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2024-09-23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共15篇)

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篇一

门源县康乐幼儿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幼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我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幼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幼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幼儿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幼儿园成立由园长负责的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幼儿园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制订本园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幼儿园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幼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幼儿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幼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幼,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幼儿园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幼儿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幼儿园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经常对教学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幼儿园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幼儿园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幼儿园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幼儿园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幼儿园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幼儿疫苗接种率,防止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幼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幼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幼儿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幼儿及家长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幼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幼儿园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幼儿由班主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幼儿园实行无节假日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严格执行幼儿园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幼儿园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各班班主任应立即向本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任何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幼儿园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康乐幼儿园 2017年3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制度

疫情报告第一责任人:马文浩疫情报告人:申顺英 第一疫情发现责任人:各班班主任

一、每日教师须做好晨检工作,检查幼儿脸部、手部、口腔,触摸额头,若发现幼儿有异常,及时做好记录并反馈到班级。

二、班级当班教师接收信息后发现幼儿异常,及时电话向家长询问,及时做好记录,写清症状,并做好托药记录单,按时为幼儿服药。并做好日间巡查工作。

四、第一疫情发现责任人如若发现疑似病例,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第一责任人、卫生保健员及时向防疫站报告。

七、坚持做好教玩具消毒工作,门把手、栏杆等幼儿易触摸的地方都要坚持每天消毒液擦洗。

八、教室、寝室做到每日开窗通风。

九、户外大型玩具每周消毒一次。

十、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每周喷洒一消毒液。

十一、各班级开展手足口及其他传染病预防宣传工作,张贴相关资料,开展小讲座,教育幼儿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食物。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

十二、及时做好家长宣传工作,如上网、收看电视新闻等等,告知家长少带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并注意观察幼儿体温和皮疹,有异常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将诊治情况及时通知幼儿园。

2.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篇二

尽管高校突发学生公共事件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 但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深层次原因, 其中高校管理因素占有很大一部分。本文围绕高校内部存在诸多管理漏洞、服务缺位、人为失控、制度规范缺失和资源制约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高校一系列的管理行为中, 对于高校学生突发公共管理中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是彰显大学精神的重要标志。但一段时期以来, 一些高校内部管理出现了诸多偏差, 其中最大偏差在于过分推崇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的管理模式, 淡化了以人为基石的人文管理范式。一些高校管理者视学生为学校的附属物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官本位意识较强, 习惯于文件、会议式的工作布置, 忽视学生权利和权益的维护;习惯于强调学生统一规范的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 以致于把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变成一种口号。事实上, 学校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依据, 离开了学生, 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 管理行为失范

作为现代大学治校方略的重要内容, 依法治校不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也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必然选择。然而, 一些管理者法治意识和尊重学生权利的意识依然淡薄, 诸如部分高校学生规章制度中依然存在“罚款”、“开除学籍”、“勒令退学”、“未能通过英语四级者, 不颁发学位证书”、“不缴足学费、不偿还贷款, 扣发毕业证书”等规定, 既违反了行政法治原则, 也违反了现代社会法制精神, 很容易导致与大学生之间的纠纷甚至对簿公堂。特别是一些独立二级学院 (有些是异地办学) , 由于在学历文凭管理上不规范, 不仅损害了学生利益, 有时还导致学生突发公共事件发生, 也损害了大学的社会形象。

3. 开放、竞争、透明的环境与传统管理方式的冲突

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挑战, 在开放、竞争和透明的环境下, 改进学校内部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满足学生学习和成才的需要与传统的经验式、集权式、控制化管理等管理方式产生了冲突;强制性态度和检查、监督的方式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产生了冲突, 也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学生从内心更加呼唤既有人情味又能吸收大学生有序参与的管理方式。

4. 管理制度刚性与柔性操作的冲突

(1) 制度不健全。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 高等学校有权规定本校具体规章制度。但事实上, 目前一些高校涉及学生培养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偏离上位法, 有些制度之间存在冲突, 常常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而有一些领域却缺乏管理制度、存在管理盲区或者称之为学生管理“灰色地带”。一旦出现涉及学生利益的情况, 容易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纠纷, 进而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 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有时成为诱发学生突发公共事件导火索。

(2) 制度程序不规范。由于各种原因, 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一般都沿袭各自的传统习惯。在制度制定过程中最明显的缺陷是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法律专家和学生代表的参与, 或多或少存在程序不规范的问题, 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 而且不少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处于人性化与制度化的矛盾与冲突之中, 有时甚至模糊了道德规范与规章制度的界限, 有些制度条文难以保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产生纠纷埋下隐患。同时, 决策信息的传递从决策层到执行层, 再从执行层反馈到决策层, 因层级过多, 造成决策层和反馈信号衰弱与失真。

(3) 执行过程不透明。“公平、公正、公开”是管理的最基本原则。高校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要让学生通过在寝室与同学相处来培养团队意识、集体观念, 懂得劳动光荣。认识上的差异本来无可厚非, 但目前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 物业相关管理制度或服务规范的修改缺乏与学生沟通, 物业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在执行制度过程、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生硬、柔性管理缺失, 时常会导致学生因为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与管理者之间产生冲突, 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学校服务工作的不满或抵制。

5. 高效统一的危机干预应急管理体系尚待完善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稳定工作由党委领导, 党委有关职能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 行政部门和教师在应急管理中并没有很好参与。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协调困难, 落实艰难, 不易形成资源整合和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此外, 还缺乏与突发公共事件相对应的完备的应急处理规章和法制保障。

二、改革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应对机制能够全面、系统地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以人为本, 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合法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作用。根据以上分析, 如何改革管理机制, 可以从组织、制度、沟通和恢复四个方面

(1) 创设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

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化解以及处理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需要建立一套常设的机构和人员, 组建高效率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小组, 进行管理和运作。从组织角度入手, 优化学校的组织结构,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 规范各项制度, 尽量避免因责权不明、奖惩不公、相互推诿等因素造成的人为性突发公共事件。

(2)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与装备

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 社会和学校普遍反应, 高校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措施和能力相当欠缺, 当发生情况时很被动, 只能给学生一些言语上的安慰, 还来不及反应, 学生已经走掉很多。因此, 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培训刻不容缓。培训包括基本的应对能力的训练、心理方面的训练、沟通技巧的训练等。在装备方面, 既要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 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地预警能力, 又要加强高校本身的知识装备, 编写、发布各种处理危机的指南性资料, 如《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基本方法》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流

(1) 加强信息的识别和预警

为了及时发现可能诱发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 在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类型的增加、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管理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业务日益复杂、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等挑战, 迫切需要一个高效、能够随需应变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的支持。目前, 可以吸收网络技术的一些成果, 比如, 开发基于SSH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设计与开发软件系统, 以便实现信息系统的早期预警。

(2) 科学系统地制定预案

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案, 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它关系到在不可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爆发阶段, 能够根据已有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计划, 启动紧急应对系统, 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做出反应, 形成社会联动方案, 将事态控制住, 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预案制定后, 需要进行检验, 从中发现问题, 不断进行修正, 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验证预案的整体或关键性布局是否有效。只有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和专业人员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训练, 才能使他们在突发公共事件真正爆发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

在高校日常管理中, 有一种潜在的、看不见的突发公共事件正在酝酿和累积, 其对高校稳定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是不可低估的, 这就是因缺乏沟通而产生的谣言和恐惧。只有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 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否则很容易再产生冲突。一旦冲突发生, 很容易造成贻误时机, 使得突发公共事件扩大化。

突发公共事件被控制或平息后, 并不意味着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过程已经完结, 它只标志着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恢复阶段, 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结束后, 经历的师生向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回归。突发公共事件恢复机制可以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一个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混乱的机会。恢复机制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延伸, 应该包括进行全员危机意识教育, 树立转“危”为“机”的思想意识;科学评估损失、明确恢复内容;按照秩序恢复与重建, 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效地谈判协商机制;建立相关制度, 妥协安排和处理相关人员;让信息公开成为惯例;更新工作预案,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准备和整合充分的资源, 提供应急保障;加强校园安全立法等。

参考文献

[1]张晓鹏, 袁飞, 杨非.复杂科学与危机管理研究的深化[J].理论界, 2008, (1) .

[2]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1) .

[3]郑玮华, 庞小宁.试论高校危机事件的基层应对[J].山西理工学院学报, 2006, (1) .

[4]郭济.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10) .

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篇三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构建评测探析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79-01

从古至今,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就一直没有中断过,突发事件的预见性非常差、原因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已经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年来,发生了不少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如SARS、禽流感、H1N1等,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我们自身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也使我们开始怀疑社会的危机处理能力,那么构建一个突发卫生事件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预防、控制以及处理突发的卫生事件,减少突发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

突发卫生事件实际就是指发生非突然的事件,并且可能会对社会造成重大伤害的严重传染疾病、职业食物中毒、群众性疾病以及其它应影响严重的事件[1]。具有很强的群体性、突发性以及严重性,其实这种突发事件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紧急状态,也是突发的、不可预见的、有危害的、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的事件。根据不同的损害程度,可以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类:一般、较重、重大、特大;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突发原因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社会或人为的原因引起的突发卫生事件;一类是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卫生事件。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痢疾、鼠疫、霍乱、流行性出血热等一些重大疾病[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也会使人们产生不良的情绪,出现不良行为,危及社会稳定和秩序,同时也会影响国家的发展。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医疗设备与技术已经不断的在全世界普及,虽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很多原因的促使,还是存在着一些相应的问题。

(一)缺少危机管理协调体系

目前,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需要卫生部门对突发的卫生公共事件进行判断与评估,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成立应急小组,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进行相应的处理,但是目前我国这种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二)工作缺少相应的素质

有很多的卫生工作者,自身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甚至缺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至于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

我国的卫生事业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建立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各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很充足,也不愿意用大量资金建设危机管理体系[3]。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与评测探析

(一)培养专业的醫疗团队

培养专业的医疗团队,不仅仅是建立一定的救灾队伍、医疗团队、警察团队,也应该建立一种可以在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件体系,确保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可以把事件发生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二)建立检测预警系统

建立一定的检测预警系统可以及早的发现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也是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4]。一个完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监测机制,可以迅速的满足不断发展的监测需求,以便于可以很好的适应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的预警,一旦有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管理监测体系还必须应当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对突发事件引发的一些其他传染疾病进行一定的监测与管理,以免发生更大的危害生命健康安全的事件。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体系

在政府建立一支专业的、优秀的、高水准的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的同时,也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发布信息体系。一旦发生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该及时通过网络、媒体、电台电视等发布一些消息,以最快速度给予一定解释,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民众恐慌,争取利用舆论降低民众的恐慌心里,并且政府也应该多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耐心的接受群众的批评,积极的转变态度,尽量保持政府廉洁、有效、公信、高效的形象。

(四)建立一定应急中枢

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首先我们必须先确定政府部门在突发卫生事件处理中的责任,并且建立一定的沟通协调机制,联系突发事件部门之间合理的沟通,可以确保能够有效的处理突发卫生事件。

(五)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现阶段,我们应该学习和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水平,建立一套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第一,我们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第二,建立一定的应急储备物资体系,保证有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及时给予物资[5];第三,给予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充分的资金基础,保障可以顺利解决突发事件;第四,对突发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法律的角度保障突发事件可以顺利解决。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业虽然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但是我们应该在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我们在公共卫生事件上的不足,不断地完善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体系,增加突发事件的管理力度,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处理的速率。

参考文献

[1]沈伟锋,江观玉.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构建[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710-711.

[2]王晓东,吴群红,郝艳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6):47-50.

[3]刘哲华,高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卫生监督[C].//首届中国卫生应急学术论坛论文集.2012:312-314.

[4]张蓬川.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构建[C].//2011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46-48.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篇四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二、医院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三、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区卫生局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突发事件发生时,医院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协助疾控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五、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

。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六、对突发传染病疫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终止后,要及时对院内的应急处臵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评估,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臵能力。

八、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5.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篇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报告范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报告组织及责任报告人 组长:喻新锋

成员:范林杰、欧阳萍瑛、李承标、陈明军

三、报告时限及程序:在接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后2小时内尽快向宜章县卫生局和宜章县疾控中心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写出进程报告及时报告事态的进展。

报告流程示意图:

责任医疗卫生人员→应急办→医院指定领导→(1、宜章县疾控中心;

2、宜章县卫生局;

3、网上直报;

4、现场调查,采取措施,进程报告上报。(同时进行)

四、报告内容:

1、首次报告;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采取的措施。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进展和防控情况。

3、结案报告:确定事件的性质,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所采取的措施情况,对事件进行Ⅰ-Ⅳ级评定。

五、相关责任人各负其责,互相协调,共同应对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失责有究。

6.小学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的管理制度 篇六

1、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是安全员,按照学校安全责任区域(以班为一区域)的划分,该区域负责人为区域范围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区域范围内的人、事、物的安全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及时上报。安全实行谁分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安全责任制。

2、第一责任人必须把各自区域的安全隐患以及书面形式及时向安全员或学校安全领导组成员汇报,不报或隐瞒不报者则发生安全事故第一责任人负主要责任。

3、对上报的安全隐患,因安全员或安全领导组未及时采取措施整改或整改不力而造成安全事故的由相关部门(人)负主要责任。

4、因第一责任人敷衍失职,不仔细检查,而被安全员或安全领导组查出的未上报的安全隐患,则第一责任人负主要责任。

5、安全领导组查出的未上报的安全隐患,第一责任人负直接责任,安全员负连带责任。

6、对安全管理松懈,事故隐患整改督促不力,安全经费投入不足、人员安排不到位,由主要监督领导负主要责任。

7.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篇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08年1月1日0时至2010年12月31日24时平顶山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2]要求, 界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

1.3 统计方法

数据使用Excel 2003汇总统计,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8-2010年平顶山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40起, 累计发病946例, 无死亡病例发生。其中发生在学校的34起, 发病833例, 分别占全部起数和发病数的85.00%和88.05%。报告的学校事件中一般事件15起, 较大事件1起, 未分级事件18起, 无重大事件和特别重大事件报告;各类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最多 (33起) , 占全部事件数的97.06%;食物中毒事件数 (1起) 所占比例不高, 但发病人数较多, 严重等级较高, 危害较严重。见表1。

2.2 分布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市除鲁山县和石龙区无学校突发事件报告外, 其余8个县 (市) 区均有报告, 其中以新华区 (7起) 、湛河区 (7起) 、叶县 (5起) 和汝州市 (5起) 报告较多, 占全部报告数的70.59%。

2.2.2 时间分布

除2, 7, 8月无事件报告外, 其余各月均有学校事件报告, 其中3-6月报告12起, 9-12月报告21起, 分别占全部报告数的35.29%和61.76%。报告起数以2009年 (26起) 最多, 2010年最少 (2起) , 分别占全部报告数的76.47%和5.88%。 见图1。

2.2.3 学校分布

各类学校均有报告, 其中小学和中学报告最多, 共26起, 占全部报告数的76.47%;托幼机构 (1起) 最少, 其余各类学校报告起数为2~3起。城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多于农村学校。

2.2.4 事件类型分布

见表2。

34起学校突发事件中, 以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为主, 分别占全部事件数的50.00%, 20.59%和11.76%。

2.3 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评价

34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首发病例发病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最短为0.00 d, 最长为55.00 d, 中位数为4.36 d;从首次报告事件发生时间至结案时间即事件持续时间最短为9.01 d, 最长为75.81 d, 中位数为21.67 d。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与整个事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r=0.451, P=0.007) 。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2008-2010年平顶山市85.00%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 与李启新等[3]报道结果一致。

分析发现,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类占97.06%, 其中传染病类事件中又以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为主, 与国内同类报道一致[3,4]。甲型H1N1流感位居首位, 可能与2009年其作为新发传染病出现, 人群普遍易感有关。之后, 随着疫苗的普遍接种, 该病的发生率下降, 2010年平顶山市无此类突发事件发生。

2008-2010年平顶山市学校突发事件时间上呈双峰分布, 呈现出3-6月和9-12月高发, 2, 7, 8月最少。这可能与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有关, 2, 7, 8月份正值假期。

从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评价来看, 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与整个事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及早报告有利于事件的及时控制[5]。至于相关度不高, 可能与个别报告人员疏忽或业务不熟练导致事件未能及时结案、整个事件持续时间过长有关。提示事件的报告和结案及时性均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S].2005.

[3]李启新, 葛兰香.2004-2009年宾阳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10, 16 (3) :159-161.

[4]王海波, 劳旭影, 毛国华.宁波市2004-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 (2) :326-327.

8.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篇八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64-01

当今世界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都在增强,危害性和破坏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处置能力进行摸底调查,加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是我们亟待完成的任务。

1 博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应急处置能力现况分析

1.1 应急监测预警体系

从2003年开始,博州就在逐步建立地、县、乡三级联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公立医院基本都能直接报告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评估和采取应对措施,但是信息的识别、判断、及时性和准确性值得商榷。

1.2 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1.2.1 突发事件发生的信息来源: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是主渠道,兼顾电话、媒体信息、其他行业信息报告及主管部门的指示。

1.2.2 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博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实验室监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公共卫生监督等监测网络系统,建立疫情监测预警报告系统,构建监测信息平台。

2 应急处置能力分析

2.1 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全国各级各类相关部门、疾控中心等都在逐步建立完善相应的预案,构建四级预案体系。

2.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省市县级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能达科学分析,系统防治机制。

2.3 处置队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应急处置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力军,但目前疾控机构队伍现状堪忧, 应急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多专业构架不全,很多仅能处置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 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情况:

一般物资储备:储备各类疫情应急物资45种,但离《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平均物资储备不到要求的50%。

检测能力建设及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储备:检测能力:国家规定的两大类:市级疾控中心必须开展的工作项目226个,现平均检测能力为50%。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应开展的工作项目132个,平均能检率30% 。实验室仪器装备:根据《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调查表》中所分三大类:现全国大多数疾控机构不能达到要求,经济不发达地区情况更为突出。

3 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3.1 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经费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各级疾控中心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落后、设备配置不够,仪器设备大多仅停留在一般项目的检测,

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3.2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少、年龄、学历结构分布不合理,人员编制还是停留在60年代的水平。缺乏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等复合型人才。

3.3 政府对疾控机构的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定位不够准,各级疾控机构功能不清晰,上下争市场的现象。二是对疾控机构的规范管理研究不够,这方面规范性的文件偏少。由于体制、管理机制及编制等原因,人才缺乏,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

3.4 报告制度和管理体系相对滞后

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诊断处理能力不强,系统敏感性较差。虽然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但部门、地区间的信息壁垒、信息共享,亟待解决。

3.5 大众、媒体沟通的现代艺术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中,疾控机构与新闻媒体和大众沟通的渠道不畅,缺乏沟通艺术不易形成全社会共识。

4 对策分析

4.1 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建立稳定通畅的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渠道、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机制、组建社区全科医师工作团队。

4.2 灵敏的信息系统

建立纵向包括国家应急办公室、省(自治区)应急办公室、市应急联动中心和县(市)、乡五级应急办公系统。横向包括网络通信平台、应急联动平台、空间信息平台,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3 快速应急反应队伍

以实施绩效工资为抓手,规范用人制度,切实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岗位培训,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建立贯通省市县乡四级的传染病检测专家咨询委员会平臺,从而达到一个事前调查、事中救治、事后消除、后续影响的系统防治机制。

4.4 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

建立健全不同能级的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运转、沟通甚至是领导机制,使各级的能量能有效地整和、利用,发挥合力优势。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措施。创造条件,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医学加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

4.5 加大应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力度

建立健全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对辖区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及效果评估工作。运用健康促进的策略,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疾病流行和突发事件造成的身心危害。

4.6 完善卫生应急各项工作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应急系统的决策长效机制和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协调联动机制、预测预警机制、应急保障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宣传培训机制等管理机制。真正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目标。

综上所述,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高度重视,卫生应急工作才能快速完善,高效运转。

参考资料:

[1] 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目录(试行)》.

[2] 曹康泰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M].

[3] 王陇德等.卫生应急工作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M].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篇九

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能够及时、高效、科学、有序地对患者实施应急医疗和处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安定。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特制本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公共卫生科为本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主管科室,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规范》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建立传染病登记簿。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在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带者时,首诊医生必须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统一交到公共卫生科,由疫情管理员收集录入。同时门诊、住院部、化验室也要分别

做好门诊登记、住院病人登记、化验室登记。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本院相关部门要做好事件动态与应急工作进展的追踪,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向事件发生地进行反馈。同时要规范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报告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协调组织相关力量做好事件处理和应急响应。

10.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十

为了确保学校的安全与稳定,有效处置校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处置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卫生突发事件的危害,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维护和确保学校的稳定,保障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公共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共公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现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卫生工作领导机构及职责: 组 长:刘顺招 副组长:夏敏 组 员:全体领导 具体分工

学 生 教室:各班主任 环 境 区:涂新培 食 堂:程四平兼职卫生员:罗辉 晨 检 员:学校大队部 报 告 人:程四平

责任:建立相关制度、检查、记载报告,督促做好相应工作。

(二)机构设置 办公地点:学校办公室

基本职责分工:为便于及时有效、迅速控制和处置公共卫生事件,办公室在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分工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并控制和有效处置。

(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及措施

1、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校内发生5人以上集体食物中毒事件,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⑴报告程序

A、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应职能组,领导小组成员在第一时间报告主任并报告区卫生疾控中心和慈城镇医院。

B、学校同时报告当地镇政府、直管教育局。C、1小时内向教育局专报信息。

D、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⑵处置措施

A、学校报告人(程四平老师)以最快速度组织人员将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救治,或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或拨打“110”请求救助。

B、由食品管理人员(夏道义老师)立即封存现有食物,并向防疾部门和疾控中心、医院及时提供食物样品,无关人员不允许到操作间。

C、严重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迅速建立抢救指挥机构,机构由政府、教育局、学校领导、卫生防疾和疾控中心等部门人员组成。可分设现场指挥组、事件调查组、防护组、接待组、后勤保障组,分工负责,高效处置。无关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到医疗单位探视,以免影响救治秩序。

D、迅速开展调查,及时发现食用有毒食品的学生,同时迅速开展心理干预,集中进行有关卫生知识的宣传,正确判断和表述中毒症状,防止学生出现集体性癔症。

E、配合卫生防疫、疾控中心等部门的调查。⑶注意事项

稳定师生情绪,全体教职工不得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消息,更不得进行渲染和夸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若家长来校探视,由学校领导和各班班主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和接待工作。

事故发生后,要注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组织人员做好食物中毒人员的思想稳定和心理舒缓工作。

事故发生后,可以采取校门口电子屏幕公告等形式,及时向外公布事故真相和处理的进展情况,避免造成混乱。

2、突发传染性疾病事件 ⑴报告程序

①学校发生突发传染病,在第一时间报告卫生防疫、疾控中心等部门和有关医院。

②学校同时报告县委、政府和县教育局。③1小时内向县教育局专报信息。④2小时内向省教育厅专报信息。⑵处置措施

①发现疫情立即向防疫部门、疾控中心、医院、政府和教育部门报告。

②立即封闭疫点,及时隔离发病人员,保持接触人员的相对封闭,以免疫情扩大。

③积极配合卫生防疫、疾控中心等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④在校卫生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的指挥下,组织应急小组,统一指挥和协调救助工作。

⑤在卫生防疫、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对公共场所和宿舍、教室进行全面消毒,指导师生服用预防药品。

⑥班级发病人数或学校发病人数超过三分之一时,在确保传染不扩散的情况下,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可采取有效措施和调整教学工作和秩序。

⑶注意事项

①稳定师生情绪,积极开展预防知识的宣传,落实各项预防措施。要实事求是地向师生讲清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不得渲染与夸大,以确保学校的稳定。

②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③要维护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做好治安保卫工作。④事件发生后,可用公告等形式及时向外公布事件真相和处理的进展情况。避免造成混乱。

3、一般卫生突发事件。

校内发生师生突发疫病(包括正常疾病),病情轻者可让师生到医院看病治疗,较重者,班主任协同有关人员组织护送到就近医院诊治,并根据情况负责通知家长、转院等工作,不得延误治疗时间。

在教学工作中突发的伤害、突发疾病,任课教师负责处理、报告相关机构和斑主任,并协同迅速有效处置,不得延误治疗时间。

(四)工作要求

1、分工明确,要高度重视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全体师生员工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增强责任感。

2、学校要把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工作作为稳定大局,防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狠抓落实,严格按照方案,落实防控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3、各有关人员要按照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加强监管,发现迹象,可疑点,立即报告值班领导,以便果断处理。

4、办公室要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工作,及时发现各种带有预警性和苗头信息,密切掌握,及时汇报。

5、责任区人员要做好重点区域部位的监管工作,防止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五)善后工作

1、校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认真做好恢复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等,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

2、对在预防处置校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表现突出或有特殊贡献的个人,组织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3、对在预防、处置校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各组织职能任务分工,划清权限职责,进行责任追究。并给予相应处分。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因未能落实预案有关要求造成损失和影响的要按职能任务分工,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在善后处理工作中,玩忽职守,隐瞒、缓报、谎报或逃避责任者,阻碍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者以及其他不利于预防和处理工作者,视其情节和危害后果,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四、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我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早期症状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五、突发事件预防

1、学校要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卫生隐患。

2、增加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①饮用水必须向供水单位索取卫生合格证,并做到及时清洗饮水器。②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培训证上岗并注意个人卫生; 食品贮存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专锁、专保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⑤、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⑥、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⑦、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完成计划免疫任务。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①、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②、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及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③、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④、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六、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1、突发事件监测

①、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②、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所属区域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2、突发事件报告

①、建立(学生小组→班级→系级→学校→疾控中心)的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实行24小组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②、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各部门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医疗中心及其他有关部门应立即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学院报告;

③、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④、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七、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1、传染病 ①、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1)、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分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2)、检查疫情发生地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3)、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

4)、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5)、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②、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③、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2)、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3)、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活动。学校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学术活动和会议的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应暂缓进行; 4)、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厕所等场所在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5)、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④、校内疫情

校内若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1)、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报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盐田河镇中心小学

1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篇十一

这些事件在去年如此集中和持续地爆发,我们在整个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到底缺少了什么?毋庸置疑,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着眼于长效治理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才是最大限度保障校园安全的治本之策。

“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本框架,它是一个由4个不同维度共同构成的综合制度体系,其中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在近年来接连发生的诸如雪灾、地震等众多突发事件中,这一相对完备的、科学的和可行的制度体系在事件的应对管理中发挥了重大的制度保障作用。作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治本之策”,这一制度体系也能为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借鉴。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学校相关问题的解决必然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相统一。从事件类型的角度看,学校突发事件包含于国家突发事件类型体系之内。从实效性的角度看,“一案三制”体系在实践中的成功运行为其在子领域的“适用”提供了适度的正当性。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案三制”的科学体系架构对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借鉴性。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上,可以对“一案三制”这一制度体系进行适当的“移植”(至少在核心理念和体系结构上),但同时应当注意融入本领域的特殊性以及规避和解决“一案三制”体系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即建立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

与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类似,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也包括从体制、机制、法制到预案这一完整的阶梯状制度序列。具体而言:

一是关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应当明确的是,在当前社会多元治理的大背景下,学校不是唯一的管理者和应对者。一个有效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应当是以学校为中心,并分别在纵向和横向上向外延伸的十字形架构。所谓纵向即从上到下的各级教育系统,而横向则指与学校同属社会治理主体的组织和个人。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大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学校系统内外的有效互动网络,才能使学校应急管理的各项功能真正得以发挥。此外,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除了应明确各机构的分工、职能、责任外,在权力配置上,还应慎重考虑在某些危急状态下对部分应急管理主体的必要法律授权,从而避免出现危急时刻“无权不能为”的尴尬情形。

二是关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除了应切实落实传统“三段论”(即事前、事中、事后)所要求的各项内容外,还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形成事前阶段的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是处理好事件相关人员(尤其是学生)的权利保护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主体的紧急处置权可能与相关人员的权利发生冲突,因此必须注意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权利保护。

三是关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总体而言,我国当前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的法律规范相对缺失、规范性文件规定零散且层级不高,尚未形成对该领域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法律保障。就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而言,无论是否专门制定法律,对已有法律规范的梳理、整合、查漏补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初步规范化是当前亟须展开的工作。

四是关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虽然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已基本制定,但这些预案大多互相抄袭、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基本上都是制定之后束之高阁、“备而不用”,这不仅有违制定预案的本意,而且也间接加剧了校园突发事件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有必要在相关立法中对预案的评估和演练予以强制规定,通过适度的立法强制促进评估和演练的常态化,提升其实效性。

由此可见,与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相比,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同样由体制、机制、法制、预案构成的这一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制度体系在各自领域也都有自身的制度特色和要求。可以说,这一基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特殊性而构建的制度体系实际上构成了我国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治本之策。还应注意的是,这一制度体系并非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随着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的丰富,一些新颖的、进步的、颇具实效性的应急管理方法和措施还将被逐步纳入。

一个社会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消化问题、改进制度的决心和勇气。面对令人痛心的校园突发事件,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有关机关的“紧急通报”、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哀悼,着眼于长效治理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才是对逝者、伤者的最好慰藉。

12.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篇十二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8 年1 月1 日—2012 年12 月31 日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国家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 报告的发生在甘肃省各级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所有事件均经确认及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并结案。

1.2 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标准参照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导出甘肃省2008—2012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08—2012 年甘肃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况

2008—2012 年甘肃省各级各类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28 起, 发病16 611 人, 死亡2 人, 罹患率为2.89%病死率为0.01%, 见表1。

2.2 时间分布

2008—2012 年甘肃省除2 月份没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2012 年8 月份报告1 起外, 其余月份均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历年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月份开始增多, 4~6 月份为高峰, 7 月份开始下降, 至9 月份又有所增加, 第2 个波峰出现在10~12 月份, 见表2。

2.3 学校分布

2008—2012 年甘肃省各级各类学校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农村多于城市, 分别占事件总数的57.01%和42.99%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普通高校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乡小学校和幼托机构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易发单位, 分别占事件总数的36.74% 和26.14%, 发病人数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6.28% 和11.44%。 县小学校和乡中学校事件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也较多, 分别占12.88%、 10.80%和13.97%、 19.35%, 见表3。

2.4 事件类型

从事件报告起数看,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由呼吸道传染病暴发引起, 居前3 位的疾病分别是水痘 (142 起) 、 手足口病 (139 起) 和流行性腮腺炎 (120起) , 分别占事件总数的26.89%、 26.33%和22.73%, 其中手足口病2008 年报告起数最少, 其余年份报告较多。 2008—2012 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风疹和流行性感冒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分别占事件总数的14.20%和5.30%。 在历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2009 年报告事件起数最多, 2011 年报告最少, 分别报告169 起和65 起, 见表4。

3 讨论

甘肃省2008—2012 年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28 起, 占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总数的90.10% , 表明学校依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区, 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中小学校和幼托机构。这一方面与农村学校师生卫生知识缺乏, 教学、 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较差以及传染病防控意识不强有关;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幼儿免疫力低、 防病意识差引起。 提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重点关注农村中小学校和幼托机构。

本研究显示,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时间与学校学期季息息相关。 学校开学后, 学生在学校内聚集, 相互之间接触频繁, 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校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 学生放寒暑假后, 集体活动减少,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明显减少。 具体表现为每年3 月份开学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开始增多, 4~6 月份出现全年第1 个高峰, 7 月份开始下降; 每年2月份和8 月份学生寒暑假期间几乎没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随着9 月份学生开学,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次增多, 10~12 月份出现全年第2个高峰。 提示各级各类学校应在不同的学期季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甘肃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水痘、 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这与部分省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类型一致[3], 因此, 在冬春季节加强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和及时处置发生的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甘肃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态势及其特点,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管理体系, 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落实学校、 幼儿园师生的晨检和午检工作, 做好师生因病缺课、 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工作, 加强学校与卫生部门疫情信息的沟通。 (2) 改善农村学校卫生条件和状况, 如减少学生宿舍的拥挤状况, 按要求定期消毒、 监测, 利用假期对学校卫生状况进行整改, 减少开学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3) 认真做好学生、 教师和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 重点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和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方法,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4) 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做好儿童入托、 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工作, 及时完成相应的疫苗补种工作, 同时加强二类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 提高接种率, 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 从而降低相关疾病如水痘、 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暴发流行, 防止疫苗可预防疾病在学校传播。 (5) 切实做好学校传染病病例的早期隔离, 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 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要减少易感人群与病例的接触, 降低二代发病率, 以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明芳.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应对措施[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3, 19 (1) :23-24.

[2]冯增强.构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探讨[J].海南医学, 2007, 33 (2) :106-107.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章制度 篇十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章制度1

1、设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防保站及计算机信息科等科室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组织领导和落实。

2、防保站为本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主管科室,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规范》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建立传染病登记簿。

3、门诊、住院部、化验室要分别做好门诊登记、住院病人登记、化验室登记。

4、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带者时,首诊医生必须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疫情管理员统一收集录入。

5、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在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6、做好自检记录。对发现传染病不报、漏报的医生或者报告好的医生,报告单位应按《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给予处罚及奖励。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章制度2

1、由乡级保健员或妇幼工作人员掌握辖区育龄妇女和早孕妇女的摸底、登激作,并在孕前三个月及孕后三个月免费增补叶酸,并上报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2、确定早孕后,对其孕妇进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督促和协助孕12周前为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第1次早孕随,填写相关记录表,信息录入xx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且预约下一次检查时间。

3、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第一次产前随服务记录表》。按孕产妇系统管理的.要求进行定期孕期检查,查五:12周前、16-20周、21-24周、25-36周、37-40周,填写相关记录表,信息录入xx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为其进行孕期保健指导。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妊娠禁忌症及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并在两周内随转诊结果,酌情增加检查次数。

4、强力推行住院分娩,严禁家庭接生。

5、产后视:应于出院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视,填写相关记录表,信息录入xx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

6、产后42天健康检查:对其产妇进行健康指导,发现异常者转至分娩医院或上级医疗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填写相关记录表,信息录入xx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孕产妇保健手册》归档备查。

7、认真做好孕期、产褥期、新生儿期的卫生营养、科学育儿等保健指导宣传工作。

8、做好各种表、卡、册的整理、汇计、分析上报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章制度3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阿尔及利亚的方针。贯彻批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勇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医疗组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中心主任,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中心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刻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人密切得在釆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釆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內慼染的发生,倣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7、中心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监测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8、发现人畜垬患传染病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14.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篇十四

卫生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学校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伤亡事故、中毒事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水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机制,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加强日常监测,发现事件隐患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控制事件发展。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成立管理组织,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与处置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各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如下: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控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班级、各环节突发事件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3、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控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防病和自救能力;

4、建立晨午检全日观察和因病缺课制度,与卫生部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传染病疫情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转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指挥、调度应急人员和资源配置,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和演习,配备救援物品、器材和装备;

6、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7、对饮用水及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8、及时向乡镇卫生院或县疾病预防中心部门以及县教体局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消毒、流

行病学调查、紧急救援等工作。

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

为预防本校发生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应经常对食堂、饮用水设施、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和巡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包括传染病防控、教学及生活环境、学校公共场所、医务室等,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建立晨午检全日观察和因病缺课制度,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发病情况;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加工、运输、存储、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

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控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3、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等)、伤亡事故、饮用水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可疑传染病人要及时与县疾控中心和各医院建立联系,以便做好防控和救治工作。对各房屋、锅炉、供电、饮水、食堂等各环节进行经常性巡查,及时发现、报告和排除安全隐患。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24小时通讯畅

通。按规定对事件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2、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医务室及学校有关部门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教体局报告。

3、任何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学校任何人都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情况。

4、报告内容与范围:

(1)学校内发生1 例及以上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疑似或确诊病例;1例不明原因发热及肺炎病例要立即报告县疾控中心和县教体局。

(2)一个班级或宿舍发生1例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麻疹、风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病例或5例流感样病例、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时,除由接诊医疗机构进行上报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及时向校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由学校领导小组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标准要求,向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5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发生2人及以上受伤及1人及以上死亡事件、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或其他急性中毒病例1例及以上、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或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 例及以上;发生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1例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在对患者进行紧急现场救治的同时,学校领导小组及时向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和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本校实际,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一)传染病疫情

1、四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③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三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四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责令其暂时离校到卫生部门规定机构进行隔离观察。对已经入校的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二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在三、四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学校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暂停上学或上班,责令其暂时离校到卫生部门规定机构进行隔离观察。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暂缓进行。

④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⑥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

4、一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全体人员不得随意出入。食宿问题由学校统一安排。

②对学生进行严密观察,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或发现有可以症状时,及时就医,按卫生部门规定进行医学观察,暂停

上学或上班。

③取消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

④配合医务室做好对学生隔离观察工作,并做好室内外各项消毒措施。

⑤学校每日向县疾控中心和县教体局上报监测情况。⑥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

5、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卫生部门对本单位作出1例鼠疫、霍乱疑似或诊断病例时,按照卫生部门要求立即停课,封闭校区,配合卫生部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控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疫情进展,每日上报疫情及工作动态。同时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后勤保障工作。

②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每日上报疫情及工作动态,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1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教体局批准。同时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后勤保障工作。

③出现乙、丙类传染病疫情的,要尽快向卫生部门报告,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将患者隔离并转至定点医院传染科治疗,对密

切接触者进行密切观察,每日上报疫情及工作动态,发现可疑症状及时报告。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对传染病患者活动场所、空气、物品等进行定时消毒;

④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⑤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食药监、教育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和食药监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食药监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饮用水安全事件

1、立即停止所有饮用水使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属自建式供水的,停止使用,在县卫生部门指导下重新选取水源地;为集中供水单位供水的,立即停止使用,上报卫生和教体局,暂时使用经卫生部门检验合格的饮用水;属送水单位定点送水的,立即封存,停止使用,并报告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饮用水安全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突发中毒、伤亡事件

1、迅速控制现场,在保证救援者安全的情况下抢救伤员,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报警电话、消防救援电话等,讲清受伤人数、地点和人员受伤情况,同时向卫生、教育部门报告。

2、派出人员在学校门口迎接救援和处置人员到达现场。

3、及时将受伤师生送往就近医疗机构救治,配合急救人员对部分伤者进行就地抢救。

4、属于地震、火灾、自然灾害等导致的伤亡事故时要有序引领学生安全、有序逃生,避免逃生不当造成无辜伤亡。

5、属于刑事案件的要尽快有序疏散学生,并组织保安人员在警察到场前,尽量控制犯罪分子。

6、事件处理完毕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避免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7、要认真总结经验,避免今后发生类似事件,在不可避免的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五)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及时将患病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2、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并配合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3、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造成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人员和物资保障

(一)人员保障

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员。组建本单位救援队伍,具体职责是:参加本单位预案制定;参加本校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加强与各救援专业

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开展适当的现场紧急救治和现场控制;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指导学生开展自救互救演练。

(二)物资保障

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配备物品:医务室配备满足需要的消毒用品、体温计、口罩、急救物品(绷带、无菌敷料)及各种常用小夹板、担架、止血袋、氧气袋及常规诊疗用药等物资。

八、注意事项:

1、要把抢救伤员、挽救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

2、各卫生应急联系人要时刻保持联系,如果人员有变动要及时调整,并通报给相关单位。

3、对本应急预案根据单位变动、处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

长:校长: 赵启合 副组长:党支部书记:

赵耀民

政教副校长 : 刘鹏举

成员:郭宝贵

刘长青

李敬民

林瑞山

李胜利

李树林

彭文生

张维元

孟兆林 杜宇峰

魏晓静

领导小组职责: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控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班级、各环节突发事件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3、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控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防病和自救能力。

4、建立晨午检全日观察和因病缺课制度,与卫生部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传染病疫情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转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指挥、调度应急人员和资源配置,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和演习,配备救援物品、器材和装备。

6、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7、对饮用水及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8、及时向乡镇卫生院或县疾病预防中心部门以及县教体局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消毒、流行病学调查、紧急救援等工作。

学校卫生应急救援队伍

长:校长: 赵启合 副组长:党支部书记:赵耀民

政教副校长 : 刘鹏举

成员:郭宝贵

刘长青

李敬民

林瑞山

李胜利

李树林

彭文生

张维元

孟兆林 杜宇峰

魏晓静

责:

1、参加本单位预案制定;

2、参加本校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

3、加强与各救援专业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开展适当的现场紧急救治和现场控制;

4、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

5、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指导学生开展自救互救演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讯联系人

救援电话:

急救中心:120

火警:119

匪警:110 县卫生部门联系人:

县疾控中心:

县卫生监督所: 镇卫生院电话联系人:

教体局联系人

教体局主管局长:

办公室:

体卫股:

学校卫生应急联系人:张维元

单位值班电话:6316418 校

长:赵启合手机:*** 主管副校长:刘鹏举

手机:*** 主

任:张

手机: ***

学校晨午检工作制度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及教育部、卫生部对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的要求,依照上级文件

精神,为增强学校疾病 预防与控制力度,提高师生防病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及时发现情况并及时 处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晨午检制度。

一、晨午检人员: 班主任(任课老师)、每日值班领导

二、晨午检报告、操作细则

1、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处理学校卫生工作。每日于8:30和14:00做好晨午检工作,班主任教师填写好晨午检记录签字后交教导处检查汇总。

2、常规晨检“特殊症状、因病缺课学生日统计报表”报告由班主任统计并报告,按照“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处理和报告。

3、班主任、因事外出时晨检相应工作提前委托跟班老师负责。

4、师生发现学生身体不适,通知其班主任老师,有发热(体温37.5度以上)、发热、红眼睛、水痘、出疹、腹泻等马上通知其家长送医院就诊。

5、学生发热要通知家长领回隔离治疗,不得带病上课,直至病情痊愈回班级上课。

6、晨检时应认真、细心,通过一看:仔细观察学生的面色(红润,尚可,一般,差)、精神状态(好,较好,一般,差),发现学生面色和精神状态不佳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必要时班主任通知家长带学生到附近的医院就诊,随时 和学校保持联系;二听:听患病学生、其家长和同学的阐述;三问:每天了解特 殊症状、因病缺课学生的家庭情况,家中有无成员发热,是否有疫

情接触(不可隐瞒),有疫情接触学生(有医疗和家长证明)要在家观察两周才可到学校上课,并上报;四联系:对没来校的学生,班主任要打电话了解情况并登记。

7、每日晨检情况要做好记载,班主任早读时间要检查本班人数及学生身体情况,特别对异常情况更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及电话、异常情况以及就诊情况等。

8、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追踪随访制,由班主任分别对 患病的学生进行每日追踪电话随访,及时了解其诊治情况。居家隔离病人做到“三不”即不上班、不上课、不外出。

9、每天统计学校患病学生人数及情况,认真贯彻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加强疫情报告,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程序,确保有疫情立即向学校领导和卫生部门报告。同时要及时通知后勤做好清洁消毒、切断传染途径,及时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

10、本制度自发布起实施,做到经常、安全,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医学教育`网整理。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

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丙类传染病

15.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篇十五

1 资料与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事件的判断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确定。资料来源于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2007年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收到的全市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温州市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总体分布、特征、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发生在温州中、小学校及幼托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176起, 占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的77.19%;报告发病数9 709例, 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8.62%;无死亡病例报告。其中传染病疫情142起, 报告发病数8 667例, 分别占总数的80.68%和89.27%;食物中毒事件31起, 发病806例, 分别占总数的17.61%和8.30%;其他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起, 发病数236人, 分别占总数的1.70%和2.43%。传染病类突发事件明显多于食物中毒类事件。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市11个县 (市、区) 都有学校突公共卫生发事件报告, 报告数量最多的是永嘉县, 共有44起, 发病1 719例。农村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144起, 温州市区32起, 农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明显多于市区。

2.2.2 时间分布

2004-2007年学校的176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以2006和2007年为多, 分别占总报告数的33.52%和31.82%。全年各月份学校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从3月份开始增多, 4-5月份出现高峰, 6月份开始减少, 至9月份又有所增加, 出现第2个高峰, 12月达最高峰, 随后又减少。见表2。

2.2.3 学校类型分布情况

小学和中学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分别占总数的62.50%和22.16%, 说明小学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高危人群, 其次为中学生。

2.2.4 城乡间分布情况

本资料结果显示:乡镇中小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多, 共有120起, 占69.32%。其次为县中小学, 共有20起, 占11.36%。

2.2.5 各种传染病疫情情况

在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以传染病暴发所占的比例最高, 暴发起数最多的是水痘 (62起) , 占总传染病暴发起数的43.66%, 其他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 (29起) 、流感 (19起) 和风疹 (16起) , 分别占总数的20.42%、13.38%和11.27%;病例数最多的传染病也是水痘, 共发病3246例;其他依次为流感 (2 196例) 和流行性腮腺炎 (2 193例) 。见表3。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2004年1月我国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当年全国各类学校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70起, 占全年总事件数的40%;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事件占全国传染病事件的64%左右。表明学校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较为突出[4,5,6,7,8,9]。温州市自2004年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以来, 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和发病人数较多, 呈高发态势, 高于全国的比例[3]。温州市2004-2007年乡镇中小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多, 占总数的69.32%, 可见乡镇级学校是突发事件的易发单位, 故应将预防和控制农村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农村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

学校人群聚集, 接触面广, 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10,11,12,13,14], 因学龄儿童免疫功能尚不完善, 抵御传染病的能力较弱, 成为多种传染病的好发人群。据统计, 我国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行事件[13]。本研究表明, 学校中传染病暴发数和发病数所占比例均最高, 在176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传染病疫情142起, 占80.68%;报告发病数8667例, 占89.27%, 与全国的统计结果相似[13], 但高于郑州、河北等地报告[15,16]。传染病暴发以水痘最多, 其他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流感和风疹, 发病数最多的传染病也是水痘, 其他依次为流感和流行性腮腺炎。学校需对学生宣传相关卫生知识[17], 发现后及早报告, 由疾控部门及早处理。如处理不及时, 易造成暴发和流行, 除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外, 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1,2,18]。此外, 应加强免疫接种, 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的多少与学生假期密切相关。学生放假后, 集体活动减少,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明显减少。因此, 在上学期间可利用缺课登记作为学校早期暴发的预警[19]。注意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加强宣传和管理, 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接触传染源, 减少疾病传播。

摘要:目的了解温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温州市各县 (市、区) 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资料进行汇总, 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04-2007年温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176起, 报告发病数9709例。其中传染病疫情142起, 报告发病数8667例, 分别占总数的80.68%和89.23%;传染病疫情明显多于食物中毒事件。农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 (144起) 明显多于市区 (32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小学, 以3-6月和9-12月为高发月份。结论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传染病暴发的高发场所, 农村为多发地区。教育和卫生部门应予以重视, 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 保护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上一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下一篇:学校网络教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