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造力教育

2024-12-22

中学生创造力教育(精选13篇)

1.中学生创造力教育 篇一

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力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己经被广泛应用到物理教学当中。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直观性、趣味性、大容量等优点是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多媒体;学生;创造能力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将成为教育发展主旋律。那么,什么是创造能力呢?“创造能力是通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产品、新成果的能力”。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既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又要进行创造性人格培养,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研究中的实际做法,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体会。 1.多媒体教学本身蕴含创新意识,可有效激励学生创新 多年来,旧有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由后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转型期间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

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等现在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率先垂范,用教师的创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身就是创新:首先,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基本上靠教师口授、板书、演示的局面,把文字、声音、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并赋予教学信息传播以交互功能,从而实现教育工具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其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及时引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反物质、基因生物技术、纳米信息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或科技前沿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2.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结合,突出教材的重点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学生通过物理演示实验看到了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的真实性,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或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微观领域中的物理现象等,学生来不及细致观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而如果借以计算机的帮助,用摄像机把演示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者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现象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3.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创造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

例如:高中化学课件《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晶体的组成和结构时,设计了两种学习路径:①组成微粒的种类→微粒间的作用→晶体的结构与分类→晶体的性质特点;②晶体的性质特点→晶体的结构与分类→微粒间的作用→组成微粒的种类。在介绍各种晶体的组成和结构时,可以采用讲述、看图片、看模型甚至让学生运用利用电脑将各种微粒自行排列,并讨论它们的合理性。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特点,来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学得的知识较牢

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由于学知的过程富有创造性,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就不会墨守成规。

4.运用史实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

积极的创造性情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源泉和根本,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许多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来自于实验,科学家们为此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如果在教学中,把科学家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与实验相结合,来创设实验情境,会使实验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如,在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之前,通过介绍阿基米德是如何解决皇冠之谜的故事,学生在此情境下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再如,当一个“马德堡半球”呈现在没有任何情境准备的学生面前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只能形成一个冰冷的球形铁制品的形象。然而,如果教师先介绍1654年在德国马德堡市做了一个惊人的实验,后再呈现”马德堡半球”,它在学生的眼中会变成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

2.中学生创造力教育 篇二

首先,音乐艺术是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是人的主观思维对客观环境进行思考和艺术性的加工,并通过声音来表达出来的一门艺术,创造性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因此,音乐的创造性特点在音乐教育中必然要求创造性的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灵感和想象力,去感受原创者的思想和体会音乐的美。音乐语言具有模糊性,这使它不同于文学等其它学科语言,但是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这种想象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便是创造力的先导和源泉。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爱因斯坦也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想像力的培养,因此,通过音乐教育的实施,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创新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音乐的实践性特点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音乐实践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这几个基本环节。音乐的创造性不仅仅体现在音乐的创作阶段,还体现在表演者的再创造,和欣赏者的创造性审美阶段。音乐创作的是否成功,要通过音乐表演的创造性演绎,最后由欣赏者的审美来评判音乐创作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音乐创作者的创作心态,鼓励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理解和演绎,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丽,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扩展,使学生在创造中提高能力。

二、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更新和改进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知识的灌输和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塑造,这种教育所引起的不良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往往使学生缺乏对音乐的心理体验,缺乏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在郭声健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针对中学生音乐素质的调查中,暴露了传统音乐教育的严重失败。调查结果显示,在听一首不熟悉的歌曲时,能准确地打出音乐节拍的学生只有37%,不能打出音乐节拍的学生高达63%;在欣赏乐曲时,完全不能分辨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占27%(小学低年级为51%、小学高年级为26%、初中为17%、高中为28%),能分辨得出个别乐器的占51%(小学低年级为37%、小学高年级为53%、初中为60%、高中为44%),能分辨得出某些乐器的占22%(小学低年级为12%、小学高年级为21%、初中为23%、高中为28%)。音乐鉴赏能力如此低下,是我们的学生不喜欢音乐吗?不是,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学生是明确表示喜欢音乐的[1]。因此,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只能归咎于音乐教育的失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浪费了大量的心血,节奏练习没少做,各种唱法及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民族音乐的特点等知识没少讲,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很难令人满意。为此,必须破除旧的教育观念对教师和学生的束缚,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扭转上述情况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实现角色转换,这就要求老师要作到以下两点:

一要明确教育目的。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使其真正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这一素质的提高来进一部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二要使艺术教育观念现代化。旧的教育思想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教唱,这种统一的音乐教育是违背音乐教育规律的。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个体对美的体验是有差别的,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现代音乐十分重视音乐审美教育的个性化。教师在实施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个性空间的机会,并且对学生个性的张扬要给以充分的尊重。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的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2]因此,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开发每一个学生的艺术潜能,使他们走进情感世界,获得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其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音乐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化的要求。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能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得好:“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教条的人,就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如果想要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像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可惜的是,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难以消除注入式教学法的影响,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教育的质量。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寻求改进的前提是音乐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位置,不能把自己仅仅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音乐教师更重要的角色是音乐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这一方面,美国的音乐老师做的很好,他们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在美国十分流行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就通过创设师生角色及相应活动的环境,让学生扮演音乐家角色参与整个音乐过程,激励学生自主参与,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决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音乐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学校兴趣小组组建校内音乐乐队、组合等,也可以借助家庭、校外教育机构的力量组织开展音乐擂台、校际交流、文艺汇演等活动,甚至也可以通过市场运做使学生走向社会,这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能丰富学生的想像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另外,学生经常参加一些比赛和演出活动,不但给他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其社会交往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被忽视了的,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交能力的培养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市场经济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交往的机会,应该包含在素质教育的内涵中,这是市场经济对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是音乐教育适应社会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在的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创造能力决定着中国将来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能否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重点,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科老师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掌握有关的方法和技巧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创造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出版.

[2]、郭声健.《中小学音乐素质现状管窥》.《中国音乐教育》, 2000年第1期.

[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 1999年第7期.

[4]、胡继渊, 沈正元.《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精神的促进功能》.《中国教育学刊》, 1999年第5期.

3.中学生创造力教育 篇三

一、激发数学兴趣,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开发

兴趣是数学家重要的动机之一。华罗庚曾说,在他开始从事数学学习与研究时,唯一推动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他开始学习数学是没有什么“宏愿”的,仅仅是为了兴趣,为了便于自学。通过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实践,又进一步深入地看到数学的奇妙,并且在与社会的进一步接触中使他认识到研究数学不能停留在“为了兴趣”上,认识到数学是和国家、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它可以成为建设祖国的工具;认识到在自然科学愈提高到理论阶段的时候,也就是愈需要数学的时候。

兴趣不是天生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好奇心是产生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像一扇窗户,让它常开着,观察就不会停止,创造的源泉将永不枯竭。好奇心帮助我们撞开创造的大门,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起点,好奇心是科学创造的重要心理动力。没有好奇心,由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图形在我们面前就会变成十分单调的东西;没有好奇心,那些烦琐的数字和符号会使人感到十分枯燥无味;没有好奇心,那无限的世界会黯然失色。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好,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就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教师要像园丁爱护花朵一样爱护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构成学习的内在动力系统。教师还应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积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加强数学情感的培养,立足于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成功教育重视激发学生成功的内在动机。成功情意形成的起因不是靠认识和理性,首先来源于激发,来源于对成功的结果,并由结果造就出的成功激励,再将这种激励内化成内在的情意素质。学生对成功的追求是在前一循环中发生的成功事实所产生的激励效应的正反馈,即强化反馈,由于前次的成功激发了强大的前进动力,使学生自信心、胜任感、奋发精神大大增强。这种动力反馈于现实的成功努力,将使这种努力的力度大大增强,成为争取新成功的力量。在数学创造中,失败是常有的,困惑的时间也可能持续很长,正是在经历了这样一些艰难之后取得的成功尤其令人兴奋。但是,屡遭失败也是可能的,因此会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美育,即审美教育,以陶冶情感、情操,培养美好的心灵为目的。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育中内在地包含着智育与德育,而且美育是将智育与德育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情感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认识相伴随,情感又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化与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融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因此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内在的美,以达到情感的陶冶。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学创造的道路上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追求高尚情操,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

1.通过数学中的美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形式之美,方法之妙,产生一种理智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热情。这种热情是长远的,将影响他们一生对科学、真理、事业的执著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发奋图强,不断进取。而不会像追求升学考试的成功那样,一旦目的达到,动力源泉就可能会枯竭。

2.体验大自然与数学的和谐之美。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信条对数学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看来,自然是按照数学规律设计的,美就是和谐,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的美,理性进入了美学。当今数学在探索大自然的和谐、神秘之美,激发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神往,增强了探索自然奥秘的信心。

3.培养学生具有成功的数学家所具有的宽广的胸襟和情怀以及健康的身心。数学的熏陶使人们真正拥有一双充满情感与整个身心相通的眼睛,缺乏情感和想象力的人,大自然在他眼里会显得平淡无奇,毫无引人之处,数学中的美让人充满爱心,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善用人生。

4.构建数学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数学的喜悦能使人忘却一切”。现实生活中,人们有乐于接受智力挑战的情趣。智力竞赛的盛行,人们对诸如棋、牌等谋略游戏的业余爱好,虽然很少有人承认,但实质上是深蕴其中的数学气质的反映。

4.《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四

心得体会

我利用业余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伊川县江左镇初级中学

董志刚

5.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五

徐立缨

童话故事里,恶毒的后母,善良的公主更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第一次有意识的明白了什么是善恶。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魔镜,让当时的好奇的我着实震惊,也羡慕不已,在多少个梦里,也一遍遍地问:“魔镜,魔镜你告诉我,天为什么是蓝的?”“小朋友为什么不喜欢和我一起玩。”„„它能真实的反映这个世界,它视野的广阔,勇敢无谓,准确通透也给如今身为人师的我些许启发。冥冥之中,一直在寻寻觅觅,一面能指导我的教育实践,摆脱困顿狭隘观念束缚,引导我不断展望未来,亦师亦友的“魔镜”。

“当老师就要当中国最好的老师。”这 是冯恩洪校长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是勉励年轻教师的一句话。听着访谈中的这句话,它每个字着着实实的落进了我的心里,我不禁抬头把他自信的脸庞收进眼里,忖度 着: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的自信,是什么思想,让他的光芒如此耀眼?偶然的机会,有幸捧起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专著,翻开细细品味,合上慢慢回 味,闭眼字字体会:他的呕心沥血、成就他人,发展自己的岗位爱;他的张弛有度、亦师亦友,“处心积虑”却润物无声的学生爱;他的先行者般的披荆斩棘的不断开辟中国教育的新天地,他的英雄般的毫不畏惧的为此实践着这一教育理想„„对了!这就是那面最值得拥有的“魔镜”。

教育是一种享受。

上古文明,唯尊师重道。由带有神秘色彩的巫、带有庄重色彩的师,带有开拓思想的子汇聚成了如今的“教师”。

“如同一个好的外科医生是一把刀,一个好的演员是一出戏,一个好的老师则是一堂课,一个优秀老师的每一堂课是用一生心血上出来的。”什么是心血,我的理解,除了竭尽全力更重要的是无怨无悔。这就是“享受”。

享 受讲台。上课铃响,我们随步走进教室,学生坐定,师生问好,他们的目光流连在外,声音慵懒敷衍,老师便厉声要求,重新再来,且要求学生面带微笑。戏剧般的 下课也如此。你认真听,仔细听,你听得到拉扯着嘴角时,孩子们皱着眉头说的心里话:上课好难受啊,不如在外面玩呢!是啊,曾今的我就是一般视若无睹,刻板 地要求着这些字一定得写对,课文一定要背完,作业得做全对,而后便是一次次的不满意,一次次的暴跳如雷,一次次重复着,一次次的质疑自己,质疑孩子„„这 就是教育吗?是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捧着书,我一遍遍地问自己:你享受着你的岗位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总是处在埋怨的深渊无以自拔。我想,我们每 一个老师都想上出一节自己最满意的好课。如果你自己的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学生又怎能面带微笑的迎接每一次的课堂呢?走进教育的天堂呢?

“魔镜”明确地告诉了我:珍惜讲台才能享受讲台,珍惜讲台能就需要发展自己,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

是 啊,老师的魅力在于学术的魅力,人格的魅力。我们只能在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才能用心与学生交流。重新拿起了书,使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是种外驱力也 是一种内驱力。在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教材时,我了解了学生因渴望关注而打小报告,明白了课堂上他们因注意力容易转移而需要我们教学环节上做调节,明 确了什么是行为强化法,如何帮助学生走出自卑等等;在放眼古今的教坛,我认识提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霍懋征,提倡愉快教学的魏书生,关注普通人教育的法国启蒙教育家爱尔维斯„„有了这些方向标,我每天利用课堂,课间,午间时间在班上“察言观色”,经常“客串”学生的“心理医生”、“倾诉对象”、班级的“爱卫巡检员”、“小小神探”等。通过每天和学生心灵的接触,心对心的撞击,一步步拉近我和学生的距离,通过精心备课,也同时打开了学生与知识的大门,下课时,他们是快乐的,上课时,我们更是幸福的。这就是一种满足的享受。

教育是一种发现。

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传递吗?把书本上的想方设法地倒进学生的脑袋里,周而复始,枯燥乏味地去反复咀嚼撕扯吗?面对我的困惑,魔镜把答案呈现在我的眼前: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记得这样一段话:谈到姚明,我们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什么?是姚明的总分是多少还是姚明的特长是什么?同样,谈到刘翔这两个字,我们联想到的是什么呢?是跨栏,是亚洲飞人,没人会联想到他的几门主课的总分是多少。显然易见,其实卓越,不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教育必须承认和尊重“差异”,每个学生在智能发展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他的这个提法并不是先例,回溯起来,孔子的因材施教也沉淀了几千年了,培养了72贤人。但在推广实践中,却显得势单力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急于当下的现状。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冯校长很著名的《老虎当校长》的故事对许多人都有很大的启发,我想针对于小学基础教育的特点,单纯要求“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可以当鸭子,成兔子,变老鹰,这才是适合他们发展特长的“发现教育”。“为师者善导”,冯老师说。这就是要求我们做一名智慧的老师。不少人都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一章《光荣的刷墙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的心态变化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做事态度。把一件事赋予积极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我们对“苦差事”的看法。第一次交作业,你可以发现一批“小书法家”,一场故事会,你可以发现故事家;一次赛跑,你可以发现几个“小刘翔”,一次手工,你可以发现许多心灵手巧的“裁缝”„„

教育是一种智慧。

衡量一个教育者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机会其实是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经常没有注意,建平学校的“特色三好生”、“美食街”等活动成功在无形之中实现了教育目的,且效果显著。如果我们能经常琢磨它,他就是我们的“无字天书”。

夸 夸其谈。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被你发现了,本来很平常,但是你刻意地将其放大,谎言重复千遍,终于成为了事实。在《窗边的小豆豆》中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出这样 的思想: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大家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谁受到的积极暗示多一点,态度就积极一点,最后的效果就好一点。我们要善于明察秋毫,寻找学生的闪 光点:倾听、朗读、表达、想象、合作、坐姿等,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是属于他们的,他有让所有人引以为豪的东西,他就爱上了你的课。

借 力使力。衡量一个班主任业务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有时,教育的契机在纠结中闪现。钓鱼时,如果一条大鱼咬钩,此时硬 拉反而容易将弦崩断,正确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复地收线放线,一张一弛,时松时紧,在反复地拉锯中等待最后收获的良机,教育学生也是一样,一位非常 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把他人打得鼻青脸肿,只是强硬的批评教育是不起作用的,老师灵机一动,通过表演课本剧《孤独的小老虎》,让他扮演小老虎,欺凌弱 小动物,没有人能近身,快乐没人分享,伤心也无人安慰,孤独的看着动物们在六一儿童节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他演得很棒,但他再也不想当“小老虎”了。最佳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剑封喉。

只有把教育的死水变成了活水,学生才能常饮不竭,我们才能常胜不败。

6.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六

踏虎学校

黄三妹

冯恩洪老师说:让学生感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的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这句话的核心,我个人认为是“适合”一词。在当今社会中,无论做什么事莫过于要追求适合,如:买衣服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穿出自己的风格,买鞋更讲究适合,常听人说一双不适合自己的鞋,如同被人穿小鞋,单身男、女找对象的前提无非是想找到适合自己的人谈一场随心所欲的恋爱,并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可看出“适合”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们的教育何为适合?又如何才能做到适合?这是多少奔赴在教育一线的人都想弄明白的一个问题。

“是鸭子,你就得让它学游泳;是兔子,你就得让它练长跑;是雄鹰,你就得让它学习展翅高飞。”这句话也就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把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到极致。试问又有多少教师做到了这一点,扪心自问,我可能只是生产出一批适合我的“鞋子”,而并不是一双适合学生教育的舒适“鞋子”,一堂课下来,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一样的练习,当后进生完成不了时,我们就开始批评教育,说他上课不认真之类的。其实我们教师并不是园丁,园丁的职责是将参差不齐的花草修剪地整整齐齐,我们的学生就该有旁逸斜出。当我们硬生生的去“修剪”学生的个性,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其产生负面情绪,学生就会学得不开心,学习的任务就会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痴迷上网玩游戏,在游戏中他会得到释放。难道这些事情的上演,仅仅只是学生的问题,跟老师就没有点关系?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教师还是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和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

7.中学生创造力教育 篇七

钱学森先生离开了我们, 但是“钱学森之问”这个沉重的话题, 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里。从中央首长到平民百姓, 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 没有人不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问题感到忧虑和紧迫。认真品读一代大师提出的问题, 不仅其内容发人深省, 而且其所指也发人深思。当时语言环境是讨论高等教育, 当然这个问题首先是在指向高等教育。可是, 作为一代大师的深层思考, 大概不应该仅限于此。原因很简单, 培养杰出人才如果要是从大学起才抓, 肯定是来不及的。在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 基础教育的作用众所周知。况且在这个方面来自各方的微词, 谁都非常清楚。所以, “钱学森之问”又“扯”上基础教育, 绝不是“上面”有病、“下面”吃药。我们如果把中小学教育乃至学前教育当作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该把“钱学森之问”置之度外。

究竟什么是杰出人才?准确的界定可能不好表述, 因为谁都能说上几条。但是, 杰出人才的“特质”非常确定, 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创新”, 即具有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个认识恐怕也是世界公认的。那么, 究竟培养杰出人才与基础教育又有怎样的关系?这得分怎么看了, 要说远也远, 要说近也近。说远, 是因为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确不可能直接培养杰出人才;说近, 是因为今天在你那里学习的学生, 明天就“应该”是人才, 而且他们当中“应该”产生杰出人才。尽管这里所指的“明天”可以长也可以短, 然而这两个“应该”还是应该有盼头儿的。

去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条消息, 着实令人不爽。有个“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该项调查显示,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创造能力“倒数第五”。这些年, 特别是近几年, 我们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 在追求什么, 又忽视了什么, 大概人人都有切身感受。不是说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不是好事, 而是说创造能力“倒数第五”令人担忧。因为, 这个“倒数第五”可能会给国家的科学发展 (主要是可持续发展) 带来巨大的阻碍。有人看了这则报道十分感慨:与其说这是一项调查的结果, 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教育的必然。话虽有点危言耸听, 但理还真是这么回事儿。由此, 我们会更加深刻地看到“钱学森之问”的重大意义, 恰恰在于点到了咱们的“软肋”。这些年, 为了拿下核心技术, 无论是盼“创新”人才, 还是盼人才“创新”, 企业盼“蓝”了眼, 政府盼“蓝”了眼。面对全球范围的“创新”大潮, 人家的基础教育早就“瞄准”创新, “备战”创新了。但是, 谁敢说咱们的中小学、幼儿园已经跟上这个潮流, 为孩子做好了未来投入“创新”的充分准备呢?回应“钱学森之问”, 其实就是要通过检视和反思, 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 要真心培育“基础”。人才结构就如同一座宝塔, 杰出人才仅仅是小小的塔尖, 毕竟少而又少。谁能登上塔尖, “杰出”出来, 绝非能从小看准、提前定位。就是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 认识也难免出现误区。比较普遍的是, 把这个人才“宝塔”当作区分高低贵贱的标准, 于是越是靠“下”就越被轻视。其实, 底座有底座的作用, 塔尖有塔尖的作用, 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宝塔的底座正是支撑塔尖的基础。底座越坚实、越宽厚, 宝塔就越牢固、越高大, 塔尖就越伟岸、越辉煌。基础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基础”, 就是因为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全体”。只有“今天”每所学校都扎扎实实地保住了“全体”的素质, 才会为“明天”涌现成千上万的人才培育一个更坚实、更宽厚的基础, 杰出人才也才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由于在这个阶段无法看准将来谁能“杰出”, 所以“全面”打好“基础”尤为重要。“今天”在考试中没有“胜出”, 很难说“明天”就不能在创新中“杰出”。因此, 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被“边缘化”, 大概这就是有教无类吧!这个基础之所以需要“真心培育”, 就是因为这个基础太幼小, 太容易被有意无意地由轻视而忽视, 由忽视而漠视。打个比方未必得当, 假如巴西不是鼓励青少年人人踢球、天天赛球, 他们的足球能称霸世界才怪呢?你想, 踢球的人越多, 肯定“出”的人越棒。同理, 中小学、幼儿园培育一个坚实而宽厚的“基础”, 同样符合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规律。

第二, 要精心呵护“好奇”。有人说“好奇是‘发现’的开始, 是‘探索’的起点”。联系教育实例认真品味一下, 还真是很有道理。它对于一个人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小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心, 的确具有特殊意义。“好奇”之心不仅人皆有之, 而且年龄越小“好奇”之心越强。孩子蹒跚学步就能看这看那, 咿呀学语就会问东问西。稍大一点儿, 凡事都要刨根问底儿。有时,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 能把大人给问住了。你得承认他们的“好奇”是无限的, 咱们的“见识”是有限的。然而, 恰恰在这个节骨眼上, 尤其是这个节骨眼恰恰又发生在课堂上, 孩子的“好奇”往往会被无端“叫停”。究其原因可能是为了教学“进度”, 可能是为了课堂“任务”, 当然也不能排除为了教师“面子”。由于越过了“边界”, 本来抱着期望的“好奇”, 轻则会受到婉拒, 重则要面对责备。要知道, 这种“好奇”非常珍贵。他们能把对事物的“好奇”变成对真知的追问, 其中蕴含着多少热情、多少渴求、多少胆量、多少信任。同时, 也要知道这种“好奇”又非常稚嫩。假如他们的“好奇”总是遭遇回绝, 久而久之就会由逐渐消退而最后消失。这样的结果谁也不愿看到, 但是这样的现象谁也难说没有。试想, 对周围事物心态木然的人, 未来怎么可能创新, 怎么可能“杰出”呢?中小学、幼儿园要“精心呵护”孩子们那些珍贵而又稚嫩的“好奇”, 帮助他们在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世界里, 开始他们的“发现”与“探索”。只要咱们做到了、做好了, “创新一代”就会在这里长成, 杰出人才也会在这里出现。

第三, 要用心鼓励“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哲理实在耐人寻味:“知识”的确很重要, 但它毕竟是“过去时”。“想象”尽管时下还没谱儿, 但它毕竟是“现在时”。更让人兴奋的是, 它的目标是要创造“将来时”。大到人类登月, 小到新菜上桌, 哪项创新的灵感不是发端于“想象”呢?前几天, 一则有关“世博会”纪念品的新闻, 让人眼前一亮。应该说, “世博会”的每一件纪念品都充满创新。其中有顶“世博帽”, 简直就是“世博会”标志性建筑的缩影, 将来热销在意料之中。这次纪念品的创新问世, 不就是一场“想象”大比拼吗?“想象”是孩子的“本能”,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中, “想象”大比拼随时随地都能组织、能呈现, 关键是要“用心鼓励”, 因为他们的“想象”实在还显脆弱。即使他们的“想象”近乎梦幻, 我们也不能轻易否定, 甚至随意嘲讽, 否则本来脆弱的“想象”就会因此“夭折”, 更可怕的是会因惧怕而从此失去。如今,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教育学生的警句, 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但是, 我们不能只把“警句”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中小学、幼儿园应当积极地支持学生扩大见识、增加实践, 丰富学生“想象”的素材, 扩大“想象”的视野, 让他们今天“想象”的翅膀, 成为明天“创新”的马达, 使更多的人才因“创新”而“杰出”。

在大家讨论“钱学森之问”的时候, 不禁让人想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早就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 即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 真是生动之极、具体之极!可以说, 这是我们“本土”关于解放学生创造力的现代教育理论, 很有必要重温, 并使之融入课程改革之中。我们的基础教育千万不能被“应试”的眼前功利“套牢”, 这不正是我们主动回应“钱学森之问”的基本思路吗?

我们的基础教育千万不能被“应试”的眼前功利“套牢”, 这不正是我们主动回应“钱学森之问”的基本思路吗?

8.中学生创造力教育 篇八

艺术活动不仅是创造性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美术教育是一种有情节、有色、有形的艺术活动。小学美术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在形象方面的创造能力,如创造性技巧、创造性思维的塑造与培养。个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所以小学美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拓展学生思维,使其独特性、灵活性、发散性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造力思维;学生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创造性、主体性,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个性的培养。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有情节、有色、有形的艺术活动,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和情感性特征,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形象方面的创造能力(如创造性技巧、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塑造与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对学生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予理解、鼓励,切忌将美术教育变为一种机械式的技能训练,应当将创造力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丰富创作素材

艺术创造源自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与经验,是进行自由创造的基础。小学美术教师,要鼓励、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观察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飞鸟游鱼、天空云彩、乡村风光,乃至细微的蚂蚁搬家、蝌蚪变青蛙等等。在细微的观察、认真的感受中,逐渐萌发学生的绘画才能。

例如,在《小交警》一课中,教师可事先布置一个小任务,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身边的红绿灯、交通标志。在课堂上设置“大家都知道些什么交通标志?”一类问题。学生们通过日常细心的观察,不仅能说出多种交通标志,还能说出它们的作用,甚至还能绘声绘色地模仿交警值勤的样子。在讨论完交通标志以后,学生再动手开始畫,他们不止轻松画出了像模像样的交通标志,更多学生还画出了与之相关的街道、建筑、道路、汽车、行人、交警等等。

这些画作,在技术方面或许极不成熟,但胜在创作思路奇特,不论是道路旁的小树苗、行驶的车辆,还是执勤的交警、赶路的行人,无一不是孩子内心神秘世界的展示。由此看来,丰富学生创作素材,是培养其自由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二、激发创作欲望

(一)丰富教学形式

学习兴趣是学生发挥自由创造力的根本,学生只有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自发地进行各种创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说过:正确的教学,应当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之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培养出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绘画兴趣的引导上,而非单纯的绘画技能的传授。

以《花的世界》一课为例,笔者带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进入课堂,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地进行各种插花创作,将各种不同的鲜花、小草变为了一捧捧漂亮的花束,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目光,对我手中的花、草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开始讨论起花朵的颜色、名称、大小,还相互谈论起了自己觉得最好看的花朵。“你们觉得最漂亮的是哪朵花呢?把它画出来吧。”在笔者这样的提问下,孩子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画起来,孩子们的眼中无一不流露出艺术的表现欲望。

(二)开展“游戏”教学

对小学美术教学,游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内部精神向外部表现转化的重要方式。美术“游戏”教学活动具有多样化特点,它包括了添画、涂色、构图、儿歌、猜谜、角色扮演、拼贴等游戏。

以《我们来跳舞》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表演舞蹈,通过舞蹈表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印象,并调动起课堂教学气氛。美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充分发挥想象力,使用身边废旧物品制作各种装饰品、玩具,让孩子们既感受到了创造乐趣,又增强了动脑、动手能力。如在笔者班上就经常开展制作树叶贴画、彩纸贴画、瓜子壳贴画和火柴贴画等活动。这些普通的材料,经孩子们奇妙的构想、创作,就成为了一幅幅漂亮的、有趣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不仅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也使其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学生智力、想象力的开发和提高。

三、对学生创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一)树立有效评价的意识

教师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要基于客观事实,不仅要关注学生绘画技巧、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应当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诊断功能、发展功能,弱化其选拔、甄别功能。作为美术教师,怎样对学生自由创造作品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来保护、发展学生的自由创造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起有效评价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兼顾顾问、诊断者、观察者三者身份,对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反馈评价,促进学生自由创造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采用适当的评价语言

在小学生阶段,每个孩子都有喜欢听“好话”的心理特点,孩子们都希望被赞扬,特别是老师的表扬。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用语的艺术性,多鼓励、多赞美,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例如:“眼光很独特哦!”、“瞧瞧我们小画家的作品!”、“进步很多,继续努力哦!”等等。这些赞扬的、鼓励的语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点燃绘画激情。

【参考文献】

[1]陈玉英.小学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旨归[J].新校园:理论版, 2012(02)

[2]金顾翁.小学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J].南北桥,2008(02)

[3]崔义兰.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3)

[4]田甜.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9.《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学习体会 篇九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学习体会

 

------ 年 4 月份辉南县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读书写博”作业

辉南一职:柴如峰

按照辉南县进修学校干训部及我校党支部的学习要求, 2015 年 3 月末,我认真阅读了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中的前两个主题文章 --- 《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撬起教育质量-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这两个主题主要讲述了五个方面的观点: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

四、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五、课程建设释放学生的.潜能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有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习的主流。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

老师要了解学生情绪产生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洞察学生此时此刻情绪如何:是精神愉快还是愁眉苦脸;是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还是思维迟钝、联想困难。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学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时,应珍惜这段最佳学习时机,加大学习量;也可以找同学谈心,指出他这段时间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心情烦躁、不安、冒失时,应少说缺点,多说闪光点,采取诱导的谈话方法,促使学生转变。反之,如果老师在学生情绪不好时,用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压制、驯服,如若学生不服,则很可能与老师发生顶撞、冲突,收不了场,达不到教育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们的独一无二,来自于他们基于遗传的,在环境影响下的自我实现。这里说的环境影响,教育教学责无旁贷。基于人本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兴趣、需要,创设适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而 “ 学习金字塔 ” 理论告诉我们,多运用 “ 示范 ” 、“ 小组讨论 ” 、“ 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 、“ 教别人或马上应用 ” 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潜能会得到激发和释放,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甚至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就说明,打造优秀的课堂,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我们要对学生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且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教师如能注意自己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里的途径之一。

我们都知道,知道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是变革课堂。通过改变传统的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讲授走进合作,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我们就能把教学质量撬起来。

在冯恩洪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强调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如何能真正做到释放学生的潜能?我认为:让学生自觉地探索问题、拓展问题是释放学生的潜能的有效做法。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仅可以落实在导入新课阶段,而且还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中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通过交流评价、互动质疑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促使学生不断探索问题、拓展问题。

10.中学生创造力教育 篇十

临沂一小 范淑霞

7月12日早上7:00整,我们临沂一小的全体班主任老师在郭向芹校长的带领下,乘坐大巴旅游车来到上海的双拥大厦聆听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精彩报告。报告会上,冯教授将自己精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独特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以生动幽默的语言、翔实的教育案例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让我受益匪浅,欣喜若狂。没想到困惑在我心头的诸多问题迎刃而解。展望教育前路,豁然开朗。真的要感谢冯教授,让我坚定了生本教学的信心。下面我就从中撷取一些智慧的火花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爱学生,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冯教授在报告中说:“学生厌学,触目惊心:现在中国有近5000万听不懂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我们按照一个标准,一个重点,一样的难点去教学,行吗?肯定不行,所以我们需要告别书本,走进生本。” 我们班主任老师平时也经常一起探讨教育的问题,曾有一位老师说:老师是越来越难当了,学校开展的活动多,上面的各种检查多,严重影响了我们正常的教学计划,还得抓教学质量,如果没有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教书该有多好啊!我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现在培养的将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特长,有个性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规定的。并且2010年2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也提出:21世纪人类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冯教授在报告中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胆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抛弃接受、远离忍受、走进享受。”

1、关注学生的差异

冯教授在报告中说:“每一个学生由于他成长的环境和遗传决定了没有两个学生是一模一样的,他们是有差异的,教育要给予有差异的学生合适的教育。如果教育还能够扬长避短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教室里的学生,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啊!”冯教授还说:“我们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与其埋怨差异,不如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人们把教师工作比作辛勤的园丁。然而,我却觉得这个比喻不那么恰当,因为园丁的工作是机械地把花园里参差不齐的花花草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修剪得平平整整、整整齐齐,千篇一律。没有什么适合不适合,他们面对的是一片植被,而我们老师所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如果我们也像园丁修剪植被那样把学生调教得千篇一律,那不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吗?孩子是有个性、有差异的呀!毋庸置疑,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教育。21世纪是让我们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老师的眼里既要有居里夫人、皮埃尔那样的大科学家,又要有冯恩洪、魏书生那样的教育家,也要有建设城市的建筑师,清洁城市的清洁工人。因为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要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更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允许学生的特长有所突破,也要允许学生在某个方面平平淡淡,这一切的参差不齐,才是真正的教育。

2、尊重学生的情感

冯教授在报告中说:“尊重学生的情感,关键要落实在课堂上。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是如临春风呢还是如坐针毡呢?当然如临春风的课堂是尊重学生情感的课堂,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这就是一种和谐的师生情感。”其实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成为一种享受,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多鼓励、多激励,让“你真了不起!”“你真棒!”“你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等等的激励语言伴随着我们的课堂。记得著名教育家韩凤珍教授曾说过:“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尤为重要,小学生更是如此。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批评和谩骂会使天才变白痴,鼓励和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老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多鼓励与赞美,少批评与谩骂。赞美和鼓励是引发一个人体内潜能的最佳方法。每一个人都有他值得赞扬的地方。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鼓励和赞美。

3、释放学生的潜能

冯教授在报告中说:“人都是有潜能的。总分第一的学生不等于没有弱势智慧,总分倒数第一的学生不等于没有强势智慧。”冯教授还说:“学生是有潜在的能力的。我们是不是发现其潜在的能力,我们是不是让学生的潜在能量在我们的课堂里充分燃烧呢?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在做创造合适学生的教育的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呀!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没有完全从重合格轻特长走出来。仍然是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明一切,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则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没有意义,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在哪一方面。他强调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我命运的重要性。在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方面,我们正在尝试通过开展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这个平台来实施,满足学生课外生活需要,让学生享受最好的素质教育,使学生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活动、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学校从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社会实践”等十几个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见识,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学生参与率达百分之百。每到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时候,校园里热闹非凡,诵读声、歌声、笑声响成一片,学生们快乐了,老师们快乐了,学生们享受了适合自己的教育,释放了自己的潜能。

二、做好自己,让生命因三尺讲台而精彩。

冯校长在报告中说:“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发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而发展自己,就两条途径,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最好的教师是手不释卷,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知识越多,他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和信誉度就越高,学生们就越喜欢他,把他当作知识之源而被他吸引,以至于更加尊敬他。常说的一句老话: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学生们通过电视、电脑的观看浏览,接收的信息远远地超过了我们教师。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是有一定意义的,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新的使命。人类文明的传承离不开读书学习,让我们教师在书本里畅游、在网络中遨游。不仅仅要做一名爱读书的教师,还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冯教授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我们可以时刻看到他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努力的身影:担任校长期间做到“每天第一个进校、最晚一个出校”,提出的“合格+特长=建平人”、“按程度分层次教学”,举办的“庆元旦、听钟声通宵联欢晚会——给学生一个毕生难忘的学生时代”等等。那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与冯教授相比,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多少?看到了差距,难道我们不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吗?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做好自己,在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要站在“生为本”的角度看待教育中每一个问题,而要解决教育中的每一个问题,就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仅是开阔视野、心灵震撼和思想的启迪,更是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赋予新的实践行动。我们不仅要从冯教授的报告中借“箭”,更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怎样来使用借来的“箭”。这才是这次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

11.中学生创造力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造力兴趣;培养

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其最基本的价值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促进形态,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直接动力,只有引发了求知的欲望。才能促动学生的思维。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想法让学生获得成功。如教立定跳远时,首先让学生去想想,并说出什么动物能跳,什么动物跳得最远,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然后让学生模仿这些动物跳的方法。学生在模仿动物跳的时候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要想跳得远,不能像这些动物跳,必须要有正确动作技术。这样,学生们就打开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教师、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活动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的效果是息息相关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教师讲解重“精”重“少”,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地更改题目,设疑情景,引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诱导学生思维。这在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能满足学生的愿望,乐意去做,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其乐无穷。尤其对单调、枯燥的队列练习,更加适宜。

在队列练习中,我经常采用“听令指部位”,“我说大家做:能快速反应练习。这样,既培养了灵敏的思维能力,又达到了队列练习的目的。

在教学障碍跑中,还特地把学过跑、跳技巧和攀登爬越等项目串编一组命题为“勇敢者道路”。当课题一揭示,学生感到新鲜、好奇,并鼓励学生当勇敢者。所以练习时都尽量设想快速克服障碍的办法,兴趣较高,达到动中有思的效果。

三、精选教材,教学内容游戏化

体育课为了配合考核、测验,围绕一些相对单调、乏味的项目进行日复一日的练习、测验,学生不是专业的运动员,这些枯燥乏味的项目训练,肯定会使学生感受不到上体育课的快乐,所以,通过精选一些适应学生主体条件和各地方特点的教材,加强教材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的实效性,降低体育教材的难度,提高教学内容的娱乐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信心。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大量的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运动,它既不是组织松散的一般性游戏,也不是控制严格的一般性体育教学和训练。通过游戏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又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习惯,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摸索或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使整个游戏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比赛氛围,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很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四、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利用有效手段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创造力的方法。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与感性形象是分不开的,感性形象是思维的基础。教师提供学生细心观察的机会,使他们更好地感知动作形象,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形式,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体育技能对体育活动中的创造力是相当关键的,在创造性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设想新活动。在现代教育技术日渐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日渐显著,录音、录像、电脑广泛应用于体育课堂,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同时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创造力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之间,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12.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 篇十二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向, 是现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对学生进行完整健全的人格素质教育。谈到素质, 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素质, 因为它是人整个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有的人总是从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谈素质, 似乎很全面, 却忽略了心理素质, 从而就忽略了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创造力。它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 因为它能体现出人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现代美术教育在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本世纪初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思菲尔德就在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指出:“艺术教育里, 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 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 变得更富于创造力, 而不是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 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 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 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第3页) 。他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为美术教育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使我们美术教育远远超出了技能、技巧的本身。

二、创造才能的培养与形象的创造

美术教育特点是它的形象性, 离开了形象, 也就没有了美术教育。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造型、色彩、审美评价、美的法则等内容, 都是为训练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因为美育实践活动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 是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的过程。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是思维过程, 灵活的思维与创新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创造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左脑与右脑整体作用的结果。因此, 我们应该既开发右脑, 又开发左脑。但是, 形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美术教育中培养的形象思维是创造性形象思维。这种思维的最终目的是以创造出美的形象为目的, 不能使学生只会临摹, 更应学会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的每项发明创造最终以形象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方面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形象上的创造力。

13.中学生创造力教育 篇十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创造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很强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清晰的判断力等。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唯一途径,这也是现代物理教育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活动。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传统的物理教学不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现代物理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的真理,继承科学精神,不能只停留在记住了结论,而要领会科学真理的神韵。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人文知识价值和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欣赏和掌握科学规律的同时,逐步总结出科学美的内涵,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物理学家牛顿通过观察,引发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在帕多瓦大学任教期间,伽利略用自己发明制造的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四颗卫星,证明了地球并不是一切天体运动环绕的中心,用事实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了日心说的热烈支持者。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 用。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越教师思维空间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所谓“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和创造的动力,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前,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预测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然后再进行实验观察,在观察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发思维冲突,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性观察的目的。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物理教材中介绍的伽利略斜面外推实验的思想,就是非常典型的创造思维能力地展现。在该实验中,伽利略通过斜面上的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非常巧妙地外推到自由落体运动仍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该方法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后来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综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思维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应经常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上述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造型能力的素材。如:做牛顿管实验时可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为什么树叶比石头下落慢,让学生自己比较纸片和纸团同时同高下落时,落地先后情况。讲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原子结构 理论等规律时,突出介绍当时科学家是怎样找出这些规律的。楞次定律、变压器等的教学中,可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由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结论。讲热力学第一定律时让学生自己解释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事先课下查资料),并提出如果把电冰箱门打开,电冰箱是否起到空调的作用„„。这样,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此,应努力做到“两个结合”:

(1)、“自主”和“创新”结合。

自主和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创造潜能人人都有,人的创造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充分展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自立、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2)、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结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舒畅、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性状态,这样就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意识。

上一篇:《学习铁人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如何平等待人