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的发现阅读题及答案

2024-09-03

深海的发现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0篇)

1.深海的发现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

宫乃斌

①自从地球上出现海洋,深海便处于黑暗、低温和高压之中,亘古不变。

②与被阳光照耀到的海面完全不同,大海深处没有日夜和四季之分,有的只是永远的冰冷和漆黑。究其原因,是因为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很快被上层海水所吸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90-770纳米之间。其中波长为622-770纳米的红光在海面下不足百米处就被完全吸收。然后是597-622纳米的橙色光、577-597纳米的黄色光和492-577纳米的绿色光陆续消失。到了水深300米处,只剩下455-492纳米的蓝靛色光和390-455纳米的紫色光还依稀存在。继续向下,即使海水非常清澈,在水深不足600米处,紫色光也彻底消失。再往下就只有永远的黑暗了。

③没有水却源源不断地沉入深海。虽然墨西哥湾暖流流过深海,许多海底火山口和热泉也会带来不少温暖,但对于约占地球表面一半的深海而言,这些热量实在是杯水车薪。因此,全球的深海大都冰冷刺骨,水温只有0-1℃。

④至于海底的压力,水深每增加10米,就增加0.96个大气压。马里亚纳海沟深1.1万米,该处的压力接近了光照,深海也就失去了太阳的热量供给。与此同时,北冰洋和南极周围冷冰冰的海1100个大气压,也就是说那里每平方厘米的压力超过1吨。即使在水深3000米处,压力也已经达到288千克/平方厘米。换句话说,所有存在于深海中的物体或生物,都必须能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压力。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想象?

⑤如此漆黑、冰冷、高压的深海,却极有可能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史前生物的留守处。

⑥,中国和美国地质学家从河北的硫化物矿石中,找到了一些14.3亿年前的深海微生物化石。借助于电子显微镜,研究人员发现已经成为化石的球状和丝状细菌。这些古老细菌极端嗜热,繁衍于海底深处火山口和热泉周围的高温、高压矿液中。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生命起源于海底。

⑦鉴于深海的神秘与亘古不变,许多科学家认为,多种史前生物可能就潜伏于此。事实上也的确如此。1976年,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罗纳博士和同事们在海底拍照,偶然发现了一种具有许多类似蜂巢的.六角形小孔的活物。两年后,科学家将其命名为“不明无脊椎动物”。后来,借助于“亚特兰蒂斯号”科考船上的深海潜艇,罗纳拍到了上千张照片,证实了这种活化石的存在。它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尽管我们还不知其为何方神圣。科学界对深海的期待其实远不止于此。大家早已做好迎接更多发现的心理准备。如果某一天,有人从深海捕捉到了一条蛇颈龙或者巨齿鲨,无人会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可能会说:哇!原来如此!

【问题】

12.文章主要从两大方面介绍诡秘的深海,这两大方面是:

(1)【 】(2分)

(2)【 】(2分)

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③段加点词语“杯水车薪”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2)第⑤段的作用是【 】(1分)

(3)第⑦段中“科学界对深海的期待其实远不止于此”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1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参考答案】

12.(1)(2分)深海处于黑暗、低温和高压之中。

(2)(2分)深海极有可能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史前生物的留守处。

13.(5分)

(1)(2分)指墨西哥湾暖流及海底火山口和热泉带给深海的温暖极为有限。(意思对即可)

(2)(1分)承上启下(过渡)

(3)(2分)科学家在深海中发现“不明无脊椎动物”。

14.(4分)列数字(1分)

举例子(1分)

具体准确地说明深海压力巨大的特点(1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性)(1分)。

2.帽子的阅读题及答案 篇二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3分)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4分)

3.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4分)

4.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十排的先生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3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要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要点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要点三:暗示剧场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4分,要点一1分,要点二1分,要点三2分。意思相近即可)

3.作者这样安排,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说明:本题6分,分层赋分。

第一层:仅从单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单一。(1-2分)

【示例1】九排的女士是自私自利者,因为她在剧场不摘高帽子,影响别人看戏。

【示例2】十排的先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让九排的女士偏头,不顾及旁人,只顾自己。

第二层:从多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但没有形成关联。(3-4分)

【示例】九排的女士是自私自利者,因为她在剧场不摘高帽子,影响别人看戏。十排的先生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让九排的女士偏头,不顾及旁人,只顾自己。十排的另一位先生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站起来,影响了他人看戏。

第三层:从多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且关联。(5-6分)

3.看戏的阅读题及答案 篇三

看 戏

家乡地处中原,中原素称“戏曲之乡”。所以,从小我就爱看戏。 “天河吊角,南瓜豆角;天河南北,西瓜凉水”,正是乡下唱大戏的好时节。天刚擦黑,我们这些孩子便怀揣馒头,路过菜园薅几棵大葱吃着,走着到外村去看戏。

乡村的戏台很简陋。村外空旷的树林里趁个高土凸子,栽几根桐杆,扯一挂布挡,搭一副帆棚,七拼八凑成了“金銮殿”。再入附近学校里借盏汽灯、村里电工家借台扩音器,算是有了点城市剧院的风景。看顶台的往往是我们。开戏前又吵又闹,麦场里抱些麦秸铺地上当床用,墙头上扒回两块砖作枕头。想坐就坐,想躺就躺。等看戏的人们陆续齐了,便趴在戏台前沿等开戏。 开戏前,首先由乐队擂鼓敲锣打垫场。垫场过后,我们身后已成了人山人海,连远处大树杈上也骑满了观众……不等我们收回目光,戏台上已经丝弦鸣,梆子响,唢呐齐奏,演员登场了。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戏台上总是“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那时,我们认为唱戏道白都没味儿,一心想着看武打戏。特别是《断桥》里小青大战妖兵的那一折。 扮演小青的演员身材矮小,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声音清脆圆润,短衫裹青甲,英盔系红巾。她没有长长的水袖,只在颈上系副青色的绸丝披风。武打起来,她踏着鼓点抡双刀同一个个翻着倒栽跟头的妖兵拧“麻花”。闪、跳、腾、挪麻利迅速,叫号亮相恰到好处。当“斩”尽最后一个妖兵时,她在台角金鸡独立。少顷,鞭鼓又响,梆子不分点地敲,又是一群“鱼兵虾将”蜂拥而来……顿时,枪刀剑戟绞成一团。不时,小青便被团团包围,成了旋转陀螺中间的小青点儿。猛的一声锣响,又见众人散开改换红缨短枪,对目思策。此时,我们趴在台边一动不动,鼻涕流垂多长也顾不上抹一把。却听梆子再响,小青左右各有一枝短缨枪飞来,只见她拧身旋动,双脚各分一枝。接着又有四枝一起飞出,还不等人们眨眼那枪早被脚尖踢落。尔后,便有六枝、八枝……三番五次,如同下枪雨。小青如一条青色鲤鱼在水波中跳跃,红雨不能沾身一滴儿。台下的观众早已汗珠渗额了,汉子们叼着的香烟也早已断了气息。

乡间的剧团大都不演现代戏,多演传统连台戏。如《回龙传》《蝴蝶杯》《包公案》等,武打的戏很少。没有武打,我们就看演员的装束,渐渐地竟看出一些门道:冠插长长雉羽翎的是元帅,鼻洼里有“豆腐块”的是泼皮,脸膛红的是清官,脸膛白的是奸官,穿蟒袍的是大臣,穿龙袍的是皇帝…… 除此以外,我们还很喜欢黑头包公的唱腔,洪亮激昂,虎啸龙吟。既不同于小生小旦缠绵的大段唱,又不同于老生老旦慢悠悠的念白。包公是清官,说的百姓话,唱的俚俗乡语,听来好亲切。《秦香莲》中“劝驸马”那一段,我们个个都会仿着吼:“陈驸马你休要性情急,听包拯我与你说端的: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 月朗星稀,睡眼蒙眬,看着看着便觉没味了。于是,我们便“滋溜”一声钻到后台看化妆。听着看戏老农乖嗔的叫骂声心里却很甜。看见演员“凤冠霞帔”下的烫发头,“龙袍玉带”里的健美裤、“小青”脚上蹬的“回力”球鞋,我们便指指点点哈哈嬉笑,直弄得演员们莫名其妙慌忙将腕上的手表往袖里捋…… “当”的一声锣响,正剧结束。接下来便是听饶戏。 饶戏又叫热闹戏,人人爱听。每当饶戏开始,我们便跑出后台钻进人群,挤在中间看热闹。饶戏大多是智语谐事,泥土气息最浓,超过我们对包公戏的喜爱。丑角唱的《十八扯》很有味道:“十冬腊月好热哩天,苏三寻夫闹金山。杨延景差人去求救,半路杀出贼杨藩。唐伯虎三点红娘中,七仙女配夫是李渊。上轿的本是孟姜女,下轿的却是潘金莲。陈世美一见心头怒,大骂道:快还我的妹妹武则天。” 一句唱词,一阵哄动。难怪台下的`小伙龇牙咧嘴嘎嘎乐,姑娘们抖肩扭腰笑声脆,你揪我一把,我捏你一下,早忘了约会的好机会。 上了中学,近些年我再也没看过家乡戏。每当想起当年看戏,便令我想起遥远的乡村。那里有我的乡情、乡事、乡音……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看戏》,重点写了看哪几出戏?“我”为什么喜爱这些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月朗星稀”能不能改作“月朗星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鼻涕流垂多长也顾不上抹一把”这个细节有何表达作用?请从文中再找一处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爱看家乡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中的“我”与《社戏》中的“我”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的写法与《社戏》的写法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重点写了看三出戏:《断桥》《秦香莲》《十八扯》。 前两出戏都宣扬了正义,且《断桥》的武打好看,《秦香莲》的唱腔亲切,《十八扯》热闹有趣。

2.不能。 皎洁的月光往往掩盖了明亮的星光。

3.写出了看戏时入神的神态。 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台下的小伙龇牙咧嘴嘎嘎乐,姑娘们抖肩扭腰笑声脆,你揪我一把,我捏你一下,早忘了约会的好机会”,这些细节也进一步写出了“我们”陶醉于看戏中的情态,从侧面写出了家乡戏的艺术魅力。

4.因为“那里有我的乡情、乡事、乡音”。

5.《看戏》中的“我”是作者本人,而《社戏》中的“我”尽管也有作者的影子但决不是作者本人。

6.两篇文章都有一个“戏”字,内容都与看戏有关。但是,《社戏》真正用于写看戏的文字很少,“社戏”只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而《看戏》,重点是写“看”,全文是围绕“看戏”这一中心来展开的,大多数笔墨用于写看戏的场面。 不同的原因是:

①因为《社戏》是小说(收入《呐喊》),而《看戏》是写实记叙文;

4.笨拙的土豆阅读题及答案 篇四

笨拙的生活:

20.第⑧段划波浪线句子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4分)

16.C

17.这一句通过对比的手法,把急于表现自己外表的蔬菜与土豆红薯那几种踏实、低调的蔬菜做对比,更鲜明表现出土豆务实且低调的精神。

18.通过文章对这幅画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五口之家。他们的主食只是几个普通的土豆。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值得我们同情,而他们不仅没有生活,还在困难的生活中依然要活出模样,他们有像土豆一样的精神,低调、内敛而又坚韧不拔。

19.笨拙的土豆:看似丑陋的土豆却有着不平凡的价值。

笨拙的人: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虽然生活困苦,却有着务实且坚韧的精神。

笨拙的生活: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只要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终究会让生活充满阳光。

5.《春天的声音》阅读题及答案 篇五

2.作者认为有听不见的声音和心中的声音。内容上:点明主题;结构上:总领

下文(引出下文)。

3.(1)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偶尔满溢,或时时回荡于脑海中的声音或

心中想起的声音

(2)比喻在静止安详的心灵中,思考没有停止,智慧不断生成。

4.(1)作者领受到的植物发芽时磅礴和温柔的生命能量(生命意志)。

(2)表达是心存善念,敬重生命尤其是幼嫩的生命的情怀。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C中写这些声音目的是体会生命运河里的流动。E说“相怜相惜的手足深情”不妥,应是作者对自然界中生命的祝愿。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点评:对于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要结合全文认真分析每一项题支,不可拔高,也不可浅显的分析,要分析到位。

2.

试题分析:通过第一句点明声音体会的两种形式,即听和看,回答作用一般从内容(点明主题)和形式(总领下文)上来分析。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把握。

点评:分析某一段作用的题型,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上来作答,内容要和主题有关,形式一般从结构上分析,如总领下文,过度,总结上文、卒章显志、做铺垫等。

3.

试题分析:(1)在心头滋长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第四段最后一句“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回答出了是什么样的声音,定语是“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偶尔满溢,或时时回荡于脑海中”后加上声音即可。(2)“静止的流水”是个比喻句,从第三段可以看出,“静止”是指心灵上的,“流水”是指思想上流动,产生智慧。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章重点段落的分析

点评:对重点语段的把握首先要理解语段的深层次的含义,比喻句要知道本体是什么,然后结合上下文来作答,答案一般从原文中归纳概括。

4.试题分析:(1)“热闹鼎沸的声音”是看得见的,也就是下文中的小草发芽时的情景,从“他们迸发出来的生命能量是何等的磅礴和温柔”可以归纳出是作者领受到的植物发芽时磅礴和温柔的生命能量。(2)从最后一段中可以归纳出作者想表达一种善念,即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尤其是弱小的生命,也就是“谦虚的心境”“向大地表示谦敬”。现实意义可以列举例子来分析。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概括和对现实意义的探究。

6.人文的意义阅读题及答案 篇六

试题内容: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人文的意义楼宇烈①今天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在物质文明、技术手段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舒适,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带来了很多问题。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相当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反而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在机械工业时代,人们就提出来:人不要沦为机器的奴隶。现时我们已经跨越了机械时代,到了信息时代,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危机,就是我们很可能成为信息的奴隶。这一切也就是哲学上讲的 “异化”。人越来越被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和创造物所制约,而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异化”总是与物质生活联系在一起,它促使人们的物欲不断膨胀。“以史为鉴”并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根本的问题是要把握人类的精神。

②科学家的人文修养对他的科学研究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者,首先要有很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还需要有合作的精神。对于一个人来讲,最大的束缚就是名缰利锁。如果能够冲破名缰利锁,他就能够眼界开阔,心胸豁达,也能和别人合作默契。北大校长马寅初曾撰联:“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开阔的胸襟,必定要以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底蕴才有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

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或传统教育里,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人的治学态度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瞧,我知识多广博,我多能耐”。这就是所谓“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最根本的当然是“为己之学”,实际上也就是“为人之道”。人如何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完美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关键是看你自己,关键是修养的问题。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外因还须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④我觉得素质教育中很有必要加入一些人文学科的内容。人文学科主要指文、史、哲。文既包括文学,也包括艺术,甚至还包括语言;史当然是指历史了;哲,广义上讲也包含了宗教。所以,文学、艺术、历史、宗教、哲学都属于人文学科,是以培养做人为目的的。我们现在加强文化教育,增加了人文的内容,这不仅仅是现象上的东西。人文的意义不是要人们多学一点历史知识,会背诵几句唐诗、宋词,而是要从中体味人生,陶冶性情。人生既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生命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人类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我们可以改造世界、创造未来,可以把人送上天;可是自然一发威,我们又无法抵御。所以我们要通过人文来体味人类的伟大与渺小,体会人生的.短暂与永恒,树立与天地共生共存、与古代圣贤并肩并进的志气,这才是根本的。

8.下列观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3分)

A.高科技的发展和变化,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带来了很多问题,我们可能面临非常大的危机,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要把握住人类的精神。

B.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变化,“异化” 是与物质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促使人们的物欲不断膨胀。

C.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变化,“异化”使得人越来越被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和创造物所制约,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D.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很可能成为信息的奴隶,这一切也就是哲学上讲的 “异化”。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只要具备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就一定能和别人合作默契。

B.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不同的,古之学者为了别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今之学者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

C.自然科学的研究者,要想冲破名缰利锁,人文修养对他的科学研究也是有一点帮助的。

D.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完美的人,虽然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关键,但也离不开外因的作用。

10.纵观全文,为什么“我觉得素质教育中很有必要加入一些人文学科的内容”?(3分)

试题答案:

【答案】

8.C

9.D

10.

(1)人文学科,是以培养做人为目的的;

(2)可以体味人生,陶冶性情。

(3)体通过人文来味人类的伟大与渺小,体会人生的短暂与永恒,树立与天地共生共存、与古代圣贤并肩并进的志气。(3分,答对一点得1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C原文“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相当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反而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A.“只要……就一定能”太武断 B.古之学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提升自己” C.不是“一点”而是“很大”。

7.爱的姿势阅读题及答案 篇七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着。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还有太多的被困者等待救援,救援人员立刻向新的目标搜寻。当救援人员在下一处废墟前探寻是否有生还者时,救援队长隐约听到从她那里传来婴孩的啼哭声。救援人员立刻跑回她的尸体前,救援队长再次将手伸进她的尸体底下,仔细地摸索着,摸了几下,救援队长高声喊道“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救援人员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色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文“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1.爱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从文中用“____”划出。

2.体会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立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毫发未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粗的句子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2.立刻:立即,马上。毫发未伤:指一点儿也没有受伤。

3.惊喜、急促。

8.北京“雨感”的阅读题及答案 篇八

走到胡同口,地上掉点儿了,一点儿一点儿的,挺大。这时得赶紧跑,不然,赛过瓢泼的大雨转瞬间砸下来,把你阻拦在哪个门洞里。但别看大雨凶猛,不过像小孩子闹脾气一样,说来就来,说好就好,要不了多大工夫,一准停歇。【甲】

大雨狂泻时,屋顶的雨水像瀑布一样从房檐倾泻而下。胡同里雨幕蒙蒙,路断人稀,不论打伞还是穿雨衣,这会儿都不管用了。【乙】

但对游客来说,倒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趁此滂沱大雨去故宫太和殿,欣赏帝都独有的世界奇观:极具震撼力的“千龙吐水”。太和殿前一层一层石阶上,高昂着数不清的汉白玉龙头,每个龙嘴里都衔个圆孔。平日,这些龙安安静静,悄无声息,游人漫不经心地从它们身旁匆匆走过。倾盆大雨自天而降时,沉默的群龙倏地“咆哮”起来,每张龙嘴射出一道水柱,无数“白龙”一齐奋力“吐水”,千百条水流飞泻而下,訇然落地,四外一片隆隆水声,仿佛天庭神龙在向下界降雨,蔚为壮观。【丙】

夏天大雨过后,古都的天气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变化。

好些地方,雨后的天际依然云气弥漫,京都不然。暴雨消歇,爬上市中心的景山四顾,万里无云,碧空如洗。向极远的地平线眺望,那里的天宇同样洁净、透明,一尘不染。

大雨翌日,京城的清晨分外凉爽。清早骑车速度快些,甚至感到些许凉意。走在街上,非常舒爽、惬意。

北京夏雨鲜明的“个性”,造就了北京作家细致入微的“雨感”。老舍通过摹写大雨中挣扎着拉活儿来展现祥子生活的艰辛,王蒙细腻地指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中的“细雨”“冷雨”“暮雨”所承载的种.种悲戚情愫……

不过,现今都城人的“雨感”渐渐淡化了。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楼房,出行乘坐公交、地铁,或开车,对雨的感觉淡漠了。神奇的人工增雨或消雨,也助推了“雨感”的变弱。新时代,人们或许会有新的“雨感”。

这使我联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春秋时代,管仲收留了一位逃亡者。此人虽落难,却有三人紧随不舍。管仲问其缘故,他答:“一人丧父,我帮他料理了后事;一人丧母,我帮他出资安葬;一人兄长入狱,我设法营救出来。”管仲听罢叹息:像夏雨一样滋润他人者,才能保一生平安啊!像夏雨一样及时地润泽他人,又像夏雨一样甘于流到低处,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吗?老子的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9.看夕阳的阅读题及答案 篇九

②一天,两位老人离开旅游团,相携着到山崖上看夕阳。夕阳无限好,橘红的霞光点燃了西天的云絮,犹如一场缤纷而下的太阳雨溅落在山石草木上,跳动着灿烂无比的光芒。

③两位老人站在崖边,如醉如痴地欣赏着美景。

④突然,她感到有一个东西往下坠落。

⑤她下意识里伸手一拽,拽住的正是她失足的丈夫。

⑥她拽着他实在有些支撑不住了。她的手麻木了,胳膊又肿又涨,仿佛随时都会和身子断裂开了。她知道她瘦弱的胳膊禁不住他太沉的身子。她只能用牙齿死死咬住他的衣领,坚持到最后一刻。她期望有人突然出现使他们绝处逢生!

⑦他悬空在山涯上,等于把生命之符钉在鬼门关上。在这日薄西山的傍晚,有谁还会来到山涯上注意到他们这一幕呢?他说:“放下我吧,亲爱的。。。”

⑧她紧紧咬住牙关无法开口,只能用眼神示意他不要吱声。

⑨一分钟过去了。

⑩两分钟过去了。

(11)十分钟过去了。

(12)冥冥中,他感到有热热粘粘的液体滴落在他的脸上。他敏感地意识到血是从她的嘴巴里流出来的,似乎还带着一种咸咸的味道。他又一次央求她道:“亲爱的,放下我吧!有你这片心意就足够了,面对死亡我不会埋怨你的。”

(13)她仍然死死咬住他的衣领,无法开口说话。她只能用眼神再次阻止他的挣扎。

(14)一分钟过去了。

(15)两分钟过去了。

(16)他感到有大颗大颗热热粘粘的液体,吧嗒吧嗒滴落在他的脸上。他知道她的七窍在出血了。他肝肠寸断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她在用一颗坚毅的心,和死神对峙、对抗、争夺。他翻然感悟到生命的分量。

(17)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旅游团的人们举着火炬到山涯上救下了他们。

(18)她在洛杉矶的一家医院里住了好长时间。

(19)那件事发生后,她的牙齿整个都脱落了,人再没有站起来过。

(20)他每天用轮椅推着她,走在街上,去看夕阳。

(21)他说:“当初你干嘛拼命救下我这个老头子呢?亲爱的,你看你的牙齿……。”

(22)她喃喃道:“亲爱的,我知道我当时一松口,那么失去的就是一生的幸福……”

(23)他推着她向夕阳走去。

(24)人们都看着他俩融在夕阳里成为美丽的一景。

15.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5分)

16.阅读文段,你认为在这场生死考验中,老太太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4分)

17、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文章第② 段中的划线语句。(5分)

18、故事的经过危险紧张,故事的结局令人回味。你读了这个故事后,一定有许多感受和体会。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5 分)

参考答案:

15、(5分)好。( l 分) 理由要点:①好在“看夕阳” 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②好在它既指两位老人在山崖上看夕阳,又暗示人们行到了一幅由两位老人的`恩爱情感构成的“人间夕阳图” ,含义丰富而深刻。(每个要点2 分,共4 分。只写出要点② 中的两个方面亦可得2分)

16、(4分)老太太失去了整个牙齿,失去了站起来的权利,得到了一生的幸福。(失与得各2 分,共4分)

17、(5分)示例:运用比喻,把万点霞光比作缤纷而下的太阳雨,形象生动。突出了夕阳的色彩美。 或“燃烧”“溅落”“跳动”,一组动词,准确生动,突出了夕阳的动态美。或这句自然环境描写对下文情节的发展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自选角度2 分,分析作用3 分。分析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10.坚硬的荒原阅读题及答案 篇十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到,“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做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他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一抔尘土,被转瞬而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把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4、文章通过一个神奇荒诞的故事,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此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5、文学创作中,常会运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某种意义。请据此说出你对以下内容的理解。(5分)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①凄清,空旷,寒冷,一望无际的荒原。

②三个孩子不断用牙啃坑,用嘴聚土,用泪浇树。

6、有人认为老人的行为是残忍的,令人恐惧和憎恶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中老人的形象说明你的理由。(6分)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

参考答案:

4、(4分)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凭着坚毅顽强的意志,弱小的生命产生了强大而无穷的力量,不断地征服自然和创造历史。(或:人类在强大意志的支撑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断地征服自然和创造历史。)[4分,每点1分。]

5、【内涵赏析】(5分)

①象征着人类险恶的生存环境,反映了人类创造历史的艰难。[2分,每点1分。]

②象征着人类用有限的力量不断地与环境作艰苦的抗争。[3分,每点1分。]

6、(6分)

示例一:不同意。老人的行为看似冷酷无情,但是,在荒凉的环境下,老人用强大的意志“逼迫”孩子,给“弱小”注入了强大,让孩子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绝望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能让人感受到了人类意志的伟大。这是对命运最悲壮的抗争!所以,我对这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示例二:同意。老人的行为确实残忍,他为了追求心中的目标冷若冰霜、心如坚石,无视孩子的痛苦和成功的代价。当第一棵树终于开花结果,孩子们实现了绝望中的期冀后,老人又对他们实行新一轮役使,这是人性的扭曲。所以我认为这老人令人恐惧和憎恶。

上一篇:关于增加班班通设备的申请报告下一篇:2021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