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精选13篇)
1.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 篇一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所造成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愈发严重,在这种形势下,低碳经济开始受到 全世界的关注。低碳经济模式的引入导致一大批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 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而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国家政策的大力 支持,要求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融合,要求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全球气候;温室效应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反常变化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世界 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注重低碳经济的发展模 式。低碳经济是指经济的发展不再完全依赖于高能耗、高 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而是强调低能耗、低排放、低污 染。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引入,从而导致了全世界范围的 能源技术、经济产业结构乃至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 改变,出现了一批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
1 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 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 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 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 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其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 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 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 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 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 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 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 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 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 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 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2010 年七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 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 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 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 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发达经济 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 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
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 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 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 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 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 争制高点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对世界 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国际社会 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我国在低碳经济时 代的大国责任,重要的体现在减排与发展低碳产业方面.
209月,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 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 作,争取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 2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年森林面积比 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增加13亿立方米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 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这个承诺,充分反映出作为一个 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作为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这一承 诺无疑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敲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 经济,但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3 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任何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都要求有一种新兴的产业或 者产业群为之作支撑,不然的话,这种模式将无法实践下 去,它的发展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低碳经济发展模 式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 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政策的支持.
低碳经济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煤、天然气、石 油等碳基能源的消耗,同时要加强对碳中和、碳封存等技术 的使用,极力倡导对风能、核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新 兴绿色能源的利用。新兴产业必将朝着低碳甚至非碳消耗 的方向发展。这种新兴产业必将大大降低碳的消耗,减少 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人类生活对自然的破坏大 大减弱。对于这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主要有:生 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风能产业、地热能产业、氢 能产业等等。对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面临着传统产 业的挑战和阻扰,同时对传统产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为 了不让经济出现较大的不利变化,必须引进国家的力量,强 调国家的调控。国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 划,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做一些战略性的安排,保证新兴产业 在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积极有效平稳的发展.
国家的政策主要从保护新兴产业平稳发展和避免传统 产业遭受大的破坏两个方面入手,比如在制定第十二五规 划时应该加入对新兴产业的规划,极力推出对新兴产业的 优惠、扶助政策。现在国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业的振兴规 划。规划将全面提升和发展新能源行业,包括创新能力,产 业应用。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风电、太阳能产业链, 形成了产业的群体,比如,光伏电池从最前端的硅材料,到 生产多晶硅的原料,到铸锭、切片,生产电池,到生产组件, 到建立电站,有完整的产业群,通过政府宏观政策推动和市 场机制的导向下,我们的基础力量已经开始形成了.
3.2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融合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改传统经济 的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低碳消耗,而这个要求是 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纯粹的摈弃高碳能源 而到达到这个要求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仅仅是消费角度考 虑的,而没有顾及生产方面的因素。所以应该从生产技术 和生产力方面考虑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
从技术和生产力方面来说,低碳经济模式要求新兴产 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融合。生态生产力也叫绿色生产 力,它是指社会经济生产力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复 合,生态生产力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能量循环以及信 息传递的过程。产业生产力则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 融合是指人类自身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许考虑自然的 承受能力、生态循环能力,而不应该无顾忌的发展经济、发 展工业,而不注重自然和生态的发展。同时产业生产力和 生态生产力之间不能相互抵消,产业生产力应该遵循生态 规律为生态服务。产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应该相互融 合,这种融合并不是历史上的产业生产力抵消了生态生产 力,而是使得两个生产力共同作用。比如:将低碳经济发展 模式下的产业生产力计为x,生态生产力计为y,我们希望 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催生的这一场新兴产业革命能够实现 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即(x+y),而不是差 值效应(x-y)。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 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融合.
3.3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工业发展史来看,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现在的信息 革命,对于以上产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融合问题一直 都没有得到解决。英国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推 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其也加大了高碳能源的利用,对自 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历史上的“雾都”伦敦就是工业 所排出的大量废气所导致的。同样的,二十世纪的“电器革 命”和二十一世纪的“信息革命”使人类发展得到了快速的 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碳基燃料的 消耗,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对人 类生存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 兴产业革命应该改变传统经济革命的作风,要朝着和谐、可 持续的发展方向进行。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新型产业发展 的趋势和标准,它要求工业的发展跟生态的发展相协调,要 求人类跟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 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 “低碳化”;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 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 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 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 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 的标准。同时,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史经验 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 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从 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 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 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碳交易将金融资 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 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 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 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总之,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必将是未 来各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必须 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
4 结语 总之,我国虽然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 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 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 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 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 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和新 兴产业,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 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董浩.浅析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J].产业经济,,(8).
[2]陈柳琴.世界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J].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学报,,(9).
[3]李丰.浅析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低碳经济的推广[J].行业 研究,,(9).
2.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 篇二
1 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对世界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容也逐渐丰富。现阶段很多的研究人员认为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率的经济方式就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可以降低生产消耗的成本, 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 排除的温室气体要相对减少。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地毯经济是在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下, 通过先进的科学手段对生产的设备和过程进行优化, 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控制气候的变化, 从而促进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都能够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谐的社会, 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本文认为低碳经济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1 综合性。
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包含着各个领域的发展等综合性的问题。从一方面理解, 低碳经济主要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或者经济稳定增长和环境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 低碳经济主要强调的是对环境的保护, 和一般的节能的方式不同, 它主要是注重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些方式和方法对生产的过程进行节能, 而不是通过降低质量和效益的方式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低碳经济和人类的发展方向也密不可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定会产生对自然能源的消耗, 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对能源的消耗也比较低, 经济水平比较低的国家, 因为其科学技术水平偏低就容易产生对资源的浪费。所以在经济发展的痛死, 也要注意对低碳环保方案的制定, 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上看。
1.2 战略性。
气候的变化通常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是持续的影响。低碳经济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案制定对生产方式进行一次改革, 对人力的生活习惯和地球的环境进行改革。
1.3 全球性。
全球气候系统实际上是对环境的整体概况。气候的变化不是某一国家造成的, 是全世界国家共同对气候所产生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环境保护的工作, 需要全世界一起努力, 才能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2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世界社会以后将长期发展的经济模式。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我们必须把低碳经济和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完成经济模式的转型。
2.1 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现在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极端, 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建设都产生了很多的环境问题。国内外很多的研究学者对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做了检测, 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 这也就表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
2.2 发展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建立在对资源进行浪费的基础上的, 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经济方式的转变, 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对这种浪费型经济方式进行转变。所以我国的经济转型比较有难度。
2.3 资源禀赋。
在我国的能源总量中, 煤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我国是典型的煤炭多天然气少的国家, 这也使得我国对煤炭资源的使用过度, 产生了很多的温室气体, 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虽然我国对煤炭资源的使用进行了控制, 但是燃气和燃油的高价格, 使得煤炭仍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煤炭的使用也会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
2.4 贸易结构。
目前, 世界上很多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处于一个高发展, 低排放的阶段, 但是我国依然是高排放的国家, 在经济上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贸易方式, 生产的方式是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给我国经济的转型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5 锁定效应。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 据l EA估计, 参考情景下, 中国在2006-2030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 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 约为2.8万亿美元。
3 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在优势
3.1 减排空间大。
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 能源管理漏洞较多, 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
3.2 减排的成本低。
相对于发达国家, 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 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加上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 都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 从而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
3.3 技术合作潜力大。
一方面,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比如, 在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 (Ig CC) 、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 中国仍不太成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 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氢能技术等, 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另一方面, 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
4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
4.1 坚持国家利益, 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 中国要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而不是跟风。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不仅要考虑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 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 尤其是高碳产品出口引起的碳排放问题。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 并要求出口的需求方, 为由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 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 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
4.2 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 变被动为主动, 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
我们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中, 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 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 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4.3 坚持两条腿走路, 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 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
从国际经验看, 政策机制和技术创新是向低碳经济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同样需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1) 在政策机制方面, 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碳税是一个混合型税种。它的税率由该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 不同的能源由于碳量和发热量不同, 会有不同的税负, 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 因此, 碳税对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积极发展有明显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协作, 调整税收政策, 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 (2) 要多管齐下, 支持技术创新, 促进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
4.4 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 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 选择试点区。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介绍, 分析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型的困难性, 提出了具体的转型措施。实现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节约能源, 减低对温室气体的排放, 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低碳经济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从环境的角度出发提高经济水平。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来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现阶段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本文主要通过对低碳经济的介绍, 分析了在低碳经济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旨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张政航.低碳经济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6) .
[2]李飞, 庄贵阳, 付加锋, 宋玉祥.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2) .
3.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 篇三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a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建立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粗放型的建立结构,尤其是近几年来PM2.5的严重超标导致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推进越来越难,人们开始集中思考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环境的约束力要真正的发挥效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要保证节能减排的理念提升,在实践中结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转变。
一、低碳经济模型的内涵
近几年来,低碳经济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人们对于生态维护的意识和行为越来越重视,不仅是对整体社会进步的绿色发展要求,也是对整体社会资源的良性优化和配置。对于低碳经济来说,整体经济发展模式中,要通过基本的技术和理论对温室气体进行优化控制,保证社会内整体的文明发展和能源的优化利用,并且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实现能源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也要呈现绿色可持续的建构模式。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理论化的分析,经济模式要实现经济行为和生态结构的和谐共生。因此,低碳经济是集中发展的理论模式,是生态经济的协调共赢。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在实际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相应的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只有保证相应的社会团体以及相关部门进行经济模式的整合和调整,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1]。
另外,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理论的升华,是在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安全利用的综合考量中实现的,低碳经济是对基本的经济结构进行绿色的提升,真正实现高碳经济的优化转型,形成低碳的生态化发展建构,是对整体社会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对工业结构和产业发挥形成优化的助力。在低碳经济模型建立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主要的助推项目,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和优化。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型的建立
低碳经济是综合性的经济模式,其中不仅包括对于消耗的要求,也需要对基本的污染和排放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要求各方面的要素都在规定的范围内,相关人员要建立比较符合绿色发展的能源组成结构,并且集中力度进行能耗的降低以及污染物的低量排放。而且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就在于对于基础能源技术的革新以及改良,从而保证基本的经济管理制度也进行优化的升级。虽然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要是涉及到相应的能源问题,就会存在比较大的社会争议,但是只有建立健全适宜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才能有效助力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产业结构的基础建立,不仅要求相应的部门进行经济的动态调整,也需要对于基础的产值指标进行细致化的数据总结和统计,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在生态环境接受范围内的。另外,对于相关企业的经济管理要充分考量低碳经济的相应参数,保证经济模式越接近于低碳越好。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对于基本的经济行为以及成本的转移都存在相应的优化问题,要求相应的经济发展企业进行自身经济结构的反省,保证整体经济模式是在基本的低碳经济发展领域内的[3]。
三、经济相应促进过程中的策略分析
只有保证低碳经济对于经济转型的优化促进,才能从本质上保证相应经济产生良性的发展。其中主要是对于基本的经济贸易行为进行低碳的约束,不仅需要相应的企业自身提升低碳环保的意识,也要利用相应的法规制度进行监管和控制。
首先是对于贸易结构的优化转型。随着经济发展的增速,中国的经济增长体产生了相应的国际贸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由于项目的高频和复杂性,对于生态环境的基础看管力度有所下降,这就警示相应的项目管理人员要提升整体贸易行为的监管,建立实时的项目分析报告。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综合的特点就在于基本的密集度,无论是人员的密集还是资源的密集,都需要进行优化的配置才能保证对整体的社会发展进行优化的推动。在推行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要渗透到所有的相应交易和服务行为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转型的助力,实现整体经济的绿色发展。
其次是对于贸易方式的转型。传统的高碳经济中,由于社会资源的高频利用,导致产生过于硬性的贸易模式,在贸易交流中产生的资源浪费也非常巨大,相应的企事业单位有时甚至为了追寻更高的经济利益而忽略相应的环境保护。低碳经济的产生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意识上都建立起了一种优化的发展贸易方式,任何经济交易体在经济发展中都要对环境进行优化的维护,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形成了强大的环保拉动力,也形成了优质的监督体系。
最后是保证了经济转型的基本资源维护。地球的不可循环资源是固定的,对于资源的维护能从根本上保证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我国要想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转型,就要保证对于基础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化使用,而且绿色发展模式能进一步助力整体经济走的更加长远[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坚定的绿色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维护好相应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高效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只有坚守科学发展观理念,强化对于低碳经济的认知,从行为上进行低碳环保的助推,才能真正成为有实力的绿色经济发展强国。
参考文献:
[1]吴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10):263-265,270.
[2] 李英,陈向华.企业发展价值取向对林产工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以大小兴安岭林区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04):140-143.
[3] 查建平.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5,30(11):63-73.
4.民营经济变革与持续发展论坛 篇四
暨民企发展双月座谈会
邀请函
:
【背景】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正转向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之路,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十二五”规划起步开局良好,是2011年的基本政策路线。
民营企业如何准确把握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在转变发展方式条件下,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博弈?如何在绿色低碳经济引起新一轮技术革新来临时,把握新的增长机遇?如何扩大就业、保障民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何面对房市、股市、汇市在过去一年带来的复杂局面?企业家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承担何种角色等等一系列关系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问题,都亟待得到解答。
由人民政协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 “民营经济变革与可持续发展”沙龙暨民企发展双月座谈会将于6月15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本次座谈会的会议主旨即透过政府官员、宏观经济领域专家、金融业专家,剖析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揭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企业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政府官员对政策的深入解析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展示,抓住关键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抓住发展契机,迎接企业发展的新高潮。
【会议主旨】
(一)透过政府官员、宏观经济领域专家、金融业专家,剖析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揭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企业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通过政府官员对政策的深入解析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展示,抓住关键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抓住发展契机,迎接企业发展的新高潮。
【演讲参考议题】
1、民营经济生长的制度环境
2、低碳经济下的民企机遇
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
4、小微民企融资难的顶层设计
5、我们如何看待职业经理人
6、走出去过程中民企与国企的竞合
7、重塑民企形象之企业社会责任
8、民企走出去机遇和风险的控制 【举办时间】
2011年6月15日(星期五)
【举办地点】 全国政协礼堂•东南厅
【主持人】
刘未鸣——人民政协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会议方式】
专题化、小型化、系列化。
采取互动式方法,即主题发言与讨论相结合,专家发言与企业代表提问相结合的形式。
诚邀您的参与!
人民政协报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2011年5月
会议议程
13:00 – 13:55 参会嘉宾签到
14:00 – 14:10 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并介绍嘉宾 主持人:刘未鸣 ——人民政协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致 辞:刘红路 ——全国工商联联络部部长 14:10– 15:40 第一单元 – 解读“十二五”规划
——在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2011年中国经济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开启“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更为清晰的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产业路线图,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及由此带来的发展变化与机遇,都是摆在企业面前需要认真解读和领会的课题。演讲嘉宾:(每人约30分钟)
黄孟复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胡德平——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辜胜阻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 陈全生 ——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 刘迎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15:40 –15:50 茶歇
15:50 –17:50 第二单元 – 企业转型与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国经济发展导向,从2010年提出距今已有一年时间,而今年两会正式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将其列为了发展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已然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必选之路。过去一年时间,从转型的实践之路中我们可以有哪些经验可以交流,哪些心得可以分享,学者与企业家之间的对话尤为重要。演讲嘉宾:(每人约20分钟)
傅 军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新华联董事局主席 左宗申 ——全国政协委员
蔡继明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参会代表——在全国范围内邀请2-3名有较高社会声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作为代表
17:50 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 18:00 晚宴(全国政协文化餐厅)
宣传回报
协办单位回报:
1、领导接见、合影留念;
2、嘉宾发言10-20分钟;
3、背景版展示;
4、在《人民政协报》出版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刊中给予一个彩色版面的企业形象展示。
5、《人民政协报》将主要赞助企业作为我报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察点,常年进行跟踪报道,给予新闻报道方面的全力支持。费用:30万元。
联系人:胡钰佳 电话:010-88146989 手机:*** 传真:010-881469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路69号人民政协报社 邮编:100142
5.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价值与意义 篇五
摘要: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气候问题和经济发展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低碳经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环境的过度污染,如何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引资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及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待解之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经济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以主要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核心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一)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轻我国的国际政治压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当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0年前后,甚至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02排放国。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2002年8月核准了《京都议定书》。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美国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将胁迫我国承担与发达国家同样的减排义务。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虽然《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但参加大会的各方代表并没有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达成共识。会议期间,我国受到了发达国家减排衡量、核查标准等多方面的公开非难。因此,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可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据更广泛的活动空间,更具主动权。
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2006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t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水泥消耗12.4亿t,占5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61%和18.1%。2003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为日本的11.5倍,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低碳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建设首先要顾及的就是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实行低碳经济模式,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逐渐减少,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也将不断改变。在低碳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环境质量将不断得到改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发展低碳经
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一次性能源。煤炭是高碳能源,它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高得多,必然产生较高的碳排放强度,加之我国不具备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优化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相关产业的支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其发展具有合理性,不应抛弃。而发展低碳经济,则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排放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孕育高新技术产业,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6.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 篇六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前提的,经济发展以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为主,以低碳化的技术方法为手段,以整个经济的可持续、绿色循环发展为最终目标。由于第二产业在整个经济能耗中占比重最大,而作为新兴工业和资源消费大省的河南,正处于工业化较快发展的阶段,加之煤炭资源的区域优势,短期内很难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结合近些年来河南省在能源消耗、区域环境状况以及碳排放等方面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探索符合河南省经济发展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突破河南省经济发展瓶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常态;河南省;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是在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前提下,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为根本,以创新的技术、创新的制度发展为核心,进而涉及整个经济的生产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在内的全球性变革。[1]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一度被认为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然而目前,我国正处于“三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工业制造业仍占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工业制造业又是能源消耗的主力,因此,这种高能耗和低效率的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有效改善。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的河南,目前正处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期,是全国能源、原材料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倡导低碳经济时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能源供给结构的长期失衡,加之能源的长期低效利用以及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前河南省的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河南省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131.87万吨,氨氮13.904万吨,二氧化硫119.82万吨,氮氧化物142.2万吨,分别比削减了1.5%、3.3%、1%和9%。①然而,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20末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60.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河南省森林面积达5386万亩,共有森林公园11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3.3%。根据估算,河南省林业资源年吸收二氧化碳约8700万吨,森林总碳储量已超过1.2亿吨,都比前些年有较快的增长。由于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森林以及湿地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能够很好地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助力。河南省计划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29.21万吨、13.5万吨、118.62万吨和135.09万吨,同比削减2%、3%、1%和5%,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力争控制在116.23万吨,同比削减3%。各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88%以上的比率,县城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以上的比率;乡镇的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6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垃圾渗滤液实现达标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强度20比分别下降50%以上;6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了固体废物和废水储存设施。对于发展中的河南省来说,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减少碳排放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其次是河南省的重化工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以资源型为特色,表明河南省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最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矛盾,这将对省内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新常态视域下河南省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是低碳模式,力推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二、新常态下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特定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导致低碳发展压力巨大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故工业化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并处于高能耗阶段。发达国家大多已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任务,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已成功转移到各个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则发展滞后,且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而河南省是由传统的农业大省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工业省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全面推进时期。而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城镇化率一般维持在50%左右,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比率是45.2%,由此进一步反映出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工业化发展的推进阶段,能源需求量迅速增长,这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倡导的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之间有明显的冲突。河南省的工业发展本身就表现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特征,以资源型为主的工业发展结构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支柱产业的相对单一化和初级化,以及比重较大的传统煤炭化工行业,使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受这些传统产业的制约,并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此外,长期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所积存下来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目前落后产能退出主要还是靠产业政策引导和行政调控,更加凸显了河南省欠缺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及配套措施,从而导致激励和约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成为河南省提升整体工业水平、实施节能减排任务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2.重化工业结构,导致节能减排动力不足
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表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和初级化,区域内煤炭资源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经济增长也明显地受该类传统行业的制约和控制,不能有效地从根本上改变资源依赖性的工业结构。[2]因此,在目前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下,节能降耗的压力与经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调整产业结构,是河南省谋求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和难点。2014年国家下达的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是电解铝6.25万吨,制革90万标张,涉及2家企业,和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15个工业行业。②年河南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中包括焦炭行业4家、化纤行业1家以及电力行业2家。重化工业的明显特征就是对原材料及燃料的消耗量巨大,与之伴随的是高污染性以及高碳性。河南省的重化工业结构以及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的现实,都加重了河南省节能减排的任务,这也成为制约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3.产业结构不合理,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
2014年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9∶51.2∶36.9,与之前相比,第三产业增长加快,比重明显提升,工业产业结构继续向良性方面发展。然而,三产比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多年排名靠后,而河南省的第二产业具有典型的高碳特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从另一个层面反推了经济的高碳性。2014年河南省高成长性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2.6和11.4个百分点,占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5.0%和7.6%,同比分别提高了2.7和1.2个百分点。③同时,河南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具体来说,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以及住宿餐饮等行业占整个第三产业附加值的比重近一半,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一方面反映出河南省第三产业较高的依赖性并受制于传统的服务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低层次性和低附加值性。比如,省会城市郑州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然而,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在物流发展方面却没有相应的优势,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且发展相对较慢。此外,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金融、文化和旅游领域等同样较为落后。作为文化资源显著的河南,其文化产业增加值较小。河南省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封闭性及自给自足性,在观念上以及发展方式上都不利于低碳服务业的发展和推进,加上经济发展的重化工业性,又进一步制约了其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制约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新常态下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低碳工业之路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而言的,突出工业化发展的高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强调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最大提升,充分发挥工业化对于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对于河南省来说,因工业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偏高,而河南省又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工业的低碳化,因此,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其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主导核心作用。[3]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包括:第一,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前提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比率,使整个经济向集约型方向迈进。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有效的调控,严格把控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项目的新增和扩建,加大煤炭资源的整合力度,淘汰落后的产能,建立和培育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并积极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降低其能耗水平。同时,通过建立新型的高新技术园区,努力推广绿色工业,使低碳型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其次是优化产业的聚集度。集中发展某类低碳型、潜力型产业,使之与上下游产业之间密切配合,进而延长其产业链条,提升经济发展的融合性和相互协调性。同时,加大政府对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研发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提升河南省低碳经济水平。最后,充分发挥相关企业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公司战略,以清洁生产机制作为指导目标,以低碳型技术研发和创新作为行动方向,加强新成果的扩散和推广力度,最终提升企业乃至产业的低碳核心竞争力。
2.推广农业的绿色化和生态化,走低碳型农业之路
河南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一直是河南省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更好地发挥农业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农业的低碳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农业生产过多地依赖化肥、农药以及塑料大棚,这给农业带来了高污染。因此,推广低碳农业,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低碳意识,在广泛宣讲的基础上可以推出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低碳种植,把低碳理念贯彻始终,提升农业的绿色生态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河南省的地缘优势,在养殖业以及观光农业方面启用低碳理念,养出特色,种出优势,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农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同时,大力发展质优高效的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并鼓励发展低排放的栽培技术,切切实实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促使粗放型种植向集约型种植转变。要明确农村农机的使用及报废政策,目前,河南省农村还普遍存在着农用机械的低效、高能耗及超标尾气排放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及时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农用机械进行及时的换代和升级。此外,还要防范“三高”企业向农村转移,加大相应的监督力度,以此来双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3.产城融合,走低碳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以“创新、创业、创客、创意”和“新主体、新业态、新动力、新模式”为发展导向,通过有效聚集产业、居住和休闲等各种要素以及政企共同缔造的方式,引导“产业+生活”融合互动发展,构筑区域转型升级新高地。一方面抓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提升“经济容积率”,另一方面抓好生活和居住区支撑,打造“多元共享空间”,进而实现生产端、生活端的有效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发挥城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和产业空间的效应,同时利用产业的后备保障力量,达到整个产业和城市的相互融合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能源消耗量相应提升1.6%,明显地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与能源消耗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因而,城市的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影响意义巨大,需要发挥其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引领带头作用。
4.加大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力度,走低碳型服务业发展之路
研究表明,河南省的碳排放中的主要抑制因子是能源强度因子,这表明目前河南省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切入点在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的水平,这是河南省在抑制碳排放方面最具成效的措施。首先,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减碳技术水平,努力推广清洁能源替代技术。针对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煤炭一直是本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为实施低碳化策略,应积极引进煤炭方面的净化技术,有效控制和降低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因而,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是河南省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首选。其次,大力发展去碳方面的技术。目前世界上去碳技术的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使用成本较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合作来进行试点,逐步推广实施。最后还要大力发展零碳技术。零碳技术是碳排放的最理想状态,提高新型能源科技方面的投入并开发零碳能源的应用领域,对于推动河南省低碳经济模式发展至关重要。注释:①③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②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告,2014.
参考文献:
[1]王雅莉,王妍.新常态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及其路径构建[J].求索,2015,(4):69-73.
[2]吴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5,(4):263-265.
7.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研究 篇七
关键词: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用
人口数量庞大、以化工产业为主体的中国,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开采而导致的污染大自然逐渐反馈给我们。全球变暖、雾霾等恶劣气候对国家的发展及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成为全世界的挑战之一。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将国家的发展模式转化为低能减排的方式,而林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吸收二氧化碳的独特优势使得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得到重视。
一、林业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林业低碳经济的理念
林业低碳经济是指不影响林业发展的情况下,采取科技手段利用林业的独特优势,加大森林树种的聚碳能力,从而达到低能减排的效果,减少林业发展的二氧化碳排放,减慢全球变暖的脚步,得到既达到低碳果又促进林业发展的双赢效果。
(二)林业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早在1999世年美国著名学长莱斯特所著的《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就已被提及,2006年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也提出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随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转变,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放眼中国,在中国知网以“低碳经济”为关键词检索,竟有四十多万条检索结果,以“林业”及“低碳经济”进行检索,共有41953条结果,可见在中国,林业低碳经济已经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
(三)林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
首先,林业低碳经济发展能够减缓全球变暖的脚步。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前位,植物具有强大的聚碳功能,同样通过太阳能能够释放氧气,加快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全球变暖的发展速度。其次,林业低碳经济发展塑造优质的生活环境。森林是自然的氧吧,能够良好的净化空气。加快林业低碳经济发展,塑造优质的森林城市,为人们创造美观、优质的生活环境。最后,林业低碳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人们消费倾向的转变使得绿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加快林业低碳经济发展,以林业为基础在不同行业发展,使其与消费者的口味所契合,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低碳经济政策
随着低碳经济愈来愈受广大政府、群众的重视,我国先后出台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政府颁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七届代表大会也将生态文明提上议程,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充分支持。
(二)集体林权制度
国家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环境,加大了我国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程度,树木的砍伐相对减少,从而保护了植物的生长,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三)减碳压力较大
在2006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已达六十多吨,位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其它国家的排放量,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却大大低于其它国家。中国富煤少气缺油的国情又使得我国的发展以燃烧为主,使得中国政府2009年承诺2020年减排40%-45%的诺言无形成为一种压力。
(四)林业发展制度未完善
森林树种无可替代的固碳还氧特点在低碳经济中十分值得发展,但我国政府并未意识到林业发展对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没有完善的林业发展制度,林业发展得不到国家的保障,高投资的林业低碳经济没有国家的资金投入,使得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得到阻碍。
三、林业低碳经济模式应用
(一)林业产业发展
政府进行引导,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将林业产业进行规划执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将林业生产逐渐从重工业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充分利用农作物和家禽,做到低碳的输出。利用植物的附属品,类似菌类、豆类,将其进行推广营销,带动林业的发展。构建旅游观光点,充分调动国家的自然资源,构建森林旅游业,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林业低碳经济。对林业生物质能源进行开发,其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能够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促进林业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森林固碳发展
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并且储存的特点,利用森林资源对二氧化碳进行汇聚,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缓解。放眼未来,森林资源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森林汇碳的发展也将得到重视和利用,对一些无法通过科技手段将二氧化碳降低的情况,可以发展固碳林。将“谁排放,谁负责”的制度落实到个人,碳市场加以规范化,鼓励大家建立碳交易平台,使低碳的手段能够得以推广使用,发挥市场的作用将资源得以共享,责任得以分担,从而使得林业低碳经济得以发展。
(三)森林城市發展
城市热岛效应较为严重,发展森林城市是政府充分肯定的举措,建立城市森林群,通过利用植物的独特优势,降低城市的温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城市森林群的建设也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加快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进行宣传,将“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入人们的观念中,鼓励人们利用可再生能源,调动人们植树、护树的积极性,使得森林城市得以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本文根据低碳经济的相关背景,对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用进行了研究。低碳经济是国家、政府、人民群众不可小视的部分,它能够改善温室效应,改良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低碳经济能够为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借助森林资源,林业的发展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望国家、政府、人民充分重视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美丽的祖国家园。
【参考文献】
[1]沈逢源.低碳经济下林业的作用及应对策略研究[J].大观周刊,2011(03)
[2]蒋敏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39)
[3]贾治邦.积极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大作用[J].中国绿色时报,200(02)
8.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 篇八
赵永耀聂道彬
镇安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类型,生物、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野生动物300余种、野生中药材480余种,水力资源蕴藏量32.6万千瓦,已初步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金、银、铜、铁、铅、锌、锰等金属矿14种,石灰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19种。我县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也是实现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现状
一是绿色、低碳经济示范项目逐步建立。以提高资源附加值为重点,策划启动了一批绿色、低碳经济项目。利用铅锌尾渣生产水泥项目成为全县低碳经济示范企业,恒泰木塑项目已成为我县低碳经济示范项目,免烧砖、彩砖彩瓦等项目已投产,并取得了明显效益;创盛肉食品公司利用养猪粪便作为菌床生产菌丝养殖、生产沼气的生态环保型养殖项目正在建设,尧柏集团利用工业废渣2500t/d熟料水泥循环利用项目已启动建设,张米黄金工业园区利用尾矿生产微晶玻璃、铁红等产品的尾矿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已完成初审,即将付诸实施。
二是绿色、低碳型企业迅速成长。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之路,尧柏集团、创盛肉食品公司、恒达公司、天坤恒泰塑业等一批基本成型的循环型企业,成为全县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典型。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逐步提高。将传统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矿渣、余热、废水等,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以金矿、铅锌矿的尾矿渣作为水泥、免烧砖、彩砖彩瓦的原材料,节约了粘土、石灰石等资源,大大减轻了尾矿库的压力,消除了安全隐患,也有效缓解了环境污染。尧柏集团一年利用尾矿渣18万吨,可节约粘土15万吨,节约用煤3500多吨,节约用电350万度,直接节约成本资金400多万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四是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县上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要途径,取得良好效果。2009年,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1.071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42%;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1.98吨标准煤,低于任务0.02吨标准煤。
二、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了发展定位。为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支撑的特色产业集群,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镇安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全面阐述了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保障措施,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建立了促进机制。改革了考核制度,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对各乡镇、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监测机制,准确把握。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和各种政策、方案的执行情况和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健全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跨部门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落实各部门职责,依法加强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氛围。
三是制定了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企业行动,形成促进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重点项目在立项审批、用地计划、信贷资金、保证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相关财政专项建设资金予以重点支持。税务部门对使用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设备的企业,落实了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搭建了科技平台。鼓励和帮助企业引入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所需的科技和人才,对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绿色、低碳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活动给予政策倾斜,建立绿色、低碳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还没有形成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共识,少数部门和单位工作积极性不够。二是政策扶持不够。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及其他行政措施还不健全、不配套。三是规划指导不够。社会管理层面管理体制不畅、部门职责不明,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四是科技支撑不够。科技水平落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投入不足,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步子不够大。
四、对策与建议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必须提高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进一步加强领导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定期会商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责任主体,实行问责制,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对全县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专题研究,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中,抓紧研究制定《节能降耗专题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题规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专题规划》等;进一步细化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等激励政策。
三要加快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要以科技为支撑,以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为手段,着力促进园区内各类产业、企业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逐级利用和循环利用。特别是在引进入园项目上,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关联度,把好入口关,不仅要求环保达标,而且要看项目的科技含量、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特别要注重引入具有“补充链条”和“延伸链条”作用的项目,形成一批相互对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互为
依托、互为供求、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发展、“三废”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型工业园区。
四要制定优惠政策,完善约束机制。要逐步完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政策扶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尽快出台鼓励扶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激励办法,充分调动企业主体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积极性。建立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对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重点企业和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落实优惠的价格、收费政策。同时,对于发展前景好、社会贡献大的企业,政府给予重奖,促进企业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并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逐步形成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低碳经济统计制度和科学评价制度,加强对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的统计监测工作,促进我县低碳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五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建设。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深入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水电等新能源。力争到2015年,全县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80%的乡镇基本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绿地率达到5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 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5%,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作用,加强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和天然林的保护,实施能源林建设工程,建成陕西省低碳经济示范区。
六要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创新能力。采用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我县科技创新能力。按照企业投资、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思路,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技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快我县重点领域低碳经济发展。要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智”引“技”,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装备新、生产工艺先进的项目。要以项目为依托,推进低碳经济技术装备的更新和改进。通过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改进和管理进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9.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 篇九
挑战、机会与对策-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
摘要:一个有限的环境不能支撑无限的增长,人类行为必须与基于碳容系统特征的约束条件相协调,必须在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寻求平衡.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使江苏碳容系统显得捉襟见肘,论文对如何构建低碳江苏进行了战略思考.作 者:唐建荣 谭春辉 张荣荣 TANG Jian-rong TAN Chun-hui ZHANG Rong-rong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低炭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22期 刊:未来与发展 CSSCI Journal:FUTURE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7)分类号:X24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效率 碳中和技术 发展路径
10.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 篇十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低碳化;湖南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84-2
0 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
1 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挑战
产业低碳化转型,就是通过创新,大力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与积极发展低碳新兴产业相结合,降低生产中的能源使用量、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3]。
1.1 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1.1.1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能耗指标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双下降”,节能减排和湘江水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明显。2009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5%左右,累计完成“十一五”万元GDP下降总任务的90%左右。全省共完成1161个工程减排项目、1860个结构减排项目、68个管理减排项目。
1.1.2 低碳产业初具规模 湖南省自2006年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来,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文化产业,培育出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远大集团等一批高技术、低排放的国际知名企业,加快推进汨罗、永兴可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等6个国家级和华菱湘钢、岳阳云溪工业园等24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向低碳化转型的趋势。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098.8亿元,占GDP的9.85%,较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低碳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能源、节能环保五大产业产品增加值占到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43.4%.此外,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395.63亿元,是我省六大过千亿元产业之一,其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是全国五个占比超过5%的省份之一,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推动产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大作用。
1.1.3低碳基础工作不断增强 林业产业已成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2009年底,湖南省森林覆盖率达56.43%,较上年增长0.5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3.83亿立方米,較上年增长1700万立方米,排全国第五位。全省森林储碳总量达到7.4亿吨,年吸碳能力6400万吨。2009年,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率36.59%。
1.2 湖南省产业低碳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湖南省在产业低碳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1.2.1 产业低碳化体系尚未构成 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5.3%、14.9%和13.3%.根据省统计局的各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参考系数,测算出全省一、二、三产业的碳排放比重分别为2.59%、84.26%、13.15%。通过对碳排放比重最大的工业进行深层次分析,制造业碳排放量比重最大,达到63.31%.制造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碳排放占到制造业碳排放量的78.5%,而全省具有技术优势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碳排放量仅占制造业碳排放量的3%左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工业耗能高排碳多,而低碳的产业体系尚未构成。
1.2.2 能源瓶颈的制约[4] 湖南既是耗能大省,也是缺能大省。2009年,湖南能耗强度(吨标煤/每万元GDP)为1.29,是当年世界平均水平0.39的3.3倍,比国内平均水平高出18%.同时,从能源供应的结构来看,湖南依然以传统能源为主,风能、太阳能等低碳型的能源供应比重很低。2010年,湖南煤品燃料消费总量占全社会消费量的70%左右,水电、天然气等能源消费量仅占30%左右。目前,全省水能的发展、应用潜力和空间不是很大,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亦受到资源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短期内还不能挑起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的大梁。
1.2.3 受到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 作为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区域经济来说,湖南刚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机械、钢铁、石化、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5].2009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1.22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6.7%,仍然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02吨标准煤/万元)。由于工业规模总量偏小,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我省人均碳排放量0.98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58吨,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4.49吨的78%),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全省人均碳排放与全国平均水平将呈接近之势。
2 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对策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低碳化转型的重要途径,激发技术创新行为是产业低碳化转型的根本保障,推广示范试点是产业低碳转型的路标指向,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湖南走向低碳社会[6]。
2.1 走技术创新之路转型
2.1.1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化危为机,增强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着眼于全省工业发展前瞻性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风力发电、光伏产品、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突破和储备一批产业化前景好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全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7]。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1.2 促进深度融合 支持促进产学研多方合作,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和低碳技术中心,进行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引进技术集成创新。
2.1.3 壮大创新主体 落实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企业提高产品的设计技术、制造和工业技术、试验驗证以及系统集成技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借鉴五大高新区采用的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发展中心、大学科技园、民营孵化器快速增长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与研发平台的经验,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2.2 走结构优化之路转型
2.2.1 推动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要促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具有产业基础优势地区聚集,就近配套。工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鼓励支持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碳足迹少的优势产业集聚。
2.2.2 推动低碳降碳型产业的发展 当前,要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低碳建筑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低碳能源、设备制造业等低碳型产业,以及文化创意、新材料等降碳产业。以电广传媒、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为主的湖南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意含量,已成为湖南省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3.2.3 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进一步优化电网、电源结构;通过对发电机组提质改造,提高发电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湖南发展核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应尽快推动我省核电建设,如马益阳桃花江、华容小墨山核电站;大力推广利用洁净煤技术和先进发电技术,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促进化石能源的低碳化。
2.3 走示范试点之路转型
2.3.1 培育低碳示范企业 以现有规模企业为依托,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手段来打造低碳型示范企业。以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依托,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一批太阳能产业、低碳汽车产业、风电产业等领域的低碳型示范企业,推动产业低碳化转型。
2.3.2 强力打造低碳园区 对有基础有潜力的园区进行重新规划布局,集中发展低碳型产业,打造低碳园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大国家级高新区,衡阳、益阳两个省级高新区为载体,培育特色低碳产业集群。着力提高园区的“三个比例”,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培育自主品牌和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名优特新产品比例;发展消费品业,提高终端消费品比例。
2.3.3 加快创建低碳城市 以创建“长株潭”低碳城市示范区为动力,创新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提高低碳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对于城市新增的投资项目,除了要把好土地、安全、环保等等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等门槛以外,还要设立具体指标,增加能耗标准,加快长沙、株洲、湘潭等低碳城市(群)的创建,提升城市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鲍建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2-3.
[2] 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17-19.
[3] 柴方营,杨文月.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168-171.
[4] 张薛.低碳经济机遇与挑战[J].节能与环保,2009,(7):1-16.
[5] 邵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09,(2):33-34.
[6] 曾眯,周一.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J].商业研究,2010,(12):189-192.
[7] 李冬.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未来构想[J].现代日本经济,2011,(1):18-24.
11.浅谈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教学模式 变革 发展
一、引言
自19世纪末开始,教育学逐步的与心理学融合,形成了横跨教学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性学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力图在学习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贯彻经验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观”。我国英语教学不断地蓬勃发展,但是当今的英语教学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回顾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发展,有利于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再研究,有利于在英语教学模式方面提出新的创新点。
二、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1.行为主义英语教学模式。在1913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由约翰华生首次提出。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对其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相关理论中,外部刺激可以直观的影响到行为的结果。这一理论影响了外语教学和学习。在外语学习中,教学和学习不是两个完全孤立的过程,外部的刺激对外语教学和学习都有影响。比如来自教师的鼓励,同伴的赞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等。外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人脑对知识的瞬间反映,而是循序渐进的积累的过程,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联系。学生在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的相互作用下学习外语,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斯金纳继续发展了巴普洛夫的研究。关键点是提出了在反应之后要进行及时的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可以从这两个不同方面对学习行为产生影响。“言语行为需要正向强化才能形成并得到巩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新旧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并且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尽量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去进行引导性刺激。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要进行及时的反馈。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对学生进行选择性强化。然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仅仅从客观方面出发去解释学生行为是完全不够的。
2.认知主义英语教学模式。在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之后,只是单纯的将学习过程看成一个刺激反应,在强化的过程,忽略了学习者本身的情感要求。格式塔理论应运而生,格式塔又可以被翻译为“完形”。所谓的完形就是要让目标、手段、途径等各个学习过程组成有机的一个整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这种“完形”式的整体意识很缺乏。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尤其是听说能力在日常工作交往中更是重要。但是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将中心放在了读和写上,语法尤其是重中之重。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听力相对而言很弱。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屡见不鲜,英语教师自身的整体教育就不够,加之缺少重视,导致学生的口语、听力较差。
3.建构主义英语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所以,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自己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语言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下是一种合作和互动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是主体,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且外语的学习离不开对情景的构建,不单单让学生学会本单元的单词,最重要的是创建一种情景。比如,在学习圣诞节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将圣诞节这一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和中国最重要的春节进行对比。之前高中的外语教育多是老师准备课上所用材料,自己做PPT,其实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互联网去查询所用知识,应该将课堂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去引导学生自主的准备材料,课上积极发言,表达自我。
4.人本主义英语教学模式。人本主义更加注重学习者在情感上的需要。马斯洛是其中的主要代表。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更是精神发面的导师,要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完善。在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阶段,此时形成的习惯将会影响终生,教师如果在此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将会受益终身。以下是一些建议,首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比如,因材施教,要对具体学生具体分析,“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语言水平。”其次,要尽可能的利用新教育技术,比如慕课,反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最后,要更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要将上述的各个时期的理论割裂开来,而是要综合的应用上述理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英语教学中。
三、结语
在英语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如何利用新的媒体,新的教育技术等不断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新兴知识,如何与其他新知识融合,这是英语教学模式发展的未来走向。在英语教学模式中,将各个时期的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加以融合,并积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这些都将切实的推动英语教学模式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Wright T.Roles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M].Hemel Hempstead :Prentice-Hall,1984.
[2]叶浩生.教育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教育研究,2008, (6).
[3]张文霞.试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5).
12.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学习体会 篇十二
——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思考与体会
低碳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下面,我就低碳生活谈一下几点学习心得。
一、低碳生活的认识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毫不保留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赖以生存的资源,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比如森林砍伐、废气排放,导致洪涝旱灾,破坏性风暴等恶劣天气的多发频发。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使用节能电灯泡,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的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只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选择节能空调,温度不要开的过高或过低,这样不但耗能,而且让人不舒适,削弱了人体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电视机屏幕不要太亮,调成中等亮度,则既节能又保护视力,3亿台电视机,仅调暗亮度这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度。
我们面临着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即将枯竭的各种资源,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等等,但其实我们只要举手之劳就能让世界变的更美好。节约能源是我们是基本国策,倡导低碳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二、低碳生活的思考
实现低碳生活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实现低碳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但我个人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比如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等。
实现低碳生活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有人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也有人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这是因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
三、低碳生活的体会
作为个人,要身体力行,努力保持低碳生活。“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努力保持低碳生活。比如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做起,每周少开一天车,少乘一天电梯,少开一天空调,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
13.城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实证评价 篇十三
关键词:低碳发展;因子分析;评价;上海市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即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能源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新的上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Treffers 等学者 (2005) 认为到205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量与德国的经济强劲增长可以共同实现。董琦、甄峰(2010)认为,低碳城市是城市循环经济的一种形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率、高效益、高循环为主要特征。孙菲等(2014)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对大庆市2006—2010年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评价。逐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恶化的客观需要,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建立
(一)建立指标体系及数据。本研究借鉴任福兵、吴青芳、郭强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选取指标方案,选择18个评价指标,对上海市2003-2012年上海快速发展的十年进行相关数据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网中2004-201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22.0。
(二)因子分析过程。根据选定的数据,结合因子分析法,可以得到总方差分解表(表1),得到了相关矩阵的全部特征值。
表1 因子解释原有指数方差的情况(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从表1可以看出,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可以很好地解释原有指标的大部分信息(93.245%),因此提取三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
由表1可知,相关系数矩阵中三个最大的特征值分别为10.738,3.041,1.140,而且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3.245%,故提取3个公共因子F1、F2、F3。
(三) 因子解释。将因子载荷矩阵进一步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可以发现:
第一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为65.758%,并且在“人均生活用电量”“工业总产值”、“市辖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上载荷大,因此该因子可定义为经济因子。第二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9.268%,在“人均生活用水量”、“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等指标上载荷大,因此该因子可定义为居民生活因子。第三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8.219%,在“工业烟尘去除量”、“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等指标上载荷大,因此该因子可定义为基础环境因子。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
综上所述,影响上海市低碳经济的要素可分为经济因子、居民生活因子和基础环境因子,进一步明晰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构成要素,保证了实证评价的科学合理。
三、建议
通过对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经济意义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上海市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是优化升级产业格局。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辖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逐年降低,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到2012年,上海市辖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60.4%。可见,上海正在逐步优化产业格局,并且已经初见成效。因此,在此基础上,上海应进一步完善产业格局,通过引导的方式实现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逐步实现低碳化发展,鼓励可再生资源投资,从内部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与此同时,拉动内需,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完成产业结构升级,更大程度上实现碳减排。二是低碳经济生活化。低碳经济城市化归根结底要实现全民化,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
HDP)秘书处曾在 2007 年开展了全面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研究,该研究表明,如果全民参与节能减排行动,遵循其 36 项日常生活行为指标,则年节能总量约为 7700 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 2 亿吨二氧化碳。因此要引导全民树立绿色低碳生活观念,提倡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节约能源,可通过舆论宣传低碳交通、低碳消费等生活新理念,并出台相应奖励政策激励民众,逐步实现节能减排生活化。三是加大基础环境投入力度。在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能源的需求仍很旺盛,在短时间内改变能源结构从根源上控制碳排放量还很困难。那么就需要扩大绿化水平,加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因此应提高公园植被覆盖率,扩大道路、居民区等地的绿化带面积,提高空气质量,促进城市低碳化发展。
四、小结
低碳经济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和节能减排的必然选择,但是现在建立低碳城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在建立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推广。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心之一,更应该做好“领头羊”,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推广低碳生活、加大基础环境建设等方式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步伐,逐步探索出一条“双赢之路”,从而处理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J]. London: TSO, 2003: 1-142.
【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推荐阅读:
核能与人类未来发展07-24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测试题10-23
知识经济与传统观念变革09-21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08-0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议08-17
浅谈绿色化学与低碳经济07-13
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11-05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09-22
科学发展对人类的影响08-15
化学与人类生活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