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2024-06-24

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精选8篇)

1.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篇一

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

体检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体检中心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后应急工作预案、流程。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应急管理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1.医护人员应当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

2.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隔离衣。

4.医务人员在处理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受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感染性物质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6.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四、应急预案:

1.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2.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5.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抽取暴露人员血标本送检及详细登记、上报。6.预防性用药,随时和咨询。

五、处理流程:

发生职业暴露后 → 肥皂清水液冲洗、挤压、消毒 → 报告医院感染科 → 采样、评估、登记 → 预防性用药 → 报告给疾控中心 → 随访、登记、监测

体检中心 2018年1月26日

2.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篇二

关键词:职业暴露,医务人员,预防措施,处理措施

所谓职业暴露就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 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作为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 遇到职业暴露的危险。作为我们血站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体检医师和采血护士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 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不但保护了医务人员, 更保护了广大献血者。2012年7月的一天我在转运医疗废物的途中被针头意外划伤, 才意识到职业暴露离我并不遥远。对我们医务人员来说,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短期内无法知道是否被感染, 造成心理压力像挣不脱的魔障。笔者就自己的切身体会对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做了一些思考, 现交流如下。

1 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1) 缺乏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2) 没接受过基本的职业安全培训, 也没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 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 缺乏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 (4) 工作中发生意外, 不慎被针刺或其他锐器损伤;血液意外溅入眼、鼻、口中等。

2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2.1 健全组织和规章

(1) 建立职业安全管理组织, 分工负责落实责任; (2) 建立健全与职业暴露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

2.2 能力、培训和意识

(1) 强化多种形式的职业安全教育, 特别是新上岗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规范操作训练; (2) 掌握安全知识和预防理念, 纠正工作中不良的操作习惯和行为,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及对血源性疾病传播知识的认识, 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2.3 着装防护

(1) 工作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当发现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当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飞溅的操作时, 工作人员应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2.4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1)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 (2) 禁止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 禁止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3) 一定要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利器盒内, 统一处理; (4) 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 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达到3/4时, 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实, 由专人运送到医疗废物固定点存放; (5) 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2.5 职业操作

(1) 不在任何工作区域吃东西, 吸烟, 摘、戴隐形眼镜和化妆; (2) 不在存放血液和处理血液等可能具有传染性物质的地方存放食物和饮料。

2.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 工作中对所有使用的器具必须执行先消毒后清洁的次序并确认所有消毒程序符合消毒规范。

2.7 做好健康监护并对易感者进行免疫接种, 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3 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工作中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3.1 工作服和防护物污染的处理

当工作服或手套被污染时, 应尽快更换衣服及手套;若个人衣物被污染, 应立即将污染物浸入消毒剂或抛弃已污染的衣物。

3.2 皮肤污染的处理

当皮肤表面被擦伤时, 迅速用清水和肥皂水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的消毒剂 (如75%的酒精, 0.5%碘伏等) 浸泡或涂抹。

3.3 针刺和切割伤的处理

当皮肤有损伤或针刺, 肉眼可见出血时, 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5min, 然后涂抹消毒液并包扎伤口,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4 眼睛溅入不确定的液体或血液的处理

必须迅速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连续冲洗至少10分钟且避免揉擦眼睛。

3.5 当发生严重的职业暴露, 特别是高度怀疑受到艾滋病毒污染时应

请相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的病毒载量做评估并酌情预防性用药。

3.6 认为有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

3.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篇三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135-01

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全院各临床科室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由于供应中心特殊的工作性质,使供应中心人员面临多种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因此,强化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保护自身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天都要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并要对其进行分类、清洗、消毒、灭菌,所以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容易被锐器刺伤,造成感染。陈爱荣等对11家医院消毒供应室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供应室护士锐器损伤的比例高达44.27%,锐器损伤传播职业性、血液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和黏膜接触,约占80%。

1.2 物理因素超声煮沸、烘干机以及灭菌器在工作时都会产生大量热量,另外洗涤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蒸汽。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工作,易引发中暑。高压灭菌物品取出时,如果操作不当易被烫伤或灼伤。工作人员在制作敷料、棉球、手套滑石粉和包装各种治疗包所产生的纤维粉尘易被吸入呼吸道,造成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紫外线进行消毒时,可引起皮肤、眼睛的损伤。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疲劳、头晕、听力下降、失眠。

1.3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乳酸等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易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产生危害。

1.4 机械性因素搬运物品时因姿势不当或负荷过重,常引起肌肉、关节的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措施在回收及清洗过程中,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把所有回收的污染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经常洗手是自身防护的重要措施,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在操作结束时要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正确的洗手。操作完毕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回收各种穿刺针、刀片等利器时,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应当带防护手套并用钳子夹取,分类器械时,锐利的一面要同向放置,不应混在其他器械中。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不断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创口处血液,并用流水清洗伤口,然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向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必要时注射疫苗,定期跟踪检查。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工作环境要通风、宽敞,有冷热水供应,各种供气管道不要暴露在明处,以利于空气的流通和散热。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带棉手套,穿长袖衣服,以免烫伤或灼伤。在制作敷料、棉球、手套等操作时应戴口罩、圆筒工作帽,减少粉尘吸入。引进一次性小包装的敷料、棉球、手套等灭菌物品,减少因各种手工操作产生的粉尘对人体的伤害。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可进入消毒区,检测紫外线强度应戴护目镜、穿防护服,避免紫外线照射到皮肤和眼睛。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在灭菌问安装隔音板,为减少洗衣机、烘干机噪音的影响,尽量集中操作,离开有噪音的房间时应随手关门,以减少噪音的污染范围。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措施

配制消毒液时,应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止消毒剂溅到皮肤、眼内或吸入呼吸道,一旦溅人要及时用清水冲洗,用消毒液浸泡器械时要严密加盖,操作完毕后应立即清洁手套,清水洗手。

2.4 机械性因素的防护措施搬运重物时合理用力,避免用力过猛或用力过度,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

3 小结

4.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篇四

总 则

一、目的 为了保障我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梅毒、乙肝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梅毒、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

三、适用范围 卫生、医护人员,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

预警及分级

医(技)人员发生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领导小组应对其职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三级。

1、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2、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应急措施

一、应急处理

(一)局部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5)污染物的泼溅:发生小范围的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和程序。

(二)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l、预防保健科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暴露者根据专家评估意见遵循自愿的原则实施预防性用药。

3、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即刻、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稿。(三)发生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

l、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2、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3、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档。

二 预防性用药: 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参见 附表 1)

1、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 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 天。

2、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 4 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24 小时;即使超过 24 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1)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2)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3)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病人梅毒病毒阳性者,给予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生素预防治疗,推荐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每周一次,每侧臀部注射120万单位/次,连续注射两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

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三、登记和报告

1、职业暴露报告程序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l小时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 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两份,科室、预防保健科各留一份备案。

2、建立职业暴露登记制度 职业暴露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建立“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保存和上报。详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暴露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它体液)和含有 HIV 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3、保密制度 无论职业暴露、事故,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做好保密工作。

4、事故的报告 小型事故(存在任何一种小的损伤或一级暴露)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本单位主管领导。重大事故(存在严重损伤或二级及以上暴露)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主管领导要立即派专家到现场对处理进行具体指导,并立即向所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储备点)报告,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 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各职业暴露处理单位及时将填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报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监测

1、监测暴露源: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 果应立即检测,最好做快速试验,因其结果可在几十分钟内得到。如果暴露源有急性 HIV 综合征的症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2、监测职业暴露者:由本省 HIV 监测(或确认)中心抽血检测职业暴露者的 HIV-1/2抗体,(包括做快速试验)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 HIV 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暴露后 1 年内要定期监测 HIV 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 4 周、8 周、12 周、6个月监测。结果填写在报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内。

5.职业暴露处理的初步建议 篇五

职业暴露处理的初步建议 2006-11-11,2006-12-25再次修订2007-2-16,2007-03-02定稿07-12-01再补充2007-12-13定稿,二00八年元月三日公布2008-9-5又有修改 2009-01-08复修

根据我院《关于加强职业病、职业暴露防治的管理规定》(2004年6月28日文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病的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己有国家卫生部的文件《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和《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现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和结核病等病的暴露后处理补充规定发给各科室,望依照此文件执行。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 艾滋病(包括艾滋病及HIV携带者两部分)的职业暴露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在职业工作中与HIV感染者的血液、组织或其他体液(不包括汗液!)等接触而具有感染HIV的危险。1.处理前危险程度评估

1.1 暴露源危险度的分级:依暴露源的临床表现、CD4+T细胞水平(正常值为〈0.8-1.2×10/L)与病毒载量水平(<1500拷贝/毫升为低载量),分为“低传染性”、“高传染性”与“暴露源情况不明” 三级。

1.2 被暴露程度的分级, 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可召集有关专家共同讨论判定。1.2.1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但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1.2.2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但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针剌伤(非大型空心针或深部穿刺针)。

1.2.3 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视的血液

2.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2.1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仔细清洗污染局部。

如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灭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至少在10分钟以上。存在伤口时,应轻柔挤压伤处,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2.2.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 2.2.1治疗方案

(1)基本用药方案:齐多夫定(Zidovudine,ZDV)加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为首选,尚可选①去羟肌苷(Didanosine,ddl)加司他夫定(Stavudine,d4T),或②司他夫定(d4T)加拉米夫定(3TC);

【附】目前多采用齐多夫定(ZDV)加拉米夫定复方,商品名为combivir,中文名为“双汰芝”,每片含齐多夫定300mg,拉米夫定150mg。用法:每日2次,每次1片。本复方不宜用于肾功能减退者。中 性 粒 细 胞 减 低(<1 000/mm3)、贫血(血红蛋白<95g/L)者慎用。

(2)强化用药方案:齐多夫定(ZDV)加拉米夫定(3TC)加茚第那韦

9充分冲洗伤口。(Indinavir,IDV)为首选,尚可选①基本用药方案加依法韦伦(Efavirenz,EFV),适用于耐蛋白酶抑制剂者。或②基本用药方案加阿巴卡韦(Abacavir,ABC)。

【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去羟肌苷、司他夫定及阿巴卡韦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依法韦伦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茚第那韦为HIV蛋白酶抑制剂。

2.2.2开始治疗时间与疗程:尽可能在暴露后及早开始用药,最好在2h内开始,最好不迟于暴露后24h;即使超过24h亦应实施预防性用药。无论是基本用药方案,还是强化用药方案,疗程均为28h。2.2.3预防用药由药材科(电话87226,晏媛药师,24h有人值班)按处方用量提供。药材科应常备应急用量,不可中断,并注意使用有效期。【说明】如证实暴露源不是艾滋病,即随时中断服药!2.2.3职业暴露后预防性ART的适应证

2.2.4.1不进行预防用药:低传染性的一级暴露者 2.2.4.2建议进行预防用药 2.2.4.2.1 基本用药方案的适应证

(1)高传染性的一级暴露者,低传染性的二级暴露者;(2)暴露源情况不明的一、二和三级暴露者。2.2.4.2.2强化用药方案的适应证:(1)高传染性的二级暴露者;

(2)高传染性和低传染性的三级暴露者; 3.职业暴露后的咨询与监测

3.1职业暴露后的咨询,包括心理咨询。接受咨询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予协助。3.2职业暴露后的随访,包括

①对所服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必要时做肝功和肾功)、登记及处理; ②定期进行HIV抗体的检测; ③观察和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3.3HIV感染的监测:暴露事件发生后立即、4W,8W,12W和6个月各检测HIV抗体一次。有条件时可作HIVp24抗原和HIV RNA测定。

3.4随访及HIV感染的监测工作由预防保健科(电话87199, 顾小维副教授, 住宅电话42327)负责。涉及的检验费用由医务处审批。4.职业暴露后的登记与报告

由预防保健科全程负责登记、记录与报告, 详见乙型肝炎的暴露后处理。预防保健科逐例登记及记录,每半年(1月与7月上旬)以书面形式汇总上报医务处,抄送医院感染管理科(电话87568,41040)。暴露后6个月完成所有预防工作后,组织进行一次专家组评估,如未证实感染艾滋病病毒则可认定预防奏效,即中止对被暴露者随访,有关结果及时报送医务处存挡至少三年。

乙型肝炎的暴露后处理 1.处理前评估

1.1 暴露源 是指6个月内有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客观记录的患者,包括:HBsAg、HBeAg/抗-HBe及抗-HBc阳性的患者,单项HBsAg阳性的患者,以及抗-HBe/抗-HBc阳性患者,等。但不包括单项抗-HBs阳性的患者。

暴露源评估内容不包括肝功能检查结果,亦不涉及其临床诊断。1.2 被暴露者

1.2.1被暴露者在暴露时的血清抗-HBs水平调查:无论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注:乙肝疫苗为医务人员中的易感者必须接种的疫苗),祗要其血清抗-HBs达到10MIU/ml以上,即认为是“非易感者”。对已接种疫苗者,要调查是否产生过抗-HBs,是否达到并维持在10 MIU /ml以上,如抗-HBs已降低至<10 MIU /ml甚至转为阴性,则视为易感者。1.2.2对被暴露者的暴露时间、地点、方式及程度调查,并做好详细登记。2.处理

2.1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阴性或抗体<10 MIU /ml的被暴露者,给予1:200 000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用量200-400IU,肌注(注意:不得用于静脉注射!)。如按体重计算,0。06ml/kg。接种应在暴露后24小时内完成,但最迟不得晚于暴露后7天。对抗-HBs阴性者,用量可加倍或首次接种后1个月重复注射一次(剂量与第一次同)。2.2.乙型肝炎疫苗 : 对乙肝易感者(指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者)和曾经接种过疫苗后的无应答者应全程接种,即0,1,6(月)方案,每次肌注20微克,共3次※。

对血清抗-HBs弱阳性者,亦宜全程接种。对血清抗-HBs阳性且≥10 MIU /ml者不必接种。

2.3暴露前对已被乙肝病毒感染的工作人员,暴露后不适合用上述方案处理。2.4不推荐应用抗乙肝病毒药和中药方剂预防。

※引自《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12-10),此文件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会分会联合制定。

3.处理后的工作

3.1暴露后6个月内对所有暴露者完成HBV标志物与ALT,AST等检查4或3次,即暴露当日,暴露后2,4,6个月或3,6个月各一次:如随访期间出现乙肝临床表现,则酌情提前检查,以判定是否已感染HBV。3.2有关记录和化验单由预防保健科保存3年。

3.3暴露后6个月组织进行一次评估,如未证实感染乙肝病毒则可认定预防奏效,即中止随访。有关结果及时报告医务处存挡至少3年。

4.对预防保健科和被暴露者的要求

预防保健科对被暴露者有关暴露过程与暴露后处理过程,要有客观、详细的记录(记录表格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制定),并请暴露者过目,如无异议被暴露者应签字以示慎重。预防保健科要向被暴露者具体介绍暴露后处理安排,并得到当事人的理解、认同与合作。对乙肝病毒易感的被暴露者如未按规定程序完成报告、检查和调查,亦未接受处理者,一旦发生HBV感染由暴露者本人负责。

丙型肝炎的暴露后处理 2.处理前的评估

1.1暴露源 是指6个月内血清抗-HCV及/或HCV RNA阳性的患者;暴露后可复查一次相关项目,通常应包括谷丙酶与谷草酶等肝功能检查。

1.2 被暴露者 在24-48小时内完成血清抗-HCV、HCV RNA与肝功能检查.1.3暴露情况调查

包括暴露时间、地点、方式与程度等.2.处理

除局部处理外,尚无疫苗、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供预防之用.一般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无预防作用.至于干扰素与抗病毒药是否有预防作用,目前尚无定论,不可以用于暴露后处理。

3.处理后的工作

基本上与乙型肝炎相同,.暴露后6个月内,分别在暴露后2、4和6个月或3,6个月查丙肝病毒标志物(抗-HCV和HCV RNA)及ALT,AST等各一次.必要时在暴露后12个月复查一次.如出现某些临床表现而又不能排除HCV感染者,应提前安排复查。

主要参考文献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制订的《艾滋病诊疗指南》,刊登在中华传染病杂志第24卷第2期第133-144页 梅毒的暴露后处理

背景

梅毒是经典的性传播疾病,梅毒早期病人血液中的梅毒螺旋体比晚期多,病程2年以上的传染性已小。除性传播与胎传外,偶可经血传播,包括经医疗器械、针刺等蒙受感染.1.处理前评估

1.1暴露源 是指已由专科医生确定诊断的各期梅毒患者,特别是未规范治疗的病程不足2年的患者.1.2被暴露者 是指在临床工作中被上述患者的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或其他损伤的医院工作人员,他们无梅毒史,也经血清学试验(见后)证实不存在梅毒者,是实施暴露后处理的对象.2.处理

目前无相关疫苗可供预防.药物预防

(1)推荐应用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用法:每次240万单位,肌注(双侧臀部各肌注120万u,不可静注或静滴!),14~21日一次,连用2~3次.。

(2)对青霉素过敏者,最常用的替代药物是四环素或红霉素类。红霉素的用量均为0.5克,每6小时一次,连服15日;近有推荐多西环素者,每次0.1克,每日2次,连服14日。上述三种口服药的效果尚无定论,还有一个依从性问题,有关人员应予监督.2007-2008年版的《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热病》推荐阿齐霉素,2克单剂口服有效。3.处理后的工作

除与乙型肝炎相同的内容之外,建议暴露当日,1月、2月、3月、6月各查血一次,有的学者提出在暴露后1年、2年及3年尚需再查一次血。检查项目包括:(1)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试验(RPR),它虽属非螺旋体抗原试验,且敏感性较高,有一定特异性,可用于初筛;(2)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可作为确证试验.经随访6个月,两 试验均阴性者,可认定为药物预防处理奏效.结核病的暴露后处理 背景 我国患结核病者颇为常见,医务人员因职业患结核病的机会不少。在与结核病特别是开放型结核病患者有接触史的人员中,除全员全天候做好个人防护外,预防保健科还应对易感医护人员定期进行PPD检查,阴性者可根据自愿原则接种卡介苗(注意:成人接种卡介苗的效果尚无定论!)。如PPD皮试由阴转阳,当给予预防性治疗。其随访时间由最后一次暴露算起持续12周。

推荐方案

异烟肼300毫克,一日一次,持续1年;疗程中应注意服药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特别注意肝功能的监测。

有结核病史而当前无活动性征兆者可不必预防性用药,或充分评估后再确定是否启用预防性用药。

暴露后不推荐接种卡介苗。

若暴露后出现暴露源可能涉及多种上述疾病时,对被暴露者实施检查时应给予充分覆盖。

以上暴露后处理方案在执行中有困难者,由预防保健科邀请有关专家共同讨论解决。

6.管理者针对职业暴露的处理态度 篇六

如本案例所示,若该同学将事情上报,作为领导要做的不是责备带教老师及学生,而是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了解事情的整个经过,评估该学生的危险程度,指导下属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将伤害程度缩小到最小范围。同时,从该事件中吸取教训,指导全院工作人员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及其他管理条例,减少甚至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一、正视该类问题,予以高度警惕

作为医院领导,首先应该非常熟悉院内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风险评估。重视院内的感染管理工作,并以身作则实践感染管理方法,高度警惕医院感染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时解决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改进中的阻力、困难,确保建立、实施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体系及持续改进的有效性。

二、明确责任分工,消除责任推诿

在面对该问题时,作为医院管理者不可以一味责怪下属及带教老师,或是采取扣发奖金等不当惩罚行为,而是首先要带领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整个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危险降低到最小程度。最重要的是,在此类事情发生之前,医院管理者就应该基于之前对全院职业暴露情况的了解,设置医院感染管理科,确保工作人员的到位及配备齐全,使此类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地调动工作人员积极处理,消除责任的互相推诿。

三、合理资源分配,加大经济支持

医院感染管理科面对的对象是全院人员,面对的事情多、杂、碎、难,同时还需要面临很多突发事件及现代医疗水平还无法解决的感染难题,因而医院管理者必须对该科室投入一定量的精力,确保人员的充足、资金的到位及信息支持系统的完善,使该科室能够处于随时待命、随时可以正常工作的状态,真正能够有效解决职业暴露事件。

四、加强岗前培训,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对全院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及自身保护意识,对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进行特殊培训,使工作人员对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有深刻的了解。严格执行上岗及准入制度,在工作人员上岗前进行职业保护考核,不通过者延迟上岗时间并且要求其继续接受培训。建立或者完善严格的医院管理制度,并要求全院人员准确落实,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几率,减轻职业暴露的损失。

五、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制度落实

在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定期对工作人员日后的工作进行检查,并且随时检测其执行的程度。定期更新职业暴露情况,加强各个科室间的讨论交流,使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对不同的职业暴露情况都有所了解,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有效避免。以各种方式做好安全教育,确保管理制度的准确落实,避免其成为一纸空文。

六、完善仪器设备,保证安全性能

医院工作环境中有大量的仪器设备和器材,工作人员生活在此种情况下难免受其影响,因而医院管理者务必指导相关人员做好对各项器材的检查,使其在有效期内正常工作。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定期更新器材,购买和使用更为安全的设备,改善工作环境,消除安全隐患,降低职业暴露几率。

七、加强宣传力度,维持保护状态

7.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篇七

常见职业暴露的途径:血液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职业暴露常见的原因:传播率极高的是经血液传播, 在手术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刺伤;手术过程中血液的飞溅,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 尤其是医务人员有破损的皮肤接触患者时;收拾患者手术污物时[1]。

1 职业暴露前的预防措施

1.1 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

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乙肝抗体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1.2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1) 洗手:接触患者前后, 各项操作前后均需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手术前应先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后再按外科手消毒法消毒。 (2) 戴口罩:手术室或护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正确佩戴外科口罩, 手术患者为经空气传播的感染性患者时应正确佩戴高效口罩。 (3) 手术过程中正确传递器械:术中传递缝针, 刀片时拇指、示指、中指夹住持针器 (或刀柄) 的中部, 手置于器械下方, 缝针或刀片尖端朝上可避免手被缝针刺伤, 刀片割伤。锐利器械和其他器械分开放置, 清洗时先将刀片、缝针取下, 布巾钳前端闭合可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

1.3 安全使用锐器及正确处理锐器

(1) 抽血时应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2) 使用注射器后禁止回套针头, 如需回套应采用单手回套法。 (3) 使用后的注射器、缝针、刀片应立即丢入锐器盒内。锐器盒的材质应坚硬, 开口大小应合适并装至3/4满及时更换。 (4) 不徒手矫正针头或缝针。

1.4 实施标准预防

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无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迹, 凡接触上述物质均需采取防护措施。 (1) 接触患者前后应立即洗手;尽可能应用不接触技术。 (2)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和污染物品时应戴手套, 脱手套后也应立即洗手, 因为戴手套不等于洗手, 医务人员还应做好双向防护。 (3) 在手术过程中应佩戴护目设备:如眼镜、眼罩、面罩, 在进行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飞溅的手术时, 医务人员还应穿上防水、防渗透的手术衣。

2 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紧急处理程序: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并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填写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办公室—到保健科预防性用药—随访和咨询。

2.1 皮肤刺伤后在伤口两旁轻轻挤压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75%酒精、0.5%碘伏或0.2%~0.5%过氧乙酸浸泡涂抹消毒。如患者为乙肝患者则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患者为梅毒感染者则应及时注射青霉素类的抗生素2周;如患者为艾滋病感染者则应在4 h内使用基本用药 (时间不得超过24 h) , 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 连续使用28 d。

2.2 黏膜损伤后先用肥皂水清洗, 再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后用0.5%碘伏冲洗或涂抹消毒。

2.3 溅入口腔或眼睛后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2.4 完整的皮肤污染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 一般性消毒。

手术防护对手术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同样重要, 为了避免危害的发生, 医护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及自我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8.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篇八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41-02

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设备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势在必行。

1 职业暴露概念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中,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因素。

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1]。

2 职业暴露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2].

2.2 化学性因素 供应室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性液体、气体等。如果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3],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

2.3 物理性因素

2.3.1在对器械干燥、高压蒸气灭菌、干热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气的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

2.3.2在搬运货物、装卸、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等。

2.3.3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锐利器械刺破皮肤。

2.3.4紫外线灯辐射时,照射到人的皮肤、眼睛、可引起皮肤过敏性皮炎,眼睛损伤。

2.3.5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体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4],如果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手就会成为病原传播的媒介,可引起自身感染。

2.3.6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飞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气中,处置不当,可引起多种感染。

2.3.7工作环境的影响,如噪声,空气闭塞,潮湿及电器使用等可引起听觉迟钝、头晕眼花、血压升高、情绪焦虑、耳鸣、疲劳等。

3 防护措施

3.1 提高专业素质和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专业知识涵盖微生物学、消毒学、医院感染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拓展,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和各项新技术的开展,促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强化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自觉有效的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

3.2 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措施

污染物品回收清洗过程直接接触及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回收人员一定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操作,防止手套过大操作不当发生损伤,进行高压冲洗時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万一被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包扎伤口,并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5].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3.3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防止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

3.4 预防物理性因素的损害

3.4.1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干热灭菌取物品时,须待炉门温度降至40℃才可开门,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min后才能上架。

3.4.2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如搬运物品过重、过高、体积较大,应采用推车,固定专人搬运并且多人合作搬运,负重时切忌急剧转身,要利用双脚避免任何挪腰动作.

3.4.3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

3.4.4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方可入内[6]。

3.4.5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洗手时要执行六部洗手法,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4.6空气污染的防护,操作中除须戴8~12层纱布口罩外,各区域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每月定期做空气培养,出现细菌超标及时清洁消毒后复测。

3.4.7减轻噪声,避免电击。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因此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保持期性能良好.实行工作人员定期换岗,经常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伤害,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

3.4.8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全体人员进行健康体检[7],必要时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建立意外伤害的报告制度,建立登记手册,及时分析伤害原因,以减少伤害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旺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

[2] 曾慧军,吴欣娟.中华护理学会推荐专科丛书:供应室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5.

[3] 周惠平。中心供应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84-385.

[4] 钟秀珍,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

[5] 高伟。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8):57-58.

[6] 张秀銮,张芳。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2(1):65-66.

上一篇:我爱企业范文下一篇:入党思想汇报,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