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说培优教案(共2篇)
1.高一语文师说培优教案 篇一
《师说》李秀英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句式的多样(意动用法等),做到句句落实,学生得以正确运用。
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词语。字音: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长()无少官盛则近谀()郯()子之徒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经传()贻之()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重点实词:(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用单竖线划出朗读停顿)○
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四、翻译句段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高一语文师说文言文重点难点 篇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文中停顿处)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不)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分句前面的“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分句后面的“圣”“愚”形容词做动词,圣明,愚笨)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古今异义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众人
古:一般人 今:表示大众
所以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
古:永久的 今:平常的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
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