪律及出勤情况 学生评价:应该使用的 是否喜欢该课程 是否参与活动 活动中是否有自己的想法 活动中是否能有效合作并且完成任务 是否从活动中获得某些心理保健的技能 是否能更有效应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某些事件 是否更有效调节情绪 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其年龄特征 „„ 教师评价:不该注重的 课堂纪律 知识点 板书设计 普通话 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 教师评价:应该注重的 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目的是否清晰并且得以达成 对学生持接受、非批评
7.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七
由于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环境、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生态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高技术的劳动世界,越演越烈的竞争市场等等,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使人们不断处在应激状态下,而出现一系列的“文明病”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有研究报道,大学生群体中有30%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2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为了改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从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着手,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二、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对参加者的心理影响(见下表)
注:★表示研究较多的问题
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1、加强体育多元价值观教育
体育是成才有力助手。我国大学生曾经在积极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中总结出8-1>8的经验。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每天从8小时的学习实践中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其学习效率高于8小时一直学习的效率。正因为这样,有的学生将体育锻炼比作“充电”,或者比作“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有深刻道理的。事实上,坚持体育活动,是健康生存所必需的,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可以明显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促进一个人的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而良好的身体锻炼和卫生习惯,不但有利于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调节情绪、发展兴趣的效应已被科学实验所证实,体育锻炼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当的激活,并使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参加锻炼的人直接感受到运动带来的舒适、愉快的心情。从而使人精神振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现代体育在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格方面有其特殊作用。竞争是体育的特征之一,在体育活动和竞赛中,始终贯穿着竞争向上的精神。公平、昔时求实、求效率这也是体育的特征。经常参加各种体育竞赛和活动会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公平、公正及竞争意识,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合格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其价值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所以说体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
2、教学模式上的变革
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模式是:“目标一成就一评价”,从发展的观点,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上来看,均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过分强调了学科体系的系统和完整,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知识、技术、技能讲述和传授上;(2)过分追求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力求使学生在体育内容、方法基础上,顺利通过达标测试,或者是在考试中取的理想的成绩。(3)忽视了内容,手段方法在促进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4)学生不知道采用什么手段、方法增进健康,怎么样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5)课程和教材内容严重出现过时、滞后的现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是旨在改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二是由于现代儿童借助生活体验进行学习的机会减少,缺乏同大自然的接触和社会生活体验。关于“体验性课程”、“体验性学习”“体验性活动”“体验性目标”这一类术语出现的频率约来越高。体验性课程的“体验”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不在局限于“目标一成就一评价”的模式,而倾向于“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新型模式。重在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享受乐趣,在活动中表现自我。
3、教学内容上不断进行拓展
由于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和转变,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拓展。原来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有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功能,如田径、武术、体操、球类等一般是在体育课常规模式下进行的,且多是以个体的体能、技能操练为主。故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强度而言是比较弱的。我们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及校园地理特色,有意地在原来的体育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一些体育项目,如户外运动:远足、野营、野外定向、登山、郊游、攀岩、山地自行车、定向徒步越野等;水上项目:划船、塞艇、潜水、跳水、冲浪、游泳、钓鱼、及漂流等;主要利用自然环境和人工设置的复杂的特地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际活动。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内容的拓展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评价上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启发和诱导作用。教师通过一系列为学生特别设计的活动,在充分亲近自然的情景下,让学生个体、小组、团队亲自动手、计划合作来解决问题。活动的方式灵活多样,活动的内容丰富刺激,以学生为主体在压力下挑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活动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想象力、交往能力,良好的心态、团队协作能力等。这种教学活动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锤炼,符合新世纪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5、建立新型的师生观和教学评价体系
在这种新模式下,学生将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教师只起启发和诱导作用。教师可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鼓励,鞭策。师生间更好像是一种朋友、亲属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遇到困难、挫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力、智力等各项综合心理素质指标。
6、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也是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各级领导,必须持慎重态度,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关爱学生的成长,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情感、情绪等生活和身体方面出现的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定期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表现得相当普遍。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大学生从思想上应该认识到体育的真正价值,并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起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真正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94-02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1]。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不扎实,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每天奔走于教室和图书馆,对自己的未来有较明确的目标;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个性鲜明,喜欢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属于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如果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可能不利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和研究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各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十分重视的工作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对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将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及问题
近十几年来,各独立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1 课程内容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做到学生“所需”“所用”。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2]有研究者做过一个针对大学生选修心理健康课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很多学生非常愿意上这门课程,但是,上过这门课的学生表示对课程很失望,认为该课程并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期望和现实需求,更谈不上能够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3]。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而设定。
2 教学方法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定为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4],因此,应该改变“教师为主体”以及“满贯式”的教学方式。单纯的理论灌输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师生互动更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 课程设置
目前不少独立学院已经对大一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但是,根据个体发展基本理论的观点,每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所面对的发展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他们面对的发展问题不尽相同,所以只在大一开设该课程并不能满足各个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4 教师队伍
虽然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有专职教师授课,但仍然存在兼职教师代课的情况,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或者是辅导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够,最终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授课教师非本专业,有些知识不能很好地向学生讲解,只是照本宣科,最后导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
根据《基本要求》的内容,笔者以最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对该课程进行了分析、探索与实践。
1 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笔者随机抽选了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136名大二到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有效问卷134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最想了解和掌握的心理知识、技能,按照需求量从高到低分别是: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和自我认识。郭俊汝(2011)对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了解自我和人际交往,两项调查结果有极高的一致性。
然而,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和自我认识等方面,在大一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时就已经比较详尽地学习过,为什么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还是有困惑呢。通过个案访谈,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当时因为没有遇到这些问题,所以上课的时候并没有认真听,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希望老师能够提供一些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或者建议。如今大部分独立学院只对大一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而当学生到大二、大三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却不知如何解决。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每个年级适当增加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选修课。问卷调查的结果还表示学生更想要掌握切实可用的知识和技能,这表明学生的求知需求具有迫切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经常出现或遇到的心理问题,构建一个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课程体系,使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操作性。教学内容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
2 教学方法
笔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还包括探索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知识点,并且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例子和故事加以说明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还比较看重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案例讨论、提问、游戏的方式与学生互动,那么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有更高的积极性。此外,多媒体的使用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课堂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短片,以更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学习兴趣不高,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故事、做活动、放视频,而是指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 教学团队
为了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除了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外,还可以通过教师集体备课、集体研讨[5]、互相听课、教学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今中小学每年都在举办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比赛,大学里也有许多其他课程有专门的教学比赛,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比赛几乎没有。课程教学比赛对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能给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平台。而这一点却被忽视,需要引起相关重视。
4 教材
如今市面上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教材千篇一律,重复性内容较多,理论性太强,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阅读特点。通过个案访谈和调查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喜欢实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教材。学生希望教材不仅包括通俗易懂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提供给他们一些专业的技能指导。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之路才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分析、思考和总结,保持与时俱进,让课程能够充分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课程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其作用,达到设置该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思考[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6):95-97.
[2]史晓红.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J].继续教育研究,2014(7):95-97.
[2]黄群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4):36.
[3]郭俊汝.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61-162.
9.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九
课程名称:大学生健康教育 学时:20 学分:1 开课学期:2014-2015(2),2015-2016(1)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考查方式:平时成绩占30%;实习课占10%;心得体会占10%;期末考试占50%。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必备基础:无
一、课程教学性质、目的、要求
教学性质:《大学生健康教育》是我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也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计划的主要课程之一。旨在大学期间开展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注重个人营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壮体魄,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目的: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及辽宁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本课程结合大学生所面临的健康问题,系统的介绍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健康知识,旨在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使其进一步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旨在帮助大学生自觉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健康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健康问题。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适,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自我身心健康的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下列要求:
1.认识到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致病的最危险因素。2.识别食物中毒症状并可进行简单的救护。
3.掌握常见病的自我保健知识,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尽量避免大学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4.掌握急症的自救与互救方法。5.掌握运动创伤的预防和一般处理原则。
6.树立大卫生观念,认识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形成自觉保护自然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
1、教学要求:掌握现代健康的定义并熟悉其内涵;熟悉疾病的“三级预防”及其主要手段;掌握健康促进的概念并了解其内涵及其与健康教育、同伴教育的关系。
2、内容提要:(1)健康的定义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2)现代健康观的内涵及其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性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基本特征。(3)疾病的“三级预防”。
(4)健康促进的概念,主要内容与社会责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二)食品安全教育
1、教学要求:掌握食品安全定义;了解引起食物中毒的因素,掌握食物中毒症状,学会识别、防范与处理食物中毒;熟悉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了解饮食安全知识。
2、内容提要:
(1)食品安全定义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2)食物中毒特征、预防与救护。(3)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4)饮食安全知识。
(三)生活方式与健康
1、教学要求:掌握哪些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何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熟悉什么是生活方式病,如何早期预防。
2、内容提要:
(1)远离“三害”—吸烟、酗酒、吸毒。(2)平衡膳食,合理营养。(3)劳逸结合,科学用脑。(4)网络信息与身心健康。(5)生活节律与亚健康。
(6)早期预防生活方式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
(四)运动与健康
1、教学要求:了解运动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了解运动卫生的基本要求,懂得体育运动的基本原则;熟悉运动性病症、运动性损伤及其防治。
2、内容提要:
(1)运动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的影响。(2)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与科学的运动健身计划。(3)防治运动性病症与运动性损伤。
(五)环境与健康
1、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的概念、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污染与净化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性;如何创造与维护健康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知道自己现在和将来在参与创造健康环境中的社会责任。
2、内容提要:(1)生态环境与健康。(2)社会环境与健康。
(3)校园环境与影响大学生健康的环境因素。(4)个人行为与创造健康环境的责任。
(六)性卫生与性传播疾病
1、教学要求:熟悉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功能,正确认识与处理性成熟带来的身心变化;熟悉人类性行为的基本特征,了解男女性别差异;熟悉性心理结构和性行为机遇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因素与社会调控;建立良好的性道德观,避免婚前性行为与不安全性行为;掌握计划生育的意义与正确的避孕方法。
2、内容提要:
(1)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功能。
(2)人类的性和性行为,男女性别差异,性成熟带来的问题,大学生的性和爱。(3)性道德与婚前性行为。(4)保持安全性行为。(5)计划生育与避孕。
(七)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1、教学要求:了解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熟悉传染病与传染的概念;掌握传染病的共同特征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及其防治原则;熟悉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特别是艾滋病与性病的防治。了解大学中常见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等;大学中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2、内容提要:(1)传染病概论。(2)常见传染病的防治。(3)艾滋病及其他性病的防治。(4)新发传染病的防治。
(5)大学中常见的传染病和常见病介绍。
(八)现场急救技术和意外伤害的预防及处理
1、教学要求:了解院前急救的概念与急救原则;掌握心肺复苏术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与转送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意外伤害急救的基本方法。
2、内容提要:
(1)院前急救与急救原则。(2)心跳呼吸骤停与脑心肺复苏。(3)出血与止血。(4)外伤与包扎。(5)骨折与固定。(6)伤员与搬运转送。(7)意外伤害急救的基本方法。
(九)实习课:观看健康教育视频+案例讨论
1、教学要求:掌握艾滋病传播途径基本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互相模拟操作;掌握大学生营养状况评价方法。
2、内容提要:
(1)用科学的眼光对抗艾滋病视频。(2)心肺复苏术视频。
(3)大学生营养状况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四、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1] 何敏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2.参考书
[1]甄铁梅,贾玉梅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6 [2]陈天翔,漆邦林,张智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3]徐明,王红枫主编.《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教程》.阳光出版社.2012年10月 [4]陶芳标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教学内容
讲 授
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 食品安全教育 生活方式与健康 运动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性卫生与性传播疾病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健康教育视频+案例讨论 2 2 2 2 2 2 16
学 时
实习
10.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十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从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健康成长。”可以看出这是对传统学校体育思想的又一全新认识。在这转变过程中并不是对原有的体系和方法的全面否定,笔者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应该注意:
一、科学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
(一)不应淡化运动技术教学
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已经相对成熟,通过在中小学体育学习,具有比较高的运动基础,在此阶段把运动技术的学习、提高与健康教育的相结合,才是“健康第一”思想的较好体现。体育活动的属性在于身体练习,利用这个属性可以使体育发挥更大的功用,身体练习是以一定运动技术学习为手段的,如果没有具体、系统地锻炼形式和方法,就难以行之有效的实施体育的健体功能,更谈不上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要遵循运动规律,体现因材施教,并且身体锻炼和健康教育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健康第一”不是“快乐第一”
在运动过程中获得快乐,是体育的功能之一,“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虽然在很大基础上利用了这一功能,使得体育教学在表象上具体了;但是如果脱离体育性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往往会被“健康第一”捆住了手脚,这样“快乐体育”似乎成了体育教学的主渠道,成了教材编写与改革的中心与主题.误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使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产生混乱并进入误区,人为局限了体育的功能,限制了体育的外延。
二、教学模式“新”“旧”结合(一)创新要和体育本质结合
高校体育教育只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没有必要赋予它太多的功能和任务。虽然是“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健康第一”是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但是体育的功能毕竟有限,代替不了其他学科对人知识结构的拓展和精神领域的丰富。大胆创新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实际条件进行,不能脱离体育本质而盲目实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主张遵循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性来安排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思想下设置的教学模式是具有科学性的,不能全盘否定,相反,在创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多借鉴传统教学模式。
(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既是体育教学思想的传授者,也是体育教学模式的直接贯彻者.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一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发挥,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和教材的不同对体育教学模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施,如情景教学模式是针对中小学生模仿能特性而设的.(三)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展。建立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实行分班与合班教学相结合,分专项分层次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重视体育文化含量,根据实际条件对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舍弃糟粕,取其精华进行改造和开展,也是“健康第一”要求。
三、树立体育文化观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一)培养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体育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思维体系因为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对事物的理解可以超越简单的认知层面了。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就是利用身体
Upload By Yelky http://www.yelky.net
Upload By Yelky http://www.yelky.net 练习,激发体育兴趣的和塑造体育能力的,从而对体育的理解上升到精神层面,更准确的理解“健康第一”思想;体育教学要以文化传播为己任,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塑造与培养,这才是体育的灵魂和精华,也是超越低层次体育认知和教育的途径。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高校实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模式后,教学评价方面却比较滞后,还是主要利用体制测试评价系统和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作为评价手段。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以运动成绩为主,注重结果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这种“一把尺子”衡量全体学生的方式,缺乏对个体特殊性的评价。而体质测试系统虽然对学生体质状况有比较准确全面的数据反映,但是对学生锻炼的能动促进不大。因此我们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不应盯着简单的结果测试,我们应把视野拓宽,着眼于每个学生,着眼于整个过程。把学生的运动技术、运动过程、运动成绩都纳入考核的内容,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参与运动的快乐、愉悦、情感体验,从而接受熏陶、教育和锻炼。
四、结语
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就是确立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以人的合理发展为根本,突出“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健体统一性和“内外合一”刚柔相济的健身系统性。强调对身体健康和健身评价的综合性、科学性,改变单纯内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的角度来全面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体育学习所取得的效果,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生物改造,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学生的健康问题并不仅仅是个学校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是个社会问题,所以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它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1.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本研究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时代是青年人成才的关键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功的必备条件。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成长、成才和就业等诸多压力影响着他们,使得他们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在提升这些能力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达不到理想状态,进而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应得到发展。曾被摒弃的艺术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中,艺术教育受到社会重视,我国的艺术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艺术学院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像他们所具有的专业优势一样,使得他们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此外,艺术专业学生在高校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国家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普通文化课程的要求较低,而艺术专业学生也普遍轻视这类课程的学习,结果造成艺术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这群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具有其特殊性。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
近几十年有学者开始关注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1]-[4],例如有研究指出艺术专业的教学较多地强调技能训练、心灵感悟和形象思维,使他们对逻辑和理性精神的训练培养不够;有学者认为艺术强调独特性和创新性,所以艺术院校学生更喜欢追求特立独行,强烈的个性意识很容易形成学生的“我行我素”而于社会、学校、班集体及他人发生冲突和碰撞。从相关研究和笔者多年从事艺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主要表现在:
(一)无价值感。相关研究指出艺术院校大学存在较强的无价值感和抑郁忧虑情绪[5]。艺术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在较为严格的考试评价过程中,他们更多的获得负性评价,这就使他们很少有机会在学业上获得成就感;而且艺术专业的学生中,有部分迫于文化课成绩较差为了读大学而选择艺术专业,从而导致这部分艺术专业学生较低的价值感。另外,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得问题日益突出,艺术专业学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社会对于艺术方面的職业需求减少,高校的扩张造成了毕业生增多,而艺术类大学生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使得他们很难在强大就业竞争中胜出,自我效能感低。
(二)功利心和虚荣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的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更加浮躁、物质和功利。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对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专业课程投入较多的热情,对文化课程没有热情,逃课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现象。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带来快餐式文化和生活方式。铺天盖地的各种真人秀节目、选秀成名、微商赚钱等社会现象涌入青少年的视野,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认为事业成功或赚钱是有捷径,使得他们在工作学习中把精力投入到寻求经济收益,物质享受,而不是踏实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扩充精神领域。
(三)追求个性,缺乏责任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团队和集体意识,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渗透,个人主义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标榜个性成为了他们的宣言。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受到专业方面影响,让他们有更多自我的想法和追求,但这些所谓的个性都建立在不成熟的心理基础上。特别是当下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他们更多的考虑自己的立场,关注自己的需求,缺乏道德约束,团队意识薄弱,对社会缺乏同情心。
(四)心理问题。相关学者的研究指出,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人际冲突较多、目标缺失等[6]。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艺术类院校以成人中心的、他律型的教育模式。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模式与艺术活动对个性的塑造和张扬又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认为针对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适应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按照其心理发展趋势和容易呈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我们根据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提出教育教学原则。
(一)时效性。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文化冲击重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层不变的沿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例如在婚恋观,每个年代的观念不同,以前的青年不会因为买房、买车、子女读什么学校而困扰,他们更传统保守,更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离婚率也不高。当下的青年追寻解放个性、自由、独立、对物质生活更加看重,家庭观念淡漠,性开放导致性疾病传播速度增加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状况,基于目前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二)实践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理论教学,知识教授。在课程设置中,配合心理健康课的理论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完善有这重要的作用。endprint
(三)针对性和多样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的来说是针对大学生常见的有待改善的心理问题,但同时还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千差万别的特殊心理和特殊个性。例如艺术类大学生,艺术设计专业与舞蹈专业的学生在人格特征上有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因素出现的问题,都要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参考国外高校为大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的课程不仅涉及道德判断、性心理与教育、心理卫生、饮食与心理,而且还包括危机事件的应激策略方面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面对社会生活[7]。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时代性
近些年来,高校都表现的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艺术院校在心理较健康教育硬件配备、学术交流、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增强了投入力度。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仍然以团体教育、个体咨询、课程教育、校园活动等实体空间层面为主,呈现出专题化、条块化、课堂化的特点,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覆盖、进一步渗透。社会文化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习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实体空间,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导致多元文化铺天盖地的冲击着主流文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青少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陈旧,理念存在偏差
2011年5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大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目前,不少公修课的教材内容偏重知识性陈述,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心理疾病的成因、表现,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远离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和现实生活方式,从而导致大学生学习期待与学习内容不相符,以致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缺乏学习动机。当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还处于传统的黑板与PPT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使得他们参与性降低。同时,受大众化的观念影响,学校管理层和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即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有些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心理教育课程的设置知识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学校在心理教育课程教职人员的安排上十分敷衍,经常安排一些没有心理辅导相关资质的人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由于这些老师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法有限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同虚设。
四、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改革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网络化模式。网络数字媒体的高速发展,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模式,同时也为教育方式提供了更多可利用资源。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该学科基本理论和操作规律为基础,结合网络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它使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得到扩展;教育场景虚拟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安全感;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网页,扩充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当下人们沟通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通过EMAIL、微博、微信等方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更快捷的联系,网络教学模式也随之迎合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需求。除此之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经济成本不高,但带来的社会效益巨大,因此网络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强有力的补充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但该模式的建立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硬件建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软件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符合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念需要去问题化和去疾病化,其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开发其潜能,提升他们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内容详实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不仅介绍心理健康的常识,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困惑,能分析、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还包括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人格教育、恋爱与性心理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最后,在教学方法上,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增加教学实践活动。如把团队心理活动、心理拓展训练、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小班教学,让班级成员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通过相互分享其团体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使每个成员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和成长。增加心理咨询案例教学,咨询案例是大学生同龄人发生的真实事件,通过对案例的引入,让学生讨论积极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问题解决能力。
(三)调整学校管理机构,培养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管理。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应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高校应该健全校、院、学生班级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校相关机构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组织协调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学院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组织学生班委会、党团支部协助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相关教育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考核和奖惩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队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师资。重视对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例如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适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并支持教师结合实际开展科学研究。除专兼职教师之外,学校其他教职员工都应肩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的投入到大学或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施加平.师范学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3):86-88
[2]毛媚.音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干预研究.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11):1-12
[3]李晓.师专艺术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3):32-34
[4]郑慧.艺术类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测查和分析[J].高教论坛,2005(01):141-144
[5]延凤宇,王玮等.河北省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34-40
[6]李雪静.艺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5):10-14
【大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10-11
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校体育教学论文01-22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06-18
大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作业)09-01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06-08
大学生心理健康座谈06-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报纸08-0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09-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11-06
大学心理健康试题a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