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解读(10篇)
1.2022高考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解读 篇一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范围:公有制范围
内容:个人消费品 依据: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尺度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必要性:地位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占主体地位。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重要性
(1)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
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范围:个体经济
(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特点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还要承担风险。对其政策
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权益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造福于人民。
怎么办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为什么:
必要性:1)根本:与现阶段发展力水平相适应
2)具体: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重要性: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起促进作用
怎么办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5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6、效率:
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为什么 重要性
效率提高就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必要性
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怎么办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管理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是什么
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矛盾性: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为什么
1)追求效率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
2)符合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
3)现状经济效率长期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异从而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收入差距控制合理的范围内是分配结果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2022高考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解读 篇二
①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②刺激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③促进效率的提高 ④促进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如今,国内许多大企业纷纷效仿国际大企业,不惜重金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以迎接日益激烈的竞争。这些管理人员的收入属于()A.按管理要素分配 C.按技术要素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分配
3. 2010年老张用厂房作价出资与其他三位股东共同成立了一家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2011年底老张获得公司红利10万元。该公司属于 公司,老张获得的10万元属于。()A.有限责任公司 按生产要素分配 B.股份有限公司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有限责任公司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D.股份有限公司 按生产要素分配
4. 2011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2.4%,转移性收入增长12.1%,经营性收入增长29.0%,财产性收入增长24.7%。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收入中人均财产性收入比较突出,出现这种现象()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结果 ②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具有的合理性、合法性 ③体现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④不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5. 2010年9月13日-15日,世界经济论坛在天津举行。在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强调,我们将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财产性收入中的“利息、红利、租金”属于我国现阶段的哪种分配方式?
(2)我国居民收入还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占到居民收入70%左右,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只有2%左右。试述“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合理性及意义。6.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主人公之一王小蒙为人正直、事业有成,开始时与其父母经营豆腐作坊,后来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王小蒙前后的收入包括()①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②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按劳动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 张某夫妇因到城市开小餐馆,将自家在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给本村的李某,并从中取得6万元收益。张某夫妇自己经营小餐馆一年下来也有8万元收入。这里的14万元包括()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 ④按土地所有权分配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8. 安徽广播网2012年8月13日消息,淮北市加大土地流转进度,通过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组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流转土地获得的租金收入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所得,分别属于()①按土地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②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③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 ④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9. 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海南经济特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规定,农民可以用其家庭承包的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以合作方式加入或者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材料中的农民凭借土地经营权取得的收入属于()A.按劳分配 B.按个人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承包经营所得分配
10. “年终奖”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谈论的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某国有商业银行一位入职不到两年的客服人员获得了1.3万元的年终奖。这里的“年终奖”收入属于()A.按劳动要素分配
C.按资本要素分配
B.按劳分配 D.偶然所得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解析: ①③④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意义,②不对
2. 答案: A 解析: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根据题意,这些管理人员的收入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所得。3. 答案: A 解析:
4. 答案: D 解析: 财产性收入主要源于生产要素,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观点错误。5. 答案:(1)按生产要素分配。
(2)①这一表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③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⑤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我国存在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缩小收入差距。⑥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对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的了解和区分。利息、红利、租金都属于生产要素。第(2)问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但学生应首先明确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6.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易误选C。原因在于混淆了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开豆腐作坊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后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获得的非劳动收入。②④正确。7. 答案: C 解析: 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是生产要素之一,③符合。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④错误,排除。自己经营小餐馆属于个体经济,其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入选。题中没有涉及按劳动要素分配,②排除。8. 答案: D 解析: 农民流转土地获得的租金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非劳动收入;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劳动收入。故①②判断错误,③④判断正确。9.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农民家庭承包的土地获得的收入是按劳分配。农民凭借土地经营权取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个体经济是按个人劳动成果分配。故ABD项错误。本题选C项。
3.2022高考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解读 篇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它们的熏陶。这说明()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B.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精神是()A.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B.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D.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以下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2011年3月2日,我国已从利比亚撤出3.5万多名中国公民。一声声“欢迎回家”,让多少同胞眼泛泪花。“回家的感觉真好!”——真诚感谢祖国,是许多归来儿女的心声,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团结统一 B.爱国主义 C.爱好和平D.勤劳勇敢 5.“定于
一、尚同一、一天下”,这体现了中华民族()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质 B.以礼仪之邦享誉中外
C.开拓创新、自强不息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意识和精神
6.“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在《望故乡》这首诗中对祖国大陆的魂牵梦绕体现了()A.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B.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C.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表明了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电影《唐山大地震》震撼人心,主人公方达在灾难中失去了父亲、姐姐和一条手臂,但倔强坚强的他最终带领母亲走出心灵的废墟,走出痛失亲人的阴霾,完成艰难痛苦的心理重建,让母亲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以下最能体现方达身上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的是()①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12年3月15日,我国海军开始了第十一批护航编队与第十批编队的首次联合护航行动,也是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进行的第431批护航行动。护航行动是维护国家利益、保护远海运输线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大军事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中国人民具有()A.伟大的民族凝聚力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反对霸权的斗争精神 D.勤劳自强的高尚品格
10.“为仁由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这两句话共同体现了()A.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D.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11.歌为心声。从“一条大河波浪宽”,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到“我爱你,中国”,这些歌曲在人民群众中久唱不衰,重要原因在于它们()①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了积淀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③以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表现了深沉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以特殊的音乐形式展现了为世人普遍认同的爱国主义内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自己的科研之路告诉我们,一个科研工作者,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这体现了()①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④知识分子身上才能体现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2012年5月9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郑重提出,要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下列对“广东精神”认识正确的是()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③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④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深圳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深圳人民新时期开创新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这表明()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C.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
D.深圳精神作为一种硬实力,成为深圳人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
D.只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我们之所以“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因为民族精神()①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②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③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 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当前,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使各族人民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①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②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2011年10月12日晚,2011体操世锦赛进行了男子团体项目的决赛,中国男队在预赛落后5分多的情况下,实现大逆转,从东道主日本队手里抢走金牌,实现了男团五连冠,为祖国赢得荣誉。我国体育健儿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①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②为我国提供了投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③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我要去延安》是有感于延安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独立作出巨大贡献而创作的一首歌,采用了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和现代音乐语言,平实清新,希望唤起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延安精神的回望和感受。当今时代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因为它是()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活力。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A.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B.发挥党的指导思想的“主心骨”作用 C.保持传统文化不失去民族精神的本色
D.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博采众长
21.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有利于()①抵制外来文化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2012年广东汕头模拟)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黑格尔说:“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当下主宰中国人视野的时代精神是()A.中华民族精神 B.社会主义文化 C.改革创新 D.优秀传统文化
23.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精神,是学习雷锋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动创造。广大青年志愿者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这场生动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青年英模。这表明()①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②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 ③青年志愿者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者 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包括()①时代精神能够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 ②民族精神能够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时代精神能够为民族精神提供物质基础 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5.“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神舟’七号发射这三大历史事件,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改革开放再一次汲取巨大精神动力,迈向新的境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说,“这是灾难和盛典留给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你用《文化生活》中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26.2012年4月25日下午,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省委隆重举行,向今年获得全国和省劳动模范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证书和奖章。今年广东省共表彰劳动模范266名,先进集体100个。另有32名同志被授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大会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奖状、奖章和证书。省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以赤诚之心、辛劳之力、创造之功,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
(1)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基本内涵?
(2)结合材料,请简述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性。
27.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新时期广东精神,即“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厚于德”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首要内容,是广东精神的灵魂。“厚德”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于德”,即具有像大地一样宽厚的美德,容载万物,仁爱奉献。“厚于德”是我们传统文化之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一种概括,也代表了广东人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追求。
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广东精神”。
28.材料一: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二: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
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013年高考总复习政治必修三配套练习第六课
1.D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①错误。②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A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C项说法错误。B项中的“决定因素”和D项中的“物质力量”说法均错误。故选A。
3.B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描写物的诗句,与民族精神无关,故排除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爱国主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自强不息,①③符合题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错误人生价值观的表现,故也排除③。故选B。
4.B 本题考查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理解。爱国主义是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故选B。
5.D 材料反映了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6.C 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选C。材料没有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的区域性特征,A项不选。B、D两项说法明显与题意不符。故选C。
7.D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不选①。两岸同胞对余光中的诗产生共鸣,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8.D 主人公方达带领母亲走出心灵的废墟,走出痛失亲人的阴霾,完成艰难痛苦的心理重建,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②④体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故选D。①体现的是爱国主义,③体现的是勤劳勇敢,均与材料无关。
9.B 维护世界和平体现的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故选B。A、C、D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都与材料不相符,故排除。
10.A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从引述中可知,自强是支持中国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故A项符合题意。
11.B 歌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古已有之,故①的说法错误。④中的“世人普遍认同”说法太绝对,应排除④。故选B。
12.A 本题考查爱国主义这一核心。袁隆平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绝对化,排除。
13.B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①错误。②③④都正确且符合题意。
14.C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要经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A项错误。B项中的“同步”说法也错误。深圳精神是一种软实力,D项也错误。
15.A B、D两项不是对二者关系的表述,C项观点错误,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16.B 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原因,强调民族精神的意义,故选①③。②④并非原因,故排除。
17.D ①②③④均正确反映题中的要求,故选D。18.A 在体操世锦赛上,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无关。
19.D ①错误,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③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②④正确。
20.D 题干强调的是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可见只有D项符合题意。
21.B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表彰劳模实际上更注重表彰劳动模范的精神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故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故①的说法错误;表彰劳模有利于引导人们热爱劳动,但不可能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故④的说法错误。
22.C 本题考查时代精神的核心。当前我国的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故选C。23.D 志愿者精神和雷锋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及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②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涉及“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应排除①。故选D。
24.B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①②④正确,故选B。③中的“物质基础”的说法错误。
25.[解析]本题的角度是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结合材料不难看出题目是强调民族精神的意义。结合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我们必须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劳模精神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审第(1)问时注意“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些关键词。第(2)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结合劳模精神,运用书本理论阐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即可。
[答案](1)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体现的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广东省弘扬劳模精神,体现了广东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追求。③劳模精神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广东省弘扬劳模精神,将有利于引导广东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极投身到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实践中去。
27.[解析]设问限制了答题角度“民族精神”,故可以从民族精神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角度来谈。注意不能照搬教材理论,要点明“广东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广东精神”对广东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广东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广东的地域体现,这种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推动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③大力弘扬“广东精神”,有利于提高广东人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凝聚群众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广东精神”将不断激励广东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夺取新胜利,从而增强广东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2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解答第(1)问,材料
一、材料二都是围绕重视民族精神展开的活动,可从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角度作答。第(2)和第(3)问分别是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途径,难度不大。
[答案](1)材料
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①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2022高考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解读 篇四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经济知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察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对于经济的考察,也是考生容易失分的版块,需要考生把握“一解二记三运用”,在理解了相关概念和内涵后再去识记,才能真正在考试中灵活运用,轻松得分。本篇文章重在帮助考生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相关考点。
我国实施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一)按劳分配:
考点1.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
(1)按劳分配是在什么范围内:公有制范围内。
考题示例:(判断题)在外企工作所得工资也属于按劳分配的范围。
考题解析:外资企业不属于公有制范围,因此不按照按劳分配的方式进行分配。故本题说法错误。
(2)按劳分配中的“劳”指什么:按劳分配不是按劳动力消耗时间分,而是按照劳动力的贡献,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来分。
考点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往往以多选题或者单选题识记类进行考察。
(1)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2)直接原因:劳动存在重大差别;(3)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考点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四大特点: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劳动券实现。劳动者从事劳动之后,得到一张凭证从而领得一份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那么现在我们国家的按劳分配是和马克思当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不一样的。
(1)按劳分配是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存在按要素分配的方式及其他分配方式。(2)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只能在企业内部使用。(3)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4)必须采取商品货币的形式。考点4.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主要形式:城市采取的是工资形式,农村采取联产计酬形式;补充形式:奖金,津贴。
考题示例:下列不属于按劳分配的有: A.个体劳动的个人收入 B.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C.私营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D.国有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的有:个体劳动的个人收入、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私营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故本题答案选ABC。
(二)按要素分配: 考点:实现形式。1.按资本要素收入;2.按劳动力要素收入;3.按智力要素收入:
(1)按技术要素(2)按管理要素(3)按信息要素(4)按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 4.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收入。(三)其他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例如:个体经营的小生意者所得收入,国企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做网上商品代购所得收入。
2.福利性分配收入等。
例如:公费医疗、各种补贴等。
考题示例:下列属于福利性分配的有: A.高温假 B.孤儿院 C.取暖费 D.公费医疗
考题解析:福利性分配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的社会保障。福利性分配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工福利。如举办各种集体福利设施,如食室、浴室、理发室、图书馆、俱乐部、托儿所等;建立各种补贴;取暖费、冷饮费、交通费等以及组织业余文化娱乐活动等。第二,社会福利。如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兴办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及市场建设、服务网点、社会服务等。第三、特殊福利。如政府或团体为残疾人举办的福利工厂、孤儿院、养老院等。故本题选ABCD。
5.2022高考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解读 篇五
2、了解高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高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设计: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º以上,有的达30º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三、课堂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第八课登上世界屋脊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
2、了解气候环境。地理环境
3、了解民俗民风。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1、2、3 教学设计:
一、地理环境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人们把它叫做“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约占我国总面积的1/4。青藏高原地处内陆,地势又特别高,气候干燥而寒冷,很多地方人迹罕见。那里冬季酷寒,夏季凉爽,有些地方长冬无夏。高原上有许多山峰终年白雪皑皑。高原上空气洁净稀薄,阳光特别充足。高原古城拉萨,全年无雾,云彩又少,阳光灿烂,是著名的“日光城”。
一、饮食文化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
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粑”,送嘴而食。青稞酒: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酒,淡而清香,略带点酸甜味儿。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节日必备之钦料。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习惯请你喝酒是倒满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渴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奶品:西藏牧区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奶品 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风干肉:藏族喜欢吃风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着感到有点怕,也觉得不太卫生。其实,风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来,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鲜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来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鲜美的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和物产全区各类天然草场面积有0.83亿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7%,约占中国天然草场面积的26%,森林覆盖面积达632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5%,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5.5%,森林总蓄积量为14.4亿立方米,占中国总蓄积量的14%;耕地面积为22.15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0.18%,另有一定数量未开垦的后备资源。主要农区分布在藏南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已探明的矿产达7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26种矿产中,有11种的储量分别名列中国的前5位。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煤、石油、铅锌、盐等矿藏,人称“聚宝盆”。这些宝贵资源,已得到开采利用。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均非常可观,尤以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全区平均径流总量约3590亿立方米,年平均天然水能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约占中国的30%。西藏的高等植物有5766多种。西藏有药用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羚羊、盘羊、岩羊、獐子、鹿、豹、猴、老虎、熊、狐狸、狼、猞猁、水獭、雪猪、熊猫、雪鸡、马鸡、黄鸭、灰鸭、天鹅、沙鸥等。白唇鹿、野牦牛、金钱豹、其中被列为世界珍品的有雪豹、小熊猫、藏羚羊、藏野驴、藏雪鸡、藏马鸡、黑颈鹤等,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动物。过去高原上的交通运输主要靠的是牦牛,所以人们称它为“高原之舟”。
四、地方物产:工农牧渔业产品·名优土特产·藏药: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驰名中外的“西宁毛”的主要产地。西宁毛是藏系羊的毛。历史上,青海羊毛都通过西宁畅销国内外,故有“西宁毛”之称。西宁毛纤维粗长、致密性好、富有弹性和韧性、拉力大(伸长力大)、光泽强、粗细均匀等优良特性,是织高级地毯、毛毯、长毛绒的不可缺少的上等原料。用西宁毛制成的地毯有立体感,回弹力强、经久耐用,在国际上被称为“象锦缎一样光彩夺目的轻浮雕”。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产于青海湖水系。青海湖鱼类资源蕴藏量5万吨,每年最大持续捕捞量4790吨。湟鱼除了肩部、殿部有少许不规则鳞片外,其余全身裸露无鳞。身体呈长形,侧扁,头锥状,无须;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不规则的褐色瑰斑。耐寒冷、耐盐碱,一般栖息于水的中层,以浮游生物为食,生长缓慢,每十年长一斤。最大的湟鱼重量可达15余斤。全身除废弃物、卵子和腹腔黑膜有毒不能食用以外均能食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上等名贵珍稀鱼类。
6.2022高考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解读 篇六
读
《两会关于收入分配改革,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收入分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两会关于收入分配改革,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收入分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 收入分配改革将深入 民众腰包将更鼓
收入是民生之源。近日,一项约350万人次参与的两会网络调查显示,“收入分配改革”成为网民最关注话题的第一位。
自2013年《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收入分
配改革呈现各个击破的态势,央企高管今年开始限薪,个人简历养老金也正式并轨,这些改革措施更多着眼于“控高”,谋求缩小收入差距。
在“控高”取得阶段性进展后,今年两会对收入分配改革的布局,预料将偏重于“扩中”、“提低”上发力。
观察可见,收入分配改革在地方层面正加速推进。近期,四川、广东等地出台了“地方版”收入分配改革实施意见,均提出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建立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据最新统计,2016年来,已有北京、天津、湖南、海南、西藏、广东等多个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全方位深入,中低收入者的腰包将会变得更鼓,热门思想汇报收入分配差距也将加速缩小,“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可期。(记者 李金磊)
7.2022高考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解读 篇七
1.2010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扩展语句”即把较为抽象、概括的语句根据规定的情景,按照合乎情理的理解,对它进行再创作,把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使其具体形象。“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准确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扩展语句”命题在内容上呈开放性,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考生发挥特长,展现能力。
“压缩语段”的命题材料大都出自国内各大新闻报刊上的报道,且以近高考三个月的语料为主;复习时应注意选择那些时新的内容进行训练。
2.扩展语句就是按照一定的要点,缀词成句,联句成段,串段成篇,是为了把话说得更丰富、充实、形象的一种手段;压缩语段正相反,它是把一段话中的主要内容用极简约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考查的是抽象概括能力。从全国及各地高考试卷来看,压缩语段更显重要,出现的频率更高。(1)题型日益新颖而且呈多样化
近年高考试题中,扩展语句的题型有情景扩展、拟写广告词、拟写欢迎词、介绍漫画内容、拟写一条建议等;压缩语段则涉及压缩一段文字、拟漫画标题、揭示漫画寓意、概括结论、续写画龙点睛的结尾等。考查题型,在近几年的试题中,有运用比拟的修辞写公益广告词;完成喻体部分,使两个喻体构成对比关系;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使用比喻并构成排比;采用比喻方法仿写句子;运用对偶句式为宣传刊写通栏标题等。
(2)材料凸显现实生活和地方特色
如往年高考山东卷要求为全国运动会写主题口号、北京卷要求为奥运写一条建议、安徽卷要求压缩手机短信、辽宁卷要求以“爱护动物”为主题写广告词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1.(2009年全国卷Ⅱ)利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介绍“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活动的结果,要求语意完整,句子通顺,字数在50~60之间。
来源广 一个月 入选口号 千余条 “我运动,我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一道很新颖的扩展语句题,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中所给的词语是扩展后的语段的主干,题干中的“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是此段话的中心,写作应该围绕“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来进行。考生可根据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和语意完整的要求,对所给词语的顺序进行调整,注意语言要流畅,字数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全民健身口号征集活动在一个月里收到应征口号千余条,稿件来源广,参与人数多,经过评审,最终入选口号为“我运动,我快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形成完整的排比句”,但考生还应仔细观察已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有的句子,发现其顶针的特点,即前一句话的最后一个短语必须是后一句话的开头。
【答案】 示例:尊重别人所以不傲慢 不傲慢所以有内涵 尊重自然所以不自大 不自大所以有自知 2.(2009年江西卷)请展开想像,写一段描绘某种情境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流水”、“星辰”和“读”3个词语。(50个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给定3个词语来考查扩展语句的试题。除在文中要出现“流水”、“星辰”和“读”3个词语外,应做到突出重点,生动形象,想像要合理,特别是答题时不要忽略“描绘某种情境”的要求。可在“流水”和“星辰”两个名词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在动词“读”前加上主语,还可以在最后写一句体现情境的话加以总结。
【答案】 夜幕降临了,满天的星辰在闪烁,山脚下潺潺的流水声显得四周更加幽静,小溪旁,一位老人借助星光正在读一本古书。
3.(2009年江苏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洼地效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根据所给的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要做好这道题,一方面要比较准确地采集信息,另一方面要组织好语句,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字数的要求其实也是间接考查考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题中所给的文字可以这样解读:陈述的中心是“环境”,“洼地效应”就是创造理想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使某个地区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本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快的现象。在理解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用不超过30个字的简练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 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4.(2009年天津卷)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分析题干的要求“提取3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从所给的句子分析,这个句子涉及的对象是“士”,而“士”在“先秦时期”是不断“演进”的。“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是“这篇文章”的作用,不是主要信息,可以不作考虑。另外,本题中的“士”出现了两次,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是关键的词语。【答案】 士 先秦 演进
一、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就是根据题目提供的情景,按照题目的要求写一段话。它既考查考生理解现有语句的能力,也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既要求考生能够从原有的语句中悟出所暗示的范畴和方法,又要求考生在原句(段)所限制的范围内充分地发挥。
扩展语句的类型主要有: 1.枝叶繁茂型
主要指在原有句子主干的基础上添加修饰、限制成分,使句子的枝叶繁茂起来,使句子更具体,更准确,更生动。
2.补充完美型
主要指原句或原语段并不完整,需要对它进行补充。补充的语句既要符合原语段的情境,又要有灵活的发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挥。
3.想像创造型
主要指原题只设定了一个比较笼统的情景,在这个设定的情景中可以任意地想像创造,进行扩展。
二、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的解题步骤:
1.根据材料的性质,明确其侧重点。记叙性材料(包括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是压缩时的重要信息。对于议论性材料,关键是要找到论点或中心句。在说明性材料中,时间、对象、范围、特征是主要内容。
2.分析材料结构,弄清其内在关系,从而把握材料的重点。一般材料的内部层次分联合结构(包括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和偏正结构(包括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两大类。对前者,概括时要兼顾并存的内容,采取“撮要式”,切忌偏废;对后者,则要以“正”为主,采取“取舍式”,切忌舍本逐末。
3.要高度重视文段中的特殊句子,如中心句、首尾句、过渡句、设问句等。另外,也要注意一些标志词(如“首先”“其次”等)。
4.紧扣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表达。(1)尽量选用主谓句式(尤其是主动句)表达。(2)尽可能地选用原材料中负载着主要信息的原词。(3)严格控制字数(包括标点在内),注意使用单音节词、简称、代词等。若概括出的句子超字数,说明肯定有某些语言还不够简明或内容上有根本错误。
5.最后来一个回头望,首先看所答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其次检查所概括的文字信息要点是否全面(须知高考阅卷时常常是按信息点给分的);最后看语句是否连贯,字数是否合乎要求。
1.(2010年广州调研)按要求扩写下面的句子。要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70个字。
腾空而起的焰火,光彩夺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扩展语句和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目,弄清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修辞方法,同时要注意语段的感情色彩。
【答案】 示例一:腾空而起的焰火,像一条条飞天的巨龙,直冲云霄,炸开了,闪亮着,光彩夺目。人们仰着头,有的捂着耳朵,有的指着天空,有的舞动着双手,有的还有节奏地跳跃着,惊奇、兴奋、欢乐,无不写在脸上。
示例二:一束束色彩斑斓的焰火冲天而起,绚丽多姿,光彩夺目,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金龙飞舞……往日璀璨夺目的城市灯火,此刻显得暗淡无光。今夜,人们都把赞美的目光聚焦到了天空。
2.(2010年泉州质检)根据语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李白诗如横笛,清丽悠扬;杜甫诗似直箫,深沉悲怆。读李白可以化解俗气、卑怯气、穷酸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读杜甫可以增强爱心 同情心 责任心
3.(2010年扬州调研)从下面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给“肥皂剧”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
肥皂剧是从英语传至汉语的外来词,本来是适合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啰哩啰唆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因最初常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故称“肥皂剧”。一度非常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流行的韩剧就是典型的肥皂剧。严格说来,肥皂剧在我国的电视媒体市场还是个空缺。尽管国内许多情景剧的姿态和形式都酷似肥皂剧,但是多数都因为没有像西方肥皂剧那样具有女权主义的深刻意义,以至于失去了大批的女性观众。当然,这与东西方文化和欣赏水平的差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当国内的电视剧制作人都沉迷于大量的公安题材和古装连续剧的时候,是否应该关注女性观众这一市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要做好这样的题目,首先就应该分析原材料,找出需要说明的概念的本质特征,然后将这些内容组合成一个句子。肥皂剧这个词的来源、形成过程等都是它的本质特征。
【答案】 示例:肥皂剧是源于西方的最初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广告的主要适合家庭妇女轻松欣赏,具有女权主义意义的长篇电视连续剧。
4.(2010年茂名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将调查结论补充完整,不超过15个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9 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浙江省一项研究同时发现,70%的中小学生存在焦虑等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今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发现,27%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
患有心理疾病;著名心理学家郑日昌等对全国几个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占13%。
从调查数据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要求写出调查的结论。因此,答题时需要明确调查对象,并对语段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这几项调查的共同点是什么。很明显,这几项调查都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关。调查数据表明的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怎样,数据表明现状堪忧。【答案】 示例: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堪忧
5.(2010年佛山第一次质检)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不得多于18个字(含标点符号)。
曹雪芹如一个丹青妙手,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重点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和李逵等108个好汉的形象一样,在《红楼梦》中重点描写了400多个人物。据徐恭时统计,《红楼梦》人物合计有975个,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个,无姓名称谓的243个。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同生活中的真人没有什么两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内容,因此,答题时要先找出压缩后的主语,即语段陈述的对象,本段文字既写了施耐庵,也写了曹雪芹,重点是写曹雪芹。其次是合并(即压缩)、替代相关内容,本段用了众多数字,意在说明《红楼梦》人物众多,所以可以用“众多”代替文中数字。
【答案】 示例:曹雪芹塑造了众多逼真的人物形象。
6.(2010年南京调研)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解释“应急科普”的含义,不超过35个字。2008年5月12日,当地震来临之际,桑枣中学的老师大声喊道:“所有人趴在桌子下!”随即打开了教室的前后门。
地震第一波刚过,趴在桌下的学生们立即快速有序地冲出了教室。全校2 3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全部集中到操场上,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仅1分36秒。
如此迅速的撤离,离不开平时的演练。为了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能力,桑枣中学每周二都结合实际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每天晚上教师对学生宿舍床位进行两次安全检查,每学期开展一次逃生演练活动。
中国科普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说:“桑枣中学之所以在危险时刻能做出这么迅速的反应,是因为应急科普显示了巨大作用。”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应急科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完成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找出语段中的有用信息。通过分析,可知语段有三层意思:一二两段描述了桑枣中学师生在地震中撤离的情况;第三段是评述;第四段是引用,引出了“应急科普”这一名词。因此可以初步确定,有用信息主要在第三段。分析第三段可知“应急科普”针对的是“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采取的措施是“教育”和“演练”,根据这些信息就不难得出答案了。
【答案】 示例:为应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而开展的科普教育和演练等活动。
一、扩展语句题的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读懂题干。题干往往包含关于扩展的内容的限制性或提示性信息,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的要求,认真揣摩题干的意思,搞清题目对句子内容、范围、句式、修辞、表达方式、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尤其要体会题目中的隐含信息。比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9题题干中的“介绍‘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活动的结果”就是考生答题的关键。
2.明确要求,合理扩展。要根据试题所提供的情景要求,进行合理扩展。同时,主体内容的扩展也要符合情景的要求。比如根据2009年高考江西卷第21题的要求,考生在扩展时就必须“描绘某种情境”。3.多用手法,丰富内涵。要根据题目要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饰手法,丰富句子内涵,使文字有意蕴,达到语言生动的目的。同时,注意细节,细节描写有助于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比如考生要做好2009年高考江西卷第21题,就可以考虑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4.添加成分,修饰限制。扩展单纯的主谓关系的句子可以采取添加限制或修饰性成分的方法。句子的主干只是单纯地陈述或支配关系,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能起到修饰、限制和补充的作用。要使语句扩展开来,变得生动、具体,就要发挥附加成分的作用。比如考生要做好2009年高考江西卷第21题,可在“流水”、“星辰”等名词的前面加上恰当的定语。
5.瞻前顾后,补续完善。即从前后的语句中找出暗含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约束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扩展,填补空白,补续完善。比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9题,已给出了6个短语,考生在答题时就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连贯。
二、压缩语段题题型多样,考生在答题时可视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方法
1.审清题干要求,注意设题角度。题目有时是要求考生概括要点,有时是拟定标题,而且每一个压缩语段题一般都有字数的限制,考生一定要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去压缩,还要根据字数的要求来取舍内容。比如2009年高考天津卷第22题,题干的要求是“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其中的“论文简介”、“3个”和“关键词语”就是答题切入点。
2.注意抓住语段的首句、过渡句、尾句等关键语句进行压缩和概括。题中给出的文字,往往只有一句是中心句,而且中心句大都在开头或结尾处。因此,在压缩的过程中,考生要有捕捉中心句的意识,中心句选定以后,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其作适当的增删润色。如果给出的文字是新闻,应注意从导语中挖掘信息。比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第16题,导语就是关键语句。
3.浓缩精华法。给定的文字如无中心句,考生就应考虑用浓缩精华法解答了。所谓浓缩精华法,也就是将文中次要的、修饰性的、解释性的文字删除,而保留主要的、关键性的、实质性的文字,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要求,对保留的文字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4.求新标异法。新闻的“新”往往就在于它的新颖性、奇特性。根据新闻的这个特点,在压缩的过程中,考生就应该有求“新”、“异”的意识,善于捕捉所给文字的独特之处,这些是形成答案的重要因素。
8.第七课、疯狂的战车 篇八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一步一步扩大的过程。
导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扩大的过程;慕尼黑阴谋和英法的“静坐战争”绥靖政策;德国突袭波兰、德军西线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导学重难点
重点 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
难点 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
导学设计意图
1、由法西斯的暴行和大国的绥靖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3、分析大战爆发的原因,看清大国自保的丑恶嘴脸。
4、弄清大战逐步扩大的过程。教具准备 影片《珍珠港》片段,相关的图片资料
导学设计过程教师
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由法西斯的暴行和大国的绥靖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布置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导学课文
(一)和平到来了吗?
1、简介德国违背规定的一系列做法和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
3、《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二)突袭波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英法宣而不战的奇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2、二战全面爆发后西欧的战争状况是怎样的?
3、法国投降和英国遭受沉重打击说明什么问题?
(三)“巴巴罗萨”计划
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2、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四)“虎!虎!虎!”
1、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2、美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3、二战扩大到什么程度?
四、课堂小结
9.第七课 传媒的力量 教案 篇九
第七课
传媒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的】
.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传媒发展历程中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发明与创造。
(2)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的发展和延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递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和休闲娱乐等功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
(3)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有关信息传播的名词和术语。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信息控制能力将成为未来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信息活动的参与意识,初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大众传媒历史演变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并借助大量历史背景材料的提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剖析与学习,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全面传媒手段的其他功能,客观的分析各种功能间的必然联系。
(3)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把对大众传媒发展的理解立足于理性认识这一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媒的产生和发展;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难点:大众传媒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点一】
传媒的发展
【教学设计】
.
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口语与体语的优点和缺点,达到传媒手段的自然过渡。
2.通过一系列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从直观上分辨出三类传媒的特点。
3.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掌握运用三类传媒的方法,提高实际生活的能力。
4.让学生总结三类传媒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传媒发展的过程和存在原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主要单词】
传媒的发展
thedevelopmentofmassmedium
面对面
face
to
face
口语
spoken
language
体语
body
language
文字
written
language
印刷
printing
电子
electron
网络
network
【板书设计】
§1
传媒的发展
一、概念
二、第一类——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媒介
.
口语
2.体语
三、第二类——再现的信息传播媒介
.
文字
(1)
产生
(2)
载体的变化
2.印刷
四、第三类——依靠机器的信息传播媒介
.
电子
2.网络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学习化社会”?
(生答)略。
(导入)学习化社会要求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而在日新月异的现在社会,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将转入一个新的课题——传媒与社会。
(新课教授)
(提问)如果你想把一件事情告诉你的好朋友,你能够有多少种方式呢?
(请学生上黑板随意写)
(学生活动)略。
(陈述)如果说你要说的事情包含了许多信息的话,那么,同学们所写的方式就是传播这些信息的工具或者说是媒介,这就叫做——传媒。那么,从古到今,人类是如何来传播信息的。
(思考)大家试想一下,在茫茫的草原上,一群原始人类在狩猎;在简陋的山洞里,一群原始人正在“交谈”着,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肢体语言
(陈述)对,这就是最早的信息传播媒介——体语,也看成是亲身传播时代。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体语的优点是什么?
(举例)你在马路上要“打的”
(思考)有什么缺点?
(游戏)在纸上写下一句短语,让一个学生来表演,其他学生猜是什么意思?
再来几次,比较结果。
.
容易产生理解的误差
2.传播的范围比较有限
(陈述)由于体语的缺点和语言的发展,人们开始“说话”,进行口对口的交流,通过声音的传播传递信息。称为“口语传播时代”。
(思考)口语和体语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活动)略。
(思考)那么,它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呢?
(做游戏)学生进行传话游戏,让一排的第一位学生看一段话,然后依次往后传,到最后一个,再让最后一位学生说出他所听到的话,通过对比,反映出口语传播的不足之处。
.
距离越远,误差越大
2.不能保留下来
(过渡)所以,为了弥补口语或体语的不足,人们又有了新的信息传播的媒介方式——再现的信息传播媒介,把信息记录下来。那么,用什么方式可以把信息记录下来,得以再现呢?
.
图画
(学生活动)结合书上的图片了解图画传播的作用。
2.文字书写
(陈述)文字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
是什么?——文字是记录和传达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思想的新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提问)把文字写在哪里呢?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加以总结
龟甲、兽骨上
金属器具上
竹木简上
布帛上
纸的出现(蔡伦)
泥活字印刷(毕升)
金属印刷
(讨论)各种文字载体的缺点和优点,阐明发展的必然性。
3.印刷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加深认识。结合书上的“读与思”,体会传媒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代我们称它为“印刷时代”,那么,是不是发展到这一代就结束了呢?
——没有,因为它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同学们手里的书本,无论是图画还是文字,都比较死。
(过渡提问)怎样让死板的东西活动起来呢?这就要依靠第三类传媒了。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第三类传媒和第一、第二类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举例)暴风雨之夜,家里的电视机会出现什么现象?
——没有信号,看不到电视
(学生活动)观看书本P51页图片
(结论)第三类传媒需要一定的机器加以辅助。
(提问)还有哪些是属于第三类传媒呢?
(生答)略。
(学生活动)看图片,加深印象。
(过渡)除了电视、广播、唱片等等,大家现在最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网络
(陈述)很好。
(提问)电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总结)整理总结三类传媒的发展。
(练习)遇到下列情况,你将用什么传媒方式?
.
去西安玩前,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
2.到商场里去买这件衣服。
3.要知道今天上午去上海的火车时刻。
4.路上拦车。
5.叫马路对面的人过来。
(布置作业)略。
【知识点二】
传媒改变生活
【教学设计】
.
本课主要采用开发式教学模式,重点要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学习。
2.结合书上的“大家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3.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和“读与思”,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寻找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密切与生活的联系。
【主要单词】
信息
information
功能
function
大众传媒
popular
media
报纸
newspaper
书籍
book
杂志
magazine
【板书设计】
§2传媒改变生活
一、大众传媒
.
概念
——传媒为普通大众所使用
2.表现
——报纸、杂志、书籍
二、传媒的社会功能
.
获取和传递信息功能
——基本功能
2.文化传承功能
3.舆论监督功能
4.娱乐服务功能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传媒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时代?
(2)概括起来可分为哪三类?如果我们想知道其他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用什么方式?
(生答)略。
(导入)由于传媒的方式在一代代的发生变化,当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客观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时——传媒改变生活。
(陈述)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说,传媒方式的变化就是人使用媒介或工具的变化。
(提问)大家试想一下,在目前情况下,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视?
——是。
在坐的同学,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书本?
——是。
(总结)如果传媒为普通大众所使用的则称为——大众传媒。
(学生活动)结合“读与思”,一份报纸:5美元~10美元/年
工人工资:8美元/周
思考“19世纪3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的报纸是否可以成为大众传媒?
——可以。
为什么?
.
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
2.发行量大,发行速度快,成本低
3.读者不再是特殊群体,而是一般大众。
(过渡)当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使用同一种传媒的时候,他也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么,大众传媒到底有那些社会功能呢?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
(总结)
一、获取和传递信息功能
——基本功能
举例:“打的”时需招手;
买房子前要了解房产信息可上网查询。
(学生活动)再举一些例子。
(过渡)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或传递信息,当然在此过程中,人类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许多知识,大众传媒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化传承功能
(提问)在学校里,除了书本上的文字,我们现在还有哪些方式来传授知识给你们?请同学来举一些例子?
(生答)略。
.
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
2.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
3.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
4.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
(思考)目前,你身边有哪些流行的社会时尚?他们与大众传媒有什么关系?
(生答)略。
三、舆论监督功能
.
及时地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
2.揭露社会上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3.维护社会公正。
四、娱乐服务功能
(学生活动)我们一起讲了传媒的这么多功能,下面同学们来讲讲看,大众传媒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娱乐服务?
(学生回答)略。
.
电视、电影——休闲
2.电脑——打游戏
3.录音机——听音乐
(总结新课)板书
10.2022高考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解读 篇十
1.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大力繁荣文化、发展文化、丰富文化,提升文化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A.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力量 B.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力量 C.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D.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选C。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上,A、B、D项只是中华文化在某一方面的表现,C项最全面,故应选C项。
2.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这句话强调()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
B.国家要发展,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D.发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选C。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意在强调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应选C。A是民族精神的含义。B是爱国主义对国家的重要性。D仅强调发扬民族精神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外延缩小,不合题意。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上述精神的共同内涵是()①爱国主义 ②团结统一 ③勤劳勇敢 ④自强不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材料中列举的几种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突出表现。①②③④都是其共同内涵,故选D。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句诗主要体现出()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C.中华民族爱好和平D.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解析:选B。“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故选B。
5.2012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3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①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②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④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所以①表述错误,②③④是对爱国主义的正确认识,故选A项。
6.一段时间以来,南海、钓鱼岛局势紧张。对此中国爱国学生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从文化生活角度,材料主要说明()A.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B.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C.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D.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
解析:选A。我们不能仅仅把爱国主义放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说明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7.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当代青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应主要()A.汲取和借鉴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
B.安心在国内生活和工作,不为海外条件所诱惑 C.积极走出国门,减轻国内就业的压力
D.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解析:选D。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D项正确。
8.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格言:“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若一家”。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
解析:选D。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题中的格言,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故选D。
9.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们向世界展现了中华健儿们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永不言弃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典故、名言是()①“夸父逐日” ②“大禹治水” ③“愚公移山” ④“精卫填海” ⑤土尔扈特东归 ⑥天道酬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解析:选A。①②③④符合题意。⑤土尔扈特东归体现了团结统一,⑥天道酬勤体现了勤劳勇敢,应排除。
10.民族精神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中华民族精神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①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中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 ③中国革命和建设中 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近百年来”、“主要体现”,故排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近一个时期,罗阳这个与航母紧密联系着的名字,触动了亿万人民的心灵。他忠于祖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罗阳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升华。这说明()A.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B.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D.必须发挥民族精神的支柱作用
解析:选B。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应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2.胡锦涛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强调,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尤其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之所以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A.民族精神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民族精神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C.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D.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选D。民族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它的力量表现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A夸大了民族精神的作用,排除;B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思想道德
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C观点错误。
13.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这种观点()①正确揭示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②割裂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③否认了弘扬民族精神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④肯定了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这是一道辨析性质的选择题,解答时注意思维的全面性和辩证性,①不是题目所表明的观点,②③看到了命题中观点的错误方面,④肯定了命题中观点的正确方面。
14.握住你的手/握住岁月的光荣/平凡的故事珍藏所有的感动/不屈的脊梁扛起大地天空„„伸出我的手/传递时代的光荣/崭新的世界相约收获的笑容/挺直的脊梁/扛起强国的梦„„歌曲《新的光荣》反映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②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③以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富强 ④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歌曲《新的光荣》强调要挺直脊梁,扛起强国的梦。为此,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以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富强。故①②③④说法都正确。
15.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②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全盘继承传统文化 ④全面拒绝外来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A。对外来文化要坚持辩证、全面的观点,③④观点错误,故不选。
二、非选择题
16.2012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纪念日。勿忘国耻,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而不懈奋斗。
(1)有人认为: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你赞同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当今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何在?
解析:本题第(1)问具有思辨性,对于设问要坚持两种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在组织答案时,要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取最适合自己回答的角度。第(2)问主要紧扣教材知识作答。
答案:(1)答案一:赞同。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二:不赞同。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观点只强调了文化的反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的作用。(上述两种答案均可)(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17.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纯朴、崇尚礼仪、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1)新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新山东精神?
(3)结合材料回答,如何弘扬和培育新山东精神? 解析:本题以山东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回答第(1)问,要指出山东精神的实质,然后回答二者之间的关系。第(2)问,可从文化的作用和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可依据教材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结合山东精神的内涵来回答。
答案:(1)新山东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新山东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2)①新山东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②弘扬新山东精神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④弘扬新山东精神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022高考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解读】推荐阅读:
2022高考考点简报12-09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课时达标新人教版11-22
个人经济收入证明模板12-25
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6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考点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0-12
高考作文素材:知识经济07-18
2018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总结12-31
高考政治经济复习题08-23
高考时事热点考点有哪些高考周年大事件考点09-17
高考字音考点剖析07-24
高考文综答题时间如何分配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