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学论文(精选8篇)
1.教学教学论文 篇一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
每个体育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都能够是守规矩,练习是按秩序的有序进行,其实不然,真正的体育课的课堂纪律与练习的实际情况不是体育老师所想像的那样理想化的。
开学刚上的一节广播操课中,一(7)班的一位男生引起我的注意,上课时间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学甚至在队伍里面还影响其他周围的学生,刚开始我把他单独叫出来和他谈,他好像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爱搭理不搭理,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一番教育,然后再简单讲解了一下动作要领,布置的作业让他回家自己复习。在之后的这几节课上有明显好转可是这孩子就是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小动作不断,在一次上课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唯独他一人没有做下来。
这时我就着急了,我说这节课你不要上了,你就到边上自己练习什么时候会了什么时候来找我,再不行的话中午不要回家了,孩子当时是一种很无奈的表情看着我,嘴里喃喃道老师:我再也不敢了,我这节课好好表现还不行吗?我很严厉的批评了他说:再给你一次机会,看你表现,孩子点头答应了。课后我也认真反思自己是什么原因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新的知识呢,按小学低段孩子的年龄来看,对于一个新的知识学生是很愿意学得,可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为此我尝试很多方法去改变孩子,让其他会的同学帮助他,也找过孩子的家长,孩子的爸爸说在家也是这,干什么都不专心,没有一点点耐心和毅力。也就是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个因素,孩子在队伍出现了混乱的现象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我自己认为导致上述原因的出现就是教学方法单调,形式单一,体育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我利用上室内课时间给学生播放几次精彩的视频,学生看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认为不可思议,然后我在适时地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他们你们也能行,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了,接下来的体育课中我有意识的把做的好的和不会做的学生区别开来,再让他们分别自发组合,自己找练习的同伴,就这样在后面的几次练习中,学生练习的兴致始终很高,课堂气氛出奇的活跃。
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能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探究与分析,从小传授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并且多让学生谈感受,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新课堂中的小主人。
2.教学教学论文 篇二
一、主要教学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从古至今, 国际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们潜心研究, 大胆实践, 归纳总结出了很多的教育教学方法, 为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四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订正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启发速进教学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连环教学法、昆西教学法、单元教学法与实习教学法等。
四段教学是按照人们所理解知识的心理与规律把教学阶段分为明了、联想、系统与应用这四个阶段, 这种教学方法是20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的总结。他认为教学必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了 (清楚) 。传授新教材时, 把教材分解为若干部分, 提示给学生, 使学生清楚新教材, 形成新观念。第二阶段———联想 (联合) 。引导学生把前阶段获得的新的观念与原有的观念联系起来, 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教材。第三阶段———系统。使学生心灵中的所有观念系统化, 形成一定的观念体系, 得出结论、定义和规律。第四阶段———方法 (应用) 。使学生把学到的系统知识运用于实际, 以检查获得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后来德国的齐勒尔和赖因把四段教学法扩充为五段教学法, 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想、总括与应用五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基础教育与大学基础课程 (如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 的教学中。
问题讨论法也称“课题讨论法”。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进行探索或讨论, 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创造性学习态度,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学者林格伦提出的“讨论法”, 即属“问题讨论法”。他认为, 教师讲课主要是跟学生进行交流, 传统的教学法以讲授为主, 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与现代启发式等。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与原理时, 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认识过程, 即在教师的启发下,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 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与杜威等学者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W.H·基尔帕特里克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一种教学法。1918年, W.H·基尔帕特里克在《设计法》一书中提出设计教学理论。他主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摒弃教科书, 废除班级授课制, 打破学科界限, 让学生在每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 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启发速进教学法也称为“新教学论”、“启发学”或“暗示法”。代表人物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奥尔基·洛柴诺夫。所以又称“洛柴诺夫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 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巩固已学知识,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它在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习法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充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的分类与作用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元素之一。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 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 (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与基于网络的教学 (如课程教学网站、学习港) 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作用体现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一项心理学的测定与估计, 人们通过视觉与声音从外界获取并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量的分布及人们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 其中视觉包含的信息量65%左右,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40%, 听觉包含的信息量小于20%,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15%, 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75%。因此, 现代教育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又如, 基于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 有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学习, 学生能跨越时空, 模拟真实情境学习, 可以随时开展学习效果检查, 可以通过网络对课程教师、教材情况与教学情况开展网络评价;网络教学也有利于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与整合, 有利于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的扩充与教材内容深度的扩展。现代教学手段是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反映。
三、教学评价
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 不仅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 而且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 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价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包括四项主要内容。
一是看是不是量体裁衣, 优选活用。大家知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 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 灵活运用。
二是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 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 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价教师教学既看教师能否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又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 常教常新, 富有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 解决相关问题,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价教师教学既要评常规教学, 又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 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活动的发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四是看能否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媒介。
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与调控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是简单加法) 与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有创造性、新颖性与灵活性, 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使自己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尹俊华, 庄榕霞, 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2]彭兵, 朱云东, 王小东.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1.
[3]艾明晶, 王丽, 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2.
[4]王达光.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 2005, (3) :42-43.
3.教学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探究性教学策略。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4.教学教学论文 篇四
文山小学
张翠平
随文识字教学一般流程
一、初读课文,找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让学生借助音节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要学的生字
2.教师出示带有音节的识字卡片,让学生练习读准字音,同时感知字形。3.去掉音节,再让学生认读生字,试着组词,进一步感知字形。
4、通读课文,要能读通读顺,教师要做到:
(1)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尝试拼读在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拼读情况,教师范读或学生之间纠读。
(2)学生读生字时,注意感知字形,初步建立生字的表象。
(3)一定要让学生自读自练。
二、精读课文,结合语境,感悟字义,了解内容。
1.注意区分学会和会认两类字。
2.要求学会的字,不仅要在课文中的语言环境里加以理解,还要能做到扩展延伸,如用字组一个新词或几个新词,再用这个新词说一句话等。
3.这个环节,理解字义是重点,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根据文字的结构特点、借助字典、借助直观的事物、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4、注意音、形、义的联系。虽然本环节字义是重点,但不可忽视字音的巩固和字形的感知,为下一步分析字形奠定基础。
三、讲读之后,记忆字形,教给方法,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教给方法 2.指导书写,重点突出
低年级是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关键期,所以写字教学教师要认认真真地指导,扎扎实实地训练。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可以这样进行:先让学生读一读田字格里的生字,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字的结构,看一看笔顺跟随,数一数字的笔画,特别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写。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纠正、讲解、范写。
读贴——范写(书空)—描红——临写——比对——调整 阅读教学一般流程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可分三个方面:
1.精读课文 2.略读课文
3.课外阅读课文 精读课文的一般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认知字词,扫清障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细读课文,重点品读 5.精读课文,感悟方法 6.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主要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运用于阅读实践。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或深层含义,掌握略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应注重: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读写方法 略读课文的一般流程
1.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2.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3.梳理巩固,拓展运用
课外阅读课文是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的纽带和桥梁。
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独立分析能力,让学生从中感悟“反三归一”,并学会“举一反三”。课外阅读课文教学的一般流程
1.明确目标,呼唤旧知 2.交流感悟,重点赏析 3.方法指导,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根据课文内容或体裁的不同,小学语文教材文章可分为:
1.革命传统课文、2.状物课文、3.写景课文、4.写人课文、5.叙事课文、6.说明课文、7.古诗文
5.教学教学论文 篇五
《走进不同的家乡》是小学《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它的编排目的是为了让四年级这些已具备初步自主探究能力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合作学习,认识地图,了解几个有关气温、降雨的概念,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风俗习惯的差异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博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教学《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课时,教师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注重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一、教会学生看图,构建课堂研究主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利用导入的环节,直奔主题。在观察降雨量与气温差异条形图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比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降雨量差异,从而让学生理解不同家乡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降雨量、气温紧密相关。
二、组织学生合作,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这个课题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降雨量条形图以及气温差异条形图。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而且也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拓展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
为了让学生体会祖国各地家乡的自然环境美,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如临其境、欣赏不同家乡的美,让学生了解不同家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介绍少数民族的家乡环节,教师出示选择题、连线题,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少数民族家乡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
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1、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可以开展得更充分,更有意义。教学注重小组合作,但是小组合作只停留在基础层面,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家乡分组,做家乡资料收集的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介绍体验自己家乡的特点。
2、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如唱家乡歌谣、说家乡话、说家乡故事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6.教学教学论文 篇六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阶段。搞好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读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通过识字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现就学习《夏夜多美》一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注重总结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授课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的识字时,教师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句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的图片,张贴到图板上引导学生识字,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授课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魔方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五、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的美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文情、文意与文美。此外,教师要适时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发挥其感染力,关注每个学生。在此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有严格要求,又要有温馨提醒。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文情,又能感悟出课文的价值所在。此环节后,及时开展“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达到训练、运用与拓展的目的。
7.教学教学论文 篇七
所谓“背景教学”, 就是要注重文章相关背景的介绍。鲁迅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是第一个告别传统文化的现代文人, 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整体反思。鲁迅在传统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上, 表现了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揭示传统文化下人物、社会、历史变化的必然。鲁迅的许多作品, 表现了他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因此, 没有人文背景的文章, 在鲁迅的作品里几乎是没有的。鲁迅的许多作品集中反映了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深广的社会现实。选取题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 集中表现了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困惑及命运, 例如, 阿Q的愚昧、闰土的麻木、杨二嫂的尖酸、祥林嫂的悲惨、孔乙己的迂腐……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态度, 多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而鲁迅小说所写的那个“病态社会”于今天已是历史了, 因此, 背景介绍尤为必要, 可以降低学生对鲁迅作品理解的难度。我以为, 教学时先介绍写作背景, 在指导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时, 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问题是介绍到什么程度和怎样介绍。理想的做法有: (1) 紧紧围绕课文内容, 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整理后有条理的讲解清楚。 (2) 以知识短文或补充资料的形式, 有意识地安排几个鲁迅专题介绍, 这样教师便于把握介绍的要求和详略, 学生手头也有可供参阅的系统资料, 这对教与学都有很大的好处。背景的介绍要力求简明, 以能帮助学生阅读理解鲁迅作品为原则, 起到提示作用。
所谓“多元教学”, 就是激活激新学生的思维。课文的解读, 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见解力, 唤起和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因此, 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 要避免陈旧、狭窄, 力求“有趣”、“有味”“有度”, 并启发引导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见解, 大可不必停留在同一尺度、同一角度、同一层面, 引导学生多元解读, 立足于现实的土壤, 以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以自己的经验去审视, 以自己的价值去判断, 以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这种开放、活跃的状态下, 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 大胆地提出问题。此时, 教师的作用是在于把鲁迅作品与现实问题的思考进行“链接”。例如《故乡》的末尾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一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往往不容易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路”和“希望”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这里所说的路, 指的是地上的路吗?它实际上比喻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比喻人生之路, 社会之路。”教师再进一步问:“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领悟到:“希望是需要人们的奋斗才得以实现。”一般情况下, 我们的教学可以在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教师可以结合当今现状进行引导:“其实地上本就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就没了路──尤其没有自己的路。”“其实地上本就没有路, 只要你敢于走, 也便成了路。”当我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以后, 无疑会打破他们的定式思维, 创设新的思维平台, 再与原文主题一对比, 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认识, 而且获得了新的人生启迪。教师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 从他们的现实生活、性格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出发。我们教师很容易受教参的驱使, 因循教材和教参, 对学生作出整齐划一的指导, 这在客观上显然忽视了阅读主体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导向僵化套话与人云亦云的模式和误区。这种教学过程不仅缺乏学生个体感悟的参与, 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 而且其结论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学生必然感到难学。在教学中, 我们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理解塞给学生, 而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发现新角度, 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不同的见解。把握住学生思考的方向,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创设学习氛围, 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生体验。
总之, 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 教师既要让学生领会鲁迅经典作品的精要所在, 解读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文学的表现性, 品味其丰富深沉的意蕴, 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现状, 要让学生切实走进鲁迅, 与鲁迅零距离接触, 缩短时代的差距;既要让学生触摸到鲁迅的时代脉搏, 又要让学生触摸到当代的时代脉搏, 充分体会鲁迅的人文精神、战斗精神、爱国精神, 懂得学习价值。
摘要:鲁迅的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精品, 既有思想深度, 又有欣赏价值, 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作品中体现出鲁迅的人文精神、战斗精神、爱国精神极具学习价值, 但是目前中学生却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一种深深的隔阂, 甚至是排斥。我以为, 是教学方法有问题, 并非因为他们产生不了共鸣。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摸索, 改变“枯燥、难理解”的现状, 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有意识地运用“求同性和求异性”教学设计, 力求达到有趣有度、又不失作品精髓,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于鲁迅止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 1997
8.教学教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整合 问题教学法 教学个性 有效教学
2002年10月在广西玉林提出 “采用问题教学法实施新课程”的观点,通过几年的实践、学习、研究、创新最终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全市推行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否该注意把教学个性与教学模式有机地联系起来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走上个性化教学的道路。 为此,我试从“整合问题教学法与教师教学个性”探索新课标下教学的发展。
一、问题教学法和教学个性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而问题教学法就是我们玉林教师们上课时所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教育过程是这样的: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练习——简结转新,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源于教学,基于实践,平实自然,操作简易,可行性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的生命力。“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是在一个市辖区范围内数以万计的教师和数十万计的学生满腔热忱的认同、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气盎然的教育现象,被教育界誉为“玉林现象”。
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教学基本功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教学个性是特殊的教学能力,是在一般教学能力基础上的发展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和成熟的教学方式、方法、技巧的综合。
二、问题教学法和教学个性的联系
教学方法代表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力图找到教学活动的操作规则;教学个性则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二者是一种双向生成、互相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个性,体现出教师的人文个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学个性虽然要求随课堂充分发挥,但不是随意发挥,为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效能和作用,教学个性必须规范化,具有稳定性、简约性、健康性。方法离开了个性,就会变得僵硬;个性离开了方法,则流于零乱、随意、低级;方法与个性在教学中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改革以来,众多教师的个性教学影响着已形成的教学方法。以 “问题教学法”为例,参与实践的许多教师结合各自学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教学个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教学方法。将问题教学法用于不同的科目,而各科又能充分利用科际资源,将不同学科整合在教学中,构成互动资源网,创造性地整合了艺术学科、信息技术学科资源,不拘一格地展开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乐园”。但也有些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老师,他们由于经验不足,在参加用“问题教学法”这个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时,只是把教学内容生搬硬套进这个教学方法,只求完成这个教学步骤,就美其名曰利用“问题教学法” 上课了。还有就是有些老师,特别是用多媒体上展示课、比赛课的老师,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课件搞得五花八门,音乐、动画、视频无所不有,甚至有的老师把课件搞得几乎一节课下来老师不用讲什么话。试想,如果什么都可以用多媒体功代替,那么大学的教育专业就不用培训学生的诸如三笔字、简笔画、表演、歌唱等基本功了。再者,在推行“问题教学法”这个方法中,几乎每一次的展示课、比赛课、研究课都是用多媒体上课,而据了解,很多农村学校甚至是城市学校都只有一个多媒体功能室,而一个学校十几至几十个班级,又怎么能普及得了?离开了多媒体功能室,我们的“问题教学法”这个方法又将如何展示呢?这个时候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教学基本功等教学个性是不是显得特别的重要呢?因此,本人觉得,不管你用什么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上课,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教学个性魅力都是不能缺少的。
三、问题教学法与教学个性的整合
一位特级教师上完一节精彩的课后,有位青年教师试着问他:“听你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请问你备这堂课用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可以说用了一个小时,也可以说准备了一辈子……” 由此,我想到,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形成的教学个性应该是优秀的。那么教师的个性中哪些品质是优秀的呢? 1. 在兴趣方面,教师的优秀个性品质表现为追求新知识,捕捉新信息,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具有较强的社交活动能力。2.教师在行为动机和行为目标方面的优秀个性品质是热爱教育事业。3.教师在情绪方面豁达、容人、幽默、坦诚、随和、情绪平稳而不易波动。4.在个人意志方面表现为深思、慎独、反省、自律,勇于进行自我批评,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不屈不挠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新途径,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5.教师在道德方面的优秀个性品质表现为诚实、勤奋、公正、廉洁,坚持原则,追求平等,具有献身精神,在伦理道德上能够辨别善与恶,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6.在个人能力方面,教师的优秀个性品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认识、思维、实践以及开拓等能力。要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地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力等各种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与自己的个性品质结合,并进行整合,形成鲜明个性特色的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呈现、作业布置以及课后活动的检测,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激情;要求教师自然而然地接触学生,个性自然流露出来。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一一具备上面所有的优秀品质,但是具备这六个方面的某些优秀品质是完全可能的。
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素质,科学而快速的方法并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发展其教学个性,扬长补短,因长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在实践中扩展创新这一特长,如此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每位教师就其人生阅历、气质禀赋而言,都具有差异性,这正如世上绝无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有的教师擅长书法,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简笔画;有的口才极佳,绝不亚于激情飞扬的演说家;有的演技不差,能即兴流露出喜怒哀乐等;有的老师擅长歌唱,能把课文中所需的音乐、歌曲唱出来;有的还比较有幽默感能把课堂气氛调节得很好;还有的具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可以很好的掌控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个性化发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譬如音质动听、擅长朗读者,如我在《有朋友的感觉——友谊心灵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时,播放背景视频、音乐,当场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听课的全体师生都沉醉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仿佛再现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情景。如果一个教师能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魅力,那么,学生就能更进一步了解老师,敬佩这个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就将取得更大程度的成功!
教学方法代表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力图找到教学活动的操作规则,教学个性则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二者相辅相成。而所培养出来的人,不应该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个性的,而语文的教育更是个性的教育。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蔡梓权. 玉林现象. 龙门书局.
【教学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教学教研教学总结09-08
顶岗实习教学教学反思06-12
课堂教学情境教学08-12
识字教学教学设计10-06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10-20
教学教学工作总结10-30
习作教学心理环境教学11-06
教学物理教学案例12-07
任务型教学论文:任务型教学 任务 案例分析 听力教学12-02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教学进度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