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2024-11-17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共10篇)

1.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一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亦散琉璃碎。”

1、如若年迈,独居一角,静静翻阅岁月装订而成的书。我一个人,将那些琐碎重拾。你们着旧时的衣裳,夜夜入梦来,那沓书稿上,还分明散落着昨日的灰尘。启卷而思,要把那些美好光景都注入后世,尽绵绵相思。

2、“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淡雅的。她把“我们仨”的生活用文字轻轻描摹。想是思念费神,不必刻意遣词造句,这是顺回忆流淌而成的文章。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她与钱钟书先生在不安的年岁里几经波折,家,从未是一个固定的居所。两位老人挂着年迈的容貌载着一颗不知疲倦的心。在工作中有游走,住处的流窜,从未影响那一叠厚厚的书稿,铺满每一个新居。我想正是他们对治学的严谨,钻研,热爱,使得这个家弥漫着学者气息,萦绕着挥不去的书香气。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玉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我一人。

我在书中体悟最多的,是“我们仨”于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我看到病榻之上的钱钟书先生颤抖着写下著作,我看到“我们仨”在分离时记下小小的琐事,然后将这些“小石子”投掷彼此。我看到钱瑗一人承担着百分之二百的工作,我看到他们互相请教,赠与昵称,看到杨绛先生带着行动不便的钱钟书先生去附近“探险”。看到他们各自守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严谨治学。他们不曾沾染名利的气息,即使名声蜂拥而至,杨绛先生也只是用谦和的笑轻轻推脱了。他们未落凡俗,独享别致的学者气息。他们将日子过得朴素,物质世界的匮乏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前不值一提。

还好,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不凡家庭的一角。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想成为,成为杨绛先生那样沉静的人,怀息着巨大的苦痛仍能将回忆舒缓的写出。想成为,成为钱钟书先生那样的人,携着独特傲气,做世间独有。

文学,是美妙的事。

2.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二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家人全部离世后的纪念之作,讲述的是她与丈夫钱钟书及女儿钱瑗的故事。难以想象,年老孤单的杨绛需要忍受多大的悲痛才能完成这本书的写作。本书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杨绛的老人梦示将要分别”(引出)、“半真半假的万里长梦说离别”和“杨绛一个人回忆我们仨”(主体)。

我是本周五读完这本书的,按理说,离别是悲伤的,但杨绛的回忆却让我感到家的温馨。她与钱钟书在清华园相识相爱,她的优秀尽在钱钟书的经典字句里:“遇见她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他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

杨绛生孩子时,钟书拙手拙脚,不断犯事,而杨绛则是一句句“不要紧”。钱钟书每日的早餐,夫妻间的读书比赛、“探险”,女儿钱瑗为父母着想,凡此种种,无不体现着家的温馨。

捧着温情的书,我常常是看着看着就想到我们家。我家四口人,一个说话刻薄的妹妹,一个严厉又慈爱的父亲,一个勤劳又体贴的母亲,还有一个我。上了高中,我与家人的相聚从初中的每天见面变成了每个周末才回家一次,而到未来考上大学,我与家人恐怕一年也见不上几次。父母养大了孩子,而自己尽管心喜孩子的独立和担当,却终究还是要变老变孤独。如此想着,我一向无忧无虑的心也多出一些滋味,甚至不乏感伤。

本周三,我发现自己的后脑勺长了个包,以为是个什么瘤,怕极了。我一回到家就和爸爸说了,他急得不行,马上带我去了诊所,原来那只是一个淋巴结。父母的急切和关心感染了我,也感动了我。回想过去,我每次有要求时,父母总会尽量满足我。与父母相伴,我的压力、烦躁的心情就会淡却;向前奔跑,我总会有安全感,因为每每回头看时,我的身后总有他们深情和鼓励的微笑。

面对疾病,我体会到了人生的脆弱――这次有恙,若不是淋巴结,而是什么恶性肿瘤,那我不就死别了吗?当然,我的反应是有些神经质,但我对人生无常的体会更深了。前段时间读《活着》时,我清晰地知道,命运来时是一瞬。而当下的我,就要时时自我惊醒,趁家还在时,为家多做事。

杨绛先生把只有一个人的家称为“驿站”,把人生称为“古驿道”。确实,人生漫漫,就像古代驿道,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没有家人的家,不再有家的温馨,就只像为你提供吃住的驿站,而有了家人的家,那才是家。

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500字 篇三

和对于杨先生来说是很残忍的时间。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接过女儿的笔,用心记叙了他们仨这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就是《我们仨》。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自从19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先生从此独伴青灯,她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散在字里行间,令我为之动容。

但若你想从内容上看到丝毫悲观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书中丝毫没有伤痛欲绝的诗句,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的。他们虽然阴阳相隔,真情却从不被阻断。她通过这部书,用文字向天上的亲人无声的倾诉着时他们的怀念。

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

4.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篇四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与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或许可以归结为一篇。一篇杨绛先生做的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梦。是寻梦回忆梦,是担忧梦预言梦。梦里的寓所古栈道,像是相隔万里,梦里的路一深一浅,梦里的人知道自己仍在天地间却不知这是梦境。或许心里明白,也寄希望于这相聚的梦能千秋万载地做下去吧。

是的,若知离别在即,我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

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

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

有一个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

5.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篇五

书中这种直击人心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例如,当杨绛先生在描写和她丈夫之间的相处时,她写到她很喜欢和她丈夫一起背诗,还喜欢背同一首,如果同时把诗内某一个字忘了,两人会不约而同觉得那字一定是全诗最欠妥帖的字。寥寥几笔,立刻勾画出让人无比羡慕的灵魂伴侣的美满爱情来。再如在描写女儿时,写到她丈夫有一次问他们的女儿谁先认识妈妈,她女儿回答:“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禁赞叹小朋友的聪慧可爱。又如在叙述三人相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时,写到每次三人在饭店吃饭,喜欢一起观察其他桌客人的言行,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的为陌生人杜撰他们的人生故事。再如,杨绛先生待丈夫过世后,才惊觉之前因战乱而未能给母亲尽孝送终虽然痛苦,但当时能在她丈夫的百般劝慰下任意为悲苦的事情发泄却又是多么的幸福,自然而然的带出了她的人生智慧:人终究是要“失散”的,无论好坏悲喜,都应该要学会珍惜感恩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总之,书内所有这些零碎的家务事都能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妙趣横生,感人肺腑,充满哲理。

回想起与家人故事

难道这就是我内心深处那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被激起的原因吗?我的直觉告诉我并不全然,但已经很接近。直到有一天,接到我妈电话,一切都清晰起来。记得那天我妈跟我家长里短后,突然问起我最近读什么书,我回答《我们仨》,没想到我妈一听竟在电话另一端咯咯笑出声来,原来她也刚读完。正如《我们仨》里描述的那样,家人间总是存在?一种天生的默契和不需刻意营造的快乐。可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醒悟原来这本书深深撼动我的不仅在于它动人的文字及感人的情节,更在于这本书描写的故事不单是杨绛先生和她家人的故事,也是我与我家人的故事。我内心深处被激发的那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正是一种我不愿接受但却无法否认的共鸣。杨绛先生用她平实诙谐的笔风,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残忍痛心的事实,当面对生老病死,再契合的另一半、再可爱的孩子、再美满的家庭终究是要“失散”的,这是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人生结局。但她又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面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只因“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没和家人“失散”前,应该要学会享受过程,尤其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无论悲喜;在不幸与家人“失散”后,也要带?美好的回忆,坦然坚强的寻觅自己的归途。我顿时觉得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可爱起来。杨绛先生说的对,也许数年后的某一天,当我回想往事,我将会无比羡慕当初那个还能为当时困难而烦恼的我呢!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因为《我们仨》就这么“失散”了,因为人终究是要“失散”的。

6.杨绛先生《我们仨》读后感 篇六

——杨绛先生《我们仨》读后感

宫佳

夜色笼上来的时候,下雨了。今年北方的雨水不多,一场雨尤其珍贵。路灯下,斜斜的雨丝雀跃着落地生花,远望,真是一幅动态的水墨画呀!

雨夜寂寂,与书相伴,闻得一味书香,倒也别有一番韵味。不开电视,不玩电脑,放下手机,走进书房,从书柜里选一本喜爱的书,在雨水的滴答声中,如一条自由的鱼儿,悠闲地畅游书海,渐渐地入迷,走进了书里的黄金屋。

在这样的雨夜,手捧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忘情地品读下去。先生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在她的笔下,生死离别如梦似幻,笔调平淡,如诉家常,可细品,每一个平凡的字符,都爆发出惊世骇俗的力量,令人震撼。不平凡的一生,如涓涓细流,道出人世沧桑,却又超然物外,孤清中渗透着深深的怀念。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多么简单的快乐?却在简单中寄寓深意。多么和谐团结的一家人?却又不得不尝尽磨难。然而,无论有多么困苦,人在,家就在。家在,快乐就在!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个平和而恬淡的学者家庭,一个简单而丰富的人生长梦: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直到最后“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令人生生地心疼。经历了怎么样的波澜壮阔,才能有如此豁达的精神境界呀?这一生,每一处困境,每一次磨难,每一回心碎,每一秒泪落,都是一次朝圣,是一场灵与肉的修行。这一路上,要把喜怒哀乐一一尝尽,要面临生老病死的轮回。欢乐有时,悲痛也有时,历经八十一难,才修炼成九九归一的淡定和从容。

杨绛先生哀而不伤的笔触彰显大家风范,坚强的人格魅力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在这样的雨夜,一本书在手,《我们仨》如一抹暗香,在心头袅袅。雨夜很短,雨夜又很长……

7.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七

《我们仨》这本书有很多的好句好段,而我读到的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想着想着,忽然动了一个可怕的念头。我怎么能让锺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这句话。事情原委是这样的,杨绛先生正在和他的老伴钱锺书和他的女儿钱媛玩得正欢时。电话响了,在家里他是负责接电话的,电话里说让他的老伴中书去开会,在明天早上九点会有人开车来接他,不用带笔,也不用带笔记本,直接就可以去。

到了第二天,他们吃完饭,一辆车来接中书,他就上了车走了,回到家她也没心情做别的事情,胡思乱想后更是坐立不安,到了晚上,杨绛先生更没有心情吃饭,胡乱糊弄了两口,她坐在沙发上思念着锺书,想着想着,动了一个可怕的念头:他怎么能让锺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万一他遇到危险了,该怎么办?从这个片段描写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在现实生活里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在自己编的书里也写出了担心他们的情节。总的来说,杨绛先生她在晚年时期当丈夫和女儿不再身边时是特别担忧的,非常非常担心她的锺书回不来了或者是失踪、迷路了。种种猜想,人都说老伴老伴,老了就怕孤单。就怕失去对方,像小孩子依赖大人一样。说到这儿我也想起曾经一次和妈妈走散了,害怕失去妈妈那种可怕经历。记得那次,妈妈领我去金钻参加画画比赛,因为时间没到,妈妈就在楼下看了几件衣服,而我也在旁边玩。过了一会,我玩够了,想找妈妈,可发现妈妈已经消失了,于是我连忙四处找,都没找到。我很害怕,总担心我再也找不到妈妈了。而妈妈也在四处找我,幸好妈妈去发了广播,让我在一楼等她。我们再次相见时,妈妈哭的都不成个人样了,而我也很伤心,就怕再也见不到对方了。我在生活中找到了妈妈虚惊一场,而杨绛先生无论是梦里还是现实生活中真真的失去了她的钟书和圆圆,好好的一家三口就那样散了,看了让人心疼,让人心酸,都说那个八十多岁的人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但是在谁身上发生都是不愿意的,毕竟那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幸福的一家三口只剩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以后的生活一定暗淡无光,一定不开心,而杨绛先生却在有生之年不是去思念亲人,而是放在精神生活中,写出了《我们仨》这本经典巨作,被反复印刷,成为各大院校同学追捧的书籍,谁能想象得到是出自八十多岁老人之手呢!这可能就是杨绛先生一生写出来的书,所以风靡全球吧!余生杨绛先生又整理了钟书其他书稿。直到105岁高寿离世,才停止读书写作。人的生命不再长短而在于她活的宽度。《我们仨》这本书像我们更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活得精彩,活得漂亮,此生足矣!

8.杨绛我们仨经典语录 篇八

2、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

3、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杨绛

4、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杨绛

5、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杨绛

6、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杨绛

7、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

8、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杨绛

9、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

10、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杨绛

11、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杨绛

12、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杨绛

13、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杨绛

14、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杨绛

15、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杨绛

16、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杨绛

17、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

18、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杨绛

19、钟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杨绛

20、“三反”是旧知识分子第一次受到的改造运动,对我们是“触及灵魂的”。我们闭塞顽固,以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不能改造。可是我们惊愕地发现,“发动起来的群众”,就像通了电的机器人,都随着按钮统一行动,都不是个人了。人都变了。就连“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也有不同程度的变:有的是变不透,有的要变又变不过来,也许还有一部分是偷偷儿不变。——杨绛

21、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

22、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杨绛

23、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点菜。——杨绛

24、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杨绛

25、阿瑗去世,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

26、我们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时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杨绛

27、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杨绛

28、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杨绛

29、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

30、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杨绛

杨绛语录《我们三》【3】

1、我们三人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2. 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消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_杨绛《我们仨》

3、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弗成留,逝者弗成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4、钟书与世无 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 钟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 必能随心。--《我们仨》

5. 我要问!我爱的好好的突然被判了死刑我为什么不克不及问

6. 老舍的《离婚》用另一角度来看婚姻。此幸福,彼幸福,杨锋的《我们仨》。

7. 我们年轻不谙世故,然则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8.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9.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11. 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杨绛《我们仨》

12. 我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然则老病相催,我们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13.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我们仨》

9.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篇九

这时我想到我的父母,我无法想象他们离开我时我要怎样活过来。只剩下自己的孤单日子,要怎么振作。三里河的家,空荡荡的,却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影子,有他们仨的回忆,她一个人该要如何承受当回忆如潮水般袭来时的锥心之痛呢,又有谁能陪在她身边挽着她的手听她泣说呢。

杨绛很爱阿圆,她是她的骄傲和依靠。但她永远让她牵肠挂肚。在梦中,“她温软亲热地叫了一声‘娘’…钟书说:叫阿圆回去,回她自己的家里去。“三里河?西石槽?不,是她自己的家。”阿圆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她说:“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最后阿圆安心地走了。

白头人送黑头人,作为娘的会有多痛,就如胸口被瞬间挣裂,穿出一个大窟窿,刺骨寒风灌进,顿时血肉模糊。杨绛说阿圆走了她就不用再牵挂了,可越这样想,心却牵扯得越痛。十月怀胎,倾注一辈子心血的杰作,怎么说放下就放下呢。天下父母都一样。所以我强迫自己要独立勇敢,要为了爸妈而活,要让自己过得幸福快乐。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自己好就是对父母好。这才是对父母最有意义、最实际的报恩。

但人们常会说“我要赚大钱,买大房子给爸妈住,带他们环游世界,享受人生。”我也曾这样想,可这是大错特错!要清楚有些事情不一定要等以后、等所谓的“长大了”“有钱了”才能去做。有些事情是要用一辈子去经营的。譬如,感恩和爱。

然而我们现在可能会说自己还是个小屁孩,给不了父母什么,等以后吧。但到了“以后”,你又会奔波忙碌于生计、自己的家庭。而那对还在背后默默支持你念着你的父母,你还记得他们吗?当初的诺言呢?或许你实现了,但那些用人民币搭建的“爱”到底能“抵消”掉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中的几个呢,它是否已成为你冷落疏忽父母的伟大藉口呢?又假如事情进展不顺,你事业未成,父母就已离开了呢?再假如上天给你开国际玩笑,你还没走入社会就离开父母了呢?那你不是根本还没尽过孝就扔下可怜的父母独自伤心了吗?所以说,那个“宏伟的”诺言是多么不现实,多么无赖。

虽说父母都望子成龙,可是实质上他们最望你平安幸福。他们也不奢求什么豪华富贵,他们只想你能一直像他们曾经爱过你那样爱着他们,记挂着他们。无论多不想打扰你的生活,他们也还是很想你能陪陪他们。仅此而已。不需要钱,只需要一颗真心。

我的爸爸妈妈已经50岁了,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知道他们真的老了。他们为了我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从不吝啬对我的投资,却不舍得多花钱让自己享受享受。这么厚重伟大的爱,我要如何才能报答完啊。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所以,不要寄望“以后”,我们只谈“现在”,珍惜“当下”。要爱,就从现在开始吧,能爱多久就多久,能多用力爱就多用力。即使是一通电话,一顿饭,一次按摩。因为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拥有就是珍惜。

生死无常。“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间没有永远,我们能紧抓住的就是当下,就是这一刻。好好珍惜和报答现在还陪在身边的父母吧,那么在离别的日子里,就不会有愧疚,和遗憾。

10.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篇十

一个温馨的家庭,一段绵远久长的回忆,一个寻寻觅觅的长梦,杨绛一个人思他们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一阵阵幽香。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诞生与成长一个家庭,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落到了纸面上。

钟书、杨绛、圆圆组成了他们家里的“吉祥三宝”,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爱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创造出各自的成绩。他们仨的爱都在“石子,这是爱的表达朴实却又值得回忆。感情真挚与否,行动比语言更重要。”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世间彩云易散琉璃脆”钱老生病了,好物不坚牢,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拉了人生边缘。古道驿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成一段万里长梦。家在哪里?在曾经的梦里。真是人生如梦!

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人间依赖血缘的纽带,常常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亲情故事。

上一篇:迎接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下一篇:大年初一《狙击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