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春节习俗

2025-01-08

河源客家春节习俗(共8篇)(共8篇)

1.河源客家春节习俗 篇一

河源的过年习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河源市,那儿的年忙碌而丰富。

腊月初旬,男人都不停不歇的工作,筹钱购置年货,女人则上山砍柴割草,准备过年。

到了腊月下旬,当地人俗称“鬼锁山”,人们不得上山砍柴割草,家家户户便拿起扫把,开始自家的大扫除,正所谓新的一年要有“新”的开始,大家焕然一新迎新年。除外,各家各户还得备上好几百斤的川糖来做各式各样的客家年糕,这种年糕弹性十足、润滑可口,好吃极了!接着大伙儿还要“大开杀戒”,鸡鸭牛羊都得“速手就擒”。之后,人们纷纷做起了油炸米、油果、煎堆和米糕来,到处弥漫着一股“不闻不知道,一闻吓你一大跳”的独特香味。在临近除夕的几天里,村上的人开始磨豆腐,豆腐里有的包着肉馅,有的包着韭菜,之后用油锅炸至金黄色,外酥里嫩,便是当地著名的客家豆腐了。人们还会到池塘放水捉鱼,有的人把其鸪捎愀桑有的则放到锅上炸,香气扑鼻、味道鲜美;这寓意着“年年有余”。

在除夕这一天,人们一大早从山上采来柚子叶,之后要用柚子叶泡澡,寓意着把上一年积的晦气洗掉。家家都换上新的对联,挂上新的年画,男女老少穿上新衣,人人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天每家每户的.大门都大大敞开着,人们还得读祭文,象征着平安如意、子孙满堂。在除夕之夜,人们不到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中吃团圆饭,吃团圆饭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团圆饭也是很有讲究的,要留下一个空位。一对筷子和一个空碗,这会为了祭奠死去了的亲人;为保幸福平安是不准碎碗断筷的。团圆饭的佳肴丰富多彩,大家共聚一桌,有说有笑、温馨和美。

饭后,家家都放着漂亮的烟花,黑咕隆咚的夜空顿时变得五颜六色,别有一番风味。除了婴儿外,每个人都要守岁,不过十二点是不允许睡觉的。刚到零点零零分时,家家都点起了鞭炮,到处鞭炮声不绝,“穿入云霄,打入地洞”,即使远隔千里之外,都能听见。

正月初一,大人都得早早起床,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大福大运,一帆风顺。人们互相窜门,拜年的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络绎不绝!这时候,长者要给小孩封“利是”,孩子们收到了压岁钱后,便乐开了花,都一蹦一跳地来到集市买自己喜欢的玩意儿。这天,人们不吃肉,只能吃素食,找当地人风俗,人们还得在祭台上摆上芹菜和蒜,芹菜寓意着会聪明,蒜寓意着会理财,过的划算,还要在门上挂上一根葱,寓意着来往的人都智慧满满。做完以下工作后,村民还要拿一些香,端一只鸡、一瓶酒和一摞水果到祖祠里烧香礼拜,这就是敬祖先了。

正月初一,村民都在家里休息,不许出门。

正月初二,人们又一次大扫除,把自家搞得干干净净,鞭炮声附和着连连响起。

到了正月初四这天,人们从集市上买来各种各样的礼品,并准备好十余斤的新鲜猪肉和年糕回娘家探亲,虽已嫁出,归根是亲,多日不见,怎能不思?难得回家,礼品满满,刚一见面,笑谈风声。

河源的年到元宵前后就基本结束了。学生也该上学,大人也开始陆续开始干活。河源的年丰富而忙碌,真叫人陶醉其中!

2.河源客家春节习俗 篇二

关键词:客家,婚礼,习俗

一、客家人民居住分布

(一) 简介客家人

客家人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 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祖居大概在黄河流域一带, 原居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 其活动范围在今日山西、河南、湖北之间。后来因为逃难而南迁, 辗转流离他乡, 定居在江西、福建、广东各省, 被当地居民称为客人, 于是就有“客家人”出现[1]。客家文化是客家人近千年迁徙发展历史过程中, 历经冲突、调适、融合, 在继承中原汉族文化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吸收南方各民族优秀文化而逐步形成。

(二) 客家人现在居住分布

1. 全国各地

客家人族群遍布世界各地, 而在中国, 广东本地的客家人数就占了广东族群人数的三分之一, 达到了客家人在中国总人数的二分之一[2]。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 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9 个省的180 多个县, 而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 万左右, 约600 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约1500 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 余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11 年, 统计数据表明, 全国客家人口数共有5021.8 万人, 其中各地区分布如下 (见表一) 所述:

由图一可见, 在全中国的范围内, 广东省分布着最多的客家人, 占全国总客家人口数的41.8% ;其次是江西省, 占全国总客家人口数的24.9% ;福建省的客家人口数占全国总客家人口数的10%, 位居全国第三;广西仅次于福建省, 以总客家人口数的9% 位居全国第四;四川省的客家人口数占全国客家总人口数的7.6% ;而湖南、浙江、海南、贵州、云南、江苏、安徽、陕西、新疆也有少部分客家人。

2. 广东省各地

客家人杂居各处, 在广东省内不同市县都有分布。以下是广东省各地区客家人分布比例图 (见图二) :

由图可知, 广东省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韶关、深圳、惠州、清远等地。

在广东省的各主要地级市里, 客家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梅州市与河源市, 占该市总人口数的95% 以上;其次是韶关市, 占90% ;深圳客家人口数仍占总人口数的45% ;惠州市客家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5% ;广州市、茂名市、阳江市的客家人口数均占其总人口数的25%。揭阳、汕尾、湛江、东莞、云浮、肇庆、珠海、中山、潮州、汕头、江门的客家人口都占总人口数比例为15%。佛山市的客家人口较少, 占总人口数不到1%。

在梅州、河源等地区的客家人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客家传统风俗, 同时也保留了较传统的客家婚礼习俗。

二、古代的客家婚礼习俗

(一) 客家婚礼流程:

客家的婚礼流程其实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提亲, 迎亲时, 迎亲后。

1. 提亲

提亲中共有12 个流程, 分别为说媒, 传庚, 下定, 过礼, 拣日, 哭嫁, 开脸, 祭祖, 赏花, 铺床, 梳头, 掏姐妹钱。其中有五个较为重要的流程:

(1) 说媒:旧时候叫做“纳采”, 在不同的情景下有三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是媒婆主动上门求得男女双方父母同意;一种是男方看中谁家姑娘请媒婆求得女方父母同意;还有一种则是通婚①或者指腹为婚。

(2) 传庚[3]:旧时候叫做“问名”, 也就是将男方和女方的生辰八字拿出来对比计算, 看双方是否适合, 即俗称的“合八字”。就是家长都怕孩子们的结合会犯冲②, 影响到自家人的气运。

(3) 哭嫁:新娘出嫁前“哭婚”, 即要在离开娘家时哭一场, 以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和家乡, 思念父母和家乡的意思。

(4) 开脸[4]:父母都希望新娘能在男方家守好妇道。在新娘出嫁前, 由父母子女都健在的妇道人家用五色丝线去除面部的汗毛, 剪齐额发和鬓角。希望这个妇人能给新娘一个好兆头。

(5) 梳头:谁帮新娘梳头在旧时候也有讲究, 一般指定由“好命婆”③为其梳头。同样是希望新娘能沾到“好命婆”的福气。

2. 迎亲时

迎亲时共有5 个流程, 分别为亲迎, 抛生鸡仔, 踢轿门, 拜堂, 闹洞房。其中有两个较为重要的流程:

(1) 抛生鸡仔:顾名思义, 要求在接新娘的花轿出门的时候, 由阿娘或叔婆把一只漂亮的公鸡抛过花轿。

(2) 拜堂:流程中锋最重要的部分。新郎新娘跪拜祖宗、天地、父母及长辈, 并敬茶。

3. 迎亲后

过三朝[5]:这和古时候讲的“三朝回门”是同样的意思, 即新娘结婚后两天内不被允许不出门, 叫做“守洞房”。而等到第三天, 新郎新娘就要带着礼品回娘家, 看望父母。

(二) 最主要的习俗:

客家的婚庆大部分习俗虽和中国古代婚庆习俗相似, 但其自身也有出现一些特别的婚庆仪式。

在客家, 新娘在出嫁前都有一个仪式“哭嫁”。所谓“哭嫁”不是单纯的哭, 而是特殊的哭, 旨在表达心中的喜悦的同时又对亲朋好友倾述离别之情。旧时候的客家新娘, 哭嫁时边哭边说, 有一定腔调和旋律, 而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新娘, 其哭嫁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感情, 甚至将哭嫁词唱成歌曲。

同时, 在客家还存在“陪哭”“劝哭”, 简直活生生地将一个仪式变成了一次表演。哭嫁在客家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不哭或哭不出来就是不吉祥的意思。哭嫁也有顺序, 新娘哭嫁时要先在母亲的怀中哭, 待哭到泪眼盈眶, 其亲人才慢慢地加入哭的行列。

“涯阿爸啊呀, 今朝好比各样亲, 涯介头发涯吾拼, 涯介眼眉有敢嫩, 低爱留倒带嫩妹, 十条丝线九条红, 涯各眼眉还吾浓, 十条丝线九条青, 涯介眉毛涯吾邦。”这首《新娘拓面》哭嫁词生动地展现了客家的语言文化, 也表达了新娘不愿离开娘家的离别之情。

“哭”本是一件不好的事, 却在这里成为了客家婚礼非常重要又独特的一个习俗, 同时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哭嫁词, 体现了客家的在仪式上浓浓的文化气息。

(三) 客家婚礼的仪式:

结婚典礼是整个婚礼流程的最重要的一环。客家人的古代婚礼仪式上, 整个结婚典礼共需要花费三天的时间来完成。

第一天, 这一天做的仪式都是男方去迎接新娘做的准备, 而去接新娘则叫做“上花”, 也叫做“上头”。

这一整天包括了好几个不同的仪式。这一天是男方为迎亲做准备的, 男方家要对屋子和洞房进行里外的仔细布置, 让其充满喜庆的景象。

其中有两个重要规矩, 一个就是侍娘帮新郎舖床, 一边铺口中一边说着祝福词;第二个是新郎和新娘比谁先洗澡, 因为传说先洗澡的那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占主位, 更加聪明伶俐, 这个过程由侍娘督促下完成。

第二天, 叫做归亲, 也叫迎亲。

第一个是发亲。在男方到女方家门时, 要女方发亲, 发亲一般是在早饭后拜完父母和祖宗开始。

发亲时有个有趣的习俗:古时候的道路没有现在分车道, 于是难免会发现不同的相遇状况。例如, 当两个接亲队伍相遇, 这时按照传统, 两个新娘会互换手帕或者由双方媒人出面互换一根红头绳, 互换的意思为“喜气相冲”, 然后两家礼让而行;再如:接亲队伍不幸遇上了送葬队伍, 按传统, 有“新娘压十煞”生比死大之说, 所以送葬队在遇到接亲队伍后要停步靠边让行, 甚至隐蔽绕道。

第二个就是迎亲和交亲。迎亲的仪式有割轿, 主要是驱邪镇刹。割轿开始前要准备一只公鸡, 和三个装满喜酒的酒杯。割轿开始时, 司仪要以将军出征之势高歌, 同时要开始杀鸡并将鸡血绕花轿三圈, 方毕。割轿后新郎先对着花轿三鞠躬, 踢三下轿门后开锁, 由侍娘牵着新娘跃过火把, 就顺利进入交亲。

这时到了典礼中最重要的一环:交亲。交亲也叫爬灯火, 一般在新郎和新娘一起拜过祖宗后开始。首先是“合卺 (jǐn) ”[6], 即新娘用左手新郎用右手同时把两根灯芯提在一起合成为一盏灯火。然后喝交杯酒, 由新郎新娘交换圆蛋鸡臂酒对饮。最后, 新郎新娘进行交亲仪式, 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夫妻入洞房。这时, 婆婆会进新房请儿媳打开随嫁的箱子开始“兆箱”, 预兆金银满箱满柜。

拜堂后就是闹洞房。古时的闹洞房并不随意, 而是有规定的规矩仪式。人数上有限制, 一般加上新郎新娘只有九个人, 必须是新郎新娘主动邀请的具备文化素质的亲朋好友。

第三天只有两个仪式, 分别是拜堂和出厨。首先是拜堂, 拜堂主要是新郎新娘为感谢长辈亲朋的赏光和在婚礼中的帮忙, 而表达谢意的一个仪式。拜堂一般是第三天的早饭前进行。

拜堂开始后, 由司仪宣布拜堂开始, 新郎新娘先拜完祖宗, 后请长辈亲朋喝拜堂酒。喝拜堂酒有一定的顺序:父母, 次祖父母, 再次是长辈到兄长、宗亲到外戚的顺序。

第二个仪式出厨一般是在早饭后进行, 旨在通过搞笑的方式考验新娘的智慧, 提问一些技巧性的难题, 组队唱教化歌, 向新娘要糖、要烟、要线, 要完后就开始画花脸, 最后卸妆向新郎新娘道贺。

每一天的仪式, 都是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祈祷, 将喜悦化作最朴实的行动, 将结婚的快乐和好运传染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所谓结婚是人生大事, 这一“大”的体现深有感触。

纵观整个古代客家婚礼的习俗、流程等, 我们都能感受到客家人对于婚嫁是重视程度。虽然客家人一向勤俭节约, 但在筹备婚礼和举办婚礼的繁琐程度上一点都不含糊。每一个仪式都代表了客家人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经过了岁月的变更, 中国许多地区的婚俗也随着时代的步伐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那么在客家地区, 这些古代客家的婚礼习俗在现代有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呢?

三、现代的客家婚礼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观念的转变, 客家婚礼的流程也在与时俱进。和传统婚礼流程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 现代客家婚礼流程

1. 男女双方同意

2. 男女双方父母同意

3. 婚礼筹备计划

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 确定婚礼预算, 草拟客人名单, 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 确定伴郎、伴娘, 确定主婚人、证婚人, 成立婚礼筹备组。

4. 婚礼前准备

与婚礼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结婚物品采购, 新郎新娘形象准备, 拍婚纱照, 布置新房, 确定婚礼主持人, 婚宴预约, 婚礼化妆预约, 婚庆车辆预约, 婚庆摄像预约。

5. 婚礼前一天准备

确认婚礼当天要发言人的准备情况, 最后确认婚礼当天所有物品准备情况, 新郎新娘特别准备。

6. 婚礼当天流程

化妆, 婚车, 抢新娘, 迎新娘, 酒店准备, 酒店迎宾, 婚礼仪式, 下午休息, 晚餐, 闹洞房, 摄像摄影。

(二) 最主要的习俗

在现代婚礼中, 最让人期待的就是“抢新娘”的环节。迎亲车到了女家, 新娘的姐妹团仍沿袭旧时“把关”的情趣, 紧闭闺门, 出难题、索“红利市”, 从九百九十九讨价, 定价到九元九角九分。直至诚恐误“良辰”, 才有人出来调和成全, 在戏谑声中接走新娘。舍去了过去略带伤感气息的哭嫁, 现在新人们更乐意让婚礼变得喜气洋洋, 充满欢乐。

(三) 客家婚礼的仪式

如今, 仪式在婚礼中依然重要, 但开始删繁就简。新中国建立后, 婚礼改革, 嫁妆从简。到了80 年代, 改革开放, 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提高, 又受港澳海外风气影响, 所以嫁妆又趋讲究, 并且注重价值和派头, 时兴金项链、宝石金戒指、金耳环之类, 还有电视机、电冰箱、音响、录音机等等。

当今迎亲, 已无花轿, 而改用小汽车。迎亲队伍也不用大灯笼而改用手电筒。为取兆头, 讨口彩, 本来是近路程却往往兜绕远圈而经过“吉祥路”、“如意坊”等马路;三朝回门仍沿其俗, 亦有简化如“小三朝”的, 即当天迎去当天又来回。

四、客家婚礼习俗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发展

(一) 变化的原因

岁月在流逝, 时代在改变。传统的客家婚礼习俗已经慢慢简化程序了, 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所属时代变化, 顺应时代潮流。

2. 对外开放, 中西结合。

3. 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 观念的改观。

4. 各地开设众多婚庆公司。

5. 大家都在追求与众不同的婚礼。

时代变化, 使人们思想开放, 文化水平的提高, 各种文化的熏陶, 孕育了新的婚礼理念, 进而萌生了中西结合的客家婚礼。而将策划婚礼变成了具有商业性质的行业, 带来了新的商机。现代人个性化的追求使客家婚礼习俗变化的脚步不断加快。

(二) 未来发展趋势

1. 主题婚礼开始盛行

婚庆公司的开办, 给新人的婚礼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婚庆公司在婚礼主题上融入了更多的创新之处, 以此来吸引和满足顾客。

比如说主题婚礼, “纸飞机的传说”主题婚礼讲的正是心中的梦, 只要坚持就不会落下;不管未来怎样多变化, 保留这牵挂, 属于我们的童话。会场布置用粉色纱幔, 用菊花灯或一串串的橘黄色小灯珠装饰, 柔和的灯光映在纱幔上。红地毯的两边用小灯泡连成直线, 像机场的跑道, 红地毯上点缀些粉色的纸飞机, 天花板上用长长的线挂下若干纸飞机和白色的绣球花。在最重要的时刻, 伴郎飞出一只纸飞机到新郎手中, 纸飞机末端系着一只戒指, 问新娘:你愿意嫁给我吗?此时背景音乐响起王菲的《我愿意》, 新娘答应之后交换戒指, 并且将纸飞机捧在双方手中, 寓意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2. 婚礼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新夫妇的意愿, 他们可以选择传统式的婚礼、酒宴式的婚礼、茶话座谈式婚礼、集体婚礼或者旅游婚礼[7]。古代婚礼更加注重把花费用在首饰、酒席等, 而现代很多人考虑到经济状况会选择简单的两人婚礼, 比如旅游婚礼, 只需买结婚戒指和承担旅游费用就可以完成甜蜜的婚礼仪式。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 简单节省有新意的婚礼成为一种趋势。现代的客家婚礼随着时代的步伐融入了许多城市化的特点, 比如从穿旗袍和中山装中转变到婚纱和西装。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 客家婚礼习俗一直在演变, 一些繁琐的封建的传统习俗渐渐被人舍弃, 新式创意的现代化婚礼也慢慢深入在其中。根据生物学进化论的观点——适者生存, 能够流传下来的一定是历经时间洗礼的精华。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客家优秀的传统婚礼习俗, 还要融合现在主题婚礼开始盛行, 婚礼形式的多样化等时代的特点, 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2]詹坚固.广东客家人分布状况及其对客家文化发展的影响[J].探求, 2012 (4) :87-93.

[3]古嫣然.客家结婚习俗[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fc4ecc0101fyvi.html

[4]三明侨报.客家女出嫁前要“开脸”[EB/OL].http://www.newssm.com.cn/qb/smkj/2012-3-1/201231qk-xk_q Ehg152017.shtml.

[5]易宗平.客家婚俗演进路径[EB/OL].http://news.ifeng.com/a/20141027/42304627_0.shtml.

3.客家人春节饮食习俗拾零 篇三

通常来说,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客家人就会着手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了。首先是腊味,有香肠、腊肉、腊鸡、腊鸭和腊鱼等,这是因为腊的食品咸、香、味道好,特别合客家人的口味,且方便保管储藏和待客下酒。其次是要蒸上几缸客家黄酒,一方面黄酒是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酒精度低,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喝了不会伤身体。而且黄酒蒸得早、储存久,更浓更香;另一方面春节肉食多,更需要多点下酒料。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好做黄粄的树杈、做炸粄的米粉和做米糕、麻糕的原料等。客家人把农历十二月廿五起称之为入年假,从这一天起,客家人过年就真正忙起来了,开始全力以赴作迎接新年的准备,浸米做煎粄、磨豆腐、炸油糍、炸花生、炸鱼、炸黄豆、炸排骨和采购猪肉、鸡、鸭、蔬菜糖果饼干及各类水果等年货。

除夕那天,客家人因忙于宰杀鸡鸭,早上和中午都吃得较随便,但用大木甑蒸“年饭”的习俗不能少,蒸的“年饭”可从除夕吃到大年初一,取意“年年有余粮”。除夕晚上吃年夜饭最为庄重,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餐桌上一般都要有肉丸、鱼丸等,其象征团圆之意。美味佳肴各地各家则不尽相同,但这餐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搬到桌上来,传统的有猪肉、鸡肉、鸭肉、草鱼和豆腐之类。餐桌上约定俗成会把鸡腿、鸭腿给老人吃,把鸡臂、鸡心、鸡翅膀让给小孩吃,以示尊老爱幼,也意为希望子女比得过别人、读书有记性、能远走高飞。同时把鸡鸭的头和爪子夹给外出做工或家里的主要劳力吃,意为吃了更能爬(挣)钱和出人头地等。另外即使没有回来的家人的碗筷也要摆在饭桌上,象征合家团圆。同时客厅桌上也会摆设有柑、桔、橙、柚和糖果等,取“大吉利市”、“甜甜蜜蜜”之意。

大年初一,以前客家人讲究要吃素,意味斋一天图一年吉利。这种奇特的习俗源自一个传说,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个老人,生有十多子,长大后都分了家,老人独自为户。有一年到吃年夜饭时,每个儿子都想到一块去了:我不请父亲吃饭,其他兄弟总会请他吃吧。于是,直至每个儿子家家都吃完除夕团圆饭,还没有人喊父亲吃饭。老人气愤难消,大年初一便到一座庙出家去了。他还对子孙发出誓愿:“凡我子孙,年初一跟我食斋者,发达吉昌;不跟我食斋者,早死早亡。”他这一招,其实是为了使子孙不忘这件事,教育后人要孝敬奉养老人。从此每年年初一这天,很多人便食起斋来了。

现在多数地方改变了这一传统习俗,并且在吃早餐时一般会有大蒜,意为新年会打算;有葱,意为吃了更聪明,有芹菜,意为吃了更勤快。同时还会煮一些吉利的菜色,如酿豆腐,意为新年更富有;草鱼,意为年年有余等。吃过饭,小孩串门给长辈拜年,说“新年好”、“身体健康”、“添福添寿”之类吉利的话,长辈一般还会赏给糖果、糕点、“利是”等。

客家人有句俗语说,“有食冇食,嬲到初十”。的确,对于客家人来说,由于是集一年的财力来过个新年,食品准备得十分充足。整个春节,让人不吃饭也能酒醉肉饱。到了初七,客家人有吃七样菜之俗,即把葱、芹菜、韭菜、蒜等七种青菜混合煮吃,寓意聪明、勤劳长久、会划算等。客家人勤劳善持家,春节准备好的腊味、浸豆腐和炸粄、煎堆等便可储存到春耕时节,确保整个正月都能休闲吃喝,以致到现在还有:“有吃冇吃,玩到惊蛰”,“有做冇做,玩到社过”的说法。

4.客家冬至习俗 篇四

酿冬至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酝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喜酿冬至酒。

祭冬至祖

“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两次,祭冬至祖虽不如清明祭祖那样隆重,但一年两次是必须进行的。因有说“关冬至门”,所以祭祖又必须在冬至前进行。

冬至晒萝卜

客家人都有冬至晾晒萝卜丝的传统。这习惯由来已久,它是怎么形成的已经难以考证,但是,无论如何,时至今日,这已然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习俗。

除了羊肉之外,不同地区的客家人在冬至还有吃鸡炒酒、糯米汤圆、糯米饭等传统。

鸡炒酒(娘酒鸡)

这种酒做起来较为简单方便:只要把鸡肉斩成块,放入砂煲里,再加上娘酒、生姜,煲至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相对于用酒瓮来焗制羊肉酒来说,鸡炒酒的制作方法要简单些。

糯米汤圆

客家人旧时有一种说法是:“冬至挪圆,夏至捡田。”意思是说,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汤圆之后,对身体很有益,明年生产劳动的劲头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经济收入,用劳动所得的钱来“捡田”(买田地),用强壮身体的劳动带来更大的收入。

糯米饭

5.客家礼仪、习俗之二 篇五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根据资料显示,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守五岭,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岭。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浈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 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

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

(二)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人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

南北朝时,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县。

永嘉之际,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

(三)唐代安史之乱,战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黄巢起义,中原人民避难者又大批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闽赣边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与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难至粤中与闽粤赣边地区。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苏、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临安。这些士民没有随太后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六)除以上所述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者。

从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

客家礼仪,习俗

(一)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二)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6.宁化客家人乔迁习俗 篇六

乔迁。乔迁必须选择一年中最吉日良时的时间。乔迁那天早晨,主人得很早起来做好早饭,然后在原来的厅堂内、灶台上、大门口都点上大红蜡烛,并叫一个邻居手拿着一串长长的鞭炮,当家中的男主人一头饭甑、一头锅头(锅头底下放着火盆,火盆内放些糠,并铲入火种,表示火种从旧房内移到新房里)挑着准备出发时,家中其他人员各人手里拿一件东西,按大小依次站在后面,等邻居把欢送的鞭炮放响时,大家便开始移动,往自己新房子的方向走去,邻居便高声说:“祝你搬进新房,人财两盛!”主人回答道:“谢谢您的金口!”

新房那边的邻居,早已给他在厅堂内、灶台上、大门口点上了大红蜡烛,手里也拿着一串长长的鞭炮等候着,若有雇乐队的便在门口两旁摆开。当主人家的人快到自己新房子门口时,鞭炮响起,乐队齐鸣,其鞭炮声,乐队声夹在一起,响彻云霄。并将他们一家迎入新房内,邻居对其主人家的说:“今天吉日良时搬进新房,祝你们兴旺发达、丁财两旺!”主人回答:“谢谢您的金嘴玉口!”主人把东西放下后,便和邻居一起在新房内吃第一餐早饭。

贴对联。华堂落成,在乔迁之日,主人便请村上写毛笔字较好的人士,来到家中帮他写对联。横联一般写:“喜庆乔迁”、“华堂生辉”、“华厦千秋”等,直联一般写与新居落成有关的联文。对联在中午饭前贴好,当对联贴在墙上时,整个房屋熠熠生辉,增加了喜庆的气氛。

迎贵宾。这天除所有原来有交往的亲戚朋友外,还有木匠、泥水、地理及凡是做房子来帮过忙的人。宗族中的老者及房上叔伯兄弟作为贵宾也来参加乔迁庆典。他们抬着玻璃匾额(也有送风景画匾的)敲着锣、打着鼓、吹着唢呐参加当天的庆典。当他们的队伍到达大坪门口时,主人家便放响鞭炮,乐队两边摆开并吹响乐章,一齐热情地将他们迎入厅堂,这时锣鼓声、唢呐声、乐队声混在一起,响彻云霄、震耳欲聋。等各种声音停下后,主人依次给每人发烟,然后坐下,便拿出客家美酒,端出菜肉,让大家吃点心。点心过后,又响起锣鼓唢呐、乐队声,并放响鞭炮,宰鸡后将鸡血抹点在匾额上,然后将匾额挂在厅堂中央。匾挂好后,各种乐响便停下来。

吃酒席。(客家人叫吃东道)11点半左右,帮忙厨房里干活的人,每桌先端上二、三道菜,便放起鞭炮,敬请老者、外门亲戚、木工(或泥水)、地理等人坐在上席后,其他的人依次坐下,大家便开始畅怀痛饮,吃到中途,主人家的女人及其他较亲的女人依次到各桌给每位客人斟酒(客家人叫筛酒),接着主人家的男人及较亲的兄弟也分别前往各桌敬酒。大家都赠上吉祥的话语,此时,无论是谁,都沉浸在一片无比喜悦之中。

酒席结束时,主人便拿出一串鞭炮欢送大家。

嚷新灶。晚上,最亲近的兄弟叔伯及最好的朋友,互相凑点钱,买上长长的鞭炮及一对大红蜡烛,来到主人家中嚷新灶。

吃擂茶。第二天上午,最亲近的叔伯兄弟家的女人,提着客家擂茶所需要的食物,一起欢集一堂,吃起富有客家特色的擂茶。

7.关于客家人冬至的习俗 篇七

一、冬至进补

冬至日,也是客家人的“进补”日。“冬至至长长也短,夏至至短短也长。”冬至日是一年白昼最短的一天。客家人认为冬至是最佳的进补时令,此日进补最有效用。

“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欢吃羊肉。广东三大民系中,唯有客家人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认为羊肉温补,在冬至时节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因此羊肉煮酒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时令美食。这是客家人对中原饮食习俗的“保留”,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客家人注重“食疗”的观念,羊肉比较燥热,但经过烹饪处理,在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强身健体。

二、酿冬至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酝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酿冬至酒已成习俗。

三、祭冬至祖

“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两次,祭冬至祖虽不如清明祭祖那样隆重,但一年两次是必须进行的,因有说“关冬至门”,所以祭祖又必须在冬至前进行。

四、冬至晒萝卜

客家人都有冬至晾萝卜丝的传统。这习惯由来已久,它是怎么形成的已经难以考证,但是,无论如何,时至今日,这已然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习俗。

8.广西客家人的祭祖习俗 - 篇八

1.1临山而居

村落两面环山,一面山上都是松树,另一面是桉树,中间有条小河。山顶有两处天然的泉水,是全村人的日常用水来源,一处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另一处常年不衰。

1.2依河而处

河里有很多种类的鱼,罗非鱼,芭蕉鱼,石头鱼较多。每年的冬天,到外边打工的青壮年回来过年时,就会撑着竹筏,带上捕鱼设备到河里捕鱼,拿到河岸上卖,全村人都买。

河两边有两种竹子,一种叫黄竹,它的用途很多,一是做竹筏;二是织成鸡笼,篓子等竹制品,但是这种工艺就我爸爸这一辈肯学了;三是做竹笋,每年的雨季之后都有大量的嫩竹笋,那个时候我们就采很多回来,一部分当家常菜,另一部分做成腌制做成酸笋。

以前河岸上有许多沙石,近两年来由于建房的较多,基本被采完了。再往高一点就是田地,离村庄比较远的都承包给了一个老板种橘子,现在已成规模,每年他都请我们村的人去帮他剪橘子。

二.交通状况

2.1陆路

今年夏天刚铺了水泥路,村里离去集市的马路有五公里左右。

2.2水路

以前走三十分钟的山路到河下游的村庄就有船到集市,现在水泥路修好了,有车进来,所以基本没人坐船了。

三.主要经济来源

传统的是松树脂,每家每户都分到一小片的松树林,一直以来都是靠松树脂维持生活,所以现在能割松树脂卖的松树已经不多。现在有点悲哀的是很多人砍了松树直接种上桉树。目前能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出去了,都是过年了才回来。

四.生活习俗 4.1节日祭祀(要庄重)

每当节日来临,全村的人都会到祭祖庙堂里祭拜祖宗,传统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鬼节。4.1.1祭祖庙堂

祖宗符前有一个较高的祭祖桌。桌上摆着四个祭祖用的香炉,最前面用来插放蜡烛,后面两个大的用来插放香。接着事两排杯子,俗称三茶五酒。桌子平行的左方有一个祭位,桌子底下也有一个祭位,每个祭位都有一个插放香的香炉。大厅的中间依次排列四张八仙桌,用于摆放祭品。4.1.2大年三十 4.1.2.1祭祀物品

两碗阉鸡肉,一碗猪肉,三碗米饭,三双筷子,酱油一小碟,茶酒各一小壶,八个小杯子,爆竹一卷,香十二支,大红蜡烛两支,纸钱若干。4.1.2.1祭祀前

十二点钟开始家家户户准备杀鸡,鸡只能用阉鸡而且是越肥越好,接着是煮熟。煮好的整鸡先拿去拜伯祖宗,不比祖宗隆重,这里不多讲,讲究的是煮的过程中要把鸡头和脖子煮成2字,鸡嘴用刀稍微隔开使它微微张开。拜完伯祖宗后把鸡切成块状,只要鸡肉部分并且在整碗肉的上方放鸡胸脯肉,两个鸡腿分别放在两侧,猪肉上要稍微放点盐。4.1.2.2祭祀中

祭祀都争着第一个到,讨一个好的彩头,先到的要恭恭敬敬地把香炉酒杯等用品刷洗干净,摆整齐。家长把祭祀物品按规则摆放在八仙桌上:最前面是三个茶杯接着五个酒杯,之后是三碗米饭配有三双筷子,最后是两碗鸡肉和一碗猪肉;在这期间年轻人也就是自家的青年负责点香点蜡烛。除桌底下的香炉插一根外,庙堂内的每个香炉各插三根,庙堂两边门各插一根,插香时要事先一鞠躬三拜,插完香后要给祖宗敬茶酒并叫“祖宗吃晚饭”。随后来的人依次如此。

纸钱和炮仗放在堂外,由几岁的小孩来把纸钱一张一张的分开,堆成一座小山。等所有的人都到齐后,大家相互拜年,都是一些客套话。闲聊十几分钟后,村里的长者带领刚成家不久的年轻人叩拜祖宗。长者在中间,年轻人两边,地上铺着草席,一跪一扣头一站,做三组。跪拜完后长者大声叫唤,拜祖宗咯,所有的人都停下谈话,家长叫唤小孩拜祖宗,不一会儿四面八方都有小孩跑来拜祖宗,大家齐刷刷地站在庙堂前一鞠躬三拜做三次。之后点鞭炮,炮声震天,响得越久越大声越有喜庆。鞭炮烧完后就烧纸钱,等纸钱烧完后再拜祖宗,祭祖结束。4.1.2.3祭祀后

祭祖完成后,祭祀信仰的诸神,如石神,树神。我家信仰的是石神,那是一块靠近河边的石头,石头很高很大。村里几乎都有自家要祭的诸神,据说可以保佑自家的孩子健康成长。祭石头神的祭品与祭祖的一样,把茶酒换新的,在石头神的左上角点燃三根香即可。在这期间也要敬茶酒,就过三巡后点燃鞭炮,鞠躬三拜。

回到家后,家家户户都要在庭中祭天,祭祀逝去的亲人,小孩要敬酒,感谢上天祖宗及亲人的恩德。4.1.3大年初一 4.1.3.1祭祀物品

三碗糖水糕,三双筷子,茶酒各一小壶,八个小杯子,爆竹一卷,香十二支,大红蜡烛两支,纸钱若干。4.1.3.2祭祀前

六点钟起床做糖水糕,主要的原料有糯米粉和红糖。4.1.3.3祭祀中

流程与大年三十的一致。4.1.3.4祭祀后

与大年三十一致。值得一提的是这天早餐全家人吃糖水糕,直到中午才能开荤。之所以要在大年初一吃糖水糕,流传说法是全家人生活要从年初一开始甜甜蜜蜜,和睦相处。4.1.4大年初二 4.1.4.2祭祀物品

两碗阉鸡肉,一碗东坡肉,三碗米饭,三双筷子,酱油一小碟,茶酒各一小壶,八个小杯子,爆竹一卷,香十二支,大红蜡烛两支,纸钱若干。

祭祀流程与大年三十一致。4.1.5大年初三 4.1.5.1祭祀物品

三个大粽子,用红色的纸贴在粽子的表面,祭祀一天。这一天不用全村人去祭祀,只把粽子敬祖即可。4.1.6清明节 4.1.6.1祭祀物品

发糕两碗,瘦猪肉一碗,香一包,蜡烛一包,祭祀用的红纸一袋。4.1.6.2祭祀前

准备工作要做好,村长组织大家去扫墓,联系本村有车的人开车载全村人去扫墓,家家户户带上镰刀和铲子,发糕多带点在路上吃,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持续时间为三天左右。

来到墓地时要把祖宗的坟墓上的旁边的杂草统统清理掉,在外围边上做一条水沟,防止水浸到墓地,沿着圈放红色的纸,用泥巴压住不让风吹走。再换一块泥巴做的圆圆的坟头并在中间夹着一张红色的祭祀纸。4.1.6.3祭祀中

村长先在墓前鞠躬祷告,说我们子孙来看望祖宗,感谢祖宗的恩德。然后点上蜡烛两支和香若干柱,各家依次把祭祀用的发糕,猪肉摆敬放在坟前。年老的展开纸钱点上,嘴里念念有词为全村人祈祷,希望祖宗保佑我们子孙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子孙平安,生活美好。我们围成一个大圈虔诚地鞠躬三拜,做三次。点爆竹,放烟花。待到纸钱烧尽后集体再次鞠躬叩拜,祭祀结束。

朝下一个墓地前进,流程基本一致。

五.调研感受与总结

祭祀祖宗是我们村里头等的大事,大凡村里的红白大事都要祭祖,例如,嫁娶,建房,小孩满月,丧事等都要求祭祀,但是要求不一样,准备的祭品也不一样,流程更不一样了。村里的人对祭祖也很看重,尤其是节日,不论多远能回来的一定要回来,不然你自家有事要全村人帮忙时没有人会帮忙的。大家都会说那人连个年都不回来,忘了祖。

上一篇:长一点失恋的说说的下一篇: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