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感悟美

2024-10-29

生活中感悟美(16篇)

1.生活中感悟美 篇一

如果能够“放下”,静静地坐在墙根,捧一本闲书,爱看不看地翻着,也许,我们的内心,反而会感觉真的幸福。幸福的感觉来自于简单。

人生总是很怪,不想要的,想挡也挡不住,偏偏会来。想留住的,怎么拉也拉不住,总会走开。人生如河,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又总会漂走。淡定地面对,高高地俯瞰,静静地接受而不是抵触。无论喜烦,其实都仅仅只是当时的一种“观点”。换一个角度,活在当下最好。

所谓开心,就是眼睛向上把快乐放大;所谓郁闷,就是眼睛向下把烦恼放大。

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优点集于一身。就象荷花圣洁,但不能生于陆地;牡丹虽美,只有几天花期一样,再美的事物也有缺憾。如果真的`想集于一身,其结果恐怕不是优点了……自己就是一朵花,花开自美,不必过多地在意他人的评说。

束缚,有时是一种爱。

有时候,外面下着雨,心却是晴的,而且晴的是那么灿烂,仿佛雨不是雨,而是心中晴朗天空下飘动的柳梢。有时候,外面是晴的,心却下着雨,仿佛生活中一切都充满着阴霾。其实,心中的天气是晴是雨,全在自己。

把心放宽,所有的烦恼就不再是烦恼,只是人生大河中的一片枯叶,静静地让它飘过就是。把心放宽,所有的困难就不再是困难,只是人生高峰中的一段陡梯,咬紧牙关挺过去就是。心有多宽,天地就有多宽。

知识不仅提升人生价值,也提升人生的内涵,人生的乐趣,人生的品味,人生的高度,人生的质量,人生的风景。

心态,决定命运。好的心态,无论处在怎样的低谷,也会给人向上的动力,不好的心态,却总是在破坏着美好的心情和生活。祈祷,它不一定真的能改变神的意志,但它可以改变人的心态,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会活的人,或者是成功的人,其实是懂得这两个字的: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是一种成熟;舍得,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境界。

生活是面镜子,每个人的镜子有大有小,有豪华有简陋,有单调有艳丽。不同的镜子,折射着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我们很难选择我们的镜子,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面对镜子是笑,还是哭。

2.生活中感悟美 篇二

根据课题组的分工, 笔者和张民辉老师将带领部分小学组学生到平川陇烨陶瓷厂进行实践观摩, 学习陶艺制作, 达到以点带面之目的。在“中秋节”放假后的第一天早上, 我们一行10人就去了陇烨陶瓷厂。走进工厂, 气魄宏大, 环境卫生清洁如洗, 各个员工待人礼貌。我不由地感叹———呵, 不愧为是西部陶都之王!

走进操作间, 宽敞明亮, 精美简洁的布置设计, 营造出特有的艺术氛围, 诱发着我们尝试的冲动。回顾左右, 一面是通透的玻璃窗, 给了整个房间足够的光线, 而另一侧更有一番设计:中间是陶艺精品展示台, 展示着艺术作品给人无尽的享受。蓝底白字印刷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陶瓷工艺流程图”很对称地装钉在展示台的两边。听工人师傅说, 他们必须一丝不苟地按照“规章制度”和“陶瓷工艺流程”来工作, 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无规律不成方圆”———这难道不就是给我们传递的第一个“声音”吗?!今天,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由的优越环境中, 但一定要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和生活作风。

中间地带便是陶艺创作室。宽大的工作台一字排开, 拉坯区、上釉区、烧制区……井然有序的排列暗示着陶艺制作的严谨性。“讲究程序, 崇尚创造。”陶艺就这样从坚实的泥土之上绽放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严谨不仅仅体现在程序上, 从原材料到成品都自然流露出对美学法则的遵从。陶土是从打拉池专车运来的。土、水、胶要严格地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并进行长时间的均匀搅拌, 窑炉是按标准设计建筑的, 拉坯师是当地最著名的熟练技师 (由于事前学校领导与厂长取得联系, 工厂专门给我们派了最优秀的师傅) 。“科学的艺术, 艺术的科学”———这是陶艺制作前给大家“诉说”的第二个真谛!

工厂后勤提前给我们准备了10套工作服:胶质大褂和一双雨靴。我按照师傅的安排, 第一个坐上工作台, 其他学生随后一字性地坐在右侧。师傅在旁边指导我坯上“坐”泥, 当双手伸进凉软的湿泥时, 软绵和柔润使我立刻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和无比的安宁。可是, 操作并非如预想的那么简单。转盘的速度不是太快就是太慢, 胎壁不是变形或薄厚不均匀, 就是残缺或开洞, 做了一件又一件, 师傅总仍然不厌其烦地手把手传授动作要领。最后, 一个造型非常简单的坯体———歪颈花瓶终于“诞生”了。看似简单的东西, 制作起来竟然是如此费劲。“细节决定成败”, “正视失败, 心系一处”———这是陶艺给我们的又一声“警句”。我看看其他同学, 情况比我还糟, 有的泥水沾了一脸, 甚至有的渗进衣服, 真正的变成了“泥娃娃”, 张老师朝我诙谐地一笑, 翘起大拇指———继续努力!

泥的盘筑和捏塑则是另一种感觉。柔软的陶泥在手中任你揉、搓、盘、压, 此刻你就是上帝, 想什么就可以捏造什么。揉、搓、打、拍、摔、印、压、推……每一种手法与力度都会产生新的形态。造型和局部处理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 必须“一丝不苟, 从头做起”———陶艺再一次给了我们如此的“忠告”。同学们则好像进入到另外一种境界, 一个个兴致勃勃, 专心地“玩弄”着手中的陶泥, 有的旁边还放着许多的“陶艺作品”在展示, 看来成果斐然!

接下来是上釉的工序了, 需要耐心等待。但成型的泥坯要放在厂房里需十天半个月的自然阴干, 才能够进入到下一道工序了。看来同学们用今天的作品上釉是不可能的, 只好用工厂的半成品上釉。我想, 在土坯上上釉就像学生给纸上涂抹水粉颜料一样简单, 没有什么奥秘, 于是就提出让学生自己尝试上釉的要求。然而, 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玩”, 暗淡无光的釉料随处流淌, 滴落满地, 学生刚洗过的手变成了大猩猩之爪———一团黑。在旁边的师傅不得不指导我们再次上釉。听着师傅的指点, 釉料终于在我们的掌控下“行走”, 多重叠彩, 交叉渗透, 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间, 物象、纹饰、釉色尽可发挥你的想象与创造。“应物象形, 触类旁通”———这是陶艺传递给我们的美学之声。

一个上午的时间飞逝而去。专心致志的劳动和充实的收获, 让我们乐而忘返, 没有丝毫的倦意。最后一道工序要等待釉彩稍干方可进窑烧制定型。数千度的高温, 可能升华出“绝世”精品, 恰是巧夺天工;也可能出窑一件残破的废品。因为在土与火的转化中, 要经受高温的考验, 可能成功, 也可能失败。果然不出所料, 我和另外一个学生的作品被烧裂出现了一条口缝, 其他同学的也不同程度的出现裂痕。“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需要经受难以预料的挫折;成功时不言喜, 困难时不言败, 勇于进取!”———这是陶艺学习留给我们最后的叮嘱。

让我值得骄傲的是一位小女孩, 她不紧不慢, 捏造出一件名为《小胖墩》的笔筒, 尽管有些粗糙, 但创造美感和实用性能结合得如此妥帖, 实在让我们惊讶。对他们来说, 今天这是一次课堂的转换, 也是一次美学知识的启蒙, 诸如平面、立体、抽象、具象等生疏的概念、名词, 得到一次实体的认证。更有意义的是, 他们在脑力与体力的结合中体验了想象、创造、美感的意境, 体验了完整的劳动过程与艺术的创造收获, 同时也培养了耐心、细致等良好习惯的品质。

在这种让人陶醉的陶艺创作中, 我也获得了一份挥之不去的感悟:泥塑如似人生, 几段成长, 无数磨炼;接受成功, 更要正视失败!

摘要:学生通过对泥塑制作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人生就像泥塑制作一样, 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在遵循规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与生活中, 细节决定成败;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需要经受难以预料的挫折;在成功时不言喜, 在困难时不言败, 勇于进取……这就是泥塑作品制作给我们的启示。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悟美 篇三

一、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二、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與“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靠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

五、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4.生活中感悟美 篇四

在世上,美处处有,但我们都不会去发现美,这天,我带上笔记本,去发现美的身影。

我走在洒满光芒的小路上,寻找美。一阵风吹来,风中夹杂着桂花香,我陶醉其中,深深地迷住了,桂花儿香似一双无形的手,将我引到桂花旁,一串串桂花在风的吹拂下,显得那样多彩!似一群精灵在舞蹈,桂树无意中点亮的不但是校园,更是点亮了同学们的心呀!摇曳在风中的花儿显得那样活泼,它们飘入了诵读中,飘入了我的笔记本中,我被这份美,吸引住了,久久回不过神儿来……

美还多着哩!我继续寻找美。无意中,我望见了老师艰辛的充满了美的身影,大滴的汗水从老师的背中流出,但老师的眼中只有坚持,没有退缩,她只想着为同学们改完作业,心中只有对同学们的关怀,这不就是老师在做的美吗!老师的这一举动就这样深深的、永久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踏着小路,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盆盆嫩绿的盆栽,是我的眼睛中顿时充满了精神,在同学们的呵护下,显得格外鲜绿,美也出现在了这时,这些盆栽不就象征这美吗?我看着这一盆盆的花草,心中也油然升起了一丝温暖。

我迈着小步走在操场上,一大团人围在一起,一探头,原来一位运动员受了伤,许许多多人搭着他的手,而他已疼的牙齿打架,但努力没哭出来,腿上受了严重擦伤,许多血滴答着,运动员们急忙送上一杯水,一个拥抱,我的心中也充满了甜蜜,这就是品德上的美呀!这份美也回荡在了我的脑海中。

来到蚂蚁洞,蚂蚁们勤快的干着活儿。它们引来了许许多多快乐的孩子观察,使得孩子们不再让生活无趣 ,蚂蚁们也是美的。

5.从家庭生活中理解亲情美 篇五

血浓于水,亲情永恒!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应由此开始,古语道:“百善孝为先”。教会孩子尊敬长辈,热爱家庭,重视亲情,是培养其责任心的第一步,使其感受到家是生命中最温暖的归宿。

从言传身教中完善品德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身教是最朴素、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家长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许多行为习惯大多来自父母的濡染,让我们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从言谈举止中体验言行美

中华民族素有“知礼成性”的传统美德。在追求语言美的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真诚、文明、大方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做到“对自己讲仪表、对别人讲礼貌、对社会讲公德。”

从观光游览中探求自然美

自然美能给人以最高的生命理性。我国幅员辽阔,奇山异水数不胜数,平时全家外出旅游观光,共同欣赏大自然的温馨和谐,感受它的灵性与神韵,无疑是陶冶孩子心灵、提高其审美情趣的最佳途径。

从养花种草中培养情趣美

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说:“一沙见世界,一花见天堂。”自古以来,人们就由植物得到启示,领悟到做人的真谛。我们要在引领孩子养花种草的过程中,丰富其爱的情感;发展其对生活、生命的认知;引发其呵护生命的爱心……

从实践尝试中领略科学美

6.生活中感悟美 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三年级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118~119页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实录片段: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

师:小朋友们,这些图形美吗?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 哪些特点?

生:这些图形的两边都一样。

生: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师: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吗?

生:想。

师:那就抓紧时间拿出你们准备的彩纸和剪刀,开始行动吧!不会做的小朋友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设计说明:课前我已了解到三年级学生在美术课时已学过制作对称图形。所以,我就先让学生自由创作,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个别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引导,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肯定。

(剪图形活动结束)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你剪好的图形,让老师看一看,大声说出它的名字。

生:(苹果、松树、小房子、小花、蝴蝶、飞机、心形、图形……)

师: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你做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做的是一个圆形,我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用量角器在上面画出半个圆形,再剪下来,打开,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了。

师:你知道利用工具来做,真不简单,还有谁愿意说?

生:我做的是一棵松树,我也是把一张纸对折,先在上面画出一棵松树的一半,然后剪下来,打开,就成了一棵完整的松树了。

师:为什么要先把一张纸对折?

生:因为如果不对折,剪出的图形两边就不一样大了。

(仍有学生手高高举起)

师:还有人想说呀?下面就请你们把剪好的图形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展示作品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出示蝴蝶图形做示范)请小朋友们把你们剪好的图形像老师这样对折,看一看、比一比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的图形重合了。

师:(出示一片不对称的枫叶图形)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现在我把它也对折,老师手中的图形对折后的情况和你手中的图形对折后的情况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指着老师手中的枫叶图形)

这个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一样大,一边大,一边小。

老师手中的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重合完,下边还多出来一部分。

师:(趁机问)你们手中的图形对折后,是怎样重合的?

生:全部重合完了。

师:有没有多出来的部分?

生:没有。

师:有没有缺少的部分?

生:没有。

师:(指着学生的图形)这种重合就叫做完全重合。

师:(利用蝴蝶图形再次演示)像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剪出的图形作为学具,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看一看,比一比,观察比较出两种图形对折后的不同情况,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现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你的轴对称图形,仔细观察图形的中间,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中间有1条线)

师:这条线是怎么得来的?

生:刚才我们对折的时候留下来的折痕。

师:刚才我们对折的时候就是沿着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怎么样的?

生:对折的。

师:如果我们不沿着这条直线对折会怎么样?

生:两边的图形就不能完全重合了。

师:这说明这条线怎么样?

生:很重要。

师:你能给这条线取个名字吗?

生:中间线。

师:为什么把它叫做中间线?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生:因为这条线在这个图形的正中间,所以我把它叫做中间线。

师:还有谁想说?

生:对折线,因为这条线是我们对折后留下来的。

生:重合线,因为沿着这条线对折两边的图形就完全重合了。

师:小朋友们给这条线取的名字都非常有创意,想听数学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吗?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设计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再次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条线”取名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得到完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反思:

《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堂课,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1)感知美。课一开始,我设计了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如蝴蝶、蜻蜓、飞机等等,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美。

(2)感悟美。在整个新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创作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自由地做,创造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们自主探索,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利用自己剪出的图形做为学具,反复地操作、观察、比较、体会“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这一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在实践操作中感悟生活中的对称美。

(3)欣赏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既巩固了知识,又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达到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图形美感的价值观,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只要细心观察,美,就在你身边!

7.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篇七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 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 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 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 数学将是一片死海,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 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 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 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 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挖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

二、数学教学要与实践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 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使学生能有所悟, 能自悟自得, 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 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 枯燥乏味。其实, 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 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 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真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一)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正确认识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 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符号, 也不是没有感情活力的荒凉沙漠, 正如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言:“数学是现实的, 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 我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挖掘一些鲜活的生活素材来充实、拓展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 我先跟学生玩猜一猜“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玩前先让他们猜一猜老师会出什么, 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畅所欲言, 用“可能”来描述猜测的结果, 在活动中体验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开展抽一抽活动, 分成四个小组, 每组同学分给一种不同花色的扑克, 把扑克扣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任意抽一张看是什么颜色再放回去, 小组内轮流抽牌后在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抽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牌?为什么?通过抽牌这个活动, 学生懂得了用“一定”来描述抽牌的结果, 体验到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接着从这副扑克牌中拿走大王和小王再让他们来抽牌中的大王和小王活动, 问学生:你能从这些牌中抽到大王或小王吗?结论是:不可能抽到大王或小王, 为什么?同学间交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用“不可能”来描述抽牌的结果, 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又如在上“认位置”一课时, 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学习中去, “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 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 学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达到知识的巩固和知识迁移, 从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如在上了“百分数的意义”后, 我问学生:当天我们班的出勤率是多少?除了这些你还能算出那些百分率呢?此刻学生们七嘴八舌说起种子发芽率, 红领巾佩戴率, 考试的及格率、优秀率, 做练习题的正确率, 等等。并且根据教师的问题纷纷动手计算起来, 原来学的这些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 从而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又如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 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指着高高的旗杆问:“你能想办法测量出这个旗杆有多高吗?”同学们积极讨论起来。有同学提出:把升旗的绳子拉下来量再加上下面这段没有绳子的;有的同学则建议:把旗杆放下来测量。最后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利用“同一时间, 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 找来一根竹竿立在阳光下, 先量出竹竿和它的影长, 再量出旗杆的影长, 根据”竹竿的影长:竹竿的长=旗杆的影长:旗杆的高“解比例, 很快算出旗杆的高度。此刻同学们个个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并说没想到刚学知识在这里竟然能用上了。他们发现了生活中无处不用数学, 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三) 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欣赏生活的美。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生活的习惯, 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并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逐渐练就学生敏锐的数学慧眼, 让学生从心底爱上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并把自己认为美的图形拍摄下来, 或下载、收集、整理出来, 展示在大家面前, 如:美丽的蝴蝶、树叶、汽车、雄伟的天安门、埃及金字塔等。另外让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观察、查找、设计,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 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含着很多数学美, 对数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如在学简单周期中现象的规律后, 我让学生找找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然后课件欣赏生活中的规律, 如自然动物中: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条纹, 使它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床上用品:床罩、枕套上有规律的色彩变化, 让我们的居室显得整洁又温馨;建筑:排列有序的护栏和一根根颜色醒目的柱子, 既保护了我们的安全又美化了周围的环境;四季:就连一年四季也存在着变化的规律, 从春到夏, 从夏到秋, 从秋到冬。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感知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 有规律的事物是很美的, 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欣赏完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应用规律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 然后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 让学生在开放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造空间, 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评价成果的过程中, 既感受数学美, 欣赏数学美, 又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成果。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8.美源自生活中的纯朴 篇八

自古山东高唐就是文化之乡,文人学者辈出,尤以绘画者才高一筹,遂被誉为书画之乡。高唐人自古“善写者多,爱画者众”,业精于勤者实难载列。文化之乡的儒雅风尚从古至今,日见鼎盛,传至当代,书画才子如云,且学有专长者盖不乏其人,“腹有诗书”者遍及城乡中,可谓老幼皆习,画者专其画,书者精其文,承传古文脉及古贤之衣钵,学业有成者众。秦秉忠亦是画乡中。学有所成的书画名家。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颖慧,家训极严,幼时即在祖父母及父辈训教下习练楷书,根基扎实。60年代练习隶书、广习汉碑,对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颇有研究。秦先生早期写的隶书笔势沉稳、笔画凝重、端庄秀丽。80年代叩开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大家陈左黄先生山门,在左黄先生言传身教中,书法技艺精进,融汇众家之长,自成面目。笔法方圆并用,线条直曲兼施,静中有动,发扬了曹全碑秀丽飘逸的特点,将篆、行、草、笔意溶入隶书中,转折处有了流走飞舞之势。将史晨碑之沉稳干练,乙瑛碑之灵秀,融会贯通,笔落纸处是行云流水之势,呈现铁划银勾之态。秦先生书法创作很大程度上以同中求异讲究线条质量,加大了点画的起伏运作,笔峰呈现疾迟有度,变化明显之特点,收放自如、大小随意。似漫不经心又自然成韵,其书写的字态极佳,笔墨功夫老到,将书法艺术中韵味发挥到“书道之妙、神采为上”的效果。

秦先生书画同耕,尤善画鱼,花鸟艺术深得陈左黄先生之妙传,古文脉延继丰厚,由书入画,极见气韵灵透之机。所创作代表作品《九龙戏水图》色墨兼施,细密工整,舒缓有序,润染和谐,皴擦得法。画鱼之风格,妙在灵动、势在鲜活,动静相适,章法谨细,工写兼用,将九龙戏月图刻化得微妙微肖,极见他书画合一的功力。清代大画家石涛说过“古人立之前是无法,古人即立法之后使后人无法”。秦先生的书画艺术创作亦是在继承古人之法,又脱离古人之法的研习中形成了自家的书画创作风格。他将书法工整秀美之态融入绘画创作之中,遂成为当代画乡中的画鱼名家。秦先生画鱼,颇有特色,将鱼儿在水中戏月的轻浮漫行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其笔墨灵动且随缘而书,鱼儿游走之势舒缓轻松,意境随鱼背、鱼腹、鱼鳍、鱼尾之描写细腻自然、动静相依、起落流畅、宁静致远、意境幽雅、笔笔顺畅达意,运墨惜金,书入画时的笔意呈龙蛇之势,相依相随相合为画中之境,达到画中意与画外境相融相合的通透明丽之姿,画面淡雅、舒缓适意,遂见秦先生形成于精巧之思的笔墨功夫,成就其绕指柔时的纤巧细密,而且诗书画合一的境界,通透达碧,颇有诗中意融入画中境,其画又汇入书法飘逸之美,通达于诗中的意境,例如“月亮圆圆像玉盘,照在我家清水湾。端把小凳门前坐,闲看鱼儿戏婵娟。”其诗入画直达九龙戏月的诗境中。读其画极能走进诗境中,读其诗又恰能归入其画境,可见秦先生文笔之秀美,绘画之工巧,而且秦先生虽写鱼之游,亦在写月之静,写月之明,其意在写水草之秀美,动静之中,叙写出龙鱼戏月的势,鲜活灵动明暗和谐,色彩秀美。虚写明月,实写鱼草,以鱼之游呈动势,以月之明呈静势,具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其动静得法,虚实有度,相辅相承,看似寻常,却实在于动静虚实之中见其画境精美。其点染皴擦细密工丽,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是谨慎用笔用墨之作。

秦先生将画中之月,描写在水中,而鱼龙之实又托以浓淡相应之笔墨,化轻柔之姿予写鱼游水中之娇姿,映于月中托于水草,将月儿、鱼儿、草儿相汇于水中的态势,化静于游鱼之动,动静相合极见其构思之巧妙,而明月之虚写与实写又当作鱼龙戏月之背景,清幽通透,碧波微浪化无形于有形之中,创势鲜活,草绿水清,鱼游月明之清幽彰显画中境界超俗又朴实之景象,让观者读出画中鱼儿之灵动,月色之爽,草儿之鲜,环环相扣,上下呼应,如影随形,秦先生又别出心裁地杂以鲜红之颜色染出金鱼之形,与墨鱼相依,足见鲜亮美丽之画面,鱼龙戏月之稳稳游动又展示其书画合一的和谐内容,秦先生的画鱼图中透出一种空灵、碧透的雅气,于其题画诗中又见诗书画合一的明净与优美。这是秦先生作画时颇有意趣的感悟!在《九龙戏月》图中亦见其学术有专功及极富勤奋的创作思考。其画面中九尾鱼被自然地划分为三组,布局上不仅有多有少、有集有散、有主有从,而且形态各异,结构上又承为左右相顾,上下呼应,首尾衔接连贯的态势。其构思严谨细密,形成一个龙鱼戏月的艺术整体。游在前面的的三尾鱼,达意随缘,意态安然,紧随其后的三尾鱼,明暗有序的衔接其中,后三尾鱼儿环环相绕,其鱼背的描写,尤见其变化丰富,深浅适度,远则浅施笔墨,近则浓墨染擦其背,突出红鱼与墨鱼的对比关系,形成明暗互映,前游之鱼视其水草而动,后随之鱼翻作细波,形成“绵鳞游泳摇尾戏月之态,三点一线”布局合理,结构有序,起落自如,流畅自然,游动的鱼儿尤以中间红鱼与中侧的墨鱼相呼应,成为游鱼图中的亮点。这幅九龙戏月图,在艺术结构上看,形成布局适度,同中求异的视觉效果,此外,在用笔墨的技法中,尤见其活泼、疏朗。鱼儿的描写自然流畅,可贵之处尤在于作者能从平凡的题材中创写出优美的艺术画面,其宁静之气入诗入书,极见诗书画相融合后的艺术成就。恰到好处地展示出一湾明月落入水中,鱼儿在池塘的月中戏月的形态与神情,无论是侧游、畅游戏月的章节完整,活灵活现的表现了鱼龙戏月的全过程,不仅细密工整而且井然有序,笔墨谨密,浓淡相宜,动中见静,动中求变的画境。秦先生以娴熟的笔墨功夫,叙写出游鱼戏月的生命礼赞,且于富有生机的情景中突出了鲜活、灵动的变化与朴素自然的情趣,画面情景交融,书画合融,形成诗书画同耕的笔墨艺术。画中意境清雅含蓄,妙趣溢盈,达成情景柔和色彩淡雅,意趣同妙的最佳效果。布局上看落笔舒缓有法度,经营位置恰到好处,鱼儿之灵动,草儿之鲜活,月儿之明亮渲染得法,妙在咫尺间,妙在清雅处。秦先生不仅是画鱼名家,其菊、梅、竹、马亦有极深的艺术修为,菊花之秀丽鲜美之态,梅、竹高洁出尘之姿,皆在秦先生笔下变化的富有生趣,仪态万芳。尤其在画马的运笔过程中,吸纳古贤画马之古法,于动中见沉稳,足见其运墨功夫,俊马奔腾之势披图可见!秦先生是位多才多艺的饱学之士,不仅将诗书画溶入方寸之中,以展示他的才华,而且在绘画艺术大师陈左黄先生的点拨中将篆刻艺术发挥到极高水平!秦先生因此具备了多才多艺的艺术修养,书法、篆刻、绘画作品多次参加书画展,并多次获奖。其作品先后编入《山东书画家》、《山东省书法家词典》、《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中华热土》、《全国牡丹杯著名书画家精品集》、《新世纪中国书画家精品宝典》、《国际中国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精品博览经典》、《盛世国风2003中国书画华展作品集》获全国著名中老书画家大奖赛金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笔会金奖。被评为一级书画师,中山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诗书画大赛银奖。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山东电视台对秦秉忠先生书画作品作出报道。2000年举办个人书画展,同年九月应邀参加国家计生委在北京举办的纪念《公开信》发表二十周年书画展。秦先生的书画作品被国家机关收藏;2002年10月应邀出席山东省美术馆举办齐鲁输墨当代书画二十五家邀请展,中国书画报在头版予以报道其国画作品选入中国书画报社、天津盛世国风联办2003年年展。国画作品选入2004年中国书画报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中老年书画大赛,获优秀奖。国画《鱼乐图》入展2005年山东省美协主办的纪念曾子诞辰25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国画《争飞跃龙门》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06年李苦禅艺术馆开馆暨全国国画提名展。国画《争飞跃》入选山东省美协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获优秀奖,《九龙图》入选山东美协主办的全省诗书画大赛获优秀奖。

9.生活中的美优秀作文500字 篇九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搭车的经验,不管是坐着爸爸开的车或是妈妈开的车,或是自己搭公交车、搭公交或全家一同坐火车……在我的一生中,我最喜欢一段乘车时光是我去参加篮球夏令营。当时的心情是兴奋雀跃,但是我的精神却是半睡半醒,窗外的都市景色,只让我更想睡觉,原本在我身旁的吵杂声,马上安静了下来。

醒来了,我往车窗外看去,哇!多么美丽的稻田风光啊!田里的青蛙跳啊跳的,上头的蜻蜓展翅飞翔,而其他的生物也像是跳舞一般的活动,形成了传统正宗的稻田美景。

当我玩腻了,我就静静地让脑袋放空,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看着窗外美丽的稻田风光,和我们车内的垃圾相比,实在是美多了!看着看着,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得流过,而我也可以享受这宁静,不被打扰的`短暂时光。

10.从生活中感悟人生 篇十

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亲人离世,爱人背叛,疾病缠身,突如其来的变故,等等。生活本身既不是祸,也不是福,它是盛放福祸的容器,关键是你自己把它变成什么。

同样是水,有的人用金杯来盛它,有的人用银杯来盛它,有的人用瓷杯、玻璃杯来盛它。水是同样的,所不同的是人们用什么杯子来盛放它。

这就是人与人的差别。

生活并不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大运河,可以让河水在我们规定好的河道内流淌。

生活本身就像一个五花八门的矛盾集合——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有想象的,也有现实的。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一个接一个地,宛如一条由无数形形色色的贝壳,连成的接连不断的珠链。

生活总是用自己的不成文法支配着人类,在生活的舞台上,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每个人都是一个绝好的演员。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戏剧,就有多少条生活的道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基督教徒的家庭聚会,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共同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重大的不幸,内心充满了忧虑与绝望,他们来到圣主耶酥面前,虔诚的祈祷,希望圣父赐予力量。

他们的心是平静的,目光是和平的。他们用眼观察生活,用心唱着赞美诗,用智慧理解着圣父的教诲,箴言。

我不懂得宗教,但对生活却有着自己的感悟。

生活中谁能在内心里真正地知足长乐,谁就能获得幸福。因为幸福对每个人都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它只不过是长久的自我满足而已。

使人幸福的,是人们所感到的东西,而不是人们所得到的东西。

一直以来,我以为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我真心地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而对方却感受不到那份爱。在我的心里一直重复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爱的人伤我最深”。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这样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个厨师做了一桌好菜给客人吃。其中一道菜是他觉得最拿手和最好吃的烤鸭。当客人们用餐时,他偷偷地躲在门后看,见只有一位客人吃过烤鸭,其他人均未动过。他越来越生气,终于他忍不住,拿起一把菜刀,怒气冲冲地大骂客人为啥不吃烤鸭。

厨师的做法未免可笑,但生活中却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的故事。

我们的拼命付出,却得不到对方的满意和认可;我们越是想努力维系这个家庭,这个爱的小屋越有风雨飘摇之感;我们越是想打破现在的僵局,我们的关系越变得不堪一击……

决定是不是爱的,不是付出的人,而是接受的人,这就是生活的.必然法则,就像决定烤鸭是不是最好吃的,不是厨师,而是客人一样。

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是在回忆中感受曾经有的幸福,或是在憧憬和希望中获得未来的幸福,实际上人们并不知道,此刻自己就生活在幸福中。

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要瞻前顾后,就能找到依托。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心中既无匮乏之感又无享受之感;既不感觉到苦也不觉得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只感觉自己的存在,这种感觉足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心灵不会留下空虚之感。这种境界,就好比在波涛汹涌的湖畔或潺潺的溪流边,遐想时所处的境界一样。那是一种真正的“无我”境地,也正是“无我”才达到“有我”,“只有我”。

这种感觉只有经历了大的风浪的人,才会具有风平浪静的平和心态,就像圣父拣选的那些基督徒一样。

11.作文源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美 篇十一

一、认清作文和生活的关系

我们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作文一定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我们不排除初学写作文的学生,开始难免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深思熟虑、多次琢磨、反复修改的创作。然而,创造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我们无论写什么类型的作文,要想写得好,前提是具有正确的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较高的思维能力。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更是作文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对于某一客观事物没有接触,没有认识;对某一社会生活不熟悉,不了解,却能够发表很好的意见,或写出一篇好文章,这就是闭门造车,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自认为很聪明、无所不知的人在侃侃而谈时,一个年幼的牛童问他:“在斗牛时,其尾巴朝向哪个方向?”此人信口回答:“朝上。”众人听后,齐笑曰:“错,应当朝下。”这个故事生动而深刻地说明,离开了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是不可能获得生活真知的。

二、写作水平的提高与对待生活的态度关系密切

明确的写作和生活的关系,这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待生活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学生,谁都离不开生活,但为什么学生一到写作文时,便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写呢?这就叫:“人在生活中,不见生活。”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以致我们每个学生,每个人,雖然身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但由于缺少热爱生活的激情、留心生活的习惯、审视生活的高度,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总会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原来生活对写作如此重要,而我们身在世界又如此精彩,这样,你就不断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激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审视能力,养成留心生活尤其留心生活细节的习惯。这样一来,就不能捞起生活的珍珠,使生活丰富起来。

三、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也就是学以致用,走出课本,学会写作。

1.精细感知他人的文章

选入教材的文章,多是名家名篇。只有让学生精细感知他人文章的成功之处,才能够加以借鉴,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老舍、何其芳等人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作品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夏、秋、冬不是一个名称概念,不是抽象事物,而是具有具体内涵。它们借助花草树木、春鱼鸟兽、山川河流、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人情物态等具体物象表现自己。学生在精确感知这些物象的同时,也就领悟到作文的真谛,从而使他们的作文变得有法可依。

2.仔细体味社会、自然

学生感知了作家的优秀作品后,要及时组织他们去体味社会人生,观察自然现象,使他们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我以《我的故乡》为题,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说话”训练。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故乡,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言之有物地组织一段话,说得很成功。随后,我又让他们将这些内容写成作文。有的学生写:秋天到了,我的故乡除了绿油油刚出土的冬小麦外,田野里光秃秃的,零星的野菊花点缀其间。然而,当你走进农家院子里,就会看见南瓜、洋芋、苹果、红薯、豆子、玉米等丰收的果实呈现在你的眼前。他们将自己家乡的特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经过这样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3.详细记录所见所闻

学生多愿意到田野山谷闲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让学生在玩耍时有意识地采集一些植物的叶子或全株,做成生物标本;搜集矿石或岩石,制成地理标本。也可以让他们集邮、集商品或做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然后,在日记中记下活动结果。这既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开创创造作文

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的事和物,校园里发生的趣事,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进行创新。如初一学生刚入学不久,天气热,学习紧张,刚离开父母,学校生活不习惯,上完第一单元,接着让学生结合家庭生活的实际,以《那次,我真的 》为题写作,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和生活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角度立意写出了好文章。一句话,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感知生活,将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倾注于富有灵性的笔端,学生的作文定会绽放出心灵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刘慧.网络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

12.生活中感悟美 篇十二

关键词:性灵,舒展,情感,技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从事着各种行业, 而绘画则是其中一个小分支, 由我们这一撮人在从事着, 这种从事源于一种热爱。这热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 每一个自然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积淀与个性, 个性也对所处事物的真实感知。然而这样的热爱需要一个前提条件, 便是我要说的“性灵”。

何谓性灵?词典中的解释是“意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词汇。而我想, 性灵是感性与知性在作用于自然人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一个画家首先应该是感性的。知性是海纳百川重熔为一炉的沉淀。当我们接触到一些事物时, 感性和知性便会受到作用而产生的东西便是“性灵”。

获得了这种“性灵”的大师都是良好的例证。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便是, 他面对那块画布的时候, 我们感觉不到丝毫怯懦, 我们看到天马行空的驾驭留下雄奇而壮丽的轨迹, 有了《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等名作。儿童在看毕加索的画时, 他们只知道画得太像了, 因为他们的眼睛是纯真的, 而我们这些接受了好多教育的人, 在毕加索的画前寻找着什么, 还要可笑的问问为什么。而儿童眼中的“像”, 不恰恰正是毕加索的真挚吗?

绘画的“性灵舒展”首先是情感的平面化释放, 在这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一道道心障, 需要我们拥有适当的技艺来解开这心障。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充实自己, 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通向美的钥匙。画家夏加尔做得趋于完美, 他几乎就是梦幻和美好的代名词, 以至于毕加索都说他的梦中确实有一个天使, “性灵舒展”不正是夏加尔梦中天使的翅膀吗?她引领着画家的思绪如薄雾般在梦幻的田野上尽情飞舞, 有了《我与我的乡村》《生日》等名作问世。夏加尔像一个精灵, 在美术史中飞舞着, 飘荡着。

“性灵的舒展”具体到画面上是个什么样子?首先, 要有技艺的舒展, 这是“性灵的舒展”的前沿, 需要我们拥有精到纯熟的技艺。第二, 形式体裁舒展, 不拘泥于传统, 我们生于传统, 也要从传统中走出。比如工具、材料等与绘画相关的一切事项。好多大师自己制作画笔, 研磨颜料。第三, 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就是心灵、思想、感情的舒展、是舒坦、是无际、是飞翔。既要有天马行空的开度, 又要有小桥流水的多情, 自是妙不可言了。

有人会说“性灵舒展”只是表现与非写实画法所需要的, 太片面, 太极端。其实不然, 好多在写实领域大名鼎鼎的画家, 也同样是做到了他们自己的“性灵舒展”的。例如, 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 还有他的忠实崇拜者欧洲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 他们本生在那个奢华而大俗的上流社会, 这本没什么可说的, 而我要说的是, 他们在他们的综合背景下, 不同程度地获得了他们的“性灵舒展”, 因为他们都有这极度的自信, 对写实画法的自信, 他们的性格就像他们的作品一样细腻, 一样的温文尔雅。他们擅长于写实, 并且致力于写实, 而没有用其他的画法, 这便是一种开度, 一种舒展, 把他们的自性与个性发挥到了一种极限。他们的画面上没有呆板的矫饰, 有的只是他们孜孜以求着的“美”, 有的只是令观众发自肺腑的叹为观止, 当然其中更有真挚和热爱。这样的例证实在不胜枚举, 又如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兼科学家, 艺术家和发明家于一身的达·芬奇, 雕塑与绘画双绝的米开朗基罗。现代写实画家, 陈逸飞, 冷军, 石冲, 杨飞云, 王沂东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所以说绘画的“精神自由”是广义的, 没有画家与画种的区别的。

诚然, 绘画生活亦如普通生活我们需要有才学、智慧、激情、勇气, 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学是我们优越感的来源, 而拥有了足够的优越感也便有了足够的自信心, 我们才能在我们画面前站住脚, 才能没有面对那块白色时的怯懦。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与我们的生存环境经验阅历, 息息相关的。智慧是我们走路时的双脚, 使我们知道如何画?怎么画?激情是情感释放的引线, 也是一种欲的体现, 绘画如果没了欲望, 真不知道该是个什么样子。还要有勇气, 勇气是什么?就是两军相遇的亮剑精神。一种无畏的精神。真正的勇气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的。毅力, 时间有时等于寂寞, 耐得住寂寞使我们得到了“功夫”, 所以需要我们事先有冷静的思考, 而不至于徒劳了。“性灵的舒展”如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图》云:“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 真道也。当其有事 (作画时) , 已知夫遗去机巧, 意冥玄化, 而物在灵府, 不在耳目, 故得于心, 应于手, 孤姿绝状, 触毫而出, 气交冲漠, 与神为徒。”画画是一辈子的事儿, 每每感慨之后, 思虑着如何迈出更坚实的下一步, 点滴感受, 以慰吾心……

参考文献

[1]、《魂游世界——海日汗的艺术世界》湖北美术出版社

[2]、《美术文献》1995年第3期

[3]、《中国油画》2005年第1期

[4]、《贾涤非素描集》吉林美术出版社

[5]、《贾涤非》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 广西美术出版社

[6]、《俄罗斯现实主义新生代画家之谢尔盖列平》辽宁美术出版社

13.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记叙文 篇十三

在我们的学习中会遇到一些自我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是鼓励。鼓励不仅仅是用话语安慰,也能够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

在一次学习中,我碰到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过来了,我本想请教爸爸,可爸爸却说:“这道题是不难的,只是你没有用心思考。”爸爸临走时给了我一个眼神,我明白这个眼神代表的是鼓励,于是我暗自下决心,必须要把这道题解出来,给爸爸一个惊喜。我开始进入对这道题的思考中,周围的环境十分安静,我安心的思考,当我想出一点头绪的时候,我从一点信心到信心大增,最后我最后解出了这道题。当我把这道题拿给爸爸看的时候,爸爸露出了笑容。我明白这笑容不仅仅仅代表的是满意,更多的是鼓励。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先自我试着解决,不能想着放下,也不能轻易放下,因为能够从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14.生活中的感悟作文 篇十四

如果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你才会更懂得尊重他人,当我们在呼吸新鲜的空气时,我们要感谢清洁工,当我们生活在没有交通事故的城市里,我们要感谢警察,当我们没有疾病缠身时,我们要感谢医生。“羊有跪乳之恩”,何况我们呢?还要懂得乐于助人,只要你帮助过别人,下次你只要再遇到困难,别人就会帮助你。

我们要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感恩、懂的帮助他人、懂得珍惜现在的时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

感谢你,我的老师,你教我学习新知识,感谢你,我的朋友,你让我不再孤单,感谢你,我的亲人们,让我健康成长!

这就是我的生活感悟!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个世界就少一些争吵,少一些恶人。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15.生活中感悟美 篇十五

牛津英语教材是一套图文并茂、内容新颖、编排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教材。笔者以为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就是课文中那些生动、鲜活、耐人寻味的语言。它们或优美、或地道、或结构严谨、或有一定的哲理而富于感染力。因此, 教师在通过牛津教材的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同时, 应引导学生体会、欣赏教材富有特色的语言。精美的语言如同美妙的音乐, 欣赏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带来感情的愉悦, 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其综合英语素质。

一、教材中语言美的体现

(1) 结构严谨, 用词简练、精彩。比如:课文中有许多结构对称, 意义深刻的句子, 现举几例:Color is a powerful tool.It can b e us e d to he lp us, to wa rn us, to re la x us, to c ontrol us a nd to ma ke us b uy thing s. (Book 2B, Cha p te r 2 the Ma ny Me a ning s of Color) 这些句子对仗工整, 用词简单却含义深刻, 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如:According to Luscher, people who choose red are e ne rg e tic a nd a d ve nturous, looking for e xc ite me nt.Thos e who p re fe r b lue a re c a lm a nd in c ontrol, a nd p re fe r a p e a c e ful life.Gre e n me a ns firmne s s, a d is like of c ha ng e a nd a fe a r of fa ilure.Ye llow me a ns you a re op e n a nd fre e, a mb itious a nd a n op timis t. (Book 2B, Cha p te r 2 the Ma ny Me a ning s of Color) 。其中动词的使用简练而又恰当, 用不同的动词表示相似的意思, 这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 而一组形容词的使用也非常到位和生动。

(2)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牛津教材有不少文章运用了明喻、暗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句子生动、形象, 启发学生的联想并加深印象。下面是含有明喻 (simile) 的句子:The center of the top is a g la s s d ome whic h looks like a hug e b ronze mirror of the Ha n Dyna s ty.The s c e ne ry a long the Lijia ng Rive r in Guilin is jus t like a b e a utiful la nd s c a p e p a inting. (Book 1, A, Cha p te r 3, Pla c e s of Inte re s t) .以下是包含暗喻 (me ta p hor) 的句子:Pe op le s a y tha t the a p p e a ra nc e of the Cha nd e lie r a nd the ma g ic a l e ffe c ts its lig ht c re a te s on the lob b y ma ke the m think of The Blue Da nub e wa ltz! (Book1 B, Cha p te r 1, the Gra nd Cha nd elie r in the Sha ng ha i Gra nd The a te r) 。下面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句子:Our room overlooked one of the ski slopes. (Book2.A, Cha p te r 1, Skiing) .The Gre a t Wa ll ris e s a nd fa lls, twis ts a nd turns a long the hill-top s of mounta in c ha ins in the northe rn China. (Book 1A, Cha p te r 3 Pla c e s of Inte re s t) 。这些课文中的句子, 可以让学生发现明喻、暗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特点, 并分析它们出现在文章中有什么妙处, 在此基础上, 让他们试着运用在自己的书面表达中, 给作文添加文采。

(3) 语音的韵律美随处可见。此套教材展示了英语语音的韵律美, 语法的简洁美、词义的丰富美与和谐美及语句的修辞美等。这也正是英语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那么,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欣赏课文中这些优美的句子和语言?笔者认为,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里,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做法和途径。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会语言美

(1) 有效背诵, 体会语言的词句美。在学生的学习中, 有这样一个弊端:他们忽略了英语的“美感”, 偏重死记硬背, 效果往往很差。英语之美是无处不在的, 它不需要特定的环境与时间, 只有全身心投入, 慢慢品味, 才能体味到英语的“灵魂”。所以, 欣赏好句子, 更重要的是课后熟读、背诵, 在口头朗诵过程中体会感受语言的妙处, 直至完全接收, 变成“我的语言, 我的句子”, 在口笔头灵活运用, 这才是欣赏的最终目的。学生背诵后, 不仅能深刻领会语言的优美, 更能激发他们去了解英文的兴趣, 提高语言修养, 培养语感。

Dear frie nd s, if a g uilty cons cie nc e ha s ma d e you re flec tupon your past failure, I believe that c a re ful thinking tog e the r with c ontinuous effort will certainly bring you more p os itive and success ful s olutions in the future.You a re moving in the rig ht d ire c tion.

英语学习其实和古代汉语的学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都讲求一个“鉴赏”, 开始我们可能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所以学习起来很费劲, 然而当我们有一定阅读量时, 对英语逐渐有了“感觉”, 而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慢慢显现了。

(2) 媒体辅助, 体会语言的精确美。英语语言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有其审美特性, 如文学美, 语言的音律美、规则美、情感美等。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充分感受英语语言之美。

在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他们的眼、耳、口等一起参与感知的活动, 让他们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 进行观察阅读、讨论、争辩、质疑, 促进学生去感知、理解、分析语言文字, 探究新知, 从而增强语感。如The Vincent Va n Gog h Exhib ition (Book2B, Cha p te r 6) 是一篇介绍凡·高这位伟大画家生平的文章, 里面对凡·高作品的描写非常精确, 如:His p a inting s a re re a lis tic, not a b s tra c t.And ye t the y a re not like p hotog ra p hs.His s tyle is roug h, a nd he p a ints with b rig ht c olors a nd thic k s troke s.The s trong fe e ling s ins id e his he a d a re vis ib le in his p a inting s, e ve n whe n his s ub je c ts a re flowe rs, tre e s or the s ky.The y a re p a inting s full of p owe rful, hone s t e motions.但学生因为没有身临其境, 对此难以有切入体肤、渗入心田的体会。为此在学习此文前, 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几幅凡·高的画, 再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些画的感受和看法, 加深他们对精彩文字描述的体会。

(3) 创设情境, 体会语言的内涵美。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 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 因而, 学生们要真正地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内涵, 就必须通过想象。而创设情境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供了很好的舞台。Sick Buildings (Book3A, Chapter 5, reading) 是一篇调查报告, 针对导致严重室内环境问题的建筑进行全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报告从总体状况、通风系统、设备、饮水系统、噪音环境和灯光几个方面对这个糟糕的建筑进行了描述, 同时它对员工们的身体危害进行了分析 (General situation, Ventilation, Smoking, Equipme nt, Wa te r s ys te m, Nois e, Lig hting) , 文章所用语言非常贴切。学生因对办公室环境不大了解, 所以对文章内容并不能很好领会。我就让学生们去寻找这些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归类, 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有哪些好的办法可以改进这些问题, 最后以书信形式或报告的形式写成文章, 然后再去对比课文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达到把课本知识与学生内在知识相结合的目的,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会课文的语言。

结束语: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而学习英语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益处, 但对于今日英语学习负担沉重的情况, 若能很好地利用其语言本身的魅力, 吸引学生兴趣, 则是一件幸事。英语的语言美无处不在, 让我们一起发掘, 共同体会, 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袁丽丽.刍议加强高中英语语感教学[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7 (3) .

16.生活中感悟美 篇十六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元素

地理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乐趣。在课前,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找出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上课时运用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中,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太大了,很难一下子看清它的全貌,于是,人们模仿地球的形状,制作了地球的模型;(2)我们可用经纬网知识来准确判定所有事物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地球的陆地分布特点划分时区和东、西半球,可利用经纬网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并标出自己家和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生活的气候带,讲述身边有关生产生活的状况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意识到这节课的地理知识经纬网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又有乐趣。

我们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由地球上的各种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现象所构成。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地理知识的魅力。如世界上不同国家对于人口问题的政策各不相同,欧洲一些国家鼓励生育,我们中国则实行计划生育。这实际上就反映了不同区域鲜明的历史文化差异和现实问题,学生必须通过了解各个区域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才能理解和掌握有关地理知识。

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情境。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其实离自己的生活很近,进而感受到自己正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了,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也会学着应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例如,在教学“每个地区的城市交通状况”时,笔者引导学生就自己生活的小城镇灵溪展开学习活动。课前,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4组:第一组利用放学时间到灵溪的几个主要交通路口观察交通状况;第二组到居民小区调查各户居民出行都用什么交通工具及相应的停车状况;第三组到车管所了解近几年新增机动车的数据;第四组到灵溪镇了解城镇规划及道路建设情况。每组选派一位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材料。在课堂上,各组首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了灵溪镇近几年的交通变化和目前的交通状况,接着选派代表讲述本组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灵溪交通存在的问题:(1)几个主要交通路口都有出现阻塞现象,尤其是城中路口车多人多,大家都争先恐后;(2)几乎每户家庭都有一辆小汽车,有的有好几辆,小区停车困难,就连人行道也停满了车;(3)每年新增机动车呈递增态势(2010年增加4500辆,2011年增加5500辆,2012年增加7000辆);(4)灵溪镇道路规划很好,但目前还只停留在规划图上,要建设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笔者请一个学生把这些问题一一列在黑板上,再让各组讨论解决灵溪交通问题的办法。这样,通过小组学习、问题讨论,原本单调的城镇交通问题的教学也就不再乏味了。现实的生活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情境,学生在生动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展开学习,提炼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对教师而言,只要在课前布置好各组分工,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即可,也能实现“教得轻松”。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乡土地理入手展开教学。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笔者经常提醒学生多了解父母亲是如何种植农作物的,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调查习惯。例如,在教学“季风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笔者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雨热同期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的好处,进而提出问题:“季风除了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好处之外,是不是也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笔者引导学生把亲身经历过台风来时的可怕场面和感受讲出来,引导学生用图片展示自己亲身经历的灾害的典型事例。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季风知识,而且可以利用季风知识为自己安排学习生活,为家里的农业生产提出合理建议,从而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对生活的意义。

三、通过室外课拓展生活化教学的载体

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野外观察、实地体验等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平时所学地理知识的魅力。我县地处浙闽交界处,地形多样,有平原、丘陵和山地,为地形教学提供了典型的天然样板。对此,笔者曾带领学生到校外上室外课。课题是《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要求学生带着地图进行定向越野,爬到学校周边山顶观察地貌形态:哪里是山脊;哪里是山谷、鞍部;怎样选择越野路线;应在哪里修建水库;怎样设计建设村庄;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等等。此外,笔者还指着一级级弯弯曲曲的梯田给学生讲析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这样,课本上的知识都能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的人间奇迹,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显然,初中地理室外课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开展室外地形实物考察,进行地理事物实地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接近社会生活实例,开阔视野,并从野外开阔的场景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上一篇:实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下一篇: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